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泉州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泉州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谢耀辉[1](2020)在《泉州地区村落五祖拳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村落文化和乡土文明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秩序被打破,新的文化秩序正处于建构阶段,村落五祖拳在这场变革中,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武术在乡土社会中的生存空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因此,怎样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传统特色的村落文化和传统武术,重构被消解了的乡村传统武术文化,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如何解读现在的村落武术文化,如何传承、发展五祖拳等传统武术在村落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了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五祖拳在泉州地区村落中的现状、变迁、发展为研究点,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口述史法、逻辑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通过物器技术层面、制度习俗层面、社会环境层面对五祖拳进行研究,经过对各种文本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梳理出了本文研究的基本脉络,通过整理五祖拳的历史沿革,记录专家、当地居民、习练者、传承人的口述史料,分析村落五祖拳的传承现状,探讨现代村落武术“传”与“承”的关系。经过田野调查及问卷调查,对村落五祖拳的发展现状得出以下结论:村落五祖拳的发展与传承存在着传承内容单一,习练者兴致不高,年轻的习练者人数较少,相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传承人质量参差不齐,传承品质得不到保证,保护机制不完善,传统武术宣传力度不够,推广不够全面等问题。本文认为泉州地区村落五祖拳的发展面临以下困境:第一、资金缺乏;第二、乡村空巢现象加剧;第三、商业开发侵蚀村落文化;第四、外来文化影响传统文明;第五、乡土观念转变。对于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保护村落武术的传统文化特色;整合五祖拳旅游文化资源;转换传授内容和传承形式;丰富五祖拳传播方式;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体育强国”战略;积极培养五祖拳传统人才。

田俊[2](2020)在《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阶段。这一时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紧随时代步伐,迎来了深化改革发展新局面。特别是其中提到要做好教育扶贫,切断贫困代际之间的代际传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1]。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发展是教育发展改革的“深水区”、“制高点”。国家一直以来对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发展非常重视,各地区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各种问题、矛盾凸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关乎中国数以千万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和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真正落实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从而逐步改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因此,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针对毕节市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旨在通过了解毕节市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客观的提出解决对策,以此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取得长足发展。针对17所农村初级中学调查得出:1、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衡,教师呈年轻化,相关科研论文撰写较差,外出学习、培训机会较少,收入均低于其他科目教师。2、学生身体素质总体及格率较低,各单项素质及格率起伏较大。3、部分教师教学执行力不够,校本课程开发范围和力度较小,理论课教学随意性较大,部分教学方法的使用缺乏灵活性。4、学生课余锻炼次数较少,“两操”开展情况一般,校内外竞赛学生参与度不够,第二课堂开展学校较少。5、体育经费投入不够,场地、器材满足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本文以毕节市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毕节市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体育的发展建言献策。1、适度增加女性教师的招聘比例,积极营造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加强职称评聘公开透明,调整教师收入差距。2、打造学生身体素质数据库,做好长期性、实效性改善计划。3、加强教师教学执行力的监督,扩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强化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4、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第二课堂的开展,增加各级各类竞赛参与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保证经费投入,确保专款专用。

张加丽[3](2020)在《南安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义务教育阶段,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实现更加优质的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各项教育相关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南安市和我国其他城市一样,都存在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环境、师资力量、财政支撑、教育素质等差距较大的问题,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象逐渐凸显出来。而地方政府作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执行主体,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研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南安市制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积极均衡城乡师资配置、加强组织领导和督导评估等方面分析了南安市推动5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多年来,南安市不断地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作出努力,从发展机制、财政投入、师资力量及教育质量均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财政投入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不完善等三大方面问题。本文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及政府职能理论从政策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探讨南安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过度分权、城镇化步伐过快和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等都是导致南安市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深层原因。最后论文在借鉴湖南省汨罗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地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安市应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制度等建议。

吴亚婷[4](2020)在《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中学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间体育进入校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这种情况,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福建省畲族人口有36.5万人,占我国畲族总人口的51.5%,数量位居中国畲族人口首位;福建畲族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宁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约21.8万人,占福建省畲族总人口的59.7%。对福建省民族中学进行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益于弘扬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促进畲族地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和提高民族健康水平,具有课程化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1)就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然状态而言,从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分析研究,将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分为: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设计、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组织与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等方面。(2)从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然状态而论,实然样态是以应然样态为目标的显示运行状态。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际情况如何,是否达到应然状态所期望的样式,是否还存在差距。本研究对福建畲族聚集地区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从认知、知识、能力与实践效果等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经过数据处理,对此现状做出了综合分析。(3)从福建省各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开发的应然状态和实然样态来看,发现体育教师对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不强、体育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学校畲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发单一、学校体育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没有形成文化等问题。(4)从提升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策略分析,提出了提升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切实可行的策略:一是增强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利用的意识;二是创新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三是加强学校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四是优化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五是形成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特色文化。从而确保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全面开发与利用。

陈俊玲[5](2020)在《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文中提出南音,全球泉州(闽南)人的乡音。自1990年以来,南音进入泉州地区的学校教育已近三十年。这一期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合作有了显着的成果。如何建构完善的南音教育体系,追求新时代南音教育的价值目标,推进南音教育的进程,打造南音教育的升级版,进而有可能实现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这是当前南音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南音的学校教育(时效性)价值体现、社会(有用性)价值体现与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陶冶人的心灵世界)价值体现(精神性)为根据,进而达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目的。全文通过五个章节及余论展开讨论。第一章通过回溯南音教育的原初方式,阐述南音教育与全球化之间的观照与应对,揭示南音教育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包括文化反思、文化创新在内的文化自觉。第二章通过对学校的南音教育与社会的南音教育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明晰了本土文化(南音)精神的传承、南音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南音爱好者和南音弦友的培养必须要与社会文化相联结,并从理论层面高度肯定了泉州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南音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第三章通过探究南音教育学校价值体现的四个关键之处,即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南音教育的内在自生能力、南音教育专家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阐扬时代赋予南音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揭示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构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独特价值。第四章通过审视南音教育社会价值体现的三个关键之处,即艺术实践之于世界闽南文化区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文化保值与增值重在建构自己精神家园及彰显其价值的主体时效性、多重认同的社会性话语建构,剖析其对于加深南音教育的性质、特点与作用的理解,揭示南音教育关系着南音能否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的社会意义。第五章通过形而上层面讨论南音教育鲜明的教化寓意和功效,阐释南音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立德树人、人文底蕴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塑造等完整人格培养的独到价值,揭示南音教育在“化人以雅”、“化人以礼”、“化人以德”等“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余论通过探讨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南音传承异化问题及发展现状,评释保护南音传统与开拓南音传承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揭示南音教育显露的清晰性之特征,即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本文对泉州地区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对于助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种可循的思路。

罗吉[6](2020)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社会保障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得以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在种类、数量、质量、自由选择程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广博、资源与人口分布分散、受地形、气候和自然环境影响大、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特点,导致其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更为碎片化、小众化与原子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福利层面对这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大规模集中式的公共服务需求相对较少,而更多体现为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零散需求。正是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这些特征,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规模效应小,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等固有缺陷。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与小众化的公共需求,首先应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回应主体的比较优势对其进行分工与合作,分析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情况,并探索怎样建立一个完备而尽善其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一是农村公共服务应该怎样进行分类,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以及应该怎样进行分工,三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是否存在矫正机制。本文以长尾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和基本判断,探究供给主体效率影响供需失衡的机制。本文针对这种失衡提出以不同回应主体分工为基础的满足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的农村“长尾”公共需求失衡矫正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将农村公共需求置于“嵌入”的经济社会制度与发展进程中,分析其未来的趋势及其回应完善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等核心概念为研究起点,首先分析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现状和特征。然后基于不同需求回应主体在治理效率上的差异,分析这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总体性原因(包括需求的离散化、政府财政限制、政府理性选择偏差、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供给“市场”缺失等),特别是针对有代表性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例如教育、养老、医疗等)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揭示出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路径。再次,本文通过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等指标体系,对这种失衡的严重性程度进行实证测算。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而提出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对不同供给主体进行合理有序分工。最后,本文提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对这种网络化平台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运营机制阐述。本文主要创新在于,首先,本文创造性地将“长尾理论”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公共服务中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需求进行“头部”和“长尾”分类与区分。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特征进行数理证明与实证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长尾理论幂律分布的运用前沿,也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异质性分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长尾需求的聚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回应主体进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行性分析,基于长尾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偏好、回应主体的福利水平和供给不同公共物品的外溢性大小构建“长尾均衡”与“头部均衡”比较静态和动态均衡模型。其次,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专项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动态失衡的经济与社会因素,并检验这种失衡是否存在时序与空间上的自我矫正机制。另外,考虑到“长尾公共需求”与“头部公共需求”的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似不相关模型(SUR)对“头部”与“长尾”的互动与耦合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更好地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长尾需求”理论体系。此外,本文通过比较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回应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上的分工、各自特点和优势,对基于异质性偏好农村公共服务的长尾分工机制进行主体匹配度回应与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满足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的矫正机制,本文构建“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实证研究其在供给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中的比较优势与运营机理,为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伟大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新的理论视角与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其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新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王超[7](2019)在《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文中研究指明学校体育场地是高校、中小学开展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与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与物质条件,是增强学生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以及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载体,同时也逐渐响应、落实国家出台的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政策,成为全民健身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2017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详细部署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理念、对外开放范围边界、对外开放办法举措以及对外开放保障举措方面,同时给以明确要求。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鼓励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成为必要举措,要求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成为新形势,学校体育场地相关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场地相关工作,以此为高校、中小学校乃至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因此,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目的与意义。目的在于:1)分析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探寻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存在问题,剖析影响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的因素;2)分析辽宁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探寻辽宁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存在问题,剖析影响辽宁省中小学体育场地的因素;3)以高校、中小学体育场地发展的现状分析、现存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度解析为依据,提出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合理配置路径。意义在于:1)理论意义。通过对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的分析,全面客观的了解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影响的深层因素,并通过对具体问题与影响因素的阐述与剖析,提出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合理配置路径,为确定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2)理论付诸实践,得到的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规划辽宁省学校体育场资源合理配置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为决策部门制定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合理配置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财政部门地经费投入学校体育场地资源配置予以理论参考,为学界从事体育科研工作后续进行学校体育场地方面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为广大民众、专业运动员、学生群体参与全民健身提供体育场地资源红利。第二部分,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以“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讨的基本问题是高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其次是挖掘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现存问题,再次是剖析影响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的因素,最后结合学校体育场地现存问题与与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合理配置路径。第三部分,结论与建议。从高校体育场地总体状况、分布情况、质量情况、资金投入情况以及对外开放情况五方面与中小学体育场地总体情况、场地分布情况、地域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学校类型对外开放四方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不足,缺乏高质量的学校体育场地;2)学校体育场地结构单一,多样性不足不能满足运动需求;3)学校体育场地均衡性失调,分布不均匀;4)学校体育场地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力度不够;学校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究其原因,在于:1)政府方面的学校体育场地投入不足;2)学校方面的学校体育场地重视不够;3)空间方面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空间不足:4)政策方面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政策落实度不高。根据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现存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学校体育场地政策法规地域化,加强执行力度。2)夯实学校体育场地之基,构筑市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3)充分利用场地资源,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4)实施绩效评价,保障学校体育场地“调整式”均衡发展。5)科学区划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分布,实现学校体育场地配置均等化与标准化。

黄春霞[8](2019)在《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以泉州市洛江区中学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学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牵动着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心。而且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学校园安全事故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流动人口的增加,校园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生安全事故的占比逐年增加;再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学校园安全埋下隐患,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与网络、手机等电子产品有关。诸多校园安全事故反映出我国中学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如何加强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建立“无缝隙”的学校安全保障体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是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访谈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泉州市洛江区中学为研究对象,基于事实资料,总结泉州市洛江区在中学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分析近年来洛江区中学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呈现泉州市洛江区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特别是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经费投入、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管理现状,发现中学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基于对存在问题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归因分析,从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的视角,提出增强安全管理意识、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管理经费投入、营造良好氛围等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洛江区中学校园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促进中学校园安全稳定。

莫红艳[9](2019)在《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以永州市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主席在诸多报告中反复提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田径是运动之母,因其有多种功能和价值被流传至今,但田径特别是田径教学因为发展不平衡而出现了许多困境。本论文以永州市农村初中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旨在发现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存在的困境,探讨出适合农村初中田径教学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和实践参考。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永州市15所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存在的困境主要有:(1)田径教学条件的困境: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场地不完善;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器材配备质量不高;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师资力量不足。(2)田径教学内容的困境: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单一;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3)田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困境:农村初中田径教学方法传统;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足。(4)田径教学过程的困境: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的创新不够;农村初中学生对田径教学认知表浅,参与积极性不够。(5)田径教学评价的困境:农村初中田径教学评价内容体系不全面,评价内容不具有可选择性;过分注重田径教学的终结性评价,轻视了过程性评价。针对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主要有:(1)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条件;加大优秀田径专项人才引进力度,壮大师资队伍。(2)农村初中学校:积极开展与田径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加大趣味田径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强田径文化的宣传,营造浓厚田径教学氛围。(3)农村初中教师:改进田径教学模式;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的教学设计;采用多元化的田径教学评价方式。(4)农村初中学生:树立田径教学的主体意识观念;自主获取田径教学相关知识、技能和技巧;积极参与田径课程的学习,提升内需意识。

徐娜[10](2018)在《六盘水市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等特点,近年来在全国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六盘水市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六盘水市农村中学都能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要求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大多数学校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次数能够得到保障。开展方式以全校集体开展为主,四个不同区市在开展内容上有较大差异,但各个地区学校之间差异较小,内容总体比较丰富,但更新速度慢。(2)大部分学校建有大课间体育活动相关制度,但组织管理机构不完善,监督、评价系统不健全,没有形成及时反馈机制,管理人员以体育教师和班主任为主,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效果不理想。(3)专业体育教师匮缺,48%的学校师资配备不达标;体育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女教师比例不足,学历以本科为主,教师参加培训机会较多,但大课间相关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内容不丰富、不系统,培训效果不明显。(4)场地器材得到较大改善,50%的学校拥有塑胶场地,按规定配备相应器材,但器材采购质量差,场地、器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5)校领导、体育教师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都比较认可,但大多数校领导认为因升学率、安全隐患等制约着大课间的开展,大多体育教师认为校领导重视度不够,绝大多数其他学科教师支持大课间活动。大多数学生了解并喜欢大课间体育活动,希望增加更多项目,并每学期更新。(6)领导重视不够、评价奖励制度不完善、组织管理不科学、专业师资缺乏、场地器材开发利用不足等都是制约六盘水市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7)通过以玉舍中学为个案分析得出:领导重视、体育教师有作为、全校教师支持是开展好大课间的首要条件;场地器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依托地方特色,结合现代元素,开展校本课程是提高学生参与大课间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健全的管理、考核奖惩制度是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对六盘水市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影响六盘水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的因素,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物质基础,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2)学校加大对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层层落实,形成长效机制;(3)配齐体育教师队伍,多开展大课间评比、交流活动,多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培训,学习交流;(4)多渠道进行大课间价值意义宣传,加强、引导师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长效发展;(5)各学校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场地器材,因地制宜,立足校本教研推进特色大课间。

二、泉州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泉州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泉州地区村落五祖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田野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个案研究法
        1.3.5 口述史法
        1.3.6 逻辑分析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村落
        2.1.2 村落武术
        2.1.3 五祖拳
    2.2 相关文献
        2.2.1 村落武术的研究
        2.2.2 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
        2.2.3 文化生态学的研究
        2.2.4 五祖拳文化的研究
第3章 泉州地区村落五祖拳的发展现状
    3.1 泉州地区概况
    3.2 泉州地区村落五祖拳的发展历程
        3.2.1 清末民初----村落五祖拳诞生期
        3.2.2 新中国----村落五祖拳开拓期
        3.2.3 动荡年代----村落五祖拳断裂期
        3.2.4 改革开放----村落五祖拳重生期
        3.2.5 经济发展新时代----村落五祖拳繁荣期
    3.3 五祖拳技术与物器的演进
        3.3.1 武术技艺及器械方面
        3.3.2 授艺内容与练习方法的改变
    3.4 五祖拳习俗的改变
        3.4.1 收徒授艺的程序改变
        3.4.2 传承方式发生变化
        3.4.3 练习目的改变
    3.5 泉州地区大浯塘村村落五祖拳的个案调查
        3.5.1 大浯塘村概况
        3.5.2 大浯塘村的武术底蕴
        3.5.3 五祖拳在大浯塘村的存续之道
        3.5.3.1 五祖拳走进当地学校,延续健身功能
        3.5.3.2 融合互联网媒体,创新传播方式
        3.5.4 调查总结
第4章 泉州地区村落五祖拳发展面临的困境
    4.1 资金缺乏
    4.2 乡村空巢现象加剧
    4.3 商业开发影响村落文化
    4.4 外来文化影响传统文化
    4.5 乡土观念转变
第5章 泉州地区村落五祖拳的发展策略
    5.1 保护村落武术的传统文化特色
    5.2 整合五祖拳旅游文化资源
    5.3 转换传授内容和传承形式
    5.4 丰富五祖拳传播方式
    5.5 积极培养五祖拳传承人才
    5.6 积极助力“体育强国”战略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国外学校体育相关研究
    2.2 国内学校体育相关研究
        2.2.1 国内学校体育发展概述的研究
        2.2.2 国内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专家访谈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师资情况分析
        4.1.1 体育教师的来源和数量
        4.1.2 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
        4.1.3 体育教师年龄与性别构成
        4.1.4 体育教师培训及科研
        4.1.5 体育教师收入情况
    4.2 农村中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
        4.2.1 BMI身体指数
        4.2.2 肺活量指数
        4.2.3 身体基本指数
    4.3 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现状
        4.3.1 体育课课时安排
        4.3.2 体育课教学现状
        4.3.3 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
        4.3.4 体育理论课的开展
        4.3.5 政策对教学方式的转变
    4.4 毕节市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及竞赛活动的安排
        4.4.1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情况
        4.4.2 “两操”的开展
        4.4.3 校内竞赛活动
        4.4.4 校外竞赛活动
    4.5 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及经费来源
        4.5.1 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4.5.2 体育经费的来源
    4.6 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4.6.1 优化教师队伍,健全培养体系
        4.6.2 加大激励机制,保障课时质量
        4.6.3 融合教育资源,拓展校本课程
        4.6.4 贯彻落实政策,完善学校体制
        4.6.5 设立第二课堂,增加竞赛机会
        4.6.6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生均体育经费投入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个人简历

(3)南安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
        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政府行为
    第二节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一般均衡理论
        三、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章 南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成效
    第一节 南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现状
        一、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发展相关政策
        二、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三、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督导评估
    第二节 南安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行为成效分析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初步建立
        二、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三、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着成绩
        四、教育均衡水平明显提升
第四章 南安市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南安市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
        二、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不够完善
    第二节 南安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
        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地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湖南省汨罗市
        二、河北省石家庄市
    第二节 完善南安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启示
        一、制定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配套政策
        二、构建扶贫保障机制
        三、合理配置城乡师资
第六章 完善南安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行为的建议
    第一节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
        一、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二、推行标准化建设
    第二节 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制度
        一、加强经费保障机制
        二、完善教师编制管理机制
        三、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福建省民族中学
        2.1.1 民族中学概念
        2.1.2 福建省民族中学
    2.2 畲族民间体育文献综述
        2.2.1 畲族民间体育概念
        2.2.2 畲族民间体育分类
        2.2.3 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研究现状
    2.3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文献综述
        2.3.1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2.3.2 国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2.3.3 国内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第3章 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然状态
    3.1 目标设计
        3.1.1 学校情景分析
        3.1.2 开发设计理念
        3.1.3 课程开发理论依据
        3.1.4 课程目标设置
    3.2 内容选择
        3.2.1 课程内容资源
        3.2.2 课程内容选择
        3.2.3 课程内容组织
    3.3 课程组织
    3.4 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评价
        3.4.1 教师评价
        3.4.2 学生评价
        3.4.3 课程评价
第4章 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然样态
    4.1 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现状
        4.1.1 领导
        4.1.2 教师
        4.1.3 学生
    4.2 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现状
        4.2.1 教师
        4.2.2 学生
    4.3 民族中学教师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现状
    4.4 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现状
        4.4.1 宁德市民族中学
        4.4.2 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
    4.5 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内部影响因素
        4.5.2 外部影响因素
    4.6 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存在问题
第5章 提升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5.1 增进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利用的意识
    5.2 创新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5.3 加强学校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5.4 优化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5.5 形成特色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文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5)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1.倡导、认识南音进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2.南音教育的办学范式研究
        3.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学术基础研究
    三、本文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1.地点、时间与范围
        2.何谓“南音教育的价值”?
        3.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1.研究方法
        2.研究目的与意义
        3.本文主要理论创新
第一章 南音教育:历史回溯与现实关怀
    一、南音教育(传承)的原初方式
        1.授课方式--“口传心授”
        2.交流方式--“以曲会友”
    二、当代全球化趋势中的南音教育
        1.全球化并不排斥具有民族特性的南音教育
        2.南音教育也需要全球化视野
    三、南音教育与文化自觉
        1.南音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2.南音人对其南音文化有“自知之明”
第二章 南音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一、泉州南音人才培养的闽南民俗文化背景
        1.闽南文化特性
        2.闽南乡族观念
        3.闽南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
    二、内涵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本科专业为例)
        2.有一支专业合格的南音师资队伍
        3.南音乐人:“非遗”传承的向导与支撑
    三、外延发展:规模与空间
        1.规模的扩大
        2.空间的拓展
第三章 南音教育的学校价值体现
    一、理论研究-南音教育的先导作用
        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原则
        2.南音学术研究的成就
    二、南音教育中的内生扩展
        1.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根据
        2.良好的办学条件
    三、高校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
        1.南音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2.南音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3.突出成就的南音表演者
    四、学校人才的培养: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可以承担中小学学生“精神家园”的教育义务
        2.本硕毕业生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第四章 南音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
    一、艺术实践-从中国泉州走向世界闽南文化区
        1.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普遍意义
        2.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特殊意义
    二、南音教育中的文化保值与增值
        1.南音教育-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
        2.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南音乐团共同谱写剧作《凤求凰》
        3.南音专业艺术硕士与文化产业共同设计南音文化衍生品
    三、南音教育与多重认同
        1.在个人层面上获得认同
        2.在地方文化层面上获得认同
        3.在政府层面上获得认同
        4.在世界闽南文化区层面上获得认同
第五章 南音教育: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
    一、南音曲调中蕴含着“化人以雅”的情怀意向
        1.培养尚雅情怀
        2.陶冶雅正情操
    二、南音文化底蕴中蕴含着“化人以礼”的情怀意向
        1.寓礼于乐中
        2.完善人性发展
    三、南音泥土精神中蕴含着“化人以德”的情怀意向
        1.增强凝聚人心
        2.强化价值感化
余论
    一、对南音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1.南音传承中的变异认识
        2.南音传承中的发展评析
    二、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
        1.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制度化
        2.南音人才培养规范化
        3.南音社团演出常态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
        1.3.2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特点与问题
        1.3.3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均衡研究
        1.3.4 农村公共需求供给主体研究
        1.3.5 社会组织的特点及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1.3.6 现有研究的水平与发展趋势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与核心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述评
        2.1.1 “长尾”理论
        2.1.2 机制设计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2.2 核心概念与模型设定
        2.2.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
        2.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与失衡
        2.2.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
第三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其供需失衡的特征
    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需求侧属性
    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1 服务类型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2 财政支出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3 社会组织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特征
        3.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时序分布特征
        3.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满足成本特征
第四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4.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需求侧整体性原因
    4.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供给侧整体性原因
        4.2.1 政府财政限制
        4.2.2 政府理性选择偏差
        4.2.3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4.2.4“长尾”供给“市场”缺失
    4.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4.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4.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化原因: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4.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4.7 小结
第五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
    5.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方法
    5.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5.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5.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5.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5.6 小结
第六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
    6.1 基本机制设定
        6.1.1 承诺机制设计
        6.1.2 政府监管机制
    6.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激励相容与信息效率机制
    6.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区间设计
    6.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格罗夫斯-克拉克矫正机制
    6.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纳什均衡矫正机制
    6.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动态调整机制
    6.7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机制
第七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实践运用:“互联网+社会组织”
    7.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网络外部性
    7.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
        7.2.1 “互联网+”与网络经济的特征
        7.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实践机制
    7.3 案例研究京东公益基金会互联网平台
结语 效率-公平互补的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对体育场地的相关研究
        1.3.2 国外对于体育场地的相关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个人述评
    1.4 研究的思路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3 数据说明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现状调查分析
        3.1.1 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总体状况分析
        3.1.2 辽宁高校体育场地的分布情况分析
        3.1.3 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质量情况分析
        3.1.4 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3.1.5 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分析
    3.2 辽宁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现状分析
        3.2.1 辽宁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总体情况分析
        3.2.2 辽宁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分布状况分析
        3.2.3 辽宁省中小学体育场地地域分布状况分析
        3.2.4 辽宁省中小学不同学校类型开放状况分析
    3.3 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的现存问题
        3.3.1 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不足,缺乏高质量的学校体育场地
        3.3.2 学校体育场地结构单一,多样性不足不能满足运动需求
        3.3.3 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均衡性失调,分布不均匀
        3.3.4 学校体育场地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力度不够
        3.3.5 学校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
    3.4 影响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的因素
        3.4.1 政府方面的学校体育场地投入不足
        3.4.2 学校方面的学校体育场地重视不够
        3.4.3 空间方面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空间不足
        3.4.4 政策方面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政策落实度不高
    3.5 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的改进对策
        3.5.1 完善学校体育场地政策法规地域化,加强执行力度
        3.5.2 夯实学校体育场地之基,构筑市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3.5.3 充分利用场地资源,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
        3.5.4 实施绩效评价,保障学校体育场地“调整式”均衡发展
        3.5.5 科学区划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分布,实现学校体育场地配置均等化与标准化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以泉州市洛江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事故学理论
    第二节 现代安全系统理论
    第三节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第二章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以泉州市洛江区中学为例
    第一节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主要举措与成效
    第二节 中学校园主要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基于教育管理学的视角
    第三节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第三章 提高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实效性策略
    第一节 提高中学校园管理者和教师的安全管理意识
    第二节 构建中学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第三节 完善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第四节 完善并落实中学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第五节 加大中学校园安全管理专项经费投入
    第六节 打造健康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以永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逻辑起点:顺应体育课程改革形势的应然选择
        1.1.2 客观需求: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1.1.3 现实动因:学生对田径课程兴趣不高的现实困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农村初中
        1.3.2 田径教学
        1.3.3 困境
        1.3.4 田径教学困境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创新之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研究的理论解读
        3.1.1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3.1.2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困境的类型
        3.1.3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3.2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现状审视
        3.2.1 田径教学条件的现状
        3.2.2 田径教学内容的现状
        3.2.3 田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状
        3.2.4 田径教学过程的现状
        3.2.5 田径教学评价的现状
    3.3 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存在的困境
        3.3.1 田径教学条件的困境
        3.3.2 田径教学内容的困境
        3.3.3 田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困境
        3.3.4 田径教学过程的困境
        3.3.5 田径教学评价的困境
    3.4 影响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困境的因素分析
        3.4.1 教育政策影响因素
        3.4.2 学校环境影响因素
        3.4.3 教师影响因素
        3.4.4 学生影响因素
    3.5 摆脱农村初中田径教学困境的出路
        3.5.1 体育教育主管部门
        3.5.2 农村初中学校
        3.5.3 农村初中教师
        3.5.4 农村初中学生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致谢

(10)六盘水市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增强青少年体质迫在眉睫
        1.1.2 国家全面提出素质教育,得到各项教育政策、方针的大力支持
        1.1.3 六盘水市“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改革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几个概念的界定
        1.4.1 课间操
        1.4.2 课外体育活动
        1.4.3 大课间体育活动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2.2.7 个案分析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六盘水市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3.1.1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时间、频率
        3.1.2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形式
        3.1.3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内容及更新情况
        3.1.4 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管理
    3.2 六盘水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客观条件现状
        3.2.1 体育师资情况
        3.2.2 场地情况
        3.2.3 器材情况
        3.2.4 场地器材开发利用情况
    3.3 六盘水市农村中学领导、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
        3.3.1 领导、体育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
        3.3.2 其他学科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态度
    3.4 六盘水市农村中学学生对大课间的认知、态度及需求
        3.4.1 师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知
        3.4.2 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态度
        3.4.3 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需求
    3.5 制约六盘水市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因素
    3.6 个案分析:水城县玉舍镇玉舍中学快乐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3.6.1 玉舍中学基本概况及大课间成果
        3.6.2 玉舍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领导机制和管理体系
        3.6.3 玉舍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内容特点展现
        3.6.4 玉舍中学快乐大课间实施的启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泉州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泉州地区村落五祖拳发展研究[D]. 谢耀辉. 集美大学, 2020(06)
  • [2]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发展及对策研究[D]. 田俊.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3]南安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张加丽. 华侨大学, 2020(01)
  • [4]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吴亚婷. 集美大学, 2020(08)
  • [5]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D]. 陈俊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D]. 罗吉. 广西大学, 2020(06)
  • [7]辽宁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D]. 王超.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8]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以泉州市洛江区中学为例[D]. 黄春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以永州市为例[D]. 莫红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六盘水市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D]. 徐娜.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3)

标签:;  ;  ;  ;  

泉州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