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需求可分可合 - 清华同方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业务需求可分可合 - 清华同方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一、业务需求可分可合——清华同方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艳[1](2017)在《基于MES的制造车间仓储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车间物流作为制造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领域,关于物流的许多问题被适时地提出,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耗、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等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对一个企业来说,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无处不存在物资的流通,而生产物流作为企业物流的重要领域,同生产一环密切相关,无论车间设备、辅助加工工具等条件如何先进,制造企业的车间物流水平无法达到基本要求,整个生产过程也不能顺利完成,甚至可能会出现某生产加工环节的停滞,如此企业的效益也定无法让人满意。那在制造企业中如何合理组织,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空间,将正确的物资运输到正确的地点俨然早已成为车间物流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自动化被越来越多的引入到了制造企业当中,为了将企业利益最大化,对作为企业物流最重要一环的车间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ES系统是制造企业生产车间执行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完善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本文以某制造车间为应用场景,以信息化为核心,基于MES系统,将信息、通信技术同现代自动化设备AS/RS(Automated Storage/Retrieve System)等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实现对正确物资进行高效出入库管理,创建基于MES的车间仓储物流管理模块。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现状,进行需求分析。其次,进行业务流程分析,确定系统总体结构,对系统进行详细的物理设计,对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功能分配、数据结构等进行分析。之后,采用MVC的系统架构开发基于MES的物流管理系统,并以“编码技术”、“条码技术”、“RFID技术”为关键技术作为标识的手段。最后对各个功能进行应用验证。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ES的制造车间仓储物流管理系统”。采用J2EE体系结构实现仓储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制造车间的效率。

张尧[2](2016)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小农生产方式发挥着主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它是目前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当前,改造小农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地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改革方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分析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建设、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农业生产方式——社会风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本文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建国后不同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不同社会风险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并运用社会保障“三体系”解释框架剖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化解不同社会风险时的内容、结构与层次体系的特征,继而引出当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变迁带来新风险及其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问题。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厘清和解读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村社会保障的互动与变迁过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现实特征等进行研究,得出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不同的社会风险,而农村社会保障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和层次体系也呈现出不同内容:农村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在内容体系上呈现出社会救助向社会保险、生存型向保险型的转变过程;结构体系的演变呈现出由农村特殊群体向农村全体居民覆盖的历程;层次体系的演变呈现出在责权关系上国家由无意识到被动提供社会保障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历程,初步形成了国家、社会、个人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责任框架。英国、法国和日本三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时间较早,其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经验对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研究选取农业发达的英国、法国和日本,研究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研究认为:典型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具备了相应的经济社会前提条件,是面对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而出台的政策,其发展经历一个由社会救济到社会保险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由生存权向发展权演化的过程;其层次体系存在一个显着的从国家责任到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责任的变化过程,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此外,因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道路选择也存在显着差别,同时强化法律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迈进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阶段,传统农业社会的风险被工业社会的风险所取代,但是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能化解工业社会的风险,仍用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去应对新生产方式的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成为必然。综合以上研究的成果,本研究认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决定了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三体系”分析框架出发,为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就是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三支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其中,农村兜底型社会救助制度是基础,重点是建立综合性社会救助;农村基本型社会保险制度是主体,重点在于农村两个基本保险待遇和责权关系的调整以及新制度的构建;农村服务型社会福利制度是重要补充,重点在于提高待遇和扩大覆盖面。

高凡[3](2014)在《“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研究》文中认为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国经济发展、公众生活以及公共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因此,电子政务越发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而作为电子政务重要内容的社保信息化,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以我国首个社保信息化项目,即“辽宁一号”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其失败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为其他社保信息化项目提供启示,进而也能够为我国软件产业的项目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首先对“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的启动背景、实施内容及其客户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该项目开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阐述,并认为,“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更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供应不足、成本费用过高、与客户沟通不畅及后期软件维护和升级困难四个方面。接下来,本文对“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包括项目风险管理意识匮乏、项目成本管理意识不充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与沟通管理不足以及项目质量管理意识不够四个理由。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基于“辽宁一号”社保项目的项目管理经验,为其他社保信息化的项目管理提供了对策和启示。

应江勇[4](2015)在《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博弈及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处于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中,如何快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是现阶段中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重要难题。当前运营商发展正面临“传统市场趋于饱和、跨界竞争不断加剧”等逆境,“智慧城市政务类”、“智慧城市惠民类”、“智慧城市兴业类”等项目及应用可为运营商带来数据中心、云计算、开发平台、示范项目等领域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智慧城市带来的发展“蓝海”,运营商亟需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根据智慧城市项目类别选取适宜的运营模式;二是如何与智慧城市各类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开展竞争与合作;三是如何正确评估智慧城市项目的成功度并总结经验供后续项目参考借鉴等。本文基于博弈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价值链管理理论等,采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决策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上述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包括:1)理清“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2)剖析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类型及特点;3)构建“智慧城市”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博弈模型;4)构建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项目的成功度评估模型。从创新点看,主要包括:1)构建了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三类建设运营项目的竞合博弈模型,包括基于BOT模式的政务类项目博弈模型、基于收入共享模式的惠民类项目博弈模型、基于投资分配及价格监管模式的兴业类项目博弈模型。2)构建了一套面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项目的评估模型和方法,包括“4+1”评估模型(涵盖目标评估、过程评估、影响评估、可持续评估和项目成功度评估)和方法体系(问卷设计及信度效度检验方法、基于层次分析的指标体系赋权重方法、基于模糊决策的项目成功度评估方法)。同时,设计了三套辅助评估实施操作的调研问卷。

阳盛益[5](2014)在《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提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培训促进就业不仅是各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通行手段之一,而且是各国政府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中国政府亦不例外。在中国,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垄断提供、改革开放初期的公私分立提供、1990年代后期以来的政府指派式的公私混合提供的发展阶段。以公共就业培训中心、技工院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培训机构已成为政府完成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多元主体混合提供公共就业培训模式下存在竞争性不够、客户缺乏选择、政府定位不清晰、管理混乱、以及有效监管不足等问题,导致公共就业培训服务供给效益不高、绩效低下的困境,已很难胜任当前我国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时代的培训需求。所以,寻求一种新的机制来治理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多元主体混合提供尤为迫切。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准市场机制强调实施提供者/生产者分离、竞争性招标、和/或凭单制的应用,成为西方福利国家在传统上由政府垄断供应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领域构建多元主体竞争性参与提供的有效治理机制。在政府购买公共就业培训服务中建立准市场机制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也是一种有用的新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公共就业培训的准市场模式强调借助市场机制力量,通过用户选择和生产者竞争来实现高质量服务的提供。其操作机制首先需将原本集服务的供应与生产于一体的政府,实现购买者与生产者相分离,其次政府要以一定标准向外招标选定定点培训机构,然后以合同或准合同形式向招标选定的被认证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在准市场中,政府部门的角色是公共就业培训的项目组织者、资金提供者、质量监管者,不再是培训项目的具体生产者;各类培训机构竞争性地参与公共就业培训的生产;接受培训服务的各类对象可以自己选择培训。政府购买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有效运行依赖于有一个基于竞争与选择的市场结构、充分的信息、较低的交易成本、有效的激励等基础条件,其目标是要提高服务的多样性、有效性、提高供应商的回应性和客户的选择自由。在购买者——生产者相分离的前提基础上,构建政府购买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有三种路径选择: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准市场,以合同外包为基础的准市场,和以培训券为基础的准市场。随着培训服务的购买者——生产者的分离,他们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合同交易行为就会应运而生,因此要实现政府购买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良性运行,确保实现准市场的“效率、回应、选择和平等”目标,政府需要建立包括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和控制机制在内的多种治理机制。与传统的培训模式比较而言,新模式优势主要包括:可以充分利用了我国现有的技工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培训力量的参与来确保我国政府面临的巨大公共就业培训任务的完成,有助于形成以竞争求质量的有效机制,有助于改变培训对象的被动局面、提高他们对培训商的可选择性,有助于实现政府对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混合提供格局的有效管理,也有助于推动政府转型。新世纪以来,随着统筹城乡公共就业培训制度的建立,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并创建了多种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新模式,如上海和南京等地的“职业培训补贴个人账户”,浙江的衢州、湖州、杭州,江苏、湖南以及四川成都等地的“培训券”,上海、江苏的泰州、苏州,江西、天津、山东烟台等地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浙江慈溪的“大培训”等培训制度。通过对地方政府创新的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公共就业培训市场化基础条件的建构,包括已经形成了一个由纵跨政府多层级、横跨政府多部门组成的多方购买主体,和一个由就业训练中心、技工院校和社会办机构等多种培训机构共同组成的多生产方共同组成的分散型市场结构。培训市场的服务对象则已公平地涵盖城乡各类劳动群体。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培训项目,强调招标和合同的使用,培训券得到越来越广泛地普及,建立起有效的培训管理制度、激励、信息与监控机制,重视培训的监管与结果的考核。通过对国家数据和我们调查数据的分析,政府创建的这样一种培训服务模式的总体成效是令人信服的,在培训总量、效率、质量、可竞争性、平等性、以及公正等层面所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不仅为提升我国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促进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凸显了它与传统模式的比较优势,为政府有效利用多元化培训机构混合提供服务找到了一种治理之道。但是,政府购买的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提供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包括部分地方尤其是农村区域竞争条件难以形成和客户选择受限;委托与代理双方违规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甚至合伙骗取补贴的道德风险问题时有发生;公共就业培训政策制度激励性不充分,导致培训市场参与主体存在参与动力不足;地方政府管理准市场能力不足等问题。回应这些挑战关键在于政府,建立并完善我国政府购买的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提供,需要政府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切实转变政府理念,明确政府责任,提升政府管理能力;促进可竞争市场的培育和确保市场生产主体间的平等;完善培训市场的信息、控制与激励机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加强制度建设,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完善,为政府购买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改革和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曾万平[6](2013)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我国洋务运动和早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型城市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受苏联模式和战后重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重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刺激了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巨大需求,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消耗,一大批资源型城市和生产基地拔地而起,这些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经过数十年甚至百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以后,由于粗放的增长模式,发展观念滞后,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和资源相关的财税制度建设不足等诸多原因,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利用率很低,资源浪费严重,宝贵的资源储备过快衰竭,积累了许多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阜新等许多资源型城市进入衰竭期,开采成本大幅攀升导致资源型产业竞争力严重削弱,失业工人数量大幅增加,社会保障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艰难,社会矛盾凸显。此外,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如“煤老板”现象)、地区贫富差距拉大、财政运转困难等问题凸显,上述种种问题日益严重地影响到进入生命周期中后期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阜新等资源枯竭的城市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坠入“资源诅咒”陷阱。因此,需要立足资源型城市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企业发展相关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完善政府治理、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相关财税等制度建设,消除制度扭曲下的经济低效率和利益分配不公平,调整和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实现城市发展各环节的公平和公正,增强城市的内生发展能力,大力激发城市居民创新和创业的精神,培育和发展富有竞争力的非资源接续替代支柱产业,力求实现资源型城市效率和公平的双重提升,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资源型城市竞争力重塑与提升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和意义,对资源型城市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区分了非专属问题和专有问题,非专属问题是我国很多城市的问题,而非资源型城市独有的;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评述;简述了本人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研法等;阐述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包括资源型城市的问题、竞争优势理论、国际经验和国内经验、政策建议等;最后简述了本人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定义、分类和特点,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并重点讨论竞争优势理论、资源诅咒和制度诅咒问题。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章重点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借鉴。较为详尽探讨了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相对富有成效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三大类转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文章得出了国外转型的十条主要经验,及其对我的启示。第四章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对转型相关的国家和各省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五章,较为详尽的分析了阜新、淮北、大庆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案例及其在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启示借鉴。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第六章主要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竞争力研究,先是讨论竞争力理论模式,然后讨论城市转型的三个关键点也就是产业结构转型、社会转型和综合环境转型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第七章讨论产业结构转型。讨论了新兴产业的定性、选择误区和特点,然后讨论了产业转型的几个模式及其因地制宜地搞转型。第八章讨论了资源公平问题,这一点理论界讨论较少。先是讨论资源公平的内涵,然后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公平问题,包括利益流失到发达地区,资源红利在本地区的不公平分配,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资源开采的代际不公平问题,接着讨论了资源性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资源不公平的问题源于价值补偿不完善。最后,讨论加快资源公平的体制机制建设。第四部分(第九章)。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本文第八章讨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的相关政策建议。讨论资源型城市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是中央和省政府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建议,比如转移支付政策、财税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某些政策的先行先试等。并且讨论了资源型城市自身需要落实的政策,比如改进政府治理,改善企业发展的环境。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有所进步,一是区分资源型城市的共同问题和专有问题;二是从公平和效率这一古老但是历久弥新的经济学范畴出发,讨论竞争力和利益公平分配问题,使得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种种问题和难点可以在这一框架下得到分析,抓住城市转型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公平和效率在此处并不冲突,事实上,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不公平问题严重损害了效率,比如资源浪费问题,不仅不公平,效率也是很低的,因此,公平建设对于提高效率也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也可以增强竞争力;三是要走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困境,根本上还是要消除造成这一困境的体制机制缺陷,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贫富悬殊等问题,核心还是产权和财税等利益分配机制有问题,既不公平也无效率,要想成功转型关键还是看能否打破既有的不合理利益格局,重建公平、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利益分配格局。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3月两会答记者问时,直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注定是阻力重重,但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马杰[7](2013)在《商业银行全面成本管理研究 ——以ZD银行为例》文中指出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运行机制,是商业银行坚定不移的改革方向。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增加,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胜负的的决定因素不仅取决于实力,更取决于是否具有健康发展的运营机制。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强有力的说明了,健康全面的管理模式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全面成本管理作为运用现代化原理与技术的全新管理方式,是现代化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内容、方法与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内在管理要求具有一致性,对于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体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在成本管理体制和方式上基本仍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和改革的要求,无论是从调整成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还是为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竞争力的需要,都必须实行全面成本管理。本文运用企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详细分析ZD商业银行所处内外部环境,对该行在成本构成进行刨析,阐述了成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行构建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设计了实施全面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ZD银行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成果以及仍可改进的方面,并建议在我国商业银行推行全面成本管理。

周童[8](2012)在《ZM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力资源外包(Human Resource Outsourcing)是指管理者在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所有职能进行分类评估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源管理部分或全部职能外包给外部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借此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最终实现内部效率的最大化。ZM公司是一家生产制造型家族企业,由于其难以突破传统用人观念和制度的束缚,陷入了低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误区。文章通过对公司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在对该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可行性、必要性、利益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建议管理者将繁琐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性工作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以便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核心竞争力构建上,尽快实现部门管理职能的转变。文章首先明确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外包研究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对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人力资源外包模式与具体内容进行了讨论,分析人力资源外包的各个阶段所需进行的工作,并对交易成本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与人力资源外包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对ZM公司员工招聘、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养及员工关系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该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可能获得的收益与风险;在此基础上对ZM公司人力资源外包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在准备阶段需明确外包目的,成立人力资源外包委员会,实施阶段需妥善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科学分析人力资源外包内容、认真选择外包服务提供商并妥善签订外包协议,管理阶段需加强公司内外部的沟通协调、积极消除外包变革对员工的冲击、加强对外包服务提供商的监督和激励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文章最后对人力资源外包内容选择、文化冲突、信息资源控制和退包处理方面的风险控制进行探讨。人力资源外包是近年来企业研究中比较热门的一个方向,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一方面为ZM公司人力资源外包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工作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参考。

袁小量[9](2012)在《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企业作为高耗能生产行业,对能源需求和消耗较大,加上我国制造企业以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为主要生产能源,对环境造成负担较大,治理较难。本文从制造企业入手,深入研究低碳经济时期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产生和演化的规律,寻求我国制造企业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本文以低碳经济、制造企业践行低碳经济和企业竞争力演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为基础,界定了企业低碳竞争内涵、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概念、内容和构成要素,分析了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条件;识别了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要素并分析各要素间关系,通过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等统计方法对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要素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各要素功能,构建了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模型。第二,根据达尔文、拉马克生物进化论和Nelson-Winter演化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三模式,提出了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改进模式;结合生命周期阶段分析了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过程、演化路径、演化特性;构建了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耗散结构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进程。第三,依据协同学、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等理论,构建了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协同演化和动态演化实现机制,并深入研究了协同演化实现机制和动态演化实现机制的功能与作用。第四,以可口可乐软饮料制造企业为例,通过搜集可口可乐公司低碳发展的历程资料,从供应链低碳发展、水资源保护、能源管理、包装生产工艺优化与改良、原材料回收利用、低碳办公和低碳文化七方面分析了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历程,结合本文理论研究分析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模式、过程、实现机制和演化效果,总结了可口可乐公司低碳竞争力培育过程的启示。第五从政府、辅助机构、企业三个层面分析,提出了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序演化保障对策。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有序演化保障对策研究包括构建制造企业低碳竞争演化法律保障体系、政策引导体系和和谐的低碳人文环境三方面内容;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序演化辅助机构保障对策研究包括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功能,加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三方面内容;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序演化企业保障对策研究包括夯实科技支撑基础、完善演化优化策略和创建企业低碳文化三方面内容。

李慧敏[10](2011)在《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信贷风险管理历来是金融业管理的难点,而对正处于改革时期的我国农村信用社来说,更是如此。信贷风险是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信贷管理缺乏科学手段,导致资产规模与效益不对称,迫切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识别、衡量信贷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达到事先、事中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在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和自身效益的双赢。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建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介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管理现状及相关背景知识,对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论述了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式,介绍了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测试和运行,最后对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展望。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目前已成功在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上线运行,它把信贷日常业务处理、决策管理流程、数据统计分析、贷款风险分类预警、信贷监督检查、贷款和客户资料积累等行为全部纳入计算机处理、形成覆盖信贷管理全过程的科学体系、基本实现了全区联网、信息共存、查询自如、方便快捷的信贷风险电子化管理功能。

二、业务需求可分可合——清华同方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业务需求可分可合——清华同方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ES的制造车间仓储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物流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相关问题研究
    2.1 货位管理
        2.1.1 顺序存储分配模式
        2.1.2 存储特征码货位分配模式
    2.2 条码技术应用
        2.2.1 问题描述
        2.2.2 编码规则介绍
    2.3 RFID应用
        2.3.1 RFID信息采集系统组成
        2.3.2 RFID数据特点
        2.3.3 RFID系统应用需求
        2.3.4 车间布局平面图及读取点的设置
    2.4 系统集成
        2.4.1 问题描述
        2.4.2 系统集成理论介绍
        2.4.3 Web Service技术应用
    2.5 所涉研发技术研究
        2.5.1 J2EE体系结构
        2.5.2 系统开发模型
        2.5.3 编程模型
        2.5.4 系统开发工具
        2.5.5 XML与XML Schema
        2.5.6 JSON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业务分析
        3.1.1 概述
        3.1.2 业务介绍
        3.1.3 业务流程分析
    3.2 功能需求分析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有效预防Internet主要威胁
        3.3.2 安全性需求
        3.3.3 性能需求
        3.3.4 扩展性需求
    3.4 设计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业务领域分析与设计
        4.2.1 模块用例分析
        4.2.2 活动流程分析
        4.2.3 模块对象状态分析
        4.2.4 定义模块基本对象和类
        4.2.5 模块类图分析
        4.2.6 定义对象与类的属性与操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的验证
    5.1 系统开发平台
    5.2 系统功能实现与验证
        5.2.1 仓储管理
        5.2.2 借用归还管理
        5.2.3 引入RFID的出入库业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2)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说明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制度经济理论
    2.2 风险社会理论
3 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1 个体经济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3.2 集体经济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4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4.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4.2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风险识别
    4.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5 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5.1 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的政策轨迹
    5.2 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村社会风险的发生机制
    5.3 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
6 典型国家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经验启示
    6.1 英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6.2 法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的农业社会保障制度
    6.3 日本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6.4 典型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实践的启示
7 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
    7.1 农村兜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7.2 农村基本型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7.3 农村服务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础
    2.1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
    2.2 社会保障的作用
        2.2.1 社会保障能够调节经济增长速度
        2.2.2 社会保障对政治支持具有影响
        2.2.3 社会保障能够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2.3 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概况
    3.1 “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承建单位:东软集团
    3.2 “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启动背景
        3.2.1 政治背景:社保改革的进行
        3.2.2 经济背景:国企改革的实施
        3.2.3 社会背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
    3.3 “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实施内容
        3.3.1 “辽宁一号”社保项目开展模式
        3.3.2 “辽宁一号”社保项目具体内容
    3.4 “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客户的特殊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开展的总体情况
        4.1.1 基于政府视角看“辽宁一号”
        4.1.2 基于东软视角看“辽宁一号”
    4.2 “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资金供应不足
        4.2.2 成本费用过高
        4.2.3 与客户沟通不畅
        4.2.4 后期软件维护和升级困难
    4.3 “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项目风险管理意识匮乏
        4.3.2 项目成本管理意识不充分
        4.3.3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与沟通管理不足
        4.3.4 项目质量管理意识不够
        4.3.5 其他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的启示建议
    5.1 社保信息化项目应积极引入项目管理
    5.2 社保信息化项目的项目管理应因地制宜地加强风险管理
    5.3 社保信息化项目的项目管理应更加重视成本管理
    5.4 社保信息化项目的项目管理应继续完善质量管理
    5.5 社保信息化项目的项目管理应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4)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博弈及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智慧城市的演进
        2.1.2 智慧城市相关概念
        2.1.3 竞合博弈概念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文献研究评述
        2.3.1 现有研究不足
        2.3.2 本文研究改进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比较研究
    3.1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及特点研究
        3.1.1 政府主导模式
        3.1.2 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
        3.1.3 合资共建模式
        3.1.4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对比研究
    3.2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研究
        3.2.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研究
        3.2.2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研究
        3.2.3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对比研究
    3.3 对中国电信运营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启示
        3.3.1 中国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情况研究
        3.3.2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经验及启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竞合博弈模型
    4.1 “智慧城市”项目类别及其利益相关者
        4.1.1 政务类
        4.1.2 惠民类
        4.1.3 兴业类
    4.2 电信运营商主导下的“智慧城市”竞合博弈模型
        4.2.1 基于BOT模式的政务类项目博弈模型
        4.2.2 基于收入共享模式的惠民类项目博弈模型
        4.2.3 基于投资分配及价格监管模式的兴业类项目博弈模型
    4.3 “智慧城市”项目竞合博弈模型范式探索及算例分析
        4.3.1 模型范式探索
        4.3.2 模型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规划评估模型
    5.1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项目的评估模型和方法体系
    5.2 基于模糊决策及层次分析法的评估模型理论研究
        5.2.1 信度与效度检验方法
        5.2.2 基于层次分析的指标体系赋权重方法
        5.2.3 基于模糊决策的项目成功度评估方法
    5.3 基于模糊决策及层次分析法的评估模型实证研究
        5.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5.3.2 三层评估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5.3.3 项目成功度
        5.3.4 实证评估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今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1:“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项目(项目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件2:“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项目(各专业部门接口人)调研问卷
附件3:由附件1与附件2提取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量化评估要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
致谢

(5)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提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辨析
        1.2.1 公共服务的供应与生产
        1.2.2 公共就业培训
        1.2.3 准市场
    1.3 研究对象与分析范围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数据与资料来源
    1.7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论
    2.1 国家干预就业与培训的理论基础
        2.1.1 反对国家干预就业与培训的理论观点
        2.1.2 支持国家干预就业与培训的理论观点
        2.1.3 小结
    2.2 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与传统供给格局
        2.2.1 国家与公共服务的政府直接提供
        2.2.2 市场与服务的营利性提供
        2.2.3 第三部门与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提供
        2.2.4 小结
    2.3 走向多元主体参与时代的公共服务混合式提供
        2.3.1 公共服务混合式提供的主要理论思潮
        2.3.2 公共服务混合提供下的可选择机制安排
        2.3.3 政府购买服务视角下公共服务提供的可选择机制
        2.3.4 小结
    2.4 作为整合公共服务混合提供的准市场机制
        2.4.1 准市场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定位
        2.4.2 准市场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2.4.3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引入准市场机制的必要性
3.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的准市场实践与经验
    3.1 澳大利亚就业服务与职业教育培训中的准市场实践
        3.1.1 澳大利亚公共就业服务的准市场改革
        3.1.2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准市场改革
    3.2 美国联邦资助的职业培训中的准市场实践
        3.2.1 美国联邦资助职业培训概况
        3.2.2 美国联邦资助培训项目主要运作机制
    3.3 荷兰就业与培训服务提供中的准市场实践
        3.3.1 荷兰公共就业服务系统的改革与参与主体
        3.3.2 荷兰就业与培训服务的准市场实践
    3.4 澳、美、荷三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的经验
4. 构建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的准市场机制
    4.1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的要素构成
        4.1.1 公共就业培训面向的培训接受方构成
        4.1.2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中的供应方构成
        4.1.3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生产方构成
        4.1.4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项目的主要种类
    4.2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的传统模式变迁及其困境
        4.2.1 我国传统的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模式及其特征
        4.2.2 政府指派式公私混合提供模式面临的困境
    4.3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提供机制:一个新分析框架
        4.3.1 新框架应具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4.3.2 新框架的运作机理
        4.3.3 新框架中的主体间关系重构
        4.3.4 新框架的前置条件与所欲目标
    4.4 构建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的三种路径设计
        4.4.1 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准市场
        4.4.2 以合同外包为基础的准市场
        4.4.3 以凭单为基础的准市场
    4.5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提供机制的分析基础
        4.5.1 公共选择理论:选择准市场的认识论基础
        4.5.2 委托一代理理论:准市场控制的理论基础
        4.5.3 交易成本方法:分析准市场优劣的方法论基础
    4.6 提升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运行绩效的治理机制
        4.6.1 激励机制
        4.6.2 信息机制
        4.6.3 控制机制
    4.7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提供机制的比较优势
        4.7.1 新机制的特征比较
        4.7.2 新机制的比较优势
5.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供给政策演变及准市场实践
    5.1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发展阶段与政策转型
        5.1.1 计划经济时代面向体制内工人的就业培训
        5.1.2 改革开放初期的面向城镇待业青年为主的就业培训
        5.1.3 1990年代面向下岗失业和企业富余人员的就业培训
        5.1.4 1998-2005年城乡统筹初期的城乡分立的公共就业培训
        5.1.5 2006年以来城乡全面统筹时代的公共就业培训
    5.2 “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泰州、南京、江西、天津案例
        5.2.1 制度发展
        5.2.2 受益对象
        5.2.3 购买标准
        5.2.4 操作流程
    5.3 “职业培训补贴个人账户”的上海案例
        5.3.1 制度发展
        5.3.2 补贴制度
        5.3.3 运作流程
        5.3.4 管理体系
        5.3.5 制度特色与影响
    5.4 “培训券”制度的长兴、杭州、成都案例
        5.4.1 长兴县农民技能培训教育券制度
        5.4.2 杭州市教育培训消费券制度
        5.4.3 成都培训券普惠制度
    5.5 “统筹城乡大培训”的慈溪案例
        5.5.1 制度背景
        5.5.2 运作机制
        5.5.3 定点培训机构的认定与考核
        5.5.4 针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
        5.5.5 实施效果
    5.6 案例比较
        5.6.1 案例共性分析
        5.6.2 案例差异分析
        5.6.3 小结
6.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机制的经验与挑战
    6.1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结构形成
        6.1.1 多元培训机构组成的服务生产方
        6.1.2 纵跨多层级、横跨多部门的政府购买主体
        6.1.3 政府主导的培训定价机制
    6.2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改革的产出分析
        6.2.1 总体效率
        6.2.2 总体效果
        6.2.3 总体质量
        6.2.4 可选择性
        6.2.5 可竞争性
        6.2.6 平等性
        6.2.7 公平性
    6.3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提供面临的主要挑战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1: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调研问卷
附录2:被调查机构认为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急需加以改善的意见汇总
附录3:被调查机构认为提高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绩效的可行建议汇总

(6)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和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意义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的问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非专属问题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资源型城市研究简要评价
    第四节 研究方法、框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框架与内容
        三、主要创新点
        四、本文的几点不足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分类与特点
        一、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二、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标准和数量
        三、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四、国内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内涵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比较优势与资源诅咒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对比较优势的挑战:资源诅咒
        三、资源诅咒的发生机制:理论解释
        四、制度与资源诅咒
        五、资源充裕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比较优势陷阱还是制度诅咒
        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的落后是否为资源诅咒
        一、自然和地理因素分析
        二、人口集聚因素分析
        三、制度与政策因素分析
        四、对资源型城市落后的原因总结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第一节 国外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
        一、德国的鲁尔地区(煤城、钢城)
        二、法国洛林(煤炭、钢铁城)
        三、英国伯明翰(煤炭城)
        四、美国的匹兹堡(钢铁城)
        五、美国的休斯敦和洛杉矶(石油城)
        六、日本九州(煤炭、钢铁城)
        七、澳大利亚墨尔本和珀斯(金矿、综合矿城)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比较研究
        一、各国(地区)资源禀赋和战略
        二、转型模式比较分析
        三、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经验
        四、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第四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总体情况及相关政策分析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总体分布
    第二节 资源枯竭试点城市转型发展的进展情况
    第三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发展的总体情况和相关政策分析
        一、中央出台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
        二、省一级政府出台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
        三、中央及各省市开征的与资源型城市相关的税费政策
    第四节 政策效果分析
        一、18个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情况分析
        二、山西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的效果分析
第五章 石油、煤炭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主要实践与经验
    第一节 阜新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
        一、辽宁省阜新市的转型经验
        二、吉林省辽源市的转型经验
        三、安徽省淮北市的转型经验
        四、安徽省淮南市的转型经验
        五、黑龙江大庆市:最着名石油资源型城市的主动转型之路
    第二节 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的主要规划发展思路借鉴
        一、产业转型
        二、体制机制建设
        三、社会转型
        四、生态环境
    第三节 对其它资源型城市推进转型的启示
        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主旋律
        二、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推动经济转型
        三、转型发展要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是转型发展的归宿
        五、自身努力和中央、省政府的外力支持相结合
        六、体制机制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六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竞争力模式研究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竞争力提升模型及分析
        一、国外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
        二、国内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
        三、对现有模型的小结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三个关键点
        一、产业结构转型
        二、整体社会转型
        三、综合环境转型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竞争力提升的系统工程
        一、三大关键转型的关系
        二、一体化背景下的开放意识
        三、扭转资源文化,建立科技文化和人才文化
        四、政府制度保障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理念
第七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第一节 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选择误区及特点
        一、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二、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误区
        三、新兴主导产业的特点
    第二节 产业转型模式选择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模式
        二、产业转型模式选择须因地制宜
第八章 资源公平建设
    第一节 资源公平的内涵
        一、马克思的资源公平观点
        二、亨利-乔治等人的土地资源公平观点
        三、我们的资源公平观点
    第二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公平问题
        一、资源型城市向发达地区和央企等利益主体流失经济利益
        二、资源红利在普通居民和少数暴利群体(矿老板现象)的分配不均
    第三节 资源性产品的价值补偿
        一、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
        二、资源开发补偿现状
        三、我国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缺陷
    第四节 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改革,加快资源公平的体制机制建设
第九章 近中期改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建设高效率和服务型政府,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三、健全财政预算体制,打造民生型财政
    第二节 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政和投资政策支持体系
        一、中央和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二、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专项支持倾斜力度,减少专项配套
        三、利用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的扶持政策
        四、调整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基金分成和使用办法
    第三节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为转型提供更多正向激励
        一、加快税制改革,增加绿色税种,加快结构性减税
        二、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地方市政债先行先试
        三、在资源型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性金融机构
        四、给予资源型城市一定的政策先行先试空间
        五、建立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扶持机制
        六、建立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
    第四节 突破瓶颈制约,为实现经济转型提供更大政策空间
        一、投资项目审批政策
        二、调整区划政策,适度推进区域合并
        三、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四、增强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五、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商业银行全面成本管理研究 ——以ZD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西方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发展
    1.3 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发展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特色和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商业银行的概念
        2.1.2 成本的概念
    2.2 全面成本管理基础理论
    2.3 全面成本管理的内容和特征
        2.3.1 全面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2.3.2 全面成本管理的特征
    2.4 全面成本管理的核心与方法
        2.4.1 全面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
        2.4.2 全面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D 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3.1 ZD 银行概况
    3.2 ZD 银行基本结构分析
        3.2.1 ZD 银行的外部环境
        3.2.2 ZD 银行的内部环境
    3.3 ZD 银行财务状况及成本管理现状
        3.3.1 ZD 银行财务状况
        3.3.2 ZD 银行成本支出情况概述
    3.4 ZD 银行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4.1 管理层对成本概念理解狭隘
        3.4.2 核算方法简单、成本分配信息失真
        3.4.3 成本与收入不配比
        3.4.4 运营机制导致成本管理落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D 银行的全面成本管理方案设计
    4.1 ZD 银行全面成本管理的总体设计
        4.1.1 确定成本中心、价值中心
        4.1.2 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4.1.3 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4.1.4 建立成本中心的绩效考核规范
        4.1.5 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细化管理
    4.2 ZD 银行全面成本管理的具体举例
    4.3 全面成本管理方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D 银行全面成本管理的启示
    5.1 保障成本管理实施的措施
    5.2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ZM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1.3.2 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文章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
        1.4.1 文章的研究思路
        1.4.2 文章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家族企业人力资源
        2.1.1 家族企业内涵
        2.1.2 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
    2.2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
        2.2.1 人力资源外包定义
        2.2.2 人力资源外包内容
        2.2.3 人力资源外包模式
        2.2.4 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和风险
    2.3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方案的实施
    2.4 人力资源外包的理论依据
        2.4.1 交易成本理论
        2.4.2 核心竞争力理论
第3章 ZM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1 ZM 公司简介
        3.1.1 企业基本情况
        3.1.2 员工情况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责
    3.2 ZM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2.1 员工招聘方面
        3.2.2 薪酬管理方面
        3.2.3 员工激励方面
        3.2.4 人才培养方面
        3.2.5 员工关系管理方面
    3.3 ZM 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3.1 人力资源外包的必要性
        3.3.2 人力资源外包的可行性
    3.4 ZM 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的利益与风险
        3.4.1 人力资源外包的利益分析
        3.4.2 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分析
第4章 ZM 公司人力资源外包过程管理
    4.1 ZM 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的准备阶段
        4.1.1 明确人力资源外包的目的
        4.1.2 成立人力资源外包委员会
    4.2 ZM 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阶段
        4.2.1 妥善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模式
        4.2.2 科学分析人力资源外包内容
        4.2.3 认真选择外包服务提供商
        4.2.4 妥善签订外包协议
    4.3 ZM 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的管理阶段
        4.3.1 加强公司内外部的沟通协调
        4.3.2 积极消除外包变革对员工的冲击
        4.3.3 加强对外包服务提供商的监督和激励
        4.3.4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转变
第5章 ZM 公司人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防范
    5.1 外包内容选择方面的风险控制
    5.2 文化冲突方面的风险控制
    5.3 信息资源控制方面的风险控制
    5.4 退包处理方面的风险控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内容及条件研究
    2.1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提出
        2.1.1 企业低碳竞争力研究必要性
        2.1.2 企业低碳竞争力内涵界定
        2.1.3 企业低碳竞争力特征
    2.2 制造企业低碳企业竞争力演化内容
        2.2.1 制造企业的内涵与特性
        2.2.2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内容
        2.2.3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构成要素
    2.3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条件
        2.3.1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的开放性
        2.3.2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的非平衡性
        2.3.3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的涨落现象
        2.3.4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的非线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研究
    3.1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要素分析
        3.1.1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要素识别
        3.1.2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要素间关系假设
    3.2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要素验证
        3.2.1 动力要素量表的构建
        3.2.2 样本与调查情况
    3.3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生命周期演化动力要素功能分析
    3.4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模式研究
    4.1 达尔文演化模式
        4.1.1 基因变异
        4.1.2 市场选择
        4.1.3 市场选择下的保留与发展
    4.2 拉马克演化模式
        4.2.1 个体适应
        4.2.2 变异
        4.2.3 选择与保留
        4.2.4 遗传
    4.3 Nelson-Winter 演化模式
        4.3.1 惯例
        4.3.2 搜寻
        4.3.3 环境选择
    4.4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改进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过程研究
    5.1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阶段分析
        5.1.1 低碳竞争力的萌芽
        5.1.2 低碳竞争力的成长
        5.1.3 低碳竞争力的进化
        5.1.4 低碳竞争力的成熟
        5.1.5 低碳竞争力的消弱
    5.2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路径
        5.2.1 萌芽阶段
        5.2.2 成长阶段
        5.2.3 进化阶段-成熟阶段
        5.2.4 消弱阶段
    5.3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的特性
        5.3.1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自稳定性
        5.3.2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自重组性
        5.3.3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超循环性
    5.4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的耗散结构模型
        5.4.1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耗散数学表达式
        5.4.2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耗散结构模型形成判断依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实现机制研究
    6.1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协同演化实现机制
        6.1.1 供应链管理协同演化
        6.1.2 制造过程协同演化
        6.1.3 管理协同演化
    6.2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动态演化实现机制
        6.2.1 学习机制
        6.2.2 信息整合机制
        6.2.3 知识转化机制
        6.2.4 基于创新的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动态机制作用关系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可口可乐公司低碳竞争力演化案例分析
    7.1 可口可乐公司概况
    7.2 可口可乐公司低碳发展概况
    7.3 可口可乐公司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分析
    7.4 可口可乐公司低碳竞争力演化模式分析
    7.5 可口可乐公司低碳竞争力演化过程分析
    7.6 可口可乐公司低碳竞争力演化实现机制分析
        7.6.1 可口可乐公司低碳竞争力协同演化实现机制
        7.6.2 可口可乐公司低碳竞争力动态演化实现机制
    7.7 可口可乐公司低碳竞争力演化效果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序演化保障对策研究
    8.1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序演化政府保障对策研究
        8.1.1 构建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序演化法律保障体系
        8.1.2 完善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序演化政策引导体系
        8.1.3 创造和谐的低碳人文环境
    8.2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序演化辅助机构保障对策研究
        8.2.1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功能
        8.2.2 加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
        8.2.3 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8.3 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序演化企业保障对策研究
        8.3.1 夯实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科技支撑基础
        8.3.2 完善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优化策略
        8.3.3 创建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企业文化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低碳竞争力演化动力情况调查问卷

(10)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现状及趋势
        1.2.2 国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流程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流程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2.1.1 银行业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
        2.1.2 银行业金融机构呆账准备政策
        2.1.3 相关计提政策
    2.2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概述
    2.3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软硬件配置要求
        2.3.1 操作系统配置
        2.3.2 采用的数据库
    2.4 拟采用的主要技术
        2.4.1 J2EE 架构
        2.4.2 Hibernate 与Spring 技术
        2.4.3 MVC 技术
        2.4.4 构件技术
        2.4.5 JSP 标签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目标
    3.2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结构
    3.3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功能
    3.4 系统需求分析
        3.4.1 客户管理及其原则
        3.4.2 客户管理功能
        3.4.3 客户信用评级
        3.4.4 风险分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硬件平台的设计
    4.2 软件平台的设计
        4.2.1 操作系统要求
        4.2.2 数据库要求
        4.2.3 第三方开发工具
    4.3 数据库的设计
        4.3.1 个人客户信息表设计
        4.3.2 企业客户信息表设计
        4.3.3 额度合同表设计
        4.3.4 借款分户余额表设计
        4.3.5 台账业务表设计
        4.3.6 还款明细表设计
        4.3.7 客户评级数据表设计
    4.4 应用软件的设计
        4.4.1 关于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4.4.2 系统主要业务模块设计
        4.4.3 具体功能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客户管理的实现
    5.2 客户评级的实现
    5.3 贷款风险分类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系统测试及运行
    6.1 测试环境
        6.1.1 硬件环境
        6.1.2 软件环境
    6.2 测试目标和测试过程规划
        6.2.1 测试目标
        6.2.2 测试过程规划
    6.3 具体功能测试
        6.3.1 前台程序测试
        6.3.2 后台程序测试
    6.4 实地测试和运行情况
    6.5 测试总结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业务需求可分可合——清华同方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ES的制造车间仓储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闫晓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04)
  • [2]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D]. 张尧.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3]“辽宁一号”社保信息化项目研究[D]. 高凡.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4]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博弈及评估研究[D]. 应江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5]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提供机制研究[D]. 阳盛益. 浙江大学, 2014(01)
  • [6]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D]. 曾万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7]商业银行全面成本管理研究 ——以ZD银行为例[D]. 马杰. 天津大学, 2013(01)
  • [8]ZM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策略研究[D]. 周童. 湘潭大学, 2012(01)
  • [9]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研究[D]. 袁小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1)
  • [10]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李慧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业务需求可分可合 - 清华同方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