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插管钡气灌肠双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小肠插管钡气灌肠双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一、小肠插管钡气灌肠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霞[1](2016)在《等渗型口服磁共振小肠对比剂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新型等渗型双相对比剂(TY-1)作为口服对比剂联合3.0T超导磁共振仪行MR小肠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 MRE),观察此口服对比剂在小肠中的图像质量、扩张效果;直观的显示小肠肠壁厚度及病变侵犯范围。探讨TY-1口服对比剂对小肠病变诊断是否有价值,为MRE检查提供安全性好、稳定性高的口服对比剂。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间30名经临床检查怀疑、确诊的小肠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正常行为能力。其中男性为13名,女性为17名,平均年龄44.87±16.184,范围为18-70岁。2、仪器与设备使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3.0T磁共振超导扫描仪(Siemens Skyra 3.0T),接收线圈为腹部16通道相控阵线圈。3、检查前准备30例受检者充盈肠腔,需清洁肠道,检查前一日禁食含渣食物,口服缓泻剂,如番泻叶等,无其他额外准备及饮食限制。在MRE扫描前2小时开始,分3次口服总量为1500ml的TY-1对比剂。其中检查前首个60分钟口服500ml;检查前30分钟口服500ml;上检查床时最后口服500ml,以充盈整个胃肠道。注射山莨菪碱,简称654-2,20mg,以抑制肠蠕动。为受检者连接高压MR Injector造影注射器,注射GD-DTPA-BMA。患者于仰卧位、头先进静卧3-5分钟,无明显不适反应后开始扫描。4、扫描序列主要包括True-FISP(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state precession,True FISP)序列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ing T2WI)冠状位T2WI:TR=3.5ms,TE=1.5ms,层厚=5mm,层间距=0.5mm,FOV=400x400mm,空间分辨率=1.3×1.3×5.0,带宽=975Hz,反转角=70,Averages 1次,TA=17s。横轴位T2WI:TR=3.6ms,TE=1.6ms,层厚=5mm,层间距=1.0mm,FOV=261×380mm,空间分辨率=1.2×1.2×5.0,带宽=975Hz,反转角=64,Averages 1次,TA=36s。强化前后扫描3D-T1-VIBE fat suppressed冠状位,TR=3.24ms,TE=1.21ms,层厚=1.5mm,FOV=345×440mm,空间分辨率=1.5×1.5×1.5,带宽=510Hz,反转角=90,Averages 1次,TA=18s。5、图像分析、统计分析记录受检者的不良反应。扫描完成后以优、良、差等级,评价小肠MRE图像质量及小肠的充盈效果、扩张度。并对小肠造影MRE诊断结果予以记录,应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应用Fisher双侧精确概率检验法将MRE检查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及临床最终诊断结果阳性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除1例感到轻度腹胀外,没有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其余受检者均顺利完成MRE检查。分别应用True-FISP和3D-T1-VIBE fat suppressed序列屏气扫描,肠蠕动伪影、呼吸运动伪影为0例;小肠少量气体磁敏感伪影为3例;图像质量评估均为优。小肠空肠扩张度优12例(40%);良14例(47%);差4例(13%)。回肠优26例(86%);良4例(14%)。MRE诊断结果为正常者19例,炎性病变患者7例,均为克罗恩病;1例腺癌,;1例为多发间质瘤(GIST);小肠功能不良1例,1例因胃大部切除造成脾曲小肠肠粘连及不完全性梗阻。除一例最终由小肠内窥镜活检证实的黄色瘤,MRE诊断为未见明显异常外,其余诊断一致,诊断准确度达97%。P值>0.05,诊断无显着差异性。结论及意义本研究将TY-1作为口服对比剂行MRE检查,图像质量均为优、小肠扩张度好,小肠疾病诊断准确度高。说明TY-1口服对比剂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能够达到作为MRE检查对比剂标准。本研究证实TY-1口服对比剂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有很大价值。同时所有病人采用True-FISP和3D-T1-VIBE fat suppressed屏气快速序列,使小肠粘膜结构显示清晰,便于手术分期。得出口服TY-1对比剂的MRE检查在小肠疾病检查中简单、易行,是可靠的检查方法。

耿尚文[2](2011)在《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部分,走向迂回重叠,且远离口腔和肛门,一直是影像诊断的盲区。传统全消化道造影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却很少惠及小肠,目前小肠疾病的诊断仍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多排螺旋CT的应用为小肠检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手段。本研究利用64排螺旋CT成像技术,探讨口服2.5%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multislice CT enterography, MSCTE)的优势,并对传统常规的甘露醇CT肠道造影方法进行完善和改良,对胃、小肠及大肠的管腔扩张度、粘膜皱襞及肠壁厚度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和分析,探讨口服甘露醇CT肠道造影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材料和方法:(1)选择自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之间在我院行MSCTE检查的志愿者20名,按照完全随机法分入改良后的两种MSCTE方法组(方法一,方法二)进行CT小肠造影检查,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健康体检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43-57岁;临床怀疑肠道病变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35-70岁,表现为腹部包块、腹痛、间断黑便、发热等临床症状。通过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改良后的MSCTE方法。(2)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MSCTE检查的成年志愿者40名,其中男23名,女17名,年龄35~70岁,中位年龄47岁。将40名志愿者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常规法及改良法两组,每组各20名,分别进行MSCTE检查。临床怀疑小肠肿瘤疾患者40名,其中16例无临床症状,余24例患者表现为腹部包块、腹痛、间断黑便、发热等临床症状。(3)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MSCTE检查的成年志愿者20名进行全胃肠CT成像检查,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36~42岁。临床怀疑胃肠道疾病患者20名,其中3名有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余18名无明显临床症状。(4) MSCTE的应用后两组MSCTE检查中共检出病变18例,其中小肠间质瘤6例,回肠血管瘤1例,回盲部淋巴瘤1例,降结肠肿瘤3例(其中腺癌1例、间质瘤1例、腺瘤1例),横结肠腺癌1例,回盲部肠旁脓肿1例,Crohn病复发并窦道形成1例,十二指肠憩室1例,小肠粪石1例,小肠海绵状血管瘤1例,小肠梗阻1例;排除病变2例,肠壁节段性异常强化2例。MSCTE检出准确性100%,定位诊断准确性100%。其中肿瘤病理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他病例均通过临床资料综合分析(5)志愿者均需空腹12小时,次日早上禁食禁水进行小肠造影检查。检查前2天嘱患者低脂、低纤维、流质饮食,检查前8-12小时口服泻剂(硫酸镁50g,2000ml温开水冲服)。全胃肠CT造影需当晚进行肠道清洁,部分便秘患者,排空时间适当延长,至患者无排泄物为止,检查当日早上禁食禁水。询问病人过敏史,病人如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及排尿困难者禁用肌注盐酸654-2注射液,病人如有急性肠梗阻症状不能实施检查。(6)采用GE公司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机,美国Medrad公司Stellent双筒高压注射器。扫描范围:肝膈面至耻骨联合上缘。扫描技术参数:管电压120KV,自动毫安,重建层厚5mm,矩阵512×512,螺距0.984:1,准直器宽度64×0.625mm,测量感兴趣区(ROI)面积为2mm2。先平扫后双期增强,经肘静脉以4m1/s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Omnipaque(350mgI/ml)100ml/瓶,剂量1.5ml/kg。注射后主动脉CT值达200HU自动触发(诊断延迟时间5s)动脉期扫描,一般25s-30s;在动脉期基础上延迟40s行静脉期扫描,一般65-70s。回顾性图像层厚为0.625mm,在AW4.3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formation, 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 VR)。(7)按X线解剖将小肠分为6段:1段为十二指肠;2段为空肠近段;3为空肠远段;4、5、6段为回肠,由三位以上放射科医生一起对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分别对空肠、回肠的管腔扩张程度及管壁厚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按双盲法对两组图像进行观察评分(表1),对小肠平均扩张度进行卡方检验,所有数据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选择最具有代表性、充盈效果满意并可反映大多数小肠袢的一幅图像,针对同一段肠管,分别对空肠、回肠的肠壁厚度进行定量分析T检验,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8)本研究将全消化道分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观察各段管腔其充盈情况并分别记为1、2、3、4分,分别表示适度充盈的肠段部分占所评估肠段的30%以下,30%-50%以下,50%-80%以下和80%以上;分别选取充盈最佳的肠段;由三位以上放射科医生一起对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评分,评价及测量各段管腔扩张度及管壁厚度,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空肠(第2、3组小肠)管壁厚度进行定量分析的统计学显示:方法一对空肠充盈效果较方法二理想P<0.05,两种方法对空肠充盈情况有差别;对回肠(第4、5、6组小肠)管壁厚度的定量分析的统计学显示:两组管壁厚度的平均值较为接近,P>0.05,说明两种方法对回肠的充盈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6组小肠扩张度进行定性评分的统计学显示:用方法一进行小肠造影可较好的充盈各组小肠,而用方法二充盈小肠时,2、3段小肠充盈效果稍差,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十二指肠(第1组小肠)及回肠(第4、5、6组小肠)的充盈情况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将方法一确定为改良法MSCTE。(2)常规法CT小肠造影和改良法CT小肠造影的比较对六组小肠扩张度进行定性评分的统计学显示:改良法小肠MSCTE可较好的充盈各组小肠,而常规法对2、3段小肠充盈稍差,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十二指肠及回肠的充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空肠管壁厚度进行定量分析的统计学显示:改良法CT小肠造影的平均管壁厚度较薄(P=0.000),较常规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管壁厚度的平均值较为接近,两种方法对回肠的充盈效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576)。(3)全胃肠CT成像的定量分析表明,仅十二指肠及空肠充盈扩张度较差,其管腔扩张度分别为2.10 mm和2.30 mm,管壁较厚,尤其以十二指肠为着;空肠扩张度稍差,管壁稍厚,黏膜隐约可见;胃、回肠及全组大肠均充盈满意。(4)MSCTE应用回肠远段血管瘤1例,CT表现为肠壁的局部增厚,厚约10mm,增强可见强化,并与一增粗肠系膜动脉相连;小肠间质瘤6例,其中空肠2例,回肠4例,均表现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瘤体密度不均,强化明显,VR重建均可见肿瘤动脉;回盲部病灶1例,表现为回盲部肠壁增厚,浆膜层呈渗出样改变,曾误诊为升结肠占位,经改良法CT小肠造影检查及临床证实肠旁脓肿,MIP及VR成像表明病灶周边有粗大引流静脉;Crohn病复发并窦道形成1例,表现为十二指肠降段与横结肠窦道形成,相邻肠壁增厚,无异常强化;十二指肠憩室1例,表现为十二指肠降段空泡结构,内可见气液平;小肠梗阻1例,为低位小肠梗阻,回肠中段管壁局限性增厚,无异常强化;肠壁节段性异常强化2例,行常规腹部CT检查可见肠壁节段性强化,而小肠CT造影检查显示正常,考虑肠管血流性改变;降结肠腺癌术后复查1例,经全胃肠CT造影检查,吻合口可见肠壁增厚并异常强化,呈溃疡型,病灶厚约13mm,长径约26.0mm,后经病理证实为降结肠腺癌复发;降结肠间质瘤1例,表现为肠外类圆形肿块,周边肠壁增厚,管腔轻度狭窄,强化明显;降结肠腺瘤1例,表现为肠腔内类圆形肿块,瘤径约12mm,边界清晰,周边肠壁无增厚;横结肠腺癌1例,表现为管壁不均匀增厚,管腔明显狭窄,上段肠管扩张,呈不均匀中度强化,VR重建图像均可见肿瘤动脉。回盲部淋巴瘤1例,表现为回盲部部分节段肠壁不均匀增厚,相应肠腔狭窄,呈轻中度均匀强化。肠道粪石1例,位于回肠近中段,活动性较强,可随时间发生位移。小肠全身多发血管瘤1例,行MSCTE检查可见小肠系膜间隙可见多发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内可见多发点状钙化灶影,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轻度或无明显强化。结论:1.对常规CT小肠造影方法进行改良后的改良法CT小肠造影对各组小肠肠壁、肠腔及粘膜皱襞显示更清晰,能更好的显示小肠病变及肠系膜、周围腹腔脏器情况。2.全胃肠CT造影检查使胃、小肠及大肠均能较好的充盈,拓展了MSCTE的诊断范围,提高了MSCTE的临床价值。3.口服甘露醇CT肠道造影检查效果显着,MSCTE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能全方位显示小肠疾病的新的检查方法。

单慧明,白鲜玲,张新兰,张玉莲[3](2008)在《双导丝小肠插管法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引导钢丝在小肠插管法双重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两根细钢丝插入造影管内,在X线引导下经口腔、食道、胃到达十二指肠空肠曲行气钡双重造影。结果明显缩短插管时间,平均约5~10min,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及X线照射时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且插管非常容易,价格低廉,易于临床推广。

连永伟,李文,万灵[4](2008)在《胃镜导引下小肠插管灌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胃镜导引下小肠插管灌肠造影诊断小肠疾病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三年来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明确诊断治愈的小肠病变共53例,分两组进行数据对比分析,53例都做了传统口服钡剂法和小肠插管灌肠造影法,传统法只发现病变18例,小肠插管灌肠造影法发现病变35例,而有17例是二次检查才发现病变。我们收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插管造影法的病变检出率是66%,而传统口服法小肠造影,病变检出率是34%,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该方法插管及造影时患者痛苦小,时间短,成功率及病变检出率高,适应症广。内镜与造影检查结合,互为补充,方法简便易行可靠,是一种现阶段较为有效的小肠检查方法。

李培永[5](2008)在《X线小肠造影和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文章结合文献对X线钡餐及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肿瘤应用中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意义作了综述。纵向综述了单纯X线钡餐及其各种改良方法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同时综述了多层螺旋CT对比剂的引入方法及对比剂种类。结合文献对X线钡餐及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及限度予以比较和总结。

李春卫,武乐斌,张安忠,林祥涛,刘村[6](2005)在《内镜导引下插管小肠双对比造影50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改进小肠插管技术,提高小肠检查率和小肠病变的发现率。方法:经胃内镜引导把B-D导管置入空肠上部。结果:50例病人插管成功率100%(50/50);满意率98%(49/50);病变阳性率86%(43/50)。结论:胃内镜导引下小肠插管双对比能明显提高小肠检查率和小肠病变发现率,可作为常规应用。

张大鹏,张少熠[7](2005)在《小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术156例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丁建军,郑汉东,李鹏,葛增欣[8](2002)在《小肠插管钡气灌肠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丁建军,李鹏,葛增欣[9](2002)在《小肠插管气钡灌肠双重造影临床应用》文中提出小肠管腔细长,且相互重叠,常规全消化道钡餐检查不易观察病变,影响病变的显示,而目前内窥镜检查,亦不能提供有效帮助。近年来, 国内有学者提出,应用直接插管法,经导管注入钡气双对比造影,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尝试,经临床验证,认为此种方法行之有效,诊断明确, 特作如下报告,以求与广大同行探讨。

樊民义,雷晓燕,郭琪[10](2002)在《插管法小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术》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插管法小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术诊断小肠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插管小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术成功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15~80岁,其中,黑便16例,腹痛或不适23例,腹泻7例,恶心呕吐2例,表现为其他症状者3例。结果①39例中,34例1~6组小肠显影,3例1~5组小肠显影,2例4组以内显影,显影小肠均显示清楚。②39例中,小肠肿瘤3例,结核3例,血管畸形5例,节段性肠炎2例,小肠息肉1例,肠易激综合症3例,肠粘连3例,憩室4例,慢性炎症改变2例,正常11例,其它2例。结论插管法小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术能够较满意地显示和诊断小肠器质性病变。钡双重造影;插管法

二、小肠插管钡气灌肠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肠插管钡气灌肠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等渗型口服磁共振小肠对比剂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综述 小肠造影检查的进展及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致谢

(3)双导丝小肠插管法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材料
        1.2.1 造影导管
        1.2.2 导丝
        1.2.3 设备与造影剂
        1.2.4 造影前肠道准备
    1.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选择材料
    3.2 插管方法
    3.3 导管插入位置
    3.4 钡剂浓度及量

(5)X线小肠造影和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X线和CT小肠造影的检查技术
    1.1 常规X线检查方法
        1.1.1 单纯钡餐造影
        1.1.2 加用促进胃肠蠕动药物的快速检查法
        1.1.3 小肠低张双对比检查方法
        1.1.3.1 口服产气粉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
        1.1.3.2 口服钡剂结合肛管注气双对比造影
        1.1.3.3 小肠逆行钡气灌肠双重造影
        1.1.3.4 小肠插管气钡双对比造影
        1.1.3.5 经口吞服软导管小肠造影
    1.2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小肠造影 (mutislice CT enterography, MSCTE)
        1.2.1 肠道准备
        1.2.2 肠道造影剂
        1.2.3 肠道造影剂的引入
        1.2.3.1 插管法
        1.2.3.2 口服法
2 X线和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2.1 X线钡餐造影的应用
    2.2 MSCTE的应用 MSCTE
    2.3 X线钡餐与MSCTE的诊断价值及限度

(6)内镜导引下插管小肠双对比造影5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小肠插管钡气灌肠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等渗型口服磁共振小肠对比剂临床研究[D]. 刘霞.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2]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的临床研究[D]. 耿尚文. 郑州大学, 2011(04)
  • [3]双导丝小肠插管法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 单慧明,白鲜玲,张新兰,张玉莲. 中国现代医生, 2008(32)
  • [4]胃镜导引下小肠插管灌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 连永伟,李文,万灵.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22)
  • [5]X线小肠造影和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 李培永. 医学综述, 2008(11)
  • [6]内镜导引下插管小肠双对比造影50例分析[J]. 李春卫,武乐斌,张安忠,林祥涛,刘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07)
  • [7]小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术156例临床效果观察[J]. 张大鹏,张少熠.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04)
  • [8]小肠插管钡气灌肠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J]. 丁建军,郑汉东,李鹏,葛增欣.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2(04)
  • [9]小肠插管气钡灌肠双重造影临床应用[A]. 丁建军,李鹏,葛增欣. 第十二届全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术会议、第四届东北三省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2
  • [10]插管法小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术[J]. 樊民义,雷晓燕,郭琪.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2(03)

标签:;  ;  ;  ;  ;  

小肠插管钡气灌肠双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