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塑造

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塑造

一、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塑造(论文文献综述)

佟佳春[1](2021)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文中指出

熊龙[2](2021)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价值观作为个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人态度、观点和看法等多方面的集合,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生改变,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思考与追求。价值观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节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规范、导向、激励和凝聚等多方面的功能,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他们精神层面的发展,把握住人生道路的方向,不断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来看,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观会有着不同的状态,根据价值观形成的状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重要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呈现出从低到高的发展变化,形成的价值观也逐渐趋向成熟和稳定。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了解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遭遇到的难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维护社会安全稳步发展和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大学生在适应外部环境和满足自我需求之间所做出思考、评判和选择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需要具备个人需要、自我意识与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前提,这些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他们内在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系,个人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意志调节等内在条件在价值观形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使得价值观形成带有主体的一系列特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除了考虑内在条件,还应该着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外部条件,这些也都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先是通过对社会事物的初步理解,从而对社会事物产生认同并做出进一步的选择,然后将社会事物的全部信息进行重新整合,这些整合的信息就会逐渐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他们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个人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在两者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价值观形成也随之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价值主体方面更加的突出自我个性,在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出内外不统一的矛盾现象,在价值追求方面更加考虑社会现实性。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多样,其中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因素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网络信息化的覆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学校因素方面主要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方式、高校教学内容和高校教师队伍;在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有父母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个人因素方面主要有个人的思想认识、生活阅历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外在和内在因素都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是一个多方位的复杂体系,需要将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联合作用,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断健全教育长效机制,制定相应的教育举措,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格局,发挥整体合力作用,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健康全面发展。

张紫琪[3](2020)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与数字化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介不断融合、重组,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节目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网络直播。伴随着新媒体掀起的媒介革命,网络直播平台变成了市场与资本的宠儿和广大受众的秀场。网络直播的出现,尤其受到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喜爱。但是,由于网络直播准入门槛低、内容良莠不齐、渗透营销普遍等负面性导致完整、健康、良好的网络生态圈无法形成,这自然会对尚未成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现状,总结网络直播怎样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影响,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根据这样的情况,进一步研究并制定出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培育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网络直播的定义、直播形式、发展情况等内容的描述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从而阐述网络直播的类型及其特点。并分别对人格、道德人格、大学生道德人格进行阐释,说明大学生拥有完善而又健康道德人格的重要性。以问卷的形式,对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现状及对其影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从受众人数情况、受众观看时间、受众观看取向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拓宽大学生道德社交视野、缓解大学生道德心理压力、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妨害大学生道德理性思考、破坏大学生道德审美判断、导致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促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功利化、淡化大学生公正文明的道德情感等几个方面。最后,从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制定出应对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产生影响的策略:社会层面则需要重视社会网络直播平台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网络直播、培育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人格、强化大学生网络审美教育;学校层面需要注重高校道德教育培养队伍的建设,增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进行网络参与心理干预;个体层面需要大学生增强培养网络直播的是非情感、养成网络道德的评判能力、提高网络直播的鉴赏能力,从而打造清朗的网络“生态圈”。这对构建网络道德环境、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能,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起到既治标又治本的作用。

赵本燕[4](2020)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社会思潮加速了在我国的传播步伐。其中,消费主义思潮是众多思潮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思潮之一。消费主义思潮所崇尚的物欲享受和消费至上等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陷入了危机。笔者通过在武汉地区各大高校中随机抽取四所大学,对其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型访谈,以问卷数据和访谈信息为支撑,分析了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建构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的具体对策。全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论述了消费主义思潮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涵义。该部分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角度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内涵进行了总结,阐明了消费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同时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概念,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视为由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伦理生活、心理生活、休闲生活各部分内容共同构成的精神生活综合体。其次,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材料分析了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第一,消费主义崇尚物质享受缺少人生追求,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漂移不定;第二,消费主义倡导符号消费物化价值取向,造成大学生拜金主义意识浓厚;第三,消费主义追逐物欲满足忽视精神发展,造成大学生主体人格受到压抑;第四,消费主义主张金钱至上淡漠情感交流,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异化。再次,从思潮的传播特点、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及大学生自身等四个层面入手探寻了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消费主义思潮娱乐性、网络化和生活化的传播特点易吸引大学生;二是,社会环境的功利化趋势强化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力度;三是,高校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缺失;四是,大学生自身缺陷加剧了精神危机。最后,提出了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需要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净化网络媒体环境,营造大学生健康精神生活的生成场域、学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大学生自身提高辨别能力和免疫功力,注重精神追求等四个方面建构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

侯宇琪[5](2019)在《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才是个体的立身之基、发展之本。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成型的关键时期,其人格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更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受到外界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频频出现各种问题,同时这也透视出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对解决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人格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生态化审视。立足于现实,通过对部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访谈,并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透视出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人格教育问题多元,收效甚微,总体定位模糊缺乏精确性、实施零散缺乏系统性、课程资源泛化缺乏针对性、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性;而家庭人格教育的优势也成为弊端,影响深远却喜忧掺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格教育的影响错综复杂,良莠不齐,负面影响难以分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解决对策,主要从五个大方面入手。第一,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推进大学生人格教育可持续发展。第二,积极遵循耐度定律,推动人格教育教学改革。第三,努力消除限制因子,实现人格主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第四,重视生态位的分化,积极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人格教育共同体。第五,保持人格主体的内稳态,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人格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关爱是回归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大学生人格教育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是实施人格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大学生人格教育不是仅仅依靠高校就可以完成的,更需要社会、政府、家庭等多方力量的援助。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建立人格教育生态系统网络,提出科学对策,共同推动人格教育实践,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任小琴[6](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丁腾腾[7](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大会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总体要求,即教育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人格,实乃人之灵魂所在,具备健全的人格是立身之基与发展之本。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现代化也使其愈发具有时代价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变革水涨船高,我们的观念就是水位。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祖国未来之栋梁,大学生人格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其自身的发展与成就,更加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以及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最终实现。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人格意识状况是健康的、积极的,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不良思潮等负面因素的冲击,少数学生在其道德人格方面反映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何完善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水平,使其自觉承担起历史与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高等教育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人格并非一成不变,靠后天学习与教育习得,是可以不断修炼与塑造的。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人格意识发展状况,加强人格培育、引导学生不断塑造与提升人格修养,努力掌握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完善个性、充实自我、健全人格,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的呼唤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本文导论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主张与具体实践,包括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人格教育现状的研究、关于人格内涵的研究、关于人格标准的研究等等。通过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基本态势,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路径;第一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首先对人格及健康人格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主要包括人格及健康人格的概念界定、人格培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健康人格的衡量标准三方面内容。与此同时,全面阐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健康人格培育是大学生成才立业的先决条件、健康人格培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健康人格培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立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对“当前山东省济南市各高校大学生人格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整合架构的基础之上,汇总得出以济南市各高校为例的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现实表征(包括主要正面表征与主要负面表征)、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透视分析,并提出确立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正确理念;第三章从两个维度明确地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新要求,一是注重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意识,包含以理想信念引导历史使命、以创新实践诠释责任担当两个方面。二是利用新时代新媒体文化的强势覆盖性转变固有思想,包含以媒体文化完善道德素养、以媒体责任培育健康人格两个方面;第四章分别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四个维度出发,旗帜鲜明地指出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有效途径:秉持社会核心价值引导、依托教育者的主体支撑、营造良好的家训与家风、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意识。本篇文章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等相关科学知识与理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将塑造健康人格的主体限定为“95后新时代大学生”。借助对“95后大学生”学习等各方面影响深远的重要载体,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人格现状、人格教育现状,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动态的、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去接近和实现的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模式。

韦炯文[8](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性人格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奋斗性人格是指个体具有奋斗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奋斗性人格体现在个体具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笃学不倦的学习能力4个基本特征。由于学习动机缺失、家庭教育缺位、课程育人有效性不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陷入了消极、被动和迷茫的非主流状态中,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奋斗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目标意识淡薄、责任担当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四个方面。所以,为了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和时代责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奋斗性人格十分必要。在前人对人格、奋斗性人格以及奋斗与幸福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界定奋斗性人格的内涵、基本特征,分析当前大学生奋斗性人格发展不足的主要表现、原因以及消极影响,旨在唤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奋斗性人格培育的重视。同时基于大学生人格成长和发展需求,以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的培养要求,认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因事而化和因时而进四个基本原则,同时采取优化家风育人机制、整合环境育人机制、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育人机制和强化自我教育机制五种主要对策对大学生进行奋斗性人格培育。

杨芬[9](2019)在《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 ——以四所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变化发展,大学生健康服务和健康成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事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本研究选取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四所高校为调研地,运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医学模式、健康促进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和系统理论深入研究昆明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系统可行的对策,为完善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构建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从大学生健康供给和健康需求两方面对昆明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进行研究。健康供给层面主要涉及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综合医院和精神卫生院)、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体育教学部以及相关健康服务工作人员健康资源提供情况、诊疗服务情况、教育教学活动及日常工作职责,开展健康服务和教育情况;健康需求层面主要涉及学生健康状况、学生健康认知、健康态度、健康需求情况。同时对来自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健康认知、健康态度、健康需求情况进行百分比统计和X2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着性差异,P>0.05为无明显差异性。研究发现,昆明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在健康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大学生健康保障制度建设不完善,功能发挥不到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待强化、健康发展支持不足,缺乏效果评估;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需求问题:健康认知不全面、健康关注度待加强、健康知识获取渠道有限、健康服务需求无法有效满足、学生自身健康投入不够。同时不同高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健康认知和健康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P<0.005),在健康需求上不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健康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学生对体育课程开设目的缺乏认识,学校免修体育课程规定存在不合理、健康资源缺乏,难以有效满足需求、不良生活习惯或方式影响健康水平。通过对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笔者提出了完善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转变大学生健康支持理念,拓展和丰富理念支持途径、改善健康支持体系的制度与责任、整合健康服务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营造大学生健康服务支持性环境、大学生增强体育锻炼,自主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徐国平[10](2019)在《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路径研究 ——以南充市高校为例》文中指出社会心态问题是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当前我国各项改革正步入攻坚区和深水区,面对不断凸显的各类社会矛盾,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舆论,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对于充分调动各界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关注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一批又一批社会心态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为主题展开研究,并期望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梳理出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基本路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目的,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梳理国内外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阐述论文的基本框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剖析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第二部分,是整个论文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内容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理论基础,继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内在关联性。第三部分,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该部分内容通过社会调研及调研相关数据的分析,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探究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培育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基本路径。文章首先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实效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协同性原则);接着分别从社会义利观、社会认知、开放包容和批判精神这四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塑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概述
    2.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相关概念释义
        2.1.1 价值观
        2.1.2 价值观形成
        2.1.3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
    2.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目标导向
        2.2.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核心目标
        2.2.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高远目标
    2.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不同阶段
        2.3.1 价值观形成的发生培育阶段
        2.3.2 价值观形成的扩展探索阶段
        2.3.3 价值观形成的适应稳定阶段
    2.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
        2.4.1 有助于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2.4.2 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全稳步发展
        2.4.3 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4.4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3.1.1 人的本质理论
        3.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1.3 意识形态理论
        3.1.4 实践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3.2.1 接受理论
        3.2.2 灌输理论
        3.2.3 传播理论
    3.3 其他相关理论的借鉴
        3.3.1 认知发展理论
        3.3.2 价值澄清理论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机理
    4.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前提
        4.1.1 个人需要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前提
        4.1.2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观前提
        4.1.3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前提
    4.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条件
        4.2.1 认知水平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起源
        4.2.2 情感体验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依据
        4.2.3 意志调节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保障
    4.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外在条件
        4.3.1 政治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制约
        4.3.2 社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熏陶
        4.3.3 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
        4.3.4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传播
    4.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活动
        4.4.1 对于事物信息的初步理解
        4.4.2 对于事物信息的自觉认同
        4.4.3 对于事物信息的理性选择
        4.4.4 对于事物信息的有机整合
    4.5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发展规律
        4.5.1 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
        4.5.2 内在思想的相互转化
        4.5.3 内外要素的相互统一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特征
        5.1.1 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
        5.1.2 在价值主体上突显出自我化
        5.1.3 在价值选择上充满矛盾化
        5.1.4 在价值追求上转向现实化
    5.2 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5.2.1 社会因素的影响
        5.2.2 学校因素的影响
        5.2.3 家庭因素的影响
        5.2.4 个人因素的影响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路径
    6.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原则
        6.1.1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6.1.2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6.1.3 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6.1.4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6.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方法
        6.2.1 传统方法的继承
        6.2.2 现代方法的运用
    6.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机制
        6.3.1 建立科学激励机制
        6.3.2 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6.3.3 建立环境育人机制
        6.3.4 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6.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举措
        6.4.1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6.4.2 加强高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4.3 注重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6.4.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6.4.5 占领高校网络媒体的前沿阵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网络直播
        1.网络直播的定义
        2.网络直播的类型
        3.网络直播的特征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
        1.人格的内涵
        2.道德人格的内涵与结构
        3.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涵
    (三)研究的基础理论
        1.网络伦理学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3.网络传播理论
二、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的现状
        1.受众人数情况
        2.受众观看时间
        3.受众观看取向
    (二)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积极影响
        1.丰富的直播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2.互动的直播平台有利于拓宽大学生道德社交视野
        3.轻松的直播环境有利于缓解大学生道德心理压力
        4.灵活的直播形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感
    (三)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消极影响
        1.过度娱乐妨害大学生道德理性思考
        2.低俗文化破坏大学生道德审美判断
        3.非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
        4.打赏机制促使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功利化
        5.消极心态淡化大学生公正文明的道德情感
    (四)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
        1.网络直播的双面性
        2.网络道德环境管控机制的不健全
        3.高校网络利用引导的缺失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不足
        5.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欠缺
三、网络直播背景下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培育对策
    (一)社会网络道德环境构建
        1.重视社会网络直播平台建设
        2.强化大学生网络审美教育
        3.科学宣传良好网络道德人格
        4.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网络直播
    (二)学校道德教育引导
        1.注重高校道德教育培养队伍建设
        2.增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
        3.进行网络参与心理干预
    (三)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与判定能力
        1.培养网络道德的评判能力
        2.养成网络直播的是非情感
        3.提高网络直播的鉴赏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论文的创新之处
一、消费主义思潮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涵义
    (一) 消费主义思潮的内涵及基本主张
        1. 消费主义思潮的内涵
        2. 消费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二) 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涵和外延
        1. 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涵
        2. 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外延
二、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 崇尚物质享受缺少人生追求,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漂移不定
        1. 人生虚无,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居于主导
        2. 理想动摇,物欲至上的生活方式颇受欢迎
    (二) 倡导符号消费物化价值取向,造成大学生拜金主义意识浓厚
        1. 符号消费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2. 符号消费歪曲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强化了大学生的拜金意识
    (三) 追逐物欲满足忽视精神发展,造成大学生主体人格受到压抑
        1. 消费主客体的关系被颠倒,造成了人为物役的状态
        2. 人对休闲的依赖关系被破坏,使人远离了美丽的精神家园
    (四) 主张金钱至上淡漠情感交流,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异化
        1. 人际关系趋于功利化、世俗化
        2. 人际交往陷入部落化、隔间化
三、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消费主义思潮的传播特点易吸引大学生
        1. 娱乐性的传播特点提升了消费主义思潮的魅力值
        2. 网络化的传播特点加速了消费主义思潮的传送度
        3. 生活化的传播特点增强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接受度
    (二) 社会环境的功利化趋势强化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力度
        1. 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利益观念和物质欲望
        2. 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推波助澜强化了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力
        3. 信贷工具的推出为消费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 高校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缺失
        1. 高校社会思潮教育、消费观教育和金钱观教育未得到充分落实
        2. 高校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3. 高校在健康校园氛围的营造方面存在不足
    (四) 大学生自身缺陷加剧精神危机
        1. 理想信念摇摆不定,价值取向多元物化
        2. 辨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不足,容易陷入消费主义思潮的精神迷魂阵
        3. 攀比心理严重,抗压能力较弱
四、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建构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的对策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定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
        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警惕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营造大学生健康精神生活的生成场域
        1.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2. 加强媒体行业监管,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素质
    (三) 学校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2. 完善教育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思潮教育、消费观教育和金钱观教育
        3. 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理论课塑造大学生健康精神生活的作用
    (四) 大学生自身要提高辨别能力和免疫功力,注重精神追求
        1. 提高辨别能力和免疫功力,自觉规避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2. 丰富休闲生活,发挥休闲在精神生活建构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5)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践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1.1.2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
        1.1.3 培育大学生养成新型健康人格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1.4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现实呼唤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国内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现状的综述
        1.3.2 关于国外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现状的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教育生态学理论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涵分析
    2.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涵
        2.1.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概念
        2.1.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
        2.1.3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2.2 教育生态学理论解析
        2.2.1 教育生态学理论概述
        2.2.2 教育的生态环境
        2.2.3 教育的生态功能
    2.3 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践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可行性
        2.3.1 传统人格教育的弊端日益暴露,推动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变革
        2.3.2 探寻有效的教育对策需要教育生态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化审视
    3.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原理分析
        3.1.1 基本定律法则
        3.1.2 基本效应
    3.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
        3.2.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
        3.2.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部生态环境
        3.2.3 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当前大学生主要人格问题
        4.1.1 心理发展滞后
        4.1.2 道德信念弱化
        4.1.3 自我中心价值倾向
        4.1.4 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4.2 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高校:问题多元,收效甚微
        4.2.2 家庭:影响深刻,喜忧参半
        4.2.3 社会:错综复杂,良莠不齐
    4.3 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外部生态环境:产生限制因子
        4.3.2 内部生态环境:人格主体内部失衡
        4.3.3 生态因子作用法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探寻大学生人格教育对策
    5.1 优化教育环境:推进人格教育可持续发展
        5.1.1 完善理论制度环境,规范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地位
        5.1.2 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5.2 遵循耐度定律:推动人格教育教学改革
        5.2.1 转变教学思维,大学生人格教育思维转向主体间性
        5.2.2 坚持以师为范,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格素质
    5.3 消除限制因子:实现人格主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5.3.1 丰富和创新人格教育的载体,在活动实践中避免“花盆效应”
        5.3.2 创建多层次课程体系,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专业课程为主体
    5.4 重视生态位分化: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人格教育共同体
    5.5 保持人格主体内稳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人格教育
        5.5.1 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为人格主体内部生态稳定奠定基础
        5.5.2 积极调试心理耐度,寻找人格主体内外平衡的有效结合点
    5.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学界研究综述与评价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理论梳理
    一、人格及健康人格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 人格、健康人格的概念界定
        (二) 人格培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三) 健康人格的衡量标准
    二、新时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 健康人格培育是大学生成才立业的先决条件
        (二) 健康人格培育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 健康人格培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现状
    一、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调查研究过程
        (一) 问卷设计
        (二) 数据分析
    二、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现实表征
        (一)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正面表征
        (二)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负面表征
    三、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健康人格培育欠缺信服力
        (二) 健康人格培育欠缺针对性
        (三) 健康人格培育欠缺现实性
        (四) 健康人格培育欠缺及时性
    四、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中问题成因分析
        (一) 西方社会思潮的泛起与侵袭
        (二) 传统家风建设的忽视与背离
        (三) 师资力量与教育导向的偏颇
        (四) 个体自主意识的薄弱与缺失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目标定位
    一、注重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意识
        (一) 以理想信念引领历史使命
        (二) 以创新实践诠释责任担当
    二、利用新时代新媒体文化的强势覆盖性转变固有思想
        (一) 以媒体文化完善道德素养
        (二) 以媒体责任培育健康人格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一) 重视教育引导
        (二) 加强舆论宣传
        (三) 强化社会熏陶
    二、依托教育者的主体支撑
        (一) 教以效化:打造高素质思政人才队伍
        (二) 以文化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 以德育人:高度重视心理道德教育
        (四) 教以行践:积极倡导社会实践活动
    三、营造良好的家训与家风
        (一) 注重良好家庭习惯的养成
        (二) 增强学生的家庭归属感
    四、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意识
        (一) 完善自我意识
        (二) 健全思维养成
        (三) 锻炼坚强意志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期刊类:
    (三) 学位论文类: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性人格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视角创新
        (二)观点创新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性人格的内涵、特征以及必要性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性人格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
        二、奋斗性人格的内涵
        三、奋斗性人格的特征
    第二节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性人格的必要性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二、大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性人格发展不足的表现、成因及消极影响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性人格发展不足的主要表现
        一、目标意识淡薄
        二、责任担当不强
        三、创新能力不足
        四、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性人格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学习动机缺失,目标意识淡薄
        二、家庭教育缺位,责任意识不强
        三、课程育人有效性不足,核心素养发展不全面
        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心态容易浮躁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性人格发展不足的消极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妨碍大学生的学习成长
        三、妨碍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三章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性人格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第一节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性人格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以文化人
        三、坚持因事而化
        四、坚持因时而进
    第二节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性人格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家风育人机制
        二、整合环境育人机制
        三、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四、创新实践育人机制
        五、强化自我教育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 ——以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健康支持工作
        (二) 生理疾病问题凸显,疾病医疗服务有待加强
        (三) 心理问题亟待关注,需提升服务水平
        (四) 社会问题威胁人们的健康发展,需保持高度重视
        (五) 公民健康保障的需求期望提高,追求更完善的服务
        (六) 大学生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基本概念
        (一) 健康
        (二) 健康促进
        (三) 健康支持体系
第一章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 国际组织和各国健康政策发展
        (二) 大学生健康内容对比分析研究
        (三) 大学生健康支持研究
        (四) 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 大学生健康支持政策研究
        (二)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
        (三) 大学生健康面临问题研究
        (四) 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对策研究
        (六) 大学生健康标准研究
    三、综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及资料分析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访谈法
    四、研究设计
        (一) 问卷的编制
        (二) 问卷研究步骤
        (三) 访谈研究步骤
        (四) 质量控制
    五、研究技术路线
    六、相关理论及分析
        (一) 健康促进理论视角
        (二) 社会医学模式视角
        (三)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
        (四) 系统理论视角
第三章 研究发现及分析
    一、昆明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发展概况
    二、昆明市大学生健康支持发展概况
    三、昆明市四所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分析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 昆明四所高校健康服务支持服务提供分析
        (三) 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需求分析
        (四) 四所高校大学生健康相关差异性分析
        (五) 昆明市四所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四、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供给问题
        (二) 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需求问题
        (三) 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健康促进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改进建议
    一、转变大学生健康支持理念,拓展和丰富理念支持途径
        (一) 加强学生健康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健康认知
        (二) 广泛开展大学生健康宣传,强化健康和生命质量教育
    二、改善健康支持体系的制度与责任
        (一) 完善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制度规范,优化部门职能
        (二) 完善高校学生健康信息的动态追踪和监督制度
        (三) 明确规范各方参与健康服务责任
    三、整合健康服务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一) 优化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资金投入
        (二) 加大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
        (三) 加强学校相关健康服务人员服务能力培训力度
        (四)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四、营造大学生健康服务支持性环境
        (一) 开展健康课程进校园,营造校园健康知识学习氛围
        (二) 开展多元文体活动,打造学生健康素养培育园地
        (三) 加强健康知识宣传,确保校园健康风险有效防控
        (四) 优化校园实体环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五、大学生增强体育锻炼,自主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路径研究 ——以南充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的难点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对比研究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心态的内涵
        (二)健康社会心态的内涵
        (三)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二、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人的本质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
        (三)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取向
    三、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大学生具备正确的社会义利观
        (二)社会竞争加剧要求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社会认知
        (三)世界多极化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优良品质
        (四)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内在关联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当代大学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渠道
        (三)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范围、方式及数据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
        (二)部分学生社会认知存在偏差
        (三)少数学生缺乏开放包容的品质
        (四)部分学生从众心理较为突出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观出现错位
        (二)传统观念导致大学生社会认知出现偏差
        (三)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缺乏开放包容品质的问题日益凸显
        (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使大学生缺乏批判精神
        (五)父母、高校、社会对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
第四章 培育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有效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培育的实效性原则
        (二)牢记教育使命,突出培育的目的性原则
        (三)注重人文关怀,把握培育的动态性原则
        (四)强调合力作用,实现培育的协同性原则
    二、以树立正确社会义利观作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重点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义利观营造浓厚的高校文化氛围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义利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注重家风建设,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义利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以提高社会认知能力作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提升反思能力,磨炼个人意志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认知引导..
        (三)社会要加强各部门的监管力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四、以塑造开放包容的优良品质作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基础
        (一)当代大学生要扩宽交流渠道,学会忍耐与宽容
        (二)高校要不断提供锻炼大学生社交技能机会
        (三)积极倡导大学生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
    五、以培养批判精神作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手段
        (一)将批判性思维培养列为高校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载体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批判精神..
        (三)当代大学生要时常自我批判,端正自我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塑造(论文参考文献)

  • [1]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D]. 佟佳春.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D]. 熊龙. 河北大学, 2021(09)
  • [3]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研究[D]. 张紫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赵本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侯宇琪.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6]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7]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D]. 丁腾腾. 山东大学, 2019(09)
  • [8]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性人格培育研究[D]. 韦炯文.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9]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 ——以四所高校为例[D]. 杨芬.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路径研究 ——以南充市高校为例[D]. 徐国平.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塑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