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加强规划,发展铁路旅游

转变观念,加强规划,发展铁路旅游

一、转变观念 加强规划 大力发展铁路旅游业(论文文献综述)

江亚洲[1](2019)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量官员纷纷落马反映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出现了重大问题,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后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环境正在变得比任何时代都要复杂。面对这些情况,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如何才能不断提高传播效应,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繁荣的思想文化环境和提供精神动力呢?本研究选择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详细剖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和整合的深层机理,最终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从结构和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文章认为这种传播机制既要有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功能,又要切合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结构安排,另外还应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其政治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具体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概括并剖析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认为:可以从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先进性论证、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为内容的政治教育和对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融入三个环节来阐释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这三个环节分别表示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和作用过程。其中: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先进性论证包括价值论证、逻辑论证和事实论证;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为内容的政治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融入则有身份建构、规则嵌入和政策输出这些主要途径。另外,这三个大环节在逻辑上具有一定的前后关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并无先后性,这三个环节是整体统一而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并向前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传播使命。研究发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被建构,而且这一建构过程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本身具有开放性,它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僵化和单向的,它包含的各个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发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中存在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建构的新动能,这将我们带入到了一种具有反思和创造性的传播主义思潮。即不能再单以那种受控制论、文化遗传主义的传播学观点来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传播机制,它的运转也是一个开放阐释和建构的过程。研究还发现: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存在实际传播对象范围没有被有效覆盖、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的互动性不强、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行为存在偏差和党媒传播媒介的空间逐渐受到侵蚀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所以需要针对性的推动传播对象向广大工人和农民阶层延伸、加强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有效互动、强化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和实践和加大对新型媒介生态的调控力度。这一发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建构完善非常具有针对意义,我们可以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传播机制称为开放式的传播机制。那么,要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有效传播,仅靠单向度的宣传是不够的,更是要让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在开放式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借助于这一开放式的传播机制,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再从人民中来,再到人民中去”。

张普超[2](2019)在《京张铁路旅游品牌的塑造与整合营销传播》文中研究指明京张铁路自北京市丰台区引出,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它于1905年9月由詹天佑先生主持开工修建,历时4年,最终在1909年建成。作为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首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年来,京张铁路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还在精神上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砥砺前行。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堪称“东方文化之都”。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数目庞大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提升和政府工作力度的逐步加大,发展相应文化遗产旅游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结合国外成功的铁路旅游案例,中国开始逐步结合本国的旅游资源与交通设施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旅游项目。铁路旅游是一种将旅游交通和旅游吸引物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将京张铁路与铁路线上的众多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打造铁路遗产与文化旅游,是一种新颖的旅游规划思想。本文阐明了研究以京张铁路为代表的铁路旅游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查阅了当前国内和国外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品牌定位、品牌塑造、整合营销传播等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概括,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跨学科研究法进行研究。第一章以瑞士“圣哥达”全景快车、“冰河快车”、云南建水小火车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发展铁路旅游品牌较为成功的代表,并研究其存在的独特之处和成功之道。第二章对京张铁路所具有的资源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对京张铁路发展铁路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第三章通过结合前文所述,对京张铁路旅游项目的品牌塑造进行研究,从京张铁路的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文化塑造两个方面切入,对京张铁路旅游的品牌塑造进行全方位构建。第四章则结合目前的发展现状,对京张铁路旅游品牌制定出整合营销的传播方案,也对我国其他铁路发展铁路旅游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并希冀对国家旅游品牌具有借鉴意义。

王文丽[3](2014)在《关于推进铁路非运输业重点产业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2014年初召开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上,盛光祖总经理强调指出,充分利用国家的支持政策,发挥铁路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盘活既有资产,利用新增资源,科学组织资产经营开发。要求大力发展餐饮旅游、站车商业、信息传媒、商贸经营等经营项目,创新商业与管理模式,推动非运输业重组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产经营效益。在铁路改革的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发挥铁路资源优势,推动非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增进效益是摆在我们

曹小瞳[4](2014)在《中国铁路旅行社运营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性的产业。它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餐饮、住宿、购物、文化娱乐等综合性服务。中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得以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未来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多年来,中国铁路旅行社作为中国铁路旅游业的重要纽带和游客组织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依靠铁路优势,不断深化改革,规范企业管理,推进产品创新,促进企业规模和效益显着提升,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为中国铁路、为中国旅游业的大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面对我国及世界旅游活动蓬勃发展的新形势,铁路旅行社如同社会其他企业一样,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特别是面对当前如此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环境,铁路旅行社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正确地分析形势,明确方向,把握机遇,积极应对。特别是要不断加强旅行社的运营管理。因为生产运营系统的效率高低和效果好坏,即运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因此,本文提出以加强企业运营管理为管理铁路旅行社的抓手,通过分析我国铁路旅行社运营管理的现状,找出旅行社在产品开发设计、产品销售、产品采购、旅游接待、品牌建设,包括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运用运营管理、旅行社管理等理论,结合铁路旅行社实际,从制定生产运营战略,做好生产运营工作,做好与生产运营配套的综合管理工作,以及从管理思想、组织领导等方面,对加强铁路旅行社的运营管理提出对策。期望通过加强铁路旅行社的运营管理,把中国铁路旅行社建设成为我国旅行社行业品牌优、产品精、市场份额大、竞争力强的一流企业。

艾林[5](2013)在《当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稳定是国内外学术界、执政党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系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是整个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自2010年底以来,一场巨大的政治剧变席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民众抗议和政权更迭的浪潮波及了多个国家。这场动荡至今虽然有所缓解,但余波仍在震荡,预示着阿拉伯世界的强权政治时代正在走向终结,专家和学者们纷纷推测下一轮出现变革的国家可能会是海湾君主制国家。沙特阿拉伯王国作为海湾君主国的典型代表,在这次地区动荡中采取各项措施,暂时缓解了国内和周边国家各种不安定因素,逃过了社会大动荡之劫,但其社会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从长远看将威胁社会的稳定发展。相反,社会稳定是社会结构的一种均衡状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界定社会稳定则具体体现为构成社会的各系统的稳定,围绕社会各子系统的不足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对当代沙特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和最鲜明的创新点。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社会结构的内部发展看,现代沙特王国自建立以来,伴随着“黑色黄金”——石油资源的大量开采,其社会迅速地从传统游牧和简单劳作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转变,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必然导致新旧社会机制产生矛盾与冲突,其中有关利益的纠纷升级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导火索。其次,从社会结构的外部环境看,现代化发展为沙特社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西方推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制度、民主和自由等观念也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沙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子系统造成极大冲击。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的挑战,沙特王室渐进式地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增加民众话语权、提高社会保障力度,在社会保守势力与革新势力中努力寻求平衡。然而,社会弱势群体如什叶派穆斯林和外籍劳工则抗议政府,要求改善他们遭受的不公待遇。尤其在阿拉伯剧变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极易被国外敌对势力所利用,从而掀起反抗政府的行动。由此可见,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代沙特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与福利方面属于阿拉伯世界中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并在世界能源和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却潜藏着导致社会出现不稳定局面的隐患,没有形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持续、完善的发展机制。鉴于当代阿拉伯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本文紧密结合系统论的视角由内而外地梳理了沙特社会各子系统(经济、政治、文化)和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归纳出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由于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割断自己的历史与现状,本文首先结合当代沙特社会的历史,简要阐述了其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的原因,然后将前人学术成果中极为分散的学术观点、论点与沙特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对沙特社会的潜在不稳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始终以社会系统论和社会冲突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托,同时重视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与互补。本文除中文摘要、导论、结语、参考文献和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与收获外,正文共分六章,其中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集中探讨了当代沙特社会稳定正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挑战,并结合沙特历史教训和国外理论及事例论述其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导论主要论述了论文题目的提出、回顾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以及研究问题的界定和主要内容。第一章“当代沙特阿拉伯社会的历史考察和基本稳定的原因”,概述了当代沙特的历史进程,包括了社会的三种转变:由游牧社会向工业化社会、部落社会向多元化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基于社会系统的内外部因素,简要揭示了当代沙特在“阿拉伯剧变”中仍保持稳定的原因。第二章“当代沙特社会潜在的经济不稳定因素”,主要从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收入差距过大加剧贫富阶层利益冲突、就业不充分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三个专题分析影响沙特社会稳定的经济因素。经济可持续增长是社会稳定的雄厚支撑,然而,沙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石化产业,若不能在石油资源枯竭前成功实现经济多元化转型,将不足以支撑国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贫富分化和失业问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负面效应,也成为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第三章“当代沙特社会潜在的政治不稳定因素”,主要从王室内部权力斗争、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国内外势力的破坏以及宗教派别对抗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四个方面分析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根源及影响。第一节主要论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上层建筑内部矛盾,沙特王室内部残酷的王权争夺历史是导致社会一度混乱的原因。第二节揭示了由于王室及政府高度集权导致的严重弊端,即不利于民主化进程,也容易滋生特权与腐败,是引发民众不满情绪的导火索。第三节主要研究了沙特国内外势力对政权的公开和秘密破坏,成为影响现政权稳定的直接威胁。第四节论述了沙特两大主要教派的对抗容易诱发极端对立情绪,历史上爆发的冲突曾导致无辜平民丧生并造成社会动乱的教训。文化因素是经济、政治因素在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并对后两种因素有反作用,因此第四章“当代沙特社会潜在的文化不稳定因素”从保守和极端文化对沙特的影响、价值观冲突对传统社会的冲击、伊斯兰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在以伊斯兰教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沙特社会,如果不能推陈出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帮助民众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必将引起民族认同危机、危害社会健康发展。第五章“当代沙特社会潜在的国际不稳定因素”,主要从国际及周边国家关系角度分析沙特社会稳定面临的外部挑战。第一节以西方对沙特施加的各种压力为事实,从国际政治的角度阐述沙特面临的困境。第二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石油、金融市场波动已经和可能对沙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三节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论述了周边国家如伊朗等国对沙特安全构成的威胁。通过分析沙特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可见保持社会稳定对沙特和世界上任何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极其重要。第六章“沙特社会未来发展及其对我国的重要影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沙特社会未来进行了展望,第二部分论述了沙特社会对我国政治外交、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简要提出我国应对类似沙特社会不稳定因素可以采取的方针与对策。本文认为:社会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沙特社会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固、文化安全以及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必然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西亚北非地区正处于新一轮矛盾多发期,沙特作为地区大国面临的国内外考验难度加大。在新旧社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妥善协调和解决的现代化转型时期,沙特必须要制定相对完备的政策体系,才能及时地化解社会危机、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进行总结,揭示对当代沙特社会不稳定问题的研究宗旨就是要加强对社会稳定相关因素的认识,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唐青[6](2013)在《加快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旅游业的思考》文中认为在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发展策略,提出加强销售渠道和销售队伍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创新丰富常规旅游产品、规范经营管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等加快发展铁路旅游业的建议。

郭清邦[7](2012)在《低碳经济指数的编制与实证分析》文中指出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暖问题的发展趋势及战略选择,欧美、日本等发达经济国家或地区都已开始了低碳经济探索之路。有关低碳经济理论及实证的研究正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虽备受推崇,但综览全局,深入研究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文献仍不丰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及系统性仍有待考究。因此,本文从理论及实证两个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首先,在阅读及概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诸多概念进行辨识,就现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进行总体的评价,进而提出本文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与框架设计,并对每个指标作出了具体解释说明。其次,说明了在全国及各省两个层面对低碳经济进行综合评价的总体思路,对少数几个缺少部分年限数据的指标进行了经济及统计意义上的补充,并着重就碳排放量及碳汇量两个相对重要且复杂的指标计算做了较详尽的说明;另外,阐述了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正向化、无量纲化的具体过程,对省际和全国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分别采用的主客观结合赋权法和纵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做了详细说明。最后,从全国及省际两个层面分别进行低碳经济的实证研究。在省际层面,着重横向比较各省低碳经济发展差异;在全国层面,纵向分析其2007年至2010年四年期间的低碳经济动态发展情况。在本文的最后,分别从省际及全国两个层面就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分析,就现行能源、环境、经济及科技等相关统计体系在低碳经济评价方面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鲁信刚,卜艳莹,胡秀秀[8](2009)在《湖北经济发展中铁路的骨干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湖北是中部的一个内陆省份,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下铁路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准确发展铁路服务、发挥铁路优势,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邹放[9](2008)在《广东铁青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1979年12月借贷起家的小旅行部,从计划经济体制中破土而出,一步步发展为员工数百、收入上亿、利润千万的广东铁青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广东铁青),广东省十大旅行社之一,并跻身全国百强旅行社的行列。然而,在中国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历史性背景下,后起者百舸争流,行业竞争千帆竞发,广东铁青将如何前行?当今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定位上的竞争。据报道,世界上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造成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家用在战略思考、战略研究上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60%。这一经验对我国尤可借鉴。基于此,研究广东铁青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广东铁青成长历程的回顾及经营发展的分析,基于公司特有的文化背景与管理个性,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及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公司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及旅行社业的变革大势,采用SWOT分析法把握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及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瞻远顾近,得出了建立一体化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产权重组战略和组建战略联盟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改善经营管理,推进网络建设,培养人才团队,发挥组织优势,这既是练好“内功”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发展战略的可靠保障;同时,开展创意旅游,加强危机管理,以此培养核心能力、抢占旅游市场制高点,这既是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求广东铁青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研究和实施战略管理的最高境界。

任姝慧[10](2008)在《青藏铁路开通继发的铁路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旅游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经过不到半个世纪的发展,铁路旅游热潮已经遍及世界各地。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正式投入运营,开创了我国铁路旅游的新时代,也是青藏高原和西部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青藏高原独具地域特色、举世无双的极品旅游资源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仅加强了沿线地区之间的联系,还为整个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载体。充分利用青藏铁路合理地规划和开发铁路旅游产品项目,有效的整合沿线旅游资源,依托青藏高原的旅游资源优势,构造铁路旅游经济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的铁路旅游精品,对拓展青藏铁路发展空间,实现青藏铁路可持续发展和青藏高原及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标志着我国铁路旅游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基于上述考虑,文章简要回顾了国内外铁路旅游的发展,重新界定了铁路旅游的概念,分析了铁路旅游产品的特征,在传统铁路旅游项目的基础上,丰富了铁路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容。在对开发青藏铁路旅游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近期内青藏铁路旅游产品三个项目的系统开发模式,重点指出了青藏铁路旅游产品的绿色生态功能。针对青藏铁路旅游产品的特性制定出两种营销方案,并创新地提出了铁路旅游产品的精准营销。最后,阐述了我国铁路旅游发展的意义和趋势,并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二、转变观念 加强规划 大力发展铁路旅游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变观念 加强规划 大力发展铁路旅游业(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理论回应
        (三)现实关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政治传播
        (二)政治文化
    第四节 基本理论
        (一)政治社会化理论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三)政治传播的功能理论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跨学科研究法
        (二)结构功能分析法
        (三)深入访谈法
        (四)内容分析法
    第六节 论文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构成
        (一)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政治思想
        (二)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
        (三)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政治心理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内涵
        (一)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植入人们的政治生活之中
        (二)贬抑与之相对立的其他政治文化的发展
        (三)检验并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的隐蔽性
        (二)传播的超政党性
        (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第二章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视角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视角的引入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下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使命
        (一)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
        (二)提升国民政治文化素养
        (三)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结构
        (一)传播主体
        (二)传播内容
        (三)传播中介
        (四)传播对象
    第四节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构成
        (一)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论证
        (二)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为内容的社会化教育
        (三)对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吸纳式融入
第三章 先进性论证:传播主体探寻传播内容的价值、逻辑和事实根基之过程
    第一节 传播主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价值论证
        (一)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渊源之再阐释
        (二)强调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优良传统的传承
    第二节 传播主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逻辑论证
        (一)强调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强调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
    第三节 传播主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事实论证
        (一)突出中国共产党自我建设的事实
        (二)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的事实
    第四节 案例实证:对科学发展观先进性的论证——围绕《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分析
        (一)素材选择与处理
        (二)对科学发展观先进性的论证
        (三)对科学发展观先进性认识的深化
第四章 社会化教育:传播主体对传播客体有组织地开展政治文化教化的过程
    第一节 引导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学校教育
        (一)以高校党委为领导的党团组织生活培养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的教学课程引导
        (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熏陶
        (四)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为内容的科学研究
    第二节 提高公职人员政治素养的干部教育
        (一)学习党内政治文化的干部准入教育
        (二)党政干部任职期间的例行教育培训
        (三)党中央领导下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群众教育
        (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践教育
        (二)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规范化引导
        (三)领导经由出版工作的宣传教育
        (四)培养树立先进形象的典型教育
第五章 吸纳式融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内容与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互动过程
    第一节 身份建构:吸收其他群体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党员身份带来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植入
        (二)新时期党组织对其他群体的逐步开放
    第二节 规则嵌入:推动和规范其他群体的政治参与
        (一)其他群体政治参与规范化: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调节作用
        (二)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制度实践
    第三节 政策输出:其他群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消费
        (一)党的其他基本群体政策: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消费
        (二)中国共产党对其他基本群体的政策输出
    第四节 案例实证: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融入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的实践
        (一)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的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的融入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思想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对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实际传播对象的范围没有被有效覆盖
        (二)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的互动性不强
        (三)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行为存在偏差
        (四)党媒传播媒介的空间逐渐受到侵蚀
    第二节 完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对策
        (一)推动传播对象向广大工人和农民阶层延伸
        (二)加强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有效互动
        (三)强化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和实践
        (四)加大对新型媒介生态的调控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
致谢

(2)京张铁路旅游品牌的塑造与整合营销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有关铁路旅游的研究
        2.有关品牌定位的相关理论
        3.有关品牌塑造的相关理论
        4.有关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相关理论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第1章 国内外铁路旅游品牌典型案例研究与分析
    1.1 瑞士“圣哥达”全景快车(Gotthard Panorama Express)
        1.1.1 品牌的产品分析
        1.1.2 品牌的名称分析
        1.1.3 品牌的标志分析
        1.1.4 品牌的广告语分析
    1.2 瑞士“冰河快车”(Glacier Express)
        1.2.1 品牌的产品分析
        1.2.2 品牌的名称分析
        1.2.3 品牌的标志分析
        1.2.4 品牌的广告语分析
    1.3 云南建水小火车
        1.3.1 品牌的产品分析
        1.3.2 品牌的名称分析
        1.3.3 品牌的标志分析
        1.3.4 品牌的广告语分析
第2章 京张铁路旅游品牌塑造的资源基础与SWOT分析
    2.1 京张铁路旅游品牌塑造的资源基础
        2.1.1 车站景观资源
        2.1.2 工程技术资源
        2.1.3 自然景观资源
        2.1.4 精神文化资源
    2.2 京张铁路旅游的SWOT分析
        2.2.1 优势条件分析
        2.2.2 劣势条件分析
        2.2.3 机遇分析
        2.2.4 威胁与挑战分析
第3章 京张铁路旅游的品牌塑造
    3.1 京张铁路旅游品牌塑造的核心
        3.1.1 品牌形象塑造
        3.1.2 品牌文化塑造
    3.2 京张铁路旅游品牌塑造的内容
        3.2.1 品牌主体部分
        3.2.2 品牌联合部分
        3.2.3 品牌服务部分
第4章 京张铁路旅游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
    4.1 京张铁路旅游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的媒介
    4.2 京张铁路旅游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
        4.2.1 广告传播
        4.2.2 借势营销传播
        4.2.3 专项公共关系活动传播
        4.2.4 促销传播
        4.2.5 口碑传播
    4.3 京张铁路旅游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关于推进铁路非运输业重点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铁路非运输业重点产业发展现状
二、铁路非运输业重点产业发展思路
三、铁路非运输业重点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4)中国铁路旅行社运营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相关理论
        2.3.1 旅行社管理理论
        2.3.2 运营管理理论
3 中国铁路旅行社发展外部环境
    3.1 外部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3 竞争对手分析
4 中国铁路旅行社运营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中国铁路旅行社运营管理现状
        4.1.1 中国铁路旅行社的历史沿革
        4.1.2 中国铁路旅行社的组织结构
        4.1.3 中国铁路旅行社发展优劣势
        4.1.4 中国铁路旅行社运营管理现状
    4.2 中国铁路旅行社运营管理存在问题
        4.2.1 在铁路旅行社旅游产品的生产运营环节方面
        4.2.2 在铁路旅行社人力资源的利用方面
        4.2.3 在铁路旅行社综合管理方面
5 中国铁路旅行社运营管理对策与建议
    5.1 针对性地改进铁路旅行社旅游产品生产运营环节
        5.1.1 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环节
        5.1.2 抓好旅游产品的采购环节
        5.1.3 精心打造专列品牌
        5.1.4 加强旅游产品的销售管理
    5.2 加强铁路旅行社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5.2.1 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5.2.2 做好旅游接待业务
    5.3 加强铁路旅行社综合管理,为生产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5.3.1 牢固树立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5.3.2 加强对全路旅游企业的统一管理
        5.3.3 制定实施铁路旅行社生产运营战略
        5.3.4 加强铁路旅行社的财务管理
        5.3.5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
        5.3.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3.7 积极推进旅游电子商务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当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四、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
    五、研究问题的界定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当代沙特阿拉伯社会的历史考察和基本稳定的原因
    第一节 当代沙特社会的历史考察
        一、当代沙特社会完成了游牧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
        二、当代沙特社会完成了部落社会向多元化社会的转变
        三、当代沙特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
    第二节 当代沙特社会基本稳定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物质基础稳固
        二、延续政教合一统治,政权的被认可度高
        三、部落文化发挥作用,社会意识形态统一
        四、优厚社会福利制度,民众基本需求满足
        五、美国对沙特的支持,外部环境比较有利
第二章 当代沙特社会潜在的经济不稳定因素
    第一节 经济不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
        一、依赖石油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三、对外依存度高影响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收入差距过大加剧贫富阶层利益冲突
        一、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成为收入分配中的主要矛盾
        二、不同区域内收入差距过大加剧收入不平等问题
        三、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第三节 就业不充分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失业人员日益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二、弱势群体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第三章 当代沙特社会潜在的政治不稳定因素
    第一节 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上层内部矛盾
        一、不同家族的王位继承权之争激烈
        二、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意见分歧增大
    第二节 王室及政府高度集权体制的严重弊端
        一、王室及政府高度集权的表现
        二、高度集权不利于民主化进程
        三、高度集权易滋生特权与腐败
    第三节 国内外势力的公开或秘密破坏
        一、国内势力的破坏作用
        二、国外势力的破坏作用
    第四节 宗教派别对抗滋生当代社会不公平现象
        一、逊尼派与什叶派积怨已久
        二、逊尼派瓦哈比思想占主导地位
        三、什叶派发展受到限制与歧视
第四章 当代沙特社会潜在的文化不稳定因素
    第一节 保守和极端文化对沙特社会的影响
        一、保守文化制约创新思维
        二、极端文化催生激进行为
    第二节 西方价值观对沙特社会造成冲击
        一、社会价值观冲突的原因
        二、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冲突
    第三节 伊斯兰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
        一、家庭本位传统与现代个性自由冲突
        二、伊斯兰教法与现代世俗法律的冲突
第五章 当代沙特社会潜在的国际不稳定因素
    第一节 西方主要大国的政治压力
        一、消除恐怖主义的思想与威胁
        二、推行民主改革与改善人权
    第二节 世界经济波动对沙特经济的负面作用
        一、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第三节 周边国家的安全威胁
        一、巴林
        二、伊朗
        三、也门
第六章 沙特社会未来发展及其对我国的重要影响
    第一节 沙特社会未来发展
        一、沙特社会政治发展
        二、沙特社会经济发展
        三、沙特社会文化发展
        四、沙特社会对外发展
        五、历史的借鉴与剧变的启示
    第二节 沙特未来发展对我国的重要影响
        一、政治外交
        二、能源安全
        三、经济合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与收获

(6)加快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旅游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长三角地区铁路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加快发展长三角地区铁路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1.2 长三角地区铁路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 加快长三角地区铁路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2.1 制定发展定位及发展策略
    2.2 加强销售渠道和销售队伍建设
    2.3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4 创新丰富常规旅游产品
    2.5 规范经营管理
    2.6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3 结束语

(7)低碳经济指数的编制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低碳经济内涵概述
        1.2.2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概述
    1.3 低碳经济概念辨识
        1.3.1 低碳经济与非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
        1.3.2 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概念辨识
    1.4 现行统计体系在低碳经济评价方面的局限性分析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现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总体评价
    2.2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2.2.1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2.2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2.2.3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解释说明
    2.3 本文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第3章 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部分数据的补充与计算处理
    3.2 指标的正向化及无量纲化处理
        3.2.1 正向化处理
        3.2.2 无量纲化处理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省际层面指标权重的确定
        3.3.2 全国层面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指标的综合合成
第4章 低碳经济指数的实证分析
    4.1 省际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概况分析
    4.2 区域代表性省份低碳经济评价比较分析
        4.2.1 区域代表性省份经济水平比较分析
        4.2.2 区域代表性省份经济结构比较分析
        4.2.3 区域代表性省份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4.3 区域低碳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4.3.1 东部地区低碳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4.3.2 中部地区低碳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4.3.3 西部地区低碳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4.4 全国低碳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动态分析
第5章 发展低碳经济与完善相关统计体系的政策建议
    5.1 省际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5.2 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5.3 完善现行低碳经济统计体系的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广东铁青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2 战略理论文献回顾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1.1 战略的内涵
        2.1.2 企业战略研究综述
        2.1.3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2.2 国内外理论界关于旅行社发展战略研究的现状
        2.2.1 国外理论界研究现状
        2.2.2 国内学术界研究回顾
3 广东铁青经营发展现状分析
    3.1 广东铁青的创立历程
    3.2 广东铁青成长分析
    3.3 广东铁青发展面临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广东铁青战略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产业环境分析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经营要素与经营绩效分析
        4.2.2 核心竞争能力分析
        4.2.3 营销能力分析
        4.2.4 企业文化分析
    4.3 机会与威胁及优势与劣势
        4.3.1 SWOT分析
        4.3.2 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
        4.3.3 内部环境中的优势与劣势
5 广东铁青发展战略构想
    5.1 战略制定的原则
    5.2 公司发展愿景
    5.3 发展战略选择
        5.3.1 一体化战略
        5.3.2 市场营销战略
        5.3.3 产权重组战略
        5.3.4 组建战略联盟
6 广东铁青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6.1 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6.1.1 改善经营管理
        6.1.2 推进网络建设
        6.1.3 培养人才团队
        6.1.4 发挥组织优势
    6.2 战略实施中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6.2.1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6.2.2 开展创意旅游,抢占市场制高点
        6.2.3 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青藏铁路开通继发的铁路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基本思路及框架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旅游产品的相关理论
        2.1.1 旅游产品
        2.1.2 旅游美学
        2.1.3 “点—轴”理论
        2.1.4 产品营销理论
        2.1.5 其他主要相关理论
    2.2 铁路旅游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1 铁路旅游运输研究综述
        2.2.2 旅游专列研究综述
    2.3 铁路旅游及旅游产品的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3 青藏铁路旅游的提出构想
    3.1 铁路旅游
        3.1.1 铁路旅游的概念
        3.1.2 铁路旅游产品的特征
        3.1.3 铁路旅游产品谱系构建
    3.2 铁路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3.2.1 功能转化的需要
        3.2.2 新型旅游的需要
    3.3 青藏铁路开通的现实意义
        3.3.1 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3.2 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意义
        3.3.3 对地区社会文明的意义
        3.3.4 对区域旅游创新的意义
    3.4 青藏铁路旅游开发的新途径
        3.4.1 沿线资源
        3.4.2 青藏地区旅游客源市场
        3.4.3 青藏铁路旅游的SWOT分析
        3.4.4 开发的可行性
    3.5 青藏铁路旅游的战略规划
        3.5.1 战略目标
        3.5.2 定位、定性、定形和定期
4 青藏铁路旅游产品
    4.1 产品项目
        4.1.1 开发青藏铁路本身作为旅游产品
        4.1.2 开通特快专列或多日游专列,提升铁路旅游线路
        4.1.3 特色旅游快车
    4.2 绿色生态的青藏铁路旅游
        4.2.1 绿色生态铁路
        4.2.2 青藏铁路绿色生态旅游产品
    4.3 青藏铁路旅游运营管理
        4.3.1 规划建设设施和形象策划
        4.3.2 投入产出预测
        4.3.3 组织运营
        4.3.4 政策导向
5 青藏铁路旅游营销策略
    5.1 青藏铁路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
        5.1.1 价格博弈模型
        5.1.2 价格制定演算
    5.2 青藏铁路旅游产品的促销策略
        5.2.1 拉动式策略
        5.2.2 精准营销策略
    5.3 青藏铁路旅游营销的市场便利性
6 加快青藏铁路旅游发展和铁路旅游产品创新的对策研究
    6.1 青藏铁路旅游开发的意义
    6.2 开发青藏铁路旅游面临的当前产业环境
        6.2.1 欠缺方面
        6.2.2 积极方面
    6.3 发展对策研究
        6.3.1 树立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观念,开发和保护同时进行
        6.3.2 加快基础建设,逐步完善旅游网络体系
        6.3.3 新老旅游产品互补,拓展产品结构
        6.3.4 改善政治和投资环境,吸引和引进外部资金
        6.3.5 增加和提升金融服务业对旅游业的帮助和扶持
        6.3.6 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的引进
        6.3.7 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合作,开展铁路旅游区域联合促销
    6.4 铁路旅游的安全问题
        6.4.1 旅游安全新部署
        6.4.2 旅游安全的保障措施
7 结论
    7.1 研究局限之处
    7.2 创新之处
    7.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4 深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四、转变观念 加强规划 大力发展铁路旅游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D]. 江亚洲. 苏州大学, 2019(06)
  • [2]京张铁路旅游品牌的塑造与整合营销传播[D]. 张普超. 山西大学, 2019(01)
  • [3]关于推进铁路非运输业重点产业发展的思考[J]. 王文丽.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4(03)
  • [4]中国铁路旅行社运营管理对策研究[D]. 曹小瞳.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2)
  • [5]当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研究[D]. 艾林.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10)
  • [6]加快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旅游业的思考[J]. 唐青.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3(01)
  • [7]低碳经济指数的编制与实证分析[D]. 郭清邦. 湖南大学, 2012(05)
  • [8]湖北经济发展中铁路的骨干作用[J]. 鲁信刚,卜艳莹,胡秀秀. 中国西部科技, 2009(02)
  • [9]广东铁青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邹放.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7)
  • [10]青藏铁路开通继发的铁路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D]. 任姝慧. 西北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转变观念,加强规划,发展铁路旅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