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规划与旅游业发展——西安历届城市规划中的旅游资源保护

谈城市规划与旅游业发展——西安历届城市规划中的旅游资源保护

一、浅谈城市规划与旅游产业发展——记西安市历次城市规划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周思凡,周洁雨,罗文清,段俊杰,胡迪[1](2021)在《江苏省主要文物旅游景点名录数据集》文中指出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旅游景点众多,其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第一批至第八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第一批至第八批)为数据源,根据江苏省旅游景区(2A级及以上)名录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筛选,确定了江苏省主要文物旅游景点名录。参考《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文物大辞典》等资料,收集整理文物旅游景点相关信息,设计包含基本属性、不可移动文物属性、景区属性、历史文化相关属性的数据表,构建了包含199条记录,15个字段的江苏省主要文物旅游景点名录数据集。研究成果对促进江苏省文物旅游景点信息共享,挖掘文物旅游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发展江苏省文化旅游产业有积极作用。

王晨菊[2](2021)在《西安大遗址保护与丝路城市发展探究》文中认为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各个地区也有各种各样的历史遗迹。而西安就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历史古城之一,其拥有许多历史大遗址和遗迹。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逐步加快,很容易产生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各种矛盾。从城市建设的具体状况分析,大遗址的保护与未来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西安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城市,合理地对西安大遗址进行保护,将历史文化的变迁融入西安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现代建设与遗址保护和谐发展。

李婷[3](2020)在《时代背景下西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是全面综合安排和协调对城市长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要素的实践活动,它将城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与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紧密结合,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做出的宏观安排,引领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我国的城市战略规划研究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在学术研究中多集中在战略规划理论与内容、技术流程的分析,实践案例的研究多选取以广州等沿海城市为主,对于西部地区的涉足较少。西安作为西部城市的代表,其发展历程与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发展轨迹一样,用了较短时间就大大提升了自身城市化的水平。西安在2002年编制完成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后,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17年针对战略形成新的修订,但随即国家、城市方面又有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战略规划也需随之更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工具,对西安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安为例,在现今时代背景下,综合分析西安城市战略规划发展策略,以期为西部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首先对城市战略规划既有研究和相关理论、实践的分析,其次对西安历次战略规划进行剖析,对西安现状特点进行总结;随后在分析西安在区域发展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提出西安转型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接着通过对全国重点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西安发展的总体策略;最后具体从城市定位、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文化资源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几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战略规划发展策略。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为“基础原理—现状分析—问题提出—案例分析—发展策略”。采用了一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最终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策略。

吴淼[4](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发展观念、增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镇化无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当中,如北京“绿色生态城市”、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等。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城市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寻求先进的科学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秩序,保护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显得尤为必要,且也已成为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域城乡空间为实证研究地域,以“理论实践剖析(理论借鉴)——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问题梳理)——目标及模式确立(方法策略)——空间优化与技术制度创新保障(解决问题)”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系统复合法、定性分析、定量控制、动态评判等方法,对生态视角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优化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运用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导向下的西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展开研究,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乡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西安实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城乡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法、空间结构模式、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性建构,对生态导向下转变西安市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修复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1、2章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并在生态视角下对城乡空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国内外实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为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包含3、4章内容。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探源,并从演进动力机制和演进整体特征对西安城乡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做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要素梳理和城乡生态建设现状的评价,辨识了西安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生态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运用与实践探索,包含5、6、7章内容。首先,立足于生态导向的新价值取向,重新整合和确立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并对西安城乡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基于城乡空间建设的系统方法与具体技术路径,在市域层面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在城区层面制订了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并在西安市实践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后评估研究。最后,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出发,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5](2018)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中提出规划四十年,改革再出发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城市规划同行作为这一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总结行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十分必要,对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改革的大潮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作为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探路者,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和行业发展的前列,锐意进取,砥砺前行。2018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同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在《城乡

杨海波[6](2017)在《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 ——以贵州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经济在生产力水平上的差异,它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从地理看,我国广义山地占国土面积近70%,山地人口约占全国30%,国家级贫困县80%位于山地地区,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从历史看,建国以后我国城乡关系得到不断调整,经历过失衡、均衡、再失衡以及统筹兼顾等阶段,山地地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更为严峻。随着城市与工业的发展壮大,已到了有条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本文将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山地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城乡一体化理论,同时为推动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理论支撑。我国山地地区多分布在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同时又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边疆稳定以及老区振兴等问题互相交织。从目前发展阶段看,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人们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将大幅度提升,只要山地地区保护好生态环境,届时山地地区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的价值高地。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本论文以贵州为例研究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近年来国家不遗余力帮扶贵州,贵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区位以及发展阶段等原因,贵州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严峻现实:城乡差距高于全国水平;工农城乡关系关联度弱;城镇化率低;山地农业不发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以贵州为案例探索适宜山地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路径与模式。本论文共十一章,从结构上分为如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与综述,界定了重要概念;阐述了研究思路、重点与难点、创新与不足之处,提出了本论文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在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二元经济结构论理论应用于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并测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要求,总结了国内外山地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和启示。(第一、二、三章)第三部分研究工农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第四、五章)。山地工农关系体现在工业要反哺农业,加强工农业之间关联度;山地城乡关系体现在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核心与边缘”、“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使城乡成为平等、共生、互利的系统。第四部分研究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动力(第六、七、八、九章)。要素平等流动、精准扶贫、山地农业现代化与山地新型城镇化构成了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动力体系。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土地资源以及金融普惠在城乡之间要通盘考虑;山地农业化要把握山地特色,半机械化、老人农业与农业适度规模化应成为发展方向;精准扶贫对山地农村尤为重要,要精准甄别贫困户以及发挥产业扶贫作用;山地新型城镇化要重点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小城镇与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就地城镇化。第五部分研究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外部支持与保障(第十、十一章)。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上,山地地区要以提供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农村教育、社会保障为重点;破解二元制度,如深化户籍制度、养老制度、社保制度改革等;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制定要把握时代发展方向与山地地区实际,服务于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最后为研究结论。山地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城乡可以实现像“田园诗与协奏曲”般和谐发展。

方坚[7](2017)在《文化视角下丰镐遗址周边区域的空间意境营造》文中提出在当今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近的社会大背景下,趋同的城市建设手段以及追求效率的建设模式使得城市的相似度越来越高,城市自身特色逐渐消隐。现代文化的趋同性渐渐尘封了城市特色的多样性。近年来关于城市“千城一面”的热议问题在不断地引发社会和公众的思考,如何留住城市历史记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也成为规划领域关注的焦点。我国诸多城市拥有悠长的城市建设史,漫长的历史积淀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及丰富的遗址遗迹,遗址遗迹向来被视为城市文化特色最重要的载体,其保护规划与利用对于城市特色彰显和城市文化塑造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历史遗址的保护并不是孤立的,遗址周边区域作为遗址与城市的过渡区域,其空间打造应当充分利用遗址的文化元素和特色,使遗址与周边地段形成保护与利用的互补关系。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馈赠予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遗迹。此次研究选择了位于西安城市建成区西侧边缘的丰镐遗址、昆明池遗址及周边区域为对象。本文以遗址周边为研究重点,不对遗址本体的保护和利用进行深入的探讨,但丰镐遗址的核心保护范围仍作为研究和参考的重要依据。遗址文化内涵为研究的切入点,将西周丰镐文化、昆明池文化、地域文化等进行归纳梳理,同时明确丰镐遗址、昆明池遗址的发展演变过程和文化价值。其次对研究区域的现状情况进行总结,并对遗址和周边区域的关系进行近一步论述,明确遗址和周边区域为紧密有机整体的关系。之后提出遗址文化信息的表达方法和空间意境塑造的策略—基底织补,通过规划、建筑、景观的空间手法,确定遗址区域周边的城市意象,进一步通过感知系统搭建和软质文化活化将区域的意象提升为意境,最终完成遗址周边区域的空间意境营造。本文以丰镐遗址及周边区域为例,从文化角度入手探索营造遗址周边区域空间意境的方法,旨在将遗址保护与周边区域建设作为有机整体,落实遗址文化的传承和城市特色的彰显。

潘雨晨[8](2016)在《建国以来西安遗址型绿地空间周边环境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 ——以兴庆宫公园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安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古迹遗址资源与背靠秦岭的关中腹地区位是其最主要的城市特色。依托遗址地而建成的公园、广场等遗址型绿地空间是西安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绿地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西安的城市特色,与西安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安城市形态的演变。建国以来,遗址型的绿地空间在规划发展中开始改变西安的城市形态,使得城市的整体形态,城市路网,建筑基底,建筑类型,用地类型等发生不同的变化。此外,遗址是城市文脉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遗址型绿地空间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有利于对城市空间发展和城市特色塑造提供依据,有利于对城市形态发展进行调控和预判,对城市设计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从梳理西安城市遗址型绿地空间变迁的历史沿革入手,选取建国以来至今这段时期进行研究,在文献研究中挖掘遗址型绿地空间和城市形态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兴庆公园与大明宫遗址公园这两类不同时期的遗址绿地进行详细挖掘,以案例的规划建设和保护发展史为切入点,划分出四个不同的研究时段并确立案例研究范围,讨论其对周边城市整体形态、平面单元(街巷格局、地块组合划分、建筑基底)、建筑类型、用地类型以及西安城市整体格局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具体影响,进而将这两个案例的分析结论放在整个西安的历史变迁中来,在整体层面论述这类遗址型绿地空间对西安城市形态的演进中起到什么作用并产生了何种影响。在案例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遗址型绿地空间与城市形态关系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出建国以来西安城市遗址型绿地空间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形态的发展规律,最后对西安城市形态未来的发展做出构想。

朱海洋[9](2015)在《西安浐灞生态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文中认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领域。研究基于国内外城市生态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从国外生态规划生态城、生态区的规划建设案例入手,分析总结现阶段国外生态城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与特色。西安浐灞生态区是快速成长中的西部重要大城市西安市生态建设示范区,2004年启动规划建设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11年。本文通过对浐灞生态区以景观为导向的生态建设实践历程的梳理,阐述浐灞生态区现状的景观生态特征、资源分布特点、主要建设成果。从生态规划理念、景观环境整治、河道整治、产业构建、空间发展、政策指引、规划管理等方面探讨生态导向下浐灞生态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及浐灞生态区主要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总结出浐灞生态区在景观生态建设的主要建设方法。主要是包括以环境恢复手段为第一的生态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河道的综合恢复和生态重建的技术方法。然后是梳理生态区重要生态设施的建设问题,以绿地系统为重要生态设施,以保护环境敏感区为目标,梳理城市完整的绿地系统,共建城市生态本底。通过大面积的绿色廊道及斑块的塑造,打稳浐灞生态区的绿色生态底,保护四区一带,浐灞生态区景观环境敏感区、文化敏感区、资源生产敏感区以及天然地质灾害敏感区,滨水蓝道带等,通过生态本底的塑造和保护构建整体的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综合活力开发,创建城市各功能区,科学配置城市建筑体的空间布局,保护好现有的开放空间,拓宽城市绿色道路系统。围绕生态空间,打造以生态功能为核心的滨水活力空间、滨水休闲区,滨水居住区、滨水商业区、滨水展示区、滨水生态保护区等,活化生态功能,共建生态再利用型城市空间。结合生态规划理论与国内外案例研究,联系浐灞生态区生态规划及整治经验,从整体生态环境整治、创造绿色生态联系、合理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等方面探讨了浐灞生态区景观生态规划建设的相关策略与方法。并从七个方面细化提出了我国生态区的景观规划策略和方法,以对生态区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曹师贞[10](2014)在《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村落型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 ——以邹城羲皇庙遗址为例》文中指出大遗址是指我国文化遗产中范围较大、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它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资源。大遗址规模大、占地范围广,小的有几十公顷,大的则可达几十平方公里。近年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类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城乡建设使得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产生显着博弈。一方面,囿于文物保护政策的限制,遗址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致使遗址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与遗址区周边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遗址区域的各种城乡建设与居民生生产、生活活动又在很大程度上对遗址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地处乡村“田园”区位环境的村落型大遗址,虽然避免了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影响与破坏。然而,囿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环境,村落型大遗址所具有的交通相对不畅与封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特殊区域环境也使其在保护过程中面临遗址生态环境丧失、展示理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等诸多问题与挑战。近年来,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对大遗址的保护,保护原则,发展思路和规划的讨论中,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而对与遗址区关系密切的居民群体的行为特征研究相对较少。羲皇庙坐落在在邹城西南30公里的郭里镇爷娘庙村东,东凫山西麓,古代祭祀伏羲的场所,是鲁西南地区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筑。作为占我国大遗址绝大多数的村落型大遗址的典型代表,在近些年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与其它大遗址一样,同样面临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相矛盾的困境。本文以羲皇庙遗址保护规划为例,首先,通过对遗址分布与保存状况的现场调研及其破坏因素分析,揭示出羲皇庙遗址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而对遗址区域经济发展与遗址区内外居民生活质量的比较分析,揭示出羲皇庙遗址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借助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知遗址内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进而使村落型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协调的重要意义得以显现。其次,通过对大遗址保护中规划作用的阐述及意义的探讨,并对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协调的规划需求的分析,论证了羲皇庙村落型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在实现两者的“协调”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前提下,结合前文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现状、原因与目标,进而提出羲皇庙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最后,以羲皇庙遗址案例为实证,通过方案构思、保护区划与保护措施、遗址展示规划、旅游路线组织、居民与村落空间调控等规划内容的背景分析与规划方案介绍及讨论,诠释了羲皇庙村落型大遗址保护规划是“如何借鉴相关理论来指导自身的规划对策、技术与方法,继而形成村落型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协调的规划思路与对策”的全过程。

二、浅谈城市规划与旅游产业发展——记西安市历次城市规划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城市规划与旅游产业发展——记西安市历次城市规划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主要文物旅游景点名录数据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数据采集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筛选
    1.3 数据获取与处理
2 数据样本描述
    2.1 数据集样例
    2.2 文物旅游景点数量统计分析
    2.3 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开发程度统计分析
    2.4 面向文化旅游的文物旅游景点统计分析
3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4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

(2)西安大遗址保护与丝路城市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大遗址保护对西安城市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1 西安大遗址保护的历史文化价值
    1.2 西安大遗址保护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1.3 西安大遗址保护促进了西安旅游业发展
    1.4 西安大遗址保护促进西安生态文化发展
    1.5 西安大遗址保护符合丝路城市发展趋势
    1.6 西安大遗址保护符合丝路城市发展气质
2 目前西安大遗址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现状
    2.1 自然因素严重阻碍了大遗址的保护
    2.2 西安城市化发展严重影响了大遗址保护
    2.3 遗址环境与周边环境相差较大
3 大遗址保护与丝路城市发展的措施
    3.1 以政策作为各项保护工作的支撑
    3.2 制定相应保护计划,进行城市发展定位
    3.3 保护与发展并存,构建区域发展特色
4 结束语

(3)时代背景下西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分析
        1.3.1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
        1.3.2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别
        1.3.3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内涵及特点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态城市理论
        2.1.3 全球化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历次总体规划战略剖析
    3.1 西安市历次总体规划战略分析
        3.1.1 1953—1972年阶段城市发展规划
        3.1.2 1980-2000年阶段城市发展规划
        3.1.3 1995-2010年阶段城市发展规划
        3.1.4 2008-2020年阶段城市发展规划
    3.2 历次时代背景对战略规划的影响
    3.3 西安城市发展特征
        3.3.1 西安职能与定位特征
        3.3.2 西安城市产业发展特征
        3.3.3 西安城市空间发展
        3.3.4 西安文化发展特征
        3.3.5 西安生态环境发展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的时代背景及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西安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
        4.1.1 时代背景概况
        4.1.2 时代背景对西安城市规划的要求
    4.2 西安市城市发展现况及存在问题
        4.2.1 城乡整体发展欠缺,带动性弱
        4.2.2 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总量偏低
        4.2.3 城市空间发展单一,亟待疏解
        4.2.4 城市资源环境禀赋,缺乏统筹
        4.2.5 问题总览
    4.3 西安城市发展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相关案例研究
    5.1 我国大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
        5.1.1 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5.1.2 杭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5.1.3 武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5.1.4 案例分析与总结
    5.2 西安城市转型发展总体策略
        5.2.1 区域发展中西安的核心作用凸显
        5.2.2 西安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5.2.3 城市文化资源持续发展
        5.2.4 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5.3 本章小结
6 时代背景下西安城市战略规划发展策略
    6.1 西安城市战略规划发展定位
        6.1.1 城市发展理念分析
        6.1.2 城市战略规划发展定位的提出
    6.2 西安城市战略规划之产业发展策略
        6.2.1 西安城市产业发展策略
        6.2.2 城市产业发展模式优化
    6.3 西安城市战略规划之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6.3.1 西安城市战略规划空间发展方向
        6.3.2 西安城市战略规划空间格局发展策略
    6.4 西安城市战略规划之文化发展策略
        6.4.1 西安城市发展文化路径选择
        6.4.2 西安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策略
    6.5 西安城市战略规划之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6.5.1 西安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发展原则
        6.5.2 西安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规划策略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本文遗留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系统生态学理论
        2.1.3 生态位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3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
        2.3.1 国外实践
        2.3.2 国内实践
        2.3.3 发展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轨迹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1 城市起步:195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1.1 时代背景
        3.1.2 空间结构
        3.1.3 总体特征
    3.2 发展革新:198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2.1 时代背景
        3.2.2 空间结构
        3.2.3 总体特征
    3.3 空间重构:199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3.1 时代背景
        3.3.2 空间结构
        3.3.3 总体特征
    3.4 品质提升:2008 年以来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4.1 时代背景
        3.4.2 空间结构
        3.4.3 总体特征
    3.5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5.1 空间演进轨迹历程
        3.5.2 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3.5.3 城乡空间演进整体特征
        3.5.4 城乡生态空间演进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
    4.1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格局
        4.1.1 生态要素梳理
        4.1.2 生态总体格局
    4.2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及方法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市域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2.3 “城区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3 市域城乡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影响机制
        4.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4.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4.3.3 生态安全性评价
        4.3.4 市域生态问题
        4.3.5 生态影响机制
    4.4 城区生态建设评价及影响机制
        4.4.1 生态环境评价
        4.4.2 绿地建设评价
        4.4.3 生态建设问题
        4.4.4 生态影响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结构模式
    5.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导向及阶段划分
        5.1.1 发展目标导向
        5.1.2 发展阶段划分
        5.1.3 发展考评体系
    5.2 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拟定
        5.2.1 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
        5.2.2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5.3 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模式选择
        5.3.1 结构模式基本特征
        5.3.2 典型结构模式比选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布局方法及策略
    6.1 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技术路径与方法
        6.1.1 既有的技术路径
        6.1.2 优化路径及方法
    6.2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6.2.1 划定生态分区,管控资源利用
        6.2.2 串点连线织网,构建生态网络
        6.2.3 控制城乡规模,优化城乡布局
        6.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6.3 城区空间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6.3.1 控制城区人口,推动旧城更新
        6.3.2 优化空间结构,城市分区管控
        6.3.3 调整产业用地,疏解城区工业
        6.3.4 划定城市绿线,完善公园体系
        6.3.5 延续历史特色,建设遗址公园
        6.3.6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柔性”治水
        6.3.7 加快绿道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6.4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后评估”
        6.4.1 情景分析法的适用性
        6.4.2 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方案“后评估”
        6.4.3 “后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7.1 技术创新
        7.1.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
        7.1.2 明确生态空间规划层级及对象
        7.1.3 构建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导则
        7.1.4 加强相关规划体系的衔接
    7.2 体制创新
        7.2.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
        7.2.2 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
        7.2.3 建立生态绩效评估审查机制
        7.2.4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2.参编论着
    3.参与课题
    4.参与研究项目
附录
    附录Ⅰ 西安市生态评价基础数据及来源汇编
    附录Ⅱ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附录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附录Ⅳ 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5)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规划四十年, 改革再出发
承前启后, 三版总规指导上海城市建设
    于探索中前行—1986版总规
    “八年磨一剑”—2001版总规
    与时俱进—上海2035总规
    一脉相承, 引领上海可持续发展
以规划促开放, 以开放面向国际
    跨过浦江, 向东发展
    编制规划, 重点开发
    浦东开放, 面向国际
规划世博, 打造“城市最佳实践区”
    申办世博, 规划先行
    “一波三折”的选址
    浦江上绽放的“花桥”
    世博精神永不落幕
创世纪精品, 全力推进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
    改革开放, “浦江重生”
    新世纪, 打造两岸新格局
    百年大计, 世纪精品
    新起点, 打造世界级滨水区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上海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名城保护体系
    摸清优秀历史建筑“家底”, 创新名城保护监测手段
    立章建制, 规范名城保护的方式、方法和措施
    保护规划对标国际,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从破解困局到助推发展——记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演变
    凝聚共识, 破解上海交通之困:1985年以前
    “三年大变样”的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5年
    规划开启城网时代:1996—2000年
    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2001年至今
从航空港到综合商务区, 看大虹桥发展战略演变
    大交通到大枢纽
    大枢纽到大商务
    大商务到大战略
从临港新城总规看“一张蓝图干到底”
    先规划后建设
    从“海港”到“临港”, 从“田园城市”到“现代装备产业基地”
    从“新城”规划到“多规”合一
    “一张蓝图干到底”
后记

(6)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 ——以贵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与概念界定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
        二、现代城乡发展理论
        三、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
        四、概念界定与说明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重点与难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二、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第一节 二元经济思想起源
    第二节 国外二元经济理论发展历程
        一、刘易斯模型
        二、布哈林模型
        三、恰亚诺夫模型
        四、基于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模型
        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历程
        一、二元结构论
        二、多元结构论
        三、城乡一体化理论
        四、对二元经济结构评述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测度与要求
    第一节 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内涵
    第二节 城乡发展一体化测度体系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测度体系的内容
        二、以贵州数据测算城乡一体化水平
    第三节 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评述与要求
        一、山地城乡差距形势较为严峻
        二、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
        三、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国外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经验与实践
        一、发达国家实践: 瑞士经验与启示
        二、发展中国家实践: 泰国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经验与启示
        一、发达地区实践: 浙江经验和启示
        二、欠发达地区实践: 重庆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国内外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启示
        一、政府有为与把握市场规律
        二、要充分发挥山地的比较优势
        三、加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与小城镇联动发展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内部关系协调(一): 山地新型工农关系
    第一节 山地新型工农关系研究进展、经验与评述
        一、山地新型工农关系研究进展
        二、山地工农关系实践与经验
        三、山地新型工农关系评述
    第二节 改善工农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改善工农关系能深化“新四化”内涵
        二、改善工农关系有助于城乡要素平等流动
        三、改善工农关系助力消除农民工困境
    第三节 贵州工农关系发展现状与困难
        一、不平等的工农关系
        二、工农产业有待高度化
        三、工农业紧密度不够
    第四节 构建山地新型工农关系框架
        一、山地新型工农关系的多维构建
        二、山地新型工农关系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内部关系协调(二): 山地新型城乡关系
    第一节 山地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与评述
        一、城乡关系发展历程
        二、山地新型城乡关系研究现状
        三、山地新型城乡关系现实困境
        四、认识和把握山地新型城乡关系
    第二节 城乡关系演变的制度逻辑
        一、行政力量主导的逻辑
        二、“核心”和“边缘”的逻辑
        三、“否定之否定”的逻辑
    第三节 城乡关系发展模式研究
        一、依托要素流动的城乡关系
        二、制约和反制约下的城乡关系
        三、政府和市场力量相结合的城乡关系
    第四节 构建山地新型城乡关系框架
        一、加强城镇支持农村力度
        二、平台建设: 政府、公司与农户三方参与
        三、鼓励和发展连接城乡的中介组织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动力体系(一): 要素平等流动推动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节 劳动力平等流动促进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贵州劳动力流动基本情况
        二、贵州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
        三、促进贵州劳动力平等流动的措施
    第二节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历程
        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土地制度改革推动贵州城乡一体化
    第三节 金融平等流动促进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贵州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二、日本和印度农村金融的模式和经验
        三、促进贵州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动力体系(二): 山地农业现代化推动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节 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评述
        一、山地农业现代化内涵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山地农业化的要求
        三、对山地农业现代化的评述
    第二节 贵州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
        二、贵州农产品产业链总体偏短
        三、贵州农业组织不发达
    第三节 促进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的举措
        一、提升山地农产品附加值
        二、鼓励发展“山地老人农业”
        三、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动力体系(三): 精准扶贫推动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节 贵州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思路与产业选择
        一、贵州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理顺精准扶贫思路
        三、贵州精准扶贫的产业选择
    第二节 以“大生态理念”引领精准扶贫
        一、“大生态”概念的界定与要求
        二、在精准扶贫中贯彻大生态发展理念
        三、大生态理念引领下的精准扶贫举措
    第三节 一种构想: 大生态旅游推动贵州乡村商品化
        一、大生态旅游内涵和要求
        二、乡村商品化的构成要件
        三、大生态旅游助推贵州乡村商品化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动力体系(四): 山地城镇化推动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节 山地城镇化内涵、要求与评述
        一、山地新型城镇化内涵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山地城镇化的要求
        三、对山地新型城镇化的评述
    第二节 贵州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
        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三、“大城市本位”制约中小城镇化发展
    第三节 促进贵州山地新型城镇化举措
        一、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区与城乡结合部
        二、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民市民化
        三、以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就近城镇化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外部保障(一): 山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山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进展与评述
        一、理论层面进展
        二、政策层面进展
        三、基本公共服务研究均等化评述
    第二节 贵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
        一、贵州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情况
        二、国家支持贵州城乡公共服务建设
        三、贵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促进贵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促进城乡公共教育均等化
        二、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均等化
        三、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一章 外部保障(二): 基于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供给
    第一节 阻碍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因素
        一、支持三农的机制不完善
        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滞后
        三、要素市场化程度不够
    第二节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供给原则
        一、制度供给要引领新的发展阶段
        二、制度供给要体现改革的综合性
    第三节 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体系
        一、打破二元户籍制度
        二、打破二元金融制度
        三、打破二元土地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城乡管理一体化制度
        五、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保一体化制度
    第四节 小结
研究结论: 田园诗与协奏曲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文化视角下丰镐遗址周边区域的空间意境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周文化于中华文明的奠基
        1.1.2 城市化进程中的遗产环境反思
        1.1.3 大遗址周边区域研究动因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遗址周边区域
        1.2.2 空间意境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遗址周边区域利用研究
        1.3.2 意境研究
    1.4 “文化视角”的意义和价值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5.4 论文研究框架
2 遗址与周边区域文化背景研究
    2.1 遗址区域文化背景
    2.2 西周丰镐文化特质研究
        2.2.1 西周的政治文化
        2.2.2 西周的社会文化
        2.2.3 西周的思想文化
        2.2.4 丰镐都城对后世城市营造的影响
    2.3 昆明池文化特征研究
        2.3.1 昆明池的休闲文化
        2.3.2 昆明池的诗词文化
    2.4 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2.5 遗址文化对空间营造的引导
        2.5.1 清晰明确的城市结构
        2.5.2 秩序井然的城市环境
        2.5.3 开放和谐的公共空间
        2.5.4 城市与自然的互动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丰镐、昆明池遗址的历史演进
    3.2 研究区域现状及问题研究
        3.2.1 区域现状
        3.2.2 存在问题
        3.2.3 场所意境缺失
    3.3 丰镐、昆明池遗址与周边区域关系探讨
        3.3.1 大遗址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
        3.3.2 大遗址与周边区域的地缘关系
        3.3.3 小结
    3.4 实例研究
        3.4.1 金沙遗址与周边区域研究
        3.4.2 雅典卫城与周边区域研究
        3.4.3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遗址文化信息的空间表达及意境营造策略
    4.1 “文化信息”与“空间意境”内在关系研究
        4.1.1 文化的感知
        4.1.2 意境的抒发
        4.1.3 “文化”与“意境”的关系探讨
    4.2 遗址文化信息的空间表达方法
        4.2.1 再现
        4.2.2 变形
        4.2.3 隐喻
        4.2.4 活化
    4.3 空间意境营造策略——基底织补
        4.3.1 基底修正
        4.3.2 基底编织
        4.3.3 基底补葺
    4.4 实现目标
        4.4.1 传承地域历史文脉
        4.4.2 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提升
        4.4.3 遗址廊道搭建
    4.5 本章小结
5 丰镐大遗址周边区域空间意境营造初探
    5.1 上位规划引导
        5.1.1 《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
        5.1.2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分区规划(2010-2020)》
        5.1.3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分区规划(2010-2020)》
    5.2 区域意境界定
    5.3 基底修正——基底环境优化
        5.3.1 村落拆迁整治
        5.3.2 生态环境修复
        5.3.3 基础建设提升
        5.3.4 建设控制引导
        5.3.5 文化产业构建
    5.4 基底编织——空间意境营造
        5.4.1 规划控制引导
        5.4.2 建筑语汇表达
        5.4.3 景观意境营造
        5.4.4 本节小结
    5.5 基底补葺——文化意境提升
        5.5.1 村落特色文化挖掘
        5.5.2 礼乐文化场景活化
        5.5.3 诗经文化演绎活化
    5.6 文化感知系统搭建
        5.6.1 感知游线搭建
        5.6.2 标识系统构建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8)建国以来西安遗址型绿地空间周边环境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 ——以兴庆宫公园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5.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形态学研究综述
        2.1.1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
        2.1.2 国内城市形态学研究
    2.2 城市遗址型绿地空间研究综述
        2.2.1 城市遗址型绿地空间的概念界定
        2.2.2 西安城市遗址型绿地空间的研究动态
        2.2.3 我国有关城市遗址型绿地空间的理论研究
        2.2.4 国外有关遗址型绿地空间的研究进展
3. 城市遗址型绿地空间与西安城市形态的相互关系
    3.1 城市遗址型绿地空间对城市形态演变产生影响的理论支撑
        3.1.1 遗址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3.1.2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
        3.1.3 城市生活方式的延续
        3.1.4 西安当前的城市规划策略
        3.1.5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论
    3.2 遗址型绿地空间主要在五个层面影响城市形态的演变
        3.2.1 城市用地类型
        3.2.2 城市格局
        3.2.3 城市整体形态
        3.2.4 城市平面单元
        3.2.5 城市建筑类型
4. 西安城市遗址型绿地空间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4.1 研究时间范围的选取依据
    4.2 建国以后至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前西安遗址型绿地空间的发展历程
    4.3 市场经济体制推行至今西安遗址型绿地空间的发展历程
    4.4 西安遗址型绿地空间及周边城市环境现状
        4.4.1 街区风貌
        4.4.2 空间形态
        4.4.3 功能布局
        4.4.4 街巷格局
    4.5 小结
5. 西安城市遗址型绿地空间案例研究
    5.1 典型案例选取
        5.1.1 选取条件和依据
        5.1.2 研究涉及的遗址型绿地空间分布情况
    5.2 兴庆宫公园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地段概况和发展历程
        5.2.1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动态
        5.2.3 兴庆宫公园地段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5.3 兴庆宫公园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周边城市形态演进的影响
        5.3.1 研究地域跨度和时间跨度的划分
        5.3.2 1949-1980年研究地段的形态特征
        5.3.3 1980-1995年研究地段的形态特征
        5.3.4 1995-2005年研究地段的形态特征
        5.3.5 2005年至今研究地段的形态特征
        5.3.6 兴庆宫公园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周边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总结
    5.4 小结
6. 遗址型绿地空间对西安城市形态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构想
    6.1 遗址型绿地空间影响下城市形态的演变规律总结
        6.1.1.地块演变的速度不同
        6.1.2.大规模改造和小规模演化并行
        6.1.3.地块的组合形态规律
    6.2 遗址型绿地空间对未来西安城市形态的影响
        6.2.1 城市用地类型产生变化
        6.2.2 对城市格局产生影响
        6.2.3 改变城市路网和街区内部地块划分
    6.3 西安城市遗址绿地空间发展构想
    6.4 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6.5 西安城市形态的发展构想
7. 结论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附表
致谢

(9)西安浐灞生态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生态城市
        1.3.2 城市生态区
        1.3.3 景观生态规划
    1.4 国内外生态规划相关研究动态
        1.4.1 生态规划理论的发展
        1.4.2 我国生态规划的相关研究动态
        1.4.3 浐灞生态区研究动态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内容及框架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案例研究
    2.1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2.1.1 景观生态学发展概述
        2.1.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2.2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基本内容
    2.3 其他相关理论
        2.3.1 紧凑城市
        2.3.2 关于政策与管理的新理念——“精明增长”
        2.3.3 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新理念
    2.4 小结
3 国内外生态城生态区相关案例研究
    3.1 国外生态区建设的背景及相关知识
        3.1.1 生态城市的背景
        3.1.2 国外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3.2 国外生态城市规划政策、建设实践研究
        3.2.1 法国国家生态城市
        3.2.2 蒙彼利埃生态城
        3.2.3 阿布扎比马斯达尔生态城
        3.2.4 日本北九州生态城案例
        3.2.5 其他生态城镇(列表比较)
        3.2.6 态城镇案例小结
    3.3 我国生态城区建设历程与相关研究
        3.3.1 我国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
        3.3.2 两种相关生态城区的申报及流程
    3.4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3.4.1 中新生态城
        3.4.2 深圳低碳生态城
        3.4.3 前海生态区
        3.4.4 国内案例小结
    3.5 中外生态城市研究建设的比较
        3.5.1 中外生态城市实践的相同点
        3.5.2 中外生态城市实践的差别
4 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建设历程
    4.1 浐灞生态区资源特征评析
        4.1.1 自然资源评析
        4.1.2 人文历史资源评析
        4.1.3 景观要素分析
        4.1.4 综合评析—优势
        4.1.5 综合评析—问题
    4.2 浐灞生态区发展
        4.2.1 背景与建设目标
        4.2.2 规划范围及规模
        4.2.3 浐灞生态区的原状特征
    4.3 浐灞生态区建设历程回顾
        4.3.1 建设的定位
        4.3.2 建设的历程
        4.3.3 生态建设大事记
        4.3.4 政策支持
5 西安浐灞生态区建设评述
    5.1 浐灞生态区景观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
    5.2 浐灞生态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5.2.1 空间上多层次,结构上多要素统一协调的系统性原则
        5.2.2 功能综合,充分利用土地
        5.2.3 以人为本,生产与生活兼顾,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融合的原则
        5.2.4 因地制宜,尊重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原则
        5.2.5 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
        5.2.6 可操作性原则
    5.3 浐灞生态示范区的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对策
        5.3.1 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
        5.3.2 保护城市景观生态敏感区
        5.3.3 建立和完善城市绿脉系统。
        5.3.4 开放城市景观空间
6 浐灞生态区景观生态规划策略研究
    6.1 生态治理
        6.1.1 治理与恢复
        6.1.2 创建生态文明
    6.2 规划体系落实
        6.2.1 规划结构布局
        6.2.2 规划功能分区
    6.3 构建景观体系
        6.3.1 连点成线,构建网路,增强联系
        6.3.2 生态区景观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关系构建
        6.3.3 生态区绿地系统与浐灞河水系联系
        6.3.4 生态区景观体系分区建设
    6.4 空间格局的建立
        6.4.1 引导与疏通
        6.4.2 活力空间的打造
    6.5 生态技术的灵活应用
        6.5.1 建立城市雨水收集的海绵系统
        6.5.2 保持低洼滨水区域的原生态处理,减少水土流失
        6.5.3 保护和利用湿地
    6.6 景观规划的技术手段
        6.6.1 总体原则-技术创新与理念更新
        6.6.2 廊道疏导-整合道路与景观的关系
        6.6.3 风向疏导-改善城市物理环境
        6.6.4 径流管理-创造流动的景观空间
        6.6.5 文化要素节点的标志打造
    6.7 创新生态新城政策与管理模式的打造
        6.7.1 建立针对生态区规划建设指导性法规条例
        6.7.2 针对生态区规景观生态规划的市场经济策略
        6.7.3 技术管理与人才培养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村落型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 ——以邹城羲皇庙遗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大遗址的概念
        1.2.2 大遗址的分类
        1.2.3 大遗址保护规划
        1.2.4 区域协调发展
    1.3 研究区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羲皇庙遗址保护与村落发展的现状
    2.1 羲皇庙遗址保护与村落发展现状
        2.1.1 羲皇庙遗址保护现状
        2.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2 羲皇庙遗址保护与村落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分析
        2.2.1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是遗址区保护与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
        2.2.2 社会结构失衡是遗址区保护与发展不协调的动力机制原因
        2.2.3 利益主体的多重博弈是遗址区保护与发展不协调的隐性原因
第三章 羲皇庙遗址保护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3.1 遗址保护对居民生活的制约性分析
        3.1.1 背景分析
        3.1.2 居民生活质量现状调查
        3.1.3 居民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3.2 居民生活对遗址保护的胁迫性分析
        3.2.1 背景分析
        3.2.2 胁迫因素分析
    3.3 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3.3.1 问卷的设计与选用
        3.3.2 满意群体细分
        3.3.3 对不同满意群体的特征分析
        3.3.4 总结
第四章 羲皇庙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协调的规划需求
    4.1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4.2 羲皇庙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协调的规划需求分析
        4.2.1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有效协调可以缓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4.2.2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科学统筹可以解决相关复杂问题
        4.2.3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综合部署可以保障各项工程的实施
    4.3 羲皇庙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所面临的问题
        4.3.1 如何协调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
        4.3.2 如何整合各部门与多专业的协作问题
    4.4 羲皇庙遗址保护规划编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4.1 保护区划及其保护措施的确定
        4.4.2 遗址区人口空间布局调整与安置问题
        4.4.3 遗址的展示与利用
第五章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村落型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证
    5.1 区域PRED系统理论的内涵及产生的背景
    5.2 羲皇庙村落型大遗址保护区PRED对策
        5.2.1 在整体层面上进行大遗址区土地利用功能适用性开发
        5.2.2 在价值层面上深挖遗迹文脉,倡导动态保护规划
        5.2.3 基于遗址区与村落区位关系的旅游路线组织规划
        5.2.4 在产业层面上大力发展羲皇庙遗址区的观光农业及第三产业
        5.2.5 基于保护与展示层面的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的建设
        5.2.6 构建遗址保护管理体系,积极筹措遗址区开发建设资金
    5.3 羲皇庙村落型大遗址保护区PRED协调发展模式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与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浅谈城市规划与旅游产业发展——记西安市历次城市规划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主要文物旅游景点名录数据集[J]. 周思凡,周洁雨,罗文清,段俊杰,胡迪.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1(03)
  • [2]西安大遗址保护与丝路城市发展探究[J]. 王晨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01)
  • [3]时代背景下西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 李婷. 长安大学, 2020(07)
  • [4]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吴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 城乡规划, 2018(06)
  • [6]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 ——以贵州为例[D]. 杨海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文化视角下丰镐遗址周边区域的空间意境营造[D]. 方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8]建国以来西安遗址型绿地空间周边环境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 ——以兴庆宫公园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D]. 潘雨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9]西安浐灞生态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 朱海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3)
  • [10]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村落型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 ——以邹城羲皇庙遗址为例[D]. 曹师贞. 山东建筑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谈城市规划与旅游业发展——西安历届城市规划中的旅游资源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