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为好自然课创造条件

努力为好自然课创造条件

一、努力创造条件上好自然课(论文文献综述)

周宇璇[1](2021)在《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郑小凤[2](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杨维钧[3](2021)在《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对于我们所属的文化及我们所处的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人民生活带来美好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科学技术本身是好的,错误的是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如何引导儿童正确地看待科学、理解科学、应用科学,是世界各国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探究式学习基于小学段学生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的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培养学习能力并生成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新世纪的到来,新的教学观、课程观与知识观的出现为探究式学习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随着探究式学习应用的不断推进,目标取向失衡、组织形式僵化、学生探究被动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探究式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当代重要的教育理念。实践者的错用与滥用将导致探究式学习的真正效用无法发挥。因此,本研究以探究式学习应用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对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应用的问题、原因及其策略进行探讨。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为落脚点,基于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应用的应然与实然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探究式学习认识不足,应用过程缺乏创新性;强调探究的结构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有效指导;评价标准不明,限制学生发展;探究资源不足,师生探究活动受限。最后,本研究基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维度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国内外探究式学习应用的研究成果提出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广大理论研究者与一线科学教师提供借鉴。

李鹿鸣[4](2020)在《博物学知识与自然审美欣赏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展开要求人们从各个领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美学是对上述要求的回应。环境美学认为不适当的自然审美欣赏对当前的生态危机负有部分责任,为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自然审美欣赏模式。这些模式通常可划分为认知和非认知两大阵营,前者以卡尔森的科学认知主义立场为代表,将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作为实现适当的自然审美欣赏的必要条件,后者以伯林特的交融模式为代表,强调情感等非认知要素在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作用。然而两大阵营看似对立,实则相通,它们都是对自然审美欣赏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的理论概括,其目的都是实现适当的自然审美欣赏。除此之外,科学知识始终处于两大阵营的讨论中心。西方科学有自然哲学和博物学两大传统,自然审美欣赏中的科学知识既与现代自然科学有一定交集,又与感知密切相关,而且介于日常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其真正所指是与现代自然科学存在交集的那部分博物学知识,非认知阵营反对的只是以严密的数理逻辑为研究方法的近代科学。就此而言,自然审美欣赏的适当性与博物学知识在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作用是当代西方自然审美欣赏模式的两大核心问题。然而这些学者将博物学知识当作不依赖于主体的、对自然界的客观真实反映,博物学知识介入自然审美欣赏就是将一些静态的信息附着到审美欣赏之上,这种科学观既无法把握博物学知识的性质,也无法真正理解博物学知识在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作用,更无法增进我们对自然审美欣赏的适当性的认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科学观应当分别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把握科学知识,乃至博物学知识。从个体认知的角度看,认知科学提出心智具有亲身性,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中产生的。神经科学则提出心智具有模块性。心智的模块理论认为人的心智由功能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以人脑的生理结构为基础,将认知、情感等活动统一在一起。上述研究成果表明,看似仅由理性思维支配的科学知识与我们的感知体验之间具有根源上的亲缘性。包括博物学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都依赖于人类的感知经验,是从人与世界的经验性互动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通常被认为专属于审美欣赏的想象、情感、知觉等能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博物学知识并非异质于审美欣赏的存在,它能协调其他审美要素,引导人们实现适当的自然审美欣赏。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知识社会学关注与理论知识相对的日常知识,它最初源于个体经验,个体经验先是被制成符号、制度等人类活动的产品,变成了外在于个体的客观事实,而后个体通过内在的理解,将其还原为主观的意义。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科学知识日渐脱离常识性知识,远离了日常生活,从而具有了维护世界的神圣性。然而科学知识社会学进一步指出,科学知识也应当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因为科学知识不是依据理性建构的绝对真理。不过物质世界本身是一种客观实在,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它仍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限度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就此而言,自然审美欣赏中的科学知识,亦即博物学知识,是一种介于日常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知识,它一方面更有可能为广大社会成员掌握,另一方面又因其与实在相关而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客观性。因此博物学知识不能作为绝对正确的标准支配自然审美欣赏,但它与其他文化要素并不具有同等地位,在人们衡量自然审美欣赏的适当性时,博物学知识应当被赋予更高的权重。西方博物学的发展也印证了博物学知识并非异质于审美欣赏的存在。从研究动机来看,自然神学鼓励人们以理性理解上帝的造物,将认知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并要求让人们从整体上肯定一切自然物的价值。受帝国扩张驱使的博物学研究追求宏大体系带来的秩序感,自命客观而普遍,但实际上是从精神上统治自然,对自然造成了一定破坏。以环境保护为动机的博物学以一种不同于自然神学的方式,将认知、情感与体验统一起来,并引导人们同自然建立生态友好的伦理关系,对自然做出肯定性评价,而这最终指向了对自然审美价值的发现。从研究对象来看,17、18世纪以前的博物学关注自然可感知到的色彩、声音、气味等性质,这些性质虽依赖主体而存在,但也要附着于对象之上。因此这种研究既构筑了我们的经验领域,确定了关注对象,也塑造了我们的观察自然的方式,引导我们实现深刻的自然审美欣赏。19世纪之后,博物学研究的是有机体。有机整体的观念最初源于自然本身,随后被以隐喻的方式引入审美领域,成为一种审美范畴乃至审美理想,这使得博物学对有机体的研究具有肯定性的审美价值。命名、分类和描述是博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命名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支配,但它也是人类建立同自然的深刻而亲密的关系的第一步。对自然的分类往往以相似性原则为依据,这种原则是形象性的、直觉的、具有创造力的,其本身就是审美的。在审美上与自然相关的要素借助相似性原则织成了审美相关性的网络,审美愉悦就来源于以相似性原则把握事物。博物学的描述方法可划分为非体验性描述和体验性描述,前者试图构建关于观察对象的、由关键词构成的信息,这类描述中的审美要素是隐性的,人们只有将这些信息内化于审美体验中,审美要素才会显现;后者将对自然的体验融合在博物学知识的传达之中,它以实例展示的方式引导人们以适当的方式欣赏自然。博物学知识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从认知方面看,它从与客观的物质世界的持续接触中产生,这使得研究者相信未来将有无限可能性证实其信念能揭示自然本身,而他们又通过相信并承诺自己的研究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探索,使人相信他们对自然的解读更具合理性,博物学知识由此重构了解读模式。但这种重构不是否定并取代,而是重新评价并组织诸种审美要素。从伦理方面看,一种具有正当性的伦理关系应当将自然界的一切成员都纳入其中,而且这种关系应当是紧密而深刻的。博物学知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可理解的,它能最大程度地得到认可与接受,而且它引发的伦理关注既植根于直接的感知体验中,又揭示出构建同自然和谐而深刻的关系是内在于人类自身的伦理要求。从审美方面看,博物学知识构筑了审美相关性的网络,审美要素在其中是多元共生的,博物学知识能协调并引导其他审美要素,实现适当的审美欣赏。然而博物学知识也是有限的,一方面人们难以彻底转变视角,给予所有自然现象以肯定性的审美评价,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始终存在,博物学知识的作用只具有可能性,而没有必然性。然而由于博物学知识能提供对自然的最具合理性的解读,并据此引导我们形成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深刻的审美体验,它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然审美欣赏的适当性所提出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倡导借助博物学知识欣赏自然,是从美学层面回应生态危机的最有效路径之一。

张璇璇[5](2020)在《高中历史示范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从而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示范课作为传递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解决教育问题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示范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名师”执教,具有示范性、创新性、实践性、有效性,展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形成了向示范教师学习的良好氛围,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了更好得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相继开展高中历史示范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开展,教师的听评和示范课的实施等方面。学校组织经验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开展机制,致使示范课不能达到理想的示范效果;教师认知度、关注度不够,听评高中历史示范课方法不当,导致示范课无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示范课和常规课程实施环节混淆,造成教师对其认识不清,无法正确实施示范课。明确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开展环节和实施要求,有利于发挥其示范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其开展过程主要包括听课、评课、议课三个环节,听课是基础,是其他环节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评课是标准,是其本质要求;议课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引发观摩教师深刻思考,是开展环节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执教示范课教师的访谈,了解高中历史示范课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方法,发现高中历史示范课与常规历史课程的实施相比,更加注重历史教学主题的选定,历史史料的选用,历史教学语言的运用,历史教学风格的形成。

钱菁[6](2013)在《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文中研究指明小学自然课程标准提出:“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目前小学自然的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遇到的问题是教师编制过紧,学校科技活动时间不能保证。笔者统计了徐汇区38所公办小学、4所民办小学,发现66.67%的学校,其科技辅导员由小学自然专职教师兼职担任;61.90%的科技辅导员在指导科技活动中压力较大。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着眼,《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这一研究课题就应景而生。本文对这两种科普教育工作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研究,并对“整合”、“科学素养”、“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学习单”等概念的内涵予以界定。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方式,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最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本研究梳理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内容,将小学自然教学内容与科技活动进行了整合。这保证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参与自然学科教学的内容。本研究设计了适合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活动单和评价单,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通过行动研究,证实了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能提升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科技工作的开展,减轻科技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钱佳宇[7](2012)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以卢湾区、崇明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强自然科学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增强国家持续的创新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性工程。而小学自然课程教师是系统性传授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启蒙老师。因此,努力提升小学自然课程教师自身素养,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对提高小学自然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都十分重要。所以,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这个群体的特点,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做细致深入的研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加强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把自然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但对于自然科技教育的主导者——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却注重产出,而轻视队伍建设。因此,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卢湾区与上海郊县崇明县为例,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之上,对卢湾和崇明两区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刻地剖析,挖掘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培训部门等层面的原因,并从而提出对策建议。怎样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专业化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怎样使得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培训实效化、怎样缩小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质量的城乡差距、建立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工作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论文的结构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提出选题的缘由,界定与本研究有关的概念,分析归纳出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简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二章对卢湾区和崇明县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和访谈。归纳总结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专业化程度欠缺、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培训缺少针对性、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第三章主要是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从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培训机构、教师自身等几个方面阐述对策,主要包括形成规范、严格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录用模式,专业胜任性优良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师范生培养模式,完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完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缩小城乡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的差距、达到城乡同步发展。论文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对加强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育教学,促进和完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温光华[8](2011)在《勤学 巧干 多写——我的专业成长之路》文中提出一、勤学记得是1986年秋,我当时教五六两个年级8个班的自然课。一位班主任在班上组织"你最喜欢上什么课"、"最不喜欢上什么课"的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课居然是我这个副校长上

冯恒[9](2006)在《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桂林市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科学教育的竞争。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在大部分小学陆续开始实施。科学课程的实施关键在科学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问题事关科学教育的成败,必须引起教育科研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于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研究综述的形式,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影响因素、阶段、促进方式以及教师的专业结构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的情况;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探讨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结构,提出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第三部分通过对考察结果的分析,指出桂林市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态度尚需改进,针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也应该改进和加强,科学课教学方式有待彻底转变,科学课的教学资源也必须进一步开发。农村地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更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第四部分主要利用对有关科学教师访谈的材料,参考有关研究成果,总结和探索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与策略。作者认为,自我反思与终身学习是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参与教师行动研究是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基本途径,有力的外部支持和继续教育是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校本教研是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指出应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在前人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把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力争比较准确地把握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在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

杨红[10](2002)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于2001年3月—2002年3月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撤拉族自治县某乡(学区)展开。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抽样、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行动研究中探讨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在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实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研究的初步方案,并在随后的一系列行动中不断调整,以期从实践中探索到一种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基础科学教学质量、加快科学教育改革的教育研究模式。本研究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推动下,结合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在科学学习中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观察、实验和大声思考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研究采取了低重心、多层次的行动策略,旨在实现科学教师由“愿教”向“能教”进而向“会教”跨越的“行动”尝试.第一阶段的行动是以发展科学教师应具备的规划教学、分析内容和准备教材的基本能力为重点。研究者与三位教师一起进行了教学目标规划,包括年度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设计、主题活动设计和单一的课时准备。在第二阶段的行动中,研究者一方面为三位教师提供了一些相关的书籍,以便他们在自学中扩充各自的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中的理论部分;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为三位教师扩充条件性知识中的操作部分与实践性知识,力图使他们在“提高能力”中实现“观念转变”。历时一年,参与本研究的三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在行动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教学上表现为,初步学会了设计教学单元目标、能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内外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较前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尝试将科学教学的方法迁移到数学教学中。实践证明,行动研究是一种符合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际、能切实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不同实际出发来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研究的新模式,在该地区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努力创造条件上好自然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创造条件上好自然课(论文提纲范文)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2.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发挥探究式学习本质功能
        3.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存在现实问题
        4.个人经历的启发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综述
        2.国内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文献综述
        3.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基本概念界定
        1.探究
        2.探究式学习
        3.小学科学课中的探究式学习
    (五)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认知心理学理论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现状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2.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的整体情况
    (三)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的整体情况
    (四)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的整体情况
    (五)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整体情况
    (六)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整体情况
四、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问题
        1.探究式学习认识不足,应用过程缺乏创新性
        2.强调探究的结构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3.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有效指导
        4.评价标准不明,限制学生发展
        5.探究资源不足,师生探究活动受限
    (二)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立足传统教育观,探究式学习应用能力不足
        2.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不强,探究能力发展不均衡
        3.学校对探究式学习重视不足,外部支持系统不完善
五、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教学改进建议
    (一)厘清探究式学习内涵,树立正确的探究教学观
        1.加强理论学习,厘清探究式学习内涵
        2.转变教育理念,指导探究式学习的应用
        3.正视师生关系,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相统一
    (二)提升探究教学能力,创新应用探究式学习
        1.发展自身科学素养,为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打好基础
        2.设计合理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安排合适的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意愿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1.了解学生水平,合理设置探究难度
        2.设置探究小组,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个体探究与小组探究相结合
    (四)重视小学科学探究,为教师搭建好外部支持
        1.重视科学课程,保障充足的科学课课时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师资力量
        3.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为探究活动提供外部支持
    (五)立足探究式学习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1.明确学习目标,设置评价标准
        2.设置多个评价主体,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
        3.兼顾过程与结果,通过评价助力学生发展
        4.内容、方法与评价相适应,保证评价的完整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问卷
附录 B 学生问卷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4)博物学知识与自然审美欣赏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适当的自然审美欣赏与科学知识
    第一节 自然审美欣赏适当性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自然审美欣赏模式中的适当性问题
        一、适当性的内涵
        二、实现适当自然审美欣赏之途径
        三、对于自然审美欣赏模式论述适当性之评价
    第三节 自然审美欣赏模式中的科学知识
        一、科学知识的内涵
        二、西方博物学概况
        三、科学知识在适当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作用
        四、对于自然审美欣赏模式论述科学知识之评价
    第四节 个体认知视域中的科学知识与自然审美欣赏
        一、认知科学:心智的亲身性
        二、神经科学:心智的模块性
        三、从个体认知的视域反观自然审美欣赏中的科学知识
    第五节 知识社会学视域中的科学知识与自然审美欣赏
        一、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日常知识的社会建构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对于科学知识的本性之探究
        三、从知识社会学反观自然审美欣赏中的科学知识
第二章 博物学知识中的审美要素
    第一节 博物学研究动机与博物学知识中的审美要素
        一、自然神学
        二、帝国扩张
        三、环境保护
    第二节 博物学研究对象中的审美要素
        一、第二性质
        二、有机体
    第三节 博物学研究方法中的审美要素
        一、命名
        二、分类
        三、描述
第三章 博物学知识在适当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作用
    第一节 博物学知识与认知上的合理性
        一、合理性的含义
        二、博物学知识与解读模式的重构
    第二节 博物学知识与伦理上的正当性
        一、博物学知识与伦理关系成员的扩大
        二、博物学知识与伦理关系的深化
    第三节 博物学知识与审美上的相关性
        一、审美相关性的含义
        二、自然审美欣赏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博物学知识影响的有限性
        一、审美律令
        二、非风景优美的自然审美欣赏中的视角转换
        三、非风景优美的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个体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高中历史示范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思路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历史示范课概述
    一、高中历史示范课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示范课概念的界定
        (二)高中历史示范课概念的界定
    二、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发展历程
        (一)师范教育中的发展
        (二)在职培训中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示范课的特性
        (一)示范性
        (二)创新性
        (三)实践性
        (四)有效性
    四、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功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形成“示范群”效应
        (三)展示完整的教学过程
    五、初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区别
        (一)从学生的差异出发
        (二)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
        (三)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出发
第二章 高中历史示范课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示范课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式
        (三)调查过程
    二、高中历史示范课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身份结构及其特点
        (二)高中历史示范课示范教师特点
        (三)学校开展高中历史示范课的现状
        (四)教师对于高中历史示范课的态度
        (五)教师听评高中历史示范课现状
    三、高中历史示范课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开展示范课的经验,无法形成有效机制
        (二)教师对于示范课的关注不够,无法产生示范效果
        (三)教师对示范课内涵宗旨不清,无法形成正确认识
        (四)教师观摩示范课的渠道单一,无法达到普及要求
第三章 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开展环节
    一、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听
        (一)听课前的预备与构建
        (二)听课时的观察与记录
        (三)听课后的思考与研究
    二、高中历史示范课的评
        (一)找出主要矛盾
        (二)分析矛盾关系
        (三)理清解决路径
    三、高中历史示范课的议
        (一)以平等对话为基础
        (二)围绕教学事实开展
        (三)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第四章 高中历史示范课的实施要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的选定
        (一)教学主题的类型
        (二)教学主题的选定
    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的选用
        (一)历史示范课运用史料的意义
        (二)历史示范课史料选用的原则
    三、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使用
        (一)语言使用要规范
        (二)语言使用要真实
        (三)语言使用要严谨
        (四)语言使用要灵活
    四、高中历史教学风格的形成
        (一)教学风格的分类
        (二)教学风格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高中历史示范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高中历史示范课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6)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背景
    1.2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理论基础
        1.3.1 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理论
        1.3.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可行性
    2.1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的概述
        2.1.1 小学自然教学的概述
        2.1.2 学校科技工作的概述
    2.2 小学生必备科学素养
    2.3 小学自然教学现状和学校科技工作的调查
        2.3.1 调查目的
        2.3.2 调查方法
        2.3.3 调查对象
        2.3.4 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
        2.3.5 小学科技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
第三章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在实践中的运用
    3.1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学习资源开发
        3.1.1 课程学习与科技工作整合
        3.1.2 传统教材与学习资源整合
        3.1.3 学习性资源的编写
        3.1.4 活动案例
    3.2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整合注意事项
        3.2.1 整合原则
        3.2.2 整合目标
        3.2.3 整合内容
        3.2.4 整合方法
    3.3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整合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3.3.1 减轻教师工作
        3.3.2 丰富教学资源
        3.3.3 评价教学多元
第四章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4.1 研究结论
        4.1.1 研究结论
        4.1.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2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4.2.1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4.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以卢湾区、崇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
        1.2.1 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
        1.2.2 教师队伍建设
        1.2.3 关于论文中“卢湾区”的说明
    1.3 文献综述与借鉴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分析与借鉴
        1.3.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本文结构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对卢湾区、崇明县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2.1 调查准备
        2.1.1 问卷、访谈目的
        2.1.2 问卷、访谈对象与方法
        2.1.3 问卷和访谈的实施
    2.2 问卷、访谈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构成情况的调查
        2.2.2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自我认知情况的调查
        2.2.3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录用情况的调查
        2.2.4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职后培训情况的调查
        2.2.5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激励与评价情况的调查
第三章 对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建议
    3.1 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3.1.1 制定小学自然课程教师标准
        3.1.2 完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3.1.3 关注郊县和农村小学,提供政策倾斜
    3.2 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建议
        3.2.1 优化培养方案,重视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小学自然教学教法的培养
        3.2.2 加强与小学的合作
        3.2.3 为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学历提升服务
        3.2.4 在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中鼓励毕业生去郊区学校执教
        3.2.5 反馈、预测基础教育需求,为基础教育提供科学决策、制定规划
    3.3 对学校的建议
        3.3.1 规范小学自然课程教师的录用环节
        3.3.2 营造便利,吸引师范生赴郊区小学工作
        3.3.3 组建小学自然科技活动指导团队
        3.3.4 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职后培训和学历深造
        3.3.5 明确岗位职责,减少非教学事务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工作的影响
        3.3.6 完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工作评价指标
    3.4 对培训机构的建议
        3.4.1 建立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3.4.2 优化培训内容和分层培训
        3.4.3 优化小学自然课程教育网络资源,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积极性
        3.4.4 重视合作交流
    3.5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的建议
        3.5.1 爱岗敬业,树立高尚师德
        3.5.2 乐于奉献,积极投身到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学和支教事业中
        3.5.3 积极参加各类职后培训和学历深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勤学 巧干 多写——我的专业成长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勤学
二、巧干
三、多写

(9)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桂林市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综述: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一)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
    (二)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三)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 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研究
    (五)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的研究
二、基本原理: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结构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 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结构
    (二)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现状分析: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学资源尚待开发
    (二) 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态度有待提高和改进
    (三) 小学科学课教师的在职培训需要加强
    (四)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五)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尚未受到高度重视
四、策略探究: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一)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二)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基本途径——教师行动研究
    (三)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科学课的教学实践
    (四)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校本教研
    (五)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外部支持与继续教育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研究的现实起点
    (一) 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当地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二、 研究计划的描述
    (一) 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 研究主体的选择
    (四) 研究的进程和几点说明
三、 行动过程
    (一) 炎热的“夏天”
    (二) 走过“秋”、“冬”
    (三) “春天”里的思考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努力创造条件上好自然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个案研究[D]. 周宇璇.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D]. 杨维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博物学知识与自然审美欣赏之关系研究[D]. 李鹿鸣. 山东大学, 2020(09)
  • [5]高中历史示范课研究[D]. 张璇璇. 河南大学, 2020(02)
  • [6]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D]. 钱菁.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7]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以卢湾区、崇明县为例[D]. 钱佳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8]勤学 巧干 多写——我的专业成长之路[J]. 温光华. 探秘(科学课), 2011(02)
  • [9]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桂林市的考察[D]. 冯恒. 广西师范大学, 2006(05)
  • [10]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杨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努力为好自然课创造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