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技=文化─南京博物院艺术展厅序幕和场景设计的创意

艺术+科技=文化─南京博物院艺术展厅序幕和场景设计的创意

一、艺术+科技=文化──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序厅、场景设计创意(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20)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微”元素的应用研究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文中提出当今社会,一个信息、文化大爆炸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将人类带入了崭新的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博物馆展陈设计要想紧随社会发展浪潮,摆脱单调乏味的叙述性展览困境,就需要更好地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和元素,以提升展览的故事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促使展示内容深入人心,达到更好的宣传和文化传播效果。笔者发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一些简洁精炼、易于传达、形式多变的“微”元素在展览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展览整体格调更加高雅,展示内容传达更加有效。本文致力于在分析、解读国内外展陈设计现状的基础上,以南京博物院为例,着重选取历年经典展览的个案进行详细剖析,并对其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展览进行研究讨论,对展陈设计中“微”元素的应用形式的演变及新方法、新特色进行解读,探讨展陈设计在视觉上、内容上和受众层面的变化规律;从“微”元素的应用比例和观众参观率等数据可以得出在展陈设计中“微”元素的应用对博物馆展览提升度的影响;于未来在展陈设计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相应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探索切实可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高冬妮[2](2020)在《博物馆改扩建中新旧空间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博物馆进入了建设的高峰期,它不仅被那些热衷于艺术的人们看作城市中艺术与文化的膜拜圣地,也是吸引游客前往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建设的见证者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今大多数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却远远满足不了大众和管理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其空间局限性大大限制了博物馆发挥作用。针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改扩建的手法满足其在空间发展上的增量需求,此类设计实践也已经越来越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博物馆改扩建课题中新旧空间关系的研究屈指可数,在笔者看来实践中如何处理建筑新旧空间关系触及博物馆建筑改扩建的核心。因此,本文针对博物馆建筑的特点,结合已完成建设的国内外大量经典案例深入剖析博物馆改扩建中新旧空间的关系,以空间序列和空间情节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新旧建筑从内到外的空间关系分析研究为核心,归纳总结的具体的改扩建设计手法,试图为后人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中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把握新旧空间关系的设计方法和思路。整篇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张章,是提出问题环节,解释研究的起因和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该部分内容依据空间序列逻辑从外部到内部的层层关系来分解地研究博物馆扩建中的新旧空间。通过国内外大量的建成实例进行有逻辑的归纳总结,得出具体的设计手法,即分析问题。第三部分为第五章,运用第四章的研究成果来推导、分析并评价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改扩建的设计,即理论指导实践环节。最终结合全文,总结当今博物馆改扩建的趋向和国内博物馆改扩建有关新旧空间关系的若干启示。

李文星[3](2020)在《以“物”为本的博物馆展陈设计 ——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扶持推进文化产业的力度持续增强,博物馆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播、教育、推广的机构也迎来了一波覆盖全国的建设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历时5年的修建终于在2017年11月向公众开放。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由世界着名建筑大师矶崎新担任主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黄建成担任室内与展陈设计艺术总监。两位建筑师联手给我们带来了一座从建筑外观到内部空间到展陈设计皆具世界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博物馆。进入21世界之后,博物馆的建筑功能需求已由传统的“收藏、展示、研究”三大功能拓展到一个集教育、娱乐、商业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但作为博物馆核心功能的展陈仍然是“综合体”最主要的功能。湖南省博物馆以“物”为核心,在“湖湘文化”的基础上,使展示内容驱动展陈设计,用“体验感”、“沉浸感”为载体设计出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套优秀的展陈设计。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节绪论:提出问题的部分。包含论文的选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第二章节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沿革与发展:对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当前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主要特点与问题。第三章节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展陈设计解读:对湖南省博物馆新馆运用的展陈设计从建筑、室内展陈空间、展陈风格与视觉元素四个角度展开分析,提炼出核心的设计理念。第四章节以“物”为本的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策略:通过对湖南省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研究,使展示内容驱动展陈设计的设计理念更加清晰,结合人、馆、物三者的关系提出更完善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策略。

巩小琳[4](2018)在《“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视角下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以下简称“十大精品”)评选活动对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获奖作品代表了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最高水平,为陈列展览的发展提供了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整理“十大精品”历年获奖案例,从展览的内容设计、策展模式、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公众服务等四个方面简要阐述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发展状况。本文共分6章。第1章:绪论。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介绍了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后文所需的相关概念。第2章:陈列展览设计体系的探索。本章结合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的获奖案例,从内容设计方面论述了我国陈列展览设计体系的探索。第3章:陈列展览制度的改变。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现行的展览制度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章通过对比中西方策展制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策展人负责制”,“十大精品”评选以来,多家博物馆为探索这一制度做了不同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本文通过对这些获奖案例的分析,得出这一制度的优势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第4章:陈列展览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介绍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所能应用到的数字媒体技术的类别,厘清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的问题,通过获奖案例的分析,总结了我博物馆陈列展览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进步。第5章:陈列展览公众服务水平的提升。本章以“十大精品”获奖作品为例从展览宣传、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来论述博物馆公众服务水平的提升。第6章:结语。总结全文观点。

朱航宇[5](2017)在《基于临场体验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及其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进入21世纪以后,博物馆作为为社会创造美、知识和公益的场所,建设与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载体,在这个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角色——它对于公众是教育、服务者,对于产业发展是沟通、倡导者,对于城市形象是推广、提升者——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责任和社会联系的增加和紧密,当代博物馆日益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网络中,并且面临着众多考验和挑战。本文基于临场体验视角对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功能构成、发展脉络、发展趋势以及多样化现状。结合国内博物馆的建成环境调研与对参观者的问卷调查总结,针对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特点,结合临场体验理论,总结出基于临场体验的博物馆展陈空间发展趋势。并从空间叙事、空间尺度、空间功能、观众参与、联觉体验等几个方面对展陈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期对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有效解决社会发展对博物馆提出的需求,促进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文章主要内容分为5章:第一章为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包含论文的选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综述这些方面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首先明确研究主体博物馆的构成,以及它的起源和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研究了目前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对当前博物馆展陈空间的特征进行总结。第三章为调研部分,对成都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和观众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博物馆展陈空间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常见的问题,为后文基于临场体验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参考。第四章分析了体验的概念,及其在各学科中的内涵。并针对博物馆展陈空间,探讨体验的个体感知与集体认同,总结出在体验观念影响下的展陈空间发展趋势。第五章根据前文对观众的调研及总结的展陈空间的体验趋势,提出基于临场体验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策略:1.激发观众互动参与的设计策略。2.完善展陈空间叙事的设计策略。3.丰富空间联觉体验的设计策略。4.平衡展陈空间尺度的设计策略。5.整合空间功能及形态的设计策略。

付文杰[6](2017)在《基于临场体验的上博东馆展厅空间展陈一体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论文以国内博物馆众多展陈空间体验不佳为问题切入点,综合信息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博物馆建筑发展的临场体验趋势,以上海博物馆东馆设计竞赛中的文人生活馆展厅和陶瓷之路展厅的设计为题,提出了通过建筑、环境、展陈一体化设计以提升博物馆临场体验的设计思路。体验性是展厅设计的主题和核心,一体化设计既是提高体验性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方法。两个关键词既有交叉又各有内涵。我针对展厅的体验性和一体化设计分别展开设计方法上的研究:在关于体验性的营造方面,参考《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一书类比电影文学得出的一套空间情节操作手法,同时提出一套书写空间剧本的创作方法。寻找建筑空间的构成逻辑和展陈大纲的内容逻辑的结合点,形成空间剧本。在一体化设计方面,首先通过对建筑空间、展品和观众三要素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每个要素与其他之间的潜在关系,然后两两结合探究整合性的设计策略和要点。最后用一体化设计的策略和要点实现空间剧本,并应用在实际的博物馆展厅设计中加以深化。结合临场体验的发展趋势,将建筑、环境、展陈整体化考虑和设计,形成丰富而具有统一美感的空间氛围,带给观众独一无二的观展体验,对当今的博物馆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很多强调体验性和一体化设计的论文,该论文的创新意义在于从实际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思路和具体的设计方法,在展厅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指导性,对于国内很多的专题博物馆、遗址博物馆以及综合博物馆的常设展厅等等都有不小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彭绮梦[7](2014)在《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无锡惠山泥人营销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锡惠山泥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人文景象,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作为一个“地域性艺术群体”,具有极高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艺术文化价值。然而,面对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滞后,急需“拉新留存”,保留其传统特质的同时,对其商业文化价值进行创新,进行现代化转型,拓展文化传播影响力,引起当代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共鸣,从而使惠山泥人得以传承与发展。本课题通过对无锡惠山泥人营销传播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与总结,探寻其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通过对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市场分析、目标受众分析制定战略规划,探索其在新领域中产品与品牌设计方式以及营销传播策略。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以用户为导向,以设计驱动创新战略为核心,展现与传播惠山泥人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材料、工艺、造型等,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沟通,使目标受众对惠山泥人产品与品牌、传承人与设计者有深入了解。通过对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的目标受众细分与分析,价值挖掘与转换,选择适当的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与目标受众进行互动沟通,提高惠山泥人在新平台中的受众认知度,进行有效传播,从而让惠山泥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振兴传统文化产业。

田甜[8](2012)在《论中国博物馆“策展人负责制”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三部一室”仍是我国博物馆主要使用的组织模式,各部门在办公室的行政指导下平行发展,互相不产生业务关系。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现行展览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鉴于此,许多博物馆人都在寻找更有效的展览模式。西方的“Curator负责制”被一些博物馆尝试地引进,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我国非盈利艺术机构发展的不健全,我们不能一味地复制这种展览制度。为此,本文提出了“策展人负责制”的概念,通过对“策展人负责制”的探讨来找到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展览机制。本文从博物馆学的角度,用管理学和市场学的方法对为什么要建立、建立什么样的以及怎样建立“策展人负责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策展人负责制”的团队构建、工作流程以及策展人的素质要求等,以供博物馆人参考。

陈同乐[9](2010)在《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以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建设为例》文中认为世界上第一家现代公共博物馆产生的标志,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是: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正式对外开放。当然,具有最初意义的博物馆在全球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这些"具有最初意义博物馆"的出现,到阿什莫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想必其中是经历了一段不短的时光。从1683年~1905年,着名学者、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创建南通博物苑——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家现代博物馆时,世界博物馆又成长了200多年。时至今日,中国博物馆也已有过百年历史。审视历史,回眸百年,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博物馆快速走

曾莉[10](2010)在《以南京地区博物馆为例的地域性展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地域性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建筑方面研究较多,而本文所研究的地域性虽然特指的是南京地区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但文章的重点在于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地域性在展示设计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立足于展示设计本身的特征,挖掘出地域性在展示设计中营造的切入点以及构思实施的角度和途径,并从设计师的角度归纳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二、艺术+科技=文化──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序厅、场景设计创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科技=文化──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序厅、场景设计创意(论文提纲范文)

(1)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微”元素的应用研究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课题来源、研究现状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与研究现状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所涉及的基本范围及相关概念的厘定
        一、研究范围
        二、相关概念厘定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重点难点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重点难点
第二章 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微”元素应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现状
        一、我国博物馆的发展与展陈设计现状
        二、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微”元素应用现状
        一、“微”元素在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功用
        二、“微”元素在我国展陈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 南京博物院展陈设计中“微”元素应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南京博物院展陈设计面临的挑战
        一、南京博物院展陈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南京博物院展陈设计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微”元素在南京博物院展陈设计中应用实践的探索
        一、南京博物院展陈设计中“微”元素运用的发展历程
        二、个案分析南京博物院展陈设计中“微”元素的应用
第四章 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微”元素应用设计趋势分析
    第一节 数字时代博物馆展陈设计前景的思考
        一、数字时代博物馆展陈设计所带来的机遇
        二、数字时代博物馆展陈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微”元素在展陈中的应用特征
        一、展陈理念更趋人性化
        二、展陈方式呈现互动性
        三、展陈形式具有娱乐性
        四、展陈手段突破时空性
    第三节 国内外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微”元素应用之经验借鉴
        一、国内博物馆展陈设计之道:以故宫博物院养心殿VR展为例
        二、国外博物馆展陈设计之道:以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馆为例
    第四节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谈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微”元素的应用策略
        一、“微”内容
        二、“微”媒介
        三、“微”活动
第五章 “微”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第一节 “微”元素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一、思路源起
        二、设计元素的由来
        三、形式语言与“微”元素的运用
    第二节 “微”元素在展陈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一、暑期动物“缘”亲子互动展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致谢

(2)博物馆改扩建中新旧空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时代背景
        1.1.2 我国博物馆发展的现存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国内外博物馆改扩建的发展实践概况
        1.3.1 国外博物馆改扩建的发展实践概况
        1.3.2 国内博物馆改扩建的发展实践概况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界定
        1.5.1 博物馆
        1.5.2 改扩建
        1.5.3 空间和空间序列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
        1.6.2 案例分析
        1.6.3 实地调研
    1.7 研究框架
2 博物馆改扩建的动因分析
    2.1 城市发展为博物馆改扩建提供新机遇
        2.1.1 城市发展需求的促进
        2.1.2 城市文化中心的营造
        2.1.3 城市文化形象的体现
    2.2 环境危机对博物馆改扩建提出新挑战
        2.2.1 环境危机对改扩建建筑形式的挑战
        2.2.2 环境危机对改扩建选址布局的挑战
        2.2.3 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2.3 社会发展对博物馆改扩建提出新要求
        2.3.1 现代博物馆基本功能分析
        2.3.2 现代博物馆基本功能拓展
        2.3.3 现代博物馆功能的新方向
    2.4 博物馆自身发展对改扩建提出的特殊要求
        2.4.1 新旧建筑在功能上的完善
        2.4.2 新旧建筑在情感上的尊重
        2.4.3 新旧建筑在文脉上的延续
    2.5 本章小结
3 博物馆改扩建与空间相关的理论研究基础
    3.1 新旧关联性理论研究
        3.1.1 关联研究的起源和释义
        3.1.2 新旧建筑的关联性
        3.1.3 新旧空间的关联性
    3.2 改扩建与空间相关的理论基础
        3.2.1 空间组合理论
        3.2.2 空间认知理论
        3.2.3 空间情节理论
    3.3 博物馆空间序列的特征解析
        3.3.1 空间序列的构成
        3.3.2 空间序列的要素
        3.3.3 空间序列的特性
    3.4 博物馆改扩建与空间序列理论的结合
        3.4.1 新旧建筑空间组织的整体性
        3.4.2 新旧建筑空间情节的叙事性
        3.4.3 新旧建筑重组空间的动态性
    3.5 本章小结
4 博物馆改扩建中新旧空间关系的系统研究
    4.1 外部空间的场地整合
        4.1.1 场地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延续
        4.1.2 历史建筑群体空间布局梳理
        4.1.3 外部环境特征要素的延续
    4.2 外部空间中新旧建筑的组合关系
        4.2.1 新旧建筑的内隐关系
        4.2.2 新旧建筑的共存关系
        4.2.3 新旧建筑的对比关系
        4.2.4 新旧建筑的包含关系
    4.3 外部空间界面营造的材质选择
        4.3.1 新旧材质交融
        4.3.2 新旧材质对比
    4.4 新旧建筑衔接空间的设计
        4.4.1 灰空间
        4.4.2 共享空间
        4.4.3 实体连接
        4.4.4 虚体连接
        4.4.5 自然元素
        4.4.6 空间留白
    4.5 改扩建中入口空间设计
        4.5.1 新旧建筑视觉对比创造标志性
        4.5.2 交通元素后期置入强调导向性
        4.5.3 打破原有封闭形体打造亲和性
    4.6 改扩建中内部空间的再生与重构
        4.6.1 内部空间的继承
        4.6.2 内部空间的融合
        4.6.3 内部空间的重构
        4.6.4 内部空间的扩充
    4.7 改扩建中新旧空间的流线组织关系
        4.7.1 博物馆流线类型的示意
        4.7.2 博物馆新旧空间与流线整合的类型
        4.7.3 博物馆改扩建流线整合的具体设计
    4.8 改扩建中新旧空间的场景编排
        4.8.1 新旧空间的直叙关系
        4.8.2 新旧空间的倒序关系
        4.8.3 新旧空间的并叙关系
        4.8.4 新旧空间的插叙关系
        4.8.5 新旧空间的断叙关系
    4.9 本章小结
5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设计实践案例分析
    5.1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及现存建筑概况
        5.1.1 西安碑林形成的历史脉络
        5.1.2 西安碑林性质与地位的变迁
        5.1.3 西安碑林向博物馆转化的进程
        5.1.4 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存建筑现状
        5.1.5 碑石陈列室的建筑使用现状及问题
    5.2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的项目背景
        5.2.1 项目背景
        5.2.2 甲方意愿
        5.2.3 建筑师理念
    5.3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的场地区位及周边城市环境
        5.3.1 场地区位
        5.3.2 周边城市环境
    5.4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的项目设计要点
        5.4.1 建筑规范高度的考虑
        5.4.2 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
        5.4.3 传统元素的提炼和转译
        5.4.4 文化核心展示的表达
    5.5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的过程方案比较
    5.6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最终方案设计分析——高台碑院
        5.6.1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旧馆总体空间关系
        5.6.2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的入口空间设计
        5.6.3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的内部空间设计
        5.6.4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旧流线组织和路径引导
        5.6.5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旧空间场景的编排手法
        5.6.6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旧馆空间序列的整体性营造
    5.7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6.1 博物馆改扩建的趋向
        6.1.1 造型的多元性趋向
        6.1.2 功能的复合化趋向
        6.1.3 空间的叙事性趋向
        6.1.4 材质的精巧化趋向
    6.2 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改扩建设计的启示
        6.2.1 尊重空间轴线
        6.2.2 融入庭院设计
        6.2.3 增加自然细节
        6.2.4 复合新旧场景
    6.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6.4 研究的不足
致谢
表目录
图目录
参考文献

(3)以“物”为本的博物馆展陈设计 ——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2.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沿革与发展
    2.1 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发展脉络
    2.2 当前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主要特征
    本章小结
3.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展陈设计解读
    3.1 展示主题与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博物馆建筑
        3.1.1 博物馆建筑与展陈的关系
        3.1.2 博物馆建筑的文化性与整体性
        3.1.3 基于展示主题的“定制”理念
    3.2 以“物”为本的室内展陈空间
        3.2.1 展陈空间的展品序列
        3.2.2 展陈空间的节奏感与核心展区
        3.2.3 基于展示内容的“场所”营造
        3.2.4 兼顾信息传达与人性化需求的展线规划
    3.3 装饰主义与新地方主义结合的展陈风格
        3.3.1 现当代展陈风格的主要类型
        3.3.2 装饰主义与新地方主义的混合表达
    3.4 展陈设计中的视觉元素
        3.4.1 紧扣展示主题的展厅色彩
        3.4.2 为展品服务的照明设计
        3.4.3 兼具藏品保护功能与形式美感的陈列设备
        3.4.4 加强展品与叙事之间衔接的辅助展品
    本章小结
4.以“物”为本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策略
    4.1 设计理念
    4.2 设计要素
    4.3 设计流程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视角下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陈列展览研究综述
        1.2.2 “十大精品”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探讨
        1.3.1 陈列展览
        1.3.2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第2章 陈列展览设计体系的探索
    2.1 陈列展览主题凝炼
    2.2 陈列展览体系结构的新探索
第3章 陈列展览制度的改变
    3.1 策展人引入的背景
        3.1.1 策展人的由来
        3.1.2 策展人制度的主要职能
        3.1.3 策展人的工作流程
    3.2 西方博物馆的策展制度
    3.3 我国现行的策展制度
    3.4 策展人制度在展览中的实际运用
第4章 陈列展览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
    4.1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4.2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
    4.3 数字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
第5章 陈列展览公众服务水平的提升
    5.1 陈列展览的宣传与推广
        5.1.1 传统媒体
        5.1.2 新媒体
    5.2 教育活动
    5.3 文创产品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5)基于临场体验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博物馆的建设热潮及定位转变
        1.1.2 当代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博物馆
        1.3.2 展陈空间
        1.3.3 临场体验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及框架
2 博物馆展陈空间的沿革与发展
    2.1 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功能构成
        2.1.1 展陈空间的功能构成
        2.1.2 展陈空间的功能细分
    2.2 博物馆展陈发展脉络
        2.2.1 博物馆的早期形态
        2.2.2 公共博物馆的形成
        2.2.3 现代主义运动之前的博物馆
        2.2.4 现代主义运动之后的博物馆
        2.2.5 中国的博物馆发展情况
    2.3 当前的博物馆展陈空间特征
        2.3.1 空间功能复合化
        2.3.2 空间展示个性化
        2.3.3 空间界面多样化
        2.3.4 展示媒介多元化
    2.4 本章小节
3 国内博物馆展陈空间调研实例
    3.1 调研背景
        3.1.1 调研方法
        3.1.2 博物馆的选择
        3.1.3 对观众的调研
    3.2 博物馆实地调研
        3.2.1 成都博物馆
        3.2.2 宁波博物馆
        3.2.3 苏州博物馆
    3.3 博物馆观众问卷调研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2 观众基本信息分析
        3.3.3 观众的展陈空间评价分析
        3.3.4 观众的体验倾向分析
    3.4 影响观众体验的要素提炼
        3.4.1 丰富的“五感”体验
        3.4.2 多样化的互动展示
        3.4.3 富有吸引力和驱动力的展览序列
        3.4.4 尺度适宜的展陈空间
        3.4.5 便利的辅助功能
    3.5 本章小节
4 “体验”的内涵及其对展陈空间的影响
    4.1 建筑“体验”的理论基础
        4.1.1 “体验”概念的发展
        4.1.2 “体验”的发生和情境认知
    4.2 建筑体验的基本内容
        4.2.1 物质材料的感知
        4.2.2 形态识别
        4.2.3 空间知觉
    4.3 展陈空间“体验”的个体感知
        4.3.1 个体感知的途径
        4.3.2 个体感知的模式
    4.4 展陈空间“体验”的集体认同
        4.4.1 时代认同
        4.4.2 文脉认同
        4.4.3 场所认同
    4.5 展陈空间“体验”的发展趋势分析
        4.5.1 空间关注——从物到人
        4.5.2 观众需求——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
        4.5.3 空间功能——从收藏、展陈到互动、交流
        4.5.4 设计内容——从空间到活动
        4.5.5 展示形式——从单一到多元
        4.5.6 设计内核——从物质到非物质
    4.6 本章小节
5 基于临场体验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策略
    5.1 激发观众互动参与的设计策略
        5.1.1 空间促进互动
        5.1.2 媒介辅助互动
        5.1.3 塑造趣味情景
        5.1.4 引入参与型展示
    5.2 完善展陈空间叙事的设计策略
        5.2.1 设置完整的叙事要素
        5.2.2 采用多样的叙事手法
        5.2.3 探索开放的叙事可能
    5.3 丰富空间联觉体验的设计策略
        5.3.1 强化视觉体验
        5.3.2 重视听觉体验
        5.3.3 拓展嗅觉体验
        5.3.4 回归触觉体验
        5.3.5 展陈中的联觉体验
    5.4 平衡展陈空间尺度的设计策略
        5.4.1 从绝对尺度到相对尺度的优化
        5.4.2 考虑空间的动态尺度
        5.4.3 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5.5 整合空间功能及形态的设计策略
        5.5.1 嵌入休闲空间
        5.5.2 模糊空间功能
        5.5.3 开放空间形态
        5.5.4 柔化空间界面
    5.6 本章小节
6 策略运用原则
    6.1 结合博物馆的类型与主题运用设计策略
    6.2 设计策略回应建筑策划
    6.3 空间设计策略指导展陈活动
    6.4 本章小节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问卷调查
    B.回收调查表式例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6)基于临场体验的上博东馆展厅空间展陈一体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问题提出
    1.2 选题背景
        1.2.1 体验经济和互联网时代背景
        1.2.2 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和展陈设计的发展趋势——临场体验的塑造
        1.2.3 当代中国博物馆展陈空间现状及原因
        1.2.4 实际项目参与——上海博物馆东馆展厅空间设计
    1.3 概念界定与阐释
        1.3.1 体验
        1.3.2 空间展陈一体化设计
        1.3.3 近似概念——展陈设计
    1.4 研究对象及涉及范围
        1.4.1 研究的适用范围
        1.4.2 本设计的对象和工作范畴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6.1 体验
        1.6.2 一体化设计
        1.6.3 其他相关文献
    1.7 研究方法
    1.8 论文架构
第2章 博物馆展厅陈列设计综述
    2.1 引言
    2.2 陈列与陈列设计的定义及特征
        2.2.1 定义
        2.2.2 特征
    2.3 陈列设计的历史沿革
        2.3.1 陈列的产生和“三位一体”式陈列
        2.3.2 以陈列柜为核心的陈列“标准化运动”
        2.3.3 大通柜式陈列
        2.3.4 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体验式场所
    2.4 陈列工作内容
        2.4.1 按内容分类
        2.4.2 按工作流程分类
        2.4.3 本设计涉及内容
    2.5 陈列类型及设计要点
        2.5.1 按展陈内容分类
        2.5.2 按展览方式分类
    2.6 展陈内容组合设计
        2.6.1 对展品和展陈大纲的研究
        2.6.2 总体情节布局
        2.6.3 局部展品组合
    2.7 建筑及室内空间设计
        2.7.1 总体设计原则
        2.7.2 总体布局及流线设计
        2.7.3 平面设计
        2.7.4 空间及剖面设计
        2.7.5 材质及颜色设计
    2.8 展陈设备设计
        2.8.1 展陈设备设计分类
        2.8.2 展陈设备设计过程
        2.8.3 陈列柜
        2.8.4 假墙
    2.9 展厅光环境设计
        2.9.1 采光方式分类
        2.9.2 照度
        2.9.3 光线投射方向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临场体验的展陈空间一体化设计思路设计要点
    3.1 关于体验性的设计要点
        3.1.1 展陈内容的多样性
        3.1.2 展陈空间的情节性
        3.1.3 多条叙事路径和多重感官调动
    3.2 展品、展陈空间和观众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2.1 国内博物馆展厅空间现状问题在设计层面的实质
        3.2.2 展品和展陈空间
        3.2.3 展品和观众
        3.2.4 展陈空间和观众
        3.2.5 三者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混合的通感
    3.3 小结
第4章 设计前期分析——对两个展厅展品、展厅空间及观众的研究
    4.1 对陶瓷展厅展品的研究
        4.1.1 展陈大纲
        4.1.2 物理尺度
        4.1.3 光照属性
        4.1.4 展览属性及展览手段
    4.2 对文人生活馆展品的研究
        4.2.1 展陈大纲
        4.2.2 展览属性
        4.2.3 展陈尺度、光照属性、展陈手段
    4.3 对陶瓷展厅和文人生活馆展厅空间的研究
        4.3.1 古代文人生活馆
        4.3.2 陶瓷之路馆
    4.4 对观众的研究
        4.4.1 人体尺寸
        4.4.2 人的视觉规律
        4.4.3 观众对展厅空间环境的感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临场体验的展厅一体化设计方案
    5.1 思路总述
    5.2 展品与展厅空间相结合
        5.2.1 展陈内容梳理
        5.2.2 建筑空间逻辑
        5.2.3 展陈逻辑与空间逻辑的结合
        5.2.4 确定空间剧本——以陶瓷展厅为例
        5.2.5 确定空间剧本——以文人生活馆展厅为例
    5.3 观众与展品——以文人生活馆展品为例
    5.4 观众与展厅空间
        5.4.1 内部空间尺度——人的功能使用
        5.4.2 空间形态和人的心理感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展厅设计方案的深化
    6.1 文人生活展厅
        6.1.1 文人生活展厅建筑空间形态
        6.1.2 室内空间
        6.1.3 展陈布置
        6.1.4 光环境设计
        6.1.5 材质和色彩设计
    6.2 陶瓷展厅
        6.2.1 室内空间
        6.2.4 人工照明
        6.2.5 材质和色彩设计
    6.3 展厅的可变性考虑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及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无锡惠山泥人营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解析
        1.1.2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1.1.3 无锡惠山泥人的营销传播
    1.2 研究背景、现状及问题
        1.2.1 移动互联网产业现状
        1.2.2 当代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变革
        1.2.3 无锡惠山泥人的保护与传承概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无锡惠山泥人主要理论书籍研究
        1.5.2 无锡惠山泥人发表文献研究
    1.6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流程图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平台非物质文化的营销传播分析
    2.1 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分析
        2.1.1 移动互联网媒介传播特征
        2.1.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2.1.3 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模式
    2.2 非物质文化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分析
        2.2.1 以移动应用产品为主要传播载体,多维手法运用展示
        2.2.2 多维渠道的建立与推广
        2.2.3 线上线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研发
        2.2.4 构建创意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锡惠山泥人的营销传播现状
    3.1 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播环境
        3.1.1 社会历史环境
        3.1.2 文化生存环境
    3.2 当代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播特征
        3.2.1 静态媒介与动态媒介双向发展
        3.2.2 单向传播转向互动参与
    3.3 无锡惠山泥人的营销传播分析
        3.3.1 从产品角度
        3.3.2 从消费者角度
        3.3.3 从品牌角度
        3.3.4 从销售渠道角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无锡惠山泥人战略建议
    4.1 分析与定位
        4.1.1 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的 SWOT 分析
        4.1.2 目标受众层的重新解读与分析
        4.1.3 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网中的战略目标方向
    4.2 产品与品牌战略建议
        4.2.1 惠山泥人移动互联网产品与品牌建设路径
        4.2.2 惠山泥人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方法
        4.2.3 跨界协同设计研发
    4.3 营销战略规划
        4.3.1 企业自媒体渠道的构建与运营
        4.3.2 建立产品与品牌协作平台
        4.3.3 线上线下惠山泥人“文化故事主题乐园”服务体验延伸
        4.3.4 营销效果评估方式
    4.4 产业模式
        4.4.1 惠山泥人政用产学研协作体系的建立
        4.4.2 建设企业产品设计与品牌管理端
        4.4.3 注重“艺术、人文、旅游景观”产业融合圈打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惠山泥人移动应用产品为核心的营销传播研究
    5.1 目标受众细分与分析
        5.1.1 目标受众细分
        5.1.2 目标受众分析
    5.2 产品与品牌重构
        5.2.1 品牌价值挖掘与识别体系构建
        5.2.2 无锡惠山泥人应用产品架构与分析
        5.2.3 产品内容设计方向探索
        5.2.4 产品生命周期规划
    5.3 传播策略
        5.3.1 病毒式传播平台建设
        5.3.2 线下线上主题活动制定
        5.3.3 线上定制与线下体验双向引导
    5.4 销售策略
        5.4.1 免费引入,一分为二
        5.4.2 内置广告,引导销售
        5.4.3 应用内置分级奖励机制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无锡惠山泥人消费者满意度问卷
附录二 无锡惠山泥人消费者满意度问卷数据统计
附录三 访谈
附录四 图片来源
附录五 表格目录
附录六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8)论中国博物馆“策展人负责制”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念的引进与国内博物馆体制改革的需求
    第一节 博物馆“策展人”概念的引入
    第二节 国内博物馆建立“策展人负责制”的需求
    第三节 新型展览制度构架的优势与业务开展的有效性
第二章 相似制度的借鉴与中国特色的展览策划制度
    第一节 考古领队的成功借鉴
    第二节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负责制”
    第三节 “策展人负责制”团队的构建
第三章 “策展人负责制”的建立与推广
    第一节 策展人的职能、权利与义务
    第二节 策展人资格认证与任命
    第三节 策展人负责制的工作规范与推广
    第四节 实施过程中困难的解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对陈同乐老师访谈
附录2:《考古发掘管理办法》
附录3:南京博物院 2009 年—2011 年展览列表
个人简介
后记

四、艺术+科技=文化──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序厅、场景设计创意(论文参考文献)

  • [1]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微”元素的应用研究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D]. 刘婷. 苏州大学, 2020(03)
  • [2]博物馆改扩建中新旧空间关系研究[D]. 高冬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以“物”为本的博物馆展陈设计 ——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为例[D]. 李文星. 湖北美术学院, 2020(10)
  • [4]“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视角下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发展研究[D]. 巩小琳. 吉林大学, 2018(01)
  • [5]基于临场体验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D]. 朱航宇. 重庆大学, 2017(12)
  • [6]基于临场体验的上博东馆展厅空间展陈一体化设计研究[D]. 付文杰. 清华大学, 2017(04)
  • [7]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无锡惠山泥人营销传播研究[D]. 彭绮梦. 江南大学, 2014(03)
  • [8]论中国博物馆“策展人负责制”的建立[D]. 田甜.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4)
  • [9]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以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建设为例[J]. 陈同乐. 建筑创作, 2010(10)
  • [10]以南京地区博物馆为例的地域性展示设计研究[J]. 曾莉.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标签:;  ;  ;  ;  ;  

艺术+科技=文化─南京博物院艺术展厅序幕和场景设计的创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