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俄罗斯经济形势有望好转

2000年俄罗斯经济形势有望好转

一、2000年俄罗斯经济形势可望好转(论文文献综述)

崔鹏[1](2014)在《中俄制度创新的经济绩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度创新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效率的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国自1949年成立至今,对制度的探索与创新就从没有停止过,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中国通过在制度上的创新所取得的经济飞跃更是世界瞩目。对于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诸多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的,体制改革中对于制度的不断创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可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正在逐年减缓,如何能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并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成为了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而制度上的创新将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重要动力。俄罗斯与中国既是相邻的大国,又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进行了由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俄罗斯的经济制度改革是“激进式”的,虽然中俄两国的经济改革模式不尽相同,但最终的制度创新目标均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型过程中,两国均实现了适应本国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上的不断创新,使得中俄的经济制度转型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中俄两国之间也存在较多差异。许多经济评论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转型相较俄罗斯而言是成功的,因为这一过程使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但现在下结论还言之过早。俄罗斯在改革之初确实出现了经济倒退的经济现象,但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作法最终也使得俄罗斯的经济起死回生。俄罗斯在“激进式”的制度创新模式下,彻底的推翻了原有经济制度,重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经济制度,为俄罗斯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比俄罗斯在经济制度创新中与中国存在的差异,分析该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成为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制度创新的重要借鉴。本文运用动态定性和静态定量以及实证检验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中俄两国经济绩效的归纳总结和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了中俄两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制度创新历程、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为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全文的写作背景及选题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关于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制度创新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提出写作思路与框架,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全文进行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在准确界定制度创新的含义的基础上,主要概述了在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中与制度创新研究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对研究中俄经济制度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制度创新历程和内容及绩效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利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对中俄的经济制度创新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对俄罗斯的经济制度创新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将此历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去阐述。其中包括对前苏联时期、“休克疗法”时期、普京时期的经济制度创新的总结和分析。并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绩效的系统分析和实证分析,对普京时期的经济制度创新给予了肯定的评价。第四章是对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将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历程分为了两个阶段,即1949年-1979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和1979年至今的市场经济时期。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制度创新进行了总体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该时期的经济绩效对经济制度创新进行评价。对市场经济时期的分析是将该时期进行的不同领域的有代表性的创新经济制度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的,对这段时期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运用实证检验的方式分析了中国经济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为中俄经济制度创新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第五章为全文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制度创新的比较分析。该部分解析了中俄制度创新比较分析的价值,强调了对中俄两国进行经济制度创新比较的重要性。从多角度对中俄的经济制度创新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包括对中俄经济制度创新模式的比较、对中俄私有化制度创新和分税制创新的比较、对中俄在经济制度创新中取得的经济绩效的比较。第六章在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对中俄经济制度创新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徐永利[2](2010)在《“金砖四国”产业结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迅速崛起,对现有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新兴大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09年6月“金砖四国”领导人举行首次正式会晤,强调四国对话与合作不仅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针对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也已经成为热题。“金砖四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人口和资源大国,也是发展中的大国,但却以不同的发展模式走向经济振兴之路。四国目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印度步入工业化初级阶段,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而巴西和俄罗斯已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金砖四国”产业结构与世界经济的关联程度日渐紧密,目前中国习惯上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俄罗斯和巴西分别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和“世界原料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四国不同比较优势下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金融危机中四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出了不同的抗风险能力,与四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存在较大的关系。因此,深入研究“金砖四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化,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从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梳理入手,比较四国产业结构的形成机理、三次产业结构现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分析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1、相关理论阐释: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进行梳理,对产业结构的演变、分类进行理论归纳。在产业结构理论中,相关的阶段理论着重探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分析“金砖四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理论依据。2、四国产业结构的形成机理:从内部和外部的角度分析了四国产业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内部方面:四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不同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也影响了各自的产业发展。外部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国际生产转移,给四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会,四国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例如,中国参与国际制造业分工带来了工业经济的巨大发展,印度通过参与世界软件外包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3、四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比较:从产业结构顺序上来看,巴西和俄罗斯第三产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其他产业的总和,三次产业结构顺序与发达国家一致。中国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但已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印度经济结构并没有按照发达国家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递进模式演进,而是形成了第三产业的跳跃式发展格局,出现了“逆工业化”的特征,这种不平衡式发展的可持续性还有待验证。根据目前印度制造业的追赶速度,未来应该会继续沿着工业化的轨道发展。从四国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农业方面存在地域性差别。巴西农业构成相对均衡,种植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俄罗斯畜牧业波动较大,印度和中国以种植业为主,但是中国的畜牧和水产业占农业份额明显增加。四国拥有各自的优势农产品品种。在工业内部结构方面,巴西以矿产资源作为主要驱动因素,带动冶金、航空和制造业的发展,机械电子设备的制造能力已具备相当基础,轻重工业比较均衡;俄罗斯以能源为主,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出口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国家竞争优势;印度则在传统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制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产业竞争力;中国以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加工制造业,带动了经济繁荣。在服务业内部结构方面,四国目前依然都是传统的消费者服务占主导,而新兴的现代服务模式并没有形成规模。通过行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分析,四国产业竞争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在产业集中度方面比较明显,如中国的汽车企业在规模优势上还有待加强。4、四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三次产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四国都存在一定差别。农业在四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都是最低的,但是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四国经济结构中,特别是印度和中国目前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在四国经济结构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巴西和俄罗斯的工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20年来一直高于农业而低于服务业,印度工业发展缓慢,一直低于农业,21世纪以来才逐渐超过农业。中国与印度相反,工业一直占据第一的位置,对经济的拉动和贡献作用在四国中最高,近年来随着服务业产值的上升,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依然高于服务业和农业。服务业在巴西和俄罗斯经济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印度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由软件外包服务带动的新兴服务业,促进了印度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中国服务产业则相对落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三国。此外四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中国和印度比较明显,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不同的产业结构和驱动因素使得四国经济增长有了不同的结果。相对均衡的模式使得巴西经济增长比较平稳;能源驱动的经济模式给俄罗斯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结构失衡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印度服务业拉动的模式由于缺乏工业支撑,经济增长的后劲还需要制造业的发展来弥补;中国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导的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也为服务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5、从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与调整来看:四国基于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增长路径,在产业结构方面,不论是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还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四国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存在许多差异,都存在脱节与不合理之处,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印度和中国,产业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和高度化。四国产业结构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有利于开展互补贸易和经济合作。产业结构调整既要考虑国情也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提高竞争优势来弥补比较优势的不断弱化。此外,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非越低越好,比重降低是有限度的,应该建立在保证满足国家对农业的基本需要和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前提下,农业在经济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而没有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工业化进程是无法实现的,促进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试图绕过制造业和工业而直接发展第三产业的做法,并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金砖四国”产业结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本论文没有局限于某一理论模型,而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图表分析与归纳总结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实检验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一定的时间跨度和一定的地域空间,从多层面进行比较研究。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本文以一个多维分析框架,从纵向和横向对“金砖四国”产业结构的形成、状态、影响、问题与调整等进行多纬度比较,分析四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均衡差异、不同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弥补了目前学术界对四国产业结构研究的欠缺和不足;通过对拉动率、贡献率和增长率差异度等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三次产业对四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四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进行计算比较,结果表明四国产业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中国和印度比较明显。

安岩[3](2006)在《普京时期俄罗斯科技政策的战略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拥有前苏联60%-70%甚至更多的科技实力。经济转轨10多年以来,其科技人才大量流失,科技实力有所削弱,但仍不失为世界主要科技强国之一,总体科技潜力仍居世界一流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俄罗斯决策层已经从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层次上通盘考虑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提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保存科技实力,稳定科技事业的局势,进而发展高新技术。叶利钦在任期间还领导政府制定了包括俄罗斯第一部科技法——《俄罗斯联邦科学和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等系列法律。普京执政以后,加大了经济改革力度,充分利用俄罗斯原有的科技资源,在保存科技潜力的前提下,重点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努力提高俄罗斯的科技水平。2002年俄总统普京亲自签署了科技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俄联邦2010年前和未来国家科技发展基本政策》等法律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好转和科技政策的不断落实,其科技领域有了新的变化,科研经费逐渐稳定;部分领域的人才出现了回流的现象;科教一体化战略得以落实;相关法律的出台,逐步规范了科研秩序,弱化了科研机构之间的矛盾。俄罗斯的科技领域出现了少有积极因素,同时俄罗斯科技领域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赵立枝,葛新蓉[4](2004)在《2004—2005年俄罗斯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文中提出2004年是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的第六年。在这一年,它的主要经济指标攀升,经济形势良好。这将为俄经济在2005年和今后几年持续稳定增长奠定稳固的基础。俄罗斯政治形势稳定,经济形势良好,为中俄经贸关系加速发展提供了客观先决条件。

朴明根[5](2004)在《二元经济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脱离,货币也开始从实物经济中脱离出来,在一般商品交易之外独立地运动。货币的这一变化给现代社会埋下了爆发金融危机的隐患。金融危机的爆发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断地探索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有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金融危机第一代模型、奥布斯特菲尔德的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道德风险危机模型为主的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金融危机进行精辟的论述,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当然,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这些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甚至错误,但是给我们研究金融危机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比,现代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金融危机的爆发开始集中在地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这些发展中国家中经过经济改革已经具有相当经济实力,但同时保留较为落后农业的多元经济结构国家。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没有专门把多元经济与金融危机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体系。为此,本人想在这个问题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由于经济学上多元经济的含义尚未广泛使用,故本文把多元经济按习惯说称二元经济。 本论文分五章。第一章把二元经济与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比较,这是本论文的起点。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刘易斯等经济学家研究的二元经济已经变成三元、四元,甚至更多的元,即习惯上说的多元。但是,不管发生多大的变化,其基本经济特征较为相似。为此,本文现对现代二元经济的特点进行概要的分析归纳,并和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并且进一步发展趋势。本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和其他类似于我国经济状况的国家进行比较,最后提出几点建议。论文第二部分是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实证分析。该部分重点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为下一章的研究打基础。论文第三部分是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成因机理分析,重点研究二元经济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本论文重点对二元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泡沫经济、过度的金融开放和金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等作为突破口深入分析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生成机理问题。第四部分是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二元经济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很大一个特点是传导性,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外迅速传导。本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于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本部分,对于国际上流行的贸易益出效应、金融益出效应、季风效应和传染效应应用在单独的二元经济体系上,深入探讨二元经济结构的金融危机传导机制问题。第五部分是关于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研究。根据前面进行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提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具体建议,并从理论上给予支持。我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能够回避经济动乱的原因除了1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基础以外,还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也在扩大,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和被传导的危险急剧增加,我国的金融危机防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本论文把这一题目作为全文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论文在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典型案例不但进行概括和总结,而且与我国实际现状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提出有益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理论突破有如下凡点:第一,首次明确提出二元经济下金融危机的概念;第二,二元经济国家与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传导机制和防范方面的不同特点;第三,系统分析我国面临的金融危机的紧迫性和防范对策。 本论文不足的地方主要是由于本题目相关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目前非常缺少相关资料,所以,在理论分析中存在不够深入的地方。此外,国外材料主要通过国内翻译过来的文献作为依据,所以,存在不全面的问题。

毛洪坤[6](2004)在《俄罗斯与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国际金融组织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俄罗斯政府来说,如何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协调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关系显得更加重要。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不但作为成员国加入了多个国际金融组织,而且倡导组建了一些地方性的国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关系已经成为俄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俄罗斯与国际金融组织的相互关系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此需要以辩证的观点进行客观的分析。

王东[7](2004)在《全球经济在恐怖阴云中复苏》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国际政治与经济发展可谓是风雨兼程。在国际政治领域中.2003年局部动荡地区处在一个多事之秋.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在持续动荡的国际政治形势下,令人宽慰的是全球经济出现了新的转机。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扭转多年颓势.复苏步伐明显加快。

崔宪涛[8](2003)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三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毛洪坤[9](2003)在《俄罗斯外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兼论俄罗斯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债权人机构的关系》文中认为俄罗斯外债问题的产生具有多种因素,包括俄罗斯市场经济转轨的困难、外债管理体系的缺乏、苏联遗留的债务负担、国外资产的无效利用以及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的不平等待遇和错误改革计划等,目前情况下,这一问题的解决非常复杂,其根本出路在于俄罗斯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本文着重分析了俄罗斯外债问题解决的具体途径和相关因素,指出俄政府在利用世界其他国家的普遍办法和传统方式解决外债问题的同时,还可以结合俄罗斯的特殊国情,使用一切可行的非传统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包括对国外不动产和国外债权的充分利用。而俄罗斯国内依法建立国家宏观外债管理体系、将外债问题纳入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在尽量保持国内政治经济政策独立性的前提下,俄罗斯致力于发展与西方国家和债权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谋求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债权人机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利于外债问题的最终解决并在世界金融体系中获取更加有利的地位。但是,面对新世纪里的第一个偿债高峰期——即“2003年问题”,即便在俄罗斯国内较好的经济背景下对俄政府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未来俄外债问题的最终解决仍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黄永鹏[10](2003)在《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金融工业集团》文中研究说明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工业集团,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只在其形成之初的一段极短暂的时期里就完成了自身资本的初始积聚,迅速崛起在俄罗斯社会的历史舞台上,成为影响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数十家大型金融工业集团如奥涅克西姆集团、别列佐夫斯基集团、天然气工业公司等都曾经是俄罗斯社会转型初期最活跃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的领导人都曾经是俄罗斯社会上风云一时的人物。虽然时事变异,它们中的一些企业集团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走向了衰落,它们的领导人——些在俄罗斯备受争议的金融寡头,也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匆匆过客。但是,绝大多数的金融工业集团和它们的领导人依旧活跃在俄罗斯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的第一线,他们依旧是俄罗斯现实社会的主人。 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继苏联之后对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变革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俄罗斯国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意识鼓励和培育的对象。它的出现既是俄罗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组织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借鉴,也是俄罗斯现实国情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一种经济模式。金融工业集团集生产、营销、金融活动于一体,具有庞大的资产总额和流动资金系统,内部集中了代表俄罗斯工业和科学技术潜力、水平的一些大型的一流的企业,是俄罗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是俄罗斯市场经济机制中十分重要的细胞体。它承载着俄罗斯经济建设、市场繁荣、商品供给、广大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等多方面的重任,也维系着俄罗斯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托。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国家对金融工业集团历来就是青眼有加,一再为其开列出种种的优惠条件。 考据其阶级基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是在俄罗斯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寡头就是俄罗斯新生资产阶级的突出代表。追溯金融工业集团的历史渊源,今日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社会基础是在苏联社会晚期打下的,苏联晚期社会中的特权阶层以及包括一些商人在内的其他一些人正是它的早期来源。这些苏联权贵阶层乘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独立之初的混乱与无序,及时地将手中的权力转换成资本,而且,他们在攫取了巨额的国有资产的同时,也完成了他们自身的身份转换,由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僚变成了俄罗斯新生的资本家和金融寡头。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都是社会剧变的产物。没有苏联的解体,没有俄罗斯独立之初推行的一些激进的社会改革,就不可能有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的诞生。苏联的解体解除了对特权阶层的国家制度约束和意识形态约束:俄罗斯施行的包括私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推动了原苏联特权阶层身份的转换,也肯定了他们对原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合法性。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在俄罗斯社会转型初期平地崛起,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也都直接与间接地牵动着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与变化。然而,金融工业集团一经出现立即就对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它以自身的特色给俄罗斯社会转型打上了鲜明的烙印;它的出现拉动了俄罗斯社会结构的分化: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建设更是与金融工业集团息息相关。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金融体制、国家外交、政治选举乃至国家政局的变化与发展无不与金融工业集团密切相关。 但是,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在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是曾经在俄罗斯有过一段不可一世的短暂经历,但是,不可过于夸大,说到底俄罗斯还是一个权威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总统及国家政权才是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主宰。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从苏联解体中脱颖而出,又见证了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整个初始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的成长历程就是俄罗斯社会转型最初一段时期十几年历史的缩影。

二、2000年俄罗斯经济形势可望好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俄罗斯经济形势可望好转(论文提纲范文)

(1)中俄制度创新的经济绩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对经济制度变迁模式的研究
        1.2.2 对具体的经济制度创新的研究
        1.2.3 对从经济绩效角度对制度创新的研究
        1.2.4 对中俄两国的制度创新的比较研究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2.1 制度创新的定义
        2.1.1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界定
        2.1.2 影响制度创新的因素
        2.1.3 制度创新过程
        2.1.4 三级制度创新的比较
        2.1.5 制度创新的趋势
    2.2 创新经济学相关理论
        2.2.1 经济学理论与统计学理论
        2.2.2 技术创新在部门间的模仿与推广
        2.2.3 对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因素的研究
        2.2.4 强调了国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2.5 组织制度创新
        2.2.6 制度创新
    2.3 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
        2.3.1 产权理论
        2.3.2 制度变迁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企业理论
    2.4 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2.4.1 马克思理论中关于制度与经济增长的论述
        2.4.2 关于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经典模型
        2.4.3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
        2.4.4 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其他理论
    2.5 国内关于制度创新理论的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俄罗斯经济制度创新历程
    3.1 苏联时期的经济制度创新历程
        3.1.1 1922 年-1952 年:计划经济制度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
        3.1.2 1953 年-1964 年:赫鲁晓夫的经济制度改革
        3.1.3 1965 年-1982 年:勃列日涅夫的经济制度改革
        3.1.4 1982 年-1984 年:安德罗波夫的经济制度改革
        3.1.5 1985 年-1991 年: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制度改革
    3.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期——俄罗斯的“休克疗法”
        3.2.1 俄罗斯对于“休克疗法”的选择
        3.2.2 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具体改革措施
        3.2.3 俄罗斯“休克疗法”的经济绩效述评
    3.3 普京时代的经济制度创新——“第三条道路”
        3.3.1 普京提出了“强国富民”的复兴口号
        3.3.2 普京的“法律专政”
        3.3.3 普京选择的“第三条道路”
        3.3.4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经济绩效概况
    3.4 俄罗斯经济制度创新的实证检验
        3.4.1 俄罗斯农业和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3.4.2 俄罗斯金融领域制度创新及腐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3.5 小结
第4章 中国经济制度创新历程
    4.1 1949 年-1979 年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
    4.2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制度创新历程
        4.2.1 邓小平经济改革的制度创新理论——共同富裕
        4.2.2 中国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4.2.3 中国所有制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4.2.4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4.2.5 中国对外贸易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4.2.6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4.3 中国经济制度创新的实证检验
        4.3.1 中国农业和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4.3.2 中国金融领域制度创新及腐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4.4 小结
第5章 中俄制度创新综合比较
    5.1 解析中俄制度创新比较分析的价值
        5.1.1 俄罗斯曾经也是社会主义国家
        5.1.2 中俄两国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5.1.3 中俄两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动因和目标基本一致
    5.2 中俄经济制度创新模式的比较
        5.2.1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制度创新模式的形成
        5.2.2 俄罗斯的激进式经济制度创新模式的形成
        5.2.3 中俄经济制度创新模式孰优孰劣
    5.3 中俄产权制度创新比较
        5.3.1 俄罗斯的产权制度创新
        5.3.2 中国的产权制度创新
        5.3.3 中俄产权制度创新比较
    5.4 中俄分税制创新比较
        5.4.1 中国的分税制改革进程概述
        5.4.2 俄罗斯的分税制改革进程概述
        5.4.3 中俄分税制改革模式存在共性
        5.4.4 中俄现行分税制度存在的差异
    5.5 中俄经济制度创新综合绩效比较
        5.5.1 国内经济发展总指标比较
        5.5.2 农业经济指标比较
        5.5.3 工业生产指标比较
        5.5.4 对外贸易指标比较
        5.5.5 金融方面经济指标比较
        5.5.6 税收指标比较
        5.5.7 其他经济指标比较
    5.6 小结
第6章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中俄经济制度创新比较
    6.1 俄罗斯在经济制度创新过程中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
        6.1.1 普京时代——稳定的政局与经济发展政策
        6.1.2 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
        6.1.3 俄罗斯科技潜力雄厚
        6.1.4 俄罗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
        6.1.5 加入世贸将促进俄罗斯经济体制的完善
    6.2 俄罗斯经济制度创新过程中阻碍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
        6.2.1 俄罗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出口
        6.2.2 俄罗斯存在较长期进出口逆差
        6.2.3 俄罗斯投资环境较差
    6.3 中国经济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
        6.3.1 资源与环境问题
        6.3.2 加大与各国经济合作,建立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
        6.3.3 中国缺乏国际核心竞争力
    6.4 中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绩效比较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中俄经济制度创新过程中存在共性
    7.2 中俄经济制度创新过程中存在差异
    7.3 论文的创新内容
    7.4 中俄经济制度创新的展望
        7.4.1 俄罗斯具有一定的经济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
        7.4.2 中国具有良好的经济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A.图书类
    B.博士论文
    C.报纸
    D.期刊类
    E.论文集、会议录
    F.电子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主持并参与的课题
致谢

(2)“金砖四国”产业结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阐释
    2.1 产业结构的界定与理论阐释
    2.2 产业结构的划分
    2.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
第3章 "金砖四国"产业结构的形成机理
    3.1 自然因素
    3.2 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政策效应
    3.3 国际化视野下的战略选择
第4章 "金砖四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较
    4.1 农业行业结构与产品结构
    4.2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现代化
    4.3 比较优势下四国农业结构的异同
        4.3.1 农业产业结构的均衡性
        4.3.2 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差异
第5章 "金砖四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比较
    5.1 工业内部结构
    5.2 四国汽车行业产品结构比较
    5.3 四国工业结构均衡性与竞争力差异
        5.3.1 工业结构的均衡性差异
        5.3.2 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6章 "金砖四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较
    6.1 四国服务业构成
    6.2 四国软件产业发展态势
    6.3 四国服务业结构的同质化
第7章 "金砖四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影响
    7.1 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动比较
        7.1.1 四国内部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地位变化
        7.1.2 三次产业占四国GDP比重的相互比较
    7.2 三次产业对四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7.2.1 三次产业增速与GDP增长率的同步性
        7.2.2 三次产业的拉动与贡献
    7.3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7.3.1 四国就业的构成特点
        7.3.2 四国的就业与城市化
        7.3.3 四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
第8章 "金砖四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
    8.1 "金融危机"中四国经济的结构性风险
    8.2 四国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8.2.1 农业投入不足,劳动力供给质量有待提高
        8.2.2 工业内部结构失衡,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缺失
        8.2.3 服务业的现代化步伐亟待加快
    8.3 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第9章 结论与启示
    9.1 四国产业结构比较的主要结论
    9.2 四国产业结构比较的几点启示
        9.2.1 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能够带来更多贸易机会
        9.2.2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替代
        9.2.3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普京时期俄罗斯科技政策的战略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转轨过程中的俄罗斯科技危机
    (一) 苏联科学走到尽头
    (二) 俄罗斯科技危机的表现
    (三) 俄罗斯科技危机的原因
二、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的基本科技政策及特点
    (一) 普京对俄罗斯科技政策的调整
    (二) 普京科技战略的基本特点
三、新政后俄罗斯科技取得长足进步
    (一) 重要科技领域的发展
    (二) 科研经费问题逐步解决
    (三) 科研队伍趋于稳定
    (四) 科技合作加强科技立法进一步完善
四、未来俄罗斯科技发展前景和问题
    (一) 当前俄罗斯科技领域仍然面临的问题
    (二) 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二元经济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二元经济与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比较
    1.1 二元经济含义及其特征
        1.1.1 二元经济的含义
        1.1.2 二元经济的特征
    1.2 我国二元经济特征分析-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
        1.2.1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
        1.2.2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后果分析
    1.3 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经济特征与我国经济-
        1.3.1 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经济特征
        1.3.2 我国与国际上二元经济国家差异分析
    1.4 现代金融危机理论概述
        1.4.1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1.4.1.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含义与本质的论述
        1.4.1.2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可能性的论述
        1.4.1.3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实性的论述
        1.4.1.4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论述
        1.4.2 凯恩斯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1.4.2.1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1.4.2.2 凯恩斯的投机乘数和加速理论
        1.4.3 金融危机基本含义的界定
        1.4.3.1 金融体系基本平衡和金融危机
        1.4.3.2 信用危机与金融危机
        1.4.3.3 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
        1.4.4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关系研究
        1.4.4.1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联系与区别
        1.4.4.2 经济周期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1.4.5 西方现代金融危机理论分析
        1.4.5.1 克鲁格曼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分析
        1.4.5.2 奥布斯特菲尔德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分析
        1.4.5.3 道德风险-金融危机第三代模型分析
第二章 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实证分析
    2.1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实证分析
        2.1.1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及其原因
        2.1.2 东南亚金融危机迅速传导及其原因
        2.1.3 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分析
        2.1.4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几个疑难问题分析
    2.2 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实证分析
        2.2.1 巴西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与爆发
        2.2.2 巴西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2.2.3 巴西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2.3 1980年阿根廷金融危机实证分析
        2.3.1 阿根廷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
        2.3.2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爆发
        2.3.3 阿根廷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
    2.4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实证分析
        2.4.1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
        2.4.2 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经过
        2.4.3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教训
    2.5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实证分析
        2.5.1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
        2.5.2 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2.5.3 俄罗斯金融危机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成因机理分析
    3.1 二元经济国家金融深化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1.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3.1.2 金融深化是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3.2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2.1 二元经济国家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的形成分析
        3.2.2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根源
    3.3 金融创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3.1 金融创新的含义界定
        3.3.2 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与效用
        3.3.3 金融创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4 投机与政策变动对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4.1 投机对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4.2 政策变动对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5 金融制度对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5.1 汇率体系和金融调节机制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5.2 国际储备和货币体系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5.3 国际间金融监管机制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6 二元经济国家泡沫经济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6.1 二元经济国家泡沫经济现象分析
        3.6.2 泡沫经济是二元经济国家产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3.7 国际金融市场机制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7.1 国际金融市场现行机制分析
        3.7.2 国际金融市场现行机制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8 国际资本不合理流动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3.8.1 国际间资本不合理流动的形成
        3.8.2 国际间资本不合理流动的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章 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内外传导机制研究
    4.1 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国内传导-
        4.1.1 金融危机国内传导的含义
        4.1.2 金融危机国内传导与货币贬值
    4.2 二元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国际间传导
        4.2.1 金融危机国际间传导的含义
        4.2.2 金融危机国际传导中“自我实现”的问题
    4.3 金融危机国际传导中金融溢出效应分析
        4.3.1 金融危机传导中金融交易效应
        4.3.2 金融危机传导中通货膨胀效应
    4.4 金融危机国际传导中贸易溢出效应分析
        4.4.1 贸易溢出直接传导
        4.4.2 贸易溢出间接传导
第五章 中国金融危机及其传导防范体系研究
    5.1 金融法规、金融监管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效应分析
        5.1.1 金融法规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效应分析
        5.1.2 金融监管制度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效应分析
        5.1.3 金融监管机构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的效应分析
        5.1.4 金融监管政策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效应分析
        5.1.5 制度化的金融检查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效应分析
    5.2 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的效应分析
        5.2.1 宏观调控体系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效应分析
        5.2.2 宏观经济战略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效应分析
        5.2.3 经济稳定增长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效应
        5.2.4 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效应
        5.2.5 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效应
    5.3 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的效应分析
        5.3.1 我国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的表现
        5.3.2 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对中国金融危机的效应分析
    5.4 汇率政策与金融制度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的效应分析
        5.4.1 汇率政策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效应分析
        5.4.2 国际金融制度对中国金融危机防范的效应分析
    5.5 中国建立金融危机国际间传导防范机制的对策研究
        5.5.1 中国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中防范金融危机传导的对策
        5.5.2 中国在加强国际合作中防范金融危机传导的对策
        5.5.3 中国金融危机早期传导预警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8)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与研究中俄关系的特别重要性
第一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 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1989.12—1992初)
        二、 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2初—1994.9)
        三、 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9—1997.7)
        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1997.7—1999.12)
        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2000——)
    第二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国际背景
        一、 战略伙伴关系与当今时代
        二、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判断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国家利益
    第三节 中俄两国发展战略比较
        一、 发展:中俄两国的第一要务
        二、 中俄因素在彼此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
    第三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宗旨、特点和意义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借鉴
        一、 平等: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一
        二、 超越意识形态: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二
    第二节 中俄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广泛协作
        一、 国际范围内的互相借重与协调
        二、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 反对恐怖主义立场与行动的协调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中俄国家安全
        一、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二、 俄罗斯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三、 中俄两国在安全方面的信任与合作
    第四节 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与保障机制
        一、 法律与制度建设
        二、 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三、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保障机制
第三章 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经济发展水平
        三、 中俄经济的差异和互补
    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
    第三节 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一、 统一认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俄经贸合作
        二、 研究俄罗斯市场,改变对俄罗斯市场的传统观念
        三、 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四、 扩大直接投资,提高合作水平
        五、 着力研究与认真落实省州合作
        六、 充分发挥地方与边境贸易的作用
        七、 寻觅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八、 加大国际广告宣传力度
        九、 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第四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选择
        一、 重中之重的油气开发合作
        二、 木材采伐与加工的合作
        三、 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
        四、 劳务合作
        五、 轻工产品领域生产的合作
        六、 中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西伯利亚和远东
第四章 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中俄科技方面、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意义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阶段与内容
        三、 中俄科技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内容
        三、 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 中俄军事技术的合作
        一、 中俄军事技术领域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三、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形式和前景
第五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
    第一节 中、俄、美“新三角”
        一、 “老三角”与“新三角”
        二、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中关系
        三、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俄关系
        四、 合作、矛盾、协商中的“新三角”关系
    第二节 中、俄、印三方关系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 中、俄、印三方关系分析
        四、 印度——俄罗斯——中国“三角”关系的发展潜力与问题
    第三节 亚太地区的中、俄、美、日“四角”关系
        一、 中俄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战略目标
        二、 亚太地区的中美、美日、美俄、日俄、中俄关系
        三、 亚太地区中美俄日“四角”关系发展前景
    第四节 中、俄、美、中亚关系
        一、 中亚国家与中、美、俄
        二、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的合作与矛盾
        三、 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战略
第六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和发展前景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景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一、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二、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三、 俄罗斯民族性和外交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四、 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消极因素
        五、 国际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方面影响
    第三节 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 保持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平衡发展
        二、 增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
        三、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四、 消除“中国移民”影响
        五、 与时俱进,不断充实
参考书目与相关资料
后记

(9)俄罗斯外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兼论俄罗斯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债权人机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引言
一、 俄罗斯外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 俄罗斯外债问题与形成原因
    (二) 俄罗斯外债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二、 俄罗斯外债偿还的传统方式和非传统方式
    (一) 传统方式解决外债问题
    (二) 非传统方式解决外债问题
三、 俄罗斯外债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 将外债管理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促进国家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相互联系与协调
    (二) 强调外债问题与国家整体经济战略的相互关系
    (三) 其他相关措施对国家外债管理体系建立的促进作用
四、 俄罗斯国外资产与外债问题
    (一) 俄罗斯的国外不动产
    (二) 俄罗斯的国外债权
五、 俄罗斯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债权人机构的关系
    (一)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关系对解决外债问题的影响
    (二) 俄罗斯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关系
    (三) 俄罗斯与国际债权人机构的关系
六、 俄罗斯外债“2003年问题”与未来发展前
参考文献

(10)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金融工业集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上篇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金融工业集团的概念
        第二节 金融工业集团的类型
        第三节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双向关系
    第二章 金融工业集团的崛起
        第一节 激变催生的社会集团
        第二节 催生金融工业集团的技术成因
        第三节 资本的初始积聚
    第三章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金融体制
        第一节 受到中央银行工作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与俄商业银行体制紧密相关
        第三节 在俄金融体系的困境中艰难调整
    第四章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国家外交
        第一节 金融工业集团走向外交前台
        第二节 金融工业集团参与外交决策的方式
        第三节 金融工业集团参与外交的范例--天然气外交
        第四节 金融工业集团参与外交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政治选举
        第一节 金融工业集团参与选举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金融工业集团在选举中表现出的基本倾向性
        第三节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总统选举
    第六章 金融工业集团与俄国家政权
        第一节 金融工业集团对国家政权的倚重
        第二节 金融工业集团与国家政权的角力
        第三节 寡头政治的灭落
        第四节 普京对寡头问题的对策取向
下篇 俄罗斯主要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与演变
    第七章 波塔宁与奥涅克西姆集团
        第一节 集团总裁波塔宁
        第二节 气势非凡的企业集团
        第三节 难以告人的致富奥秘
        第四节 另辟蹊径的经营方略
    第八章 别列佐夫斯基与他的商业帝国
        第一节 波折坎坷的仕宦生涯
        第二节 政治上的穷途末路
        第三节 无限庞大的商业帝国
        第四节 前路堪忧的帝国命运
    第九章 古辛斯基与他的媒体王国
        第一节 古辛斯基的简要经历
        第二节 迅速发展的实业集团
        第三节 万众瞩目的媒介王国
        第四节 搅进政治的旋涡里
        第五节 转瞬崩溃的集团命运
    第十章 天然气工业公司
        第一节 公司的主要领导人
        第二节 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
        第三节 公司的工商业企业
        第四节 公司的金融企业
        第五节 公司控制下的大众媒介
        第六节 关于公司改组的论争
    第十一章 鲁克石油公司
        第一节 公司董事长阿列克佩洛夫
        第二节 公司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三节 公司的对外扩张战略
        第四节 鲁克石油公司与里海石油争夺
    第十二章 其他一些主要金融工业集团
        第一节 梅纳捷普集团
        第二节 阿尔法集团
        第三节 首都储蓄银行
        第四节 英科姆银行
结束语 谁主宰俄罗斯
主要参考书目

四、2000年俄罗斯经济形势可望好转(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俄制度创新的经济绩效比较研究[D]. 崔鹏. 吉林大学, 2014(09)
  • [2]“金砖四国”产业结构比较研究[D]. 徐永利. 河北大学, 2010(07)
  • [3]普京时期俄罗斯科技政策的战略特点研究[D]. 安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06(11)
  • [4]2004—2005年俄罗斯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J]. 赵立枝,葛新蓉. 西伯利亚研究, 2004(06)
  • [5]二元经济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D]. 朴明根.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 [6]俄罗斯与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的关系[J]. 毛洪坤. 世界经济研究, 2004(03)
  • [7]全球经济在恐怖阴云中复苏[J]. 王东. 国际展望, 2004(02)
  • [8]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3)
  • [9]俄罗斯外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兼论俄罗斯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债权人机构的关系[D]. 毛洪坤. 外交学院, 2003(01)
  • [10]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金融工业集团[D]. 黄永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2000年俄罗斯经济形势有望好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