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畜牧业改革发展的建议

关于我省畜牧业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对我省畜牧业改革与发展的建议书(论文文献综述)

单超[1](2020)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的施政目标,这是北京第一次明确将通州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下简称“副中心”)。通州,历史再次选择了它承担“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责任。自金代北京(中都)上升为国之京师以来,通州始终在京师畿辅之地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名副其实的“左辅雄藩”:它是守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堪称北京东门户;是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大运河的北端点,承担漕粮“起载转运储贮”职能;是今天北京城市规划中长安街的延长线东端。这样的“三点交汇”,放眼全球,有且仅有一个通州有这样独一无二、非比寻常的战略地位。基于此,不同的学者从历史、城市规划、市政工程、道路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管廊、旅游等各个角度对通州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州的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近800年的通州京畿史,积淀了厚重的城市遗产,单纯使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理念是远远不够的。2011年11月10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提出了 以“历史性城市景观(HUL)”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新模式。这一模式为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新思路:这将是一场通州城市遗产与历史景观沿着遗产保护理论的现代化叙事。因此,本论文从HUL保护理论出发,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的通州城市遗产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通州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格局和脉络的研究,阐述通州城市遗产的价值,总结通州城市遗产的特征、特色,从而提出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和利用方法。论文在对通州的历史战略地位研究基础上,梳理了自定都北京后,通州作为京师辅城,在“运河北端”和“京师门户”两方面愈发凸显的战略地位:是抵御外侵的军事重镇,且是大运河北端,漕粮物资由此处码头驳船、装卸、转运、储贮,城市格局也因此而设。通过界定通州城市遗产的范围、内容,结合明清通州志的记载(历史)和调研现状(遗产),对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点研究。分别从反映“京师门户”的“沿革与形胜、街道(交通)、城池(防御)、公署/衙署(管治)、学校/学宫(教育)、坛庙(祭祀)、楼台亭阁(地标)”,反映“运河北端”的“漕渠河道(运输)、桥闸坝(水工)、仓厂(储贮)、漕运相关衙署(管理)”,和其他遗产(如宗教遗产)类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采取遗产和文物两种不同评价标准下的遗产价值评估。以上是构成HUL理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要素,在满足HUL理论框架的要求下,对通州城市遗产的城市作用和地位、特色表现和特色要素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城市地标、城市轮廓景观、城市格局、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特征”等通州城市遗产特色的表现方面。结合当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对通州城市遗产的“地标、轴线、街道格局、轮廓、景致、城市环境、布局”等,论述在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应用HUL理论进行城市更新和旧城复兴的可行性。依据HUL理论所倡导的分级、分区保护,构建“点—线—面—体”的立体化保护体系,从而更有效推进通州历史城市景观的继承和延续。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对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即它的社会价值进行了更深的发掘,并尝试在两种价值评估体系下,分别进行价值评估,从而为特色分析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根据HUL理论要求,对通州城市遗产进行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深入分析,更有利于理解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除了在政治上、城市规划上的副中心定位,也在遗产维度,体现了制度的延续和等级的分明。一个城市中交织两种管理体系的情况在国内普遍存在,这是中国遗产保护与世界接轨的体现,本文对通州城市遗产的价值分析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模式。论文还对古文献、图纸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有利于促进通州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城市文化的全面复兴,有利于构建基于HUL保护策略下的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思路与方法,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玥[2](2020)在《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内蒙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内蒙古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后,得到了苏联的援建,直至1960年,中苏双方矛盾激化并公开论战,就此苏联单方面召回援建内蒙古的专家,并撤走提供的设备,至此苏联对内蒙古的援建宣告结束。本文以苏联援助新中国为历史背景,深入探讨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内蒙古的总体概况,重点从援建背景、援建的主要内容与方式入手,客观分析了苏联的援建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关于苏联援建内蒙古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着重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包括三章的内容:第一章分析了苏联援建内蒙古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际背景是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并不断发展,为此,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援助政策,并与中国建立同盟关系,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就国内而言,中国领导人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二章论述了苏联援建内蒙古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这部分主要是从工业、农牧业、水利交通、城市规划四个方面考察苏联援建内蒙古的主要内容,从而总结出苏联在援建内蒙古时采取的方式,即提供技术、设备援助、派遣各类专家和培养各类人才。第三章总结了苏联援建内蒙古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是巩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牧业生产,完善了水利设施建设,奠定了交通事业基础,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是苏联发展模式不完全适合内蒙古实际,苏联专家的撤走也对内蒙古的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秦超[3](2020)在《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资本化背景下,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一直是我国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可以对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四大领域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这对保障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国有资产免遭流失,督促行政机关及时纠正违法行政和主动履行法定职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目前还处于稳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诉讼主体、受案范围、诉前程序、审理程序和裁判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并且四大公益领域都统一适用,但具体到国有资产保护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我国《行政诉讼法》已经规定的国有财产保护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对国有资产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从制度规定与实践运行两个方面分别展开研究和完善分析。第二章对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规定现状和实践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制度规定现状对当前涉及国有资产保护的法律规范进行了罗列和分析。实践运行现状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行政公益诉讼试点期间和全国推广之后的52起真实案例的裁判文书作为研究样本,对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类型、诉讼前置程序、当事人制度、举证责任和裁判结果进行了详尽分析,发现,当前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笔者将其命名为怠于收缴类、套取骗取类和不当处置类;诉讼前置程序的运行效果明显,运用频率较高;被告主要为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并且很少有第三人出庭参加诉讼;检察机关承担了主要的举证责任,行政机关有权利提出证据;裁判结果主要为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和要求履行法定职责。第三章就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存在的制度问题和实践运行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发现制度问题主要反应在规定过于原则和规定存在缺失两个方面。而在实践运行中,起诉案件的选择、诉讼前置性程序、举证责任、被告出庭人员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运行效果的问题。具体而言,检察机关在对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进行起诉时存在避难就易的选择性,倾向于起诉容易处理且不得罪行政机关的怠于收缴类和套取骗取类案件,不情愿办理比较棘手的不当处置类案件;诉前程序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对依法履行职责的规定不明确导致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的理由缺乏正当性、检察建议说理性和后续监督工作不够充分、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的对接上不够完善;举证责任的分配方式对于检察机关来说是“不能承受的举证之重”;行政机关没有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将出庭人员落实到位,仅派律师出庭参加诉讼的案件占到了大多数。文章最后针对第三章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从诉讼前置程序和诉讼程序两个方面进行完善,对涉及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前置程序制度、案件线索来源及移送机制、案件类型、当事人制度和举证责任制度分别开展制度完善和程序设计。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想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国有资产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以期为协同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为进一步保护国有资产建言献策。

秋色[4](2019)在《民国时期康道段乌拉制度积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语“乌拉”一词来自蒙古语,源自突厥语,意为百姓向统治者承担无偿劳役。乌拉制度起源于元朝时期,系为驿站提供服役和供应而建立,主要包括提供骑驮牛马、住房柴草、烧火做饭、背水喂马等服务,它是新中国以前西康地区维持军运交通运输的唯一办法。自1911年(宣统三年)赵尔丰在全康范围内建立乌拉台站以后,康定道孚段成为西康交通运输中最繁忙,持续时间最长的乌拉段程。康道间有台站7个,由康定北上道孚至少需要7日,从道孚返回康定同样需要7—8日,康道民众当差一轮须耗时20天左右,所得脚价低微,支出和收入不对等。康、道两县是西康乌拉差徭最繁重的两县。研究康道段乌拉制度能够以小见大,管窥乌拉制度给西康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赵尔丰改革乌拉制度,制定乌拉章程,规定西康藏民除了承担国家田地和牲畜赋税以外,还要给地方政府提供有偿乌拉差,但是给价很低。而且支用乌拉的人不守章程,办理乌拉者不思民困,应支乌拉者贿买、避差或逃亡,寺庙、汉籍垦民不担负乌拉等导致乌拉弊病丛生。历任西康统治者意图改革乌拉制度,制定各种《乌拉制度》和有关训令,大都成为一纸空文。少部分得以实施,在短期内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很快被破坏。乌拉制度具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压榨的双重弊端,给西康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导致康民无暇经营土地和副业,甚至破产逃亡,严重阻碍了西康经济的发展进步,进而导致社会治安不稳。乌拉积弊难除的原因有二:一是康区地形崎岖险峻、经济落后、财政拮据、汉藏文化差异大以及战事频发等原因,导致西康当时无力投资道路建设,不得不借助乌拉这种原始交通办法;一是西康乌拉制度设计不合理、西康地区人事腐败、政令不通等,导致西康乌拉制度积弊难除。

杨阳[5](2019)在《客观诉讼视野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行政诉讼法》的修正标志着行政公益诉讼在立法层面的正式确立,从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经历了早期的试点到全面的实施,在公益保护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从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来看,实践中大部分涉及生态和资源保护的案件。因此,可以说对行政公益诉讼的研究是在大量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实践样本下进行分析。而诉前程序作为一项创新的诉讼规则,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明显的成效。因此,对诉前程序进行研究有其现实意义。本文除引言外,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发展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确立。我国行政诉讼不管是宏观的目标定位还是具体的诉讼制度都是拿来主义,是靠建构完成的。所以,我国《行政诉讼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此,2014年迎来了首次大修,2017又经过了局部的修正。但是,修法更多的是着眼于具体制度问题,着眼于对现实突出问题的回应,对于宏观层面的结构缺乏深度的解读。笔者看来,行政诉讼法作为国家现代治理不可替代的重要制度,应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引入行政诉讼类型化的思想。但囿于宪法体系中权力分工的限制,客观诉讼需要在我国行政诉讼中有限度的确立,其中最可能突破的领域就是行政公益诉讼。而反观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2017年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立法层面的正式确立,发现其在诸多方面显示出客观化的特点。第二部分为客观诉讼视野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演进与功能定位。法国学者狄骥根据诉讼目的将行政诉讼进行学理分类,分为主观诉讼和客观诉讼。客观诉讼的功能主要保障客观的法律秩序不受侵害,追求的是客观的秩序价值;主观诉讼则以救济个人,保障合法权益为目的,强调的是保护主观权利。诉前程序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必经程序、前置程序,经历了萌芽、初创、形成阶段,朝着客观化的方向构建,具有合理分配行政权与司法权、有效节约司法资源的客观秩序保障功能。第三部分为客观诉讼视野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检视。当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经过初期的试点,又经历了实践中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诉前程序作为公益诉讼中创新的诉讼规则,在试点时期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且现阶段诉前程序是按照客观诉讼的整体构建的,但是通过对其客观化的检视,我们应看到诉前程序并不是完全按照客观诉讼的模式建立的诉讼规则,其不仅制约了行政诉讼的实施,还在一定程度不能使诉前程序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例如忽视了诉前程序的独立价值;检察建议的具体内容运行不规范;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标准并不明晰;诉前程序的履职期间有待考量等问题。第四部分为客观诉讼视野下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精细化建构。总结试点中诉前程序的相关经验,构建具有客观化特征的诉前程序并对其进行精细化构建。首先,要明确诉前程序的目的。其次,要注重诉前程序具体诉讼规则的构建。第一:彰显诉前程序的独立价值。第二:规范检察建议的具体内容,将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事实载于检察建议书中,使提起诉讼的正当性理由既包括普通的违法认定还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受到损害的具体状况;具体的检察建议书内容不必规定得过于细致,重点在于对行政行为的定性而不是代替行政机关做出处罚。第三:明晰行政机关履职的标准,行政机关不仅要履行程序上的职责,还要进行实质上的履职。第四:合理设置履行检察建议的期限,一方面要肯定两个月的一般期限,另一方面要设置一定的弹性期限。

赛丽格[6](2016)在《新疆察哈尔蒙古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明格陶勒哈村为例》文中指出文化的基本功能是保证那些遵从生存规则的人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因而对生计的研究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疆察哈尔蒙古族的生计方式乃至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迁。生计方式的变迁通常可以看作是内外动因合力作用的结果,生计方式的变迁又导致了当地蒙古族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因此,本文试图以生计方式的变迁为切入点,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新疆察哈尔蒙古族的生计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拟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揭示新疆察哈尔蒙古的生活面貌,探索新疆察哈尔蒙古现代的生计方式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希望该项研究能对新疆察哈尔蒙古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本论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简要论述选题原因、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回顾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文章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调查区域和调查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三部分以历史文献资料和村落访谈资料为基础,对明格陶勒哈村传统的生计方式状况进行了梳理。第四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侧重于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讨论了现代明格陶勒哈村的生计方式变迁。第五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新疆察哈尔蒙古生计方式发生变迁的原因和影响。第六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就新疆察哈尔蒙古族在生计方式变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7](2006)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

佘云霞[8](2005)在《国际劳工标准:演变与争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结构-功能分析以及博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多个案例分析作为基本出发点,研究目前国际上一个尚无定论的热点问题,即国际劳工标准问题。本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为背景,以主权国家和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分析考察全球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方式入手,系统研究了在全球地区性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和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附带劳工标准的谈判方式,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劳工标准,是指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处理劳工问题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虽然国际劳工标准是一种规范全球范围劳工事务的制度,但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尚不存在实施这一劳工标准的国际义务和责任框架。即在劳工标准的实施方面,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强有力的国际规则。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构成了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一个难以调和的分歧点,争论的焦点在于劳工标准的实施是否要同贸易协议挂钩。对于是否和如何实施核心劳工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也是有争议的。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 现实已经证明,仅靠自愿批准国际劳工公约是不足以有效地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但这一问题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并没有引起充分的注意,尤其国内还尚无人对此进行研究。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本研究所关心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劳工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几种主要方式:批准国际劳工公约、软法、贸易协议、普惠制和生产守则等,但这些方式所起的作用不是等同的。 本研究对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进行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国际劳工标准具有全球公共物品的特性,而这种全球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机制是谈判。近年来公共物品的需求同世界范围内地区一体化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本论文重点分析通过双边的和地区的自由贸易谈判的方式来实施劳工标准的问题。劳工标准在各个层次的谈判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些层次的谈判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并达成了协议;但有些层次的谈判则已陷入“囚徒困境”。

黄建勇[9](2005)在《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农业科技投入、成果研发和产业化是保证农业科技进步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也处于转型过程中,其项目管理方法也处于变革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农业科技发展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符合科学发展观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采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改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 本文首次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全文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为出发点,以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为研究对象,以创新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为重点,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特点出发,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外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先进经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模式及其策划、立项、组织、实施、产业化、控制和监督机制和方法。 全文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和创新观点如下: 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结构体系和研究方法等。认为对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研究,既要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分析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体制和框架,又要从微观管理的角度分析农业科技项目的模式和机制;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概念包括有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三个基本要素,是在农业科技、科技项目管理、农业项目管理三个边缘学科的交合中产生的,从而为本文指明了研究的视角和路径。 第二章主要论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简要介绍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主要功能及其在我国的运用发展情况,认为项目管理的实质是按时、按成本、按范围完成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的过程包括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等环节,形成了一个由范围、时间、成本、资源、质量、风险、沟通、采购和集成等九大范围和方法。这部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以农业科技项目的宏观管理体制为主轴,选择了美国和日本两个发达国家、印度和埃及两个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科技项目的计划、投入、科研、人力资源、教育、推广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借鉴国外经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要发挥农业科技规划和计划的作用,建立符合农业特点的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研究体系,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建立符合农业发展特点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05)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1)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左右,第二产业增长13.5%,第三产业增长10.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增100亿元以上。(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4)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00元,实际增长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左右。(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为了确保政令畅通、工作到位,圆满完成200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04年12月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进

二、对我省畜牧业改革与发展的建议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省畜牧业改革与发展的建议书(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术语与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通州的研究现状
        1.3.2 对运河(通州段)的相关研究
        1.3.3 对建成遗产的相关研究
        1.3.4 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北京与通州的古今关系
    2.1 京畿制度
        2.1.1 京畿制度的肇始
        2.1.2 京畿制度的推行
        2.1.3 历朝京畿区位的变迁
        2.1.4 京畿制度的作用
    2.2 北京与通州的京畿关系
        2.2.1 元
        2.2.2 明
        2.2.3 清
        2.2.4 近代重要历史事件
    2.3 明清时期通州的城市特点
        2.3.1 运河北端
        2.3.2 京师门户
    2.4 解放后北京与通州的关系
        2.4.1 解放后至21世纪初的北京与通州
        2.4.2 本世纪初至今的北京与通州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作用与地位
    3.1 通州城市遗产概述
        3.1.1 基于HUL视角下的城市遗产概念
        3.1.2 通州城市遗产的构成要素
    3.2 京师门户
        3.2.1 沿革与形胜
        3.2.2 街道:坊里和关厢井巷
        3.2.3 城池
        3.2.4 公署/衙署
        3.2.5 学校/学宫、书院
        3.2.6 坛庙
        3.2.7 楼台亭阁
    3.3 运河北端
        3.3.1 漕渠河道(遗存)
        3.3.2 桥闸坝
        3.3.3 仓厂
        3.3.4 与漕运有关的衙署
    3.4 其他遗产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附表
第4章 通州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 概述
        4.1.1 遗产角度
        4.1.2 文物角度
    4.2 基于遗产OUV层面的价值特征分析
        4.2.1 大运河的OUV价值特征
        4.2.2 真实性
        4.2.3 完整性
        4.2.4 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OUV的表现
    4.3 基于文物层面的价值评估
        4.3.1 历史价值
        4.3.2 艺术价值
        4.3.3 科学价值
        4.3.4 社会价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州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特色分析
    5.1 历史性城市景观(HUL)的概念
        5.1.1 HUL概念的提出
        5.1.2 应用HUL理论的可行性
    5.2 HUL理论下的城市遗产特色要素分析
        5.2.1 HUL特色含义
        5.2.2 构成要素分析
        5.2.3 要素结构
    5.3 通州城市遗产的时空特征
        5.3.1 城市遗产在时间维度上的内容
        5.3.2 城市遗产在空间维度上的内容
        5.3.3 通州HUL的时空特色
    5.4 通州城市遗产特色的表现方面
        5.4.1 城市地标
        5.4.2 城市轮廓景观
        5.4.3 城市格局
        5.4.4 城市功能
        5.4.5 城市文化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通州城市遗产保护思路
    6.1 城市副中心规划解读
        6.1.1 城市规划政策解读
        6.1.2 当代通州的城市意义
        6.1.3 基于副中心规划要求和HUL理论下的城市遗产保护
    6.2 城市地标的保护
        6.2.1 古建筑
        6.2.2 古文化遗址、遗迹
        6.2.3 城市文化特征
    6.3 城市功能和城市格局的保护
        6.3.1 街区建筑保护
        6.3.2 街道格局保护
        6.3.3 建筑高度与尺度控制
        6.3.4 基础设施的改造
        6.3.5 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6.3.6 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6.4 城市整体轮廓的保护
        6.4.1 城市布局调整
        6.4.2 城市格局保护
        6.4.3 城市环境保护
    6.5 本章小结
    本章附表
第7章 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性利用方式
    7.1 城市遗产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原则、方式
        7.1.1 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7.1.2 利用原则
        7.1.3 利用方式
    7.2 构建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框架
    7.3 城市地标的保护利用
        7.3.1 燃灯古塔
        7.3.2 钟鼓楼
        7.3.3 八里长桥
        7.3.4 万舟骈集
    7.4 城市功能的保护利用
        7.4.1 商业街:南北大街一线
        7.4.2 北运河-通惠河一线
        7.4.3 漕运一线
    7.5 城市轮廓和城市格局的保护利用
        7.5.1 通州旧城区——胡同区
        7.5.2 张家湾古镇区
        7.5.3 路县遗址考古区
    7.6 历史城市景观传承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内蒙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1.论文创新点
        2.难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相关概念界定
        1.苏联援外政策
        2.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
    (六)相关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一、苏联援建内蒙古的国际国内背景
    (一)国际背景
        1.美苏冷战的形成及发展
        2.苏联对外援助政策的调整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二)国内背景
        1.“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确立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内蒙古在“一五”时期的独特地位
二、苏联援建内蒙古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一)苏联援建内蒙古的主要内容
        1.工业项目建设
        2.农牧业生产
        3.水利交通设施
        4.城市建设规划
    (二)苏联援建内蒙古的主要方式
        1.提供技术和设备援助
        2.派遣各类专家
        3.培养各类人才
三、苏联援建内蒙古的影响
    (一)苏联援建内蒙古的积极影响
        1.巩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推动了工业化发展
        3.促进了农牧业生产
        4.完善了水利设施建设
        5.奠定了交通事业基础
        6.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二)苏联援建内蒙古的消极影响
        1.苏联发展模式不完全适合内蒙古实际
        2.苏联专家的撤走致使援建缺乏连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3)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与特征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
        二、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
        三、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的特征
    第二节 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权利损害救济理论
        二、检察监督理论
        三、诉讼类型化理论
    第三节 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的功能
        一、能有效预防国有资产遭受侵害
        二、能有效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履职
        三、能有效完善国有资产监督法律体系
第二章 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的现状
    第一节 制度规定的现状
        一、在诉讼前置程序方面的规定
        二、在当事人制度方面的规定
        三、在检察机关调查取证、举证和出庭方面的规定
        四、在受理、审判和执行程序方面的规定
    第二节 实践运行的现状
        一、案件类型及诉前程序运用情况
        二、被告及出庭情况
        三、第三人参加诉讼情况
        四、举证责任承担情况
        五、裁判方式
第三章 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制度规定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规定过于原则
        二、制度规定存在缺失
    第二节 实践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诉讼前置性程序存在问题
        二、起诉案件存在一定的选择性
        三、举证责任配置不合理
        四、被告出庭人员不符合法律规范
第四章 完善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诉讼前置程序
        一、明确“依法履行职责”的认定标准
        二、加强检察建议的说理性和后续跟进措施
        三、完善诉前程序和诉讼程序的对接
    第二节 完善诉讼相关制度
        一、完善案件线索来源及移送机制
        二、拓宽案件类型
        三、合理分配原被告之间的举证责任
        四、完善被告出庭人员制度
结语
附表: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参考文献
后记

(4)民国时期康道段乌拉制度积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 民国时期关于西康乌拉制度的研究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西康乌拉制度的研究
    三、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文献来源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康道段乌拉概况与民国时期乌拉负担的加重
    一、乌拉路线及站程分布
    二、乌拉种类及差额划分
        (一) 乌拉种类
        (二) 差额划分
    三、民国时期康道段乌拉负担的加重
        (一) 军队过境负担
        (二) 大官过境时的乌拉负担
        (三) 科学考察团过境负担
第二章 康道段乌拉制度积弊及其后果
    一、乌拉章程先天不足
        (一) 站程长短不一
        (二) 各地差务不均
        (三) 各户差额不均
    二、乌拉制度人事腐败
        (一) 支差人不守法纪
        (二) 办差人不思民困
    三、乌拉积弊的后果
        (一) 增加民众的日常负担
        (二) 导致差民抗差逃差
        (三) 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康道段乌拉积弊的整治过程
    一、川边镇守使时期
    二、刘文辉主政西康特别区时期
        (一) 改善制度章程
        (二) 创立官运乌拉事务所
        (三) 成立牧运公司
        (四) 设立监察制度
        (五) 设立递骑哨和修复台站
    三、刘文辉主政西康省时期
第四章 康道段乌拉积弊难除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一) 地理环境特殊
        (二) 文化背景特殊
        (三) 经济落后
        (四) 战事连年
    二、主观原因
        (一) 制度设计不合理
        (二) 人事腐败导致政令不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客观诉讼视野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创新点
一、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发展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确立
    (一)《行政诉讼法》的修订与我国行政诉讼客观化发展
    (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领域可适度客观化
    (三)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确立与客观化萌芽
二、客观诉讼视野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演进与功能定位
    (一)客观诉讼的判断指标
    (二)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演进
    (三)诉前程序具有维护客观法治秩序的功能
三、客观诉讼视野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检视
    (一)逻辑起点:忽视独立价值
    (二)检察形式:检察建议书不规范
    (三)审查标准:“不作为”标准难以界定
    (四)审查期间:过于简单机械
四、客观诉讼视野下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精细化构造
    (一)第一层级:完善维护客观公法秩序的诉讼目的
    (二)第二层级:建构精细化的诉前程序规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疆察哈尔蒙古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明格陶勒哈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研究综述
        (一)新疆察哈尔蒙古文献史料
        (二)新疆察哈尔蒙古西迁研究
        (三)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察哈尔蒙古
        (二)生计方式(means of livelihood)
第一章 走进明格陶勒哈村:田野点概况
    一、明格陶勒哈村名称来源
    二、明格陶勒哈村地理位置
    三、明格陶勒哈村人口来源及构成
第二章 历史视野中的新疆察哈尔蒙古生计方式
    一、传统畜牧业
        (一)畜牧规模
        (二)畜牧方式
        (三)畜牧技术
    二、传统农业
    三、初步萌芽:商业
    四、民族传统工艺:手工业
    小结
第三章 现代场景中新疆察哈尔蒙古生计方式——以明格陶勒哈村为例
    一、畜牧业的变迁
        (一)“定居兴牧”政策的实行
        (二)合伙放牧及雇工放牧
        (三)新兴投资方式:出租放牧
        (四)后起之秀:家禽养殖业
    二、农业的变迁
    三、手工业的变迁
    四、商业的变迁
    五、旅游业的兴起
    小结
第四章 新疆察哈尔蒙古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及影响探析
    一、新疆察哈尔蒙古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
        (一)外力推动下的新疆察哈尔生计方式变迁
        (二)主体性的文化选择——文化调适
    二、新疆察哈尔蒙古生计方式变迁带来的影响
        (一)物质资料生活方式变迁
        (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变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明格陶勒哈村访谈对象信息表
    附录二:博乐市小营盘镇三牧场2010年定居工作实施方案
    附录三:博乐市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民俗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
    附录四: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区基本情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督办分解表
    一、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历史任务,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二、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和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三、紧紧围绕构建特色经济体系, 切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四、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实施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紧紧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六、紧紧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七、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8)国际劳工标准:演变与争议(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三、本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劳工标准机制
    第一节 概念解析
        一、“劳工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
        二、“核心劳工标准”
        三、“社会条款”
        四、劳工标准与人权、劳工权利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由来
        一、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历史的回顾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
    第三节 国际劳工标准分类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制订
        二、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对国际劳工标准承担的义务
        三、国际劳工标准的特点
        四、国际劳工公约的分类
        五、批准公约状况
第二章 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及实施所遇到的问题
    第一节 国际劳工标准实施的途径
        一、批准公约
        二、软法
        三、协议
        四、普惠制
        五、行为准则
    第二节 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行为主体
        一、主权国家
        二、非国家行为主体:跨国公司
    第三节 实施国际劳工标准所遇到的问题
        一、批准公约就能改善劳工标准状况吗?
        二、通过自由贸易协议实施劳工标准能起到保护劳工权利的作用吗?
第三章 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中的劳工标准问题
    第一节 全球层次:南北对立
        一、国际劳工标准谈判中的国家及国家集团
        二、国际劳工标准谈判的主要议题及矛盾焦点
        三、为什么会在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中出现对劳工标准的谈判
    第二节 地区层次:权力主导之下的合作
        一、北美自由贸易协议附加劳工合作协议
        二、欧共体一体化进程中的贸易自由化与欧盟东扩中的入盟谈判
    第三节 国家层次:不对称条件下的合作
        一、美国与柬埔寨纺织品服装贸易协议
        二、美国和约旦自由贸易协议
        三、美国和智利自由贸易协议
第四章 谈判以外的其他方案
    第一节 通过生产守则保护劳工权利
        一、生产守则的兴起
        二、生产守则的行为主体——利益相关者
        三、生产守则的特点
        四、关于生产守则问题的一个案例分析: SA8000
    第二节 非惩戒方式
        一、技术援助和财政支持
        二、部分国家的“主动行动”
        三、其他方式
第五章 劳工标准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利益因素
        一、冷战结束的政治经济影响
        二、全球化:劳工标准问题凸现的原因
    第二节 规范因素
        一、劳工标准的全球公共物品特性
        二、规范的发展因素
        三、人道主义的关注
    第三节 权力因素
        一、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劳工标准
        二、美国的劳工组织、贸易自由化和劳工标准
第六章 案例(1):童工问题
    第一节 有关童工的认定
        一、世界范围的童工现象
        二、关于童工的定义
    第二节 美国及有关国家对亚洲国家童工状况的看法
        一、童工劳动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二、在什么领域消除童工劳动?
        三、怎样消除童工劳动?
        四、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消除童工劳动是天经地义的
        五、美国在童工劳动方面的做法
    第三节 美国与亚洲国家就有关童工问题的谈判
        一、孟加拉模式:多方介入——动用普惠制筹码
        二、巴基斯坦模式:多方介入——施压跨国公司——增加供销渠道障碍
第七章 案例(2):结社自由
    第一节 有关结社自由的认定
        一、对结社自由的认定
        二、结社自由的影响
        三、面临组织障碍的工人群体
    第二节 国际自由工联控告缅甸政府结社自由案
        一、起诉的原因
        二、缅甸政府的答复
        三、国际劳工组织的建议
        四、启示
    第三节 美国的结社自由状况
        一、美国关于结社自由的规定
        二、国际人权标准之下的美国的结社自由
        三、沃尔玛案例的启示
第八章 中国与国际劳工标准
    第一节 中国在劳工标准方面与其主要贸易伙伴间所发生的纠纷
        一、中美、中欧贸易纠纷
        二、中国在劳工标准方面与美国和欧盟的分歧
    第二节 中国对国际劳工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态度
        一、中国在国际劳工组织中的活动
        二、中国对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第三节 童工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一、国家层面的努力
        二、各地实施具体措施对非法雇用童工者予以处罚
        三、中国在童工问题上依然存在着问题
    第四节 关于组织权问题
        一、问题与挑战
        二、评述
        三、中国的发展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国际劳工组织178个会员国批准公约的统计(截止到2005年6月1日)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截止到2005年6月1日)
    附录三、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劳工公约(截止到2005年6月1日)
    附录四、适用于澳门的国际劳工公约(截止到2005年6月1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9)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问题由来
        二、选题背景
        三、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论文结构
        一、研究对象
        二、基本概念
        三、结构和体系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基本研究方法
        二、具体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项目管理的发展阶段
        二、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三、我国的项目管理
    第二节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现代项目管理的功能
        一、激励功能
        二、风险防范功能
        三、控制功能
        四、沟通功能
第三章 国外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比较
    第一节 美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
        一、美国实行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三结合的体系
        二、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第二节 日本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
        一、农业科研、推广、教育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
        二、农业科技队伍
        三、政府拨款为主的投资机制
    第三节 印度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
        一、政府主导的农业科研机构、人才和经费的管理体系
        二、科教结合的农业教育体系
        三、政府、科技、教育、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四、实施重大农业科技计划
    第四节 埃及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
        一、特色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
        二、农业科技投资机制
        三、农业发展和灌溉计划
    第五节 启示
        一、发挥农业科技规划和计划的作用,明确农业科技中长期发展重点
        二、建立多层次的符合农业特点的农业科技研究体系
        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
        四、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到战略地位上来
        五、建立符合农业发展特点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第一节 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体制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体制
    第二节 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农业科技项目规划的发展历程
        三、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不顺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的缺陷
        三、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素质缺陷
        四、外部环境的制约
第五章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改革的目标模式
    第一节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目标模式选择
        一、农业科技项目实行现代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二、农业科技项目实行现代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三、农业科技项目实行现代项目管理的特点
        四、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五、农业科技管理的趋势是现代项目管理模式
    第二节 农业科技项目的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概述
        二、农业科技项目的应用管理目标和项目管理目标
        三、农业科技项目目标管理的实施
        四、农业科技项目目标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农业科技项目目标管理的有效模式
    第三节 农业科技项目的动态化过程管理
        一、过程管理概述
        二、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的方法
        三、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四、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的有效模式
第六章 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机制
    第一节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内在机理
        一、制度创新概述
        二、现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的弱点
        三、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内在机理
    第二节 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制度框架
        一、建立全过程的闭环控制制度
        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管理的制度框架
        三、建立农业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的协调管理制度
    第三节 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的招投标机制
        一、农业科技项目招投标的意义
        二、农业科技项目招投标的特点
        三、农业科技项目招投标的原则
        四、农业科技项目招投标的程序
        五、农业科技项目招投标的管理
    第四节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
        一、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组织模式
        二、部门农业科技专题的组织模式
        三、部门内部矩阵式项目组织模式
        四、简化事业制组织模式
    第五节 建立农业科技项目的动态管理机制
        一、完善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机制
        二、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的监控机制
        三、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的激励机制
    第六节 建立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农业科技项目风险的特征
        二、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因素
        三、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主要风险因素
        四、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项目风险的防范机制
    第七节 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的产业化机制
        一、农业科技项目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二、创新农业科技项目产业化机制
第七章 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一、中国农业科技投入的现状
        二、农业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第二节 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一、知识产权与农业科技项目管理
        二、权利的获得与权利归属
        三、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
        四、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节 创新技术政策,切实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一、推进农业机械化
        二、发展现代生物技术
        三、促进生态建设现代化
        四、发展农业信息化
        五、推广应用适用农业技术
第八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分析之一福建农业科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福建农业科技基本情况
        二、农业科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主要目标
        三、福建农业科技项目发展重点
        四、实施福建农业科技项目带动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案例分析之二 福建“6.1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探析
        一、“6·1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情况分析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三、加强“6·18”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对策初探
    附:2003-2004年“6·1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类与统计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我省畜牧业改革与发展的建议书(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 单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2]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内蒙古研究[D]. 刘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国有资产类行政公益诉讼研究[D]. 秦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民国时期康道段乌拉制度积弊研究[D]. 秋色.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客观诉讼视野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研究[D]. 杨阳.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新疆察哈尔蒙古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明格陶勒哈村为例[D]. 赛丽格. 兰州大学, 2016(11)
  • [7]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6(05)
  • [8]国际劳工标准:演变与争议[D]. 佘云霞. 外交学院, 2005(04)
  • [9]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研究[D]. 黄建勇. 福建农林大学, 2005(07)
  • [10]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5(05)

标签:;  ;  ;  ;  ;  

关于我省畜牧业改革发展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