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育苗技术

绞股蓝育苗技术

一、绞股蓝的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雷亚芳[1](2021)在《不同酶制剂与香料处理对烟叶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烟草(Nicotiana tabacum)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栽种面积大,年产量高。优化上部烟叶的质量,可以帮助解决我国上部烟叶工业利用率低、库存积压大的问题。国际上,优质卷烟配方中多用优质的上部烟叶,说明烟草上部叶具有生产优质烟叶的潜质,但是我国烟草上部叶存在着叶片过厚、烟碱等化学物质含量较高、叶肉组织僵硬、吸食口感差等诸多问题。目前,科研工作者已分别从烟草生长环境、栽培技术、采收方式、采收成熟度、烘烤工艺和醇化过程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对烤前喷施不同种类酶制剂和烘烤时添加香料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评吸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因此,本论文在比较分析陕西秦巴烟叶与云南烟叶品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上部叶在烘烤前喷施淀粉酶、纤维素酶及其复合酶,和添加植物香料,研究酶与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评吸质量、致香物质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2015-2017年间陕西秦巴和云南上部烟叶的比较分析,得出陕西秦巴烟区上部烟叶中的总糖、还原糖和烟碱高于云南烟叶,但化学成分协调性及评吸品质低于云南烟叶。2、烤前喷施酶对烟叶化学成分影响明显,40 U/g中温α-淀粉酶和40 U/g纤维素酶1:1混合的复合酶(T3)处理的烟叶淀粉含量和总糖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增加,两糖比接近于1,总氮、烟碱含量也明显降低,全钾含量明显增加。烘烤时添加香料植物对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含量影响不显着。酶与香料协同处理对烟叶内在化学品质的影响显着,其中6 kg绞股蓝和40 U/g纤维素酶(T7)协同处理的烟叶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均明显降低,总氮、烟碱及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3、烤前喷施酶的烟叶香气特征和口感特征评吸分值均提高,表现为香气质和香气浓度增加,杂气和刺激性减少,其中40 U/g中温α-淀粉酶和40 U/g纤维素酶1:1混合的复合酶协同处理(T3)的烟叶香气量尚足,香气质中等偏上,杂气较轻。烤前添加香料对烟叶的香气特征和口感特征影响不明显。酶和香料协同处理烟叶的香气质增加,劲头提升,但香气量不足,其中6 kg绞股蓝和40 U/g纤维素酶(T7)处理香气质明显增加,但香气量不变,6 kg绞股蓝和40 U/g中温α-淀粉酶和40 U/g纤维素酶1:1混合的复合酶协同处理(T8)的烟叶香气及劲头提升效果较好。4、烤前喷施酶的烟叶棕色化反应产物、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T3处理效果较好,分别增加33.97%、11.04%和163.42%,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变化不明显。烤前添加香料的烟叶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均显着增加,棕色化反映产物无明显变化,其他致香物质中物质种类检出较多。酶和香料协同处理综合了酶和香料单独处理的优势,四种反应的产物和其他致香物质种类及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以T8处理较好,和对照相比,新植二烯提高302.86%,棕色化反应产物提高60.41%,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提高39.19%,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提高129.97%,T7处理次之。5、酶、香料及其协同处理的烟叶微生物种类均低于对照处理,但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总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酶处理的烟叶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鞘脂单孢菌科Sphingomonad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丰度较对照处理明显增加;香料处理的烟叶鞘脂单孢菌科Sphingomonadaceae和拜叶林克氏菌科Beijerinckiaceae丰度较对照处理明显增加;酶和香料协同处理的烟叶鞘脂单孢菌科Sphingomonad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棒状杆菌科Corynebacteriaceae、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类芽孢杆菌科Paenibacillaceae和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均显着增加。综上所述,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影响了烟叶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促进了烟叶内在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致香成分的转化,提高了烟叶吸食品质。

李小兰[2](2019)在《绞股蓝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文中提出绞股蓝属于稀有珍贵的草本植物,其医药学价值非常高。选用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能够确保绞股蓝种植的经济目标得以实现,本文从绞股蓝的生长特性入手,选择适合绞股蓝的种植地点,并优化绞股蓝育苗以及施肥等田间管理方法,以提高绞股蓝的产量和质量作为目标,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杨琦[3](2019)在《绞股蓝根状茎形成的形态细胞学观察与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绞股蓝(Gynostemmapentaphyllum(Thunb.)Makino)是葫芦科绞股蓝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能合成和累积人参皂苷类物质而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绞股蓝一些地上茎的近顶端区域会在入冬前膨大,随后钻入土中发育成根状茎,用于来年产生新的植株,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繁殖战略。然而,目前对于这种地上茎转变为地下根状茎的分子机理是不清楚的。本研究选取地上茎向根状茎转变的3个代表性发育阶段,即未膨大的地上茎(第1阶段)、中等膨大的地上茎(第2阶段)和新形成的地下根状茎(第3阶段)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并结合形态细胞学观察探讨了绞股蓝根状茎形成和发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绞股蓝地上茎向根状茎转变过程中,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化,均由表皮、皮层、沿茎周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和髓组成,但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相比于第1阶段和第2阶段,第3阶段的组织细胞中淀粉粒明显增多,体积也显着变大,主要分布于皮层的淀粉鞘和髓。(2)通过对绞股蓝地上茎向根状茎转变的3个发育阶段的9个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总共获得了 207,635个转录本和100,119个基因。将组装得到的基因与NR、GO、KEGG、KOG、COG、Pfam、Swiss-Prot 和 EggNOG 数据库进行序列比较,最终获得55,333个有注释信息的基因。(3)基于FDR<0.01和log2 fold change ≥1或≤-1的筛选标准,对地上茎向根状茎发育转变的3个阶段的基因进行两两比较,总共鉴定到5,42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KEGG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苯丙烷生物合成、光合作用、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的通路上。(4)在这5,428个被鉴定到的差异基因中,与向地性相关的基因协调控制了绞股蓝地上茎向根状茎发育转变的重力响应,使地上茎获得类似于根的正向地性从而向地生长。同时发现,与苯丙烷生物合成、光周期、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其它一些与根状茎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也参与调控了地上茎向根状茎的转变。本研究从形态细胞学观察到差异表达基因的挖掘较为全面的探讨了绞股蓝地上茎向根状茎转变的分子调控网络及机制,拓宽了我们对植物发育阶段转变机制的认知。

卢哲理[4](2019)在《试论绞股蓝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绞股蓝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藤本植物,我国南方地区具有无霜期长、积温较高、雨量充沛的特点,适宜绞股蓝生长。繁殖绞股蓝通常选择扦插为主、压蔓为辅的技术,在育苗栽培期间应搭建遮阳篷、及时灌排水、特别要注意防旱,确保植株健康生长。在田间管理上,要注意肥水管理,在药效最高时进行采集,保证绞股蓝的经济效益。

徐冬梅,黄海涛,李家慧[5](2019)在《特色蔬菜绞股蓝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文中指出绞股蓝富含绞股蓝皂苷、膳食纤维、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特色蔬菜。文章从选地整地、育苗方式、水肥管理、搭棚遮荫、越冬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采收等方面简要阐述了绞股蓝人工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宝贵经验。

高会彬,练东明,姜勇,景文祥,周成强[6](2018)在《绞股蓝引种扦插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试验采用陕西平利五叶、七叶两种品种,涉及扦插部位(嫩枝、老枝)、蔓节、覆膜与否、药物处理浓度4个因素的单因素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老枝的成活率明显优于嫩枝;扦插覆膜(F组)的情况下长势稍好于不覆膜(CK组)处理。但是影响并不是很大;α-萘乙酸的浓度越高,生根数越多。α-萘乙酸的浓度对绞股蓝长势影响不显着。3种处理中α-萘乙酸浓度300cc时,绞股蓝长势最好。绞股蓝7个处理之间的蔓长、根长、根数存在极显着差异。

杨欣键[7](2018)在《绞股蓝高产栽培技术分析》文中提出绞股蓝作为葫芦科稀有珍贵的草本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医药学价值。因此,对绞股蓝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绞股蓝的生长特性,重点从生长地点选择、育苗、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分析了绞股蓝高产栽培的技术和方法,旨在为绞股蓝的科学高产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吴小玉[8](2016)在《不同光质对绞股蓝皂苷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明光质对绞股蓝皂苷合成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绞股蓝种子萌发培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红色(650+20 nm),蓝色(470+20 nm),白色(对照)LED灯以及黑暗条件四种处理,对绞股蓝植株进行光照处理时间为1-4 d,测定光质对绞股蓝皂苷积累的影响,以及光质对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的影响,得到结论如下:1.与白光(对照)相比,红光与蓝光都有利于绞股蓝皂苷的积累,其中红光比蓝光更有利于绞股蓝皂苷的积累,在黑暗条件下,则抑制绞股蓝皂苷的积累。在这四种不同光照处理下,绞股蓝皂苷含量积累高低顺序为:红光>蓝光>白光>黑暗。在白光处理下,1-4 d的皂苷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均值为2.36%;红光处理条件下,第二天的皂苷含量最高为5.34%,与白光下相比增加了3.02%,1-4 d的皂苷含量高低顺序为:红光(2 d)>红光(1 d)>红光(3 d)>红光(4 d);蓝光条件下,第三天皂苷含量最高为3.90%,较对照组增加了1.54%,1-4 d的皂苷含量高低顺序为:蓝光(3 d)>蓝光(2 d)>蓝光(1 d)>蓝光(4 d);黑暗条件下,第一天的相对其他三天的皂苷含量较高为1.94%,较对照组减少了0.23%,1-4d的皂苷含量高低顺序为:黑暗(1 d)>黑暗(2 d)>黑暗(3 d)>黑暗(4d)。2.相对白光(对照)而言,红光和蓝光都有利于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而黑暗条件则抑制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总之,在四种不同光照条件下,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水平高低顺序为:红光>蓝光>白光>黑暗。在白光下,1-4 d不同时间处理后,SS与SE基因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本实验以白光作为对照,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相对样品初始模板量为1;在红光处理条件下,第二天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水平最高,SS相对样品初始模板量为11.08,SE相对样品初始模板量为10.06,在1-4 d不同时间处理下,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水平高低顺序为:红光(2 d)>红光(1d)>红光(3 d)>红光(4 d);在蓝光处理条件下,第三天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水平最高,SS相对样品初始模板量为4.23,SE相对样品初始模板量为3.94,在1-4 d不同时间处理下,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水平高低顺序为:蓝光(3d)>蓝光(2 d)>蓝光(1 d)>蓝光(4d);在黑暗处理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增加,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第一天SS相对样品初始模板量为0.27,SE相对样品初始模板量为0.15,在1-4 d不同时间处理下,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水平高低顺序为:黑暗(1 d)>黑暗(2 d)>黑暗(3 d)>黑暗(4 d)。3根据绞股蓝皂苷含量积累与鲨烯合成酶(SS)、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红、蓝、白光及黑暗对绞股蓝皂苷含量的积累的影响与对绞股蓝SS与SE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绞股蓝SS与SE基因表达水平高,绞股蓝皂苷含量就高,绞股蓝SS与SE基因表达水平低,绞股蓝皂苷含量就低。所以我们推测,光质可以通过调节鲨烯合成酶(SS)与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绞股蓝皂苷含量的积累,SS与SE的基因表达水平越高,绞股蓝皂苷含量就越高。

李品汉[9](2016)在《绞股蓝及其人工栽培技术》文中指出绞股蓝又名七叶胆、甘茶蔓、五叶参、小苦药等,为葫芦科多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全草均可入药,是我国名贵的中草药之一,民间多用于消炎解毒、止咳祛痰,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的治疗。绞股蓝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糖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除药用外,还可做蔬菜食用,在春、夏采收,食用部

玉章艳[10](2015)在《荔浦县山区绞股蓝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荔浦县山区气候适宜种植绞股蓝,且种植面积广、产量高。文章从选地与整地、种苗选择扦插与育苗、苗床管理、大田种植、收获加工、宿根栽培、套种栽培等方面介绍荔浦县山区绞股蓝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当地绞股蓝种植户提供参考。

二、绞股蓝的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绞股蓝的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酶制剂与香料处理对烟叶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概述
    1.2 国内外烤烟上部叶研究现状
    1.3 改善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因素研究
        1.3.1 遗传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1.3.2 主要气象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1.3.3 栽培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1.3.4 调制技术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1.4 改善上部烟叶品质的方法
        1.4.1 生物酶法
        1.4.2 化学添加法
        1.4.3 微生物发酵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陕西秦巴和云南烟区上部烟叶品质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收集
        2.1.2 数据筛选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陕西秦巴与云南烟区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差异性因子分析
        2.2.2 陕西秦巴和云南烟区上部烟叶感官质量差异性因子分析
    2.3 讨论
        2.3.1 陕西秦巴与云南烟区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差异性影响
        2.3.2 陕西秦巴与云南烟区上部烟叶感官评吸差异性影响
第三章 不同酶制剂和香料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烤后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
    3.2 测定方法
        3.2.1 还原糖含量测定
        3.2.2 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
        3.2.3 淀粉含量测定
        3.2.4 总氮和全钾含量测定
        3.2.5 烟碱含量测定
        3.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7 感官质量测定
        3.2.8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烤后烟叶糖含量的变化
        3.3.2 烤后上部烟叶淀粉含量的变化
        3.3.3 烤后上部烟叶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3.3.4 烤后上部烟叶全钾含量的变化
        3.3.5 烤后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的变化
        3.3.6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评吸质量的影响
    3.4 讨论
        3.4.1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3.4.2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3.4.3 陕南上部烟叶感官品质和化学品质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不同酶制剂和香料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烤后致香物质成分及含量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
    4.2 烟叶挥发性香气物质成分测定及分析方法
        4.2.1 香气物质成分测定方法
        4.2.2 香气物质成分鉴定及含量换算方法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烤后烟叶中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4.3.2 烤后烟叶中棕色化反应产物的结果分析
        4.3.3 烤后烟叶中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4.3.4 烤后烟叶中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4.3.5 烤后烟叶中其他致香物质的结果分析
    4.4 讨论
        4.4.1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的影响
        4.4.2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棕色化反应产物的影响
        4.4.3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的影响
        4.4.4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4.4.5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其他致香物质的影响
第五章 不同酶制剂和香料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
    5.2 烟叶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5.2.1 样品测定方法
        5.2.2 样品分析方法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结果
        5.3.2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5.3.3 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
        5.3.4 基于OTU的 Venn图分析
        5.3.5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烟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绞股蓝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绞股蓝的生长特性
2 绞股蓝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1 做好选地整地工作
    2.2 育苗
    2.3 灌溉排水
    2.4 病虫草害防治
    2.5 适时采收
3 结束语

(3)绞股蓝根状茎形成的形态细胞学观察与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与专有名词明细
1. 引言
    1.1 绞股蓝植物学特性及无性繁殖研究进展
        1.1.1 绞股蓝植物学特性
        1.1.2 绞股蓝无性繁殖研究现状
    1.2 植物根状茎研究进展
        1.2.1 植物根状茎概述
        1.2.2 植物根状茎发育过程
        1.2.3 植物根状茎发育的影响因素
        1.2.4 植物根状茎发育的主要调控基因
        1.2.5 根状茎的生态学意义
    1.3 转录组测序的研究进展
        1.3.1 转录组测序概述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
        1.3.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根状茎发育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绞股蓝地上茎向根状茎转变过程中的形态细胞学观察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石蜡切片制作
        2.2.2 染色
        2.2.3 显微镜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绞股蓝地上茎向根状茎转变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
        2.3.2 绞股蓝地上茎向根状茎转变过程中的解剖特征变化
        2.3.3 绞股蓝地上茎向根状茎转变过程中的淀粉变化
    2.4 讨论
3 绞股蓝地上茎向根状茎转变过程中的转录组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3.2.2 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3.2.3 测序数据过滤
        3.2.4 De novo组装
        3.2.5 基因功能注释
        3.2.6 基因表达量计算
        3.2.7 表达趋势分析
        3.2.8 差异表达分析
        3.2.9 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3.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三个发育阶段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3.3.2 转录组测序及de novo组装
        3.3.3 基因表达趋势聚类分析
        3.3.4 基因功能注释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3.3.6 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
        3.3.7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3.3.8 与根状茎形成和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
        3.3.9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3.4 讨论
        3.4.1 差异基因概述
        3.4.2 候选差异基因在绞股蓝地上茎向根状茎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试论绞股蓝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绞股蓝的形态、生态特性
    1.1 形态特性
    1.2 生态习性
2 绞股蓝的繁殖方式
    2.1 有性繁殖
    2.2 无性繁殖
        2.2.1 根茎繁殖
        2.2.2 压蔓繁殖
        2.2.3 扦插繁殖
3 绞股蓝栽培技术选择
    3.1 育苗技术
    3.2 扦插技术
    3.3 苗床的遮荫、浇水管理
4 绞股蓝的田间管理
    4.1 移栽技术
    4.2 田间施肥
    4.3 采集工作
    4.4 留种管理
5 结语

(5)特色蔬菜绞股蓝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地整地
2 育苗方式
    2.1 播种育苗
    2.2 扦插育苗
    2.3 根茎分株育苗
3 移栽定植
4 田间管理
    4.1 查苗补苗
    4.2 中耕除草
    4.3 肥水管理
    4.4 搭棚遮荫
    4.5 越冬管理
5 适时采收
6 病虫害防治
    6.1 农业防治
    6.2 物理防治
    6.3 生物防治
    6.4 化学防治

(6)绞股蓝引种扦插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研究内容及试验设计
    1.3 试验与因子调查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扦插部位对绞股蓝生长的影响
    2.2 药物处理浓度对绞股蓝生长的影响
    2.3 扦插蔓节数对绞股蓝生长的影响
    2.4 地面是否覆膜对绞股蓝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7)绞股蓝高产栽培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绞股蓝的生长特性
2 绞股蓝高产栽培的技术
    2.1 生长地点选择
    2.2 育苗
    2.3 灌溉排水
    2.4 病虫草害防治
    2.5 适时采收

(8)不同光质对绞股蓝皂苷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绞股蓝的生物学特性
    1.2 绞股蓝的药理功效
    1.3 绞股蓝皂苷的合成途径及主要影响因子
        1.3.1 绞股蓝皂苷的结构式、种类和合成途径
        1.3.2 温度对绞股蓝皂苷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1.3.3 光照对绞股蓝皂苷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1.3.4 其他生态因子对绞股蓝皂苷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1.4 光质对绞股蓝鲨烯合成酶和鲨烯环氧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不同处理对绞股蓝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光照与温度处理
        2.2.2 植物激素处理
        2.2.3 低温层积处理
        2.2.4 短时低温处理
        2.2.5 储存处理
    2.3 结果及分析
        2.3.1 光照与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2 植物生长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3 低温层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4 短时低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5 储存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不同光质对绞蓝皂苷含量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光质实验设计
        3.2.2 绞股蓝皂苷的提取
        3.2.3 绞股蓝皂苷的测量
    3.3 结果及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不同光质对绞股蓝SS与SE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光质实验设计
        4.2.2 总RNA的提取
        4.2.3 引物设计
        4.2.4 PCR步骤方法
        4.2.5 PCR体系
        4.2.6 表达量统计
    4.3 结果及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绞股蓝皂苷合成代谢与SS、SE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5.1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0 白光下绞股蓝皂苷积累与SS、SE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5.2.1 红光下绞股蓝皂苷积累与SS、SE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5.2.2 蓝光下绞股蓝皂苷积累与SS、SE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5.2.3 黑暗下绞股蓝皂苷积累与SS、SE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和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种子萌发图
附录B 绞股蓝植株培养图

(9)绞股蓝及其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绞股蓝特征特性
    1. 形态特征
    2. 适生环境及分布
二、绞股蓝的利用价值
    1. 药用价值
    2. 营养价值
三、人工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施肥
    2.繁殖方法
    3.移栽定植
    4.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2. 虫害
五、采收加工
    1. 药用采收加工
    2. 菜用采收加工

(10)荔浦县山区绞股蓝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选地与整地
2 种苗选择
3 扦插与育苗
    3.1 扦插方法
    3.2 育苗
    3.3 苗床管理
4 大田种植
    4.1 定植
    4.2 田间管理
5 病害防治
6 收获加工
7 宿根栽培
8 套种栽培

四、绞股蓝的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酶制剂与香料处理对烟叶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雷亚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绞股蓝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 李小兰. 农业与技术, 2019(15)
  • [3]绞股蓝根状茎形成的形态细胞学观察与转录组分析[D]. 杨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6)
  • [4]试论绞股蓝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 卢哲理. 南方农业, 2019(09)
  • [5]特色蔬菜绞股蓝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 徐冬梅,黄海涛,李家慧. 四川农业科技, 2019(02)
  • [6]绞股蓝引种扦插试验[J]. 高会彬,练东明,姜勇,景文祥,周成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18(03)
  • [7]绞股蓝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 杨欣键. 农家参谋, 2018(11)
  • [8]不同光质对绞股蓝皂苷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吴小玉. 吉首大学, 2016(02)
  • [9]绞股蓝及其人工栽培技术[J]. 李品汉. 科学种养, 2016(06)
  • [10]荔浦县山区绞股蓝高产栽培技术[J]. 玉章艳. 南方园艺, 2015(03)

标签:;  ;  ;  ;  ;  

绞股蓝育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