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的研究进展

一、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聪[1](2021)在《瓜拉纳丁香精油复合纳米乳的制备及其抗皮肤衰老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瓜拉纳(Paullinia cupana,Guarana)属无患子科,原产于巴西亚马逊盆地,其种子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多酚、植物多糖等成分,具有延缓衰老、抗氧化、改善记忆等功效,长期以来在日常饮食、医疗保健中被广泛使用,如今,瓜拉纳也逐渐被化妆品产业开发,并拥有广泛的消费人群。丁香精油是由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的干燥花蕾提取而来的挥发性芳香物质,现代研究表明,丁香精油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丁香酚、乙酰丁香酚、β-石竹烯等,具有消炎抗菌、改善粗糙皮肤、促进伤口愈合、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等作用,因此常被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研究发现,瓜拉纳提取物(Guarana extract,GE)和丁香精油(Clove oil,CO)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外用可延缓皮肤衰老,但同时也存在易挥发、溶解性能差、刺激性强等问题。为了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并降低药物的刺激性,本文利用纳米乳化技术,将瓜拉纳和丁香精油配伍作为模型药物,构建了瓜拉纳-丁香精油纳米乳(GE-CO-NE)载药递送系统,制备了一种安全有效、质量稳定的抗皮肤衰老经皮给药制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GE-CO-NE的处方筛选与优化首先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制备的瓜拉纳提取液,其中瓜拉纳生药量为0.2g/m L;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精油,精油得率约为11.53%。将丁香精油作为纳米乳的油相,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出纳米乳表面活性剂为RH 40,助表面活性剂为无水乙醇。采用DOE全因子设计,以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的质量占比为因素,将粒径大小和PDI作为评价指标,对纳米乳处方进行了优化,然后通过伪三元相图确定了纳米乳的最佳载药量为10%,得到GE-CO-NE的最终处方为:RH 40(10%)、无水乙醇(5%)、丁香精油(1%)、瓜拉纳提取液(10%),水(74%)。2.GE-CO-NE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评价对处方优化后的GE-CO-NE进行理化性质评价,并与未载药的空白丁香精油纳米乳(BCO-NE)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GE-CO-NE为棕红色澄清透明液体,属于O/W型纳米乳,pH为5.85±0.02,粘度为26.8±0.2 m Pa·s,粒径大小为15.81±0.13 nm,PDI为0.109±0.012,Zeta电位为-2.67±1.24 mV;BCO-NE为无色澄清透明液体,pH为6.40±0.01,粘度为25.0±0.2 m Pa·s,粒径大小为14.09±0.04 nm,PDI为0.101±0.001,Zeta电位为-2.44±1.22 mV。相比于未载药的BCO-NE,药物的加入使纳米乳的颜色发生了改变,而对于纳米乳的pH、粘度、粒径、PDI和Zeta电位影响不明显(P>0.05)。对处方优化后的GE-CO-NE进行了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GE-CO-NE在离心试验、冻融循环试验、加热-冷却循环试验中均未出现分层、破乳等不稳定现象,且纳米乳平均粒径和PDI均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表明GE-CO-NE具有一定动力学及热力学稳定性;在存储稳定性试验中,GE-CO-NE分别在4、25和40℃下保存90 d,试验期内所有GE-CO-NE均未出现分层、破乳等不稳定现象,且平均粒径和PDI均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表明GE-CO-NE具有一定的耐寒、耐热能力,且具有一定期限的存储能力。综合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GE-CO-NE稳定性良好,纳米乳配方合理。3.GE-CO-NE的体外释放和皮肤刺激性研究以GE-CO-NE中具有抗氧化、延缓皮肤衰老作用的主要效应成分儿茶素、咖啡因和丁香酚作为指标成分,建立了指标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方法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试验均符合要求。采用Franz扩散池法对GE-CO-NE的经皮渗透性能进行了考察,对比分析了GE-CO-NE与瓜拉纳-丁香精油普通混合液(GE-CO-M)的透皮性能。结果显示,儿茶素、咖啡因和丁香酚在GE-CO-NE和GE-CO-M中的经皮渗透均符合Higuchi方程,说明两种药物载体均具有缓释作用;但GE-CO-NE中儿茶素、咖啡因和丁香酚的累积渗透量、渗透速率及皮肤滞留量均高于GE-CO-M,表明GE-CO-NE的经皮渗透性能优于GE-CO-M。考察了GE-CO-NE和空白纳米乳基质(Blank-NE)的皮肤刺激性,并与GE-CO-M进行比较。以豚鼠作为试验研究对象,通过单次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试验对GE-CO-NE、Blank-NE和GE-CO-M的刺激性进行了评估与比较。结果表明,GE-CO-NE和Blank-NE无论是单次给药还是多次给药均对皮肤无刺激,而GE-CO-M在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试验中均显示为轻度刺激性,说明GE和CO制备成GE-CO-NE后,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降低。4.GE-CO-NE抗皮肤衰老药效学考察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考察了GE-CO-NE的抗氧化能力,并与GE-CO-M和单方的GE与CO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试验拟合了GE-CO-NE、GE-CO-M、GE和CO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曲线,计算各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发现,四种供试药物的IC50:GE-CO-NE≈GE-CO-M<CO<GE,表明GE-CO-NE与GE-CO-M的IC50无明显差异,且均低于单方的GE与CO,说明GE-CO-NE与GE-CO-M能在较低的浓度下达到抗氧化的效果,也就是说GE-CO-NE与GE-CO-M的抗氧化能力均强于单方的GE与CO,GE-CO-NE与GE-CO-M的抗氧化能力基本相同,说明纳米乳辅料未对药物的抗氧化能力产生影响。通过D-半乳糖联合紫外光照射建立了小鼠皮肤衰老模型,考察了外涂GE-CO-NE、GE-CO-M、GE和CO干预对衰老皮肤的影响。结果显示,药物的干预可以减少皮肤褶皱的产生、增加皮肤的含水量、提高皮肤内SOD酶活性、提高Hyp含量、降低MDA的产生、增厚表皮真皮层、增加皮肤胶原纤维的比例,较模型组有明显差异(P<0.05)。综合实验结果表明,GE-CO-NE和GE-CO-M组小鼠皮肤内SOD酶活性、Hyp含量及胶原纤维比例均高于单方的GE和CO组,表皮真皮增厚程度较单方的GE和CO组更为明显,且脂质过氧化物MDA的产生较单方的GE和CO组更少,说明复配后的瓜拉纳提取液和丁香精油对衰老皮肤的改善效果优于单方的GE和CO,另外,相同浓度下的GE-CO-NE的抗皮肤衰老效果也稍强于GE-CO-M,表明纳米乳作为给药载体也对药物的疗效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玲[2](2021)在《基于HaCaT细胞模型研究九分散经皮转运机制》文中认为九分散出自清·费山寿《急救应验良方》,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录,用于治疗痹症,疗效显着,可内服也可外用。其处方组成为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但马钱子有毒,长期服用很容易引起中毒,而外用可以直接用于病灶发挥药效。同时,乳香、没药挥发油含量丰富,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将九分散处方制成合适的经皮给药制剂,有助于更好的发挥疗效。本论文选择马钱子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生物碱与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生物碱作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和分子角度多层次系统探讨乳香没药挥发油与三种生物碱配伍对皮肤活性表皮及其细胞摄取量的影响,从而为九分散外用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对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乳香没药挥发油的使用提供依据。1.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CCK-8比色法,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及其药对、混合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三种生物碱(单一生物碱单独给药)及混合生物碱(三种生物碱共同给药)配伍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氮酮、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混合生物碱均对HaCaT细胞存在明显细胞毒性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马钱子碱的细胞无毒范围0~18μg/m L;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0~12μg/m L;盐酸麻黄碱的细胞无毒范围0~20μg/m L;混合生物碱中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0~12μg/m L。在挥发油的安全浓度下,马钱子碱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马钱子碱的细胞无毒范围分别下降至0~4.5μg/m L、0~4.5μg/m L、0~9μg/m L、0~9μg/m L;士的宁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均下降至0~6μg/m L;盐酸麻黄碱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盐酸麻黄碱的细胞无毒范围下降至0~10μg/m L、0~10μg/m L、0~10μg/m L、0~5μg/m L;混合生物碱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混合生物碱中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均下降至0~6μg/m L。初步考虑可能在三种生物碱原安全浓度下,乳香没药挥发油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细胞对三种生物碱的摄取,使得细胞内的生物碱浓度升高,以致超过了原安全浓度,进而导致三种生物碱的无毒范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摄取量的影响建立测定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LC-MS/MS方法,设置不同挥发油组别、阴性对照溶剂组和阳性对照氮酮组,采用细胞摄取实验考察挥发油作用下单独给药(含单一生物碱)、共同给药(含三种生物碱)时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细胞摄取量。实验结果显示,单独给药时,马钱子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5.65±2.56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40.69±1.79、42.41±3.66、42.07±2.19、43.37±3.36、16.25±1.83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2.66、2.75、2.75、2.82,氮酮组为1.05,除氮酮组外均大于2;士的宁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3.51±1.73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31.64±2.84、34.94±3.16、38.69±3.06、42.20±4.38、13.85±1.80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2.35、2.60、2.89、3.13,氮酮组为1.03,除氮酮组外均大于2;盐酸麻黄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1.08±1.15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7.82±1.85、25.91±1.99、24.37±2.21、30.90±2.13、8.45±1.40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2.52、2.35、2.21、2.80,氮酮组为0.76,除氮酮组外均大于2。共同给药时,马钱子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3.58±1.80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0.75±3.11、22.56±3.28、20.48±2.13、21.64±2.40、11.68±1.34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1.52、1.66、1.51、1.60,氮酮组为0.86,除氮酮组外均大于1;士的宁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5.44±2.01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4.92±3.07、29.24±2.13、26.95±2.74、28.45±2.08、12.47±2.56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1.62、1.91、1.75、1.86,氮酮组为0.80,除氮酮组外均大于1;盐酸麻黄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2.06±0.67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7.95±1.71、19.09±1.46、19.71±2.55、19.49±1.48、7.92±1.77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1.49、1.58、1.63、1.61,氮酮组为0.65,除氮酮组外均大于1。相比于溶剂组,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及配伍各挥发油组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均具有一定的促渗透作用,且对不同的药物存在着不同的促透效果,具体表现出乳香、没药挥发油对脂溶性的马钱子碱、士的宁效果较水溶性的盐酸麻黄碱好,考虑乳香、没药挥发油为两亲性天然促透剂。而氮酮组的促透倍数低于溶剂组,考虑可能是,因氮酮加入的量与乳香、没药挥发油一样的,但超过了氮酮本身的安全浓度,造成了细胞死亡,进入细胞里的药物也就相比与溶剂组少了。同时,对比单独给药与按处方共同给药两种方式的挥发油组促透倍数时,发现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每一挥发油组促透倍数均在共同给药时出现显着性下降,推测这三种生物碱在共同给药过程中,或存在互相干扰。但三种生物碱总摄取量表现出大于单独给药,说明乳香没药挥发油依旧具有明显的促透作用。3.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流动性及膜电位的影响研究采用荧光偏振法,以荧光偏振度P和微粘度η为指标,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的P、η值无明显变化(P>0.05),氮酮低、中剂量组较空白组的P和η值略有减小(P>0.05),但随着浓度的增加,P和η值随之减小,即氮酮高剂量组对细胞膜流动性明显增加(P<0.05)。乳香、药对中剂量组细胞膜的P和η值明显减小(P<0.05),且高剂量组P和η值显着减小(P<0.01);没药、混合的中、高剂量组细胞膜的P和η值均显着减小(P<0.01)。说明不同浓度的乳香、没药、药对、混合挥发油组也可显着增加细胞膜流动性,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关系,表现出与化学促透剂氮酮相似的作用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以亲脂性阴离子荧光探针Di BAC4(3)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荧光强度值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乳香低剂量组对HaCaT细胞膜电位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但是随着浓度增加,细胞膜电位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并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在氮酮及乳香挥发油作用下HaCaT细胞的膜电位发生了去极化,且浓度越高,去极化现象越明显,膜电位越低。没药、药对、混合的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HaCaT细胞的膜电位(P<0.01)。这说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通过增加HaCaT细胞膜的流动性及降低膜电位促进药物的吸收,推断其可能是乳香、没药挥发油具有促透作用的机制之一。4.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平衡的影响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以Fluo-3-AM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细胞内的Ca2+浓度无显着变化(P>0.05),氮酮低剂量组对细胞内Ca2+浓度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但是随着浓度增加,氮酮高剂量组细胞内Ca2+浓度荧光强度显着增加(P<0.01),表明氮酮对HaCaT细胞内Ca2+浓度有促进作用,可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的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提示乳香、没药挥发油也具有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的作用。采用超微量Ca2+-ATP酶测定试剂盒测定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的细胞内Ca2+-ATP酶活性有略微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氮酮、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的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Ca2+-ATP酶活性(P<0.01),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关系,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显着降低Ca2+-ATP酶活性。这说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aCa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从而可能改变了HaCaT细胞内Ca2+平衡,推断其可能是乳香、没药挥发油具有促透作用的机制之一。也就是说,乳香、没药挥发油影响HaCaT细胞中Ca2+的浓度,进而改变HaCaT细胞膜流动性和膜电位,以增加药物的渗透量。5.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肌醇磷脂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采用Auto Dock_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及预测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PLC、PKC、G蛋白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乳香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乙酸辛酯、反式-橙花叔醇,没药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α-蒎烯、大根香叶烯和莪术烯等可以与PLC、PKC的相互作用,结合能均小于-5.0。采用ELISA试剂盒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LC活性、PKC活性的影响,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的中、高剂量组均可使PLC、PKC活性显着增加(P<0.01),与分子对接预测结果一致,推断其可能是乳香、没药挥发油具有促透作用的机制之一,PLC和PKC的活性增加,可以改变了细胞内的Ca2+平衡,改变HaCaT细胞膜流动性和膜电位,以增加药物的渗透量。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3种生物碱均存在良好促透作用,考虑乳香、没药挥发油为两亲性天然促透剂,且乳香、没药挥发油可能通过增加HaCaT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细胞膜的膜电位、增加细胞内Ca2+浓度、降低细胞内Ca2+-ATP酶活性、增加PLC、PKC活性等作用来达到促透效果。

鄢森[3](2021)在《物理方法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研究》文中认为青藤碱(SN)是从中药材青风藤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生物碱,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已上市制剂包括片剂和注射剂,其活性成分均为盐酸青藤碱(SNH),主要治疗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片剂具有肝脏首过效应,且SN具有胃肠道刺激性;注射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给药,患者依从性差,注射部位可能发生肌肉萎缩等不良反应。而药物经皮递送可以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消除胃肠道副作用,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提高患者依从性。局部应用时,药物可直达病灶,避免因血药浓度过高带来的全身副作用。本文考察了SN和SNH的经皮渗透性,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电致孔(EP)和超声(US)对SNH进行促渗研究,优化实验条件,并进行皮肤安全性初步评价。首先,参考《中国药典2015版》建立SN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该方法满足系统适用性要求,同时线性适用范围广、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高、耐用性好,能够用于SN和SNH的定量分析。其次,考察了SN和SNH的理化性质、皮肤结合性和经皮渗透性。结果显示,SN和SNH在40%PEG400水溶液中溶解度分别为(92.36±0.54)g·L-1和(10.85±0.03)g·L-1,可以满足体外渗透实验的漏槽条件;SN和SNH在大鼠皮肤匀浆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4 h内含量无明显变化,且与皮肤中蛋白未发生明显结合;经皮渗透动力学分析表明,SN和SNH在角质层中的扩散是其经皮吸收的主要限速步骤。以SNH为模型药物,采用EP和US进行促渗研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EP电压为72 V,时间为60 min时,Q24 h和J比对照组提高了5.4和5.1倍(P<0.01);当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为供给液,采用30 k Hz的低频US,功率为1.67 W·cm-2,时间和占空比分别为30 min和100%时,Q3 h比对照组增加了6.2倍(P<0.001),EP和US对SNH显示出显着的经皮促渗作用。小鼠在体实验中,小鼠皮肤和肌肉中SNH滞留量与对照组相比,EP组分别增加了2.0和1.5倍(P<0.05),连续US组提高了5.4和1.4倍(P<0.001,P<0.05),而脉冲US组提高了18.2和1.8倍(P<0.001,P<0.05),验证了EP和US对SNH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本实验条件下,施加EP与US后小鼠皮肤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EP和US可逆地改变了SNH的皮肤渗透性,在满足皮肤局部安全性的基础上,明显提升了SNH经皮渗透性,为提高SNH经皮治疗作用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宁宇[4](2021)在《硫康唑纳米乳对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观察与皮肤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皮肤癣菌病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病程长、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皮肤癣菌病以局部外用药物为主,存在耐药率逐渐升高、疗效下降、依从性差等问题。硫康唑是一种唑类抗真菌药,抗菌谱广、杀菌能力强。但因水溶性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课题组前期开发了新型外用抗真菌纳米制剂——硫康唑纳米乳,采用自发滴定乳化法制备,经处方优化,具有载药量较高、体系稳定、靶向性较强、渗透性好、缓释等优势,还可以制成喷雾剂型,提高便利性和依从性。体外实验已经证明了硫康唑纳米乳的经皮渗透性、抗真菌效应和存储稳定性。作为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评价该硫康唑纳米乳的疗效和皮肤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为下一步制成喷雾剂型进行人体临床实验提供依据。第一部分硫康唑纳米乳对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豚鼠和须癣毛癣菌为实验动物和菌种,以地塞米松抑制免疫,胶带剥离法损伤皮肤屏障,分次接种加强感染,建立豚鼠体癣模型,选择临床常用的联苯苄唑乳膏和不含硫康唑的纳米乳基质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分组处理感染须癣毛癣菌的豚鼠。从临床表现、病原学、病理学等方面设置皮损评分、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皮肤病理4个指标,评价硫康唑纳米乳的疗效。结果硫康唑纳米乳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与联苯苄唑乳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硫康唑纳米乳的皮肤药动学研究方法本研究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和内标法建立了皮肤样品硫康唑浓度的检测方法,并从专属性、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稀释稳定性、系统适用性等方面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以硫康唑商品制剂为对照,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分组给药后,采用在体分时取样法获取8个不同时间点的皮肤样品并检测其硫康唑含量,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代参数,进行皮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药时曲线和药代参数显示,硫康唑纳米乳和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在皮肤内的达峰时间均为8小时,且都在24小时内保持了较高的药物浓度。硫康唑纳米乳在24小时内的浓度更为稳定,但各时间点均低于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局部给药后皮肤内药物含量的个体差异较大。结论经动物模型初步评价,硫康唑纳米乳具有较好的在体抗真菌效果。皮肤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硫康唑纳米乳在皮肤内的浓度较为稳定,在24小时内保持了较高的药物浓度,但各时间点皮肤内含量均低低于商品制剂,且个体差异较大。课题组计划进一步优化处方以期提高在体皮肤药物浓度,此外,还要准确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合理范围。

陈博琪[5](2021)在《大麻二酚的经皮递送及促渗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麻二酚(CBD)是一种非成瘾性大麻属植物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抗焦虑、抗惊厥等作用。然而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等影响,CBD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开展CBD经皮给药的研究,使之具有更高的递送效率和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是考察高纯度大麻二酚及大麻叶提取物的经皮渗透性,研究有效的促渗方法,并进行促渗机制及安全性的研究。首先,采用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比较了不同皮肤模型对CBD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比较CBD与大麻叶提取物(CBD含量57.55%)的经皮渗透行为,并进行了CBD经皮渗透动力学计算。结果显示,CBD的小鼠皮肤渗透量显着高于裸鼠皮肤;大麻叶提取物的渗透速率低于高纯度CBD,且组内差异较大,推测这可能与含有大量树脂的大麻叶提取物组成有关;角质层与活性表皮均对CBD的经皮渗透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避免和减少毛囊对CBD经皮递送的影响,选择CBD及裸鼠皮肤进行后续实验研究。其次,以促渗系数(ER)为评价指标,比较了促渗剂预混、促渗剂预处理皮肤及胶束三种方法对CBD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促渗剂预混方法,仅有卡比醇(TP)和泊洛沙姆101(P101)显示出微弱的促渗作用;而预处理皮肤法将TP与P101的ER分别增强至1.40和12.97;胶束的形成极大地改善了CBD的溶解性,但其促渗作用微弱,ER仅为2.76。除此之外,对P101预处理皮肤法的进一步考察。结果显示,清洗皮肤表面的P101并没有改变其促渗作用,高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P101促渗作用减弱,这与胶束状态下P101对CBD在角质层中的增溶作用减弱有关。本文还通过在体皮肤刺激性实验考察泊洛沙姆的皮肤安全性。结果显示,1%P101、4%P101、1%P407和1%P188凝胶对正常皮肤及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具有良好的皮肤适应性,对皮肤是安全的。最后,通过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分子对接等方法对P101促渗机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101的PPO嵌段能与皮肤SC中的脂质相互作用,扰乱双分子层的有序结构。P101、P407和P188的CMC分别为6.76、16.2、0.41mg/m L,因此在1%浓度下,P407也对CBD具有经皮促渗作用而P188没有。由此推断在低于CMC时,泊洛沙姆对CBD的经皮促渗可能广泛存在于各类泊洛沙姆中。

孙瑞[6](2021)在《用于固定脂质微纳米载体的水凝胶珠的制备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活性成分是功能食品、个人护理品等大健康领域产品具有一定功效的基础,但溶解度低、稳定性差等应用瓶颈严重影响了一些活性成分的应用。设计应用合适的活性成分载体系统可以有效改善活性成分的吸收利用,其中安全、普适、易于量产的脂质微纳米载体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亲水性及疏水性活性成分的递送。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脂质微纳米载体仍然存在稳定性差、消化过程不可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二次包裹固定技术来加以解决。采用水凝胶珠进行二次包裹,可以改变载体系统的物理状态,优化使用性能,显着加速其产业化应用。本论文旨在制备用于固定脂质微纳米载体的水凝胶珠,分别针对用于负载疏水性活性成分的脂质纳米粒和用于负载亲水性活性成分的水包油包水(Water-in-oil-in-water,W/O/W)多重乳液制备水凝胶珠。针对食品及经皮应用,分别使用海藻酸盐及壳聚糖作为制备水凝胶珠的壁材,并分别考察水凝胶珠对这两种脂质微纳米载体消化特性及经皮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针对脂质纳米粒在食品中的应用,制备了固定脂质纳米粒的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研究显示从海藻酸钙水凝胶珠中回收的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87.7±2.1 nm,与初始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85.5±1.4 nm)无显着差异,且其形貌也无明显变化。X射线衍射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固定方法对脂质纳米粒的晶型无明显影响。40℃存储18天后,水凝胶珠中脂质纳米粒的粒径分布仍然保持单峰分布,水凝胶珠可显着提升脂质纳米粒的稳定性。溶出研究显示该体系所负载疏水性活性成分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溶出过程分别与Fickian扩散和凝胶基质的溶胀相关。消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海藻酸盐浓度的升高,水凝胶珠中脂质纳米粒的脂解速率及所负载疏水性活性成分的生物可给率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该体系具有在消化过程中控制脂质纳米粒所负载疏水性活性成分释放的作用。(2)其次,针对脂质纳米粒在经皮递送中的应用,制备了固定脂质纳米粒的壳聚糖水凝胶珠。研究显示壳聚糖水凝胶珠对脂质纳米粒的固定与静电作用相关。40℃存储18天后,初始脂质纳米粒的粒径相对变化率超过350%,而水凝胶珠中脂质纳米粒的粒径相对变化率降至约110%。经皮渗透研究显示,当壳聚糖浓度为2%、2.5%及3%(w/v)时,壳聚糖水凝胶珠可显着提高脂质纳米粒所负载疏水性活性成分的经皮渗透量及皮肤蓄积量,表明该体系具有促进渗透的作用。水凝胶珠的固定并未改变脂质纳米粒中疏水性活性成分的经皮渗透途径,疏水性活性成分仍然通过角质层和毛囊两条途径进行经皮渗透。(3)再者,为了进一步拓展水凝胶珠的应用范围,基于多重乳液特殊的失稳机制,探讨在固态脂质强化多重乳液油相的基础上使用海藻酸钙水凝胶珠协同稳定多重乳液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当油相中固态脂质浓度为10%(w/w)时,所制备的多重乳液粒径均一且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在相同制备条件下,溶胶包封率与水凝胶珠收率无显着差异,表明水凝胶珠制备过程不会引起额外的内水相泄漏。显微观察的结果显示水凝胶珠内的多重乳液具有初始多重乳液的形貌和多重结构特征,表明该方法适合用于固定多重乳液。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水凝胶珠具有稳定多重乳液油滴的作用;此外,相较于不含有固态脂质的多重乳液水凝胶珠,添加有固态脂质的体系在24周的存储过程中内水相泄漏量降低了约30%。(4)对固定于海藻酸钙水凝胶珠中的多重乳液的消化特性及相关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溶胀研究及荧光显微观察的结果显示,在肠消化过程中,多重乳液水凝胶珠发生明显的溶胀,油滴在水凝胶珠中的分布变的不再均一。对消化液中油滴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W/O/W)油滴转变为(O/W)油滴的过程可发生在水凝胶珠内。消化过程中脂解和释放研究显示,将多重乳液固定入水凝胶珠对多重乳液油相的脂解过程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内水相的释放过程并无显着影响。当海藻酸盐浓度为1.5%(w/v)时,水凝胶珠中多重乳液油相的脂解过程与凝胶基质的溶胀相关,而内水相的释放过程则主要与Fickian扩散机制相关。(5)最后,针对多重乳液在经皮递送中的应用,制备了固定多重乳液的壳聚糖水凝胶珠。收率及显微观察的结果表明使用壳聚糖水凝胶珠固定后的多重乳液仍然可以有效地封装内水相。经皮渗透研究显示,当壳聚糖浓度为2.5%及3%(w/v)时,水凝胶珠可显着提高多重乳液内水相中亲水性活性成分的经皮渗透量。该体系通过影响角质层中脂质结构的有序性,从而起到促进活性成分经皮渗透的作用。相较于对多重乳液油相的影响,壳聚糖水凝胶珠对内水相中亲水性活性成分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通过上述研究,实现了水凝胶珠对脂质纳米粒和多重乳液的固定,探讨了水凝胶珠对这两种脂质微纳米载体稳定性的影响,提供了一种具有一定通用性的脂质微纳米载体性能优化策略。基于多重乳液特殊的失稳机制,考察了使用水凝胶珠及固态脂质协同稳定多重乳液的效果。阐明了水凝胶珠对这两种脂质微纳米载体消化特性及经皮行为的影响机制,为该体系在功能食品及个人护理品等大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蕾[7](2020)在《含乳香没药挥发油九分散方经皮吸收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分散出自清·费山寿《急救应验良方》,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功效。可用于跌扑损伤,瘀血肿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口服也可外用,其处方组成为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中药经皮给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常用芳香药味,这些药味多含挥发性成分,可“率领中药,直达病所”,推测乳香、没药在方中具有类似现代经皮给药中促透剂的作用。本论文选择马钱子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生物碱与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生物碱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乳香没药挥发油对这3种生物碱的经皮吸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为九分散外用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对乳香没药挥发油的成分、促透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乳香没药挥发油的使用提供依据。1.乳香没药挥发油GC-MS比较分析采用GC-MS技术分别对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乳香挥发油中鉴定出2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2.54%,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乙酸辛酯(27.91%)、反式-橙花叔醇(25.84%)、右旋萜二烯(4.48%)、正辛醇(2.70%)、芳樟醇(1.29%)、月桂酸(1.34%)、Neocembren A(4.31%)、D2-Carene(2.63%)等成分共8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0.5%;没药挥发油中鉴定出2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9.28%,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4-ethenyl-4-methyl-1-(propan-2-yl)-3-(prop-1-en-2-yl)cyclohexene(14.45%)、大根香叶烯(20.01%)、α-蒎烯(6.40%)、α-波旁烯(2.76%)、β-依兰烯(2.03%)、(-)-g-榄香烯(1.53%)、β-桉叶烯(1.14%)、莪术烯(5.59%)、Naphthalene,1,2,4a,5,6,8a-hexahydro-4,7-dimethyl-1-(1-methylethyl)-(1.09%)、d-杜松烯(3.03%)、α-榄香醇(1.53%)、β-榄香烯(10.39%)、花柏烯(2.20%)、甘香烯(2.75%)等成分共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4.9%;药对挥发油中鉴定出2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3.36%,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乙酸辛酯(13.98%)、大根香叶烯(8.21%)、反式-橙花叔醇(10.96%)、β-榄香烯(7.89%)、α-蒎烯(3.29%)、α-波旁烯(2.53%)、4-ethenyl-4-methyl-1-(propan-2-yl)-3-(prop-1-en-2-yl)cyclohexene(5.54%)、β-依兰烯(1.43%)、(-)-g-榄香烯(2.54%)、β-桉叶烯(1.01%)、(-)-α-蛇床烯(2.96%)、d-杜松烯(2.64%)、α-榄香醇(1.05%)、D2-Carene(1.55%)等成分共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65.58%;混合挥发油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6.59%,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乙酸辛酯(13.53%)、大根香叶烯(10.28%)、反式-橙花叔醇(12.46%)、右旋萜二烯(1.80%)、正辛醇(1.11%)、α-蒎烯(3.14%)、4-ethenyl-4-methyl-1-(propan-2-yl)-3-(prop-1-en-2-yl)cyclohexene(6.18%)、(-)-β-波旁烯(1.44%)、β-依兰烯(1.08%)、(-)-g-榄香烯(2.23%)、莪术烯(3.38%)、d-杜松烯(1.47%)、β-榄香烯(3.85%)、D2-Carene(1.08%)等成分共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63.03%。分析这4种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乳香中含量较高的乙酸辛酯、反式-橙花叔醇这2种化学成分在作为药对配伍的挥发油还是混合挥发油中,含量变化不大;没药中最高含量的是大根香叶烯,在药对中略有减少,在混合中几乎不变;其他成分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含量及种类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乳香组、药对组、混合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发现乙酸辛酯、右旋萜二烯、正辛醇、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等5种化学成分为乳香在药对、混合组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成分;分析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发现大根香叶烯、α-荜澄茄油烯、β-依兰烯、opropa[1,2]benzene、Naphthalene,1,2,4a,5,6,8a-hexahydro-4,7-dimethyl-1-(1-methylethyl)-、α-石竹烯、β-桉叶烯、d-杜松烯、α-榄香醇、β-榄香烯、α-古芸烯、莪术烯等12种化学成分为没药在药对、混合组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成分。2.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体外经皮渗透影响研究建立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HPLC测定含量方法,设置不同挥发油组别、阴性对照溶剂组和阳性对照氮酮组,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挥发油作用下单独给药(含单一生物碱)、共同给药(含3种生物碱)时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经皮吸收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单独给药时马钱子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马钱子碱12 h的累计透皮量为56.72±0.58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14.85±7.19、113.40±27.58、120.69±21.44、97.71±6.98、135.06±4.39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2.13、1.94、2.14、1.68,氮酮组为2.87,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马钱子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单独给药时士的宁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士的宁12h的累计透皮量为186.88±19.82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91.09±11.37、288.42±9.47、268.78±30.27、249.90±10.08、236.14±12.41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58、1.61、1.55、1.51,氮酮组为1.34,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士的宁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单独给药时盐酸麻黄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盐酸麻黄碱12h的累计透皮量为26.33±3.68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14.22±7.99、105.49±12.02、112.55±4.86、96.18±5.18、110.80±1.70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3.42、3.29、3.37、3.18,氮酮组为3.59,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盐酸麻黄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实验结果显示共同给药时马钱子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马钱子碱12h的累计透皮量为48.75±14.63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73.08±12.40、63.02±7.24、82.77±14.21、85.60±15.16、73.80±2.08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44、1.29、1.57、1.71,氮酮组为1.63,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马钱子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与单独给药时对比,乳香组促透倍数显着性下降,初步考虑为马钱子碱的经皮渗透受到其他两种生物碱的影响。共同给药时士的宁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士的宁12h的累计透皮量为137.71±20.71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09.00±17.39、177.14±9.46、206.46±16.29、192.94±16.09、211.86±11.54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46、1.28、1.37、1.39,氮酮组为1.61,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士的宁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与单独给药时对比,没药组促透倍数显着性下降,初步考虑为士的宁的经皮渗透受到其他两种生物碱的影响。共同给药时盐酸麻黄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盐酸麻黄碱12h的累计透皮量为72.82±18.30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14.40±15.54、88.68±10.34、96.64±15.71、111.22±16.73、98.82±5.5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51、1.23、1.24、1.51,氮酮组为1.45,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盐酸麻黄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与单独给药时对比,各挥发油组促透倍数显着性下降,初步考虑为盐酸麻黄碱的经皮渗透受到其他两种生物碱的影响。3.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在体微透析经皮研究建立LC-MS/MS定量分析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利用在体微透析技术考察挥发油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在体经皮渗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LC-MS/MS定量分析法符合要求。以20%乙醇-生理盐水为灌流液,1μL/min的流速,0.5h的取样间隔时间取样,探针在体外的回收率和传递率几乎相等,故可用探针的传递率代替回收率对所得数据进行校正。结果显示,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对马钱子碱的促透倍数分别为35.86、77.59、56.98、41.79,均大于氮酮组的促透倍数3.34;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对士的宁的促透倍数分别为26.80、49.85、44.81、28.57,均大于氮酮组的促透倍数5.77;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对盐酸麻黄碱的促透倍数分别为88.83、111.50、86.25、63.33,均大于氮酮组的促透倍数19.75;且对于脂溶性生物碱马钱子碱、士的宁与水溶性生物碱盐酸麻黄碱,各挥发油组的累计透皮量与稳态流速均与阴性对照溶剂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这说明各挥发油组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促透效果良好,乳香、没药挥发油为两亲性促透剂。4.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大鼠皮肤角质层及血流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TEM)直接观察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皮肤角质层表层结构的微观形态影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各挥发油组处理后的大鼠皮肤角质层层数减少,层间距离增大,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微观结构的紧密程度和有序性来达到促透效果。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LDF),排除了麻醉对大鼠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考察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从皮肤微循环血流的角度探讨中药挥发油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这一方面的机理。结果显示,在涂抹不含药溶剂基质、含药溶剂之后10、20、30、40、50、60min时,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与基础血流值的比值在1左右,这说明无论是溶剂基质还是含药溶液,均对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不产生影响。在给药含挥发油的药物溶液之后10、20、30、40、50、60min时,各挥发油组的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有明显增加,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与基础血流值的比值基本在2左右,氮酮组对加快皮肤血流作用较弱,皮肤血流变化值稳定在1.3左右。这说明加快皮肤血流或为中药挥发油促进经皮渗透的机制之一。

王歆悦[8](2020)在《红豆杉多糖纳米制剂的制备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黑色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色素,广泛分布于头发、眼睛、皮肤等多种器官。它可以防止紫外线辐射并保护光损伤。其合成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和酶反应。黑色素合成过度,会导致色素沉着,引发如色斑、黄褐斑、黑皮病等疾病,且病灶不仅发生在皮肤还会发生在脏器,影响人体的内分泌、代谢、脏器功能等,从而危害着人体的健康。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能够有效抑制黑色素合成的活性成分,然而这些药物都被证明或多或少的具有副作用,如过敏、刺激性皮炎、弱氧化等。因此,本论文通过研究红豆杉果实多糖抑制黑色素合成活性及其纳米脂质体制剂的制备及评价,为寻找天然且安全的黑色素合成抑制剂提供了实验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第一章:绪论。首先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其次,对红豆杉多糖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包括红豆杉、多糖和红豆杉果实多糖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本章对黑色素的合成及调控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从黑色素的生物合成、PI3K/Akt信号通路对黑色素合成的调控以及常用的黑色素合成抑制剂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除此之外,本章还对脂质体经皮给药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经皮给药系、脂质体经皮给药的特点、作用机制以及研究现状。最后,本章主要概述了本课题的选题和研究内容。(2)第二章:红豆杉多糖的活性研究。首先选用不同来源的红豆杉多糖(包括红豆杉叶子来源的多糖TMLP和红豆杉果实来源的多糖TMFP),通过测定药物对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活力的影响,筛选出了较为安全的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在确定了后续实验的研究目标是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之后,基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测定了TMFP对细胞活力、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初步证明了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的抗黑色素生成活性。与此同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探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发现该活性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此外,为了进一步证明TMFP的抗黑色素生成活性,通过斑马鱼胚胎的相关实验发现,经TMFP处理后的斑马鱼胚胎呈明显的白化状态。同时,PCR检测结果显示TMFP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Tyr m RNA的表达。最后,本章还进行了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证明了TMFP对羟自由基有较为明显的清除作用,对ABTS自由基也有一定程度的清除作用。(3)第三章: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制备与评价。首先通过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并施加不同的实验条件制备了粒径不同的脂质体。通过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筛选出了皮肤累积透过量和皮肤累积滞留量均最高的脂质体。后续相关实验将围绕该处方的脂质体展开。(4)第四章: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功效评价。首先通过测定TMFP脂质体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活力、黑色素含量以及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证明了TMFP脂质体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抗黑色素生成功效。此外,利用紫外线照射ICR小鼠皮肤建立皮肤黑化模型,并持续给药治疗皮肤黑化模型各组小鼠皮肤以及未经照射的各组小鼠正常皮肤后通过组织切片以评价药效。结果显示,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方式的药物载体能够有效的提高水溶性多糖TMFP的透皮效率,帮助TMFP更好的发挥功效。(5)第五章: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安全性评价。首先测定了TMFP-脂质体(脂质体E)对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的细胞活力的影响,证明了TMFP-脂质体对HACAT细胞的安全性。同时,持续给药TMFP-脂质体于小鼠正常皮肤,通过观察肝脏、肾脏组织切片并结合小鼠的生存状态评价TMFP-脂质体对动物机体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小鼠肝脏、肾脏结构完整无病理性改变,生存状态良好,证明了TMFP脂质体对动物机体了安全性。(6)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梁玉婷[9](2020)在《抗感染新药黄绵马酸BB原料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临床感染越来越突出,细菌及真菌耐药日益严重,因此需要开发出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而且抗耐药性好的新药。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Schott属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在民间常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诸如银屑病、痤疮、皮疹和皮炎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香鳞毛蕨具有抗菌、止痒、抗过敏等多种生理活性。本课题组前期从香鳞毛蕨中分离得到十余种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通过抗菌谱筛选,发现黄绵马酸BB(flavaspidic acid BB)与临床常用外用药物相比具有显着抗菌活性,同时对细菌主要耐药因素之一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拟将其开发成细菌生物被膜抑制剂-抗感染Ⅰ类新药,并得到广东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的支持。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按照Ⅰ类新药申报资料要求,完成该新药的药学研究,包括黄绵马酸BB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确定黄绵马酸BB乳膏的制备工艺,并制定其质量标准;为筛选出适合体外透皮吸收促进剂,对黄绵马酸BB乳膏体外透皮特性进行研究。同时真实、细致、规范的做好原始资料的记录以备现场审核,为申报新药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黄绵马酸BB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参考2015年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对该原料药性状、理化鉴别、干燥失重、炽灼残渣、重金属等项目进行检查,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有关物质及含量。通过影响因素试验,考察高温、高湿、强光照射等外在条件对样品的影响。2.黄绵马酸BB乳膏制备研究:通过对制备工艺基质处方的筛选、油相和水相的加入方式、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油相和乳化剂的用量来优选乳膏制备的最佳工艺。3.黄绵马酸BB乳膏质量标准研究:对性状、鉴别、粒度和微生物限度等指标进行考察,采用UPLC法测定有关物质及含量,同时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9001项下指导原则进行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考察。4.黄绵马酸BB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研究: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雄性大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受液中黄绵马酸BB含量,并计算24 h内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Q24h)和经皮渗透速率(Jss),同时与无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黄绵马酸BB乳膏进行比较,计算增渗比(ER)。研究结果如下:1.黄绵马酸BB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本品为黄色粉末;无臭;略有引湿性;在乙酸乙酯和丙酮中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为165℃?170℃,加入三氯化铁试液显红棕色,在296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经UPLC法测定,三批原料药杂质Ⅰ含量为0.3294%~0.3485%,主成分含量为97.90%~98.36%。样品(批号:GC-CZ-180906)在高温、高湿、强光照射条件下,测得第5天主成分含量(97.51%、97.56%、97.40%)和第10天含量(97.44%、97.24%、97.17)与0天接近。2.黄绵马酸BB乳膏制备研究:通过基质处方及正交因素考察,得到基质最佳用量为白凡士林6 g,十八醇5 g,平平加O-9 4 g,甘油12 g,以平平加O-9作为乳化剂,月桂氮酮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将药物溶解在油相中,乳化温度为65℃,再以油相缓缓倒入水相的方式,得到黄绵马酸BB乳膏的最佳制备工艺。3.黄绵马酸BB乳膏质量标准研究:本品为淡黄色乳膏、粒度<180μm、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霉菌,经UPLC方法学考察,三批乳膏杂质Ⅰ含量测定为0.3294%~0.3485%,标示量百分含量为97.05%~99.34%。经加速稳定性6个月和长期稳定性12个月考察,三批乳膏外观性状为淡黄色、粒度<180μm、杂质Ⅰ及主成分标示量百分含量浮动均在制定范围,符合质量标准即定规定。4.黄绵马酸BB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研究:以35%乙醇-生理盐水溶液作为接受液,含氮酮(1%,2%,3%,4%)、1%薄荷醇、1%丙二醇、1%油酸、1%氮酮+1%薄荷醇、1%氮酮+1%丙二醇、1%氮酮+1%油酸、1%薄荷醇+1%丙二醇等11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黄绵马酸BB乳膏的Q24h分别为(82.96±7.15),(80.17±0.66),(78.22±1.87),(73.53±1.24),(35.65±2.23),(34.02±1.73),(42.68±2.66),(33.94±1.37),(34.16±1.54),(46.78±1.21),(43.66±1.69)μg/cm2,Jss分别为(5.26±0.10),(4.69±0.12),(4.45±0.45),(4.00±0.06),(3.74±0.33),(3.23±0.18),(3.73±0.53),(3.14±0.47),(3.54±0.11),(3.98±0.34),(4.34±0.14)μg/cm2·h,ER分别为2.055、1.831、1.738、1.564、1.462、1.263、1.456、1.227、1.385、1.557、1.698。三批黄绵马酸BB乳膏经皮渗透试验结果Jss为5.257±0.10,5.053±0.13,5.585±0.07。结论:(1)本研究严格按照Ⅰ类新药申报的要求,建立了黄绵马酸BB原料药的质量标准。(2)通过对处方基质筛选及制备工艺优化,确定黄绵马酸BB乳膏制备工艺;同时对乳膏进行质量标准制定。(3)通过加速稳定性与长期稳定性考察,确定本品在阴凉处密封保存,有效期暂定为12个月。(4)通过体外透皮特性研究,以1%氮酮作为黄绵马酸BB乳膏透皮吸收促进剂,同时该乳膏可有效产生局部效应。完成了临床前药学部分研究,为Ⅰ类新药的申报奠定基础。

陈军,李钰,苏曼[10](2019)在《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研究与展望》文中提出中药经皮给药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脂质体作为新型载体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经皮给药可以提升药物在局部的皮内滞留或(和)透皮吸收效果,从而显着改善药效。该文从皮肤屏障的特点、中药经皮给药概况、脂质体促进经皮吸收的机制与影响因素、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皮内滞留、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透皮吸收等5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涉及常规脂质体以及传递体、醇质体、萜质体、甘油体、表面修饰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的应用,并提出了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提升制剂技术水平和提高研究技术水平三方面的展望。

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瓜拉纳丁香精油复合纳米乳的制备及其抗皮肤衰老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皮肤衰老概述
        1.1 皮肤衰老机理
        1.2 皮肤衰老的表现
        1.3 药物治疗皮肤衰老的主要方法
    2.瓜拉纳研究进展
        2.1 瓜拉纳的成分分析
        2.2 瓜拉纳的主要药理作用
    3.丁香精油研究进展
        3.1 丁香精油的成分分析
        3.2 丁香精油的药理作用
    4.纳米乳的研究进展
        4.1 纳米乳概述
        4.2 纳米乳的制备方法
        4.3 纳米乳给药系统的优势
    5.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6.本课题研究思路
    7.技术路线
第二章 瓜拉纳丁香精油纳米乳的处方筛选与优化
    1.试剂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瓜拉纳提取液的制备
        2.2 丁香精油的提取
        2.4 纳米乳的处方筛选
        2.5 DOE处方优化
        2.6 纳米乳最佳载药量的确定
    3.结果与分析
        3.1 纳米乳处方筛选结果
        3.3 DOE处方优化结果
        3.4 纳米乳的最佳载药量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瓜拉纳丁香精油纳米乳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评价
    1.试剂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纳米乳的制备
        2.2 纳米乳的理化性质
        2.3 瓜拉纳丁香精油纳米乳的稳定性考察
    3.结果与分析
        3.1 纳米乳的理化性质结果
        3.2 瓜拉纳丁香精油纳米乳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瓜拉纳丁香精油纳米乳的体外释放和皮肤刺激性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1.3 动物
    2.实验方法
        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体外经皮渗透试验
        2.3 皮肤刺激性试验
    3.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3.2 体外经皮渗透试验结果
        3.3 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瓜拉纳丁香精油纳米乳抗皮肤衰老药效学考察
    1.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1.3 动物
    2.实验方法
        2.1 抗氧化活性测定
        2.2 抗皮肤衰老药效考察
    3.结果与分析
        3.1 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3.2 抗皮肤衰老药效考察结果
    4.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基于HaCaT细胞模型研究九分散经皮转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乳香/没药挥发油、药对/混合挥发油、氮酮、混合生物碱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3.2 马钱子碱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3.3 士的宁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3.4 盐酸麻黄碱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3.5 混合生物碱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3.6 三种生物碱(单独给药)及混合生物碱溶液(共同给药)配伍不同挥发油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比较
    4.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摄取量的影响研究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单独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3.2 混合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3.3 单独给药及共同给药时不同挥发油促透效果比较
    4.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流动性及膜电位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平衡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肌醇磷脂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分子对接法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对PLC、PKC及 G蛋白的相互作用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PLC蛋白的分子对接
        3.2 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PKC蛋白的分子对接
        3.3 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G蛋白的分子对接
        4.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LC、PKC活性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LC活性的影响
        3.2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KC活性的影响
        4.分析与讨论
全文总结
    1.研究结论
    2.创新点
    3.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物理方法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青藤碱及其盐酸盐
        1.1.1 理化性质
        1.1.2 药理活性
        1.1.3 制剂研究
    1.2 经皮给药系统
        1.2.1 皮肤结构与功能
        1.2.2 药物经皮给药过程
        1.2.3 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
        1.2.4 经皮给药促渗方法
    1.3 物理促渗方法
        1.3.1 离子导入法
        1.3.2 电致孔法
        1.3.3 超声法
    1.4 立题依据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SN和SNH经皮渗透性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SN的制备
        2.2.2 离体皮肤的制备
        2.2.3 HPLC定量分析方法
        2.2.4 表观溶解度测定
        2.2.5 油水分配系数(Log P)测定
        2.2.6 不同溶剂系统稳定性考察
        2.2.7 皮肤匀浆中稳定性考察
        2.2.8 皮肤结合性考察
        2.2.9 药物饱和溶液体外渗透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N的制备与表征
        2.3.2 HPLC定量分析方法
        2.3.3 表观溶解度测定
        2.3.4 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2.3.5 不同溶剂系统稳定性考察
        2.3.6 皮肤匀浆中稳定性考察
        2.3.7 皮肤结合性考察
        2.3.8 经皮渗透动力学
    2.4 本章小结
3 电致孔法促进SNH体外经皮渗透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离体皮肤的制备
        3.2.2 EP体外促渗实验
        3.2.3 动物皮肤考察
        3.2.4 EP施加方式考察
        3.2.5 EP电压参数考察
        3.2.6 EP施加时间考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动物皮肤考察
        3.3.2 EP施加方式考察
        3.3.3 EP电压参数考察
        3.3.4 EP施加时间考察
    3.4 本章小结
4 超声法促进SNH体外经皮渗透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药品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离体皮肤的制备
        4.2.2 超声体外促渗实验
        4.2.3 动物模型考察
        4.2.4 US耦合剂考察
        4.2.5 US频率与功率考察
        4.2.6 US时间与占空比考察
        4.2.7 EP与US协同促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动物皮肤考察
        4.3.2 US耦合剂考察
        4.3.3 US频率与功率考察
        4.3.4 US时间与占空比考察
        4.3.5 EP与US协同促渗
    4.4 本章小结
5 物理方法促进SNH在体经皮渗透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药品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动物
    5.2 实验方法
        5.2.1 皮肤和肌肉中SNH含量测定
        5.2.2 EP在体促渗实验
        5.2.3 US在体促渗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致孔在体促渗实验
        5.3.2 超声在体促渗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英文缩写词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硫康唑纳米乳对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观察与皮肤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硫康唑纳米乳对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观察
    一、引言
    二、材料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硫康唑纳米乳的皮肤药动学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及仪器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局部治疗皮肤癣菌病的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大麻二酚的经皮递送及促渗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大麻与大麻二酚
        1.1.1 大麻概述
        1.1.2 大麻的主要成分及应用
        1.1.3 大麻二酚概述
        1.1.4 大麻二酚经皮给药研究进展
    1.2 经皮给药系统
        1.2.1 皮肤屏障结构与功能
        1.2.2 药物经皮渗透途径
        1.2.3 经皮促渗方法
    1.3 泊洛沙姆
        1.3.1 泊洛沙姆概述
        1.3.2 泊洛沙姆的应用
        1.3.3 泊洛沙姆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1.4 立题依据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大麻二酚及大麻叶提取物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配制
        2.3.2 CBD含量测定方法
        2.3.3 大麻叶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BD 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2.4.2 大麻叶提取物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大麻二酚与大麻叶提取物经皮渗透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离体皮肤制备
        3.3.2 经皮渗透相关理化性质测定
        3.3.3 药物影响因素实验
        3.3.4 药物溶液稳定性考察
        3.3.5 药物皮肤代谢实验
        3.3.6 药物与皮肤结合实验
        3.3.7 体外经皮渗透与皮肤滞留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理化性质测定
        3.4.2 影响因素实验
        3.4.3 溶液稳定性
        3.4.4 CBD皮肤代谢
        3.4.5 皮肤结合实验
        3.4.6 体外透皮实验皮肤模型选择
        3.4.7 CBD与大麻叶提取物经皮渗透比较
        3.4.8 CBD经皮渗透动力学
    3.5 本章小结
4 CBD经皮促渗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配制
        4.3.2 皮肤预处理实验
        4.3.3 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4.3.4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促渗剂对CBD经皮渗透的影响
        4.4.2 CBD胶束的表征
        4.4.3 CBD胶束的体外经皮渗透
        4.4.4 皮肤表面滞留对P101 预处理皮肤促渗效果的影响
        4.4.5 浓度对P101 预处理皮肤促渗效果的影响
        4.4.6 时间对P101 预处理皮肤促渗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泊洛沙姆局部皮肤安全性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泊洛沙姆凝胶制备
        5.3.2 皮肤刺激性实验
        5.3.3 皮肤切片制备与染色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泊洛沙姆对CBD的促渗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仪器与试剂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经时局部浓度变化考察
        6.3.2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6.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6.3.4 分子对接
        6.3.5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6.3.6 泊洛沙姆的CMC测定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经时局部浓度变化考察
        6.4.2 ATR-FTIR分析
        6.4.3 分子动力学模拟
        6.4.4 分子对接
        6.4.5 不同类型泊洛沙姆对CBD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
        6.4.6 泊洛沙姆CMC测定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用于固定脂质微纳米载体的水凝胶珠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活性成分的微纳米载体化
        1.2.1 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瓶颈
        1.2.2 微纳米载体概述
        1.2.3 微纳米载体分类
    1.3 脂质纳米粒
        1.3.1 脂质纳米粒概述
        1.3.2 脂质纳米粒在经皮递送中的应用
        1.3.3 脂质纳米粒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W/O/W)多重乳液
        1.4.1 (W/O/W)多重乳液概述
        1.4.2 (W/O/W)多重乳液在经皮递送中的应用
        1.4.3 (W/O/W)多重乳液在食品中的应用
        1.4.4 (W/O/W)多重乳液的失稳机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1.5 脂质微纳米载体-水凝胶复合递送系统
        1.5.1 脂质微纳米载体-水凝胶复合递送系统概述
        1.5.2 脂质微纳米载体-水凝胶复合递送系统在经皮递送中的应用
        1.5.3 脂质微纳米载体-水凝胶复合递送系统在食品中的应用
    1.6 水凝胶珠
        1.6.1 水凝胶珠概述
        1.6.2 水凝胶珠的制备方法
        1.6.3 海藻酸盐水凝胶珠
        1.6.4 壳聚糖水凝胶珠
        1.6.5 固定脂质微纳米载体的水凝胶珠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脂质纳米粒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的制备与评价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2.2.2 脂质纳米粒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的制备
        2.2.3 包封率及收率测定
        2.2.4 脂质纳米粒的回收
        2.2.5 粒径分析
        2.2.6 透射电镜观察(TEM)
        2.2.7 扫描电镜观察(SEM)
        2.2.8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
        2.2.9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10 稳定性研究
        2.2.11 溶胀及溶出研究
        2.2.12 体外模拟消化实验
        2.2.1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脂质纳米粒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的收率研究
        2.3.2 水凝胶珠制备过程对脂质纳米粒的影响
        2.3.3 脂质纳米粒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的物理表征
        2.3.4 稳定性研究
        2.3.5 溶胀及溶出特性
        2.3.6 海藻酸钙水凝胶珠对脂质纳米粒消化特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脂质纳米粒壳聚糖水凝胶珠的制备与评价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3.2.2 脂质纳米粒壳聚糖水凝胶珠的制备
        3.2.3 包封率及收率测定
        3.2.4 脂质纳米粒的回收
        3.2.5 粒径及电位分析
        3.2.6 扫描电镜观察(SEM)
        3.2.7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
        3.2.8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9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2.10 稳定性研究
        3.2.11 体外释放研究
        3.2.12 经皮行为研究
        3.2.1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脂质纳米粒壳聚糖水凝胶珠的收率研究
        3.3.2 水凝胶珠制备过程对脂质纳米粒的影响
        3.3.3 脂质纳米粒壳聚糖水凝胶珠的物理表征
        3.3.4 稳定性研究
        3.3.5 体外释放研究
        3.3.6 经皮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海藻酸钙水凝胶珠及固态脂质协同稳定(W/O/W))多重乳液的研究多重乳液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多重乳液的制备
        4.2.2 多重乳液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的制备
        4.2.3 乳液稳定性指数研究
        4.2.4 包封率及收率测定
        4.2.5 形貌观察
        4.2.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2.7 稳定性研究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态脂质浓度对多重乳液的影响
        4.3.2 固态脂质浓度对多重乳液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的影响
        4.3.3 海藻酸钠浓度对多重乳液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的影响
        4.3.4 多重乳液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的物理表征
        4.3.5 稳定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W/O/W)多重乳液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的消化特性研究及其机制分析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多重乳液的制备
        5.2.2 多重乳液海藻酸钙水凝胶珠的制备
        5.2.3 体外模拟消化实验
        5.2.4 水凝胶珠溶胀率的测定
        5.2.5 形貌观察
        5.2.6 粒径分析
        5.2.7 流式细胞术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消化过程中水凝胶珠的变化
        5.3.2 消化过程中消化液中油滴的变化
        5.3.3 油相的脂解及内水相的释放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W/O/W)多重乳液壳聚糖水凝胶珠的制备与评价
    6.1 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与试剂
        6.1.2 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多重乳液的制备
        6.2.2 多重乳液壳聚糖水凝胶珠的制备
        6.2.3 包封率及收率测定
        6.2.4 形貌观察
        6.2.5 稳定性研究
        6.2.6 经皮行为研究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初始多重乳液的特征
        6.3.2 多重乳液壳聚糖水凝胶珠的收率研究
        6.3.3 多重乳液壳聚糖水凝胶珠的形貌
        6.3.4 稳定性研究
        6.3.5 经皮行为研究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之处
    7.3 展望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含乳香没药挥发油九分散方经皮吸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的GC-MS比较分析
    1.仪器与试剂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GC-MS结果
        3.2 主成分分析结果
    4.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体外经皮渗透影响研究
    1.仪器与试剂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单独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3.2 混合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3.3 单独给药及共同给药时不同挥发油促透效果比较
    4.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在体微透析经皮研究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马钱子碱的在体促透吸收情况
        3.2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士的宁的在体促透吸收情况
        3.3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盐酸麻黄碱的在体促透吸收情况
    4.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大鼠皮肤角质层及血流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透射电镜实验结果
        3.2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结果
    4.分析与讨论
全文总结
    1.研究结论
    2.创新点
    3.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红豆杉多糖纳米制剂的制备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红豆杉多糖
        1.2.1 红豆杉
        1.2.2 多糖
        1.2.3 红豆杉果实多糖
    1.3 黑色素的合成及调控
        1.3.1 黑色素的生物合成
        1.3.2 PI3K/Akt信号通路对黑色素合成的调控
        1.3.3 常用黑色素合成抑制剂
    1.4 脂质体经皮给药
        1.4.1 经皮给药系统
        1.4.2 脂质体经皮给药特点
        1.4.3 脂质体促进经皮给药的作用机制
        1.4.4 脂质体经皮给药应用及研究现状
    1.5 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红豆杉多糖的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设备与材料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红豆杉多糖的初步筛选
        2.3.1.1 细胞的培养
        2.3.1.2 红豆杉多糖对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活力的影响
        2.3.1.3 红豆杉多糖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活力的影响
        2.3.2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研究
        2.3.2.1 细胞的培养
        2.3.2.2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3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2.3.2.4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
        2.3.3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2.3.4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内抗黑色素生成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2.3.4.1 斑马鱼的饲养
        2.3.4.2 药物浓度的确定
        2.3.4.3 斑马鱼胚胎暴露实验
        2.3.4.4 斑马鱼Tyr m RNA的表达检测
        2.3.5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研究
        2.3.5.1 羟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2.3.5.2 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2.3.6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豆杉多糖的初步筛选
        2.4.1.1 红豆杉多糖对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活力的影响
        2.4.1.2 红豆杉多糖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活力的影响
        2.4.2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研究
        2.4.2.1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活力的影响
        2.4.2.2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2.4.2.3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
        2.4.3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2.4.4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内抗黑色素生成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2.4.4.1 药物浓度的确定
        2.4.4.2 斑马鱼胚胎暴露实验
        2.4.4.3 斑马鱼Tyr m RNA表达的检测
        2.4.5 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研究
        2.4.5.1 羟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2.4.5.2 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脂质体的制备
        3.3.2 脂质体的表征
        3.3.2.1 粒径和电位的测定
        3.3.2.2 脂质体微观形态观察
        3.3.2.3 多糖含量的测定
        3.3.2.4 包封率的测定
        3.3.2.5 脂质体的稳定性测定
        3.3.3 脂质体的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3.3.3.1 实验装置
        3.3.3.2 鼠皮的准备
        3.3.3.3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3.3.4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3.4.2 脂质体的表征
        3.4.3 脂质体微观形态的观察
        3.4.4 脂质体的稳定性
        3.4.5 脂质体的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功效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设备与材料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对B16F10 细胞的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研究
        4.3.1.1 细胞的培养
        4.3.1.2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活力的影响
        4.3.1.3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4.3.1.4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
        4.3.2 对皮肤黑化模型的研究
        4.3.2.1 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4.3.2.2 评价指标
        4.3.3 对小鼠正常皮肤的研究
        4.3.3.1 给药及分组
        4.3.3.2 评价指标
        4.3.4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对B16F10 细胞的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研究
        4.4.1.1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活力的影响
        4.4.1.2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4.4.1.3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
        4.4.2 对皮肤黑化模型的研究
        4.4.2.1 体重称量
        4.4.2.2 皮肤的水分、油分、柔软度
        4.4.2.3 小鼠皮肤组织切片及分析
        4.4.3 对小鼠正常皮肤的研究
        4.4.3.1 体重称量
        4.4.3.2 皮肤的水分、油分、柔软度
        4.4.3.3 小鼠皮肤组织切片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安全性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设备与材料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TMFP脂质体对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的体外安全性评价
        5.3.1.1 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的培养
        5.3.1.2 TMFP脂质体对HACAT细胞活力的影响
        5.3.2 TMFP脂质体经皮给药对小鼠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5.3.2.1 动物的饲养及分组
        5.3.2.2 生存状态观察
        5.3.2.3 肝脏、肾脏组织切片的获取
        5.3.3 统计学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对HACAT细胞的体外安全性评价
        5.4.2 TMFP-脂质体经皮给药对小鼠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5.4.2.1 生存状态观察
        5.4.2.2 肝脏、肾脏组织切片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抗感染新药黄绵马酸BB原料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耐药机制
        1.1.2 抗菌药物研究现状
        1.1.3 香鳞毛蕨的研究进展
        1.1.4 黄绵马酸BB单体化合物研究现状
    1.2 外用膏剂研究进展
        1.2.1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研究
        1.2.2 软/乳膏剂的质量检查
    1.3 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1.3.1 经皮给药系统
        1.3.2 经皮给药制剂
        1.3.3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3.4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黄绵马酸BB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
    引言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样品
        2.1.4 对照品
    2.2 方法与结果
        2.2.1 性状
        2.2.2 鉴别
        2.2.3 干燥失重
        2.2.4 炽灼残渣
        2.2.5 重金属检查
        2.2.6 有关物质检查
        2.2.7 主成分含量测定
        2.2.8 黄绵马酸BB原料药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绵马酸BB乳膏的处方工艺研究
    引言
    3.1 仪器与试药
        3.1.1 仪器
        3.1.2 试药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2.1 剂型与规格的选择
        3.2.2 处方筛选
        3.2.3 基质处方筛选及配比优化
        3.2.4 油相、水相的加入方式考察
        3.2.5 正交试验考察
        3.2.6 处方评价标准
        3.2.7 正交试验结果
        3.2.8 处方工艺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绵马酸BB乳膏质量标准制定
    引言
    4.1 仪器与试药
        4.1.1 仪器
        4.1.2 试剂
        4.1.3 样品
        4.1.4 对照品
    4.2 方法与结果
        4.2.1 性状
        4.2.2 鉴别
        4.2.3 检查
        4.2.4 乳膏杂质Ⅰ检测
        4.2.5 黄绵马酸BB乳膏含量测定
        4.2.6 加速稳定性
        4.2.7 长期稳定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绵马酸BB乳膏体外透皮特性研究
    引言
    5.1 实验材料
        5.1.1 仪器
        5.1.2 试药
        5.1.3 动物
    5.2 方法与结果
        5.2.1 乳膏剂的制备
        5.2.2 体外透皮试验
        5.2.3 药物皮内滞留量的测定
        5.2.4 接受液的选择
        5.2.5 体外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筛选
        5.2.6 三批乳膏体外经皮渗透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皮肤屏障的特点
2 中药经皮给药概况
3 脂质体促进经皮吸收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4 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皮内滞留
    4.1 常规脂质体
    4.2 萜质体
    4.3 表面修饰脂质体
    4.4 局部应用脂质体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5 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透皮吸收
    5.1 传递体
    5.2 醇质体
    5.3 其他新型脂质体
    5.4 透皮吸收脂质体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6 展望
    6.1 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
    6.2 提升制剂技术水平
    6.3 提高研究技术水平

四、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瓜拉纳丁香精油复合纳米乳的制备及其抗皮肤衰老作用研究[D]. 李聪.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HaCaT细胞模型研究九分散经皮转运机制[D]. 高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物理方法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研究[D]. 鄢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硫康唑纳米乳对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观察与皮肤药动学研究[D]. 宁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5]大麻二酚的经皮递送及促渗机制分析[D]. 陈博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用于固定脂质微纳米载体的水凝胶珠的制备与评价[D]. 孙瑞. 东南大学, 2021
  • [7]含乳香没药挥发油九分散方经皮吸收行为研究[D]. 方蕾.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红豆杉多糖纳米制剂的制备及评价[D]. 王歆悦. 东南大学, 2020(01)
  • [9]抗感染新药黄绵马酸BB原料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研究[D]. 梁玉婷.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10]中药经皮给药脂质体的研究与展望[J]. 陈军,李钰,苏曼.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5)

标签:;  ;  ;  ;  ;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