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

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

一、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轶永[1](2021)在《术地二陈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运用术地二陈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旨在探究该方药对小儿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提供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试验方法,筛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患儿,共50例,治疗采用术地二陈汤口服,疗程为2周,共治疗2个疗程,结合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表(UAS7)、中医证候评定表,观察并记录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UAS7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对临床痊愈患儿进行3个月的随访,以评估复发率。结果:1.治疗前后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表(UAS7)的疗效评价:治疗后第4周的UAS总积分从治疗前的18.96±7.36下降至2.50±1.56,且UAS各项症状积分也随之下降(P<0.05),说明术地二陈汤对小儿CU的治疗有效,疗效随疗程的延长愈发显着。2.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定表(湿热留恋型)的疗效评价:治疗后第4周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从治疗前的21.60±4.35下降至4.85±1.53,且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说明术地二陈汤可以改善小儿CU(湿热留恋型)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随疗程的延长愈发显着。3.临床疗效:最终完成48例临床观察,治疗4周后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表(UAS7)积分疗效判定显示:临床痊愈18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结论:术地二陈汤可有效改善小儿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临床症状,且愈后不易复发,疗效确切。

桂绮桦[2](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科慢性疾病,有研究发现,至少有20%的人一生中曾受到罹患荨麻疹的困扰。而亚洲慢性荨麻疹的患病率则高于欧洲和北美。慢性荨麻疹发病不限年龄,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慢性荨麻疹以皮肤、粘膜突然出现一过性风团,皮疹形状大小不一并伴有剧烈瘙痒,而且发无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能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有明晰认知。临床上,一般主要以抗组胺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为治疗手段,虽然起效快,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复发率高。中医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有着渊远而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长期疗效持久,因此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目的: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灸疗法,此针法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适应症广泛,疗效突出,操作简易,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效果显着。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观察比较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针药汉方、萧玲中医师诊所、江南秀中医师诊所以及社会公开招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针刺穴位包括:气海、关元、天枢双、心俞双、膈俞双、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对照组针刺穴位包括: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隔俞双、三阴交双、外关双、风池双。两组均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灸疗程为每周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共24次。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使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评价,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荨麻疹症状分级评分(MILOR)及焦虑抑郁评分(HAD)。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分别进行四次评分,对比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完成情况:本研究纳入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9例,对照组脱落11例,最终完成病例共100例,其中51例为观察组,49例为对照组,两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P>0.05)。(2)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过敏史以及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UAS、DLQI、MILOR、HADa和HADd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UAS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在治疗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UAS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针刺对荨麻疹活动度均有显着改善作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发现,两组UAS分值下降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下降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荨麻疹活动度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4)DLQI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DLQI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种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效果。随访时,观察组DLQI分值有回升的现象,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DLQI分值回升则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通元针法的维持效果较好。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DLQI分值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有显着性下降(P<0.05),在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5)MILOR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MILOR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观察组分值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分值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一疗程后、治疗第二疗程以及随访时,两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第一疗程后,两组MILOR分值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分值下降值有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风团大小、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6)HADa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HADa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观察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2疗程后及随访时均有明显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时,两组HADa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治疗患者焦虑状态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有明显的优势。(7)HADd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发现HADd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效果;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表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疗效。(8)总有效率评定:完成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0%,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显效,所占比例为49.02%;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所占比例为44.90%。提示通元针法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9)复发率评定:随访时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为17.78%,对照组复发率为38.46%,两组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通元针法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10)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有少部分患者除针后局部出现轻微疼痛或出血,经按压止血后可缓解,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其他针刺意外及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结论:(1)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卫气亏虚型慢性荨麻疹有明显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荨麻疹瘙痒、风团症状,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其总有效率为88.24%,显效比率为49.02%,且无一例加重。(2)赖氏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有更显着的疗效优势,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及维持长期效果更加显着,显愈率更加明显,改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皮肤病、生活质量和荨麻疹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方面较佳,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有突出的改善作用,充分体现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身心调节方面的优势。(3)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性高,两组均无患者出现针刺意外及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4)本实验研究过程顺利,表明正式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可行性高,本研究内容也为正式试验样本量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5)赖氏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有突出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灵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对于其治病机理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张军斌[3](2019)在《基于“六经欲解时”理论以乌梅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乌梅丸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发作或加重时间在凌晨1点到3点之间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病例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将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乌梅丸方加自血治疗)和对照组(口服诺思达加自血治疗)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患者每日午餐后1小时及晚9点温服乌梅丸方水煎剂,每周进行一次自血治疗;对照组患者每晚9点服用5mg诺思达,每周进行一次自血治疗,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进行症状评分,观察疗效,对痊愈、显效、有效的患者随访1月,以观察复发及加重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①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分别与各自治疗前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与各自治疗前症状比较,瘙痒程度、风团发作频率、风团大小、风团数量、风团持续时间、症状总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症状均比治疗前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瘙痒程度、风团发作频率、风团大小、风团数量、风团持续时间、症状总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②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分别与各自治疗前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与各自治疗前症状比较,瘙痒程度、风团发作频率、凤团大小、风团数量、风团持续时间、症状总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症状均比治疗前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瘙痒程度、风团发作频率、风团大小、风团数量、风团持续时间、症状总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疗效均优于对照组。③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5%,两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腹泻,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嗜睡症状,无全身症状,均未予处理。(4)复发加重率:治疗组复发加重率17.1%,对照组复发加重率53.8%,两组复发加重率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加重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基于“六经欲解时”理论以乌梅丸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治疗4周后,服用乌梅丸方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复发加重率优于服用诺思达的患者。所以乌梅丸方可以作为在“厥阴病欲解时”时间段内发生或加重的慢性荨麻疹有效的治疗方法。

沈萃萃[4](2018)在《固本抗敏方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大约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荨麻疹[1]。慢性荨麻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主要累及成年人,高发年龄为2040岁,其中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慢性荨麻疹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2]。本病的病因及发病诱因很难找到,风团瘙痒症状此起彼伏,比较难根治,而且容易复发,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西医以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为一线治疗方案,该类药物治疗荨麻疹起效较快,但停药后的复发率较高,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近些年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显示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挖掘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的有效中药方剂,对于减少荨麻疹患者痛苦具有重大意义。目的:固本抗敏方是导师卢传坚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方,此方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疗效满意。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安慰剂为对照组,从预试验的角度对固本抗敏方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探讨开展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可行性,为大样本正式试验奠定基础;并从免疫细胞角度对该方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本预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筛选7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患者服用固本抗敏方颗粒,对照组患者服用颗粒安慰剂,治疗期为8周,随访期8周;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瘙痒顽固,严重影响睡眠或日常生活难以忍受者,可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仙特明)作为应急用药。观察指标包括: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UAS7)、一周风团发作数目(WHS)、一周瘙痒程度(WIS)、复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应急用药服用情况、首次复发间隔时间等,记录两组干预措施的不良事件并作安全性分析。纳入标准:临床诊断符合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患者;年龄18-65岁之间,男女不限;中医辨证为卫气亏虚证;病情程度为轻中度及以上;自愿参加本实验,能服从治疗方案,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入组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空腹抽血并留取血清进行检测,检测血清总IgE含量、D-二聚体含量、C反应蛋白含量,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固本抗敏方治疗组干预前后不同治疗效果患者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做对比分析,以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一)临床研究结果1.完成情况:本研究共纳入合格受试者76例,试验组38例,对照组38例,研究过程中共脱落3例,最终完成73例。2.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民族,婚姻状况,学历,职业,户籍,吸烟率及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有过敏史的患者共24例,占比3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荨麻疹家族史共有18例(24.7%),治疗组6例(17.1%),对照组有12例(31.6%);湿疹病史有3例(4.1%),过敏性鼻炎病史9例(1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研究对象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两组病程、DLQI评分、血清总IgE、D-二聚体、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前基线平衡,具有可比性;可能由于样本量小及一些未知混杂因素的影响,治疗前UAS7评分基线不均衡,统计时采用协方差进行了调整分析。3.主次要疗效指标分析(1)UAS7评分:两组治疗后即第8周末UAS7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荨麻疹活动度。两组患者在第2、4、6、8周分别进行了UAS7评分,采用协方差分析对两组各时点的UAS7评分进行比较,UAS7评分在治疗后第4周、8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UAS7)评分改变优于对照组。(2)WHS评分:两组治疗后即第8周末WH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风团发作的数目。采用协方差分析对两组各时点的WHS评分进行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改善风团数目情况无显着性差异。(3)WIS评分:两组治疗后即第8周末W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一周瘙痒程度。采用协方差分析对两组各时点的WIS评分进行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改善一周瘙痒程度无显着性差异。(4)治疗后UAS7-60达到率:在治疗第8周末,有25例患者达到UAS7-60,其中试验组18例,UAS7-60达到率51.4%,对照组7例,UAS7-60达到率1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5,P=0.003<0.05),试验组UAS7-60达到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显示UAS7-60达到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即以UAS7-60达到率为结局指标,固本抗敏方颗粒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复发率比较:对两组治疗期达到UAS7-60的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复发率(16.7%)较对照组低(71.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固本抗敏方颗粒组在控制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6)首次复发间隔时间:对治疗好转后首次复发间隔时间进行生存分析:以治疗期结束第8周时达到显效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的时间间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得到: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间隔的估值分别为3周和7.3周,两条生存曲线不同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随访期复发间隔长于对照组。(7)治疗后总有效率及疗效分布情况:治疗后即第8周末总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71.4%,对照组总有效率60.5%,试验组愈显率51.4%,对照组愈显率1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主要分布于痊愈与显效,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于有效。虽然两组总有效率在数值上差距不大,但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较好的临床意义。(8)治疗后DLQI评分情况:两组治疗后即第8周末、随访8周末DL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受试者生活质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第8周时DLQ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8,P=0.797)、随访8周时DLQ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5,P=0.854),提示治疗后两组均能对受试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但两组组间DLQI评分基本相同,两组改善受试者生活质量程度无显着性差异。4.应急用药(仙特明)使用情况:接受治疗后,在各个时间点两组仙特明用量及用药频次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使用仙特明用量及用药频次是无显着性差异的。5.实验室检测结果:血清总IgE、D-二聚体、CRP水平变化:两组血清总IgE含量进行组内及组间的比较,治疗后两组均对血清总IgE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变化:两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进行组内及组间的比较,两组D-二聚体经治疗后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对D-二聚体的影响相当。CRP水平变化:两组CRP水平进行组内及组间的比较,试验组CR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两组CRP水平无明显变化。6.安全性:第8周治疗结束,实验室安全性检测等体检结果,绝大部分患者均无异常,个别患者指标有轻微改变,但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经分析考虑指标的轻微变化与患者体检前后的生活状态有关且均不属于严重不良事件,无明显临床意义。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提示固本抗敏方颗粒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安全性较好。(二)实验研究结果应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组的免疫细胞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的CD4+阳性细胞群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提示CD4细胞可能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治疗有效的患者在治疗前后T调节细胞(Treg)是正常的;治疗无效的患者在治疗前CD4+FoxP3+细胞是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P=0.0426,P<0.05),在治疗后CD4+FoxP3+细胞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提示固本抗敏方的疗效可能与T调节细胞的免疫应答有关。结论:1.固本抗敏方治疗卫气亏虚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固本抗敏方治疗组可改善患者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UAS7);UAS7改善程度显效比率达51.4%,总有效率达71.4%,且无一例恶化;对患者的风团、瘙痒情况及生活质量均有一定改善。2.固本抗敏方与安慰剂相比有一定疗效优势与颗粒安慰剂对照组比较,固本抗敏方组的UAS7评分改善程度更好,且无一例恶化。可降低随访期间荨麻疹的复发率,延长治疗好转后首次复发间隔时间;在疗效及控制复发方面优于颗粒安慰剂对照组。3.固本抗敏方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安全性良好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检测指标绝大部分处于正常状态,表明本研究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4.本预试验研究过程顺利,显示正式开展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可行性强,本研究结果将为正式试验样本量计算及研究方案修订提供依据。5.CD4细胞可能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固本抗敏方的疗效可能与T调节细胞的免疫应答有关,若患者体内的T调节细胞未达到健康水平,则对固本抗敏方的响应不佳。

吴春燕[5](2014)在《加味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导师李元文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肝、脾功能失调有关,既有肝失条达、脾失健运,又有外感风邪、内困湿邪。其核心病机是肝郁脾虚。加味过敏煎是导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功效调理肝脾、清热除湿、活血通络、祛风止痒,标本兼治,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着。此课题旨在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瘙痒程度、皮损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进一步明确加味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分析加味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过敏原检测。研究方法:将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加味过敏煎组30例,盐酸西替利嗪组30例,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并记录两组的瘙痒程度、皮损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对痊愈患者随访三个月,观察其复发情况。60例患者同时进行过敏原检测,记录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1加味过敏煎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盐酸西替利嗪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加味过敏煎组和盐酸西替利嗪组的疗效差异无显着性(P>0.05)。2经过4周的治疗,加味过敏煎组和盐酸西替利嗪组的症状总积分均有所下降。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总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自身对照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加味过敏煎组和盐酸西替利嗪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瘙痒程度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瘙痒程度指标的组内自身对照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加味过敏煎组经过2周和4周的治疗后,针对瘙痒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93.33%,明显优于盐酸西替利嗪组的56.67%和70.00%,其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过敏原检测粉尘螨和屋尘螨的阳性率最高。结论:加味过敏煎和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均有效。加味过敏煎能明显地缓解慢性荨麻疹的瘙痒程度及皮损情况,且安全有效,临床值得推广。

胡会琴[6](2014)在《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以观察探讨中医治寒冷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的优势。研究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研究前首先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方面的均衡性,确保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加味口服当归四逆汤,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仙特明)。分别观察二组病例的发作频率、瘙痒程度、风团数量、风团大小、风团持续时间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于治疗后一个疗程(四周)评价两组疗效,同时分别对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疗程与疗效的关系进行相关性比较。研究结果:两组在治疗第一、第二周后,临床有效率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治疗第三、第四周后,两组病例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10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9.70%。两组患者之间疗效的比较,P=0.032<0.05,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效。两组患者治疗初期总体疗效差别不大;后期治疗组总体疗明显效优于对照组。

刘艳[7](2013)在《复方芪黄汤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及对IFN-γ、IL-4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复方芪黄汤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IFN-γ、IL-4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寒冷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口服复方芪黄汤加穴位埋线,口服赛庚啶,外用炉甘石洗剂;对照组口服玉屏风胶囊、赛庚啶,外用炉甘石洗剂,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风团大小、数目、持续时间、每周发作次数、瘙痒程度、中医症候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变化。结果:临床研究显示,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显示:治疗后两组IFN-γ水平均升高、IL-4水平均降低,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芪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其作用主要是祛风散寒、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扶正驱邪、疏通经络。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血清中IFN-γ和IL-4水平、改善Th1和Th2失衡状态有关。

王兴兰[8](2012)在《固卫汤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表虚证的疗效及对CD4+/CD8+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固卫汤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表虚证的疗效,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CD4+/CD8+的变化,了解固卫汤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表虚证患者CD4+/CD8+的影响。方法:将69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表虚证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6例,口服固卫汤治疗;对照组33例,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治疗。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及其治疗前后CD4+/CD8+的变化。结果:1.第1疗程结束,试验组愈显率为38.89%,总有效率为83.33%,症状积分为16.83±8.83;对照组愈显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0.91%,症状积分为11.82±8.1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2.第2疗程结束,试验组愈显率为63.89%,总有效率为86.11%,症状积分为6.78±7.55;对照组愈显率为69.70%,总有效率为90.91%,症状积分为6.24±7.68;两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试验组复发率为18.18%,对照组复发率为53.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卫汤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表虚证临床疗效确切,在控制疾病复发方面与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比较有一定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卓介明[9](2012)在《论温病清肺凉营法治疗荨麻疹》文中提出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似,但却非同一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且容易复发的疾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临床通常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反复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或红斑,且伴有剧烈的瘙痒。一文献研究本文综述了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认识,及现代中医学家在临床上对荨麻疹治疗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国内外西医学者对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国内外目前荨麻疹研究的趋势及方向。目前认为,荨麻疹原因复杂,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的病因,按风团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变态反应型和非变态反应型。激肽与缓激肽也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与其通透性增加,和寒冷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与压力性荨麻疹等发病有关。由于荨麻疹病因不易明确,发病无明显规律,病理机制目前仍没有清楚阐明,故该疾病临床治疗相对比较困难。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又有风疹块、风瘙瘾疹、鬼饭疙瘩、赤疹、白疹等,多数医家认为荨麻疹多由患者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湿热之邪得以入侵,营卫失和或胃肠郁热,复感风邪,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通达,郁于腠理而发病。中药对于治疗荨麻疹可发挥良好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复发率低,而中药治疗此病症的机理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究。二、临床及实验研究1.研究目的:本研究从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中医证型与临床症状着手,运用温病“疹为太阴风热”理论指导治疗荨麻疹,采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加减观察治疗荨麻疹的疗效,为更好地运用中医药治疗荨麻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2.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均为台湾地区合作研究门诊的病人,符合筛选标准(诊断及纳入标准)的荨麻疹患者41例。采用《温病条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加减。基本物为:银花10、连翘10、桔梗10、薄荷6、竹叶10、牛蒡子15、荆芥6、生甘草4、细生地15克、大青叶10、丹皮10、玄参15。主要用于风热型:起无定处,发病快,皮疹颜色非常红,患处灼热难耐,并伴有发热,咽喉肿痛,舌质红等,遇热时病情会加剧,遇冷时病情则会得到缓解。3.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荨麻疹患者病例4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2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年龄35.96-20.51岁。41例荨麻疹患者的瘙痒程度以中度为主,平均积分为2.25±0.61,表现为皮肤很痒,对生活有影响;风团数目平均为22.3±7.7个;风团大小平均为1.85±0.62cm;持续时间平均为16.5±8.9小时;风团发生次数平均为2.45±0.77次/天。荨麻疹患者可能诱发的因素调查,昆虫叮咬、高蛋白饮食可能诱发荨麻疹的机会多见,分别为39.0%和34.1%。荨麻疹的兼夹证观察,在风热郁肺证的基础上,对所常见兼夹证进行观察,41例荨麻疹患者单纯风热郁肺证为21例(51.2%),兼夹最多的是中焦湿热和脾胃不和,分别为22.0%和12.2%,兼血虚受风和气血两虚较少,仅2.4%和4.9%不到5%。荨麻疹患者的中医症状分析,在荨麻疹患者中,出现咽喉不适的症状最多占46.3%;其次的症状为心烦口占36.6%左右,大便不调、脘痞胸闷等消化道的症状占34.1%以下。舌象观察,41例荨麻疹患者中,舌红或舌红绛为主要舌质占53.4%;苔不腻者为61.0%、而苔腻者39.0%。采用《温病条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加减治疗荨麻疹41例的疗效观察:①荨麻疹治疗前后瘙痒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荨麻疹治疗前后风团数目比较,差异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0.01)。②荨麻疹治疗前后风团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荨麻疹治疗前后风团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0.01)。④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加减治疗荨麻疹41例的总疗效:愈合率为51.2%,进步率为39.0%,无效率9.8%,总有效率为90.2%。4.研究结论:4.1、可能诱发荨麻疹发病的因素虽然复杂,主要是昆虫叮咬、高蛋白饮食。4.2、荨麻疹的病机虽然以风热外袭为主,但内因多有湿热或脾虚,风热侵袭,风湿郁于肌肤而发病。表明“风热、湿困、脾胃失调”是荨麻疹的主要病机。4.3、温病伏气学说可以解释荨麻疹的发病、病机及治疗。“清肺凉营”法组成的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加减治疗荨麻疹,疗效肯定。

刘瑶[10](2012)在《结合“治未病”及“络病”理论运用当归饮子加减方防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慢性荨麻疹气血两虚证的疗效,从而探讨运用“治未病”及“络病”理论防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优势。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口服当归饮子加减方,每次100ml,tid;对照组35例,口服玉屏风口服液,10ml,tid。7天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两组于治疗前及第1、2、4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症状体征、睡眠质量、急性发作情况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4个疗程完成后,随访2个月,观察复发情况。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组内和组间的病情、疗效、不良反应、复发情况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当归饮子加减方及玉屏风口服液在对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防治的临床疗效上,两组均能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78.13%。但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总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上优于对照组,而在睡眠质量上,两组无统计学意义。针对复发情况,治疗组在控制复发病情上优于对照组,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复发间隔的时间。结论:运用“治未病”及“络病”理论,通过养血活血通络法以防治慢性荨麻疹的研究看出,当归饮子加减方和玉屏风口服液在短期治疗慢性荨麻疹上均能达到良好效果。但是治疗组在对改善患者症状及控制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因此,本研究体现的思想方法来防治慢性荨麻疹是值得推广和运用的。

二、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术地二陈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西医学对小儿荨麻疹的认识概要
        1.1 病因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学对小儿荨麻疹的理解与认识
        2.1 病名
        2.2 历史沿革
        2.3 病因病机
        2.4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
        2.5 辨证分型及治疗
        2.6 具体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方法与资料
    1 研究对象
    2 受试者筛选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临床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观察
    4 各项积分观察时间
    5 疗效判定标准
    6 安全评价标准
    7 统计学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与入组情况
    2 剔除和脱落原因
    3 治疗结果分析
    4 总有效率
    5 复发率
    6 不良反应
    7 典型病例
讨论
    1 小儿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2 从湿热留恋论治小儿荨麻疹
    3 立方分析
        3.1 方药组成
        3.2 方药分析
        3.3 单味药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1.2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阐述
        1.1.4 慢性荨麻疹的病机阐述
        1.1.5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
        1.1.6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慢性荨麻疹的历史沿革
        1.2.2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概述
        1.2.4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病例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2.4 病例剔除及终止标准
        2.2.5 研究流程图
        2.2.6 样本量估算
        2.2.7 随机方法
        2.2.8 盲法
        2.2.9 治疗方法
        2.2.10 观察指标
        2.2.11 访视方式
        2.2.12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2.2.13 知情同意书
        2.2.14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2.2.1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2.2.16 统计分析
    2.3 实验基线情况
        2.3.1 试验整体情况
        2.3.2 患者基本情况
    2.4 评价指标结果
        2.4.1 荨麻疹活动度量表(UAS)评分
        2.4.2 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I)评分
        2.4.3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评分
        2.4.4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
        2.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
        2.4.6 两组复发率比较
        2.4.7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一般资料讨论
        3.1.2 荨麻疹活动度(UAS)结果分析
        3.1.3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结果分析
        3.1.4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结果分析
        3.1.5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分析
        3.1.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结果分析
        3.1.7 两组复发率结果分析
        3.1.8 安全性分析
        3.1.9 综合分析
    3.2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势和机理
    3.3 赖氏通元针法概述
    3.4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论依据
    3.5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依据
    3.6 创新点
    3.7 不足和展望
        3.7.1 研究对象
        3.7.2 评价标准
        3.7.3 治疗时间
        3.7.4 干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基于“六经欲解时”理论以乌梅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六经欲解时”的时间节点厘定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1.6 剔除病例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2.4 疗程
        2.5 疗效评价标准及总有效率
        2.6 不良反应观察
        2.7 复发及加重情况观察
        2.8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3.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5 两组患者复发加重率比较
        3.6 脱落情况
讨论
    1 西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1 病因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
        2.3 治疗方法
    3 导师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3.1 乌梅丸解析
        3.2 自血疗法
    4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六经病欲解时”理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表
致谢
发表论文

(4)固本抗敏方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概述
        1.1.2 流行病学调查
        1.1.3 病因
        1.1.4 发病机制
        1.1.5 治疗概况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古籍中相关病名的记载
        1.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概况
        1.2.4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1.2.5 祖国医学对标本治则理论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排除标准
        2.2.4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2.5 样本量估算
        2.2.6 随机与盲法
        2.2.7 干预措施
        2.2.8 疗程
        2.2.9 试验流程图
        2.2.10 观察指标
        2.2.11 访视方式
        2.2.12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2.2.13 患者依从性评测
        2.2.14 研究相关伦理学及知情同意书
        2.2.15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2.2.16 安全性观察与评价
        2.2.17 随访
        2.2.18 数据管理
        2.2.19 质量控制
        2.2.20 统计分析
    2.3 临床试验基线情况
        2.3.1 试验整体情况
        2.3.2 人口社会学特征
        2.3.3 生命体征分析
        2.3.4 过敏史、家族史及其他治疗史
        2.3.5 基线病情数据
        2.3.6 治疗前实验室检测指标
    2.4 评价指标结果
        2.4.1 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UAS7评分)
        2.4.2 一周风团发作数目评分(WHS)
        2.4.3 一周瘙痒评分(WIS)
        2.4.4 两组治疗后UAS7-60达到率及疗效分布情况
        2.4.5 两组复发率比较
        2.4.6 治疗好转后首次复发间隔时间
        2.4.7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评分)
        2.4.8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含量
        2.4.9 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
        2.4.10 两组治疗前后CRP水平
    2.5 应急用药仙特明服用情况
    2.6 安全性分析
        2.6.1 治疗结束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电图情况
        2.6.2 不良事件
    2.7 服药依从性评价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病例选择标准
    3.3 实验室观察指标
    3.4 实验方法
        3.4.1 标本采集
        3.4.2 实验仪器及试剂耗材
    3.5 实验步骤
        3.5.1 单核细胞样本的制备
        3.5.2 免疫荧光染色
        3.5.3 受试者单核细胞亚型流式分析
    3.6 检测结果
    3.7 数据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导师卢传坚教授辨治慢性荨麻疹经验
        4.1.1 对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4.1.2 从脾肾论治,标本兼顾
        4.1.3 固本抗敏方的处方来源及组方特点
    4.2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4.2.1 UAS7量表及疗效评价
        4.2.2 复发情况
        4.2.3 生活质量
        4.2.4 应急用药仙特明使用情况
        4.2.5 血清总IgE、CRP、D-二聚体与CSU的关系
        4.2.6 安全性分析
    4.3 疗效机制初探
    4.4 创新点
    4.5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加味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荨麻疹的研究概况
        1 古代对荨麻疹的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3 中医治法研究
        4 辨证论治研究
        5 外治法研究
        6 预防与调护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研究概况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味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研究部分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7 临床疗效评价
        8 不良反应
        9 复发
        10 统计分析方法
    临床资料及分析部分
        1 一般临床资料及分析
        2 疗效分析
        ① 总疗效比较
        ② 治疗前及治疗后总积分比较
        ③ 瘙痒程度对比
        ④ 复发情况
        ⑤ 不良反应情况
        ⑥ 脱落情况
        3 过敏原检查资料及分析
        4 典型病例
    讨论
        1 加味过敏煎组方依据
        2 加味过敏煎疗效评定结果分析
        3 体外过敏原检测结果
        4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病例的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辨证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终止研究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病例分组
    3.3 临床治疗方案
    3.4 观察记录
    3.5 临床相关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3.5.1 皮损体征
        3.5.2 自觉症状
        3.5.3 病情程度判定标准
    3.6 疗效评价
        3.6.1 疗效评定标准和判定
        3.6.2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病例的完成情况
    4.2 两组病例均衡性分析
        4.2.1 两组病例性别构成情况比较
        4.2.2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岁)情况比较
        4.2.3 两组病例病程(月)情况比较
        4.2.4 两组病例病情轻重程度情况比较
    4.3 两组疗效比较
    4.4 疗效分别与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疗程的关系比较
        4.4.1 两组患者性别与疗效关系
        4.4.2 两组患者年龄与疗效关系
        4.4.3 两组患者病程与疗效关系
        4.4.4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与疗效关系
        4.4.5 两组患者疗程与疗效关系
    4.5 不良反应
5. 讨论
    5.1 寒冷性荨麻疹的概况
    5.2 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5.2.1 西医对寒冷性荨麻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5.2.2 传统中医对寒冷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5.2.3 现代中医对寒冷性荨麻疹病机的认识
    5.3 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
        5.3.1 西医对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
        5.3.2 中医对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
        5.3.3 中西医联合对寒冷性荨麻疹治疗
    5.4 本研究对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
    5.5 组方和用药
        5.5.1 当归四逆汤加味组成
        5.5.2 组方原理
        5.5.3 方中的药物及药理研究
    5.6 对照组用药西替利嗪的临床研究
    5.7 问题和展望
        5.7.1 本课题的不足
        5.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荨麻疹的治疗
        2.1 中药内服治疗
        2.2 中药外用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自血疗法治疗
        2.5 拔罐疗法
        2.6 耳穴疗法
        2.7 穴位埋线疗法
        2.8 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7)复方芪黄汤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及对IFN-γ、IL-4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辨证标准
    三、纳入病例标准
    四、排除病例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治疗
    七、观察指标
        (一)临床观察指标
        (二)实验室检测
        (三)不良反应
    八、疗效评定标准
    九、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临床症状积分
    二、中医证候积分
    三、总积分
    四、临床疗效
    五、实验室检查
    六、痊愈病例随访结果比较
    七、安全性观察结果
    八、不良反应
讨论
    一、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一)古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二)风寒型荨麻疹的现代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寒冷性荨麻疹的认识及治疗
        (一)寒冷性荨麻疹分获得性和家族性
        (二)寒冷性荨麻疹相关机制的研究
        (三)目前西医治疗寒冷性荨麻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三、穴位埋线法治疗荨麻疹
        (一)埋线疗法
        (二)埋线疗法现代机理研究
        (三)现代医家运用穴位埋线治疗荨麻疹
    四、方药分析
        (一)方药组成
        (二)组方分析
        (三)组方优势
    五、穴位组成及分析
        (一)穴位组成
        (二)穴位分析
    六、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一)疗效分析
        (二)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8)固卫汤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表虚证的疗效及对CD4+/CD8+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典型病例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中医研究概况
        (一) 中医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二)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四) 常用方剂及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二、西医研究概况
        (一) 西医对荨麻疹发病原因的认识
        (二) 西医对荨麻疹发病机制的认识
        (三) 西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四、讨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论温病清肺凉营法治疗荨麻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1 荨麻疹的病因研究
        1.1 急性荨麻疹病因探讨
        1.2 慢性荨麻疹病因探讨
        2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研究
        3 荨麻疹临床分类
        3.1 急性荨麻疹
        3.2 慢性荨麻疹
        3.3 丘疹状荨麻疹
        3.4 血清性荨麻疹
        3.5 压力性荨麻疹压力性
        3.6 特殊类型
        4 荨麻疹西药治疗
        4.1 组胺H受体拮抗剂
        4.2 免疫制剂
        4.3 白三烯受体抑制剂
        4.4 环孢素
        4.5 激素类
        4.6 潘生丁、桂益嗪和谷维素
        4.7 过敏原免疫疗法(AIT)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1 古代对荨麻疹的认识
        2 中医对荨麻疹病因病机认识
        2.1 禀赋不耐
        2.2 风热相搏
        2.3 风寒外袭
        2.4 湿热内蕴
        2.5 情志所伤
        2.6 素体虚弱
        2.7 伏气学说
        3 中医对荨麻疹治疗认识
        3.1 通过辨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3.2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3.3 外治法治疗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标准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2.6 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荨麻疹的兼夹证分析
        3.3 荨麻疹患者的中医症状分析
        3.4 荨麻疹患者的舌象分析
        3.5 荨麻疹治疗前后瘙痒程度比较
        3.6 荨麻疹治疗前后的风团数目比较
        3.7 荨麻疹治疗前后风团大小比较
        3.8 荨麻疹治疗前后风团持续时间比较
        3.9 荨麻疹的总疗效比较
        3.10 荨麻疹治疗的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结合“治未病”及“络病”理论运用当归饮子加减方防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来源与选择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4 纳入标准
        2.2.5 排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治疗方法
        2.3.1 治疗组
        2.3.2 对照组
        2.3.3 调护及注意事项
        2.4 临床疗效评价
        2.4.1 观察指标
        2.4.1.1 症状体征分级标准
        2.4.1.2 睡眠质量影响分级标准
        2.4.2 疗效评定标准
        2.4.2.1 疗效判定标准
        2.4.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4.3 复发情况观察
        2.5 安全性观察
        2.5.1 安全性指标
        2.5.2 不良事件观察
        2.6 脱落情况记录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1.1 入组病例来源
        3.1.2 脱落病例原因
        3.1.3 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情况比较
        3.1.4 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情况比较
        3.1.5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程情况比较
        3.1.6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病情情况比较
        3.1.7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睡眠质量状况比较
        3.2 治疗结果分析
        3.2.1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3.2.2 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比较
        3.2.3 两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比较
        3.3 复发情况比较
        3.4 不良事件情况
    4、讨论
        4.1 中医学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4.1.1 禀赋不耐
        4.1.2 外邪入侵
        4.1.3 饮食不慎
        4.1.4 情志所伤
        4.2 近代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4.2.1 体质因素
        4.2.2 病理产物
        4.2.3 脏腑功能失调
        4.2.3.1 肺脾气虚
        4.2.3.2 肾虚肝郁
        4.2.4 气血虚弱
        4.3 本研究组方依据及分析
        4.3.1 “治未病”及“络病”理论在慢性荨麻疹中的运用
        4.3.2 导师经验
        4.3.3 组方分析
        4.3.3.1 当归、生地黄、川芎、白芍共为主药
        4.3.3.2 黄芪、制首乌、鸡血藤为臣药
        4.3 3.3 防风、地肤子、白蒺藜、僵蚕、蝉蜕为佐药
        4.3.3.4 甘草为使药
        4.3.4 全方作用机制的探讨
        4.3.4.1 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
        4.3.4.2 抗炎、抑菌
        4.3.4.3 造血、改善血液循环
        4.3.4.4 镇痛、镇静、止痒
        4.4 玉屏风口服液与慢性荨麻疹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6.1 观察不全面的问题
        6.2 对照组设计的问题
        6.3 病因治疗的问题
        6.5 中药治疗的问题
        6.5.1 依从性问题
        6.5.2 安全性问题
        6.5.3 药物质量的问题
第二部分 综述
第一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参考文献
附1 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表
附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术地二陈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轶永.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桂绮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基于“六经欲解时”理论以乌梅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D]. 张军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固本抗敏方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初探[D]. 沈萃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加味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吴春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D]. 胡会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7]复方芪黄汤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及对IFN-γ、IL-4的影响[D]. 刘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固卫汤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表虚证的疗效及对CD4+/CD8+的影响[D]. 王兴兰. 云南中医学院, 2012(07)
  • [9]论温病清肺凉营法治疗荨麻疹[D]. 卓介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结合“治未病”及“络病”理论运用当归饮子加减方防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D]. 刘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