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推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韩国推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一、韩力主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振胤[1](2019)在《中国特使外交研究(1979-2016)》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使外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国内外学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1979年-2016年的中国特使外交实践为研究对象,考查了中国特使外交的实践特征及其内涵,分析了这一特使外交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进而弥补学界关于这一外交惯例研究的不足,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实践形式的发展。本文认为中国特使外交制度经历了从传统期内特使职能发挥较少,临时性、象征性较为突出,到探索期内由外交部一位同志多次担任某一问题的特使的外交实践逐渐出现,再到发展期内先在相关领域派遣一位同志长期负责,再视局势发展适时设立常设问题特使,常设问题特使逐渐增多,部分主管部门直接主导特使外交的实践开始出现的发展历程。实践上,中国的特使外交与西方国家的特使外交在发挥作用上并无二致,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特使的来源与其代表含义。西方特使的人员来源比较驳杂,代表的更多是国家元首个人,而中国特使都由中国政府官员出任,在对外活动中均代表中国政府。其中礼仪性特使要求代表层级,政治性特使要求代表专业。这是由中西方不同的国家制度所决定的。理论上,代表来源和代表性的不同决定了,中国的特使外交在理论层次上并非西方语境下首脑外交的延伸,其仍是中国政府外交手段中的一项工具。中国政府凭借其代表性释放政治信号;凭借其高层次性提升沟通渠道;凭借其较强专业性保障交流成果;凭借其公开性彰显国际责任,传递国家理念,塑造国家形象;凭借其工具性服务于外交大局。

王政达[2](2018)在《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冷战的结束为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的顺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冷战结束初期,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欧俄双方已经结束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情况下,双方关系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俄罗斯甚至可以深度融入欧洲,但之后欧俄关系发展的现实却与人们的乐观预测存在较大偏差。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在冷战后确实大为改善,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进行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并在各领域建立了诸多合作机制,双方关系发展总体上比较顺利。但是,欧俄合作的过程也伴随着双方在各领域矛盾凸显、摩擦不断之相互角力的过程。事实上,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虽有悖于国际舆论的乐观预测,却符合欧俄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既有实力的较量,也有利益的角逐,而双方在各自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在双方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实力、利益、地缘、文明等因素作为欧俄关系发展坐标系中的重要参数或变量,共同决定了冷战后欧俄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欧盟与俄罗斯在各自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形态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外交传统和外交文化。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是国际关系中最为稳定的因素,一经形成就会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施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冷战后欧俄关系正是在欧俄双方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等文明因素的幕布上展开的。冷战结束后,欧盟一方面与俄罗斯发展各领域的合作关系,但另一方面,欧洲对其与俄罗斯的历史恩怨仍然记忆犹新,对俄罗斯在历史上的扩展传统和俄与欧洲诸国的地缘争夺及俄罗斯的领土入侵依然心怀恐惧。因此,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集团并未放弃冷战思维,为防止俄罗斯帝国再度复活威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欧盟选择了趁俄罗斯国力衰弱之际参与北约东扩、自行推进欧盟东扩的战略举措,极力蚕食俄罗斯的安全空间,使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几乎丧失殆尽。同样在历史上深受俄罗斯对外扩张之苦的中东欧各国,也在冷战结束后纷纷加入西方阵营,以防再度被俄罗斯控制。俄罗斯在国力衰落之际,对欧盟等西方国家挤压其安全空间的行为极力忍让,在尽力降低自身利益损失的情况下与欧盟等西方国家进行合作与竞争。但是,俄罗斯在历史上形成的大国意识、强国思想和帝国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因此,俄罗斯国力恢复后,便不再容忍西方挤压其安全空间的行为,对西方进行了反击。欧盟与俄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矛盾使得泛欧安全体系的建立几无可能,双方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博弈还将继续。但是由于国家实力和地缘因素的影响,维护欧洲的安全与稳定离不开欧俄双方的共同参与,斗而不破仍将是欧俄安全关系的发展趋势。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的问题上对西方的强力反制,基本上暂时终结了北约和欧盟东扩的进程。在能源领域,欧俄双方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既有相互合作,也存在矛盾与摩擦。欧盟的能源战略旨在以合理的市场价格进口能源,以保证自身能源安全,同时凭借其作为俄罗斯最大能源进口方的地位制约俄罗斯的对外行为,防止俄罗斯以能源为武器在欧洲问题上取得主导地位,损害欧盟利益。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是依靠其巨大的能源储量,出口能源以换取国家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利用其当今世界能源大国的地位,以能源为工具谋求政治、安全利益,借以提高自己在欧洲事务上的发言权。虽然乌克兰危机后欧盟对俄罗斯进行了经济和金融制裁,但是,由于地缘关系、历史联系和供需刚性的制约,双方的能源相互依赖关系不会改变。总之,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深刻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使得俄罗斯不可能也不会融入欧洲。但受实力地位、地缘关系和各自利益的制约,欧俄关系仍将以合作为主,但矛盾与摩擦依然存在,在特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作为当今国际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对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筹大国关系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欧俄关系的发展表明,大国之家必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必须切实增强国家实力并敢于斗争;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国际关系理念;必须高度重视文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对于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我们应当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和创新全球治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周边和国际环境。

刘智利[3](2018)在《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国际责任研究》文中认为国际责任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承担的与其身份相称的对外义务。作为国际社会中的成员,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负有一定的责任:遵守国际规范,维护国际准则,履行国际义务。纵观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可以发现一项基本事实,即一国领导能力必然伴随着国际责任的内在要求和外在需要。一个国家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以国际责任为切入点,通过适度承担国际责任,实现其国家利益;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帮助国际社会解决实在问题,来赢得尊重和获取认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影响力显着提升,己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报以更高的期待,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中国能够为事关人类发展与安全重大问题的解决投入更多力量,贡献更多智慧。”于是,“中国责任论”随之出笼并兴起。“中国责任论”既反映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合理期待,同时也反映出了某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担忧。美国等西方国家希望中国承担它们给中国开列的责任清单,一方面希望通过责任来约束和限制中国,引导中国融入西方主导的体系,防止中国走西方大国崛起的老路;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让中国承担责任,为其作为世界霸主需支付的成本买单,甚至试图让中国承担大量超出自身能力的责任,从而达到“累垮”中国的目的。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责任需求在其整个对外战略中(包括外交战略、经济战略和安全战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试图通过承担国际责任,自然而然地实现国家利益,分享国际权力,从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负责任大国”概念的提出,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无不表明中国责任意识的凸显以及中国对责任需求的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中国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提出并不断充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态度,更展示了中国对人类命运的担当精神。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化作务实行动。随着中国的崛起及其大国地位的确立,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承担什么样的国际责任,正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履行国际责任不仅是国际社会对日益崛起的中国的外部需要,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国际责任犹如一把“双刃剑”,处理得不好就会掉入西方国家精心设计的“中国责任论”的陷阱;相反,处理好了则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减轻国际上对中国崛起可能构成的威胁的担忧,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国际责任问题日益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议题。在此形势下,中国开始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待国际责任问题,不仅从宏观上做出了系列部署,而且从微观上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同时,学术界也加大了对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的研究力度,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学者只是就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现状、内容与范畴、遵循原则等具体问题进行就事论事的分析,大量的研究更是集中在对“中国责任论”的批判与评析上,鲜有从宏观的视野和大历史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的。换言之,学界缺乏对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的历史考察、比较分析和战略研究。作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崛起中大国,中国若要通过承担国际责任,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又很好地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就必须首先回答下述问题,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具体表现如何?其遵循了何种主导逻辑?在承担国际责任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哪些历史经验?当前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面临哪些挑战?未来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应如何作为?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运用建构主义的身份理论,采用历时性的研究维度,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为主线,沿着国家身份建构国际责任的主导逻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基本内容除导论外设计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国家身份与国际责任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身份建构国际责任,为全文设定了主变量并搭建起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至第四部分,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新世纪以来三个时期内,中国国家身份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国际责任观及承担国际责任行为的相应变化;并在每个历史时期,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性分析研究。第五部分,基于对中国国际责任的理论研究、历史考察以及案例分析,阐述了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所积累的历史经验、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未来应如何作为。本文基于对国际责任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历史经验考察,主要阐述和论证了以下观点:第一,观念建构身份,且身份本身暗含物质性因素的假定。本文综合温特为代表的“温和建构主义”与江忆恩为代表的“国内建构主义”的身份理论,搭建了结构一一单元模式的身份研究模式,认为体系层次的国际体系文化结构和单元层次的国家战略文化这两个层次的变量均对国家身份的形成具有建构作用。而且认为,建构身份的观念并非凭空产生的,物质实力对比的变化通常是观念变化的先导,物质性因素的变化往往构成观念因素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因此,身份这一变量本身就包含了物质实力的假定。第二,国家身份与国际责任之间存有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双向互动关系。国家身份界定国际责任,国家承担国际责任的行为反过来又对国家身份的塑造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家身份和国际责任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建构关系,或曰构成性关系。第三,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变化遵循了国家身份建构国际责任的主导逻辑。改革开放前,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的挑战者”,担负“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反对霸权主义和推动世界革命的国际责任;改革开放后,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担负加强自身发展和稳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国际责任;新世纪以来,作为“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开始强调做“负责任的大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不断发展自身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展现了其负责任的态度。第四,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多重身份的困惑、自身国情的复杂性、制度创新和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均对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带来掣肘,从而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施展身手。第五,中国应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积极承担与身份相匹配的国际责任。中国需要冷静对待“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新殖民主义”以及“锐实力”等各种论调,继续积极作为,不断发展强大自身以更好地承担国际责任,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俞正梁,张宏志[4](2018)在《中国引领世界之年——2017年中国外交》文中指出2017年中国谱写了大国外交辉煌新篇章。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引领世界大方向,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新的世界定位,大国外交新的基准坐标和时代起点,也是中国从世界大国快速转变为世界强国的新战略机遇期。中国展现世界情怀,为全球发展做奉献,"一带一路"携手金砖外交,拓展全球朋友圈,中国理念为转型世界提供深刻启示,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变革提供应对之道,中国实践为各国共同参与提供行动方案。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亮丽开局,开始了大国外交向强国外交的过渡。

李永强[5](2016)在《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中国角色研究》文中认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存在与持续,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及其以后的东北亚地区区域政治与地区安全所相关事务中最为重要且关键的构成部分之一。结合2010年以来国际、地区局势的持续变化,结合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进程进行分析、论证,是开展关于中国角色在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相关作用研究的起点所在。针对中国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参与的现实,尤其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的积极推进,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进程中的中国角色审读,需要考虑从理论到现实,从过往到未来,从中国到其他国家的全面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对比分析,结合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现实与未来趋势的分析,本项研究提出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进程中所展现相应角色的建议。以中国角色视角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所的现状与效应进行关注、分析、研究与论证,对于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本身的研究与对中国外交的研究皆具有相应的意义。鉴于研究本身与东北亚地区安全事务的现实之间存在相对复杂的关系与变量,需要在对中国角色关注与分析中更为慎重、更为全面与更为深入。进而,在论及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中国角色的基本定位与升级时,需要明确中国领导者与参与者兼具的认知并推动中国角色的提升。

杨志远[6](2013)在《朝鲜核问题及中国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朝核问题作为当今影响世界政治军事秩序的重大问题之一,其发展渊源山来已久。而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至今的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是其发展最为猛烈、最为反复的时期。究其根源町以概括为两个字:失衡。无论是苏联解体后的朝鲜外交架构上的失衡,还是在失去“苏联保护伞"后半岛军事实力的失衡,对朝鲜而言其军事外交的境况都显得前所未有的恶劣。而依靠核战略建立核威胁,似乎已成为朝鲜挽救政权和维护自身安全的最好出路。然而朝鲜问题所涉及到的不仪仪是其自身,更是整个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安全问题,美国、俄罗斯、日木、韩国都被牵入基中。而中国作为与朝鲜有着特殊历史关系的东南亚大国,毗邻朝鲜。且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负有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责任,而朝核问题正是阻挠亚太安定秩序的最大隐患。和平崛起发展经济避免战争的强烈愿望,要求中国政府必须和平有效的解决朝核问题争端。文章试图通过对朝核半岛核问题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至此基础上研究朝核问题对整个东北亚安全秩序的影响,以及各个主要涉事大国对此问题的立场及政策。最后,思者中国在这一事件上应采取的应对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叙述朝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历程,随后结合历史对朝核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行逐一的分析。其次,分析这要的涉事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韩国对朝核问题一贯以来的态度和政策。由此分析其中的利益所在,为之后对中国政策的论述埋下伏笔。再者,分析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由来。对中国在第一次及第二次朝核问题中的举动和政策进行描述。以此论述中国政策的可行性及是否具有延续性。分析朝核问题的未来走向,对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处理提出意见。最后,对朝鲜核问题进行简要总结,提出和平解决问题的愿望。

何鹏[7](2010)在《六方会谈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历时5年,经历了极其艰难的历程。六方会谈是解决朝鲜核武器问题的多边主义“路径设计”。其目标是通过有关各方在共同确认半岛无核化的前提之下协调相关的政策,进而以多边谈判的方式促使朝鲜在“合法利益”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放弃核武器,同时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合作,结束朝鲜“孤立”和受“制裁”的状态,争取朝鲜重回国际社会。但是时至今日六方会谈陷入了僵局,它最初的设想:朝鲜半岛无核化、有关国家关系正常化以及构建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等方面都没有取得具有里程碑的进展。六方会谈折射出了很多的问题。本文由梳理朝核问题以及六方会谈的由来、进程切入主题,分析了朝核问题的性质,六方会谈建立的原因,接着应用多边主义以及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了六方会谈中各方的利益诉求、六方会谈的适用性以及缺陷。进而由六方会谈引申到中国责任的问题上,提出中国应该对自己坚持什么样的定位,如何承担国际责任等问题,并给予解答。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的三点结论:六方会谈还是一个不够成熟的多边合作机制;六方会谈应该发展成为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多边合作机制;要从中国的身份、地位角色出发来确定中国的国际责任。本文通过对六方会谈机制的研究在理论以及实践上有助于丰富如何构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以及加深对中国责任是什么以及中国责任的怎样运作的理解。

王生[8](2009)在《李明博执政以来的朝韩关系剖析及前景预测》文中指出自2009年春季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可以说是跌宕起伏、阴云密布,朝韩关系更是针锋相对、风波频起。直到8月15日,李明博发表如果朝鲜愿意弃核,韩国政府将推动朝鲜半岛新和平构想,愿意通过政治对话来消除分歧的讲话之后,朝鲜半岛局势才出现自他执政后的首次缓和迹象。

李慧[9](2008)在《小布什政府执政时期美朝在朝核问题上的博弈》文中研究指明核武器是当今世界具有毁灭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一。举世关注的朝鲜核问题涉及面广,它的发生和发展融合了历史、地理和政治、外交等因素。美国、中国、俄罗斯、韩国和日本这五个在朝鲜半岛拥有重要地缘利益或战略利益的国家对左右朝核问题的发展方向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美朝关系的冷暖变化是朝核问题演变的关键。自小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美朝关系阴晴不定,两国之间对峙、争斗、缓和不断。由中国政府牵头组织的多轮六方会谈不断把朝核问题推向和平解决的光明方向。

张红,刘光东[10](2007)在《试析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政策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核问题一直是美朝双方尖锐对立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社会对此普遍关注。围绕朝核问题,美朝双方展开了数次激烈的交锋。作为朝核问题的主要当事人,美国在这一问题的上的政策立场与危机的发展、演变直至最终的解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演变则受到意识形态、国内政治及国际社会立场等因素的影响。

二、韩力主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力主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使外交研究(1979-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创新与不足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章 中国特使外交的基本属性
    第一节 中国特使的代表含义
    第二节 中国特使的人员来源
第二章 中国特使外交的实践运用
    第一节 中国特使外交的实践惯例
    第二节 1979-2016年中国特使外交的实践概况
    第三节 中国特使外交的实践作用
第三章 中国特使外交的制度发展
    第一节 划分方式及其内涵
    第二节 制度发展阶段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979-2016年人民日报刊发特使出访信息整理
致谢

(2)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理论预期与经验现实的矛盾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欧俄关系研究文献回顾
        一、研究专着
        二、学术论文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框架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三、研究框架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欧俄关系的地缘和文明背景
    第一节 欧洲外交文化与传统
        一、分裂的传统和弱化的认同
        二、对外扩张的历史惯性
        三、对俄罗斯的强烈防范心里
        四、对外政策上的双重标准
    第二节 俄罗斯的地缘与文明特点及外交传统
        一、以建立势力范围为核心的地缘观念
        二、以打通出海口为主导的海洋观念
        三、悠久的帝国传统
        四、强烈的意识形态观念和使命感意识
第二章 欧俄安全合作与分歧
    第一节 冷战后欧洲安全形势的变化
    第二节 欧俄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分歧
        一、欧洲安全结构问题
        二、如何看待美国在欧洲的存在
        三、在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上的分歧
        四、欧俄在欧洲反导系统上的矛盾
    第三节 欧俄之间安全分歧的原因
    第四节 欧俄安全合作
        一、欧盟对俄安全合作政策
        二、俄罗斯对欧安全合作政策
        三、欧俄安全合作
    第五节 欧洲安全体系建设的前景
第三章 北约东扩与欧俄关系
    第一节 北约东扩的动机
        一、军事性质的地缘扩张
        二、防止俄罗斯再度崛起
        三、巩固冷战成果
    第二节 北约影响欧俄关系的渠道
        一、北约的存在制约欧俄关系
        二、为欧俄关系的发展提供新平台
    第三节 欧俄对北约东扩的态度
        一、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原因
        二、欧盟对北约东扩的支持
        三、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坚定立场
        四、北约东扩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五、俄北关系改善对欧俄关系的意义
        六、欧俄关系对俄北和美欧关系的影响
        七、俄北对峙对欧俄关系的冲击
第四章 欧盟东扩与欧俄关系
    第一节 冷战后欧盟东扩的进程
    第二节 欧盟东扩的原因
        一、国际垄断资本的新变化
        二、巩固中东欧国家的西化成果
        三、维护欧洲安全
    第三节 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态度
        一、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担忧
        二、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支持立场
        三、欧盟东扩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乌克兰危机与欧俄关系
        一、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意义
        二、冷战后乌克兰与北约、欧盟关系的发展
        三、乌克兰危机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冷战后欧俄能源关系
    第一节 能源在欧俄双方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欧俄能源战略与政策
        一、欧盟能源战略与政策
        二、俄罗斯能源战略与政策
    第三节 欧俄能源合作及其成果
        一、欧俄能源对话化机制的建立及发展
        二、欧俄能源管道建设和油气合作项目
    第四节 欧俄能源博弈
    第五节 欧俄能源关系前景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合作与角力是欧俄关系的常态
        一、俄罗斯不会融入欧洲
        二、欧洲安全离不开欧俄合作
        三、欧俄能源依赖关系难以改变
    第二节 对中国运筹大国关系的启示
        一、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
        二、切实壮大国家实力
        三、顺应时代潮流,更新国际关系理念
        四、高度重视文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3)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国际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安排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国家身份与国际责任:基本理论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国家身份
        一、建构主义的身份理论
        二、国家身份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际责任
        一、国际责任的定义
        二、国际责任的内容
        三、国际责任的特征
    第三节 国家身份建构国际责任
        一、国家身份的形成
        二、国家身份建构国际责任的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国际责任
    第一节 中国国家身份的定位
        一、中国国家身份定位的依据
        二、国际体系挑战者的身份定位
    第二节 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
        一、秉持国际主义的国际责任观
        二、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主要表现
        三、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案例研究: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一、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决策背景
        二、中国在援建坦赞铁路中的责任担当
        三、援建坦赞铁路体现了中国国际主义的责任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际责任(1978-1999)
    第一节 中国国家身份的定位
        一、中国国家身份定位的依据
        二、国际体系参与者的身份定位
    第二节 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
        一、秉持新国际主义的国际责任观
        二、承担国际责任的主要表现
        三、承担国际责任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案例研究:中国推动和平解决第一次海湾危机
        一、第一次海湾危机的爆发
        二、中国在推动和平解决海湾危机中的责任担当
        三、推动和平解决海湾危机体现了中国新国际主义的责任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国际责任
    第一节 中国国家身份的定位
        一、中国国家身份定位的依据
        二、国际体系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身份定位
    第二节 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
        一、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
        二、承担国际责任的主要表现
        三、承担国际责任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案例研究:中国协助解决达尔富尔问题
        一、达尔富尔问题的由来
        二、中国在协助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中的责任担当
        三、协助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体现了中国积极有为的责任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经验、挑战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主要经验
        一、国家实力是承担国际责任的基础
        二、国家身份是承担国际责任的依据
        三、国家利益是承担国际责任的目的
    第二节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国际舆论的负面影响
        二、多重身份的困惑
        三、中国国情的复杂性
        四、制度创新和建设能力不足
    第三节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未来展望
        一、重视国际责任话语权的构建
        二、继续承担与国家身份相匹配的国际责任
        三、继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论文中所用表格
附录二:论文中所用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中国引领世界之年——2017年中国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创新:习近平外交思想
二、勇于担当:引领世界大方向
    (一) 中国理念, 全球治理新方向
    (二) 经略周边, 开拓周边
    (三) 不忘初心, 夯实基础
    (四) 主动运筹, 稳定和发展大国关系
三、主场外交:拓展全球朋友圈

(5)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中国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
    四、论文创新
第一章 中国特色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理论探索
    第一节 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理论系谱
        一、三种国际关系理论及范式解读
        二、地区安全合作理论系谱对比分析
    第二节 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一、关于安全合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二、安全合作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应用
    第三节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地区安全合作理论探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现实与中国角色课题
    第一节 全球安全合作环境的变化
        一、全球安全环境的变迁与现状
        二、和平发展的安全合作时代指向
    第二节 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演变历程
        一、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动因
        二、基于困境的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表现
    第三节 中国角色参与地区安全合作的课题
        一、中国角色参与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背景
        二、地区安全合作中中国的处境与面临的压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构建中的中国角色定位
    第一节 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构建与中国角色
        一、安全机制构建的评估
        二、安全合作的错位与失当表现
        三、中国角色的观念构建
    第二节 中国角色的执行——中国外交应对的尝试与探索
        一、中国角色的责任定位——兼具共同发展与安全保障
        二、角色执行——中国外交应对的尝试与探索
    第三节 积极发挥中国地区安全合作机制构建的优势与建设性作用
        一、推动地区安全环境良性运转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互动
        二、推动地区安全合作的优化与中国周边外交互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中国参与及角色发挥
    第一节 中国角色成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核心动力
        一、日美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阻碍
        二、中国对地区安全合作的积极推动
    第二节 积极推进以和平发展为主轴的地区安全合作
        一、中国参与地区安全合作的维度拓展
        二、中国积极推动地区安全合作的维度深化
        三、和平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新常态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效应分析
        一、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时间层面效应
        二、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空间层面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中国角色提升
    第一节 中国提出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模式
        一、军事互信互利的构建与推进
        二、民间对话与公众交流的促进
        三、公共外交的多重博弈
    第二节 构建中国全方位的综合战略应对体系
        一、综合战略应对体系的基本构想
        二、综合战略应对体系的具体方案与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科研成果
后记

(6)朝鲜核问题及中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朝核问题的演变及成因
    第一节 朝核问题的演变
        一、朝核问题的渊源
        二、第一次朝核危机及其化解
        三、第二次朝核危机及其化解
        四、第三次朝核危机及其发展
    第二节 朝核问题的成因
        一、外在因素:国际环境的变化
        二、内在因素:维持政权的需要
第二章 朝鲜核问题其他利益攸关方的立场和政策选择
    第一节 美国的强硬阻止政策
    第二节 日本的高压威胁政策
    第三节 俄罗斯的多边协调政策
    第四节 韩国的双边稳定政策
第三章 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及所做的努力
    第一节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所处的立场
    第二节 中国为化解朝核危机所做的努力
        一、第一次朝核危机中国的表现:适度介入,旁观为主
        二、第二次朝核危机中国的表现:参与其中,积极斡旋
        三、第三次朝核危机中国的表现:责任在身,左右为难
第四章 朝核问题前景和未来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节 朝核问题的前景展望
    第二节 中国应采取的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六方会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一) 诠释方法
        (二) 比较研究方法
        (三) 个案分析方法
    四 主要理论及概念辨析
        (一) 应用的主要理论
        (二) 概念辨析
    五 论文框架
第一章 六方会谈的由来及成因
    第一节 朝核问题的由来
        一、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
        二、第二次朝鲜半岛核危机
        三、朝鲜半岛核危机的现状
    第二节 朝核问题的性质
        一、朝鲜发展核武器是出于自身安全与生存的考虑
        二、朝鲜发展核武器违法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有关规定
        三、朝鲜发展核武器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构成威胁
        四、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是发展朝美关系
    第三节 六方会谈机制的形成
        一、中国对朝核问题的基本主张
        二、三方会谈
        三、六方会谈的建立
    第四节 六方会谈机制建立的原因
        一、朝鲜自身威胁认知的强化
        二、美国东北亚安全战略的考虑
        三、中、俄、韩、日的地缘政治考虑
第二章 六方会谈的进程及成效
    第一节 第一轮六方会谈
        一、第一轮六方会谈的进程
        二、第一轮六方会谈取得的成果
    第二节 第二轮六方会谈
        一、第二轮六方会谈的进程
        二、第二轮六方会谈取得的成果
    第三节 第三轮六方会谈
        一、第三轮六方会谈的进程
        二、第三轮六方会谈取得的成果
    第四节 第四轮六方会谈
        一、第一阶段会议的进程
        二、第一阶段会议取得的成果
        三、第二阶段会议的进程
        四、第二阶段会议取得的成果
        五、国际社会对《共同声明》的评价
        六、第四轮六方会谈的特点
    第五节 第五轮六方会谈
        一、第一阶段会议
        二、第二阶段会议
        三、第三阶段会议
    第六节 第六轮六方会谈
        一、第一阶段会议
        二、第二阶段会议
        三、第六轮六方会谈其他会议
    第七节 六方会谈的作用分析
        一、六方会谈有助于维持朝鲜半岛的稳定局面
        二、六方会谈有助于消除东北亚地区安全隐患
        三、六方会谈有利于维护国际格局的和平与发展总体态势
第三章 六方会谈机制分析
    第一节 六方会谈中各方的利益诉求
        一、朝鲜的利益诉求
        二、美国的利益诉求
        三、中国的利益诉求
        四、俄罗斯的利益诉求
        五、韩国的利益诉求
        六、日本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六方会谈机制的适用性
        一、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分析
        二、六方会谈的多边主义特征分析
    第三节 六方会谈机制的局限性
        一、单方面追求国家的战略利益
        二、坚持单边主义以及重视双边主义
        三、对长期合作利益的不确定性以及缺乏互信
第四章 六方会谈机制与中国的国际责任分析
    第一节 六方会谈中中国的责任分析
        一、六方会谈中中国履行的责任
        二、中国履行的责任的原因
        三、六方会谈中中国责任履行不完善的表现以及原因
    第二节 六方会谈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尝试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二、中国期望达到的目标
    第三节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思考
        一、中国对自己的定位
        二、中国履行国际责任坚持的原则
        三、中国如何履行国际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李明博执政以来的朝韩关系剖析及前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青瓦台易主朝韩关系急转直下至剑拔弩张
李明博推新南北双方微妙示好而渐趋渐近
朝韩关系的前景:重要的是互信关键在于政策的调整

(9)小布什政府执政时期美朝在朝核问题上的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朝核问题的起源及相关各方的立场
    第一节 朝核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 朝核问题相关各方的立场
第二章 小布什政府执政初期美朝在朝核问题上的对抗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执政时期的美对朝政策回顾
    第二节 小布什政府执政初期的美对朝政策
    第三节 朝鲜政府的针锋相对
第三章 小布什政府执政第二任期后期美朝在朝核问题上的博弈
    第一节 朝核问题趋向解决
    第二节 促进朝核问题趋向解决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在促进朝核问题解决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试析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政策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次朝核危机
    (一)第一次朝核危机。
    (二)第二次朝核危机。
二、美国的朝核政策
    (一)老布什政府的朝核政策
    (二)克林顿政府的朝核政策
    (三)小布什政府的朝核政策
三、影响美国朝核政策的因素
    (一)意识形态因素
    (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
    (三)国际社会的立场
四、结束语

四、韩力主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使外交研究(1979-2016)[D]. 陈振胤. 厦门大学, 2019(09)
  • [2]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D]. 王政达.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3]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国际责任研究[D]. 刘智利. 山东大学, 2018(12)
  • [4]中国引领世界之年——2017年中国外交[J]. 俞正梁,张宏志. 国际观察, 2018(01)
  • [5]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中国角色研究[D]. 李永强. 吉林大学, 2016(08)
  • [6]朝鲜核问题及中国对策研究[D]. 杨志远.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7]六方会谈机制研究[D]. 何鹏. 云南大学, 2010(05)
  • [8]李明博执政以来的朝韩关系剖析及前景预测[J]. 王生. 当代世界, 2009(10)
  • [9]小布什政府执政时期美朝在朝核问题上的博弈[D]. 李慧. 暨南大学, 2008(10)
  • [10]试析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政策及影响因素[J]. 张红,刘光东. 理论观察, 2007(01)

标签:;  ;  ;  ;  ;  

韩国推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