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的防火墙技术

互联网中的防火墙技术

一、Internet中的防火墙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董浩鹏[1](2021)在《基于指纹的Web服务安全性检测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Web服务在网络中出现。Web服务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如今越来越多的Web服务遭受到黑客的针对性攻击,许多网站运营商和用户遭受了很大损失。为了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所以对网络空间中的Web服务进行安全性检测迫在眉睫。目前,传统的Web服务安全性检测存在如下缺陷:一、Web服务的识别依赖于大量人工的辅助,收集构造完备的指纹库,才能实现Web服务的准确识别。二、传统的漏洞检测脚本缺乏整体性和通用性,缺少对无回显信息的处理方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指纹的Web服务安全性检测方案,通过精准识别Web服务类型和版本,完成对Web服务针对性的安全性检测,提高了安全性检测的准确性。本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Web服务指纹识别的方案,通过网络爬虫自动化的获取目标网站的信息,将网站信息同已有的开源指纹库进行对比,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对网站的Web服务的精准识别。该方案极大的减少了人工的辅助,提高了Web指纹识别的可扩展性。相较于传统的Web指纹识别技术,本方案不再局限于指纹库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能够识别更多未知的服务,进而为漏洞安全性检测,提供更细粒度的信息,从而提高安全性检测的准确度和检测效率。二、本文提出了一套漏洞检测脚本编写思路,让漏洞检测脚本更加随机、通用的对目标进行安全性检测,进而降低了漏洞库和漏洞检测方案的冗余性。同时本文探究式的提出并验证了一种针对无回显返回信息的获取方案,利用DNS隧道的方式,对无回显的漏洞检测脚本进行返回信息的获取,使得漏洞检测方案能够更全面的检测Web服务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了漏洞检测的全面性。三、本文对基于指纹的Web服务安全性检测方案进行了原型系统设计和实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Web指纹识别模块、漏洞检测模块、可视化界面四个部分,本文对这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实现。在Web指纹识模块中,对指纹特征进行分析和选取,对指纹识别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漏洞检测模块中,对漏洞脚本编写方式进行了规范设计,针对多样化获取漏洞脚本返回信息进行了研究和实现。本文从功能上对系统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李佳伟[2](2020)在《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现有互联网经过50多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网络规模的膨胀与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现有互联网逐渐难以满足未来网络场景的通信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为满足我国在未来信息网络领域的战略需求,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出了智慧标识网络体系架构(Smart Identifier Network,SINET),力求解决未来网络在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绿色节能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并总结了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网络在路由、转发、流量感知、缓存等方面的潜在特性,对SINET中的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四种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算法。上述算法利用SINET网络接收者驱动的通信模式,通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实现域间入流量控制。四种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按照概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区别在于四种算法更新选路概率的决策信息不同。算法一不使用任何信息,算法二利用流量信息,算法三利用服务大小信息,算法四同时利用流量信息和服务大小信息。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调度域间入流量。与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机制可以提升56%的入流量调度准确性,并且可以高效地处理域间链路故障和突发流量。2.针对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中的服务注册消息交互服务对于域间路径的喜好度,并利用纳什议价博弈模型与邻居自治系统协商服务请求包的域间转发决策,实现域间出流量控制。仿真中将降低服务域内传输开销作为出流量控制收益。结果表明,该机制无需自治系统交互敏感信息,在无缓存场景中,相较于自私的请求包转发策略,可使60%的自治系统提高10%的出流量控制收益。在有缓存场景中,该机制为自治系统带来的出流量控制收益随缓存空间增加而减少。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当服务注册频率为8000个每秒时,资源管理器带宽开销为1303KBytes每秒,CPU利用率为16%,证明该机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部署性。3.针对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提出了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网络内部缓存的特性,使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合作地决定缓存服务,降低了服务缓存在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中的冗余度。该机制使相邻接入网共享服务缓存以降低获取服务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仿真结果表明,与非合作的自私缓存策略相比,该机制可以多降低3.77倍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与集中式的缓存分配方案相比,该机制以少降低9.7%的域间流量为代价,可获得29.6%流量降低收益公平性的提升,且具有较好的隐私性。该机制以增加少量通信开销为代价,分布式地运行在各自治系统中,具有较低的计算开销和较好的可部署性。例如,当该机制运行在42个缓存容量为5GBytes的自治系统中时,只造成2.337MBytes的通信开销。

王艳[3](2020)在《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当前网络环境较为复杂,不少病毒能够渗入到个人计算机之中,以牟取暴利。面对来自互联网中的威胁,将防火墙技术应用至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心十分必要。本文围绕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后,分析了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指出了防火墙技术在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访问策略、监控日志等方面,探究了如何应用防火墙技术。

高天铸[4](2019)在《IPv6过渡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智能化网络需求的不断提高,将无线传感网络与Internet融合逐渐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所使用的IPv4地址空间有限,还无法满足无线传感网络大规模的地址需求。IPv6具有128位地址,庞大的地址空间为传感设备实现与Internet网络层的统一提供了可能。由于IPv6的一些性质并不适用于无线传感网络,所以IETF提出6LoWPAN来实现IPv6在无线传感网络中的使用,这项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由时代背景及6LoWPAN的发展前景来看,在智能家居网络中,6LoWPAN技术也具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家居网络系统不仅要实现家居设备的互通互联,还应该实现与外部Internet的互通,提出一种智能家居网关设计方案,为两种网络之间的通信搭建“桥梁”,对网关结构及软硬件设计需求进行详细阐述,提出6LoWPAN与Internet的接入方案,在网关中集成多个通信模块,实现了多种方式的Internet接入,使智能家居网关可以适应不同网络环境下的通信需求。当前Internet中大多网络设备依然使用IPv4作为网络层协议,针对6LoWPAN无法直接与IPv4网络通信的问题,需要在智能家居网中实现一种数据转换机制,通过网络地址端口映射及协议转换,使数据包可以在网关中转换成适合在目标网络中传输的格式,实现了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网络与Internet的端到端的互通。智能家居网络中设备众多,多种数据流的重叠将极易导致网关内数据包的冲突甚至网关的崩溃,提出一种数据流量控制机制应用于智能家居网关中,将数据流按照业务类别进行分类并设置不同的优先级及限制带宽,保证了智能家居网关对带宽资源的合理分配。搭建测试平台,对智能家居网关内的数据转换机制、数据流量控制机制及网关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智能家居网关实现了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网络与IPv4网络的互连互通,能够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稳定运行。

苏守宝,王池社,刘钰,刘晶[5](2015)在《一种开放源代码的防火墙技术及其实验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些专用硬件防火墙作为实验设备具有价格昂贵、内部技术不透明等缺点。文中利用Linux OS下的IPtables、Squid以及其它开放源代码软件,灵活地使用Linux主机实现各种防火墙技术,包括使用IPtables实现包过滤防火墙、NAT代理、IP地址伪装、Squid代理服务器、代理认证、代理服务访问统计系统及其实验设计。

李刚[6](2007)在《移动IP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IP技术是一种为了使传统的TCP/IP网络支持移动性、漫游性而提出的一种网络层解决方案,人们对移动IP的技术实现、安全性和应用越来越关注。移动IP技术的主要设计目标是:移动节点在改变数据链路层的接入点后仍然能与Internet上的其他节点通信,移动节点仍然应用原来的IP地址,而且移动节点不应该比Internet上其他节点面临新的或更多的安全威胁,真正的实现移动性和漫游性。本文研究了移动IP协议工作机制和协议本身的安全问题,以及移动IP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安全威胁,重点研究如何将移动IP技术安全而有效应用到各种网络环境中,具体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基于Diameter的移动IP,提出改进的方案,使得移动节点在同一个外地管理域切换不同的外地代理时,不需要再次向家乡代理注册,节省了大量通信时间和延迟。2.讨论了移动IP在IPsec VPN中的应用,引出了在外地网络的移动节点在与家乡网络进行通信时安全穿越VPN网关的问题,结合SKIP和ISAKMP/Oakley方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安全穿越VPN网关的方案。3.根据移动IP和WLAN各自的特性,提出了基于Diameter的移动IP在WLAN中的应用方案。4.介绍了移动IP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并通过政府机关内部实现移动办公、政府机关外部实现移动办公和不同位置查询机的统一这三个场景来详细说明。通过上述研究,基本上能对移动IP的基本机制、安全性和在不同网络环境中的应用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基于移动IP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Internet网络相结合,提供高速、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必将是大势所趋。

康姝[7](2005)在《集中控制系统环境中防火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安全随之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利用防火墙技术来增强网络安全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研究的这个集中控制系统环境中的防火墙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对网络中的报文数据进行安全过滤,以保证带有危害性的报文不能进入主机系统;当主机受到攻击时,可以自动报警提示用户提高警惕和进行更有效的防护。本文研究的防火墙的突出之处就是在于可以通过设置的防火墙代理和远程的中心控制端通讯,以便于让远程的中心控制端很方便的集中控制网络中所有的防火墙,并且由于主要防护工作在主机端安装的防火墙上,这样就打破了传统防火墙的物理拓扑结构,不单纯依靠物理位置来划分内外网而是由管理员所制定的安全规则策略来划分内外网。而且,当防火墙代理没有运行的时候,本文研究的防火墙又可以当作普通的个人防火墙来使用。防火墙对网络中报文数据的过滤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报文报头的过滤,如根据报文报头的端口号,来限制FTP 服务的使用等等;另外一种是针对报文内容的过滤,如过滤报文数据的一些不文明的词语。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针对报文报头的过滤。为了使过滤范围可以普及到所有的网络数据封包,我在内核模式下选择了NDIS 中间驱动程序技术在底层进行防火墙的网络数据封包截获和过滤。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完全地截获网络数据包、移植性好,而且还具有许多其他的附加功能,诸如实现在不同的网络介质间进行转换, 在多个网卡间平衡包的负载等等。底层驱动程序和上层应用之间的通讯采用了动态链接库的方法,这样可使底层驱动程序的开发对上层应用程序是透明的,上层应用程序不必考虑底层驱动程序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调用动态链接库中底层驱动程序的接口即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系统代码的可移植性。防火墙集中控制系统中防火墙代理的加入使中心控制端不必考虑主机防火墙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大大加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使中心控制端可以通过不同的防火墙代理控制不同类型的防火墙。目前,防火墙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徐恪,徐明伟,吴建平[8](2004)在《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DDo S)已经对 Internet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在典型的 DDo S攻击中 ,攻击者利用大量的傀儡主机向被攻击主机发送大量的无用分组 ,造成被攻击主机 CPU资源或者网络带宽的耗尽 .最近两年来 ,DDo S的攻击方法和工具变得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有效 ,追踪真正的攻击者也越来越困难 .从攻击防范的角度来说 ,现有的技术仍然不足以抵御大规模的攻击 .本文首先描述了不同的 DDo S攻击方法 ,然后对现有的防范技术进行了讨论和评价 .然后重点介绍了长期的解决方案 - Internet防火墙策略 ,Internet防火墙策略可以在攻击分组到达被攻击主机之前在 Internet核心网络中截取这些攻击分组

申风兰,张会汀[9](2003)在《透明模式防火墙优点、关键技术ARP及其网络操作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透明模式的优点 ,接着探讨了透明模式实现的关键技术 ARP/ IP的重新实现 ,最后讲了防火墙网络操作系统的问题。

马进,徐涛[10](2002)在《防火墙技术剖析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Internet面临的安全问题,阐述了设置防火墙的目的和作用,介绍了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讨论了实现防火墙的主要技术手段:数据包过滤、应用级网关和代理服务,并比较了这些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了关于防火墙正确配置、维护以及测试验证的几点重要启示,最后分析了传统防火墙的局限性,指出新一代防火墙应具有的特性。

二、Internet中的防火墙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net中的防火墙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指纹的Web服务安全性检测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知识
    2.1 网络探测技术
        2.1.1 端口扫描技术
        2.1.2 端口扫描技术改进
    2.2 指纹识别技术
        2.2.1 网站指纹概述
        2.2.2 端口指纹概述
        2.2.3 Web指纹识别技术
    2.3 机器学习相关算法
        2.3.1 KNN
        2.3.2 SVM
        2.3.3 DT
        2.3.4 GBDT
    2.4 Web应用常见漏洞分析
        2.4.1 SQL注入
        2.4.2 XSS注入
    2.5 TLD(顶级域)和权威DNS服务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eb指纹识别技术研究
    3.1 Web指纹识别流程
    3.2 基于GBDT的Web服务指纹探测技术
        3.2.1 数据的采集
        3.2.2 传统Web指纹识别算法的不足
        3.2.3 机器学习算法选取
        3.2.4 对Web服务类型版本的细粒度检测
        3.2.5 指纹识别算法
    3.3 Web服务指纹库选取
        3.3.1 不同版本Web指纹提取
        3.3.2 特征分析和选取
        3.3.3 特征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指纹的Web服务安全性检测系统实现
    4.1 设计目标
    4.2 基于指纹的Web服务安全性检测方法设计
    4.3 系统目标
    4.4 系统总体架构
    4.5 Web服务识别模块
    4.6 漏洞检测模块
        4.6.1 POC编写规则
        4.6.2 漏洞插件
        4.6.3 间接式漏洞检测
    4.7 可视化模块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2.1 流量工程概述
        1.2.2 智慧标识网络概述
        1.2.3 智慧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1.2.4 未来网络流量工程研究概述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智慧标识网络及其流量工程概述
    2.1 引言
    2.2 SINET体系结构
        2.2.1 基本模型
        2.2.2 服务注册与解注册
        2.2.3 服务查找、缓存与转发
    2.3 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
        2.3.1 优势分析
        2.3.2 域内场景
        2.3.3 域间场景
    2.4 SINET架构实现域间流量工程方面的挑战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3.1 引言
    3.2 域间入流量控制研究现状
        3.2.1 BGP协议在域间入流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 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
        3.2.3 相关研究概述
    3.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3.3.1 系统模型设计
        3.3.2 入流量控制算法
    3.4 原型系统测试
        3.4.1 实现方式
    3.5 测试结果分析
        3.5.1 性能指标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概述
        4.2.1 现有Internet中的域间出流量控制
        4.2.2 域间流量管理的自私性问题
        4.2.3 纳什议价模型及其在网络领域的应用
    4.3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4.3.1 设计目标
        4.3.2 系统模型与机制
        4.3.3 模型复杂度分析
        4.3.4 域间路径个数对协商收益的影响
    4.4 原型系统与仿真测试
        4.4.1 原型系统
        4.4.2 仿真平台
    4.5 实验结果
        4.5.1 无缓存场景
        4.5.2 有缓存场景
        4.5.3 协商收益与谈判破裂点的关系
        4.5.4 系统开销评估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与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概述
    5.3 基于拉格朗日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5.3.1 设计目标
        5.3.2 网络模型
        5.3.3 LOC策略、GOC策略和FC策略的定性对比
    5.4 仿真测试
        5.4.1 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智慧标识网络原型系统与仿真平台
    6.1 引言
        6.1.1 未来网络原型系统研究现状
        6.1.2 SINET原型系统的演进
    6.2 SINET原型系统的拓扑结构与配置信息
    6.3 网络组件功能设计
        6.3.1 资源管理器
        6.3.2 边界路由器
        6.3.3 域内路由器
        6.3.4 服务器和客户端
    6.4 原型系统性能测试
    6.5 SINET仿真平台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防火墙技术基本概念解读
    1.1 防火墙技术简介
    1.2 常见的几种防火墙类型
2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分析
    2.1 计算机病毒
    2.2 黑客入侵
3 防火墙技术的应用措施
    3.1 严格控制访问策略
    3.2 应用于监控日志之中
    3.3 应用于路由器中的防护
4 结语

(4)IPv6过渡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2 理论与相关技术
    2.1 6 LoWPAN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
        2.1.1 报文分片与重组
        2.1.2 技术优势
    2.2 IPv6 过渡技术
        2.2.1 隧道技术
        2.2.2 双协议栈技术
        2.2.3 转换技术
3 网关整体设计
    3.1 智能家居网关整体结构
    3.2 6 LoWPAN传感网接入网关
        3.2.1 6 LoWPAN接入模块软硬件设计
        3.2.2 传感网络的实现
    3.3 网关接入IPv4 网络设计
    3.4 智能家居网关服务器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数据转换机制设计
    4.1 数据转换机制总体架构设计
    4.2 IPv4 数据格式
    4.3 地址转换设计
        4.3.1 地址映射整体设计
        4.3.2 地址信息库设计及实现
        4.3.3 地址端口池的设计实现
    4.4 协议转换模块设计
        4.4.1 IP协议转换
        4.4.2 ICMP协议转换
        4.4.3 传输层协议转换
        4.4.4 校验和更新算法
    4.5 本章小结
5 数据流量控制机制设计
    5.1 整体设计
    5.2 流量识别模块
        5.2.1 Linux流量识别技术
        5.2.2 流量识别模块详细设计
    5.3 流量控制模块
        5.3.1 Linux内核流量控制基本结构
        5.3.2 流量控制模块详细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智能家居网络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1.1 软硬件测试工具
        6.1.2 测试系统结构
    6.2 地址转换及连通性测试
        6.2.1 WiFi模块接入IPv4 网络地址转换过程及连通性
        6.2.2 4 G模块接入IPv4 网络地址转换过程及连通性
        6.2.3 以太网模块接入IPv4 网络地址转换过程及连通性
    6.3 协议转换测试
        6.3.1 IP协议及UDP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6.3.2 ICMP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6.4 网关处理性能及稳定性测试
        6.4.1 处理时延测试
        6.4.2 丢包率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一种开放源代码的防火墙技术及其实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包过滤防火墙实验
2 网络地址翻译 NAT 实验
3 应用层代理服务器防火墙实验
4 结 语

(6)移动IP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结构
第二章 移动IP 技术及其安全性
    2.1 引言
    2.2 移动IP 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机制
        2.2.1 移动IP 的基本概念
        2.2.2 移动IP 的工作机制
    2.3 移动IP 的安全性
        2.3.1 移动IP 的安全威胁
        2.3.2 移动IP 提供的安全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IP 在基于Diameter 协议的AAA 中的应用
    3.1 AAA 基本概念
    3.2 移动IP 应用于AAA 中
    3.3 Diameter 协议
        3.3.1 Diameter 协议的产生和特点
        3.3.2 Diameter 服务器的基本工作模型
        3.3.3 基于Diameter 协议的移动IP
        3.3.4 基于Diameter 协议的移动IP 信任模型
        3.3.5 基于Diameter 协议的移动IP 注册方案
        3.3.6 提出改进的基于Diameter 协议的移动IP 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IP 在VPN 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
    4.1 VPN 概述
    4.2 IPsec VPN
    4.3 移动IP 在IPsec VPN 中的应用
    4.4 解决应用于IPsec VPN 的移动IP 存在的问题
        4.4.1 安全穿越防火墙
        4.4.2 提出改进的移动节点穿越防火墙的方案
        4.4.3 改进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IP 在WLAN 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
    5.1 引言
    5.2 WLAN 概述
    5.3 WLAN 系统组成
    5.4 WLAN 的安全性
        5.4.1 IEEE 802.1x 认证协议
        5.4.2 IEEE 802.1x 认证协议认证过程
    5.5 提出移动IP 在WLAN 中的应用方案
        5.5.1 提出基于Diameter 的移动IP 在WLAN 中的应用方案
        5.5.2 移动IP 在WLAN 中的注册过程及消息交互
        5.5.3 方案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移动IP 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电子政务概述
        6.2.1 电子政务的定义和应用规划
        6.2.2 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结构
        6.2.3 电子政务安全性
    6.3 移动IP 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6.3.1 政府机关内部实现移动办公
        6.3.2 政府机关外部实现移动办公
        6.3.3 不同位置查询机的统一
        6.3.4 安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技及论文情况

(7)集中控制系统环境中防火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防火墙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1.2 课题来源及论文贡献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防火墙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
    2.1 网络安全隐患
    2.2 防火墙的概念和功能
    2.3 常用的防火墙技术
        2.3.1 静态包过滤技术
        2.3.2 动态包过滤技术
        2.3.3 代理服务器技术
        2.3.4 电路级网关技术
        2.3.5 网络地址翻译技术
        2.3.6 虚拟专用网技术
    2.4 防火墙的局限性
    2.5 封包截获技术的介绍和研究
        2.5.1 OSI 模型和 Windows 网络结构
        2.5.2 SPI 技术
        2.5.3 内核模式下的封包截获技术
第三章 Windows 驱动程序的开发和应用
    3.1 Windows 操作系统结构
    3.2 Windows 驱动程序模型
    3.3 驱动程序的层次结构图
    3.4 驱动程序的例程
    3.5 基于 NDIS 的包过滤驱动程序的开发
        3.5.1 NDIS 简介
        3.5.2 NDIS 微端口驱动程序
        3.5.3 NDIS 中间层驱动程序
        3.5.4 NDIS 协议驱动程序
        3.5.5 TDI 驱动程序
        3.5.6 基于 NDIS 的包过滤技术
        3.5.7 基于 NDIS 的包过滤技术的优点
第四章 集中控制系统环境中防火墙的概要设计
    4.1 设计目标
        4.1.1 性能目标
        4.1.2 功能目标
    4.2 系统结构
    4.3 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分析
        4.3.1 防火墙模块
        4.3.2 防火墙代理模块
        4.3.3 中心控制端模块
第五章 防火墙底层驱动的详细设计
    5.1 主要的数据结构
        5.1.1 防火墙规则的数据结构
        5.1.2 防火墙报警日志数据结构
    5.2 中间驱动程序的入口模块
        5.2.1 功能
        5.2.2 具体流程
    5.3 包过滤模块
        5.3.1 Send 模块
        5.3.2 Recv 模块
        5.3.3 获得封包中的网络数据信息模块
        5.3.4 数据包的解析模块
        5.3.5 规则比较模块
    5.4 规则管理模块
    5.5 日志管理模块
    5.6 中间驱动与应用程序通信模块
        5.6.1 功能和实现
        5.6.2 中间驱动提供给应用程序的接口函数
第六章 集中控制系统环境中防火墙的详细设计
    6.1 主要的数据结构
        6.1.1 防火墙报警日志发送代理的报文数据结构
        6.1.2 中心控制端发送防火墙代理报文规则数据结构
    6.2 防火墙模块
    6.3 防火墙代理模块
        6.3.1 远程命令解析模块
        6.3.2 本地防火墙系统控制模块
    6.4 中心控制端模块
        6.4.1 基础管理模块
        6.4.2 规则管理模块
        6.4.3 通讯管理模块
第七章 测试报告及未来工作
    7.1 测试报告
        7.1.1 测试环境
        7.1.2 功能测试
        7.1.3 性能测试
    7.2 未来工作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透明模式防火墙优点、关键技术ARP及其网络操作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透明模式的优点
三、透明模式实现关键技术
四、ARP实现
    1.首先来看一下标准ARP实现机制
    2.我们的做法如下
五、防火墙中的网络操作系统
    1.ARP实现的过程, 其实就是对TCP/IP协议栈的重写。这也正是存在于防火墙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防火墙中的网络操作系统。
    2.对于在不涉及到对应用层数据流的检查的透明模式防火墙而言, 一个大致的做法就是:
六、结束语

(10)防火墙技术剖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防火墙简介
2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2.1 分组过滤路由器 (Screening Router)
    2.2 双穴防范网关 (Dual Homed Gateway)
    2.3 屏蔽主机网关 (Screened Host Gateway)
    2.4 被屏蔽子网 (Screened Subnet)
3 实现防火墙的技术
4 启示
    4.1 正确选用、合理配置防火墙并不容易
    4.2 防火墙的失效状态亟需关注
    4.3 防火墙的动态维护很有必要
    4.4 防火墙的测试验证难以实现
    4.5 防火墙的非法访问
    4.6 防火墙的局限性
5 结束语

四、Internet中的防火墙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指纹的Web服务安全性检测研究及实现[D]. 董浩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D]. 李佳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探究[J]. 王艳. 通讯世界, 2020(02)
  • [4]IPv6过渡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研究[D]. 高天铸.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5]一种开放源代码的防火墙技术及其实验设计[J]. 苏守宝,王池社,刘钰,刘晶.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08)
  • [6]移动IP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D]. 李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6)
  • [7]集中控制系统环境中防火墙的设计与实现[D]. 康姝. 电子科技大学, 2005(07)
  • [8]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研究综述[J]. 徐恪,徐明伟,吴建平.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4(03)
  • [9]透明模式防火墙优点、关键技术ARP及其网络操作系统实现[J]. 申风兰,张会汀. 微型电脑应用, 2003(03)
  • [10]防火墙技术剖析与启示[J]. 马进,徐涛. 航空计算技术, 2002(04)

标签:;  ;  ;  ;  ;  

互联网中的防火墙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