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转换器输出波形的尖峰消除方案

D/A转换器输出波形的尖峰消除方案

一、D/A转换器输出波形的尖峰消除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林佳祥[1](2021)在《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网的现代化建设,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由于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了重点研究内容,当前的大容量、低延时业务对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速率与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实现高速率、低误码的通信为目标,本文研究了基于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并采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与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开发平台对接收子系统进行了软硬件协同设计和实现。本文在低压宽带电力载波信道的基本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Middleton A类噪声模型进行随机脉冲噪声建模,并通过与自底向上法以及频域分析法的电力载波信道传递函数建模方法进行对比,选择采用M.Zimmermann与Klaus Dostert提出的自顶向下传递函数模型,结合噪声模型与传递函数模型建立了低压宽带电力载波通信信道,为后续仿真提供支撑。本文阐述了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对电力载波通信中采用OFDM技术的优势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的总体方案,对物理层框架、主要参数与帧结构进行了设计,并简要介绍了接收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针对起始位置偏移导致的接收星座图旋转与符号间干扰问题,本文结合延时自相关与本地序列互相关算法,提出了基于本地序列的二次相关算法,可以消除测度函数的峰值平台与“小尖峰”现象,使符号同步结果更加精确。针对收发端采样时钟不匹配的情况,提出了基于相位叠加的采样时钟同步算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准确度有3d B以上的增益。针对电力载波信道中的多径与噪声特性造成的通信误比特率过高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噪声聚类的镜像扩展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信道估计算法,相比传统LS(Least Square)算法在误比特率10-3处存在2.8d B左右的性能提升。在OFDM峰均功率比优化方面,本文提出哈达玛变换和迭代翻转部分传输序列相结合的方法,有效降低系统的峰均功率比。基于FPGA与DSP开发平台对提出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接收端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实现了接收基带处理子系统,并通过功能仿真与上板调试对各个模块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接收端可以准确恢复出发送数据,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总体方案和关键算法的可行性,为后续产业化芯片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王杰[2](2021)在《基于频率自动跟踪及功率调节技术的超声波电源设计》文中指出超声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超声清洗、超声焊接、超声加工器件等领域应用广泛,这些超声设备的使用离不开超声波电源的支持。超声波电源系统分为驱动电源和负载两部分,其作用是将电能转换成与负载相匹配的高频交流电信号。负载通常为超声波换能器,由单晶材料构成,内部参数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系统工作在非谐振状态,造成系统损耗增加及输出功率不稳定。本文围绕以上问题,设计了一款工作稳定、效率高,且能够实现频率自动跟踪、输出功率可调的超声波电源。首先,对超声波电源主电路进行研究。设计了由单相桥式整流滤波电路、BUCK斩波电路、单相全桥逆变电路、负载匹配网络电路构成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并对主电路元器件进行参数计算与选型。在频率匹配方面,选择串联谐振频率作为换能器的工作频率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改进型数字电感匹配网络电路。在阻抗匹配方面,利用高频变压器实现阻抗变换,并对变压器结构参数进行详细设计。其次,对超声波电源的控制算法进行研究。在频率自动跟踪技术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DS技术的谐振频率自动识别算法,解决了传统超声波电源存在频率漂移、跟踪响应慢的问题。在相位差检测技术方面,选择过零比较法作为相位差检测方法,以提高检测精度。在功率控制技术方面,采用二阶滑模变结构算法自动控制BUCK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实现功率稳定调节。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分别对上述算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进行验证。再次,对超声波电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设计。在硬件方面,选择的主控芯片型号为STM32F103RCT6,分别对芯片外围电路、采样电路、鉴相电路、驱动电路、DDS信号发生电路、保护电路进行设计。在软件方面,本文采用C语言作为控制系统的开发语言,分别对主程序及各功能子程序进行设计。最后,对所设计的超声波电源实物进行测试,以验证超声波电源的整体功能及相关控制算法的稳定性。

贺小娟[3](2021)在《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及损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需要架设大量变压器和远距离输电线路,这导致公共电网中包含不可忽略的电网阻抗和各次背景谐波,电网显示出弱电网特性。弱电网与并网逆变器交互会影响并网电能质量,甚至危害发电系统稳定运行。因此,如何抑制电网电压畸变,保证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电能质量,和提高并网系统效率,是当前关于并网逆变器的重点研究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对其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了损耗模型分析其效率。具体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确定了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即包括Boost升压电路、功率逆变器、辅助转换器三部分。此外,简要分析了前馈开关纹波补偿控制(FSRC)方法消除并网电流谐波的原理,这也是双频并网逆变器的核心思想。(2)对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法进行介绍,选择对功率逆变器、辅助转换器控制环中电流内环的控制器进行改进设计,从而提高双频逆变器对并网电流中低次谐波的抑制能力,进一步保证电能质量。(3)针对电网电压畸变和电网阻抗引起电网电流质量下降的问题,给出PCC电压前馈控制方法,通过绘制波特图说明双频逆变器可以有效抑制电网电压失真对电流质量的影响,系统具有抵抗电网阻抗变化的强鲁棒稳定性。(4)建立了双频并网系统损耗计算模型,分析和计算表明双频光伏并网逆变器具有低损耗、高效率的优点。(5)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 1.5 kW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仿真模型,基于STM32F407ZGT6控制芯片设计双频并网逆变器实验平台,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采用PCC电压前馈控制、FSRC控制、改进控制器等控制方法下的双频逆变器,具有稳定性强、并网电流谐波含量少、电能质量高等优点。

蒋志林[4](2021)在《基于GaN HEMT的高频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的研究》文中认为光伏发电(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是一种基于光电效应的清洁能源生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可再生能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相关技术发展较快。本文针对传统光伏并网发电方式扩展性差、可靠性低和局部阴影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两级式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其前级和后级都采用新型拓扑结构,并以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GaN HEMT)代替传统的硅基功率开关器件。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1)研究了GaN HEMT的开关特性,建立了相应的Pspice等效电路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GaN HEMT驱动电路高速、高准确率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带逻辑校正功能的高频低功耗电平移位电路,它能将控制芯片产生的高频1.5 V低电平脉冲转换为5 V高电平驱动脉冲,其上升和下降延时仅为2 ns。(2)针对传统DC-DC转换器输出功率较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GaN HEMT的高频类Sepic型DC-DC转换器作为微型逆变器的前级,其在拓扑结构上做了两方面改进:一方面以单个GaN HEMT控制两个反激变压器交错工作,使两个输出电容交替充放电,降低了输出电压纹波,并将额定功率提高了150%,达到500 W;另一方面利用转换器升压特性,添加非隔离式钳位电路,在降低开关电压应力的同时,形成变压器线圈泄漏能量的吸收回路,使转换器的能量效率提高到95.6%。此外,针对传统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比较器静态功耗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参考的动态PWM比较电路,用于降低转换器电压反馈环节的耗能。(3)针对传统带交流旁路的全桥逆变器结构复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GaN HEMT的H5型逆变器作为微型逆变器的后级。该逆变器以一个GaN HEMT代替两个IGBT,减少了功率器件个数,降低了开关损耗。当输出功率为500 W时,该后级逆变器能量效率达96%,较传统逆变器提高了0.8%,且共模漏电流小于14 m A。(4)根据以上设计,制作出两级式微型逆变器的试验样机并加以调试。整机测试结果证明,该微型逆变器满足光伏并网的要求,在输出功率为500 W时,整体的能量效率达到91.2%,总谐波失真仅为3.8%。

宋晓民[5](2021)在《基于公共直流母线的AC-AC隔离型模块化多电平级联变换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年加速,城市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利用,如何在现有输电走廊基础上提高城市供电能力,降低输配电线路建设与改造成本、对供电系统扩容改造成为城市电网“满足供电需求”的关键问题。柔性低频输电适应于现有的输配电走廊,更利于现有城市电网系统的扩容改造。低频输电系统中最关键的装备之一变频装置为模块化多电平级联变换器(MMCC),MMCC为非隔离型两端口AC-AC变换器,对于城市分布式能源的利用缺少低压直流端口,且其内部存在大量用于缓冲二倍频功率波动的独立电容,这将导致装置体积大、转换效率低以及控制策略复杂等问题。因此,研究一种适应于城市电网扩容且具有分布式能源接口的多端口AC-AC型变换器具有较大应用价值。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针对低频输电在城市输配电系统所呈现的优势,将高频链技术与MMCC型变换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共直流母线AC-AC单级式隔离型模块化多电平级联变换器拓扑结构(I-MMCC)。该变换器具有中压三相交流(MVAC(T-P))、中压单相交流(MVAC(S-P))和低压直流(LVDC)三种电压端口,LVDC端口以实现多能互补,为城市分布式能源提供接口。该变换器可以实现从LVDC到MVAC的单级式功率变换,MVAC(T-P)与MVAC(S-P)电压端口能够实现同频或变频的直接AC-AC功率自由变换,其单极性调制策略可避免隔离型AC-AC矩阵变换器双向开关管换流暂态过程中出现的电压尖峰等问题,无需模块电容间的电压均衡控制。本文具体工作如下:首先,以高频链技术和模块化多电平级联变换器结构相结合,介绍了本文所提出的变换器拓扑结构,并对其子模块高频隔离型全桥模块(Isolated Bridege Cell,IBC)进行结构分析,IBC模块降低了模块电容间的电压平衡控制。通过对IBC模块调制策略的设计,可实现其功率双向自由流动,对隔离型子模块建立平均等效模型;同时并对单相I-MMCC拓扑结构建立平均等效模型分析其工作原理。其次,通过对变换器端口特性分析,对I-MMCC变换器端口稳态特性进行功率平衡机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两独立交流占空比与输出端口的关系,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三相交流侧与单相交流侧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控制研究。此外,推导出I-MMCC变换器级联系统MVAC(S-P)、MVAC(T-P)端口功率约束关系。对I-MMCC与不同变换器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经济性分析。最后,本文搭建了一台三相I-MMCC实验样机,介绍了子模块中高频变压器的选型与变换器软启动控制策略,并针对MVAC(S-P)、MVAC(T-P)端口在变频和等频条件下进行了相关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结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武宏涛[6](2021)在《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油气勘探方向已经由常规的浅层、大储量勘探转向岩性勘探和深部勘探。现阶段采用的动圈式速度检波器检测带宽较窄,高频信号的检测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影响,并且数据采集系统为24位分辨率,对小信号分辨能力有限。提高地震波采集系统的检测分辨率,降低环境干扰对信号的影响是地震波勘探研究的重点之一。为了满足当前地震波勘探对设备的新要求,论文提出使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的压电式加速度检波器作为信号拾取传感器,同时采用32位分辨率的模数转换器,将模拟地震波信号转换成数字量信号,从而提高地震波信号的拾取能力。本系统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对信号放大、滤波、单端转差分处理,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增加信号的抗干扰性。论文研制了基于高性能TMS320F28335的高分辨率、高可靠性地震波数据采集系统,完成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和测试。使用低压差稳压电路进行模拟供电,并采用LC滤波电路对系统开关电源纹波进行优化,同时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分离,降低系统干扰。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波采集信号的信噪比,设计数字低通滤波算法FIR对地震波信号做高频干扰滤除。系统采用RS485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据传输,并使用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设计系统上位机的控制、显示界面,实现对采集硬件参数的设置、上位机通信的参数配置、采集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并做时域波形图显示及存储。最后,搭建测试平台进行采集性能测试。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满足设计要求。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实现了单通地震波采集系统,为野外多道地震波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勇杰[7](2021)在《反射式逆压电型光纤电压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电压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测量装置,由于其测量准确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测量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信号处理系统作为光纤电压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测量精度,观测电压波形以及远程通信等功能的实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反射式逆压电型光纤电压传感器为研究对象,结合光纤陀螺相关技术,针对其信号处理系统开展以下深入研究:论文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双晶体光纤电压传感器结构,并分析了光纤电压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光纤电压传感器系统模型,针对不同信号输入的情况进行仿真,并针对系统数字控制器的不足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其次,依据光纤电压传感器工作原理和数字闭环调制原理,确定系统整体的硬件设计方案,并根据信号特点设计各部分硬件电路,完成电路原理图和PCB设计。针对闭环反馈控制要求,按功能划分模块,采用verilog设计语言完成各子模块设计,并对各模块的功能进行仿真验证。完成了光纤电压传感器闭环控制系统的FPGA设计。最后完成样机的搭建并对完成的光纤电压传感器系统进行实际验证,样机验证了硬件电路功能及设计代码的正确性并实现了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为提高系统精度,在室温条件下对样机开环数据进行了采集,针对数据中的噪声采用小波阈值降噪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小波处理有效去除了数据中的噪声,在去噪同时很好的保留了信号的特征,提高了系统测量精度。本课题针对反射式逆压电型光纤电压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其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并实现了样机搭建,对推动反射式逆压电型光纤电压传感器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同类型的光纤电压传感器的信号处理系统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王小悦[8](2021)在《基于JESD204B协议的串行数据接口设计》文中提出由于工程应用的各个领域中,涉及到的数据量级显着增加,越来越多的应用环境需求高速高精度的AD/DA转换器,这一需求促进了接口技术的飞速发展,但器件封装功耗和面积也随之增加。由于以上各种因素,传统的CMOS、LVDS等接口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的需求,因此新的高速数据传输接口是如今高速转换器应用领域的一个重点。本文在对协议分层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后,明确了每个层在数据传输时所负责的具体工作,并且按照标准设计了对应的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针对双通道、分辨率为16bit、采样速率250MSPS的目标设备,设计了一款基于JESD204B协议的高速串行数据传输接口电路,并实现了协议规定的子类2的确定性延迟。在设计中,推导并实现了具有旁路选择功能的32位并行加扰器,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加扰选择。在对传统实现方法的资源占用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种结合了查找表法和逻辑运算法的改良8B/10B编码模块,该模块相对于传统方法来说,除了可以节约片上逻辑资源和存储空间之外,还具有K码检错功能。此外还设计实现了协议中规定的字符替换等模块。本文基于Altera公司的FPGA开发工具Quartus,使用Verilog HDL语言进行设计,并在Quartus+Modelsim联调平台中进行功能验证。通过对仿真波形的观察与分析,证明该接口模块的功能正确性。然后基于Altera公司的Arria 10系列FPGA开发板进行板级验证,并与射频收发芯片ADRV9009进行通信验证,经验证可以进行正确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从而证明该接口模块可以实现设计预期的参数。

谭茂[9](2021)在《基于相关原理的风洞天平弱信号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空气动力学的发展,用于测量汽车、导弹、航天器等模型所受的空气动力和力矩的风洞得到了广泛应用,而随着风洞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对风洞天平信号检测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风洞天平信号微弱、检测系统受干扰噪声影响大,使天平弱信号湮没在噪声中难以准确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检测原理的风洞天平弱信号检测系统设计。本文的主要内容或创新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天平信号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风洞天平弱信号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对天平信号检测中噪声来源及其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目前的天平信号检测系统,论述了相关检测方法从理论上能有效抑制噪声干扰。(2)通过对相关检测方法进行原理性的论述,给出了基于相关检测的正交锁相放大器设计,其中心频率设计为10k Hz。通过Simulink搭建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搭建硬件电路进行测试,发现检测结果误差最大为1.3%,检测结果稳定时间为0.4s,说明正交锁相放大器能准确的、快速的检测出被噪声湮没的待测信号,由此,基于正交锁相放大器的天平弱信号检测系统抗干扰能力很强,能有效放大天平弱信号而抑制噪声。(3)设计了一种用于多通道锁相放大系统的增益范围为-11~31d B、增益步长为0.05d B的低噪声、高线性度的正交参考信号源和驱动源,采用数字闭环反馈控制。通过实际硬件测试,正交参考信号源能够输出幅值为1V,频率为10k Hz,相位相差90°的正交参考信号,增益误差小于0.1d B;输出电压波动范围为1.00±0.02V,幅值稳定性优于2%。结果表明,正交参考信号源和电桥驱动源低噪声、驱动能力强、输出信号稳定性高。(4)在各电桥输出差分电压范围为0.1m V~25m V、激励信号±2.5V/80m A/10k Hz并联供电、正交参考信号1V/10k Hz的条件下,对风洞天平电桥输出信号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发现,系统对天平信号检测的电压分辨率为100u V,最大误差为50u V,准确度优于2%,并且系统可通过直流分量幅值的正负来判断电阻应变片的受力状态,结果表明,系统较好的解决了传统检测系统受干扰引起的信号跳变问题,有效地抑制了系统的内外部噪声,准确地检测出天平弱信号,在实际测试中具有较大的抗干扰性能,达到了系统设计的主要性能指标。

宫庆德[10](2021)在《Flyback型开关电源数字化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面常用的一类光伏晶硅板输出在30VDC左右,此类电源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所有电子设备。若电子设备的使用电压为其它伏值时,需要对该电源进行电能变换。本文采用反激变换器(Flyback)实现30VDC-5VDC的电能变换,供光伏系统相关设备直接使用。对于闭环控制的开关电源系统而言,一般的线性控制策略对参数变化非常敏感,使得系统易振荡、稳态精度低且动态性能弱,很难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精度的非线性数字控制策略逐渐应用到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的控制中。本文围绕Flyback变换器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自适应模糊-DPID非线性控制策略,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Flyback变换器电路拓扑的工作原理,采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该变换器在连续及断续工作模式下的交流小信号模型。(2)分析了PID控制策略,利用Matlab-sisotool工具箱,通过改变控制器零极点的方式得到了频域性能指标最优时的控制器传递函数;对PID进行了离散化处理,采用零极点匹配映射法与后向差分法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反向推出控制器结构,完成了参数整定。(3)在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下,分别对功率级反激电路,控制级的DPID、数字脉冲宽度调制器(DPWM)以及模数转换器(ADC)模块进行了建模和调试;详细介绍了在Matlab-FIS软件环境下基于查找表方式的模糊(Fuzzy)算法设计过程以及所做的相应工作,包括偏差变化率模块、模糊子集、模糊推理规则查找表等的设计过程;利用Matlab的模糊规则观测器观测了模糊算法的设计效果,实现了预期设计要求。(4)针对DPID算法与自适应模糊算法单独使用时的不足,本文给出了基于查找表方式的自适应Fuzzy-DPID控制策略,并进行了具体的设计说明与数值仿真。根据控制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完成了自适应Fuzzy-DPID控制系统的层次化设计,可实现在状态机时序控制下控制器各子模块的有序配合运行;由频率特性分析及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的系统综合仿真来看,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了设计要求;最后选取设计所需的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ADC芯片及其它电路器件,完成了电源硬件系统设计。

二、D/A转换器输出波形的尖峰消除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A转换器输出波形的尖峰消除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电力载波通信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电力载波通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后续章节安排
第2章 低压宽带电力载波信道建模
    2.1 低压宽带电力载波的信道特性
        2.1.1 衰减特性
        2.1.2 噪声特性
        2.1.3 多径传播
        2.1.4 时变性
    2.2 信道建模
        2.2.1 噪声建模
        2.2.2 传递函数建模
        2.2.3 低压宽带电力载波信道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3.1 典型的OFDM通信系统框架
        3.1.1 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
        3.1.2 循环前缀与加窗
        3.1.3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3.1.4 OFDM在电力载波通信中的优势
    3.2 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1 系统物理层框架设计
        3.2.2 系统物理层主要参数
        3.2.3 通信帧结构
        3.2.4 接收子系统主要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4.1 符号同步算法设计
        4.1.1 符号同步偏差的影响
        4.1.2 符号同步算法
        4.1.3 仿真对比与分析
    4.2 采样时钟同步算法设计
        4.2.1 采样时钟偏移的影响
        4.2.2 采样时钟同步算法
        4.2.3 仿真对比与分析
    4.3 信道估计算法设计
        4.3.1 电力载波信道的影响
        4.3.2 信道估计算法
        4.3.3 仿真对比与分析
    4.4 降峰均功率比算法设计
        4.4.1 OFDM峰均功率比统计方法
        4.4.2 降峰均功率比算法
        4.4.3 仿真对比与分析
    4.5 宽带电力载波系统整体仿真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接收样机实现方案
    5.1 样机整体框架
        5.1.1 收发系统联调及测试等效方案
        5.1.2 硬件平台简介
    5.2 基于FPGA的硬件逻辑设计
        5.2.1 A/D转换接口模块
        5.2.2 降抽样模块
        5.2.3 AGC模块
        5.2.4 帧检测模块
        5.2.5 符号同步模块
        5.2.6 SRIO发送模块
        5.2.7 FPGA资源占用情况
    5.3 基于DSP的软件设计
        5.3.1 SRIO接收模块
        5.3.2 采样时钟同步模块
        5.3.3 信道估计模块
        5.3.4 符号解调模块
        5.3.5 DSP存储资源占用情况
    5.4 测试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频率自动跟踪及功率调节技术的超声波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超声波电源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波电源的相关技术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主电路设计及匹配特性研究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2 主电路拓扑结构设计及器件参数计算
        2.2.1 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2.2.2 逆变电路设计
        2.2.3 功率调节电路设计
    2.3 超声波换能器的特性分析及谐振频率计算
        2.3.1 压电换能器特性分析
        2.3.2 谐振频率方式选择及计算
    2.4 谐振匹配网络设计
        2.4.1 常用匹配网络电路分析
        2.4.2 数字式电感匹配网络设计
    2.5 高频变压器设计
        2.5.1 磁芯材料选取及结构设计
        2.5.2 变压器变比及原副边绕组匝数计算
        2.5.3 绕组导线线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频率自动跟踪算法研究
    3.1 变步长频率跟踪方法研究
        3.1.1 换能器谐振频率中心点计算
        3.1.2 变步长跟踪方法及步长切换限制条件的研究
    3.2 基于模糊-PI自整定控制的频率控制算法
        3.2.1 模糊-PI控制器设计
        3.2.2 传统PI控制与模糊-PI控制仿真对比
        3.2.3 谐振频率变化时的仿真分析
    3.3 相位差检测
        3.3.1 DFT变换法
        3.3.2 函数相关法
        3.3.3 DFT变换法和函数相关法仿真分析
        3.3.4 过零比较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UCK电路功率调节算法研究
    4.1 基于滑模结构算法的BUCK电路功率调节
        4.1.1 BUCK电路状态空间建模
        4.1.2 滑模变结构算法建模与仿真分析
    4.2 二阶滑模算法建模与仿真分析
        4.2.1 二阶滑模算法数学模型建立
        4.2.2 二阶滑模算法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物验证
    5.1 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5.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5.2.1 STM32 控制电路
        5.2.2 采样电路
        5.2.3 有效值检测电路
        5.2.4 DDS信号发生电路
        5.2.5 鉴相电路
        5.2.6 PWM信号驱动电路
        5.2.7 IGBT驱动电路
        5.2.8 系统保护电路
    5.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3.1 系统的主程序
        5.3.2 A/D采样程序
        5.3.3 模糊-PI-DDS频率自动跟踪程序
        5.3.4 中断保护程序
    5.4 实物调试
        5.4.1 IGBT驱动信号测试
        5.4.2 频率自动跟踪算法测试
        5.4.3 功率调节测试
        5.4.4 逆变输出波形调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及损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电路拓扑研究现状
        1.1.2 光伏并网逆变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1.3 宽禁带功率器件的应用现状与系统效率
    1.2 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章节结构
第二章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原理及参数选型
    2.1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参数选型
        2.2.1 Boost电路参数选型
        2.2.2 双频逆变器参数选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
    3.1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总体控制方法
        3.1.1 MPPT控制环的控制原理
        3.1.2 功率逆变器控制环的控制原理
        3.1.3 辅助转换器控制环的控制原理
    3.2 电流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3.2.1 比例积分谐振PIR控制器的参数设计
        3.2.2 PIR控制器设计实例
        3.2.3 比例重复PRC控制器的参数设计
        3.2.4 PRC控制器的设计实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性能及损耗分析
    4.1 弱电网下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性能分析
        4.1.1 功率逆变器抑制电网电压谐波能力及稳定性分析
        4.1.2 辅助转换器抑制电网电压谐波能力及稳定性分析
    4.2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损耗分析
        4.2.1 功率器件、二极管和电感的损耗计算方法
        4.2.2 Boost电路损耗计算方法
        4.2.3 功率逆变器损耗计算方法
        4.2.4 辅助转换器损耗计算方法
        4.2.5 几种并网逆变器效率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仿真及实验结果
    5.1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仿真结果
        5.1.1 理想电网下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仿真结果
        5.1.2 弱电网下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仿真结果
        5.1.3 与LCL型逆变器的对比仿真分析
    5.2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验结果
        5.2.1 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验平台搭建
        5.2.2 理想电网下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验结果
        5.2.3 弱电网下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GaN HEMT的高频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微型逆变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微型逆变器的理论基础
        1.3.1 微型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1.3.2 微型逆变器的性能参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二章 GaN HEMT器件及其驱动电路的研究
    2.1 GaN HEMT的器件结构与制作工艺
        2.1.1 GaN HEMT的器件结构
        2.1.2 GaN HEMT的制作工艺
    2.2 GaN HEMT的等效电路模型和开关特性
        2.2.1 GaN HEMT的等效电路模型
        2.2.2 GaN HEMT的开关特性
    2.3 GaN HEMT驱动中高电平移位电路的设计
        2.3.1 传统高电平移位电路
        2.3.2 新型高电平移位电路
        2.3.3 新型高电平移位电路的功能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aN HEMT的类Sepic型 DC-DC转换器的设计
    3.1 传统DC-DC拓扑结构
    3.2 基于GaN HEMT的类Sepic型 DC-DC转换器
        3.2.1 类Sepic转换器模态转换的分析
        3.2.2 类Sepic转换器电压增益与功耗分析
        3.2.3 类Sepic转换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3.3 类Sepic转换器PWM比较电路的设计
        3.3.1 传统静态PWM比较器
        3.3.2 基于动态比较器的新型PWM比较电路
        3.3.3 新型PWM比较电路的原理分析
        3.3.4 新型PWM比较电路的功能验证
    3.4 类Sepic转换器的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aN HEMT的 H5 型逆变器的设计
    4.1 传统电压型逆变拓扑结构
    4.2 基于GaN HEMT的 H5 型逆变器
        4.2.1 H5 型逆变器模态转换的分析
        4.2.2 H5 型逆变器损耗计算
    4.3 H5 型逆变器传递函数与硬件电路的设计
        4.3.1 H5 型逆变器传递函数
        4.3.2 H5 型逆变器硬件电路
    4.4 H5 型逆变器的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型逆变器系统的硬件设计与测试
    5.1 微型逆变器并网辅助电路的设计
        5.1.1 输出电流检测电路
        5.1.2 电网电压过零检测电路
        5.1.3 过温保护电路
    5.2 微型逆变器试验样机的制作与测试
        5.2.1 微型逆变器PCB布局布线
        5.2.2 微型逆变器测试环境
        5.2.3 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公共直流母线的AC-AC隔离型模块化多电平级联变换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低频输配电变换装置的发展与分类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I-MMCC变换器输配电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2.1 引言
    2.2 I-MMCC变换器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I-MMCC低频输配电系统结构设计
        2.2.2 隔离型斩波模块(ICC)拓扑结构和调制策略
        2.2.3 隔离型全桥模块(IBC)拓扑结构和调制策略
        2.2.4 I-MMCC移相调制策略
    2.3 子模块平均等效模型
    2.4 I-MMCC单相拓扑平均等效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MMCC端口特性及稳态功率分析
    3.1 引言
    3.2 中压单相交流侧输出波形分析
        3.2.1 单相交流端口正弦传输
        3.2.2 单相交流端口似方波传输
    3.3 端口传输功率稳态分析
    3.4 稳态下功率平衡控制策略
        3.4.1 三相交流端口控制策略
        3.4.2 单相交流端口控制策略
    3.5 端口功率平衡约束
    3.6 拓扑经济性与优越性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验证与波形分析
    4.1 引言
    4.2 三相I-MMCC实验样机设计
        4.2.1 高频变压器选型
        4.2.2 I-MMCC软启动控制策略
        4.2.3 实样机硬件选型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ICC单元实验结果分析
        4.3.2 MVAC_((S-P))20Hz、MVAC_((T-P))50Hz实验结果
        4.3.3 MVAC_((S-P))20Hz、MVAC_((T-P))50Hz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压电式检波器工作机理研究
    2.1 地震波传播形式
    2.2 压电效应原理与检波器结构
    2.3 压电加速度检波器运动数学模型分析
    2.4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原理及方法
        2.4.1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等效结构
        2.4.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连接方式
        2.4.3 前端放大器类型对输出电压信号的影响
        2.4.4 压电式传感器与放大器的选配
    2.5 压电式地震波检波器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
    3.1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3.2 DSP主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
        3.2.1 控制器复位电路设计
        3.2.2 时钟电路设计
        3.2.3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3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3.3.1 前端放大电路设计
        3.3.2 滤波电路设计
        3.3.3 单端转差分电路设计
    3.4 ADC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3.4.1 Σ-Δ型A/D转换器
        3.4.2 ADS1282芯片介绍及引脚说明
        3.4.3 ADS1282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
        3.4.4 ADS1282信号输入调理电路
        3.4.5 ADC模数转换器控制电路
    3.5 数据采集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3.5.1 传感器电源电路设计
        3.5.2 5V电源电路设计
        3.5.3 DSP供电电源电路设计
        3.5.4 ADS1282参考电源电路
        3.5.5 ADS1282模拟供电电源设计
    3.6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7 系统采集主控板PCB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电式检波器信号采集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4.2 控制软件总体设计
    4.3 ADS1282控制驱动程序设计
        4.3.1 ADS1282复位操作
        4.3.2 ADS1282工作模式配置程序设计
        4.3.3 ADS1282获取转换数据程序设计
    4.4 系统存储程序设计
    4.5 通信RS485 程序设计
    4.6 数字信号滤波算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Labview开发平台介绍
    5.2 上位机总体方案设计
    5.3 地震波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5.3.1 上位机串口通信模块
        5.3.2 地震波数据拼接算法设计
        5.3.3 上位机控制命令发送设计
        5.3.4 上位机系统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性能测试
    6.1 检波器性能对比
    6.2 采集系统电路实现
    6.3 采集系统电路调试
        6.3.1 系统供电电源输出测试
        6.3.2 电源纹波测试与优化
        6.3.3 前置放大和滤波电路测试
    6.4 驱动程序调试
    6.5 系统采集性能测试
        6.5.1 系统短路噪声与分辨率
        6.5.2 系统动态范围
        6.5.3 差分驱动性能测试
        6.5.4 模数转换分辨率测试
        6.5.5 震动信号采集效果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反射式逆压电型光纤电压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光纤电压传感器理论基础与实现方案
    2.1 引言
    2.2 反射式逆压电型OVT结构和工作原理
    2.3 电压敏感机理
    2.4 相位偏置调制技术
        2.4.1 方波调制原理
        2.4.2 阶梯波调制原理
    2.5 光纤电压传感器系统建模与仿真
        2.5.1 光纤电压传感器闭环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2.5.2 光纤电压传感器传递函数
        2.5.3 系统仿真分析
        2.5.4 数字控制器的优化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纤电压传感器系统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硬件整体方案
    3.3 信号检测及A/D转换电路设计
        3.3.1 光电探测器
        3.3.2 前端处理电路
        3.3.3 滤波放大电路
        3.3.4 A/D转换电路
    3.4 FPGA配置电路设计
        3.4.1 供电电路设计
        3.4.2 配置电路设计
    3.5 D/A转换及后置放大电路设计
    3.6 数据传输电路设计
    3.7 电路设计中的板级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电压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的FPGA实现
    4.1 引言
    4.2 基于FPGA的光纤电压传感器闭环系统总体设计
    4.3 基于FPGA的数字闭环控制系统的实现
        4.3.1 时序控制单元设计
        4.3.2 阶梯高度信号产生
        4.3.3 方波与阶梯波的叠加
    4.4 光纤电压传感器信号处理中的滤波
        4.4.1 生成阶梯波时的数字滤波
        4.4.2 电压信号输出时的数字滤波
    4.5 光纤电压传感器数据通信FPGA实现
        4.5.1 串口通信原理
        4.5.2 串口通信的实现及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纤电压传感器系统功能验证
    5.1 引言
    5.2 PCB板级功能验证
        5.2.1 A/D采集功能验证
        5.2.2 D/A功能验证
        5.2.3 串口通信功能验证
    5.3 光纤电压传感器调制解调信号检测
        5.3.1 模拟开关实现测试
        5.3.2 偏置方波生成测试
        5.3.3 偏置方波与阶梯波叠加测试
    5.4 系统开环测试及降噪处理
        5.4.1 小波阈值降噪原理
        5.4.2 小波降噪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基于JESD204B协议的串行数据接口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JESD204 系列标准分析
    2.1 JESD204 系列标准概述
        2.1.1 JESD204/JESD204A
        2.1.2 JESD204B
        2.1.3 JESD204C
    2.2 JESD204B标准分析
        2.2.1 JESD204B标准分层
        2.2.2 数据帧输出路径
        2.2.3 发送端和接收端的逻辑功能
    2.3 JESD204B实现类型
        2.3.1 单ADC/DAC应用
        2.3.2 多ADC/DAC应用
    2.4 设计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2.4.1 设计内容分析规划
        2.4.2 重难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ESD204B协议接口设计目标与总体方案
    3.1 设计目标
    3.2 总体结构
    3.3 传输层设计原理
        3.3.1 传输层原理概述
        3.3.2 单通道正常采样/过采样的数据映射
        3.3.3 多通道数据映射
    3.4 加解扰模块的设计原理
    3.5 8B/10B编解码模块设计原理
    3.6 数据链路层设计原理
        3.6.1 代码组同步阶段
        3.6.2 初始通道对齐序列
        3.6.3 用户数据与字符替换
        3.6.4 确定性延迟与三个子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6BIT/2CH转换器JESD204B接口的RTL实现
    4.1 接口整体实现结构
        4.1.1 发送端整体实现结构
        4.1.2 接收端整体实现结构
    4.2 发送端/接收端传输层设计
    4.3 发送端数据链路层设计
        4.3.1 发送端控制模块设计
        4.3.2 代码组同步(CGS)设计
        4.3.3 初始通道对齐序列(ILAS)设计
        4.3.4 字符替换模块设计
    4.4 接收端数据链路层设计
        4.4.1 接收端控制模块设计
        4.4.2 同步模块设计
        4.4.3 链路对齐模块设计
    4.5 加解扰模块设计
    4.6 8B/10B编译码模块设计
        4.6.1 8B/10B编解码改进方法分析
        4.6.2 8B/10B编码改进方法设计实现
        4.6.3 8B/10B译码改进方法设计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JESD204B接口电路仿真
    5.1 数据链路层仿真验证
        5.1.1 字符替换模块仿真验证
        5.1.2 数据链路层整体仿真验证
    5.2 8B/10B编译码模块仿真验证
    5.3 加解扰模块仿真验证
    5.4 整体仿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板级验证与通信验证
    6.1 板级验证
        6.1.1 验证回路搭建
        6.1.2 板级验证结果
    6.2 ADRV9009 通信验证
        6.2.1 验证平台与方案说明
        6.2.2 验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与创新点
    7.2 后续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相关原理的风洞天平弱信号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风洞天平弱信号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1.2.2 风洞天平信号检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风洞天平弱信号的相关检测方法概述
        1.3.1 风洞天平信号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3.2 风洞天平弱信号检测中噪声源及其特性分析
        1.3.3 干扰噪声和固有噪声的抑制
        1.3.4 相关检测方法对噪声的抑制
    1.4 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检测原理及正交锁相放大器
    2.1 相关检测原理
        2.1.1 原理介绍
        2.1.2 自相关检测
        2.1.3 互相关检测
    2.2 正交锁相放大器原理及组成
    2.3 基于Simulink的正交锁相放大器仿真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相关原理的风洞天平弱信号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的方案设计
    3.2 辅助电源设计
    3.3 正交参考信号源设计
        3.3.1 带通滤波器
        3.3.2 AGC电路
        3.3.3 正交参考信号源控制时序
    3.4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3.4.1 应变测量电桥
        3.4.2 前置放大器
        3.4.3 二级放大电路
        3.4.4 乘法器
        3.4.5 低通滤波器和加法器
        3.4.6 可调放大电路设计
    3.5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
        3.5.1 数据采集电路
        3.5.2 控制电路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相关原理的风洞天平弱信号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信号源程序设计
    4.2 AD7608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3 串口通信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和结果分析
    5.1 电源电路测试
    5.2 正交参考信号源电路测试
        5.2.1 稳定性测试
        5.2.2 增益控制特性测试
    5.3 正交锁相放大器电路测试
    5.4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Flyback型开关电源数字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开关电源概述
    1.2 数字控制的意义
    1.3 开关电源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设计指标及论文框架
第二章 开关电源系统功率级建模
    2.1 工作模式分析
    2.2 功率级电路的参数设计
    2.3 CCM模式下功率级建模
    2.4 DCM模式下功率级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关电源系统的关键模块分析与设计
    3.1 Flyback数字电源结构图
    3.2 稳压反馈环路分析
    3.3 调制模式的选择
    3.4 ADC模块的设计
    3.5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3.5.1 PID控制原理及其离散化分析
        3.5.2 DPID参数整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PID的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4.1 数字电源系统的Simulink仿真
    4.2 系统频域特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自适应Fuzzy-DPID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5.1 自适应PID控制
    5.2 模糊控制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5.2.1 隶属函数与偏差变化率模块
        5.2.2 模糊子集的设计
        5.2.3 模糊规则查找表的设计
    5.3 Matlab软件环境下模糊算法的设计效果
    5.4 自适应Fuzzy-DPID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源硬件系统的设计
    6.1 微处理器选取
    6.2 硬件电路的核心模块
    6.3 系统原理图与版图
    6.4 控制器的Quartus与 Model Sim联合仿真
        6.4.1 增量式DPID算法的仿真
        6.4.2 自适应Fuzzy-DPID控制器的仿真
    6.5 数字化实现过程中所考虑的关键问题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D/A转换器输出波形的尖峰消除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载波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林佳祥.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频率自动跟踪及功率调节技术的超声波电源设计[D]. 王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双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及损耗分析[D]. 贺小娟.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GaN HEMT的高频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的研究[D]. 蒋志林. 江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公共直流母线的AC-AC隔离型模块化多电平级联变换器[D]. 宋晓民. 东北电力大学, 2021
  • [6]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 武宏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7]反射式逆压电型光纤电压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研究[D]. 张勇杰.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8]基于JESD204B协议的串行数据接口设计[D]. 王小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相关原理的风洞天平弱信号检测系统设计[D]. 谭茂.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10]Flyback型开关电源数字化设计与实现[D]. 宫庆德.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D/A转换器输出波形的尖峰消除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