用于个人计算机主板真实温度测量的红外热成像

用于个人计算机主板真实温度测量的红外热成像

一、Infrared Thermography for Tru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the Main Board in Personal Computer(论文文献综述)

张卫[1](2021)在《基于温谱模型的高密度聚乙烯膜缺陷智能识别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生活节奏加快,由此人们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随之增加,以及乡镇环保的逐渐规划,对垃圾填埋场需求越来越多。为防止填埋垃圾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垃圾填埋场需要建设完整的防渗系统。目前,垃圾填埋场主要防渗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膜(HDPE),在填埋场前期施工阶段,HDPE膜间主要采用压力热熔焊方式连接,所以经常由于HDPE膜焊接中的虚焊、漏焊,以及作业中的机械破损等因素导致HDPE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评估施工期HDPE膜缺陷的方法主要分为破坏性及非破坏性评估。在破坏性评估方法中,针对焊缝区主要采用压力检测,该方法原理简单且能对缺陷进行判定,但不能确定具体缺陷位置,且在充压时,压力值控制不当易对HDPE膜焊缝区产生成潜在渗漏威胁。非破坏性评估主要为电学评估方法,但该方法会导致焊缝区微小缺陷及中空缺陷无法有效检测。为实现HDPE膜缺陷位置及大小的精准判断,本文基于填埋场HDPE膜缺陷区非均匀介质的同时刻温差特性,采用红外探测原理对HDPE膜焊缝区缺陷检测进行研究。首先对HDPE膜表面红外温差布局进行研究,分析HDPE膜红外图像的成像机理,对红外辐射理论及其热传导过程进行深入解析。在外部激励热源作用时,利用红外图像采集系统对HDPE膜进行红外序列图像采集,记录不同缺陷大小及形状的缺陷区温度分布情况。然后对最佳检测时间段及缺陷轮廓的提取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位置温度及红外缺陷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出温度变化曲线及缺陷最佳检测时间段。在算法应用研究基础上,根据红外图像特点,提出满足系统应用的红外图像预处理算法、缺陷边缘检测算法,识别提取HDPE膜缺陷轮廓。最后对HDPE膜缺陷轮廓智能识别系统进行研究,结合红外检测技术对HDPE膜缺陷轮廓进行识别的理论研究,对红外图像信息自动采集模块、红外图像分析模块及缺陷轮廓识别模块等一系列相关模块进行软硬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检测系统采集到的红外图像进行去噪声及边缘强化等预处理操作可以很好的改善最终图像的缺陷轮廓边缘效果。在对红外图像边缘提取的础上,分别对长度尺寸为4cm及9cm的中心缺陷、7cm的贯穿缺陷和16cm的边缘缺陷等不同类型缺陷的位置与实际尺寸大小进行估计,识别误差分别为10%、5.4%、6.4%和3.2%,总体控制在3.2%~10%,达到定位实际缺陷位置及尺寸的目的。

刘佳[2](2021)在《面向不均衡样本的铝型材表面细微缺陷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铝型材作为工业型材的重要制品,工件缺陷检测是其生产流程中的重要工序,而表面细微缺陷检测作为工件缺陷检测的重要工作,影响着铝型材的实用性、外观性与舒适性。由于细微缺陷图像表征性差,样本难以采集,导致了样本空间的不均衡与细微缺陷的难以识别问题。然而目前并无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不均衡样本空间的表面细微缺陷完成识别。为提升不均衡样本空间细微缺陷的识别精度,本文以铝型材表面缺陷作为研究对象,对铝型材表面缺陷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铝型材的生产工艺过程对其样本空间与细微缺陷的表征完成了总结,得到了不均衡样本与细微特征对分类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对不均衡样本空间与细微图像特征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一种面向不均衡样本空间的铝型材表面细微缺陷识别方法,并构建数据均衡化模型与超分辨率融合分类模型,具体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铝型材工业图像样本空间不均衡问题,提出了基于全样本背景空间的数据均衡方法,该方法包含样本修复、特征判断与提取、均衡化采样,实现铝型材数据原始样本空间的均衡化;(2)针对表面细微缺陷难以识别问题,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完成细微缺陷的超分辨率生成,其中包括细微缺陷的提取、超分辨率复原、特征融合,并构建基于残差机制的注意力分类模型,得到了分类精度更高的缺陷检测模型;(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配置实验软硬件环境平台,首先构建分类网络验证不均衡样本空间的均衡方法,随后对原始样本空间数据实现细微样本的划分与超分辨率特征提取,并搭建注意力机制模型,验证了针对细微缺陷的检测方法的优异性,证明了对分类检测任务来说,该方法可以从样本空间与模型结构两方面协同提升检测效果。

庞曼伟[3](2020)在《一种高动态红外热成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红外焦平面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热成像传感器的分辨率不断提高,所采集到的红外图像数据位宽越来越大,动态范围也随之变高,但是由于显示设备显示图像的灰度范围是0~255。因此,无法通过显示设备显示高动态范围数据所包含的全部细节,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研究如何对红外热成像的高动态数据在显示时进行压缩,并进行细节增强。另一方面,在功耗、尺寸要求苛刻且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下,针对红外热成像设备的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FPGA的高动态红外图像压缩与细节增强算法的硬件实现方法。这对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为实现高动态红外图像的压缩与细节增强,在分析了红外图像的特点,以及经典红外图像动态范围压缩与细节增强算法的基础上,采用了基于双边滤波分层的动态范围压缩与细节增强算法。首先,使用双边滤波和高斯滤波对图像分层;然后,基于灰度冗余的直方图投影对基本层图像压缩,使用増益系数对细节层图像增强并抑制噪声;最后,将基本层图像和细节层图像叠加得到8位处理图像。为满足系统低功耗、小型化和实时性的要求,通过分析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原理和红外热成像系统的结构,本文基于FPGA设计了高动态红外热成像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传输以及上位机界面设计4部分。在本设计中,图像采集部分利用FPGA对红外热成像机芯的视频输出进行逻辑及时序控制,由于原始红外图像数据量较大,因此,选取DDR2 SDRAM芯片作为存储器件;为了提高图像处理速度,图像处理部分基于FPGA完成,给出了双边滤波和直方图投影算法的硬件实现方法;为实现图像的快速传输,图像传输部分采用以太网并选用了UDP网络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针对UDP协议的丢包问题,采取对每一个数据帧设置标志的方法;为了解决红外图像的接收与显示问题,采用Python语言完成了上位机界面设计。为测试系统性能,通过分析Wireshark捕获的以太网帧数据,验证了网络传输模块的正确性;通过测试以太网传输速度,验证了网络传输的实时性;采用上位机界面显示系统处理后的红外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输出的红外图像很好地实现了细节増强。论文研究成果为实现红外热像仪的低功耗、小型化、实时应用提供了参考。

李晨[4](2020)在《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电子产品趋向于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高性能化,极易导致其在工作过程中时产生过热现象,严重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研发具有高热导率的散热材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聚合物拥有低成本、可加工性强、机械性能优异等特点,是作为散热材料的首选。然而,聚合物本身的热导率太低。往聚合物内部添加高导热填料可以大幅提升其导热性能,成为提高聚合物热导率最有效的方法。石墨烯由于其自身优异的导热性能,可作为填料来提高聚合物的传热效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最初,天然石墨片被直接添加到聚合物基体中以提高热导率,但是,石墨片的添加量是有限的,因为大量石墨片的加入会影响聚合物的其他重要性能。后来,石墨烯被制备成气凝胶,它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轻的质量,可以更大幅度地提升聚合物基体的热导率,但其制备工艺复杂,批量生产比较困难。虽然石墨烯填料在聚合物热管理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构建一种新型的石墨烯结构并将其应用于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仍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石墨烯微球/石墨纸作为填料,环氧树脂作为基体,制备了两种高导热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1)采用冰模板组装工艺制备了一种三维互连的石墨烯微球。这种石墨烯微球为三维网状结构,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纳米孔洞。然后将石墨烯微球用作导热填料与液态环氧树脂进行复合,制备出了一种石墨烯微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其在每1 wt%的负载下具有437%的超高热传导效率,且最大面外热导率可达0.96 Wm-1 K-1。这种提升是由于石墨烯微球中所拥有的三维网状骨架、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纳米孔洞在环氧树脂内部构建了高效的热传导路径,可以使环氧树脂内部热量更有效地传递。(2)采用折线折叠工艺加工石墨纸,然后将石墨纸和液态环氧树脂分别作为填料和聚合物基体,制备了一种折线形折叠的石墨纸/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复合材料的面外热导率和每1 wt%的热导率提高效率分别高达24.19 Wm-1 K-1和349%。这种提升是由于石墨纸拥有超高的面内热导率,其在环氧树脂内部的紧密堆叠大幅地减小了界面热阻,构建了非常高效的热传导路径。重要的是,与传统的聚合物复合方法相比,该制备工艺操作更简单,并且可以实现初步的产业化。另外,本文还采用有限元分析模拟了这种石墨纸/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不同质量分数下的热导率,以此验证了实验值的准确性。综上所述,我们制备出了(1)一种三维互连的石墨烯微球及其填充的石墨烯微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2)一种折线形折叠的石墨纸(PFGP)/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环氧树脂的热导率,在电子产品散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方法和结果为高导热高分子材料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魏更[5](2020)在《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主体及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智能巡检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电缆隧道是电网重要的组成部分,巡检工作长期由人工进行,因其环境恶劣对巡检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并且人工巡检的效率和质量不能保证。为实现对电缆隧道全天候全方位巡检,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技术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对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本体控制系统以及本体总线通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下所示:基于对电缆隧道巡检任务需求分析,明确电缆隧道巡检综合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和巡检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完成对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基于NVIDIAJetsonTX2和STM32F103嵌入式处理器完成了对巡检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根据巡检机器人能量供给需求设计了适用于各种巡检模式/任务的能量供给策略。设计了巡检机器人差速驱动机构及基于自适应模糊PID算法的运动控制算法,使巡检机器人能够适用于多种电缆隧道地形。设计了基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及惯性导航技术设计融合定位方案解决隧道内定位困难的问题。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设计了适用于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总线通信方案,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以及应用层。基于总线通信协议对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各设备的数据和控制指令编码。通过总线通信将控制系统各模块/设备联系起来,既完成了巡检控制任务,也提高了巡检机器人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拓展性。通过以上研究,实现了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运动、供能、定位及控制系统通信等方面的智能化,另外对巡检机器人巡检策略进行了探索。

李智超[6](2020)在《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细胞动态培养装置研制和应用》文中指出作为力学研究的新应用,细胞力学和机械生物学学科将机械刺激和生物医学研究结合起来,为更好地理解细胞的行为、病变和相应的疾病治疗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思考及实践方法。在刺激载体的选择上,最常用的是电机带动的机械式装置和依托气泵的气动式装置,但这两种技术通常组件繁多,从而系统庞大、使用成本高。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和气动式技术,介电弹性体驱动器(dielectric elastomer actuator,DEA)技术因为其光学透明、响应快速、能产生超大机械变形、结构简易以及易于和光学显微镜整合使用等独特优点而受到开发者的关注,因而研制基于此技术的细胞动态刺激培养装置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DEA技术研制了一款细胞动态培养装置,可用于对细胞进行动态的机械拉伸和挤压刺激,该装置主要包括基于DEA的细胞动态刺激反应器和相应的培养箱两部分。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制了基于DEA技术的细胞动态刺激反应器,并为其设计培养箱:采用预拉伸和电极阵列的组合,研制出了能在激活态下同时产生拉伸和挤压两种形变的反应器,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求取其位移和应变场分布;通过巧妙的结构和孔洞特征设计及3D打印技术,制作完成一款兼容反应器所需的高压供应和细胞培养环境的培养箱,并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其进行温度场均匀性的表征。(2)详细展示了该装置的实际应用结果:通过静态培养和刺激过程中标记物的位移变化,证明此自研装置(反应器和培养箱的组合)具备细胞培养和动态刺激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使用该装置初步进行了A549细胞的基因应用研究。(3)为该装置设计辅助软件:利用中值滤波法对细胞图像进行降噪,并使用阈值分割法和连通域标记法对细胞图像进行分割和进一步的信息提取,最终通过GUI界面将这些操作进行集成,加入了分割效果的实时观察和数据导出等人机交互逻辑。

何涛[7](2019)在《安检雷达的信号产生与采集传输系统实现》文中提出毫米波成像安检系统具有分辨率高、识别能力强、安全性高、扫描成像速度快以及隐私保护等特点,是未来安检系统的一大趋势。毫米波发射信号的质量、回波信号采集的精准度以及采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最终的成像效果。本文以毫米波成像安检雷达为背景,设计并实现了其信号产生与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毫米波安检雷达的信号产生与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提出的性能需求和指标,设计了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案,给出了系统结构框图和工作流程,并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系统按照逻辑功能划分为不同模块,进行具体的模块化设计。针对DDS输出信号频率的限制,提出了并行DDS技术生成宽带信号的方案,分析了正弦信号、线性调频信号以及步进频率信号的合成过程,并通过MATLAB验证了信号合成理论的正确性。然后基于FPGA平台,通过高速数模转换器AD9739产生了宽带线性调频信号、步进频率信号以及点频信号;利用高速模数转换器ADS5474实现了回波信号的采集;分析了AXI4协议的实现逻辑,基于Verilog语言实现了流数据到AXI4数据的转换,设计了DDR3读写控制逻辑,并通过AXI4接口将采集数据缓存到DDR3存储器。之后实现了DMA控制器,控制数据通过PCIE3.0接口从DDR3存储器上传至上位机内存。采用8块固态硬盘以RAID0的方式组建磁盘阵列作为存储方案,解决了磁盘读写速度低于数据采集速度的问题。最后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先对各模块进行单独的功能测试,然后进行系统联调,分析通过PCIE上传到上位机的采集数据,验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证明了本文所实现系统的可靠性。经测试,本系统能按照预定的指标产生稳定的宽带信号,所采集的波形没有毛刺,所实现的PCIE3.0数据传输接口速率可达到4.5GB/s,满足系统的要求,并可应用于大多数高速采集传输场景中。

蒲星吏[8](2018)在《动车组列车融冰除雪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冬季动车组列车在快速运行过程中底盘发生大量结冰及挂雪现象,其对车体寿命以及实际运行使用产生不利的影响,结冰现象还可导致转向架失灵等安全问题。采用新型围挡高温热风除冰技术,在围挡内将高温热空气吹向动车底盘,融化其上冻结的冰,同时解决车库其余空间温度过高和节能的问题。使用数值模拟手段和实车实验的方法可以有效指导围挡高温热风除冰的设计。热风融冰目标是在保证1小时内完成融冰任务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出风速度与温度以节约能源。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数值方法己成为一种与实验同样重要的研究手段,但由于数学模型的理想化及计算本身的误差,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辅以实验验证。基于真实列车实验平台上开展、用以验证计算模型的冬季融冰实验,建立了转向架区域的三维计算流体力学物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转向架区域封闭围挡空间内空气的流动和传热,并且在计算中考虑了空气与冰体耦合换热和相变融化问题。计算与验证对比可知,在大部分测点位置上空气速度的误差在25%以内,融化时间误差在20%以内。采用经过验证的数值模型分析了在此封闭围挡融冰除雪系统条件下多种加热方案的融冰效果,对比了出风速度与温度对传热量的影响。计算仿真工作有效地量化描述了不同工况下的传热情况与能量消耗,在工程上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鲍海洋[9](2017)在《基于机器视觉的铁路隧道拱顶病害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隧道数量与日俱增,但其病害的检测却一直是保养和维护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目前我国隧道检测仍以人工手段为主,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机器视觉的病害检测方法效率快、精度高,能弥补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深入学习国内外隧道病害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铁路隧道拱顶病害检测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多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对比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确定了基于机器视觉检测的技术路线。然后结合铁路隧道的自身特点和检测要求完成了检测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工作流程的制定,接着根据相关技术指标进行了硬件设备的选型和系统组建,并完成了检测系统专用软件的开发。本文先利用条纹图片进行了宽度测量的模拟实验,然后进行了隧道病害的现场检测实验,并根据结果分析了系统的检测性能。该检测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电源、工控机、电控盒、线阵CCD相机、图像采集卡、LED光源、GPS传感器等模块。软件部分则采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编写完成,开发环境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实现了图像采集、视频显示、设备控制和病害信息测量等功能。在处理隧道病害图像时,本文通过信噪比高、定位精度高、多边缘响应概率低的Canny边缘检测算法实现了裂缝的识别和定位。本文研究设计了一套铁路隧道拱顶病害检测系统,较全面地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为隧道病害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保证铁路安全运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熙燕[10](2017)在《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夜间照明条件不良或雨雪天气情况下,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作为一种车载辅助驾驶系统,不受照明条件、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将外界场景的红外辐射转换成电信号,经过处理后再送到显示器显示。因此,为了保障驾驶员、乘客及第三方的安全,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目前,只有国内外高端车型上配备了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且均采用国外探测器,价格昂贵且存在进口限制。基于国外技术壁垒和国内技术落后的现状,在国产红外探测器的基础上研究低噪声、高动态范围、小型化、低功耗的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对于推动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提升国民经济、保障民众生命安全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某款国产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为研究对象,针对车载应用领域,设计并搭建了环境适应性强的硬件系统架构。然后,基于FPGA平台搭建并编程实现了系统的软件架构。提出了平台直方图均衡化硬件实现的新方法,利用直方图的平台值约束FPGA内部RAM的大小,并采用SDRAM仲裁控制,将累积直方图写入到外部存储芯片SDRAM中,节省了 FPGA内部资源,利于实现系统多功能化。提出了全温度范围的无挡片非均匀性校正算法,利用高低温箱和黑体提前获取校正参数,避免了挡片带来的"盲视"效应,有效提升系统稳定性,降低系统功耗。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稳定性好、环境适应性强、噪声小、图像对比度强,实现了全温度范围的成像显示,还可根据用户需求通过上位机控制各个图像处理算法等。

二、Infrared Thermography for Tru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the Main Board in Personal Comput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frared Thermography for Tru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the Main Board in Personal Computer(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温谱模型的高密度聚乙烯膜缺陷智能识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固体生活废弃物及处理方式
    1.2 垃圾填埋场现存主要问题
    1.3 国内外垃圾填埋场HDPE膜缺陷检测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红外检测技术研究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红外热成像原理分析
    2.1 红外热成像理论分析
        2.1.1 红外辐射理论基础
        2.1.2 红外热成像检测热传导分析
        2.1.3 红外热成像传热模型分析
    2.2 HDPE膜缺陷红外检测模型分析
        2.2.1 HDPE膜表面温度场采集理论基础
        2.2.2 HDPE膜红外系统图像采集原理分析
        2.2.3 定位检测原理分析
        2.2.4 缺陷检测模型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HDPE膜缺陷红外热成像影响因素及轮廓识别研究
    3.1 HDPE膜缺陷红外热成像影响因素分析
        3.1.1 激励热源影响因素分析
        3.1.2 缺陷大小影响因素分析
    3.2 HDPE膜表面温度场信息提取与缺陷识别算法设计
        3.2.1 图像预处理
        3.2.2 HDPE膜缺陷轮廓识别算法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HDPE膜缺陷红外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红外检测系统结构及组成
    4.2 图像采集模块
        4.2.1 信息存储硬件实现
    4.3 图像分析模块
        4.3.1 图像处理模块整体结构设计
        4.3.2 滤波的FPGA实现
        4.3.3 滤波模块设计
        4.3.4 动态范围压缩的FPGA实现
    4.4 图像传输模块设计
        4.4.1 TCP/IP协议简介
        4.4.2 以太网PHY芯片选择
        4.4.3 数据缓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DPE膜缺陷红外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5.1 GUI图形界面开发工具
        5.1.1 软件编写要求
    5.2 软件功能及结构设计
        5.2.1 软件主程序
    5.3 文件管理模块
    5.4 图像分析模块
        5.4.1 图像预处理
        5.4.2 序列图像处理
        5.4.3 图像融合和图像配准
    5.5 定量分析
        5.5.1 缺陷大小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HDPE膜缺陷轮廓检测系统实验分析
    6.1 生活垃圾填埋场结构分析
    6.2 实验系统及参数设置
        6.2.1 激励源及激励控制器
        6.2.2 实验对象
    6.3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6.3.1 实验方法
        6.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面向不均衡样本的铝型材表面细微缺陷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铝型材表面缺陷样本特征分析
    2.1 铝型材生产工艺过程及缺陷成因分析
        2.1.1 铝型材生产工艺过程
        2.1.2 铝型材表面典型缺陷成因分析
    2.2 缺陷图像样本特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全样本背景空间的图像数据均衡方法
    3.1 不均衡样本空间数据均衡方法分析
    3.2 基于全样本背景空间的铝型材图像数据均衡化方法构建
        3.2.1 图像样本修复
        3.2.2 缺陷特征判断与提取
        3.2.3 样本均衡化采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超分辨率特征融合的表面细微缺陷分类模型
    4.1 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超分辨率
        4.1.1 神经网络分类模型
        4.1.2 图像超分辨率与生成式对抗网络
    4.2 基于超分辨率特征融合的表面细微缺陷分类模型构建
        4.2.1 数据样本预处理
        4.2.2 超分辨率特征提取融合
        4.2.3 基于残差机制的注意力分类网络
        4.2.4 样本表面缺陷分类流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验证
    5.1 实验环境搭建与评价指标
        5.1.1 实验数据准备
        5.1.2 实验环境搭建与模型参数设置
        5.1.3 实验评价指标
    5.2 数据均衡化模型运行结果与分析
    5.3 细微缺陷分类模型运行结果验证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3)一种高动态红外热成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红外热成像技术原理
    2.2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结构
    2.3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总体设计
    2.4 图像采集模块
        2.4.1 DDR2 SDRAM的特点与结构
        2.4.2 硬件实现
    2.5 图像传输模块
        2.5.1 TCP/IP协议简介
        2.5.2 以太网帧格式简介
        2.5.3 UDP协议简介
        2.5.4 以太网PHY芯片
        2.5.5 数据缓存
        2.5.6 以太网传输模块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动态红外图像压缩与细节增强算法
    3.1 红外图像的特点
        3.1.1 红外图像的噪声特性
        3.1.2 红外图像的对比度特性
        3.1.3 红外图像的分辨率特性
        3.1.4 红外图像的直方图特性
    3.2 红外图像动态范围压缩和细节增强经典算法
        3.2.1 自适应增益控制
        3.2.2 直方图均衡化
        3.2.3 高频增强与非锐化掩模
    3.3 基于双边滤波分层的动态范围压缩和细节增强算法
        3.3.1 双边滤波原理
        3.3.2 基本层图像的压缩与增强处理
        3.3.3 细节层的增强与噪声抑制处理
    3.4 算法实现与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像处理模块的逻辑设计与实现
    4.1 图像处理FPGA整体结构设计
    4.2 图像输入模块
    4.3 双边滤波器的FPGA实现
        4.3.1 窗口矩阵的硬件实现
        4.3.2 双边滤波模块设计与仿真
    4.4 动态范围压缩的FPGA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实验系统的搭建
    5.2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5.3 系统测试
        5.3.1 网络传输测试
        5.3.2 图像处理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背景
    1.2 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研究现状
        1.2.1 填料含量
        1.2.2 填料形态
        1.2.3 填料取向
        1.2.4 填料表面修饰
        1.2.5 界面热阻(ITR)
    1.3 目前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石墨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4 形成原理
        2.2.5 实验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2.3.2 扫描显微镜表征
        2.3.3 孔结构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
        2.3.5 拉曼光谱仪表征
        2.3.6 热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墨烯微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2.4 实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导率的测定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3.3.3 导电性能表征
        3.3.4 有限元传热分析
        3.3.5 热管理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性能石墨纸/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2.4 实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导率和导电性能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3.3 微型 CT(Micro-CT)
        4.3.4 介电性能表征
        4.3.5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4.3.6 拉曼光谱仪(Raman spectrum)
        4.3.7 有限元传热分析
        4.3.8 热管理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主体及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应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研究
    2.1 电缆隧道巡检需求分析
    2.2 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选择
    2.3 系统组成与功能
        2.3.1 电缆隧道巡检综合系统组成与功能
        2.3.2 巡检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组成与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
    3.1 巡检机器人硬件系统研究
        3.1.1 关键元器件和设备选型
        3.1.2 关键电路设计
    3.2 巡检机器人能量供给方案研究
        3.2.1 能量需求分析
        3.2.2 能量供给方案设计
    3.3 巡检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案研究
        3.3.1 差速驱动机构
        3.3.2 运动控制算法
        3.3.3 仿真实验验证
        3.3.4 运动控制模型
    3.4 巡检机器人定位方案研究
        3.4.1 室内定位方法研究
        3.4.2 融合定位方案设计
        3.4.3 融合定位方案可行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总线通信方案研究
    4.1 机器人通信总线研究
    4.2 巡检机器人通信总线协议
        4.2.1 协议结构概述
        4.2.2 物理层
        4.2.3 数据链路层
        4.2.4 传输层
        4.2.5 应用层
    4.3 巡检机器人通信总线应用实例
        4.3.1 巡检机器人总线控制系统
        4.3.2 通信节点信息列表
    4.4 通信总线模块设计
        4.4.1 通信总线模块硬件设计
        4.4.2 通信总线模块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巡检策略流程图
附录B 电缆隧道巡检系统载荷联动策略
附录C 传感器采集源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细胞动态培养装置研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动式细胞动态培养装置研究进展
        1.2.2 机械式细胞动态培养装置研究进展
        1.2.3 基于DEA技术的动态培养装置研究进展
        1.2.4 细胞动态培养装置的应用
    1.3 DEA的原理及组成
        1.3.1 DEA技术原理
        1.3.2 柔性电极
        1.3.3 介电弹性体薄膜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二章 装置的设计、制作及表征
    2.1 引言
    2.2 基于DEA技术的细胞动态刺激反应器设计及制作
        2.2.1 反应器的设计
        2.2.2 反应器的制作
    2.3 反应器的性能表征
        2.3.1 反应器的平均应变测量
        2.3.2 数字图像相关法及其测量系统
        2.3.3 反应器局部应变情况
    2.4 培养箱的设计、制造与表征
        2.4.1 培养箱的设计及制造
        2.4.2 培养箱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培养装置的实际应用
    3.1 引言
    3.2 装置的静态培养效果
    3.3 细胞的动态刺激效果
    3.4 动态机械刺激对细胞EGFP转染效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培养装置的细胞图像处理软件
    4.1 引言
    4.2 图像处理技术简介
    4.3 细胞图像的预处理
    4.4 基于阈值法的细胞图像初次分割
    4.5 基于大津法的细胞图像二次分割及其信息提取
    4.6 GUI界面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涉及的MATLAB程序及其注释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申请的论文及专利

(7)安检雷达的信号产生与采集传输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毫米波安检成像技术
        1.2.2 数据传输存储技术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功能需求与技术指标
        2.2.1 功能需求
        2.2.2 技术指标
    2.3 系统方案
    2.4 系统组成部分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并行DDS技术的宽带信号产生
    3.1 引言
    3.2 DDS技术
        3.2.1 DDS原理
        3.2.2 DDS误差分析
        3.2.3 并行DDS信号合成
    3.3 并行DDS产生线性调频信号
        3.3.1 线性调频信号的产生
        3.3.2 MATLAB验证线性调频信号合成过程
    3.4 并行DDS产生步进频率信号
        3.4.1 步进频率信号的产生
        3.4.2 MATLAB验证步进频率信号合成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信号生成与采集模块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硬件结构
    4.3 时钟模块
    4.4 信号生成模块
        4.4.1 基于FPGA平台的信号生成
        4.4.2 数模转换
    4.5 信号采集模块
    4.6 上位机软件
        4.6.1 PCIE3.0 上位机驱动实现
        4.6.2 基于磁盘阵列的大容量高速存储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PCIE3.0 的数据传输模块
    5.1 引言
    5.2 DDR3 存储器的读写控制
        5.2.1 流数据接口到AXI4 接口的转换
        5.2.2 DDR3 读写控制器
    5.3 PCIE3.0 总线接口
    5.4 基于FPGA的 PCIE3.0 接口实现
        5.4.1 PCIE事物层数据包
        5.4.2 配置空间
        5.4.3 基于FPGA实现的DMA控制器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6.1 引言
    6.2 信号生成测试
    6.3 信号采集测试
    6.4 PCIE3.0 传输性能测试
    6.5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动车组列车融冰除雪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车组列车除冰技术数值模拟
        1.2.2 融冰过程的实验研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1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软件简介
        2.1.1 多种模拟软件的介绍
        2.1.2 模拟软件的选用
        2.1.3 模拟软件在两相流方面的应用
    2.2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过程
        2.2.1 数学模型简介
        2.2.2 计算区域离散化
        2.2.3 计算方式确定
        2.2.4 收敛判断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验证
    3.1 建立实验平台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速度入口边界条件的确定
        3.3.2 速度场测量
        3.3.3 送风温度测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与计算的结果分析
    4.1 热风融冰机理计算
        4.1.1 固定热流边界条件下单位毫米厚度冰层的融化机理分析
        4.1.2 冰体由于导热而掉落的融化机理分析
    4.2 局部转向架区域的热风融冰计算
        4.2.1 局部转向架封闭围挡空间物理模型
        4.2.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4.2.3 湍流模型与速度分布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种工况的模拟计算
    5.1 温度分布与融化过程计算
    5.2 动态融化过程计算结果
    5.3 融冰时间随温度、风速的变化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机器视觉的铁路隧道拱顶病害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和存在问题
        1.3.2 主要研究工作
        1.3.3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2.1 常用的裂缝无损检测方法
        2.1.1 超声波检测
        2.1.2 远场涡流检测
        2.1.3 红外热成像检测
        2.1.4 激光全息检测
    2.2 机器视觉检测
        2.2.1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的应用
        2.2.2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2.2.3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光源
        2.2.4 CCD器件
        2.2.5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第3章 隧道拱顶病害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隧道拱顶病害检测要求与系统设计方案
        3.1.1 检测要求
        3.1.2 系统设计方案
    3.2 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
        3.2.1 线阵CCD相机和图像采集卡
        3.2.2 镜头的选型
        3.2.3 光源照明系统
        3.2.4 GPS模块
        3.2.5 电控盒和工控机
    3.3 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3.3.1 检测系统软件简介
        3.3.2 软件各模块的设计
        3.3.3 软件控制功能的实现
        3.3.4 图像编程基础
第4章 病害图像处理方法与检测结果
    4.1 图像平滑
        4.1.1 均值滤波
        4.1.2 中值滤波
        4.1.3 高斯滤波
        4.1.4 图像平滑算法比较
    4.2 边缘检测
        4.2.1 边缘特征
        4.2.2 边缘检测算子
        4.2.3 Canny边缘检测算子
        4.2.4 边缘检测算法比较
    4.3 测量的计算原理
        4.3.1 宽度和长度的计算
        4.3.2 面积的计算
        4.3.3 像素当量的标定
        4.3.4 条纹宽度测量
    4.4 隧道拱顶病害的检测
        4.4.1 图像采集
        4.4.2 病害测量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2.1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成像原理
        2.1.1 辐射定律
        2.1.2 红外焦平面探测机理
    2.2 GWIR 02 02 X1A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2.2.1 GWIR 02 02 X1A主要特征参数
        2.2.2 GWIR 02 02 X1A管脚定义
        2.2.3 GWIR 02 02 X1A关键电压
        2.2.4 GWIR 02 02 X1A数字输入输出信号
        2.2.5 GWIR 02 02 X1A片上非均匀性校正
    2.3 本章小结
3 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1 GWIR 02 02 X1A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输出数据结构分析
    3.2 热成像系统器件分析
        3.2.1 中心控制器
        3.2.2 外部大容量存储器
        3.2.3 FLASH分析
        3.2.4 模数/数模转换器分析
    3.3 热像仪系统架构
    3.4 热成像系统器件选型
        3.4.1 中心控制器
        3.4.2 外部大容量存储器
        3.4.3 FLASH芯片选型
        3.4.4 模数转换芯片选型
        3.4.5 数模转换芯片选型
    3.5 本章小结
4 车载红外热像仪硬件电路原理设计及PCB设计
    4.1 前端板设计
    4.2 驱动电路板设计
        4.2.1 驱动电路设计
        4.2.2 数模转换器设计
        4.2.3 温度控制器设计
    4.3 信号处理电路板设计
        4.3.1 FPGA电路设计
        4.3.2 SDR SDRAM电路设计
    4.4 电源电路板设计
    4.5 PCB设计
    4.6 偏压稳定性测试
    4.7 本章小结
5 车载红外热像仪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5.1 车载红外热像仪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5.2 程控芯片的设计实现
        5.2.1 AD5324及X95820的程控实现
        5.2.2 LM92的程控实现
    5.3 探测器驱动模块
    5.4 格式转换模块
    5.5 图像处理算法
        5.5.1 平台直方图均衡算法
        5.5.2 红外图像无挡片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5.6 上位机设计
    5.7 车载红外热像仪成像测试
    5.8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Infrared Thermography for Tru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the Main Board in Personal Computer(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温谱模型的高密度聚乙烯膜缺陷智能识别系统研究[D]. 张卫.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面向不均衡样本的铝型材表面细微缺陷识别技术研究[D]. 刘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一种高动态红外热成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庞曼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2)
  • [4]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研究[D]. 李晨. 深圳大学, 2020(10)
  • [5]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主体及控制系统研究[D]. 魏更.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细胞动态培养装置研制和应用[D]. 李智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安检雷达的信号产生与采集传输系统实现[D]. 何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动车组列车融冰除雪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D]. 蒲星吏. 天津大学, 2018(04)
  • [9]基于机器视觉的铁路隧道拱顶病害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D]. 鲍海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10]车载红外热成像系统设计[D]. 黄熙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用于个人计算机主板真实温度测量的红外热成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