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搜索整形外科文献原文的几种方法

网上搜索整形外科文献原文的几种方法

一、网上查询整形外科文献原文的几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凤[1](2019)在《《3D医学打印》(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医学交流越来越频繁,医学文本英汉翻译在国际医学交流中也开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医学文本翻译的实质是医学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目的在于介绍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经验,促进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间进行医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近几年,3D打印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由DeepakM.Kalaskar所着的《3D医学打印》一书介绍了 3D打印的基本知识以及3D打印在医学中的应用,此书的翻译可以为中国医务工作者提供借鉴。全书共十章,其中第四至六章介绍了 3D打印在医学应用中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因此笔者选取该三章作为翻译及研究主体,分析翻译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以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如何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本实践报告共四章。第一章是对翻译任务的描述,包括文本的来源、特点以及此次实践的意义。第二章介绍了翻译的过程,包含译者在翻译之前的准备工作、翻译任务进行的计划和质量控制等。第三章展示了实践任务中的部分典型案例,分析了如何处理医学翻译中的词汇问题,翻译腔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医学文本中图表标题的翻译。第四章总结了本次翻译任务,归纳了笔者从中得到的经验。最后,笔者得出结论:医学论文属于信息型文本,应以输出有效信息为最终目的。译者在翻译该领域论文时,可在纽马克文本功能类型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运用相关翻译技巧,使译文语言通顺、具有可读性。

热孜万古丽·夏米西丁[2](2018)在《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分析及其面貌复原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的迅速发展,颅面建模和形态统计分析技术为颅骨面貌生物特征提取和识别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我国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学和未知颅骨面貌的复原作为研究目标,构建适合于维吾尔族颅面形态研究模型,揭示其颅面的本质关系。本研究主要进展如下:1.为了解决维吾尔族颅面形态研究支撑数据稀少的问题,采集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头部CT数据并开发了颅骨与面貌模型数据库。为实现三维颅骨模型在初始姿态相差较大以及存在较多缺失情况下自动配准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对应的三维颅骨非刚性自动配准方法。首先对待配准三维颅骨进行边缘提取,获得所有孔洞的边缘;然后根据边缘长度以及边缘间最短距离自动识别边缘类型颅骨在边缘上的对应,之后对待配准颅骨的初始位置和姿态进行调整,实现粗配准;最后通过两次一致点漂移(CPD)算法逐步实现两个颅骨从边缘区域至所有区域的精确配准。实验结果表明,与常用的基于迭代最近点(ICP)和薄板样条函数(TPS)相结合的三维颅骨自动配准方法相比,该方法对姿态、位置、分辨率以及缺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更高的配准效率。2.针对刑侦及考古中的遗骨经常存在缺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样例的三维颅骨缺失修补方法。首先随机选择三维颅骨样本,并通过配准算法对所有样本进行规格化处理;然后利用同样的配准算法根据待修补颅骨的缺失情况把样本库中的每个样本对应地分为存留和缺失两部分数据;之后通过回归算法获得两部分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利用该函数关系计算待修补颅骨的缺失数据,并通过拼接融合得到最终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修补大、小缺失,同时保留原模型的所有特征;此外,修补误差更小。3.提出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几何特征统计与颅骨性别鉴定方法,首先对于颅骨与面部采取半自动方法进行80个特征点标定,并确定62个测量点与43个测量项。然后采用欧式距离,测地距离计算方法和夹角计算方法计算颅面模型中的直线距离、表面距离以及夹角等几何测量项并进行了统计;最后,针对完整和不完整的颅骨,采用步进Fisher判别分类方法进行了性别判定,其准确率达到92%左右。4.以达到颅面复原质量改善为目的,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颅面点对应关系的建立方法。首先对于颅面进行TPS配准;接着进行模型体素化;然后利用欧式距离确定特征点的近邻点集;采用测地距离一致性进行对初始约束确定核心点集;最后继续扩展核心点集建立点对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颅面点对应准确率和速率得以明显提高。5.针对现有统计值指标涵盖的年龄、胖瘦等属性段较宽泛而导致复原面貌缺乏个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软组织厚度颅面复原方法。在已标定的80个颅骨特征点的基础上,在头面部确定了相应的软组织测量项;以特征点的圆柱法向作为软组织厚度测量方向,计算出这些特征点处软组织厚度;之后采用支持向量回归方法构建特征点软组织厚度与属性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根据待复原颅骨的属性以及回归函数计算特征点软组织厚度,在此基础上采用薄板样条函数对参考人脸模型进行变形获得复原面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已有方法,该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软组织厚度,提高颅面复原的准确度。本研究在构建维吾尔族颅面模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颅面形态学和颅骨面貌复原研究技术,将填补我国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学研究中的空白。该研究结果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辅助颅面形态学研究发展,为考古、法医和人类学等领域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杨璐[3](2018)在《自体脂肪移植英语论文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近年来,医学整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体脂肪术作为一种具有多方面优点的医学填充术,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相关英语资料的汉语翻译有助于我国专业人士对这一技术的进一步了解。本文是一篇基于自体脂肪移植英语论文汉语翻译的实践报告,原文均来源于Pub Med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该系统可供搜索生物医学相关文献,也是当前国际上最具有权威性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专业词语翻译缺乏规范;―两栖‖词语词义把握不准确;句子的翻译限于原句句子结构的限制,致使译文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发现,针对专业词语,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两栖‖词语的翻译应结合语境确定词义;针对句子翻译,译者应在理解原句所传递的信息的之后,不能够再拘泥原句的结构和形式,而应遵守汉语的表达规范来重新表达,对于译稿中别扭拗口的地方要多加修改和完善。希望本报告针对有关翻译问题所提出的翻译策略对有关翻译实践能够提供参考。

黄兵[4](2016)在《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术语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70年代从一个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理论不断趋于丰富和完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术语学研究呈现出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内部出现了诸如计算术语学、社会术语学、文本术语学、术语学交际理论和社会认知术语学等新的研究方向。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术语学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至20世纪末已出现了奥地利维也纳术语学派、俄罗斯术语学派和捷克布拉格术语学派,加拿大魁北克术语学研究方向和北欧术语学研究方向等。我国术语学研究相对来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国外术语学理论引介与评述和国内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阶段。从历时角度看,我国的术语学研究正沿着“引介”、“结合”与“创新”的路径发展。术语是专业领域内概念的符号指称,每个科学领域或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术语体系。术语存在的价值在于传播和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跨语际传播和交流尤为重要。目前,汉语中除了本土已有的术语外,其余大部分术语主要从英语翻译引介而来。关于英语术语的引介研究主要涉及到术语翻译方法、翻译原则、术语翻译标准及译名规范化的研究。总的来讲,这些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及全面的协调性。虽然我国译名审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某些学科专业仍然存在术语定名不规范,甚至混乱的局面。本文着重解决当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术语误译、术语译名同实异名现象、异实同名现象、英语缩略术语汉语定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及术语定名后的推广与应用等实践性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误译术语的定名问题。术语误译违背了术语的科学性原则,减少术语误译是当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由于常常将实质上并不等价的英汉术语视为等价术语,或按照术语的字面意义进行概念转换,或者对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理解错误或理解不透彻而造成术语误译。术语误译的种种情况可归结为对原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违背了术语学研究中概念先于术语的原则。针对术语误译现象,本文提出应在充分理解原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基础上,更新旧译名,完善欠妥译名,纠正错误译名,使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具有科学性,同时还应适当兼顾约定俗成原则。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术语(能指)与概念(所指)之间的单参照性关系决定了在一定的学科专业领域或某一特定学科的分支学科内术语具有单义性。然而,术语的单义性原理在术语实践中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尤其表现为表达同一概念的源语术语在译语中有多个译名形式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造成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不统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翻译主体作为理解者的认知水平、不同翻译方法的选取、概念特征的多维性以及地域差异引起的。减少术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是术语标准化,也是外来术语定名规范化的任务之一。本文从确定正名与异名、加强学科之间的协调、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协作以及不同标准术语定名工作和研究的协作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减少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异实同名现象。术语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多义术语和同音异义术语违背了术语的单义性原则。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称谓不同概念且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以及英语中的相对同义术语在同一学科领域内定名为同一汉语术语是造成术语异实同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如下解决异实同名术语定名的策略: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定名应根据不同专业领域或学科范围表达的概念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在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内应根据汉语中表达的不同概念分别定名:表达不同概念且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在同一专业领域里应分别定名;英语相对同义术语应根据语义差异分别定名;正确把握术语元素的多义现象有助于术语的准确定名。本文旨在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问题。相对来讲,英语缩略术语的表意性较为抽象,不利于术语的推广及其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如何在把握英语缩略术语的形式特点、语义内容及所表达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汉语定名是我国目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本文分别针对由截干法、首字母缩略法和拼缀法构成的不同形式的英语缩略术语提出了不同的定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名的优选序列,即音义完美融合的定名>全义定名>形义定名/音义定名>全音定名>全形定名。在探讨如何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后,本文着重从翻译学、语体学、语言学、美学和社会文化学几个视角阐述了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从翻译学来讲,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遵循极似标准,具体体现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层面;语体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除了应遵循单义性、科学性外,还应遵循专业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简明性标准;语言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用字规范、造字规范、充分发挥汉字的表意性,使定名具有理据性:美学上,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在准确反映概念内容的基础上具有听觉美、视觉美和意象美:社会文化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受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等语言外因素的制约。本文最后针对某些公共文化领域规范使用术语意识不强或滥用术语等现象,提出了应从加强政府部门的干预与主导职能、加大媒体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以及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三个方面来解决术语,尤其英语术语汉语定名推广运用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性的。如何建立华语圈的术语关联,如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加强术语管理,对外来术语作动态的记录和描述,以及如何加强译者术语能力的培养,减少术语定名的混乱现象,从而提高术语工作效率等都是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杜广龙[5](2013)在《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的非受限智能人机交互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对未知领域(太空或深海等)的探索欲望增加以及某些高危工作的需求,用于人类不可到达和未知环境的远程机器人已得到广泛关注。为了使远程机器人准确安全地完成任务并且实现人类与远程机器人和谐交流的目标,在远程机器人的诸多关键技术中,人机交互、智能辅助和信息感知三方面尤为重要,成为确保远程机器人能否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本文提出的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的智能人机交互模型研究旨在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如何更自然,更直观有效地与多自由度机器人打交道,让人与机器人的交流犹如人与人交流一样自然流畅,并尽可能地缩短人机之间的交互距离,交互延时,扩大了人机之间的交互带宽。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的智能人机交互技术是通过将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机械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结合起来,对人机交互中的交互行为、交互方式、机器辅助模型和人机协作模型等要素进行研究,充分发挥机器的智能性与自主性、人类的主导性和能动性,实现人机优势互补,互相协作的一门技术。本文的创新性成果包括:一是深入研究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交互的发展与趋势,根据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的交互特性分析与对比了各种人机交互方式在多自由度机器人交互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二是提出了基于三维手势的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交互模型,相对其他交互方式,该模型能快速实时地对多自由度机器人进行高效率交互;三是深入研究了多智能体协作模型技术,对智能体的特征、智能体的推理规则和智能体的协作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提出了异态智能体的协作模型,可以有效地结合人类与机器人的各自优势,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四是提出了多种智能辅助方法,针对多自由度机器人的特点,从多自由度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面,安全保障方面、操作辅助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智能辅助模型,确保多自由度机器人在非机构化环境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既能确保自身的安全,又能辅助用户完成高难度作业。五是详细地分析了人与机器在感知方面的特点,比较了人与机器在感知方面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建立了分工与合作模型,划分了不同的感知任务,分工明确,互相协作;六是提出了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的智能人机交互模型,对智能人机交互模型中的交互空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决策的分层模型,能有效地解决人类和多自由度机器人之间的协调问题。本文作者在博士期间先后参加了多个国家863予项目,并在这些项目中在研究面向机器人的自然人机交互技术以及面向机器人的智能辅助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包括发表了多篇国际学术论文和申请了多个国家发明专利。本文作者在参与项目的研发和开发的基础上,基于项目的研究成果对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的智能人机交互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应用于各项科研实体,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王宇丹[6](2012)在《人性化的医院室内设计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于是对于医院场所的水准要求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医院,这个承载着生命意蕴的场所,也逐渐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性化的设计,是一个涵盖广的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已经从一个只为设计出一个能使用的空间蜕变到一个充满人性化关怀的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是社会水平发展的体现,它展现的是设计所应具有的最本质的特性,空间不仅仅要为人所使用,还应该让他们感觉置身其中,有一种自然的归属感,他们是自愿待在这个空间里的,是被它所吸引。人性化的设计之所以成为现在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因为它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的原则处处为人着想,真正做到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设计,设计出一个既美观、舒适又实用的空间环境。医院的室内环境,不仅是整体医院形象的体现,还是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医院室内环境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它不仅是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对病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室内环境作为特殊的医疗手段也开始应用到实际的医院设计中。而人性化设计在医院环境的应用体现,更能反映出人性化设计的特性。因为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它本身就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也是人类接触最多的场所,因此医院的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是现代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重要应用。医院的人性化设计,不仅只是理念的注入,更重要的是找到最基础的理论,从心理、生理以及病人的需求角度去进行设计的考虑,然后再分析其它的决定因素和设计的方法,达到一个真正人性化空间的实现。

鲁杨[7](2011)在《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现代医学科学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得医学科研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这对医学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医学科研绩效评估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科研产出,是医学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形式。本课题在绩效评估理论的方法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医学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此体系对2001—2005年河北省人民医院5年间的各科室科研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进而对医疗卫生单位科研立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投入及产出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形成一套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河北省人民医院2001—2005年间的科室科研建设情况作为研究对象,从承担科研立项、获得科研经费投入、取得科技成果、发表科研论文、出版学术论着及培养硕博研究生、创新专利发明等方面搜集数据进行研究,运用所构建的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多角度的对该院五年的科研情况进行评估,以此验证本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河北省人民医院目前在科研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文献查阅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构建医学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应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和聚类分析法等经过两轮对指标体系框架的筛选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医学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指标体系对河北省人民医院2001—2005年的科研进行多角度的绩效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在绩效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在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后最终确定的医学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拥有一级指标2项: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二级指标7个:科研立项、科研经费投入、获奖成果、论文发表、科技着作、人才培养、发明专利。三级指标20个分别是:国际合作项目、科室所获经费投入额度、国家级奖励等。2、本研究通过对2001年—2005年间河北省人民医院承担的各类科研课题347项以及所获得科研经费投入211万余元的科研投入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该院五年间承担课题项目数及获得经费投入总额势头较好。科研投入基本呈上升趋势。3、通过对2001年—2005年间河北省人民医院所有科研成果、科研论文、科研着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科研产出情况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得出近五年来河北省人民医院的科研产出量未呈现出较大的涨幅,科研产出量基本稳定。4、依照本研究所构建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河北省人民医院2001—2005年的54个临床、医技科室的科研发展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对本研究所构建的绩效评估体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将本研究所得出的科研投入分值、科研产出分值、科研产出/投入比值、综合排名数据运用SPSS13.O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科研投入分值与科研产出分值的相关系数r=0.692(p<0.01),表明两者存在显着正相关性,说明科室所获得的科研经费越多,科研课题中标率越高,其科研产出量就越高。(2)河北省人民医院2001—2005年的科研投入排名、科研产出排名、科研产出/投入排名与综合排名之间成正相关性关系,其中科研产出情况与科室综合绩效情况相关性最好,其次是产出/投入比和科研投入情况。科研投入排名、科研产出排名与综合排名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1(p<0.01)、0.965(p<0.01)成正相关性;科研产出/投入排名与综合排名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711(p<0.01),表明科研产出/投入与科室综合水平呈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课题建立的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基本可以综合的、全面的、较为客观地反映医疗单位的科研情况,从初步应用的效果显示,该体系能够帮助医疗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从科研产出、科研投入、科研产出投入比等不同的角度来全面了解医疗单位的科研情况,这也为医疗单位制定科研发展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孟德营[8](2010)在《羟基磷灰石粉体及多孔块体的制备技术》文中认为羟基磷灰石与人体硬组织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极为相似,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是目前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此外羟基磷灰石粉体在吸附、催化、荧光、半导体、抗癌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论文对羟基磷灰石粉体及多孔体的制备技术进行开发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化学沉淀法和水热法合成羟基磷灰石粉体及多孔羟基磷灰石块体。以CaCl2和(NH4)2HPO4为原料,以氨水调pH值,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羟基磷灰石粉体。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初始反应液的浓度,PH值等能够影响羟基磷灰石结晶度、晶粒形貌及其团聚态,且在0.2mol/L、pH=10条件下制备出了弱结晶相的羟基磷灰石粉体;提高溶液的pH值,可以提高羟基磷灰石转化率。以贝壳粉、磷酸氢二铵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HAP粉体,研究表明,180℃下水热处理3天贝壳粉可经由“溶解-重结晶”过程直接转换为羟基磷灰石,并且随着水热反应时间延长,结晶性提高。分别采用氯化钙和碳酸钙两种不同类型的钙盐、磷酸盐为前驱物,乙酰胺为添加剂合成了长径比较大的羟基磷灰石晶须。研究结果表明,用可溶性和不溶性钙盐与磷酸盐反应,反应初期都有中间物相生成。用不同类型的盐为前驱物水热反应合成羟基磷灰石时,反应过程遵循不同机制,可溶性盐遵循“均匀溶液饱和析出”机制,不溶性盐遵循“溶解-重结晶”机制。由于添加剂乙酰胺在水热条件下水解生成CH3COO-,初生的HAP晶粒表面吸附CH3COO-降低表面能,有效避免了HAP晶粒的团聚,使晶粒沿c轴方向生长为晶须。以碳酸钙和磷酸氢二铵为原料,CH3CONH2为添加剂,一步水热制备出了鸟巢状多孔HAP材料并初步讨论了其形成机制。该多孔材料由HAP晶须穿插、搭建而成,穿插、搭建后的孔隙在三维空间相互贯通,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孔隙率较高。这不仅有利于新生骨组织的长入,而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输运和交换、药物的渗透及材料的载药能力。这种鸟巢状多孔HAP材料在人工骨植入、骨组织工程支架、药物缓释载体领域有潜在的开发价值。鸟巢状多孔HAP的形成是由于乙酰胺水解能促使体系缓慢释放出CO2气体,使体系达到压力平衡,CO2气泡保留在材料中起造孔的作用。这为制备多孔材料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李小丽[9](2010)在《相分离法制备脂肪族聚酯及其复合纳米纤维支架》文中指出生物降解高分子已经被广泛的用于组织工程制备支架材料。为了模仿天然的细胞外基质,要求支架具有高的孔隙率,纤维直径在50-500纳米,且具有三维孔间结构。目前制备支架的方法有很多,如静电纺丝法、自组装技术、相分离技术等,但它们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为了弥补这些缺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相分离法制备纤维结构的过程为聚合物的溶解-冷凝-溶剂萃取-冷冻干燥,但聚合物能否纤维化的关键是聚合物溶液是否能形成凝胶。本论文首先采用相分离法和冷冻干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结晶性聚乳酸(PLLA)的纳米纤维支架,并研究了冷凝温度和浓度对纤维形貌的影响。发现:冷凝温度越低越有利于纤维化,但在同一冷凝温度下,能够发生纤维化的聚合物溶液有一个最佳的浓度范围。通过在聚乳酸中复合碳纳米管、石墨片、羟基磷灰石或-磷酸三钙等粒子,成功地制备了PLLA复合纳米纤维支架。无机粒子的复合改善了单纯PLLA纤维支架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本研究还利用相分离法与致孔剂相结合的方法,以粒径为200-400微米的氯化钠或明胶球为致孔剂,制备了孔壁为纤维结构的大孔支架。实验结果表明,致孔剂的形态,大小直接影响纤维支架中孔的形貌。本文还采用相分离法,针对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的纳米纤维化开展了研究。主要考察了乙醇、丙酮和水三种非溶剂对PLGA75/5纳米纤维化的影响,最终确定以一定比例的THF/H2O混合溶剂为溶剂通过低温诱导PLGA溶液凝胶化,然后经过溶剂萃取和冷冻干燥,可获得PLGA纳米纤维化支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定比例的溶剂和非溶剂混合,调节PLGA在其中的浊点和凝胶点,是使无定型PLGA通过相分离法实现纳米纤维化的有效途径。

李洋[10](2010)在《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上学术信息缺乏有效管理,人人都可以成为出版商,任何机构、团体或个人都可以不断发布信息;互联网难以对任一院校或机构及个人负责,不可能建立起来全球信息的质量管理。这样一来,准确、可信的学术信息与非准确、非可信甚至是错误的学术信息模糊难辨,难以保证质量。网上信息资源不仅存在真伪难辨、良莠不齐,而且信息空间秩序混乱、质量水平低下的现象,更使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难以被人发现或是利用,这样就增加了信息用户对查找所需信息的困难。本文通过对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的研究和梳理,力求为提高网上学术信息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建议。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网上信息的查阅,通过对国内外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的比较,认真听取了多位专家教授的建议,深入地分析国内外研究的优点与不足,结合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指标体系之后,总结出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可由学术新颖性、信息客观性、信息完整性、信息受关注度和学科覆盖度等方面构成。并且通过以CNKI为研究样本,对其学术信息质量水平高低进行检测,最终检验本文所提出的指标体系。

二、网上查询整形外科文献原文的几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查询整形外科文献原文的几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3D医学打印》(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of the Text
    1.2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Task
    1.3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2 Task Procedure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2 Time Arrangement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Lexical Translation in Medical Texts
    3.2 Translation of Medical Chart Titles
    3.3 Maintaining the Style of Medical Texts in Translation
    3.4 Solving Translationese
Chapter 4 Summary
    4.1 Reflections on Medical Translation
    4.2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ese
    4.3 Reflections on Writing Translation Report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ranslated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分析及其面貌复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颅面数据库现状
        1.3.2 颅面形态统计现状
        1.3.3 软组织厚度统计现状
        1.3.4 面貌复原现状
    1.4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CT数据处理与维吾尔族Web颅面数据库构建
    2.1 CT数据采集与颅面模型重构
        2.1.1 CT数据采集及分类
        2.1.2 CT数据采集标准
        2.1.3 颅骨和面皮模型重构
    2.2 基于Web维吾尔族颅面数据库构建
        2.2.1 颅骨与面部数据类型建库分析
        2.2.2 数据库的构建
        2.2.3 后台相应的数据表设计
        2.2.4 数据访问的页面设计
    2.3 基于边缘对应的三维颅骨自动非刚性配准方法
        2.3.1 边缘提取及分类
        2.3.2 姿态校正
        2.3.3 精确配准
        2.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 一种基于多样例的缺损颅骨修补方法
        2.4.1 引言
        2.4.2 相关工作
        2.4.3 颅骨模型预处理
        2.4.4 不完整模型修复
        2.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维吾尔族颅面形态特征统计分析与颅骨性别鉴定
    3.1 维吾尔族颅面形态特征统计分析
        3.1.1 相关工作
        3.1.2 颅面特征点定义简介
        3.1.3 颅骨特征点标定
        3.1.4 面皮特征点标定
    3.2 颅面测量点与测量项
        3.2.1 颅面测量点
        3.2.2 颅面测量项
        3.2.3 颅面测量指标
    3.3 颅面模型形态几何特征计算
    3.4 颅面形态特征测量结果统计
        3.4.1 面皮形态几何特征测量统计结果
        3.4.2 面皮实验结果分析
        3.4.3 颅骨形态几何特征测量统计结果
        3.4.4 颅骨特征测量结果分析
    3.5 维吾尔族颅骨性别鉴定方法
        3.5.1 相关工作
        3.5.2 颅骨结构和性别差异
        3.5.3 颅骨性别判定流程
        3.5.4 测量指标的定义
        3.5.5 完整颅骨性别判别法
        3.5.6 测量指标结果分析
        3.5.7 不完整颅骨性别鉴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颅面生理点对应关系建立
    4.1 相关工作
    4.2 基于TPS变形与多尺度约束的点对应方法
        4.2.1 点对应方法流程图
        4.2.2 ICP配准与TPS变形配准
        4.2.3 多尺度约束的点对应关系建立
    4.3 基于体素化模型与多重距离约束的点对应方法
        4.3.1 点对应方法流程图
        4.3.2 模型体素化
        4.3.3 测地线与测地距离
    4.4 建立点对应关系
    4.5 点对应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吾尔族头面部软组织厚度统计与软组织厚度颅面复原方法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维吾尔族的软组织厚度统计分析
        5.3.1 软组织厚度特征点的定义方法简介
        5.3.2 软组织厚度测量项
        5.3.3 特征点软组织厚度计算
        5.3.4 软组织厚度统计结果
        5.3.5 软组织厚度结果分析
    5.4 基于特征点软组织厚度的颅面复原
        5.4.1 软组织厚度与属性规律
        5.4.2 薄板样条函数
        5.4.3 基于软组织的面貌复原技术
        5.4.4 面貌复原结果评价方法
        5.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工作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自体脂肪移植英语论文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委托方要求
    1.3 任务性质
2.翻译实践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资料收集
        2.1.2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及词语表的制定
        2.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2.1.4 翻译质量控制方案的制定
        2.1.5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3.翻译案例分析
    3.1 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类型
        3.1.1 专业词语的翻译
        3.1.2 ―两栖词语‖的翻译
        3.1.3 句子的通顺程度
    3.2 翻译问题的解决过程
        3.2.1 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和辨别专业词语的汉语释义
        3.2.2 根据原文语境确定―两栖词语‖的词义
        3.2.3 根据汉语表达规范,确保译文句子通顺
    3.3 针对同类问题的翻译策略
4.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中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4.2 对今后学习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4)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价值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 术语定名的研究历程
    2.1 术语的界定
    2.2 术语学的学科性质
        2.2.1 学科综合性
        2.2.2 术语学的研究内容
        2.2.3 术语学内部的研究方向
    2.3 国外术语学研究概述
        2.3.1 国外术语学发展史
        2.3.2 国外术语学派
    2.4 国内术语学研究
        2.4.1 国外术语学理论的引介与评述
        2.4.2 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2.4.3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概述
    2.5 我国术语译名审定的历史钩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误译术语的定名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与术语定名相关的核心概念
        3.1.2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
        3.1.3 概念之概念
    3.2 术语误译分析
        3.2.1 假等义术语
        3.2.2 误读造成的术语误译
        3.2.3 字面翻译造成的术语误译
    3.3 误译术语的定名
        3.3.1 更新旧术语译名
        3.3.2 完善翻译欠妥译名
        3.3.3 纠正错误译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4.1 理论基础
    4.2 辞书、期刊中的术语同实异名现象
    4.3 术语同实异名现象溯源
        4.3.1 翻译主体
        4.3.2 翻译方法
        4.3.3 概念特征的多维性
        4.3.4 地域差异
    4.4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
        4.4.1 确定正名与异名
        4.4.2 学科协调
        4.4.3 地域协作
        4.4.4 术语标准的协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5.1 理论基础
    5.2 术语译名的异实同名现象
    5.3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
        5.3.1 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定名
        5.3.2 分离同一学科领域内的异实同名术语
        5.3.3 识别异实同名的术语元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语缩略术语的定名研究
    6.1 理论基础
    6.2 英语缩略术语的构成方式
        6.2.1 截干法
        6.2.2 首字母缩略法
        6.2.3 拼缀法
    6.3 英语缩略术语的特点
        6.3.1 形式的简洁性
        6.3.2 语义的多义性
        6.3.3 语用的广泛性
    6.4 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
        6.4.1 截干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4.2 首字母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4.3 拼缀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5 缩略术语定名的优选序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标准研究
    7.1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翻译标准
        7.1.1 从多元翻译标准到一元翻译标准
        7.1.2 术语翻译的“极似”标准
    7.2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专业标准
        7.2.1 专业性
        7.2.2 准确性
        7.2.3 系统性
        7.2.4 简洁性
    7.3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呈现标准
        7.3.1 定名的用字规范
        7.3.2 定名的造字规范
        7.3.3 定名的理据性
    7.4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美学标准
        7.4.1 定名的音韵美
        7.4.2 定名的形态美
        7.4.3 定名的意蕴美
    7.5 定名的社会文化学标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推广与运用
    8.1 我国术语推广运用的现状
    8.2 术语规范使用的措施
        8.2.1 行政干预与主导
        8.2.2 媒体宣传与引导
        8.2.3 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
    8.3 字母词形式术语的使用规范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束语
    9.1 本文的主要观点
    9.2 本文的局限性与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的非受限智能人机交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面向机器人的自然人机交互研究现状
    1.3 面向机器人的智能辅助方法
    1.4 本文工作
    1.5 本文组织
第二章 三维手势交互模型
    2.1 人手位置跟踪
    2.2 人手姿态识别
    2.3 基于粒子滤波算法的姿态估算模型
    2.4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位置估算模型
    2.5 实验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Agent智能协作模型研究
    3.1 多Agent系统的特性
    3.2 多Agent协作
    3.3 多Agent决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辅助关键技术
    4.1 多体间碰撞检测模型
    4.2 安全预警模型
    4.3 具有预警功能的虚拟夹具模型
    4.4 多自由度机器人路径规划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机感知机制
    5.1 感知机制
    5.2 人机感知协作模型
    5.3 实验分析
第六章 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的智能人机交互
    6.1 多维交互空间划分
    6.2 面向决策的分层模型
    6.3 面向用户意图的智能人机交互模型
第七章 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实例与评估
    7.1 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的人机交互界面
    7.2 多智能体协作系统
    7.3 基于多自由度机器人交互评估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人性化的医院室内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源由背景与基础
    1.2 提出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国内外研究的成果
    1.6 现状与创新点
    1.7 研究方法
第2章 人性化医院室内设计理论的基础
    2.1 “人性化”设计概念
    2.2 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形成原由
        2.2.1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2.3 人性化是人类发展的本身的需求
        2.2.4 设计理性化的反思
    2.3 医院室内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2.3.1 “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的表达
        2.3.2 医院室内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要点
第3章 医院室内的人性化设计具体方法研究
    3.1 影响医院人性化设计的理论体系
        3.1.1 人性化医疗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
        3.1.1.1 环境心理学概念
        3.1.1.2 医院心理情感体验与室内环境设计
        3.1.1.3 病人需求及其空间体现
        3.1.1.3.1 病人需求的层次性
        3.1.1.3.2 病人需求的差异性
        3.1.1.4 环境心理学理论对人性化设计重要意义
        3.1.2 人性化医疗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
        3.1.2.1 医护工作人员的人性化体现
        3.1.2.2 病人及陪护人员的人性化体现
    3.2 医院人性化室内设计的策略及方法原则
        3.2.1 人性化的医护流程设计
        3.2.1.1 医护流程的设计原则
        3.2.1.2 医护流程的设计方法
        3.2.2 人性化的室内色彩设计
        3.2.2.1 色彩设计的理论基础
        3.2.2.2 色彩设计的原则
        3.2.2.3 色彩设计的具体方法
        3.2.2.3.1 用色彩的物理作用进行功能分区
        3.2.2.3.2 用色彩的心理效果进行功能调节
        3.2.2.4 用色彩生理效果辅助治疗
        3.2.3 人性化的绿化设计
        3.2.3.1 绿化设计的作用
        3.2.3.2 绿化设计的方法
        3.2.4 人性化的采光及照明设计
        3.2.5 人性化的嗅觉环境设计
        3.2.5.1 气味对身心的影响
        3.2.5.2 嗅觉环境的设计方法
        3.2.6 医院人性化声环境设计
        3.2.7 医院人性化标识设计
        3.2.7.1 人性化的视觉识别系统
        3.2.7.2 人性化的导向标识系统
        3.2.8 医院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
        3.2.9 人性化的安全环境设计
        3.2.9.1 疏散安全
        3.2.9.2 卫生安全
        3.2.10 人性化的材料设计
        3.2.11 医院人性化运行管理空间设施
        3.2.11.1 运行管理设施
        3.2.11.2 楼宇控制智能化
        3.2.12 主体性医院设计人性化韵味思考
        3.2.12.1 医院人艺术化的空间环境
        3.2.12.2 人性化医院主题意境的创造
        3.2.12.3 情感化立面设计
第4章 国内外医院实例分析
    4.1 国内医院实例分析
        4.1.1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4.1.2 北京积水潭医院
        4.1.3 北京协和医院
    4.2 国外医院实例分析
        4.2.1 意大利佛罗伦萨Meyer儿童医院设计
        4.2.2 PUREUN眼科中心
第5章 成都第二人民医院人性化室内设计研究
    5.1 医院的场地现状及项目背景分析
    5.2 人性化室内设计原则在项目中的应用
        5.2.1 人性化理念的体现
        5.2.2 人性化色彩设计的体现
        5.2.3 人性化的绿化设计
        5.2.4 人性化采光的体现
        5.2.5 人性化的标识体现
        5.2.6 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
    5.3 具体空间的室内设计
        5.3.1 门诊大厅
        5.3.2 急诊大厅
        5.3.3 电梯厅空间
        5.3.4 等候大厅空间
        5.3.5 病房过道空间
        5.3.6 标准病房空间
        5.3.7 VIP病房空间
        5.3.8 大会议室空间
    5.4 设计小结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7)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2.研究概述
二、医学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概述
    2.医学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3.指标体系的确定过程
    4.医学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医学科研绩效评估评分标准及计算方法的确定
三、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的效果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应用医学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河北省人民医院五年科研发展 横向比较情况
    3.河北省人民医院 2001—2005 年临床医技科室科研绩效情况分析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
六、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医学科研绩效评估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羟基磷灰石粉体及多孔块体的制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羟基磷灰石结构
    1.2 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1.2.1 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方法
        1.2.2 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应用
    1.3 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应用
        1.3.1 多孔羟基磷灰石制备方法
        1.3.2 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应用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化学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粉体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实验仪器及装置
        2.2.4 实验步骤
        2.2.5 羟基磷灰石粉体的主要表征方法
        2.2.5.1 扫描电镜
        2.2.5.2 X 射线衍射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XRD 分析
        2.3.2 SEM 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热转换贝壳粉制备羟基磷灰石粉体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表征方法及仪器
        3.3.1 表征方法
        3.3.2 仪器型号
    3.4 实验部分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XRD 分析
        3.5.2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
        3.5.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3.5.4 贝壳粉方解石碳酸钙水热转化HAP 的机理分析
    3.6 结论
第4章 水热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晶须粉体
    4.1 引言
    4.2 表征方法及仪器
        4.2.1 X 射线衍射法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4.2.3 红外光谱
        4.2.4 透射电子显微镜
    4.3 CACL_2 为原料HAP 的水热合成及表征
        4.3.1 实验步骤
        4.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1 XRD 分析
        4.3.2.2 FT-IR 分析
        4.3.2.3 产物形貌分析
        4.3.2.4 晶须形成过程分析
        4.3.3 本节小结
    4.4 CACO_3 为原料水热制备HAP
        4.4.1 实验步骤
        4.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2.1 XRD 分析
        4.4.2.2 FT-IR 分析
        4.4.2.3 SEM 分析
        4.4.2.4 碳酸钙水热转化HAP 过程分析
        4.4.2.5 本节小结
    4.5 结论
第5章 水热制备多孔羟基磷灰石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3 表征方法及仪器
        5.3.1 热分析TG-DTA
        5.3.2 X 射线衍射法
        5.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5.3.4 红外光谱
        5.3.5 高分辨透射
        5.3.6 比表面积测定(BET)
    5.4 实验步骤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热重差热分析
        5.5.2 X 射线衍射分析
        5.5.3 SEM 表征
        5.5.4 孔径分析
        5.5.5 HRTEM 分析
        5.5.6 鸟巢状多孔HAP 形成原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相分离法制备脂肪族聚酯及其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组织工程
    1.2 骨组织支架材料
        1.2.1 天然生物材料
        1.2.2 合成类生物材料
    1.3 骨组织工程用无机材料
        1.3.1 生物陶瓷
    1.4 传统支架成型方法
        1.4.1 纤维编织法
        1.4.2 纤维连接法
        1.4.3 溶剂流延/盐沥滤
        1.4.4 超临界气体发泡技术
        1.4.5 相分离法
    1.5 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纳米纤维结构
    1.6 纳米纤维的成型方法
        1.6.1 静电纺丝
        1.6.2 自组装
        1.6.3 相分离技术
    1.7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结晶性PLLA/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处理
        2.2.2 实验设备
        2.2.3 PLLA纳米纤维的制备
        2.2.4 相分离法制备PLLA复合纳米纤维支架
        2.2.4.1 碳纳米管/石墨片酸化
        2.2.4.2 超声时间对无机粒子分散性研究
        2.2.4.3 PLLA/CNT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
        2.2.4.4 PLLA/石墨片(NGP)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
        2.2.4.5 PLLA/HA及PLLA/β-TCP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
        2.2.5 细胞培养
        2.2.6 PLLA纤维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LLA纳米纤维支架的微观结构和形貌
        2.3.1.1 PLLA/THF溶液浊点和凝胶点分析
        2.3.1.2 浓度对PLLA纳米纤维支架的影响
        2.3.1.3 凝胶温度对PLLA纳米纤维支架的影响
        2.3.2 PLLA/CNT,PLLA/NGP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微观结构和形貌
        2.3.2.1 酸化对碳纳米管的影响
        2.3.2.2 超声时间对CNT分散效果的影响
        2.3.2.3 CNT/NGP的浓度对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影响
        2.3.2.4 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亲水性能
        2.3.2.5 PLLA/CNT,PLLA/NGP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细胞培养
        2.3.3 PLLA/HA,PLLA/β-TCP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微观形态和结构
        2.3.3.1 超声时间对HA/β-TCP的影响
        2.3.3.2 HA/β-TCP的加入量不同对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大孔PLLA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和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处理
        3.2.2 实验设备
        3.2.3 纳米纤维的表征
        3.2.4 明胶微球的制备
        3.2.5 大孔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压对明胶微球形态的影响
        3.3.2 氯化钠粒子为致孔剂的PLLA纳米纤维支架的形态
        3.3.3 明胶微球为致孔剂的PLLA纳米纤维支架的形态
        3.3.4 交联时间对PLLA/明胶纳米纤维支架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无定形PLGA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及试剂的处理
        4.2.2 实验设备
        4.2.3 PLGA纳米纤维化的制备
        4.2.4 PLGA纳米纤维支架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非溶剂对PLGA纤维化的影响
        4.3.2 凝胶温度对PLGA纤维化的影响
        4.3.3 THF/H_2O比例的不同对PLGA纤维化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论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新时代环境:网上学术信息资源的产生
        1.1.2 目前对网上学术信息质量控制、信息筛选等问题日益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实际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2.1 网上学术信息定义
    2.2 网上学术信息的特点、优势及其类型
        2.2.1 网上学术信息的特点
        2.2.2 网上学术信息的优势
        2.2.3 网上学术信息的类型
    2.3 网上学术信息质量目前存在的问题
        2.3.1 学术信息的精确度不够
        2.3.2 学术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
        2.3.3 学术信息更新快,变化频繁,可回溯性差
    2.4 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2.5 网上学术信息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2.5.1 宏观上的质量控制
        2.5.2 微观上的质量控制
第3章 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3.1 现有评价标准和方法分析
    3.2 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3 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3.3.1 评价方法原理
        3.3.2 评价步骤
第4章 实证评价与分析
    4.1 现状
    4.2 实证研究
        4.2.1 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样本选择
        4.2.2 实证评价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网上查询整形外科文献原文的几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3D医学打印》(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D]. 王金凤.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2]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分析及其面貌复原方法研究[D]. 热孜万古丽·夏米西丁. 西北大学, 2018(01)
  • [3]自体脂肪移植英语论文汉译实践报告[D]. 杨璐.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4]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D]. 黄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5]面向多自由度机器人的非受限智能人机交互的研究[D]. 杜广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2)
  • [6]人性化的医院室内设计初探[D]. 王宇丹.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1)
  • [7]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效果研究[D]. 鲁杨. 河北联合大学, 2011(05)
  • [8]羟基磷灰石粉体及多孔块体的制备技术[D]. 孟德营.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 [9]相分离法制备脂肪族聚酯及其复合纳米纤维支架[D]. 李小丽.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2)
  • [10]网上学术信息质量评价研究[D]. 李洋. 吉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网上搜索整形外科文献原文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