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CAD环境下基于操作语义的实时协同设计

分布式CAD环境下基于操作语义的实时协同设计

一、分布式CAD环境中基于操作语义的实时协同设计(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周翔宇[1](2020)在《面向自主船舶的危险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改变世界。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信息分析能力的提高为各行各业创造了革命性的发展机会,在航运业中,以更为安全、高效、绿色的方式运载货物和乘客的自主船舶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已成为航运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航运业数字化转型和新技术革新的代表,相较于仅由人工控制的常规船舶,自主船舶将在总体设计结构、系统交互方式、动力驱动来源等方面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同时,随着船岸间、船舶各子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自主船舶将成为现代航运生态体系中的传感器中枢和数据生成器。在此背景下,为避免由于自主船舶的引入对当前海上交通状况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确保自主船舶的预期安全水平至少不低于常规船舶的现有安全水平,不仅需要关注包括航行安全、货物安全在内的传统安全,还需要考虑以网络安全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因此,针对自主船舶的安全性开展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围绕自主船舶的安全性,以危险分析方法为研究对象,在明确自主船舶运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自主船舶的安全性协同分析方法。以远程控制船舶为例,使用所提出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危险分析,并利用模型检测工具UPPAAL验证了危险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自主船舶的定义及自主水平分级方法研究。从自主船舶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入手,在明确自主船舶的定义及其中英文表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自主水平分级标准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航海实践的自主水平分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划分自主水平的关键在于能否独立于人的干预完成相应的任务或实现相应的功能,而非取决于船舶自动化水平和/或决策地点。以2艘搭载自主航行技术的测试船舶为例,相较于现有自主水平分级标准,所提出的自主水平分级方法有效避免了由于单一功能的自主实现导致船舶整体自主水平认定不准确的弊端,得出的分级结果更符合客观事实。(2)危险分析方法的适用性研究。为筛选出一种或多种能够捕获自主船舶运行特点的危险分析方法,面向自主船舶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工程的适用性评估方法。该方法依据制定的适用性评估程序,生成了以功能方式描述的系统级安全需求和与自主船舶设计目标相联系的评估准则。适用性评估过程面向29种广泛使用的危险分析方法展开,结果表明,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ystem-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STPA)方法满足了所有的评估准则,其能够更好地理解系统行为、识别危险,并揭示危险致因因素,是目前适用于自主船舶的、最具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危险分析方法之一。(3)面向自主船舶的安全性协同分析方法研究。在明确自主船舶运行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到日益增加的网络威胁对自主船舶系统安全性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STPA 的安全性协同分析方法,即 STPA-SynSS(STPA-based analysis methodology that Synthesizes Safety and Security)。该方法在STPA的基础上提出了 6项改进,并提供了一个识别危险并揭示危险致因因素的综合过程,有效实现了对潜在危险的持续跟踪和闭环管理。以远程控制船舶的避碰场景为例,使用所提出的方法对该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危险分析,并生成了具体的危险控制策略。危险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相较于STPA,STPA-SynSS能够识别出更多的不安全控制行为和损失场景,同时,能够生成更具针对性的危险控制策略,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4)考虑退化组件的自主船舶安全性建模研究。使用STPA-SynSS生成损失场景时,需要考虑因组件性能退化导致的不安全控制行为。为表征自主船舶的系统安全性状态随时间退化的特性,将系统安全性分析由“二态假设”扩展为多状态。根据STPA-SynSS实例分析中构建的控制结构,对远程控制船舶的安全性进行建模,构建了服从指数分布的安全性函数和描述系统达到安全性极限状态的时间分布函数。该模型可用于指导设计人员将更有针对性的安全性设计纳入到系统中,并面向退化组件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以避免危险从潜在状态向可能导致损失的现实事故状态转移。(5)自主船舶的形式化建模与危险分析结果验证研究。为克服危险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验证的限制,创新性地将形式化方法引入危险分析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自动机的STPA-SynSS扩展流程。在构建时间自动机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模型检测工具UPPAAL对系统模型的有穷状态空间进行穷尽搜索,以检验语义模型与其性质规约间的满足关系,从而验证系统建模的活性和危险分析结果的正确性。验证结果表明,远程控制船舶时间自动机网络模型无死锁且运行正确,STPA-SynSS识别的不安全控制行为均会发生,即验证了 STPA-SynSS危险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同时,证明了所提出的STPA-SynSS扩展流程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识别、控制自主船舶的潜在危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航运业对于明确并提高自主船舶安全性的迫切需求。同时,可为自主船舶的安全性设计提供参考,有力保障自主船舶的安全运营。

汪松松[2](2019)在《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文中指出离散异构制造装备信息量大,信息结构复杂,语义信息模型异构,大部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处理资源有限,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异构,导致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有限。本文针对信息处理能力受限下的离散异构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低的问题,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建模理论和语义互操作量化理论下的信息模型构建与互操作方法,提出了面向服务的语义互操作实现技术,构建了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联互通互操作网络结构,并在信息处理资源受限下的针织装备上验证了语义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建模理论,提出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建模方法。针对工业互联网中离散制造装备异构、本身信息量大、关系复杂的特性,以及互联互通互操作需要对等连接、互操作又需要自适应的语义理解的问题,提出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设计了提取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因子方法,通过信息节点关系度计算,构建了离散制造装备网状信息模型结构,并通过模型降维,形成了可实现语义表述、互操作的树状模型。建立了基于信息交互维度结构的组件属性集层次关系架构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并对属性元素进行了优化,提出了结合OPC统一架构(OPC UA)技术实现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的方法。(2)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量化理论,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互操作语义技术。针对大量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处理资源受限、开发OPC UA服务器具有一定困难的情况,设计了语义互操作层次结构。基于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通过信息模型的交互实现语义的互操作,建立了数据语义与业务功能表的映射,实现了数据的语义编解码,把层次化的信息模型与互操作业务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在底层信息处理资源受限下离散制造装备间指令级的互操作语义系统。通过语义和业务功能系统交互,并实现了离散制造装备间语义信息模型的互操作和文件的便捷交互,弥补了OPC UA在底层设备间的文件交互的不足。(3)建立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层次结构,设计了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操作服务网。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泛在连接,并基于设备标识与网关技术,建立了基于上层管理的OT+IT、“互联网+”和基于5G的层状网络结构,结合物联网与工业网络协议,建立了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数据互操作结构与云服务系统,并进一步建立了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4)建立了信息处理资源受限的针织装备的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设计了针织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条款,并设计了举证、平台和现场验证方法。采用信息模型、OPC UA、互联互通互操作等验证平台,设计网络配置、OPC UA验证、互操作语义等验证场景,通过举证验证、平台验证和现场验证的方法对标准条款依次验证,证明了本文构建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应用于针织装备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在于:提出了离散制造语义信息交互维度结构和语义信息建模方法;提出了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技术,实现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的指令级语义互操作与文件交互;建立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和基于无中心服务节点的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通过采用构建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标准化条款的方式,提高了信息处理资源受限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

张波[3](2019)在《边缘计算网络安全防线联动与攻击主动防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边缘计算网络是指在靠近用户或物联网、数据源头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和业务核心能力的边缘侧大数据计算网络新范式。边缘计算网络是在云计算和物联网两个领域的共同发展推动下产生的,其核心是面向智能传感设备产生的海量上行监测采集、下行决策控制大数据,通过边缘侧大数据存储计算,解决集中式云计算模型下数据计算效能、性能低下的问题。与传统云计算网络相比,边缘计算网络终端类型更丰富、数据实时交互更频繁、传输网络技术体系更复杂、业务系统智能化互联程度更高。然而,边缘计算网络泛在、开放特点将网络安全风险传导至系统各业务环节,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防护挑战。边缘计算网络的高实时、高连续性要求,使得其主动防御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面对边缘计算网络混成特性和新型网络攻击特征不确定性双重约束,在攻击未造成严重损失前对网络攻击实施检测、规避、诱骗、控制等主动防御,对实时性、连续性高要求的边缘计算网络安全防护意义重大。论文针对边缘计算网络在终端域、数据域、网络域、系统域四个层次面临的安全挑战,通过对边缘计算网络攻防博弈本质进行描述,研究攻击行为的超前检测、防御和最优收益处置问题。突破传统被动信息系统安全模型、方法和技术无法满足边缘计算网络高实时性、连续性要求的理论技术限制。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为提高边缘计算终端的主动防御能力,论文研究了基于动态异构冗余构造的边缘计算终端拟态防御技术,并对拟态防御系统进行了形式化描述。针对所提拟态防御模型的防御能力评估,提出了一种综合动态特性、异构特性和冗余特性,采用概率分析方法对边缘计算终端拟态防御模型的防御能力进行分析。该模型能够根据攻击能力、异构程度、动态变换等相关因素参数对拟态防御模型的安全性进行求解计算。在此基础上,论文设计了基于熟悉信任度、相似信任度、行为信任度计算的边缘计算终端接入传感节点信任度评估论方法,通过对感知节点信任度的变化作为决策依据,对拟态防御组件变换周期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调整。最后,通过模拟攻击者和拟态防御系统的仿真实验验证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对于帮助设计者构建拟态防御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针对边缘计算网络非可控环境下数据高速、可靠传输需求,兼顾防御收益最大化,论文提出了基于网络拓扑拟态关联的边缘计算网络数据交互攻击主动防御方法。通过构建动态通信路径联盟增大攻击者的攻击成本。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通信路径动态调整引起的传输可靠性和防御收益下降问题,提出了融合非广延熵和Renyi交叉熵的实时网络异常检测算法,以及基于HMM隐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的网络安全可靠性预测算法。提出了基于动态阈值的网络拓扑拟态关联图和通信路径联盟拟态变换方法,确保了边缘计算网络主动防御技术的数据传输服务质量。构建了抵御新型攻击、最优防御成本的边缘计算网络数据交互过程攻击主动防御模型,为攻击危害前的主动防御提供了有力保障。(3)安全主动防御的本质是使得防御收益大于攻击损失。为解决边缘计算网络中泛在传输网络引入的不确定特征新型攻击防御问题,论文对边缘计算网络的传输网络域中攻击本质以及攻防博弈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攻防双方的目标对立性、策略依存性和关系非合作性的结论。在动态入侵检测的思想基础上,论文结合攻防博弈理论,提出了基于边缘计算网络拟态入侵检测博弈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部署策略下的各参与方博弈收益和效用计算方法。根据对模型中纳什均衡条件的证明分析,刻画了矛盾动态博弈关系。从而通过博弈收益平衡点的求解得出边缘计算网络中多冗余度边缘计算终端入侵检测服务的最优部署策略。提高了边缘计算网络对网络攻击的检测概率,并降低边缘计算网络入侵检测成本。(4)边缘计算网络中系统伴随计算能力下沉后,呈现出全时域空域系统互联特性。为解决此背景下系统域高级持续性威胁等复杂攻击的联动处置和最小成本响应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攻击图的边缘计算网络系统的攻击联动处置决策方法。通过网络安全告警关联和告警聚类方法构建精简属性攻击图,对告警信息的因果关系进行形式化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联动处置策略决策计算转化为属性攻击图最小支配集求解。最后设计了基于贪心算法的联动处置策略决策算法,从而构建了一套最优防御成本的攻击联动处置决策技术,为及时有效的主动防御提供了有力保证。论文对边缘计算网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安全分析,针对边缘计算网络的终端域、数据域、网络域、系统域的立体安全防御需求,提出了一套全环节、轻量级的攻击主动防御方法簇。与现有研究工作相比,论文所提出的终端拟态防御与入侵检测、网络拟态安全传输与入侵检测、入侵联动响应决策方法防御收益更高,对实现边缘计算网络的主动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吴劲雄[4](2018)在《基于Web的多视图实时协同GIS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GIS已经从单机单用户的应用模式发展到网络GIS阶段,但是这两种GIS应用方式仍然缺少对群体协同工作的灵活有效支持。实时协同GIS能够让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用户针对某一空间问题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参与协同工作,为决策者提供跨时空界限的虚拟协同交流空间。实时协同GIS是近年来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构建实时协同GIS系统能够改变和优化基于空间数据的群体决策工作方式。在以往的实时协同GIS研究中,多以单一地图视图界面为主。由于用户的操作与协同操作都集中在单个视图中,使得私有操作与协同操作互相影响,严重影响了实时协同工作效果。本文提出利用多地图视图技术构建实时协同GIS应用环境的技术方案,以改善基于GIS的实时协同感知效果,提高协同GIS操作的自然、协调性。对其中涉及的地理事件驱动的GIS实时协同方法、基于多地图视图的实时协同GIS工作模式与协同机制、面向地图视图一致性的冲突处理策略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多地图视图的实时协同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基于地理事件驱动的实时协同GIS构建方法,通过监听地图视图属性变化信息生成GIS操作消息并封装成GIS命令消息,使用消息传递方法共享到各个协同端进行反演,实现协同过程。(2)针对公有视图和私有视图之间的协同关系,设计多视图实时协同工作模式。将在公有视图执行的操作称为公有操作,私有视图执行的操作称为私有操作,研究公有操作与私有操作的协同机制。(3)在协同机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面向视图一致性的冲突问题,采用GIS操作转换思想和操作优先级思想设计视图操作冲突的自动消解模型,实现多视图协同自由、无障碍。(4)在Web环境下,采用WebSocket为消息传递工具,使用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框架实现多视图实时协同GIS原型系统,验证多视图协同机制和视图操作冲突消解模型。论文共有图38幅,表16个,参考文献81篇。

张艳[5](2018)在《组织行为软件建模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并行、结构化方式构成的分布式、多层次异构的组织主体系统(Orangniational-agent System)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动态构件系统(Dynamic Component Oriented Systems)、基于代理的仿真系统(Agent-based Simulation Systems)、僵尸网络(Botnet)等。这类系统的运行环境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组成个体通常是自主和异构的,系统自身也呈现分布性和层次性的结构特点。它们表现出了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内聚、关联的组织行为特性,具有明显的社会组织特征。组织主体系统的社会组织特性给组织行为建模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组织主体系统运行环境的动态性、开放性,需要在更高的组织层次抽象系统及个体的组织行为模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此类系统在设计开发时考虑参与系统的个体具有不确定性,在系统运行状态时,系统个体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引发相应的动态变化。当前,以Agent-Group-Role为基本架构的多代理组织自顶而下的组织行为建模方法无法支持动态、开放个体的组织行为特点。此类组织行为是在确定组织结构的条件下,将个体Agent的组织行为定义为进入组织、采用角色、任务分配等功能,典型模型包括:Medee方法框架、Tropos、Moise+、Organt L、XABSL等,只能满足设计阶段不确定的系统个体描述,无法满足在系统运行时,系统个体组织行为的动态变化。例如,在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研究中,针对利用僵尸网络(Botnet)发起的未知团体攻击行为,应用已知组织行为模型的Agent仿真平台难以有效地检测、推演未知组织结构团体实施的攻击。第二,由于组织主体系统表现出运行状态下实时适应环境的组织行为特性,需要对组织行为进行实时建模。现有组织行为分析建模主要针对具体的专业领域进行观察和研究,是针对组织行为特性自底而上的建模,例如:拥挤人群疏散等。当前组织行为分析和设计建模之间存在模型依据、建模方法、行为语义形式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在组织行为分析和设计模型之间,无法实现模型基本要素程序级别的直接引用和关联,仍然需要进行语义、数据结构、对象描述等方面的方法转换。目前这种转换还需要专业人员运用大量工具完成,即便将来实现了模型之间的自动转换,也需要大量消耗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因此,我们认为需要建立组织行为分析与设计模型在形式化语义方法方面的统一模型,以满足组织主体系统在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中实时、动态建模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借鉴社会学组织行为的概念和思想,提出了一种具有实时、动态特性的组织行为统一模型,能够支持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的软件建模过程。核心研究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组织行为形式化方法和统一模型。本文依据类型构造代数(Sorted Constructive Algebra)和态势理论(Situation Theory),利用指称语义形式化方法(Denotational Semantics Formalization Method),借鉴社会学领域中组织行为的概念定义,对开放网络环境下组织行为信息、状态空间集合、组织行为函数、组织行为集合、组织行为代数、组织行为态势语义等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并提出了相关的定理,建立了组织行为形式化语义统一模型。第二,提出了组织行为软件工程建模方法。本文在抽象数据类型相关理论和多代理组织模型的支持下,对组织行为类型、组织行为初始代数、构造函数、拓延函数、等式规则等进行了定义,建立了组织行为类型表达式语言——组织行为代数规范语言(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lgebraic Specification Language,OBASL)和OBASL的态势语义等式规范,形成了组织行为抽象类型库的程序设计支撑。本文提出的组织行为建模,面向组织行为类型结构特性、自底而上的建模技术既满足实时组织行为重组、聚类、分级的设计建模,同时也满足实时组织行为内聚、关联、动态的分析建模。第三,在统一模型的基础上,对网络态势感知领域开展了相关的模型应用与验证研究。本论文通过分析当前网络态势感知领域中的参考模型、Agent仿真平台和聚类算法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将网络空间的未知攻击团体作为组织主体系统,通过对攻击团体实时的攻击行为进行组织行为态势语义理解,实现对未知团体攻击者的实时检测。本论文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分析研究了组织主体系统组织行为的内在类型特性和外在表现的动态、内聚、关联特性的关系,依据类型构造代数和行为类型理论,从数学系统论中到导出组织行为函数定义,建立了基于代数语义和指称语义的组织行为形式化方法,提出了组织行为形式化语义统一模型,为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软件建模建立了形式化和构造方法的理论依据。·分析研究了组织行为运行意义和态势语义相关理论,提出了基于组织行为观察信息态势的组织行为态势语义,建立了基于指称语义的组织行为态势语义形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行为态势语义规范等式,为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软件建模提供运行意义形式化方法和拓延函数定义的理论依据。·分析研究了组织行为实时、动态软件工程方法,提出了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建模,定义了组织行为类型说明语言—组织行为代数规范语言(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lgebraic Specification Language,OBASL)。为生成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提供代数结构向数据结构的转化工具。·分析研究了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研究现状与相关问题,建立了基于组织行为态势语义的组织行为态势感知过程模型,为未知团体攻击的实时态势感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依据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软件工程建模方法,提出了分级、聚类的组织行为重组设计建模方法和态势语义汇聚的组织行为实时分析建模,为组织行为态势感知仿真平台提供设计与分析建模的态势感知模型依据和算法支持。

吴亦奇[6](2017)在《协同设计中面向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基于对称性的操作同步机制》文中提出为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协同产品开发成为当今设计与制造领域的主流产品开发趋势。这种开发模式加强了全球化生产中各参与成员的交互性,通过跨区域、跨组织与跨部门的协同工作,高效地利用产品生产环节的各种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及云技术、服务式架构等技术的影响,面向服务的生产开发环境成为当前实现协同产品开发的最新趋势,形成云设计与制造理念。对于协同设计领域的研究,可分为以数据为中心的异构产品数据交换方法的研究,及以交互为中心的协同同步系统的研究两个重要方向。对于以数据为中心的协同设计研究,为实现有效的协同数据分享及互操作,需在云设计环境下实现异构CAD系统间的特征数据交换。同时,在云环境下的数据交换过程中,CAD模型中所含的敏感信息及知识产权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对于以交互为中心的协同系统研究,旨在为协同设计提供实时的并发设计交互平台,确保通过协同成员的协同设计操作获得一致性设计结果。为此,本文展开协同设计中对以数据为中心和以交互为中心两个方向上若干为的研究,在面向服务的特征数据交换、基于变形的模型安全保护方法、集成的安全数据交换服务架构及协同CAD同步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特征数据交换架构。在此架构内,特征数据交换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云设计与制造环境,协同成员通过请求所需的特征数据交换服务的方式,实现异构CAD系统间数据交换功能。为更高效地实现面向服务的特征数据交换,设计了点对点的服务架构,解决了传统集中式数据交换在数据交换及应用于云环境中存在的固有问题。针对特征数据交换、点对点特征数据交换服务、面向服务的数据交换过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讨论。针对目前协同设计过程中信息安全风险,从提高CAD模型的安全性出发,提出一种基于CAD特征模型局部变形的敏感信息保护方法。通过对草绘参数进行变换,使模型几何形状发生变化,达到隐藏原模型信息的目的。提出了基于变形矩阵的草绘变形技术,采用一个变形矩阵对草绘中的控制点参数进行转换。进一步,为更好地控制变形后模型的变形趋势,引入几何计算中的自由变形方法,使用变形控制晶格对草绘进行变形,提出基于自由变形的草绘参数隐藏方法。提出安全的数据交换云框架。框架内整合特征数据交换服务与模型安全方法为安全的数据交换服务,实现带有模型信息安全保护的异构CAD数据交换。引入云安全保障机制,以确保服务被安全、正确、有效地使用。对框架的组成和关键技术进行讨论。提出基于对称建模过程的协同CAD同步机制。针对基于特征的复制式协同CAD系统,以建模特征为操作粒度,根据建模状态向量确定操作关系。根据操作间的关系,给出具体的建模操作排序规则,在此过程中,检测可能产生的操作冲突并给予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各站点上对称且有效的建模操作过程。由于建模过程的一致性,使得各站点上建模历史保持一致。由此,各协同站点通过协同设计操作,可以获得一致、有效的建模结果。综合以上内容,本文针对协同设计中以数据为中心及以交互为中心的两个重要方向,对特征数据交换,模型安全保护,面向服务的安全数据共享及协同设计一致性维护方面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实现了面向服务的安全数据交换和基于对称性的协同设计同步机制,为云设计中安全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王凯[7](2010)在《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飞机总体设计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关键性决策,决定了一架飞机大约80%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飞机总体布置设计是飞机总体设计的重点工作,传统上飞机总体布置设计采用串行开发模式进行分工协作,多专业设计人员常常由于交流不及时、协调不充分或步调不一致等原因,导致大跨度的设计修改或重新设计。本文将协同设计技术引入飞机总体布置工作中,为多领域专家提供同步和异步协同设计手段,使得设计人员更大范围、更大灵活度地参与到总体布置与协调工作中,达到提高设计质量、缩短研制周期和降低研制成本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总体方案,采用Web服务/Agent的双总线集成框架,提高协同设计系统的纵向和横向集成能力,并结合工作流技术和CAD二次开发技术,为飞机总体布置提供同步/异步协同设计功能,支持多专业设计人员以“布置-协调-布置”的工作模式迭代地开展设计与协调工作。2.针对飞机总体布置工作中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和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存在关联语义不明确、复杂系统分析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任务关联WBS的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建模方法和基于CCMAC的飞机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方法。为避免由于系统间存在潜在冲突带来的大跨度的设计返工或重新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解决了协同设计任务在工作流系统中执行时产生死锁和不可达等问题。3.提出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信息协作框架,采用Web服务技术实现非实时协作信息交换,采用反应式Agent技术在CATIA环境下实现实时的协作信息传输与交换,采用可变粒度锁方法实现并发冲突避免,满足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中实时和非实时的信息协作要求,提高了系统可集成性和扩展能力。4.提出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实现结构,基于CATIA及其二次开发环境CAA、JBPM工作流引擎、Struts框架、Hibernate数据库访问组件等开发工具自主开发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原型系统CDAGA,该系统能够完成同步浏览、同步布置、异步浏览、异步布置与协调、技术状态控制和协作任务管理等功能,并在某飞机前机身电子设备舱总体布置与协调中得到了验证。

田小雄[8](2009)在《基于SOA的分布式实体建模服务框架》文中提出基于服务的框架模型,随着分布式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异构复杂网络环境中各类计算和应用的结构之中。同样在网络中,基于服务的框架模型是在统一的服务接口描述标准之上的计算服务发布、查询匹配和动态组合等应用的载体。为适应三维实体建模分布式广域化的要求,克服传统CAD软件在开放性和扩展性上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服务的实体建模框架模型。本文针对在由实体建模服务组成的环境下,如何制定合理的实体模型表征方法、服务描述方法及框架应用接口,最终使该模型成为可行及有效的服务框架展开分析和讨论。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1)针对三维实体模型数据量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混合实体模型表征方法,以满足快速交互设计的要求。(2)基于造型操作语义,提出通过包含行为描述的造型服务语义表达服务设计意图,并针对实体建模服务领域中存在的各种语义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建模。(3)对实体建模服务的匹配及组合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基本的服务匹配方法及基于语义描述和设计流程模板的服务组合方法。(4)提出实体建模服务框架模型。首先,设计了实体建模服务的参数表征方式、接口模型及实体建模服务体系。其次,对模型的各个部分的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提供了框架数据模型及算法的详细设计方案。(5)最后,基于Open CASCADE几何引擎,开发了相应软件系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基于Web服务的实体建模框架模型提供了理论证明、抽象设计和技术实现。同时,结合理论模型和实际产品设计验证表明,该框架模型提供了一种实现网络三维实体建模的有效途径。

宋小波[9](2009)在《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研究》文中提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网格计算、并行工程技术以及CAD/CAM相关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产品开发模式,促进了网络化产品设计的需求与应用。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的相关理论与实现技术,为实现产品的实时协同开发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论文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协同CAD基础平台的关键技术——协同数据交换、并发控制机制、协同数据安全以及迟加入机制的概念、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论文在研究协同实时造型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的网络拓扑及其功能框架,并为支持网络协同设计,对CAD平台、网络数据通讯以及多媒体交流等构成的支撑环境进行了特殊处理与优化,为如何构造协同CAD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依据。协同数据交换用于保证整个协同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论文在深入研究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数据交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隐式特征表达的协同数据交换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交换模型的几何拓扑信息,而只需交换参数化信息,几何拓扑模型则由系统调用本地几何建模引擎重构,并通过利用面向对象的隐式特征消息类封装、网络序列化传输技术、语义特征重构技术以及基于面向对象的动态八叉树几何匹配技术,实现了网络实时协同造型。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极大降低网络数据传输量,提高网络造型的实时性。并发控制机制用于约束各协同用户的操作和规范设计时序。论文在深入研究CAD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依赖关系、空间关系等)对并发操作冲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的分层分布式并发控制模型。该模型以特征为基本的并发控制单元,设定了并发操作冲突、并发逻辑冲突、并发依赖冲突以及并发意图冲突的四层递进式检测规则,并运用分布式互斥算法,构建了系统自动协调、冲突双方协商以及第三方仲裁的分层冲突协调机制,实现了对并发操作的有效控制,并用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访问控制机制用于保证协同设计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论文在深入研究CAD模型层次结构和自主角色委托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多粒度动态安全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将访问权限进行多粒度划分和量化处理,简化了权限集的计算,借鉴了工作流中的权限依赖关系和状态迁移概念,实现了权限的动态激活及细粒度调整,并利用基于信任度的委托属性表达式,实现了受托者资格筛选,最后通过对委托限制进行分类和组合,引入了委托条件及受控使用概念,实现了委托权限的条件委托及约束使用。实践证明,该模型可以对协同数据访问进行有效地控制,符合设计任务间的分工性、依赖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迟加入机制用于保证迟加入进程与当前设计进程的同步性。论文在深入研究了加入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带容错机制的三多播组结构分布式“迟加入”算法,并详细探讨了算法实现的各个关键问题。实例分析表明该算法能有效降低初始化延迟、网络负荷和应用程序负担。为了实现产品的网络协同设计,作者开发了复制式协同CAD原型系统。该系统紧密结合网络协同的思想,把实时协同设计作为其实现目标,实现了CA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无缝集成。

杨君[10](2008)在《支持异构CAD系统同步协同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协同CAD(Computer Aided Design)作为CAD技术与CSCW(Computer SupportedCooperative Work)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充分地利用异地资源,降低产品的设计成本,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不断深入。由于各个商品化CAD系统之间从上层的建模操作到底层的数据结构都有较大的不同,这给异构CAD系统之间的同步协同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使异构CAD系统更好地支持同步协同设计活动,本文从基于异构CAD系统的同步协同设计方法和基于版本复制的一致性维护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根据分布式环境下不同CAD系统的异构特点,提出了基于宏语义的异构CAD协作模型,构建了适合于同步异构CAD系统语义互操作的体系结构。针对异构CAD系统间同步协同设计平台的需求,本文通过研究多种商用CAD系统的宏文件和建模命令,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异构CAD环境中的基于宏语义命令的同步协同设计方法,使CAD系统之间的交互层次由产品数据信息上升到包含设计意图的参数信息。该方法通过宏语义命令在异构CAD系统间实时交换系统建模宏命令组来实现同步协同设计。首先定义了宏命令组和宏语义命令,并给出基于宏语义命令的同步协同设计平台的体系结构;其次根据宏语义命令的构建方法,构建了兼容各个CAD系统建模操作参数的以XML表示的宏语义命令集:最后给出了宏语义命令和宏命令组之间的转换方法。现有的对象复制技术是实时协同图形编辑系统中符合一致性模型的并发控制策略,但难以解决非几何属性以及二维绘图系统中的并发冲突情况。介绍了一个全新的基于版本复制的多版本技术,当并发操作发生冲突时,利用简化规则从目标版本派生出叶子物理版本,分别应用冲突操作到不同的叶子版本,有效地保证了非调和冲突操作的意愿。通过研究多版本技术的相关支持算法,在算法MOVIC(Multiple Object Versions Incremental Creation)的基础上,从各个冲突操作的最大共同相容操作着手,提出了基于相容冲突组的快速多版本增创算法FMVIC(Fast Multiple Versions Incremental Creation),减少了相容操作的比较次数,缩小了去冗余操作的范围。最后本文给出基于宏语义命令的同步协同设计原型系统的实现,并利用这个原型系统完成了一个同步协同设计实例,从而验证了该方法便于在异构CAD系统之间进行同步协同设计,减少了数据转换的耗时量并降低了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提高了实时同步的效果。

二、分布式CAD环境中基于操作语义的实时协同设计(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CAD环境中基于操作语义的实时协同设计(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自主船舶的危险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自主船舶的安全性研究
        1.3.2 危险分析方法的发展与演变
        1.3.3 系统理论过程分析的应用
    1.4 自主船舶安全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结构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自主船舶的定义及其自主水平的界定
    2.1 自主船舶的历史沿革
    2.2 自主船舶的发展历程
    2.3 自主船舶的定义与自主化演变
        2.3.1 自主船舶的定义
        2.3.2 船舶自主化的演变
    2.4 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1 LR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2 NFAS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3 DMA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4 MASRWG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5 BV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6 IMO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5 自主水平分级标准的划分依据
    2.6 基于航海实践的自主水平分级方法
    2.7 实例分析
        2.7.1 “Folgefonn”号渡轮自主水平分级
        2.7.2 “Falco”号渡轮自主水平分级
    2.8 本章小结
3 面向自主船舶的危险分析方法适用性评估
    3.1 危险分析方法的选取与概述
        3.1.1 基于事件链的危险分析方法
        3.1.2 基于能量转移的危险分析方法
        3.1.3 基于状态迁移的危险分析方法
        3.1.4 基于系统理论的危险分析方法
        3.1.5 其他危险分析方法
    3.2 基于系统工程的适用性评估方法
        3.2.1 文献综述的数据准备
        3.2.2 危险分析方法的筛选
        3.2.3 评估程序的确定
        3.2.4 评估准则的生成
    3.3 适用性评估过程
        3.3.1 聚类分析
        3.3.2 适用性评估结果
    3.4 适用性评估结果分析
        3.4.1 存在局限性的危险分析方法
        3.4.2 STPA的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自主船舶的危险分析与安全性建模
    4.1 自主船舶的系统安全描述
        4.1.1 自主船舶的运行特点
        4.1.2 自主船舶面临的系统风险
    4.2 危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4.2.1 危险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
        4.2.2 危险的转化
        4.2.3 危险分析过程
    4.3 基于STPA的安全性协同分析方法
        4.3.1 STPA及其扩展方法的局限性
        4.3.2 STPA-SynSS的提出
    4.4 考虑退化组件的自主船舶安全性建模
    4.5 实例分析
        4.5.1 基于STPA-SynSS的远程控制船舶危险分析
        4.5.2 考虑退化组件的远程控制船舶安全性建模
    4.6 STPA-SynSS与STPA危险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面向自主船舶的形式化建模与危险分析结果验证
    5.1 形式化方法概述
    5.2 基于时间自动机的模型检测方法
        5.2.1 模型检测的基本原理
        5.2.2 时间自动机理论
        5.2.3 时间自动机网络
        5.2.4 模型检测工具UPPAAL概述
    5.3 基于时间自动机的STPA-SynSS扩展流程
    5.4 远程控制船舶时间自动机网络模型的构建
    5.5 STPA-SynSS危险分析结果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离散制造装备实现语义互操作的需求
        1.1.2 智能制造亟需制订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理论与建模技术
        1.2.2 语义互操作理论与技术
        1.2.3 离散制造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技术
        1.2.4 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制订与验证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语义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
    2.1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建模
        2.1.1 离散制造领域本体元建模
        2.1.2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
        2.1.3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模型完备性
        2.1.4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模型的构建过程
    2.2 基于属性语义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
        2.2.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基础模型
        2.2.2 面向离散异构装备模型的共性特征
        2.2.3 考虑频度与优先级语义特性的属性
        2.2.4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描述
    2.3 基于属性语义的模型实例化方法
        2.3.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空间结构
        2.3.2 信息模型实现工具比较
        2.3.3 融合OPCUA技术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
    3.1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
        3.1.1 面向服务的语义信息模型互操作
        3.1.2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测度
        3.1.3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映射结构
    3.2 面向服务的互操作语义系统结构
        3.2.1 模型与协议一体化的映射技术
        3.2.2 离散制造装备互操作报文结构
        3.2.3 离散制造装备互操作数据类型
    3.3 基于信息交互维度结构的互操作语义映射
        3.3.1 树状架构语义集
        3.3.2 离散制造装备服务元语指令集系统
        3.3.3 双响应机制的信息交互模式设计
    3.4 离散制造装备文件互操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
    4.1 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架构
    4.2 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操作服务网
    4.3 离散制造装备泛在连接
        4.3.1 离散制造装备标识与接口
        4.3.2 离散制造装备通信设计
    4.4 基于上层管理的层状网络结构
        4.4.1 OT+IT网络结构
        4.4.2 “互联网+”离散制造装备网络
        4.4.3 基于5G的离散制造装备网络
    4.5 数据交互协议
        4.5.1 数据交互技术分析
        4.5.2 离散制造装备基础通信协议
    4.6 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服务体系
        4.6.1 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数据交互结构
        4.6.2 无中心服务节点的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
        4.6.3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云平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验证
    5.1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
        5.1.1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的构建
        5.1.2 针织装备的语义互操作服务
        5.1.3 针织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网络结构
        5.1.4 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化条款设计
    5.2 针织装备标准化条款的试验验证方法
        5.2.1 验证流程
        5.2.2 举证验证
        5.2.3 平台验证
        5.2.4 现场验证
    5.3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
        5.3.1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设计
        5.3.2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结论分析
    5.4 语义互操作规范验证
        5.4.1 语义互操作验证设计
        5.4.2 语义互操作验证结论分析
    5.5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验证结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边缘计算网络安全防线联动与攻击主动防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边缘计算网络安全防护
        1.2.1 边缘计算网络架构
        1.2.2 边缘计算网络安全挑战
    1.3 研究现状
        1.3.1 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研究现状
        1.3.2 边缘计算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边缘计算终端拟态安全防御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3 边缘计算终端拟态防御
        2.3.1 基于动态异构冗余的拟态防御模型
        2.3.2 拟态防御模型的安全性分析
    2.4 拟态防御组件变换周期动态调整
        2.4.1 接入边缘终端的感知节点信任度计算
        2.4.2 拟态防御组件变换周期动态调整方法
    2.5 实验分析
        2.5.1 信任度计算方法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2.5.2 拟态防御模型安全性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边缘计算数据拟态安全传输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3 基于网络拓扑拟态关联的安全传输模型
        3.3.1 相关定义
        3.3.2 模型框架
        3.3.3 网络拓扑拟态安全传输协议流程
    3.4 通信路径联盟拟态变换方法
        3.4.1 基于信息熵的网络异常检测
        3.4.2 动态通信路径联盟拟态变换策略
    3.5 网络拓扑拟态关联图变换方法
        3.5.1 基于HMM模型的网络安全状态预测
        3.5.2 网络拓扑拟态关联图拟态变换策略
    3.6 安全性分析
    3.7 实验分析
        3.7.1 DDos攻击防御实验结果分析
        3.7.2 伴随攻击防御实验结果分析
        3.7.3 半盲攻击防御实验结果分析
        3.7.4 网络传输效率比较
    3.8 本章小结
4 边缘计算网络拟态联动入侵检测
    4.0 引言
    4.1 相关研究
    4.2 基本概念
        4.2.1 多余度表决入侵检测
        4.2.2 博弈理论
    4.3 基于博弈的拟态入侵检测模型
        4.3.1 模型定义
        4.3.2 参与方收益分析
        4.3.3 参与方效用分析
    4.4 拟态入侵检测最优策略求解
        4.4.1 模型纳什均衡分析
        4.4.2 最优检测策略求解
    4.5 实验分析
        4.5.1 实验环境设置
        4.5.2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边缘计算网络复杂攻击联动处置决策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3 面向联动处置的属性攻击图
        5.3.1 面向联动处置的属性攻击图定义
        5.3.2 基于属性攻击图的联动处置最优执行点求精
        5.3.3 联动处置最优策略选取求精
    5.4 基于告警关联的属性攻击图构建及状态空间约减
        5.4.1 网络攻击联动处置决策模型
        5.4.2 基于告警关联的属性攻击图构建
        5.4.3 基于冗余告警聚类的属性攻击图约减
    5.5 边缘计算网络最优联动处置策略决策算法
    5.6 实验与分析
        5.6.1 实验环境设置
        5.6.2 实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Web的多视图实时协同GIS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2 多视图实时协同GIS系统构建方法研究
    2.1 基于消息通信的实时协同GIS构建方法
    2.2 多视图实时协同GIS的系统架构
    2.3 基于地理事件驱动的GIS命令消息
    2.4 GIS命令消息数据库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多视图实时协同GIS的协作模式
    3.1 实时协同GIS中的多视图概念
    3.2 多视图实时协同GIS工作模型
    3.3 多视图实时协同GIS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面向地图视图一致性的关键问题研究
    4.1 操作转换原理和操作优先级原理
    4.2 多操作融合
    4.3 视图操作冲突问题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研究
    5.1 消息通信技术
    5.2 系统实现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组织行为软件建模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分析模型
        1.2.2 设计模型
        1.2.3 建模方法
        1.2.4 行为语义形式化方法
    1.3 问题分析与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成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组织行为语义形式化方法与统一模型
    2.1 引言
    2.2 行为形式化方法研究现状与局限性分析
    2.3 组织主体与系统
    2.4 组织行为及其特性关系
        2.4.1 组织行为
        2.4.2 组织行为类型
    2.5 组织行为形式化方法
        2.5.1 组织行为函数
        2.5.2 组织行为集合
        2.5.3 组织行为代数
    2.6 组织行为形式化语义统一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与规范等式
    3.1 引言
    3.2 组织行为指称语义方法
    3.3 组织行为运行意义与表达
        3.3.1 运行意义定义
        3.3.2 基础态势理论
        3.3.3 组织行为态势
        3.3.4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
    3.4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规范等式
        3.4.1 组织行为态势代数
        3.4.2 规范等式与集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织行为软件工程建模
    4.1 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
    4.2 组织行为代数规范语言
        4.2.1 参数与类别
        4.2.2 CONSTRUCTORS
        4.2.3 EXTENSION
        4.2.4 EQUALITY
        4.2.5 语法分析生成工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模型
    5.1 引言
    5.2 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5.2.1 基于代理仿真技术的实时分析
        5.2.2 基于代理行为仿真技术
        5.2.3 基于多代理的仿真系统在网络空间安全应用现状
        5.2.4 问题分析
    5.3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模型
    5.4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过程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仿真平台设计与分析建模
    6.1 组织行为态势抽象数据类型库
        6.1.1 态势语义抽取函数
        6.1.2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ADT库
    6.2 设计建模
        6.2.1 态势代理与组织
        6.2.2 重组算法
    6.3 分析建模
        6.3.1 态势关系
        6.3.2 态势时间窗
        6.3.3 态势汇聚算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Netflow组织行为态势感知系统应用实例与验证分析
    7.1 Netflow组织行为态势感知系统研究背景
    7.2 问题与解决路径
    7.3 Netflow组织行为态势感知系统应用
    7.4 系统实例运行效果
        7.4.1 安全事件响应及时
        7.4.2 未知攻击实时检测
    7.5 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创新成果
    8.2 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6)协同设计中面向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基于对称性的操作同步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数据交换
        1.2.2 面向服务与基于云的设计环境
        1.2.3 协同设计安全保护
        1.2.4 协同CAD一致性维护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服务的特征数据交换
    2.1 引言
    2.2 云设计中的FBDE服务
        2.2.1 FBDE的建模过程恢复
        2.2.2 P2P FBDE架构
        2.2.3 架构概述
    2.3 P2P架构下的FBDE服务
        2.3.1 P2P FBDE服务的组成
        2.3.2 P2P FBDE的服务过程
        2.3.3 Pre-P2P FBDE服务
        2.3.4 Pre/post P2P FBDE间的拓扑实体匹配
        2.3.5 Post-P2P FBDE服务
    2.4 实验与分析
        2.4.1 面向服务的FBDE实验
        2.4.2 方法分析与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征CAD模型局部信息保护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草绘的CAD特征模型变形
        3.2.1 基于变形的设计信息保护
        3.2.2 支持变形的草绘元素分类体系
        3.2.3 草绘参数变换下的特征模型变形
        3.2.4 协同设计中安全的模型信息共享
    3.3 CAD模型的局部变形保护措施
        3.3.1 局部变形保护流程
        3.3.2 草绘控制点间过定义处理
        3.3.3 圆形草绘深度变形处理
    3.4 草绘控制点变换计算
        3.4.1 基于变形矩阵的变形计算
        3.4.2 基于自由变形的变形计算
        3.4.3 安全性分析
    3.5 实验与分析
        3.5.1 CAD模型局部变形保护实验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设计中的安全特征数据交换
    4.1 引言
    4.2 面向服务的多层次安全数据交换
        4.2.1 模型共享的情况分析
        4.2.2 协同设计中的敏感信息保护
        4.2.3 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保护
    4.3 对安全服务的数据交换
    4.4 云安全服务群组
        4.4.1 云身份管理服务
        4.4.2 功能权限认证服务
        4.4.3 操作权限认证服务
        4.4.4 云安全服务间的通信
    4.5 面向服务的安全数据交换平台设计与实现
        4.5.1 整体架构设计
        4.5.2 功能设计
        4.5.3 功能实现
        4.5.4 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基于对称建模过程的协同CAD同步机制
    5.1 引言
    5.2 相关概念
        5.2.1 协同CAD建模中的相关概念
        5.2.2 特征间的依赖关系
        5.2.3 操作队列
    5.3 总体方法
    5.4 对称同步模型
        5.4.1 因果关系维护
        5.4.2 偏并发关系处理及并发操作搜索
        5.4.3 对称并发关系控制策略
        5.4.4 本地及异地站点上操作的执行
    5.5 实验与分析
        5.5.1 实例研究
        5.5.2 比较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协同设计的产生背景
        1.2.1 并行工程
        1.2.2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1.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
        1.3.1 协同设计概念和特点
        1.3.2 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1.3.3 协同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总体方案
    2.1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的功能需求模型
        2.1.1 飞机总体布置工作的内容和协作特点
        2.1.2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的功能需求模型
        2.1.3 建立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难点
    2.2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集成架构
        2.2.1 协同设计系统常用架构
        2.2.2 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集成框架
        2.2.3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基本应用模式和关键支撑技术
    2.3 小结
第三章 协同工作模式下的飞机总体布置设计过程建模
    3.1 飞机研制中的过程建模方法
        3.1.1 工作分解结构
        3.1.2 IDEF 方法
        3.1.3 活动网络图方法
        3.1.4 Petri 网方法
    3.2 飞机总体布置过程建模面临的问题和研究现状
        3.2.1 飞机总体布置过程建模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研究
        3.2.2 飞机设计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研究
    3.3 基于任务关联WBS 模型的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建模
        3.3.1 任务关联WBS 模型
        3.3.2 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模型的构建方法
    3.4 基于CCMAC 模型的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
        3.4.1 飞机技术状态协调关联模型
        3.4.2 飞机设计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
    3.5 小结
第四章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4.1 基于Web 服务的非实时协作信息交换
        4.1.1 Web 服务技术
        4.1.2 基于XML 的协作信息交换格式
        4.1.3 基于SOAP/XML 封装的非实时协作信息传输与解析
    4.2 基于Agent 的实时协作信息交换
        4.2.1 Agent 技术
        4.2.2 基于反应式Agent 的实时信息协作框架
        4.2.3 CATIA 客户端协作信息获取与数据更新
    4.3 基于可变粒度悲观锁的并发冲突避免策略
        4.3.1 基于加锁机制的并发控制方法
        4.3.2 基于可变粒度悲观锁的并发冲突避免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5.1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开发环境
        5.1.1 CATIA&CAA 系统
        5.1.2 .NET 平台
        5.1.3 JBPM 工作流引擎
        5.1.4 Structs
    5.2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结构
        5.2.1 协作服务器端的实现结构
        5.2.2 协作客户端的实现结构
    5.3 CDAGA 系统关键模块实现
        5.3.1 Web 服务模块实现
        5.3.2 并发控制模块实现
        5.3.3 任务管理模块实现
        5.3.4 授权与认证模块
    5.4 CDAGA 系统在某飞机前机身电子舱总体布置中的应用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SOA的分布式实体建模服务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实体模型
        1.2.2 分布式CAD 平台
        1.2.3 Web 服务描述及服务发现
        1.2.4 SOA 应用框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适应网络环境的混合实体表征方式
    2.1 三维实体表征
    2.2 网络三维形体表征
    2.3 适应网络环境的实体表征方法
        2.3.1 混合实体表征方法
        2.3.2 混合实体模型形式化表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体建模服务模型
    3.1 造型服务语义
        3.1.1 服务设计意图
        3.1.2 语义关系
    3.2 实体建模服务定义
    3.3 实体建模服务发现及匹配
        3.3.1 服务基本匹配
        3.3.2 服务接口匹配
        3.3.3 基于造型服务语义和设计流程模板的服务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OA 的实体建模服务框架
    4.1 建模框架简介
        4.1.1 实体建模服务集成框架
        4.1.2 框架需求
        4.1.3 框架架构及功能简介
    4.2 服务参数表征与接口模型
        4.2.1 服务参数表征
        4.2.2 服务接口模型
        4.2.3 服务体系
    4.3 服务端架构
        4.3.1 模型管理器
        4.3.2 造型引擎适配器
    4.4 实体建模服务框架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型系统与验证
    5.1 系统架构
    5.2 系统实现
        5.2.1 实体建模内核封装
        5.2.2 DLL 接口与JNI 封装
        5.2.3 Web 服务封装
        5.2.4 客户端开发
        5.2.5 试验分析与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1.2.1 协同数据交换
        1.2.1.1 基于中性文件的交换方法
        1.2.1.2 基于三角网格模型的交换方法
        1.2.1.3 基于高层语义历史的交换方法
        1.2.1.4 基于显式表示的特征数据交换方法
        1.2.2 并发控制机制
        1.2.2.1 普通环境下的并发控制
        1.2.2.2 协同CAD 环境下的并发控制
        1.2.3 协同数据安全
        1.2.3.1 普通环境下的访问控制
        1.2.3.2 协同CAD 环境下的访问控制
        1.2.4 迟加入机制
        1.2.4.1 传输协议级迟加入策略
        1.2.4.2 应用程序级迟加入策略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协同CAD 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2.1 引言
    2.2 协同CAD 系统总体架构
        2.2.1 协同CAD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2.2.2 协同CAD 系统的功能框架
    2.3 协同CAD 系统支撑环境
        2.3.1 支持协同的CAD 平台
        2.3.1.1 OpenCASCADE 内核
        2.3.1.2 平台体系架构
        2.3.1.3 特征建模环境
        2.3.1.4 面向对象的动态八叉树场景管理
        2.3.1.5 网络驱动下特征重构的支撑环境
        2.3.1.6 异构CAD 模型转换接口
        2.3.2 支持协同的数据通信机制
        2.3.2.1 网络通信传输协议
        2.3.2.2 网络通信方式
        2.3.2.3 消息通信机制
        2.3.2.4 消息的路由和处理
        2.3.2.5 防火墙和NAT 穿透
        2.3.3 支持协同的多媒体交流技术
        2.3.3.1 基于DirectShow 的音视频的交流技术
        2.3.3.2 音频系统的特殊处理
        2.3.3.3 视频系统的优化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制式协同CAD 环境下数据交换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协同数据交换的要求
    3.3 隐式特征表达的协同数据交换方法
        3.3.1 数据交换方法概述
        3.3.1.1 IFDE 过程分析
        3.3.1.2 IFDE 方法实现
        3.3.2 特征消息封装
        3.3.3 特征操作重构
        3.3.3.1 特征的重构表达
        3.3.3.2 特征的坐标转换
        3.3.3.3 特征的重构定位
        3.3.4 对象引用机制
        3.3.4.1 对象命名映射
        3.3.4.2 基于面向对象的动态八叉树几何匹配算法
    3.4 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制式协同CAD 环境下并发控制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协同并发控制要求
    4.3 并发冲突分析
        4.3.1 协同CAD 环境下的并发冲突特点
        4.3.2 特征依赖关系
        4.3.2.1 特征依赖定义及分类
        4.3.2.2 特征依赖描述
        4.3.3 特征空间关系
        4.3.3.1 空间关系定义及分类
        4.3.3.2 空间关系描述
        4.3.4 并发冲突分类
        4.3.4.1 并发操作冲突
        4.3.4.2 并发逻辑冲突
        4.3.4.3 并发依赖冲突
        4.3.4.4 并发意图冲突
    4.4 分层分布式并发控制机制
        4.4.1 并发控制机制概述
        4.4.1.1 并发控制框架
        4.4.1.2 并发控制核心
        4.4.2 MLDCC 基础定义
        4.4.3 冲突检测
        4.4.4 冲突消解
        4.4.4.1 系统自动协调
        4.4.4.2 人机对话协商
        4.4.4.3 第三方仲裁
    4.5 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制式协同CAD 环境下访问控制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协同访问控制要求
    5.3 多粒度动态访问控制模型
        5.3.1 访问控制模型概述
        5.3.2 MGDAC 基础定义
        5.3.3 多粒度权限
        5.3.3.1 MGSPM 权限模型
        5.3.3.2 相关定义
        5.3.3.3 多粒度划分
        5.3.3.4 权限管理
        5.3.4 受限可控委托
        5.3.4.1 CCRBDM 委托模型
        5.3.4.2 相关定义
        5.3.4.3 委托限制分类
        5.3.4.4 委托基准与受托责任
        5.3.5 访问控制机理与策略
        5.3.5.1 权限配置
        5.3.5.2 用户角色激活
        5.3.5.3 角色权限激活
    5.4 应用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制式协同CAD 环境下迟加入算法研究
    6.1 引言
    6.2 协同迟加入算法的要求
    6.3 三多播组结构分布式迟加入算法
        6.3.1 迟加入算法概述
        6.3.1.1 T-MDLJ 基础定义
        6.3.1.2 T-MDLJ 算法框架
        6.3.1.3 T-MDLJ 算法流程
        6.3.2 迟加入服务器选择
        6.3.3 迟加入数据请求
        6.3.3.1 不请求策略
        6.3.3.2 立即请求策略
        6.3.3.3 事件驱动策略
        6.3.3.4 网络驱动请求策略
        6.3.4 场景数据处理
        6.3.4.1 场景数据描述
        6.3.4.2 场景数据交换
        6.3.5 新生数据处理
        6.3.5.1 新生数据存在性判定
        6.3.5.2 新生数据产生现象分析
        6.3.5.3 新生数据的解决方法
        6.3.6 迟加入服务器加入和退出
        6.3.7 差错控制
    6.4 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协同CAD 原型系统实现
    7.1 引言
    7.2 协同CAD 系统体系框架
        7.2.1 系统总体结构
        7.2.2 系统功能模块
        7.2.2.1 用户管理模块
        7.2.2.2 版本管理模块
        7.2.2.3 网络造型模块
        7.2.2.4 并发控制模块
        7.2.2.5 访问控制模块
        7.2.2.6 迟加入模块
    7.3 协同CAD 原型系统
        7.3.1 启动服务器端服务
        7.3.2 用户认证和系统初始化
        7.3.3 创建协作任务
        7.3.4 浏览、加入协作任务
        7.3.5 协同多媒体工具启动
        7.3.6 协同客户端设计实例
        7.3.6.1 协同设计前提条件
        7.3.6.2 协同并发设计过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支持异构CAD系统同步协同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协同CAD系统
        1.2.2 协同透明技术
        1.2.3 异构CAD数据交换技术
        1.2.4 并发控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异构CAD系统的协同设计模型研究
    2.1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中的产品建模技术
        2.1.1 特征建模技术
        2.1.2 参数化设计
        2.1.3 语义设计
    2.2 基于中性数据交换的异构CAD协作模式
        2.2.1 基于PDESF的异构CAD协作机制
        2.2.2 基于GDDSF的异构CAD协作机制
        2.2.3 基于中性数据交换的异构CAD协作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2.3 基于宏语义的异构CAD同步协作 模型
        2.3.1 异构CAD协作模型的层次结构
        2.3.2 基于宏语义的异构CAD协作模型体系结构
    2.4 相关工作比较
        2.4.1 与基于中性数据交换的异构CAD协作模式的对比分析
        2.4.2 与现有的基于过程模型的异构CAD协作模式的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宏语义命令的同步协同设计方法
    3.1 异构CAD协作过程分析
        3.1.1 典型的异构CAD协作过程
        3.1.2 基于宏语义的异构CAD协作过程
        3.1.3 异构CAD同步协同设计平台的需求分析
    3.2 基于宏语义命令的协同设计方法
        3.2.1 基本概念
        3.2.2 方法概述
    3.3 宏语义命令的构建及转换方法
        3.3.1 宏语义命令的构建原则
        3.3.2 宏语义命令集的构建方法
        3.3.3 宏语义命令与宏命令组的映射机制
        3.3.4 宏语义命令与宏命令组的实时转换方法
    3.4 系统实现
        3.4.1 CAD系统宏文件和API开发包简介
        3.4.2 宏语义命令的描述
        3.4.3 同步协同设计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版本复制的多版本技术
    4.1 一致性维护技术概述
    4.2 基于版本复制的协同多版本技术
        4.2.1 基本概念
        4.2.2 版本复制技术
        4.2.3 任意操作组的复合执行效果
    4.3 多版本增创算法MOVIC
        4.3.1 MOVIC算法描述
        4.3.2 实例描述
        4.3.3 MOVIC算法分析
    4.4 快速多版本增创算法FMVIC
        4.4.1 基于相容冲突组的分布式快速多版本增创算法
        4.4.2 快速多版本增创算法的正确性和次序无关性
        4.4.3 实例分析
    4.5 模拟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读研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附录二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分布式CAD环境中基于操作语义的实时协同设计(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自主船舶的危险分析方法研究[D]. 周翔宇.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D]. 汪松松.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3]边缘计算网络安全防线联动与攻击主动防御关键技术研究[D]. 张波.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4]基于Web的多视图实时协同GIS研究与实现[D]. 吴劲雄.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6)
  • [5]组织行为软件建模理论与应用研究[D]. 张艳.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6]协同设计中面向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基于对称性的操作同步机制[D]. 吴亦奇. 武汉大学, 2017(06)
  • [7]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王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 [8]基于SOA的分布式实体建模服务框架[D]. 田小雄. 上海交通大学, 2009(12)
  • [9]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研究[D]. 宋小波.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10]支持异构CAD系统同步协同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杨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分布式CAD环境下基于操作语义的实时协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