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兽药质量监管情况如何?

河北兽药质量监管情况如何?

一、河北兽药质量监督工作做得如何?(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1](2019)在《京津冀一体化乳制品安全双链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制品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其质量安全不仅关系个人的生命安全,更影响着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形象,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乳制品产业链长而复杂,从源头的奶牛养殖、乳制品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到市场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存在着质量风险。因此,需要对乳制品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科学的预测和评估,以达到规避或者消除风险的目的。本文主要依据京津冀奶业发展情况,分别从乳制品供应链和监管链两个层面对京津冀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在乳制品供应链层面,首先,对京津冀三地乳制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利用模糊物元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京津冀三地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分析,且指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评估分析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地区2017年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水平,并且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第二、评估分析及京津冀各个地区近10年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水平;第三、评估分析近10年京津冀三地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平均水平。最后,针对京津冀三地乳制品供应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近10年三地的质量安全风险水平的变动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乳制品监管层面,本文首先对京津冀三地目前的监管政策体系现状进行分析,主要涉及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政策法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以及信息监督管理服务体系的发展情况。其次针对目前三地在乳制品监管体系的发展情况,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如何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协同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在供应链发展层面:京津冀近10年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水平都在逐年下降,且都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但是各地区在部分环节的质量安全风险水平出现短暂性上升的趋势。另外,目前三地乳制品供应链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链利益不均衡、主体存在道德风险、信息传递共享机制不畅通等问题。因此,要从供应链各个环节着手,共同构建京津冀乳制品供应链协同体系。在监管链发展层面:目前,京津冀乳制品监管存在监管体系构建不合理、监管力度不到位,政策标准建设不完善以及检验检测机构水平不高,检测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监管驱动机制、基层监管能力,京津冀乳制品安全合作模式以及风险评估机制着手,共同构建京津冀乳制品监管链协同体系。在双链协同发展层面:当前,京津冀乳制品供应链与监管链之间存在尚未形成有效对接机制、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以及尚未形成共创共享机制等问题。因此,要从以上三方面着手,共同构建京津冀乳制品双链协同管理机制。

王时雨[2](2019)在《生猪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猪疫病的风险逐步加大。近年来小规模农户仍占相当的比重,完善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农户生猪养殖现状及生猪疫病及疫病防控的现状,基于调研数据,对生猪养殖农户基本特征、饲养管理情况、对生猪疫病风险的认知情况、疫病发生情况、政策执行等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分析了重点对免疫、兽药使用、消毒及清洁和隔离四种疫病防控行为的现状,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了四种防控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大多数养殖户年龄较大,受教育年限较少,养殖时间较短,养殖模式以自繁自育为主,80%以上的养殖场户没有专门的兽医。养殖农户对生猪疫病的认知较为薄弱,对于生猪发病的处理7.5%的养殖农户自己处理,64%的养殖农户找专门技术人员处理,28.5%的养殖农户两种处理方式都有。养殖农户对生猪的引种检疫重视程度较高,对于每头生猪的固定资产投入差别较大。2.免疫行为整体情况较好,有88.4%的养殖农户制定免疫计划、由兽医或专门技术人员制定的占49.7%;大多数养殖农户购买兽药时没有处方,平均使用6种兽药,兽药费用为66.24元/头,治疗性兽药费用高于保健性兽药费用;养殖农户对消毒及清洁的重视度较高,平均每天1-2次占77.7%;多数养殖农户猪场内隔离较完善,猪场外的隔离情况较差。3.免疫行为的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的由大到小依次是固定资产投入(0.231),生猪收入(-0.194),饲料使用情况(0.181)等;兽药使用的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是否雇有专业兽医(-0.177),近10年来当地发生重大疫情的次数(0.154),场长的养殖年限(-0.142)等;与消毒及清洁呈正相关关系的是固定资产投入、政策执行情况等,呈负相关关系的有出栏量、疫病认知情况等;养殖场选址情况、出栏量、文化程度等所有影响因素与隔离均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加大疫病防控的宣传、制定适用的生猪安全养殖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当地疫病防控的信息服务平台等政策建议。

单新国[3](2018)在《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市场监管权和宏观调控权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两种手段,前者针对微观经济市场上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的利益;后者针对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市场监管权对于宏观调控权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市场监管权的行使可以为宏观调控权造就一个宏观调控的有序基础环境;二是市场监管权可以为宏观调控权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推行提供一种执行保障,将调控政策和指标具体化为对被监管对象的监管内容。由于市场监管权的行使直接作用于市场主体,其对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影响更加的明显和有效,人们对市场监管权行使的结果感受也更为强烈。宏观调控权的行使由于具有间接性、引导性、软法性,其作用的发挥具有缓慢性、长期性、不确定性;而市场监管权作为行政权力的表现可以迅速的将行政经济管理的意志贯彻到经济市场的内部去。没有市场监管权对经济市场秩序的维护,就没有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每一次宏观调控的失败都表现为市场竞争秩序的失控和市场监管权力的失职。有权力就有腐败,权力越大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大,市场监管权的异化即可以导致其违背公众对其“社会契约”的委托,也可能会误导市场经营者的经济决策取向。更为严重的是市场监管权的不当行使,在政治上既败坏了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和伤害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在经济上使市场公平合法竞争得不到保护并导致投机炒作行为横行,整个社会的经济创新活力受到严重压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和行政体制改革,在举措上大力推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国家治理方式改革,旨在提高行政机关的社会服务效率,激发全社会的经济创新活力和积极性,将我国的现代化和法治化建设推向更高的阶段。这其中发出的信号就是依法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形成政府服务于市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决定资源配置的制度格局。治国在于治吏,发展经济在于减少行政干预,一切要点都在于行政权力的依法运行,减少腐败和权力滥用。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事物的成败。无论多么宏伟的社会愿景或者激情无比的变革动机,在缺乏详细的制度设计的情况下,最终都会流于形式或者导致一败涂地。对行政管理机关的市场监管权力的改革需要在经济法律制度上理清脉络,然后在具体的规则制定上做好准备。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对“如何从经济法的角度监督好市场监管权的正确行使”这一基本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研究探讨。第一章,关于市场监管权概念的界定。本章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第一,市场监管权概念的界定的意义。法学研究需要界定好问题对象的基本概念,法律概念的明确在哲学认识论上可以使我们将研究对象与其他事务区分开来,使问题研究的背景变得明晰;其次法律概念的明确在社会认识论上可以使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加深对它的认识,并在以后发展和改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第二,对市场监管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认为它是法律赋予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权力。第三,对市场监管权产生和发展的中外历史做了纵向梳理,揭示了市场监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的重要性。第四,对市场监管权的经济性、规则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五,分析了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含义以及进行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关于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第一,对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认为对市场监管权依法监督的正当性是建立在社会契约、经济自由、经济民主和依法治国等理论之上的。第二,对典型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监管权力监督模式进行了考察,包括美国、英国和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的政府依法拥有对本国市场进行干预的权力,在此方面各市场经济国家的认识均无差别,但在对政府监管权力的监督上有所不同。美国议会对政府权力的制衡较大,独立监管委员会和议会审查制度使得政府监管权处处受限;德国更偏重于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英国的行政监督依据三权分立原则,英国政府的自我监督机制也比美国大得多,而美国偏重于议会和司法监督。这告诉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有行之有效的一套办法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的监督,对政府经济管理职权的监督机制建设要依据本国国情。第三,分析了我国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模式的应有选择以及该选择对监管权规制立法的影响,强调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要围绕行政中心主义来加强立法对市场监管权的制度约束。第三章,关于市场监管权主体的法律规制。本章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第一,何为市场监管权主体,市场监管权主体的特征,市场监管权主体法律规制的必要性。第二,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市场监管权主体划分为政府性市场监管权主体、社会性市场监管权主体等类别。第三,要对市场监管权主体进行法律规制,就必须依法建立其市场监管权主体的资格取得、变更和丧失制度,使主体地位的取得有法可依。第四,进一步从预算和立法授权角度探讨了完善对市场监管权主体的法律规制。第四章,关于市场监管权配置的法律规制。本章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第一,论述了完善市场监管权力合理配置的理论原因,包括政治模式改革的需要和权力运行协调的需要。第二,分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市场监管权力分工上的基本原则以及分工方式。第三,研究了市场监管权在政府与社会性市场监管权主体的分工协作问题,并对“如何对市场监管权主体的监管权行使进行监督”进行了论证。第五章,关于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的法律规制。本章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监管主体的权力大小和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的领域范围。第一,分析了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主要从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的历史实践经验和经济法的法律性质三个角度。第二,分析论证了对市场监管权的行使范围进行法律规制的具体方法,包括依法明确其权力边界,切实推行中央规定的政府权利和责任清单制度。第六章,关于市场监管权不当行使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促使法律主体守法的保障手段,没有法律责任的追究,市场监管权主体就会无所顾忌的滥用监管权。本章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第一,分析了什么是市场监管权的不当行使以及其含义,接着对市场监管权不当行使下的法律责任与经济法其他主体的法律责任的区别进行了分析。第二,论述了市场监管权不当行使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第三,论述了市场监管权不当行使的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具体内容。

常倩[4](2018)在《基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羊肉作为一种优质肉类,已成为居民肉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羊肉消费需求的拉动下,中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中国肉羊产业发展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资源与环境的制约、生产效益与产品质量提升等多方压力,同时肉羊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在此严峻形势下,肉羊产业如何组织以提升经营效益,改善产品质量,实现肉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政府以及学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此背景下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维度对肉羊产业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企业制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首先利用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肉羊产业主体效益、产品质量、产业组织进行理论分析,并探讨肉羊产业组织对效益与产品质量的作用机理,从而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肉羊产业的关键环节出发,对肉羊养殖和屠宰加工两个环节的组织形式及其对效益与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再次研究肉羊养殖和屠宰加工两个环节的纵向协作问题,对纵向协作的基本形式、决定因素及其对效益与质量的影响、合同设计与农户参与等进行分析;接下来将肉羊产业相关辅助行业和机构纳入分析范围,研究肉羊产业的空间集聚问题;之后,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与质量控制的影响;最后探讨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如何优化以实现效益与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产业组织是影响肉羊产业效益与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产业组织可以通过影响成本和产品差异化而影响生产者效益,通过影响生产者质量控制的能力和动力而作用于产品质量。第二,肉羊养殖环节组织效率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激励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家庭经营到养殖合作社,再到公司制肉羊养殖,生产成本优势降低,而差异化优势凸显。第三,肉羊屠宰加工是产品差异化与价值提升的关键环节。肉羊屠宰加工呈现从以肉羊屠宰为主,到羊肉分割分级,再到羊肉及其副产品深加工的不同发展阶段,产品差异化程度和价值逐渐提升。第四,肉羊产业纵向协作是企业对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权衡的结果,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是推动紧密纵向协作的重要因素。第五,肉羊产业集聚对相关主体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是混合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研究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有:第一,从效益和质量两个视角综合分析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第二,将质量的品质与安全属性区别分析,并建立生产者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用以定量分析。第三,利用微观调研数据计量分析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与质量控制的影响。

隋思博[5](2017)在《消费者对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及教育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消费者如何看待餐饮服务业的安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消费者对于餐饮服务业安全现状的总体评价,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出目前消费者食品安全认识的的普遍状态,便于教育与引导,以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分辨能力,总结出消费者安全意识领域不恰当的部分,结合专家访谈的内容,找到消费者认识错误的方面,进而给予积极的建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饭店的食品安全分级标识(笑脸标识)和饭店是否张贴从业人员《健康证》、在该饭店进餐后身体有无任何不适、饭店的原材料来源这三项判断餐饮服务场所安全状况与否重要指标,被大多数消费者所忽视。通过分析发现以下特点:消费者对于非食用油流入餐桌问题最为关注,对进口食品安全问题担心最少;消费者对于食品加工环节过度使用添加剂问题最为重视,而饭店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被消费者足够重视;消费者非常担心流动摊位的卫生与安全状况;消费者普遍认为自身食品知识掌握的少,如果有机会,希望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加食品安全知识储备,提高认识水平;专家的讲座、餐饮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和政府公告,应该是最科学、最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来源,但是只有极少数消费者能了解到。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可以看出: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餐饮服务业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自律、自强;监督管理部门要起到监督、管理、鞭策的关键作用,对于扰乱这个行业的害群之马,一定要严惩;消费者应当经常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丰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维权意识,保障健康,保障权益不受侵害,促进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结合专家访谈,找到消费者认识错误的方面:菜品无异物、无异味、餐具整洁不代表安全;维权意识不强;对食品安全分级标识、《健康证》不重视;没有认识到食材贮藏不当的危害;没有认识到水产品的安全问题。本文针对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针对不同消费者人群判断餐饮服务场所食品安全状况的显着性差异、对于如何选择安全的餐饮服务场所,均给出了科学客观的建议。

王拓[6](2017)在《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标准化是在制定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所涉及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可操作性与生产过程的规范性,促进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不仅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进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大省,也是农业标准化实施较完善的省份之一,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创新,全省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取得的成果和国际市场上的优质产品、国内社会上对于农产品质量保证的需求和现代化农业的宏远目标仍然有一定的距离,标准化基础薄弱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户、合作社、企业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丰富农业标准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为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保障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咨询依据。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研究及实践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农户、合作社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的实施机制:(3)分别对黑龙江省的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实地调查问卷中获取数据、提出行为影响因素假说、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4)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核心是分别对黑龙江省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对农户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是农户是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比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更倾向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2)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认知在模型结果中的系数为0.435,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越了解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的农户越具有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3)农户对标准化认知的程度越高,其参与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积极性也越高:(4)是否加入农业生产组织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2.854,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是否加入生产组织对农户是否进行标准化生产具有最显着影响;(5)农户农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农户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政府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26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农户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显着的影响。对合作社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负责人学历的回归系数为2.243,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负责人的学历会对该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产生显着影响;(2)自身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9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合作社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产品是否具有认证的回归系数为2.038,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具有质量认证的合作社农业准化实施的情况更好;(4)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0,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非常显着;(5)合作社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55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合作社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517,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合作社的培训投入对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7)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434,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对企业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性质的回归系数为1.185,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性质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2)产品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企业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较为显着;(4)企业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92,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5)企业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41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的培训投入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6)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145,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企业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由于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受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为优化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论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2)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3)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4)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5)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6)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7)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王薇[7](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渭[8](2015)在《产业链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业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典型的高风险产业。传统的农业风险以自然风险为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创新与集约化,农业风险的结构、风险的特征、风险产生的原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生产部门而是在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推动下形成了一个包含产前、产中、产后的完整产业链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过程中,风险不仅没有减缓反而在加剧,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态势,例如农业风险在产业链中呈现出传递的特性,风险的传递不仅可能在产业链的内部还有可能随着发达的现代物流在空间上快速扩散,最后冲击整个产业,甚至演化成公共危机事件。农业产业链的背后是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以获得个体利益的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作为参与产业链的前提,他们各自的利益理性、处置风险的策略、不同行为理性之间的博弈直接推动着农业风险的生成和在产业链中的传递与转移。本文选择了一个农业大县—湖南省C县作为调研地点,研究了C县的种植业、畜牧业发展情况、风险类型及特征,并以畜牧业中的动物疫病风险为例,从产业链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究了动物疫病风险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潜在风险点、风险的传递情况、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理性,以及风险管理中的利益博弈是如何推动风险的产生、演化和传递,本文最后还探讨了现有的风险管理的制度供给和产业组织模式对于风险管理的价值以及面临的制约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生产中自然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决定了风险的类型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传统的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农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多,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风险类型。现代社会的农业风险已经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农业风险的“人为化”趋势凸显,利益驱动是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2)产业链本身是一条风险链,例如动物疫病风险的风险点就遍布于产前、产中、产后的任何一个环节,而风险在产业链中的传递是通过产业链中的交易环节来实现的,因此风险的监管必须涵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动物疫病风险管理是政府的职责之一,然而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交叉、能力和资源的制约和执行层面上的寻租行为等等,从而导致了风险管理中的“政府失灵”。(3)产业链中的风险传递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例如动物疫病风险的产生就涉及到的多个利益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出于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的行为理性直接推动了风险的产生和传递。本文还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多利益主体是如何在逐利理性的驱动下形成了病死猪买卖“共谋利益链”,并推动了动物疫病风险从产中向产后传递。农业风险的管理不仅需要关注农业产业链中不同主体各自的生产、经营与风险防范等行为,同时也应该系统地关注农业产业链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联与博弈过程,并在农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协调多元利益。(4)农业风险管理离不开政府、农户和市场的共同参与。制度供给是政府介入农业风险管理活动的一个主要方式。在对农业风险进行管理时,要因地制宜,选择出最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制度组合,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产业链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组织结构创新能够形成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但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必须以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为前提,并加强产业链中的利益相关者互信和合作,共同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基于以上的结论,本文从完善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提升农户的风险认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构建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质量监管、加强利益相关者的道德与法律约束、改进动物疫病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王亚辉[9](2014)在《我国兽药生产经营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兽药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特殊商品,是畜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发展兽药产业,保护动物健康,可以提高养殖生产效率,从"量"上实现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规范兽药产业,保证兽药质量,可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从"质"上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兽药监管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为依法、规范管理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兽药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行业发展已颇具规模,但仍存在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自主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兽药经营和流

李利[10](2011)在《恪尽职守 构建兽药行业安全屏障——访广东省兽药与饲料监察总所李小云所长》文中提出兽药行业发展起步门槛很低,上世纪八十年代兽药还称不上是一个行业,它是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在人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为保障肉食品供应、丰富菜篮子作出了巨大贡献。兽药在为养殖业中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二、河北兽药质量监督工作做得如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兽药质量监督工作做得如何?(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一体化乳制品安全双链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研究理论基础
3 京津冀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
    3.1 京津冀三地乳制品供应链发展
    3.2 京津冀三地乳制品监管链发展
4 京津冀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4.2 基于供应链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构建
5 基于供应链京津冀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现状评估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的选择
    5.3 京津冀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水平模糊物元纵向综合评价
    5.4 京津冀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水平模糊物元纵向综合评价
    5.5 基于供应链京津冀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6 京津冀乳制品“双链”管理发展存在问题
    6.1 乳制品供应链内部发展问题
    6.2 乳制品质量监管链内部发展问题
    6.3 供应链与监管链之间衔接存在的问题
7 京津冀乳制品质量安全协同体系构建
    7.1 京津冀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协同体系构建
    7.2 京津冀乳制品监管链质量安全协同体系构建
    7.3 京津冀乳制品双链协同管理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生猪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我国农户养殖生猪的现状
    2.1 我国生猪生产现状
    2.2 农户养殖在生猪业中的地位
    2.3 农户养殖的生猪饲养管理现状
    2.4 农户养殖生猪的防疫治疗费用情况
3 我国生猪疫病及疫病防控的现状
    3.1 主要生猪疫病类型及流行种类
    3.2 动物疫病防控相关政策
    3.3 生猪疫病发生情况
    3.4 养殖农户生猪疫病防控的现状
4 生猪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分析
    4.1 调研方案及数据说明
    4.2 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疫病防控行为现状分析
    4.4 小结
5 生猪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生猪疫病防控行为影响因素
    5.2 疫苗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5.3 兽药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5.4 消毒及清洁影响因素分析
    5.5 隔离影响因素分析
    5.6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市场监管权及其法律规制
    第一节 市场监管权概述
        一、市场监管权的概念
        二、市场监管权的历史镜像
    第二节 市场监管权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监管权内容上的经济性
        二、市场监管权功能上的规制性
        三、市场监管权监管手段的综合性
        四、市场监管权关系主体的多样性
        五、市场监管权的法定性
    第三节 市场监管权的法律规制
        一、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概念
        二、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社会契约论理论
        二、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经济自由理论
        三、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经济民主理论
        四、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法治理论
    第二节 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模式考察
        一、美国议会主导模式
        二、英国专门机构模式
        三、德国行政主导模式
    第三节 我国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模式选择
        一、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模式选择的反思
        二、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模式选择的本土要素
        三、行政中心主义模式对我国市场监管权规制法律的影响
        四、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模式的我国选择
第三章 市场监管权主体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市场监管权主体
        一、市场监管权主体的概念
        二、市场监管权主体的特征
        三、市场监管权主体的分类
        四、市场监管权主体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 市场监管权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制
        一、法律资格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权主体资格的取得
        三、市场监管权主体资格的变更和丧失
        四、市场监管权主体资格法律规制的完善
第四章 市场监管权配置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的制度背景
        一、政府治理模式改革
        二、市场监管权的协调配置
    第二节 市场监管权央地之间的纵向配置
        一、市场监管权央地纵向配置的回溯
        二、央地之间市场监管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三、央地之间市场监管权配置的法律规制
    第三节 市场监管权的横向社会配置
        一、横向社会配置的市场监管分权对象
        二、横向社会配置的市场监管权内容
        三、横向社会配置的市场监管权存在的问题
        四、横向社会配置的市场监管权的法律规制
第五章 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法律规制的哲学基础
        二、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法律规制的实践需要
        三、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法律规制的法律要求
    第二节 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法律规制的方式
        一、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的法律限定
        二、市场监管权行使范围的权力清单
第六章 市场监管权不当行使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市场监管权不当行使
        一、市场监管权不当行使的概念
        二、市场监管权不当行使法律责任与其他责任的区别
    第二节 市场监管权不当行使的表现
        一、市场监管违反法律程序
        二、市场监管权超越权限范围
        三、市场监管权的滥用
    第三节 市场监管权不当行使的法律责任
        一、不当监管行为的纠正责任
        二、不当监管行为的行政赔偿责任
        三、不当监管的其他责任
        四、不当监管法律责任的完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说明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逻辑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肉羊产业效益与产品质量的理论分析
    2.3 肉羊产业组织的理论分析
    2.4 肉羊产业组织影响效益与质量的机理分析
    2.5 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组织特征
    3.1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历史
    3.2 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3.3 肉羊产业组织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肉羊家庭经营分析
    4.1 肉羊家庭经营的概念
    4.2 肉羊家庭经营的优势
    4.3 肉羊家庭经营的分化
    4.4 肉羊家庭经营面临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肉羊企业化经营分析
    5.1 肉羊养殖合作社
    5.2 公司制肉羊养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产品差异化与价值提升的肉羊屠宰加工分析
    6.1 肉羊屠宰加工组织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6.2 肉羊屠宰加工发展不同阶段
    6.3 肉羊屠宰加工的效益与质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的肉羊产业纵向协作分析
    7.1 纵向协作的基本形式与运行机制
    7.2 纵向协作形式对效益与质量的影响分析
    7.3 纵向协作形式的决定
    7.4 肉羊产业纵向协作的实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多种效应整合的肉羊产业集聚分析
    8.1 肉羊产业集聚特征
    8.2 肉羊产业集聚的理论分析
    8.3 肉羊产业集聚的效益与质量效应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与质量控制影响的计量分析
    9.1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9.2 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影响的计量分析
    9.3 产业组织对肉羊质量控制影响的计量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提升肉羊产业组织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10.1 提升肉羊产业主体组织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10.2 提升肉羊产业纵向协作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10.3 提升肉羊产业集聚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1.1 主要研究结论
    11.2 完善肉羊产业组织、促进效益与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11.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消费者对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及教育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食物中毒事件
    1.1.2 食品安全事件
    1.1.3 研究背景
    1.1.4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食品安全研究现状
    1.2.2 国内餐饮业食品安全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2.1 基本概念
    2.1.1 食品安全
2.2 基本理论
    2.2.1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TRA)
    2.2.2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2.2.3 SERVQUAL
2.3 基本方法
    2.3.1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消费者对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状况调查与评价
3.1 实例调研方案
    3.1.1 问卷预调研
    3.1.2 问卷设计
    3.1.3 调研方案
    3.1.4 调研样本
3.2 分析与结果
    3.2.1 信度分析
    3.2.2 消费者对餐饮服务业安全问题成因的看法
3.3 消费者对餐饮服务业安全状况的评价标准分析
    3.3.1 消费者判断餐饮服务场所安全状况看重的方面
    3.3.2 不同背景消费者判断依据的分析 第四章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及意识研究
4.1 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4.2 消费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环
4.3 消费者心中食品安全问题最多的餐饮服务场所
4.4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及意识水平研究
4.5 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及信息来源分析
4.6 不同背景消费者判断餐饮服务场所安全状况显着性差异 第五章 专家视角下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状况调查的方式和建议
5.1 访谈对象及方法
    5.1.1 访谈对象
    5.1.2 访谈方法
5.2 访谈结论
    5.2.1 菜品无异物、无异味、餐具整洁不代表安全
    5.2.2 维权意识不强
    5.2.3 对食品安全分级标识、《健康证》不重视
    5.2.4 没有认识到食材贮藏不当的危害
    5.2.5 没有认识到水产品的安全问题 第六章 对于提高消费者选择安全的餐饮服务场所的对策与建议
6.1 其他国家及地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6.1.1 美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6.1.2 新加坡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6.1.3 香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6.2 提高消费者选择安全的餐饮服务场所的对策与建议
    6.2.1 对于消费者选择安全的餐饮服务场所的建议
    6.2.2 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6.2.3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6.2.4 构建诚信管理体系
    6.2.5 完善餐饮服务业预警体系
    6.2.6 餐饮服务场所分级管理,拓宽信息公示渠道
    6.2.7 对餐饮企业进行违例记分管理
    6.2.8 创新流动摊位管理
    6.2.9 增强大众安全认识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6)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1.1.2 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必要
        1.1.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实践
        1.1.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实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的相关研究
        1.3.2 农业标准化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
        1.3.3 农业标准化经济效益的相关研究
        1.3.4 农业标准化生产采纳行为的相关研究
        1.3.5 农业标准化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1.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标准与标准化
        2.1.2 农业标准与农业标准化
        2.1.3 农业国际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5 规模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经验与启示
    3.1 法国农业标准化
        3.1.1 法国标准化体系
        3.1.2 法国标准化监督机构
        3.1.3 法国农业标准化效果
    3.2 美国农业标准化
        3.2.1 美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3.2.2 美国的食品安全认证
    3.3 日本农业标准化
        3.3.1 日本农业标准化概况
        3.3.2 日本农业标准化推广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启示
        3.4.1 注重标准制定与实施规范化
        3.4.2 管理机构专业化
        3.4.3 实施农产品全过程的标准化
        3.4.4 严格的检测和执法体系
        3.4.5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3.4.6 建立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
        3.4.7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3.4.8 提供农业标准化技术与科研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及现状
        4.1.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
        4.1.2 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
    4.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4.2.1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
        4.2.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4.3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标准化认识不足
        4.3.2 农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备
        4.3.3 农业标准化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建设尚待加强
        4.3.4 农业标准化监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4.3.5 农业标准化质量认证机构认证能力弱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与实施机制
    5.1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
        5.1.1 政府作用
        5.1.2 农户主体
        5.1.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
        5.1.4 参与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5.2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机制
        5.2.1 政府作用下的实施机制
        5.2.2 农户的实施机制
        5.2.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的实施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描述
        6.1.1 农户基本情况
        6.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6.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6.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6.2.1 因变量
        6.2.2 自变量
        6.2.3 模型选择
    6.3 结果分析
        6.3.1 模型回归
        6.3.2 模型解释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7.1 数据来源及描述
        7.1.1 合作社基本情况
        7.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7.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7.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7.2.1 因变量
        7.2.2 自变量
        7.2.3 模型选择
    7.3 结果分析
        7.3.1 模型回归
        7.3.2 模型解释
    7.4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8.1 数据来源及描述
        8.1.1 企业基本情况
        8.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8.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8.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8.2.1 因变量
        8.2.2 自变量
    8.3 结果分析
        8.3.1 模型回归
        8.3.2 模型解释
    8.4 本章小结
9 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
    9.1 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
        9.1.1 强化农业标准化认知
        9.1.2 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
    9.2 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9.3 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
        9.3.1 加大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
        9.3.2 培育和引进农业标准化人才
    9.4 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
        9.4.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9.4.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9.4.3 健全质量监管制度
    9.5 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
        9.5.1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9.5.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9.5.3 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品牌
    9.6 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
    9.7 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9.7.1 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9.7.2 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政策
        9.7.3 设立主体共担风险基金
    9.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产业链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业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框架
        1.2.5 研究范畴的界定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 调研地点选择
    1.5 调研县的社会经济情况
第二章 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
    2.1 研究综述
        2.1.1 关于农业风险的研究
        2.1.2 关于国家、市场与农民关系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博弈理论
        2.2.4 现代性和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章 现代社会中的农业风险及其特征
    3.1 种植业风险及特征
        3.1.1 自然风险
        3.1.2 资源风险
        3.1.3 技术风险
        3.1.4 市场风险
        3.1.5 政策风险
    3.2 畜牧业风险及特征
        3.2.1 动物疫病风险
        3.2.2 市场风险
        3.2.3 技术风险
        3.2.4 政策风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链视角下的农业风险分析—以动物疫病风险为例
    4.1 产业链视角下的动物疫病风险
        4.1.1 产前风险
        4.1.2 产中风险
        4.1.3 产后风险
    4.2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中的政府功能及困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理性与博弈—以动物疫病风险为例
    5.1 动物疫病风险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5.2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中的利益与博弈
        5.2.1 疫病风险管理中地方政府-农户的利益博弈
        5.2.2 疫病风险管理中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
    5.3 病死猪买卖利益链的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风险管理的制度供给和产业组织模式
    6.1 农业风险管理的制度供给
        6.1.1 农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分类
        6.1.2 农业保险与风险管理
    6.2 产业链中的风险共担组织模式
        6.2.1 农业产业化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2.2 农民合作社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2.3 订单农业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2.4 社区支持农业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讨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针对种植专业户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二 针对养殖专业户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三 针对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四 针对畜牧工作者和防疫员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五 针对农资和兽药经销商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9)我国兽药生产经营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兽药监管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2 兽药生产现状
    2.1 起步虽晚, 但发展较快
    2.2 三大瓶颈亟需突破
3 兽药经营现状
    3.1 GSP制度实施, 准入门槛提高
    3.2 兽药实行分类管理, 经营利润空间或压缩
    3.3 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传统营销面临诸多困难
4 兽药流通追溯现状
    4.1 假冒伪劣兽药充斥市场, 标签标识体系无法溯源
    4.2 二维码可追溯体系启动, 兽药全过程监控实施
    4.3 二维码可追溯体系初见成效, 各方积极支持共同参与
5 结语
链接:相关专家介绍

(10)恪尽职守 构建兽药行业安全屏障——访广东省兽药与饲料监察总所李小云所长(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兽药行业稳步发展
2 市场前景看好
3 政策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4 企业整合步伐加快
5 政府全程监管保障用药安全

四、河北兽药质量监督工作做得如何?(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一体化乳制品安全双链管理机制研究[D]. 王娜. 北京农学院, 2019(08)
  • [2]生猪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时雨. 北京农学院, 2019(08)
  • [3]市场监管权法律规制研究[D]. 单新国.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4]基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D]. 常倩.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5]消费者对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及教育策略[D]. 隋思博. 吉林大学, 2017(01)
  • [6]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D]. 王拓.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7]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8]产业链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业风险研究[D]. 吴渭.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9]我国兽药生产经营现状分析[J]. 王亚辉. 中国猪业, 2014(12)
  • [10]恪尽职守 构建兽药行业安全屏障——访广东省兽药与饲料监察总所李小云所长[J]. 李利. 广东饲料, 2011(04)

标签:;  ;  ;  ;  ;  

河北兽药质量监管情况如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