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二王朱昌皮的文化成就与影响

论鲁二王朱昌皮的文化成就与影响

一、论二世潞王朱常淓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赖毓芝[1](2021)在《消失的浙派与晚明的多重“古代”》文中提出本文从晚明苏州片及延续此传统的清宫本《清明上河图》出发,发现在它们所反映的当时的特色商业活动中,街上古董铺内所陈设的热门画作居然多是被学者认为已经消失的浙派或与浙派宫廷风格相关的画作,这岂非与我们对晚明以降以董其昌南北宗论为正统的画史理解有很大的冲突吗?本文由此并置明清浙派品评的转向、晚明集册的出现,以及苏州片所反映的市场需求等来谈晚明各种文化势力对于建立"古代"谱系的竞争。

王浩淼[2](2021)在《明代宗室“摄府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唐忠明[3](2020)在《中国古代宗室墓志义例研究》文中认为宗室作为君权的延伸物,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缘于宗室的特殊身份,自元潘昂霄《金石例》始,明王行《墓铭举例》、清郭麐《金石例补》、梁廷枏《金石称例》等金石义例学着作便已屡屡指出其墓志书写之特异,但今天看来,均琐碎支离、浅尝辄止且不堪实用。由此我们试图继承并变化运用传统金石义例学,重视通常多作单篇考史之用、而文学研究较少关注的宋后墓志,兼顾石本与集本,以极具特殊性的历代宗室墓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墓志首题书写与相应文体形式变化、撰者选择与题署变化、内容所重与墓主形象嬗变、官方介入后的形式与风格演变等墓志书写之“例”,以反求其背后所涉社会变迁、时代心理、礼俗习惯、法律制度、文体演变等诸方面之“义”,便有别于古代金石义例学对星散零碎的墓志文例的简单罗列或仅就墓志书写规范的单纯总结与讨论。从宗室墓志石本形制书写演变来看,宗子墓志首题便经过了南北朝至宋代的官爵结合到明代职失爵显的书写变化。明宗室爵位称号的固定性和宗女“郡君”、“县君”、“乡君”称号的专属性在墓志首题书写中的呈现尤须注意。独树一帜的宗女墓志首题的特殊书写方式在南北朝后也越发鲜明。且北宋宗室墓志首题大量出现“墓记”、“追封记”、“石记”等文体称谓,而明代宗室墓志首题中则多见“圹志”,诸文体称谓下的宗室墓志在文本生成过程、文体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与常见的“墓志铭”相异。以墓志撰者而言,因官方奉敕撰写宗室墓志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翰林学士院设置后渐成制度化并一直延续至宋明时期,而官方撰文人员、机构和撰文对象选择随朝代更迭又经历数度变化,相应撰者题署亦呈现多样的演化过程。若着眼于宗室墓志序文内容书写变化,则牵涉宗子墓志内容所重由南北朝至唐代的功绩与事业转向宋明的德行与才学,宗室形象由唐及唐前着力塑造的“国之藩辅”到后来宋明时期极力遮蔽、美化的“名曰天枝,实为弃物”的演变,宗女或淑女或贤妇形象塑造中衬托手法的广泛使用等问题。文体形式与风格方面,自唐代翰林学士院设立后制度化的官方撰文方式则成为唐中叶后诸王墓志、大部分北宋宗室墓志、明代郡王以上宗室墓志篇幅短小、形式刻板单一、风格单调乏味的关键,并与非官方撰文的唐宗室墓志、南宋宗室墓志、明郡王以下宗室墓志相对自由灵活的形式和风格形成鲜明反差。这又涉及学界较少关注的墓志撰文对象、撰文机构和人员、素材来源、亲属参与、撰者态度立场、文体接受意识等方面均与众不同的官方撰文方式对宗室墓志文本生成所造成的影响。尝试以此对传统碑志文体研究中存在的诸般问题权作些微反拨,如文史学界重古而略今,重历史考证而轻视文体与文化。尤其是文学研究方面以常例为特例,视常识作新知,在忽视时代整体创作情况下而一味专注碑志大家与文章名家,重集本而轻石本,重内容而轻形制,着意于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的阐释分析而无视文本生成、传播与接受过程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等等。

刘陆军[4](2019)在《朱常淓文化艺术才能的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潞王朱常淓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政治、经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和个人实践等多个因素。

刘陆军[5](2019)在《明代宗室政策对朱常淓思想性格的影响》文中提出有明一代,其宗室政策经历了典兵制度、宗禁严密和侧重经济三个阶段。正是典兵制度的破产,使朱常淓在军事上毫无能力可言;宗禁政策的实施,决定了其在政治上不会有大的作为;优渥的宗室经济政策,又为他从事琴棋书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最终使二世潞王朱常淓形成了胆小怕事、处处委曲退让、只求息事宁人的思想性格。

徐筱筱[6](2019)在《明代河南宗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宗藩制是明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后,就开始着手强化专制主义皇权。为了吸取历代王朝亡国的经验教训,平复多年来战乱带来的创伤,朱元璋决定采取分藩定国的制度来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并将诸子分封于全国的名城大都。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汇通南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明代二百七十多年中,先后有十二位藩王分封于河南,其中建藩设府的有十一位。藩府林立,对明代河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政治上,宗藩凭借着“天潢贵胄”的身份享有着特权,甚至强行侵占民田,横行一方。经济上,由于宗室人口的不断繁衍,国家要承担着供养宗室的巨大经济压力,而这种压力又通过财政税收转移在地方百姓身上。除此之外,宗室还在封地大肆修建王府、王陵,这无疑又加重了百姓负担。不过,在文化领域方面,宗藩对地方文化也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为了服务宗室子弟,培养宗室文化教育,很多宗室在地方修建书院,建立宗学,并且在音乐、数学、植物学、医学、雕版印刷等方面作出贡献,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籍资料,藩府本也被称为是明代官刻的珍品。

田宝中[7](2019)在《明代楚藩的经济状况与宗室斗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楚藩的宗室斗争与楚藩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三阶段:洪武至正德的萌发,嘉靖到隆庆的突显,晚明的全面爆发。明代前期,楚藩财源除定额岁禄外,还包括奏讨和钦赐的钱钞、田产和税课及生活资料,强占、夺买和纳献的各类民产等。因前几代楚王能力较强,与朝廷关系紧密,楚府主要向外拓展财源,并成为明代大藩,楚府在灵泉山的经营是其在地方拓展藩产的生动例子。楚府此时宗室人口较少,经济待遇良好,宗室分化尚不明显,宗室内部较为稳定。嘉隆时期,楚藩与朝廷关系相比明初较疏远,就藩湖广的众多亲藩挤压了楚藩的经营空间。楚藩财源不少被削减、取消或收归有司。宗室人口陡增带来了宗禄支给困难和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楚藩宗室因争夺继承权、财产权、生活资料及其它利益,发生了以英燿弑父案为代表的多起严重的宗室相残和犯罪案件,集中展现了楚藩宗室斗争的激烈程度。晚明时期,楚藩宗室人口成倍的增长与日益恶化的经济状况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楚藩与朝廷关系更为疏远,在亲藩中被边缘化,加上血缘、年龄、身份和郡王倾轧等原因,楚王权威不断被弱化,对楚府财源的控制力减弱。各方势力都参与到对楚府财富的谋夺,典型案例即郡王弄权谋国和王守仁诬奏案。万历三十年代,楚藩人口繁衍至数千,楚藩各阶层的宗室因争夺财产、生活资料以及因宗室管理中的各种弊端而积累的矛盾,以楚王身份问题为契机全面爆发。旷日持久、牵涉面广、影响极大的楚府宗室斗争,不仅引发了明廷的党争,更全面揭露了明朝宗藩制度的诸多弊病,反映了楚宗对明代厚上薄下的宗藩制度的激烈反抗。

钟国昌(CHUNG Kwok Cheong)[8](2017)在《明末清初朱明宗室出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明末宗室面对国变时所作出的抉择。明初确立的宗藩制度发展至晚明,出现了宗口膨胀、宗禄欠给等问题,给宗室带来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一系列困境。这个特殊群体于国变前遭清人与农民军刻意追击,其中农民军确立了两路大军先王府、后中央的战略。这一连串天崩地坼的剧变,对上层富宗影响最大。他们有的自发起兵勤王,有的依附南明政权反清,有的义薄云天为国殉难,还有的为求名利才逐鹿反清成为机会主义者。富宗地位超然,自然成为清朝争取招抚的对象,一正其名,二安民心。对于降清宗人下场,本文更尝试展示新朝统治者于不同时段对这类前朝降宗的政治取态,以体现时也命也的本义。至于绝大部分下层宗室,从现存史料观之,不少人终放弃天潢贵胄的光环及袍服而择地为民,任四民之业,或逃禅入道,以了余生。这类宗室在文化事业上留下不少墨迹,在宗教及历史上留下名字,有的更大放异彩。上述各类宗室的背景、心态、经历、选择下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最后,本文总结各宗室于国变后的抉择,发现各人本身的世系、地位、背景、遭遇、身处的地缘风气等因素熏陶出各自不同性格,还有他们对“正统”的看法,皆影响其心态和取向,可知人所选择的道路及出处实非由个人自由意志所决定。

苏辰[9](2017)在《明代南直隶兵防体制研究》文中指出南直隶即留都南京,为明朝财经重心、政治副中心和军事重镇。其兵防体制历经前期首都变留都、中叶操巡江统合、嘉靖防倭与文官提督扩权、晚期四子防区定型等四阶段。因应迁都,形成守备班子统率常设京营负责城防,而城防兵力有所削弱、其他卫所兵力有所增强,但前者仍主操守,后者则多役于屯与运。因备倭,海防归入直浙闽备倭都指挥统辖。正统后,海道宁息,三地分设备倭。明中叶沿江治安恶化,始以南京副或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兼巡江,统合江海防,镇戍营兵制和以文统武体制初步成型。嘉靖中,因防倭,该体制全面展开,南北巡抚获提督军务权,参赞尚书获统合全南直军事权。倭平后,文臣提督权被制度化,南北两巡抚的海防信地和操江都御史的江防信地就以圌山和三江会口为界,江防、海防之间的防汛协作机制也同时成立。参赞尚书统合京营防区、操江防区、江南防区和江北防区延续至明末。北京陷落后,南直隶军事布防成为弘光政权再构成的支撑力量。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史可法上书废除南京留都体制,设立京营戎政制度。江北四镇,驻守武昌地区的左良玉部为南京重要屏障,守备体制控制的武装力量转向弘光政权的体制。但弘光政权灭亡,留都终未能为明朝赢得偏安之局的地步。

蓝青[10](2017)在《明清之际“西陵十子”及其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陵十子”是明清之际杭州地区着名的文学群体,成员有陆圻、毛先舒、柴绍炳、张丹、沈谦、丁澎、孙治、吴百朋、陈廷会、虞黄昊十人,他们在诗、词、文、音韵学、哲学等诸多方面皆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且与陈子龙、吴伟业、顾炎武、陈维崧、施闰章、宋琬、王士禛、魏禧等文坛名流俱有交游,对清初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西陵十子”带动下,杭州成为东南文坛一个声势显耀的文学中心,虞山顾祖禹即称“一时诸名宿竞以风雅主坛坫,而西泠尤为英隽薮,娄东、云间皆推服恐后”(《孙宇台先生遗集序》)。顾氏将西陵置于娄东、云间之上,或许是出于其与“西陵十子”成员孙治的深厚交情,即便如此,亦可见“西陵十子”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力不容小觑。“西陵十子”与云间派、娄东派遥相呼应,共同推动了明末清初宗唐复古之风的盛行。本文以“西陵十子”及其诗学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原始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西陵十子”的形成过程及地域文化、时代政治、周边文学风气等背景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并揭示“西陵十子”文学观形成的原因;接下来对“西陵十子”的家世、生平、着述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并对其诗学思想进行深入考察,着力发掘其对明代复古派诗学之修正与突破,同时对其诗歌创作进行个案分析,展现各成员诗歌的独特风貌;最后考察“西陵十子”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同时勾勒出杭州诗坛自清初至嘉庆百余年诗歌发展轨迹。论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概述“西陵十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当时的地位,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同时,考察学界对于“西陵十子”的研究现状,找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文的突破处,并阐明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明清之际的“西陵十子”,主要探讨“西陵十子”的形成过程及其所处的特定的时空背景。第一节考察“西陵十子”的形成。本节对“西陵十子”成员交谊、形成过程、确立时间逐一进行细致考证,并对“西陵十子”的诗学宗旨及闻名一时的“西陵体”之特征予以阐述。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对“西陵十子”所处的地域、时代环境及与其他地域流派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发掘“西陵十子”诗学观形成的背景因素。第二节研究“西陵十子”与杭州地域文化。杭州秀逸的自然景观与高度发达的商业与娱乐业使“西陵十子”形成了隐逸恬澹、风流自适的价值取向,亦促成了重风韵、尚绮丽的诗学倾向,颇多山水之音与旖旎之情,这也使其更偏向以丰神情韵见长的唐诗而非喜说理议论的宋诗。第三节研究“西陵十子”与明清易代。面对清兵对杭州的劫掠与蹂躏,“西陵十子”对满清政权大多持不合作态度,绝意仕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清廷恩威并施的政策,加之杭州长期以来形成的达生、自适的地域文化传统,“西陵十子”大多由最初的抵制变为认同与接受,由怀恋亡明的遗民转为不问世事的“逸民”与顺应新朝的臣子,故形成了平和雅正的诗风,这与越中遗民长期坚持反清斗争,倡导凄厉哀愤的变风变雅之音形成了鲜明对比。第四节研究“西陵十子”与云间派之文学交往。在提倡文学复古上,“西陵十子”与云间派颇为一致,二者往来甚密,互通声气,共同掀起了明末清初宗唐复古高潮。第二章全面梳理“西陵十子”各成员之家世、生平、着述。“西陵十子”大多出身杭州望族,一门之内诗人众多,声名赫赫,且“十子”身经明清易代,考察他们的家世与生平,展示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及特殊的人生经历,对“西陵十子”诗学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西陵十子”大多倾力于着述,撰着宏富,本章对各成员的着述情况进行了梳理考证,辨别版本源流,厘清存佚状况,为诗学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西陵十子”的诗学思想。学界往往将“西陵十子”诗学视为对明代前后七子之因袭。“西陵十子”诗学的确有源自明代复古派的一面,但亦多有突破,本章即重点论述“西陵十子”对明代诗学的反思与新变。第一节考察“西陵十子”对明代复古派的继承与修正,认为“西陵十子”鉴于明前后七子的模拟蹈袭,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反对将格调凌驾于情志之上,并主张对“情”有所规范,力图将诗歌创作导向温厚和婉;在情志为本的基础上,“西陵十子”高度重视法度格调,但不同于七子派尺寸古法,强调“遗筌舍筏”,体现出更为鲜明的主体精神。第二节研究“西陵十子”对明前诗歌的批评,通过分析“西陵十子”对前代诗歌的具体批评,进一步发掘其诗学旨趣。“西陵十子”虽然延续了明代复古派“格以代降”的文学退化论,认为整个诗歌史就是古意逐渐凋丧的过程,但在具体批评中,能够做到以创作实际而不以时代先后论体格高下。“西陵十子”在论历代诗时,观点与前后七子多有不同。如评汉魏诗,以尚和婉、忌讦露为标准,认为班婕妤诗优于卓文君、阮籍诗优于嵇康;评六朝诗,一反明代复古派对六朝之鄙夷,不仅认为六朝诗的骈偶、用典、巧思等技法“未乖古调”,还从唐人对六朝诗的接受来肯定六朝诗的价值;评唐诗,对前后七子所不屑的晚唐诗予以高度评价,而对他们所尊奉的盛唐李白、杜甫诗颇有微词;评宋元诗,批评宋元诗之俚俗与议论,但较明七子派“自郐以下无讥焉”的态度更为理性与通达。第三节考察毛先舒的诗歌理论。在诗歌理论方面,毛先舒是“西陵十子”中最为出色者,其《诗辩坻》在清初诗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毛先舒对明代七子派、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弊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法由彼立,杼自我成,始即临摹,终期脱化”,在纠正各派诗学偏至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诗学体系;并提出“艳”不碍“雅”,为齐梁与晚唐艳体诗争取合理地位,而尚绮艳、宗晚唐正是其针对明代七子派之赝古、公安派之俚俗、竟陵派之枯寒所提出的新的诗学路径。第四章考察“西陵十子”的诗歌创作,结合具体创作进一步探究其诗学倾向。本章选取了“十子”中成就较高,且较具特色与代表性的四位成员的诗歌创作进行个案分析,他们分别为毛先舒、张丹、沈谦与丁澎,四人皆主张宗唐复古,但在具体宗法对象上有所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第一节考察毛先舒的诗歌创作。毛先舒于诗歌既有宗法汉魏盛唐者,慷慨悲凉,浑厚壮阔;又有追摹齐梁及晚唐者,绮思华藻,艳而不冶,丽而不俗;尤其是其五七言绝句,清新流丽,情韵兼胜,倍受清初诗家推许。第二节考察张丹的诗歌创作。张丹早年身经丧乱,流落饥寒,对杜甫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在主题倾向与艺术风貌上皆类似杜诗;晚年隐居秦亭山下,生活较为安定,故更多取法王维,呈现恬澹自然的风格特征。张丹的行旅诗尤为引人注目,在感慨身世的同时,以纪实的笔法沿途叙写民生多艰,具有“诗史”特质,且在艺术形式上颇具特色,多采用组诗及五古形式记录游踪,且多押仄韵尤其是入声,彰显奇崛兀傲,赢得了诗学家的高度称誉。第三节考察沈谦的诗歌创作。沈谦生于繁华,中年家道沦落,虽受云间派及其师陆圻复古理论影响,有效仿汉魏杜诗、沉郁悲凉者,但敏感多情、易于感伤的自身气质使其更偏于大历及晚唐,诗风衰飒冷漠,与盛唐之调迥别;沈谦诗歌以七律成就最高,深婉流利,缠绵缱绻,最受世人推崇。第四节考察丁澎的诗歌创作。丁澎早年以艳体着称,绮靡婉丽;中年入京为官,宗唐复古,雅正典丽;后因科场案谪戍尚阳堡,谪居期间人格心态经历了巨大转变,关外的恶劣气候与雄壮景观,伴随着诗人的复杂情绪,使其创作风格豪迈雄壮,气魄宏大,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五章主要研究“西陵十子”对杭州诗坛的影响。“西陵十子”作为清初杭州诗坛执牛耳者,对乡邦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梳理“西陵十子”的影响,亦是勾勒杭州诗坛自顺治至嘉庆间之传承演变,这对于浙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考察“西陵后十子”。“后十子”成员有洪异、徐逢吉、吴允嘉、李延泽、钱璜、俞士彪、沈用济、陈煜、丁文衡、张潞十人,可谓清代杭州第二代诗人群体中最负盛名者。“后十子”大多出自“西陵十子”门下,继承了“西陵十子”宗唐复古、温厚和平、晚年崇尚清雅的诗学主张,同时亦有突破,不仅在廓清拟古弊病上较“西陵十子”更为进步,而且对宋诗的态度较前辈更为缓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宋诗纳入取法范围。第二节考察“钱塘四子”、“东江八子”等“西陵十子”其他后学。这些诗人名气虽不及“后十子”,但亦出自“西陵十子”门下,并与“后十子”共同促进了杭州诗坛的繁荣,故对其生平、师承及诗学等一一考述。第三节考察厉鹗对“西陵后十子”之传承与变革。以厉鹗为首的杭州诗坛第三代诗人群体虽然对西陵前辈的复古诗学进行了较大的变革,但亦有继承,厉鹗早年即与“西陵后十子”往来密切,其对唐诗的浸润以及对醇雅的追求,宗宋仅取“永嘉四灵”、陈与义等小家而非浙东诗人取法苏轼、黄庭坚等大家,均与“西陵后十子”有着密切关系。第四节考察以朱彭为首的抱山堂诗人群体。以朱彭为首的第四代杭州诗人群体不满于厉鹗等人的宗宋取向与“枯瘠琐碎”,重新标举乡先辈“西陵十子”宗唐复古诗学,使杭州诗坛在乾嘉之际重新流行起唐诗风,可见“西陵十子”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本文最后有附录五则,分别是“西陵十子”成员家族世系表、“西陵十子”年谱简编、“西陵十子”交游考、《西陵十子诗选》序文资料以及“西陵十子”集外诗文辑佚。

二、论二世潞王朱常淓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二世潞王朱常淓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古代宗室墓志义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宗室墓志文研究现状
        (二)对已有研究之简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金石义例学与宗室墓志
    一、“义例”释义
    二、传统金石义例学与宗室墓志
        (一)由“义”定“例”
        (二)相关着作与宗室墓志
    三、当代金石义例学与宗室墓志
        (一)就“例”求“义”
        (二)亟待重视的宋后宗室墓志
第二章 首题研究
    一、南北朝至宋代宗室墓志首题中职与爵的书写
    二、“职失而爵显”的明代宗室墓志首题
        (一)宗室爵位称号的固定性
        (二)宗女爵位称号的专属性:郡君、县君、乡君
    三、独树一帜的历代宗女墓志首题
    四、宗室墓志首题文体称谓变化及相应文体形式
        (一)“墓志铭”类
        (二)墓记、追封记、石记
        (三)圹志
第三章 撰者研究
    一、官方撰文撰者选择的时代变化
        (一)中唐前临时受诏的文官
        (二)唐宋之翰林学士
        (三)明之翰林院
    二、官方撰文撰、书人的题署变化
        (一)无题署到题署渐成惯例
        (二)无题署与单属撰文机构并行
第四章 墓志内容与墓主形象演变及原因探析
    一、内容变化与墓主形象演变
        (一)强调功业与“藩辅”形象塑造
        (二)赞颂德才与“弃物”形象的美化与遮蔽
        (三)宗女重德与衬托手法的运用
    二、时代精神变迁与宗室墓志
        (一)立功
        (二)立德与立言
    三、宗室政策、宗室际遇与墓志书写
        (一)南北朝至唐代宗室
        (二)玄宗先天后唐代诸王
        (三)两宋宗室
        (四)明代宗室
    四、宗室形象认同变化与墓志书写
        (一)南北朝至唐代:既属“天潢”,又为“藩辅”
        (二)南宋:宗室士大夫
        (三)北宋与明代:“名曰天潢,实为弃物”
    五、文体发展与文体特性的作用
        (一)单一标识目的到与颂扬目的相结合
        (二)重在标识的官方撰文
        (三)警劝意识的掺入
第五章 官方介入后的墓志形式与风格演变及其原因探析
    一、官方撰文的特殊形式与风格
        (一)南北朝至唐代宗室墓志
        (二)北宋与明代宗室墓志
    二、制度化的官方撰文方式与墓志撰写
        (一)制度化撰文阶段
        (二)固定撰文机构和撰文人员
        (三)素材缺乏对墓志义例之影响
        (四)亲属参与途径被切断
    三、撰者角色与文体接受意识
        (一)撰者缺失的客观之文
        (二)文体接受意识的消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魏晋南北朝宗室墓志一览表》
    附录二 :《唐代宗室墓志一览表》
    附录三 :《宋代宗室墓志一览表》
    附录四 :《明代宗室墓志一览表》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朱常淓文化艺术才能的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的影响
二、经济的影响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五、个人的实践

(5)明代宗室政策对朱常淓思想性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代宗室政策的变迁
二、宗室政策对朱常淓思想性格的影响
    (一)典兵制度的破产使朱常淓缺乏刚毅的性格
    (二)藩禁的加重使朱常淓懦弱怕事,不敢担当
    (三)优渥的经济环境造就朱常淓“崇文尚雅、极端自负”的性情

(6)明代河南宗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明代河南宗藩制度概况
    第一节 宗藩制度的沿革及明初封藩的必要性
    第二节 明代宗藩制度的建立
        一 宗藩继承与等级制度
        二 宗室俸禄
        三 王府官吏设置
        四 王府兵卫
    第三节 藩府林立的明代河南
        一 河南藩府林立的原因
        二 明代河南藩王概况
第二章 明代河南宗藩的经济活动
    第一节 明代河南的王府庄田
        一 明代皇庄王田的概况
        二 明代河南王府庄田的来源及危害
    第二节 明代河南藩府人口问题
        一 河南宗藩的宗禄及人口问题
        二 宗室政策的调整及改革
    第三节 河南宗藩在商业活动中的影响
第三章 明代河南宗藩的社会活动——以婚娶、犯罪为例
    第一节 河南宗藩的婚娶制度
    第二节 河南宗室犯罪及危害
        一 宗室犯罪的原因
        二 宗室犯罪的类型
        三 对宗室犯罪的管理与安置
第四章 明代河南宗藩文化成就
    第一节 明代宗室教育的产生及发展
        一 明代宗学的设置与发展
        二 明代宗学设立的现实影响
    第二节 明代河南宗藩的文化成就及影响
        一 诗书文辞
        二 科学技术
        三 戏曲、音律
        四 史学研究
        五 藩府刻书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明代楚藩的经济状况与宗室斗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区域与对象
第一章 渐成大藩:就藩后楚府的财源与宗室
    第一节 明代前期楚藩财源的拓展与宗室的稳定
    第二节 从灵泉山占地案看楚藩在地方的经营
第二章 嘉隆时期楚藩的经济困境与宗室斗争的突显
    第一节 经济困境下楚藩宗室斗争的激烈化
    第二节 沉默与合谋:英燿弑父案与楚府宗室的反应
第三章 内外交困:晚明楚藩宗室斗争的全面爆发
    第一节 楚府财富的流失与楚王权威的削弱
    第二节 身份、权力与财产:楚藩宗室斗争的全面爆发
    第三节 厚上薄下:楚藩宗室斗争不断加剧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明末清初朱明宗室出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明末清初朱明宗室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状况
    1.1 明宗室于明末清初的特殊性
    1.2 明末清初朱明宗室的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视野及研究范围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焦点
    1.5 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2章 明末清初朱明宗室人口蠡测
    2.1 有关晚明宗室人口的研究状况
    2.2 有关晚明宗室人口的史料记述
    2.3 晚明政局与宗室人口关系
    2.4 晚明民变与宗室人口关系
    2.5 满清崛起与宗室人口关系
    2.6 清初的朱明天潢人口
第3章 晚明朱明宗室生活概况
    3.1 “富宗”与“贫宗”的由来与界说
    3.2 晚明宗室的军事权利
    3.3 晚明富宗的生活
        3.3.1 上层宗室仅余下的政治权利──奏事权
        3.3.2 富宗的经济条件
        3.3.3 富宗的奢华生活
    3.4 晚明贫宗的生活
        3.4.1 朝廷拖欠禄米的问题
        3.4.2 开放宗禁的问题
    3.5 晚明宗室的文化活动
    3.6 被剥夺自由的特殊阶层
第4章 明末清初的“天崩地坼”对朱明宗室的影响
    4.1 明末清初的“天崩地坼”
    4.2 晚明民变对朱氏天潢的威胁
    4.3 清人对明宗室的威胁
    4.4 明宗室于“天崩地坼”环境下的困境
第5章 明宗室对于殉的选择
    5.1 明宗室舍生取义之时机及原因
        5.1.1 国变即殉的明宗室
        5.1.2 于南明时期殉身的宗室
        5.1.3 于东宁时期殉身的宗室
        5.1.4 小结
    5.2 抗战失败而自杀的明宗室
        5.2.1 楚系三雄
        5.2.2 其他战败求死的明宗室
    5.3 走投无路而自杀的明宗室
    5.4 本章余论
第6章 降清的明宗室
    6.1 清人入关与率先投降的明宗室
        6.1.1 朱明上层宗室于清初投诚的情况
        6.1.2 朱明下层小宗于清初投降的情况
        6.1.3 清初对待故明宗室的具体政策
    6.2 顺治三年五月的私匿印信案
    6.3 明宗室于私匿印信案以后的投降情况
    6.4 康熙时期最后一批降清的明宗室
    6.5 本章余论
第7章 抗清的明宗室
    7.1 明宗室抗清的背景及原因
        7.1.1 为光复明室而自发抗战
        7.1.2 为新袭名位而奋力抗战
        7.1.3 获别人推举而被动抗战
        7.1.4 为个人野心才打着抗清旗号的卑劣宗室
    7.2 明宗室抗清的表现
        7.2.1 明宗室在抗清战争中的行为
        7.2.2 明宗室的抗清战略
    7.3 明宗室抗清的下场
        7.3.1 被清人杀害的明宗室
        7.3.2 死于叛变的明宗室
        7.3.3 死于内讧的明宗室
        7.3.4 不屈而死的明宗室
        7.3.5 不知所终的明宗室
    7.4 本章余论
第8章 归隐的明宗室
    8.1 归隐宗室的生计
        8.1.1 选择为师的宗室
        8.1.2 选择为医的宗室
        8.1.3 选择为农、为工、为商的宗室
    8.2 归隐宗室的精神寄托
        8.2.1 逃禅的明宗室
        8.2.2 入道的明宗室
        8.2.3 醉心文艺创作的明宗室
        8.2.4 寄情于诗文之归隐宗室
    8.3 余论:归隐宗室的交友圈和感情世界
第9章 结论:朱明宗室面对天崩地裂时的抉择──生不逢时、似有还无的选择
    9.1 正统论对明宗室的影响
    9.2 个人背景和际遇决定了明宗室的命运
    9.3 宗室出处对清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9.4 后人对这群落难天潢的评价
    9.5 总结
附录:第二章至第八章的宗室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明代南直隶兵防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史综述
    三、相关原始文献及文献学研究综述
    四、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五、说明
第一章 明前期京师到留都的兵防演变(1368-1464)
    第一节 京师之兵防(1368-1402)
        一、京城驻兵
        二、京畿驻兵
        三、有事命将与与京军之居重驭轻
        四、海防建设与防倭
    第二节 两京制的形成与确立
        一、洪武年间两京格局初创
        二、明成祖迁都北京,两京制正式确立。
        三、洪熙年间的反复至正统年间两京制的最终确立
    第三节 留都兵防之成立
        一、南京守备与京营
        二、南直隶的卫所与军役
        三、提督南直浙闽海道捕倭都指挥
    第四节 留都兵防的再整合
        一、南京守备班子的齐备化与京营的调整
        二、扬州备倭
        三、南北巡抚兼督南畿卫所
    小结
第二章 明中叶操江和巡江的强化与统合(1465-1521)
    第一节 操江都御史的成立
        一、操江武臣兼管巡江
        二、仪真守备复置和九江守备的增设
        三、巡江御史与操江都御史的增设
    第二节 兵备道的设置与文臣提督军务权力落实
        一、颖州兵备道
        二、苏松常镇兵备道
        三、徐州兵备道
        四、九江兵备道
    第三节 南京守备班子的调整
        一、任职人员出身资格的变化
        二、参赞专用南京兵部尚书
        三、南京守备与操江都御史的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嘉靖防倭与直浙兵防整合及提督文官扩权(1522-1562 年)
    第一节 防倭与营兵制的全面推广
        一、嘉靖倭乱
        二、从江淮总兵官到江南北分设副总兵的演变
        三、各参游守把的增设
    第二节 直浙兵防的整合
        一、浙直总兵官的设置与浙直合镇
        二、直浙闽总督的设置与平倭统筹
        三、南北巡抚与操江都御史提督军务权力的变化
        四、兵备道的增设
    第三节 兵源的变化
        一、卫所军与操军的缺额
        二、客兵的调用
        三、民兵与雇佣兵的征召
        四、将帅家丁
        五、抗倭兵饷
    第四节 兵变与南京参赞兵部尚书的扩权
        一、池河营与振武营兵变
        二、南京京营统帅体制的问题
        三、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的扩权
    小结
第四章 南直隶兵防四子防区体制的定型与运作(1563-1620)
    第一节 四子防区的定型与协同
        一、操江都御史与南北巡抚信地划界
        二、四子防区的定型
        三、南直隶防汛协同
    第二节 文臣提督军务权力在基层进一步落实
        一、兵备道的调整
        二、海防同知和江防同知的设置
    第三节 四子防区的统合与内部权力制衡
        一、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扩权的确认
        二、守备体制的内部制衡
        三、文武相制与操抚颉颃
    小结
第五章 南直隶兵防与弘光政权(1621-1645)
    第一节 明末动乱与南京兵防的应对
        一、明末统治危机
        二、南直隶兵防的调整
        三、南京京营的整顿
    第二节 南直隶军事力量的再构成与弘光政权的建立
        一、南直隶兵防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南直隶兵防与弘光政权的建立
        三、南直隶军事力量的再构成
        四、留都难系偏安
    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南京守备出身与任期
    附录二:协同守备出身与任期
参考文献
后记

(10)明清之际“西陵十子”及其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明清之际的“西陵十子”
    第一节 “西陵十子”文学群体的形成
        一、“西陵十子”成员及其交谊
        二、明季西陵文社
        三、南楼唱和
        四、《西陵十子诗选》与“西陵十子”的确立
    第二节 “西陵十子”与杭州地域文化
        一、隐逸之风
        二、旖旎之情
    第三节 “西陵十子”与明清易代
        一、消极逃隐:“西陵十子”对清廷的排斥
        二、从排斥到接纳:“西陵十子”对清廷的认可
    第四节 “西陵十子”与云间派
        一、“西陵十子”与云间派的交游
        二、“西陵十子”与云间派文学理论之“合”
        三、“西陵十子”与云间派文学理论之“离”
第二章 “西陵十子”成员家世生平着述考
    第一节 毛先舒家世生平着述考
        一、毛先舒家世生平考
        二、毛先舒着述考
    第二节 陆圻、柴绍炳、张丹家世生平着述考
        一、陆圻家世生平着述考
        二、柴绍炳家世生平着述考
        三、张丹家世生平着述考
    第三节 丁澎、沈谦等其他成员家世生平着述考
        一、丁澎家世生平着述考
        二、沈谦家世生平着述考
        三、孙治、吴百朋、陈廷会、虞黄昊家世生平着述考
第三章 “西陵十子”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西陵十子”对前后七子复古诗学的继承与修正
        一、情志为本
        二、温柔敦厚
        三、法度与新变
    第二节 “西陵十子”对明前诗歌的批评:以《诗辩坻》为核心
        一、尚和婉,忌讦露:评汉魏诗
        二、“未乖古调”,“大启唐音”:评六朝诗
        三、推崇初盛,兼及晚唐:评唐诗
        四、“宋人之诗伧,元人之诗巷”:评宋元诗
    第三节 毛先舒对明代诗学的反思与新变
        一、毛先舒对明代诗学的反思
        二、毛先舒的诗学主张
        三、毛先舒诗学审美理想
第四章 “西陵十子”诗歌个案研究
    第一节 拟古与求变:论毛先舒的诗歌创作
        一、宗法汉唐,沉郁悲凉
        二、取法晚唐,绮艳秾丽
        三、拟古与求变
    第二节 “得杜之苍”,“得王之清”:论张丹的诗歌创作
        一、“得杜之苍”
        二、“得王之清”
        三、险峭奇崛的行旅诗
    第三节 深婉流利,缠绵缱绻:论沈谦的诗歌创作
        一、凄艳之情
        二、衰飒之音
        三、哀婉流利的七律创作
    第四节 雄浑苍凉,豪迈壮阔:论丁澎谪戍期间的诗歌创作
        一、寒苦与压抑
        二、通达与自适
        三、乡关之思
第五章 “西陵十子”对杭州文坛的影响
    第一节 “西陵后十子”
        一、“西陵后十子”成员考述
        二、“西陵后十子”与“西陵十子”的交往
        三、“西陵后十子”对“西陵十子”文学理论的继承
        四、“西陵后十子”对“西陵十子”文学理论的突破
    第二节 “西陵十子”其他后学
        一、“钱塘四子”
        二、张丹门人
        三、沈谦门人
        四、毛先舒、柴绍炳、孙治门人
        五、蕉园诗人群体
    第三节 厉鹗对“西陵后十子”的继承与变革
        一、厉鹗与“西陵后十子”交游考
        二、厉鹗对“西陵后十子”的继承与变革
    第四节 上溯“十子”,反拨浙派:朱彭及抱山堂弟子
        一、朱彭对厉鹗诗学的反拨
        二、承继乡贤,宗法唐人:抱山堂弟子考述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西陵十子”成员家族世系表
    附录二: “西陵十子”年谱简编
    附录三: “西陵十子”交游考
    附录四: 《西陵十子诗选》序文资料
    附录五: “西陵十子”集外诗文辑佚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论二世潞王朱常淓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失的浙派与晚明的多重“古代”[J]. 赖毓芝. 美术大观, 2021(08)
  • [2]明代宗室“摄府事”制度研究[D]. 王浩淼.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古代宗室墓志义例研究[D]. 唐忠明. 石河子大学, 2020(07)
  • [4]朱常淓文化艺术才能的成因研究[J]. 刘陆军. 大观(论坛), 2019(09)
  • [5]明代宗室政策对朱常淓思想性格的影响[J]. 刘陆军. 时代报告, 2019(08)
  • [6]明代河南宗藩研究[D]. 徐筱筱. 郑州大学, 2019(08)
  • [7]明代楚藩的经济状况与宗室斗争[D]. 田宝中. 武汉大学, 2019(06)
  • [8]明末清初朱明宗室出处研究[D]. 钟国昌(CHUNG Kwok Cheong). 清华大学, 2017(02)
  • [9]明代南直隶兵防体制研究[D]. 苏辰.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10]明清之际“西陵十子”及其诗学研究[D]. 蓝青. 山东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论鲁二王朱昌皮的文化成就与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