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山羊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山羊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一、发展山羊生产 力促农民增收(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平[1](2020)在《民族村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以武陵山区山河村为例》文中指出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重视的问题。以武陵山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山河村为个案,研究如何促进民族村寨的城乡融合发展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城乡融合发展涉及城乡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面有问题都会影响融合发展的效果。笔者深入山河村调研,了解村寨自然与人文、民族构成、家庭与人口、基础设施等概况,发现山河村存在人居的空村、生计的隐村和产业的荒村“三圈层”现状,分析原因,推而广之,引发对民族村寨发展困境的思考。本文就是要破解民族村寨普遍存在的“圈层化”困境,从而实现民族村寨良性的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二元模式下,以山河村为例的民族村寨与周边的场镇和城市本来就进行着融合发展,只是程度不一。山河村与黄鹤镇是交融一体的关系,与周边场镇是融合发展的初级关系,与石柱县城是城乡融合的重要体系,与周边武陵山片区的区、县城市有着较强的渊源关系,而与更远的重庆、武汉等大城市通过物产流通形成互动的融合关系。以山河村为例的民族村寨从二元到多元,探索产业变迁如何促进城乡融合。二元结构下的种植农业和乡村工业走向衰落;山河村传统的林业、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拓展了乡村多元经济;在乡村经济多元发展下,村民不断探索山上种烤烟、河谷养鱼蛙、外出打工与回乡创业增收的渠道,这是对二元结构下乡村传统农业和城市工业的超越发展。从产业融合到城乡融合,与破解“三圈层”困境相对应,本文认为民族村寨融合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利用民族政策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保护修缮传统民居、改善村寨人居环境,吸引人的回归,解决空村问题。二是用好用活民贸民品政策,实施路网融合发展,拓宽生计、改善民生。三是培育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实施田园建设和农旅融合发展,让乡村荒村变成金山银山花果山;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打好民族品牌,唱响民族歌谣,跳动民族舞蹈,让民族文化旅游活起来、火起来。以此促进民族村寨良好的城乡融合发展、村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

张益忻[2](2020)在《政府治理视角下内蒙古杭锦旗乡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的“先手棋”,需要政府的引导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对于少数民族农牧业旗县来说,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就要以当地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着眼点,以农牧民增收、乡村经济发展为归宿。具体来说,要在坚持市场导向前提下,更新思想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做好重点领域改革,鼓励社会参与,充分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加强旗县、苏木镇、嘎查村协调配合,高效、有序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程。本文立足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对地方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内容与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乡村产业、乡村产业发展、政府治理的概念,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内蒙古杭锦旗乡村产业现状,总结了政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做法;第四部分分析了内蒙古杭锦旗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内蒙古杭锦旗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本文对杭锦旗政府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出的建议,有助于当地政府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和发挥职能作用,同时丰富了地方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汤涛[3](2020)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问题研究 ——以鄂托克旗蒙西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蒙西镇的乡村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是与国家倡导的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等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干部领导力是蒙西镇的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分析当前乡镇干部在乡村产业发展中领导力的状况中发现,乡镇干部的政策执行能力体现在政策支持与农民需求相结合,经济发展能力体现在夯实基础与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创新能力表现为供给侧改革与产业发展体系结合,社会管理能力表现为村民议事与弘扬乡土文化等方面。研究中发现,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匮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力不足、经济发展创新力滞后、发展创新中资源不均衡与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研究中指出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不足的原因为乡镇干部领导理念与方式保守、政策执行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乡镇干部领导力培训薄弱、激励缺乏下的领导力不足等方面。本研究最后针对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乡镇干部领导力不足的现状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的对策,即:以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夯实领导力的基础,以完善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提升领导力的突破点,以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的创新意识保障领导力的要素,以“德治”“法治”协同治理乡村推进领导力的平台。

王萍[4](2020)在《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扶贫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逐步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高度关联,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大部分地区生态资源脆弱、生态治理片面的特征突出。因此,维护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保证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是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制约着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环境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品质化。面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减贫的双重压力,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创新减贫方式,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新模式。生态扶贫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减贫方式的创新,是一种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和发展新方式的减贫新理念,也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双重目标的重要途径,旨在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减贫,在减贫中保护生态环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扶贫的根本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生态扶贫的基本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扶贫的根本原则,“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扶贫的制度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扶贫的思想引领,促进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是生态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生态扶贫既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现实要求。生态扶贫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发展经济彻底实现脱贫致富,而且可以依托生态建设工程,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缓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压力,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生态文明视角下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举措,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思想的新发展。农村生态扶贫涉及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的问题,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聚焦现实。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站在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视角,联系我国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现状,剖析农村生态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根源,提出解决农村生态扶贫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对策。基于以上基本的研究思路,论文的具体架构按照以下几部分展开:绪论从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现实背景入手,简要论述了论文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并采用文献解读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掌握和占有国内外最新的关于贫困和扶贫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探寻农村生态扶贫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缘由,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章重点阐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理论来源和基本内涵,为农村生态扶贫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包含着他们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为农村生态扶贫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农村生态扶贫实践的理论指南。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探索,对于中国生态建设实践和农村生态扶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是农村生态扶贫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新时代生态文明不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通过深入分析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问题,明确了农村生态扶贫研究的理论视域。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农村生态扶贫的内在关联性。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阶段进入巩固扶贫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同步实现小康的新阶段。因此,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成为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农村生态扶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是农村生态扶贫的核心要义,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减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检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表征。第三章梳理了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主要方式,并选取农村生态扶贫的典型案例,对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随着中国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扶贫成效显着,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农村生态扶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滞后阻碍农村生态扶贫进程、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严重脱节、生态扶贫合力弱化、生态扶贫成果难以巩固等方面。第四章剖析了农村生态扶贫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从主观能力因素、客观现实因素、扶贫参与主体因素、影响生态扶贫的中介因素这四个层面,深入探究了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在导致贫困的众多因素中,能力的欠缺是最根本的原因;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等内部要素影响着农村生态扶贫的进程和效果;扶贫开发的参与主体影响着农村生态扶贫的力量凝聚,农村生态扶贫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支持,但在具体的生态扶贫实践中,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都存着各自的问题;制度、技术等是调解贫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因素,专业的人才也会对生态扶贫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第五章坚持从实践出发,揭示农村生态扶贫面临的问题的深层原因,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入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破解农村生态扶贫困境需要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耦合共同发力,明确扶贫参与主体的职能,构建农村生态扶贫的“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机制;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生态扶贫配套机制,有效预防返贫风险;实现农村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减贫效应的三重目标。

张俊瑶[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义和镇农村产业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措施,产业扶贫将会决定着整体脱贫的效果。基于义和镇产业扶贫情况开展探讨与分析,既有助于脱贫工作的完成,也有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让百姓脱贫,涪陵区义和镇政府成立了专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扶贫工作站,通过发展特色养殖、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扶贫措施,让部分贫困群众脱离了贫困,但是,目前当地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3户1760人,其中大部分贫困户需要通过产业扶贫来脱贫。通过镇域经济下农村产业扶贫的现状、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对目前产业扶贫方式的优化,为义和镇、涪陵区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有助于借助产业扶贫工程,从而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农民收入增加创新途径,并给其他地区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做出指导和示范,在乡村振兴当中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本文先对农村产业扶贫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总结,之后,从涪陵区义和镇产业扶贫现状出发,总结了义和镇产业扶贫主要做法以及义和镇产业扶贫获得的成绩。对义和镇产业扶贫相关影响因素、效果开展评价,通过产业扶贫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义和镇产业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政府主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化程度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发展不够,贫困群体能力不足。义和镇产业扶贫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产业扶贫力度不够,发展特色产业意识不强,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弱,品牌意识欠缺,人才培养难度较大。最后,提出了提升义和镇产业扶贫效果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力度,建设产业基地,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优化精准扶贫机制;二是打造特色产业,精准定位农业产业,切实强化旅游产业,完善金融扶贫体系,建立新型实体农村电商;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形式。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与培育,优化项目投入资金结构,采用订单帮扶模式;五是提升农民素质,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乡镇农技人员待遇,提高贫困农户科技文化水平。

陈佳茂[6](2019)在《内江市“插花式”贫困扶贫研究 ——以东兴区椑南镇牛棚子村为例》文中提出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带领困难群众共同进入小康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准扶贫的研究特别是精准扶贫中的“插花式”贫困扶贫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贫困、反贫困、精准扶贫、“插花式”扶贫四个方面做了理论研究,分别借鉴了阿坝州、巴中市、资阳市、宜宾市四个市州“插花式”贫困的致贫原因和对策研究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分析。阿坝州由于地形地貌、交通不便、土壤贫瘠、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导致了“插花式”贫困的出现。并提出了实施特殊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完善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加强贫困村新村建设、带动贫困村发展特色农牧业。巴中市的产业结构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现代农业发展缓慢、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服务绩效不高、因病因灾致贫严重、社会保障保险偏低等各类因素使得“插花式”贫困的出现。并提出了加大“插花式”非贫困村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增加“插花式”贫困的投资、促进社会援助、加大“插花式”贫困的扶贫帮扶力度、力促贫困群体脱贫致富。资阳“插花式”贫困的出现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资金、缺技术、因病致贫较多。并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扶持、脱贫攻坚瞄准到户、着力解决“插花式”非贫困村的贫困问题、强化教育扶贫、实施文化、科技、生态扶贫。宜宾市由于地形地貌、交通不便、受教育程度低等影响因素形成“插花式”、贫困的出现。并提出实施“六大扶贫工程”、提高扶贫质量、打破区域边界、创新扶贫模式、以协调的方式整合资源、形成联合组织、创新扶贫机制、提高扶贫效益。结合调研数据对“插花式”贫困村牛棚子村进行了深入剖析,全面分析了40户贫困户共135名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从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插花式”贫困的精准脱贫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梅[7](2019)在《不同模式下农村土地整治多维减贫效应的差异研究 ——以湖北恩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的解决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也是科学研究领域历久弥新的课题。国家在扶贫工作上做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截止目前我国实现了7.4亿贫困人口的减少,对世界的脱贫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脱贫的标准也逐步由单一维度向多维综合的方向转变。《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下称“《扶贫开发纲要》”)中所指出的“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实际上就是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提出了新的要求。土地是农户重要的资源和资产,密切关乎农户的生产与生活,因此土地整治已经成为扶贫工作的重压平台和抓手,《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和《扶贫开发纲要》都提出要发挥土地整治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农村土地整治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使农民增收;通过吸引资金流入,实现产业扶贫产;也可以通过村庄整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为了进一步明确土地整治实施所带来的减贫效果,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土地整治减贫的多维性,并测算其在多个维度上的减贫净效应,以期为土地整治助力农村脱贫的探索提供相应的参考。本文选取湖北省恩施市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包括和土地整治PPP模式区和土地整治传统模式区)与未整治区作为研究区域,以3个行政村的315个农户为研究样本,在合理地选取样本农户的多维贫困指标与协变量指标的基础上,构建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分别将土地整治PPP模式区、土地整治传统模式区与未整治区两两组合,定义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以协变量为依据,用三种匹配方法对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匹配,以消除选择性偏差,再将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实施土地整治前后的多维贫困指标进行双重差分,最终测度出不同模式土地整治的多维减贫净效应。与此同时,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农户多维贫困的协变量进行回归,最终得出的结论如下:(1)农村土地整治PPP模式具有多维减贫效应,具体体现在:农村土地整治PPP模式实施后,农户的家庭年总收入增加、劳动力年接受职业教育次数提升、人均住房面积增大、家庭生活设施增加、劳动力自愿失业的可能性降低约。(2)农村土地整治传统模式仅具有收入减贫效应,在用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对农村土地整治传统模式的多维减贫效应进行测度时,仅收入维度通过了显着性检验,且最终的收入减贫净效应小于农村土地整治PPP模式。(3)从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来看,三组数据回归结果大体一致。影响收入的变量主要为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劳动力数,其中户主年龄为负向影响因素,而后二者则为正向影响因素;教育维度的正向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的农业劳动力人数和承包耕地面积,负向影响因素主要为户主年龄;对健康产生正向影响的因素为家庭劳动力人数和家庭15岁以下儿童人数,负向影响因素主要为户主年龄和家庭65岁以上老人数量;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则随着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65岁以上老人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家庭总人口数的增加而减少;对家庭生活水平产生正向影响的因素主要为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总人口数,户主年龄则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家庭就业状况受到家庭总人口数和劳动力人数的正向影响,受到户主年龄的负向影响。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土地整治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和扩大土地整治规模和范围。设立土地整治专项基金,扩宽土地整治工作的资金渠道。通过建立即时反馈机制,纳入听证、论证等方式促进土地整治农户参与度的提升。(2)加强农村土地整治PPP项目与农村扶贫工作的耦合,项目实施尽量兼顾农户的多维减贫需求。在项目引进中充分考虑其多维减贫功能,对有助于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减贫的项目进行倾斜,让具有产业经营和销售经验的农户与贫困户或农业新手建立对接指导。同时也可利用整村推进与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带动对贫困户的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工作。(3)强化农村土地整治中特色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前瞻意识和规划意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潜力,形成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特色产业。同时,可以依据农民的实际,成立技能交流小组,开展专家指导座谈会,一方面进行技能输送,另一方面了解农户的困难和需求,深入贯彻“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精神。(4)完善管理机制,为农村土地整治助力扶贫工作建立制度保障。一是要建立以土地和农户为核心的流动合作机制,在土地流转与入股过程中,依据农户的实际,建立准入准出细则;二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条例,明晰企业和农户的权责,明确争议解决程序和处理渠道;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准入淘汰机制,确定一套合作企业的筛选和审核制度,并定期做好调研工作,形成动态考核机制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四是要创建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和财政补贴机制,相关部门要定期进行价格审核,强化成本监控,健全价格调整机制。同时加强对公共效益显着企业的扶持,进一步保障农村土地整治的公益性和减贫的可持续性。

唐梅玲[8](2018)在《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是指,制定针对精准扶贫内容并能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的法律规则,对扶贫参与主体设定良好的权利(权力)和义务(责任),设立专门的扶贫管理机构,对精准扶贫成效进行持续的评估、管理和交流等活动,并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规范和监督手段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总体来说,目前的精准扶贫是政府在一种资源相对短缺的背景下所实施的大规模的行政改革。5年来,在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较大规模持续减少,中国减贫成绩被称为“奇迹”。然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基层政府和乡村精英“寻租”、贪污挪用、渎职失职,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精准扶贫制度面临法治困境,体制缺陷,程序机制不畅等问题。以行政法视域审视精准扶贫,其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首先,对精准扶贫主体而言,当下政策推进下的精准扶贫面临体制性障碍,扶贫行政机关间关系尚未理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不够、未有效发挥企业参与扶贫的作用;其次,考察精准扶贫范围,存在行政机关扶贫范围与市场机制扶贫范围界限不明;行政机关扶贫范围与社会组织、贫困户扶贫范围界限模糊;再次,关于精准扶贫的方式,存在扶贫方式未能满足合法性需求、扶贫方式未能满足服务性需求、传统扶贫方式与现代扶贫方式之间相互冲突等诸多不足;复次,在精准扶贫的程序方面,缺乏规范的扶贫信息公开程序,科学的民主决策程序,扶贫行政机关未合理适用扶贫听证程序,缺失扶贫教示程序;最后,关于精准扶贫救济,扶贫领域未合理适用信访制度,扶贫领域调解制度不健全,扶贫领域未规范推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救济制度。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在于:首先,分析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即行政法为何要回应精准扶贫,行政法如何对精准扶贫进行回应?其次,公益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与效率原则构成了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给付行政理论、反贫困理论、人权保障理论以及合作治理理论构成了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合理性基础。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主体需要重点因应这些问题:一是,从精准扶贫主体来看,为突破困境,有必要引入“合作扶贫理念”,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角度重塑多元主体合作扶贫治理格局。具体来说,厘清精准扶贫行政法主体,理顺扶贫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重塑法律规范授权企业参与扶贫主体制度,健全法律规范授权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主体制度,从而明确精准扶贫究竟“谁来扶”的问题。就精准扶贫范围而言,首先,应确定其合理性基础,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价值取向,并且有利于规范扶贫行政机关职责、公平合理地配置扶贫资源。其次,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扶贫范围的制度实践及经验。最后,须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具体内容:一方面,明确精准扶贫范围需遵循适当性原则、效率原则;另一方面,也要确定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标准,即信息标准、公共安全责任标准、专业技术标准以及扶贫效率标准,分别为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基础标准、目的标准、工具标准以及评价标准。就精准扶贫方式而言,传统扶贫方式需转型,现代扶贫方式之确立,有行政法保障之必要,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扶贫方式的行政法制度,优化我国精准扶贫方式的行政法措施。首先,明晰运用行政法统合扶贫方式之思路。其次,通过主体上赋权,程序上激励以及救济上激励的路径,引入激励型扶贫行政方式;最后,通过规范行政指导,优化行政资助,完备行政奖励的路径,来完善既有扶贫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与扶贫目标相匹配的扶贫方式,以期实现有效脱贫。对扶贫方式的分析实质上回答了精准扶贫领域“怎样扶”的问题。就精准扶贫程序而言,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实质上通过程序路径监督扶贫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以及确保精准扶贫行政效率,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日本、德国扶贫程序的行政法制度。具体通过健全精准扶贫信息公开程序,合理适用精准扶贫听证程序,优化精准扶贫教示程序,规范精准扶贫民主科学决策程序,来解决“如何监督扶贫行政主体”的问题。就精准扶贫救济而言,首先,考察精准扶贫行政法之救济,梳理对精准扶贫救济制度认识误区;其次,对于现行的行政救济方式能否直接适用于精准扶贫领域,以及如何完善需要再认识;最后,对于如何优化精准扶贫救济制度,需要规范扶贫领域信访制度,健全扶贫领域调解制度,完善扶贫领域行政复议制度,改善扶贫领域行政诉讼制度。对救济方式的研究主要回答“扶贫对象如何获得救济”的问题。为从源头上确保精准扶贫行政的合法性,首先,从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模式三个方面理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的总体思路。接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说明。最后,通过健全以权利保障为中心的扶贫基本法律体系,制定扶贫基本法,完善扶贫法律支撑体系,规范扶贫法律保障机制,对扶贫立法的配套制度进行了设计。

晋巍[9](2017)在《大别山贫困山区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信阳市苏仙石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在我国城镇居民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受地理位置、交通通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的社会保障依然呈现出形式少、额度浅、覆盖面相对较窄等特征。这与我国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一定的差距。贫困山区农民养老保险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等“民生红利”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现阶段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一项重点工作。为缩小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的巨大鸿沟,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以坚决维护社会正义为基本原则,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战略目标,最大程度的发挥各个民族地区居民的积极性,努力探寻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现状的社会保障新模式。本文在调研分析国内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者们对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研究成果,按照“理论分析——历程回顾——现状剖析———面临问题——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和整体思路,以大别山贫困山区农民社会保障为整体研究背景,再以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苏仙石乡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为个案,就苏仙石乡的农民社会保障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阐述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其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扶贫政策保障、农村医疗保障、农民增收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障四个层面剖析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提炼出了各类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基于各类问题成因,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主导下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取得的成果;最后,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从因地制宜发展乡镇整体经济、发展乡域旅游带动农民增收、深化改革助力农村经济繁荣、抓好特色产业增强乡域经济,共四个层面归纳总结了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应对策略。通过本文研究结论可知,新时期的农民社会保障发展若想取得成效,不能再沿袭传统的"大统一"的保障模式,特别是对于贫困山区来说,而要坚持个性化原则,突出地区差异性原则,积极探索创新适应贫困山区特定条件下的社会保障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足山区农民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要,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赵梅[10](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二、发展山羊生产 力促农民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山羊生产 力促农民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村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以武陵山区山河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乡融合发展
        (二)二元论
        (三)多元化
        (四)民族村寨
        (五)武陵山区
    四、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一章 武陵山区的山河村
    第一节 走进武陵山河村
        一、山河村概况
        二、自然状况
        三、村寨文化
    第二节 民族、家庭与人口
        一、民族构成
        二、家庭结构
        三、人口流动
    第三节 基础设施
        一、道路交通
        二、其它基础设施
第二章 山河村的“圈层化”与民族村寨发展的困境
    第一节 “三圈层”山河村的现状
        一、人居的空村
        二、生计的隐村
        三、产业的荒村
    第二节 “三圈层”现象原因分析
        一、空村的原因分析
        二、隐村的原因分析
        三、荒村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民族村寨发展的困境
        一、村寨人去村空
        二、传统农业衰败
        三、新型产业不兴
第三章 城乡二元模式下山河村与场、镇、市的融合发展现状
    第一节 山河村与黄鹤场镇的融合
        一、黄鹤场镇
        二、融合方式
        三、镇村关系
    第二节 山河村与周边场镇的融合
        一、村与场镇
        二、县内场镇
        三、县外场镇
    第三节 山河村与城市的融合
        一、山河村与石柱县城的融合
        二、山河村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三、村市的互动融合发展
第四章 从二元到多元:产业变迁与山河村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山河村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和工业发展
        一、农业发展
        二、乡村工业
    第二节 山河村乡村传统产业发展的变迁
        一、林业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
        三、手工业发展
    第三节 山河村乡村多元经济对二元经济的超越发展
        一、山上种烤烟
        二、河谷养鱼蛙
        三、打工与创业
第五章 从产业融合到城乡融合:民族村寨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一节 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民族文化传承
        二、传统民居保护
        三、村容环境整治
    第二节 以民贸民品拓宽生计实施路网融合发展
        一、路上营销
        二、场、镇、市交易
        三、网路销售
    第三节 培育民族村寨旅游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实施乡村田园建设
        二、实施农旅融合发展
        三、实施文旅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表3山河村各传统院落群基本情况表
    附录三 :表4山河村国道G211路上农产品实物销售统计表
    附录四 :表5山河村国道外乡村农产品实物网络销售统计表
    附录五 :表6山河村访谈对象情况一览表
致谢

(2)政府治理视角下内蒙古杭锦旗乡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乡村产业
        2.乡村产业发展
        3.政府治理
    (二)理论依据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政府职能理论
        3.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二、内蒙古杭锦旗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内蒙古杭锦旗乡村产业现状
        1.杭锦旗乡村概况
        2.杭锦旗乡村产业分布及规模
    (二)内蒙古杭锦旗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做法
        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2.完善乡村产业基础设施
        3.培育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
        4.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
        5.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规模经营
三、内蒙古杭锦旗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蒙古杭锦旗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牧业产业化推动不足
        2.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滞后
        3.特色品牌建设缓慢
        4.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二)内蒙古杭锦旗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思想理念存在偏差
        2.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3.职能定位模糊不清
        4.机制建设不够健全
        5.人才激励保障不足
        6.多元融资不顺畅
四、国内外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国外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1.法国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2.英国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3.韩国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4.国外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二)国内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1.克什克腾旗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
        2.延安市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
        3.成都市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
        4.国内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五、内蒙古杭锦旗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理念
        1.确立乡村产业多样化发展思路
        2.树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理念
    (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制度机制建设
        1.推动乡村产业制度建设
        2 建立部门沟通协作机制
        3.建立政策宣传—推进—跟踪反馈机制
        4.建立考核监督机制
    (三)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主体培育
        1.促进农牧产业转型升级
        2.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
        3.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体系
    (四)加强政府对乡村产业的服务保障
        1.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3.引导多元主体投资
        4.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法治建设
    (五)推动乡村产业重点领域改革
        1.推进农牧区土地制度改革
        2.推进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深化农牧区“放管服”改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问题研究 ——以鄂托克旗蒙西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参与观察法
        1.4.2 问卷访谈法
    1.5 研究样本介绍
        1.5.1 蒙西镇基本情况
        1.5.2 蒙西镇村“两委”组织现状
    1.6 研究创新点
2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2.1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产业
        2.1.2 乡镇干部
        2.1.3 领导力
    2.2 论文相关理论阐述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实施现状
    3.1 蒙西镇乡村产业发展状况
    3.2 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实施状况
        3.2.1 政策执行能力:政策支持与农民需求相结合
        3.2.2 经济发展能力:夯实基础与培育特色产业
        3.2.3 发展创新能力:供给侧改革与产业发展体系结合
        3.2.4 社会管理能力:村民议事与弘扬乡土文化
4 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匮乏现状
    4.1 政策执行力不足
    4.2 经济发展创新力滞后
    4.3 发展创新中资源不均衡
    4.4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
5 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不足的原因
    5.1 乡镇干部领导理念与方式保守
    5.2 政策执行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5.3 乡镇干部领导力培训薄弱
    5.4 激励缺乏下的领导力不足
6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的对策
    6.1 夯实领导力的基础: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6.2 提升领导力的突破点:完善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
    6.3 保障领导力的要素: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的创新意识
    6.4 推进领导力的平台:以“德治”“法治”协同治理乡村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六、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正式提出
        二、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生态文明成为国家战略
        三、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进入新时代
    第二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观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毛泽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探索
        三、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
        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升华
    第三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思想借鉴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智慧
        二、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
    第四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一、人、自然、社会协调共进的核心理念
        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旨归
        三、建设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追求
第二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农村生态扶贫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农村生态扶贫的根本遵循
        一、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农村生态扶贫的基本理念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生态扶贫的根本原则
        三、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环境:农村生态扶贫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农村生态扶贫的核心要义
        一、以生态文明建设带动脱贫减贫:农村生态扶贫的关键途径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农村生态扶贫的思想引领
        三、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扶贫的归宿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减贫双赢:农村生态扶贫的现实意义
        一、破解农村脱贫攻坚难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基础
        二、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统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第三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农村生态扶贫的实践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引领下农村生态扶贫的主要模式
        一、“生态工程建设”扶贫模式
        二、“生态产业发展”扶贫模式
        三、“生态保护补偿”扶贫模式
        四、“生态移民搬迁”扶贫模式
    第二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引领下农村生态扶贫现实境遇
        一、山西岚县“购买式合作社造林”生态工程建设扶贫模式
        二、贵州晴隆县“种草养畜”生态产业扶贫模式
        三、陕西镇巴县“三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扶贫模式
        四、宁夏红寺堡区“脱贫与生态修复共赢”生态移民搬迁扶贫模式
    第三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引领下农村生态扶贫面临的困境
        一、贫困人口脱贫政策依赖性明显
        二、基础设滞后阻碍生态扶贫进程
        三、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严重脱节
        四、扶贫产业后续的发展动力不足
        五、农村生态扶贫参与主体合力弱化
        六、农村生态扶贫的成果难以巩固
第四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扶贫的困境溯因
    第一节 主观能力因素视角中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
        一、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差
        二、农村贫困人口生态价值观缺位
        三、农村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薄弱
    第二节 客观现实因素视角中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
        一、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突出
        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滞后
        三、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第三节 扶贫参与主体因素视角中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
        一、政府在农村生态扶贫中的内在缺陷
        二、市场对于农村生态扶贫的支持不足
        三、社会组织对生态扶贫缺乏参与热情
    第四节 中介因素视角中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
        一、农村生态化科学技术应用程度较低
        二、农村生态建设与扶贫专业人才缺乏
        三、农村环保制度和运行机制存在漏洞
第五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扶贫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农村生态扶贫的思想前提
        一、强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二、构建多样化的乡村生态文化
        三、确立绿色化生活和消费方式
    第二节 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农村生态扶贫的政治保证
        一、加强党对农村生态扶贫的核心领导作用
        二、发挥政府在农村生态扶贫中的引导作用
        三、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生态扶贫
        四、发挥市场在农村生态扶贫中的推动作用
        五、深化各主体对农村生态扶贫的协同治理
    第三节 完善生态扶贫顶层设计:农村生态扶贫的制度保障
        一、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村协调发展
        二、健全农村专业人才和绿色科技的引进机制
        三、健全农村生态扶贫配套制度预防返贫风险
    第四节 促进贫困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农村生态扶贫的基本进路
        一、夯实农村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打造可持续性的生态产业形态
        三、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模式的转变
    第五节 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村生态扶贫的内生动力
        一、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加强贫困人口的专业及就业技能培训
        三、增强贫困个体及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义和镇农村产业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2.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产业扶贫
        2.1.3 乡村振兴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理论
        2.2.2 贫困治理理论
        2.2.3 科学发展理论
3.涪陵区义和镇产业扶贫现状
    3.1 义和镇镇情及贫困情况
    3.2 义和镇产业扶贫主要做法
        3.2.1 加强产业建设规划
        3.2.2 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3.2.3 扶持庭院经济
        3.2.4 发展乡村旅游
    3.3 义和镇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3.3.1 贫困户逐步脱贫
        3.3.2 村民年纯收入逐步提高
        3.3.3 完善城乡规划产业脱贫后劲强
4.义和镇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产业扶贫问卷调查分析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分析
    4.2 义和镇产业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主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4.2.2 扶贫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4.2.3 社会化程度水平不高
        4.2.4 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不够
        4.2.5 贫困群体自身能力不足
    4.3 义和镇产业扶贫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不足
        4.3.2 扶贫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强
        4.3.3 扶贫社会化服务不够
        4.3.4 扶贫企业品牌意识欠缺
        4.3.5 人才引入培养难度较大
5.提升义和镇产业扶贫效果的对策
    5.1 强化政府主导力度
        5.1.1 建设产业基地
        5.1.2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5.1.3 优化精准扶贫机制
        5.1.4 引领产业扶贫模式创新
        5.1.5 提高乡镇农技人员待遇
        5.1.6 加强农户利益机制建设
    5.2 打造义和特色产业
        5.2.1 精准定位农业产业
        5.2.2 切实强化旅游产业
        5.2.3 发展猕猴桃产业
        5.2.4 大力发展蜜蜂产业
        5.2.5 打造羊肚菌采摘产业
    5.3 完善社会化服务
        5.3.1 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
        5.3.2 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5.3.3 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形式
        5.3.4 完善金融扶贫体系
        5.3.5 建立新型实体农村电商
    5.4 培育龙头企业
        5.4.1 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与培育
        5.4.2 优化项目投入资金结构
        5.4.3 采用订单帮扶模式
        5.4.4 积极进行企业扶贫创新
    5.5 提升农民素质
        5.5.1 促进扶贫对象基本能力的提升
        5.5.2 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5.5.3 提高贫困农户科技文化水平
        5.5.4 鼓励本村人才返乡创业
6.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重庆义和镇产业扶贫调查问卷
    重庆义和镇产业扶贫访谈提纲
致谢

(6)内江市“插花式”贫困扶贫研究 ——以东兴区椑南镇牛棚子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概述
        2.1.1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1.2 精准扶贫和“插花式”扶贫
    2.2 相关理论界定及国内研究概述
        2.2.1 “插花式”贫困的概念
        2.2.2 精准扶贫
        2.2.3 “插花式”扶贫
3 牛棚子村“插花式”精准扶贫的现状
    3.1 牛棚子村贫困原因分析
        3.1.1 疾病致贫分析
        3.1.2 劳动力缺乏致贫分析
        3.1.3 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致贫分析
        3.1.4 因灾、交通不便致贫分析
    3.2 牛棚子村贫困现状分析
        3.2.1 贫困户及家庭基本情况
        3.2.2 因自身动力不足、缺文化致贫分析
4 四川省内“插花式”扶贫经验借鉴
    4.1 阿坝州经验
        4.1.1 阿坝州“插花式”贫困现状分析
        4.1.2 阿坝州“插花式”贫困的扶贫经验
        4.1.2.1 精准帮扶“插花式”特殊困难群体
        4.1.2.2 完善“插花式”贫困贫困户的最低生活保障
        4.1.2.3 加强“插花式”贫困新村建设
        4.1.2.4 巩固“插花式“贫困大骨节病的实验结果
        4.1.2.5 在“插花式”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牧业
    4.2 巴中经验
        4.2.1 巴中市“插花式”贫困贫困现状
        4.2.2 巴中市“插花式”贫困扶贫对策
        4.2.2.1 加大“插花式”贫困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4.2.2.2 增加“插花式”贫困投资,促进社会援助
        4.2.2.3 加大“插花式”贫困扶贫帮扶力度,力促贫困群体脱贫致富
    4.3 资阳市经验
        4.3.1 资阳市“插花式”贫困现状分析
        4.3.2 资阳市“插花式”贫困扶贫对策
        4.3.2.1 因地制宜分类扶持,脱贫攻坚瞄准到户
        4.3.2.2 着力解决“插花式”贫困的贫困问题
        4.3.2.3 强化教育扶贫
        4.3.2.4 实施文化、科技、生态扶贫
    4.4 宜宾市经验
        4.4.1 宜宾市“插花式”贫困现状
        4.4.2 宜宾市“插花式”贫困扶贫经验
        4.4.2.1 实施“六大扶贫工程”,提高扶贫质量
        4.4.2.2 打破区域边界,创新扶贫模式
        4.4.2.3 以协调的方式整合资源,形成联合组织
        4.4.2.4 创新扶贫机制,提高扶贫效益
    4.5 经验总结
5 牛棚子村“插花式”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贫困户识别
        5.1.2 贫困户帮扶过程中
        5.1.2.1 产业扶持的问题
        5.1.1.2 社会保障兜底
        5.1.2.3 教育帮扶
        5.1.2.4 生态环境问题
        5.1.2.5 易地扶贫搬迁问题
        5.1.2.6 “三有”帮扶问题
        5.1.3 贫困户脱贫后
    5.2 对策
        5.2.1 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5.2.1.1 产业发展方面
        5.2.1.2 就业创业方面
        5.2.1.3 住房保障方面
        5.2.1.4 医疗保障方面
        5.2.1.5 教育保障方面
        5.2.1.6 社会保障方面
        5.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2.3 不断调整完善“五个一批”帮扶对策
        5.2.4 加强文化建设
    5.3 政策建议
        5.3.1 贯彻落实各类政策
        5.3.1.1 瞄准难题“精选”
        5.3.1.2 完善措施“严管”
        5.3.1.3 加快转移就业培训
        5.3.1.4 积极促进易地搬迁
        5.3.1.5 完善社会保障建设
        5.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3.2.1 加快交通建设
        5.3.2.2 加快水利电力建设
        5.3.2.3 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
        5.3.2.4 加快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
        5.3.2.5 加大国土扶贫力度
        5.3.3 发展生态建设
        5.3.4 发展农村经济
        5.3.5 提高人口素质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7)不同模式下农村土地整治多维减贫效应的差异研究 ——以湖北恩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村土地整治实施模式的研究进展
        1.2.2 农村致贫因子及土地整治扶贫的研究进展
        1.2.3 各种农村扶贫方式的效应研究进展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不同模式农村土地整治多维减贫机理的理论分析
    2.1 农村土地整治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土地整治PPP模式
        2.1.2 农村土地整治传统模式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PPP模式的理论基础
        2.2.2 贫困的相关理论
    2.3 农村土地整治多维减贫的理论分析
        2.3.1 收入减贫的理论分析
        2.3.2 教育减贫的理论分析
        2.3.3 住房减贫的理论分析
        2.3.4 生活减贫的理论分析
        2.3.5 就业减贫的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概况与样本特征
    3.1 研究区域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农村土地整治PPP模式区概况
        3.1.3 农村土地整治传统模式区与未整治区概况
    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2.1 问卷设计
        3.2.2 数据收集
    3.3 样本特征
        3.3.1 样本的基本构成
        3.3.2 受访农户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模型构建与数据描述
    4.1 农户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构建原则
        4.1.2 指标构建依据
        4.1.3 指标选取与说明
    4.2 模型构建
        4.2.1 基于倍差法的模型构建
        4.2.2 基于倾向匹配得分法的模型构建
        4.2.3 基于匹配倍差法的模型构建
    4.3 描述性统计
        4.3.1 多维贫困指标的统计性描述
        4.3.2 协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模式农村土地整治多维减贫效应差异的实证分析
    5.1 农村土地整治PPP模式区与未整治区的多维减贫差异分析
        5.1.1 样本匹配质量检验
        5.1.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5.2 农村土地整治PPP模式区与传统模式区的多维减贫差异分析
        5.2.1 样本匹配质量检验
        5.2.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5.3 农村土地传统模式区与未整治区的多维减贫差异分析
        5.3.1 样本匹配质量检验
        5.3.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范围限定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五、本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主体面临困境
        一、扶贫行政机关间关系尚未理顺
        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不足
        三、未有效发挥企业参与扶贫的作用
    第二节 精准扶贫范围面临困境
        一、扶贫行政机关与市场扶贫范围界限不明
        二、扶贫行政机关与社会组织、贫困户扶贫范围界限模糊
    第三节 精准扶贫方式面临困境
        一、扶贫方式未满足合法性需求
        二、扶贫方式未满足服务性需求
        三、传统扶贫方式与现代扶贫方式冲突
    第四节 精准扶贫程序面临困境
        一、扶贫信息公开程序不规范
        二、扶贫听证程序未合理适用
        三、扶贫教示程序缺失
        四、扶贫决策程序不健全
    第五节 精准扶贫救济面临困境
        一、扶贫信访制度不规范
        二、扶贫调解制度不健全
        三、扶贫行政复议救济制度不完善
        四、扶贫行政诉讼制度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第二章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之界定
        一、“精准扶贫”的语义
        二、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
    第二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一、规范和控制扶贫公共行政权力的需要
        二、行政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
        三、提升脱贫质量的内在需要
    第三节 精准扶贫领域的行政法回应
        一、行政法为何要回应精准扶贫
        二、行政法如何对精准扶贫进行回应
    第四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一、公益性原则
        二、协调性原则
        三、公众参与原则
        四、效率原则
    第五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理论依据
        一、给付行政理论
        二、反贫困理论
        三、人权保障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主体之行政法健全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主体之行政法界定
        一、精准扶贫行政主体含义
        二、精准扶贫行政主体之特点
    第二节 域外扶贫主体的行政法保障
        一、域外扶贫主体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二、域外扶贫主体行政法保障的启示
    第三节 “合作扶贫理念”下精准扶贫主体制度之完善
        一、以“合作扶贫理念”健全精准扶贫主体制度
        二、厘清精准扶贫行政法主体
        三、理顺扶贫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四、重塑法律规范授权企业参与扶贫主体制度
        五、健全法律规范授权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主体制度
第四章 精准扶贫范围之行政法厘定
    第一节 精准扶贫范围的行政法保障之界定
        一、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范围概念之界定
        二、厘清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之必要性
    第二节 明确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合理性基础
        一、符合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
        二、有利于规范扶贫行政主体职责
        三、有助于公平合理地配置扶贫资源
    第三节 域外扶贫制度的保障范围
        一、域外扶贫范围的保障实践
        二、域外扶贫范围制度的启示
    第四节 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路径
        一、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遵循的原则
        二、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标准
第五章 精准扶贫方式之行政法优化
    第一节 精准扶贫方式行政法之思考
        一、传统扶贫方式需转型
        二、现代扶贫方式之确立
    第二节 精准扶贫方式行政法保障之必要性
        一、精准扶贫方式应当符合比例原则
        二、精准扶贫方式需遵循程序制约机制
    第三节 域外扶贫方式的行政法制度
        一、域外扶贫方式的实践
        二、域外扶贫方式的启示
    第四节 精准扶贫方式的行政法优化
        一、运用行政法统合扶贫方式之思路
        二、构建激励型扶贫方式
        三、完善既有扶贫方式
第六章 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
    第一节 明确精准扶贫行政程序之作用
        一、监督扶贫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
        二、确保精准扶贫行政效率
    第二节 域外扶贫程序的行政法保障
        一、域外扶贫程序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二、域外反贫困程序实践的启示
    第三节 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路径
        一、健全扶贫信息公开程序
        二、合理适用扶贫听证程序
        三、优化扶贫教示程序
        四、规范扶贫民主科学决策程序
第七章 精准扶贫救济之行政法优化
    第一节 精准扶贫救济之行政法再思考
        一、精准扶贫救济制度的认识误区
        二、正确认识和积极运用精准扶贫救济制度
    第二节 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
        一、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二、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启示
    第三节 扶贫救济之行政法建构思路
        一、规范扶贫信访救济制度
        二、健全扶贫调解救济制度
        三、完善扶贫行政复议救济制度
        四、改善扶贫行政诉讼救济制度
第八章 精准扶贫的立法建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总体思路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建议说明
    三、扶贫立法的配套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大别山贫困山区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信阳市苏仙石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观点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观点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观点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别山贫困山区农民社会保障现状和特征
    2.1 大别山贫困山区概述
        2.1.1 大别山地区的介绍
        2.1.2 大别山贫困山区的现状
    2.2 信阳市苏仙石乡概述
        2.2.1 信阳市苏仙石乡简介
        2.2.2 信阳市苏仙石乡的发展现状
    2.3 农民社会保障概述
        2.3.1 农民社会保障的概念
        2.3.2 农民社会保障的分类
        2.3.3 农民社会保障的特征
第3章 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因素
    3.1 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发展现状
        3.1.1 大别山片区农民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
        3.1.2 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
    3.2 影响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的因素
        3.2.1 外部因素
        3.2.2 内部因素
第4章 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和原因
    4.1 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4.1.1 扶贫政策保障问题
        4.1.2 农村医疗保障问题
        4.1.3 农民增收保障问题
        4.1.4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4.2 苏仙石乡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因分析
        4.2.1 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4.2.2 产业规模单一、缺乏稳定收入来源
        4.2.3 三留守人员多、政策传达困难
        4.2.4 劳动力人口流失较多
    4.3 苏仙石乡精准扶贫应用成果
第5章 苏仙石乡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应对策略
    5.1 因地制宜发展乡镇整体经济
    5.2 发展乡域旅游带动农民增收
    5.3 深化改革助力农村经济繁荣
    5.4 抓好特色产业增强乡域经济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发展山羊生产 力促农民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村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以武陵山区山河村为例[D]. 刘建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2]政府治理视角下内蒙古杭锦旗乡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张益忻.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问题研究 ——以鄂托克旗蒙西镇为例[D]. 汤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扶贫研究[D]. 王萍.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5]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义和镇农村产业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俊瑶. 西南大学, 2020(01)
  • [6]内江市“插花式”贫困扶贫研究 ——以东兴区椑南镇牛棚子村为例[D]. 陈佳茂.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7]不同模式下农村土地整治多维减贫效应的差异研究 ——以湖北恩施为例[D]. 王梅.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8]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D]. 唐梅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9]大别山贫困山区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信阳市苏仙石乡为例[D]. 晋巍.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10]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发展山羊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