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平衡疗法治疗扭挫伤的疗效观察

电导平衡疗法治疗扭挫伤的疗效观察

一、电导平衡疗法对扭、挫伤治疗作用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娴[1](2021)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运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两者之间疗效的差异,进而推广壮医经筋推拿手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编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了本课题的诊断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9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推拿治疗学》),每组各45例。入组的受试者接受连续2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连续治疗6天,间隔1天,每天治疗1次。采用简化Mc Gill评分量表,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及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JOA)问卷表作为疗效观察指标,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上述评分差异,并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1.治疗前,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简化Mc Gill量表(PRI、VAS、PPI)以及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量表(JOA)的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受试者治疗前症状、体征差异不对两组疗效结果比较产生影响。2.经过治疗,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治愈25例,好转20例,无效0例,疗效总有效率为100%;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愈20例,好转22例,无效3例,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受试者疗效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采用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两者在疗效率上无明显差异。3.对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及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各组内治疗前、第一疗程后(7d)及第二疗程后(14d)的Mc Gill评分量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治疗7天、14天后,两组(治疗与对照组)内的PRI、VAS、PPI评分均明显低于基线值,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基线、7d、14d观察到差异。4.对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及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各组内治疗前、第一疗程后(7d)及第二疗程后(14d)的JOA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治疗7天、14天后,两组(治疗与对照组)内的JOA评分均高于基线值。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基线、7天、14天观察到差异。结论:1.壮医经筋推拿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均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腰部功能活动度。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与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症状改善效果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具有民族特色,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张毅[2](2020)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并探讨川芎嗪干预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为川芎嗪治疗急性SCI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6~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30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A14d组)6只,模型组(B组,包括B7d组6只、B14d组6只)12只,川芎嗪干预组(C组,包括C7d组6只、C14d组6只)12只;A组造模时仅予暴露出脊髓组织后缝合,B组、C组建立大鼠急性SCI模型,造模成功后C组腹腔注射川芎嗪(100 mg/kg,10 mg/m L,以生理盐水配制),A组、B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均于造模前、造模后7天(d)、14d时行BBB评分;B7d组、C7d组于造模成功后7天时取材和制作标本,A组、B14d组、C14d组于造模成功后14天时采集和制作标本;对各组随机3只标本进行HE和尼氏染色后行病理形态学观察,3只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和比较基因差异性表达,并对其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BBB评分提示:假手术组未见脊髓损伤;川芎嗪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BBB评分显着升高(P<0.05)。2.HE染色及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均可见脊髓组织损伤;造模后7d、14d时,C组脊髓损伤恢复程度较B组好,脊髓神经元、尼氏体数量显着明显比B组多。3.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显示:B7d-vs-C7d的DEG 70个,其中上调表达的DEG 42个,下调表达的DEG 28个;B14d-vs-C14d有66个DEG,31个上调表达的DEG,35个下调表达的DEG;A-vs-B7d的DEG 886个,上调表达702个,下调表达184个;A-vs-B14d有1404个DEG,921个上调表达,483个下调表达。4.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对比绝大多数富集到生物学过程(BP);B7d-vs-C7d富集在BP 300条、细胞组分(CC)34条和分子功能(MF)86条,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神经元离子通道聚集、止血、疼痛、突触重建、轴突感觉、髓鞘形成等方面;B14d-vs-C14d富集在BP 413条、CC 13条和MF 59条主要涉及免疫调节、儿茶酚胺代谢、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GABA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氧化应激损伤等方面;A-vs-B7d富集在BP 1796条、CC102条和MF 286条;A-vs-B14d富集在BP 2151条、CC 174条和MF 274条。5.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B7d-vs-C7d有5条通路显着富集,为细胞粘附分子、补体和凝血级联、Hedgehog信号通路等;B14d-vs-C14d有13条通路显着富集,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PPAR信号通路、GABA能突触、Fox O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等;A-vs-B7d有86条通路显着富集,A-vs-B14d有95条通路显着富集。结论:川芎嗪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神经元离子通道聚集、氧化应激损伤、止血、突触重建、神经性疼痛、GABA能突触、Hedgehog通路、PPAR通路、TGF-β通路、ERBB2-ERBB3通路、Wnt通路、BMP通路等过程从而对SCI细胞凋亡、神经损伤等起保护作用。

刘浩[3](2020)在《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对改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具有关节置换指征而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观察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30例具有关节置换指征而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一组采用扶他林治疗。疗程为1年,入组时开始用药,用药1月后间隔一月继续用药,以此类推直至疗程结束。比较治疗前后的WOMAC总分、X线分级、血脂的变化情况,评估“易层”贴敷疗法的对中重度KOA的临床疗效,并分析KOA患者磁共振病理改变与X线分级、血脂的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生物学特征及治疗前WOMAC总分、X线分级、血脂水平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OMAC总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层”组治疗后的评分优于扶他林治疗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X线分级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4.“易层”贴敷组治疗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浓度水平有所升高(P<0.05),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浓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扶他林组治疗后的TC、TG、HDL-C、LDL-C浓度无明显改变。两组治疗后血脂正常和异常患者所占比例无明显改变(P>0.05)。5.在韧带损伤方面,不同X线分级患者之间有明显差异,4级患者的韧带损伤比例较高;高血脂(高TC或高TG)患者与正常血脂水平(正常TC和TG)患者之间的磁共振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符合关节置换指征而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症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为其减轻痛苦提供了一个较好选择,可改善患者的疼痛、僵硬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LDL代谢有关。

吴冰洁[4](2020)在《壮医经筋手法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探讨壮医经筋手法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有效性。通过对比壮医经筋手法和西药塞来昔布胶囊在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旨在探寻一种更加合理,更加优化的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方案,为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方法:本研究中的样本均来自于我院推拿科门诊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盘源性下腰痛患者分为壮医经筋手法组30例和塞来昔布胶囊组30例,观察组患者行壮医经筋手法(参照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壮医经筋学》)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结果:(1)经过统计学评估分析得出,两组样本在治疗前VAS评分、ODI评分组间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表明两组对于改善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障碍方面均有成效,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痊愈率4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痊愈率为20%,综上所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本研究表明两组对于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都存在一定疗效;(2)壮医经筋手法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塞来昔布胶囊。

夏自成[5](2020)在《补肾舒筋活血汤联合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肿胀、膝关节功能的变化,比较补肾舒筋活血汤联合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与单纯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对伴有内翻畸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短期疗效,评判补肾舒筋活血汤联合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疗效优势,以期为临床运用此中西结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初步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到2019年6月来江西省中医院关节骨科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的住院患者40例,收集患者的相关基线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在满足患者知晓参加研究的条件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给予补肾舒筋活血汤联合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单纯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1周、2周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变化,术前与术后1周、2周髌骨下10cm处肿胀值变化、术前与术后3、6月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以及是否存在手术并发症和服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将观察到的两组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短期临床疗效。结果:纳入研究患者40例,最终完成4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20例。两组手术病人均术后2周拆线,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治疗组服用中药后未见不良反应,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VAS、Lysholm评分及术前髌骨下10cm处周径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两组术后1周、2周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组间比较疼痛改善情况,以治疗组改善程度更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术后2周较术后1周肿胀值下降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组间比较肿胀改善情况,以治疗组改善程度更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术后3月、6月Lyshol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01),Lysholm评分组间比较,术后3月治疗组Lysholm评分更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6月两组间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舒筋活血汤联合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对膝骨性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更具有优势,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对于其长远期的疗效评判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文业成[6](2020)在《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飞针刀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刀松解术进行治疗,均治疗3次,每5天治疗1次。对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JOA腰痛症状评分对患者症状、体征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3个月后进行随访,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3.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4.飞针刀治疗组和常规针刀对照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飞针刀组近期和远期疗效愈显率均优于常规针刀组(P<0.05)。5.飞针刀松解术和常规针刀松解术安全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飞针刀松解术能有效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腰腿部疼痛、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而且其治愈率及显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刀治疗,更值得临床的推广及使用。

李佩娟[7](2020)在《郑氏一号新伤药与冰敷对“损伤血瘀证”大鼠IL-1、IL-10、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郑氏一号新伤药与冰敷在临床上治疗“损伤血瘀证”都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的特点。本研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大鼠骨骼肌IL-1、IL-10与TNF-α的表达及组织结构的影响,从而部分揭示二者治疗损伤血瘀证的可能机制,通过对治疗机制的探讨为临床治疗损伤血瘀证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验参考。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对照组、郑氏一号新伤药组、冰敷组四大组,后三组根据1D、3D、5D、7D四个时相各分为4组(n=6)。空白组常规喂养,其余组采用“定量化重力击打法”造模,造模对照组不予干预,郑氏一号新伤药组、冰敷组各自予以干预。于相应时相处死大鼠,采集标本,用Elisa法检测骨骼肌IL-1、IL-10与TNF-α指标表达,并作病理切片镜下观察。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体重:各组体重均低于空白组,比较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肢腿围: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1D,各组显着增大(P<0.01);造模后3D,造模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3、骨骼肌IL-1浓度:(1)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1D、3D,造模对照组、冰敷组显着升高(P<0.01);造模后5D:造模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冰敷组明显升高(P<0.05)。(2)与造模对照组比较:造模后1D、3D、5D,新伤药组明显降低(P<0.05)。(3)干预组比较:造模后3D,新伤药组低于冰敷组(P<0.05)。4、骨骼肌IL-10浓度:(1)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1D,各组显着升高(P<0.01);造模后3D、5D、7D,造模对照组、冰敷组显着升高(P<0.01)。(2)与造模对照组比较:造模后1D、5D、7D,新伤药组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3D,新伤药组显着降低(P<0.01)。(3)干预组比较:造模后3D、5D、7D,新伤药组低于冰敷组(P<0.01)。5、骨骼肌TNF-α浓度:(1)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1D、3D,各组显着升高(P<0.01);造模后5D,造模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新伤药组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7D,造模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2)与造模对照组比较:造模后1D,新伤药组、冰敷组显着降低(P<0.01);造模后3D,新伤药组明显降低(P<0.05),冰敷组显着降低(P<0.01);造模后5D,冰敷组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7D,冰敷组显着降低(P<0.01)。(3)干预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6、病理组织切片:对比空白组,造模后1D,造模对照组、新伤药组骨骼肌组织损伤明显;造模后3D,造模对照组、新伤药组骨骼肌组织损伤较轻,其余组骨骼肌组织基本正常。结论:1.郑氏一号新伤药与冰敷治疗“损伤血瘀证”大鼠都具有明显疗效,能有效改善损伤的症状、体征,促进了骨骼肌损伤的修复。2.郑氏一号新伤药与冰敷对“损伤血瘀证”大鼠的治疗各有优势,郑氏一号新伤药更利于IL系列的抑制与调节,冰敷更利于保护组织结构。3.郑氏一号新伤药与冰敷对“损伤血瘀证”治疗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郑氏一号新伤药可能是通过对IL-1、TNF-α的抑制与IL-10的调节,达到控制炎症和调节免疫的效应;冰敷可能是通过减少出血和水肿,减少炎性介质释放,同时下调TNF-α表达,抑制细胞凋亡,达到保护组织形态结构的效应。

吴祖贵[8](2020)在《肌力训练结合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及其对下肢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肌力训练结合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肢平衡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挖掘评价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客观指标。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采用肌力训练结合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刀疗法治疗,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分、等速肌力测试、本体感觉测试及下肢平衡功能测试,指标包括:VAS评分、WOMAC评分、峰力矩、肌肉总做功值、被动角度重现值、平均轨迹误差值。治疗一个疗程后再次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同时治疗后进行中医疗效评定。结果:临床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与71.11%;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VAS评分:治疗前两组之间比较,VA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VAS评分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优于治疗前,且改善程度试验组优于对照组。WOMAC评分:治疗前两组之间比较,WOMAC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WOMAC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WOMAC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WOMAC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WOMAC评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峰力矩:伸肌群峰力矩:治疗前两组之间比较,峰力矩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伸肌群峰力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伸肌群峰力矩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的伸肌群峰力矩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对照组的伸肌群峰力矩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伸肌群峰力矩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屈肌群峰力矩:治疗前两组之间比较,峰力矩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屈肌群峰力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屈肌群峰力矩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的屈肌群峰力矩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对照组的屈肌群峰力矩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屈肌群峰力矩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肌肉做功值:伸肌群肌肉总功值:治疗前两组之间比较,伸肌群肌肉总功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伸肌群总功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伸肌群总功值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的伸肌群肌肉总功值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对照组的伸肌群肌肉总功值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伸肌群肌肉总功值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屈肌群肌肉总功值:治疗前两组之间比较,屈肌群肌肉总功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屈肌群总功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屈肌群总功值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的屈肌群肌肉总功值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对照组的屈肌群肌肉总功值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屈肌群肌肉总功值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被动角度重现值:治疗前两组之间比较,膝关节被动角度重现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膝关节被动角度重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膝关节被动角度重现值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膝关节被动角度重现值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对照组的被动角度重现值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被动角度重现值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平均轨迹误差值:治疗前两组之间比较,平均轨迹误差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侧下肢平均轨迹误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侧下肢平均轨迹误差值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的患侧下肢平均轨迹误差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后,对照组的患侧下肢平均轨迹误差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平均轨迹误差值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治疗期间,试验组出现局部皮下轻度血肿4例,对照组出现晕针3例,局部皮下轻度血肿1例,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4/49。结论:1.膝骨关节炎通过肌力训练结合针刀疗法可显着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2.肌力训练结合针刀疗法可以改善患侧下肢平衡功能;3.肌力训练结合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协同作用;4.等速设备及动静态平衡仪运用于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估是可行的。

袁莉蓉[9](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明代名医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宏观分析,并与古今文献资料细节对比、归纳总结,探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向临床推广一种较适宜于五官科的针法。方法:本文在追溯李梴针法渊源部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李梴生平和着作行文中细致检索、痕迹比对探析其渊源。采用广泛的检索路径,人机结合方式,在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检索中医古医籍和古代针灸歌赋中运用“上病下取”取穴思想以及以针刺四肢下部腧穴为主治疗五官疾病的相似文献,收集、汇总、整理、辨析比对,最后提取与“上病下取”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进行考辨、还原、疏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探索其渊源。探析腧穴应用规律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手动检索相结合,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近6年的当代医家针治五官的文献,以及从古代医家针治五官的针灸歌赋入手,提取相关信息,再人工查找、比对更加细节的内容,建立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摘录检索的信息,使用SAS9.4软件编程实现数据分析,探讨其五官用穴规律。探讨李氏针法特点和临床机理部分,采取将李梴针法精义内涵与中医经典《内经》《难经》等经文的比较异同,以经解经,深度挖掘其针法内涵和特色。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中医思维方法学、经络学基础、中医病因病机学、针灸效应特点、治则治法及西医神经学基础等方面探讨其机理。临床价值探讨部分,通过各数据资源系统,分别以“上补下泻”“上病下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以及自由词检索凡以四肢下部穴治疗五官疾病的文献资料,然后人工查找、比对细节内容,分析探讨当今医家应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尤其是五官疾病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体现“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的追溯,可知“上补下泻”针法是明代李梴首创,源于李氏遵《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而创制,其内涵有穴分主应、刺分先后、远取为主、上补下泻。该针法不仅导源于《内经》《难经》,还传承沿袭了如宋代旴江席弘、宋代何若愚、元代窦汉卿、元代旴江危亦林等明代以前诸多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且师古不泥,对经典和前贤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溯源中,考辨出李氏重穴法,重“主穴”“应穴”配合,由此溯源“穴法派”的传承脉络表;亦考辨出“应穴”理论的源头,“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以及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和元代旴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2、通过探析李氏腧穴规律,首次提出22个李氏五官习用经穴,得出李氏五官经穴特点:重阳经,尤其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对合谷穴的应用多达15次;选穴以远取为主,重视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下部腧穴的使用,且多用泻法;注重胃气,土经土穴使用最多;李氏选穴独特,不循常法,多选取申脉、金门、手三里、足临泣等其他医家不常用的穴位治疗五官诸多疾病。通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分析当代医家和古代医家治疗五官疾病的用穴规律和特点,并与李氏针法用穴规律比较异同,发现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用穴特点与李梴针法精义相应。3、由追溯渊源和探析腧穴规律得出李氏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应答主穴;刺分先后,先泻后补;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崇尚“易精简”;重视针灸禁忌。4、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以经解经,明确了李氏针法的机理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物质基础;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通经接气”是其针法效应特点;《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的神经学基础;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脏腑别通”理论是“上补下泻”针法的独辟蹊径。李梴逝世数百年了,但是当代医家仍然在应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以旴江谢氏五官特色针法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传承并创新,在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甚佳。结论:理论研究: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根植《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承袭历代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又有自具特色的创新发展。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该针法具有确切的中医基础理论作根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作检验,其“理”钩深诣微,其“法”根植经典,其“方”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迅捷安全。临床价值: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临床效果显着,适宜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应用于五官科临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该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先主后应;刺分先后,先下后上,先泻后补;取穴远近相配,远取为主;注重胃气,治病求本,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尤重手阳明经;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刺激较重;头面五官取穴少,刺激轻,减少头面五官的创痛,降低患者恐针心理,更易于人们接受针刺疗法。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崇尚“易精简”,倡“一针为率”,最多四穴,甚至仅取下部一穴即可,用穴少而精,易学易用;重视针灸禁忌,安全效佳,适宜于临床各科推广,尤其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适应现代人要求享受医疗,少创痛无创痛的需求,有着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益于针灸疗法的更进一步推广、普及、走向世界。正如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赞曰:“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樊竹[10](2020)在《中等强度静磁场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MF)广泛存在于人类生存环境中,包括天然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GMF,约40 μT)和磁性材料或工具产生的人工磁场。不同强度的磁场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中等强度静磁场(1 mT~1 T)(以下简称强磁场)在多种疾病的替代和补充治疗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中药磁石内服可以潜阳纳气、镇惊安神,外用的磁场治疗仪可以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发挥消肿止痛、止血的功效。近年研究发现,强磁场抑制多种类型癌细胞的生长,具备用于肿瘤治疗中的潜力。然而,目前对癌细胞在磁场作用后性质、转移等的变化及其机制还有待分析。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强磁场的作用及其机制对于该方法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肿瘤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及肿瘤的远处转移导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乳腺癌细胞是肿瘤细胞转移分析的常用模型。研究表明,强磁场可以增加一些化疗药物如紫杉醇、5-氟尿嘧啶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前期结果也发现一种弱磁场,即亚磁场(hypomagneticfield,HMF,约1 μT)处理可以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迁移。提示强磁场可能不仅用于肿瘤生长抑制也可用于肿瘤转移干预。因而,本论文研究,采用小鼠乳腺癌细胞4T1为研究对象,以地磁场环境为对照,进一步探索强磁场(约254 mT)对于4T1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等性质的作用及机制。细胞计数、细胞活力及CFSE染色研究结果表明,强磁场的处理可以加速4T1细胞的增殖,但细胞活力显着降低。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强磁场处理可以显着抑制4T1细胞的迁移。为了进一步探索不同强度静磁场对于细胞作用的共同途径,我们运用亚磁场、地磁场和强磁场三种不同强度的磁场环境对4T1细胞进行干预,并运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多种基因筛选策略及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提示,线粒体及端粒区域可能响应磁场强度的连续变化,是静磁场的作用靶标之一。为了验证强磁场对线粒体的相关作用,我们对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进行了检测。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经过强磁场处理后,4T1细胞线粒体的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线粒体的宽度显着降低;seahorse能量代谢分析仪显示,强磁场处理后的线粒体的耗氧率显着降低,胞外酸化率显着增加,ATP的产量及细胞内ROS的含量显着降低;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强磁场的作用使细胞内抗氧化酶如过氧化氢酶、总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力下降,细胞培养基中乳酸含量增加,糖酵解代谢通路关键基因MYC、PDK1的表达显着增高。以上结果证明,强磁场的作用降低了线粒体的功能,抑制了氧化磷酸化进程,促进了糖酵解代谢的增加。同时我们观察到,强磁场处理后的线粒体的膜电位升高,这与常规认为线粒体功能降低会伴随膜电位降低不同。我们通过对seahorse能量代谢分析仪数据深入分析,认为强磁场可能对线粒体呼吸链上的ATP合酶具有一定影响,导致线粒体合成ATP的降低及膜电位的增加,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强磁场可以显着抑制ATP合酶的活力。Western-blot及荧光共定位的结果显示,强磁场处理后ATP合酶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但是可能相对于线粒体外膜的距离变远。同时我们对强磁场处理后细胞端粒及端粒酶的状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强磁场处理导致4T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降低,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表达降低。因TERT不仅与细胞的无限增殖相关,也与细胞的迁移相关。为了进一步确定TERT相关通路是否介导了磁场的作用,我们运用siRNA对4T1细胞的TERT基因进行敲降,结果显示TERT基因敲降后,强磁场对4T1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消失。这些结果证明,强磁场可以降低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端粒酶的表达及活性,缩短端粒长度,且TERT可能是强磁场的作用靶点之一。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线粒体及端粒酶可以响应静磁场的变化。强磁场降低了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功能,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ATP合酶而造成的。鉴于多数化疗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快速分裂的特点而抑制肿瘤增殖,强磁场加速了小鼠乳腺肿瘤细胞增殖,为日后在肿瘤治疗中的联合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强磁场同时抑制了肿瘤细胞的迁移,提示磁场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磁场联合化疗药物共同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电导平衡疗法对扭、挫伤治疗作用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导平衡疗法对扭、挫伤治疗作用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临床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
    1.7 不良事件的处理和报告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样本量及其计算依据
    2.3 随机方法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2.5 技术路线图
3 分组观察方案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临床观察指标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两组资料进行比较
    4.2 治疗后两组资料比较
    4.3 小结
5 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5.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5.3 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理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式的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脊髓损伤流行病学
    2 脊髓损伤中西医现状
        2.1 脊髓损伤机制
        2.2 脊髓损伤西医治疗现状
        2.2.1 药物治疗
        2.2.2 细胞移植疗法
        2.2.3 细胞植入生物材料移植
        2.3 脊髓损伤中医现状
        2.3.1 中药相关提取物
        2.3.2 中药复方
        2.3.3 其他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研究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用品
        1.3.1 耗材
        1.3.2 实验主要仪器
        1.3.3 实验主要仪器试剂及药品
        1.3.4 实验主要溶液及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建立大鼠急性SCI模型
        2.3 干预方法
        2.4 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观察
        2.5 标本采集
        2.6 HE、尼氏染色观察
        2.6.1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步骤
        2.6.2 HE、尼氏染色前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6.3 HE染色观察步骤
        2.6.4 尼氏染色观察步骤
        2.6.5 操作注意事项
        2.7 转录组测序流程
        2.8 下机数据分析
        2.8.1 数据整理后过滤
        2.8.2 数据质量检测
        2.8.3 对比分析
        2.8.4 表达量分析
        2.9 表达差异分析
        2.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大鼠BBB评分结果
    2 HE、尼氏染色观察结果
    3 转录组测序下机数据分析结果
        3.1 数据整理过滤后统计结果
        3.2 质量检测结果
        3.3 对比分析结果
        3.3.1 对比参考基因组结果
        3.3.2 基因覆盖均一度结果
        3.4 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
    4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
    5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5.1 模型组
        5.2 川芎嗪干预组
        5.2.1 B组与C组对比
        5.2.2 C组内对比(C7d-vs-C14d)
第四部分 讨论
    1 SCI模型组
    2 川芎嗪干预急性SCI的现有文献讨论
    3 川芎嗪干预组
        3.1 B7d-vs-C7d
        3.2 B14d-vs-C14d
        3.3 C7d-vs-C14d
    4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分组方案
附录2 BBB评分细则
综述 脊髓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对改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KOA的中医研究
        1 KOA的中医病名
        2 KOA的病因病机
        3 KOA的中医治法
    第二节 西医学对KOA的认识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治疗进展
    第三节 无法手术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的治疗
        1 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2 中医中药对改善KOA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设计
        1 病例选择
        2 治疗方案
        3 观察项目
        4 不良事件的观察
        5 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分析
        7 伦理与项目支持
    三 实验结果
        1 一般资料
        2 WOMAC总分改善情况
        3 X线分级统计情况
        4 血脂的变化情况
        5 患者的疗效统计情况
        6 MRI结果分析
        7 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四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WOMAC评分细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壮医经筋手法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脱落标准
    6 病例分组
    7 治疗方法
        7.1 观察组治疗方法
        7.2 对照组治疗方法
    8 疗效评价
        8.1 疗效评价标准
        8.2 疗效评价指标
        8.2.1 VAS评分
        8.2.2 ODI评分
    9 随访
    10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章 :结果分析
    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3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 中医对盘源性下腰痛的认识
        1.1 腰痛病的病因病机
        1.1.1 六淫邪气侵袭
        1.1.2 腰部扭挫伤
        1.1.3 年老久病
        1.2 盘源性下腰痛的中医证型
        1.2.1 气血两虚证
        1.2.2 肝肾不足证
        1.2.3 气滞血瘀证
        1.2.4 风寒湿痹证和风湿热痹证
    2 现代医学对盘源性下腰痛的认识
        2.1 腰椎的结构与退变
        2.2 盘源性下腰痛发病机制的探讨
        2.3 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
        2.4 临床上易与盘源性下腰痛相混淆的疾病
    3 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进展
        3.1 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3.2 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3.2.1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3.2.2 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3.2.3 手法治疗进展
        3.2.4 其他保守治疗方法
    4 壮医对盘源性下腰痛的认识
        4.1 壮医药的基本原理介绍
        4.2 对壮医经筋手法理论基础的介绍
        4.2.1 经筋的生理、病理特征与功能
        4.2.2 关于经筋病的介绍
        4.2.3 经筋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4.3 壮医经筋手法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机理探讨
        4.3.1 壮医经筋手法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作用机制
        4.3.2 壮医经筋手法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西医机理研究
        4.4 壮医经筋手法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盘源性下腰痛保守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补肾舒筋活血汤联合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研究内容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2.研究方案
    2.1 分组与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观察
3.数据统计
4.注意事项
5.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治疗结果、分析
6.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讨论
    1.膝骨性关节炎中药内治法作用机制探讨
        1.1 从筋骨论治
        1.2 从脏腑论治
        1.3 从气血论治
    2.补肾舒筋活血汤治疗机制及用药探讨
    3.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治疗机制及源流探讨
    4.补肾舒筋活血汤联合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治疗机制探讨
    5.研究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6)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采用飞针刀松解术治疗
        2.2 采用常规针刀松解术治疗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疗效指标
        3.2 临床疗效
    4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疼痛改善程度比较
    2 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3 症状评分比较
    4 临床疗效
        4.1 近期疗效
        4.2 远期疗效
    5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思考
    1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因病机研究
        1.2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2 西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病理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3 飞针刀松解术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3.1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3.2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机制探讨
        3.3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前期基础
        3.4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特点
        3.5 选点依据
        3.6 针刀操作后选用拔罐的依据
        3.7 对照组的选取依据
    4 结果分析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CRF表
附录 B:文献综述 小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郑氏一号新伤药与冰敷对“损伤血瘀证”大鼠IL-1、IL-10、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损伤血瘀证的概述
    2.2 损伤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2.3 损伤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2.3.1 损伤血瘀证的现代治疗方法
        2.3.2 损伤血瘀证的传统治疗方法
    2.4 郑氏一号新伤药与冰敷对损伤血瘀证的治疗研究
        2.4.1 郑氏一号新伤对损伤血瘀证的治疗研究
        2.4.2 冰敷对损伤血瘀证的治疗研究
    2.5 IL-1、IL-10、TNF-α概述
    2.6 IL-1、IL-10、TNF-α与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及细胞凋亡的关系
    2.7 中药对调节免疫与抑制炎症的作用
3 实验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实验动物
        3.1.1 实验对象
        3.1.2 动物饲养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器材
        3.2.2 实验药品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分组
        3.3.2 实验造模
        3.3.3 实验干预
        3.3.4 体重、腿围数据记录
        3.3.5 一般情况观察
    3.4 标本采集
    3.5 指标检测
        3.5.1 实验试剂、仪器及耗材
        3.5.2 骨骼肌ELISA检测原理与步骤
    3.6 大鼠骨骼肌病理组织检测
        3.6.1 病理检测实验试剂、仪器及耗材
        3.6.2 大鼠骨骼肌病理检测方法
        3.6.3 大鼠骨骼肌病理检测图像采集
    3.7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实验大鼠体重结果
    4.2 造模后大鼠患肢腿围结果
    4.3 骨骼肌IL-1结果
    4.4 骨骼肌IL-10结果
    4.5 骨骼肌TNF-α结果
    4.6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
        4.6.1 空白组
        4.6.2 造模对照组
        4.6.3 郑氏一号新伤药组
        4.6.4 冰敷组
5 分析与讨论
    5.1 造模方法的选择
    5.2 造模时相点的设置
    5.3 大鼠体重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大鼠患肢腿围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骨骼肌IL-1结果分析与讨论
        5.5.1 骨骼肌IL-1结果分析
        5.5.2 骨骼肌IL-1结果讨论
    5.6 骨骼肌IL-10结果分析与讨论
        5.6.1 骨骼肌IL-10结果分析
        5.6.2 骨骼肌IL-10结果讨论
    5.7 骨骼肌TNF-α结果分析与讨论
        5.7.1 骨骼肌TNF-α结果分析
        5.7.2 骨骼肌TNF-α结果讨论
    5.8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分析与讨论
        5.8.1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分析
        5.8.2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讨论
    5.9 郑氏一号新伤药与冰敷治疗损伤血瘀证的作用机制讨论
        5.9.1 郑氏一号新伤药治疗损伤血瘀证的作用机制讨论
        5.9.2 冰敷治疗损伤血瘀证的作用机制讨论
6 结论
7 展望与不足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附件
    10.1 缩略词对照表
    10.2 实验技术路线图

(8)肌力训练结合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及其对下肢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及进展
        1.1.1 病因病机
        1.1.2 辨证分型
        1.1.3 中医治疗方法
    1.2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及进展
        1.2.1 膝骨关节炎概述
        1.2.2 病因研究
        1.2.3 发病机理研究
        1.2.4 治疗方法
    1.3 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1.4 肌力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1.5 等速技术研究进展
    1.6 “骨筋肉并重”理论、“肌骨同治”学术思想与膝痹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中止及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与随机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随访结果
        2.3.2 基线情况比较
        2.3.3 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2.3.4 中医疗效比较
        2.3.5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3.1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再认识与思考
    3.2 “骨筋肉并重”理论和“肌骨同治”学术思想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
    3.3 肌力训练结合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选择及作用原理
    3.4 本体感觉在膝骨关节炎病程进展中的影响
    3.5 下肢平衡功能在膝骨关节炎病程进展中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着作及获得奖励情况
致谢

(9)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头病类
    2 牙病类
    3 耳病类
    4 鼻病类
    5 眼病类
    6 咽喉病类
    7 口病类
    8 面病类
    9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共性
    10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特性
    11 不足
1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
    1.1 李梴其人
    1.2 李梴着作
    1.3 古代医籍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
    1.4 古代针灸歌赋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与分类
    1.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2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腧穴应用规律
    2.1 李氏五官经穴的特点
    2.2 手阳明大肠经
    2.3 足太阳膀胱经
    2.4 足少阳胆经
    2.5 手太阴肺经
    2.6 当代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2.7 古代经典针灸歌赋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3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临床特点
    3.1 异穴分施,首创“上补下泻”
    3.2 穴分主应,互相应答
    3.3 刺分先后,先泻后补
    3.4 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
    3.5 崇尚“易精简”
    3.6 重视针灸禁忌
4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机理探讨
    4.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
    4.2 “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
    4.3 “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4.4 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
    4.5 《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
    4.6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4.7 “通经接气”为李梴针法效应特点——主应相配,应答通接
    4.8 《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
    4.9 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神经学基础
    4.10 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
    4.11 “脏腑别通”理论是李氏针法的独辟蹊径
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当代五官科的临床应用探讨
    5.1 “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各科的应用
    5.2 谢氏“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五官科的应用
6 讨论
    6.1 运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亟待发展
    6.2 “上补下泻”针法在临床各科适应症广安全效佳
    6.3 目前“上补下泻”针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7 本研究的创新性
    7.1 提出22个李氏五官经穴,首次探讨李氏五官腧穴应用规律
    7.2 提炼出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
    7.3 文献追踪发现八脉交会穴和“应穴”理论的源头
    7.4 从西医神经学角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5 首次从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6 首次从“脏腑别通”理论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原始数据
个人简介

(10)中等强度静磁场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静磁场在医学中的应用
        1.1 磁场治疗的历史沿革
        1.2 静磁场的临床应用
        1.3 静磁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4 小结
    2 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特点及静磁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2.1 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特点
        2.2 静磁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2.3 生物能量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2.4 小结
    3 静磁场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3.1 静磁场对物质层面的作用
        3.2 静磁场对能量层面的影响
        3.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等强度静磁场对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的效应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配置
    2 方法
        2.1 磁场环境控制
        2.2 4T1细胞传代与培养
        2.3 细胞增殖检测
        2.4 细胞活力检测
        2.5 细胞迁移检测
        2.6 电镜实验
        2.7 数据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中等强度静磁场可以加速肿瘤细胞增殖
        3.2 中等强度静磁场可以抑制肿瘤细胞迁移
        3.3 中等强度静磁场可以降低小鼠乳腺肿瘤细胞活力
        3.4 中等强度静磁场未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凋亡
    4 讨论
第二章 中等强度静磁场对小鼠乳腺肿瘤细胞作用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配置
        1.5 磁场环境控制
    2 方法
        2.1 4T1细胞的传代与培养
        2.2 CCK-8检测
        2.3 总RNA的提取
        2.4 RNA-seq
        2.5 基因富集分析
        2.6 基因集富集分析
        2.7 数据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细胞活力检测结果
        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 线性基因分析
        3.4 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
    4 讨论
第三章 中等强度静磁场对肿瘤细胞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1.1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磁场环境设置
        2.2 线粒体功能检测
        2.3 抗氧化酶活性检测
        2.4 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测定
        2.5 电镜实验
        2.6 线粒体活细胞染色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8 乳酸含量检测
        2.9 数据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强磁场对小鼠乳腺肿瘤线粒体数量、形态结构的影响
        3.2 强磁场对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3.3 强磁场处理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3.4 强磁场处理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降低
        3.5 强磁场处理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糖酵解功能增高
    4 讨论
第四章 中等强度静磁场对ATP合酶的功能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配置
    2 方法
        2.1 磁场环境设置
        2.2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V活性检测
        2.3 Western Blot
        2.4 免疫荧光染色
        2.5 数据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强磁场处理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ATP合酶活力降低
        3.2 强磁场处理未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ATP合酶含量的改变
        3.3 强磁场处理可能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ATP合酶的位置改变
    4 讨论
第五章 中等强度静磁场对于肿瘤细胞端粒的效应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磁场环境设置
        2.2 端粒酶活性检测
        2.3 端粒长度检测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6 Tert siRNA干扰
        2.7 划痕实验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强磁场降低了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3.2 强磁场降低了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端粒的长度
        3.3 强磁场降低了端粒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强磁场可能通过作用于tert抑制细胞迁移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电导平衡疗法对扭、挫伤治疗作用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黄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基因表达的影响[D]. 张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对改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D]. 刘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壮医经筋手法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吴冰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补肾舒筋活血汤联合胫骨结节远端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夏自成.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文业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郑氏一号新伤药与冰敷对“损伤血瘀证”大鼠IL-1、IL-10、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佩娟.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2)
  • [8]肌力训练结合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及其对下肢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吴祖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D]. 袁莉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中等强度静磁场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樊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电导平衡疗法治疗扭挫伤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