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知识库的多媒体视频传输方案

一种基于知识库的多媒体视频传输方案

一、基于知识库的多媒体视频传输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林正灵[1](2020)在《AVS2中基于编码预测块预测模式的QP值调整算法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科技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在多媒体服务中高清、实时成了最重要的指标。在越来越大的视频数据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挑战下,视频编码技术、码率控制技术成为了最重要的研究技术点。当前AVS2编码标准中的码率控制方案是采用模糊逻辑码率控制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到视频不同帧图像的特殊性。在图像复杂度较低或者帧间相关性较大的帧图像中,可以通过适当地调整量化参数QP,进而对码率做出更进一步的压缩调整。本课题研究的量化参数调整方案主要是对AVS2视频编码过程中的编码块划分和编码块预测模式选择进行分析,通过一定的比例反馈,对每帧图像的量化参数QP进行调整,在细节上进一步加深视频图像复杂度和帧间相关性的码率控制影响。本课题在设计和技术实现上主要有下列两个创新点:第一,将AVS2编码标准的编码块划分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利用不同尺寸块划分的比例情况,对图像复杂度进行反映,进而利用调整量化参数QP对码率进行适当压缩。第二,深入分析帧内/帧间预测过程,对块划分后的预测模式选择进行研究,利用采取帧间预测模式的像素所占比例对量化参数QP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适当压缩码率的目的。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1.AVS2编码平台搭建,主要包括虚拟机系统Linux的安装,FFmpeg多媒体处理框架的搭建,XAVS2代码运行环境构建。2.XAVS2代码的初始化和运行调整。3.原XAVS2块划分和码率控制相关部分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适当的调整方案对量化参数QP进行调整,并用通用测试序列进行测试,验证性能。从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本方案的比特率失真比率(BD-Rate)获得了良好的增益效果,能够在原来码率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对码率的调控。

王冰[2](2020)在《组件化多媒体工作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联络中心已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商业活动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多媒体工作台系统是云联络中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为坐席与客户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通信方式包括文本、音视频和多媒体文件等。随着前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前端模块化的技术愈发成熟,开发一个方便快捷、沟通顺畅、全面管理且性能优良的多媒体工作台系统成为迫切需要,使系统在方便的满足企业坐席的工作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感以及用户的依赖度。本论文开发一个以客户为中心使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处理大量客户业务的系统,以解决传统开发中的痛点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基于前端组件化的思想实现一套完整的多媒体工作台系统。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基于Vue的组件化开发思想,设计实现了系统的基础组件。基础组件主要实现即时通信、路由导航、网络请求和视图展示等功能。即时通信组件采用Web Socket和Vuex相关技术实现,Web Socket技术用来实现系统和服务端的实时通讯,Vuex技术用来保存通信过程中的会话状态。2)针对多媒体工作台系统的功能确定系统需求,介绍云联络中心系统的总体架构、多媒体工作台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设计实现文本交互过程中的转接、求助和会议等功能。采用Web RTC实现浏览器端的音视频通信,设计实现音视频通信过程中的接通、挂断和静音等功能。3)采用基于CAS协议的单点登录模型实现坐席的登录登出功能,使用户通过一个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就可以访问企业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的系统。完成后台服务管理的功能,包括知识库管理、服务历史管理和客户信息管理。4)通过从渲染层面和网络层面对系统进行了性能优化,提升客户的用户体验和坐席的服务效率,对系统中基础组件和核心业务组件的功能进行了全方位的测试,对系统进行性能以及兼容性测试,测试结果与预期一致。本论文实现的系统对于云联络中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目前该平台已应用于中国银行新一代智能客服项目,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客户服务机制。但系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可以增加统计报表模块,比如统计指定时间内所有呼叫的详细信息,二是增加监控模块,可以监控所有线路状态,坐席工作状态,并以统计图的的方式展示。

袁锜超[3](2020)在《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视频的存储及传输的设计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支持视频随机访问的应用中,一个视频会被多个随机访问点划分成多个能独立解码的随机访问片段。因此视频图像的参考图像不能跨随机访问点,相似的随机访问片段之间的时域相关性无法被有效利用,影响编码效率的提升。有研究者提出跨随机访问点参考视频编解码技术,利用相似随机访问片段之间的相关性,可大幅提升编码性能。但是,前人的研究目标主要在于对该技术进行原理性探索,并且只考虑了理想的传输方案,而实际应用场景中会存在系统层无法高效获取依赖关系信息、文件格式无法描述依赖关系以及传输系统中知识图像多次传输无法复用的情况,要将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解码投入实际应用,我们还需要对实际应用中端到端的传输做进一步的设计和优化,因此本文对跨随机访问点参考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存储与传输进行了研究与优化。首先,针对系统层无法高效获取依赖关系信息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描述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依赖关系的补充增强信息。得益于补充增强信息的专属起始码,系统层可以跳过序列头的解析,直接解析补充增强信息的起始码,从而可以无需解析过多的语法元素就可以快速提取到所需要的依赖信息。同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系统层根据解析补充增强信息对编码码流进行拼接的方案,该方案增强了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的适用性。然后,针对当前的文件格式无法描述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的依赖关系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定时元数据、辅助信息和样本群组等三种方法为轨道数据样本描述依赖信息,并且比较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最后,针对传输系统中知识图像多次传输无法复用的问题,本文对传统传输系统进行了改进,扩展了推流传输协议MMT(MPEG Multimedia Transport)的语法,在提示样本中增加了对跨随机访问参考的依赖关系的语法来描述组成信息中跨随机访问点参考视频编码媒体数据的长期存储特性。另外,在MMT接收端解析前述依赖关系信息统计出包裹内的知识图像的使用次数,新增了知识图像的长期存储内存并根据使用次数大小来确定置换先后的管理机制,尽量减少重复下载相同的知识层数据的次数。提出了接收端知识图像的长期存储内存大小的传输效率关系模型,用于指导接收端知识图像的长期存储内存大小设置。基于此模型,我们能够评估得到在改进的MMT传输系统下,传输跨随机访问编码数据保持住了理想传输情况下17.2%性能里的15%,证明了跨随机访问点参考视频编码在推流式媒体服务中的巨大潜力。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与优化,完善了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系统的设计,使得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方案能够在系统层传输中保持编码层获得的高编码效率。以上改进后的跨随机访问点参考视频编解码技术已被国内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AVS3所采纳,促进了该技术投入实际的产业应用。

于化龙[4](2020)在《大跨度视频编码与传输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视觉内容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互联网中视频数据的储量呈爆炸式增长。海量视频的存储和传输消耗着大量的存储和带宽资源。为了降低视频数据量,视频编码方案使用了层出不穷的高效技术以提升编码效率。但是为了支持灵活的随机访问,视频码流中存在着很多随机访问点,它们将码流分割为多段相互独立的随机访问片段。由于不能相互参考,随机访问片段之间的冗余信息无法被有效剔除,以至于不能进一步提升编码效率。实际上,在很多视频中,随机访问片段在大跨度的时间间隔内存在着反复出现的背景或对象。为了利用这种大跨度的相关信息,前人提出基于场景知识库的视频编码方法,通过引入包含多样场景内容的外源知识图像库,为主视频中包含相似场景的随机访问片段提供外源参考信息。然而,外源知识图像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编码层,生成获取的知识图像的内容和质量会极大地影响视频编码的效率,而获取内容多样又存储精简的最优知识图像集会消耗很多的计算时间,这为其在海量视频的压缩上带来了阻碍,如何快速地获取最优知识图像是在编码层获得编码性能增益的一个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在系统层,外源知识图像在大跨度时间上的交替共享使用为视频码流的随机访问的实现和传输效率的提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处理知识图像和主视频中随机访问片段之间的紧凑存储和高效传输,是保持编码层获得的编码效率增益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对这种使用大跨度外源参考信息的视频编码方法(简称大跨度编码)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针对外源知识图像在编码层的高效获取和在系统层的高效存储传输等关键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编码层,本文着眼于最优知识图像的选择问题。一方面在复杂度受限的情况下,减低大跨度编码的计算复杂度,使其适用于长时视频的高效编码;另一方面在码率受限的情况下,提升大跨度编码的最优编码性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1.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众包的最优知识图像集选择方法。该方法根据知识图像和主视频的联合率失真优化,将最优知识图像选择的问题转化为物理意义上相一致的众包理论中的用户选择问题,使用优化算法快速求解得到能够提供最多参考信息且占用最少数据量的最优知识图像集。与已有的基于知识库的视频编码方法相比,该方法在长时的电视剧序列上的编码复杂度降低超过20%,并仍可以比HEVC获得近28%的编码性能增益。2.本文提出了 一种基于局部失真传递的知识图像质量调整方法。该方法根据主视频中随机访问片段和知识图像之间的依赖关系,建立图像块级的局部失真传递链,得到知识图像的失真传递权重,用以调整知识图像的质量。该方法能够在不引入过多知识图像数据量的前提下自适应调整知识图像中不同区域的质量,在上述基于众包的编码方法上进一步获得4%左右的编码性能增益。通过这两方面的编码层优化,大跨度编码方法在HEVC通用测试序列上能够获得19%以上的编码性能增益,在长时电视剧序列上能够获得38%以上的编码性能增益。·在系统层,本文针对使用大跨度编码的视频在本地存储播放和流媒体传输,解决主视频和知识图像联合的存储文件格式和同步传输,在保证系统层操作简便的同时,实现使用大跨度编码的视频在大规模视频服务应用中的紧凑存储和高效传输。1.在存储文件格式方面,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样本群组的大跨度文件格式,该方法将主视频图像按照其参考的知识图像进行分组归类,实现主视频图像和知识图像之间的外源依赖关系描述。与现有基础文件格式相比,该方法避免了知识图像数据在存储文件中的重复,能够紧凑地实现主视频与知识图像的联合存储。2.在流媒体传输方面,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片段索引的大跨度传输方案。该方法在片段索引中增加主视频图像与知识图像之间的外源依赖关系,使得接收端能够快速解析外源依赖关系以实现主视频图像和知识图像的同步传输。同时,本文还提出一种知识图像缓存管理方法,根据知识图像的重要性管理其存储和更新,提升知识图像的重用率,从而降低知识图像在随机访问点的重复传输和重复解码的次数。这解决了现有流媒体传输方案只能多次重传和重解码知识图像的问题。相较于引入额外传输数据量和解码时间的现有传输方案,我们提出的传输方案能够减少45%的传输码率,并降低9%的解码时间,充分发挥大跨度编码的效率。基于以上两种系统层的方法,我们能够实现系统层对大跨度编码的视频的便捷高效操作,同时不会为外源知识图像的使用消耗额外的存储、带宽和解码资源。

毛珏[5](2020)在《视频编码中帧间预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视频数据成为了主要的多媒体数据形式。人们对宽色域、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视频需求日益高涨,这对视频数据的存储、传输造成极大的负担。应用现状对视频压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更高编码效率的压缩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致力于提高视频编解码中帧间预测技术的编码效率,并主要从提高运动矢量的预测准确度和提高预测块的预测准确度两个方面着手,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基于虚拟运动矢量的运动矢量预测机制,解决长期参考机制下运动矢量预测值候选项不足的问题。长时运动矢量和短时运动矢量相关性弱,在现有的视频编码技术中,两者不能交叉预测,这将导致运动矢量预测值候选项不足。为此,我们利用重建像素在参考帧上进行运动搜索导出缺失类型的运动矢量,导出的运动矢量为虚拟运动矢量。这样保证每个编码块重建完成后同时具有长时运动矢量和短时运动矢量。后续块进行运动矢量预测编码时,可从任一相邻块选择同类型的MV进行预测。同时,由于真实运动矢量置信度高于虚拟运动矢量,我们提出了基于置信度的运动矢量预测值构造机制,使得编码性能提升1%。2.提出了基于空间相邻像素的自适应双向加权预测技术,提高双向预测块的准确度。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merge/skip模式的双向预测中的两个参考块与当前块的相似度会存在明显差异,双向加权预测的最佳权重值在所有候选值上呈现均匀分布。这说明一个特定的权重并不适合所有图像块。我们提出了基于空间相邻像素的自适应双向加权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发现两个参考块与当前块的相似度的比值与最优权重间存在对数关系。由于当前块像素值未知,当前块空间相邻像素与参考块空间相邻像素的相似度用于估计当前块和参考块的相似度。为相似度更高的参考块分配更大的权重,自适应双向加权预测技术可获得0.5%编码性能提升。3.提出了利用空间信息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向预测技术。在上述自适应双向加权技术中参考块内的不同像素点共享同一权重,当图像块内存在物体遮挡、阴影时,块级双向加权技术会产生具有结构特性的预测残差。本文拟采用神经网络对双向块进行融合,利用图像的纹理信息实现像素级的自适应加权预测。同时,本文第二个研究点证明空间相邻像素有助于提高双向预测准确度。因此,我们将空间相邻像素、参考块信息作为网络输入,输出最终的预测块。输入的空间相邻像素具有如下作用:1)当前块的空间相邻像素的引入可以提高预测块边界处的准确度;2)估计当前块与两个参考块的相似度,为相似度高的块分配较大权重,提高合成块准确度;3)估计当前块与参考块的时域变化修正单向参考块,从而提高合成块的准确度。利用空间信息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向预测技术将编码性能提高3%。4.提出了利用时域距离和空间信息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假设预测技术。在现有常用的编码结构中,两个参考块可能来自同一预测方向,可能来自两个方向。时域信息的引入可以使得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假设预测技术对内插和外插进行统一处理。同时,由于时间距离近的视频帧的相关性高,将时域距离引入神经网络可以提高编码性能。进一步地,我们探索了不同帧间模式下,使用码率-失真优化选择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假设预测技术的必要性。本技术将编码性能提升了 5%。我们将双向光流补偿技术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假设预测进行耦合,进一步提高了编码性能。一方面,本文提出的虚拟运动矢量在长期参考机制下提供更准确的运动矢量预测值,提高了帧间运动矢量编码效率。另一方面,本文针对双向预测提出块级、像素级自适应加权技术增强帧间预测像素值的准确度。

李洁[6](2019)在《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的逻辑起点。“数据驱动”打破了基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桎梏,形成了从问题到数据又回归问题的新方法论认识——基于数据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范式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从对问题本源的探索推向知识服务的本真,可以说,从数据直面用户、管理和服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知识发现服务要改变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管理规则或服务形式,而要涉及整个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而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图书馆信息发生源越来越多,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数据异构性越来越明显,数据老化节奏越来越快,低价值密度隐患的知识饥渴和数据海啸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发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数字图书馆数据资源正面临着重新被发现的挑战。迎面变化和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不单要完成从文献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的知识组织转型,更应实现数字资源从内容数据化到数据智能化的价值开发和智慧洞见。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开辟了知识发现的新路径,开启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时代新转型。探索数据驱动理念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的新形态,需要学习、内化数据科学相关理论,需要剖析知识发现的驱动要素和作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发现固化模式,创建知识发现服务的创新生态功能圈。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发现的双重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趋从数据化、数据向知识转化的语义关联、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维度寻求用户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专家数据、业务数据的新协同,开发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新应用,强化数据的集群整合、提升平台的绿色联通、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支持用户知识探索与发现创造的智能服务系统,使数据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价值开发与知识转化,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受益于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友好与智能的知识发现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仿真实验、模型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环境、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模式应用以及创新策略制定。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数据环境特征、数据环境变化和数据环境开发分析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结合数据要素、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维度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流机制、协同驱动机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机制;第五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创新衍变的内在使命分析,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基础和构建过程;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具体的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文本推荐和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第七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瓶颈给出各驱动维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本章是对大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场域的情境解构。首先,基于大数据的4V特征,面向全数据,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数据形态、存在方式、存储模式、存储内容、数据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其次,探讨数据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革新的优劣利弊。最后,基于环境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双向作用状态定位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发展的开发方向。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的同时,引出4、5、6、7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第4章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本章作为第5章的铺垫,详细解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平台的数据要素和驱动作用形式。通过用户数据、资源内容数据、专家数据的分类界定,为第6章科研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服务模式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化、语义关联、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维面的层级解构,为第7章的创新策略制定奠定优化主线;基于数据要素、驱动过程和驱动维面,从内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输入-输出的流机制、数据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数据驱动控制机制具体呈现数据驱动与知识发现服务交互融合的催化反应。第5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对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其次,从资源发现既有模式、知识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阐述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外在基础;最后,综合内在逻辑和外在基础,进行创新模式的基础框架和平台架构的初步解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第6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本章在第5章提出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科研用户数据进行数字图书馆百度发现的科研用户画像构建,利用文献数据进行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指纹构造,结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实现精准文献推荐,并通过用户检索实验验证多粒度检索决策的优势。第7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基于第4章对数据驱动维度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本章旨在明确数据化、语义化、关联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的创新方向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大数据环境下,重新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内涵、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机制、创新数字图书馆既有的资源发现服务模式,有利于从方法论认识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统一检索及其延伸功能,更在于此基础上辅助科学发现的循证决策、智能管理和知识再造的服务价值。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与努力认识未知的道路上,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参考,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不断革新的历程中惠及更多的求知受众。

陆戈华[7](2019)在《湖州市12345政府阳光热线平台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湖州市设立了“12345市长热线”专线电话,用来受理和交办群众的各类来电,在反映民声、收集民意、化解民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经过十多年的运行,针对当前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人民群众诉求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2013年湖州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确立实施“阳光湖州”建设战略,决定将特服号“12345”作为统一对外号码,整合全市范围150多路政务热线,该战略实施由湖州市信访局负责及时落实,所以迫切需要建设一套稳定完善的热线系统去服务本地民众,接洽和解决百姓的诉求。本课题针对湖州市信访局对平台建设的迫切需求,提供相应解决方案,设计并搭建硬件平台,合理划分软件功能模块,设计实现一种基于信息化的阳光热线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软件平台开发设计上考虑,采用SOA体系结构,结合Web Service技术、CTI技术、SSH等具体技术,实现应用整合、内容管理和应用系统结构化开发等软件,以实现多层架构,包括业务展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这些组件跨越不同的应用模块、渠道、设备,提供多渠道和多应用的集成,方便后期各类型及各平台子系统的二次开发。2.针对弱电以及硬件系统设计上考虑,遵循成熟和先进的技术,考虑合理的性价比,不但要把总造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内,而且要让整套系统兼具良好的性能,同时要考虑到后期运维上长期持续的成本投入。所以要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硬件产品,保证系统及单元选用最新的成熟技术,力争设备十年内不落后、不淘汰,考虑到各类产品间需具备良好的相通性和扩展性,应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产品,所有系统产品应该具备良好的维护和售后服务,并随时可以根据要求方便升级。

杜凡凡[8](2019)在《多媒体课件在线制作及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借助信息技术的东风,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良好的交互性在网络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往往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工具的使用和课件效果的制作,课件素材需要教师自行搜集,这将导致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的素材资源,另外,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内容庞大复杂,修改与管理比较困难,灵活性不高,不利于课件资源的重复利用。为帮助广大课件制作者解决课件制作难,素材搜集难、课件资源重复利用难的问题,本文沿着创建课件、编辑课件和存储课件的制作流程,设计实现了多媒体课件在线制作模块,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首先,分析课件知识点与素材资源的关联性,基于知识点与资源的描述文本,切分关键词并过滤掉虚词,形成知识点与资源的关键词向量矩阵,采用关键词语义分析技术计算二者相似度,智能的为用户呈现与其选用知识点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类型的资源,减轻教师搜集素材的负担,提高课件制作的效率。(2)其次,在课件制作中,从课件信息的整体构成、课件的页面组织结构、页面中图形、文本、图片、视频类型的媒体对象的组织管理三个层次开展研究,实现图形化的课件制作界面,用户不用理解功能内部实现逻辑,只需简单的拖拽组合即可快速制作出富有多种媒体的课件。(3)最后,在课件存储实现上,提出面向文档的课件网络存储机制,将用户在系统界面创建的课件信息以JSON数据包形式保存至文档数据库,以备课件查询和浏览使用;为方便课件资源的管理与维护,提出离线课件的结构化存储机制,将庞大复杂的课件文档按照不同媒体类型分类存储,使得用户可按照个人需求快速查看目标内容。基于上述研究机制,设计实现了多媒体课件在线制作模块,详细介绍了模块的总体架构设计、接口服务设计,以及课件制作、课件存储、课件管理三个子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案,并通过功能测试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块进行了可靠性与稳定性的验证。

王莉欣[9](2019)在《基于微信的医疗信息化装置智能报修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微信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探索符合自身行业发展的微信服务,安徽省立医院为了解决信息化装置报修维修等难题,决定开发一个可以在移动端微信上进行便捷报修、有序维修的智能报修系统,因此,基于微信的医疗信息化装置智能报修系统就应运而生了。基于微信的医疗信息化装置智能报修系统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表单提交模式,为报修人员提供便捷报修服务的同时,也为维修人员提供维修技术支持,从而改变了传统低效的报修方式,避免了维修人员因报修信息转述不清以及维修水平有限而导致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并形成了报修业务的闭环,提高了报修效率和服务质量。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及医院报修业务的实际需求,完成了以下工作:1、数据存储的实现。用户可通过上传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来反映所遇到的故障问题。文字信息可直接以字符串的形式进行存储,语音、图片、视频则采用将文件转换为二进制数据的形式进行存储,读取文件时,需进行还原。2、信息处理的实现。报修信息上传后,需进行关键词提取。系统使用微信智聆语音识别接口将语音信息直接转换为文字;使用Tesserac-ocr对图片中的文字信息进行提取;使用ffmpeg工具对视频进行格式转换和缩略图的提取,然后再从缩略图中提取文字信息。3、维修任务的分派。根据提取的关键词利用字符串查找算法查找与之匹配的维修人员,根据维修人员的OpenID将报修信息推送出去。报修信息推送后,以维修知识库为基础,利用相似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关键词与维修案例之间的相似度,并对计算的相似值进行排序,然后将Top n的值展示给维修人员。4、维修知识库的构建。将维修人员提交的维修信息进行规范后存入维修知识库,从而实现维修知识积累,系统管理员会定期对维修知识进行更新与维护。5、数据统计的实现。根据系统采集各种数据,统计各类故障的报修次数以及维修人员的维修工作量,并提供可视化的界面以供医院相关人员参考。

朱珊虹[10](2017)在《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书是人类的良伴,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高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架起沟通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其精神品格高低;一个民族阅读环境、阅读习惯的好坏,决定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底蕴与内涵。1972年联合科教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呼唤,并在1995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阅读使精神、道德和审美相互促进,相互增长。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既是传统阅读的重要补充,也是新时期新特点的重要阅读手段之一,特别是移动阅读更加普及且易懂,具有知识获取的快捷性、携带导读的便捷性、利于统计的数字化。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全民族阅读水平的提升,更带动了相关阅读服务产业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因此,营造良好的高校阅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研究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环境,使学生在高校阅读厚重的文化中,享受丰富的阅读资源,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感和健康人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阅读环境是社会和技术演变的产物,也必将随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本文综合心理学、信息学、教育学以及传播学理论对高校阅读环境的进行理论分析,并尝试建立高校阅读环境模型。高校阅读环境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营造良好的高校阅读环境,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进。阅读环境从宏观层面上看,分为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从微观层面,分为组织环境和移动环境。宏观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和推陈出新,需要运用技术手段促进阅读方式的更新换代,从而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社会阅读环境。微观层面,需要了解高校学生阅读需求、阅读寻求、阅读体验、阅读服务以及阅读社群的组织环境,需要分析基于地点和基于网络的移动环境,从而全面研究高校阅读环境。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移动阅读社为实验案例,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和对阅读环境建设方面进行研究,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他们在阅读需求,信息寻求、知识分享和阅读体验方面的规划,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他们运用了移动互联技术,从而实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平台和环境构建,实现了以高校学生为中心、具有通风和采光良好的硬件阅读环境、多元和合作的社群阅读方式、能够实现互动注释阅读方式、同步评价阅读方式、连结虚拟与现实、远距与本地、具有移动互联特性的定制型高校阅读环境。希望能为中国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资料。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对国内外移动阅读的现状和国内外高校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详细阐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环境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现有的高校阅读环境的理论研究不足,综合运用多学科融合分析,针对微观层面中的组织环境研究阅读环境,延伸出需求阅读、寻求阅读、交流阅读和体验阅读,尝试建立高校阅读环境的理论框架,并运用PLS(Partial Least Square)偏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验证。针对微观层面中的移动环境研究阅读环境,把阅读环境分为基于地点的阅读环境和基于网络的阅读环境,并从中又划分出六个维度,十二种阅读行为因子,设计了一套高校阅读环境立体维度图。通过河南工业大学的移动互联阅读社作为实验案例,从需求分析、层次构建、软硬件环境、实验运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课题交叉各种学科尝试搭建了高校阅读环境理论框架,并设计出高校阅读六维立体维度表,并且通过高校阅读社进行实例构建,给高校阅读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指导,在高校环境的构建和实践领域具有前瞻性,对于培养高校阅读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精神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满足高校发展目标、树立高校学习学风、培养高校学生健康心理,促进文化和科技技术的融合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基于知识库的多媒体视频传输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知识库的多媒体视频传输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AVS2中基于编码预测块预测模式的QP值调整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频编码标准发展现状
        1.2.2 我国视频压缩标准AVS的制定与发展
        1.2.3 码率控制的发展及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视频编码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视频编码技术
        2.1.1 压缩编码
        2.1.2 预测编码
        2.1.3 图像基本切割单元
        2.1.4 码率控制和量化参数
    2.2 AVS2视频编码技术
        2.2.1 AVS2编码框架
        2.2.2 深度优先CU划分过程
        2.2.3 多假设帧间预测
    2.3 码率控制的相关技术
        2.3.1 模糊逻辑码率控制
        2.3.2 PID反馈码率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VS2编码平台搭建
    3.1 AVS2编码平台需求分析
    3.2 VM虚拟机
    3.3 Linux系统介绍
    3.4 FFmpeg多媒体处理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VS2量化参数QP值调整策略
    4.1 AVS2码率控制局限性
    4.2 图像复杂度估计和帧间相关性判断
    4.3 量化参数QP值调整方案
    4.4 测试环境与结果分析
        4.4.1 测试环境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组件化多媒体工作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web应用研究现状
        1.2.2 Web RTC研究现状
        1.2.3 前端性能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前端应用框架研究
        2.1.1 MVC设计模式
        2.1.2 MVP设计模式
        2.1.3 MVVM设计模式
    2.2 前端模块化设计思想
    2.3 Vue开发相关技术
        2.3.1 Vue生命周期
        2.3.2 Vue组件间通信
    2.4 基于CAS的单点登录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用例分析
    3.2 系统子用例
        3.2.1 基础功能分析
        3.2.2 CAS单点登录功能
        3.2.3 交互功能
        3.2.4 后台服务管理功能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媒体工作台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架构设计
        4.1.1 云联络中心系统总体架构
        4.1.2 多媒体工作台系统体系结构
        4.1.3 多媒体工作台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2 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2.1 基础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4.2.2 CAS单点登录的设计与实现
        4.2.3 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2.4 后台服务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3 系统性能优化的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5.1 测试目标与环境
        5.1.1 系统测试目标
        5.1.2 系统测试环境
    5.2 多媒体工作台系统功能测试
        5.2.1 基础组件功能测试
        5.2.2 CAS单点登录功能测试
        5.2.3 交互功能测试
        5.2.4 后台服务管理功能测试
    5.3 多媒体工作台系统性能测试
    5.4 多媒体工作台系统兼容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视频的存储及传输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1 绪论
    1.1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
    1.2 视频编码框架概述
    1.3 跨随机访问参考视频编码概述
    1.4 视频码流的存储及传输概述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2 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的补充增强信息设计
    2.1 补充增强信息的作用
    2.2 AVS3中的补充增强信息设计
    2.3 HEVC/VVC中的补充增强信息设计
    2.4 利用补充增强信息指导码流拼接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针对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改进的文件格式
    3.1 基于时序元数据的方法
    3.2 基于辅助信息的方法
    3.3 基于样本群组的方法
    3.4 三种方法的优劣分析及应用场景
    3.5 本章小结
4 针对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改进的MMT传输系统
    4.1 传统MMT传输系统传输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码流的问题
    4.2 对MMT语法的改进
        4.2.1 改进语法以描述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片段之间的依赖性
        4.2.2 传输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片段的多种方式
    4.3 管理重用知识层数据的机制
        4.3.1 避免知识图像重传的流程
        4.3.2 发送端与接收端内存同步的方法
    4.4 改进的MMT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
        4.4.1 传输效率定义
        4.4.2 传输效率建模
        4.4.3 知识图像使用频率分布
        4.4.4 观看持续时间和知识库大小对使用频率的影响
        4.4.5 传输效率增益
        4.4.6 建模结果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科研工作

(4)大跨度视频编码与传输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视频编码研究现状
        1.2.1 高效视频编码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1.2.2 帧间预测的参考信息研究概述
    1.3 系统层存储和传输研究现状
        1.3.1 文件格式
        1.3.2 自适应流媒体传输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大跨度编码与传输体系概述
    2.1 大跨度参考结构
        2.1.1 现有编码方案的参考结构
        2.1.2 跨随机访问点的大跨度参考结构
    2.2 编码与传输体系
        2.2.1 大跨度参考结构的挑战和需求
        2.2.2 大跨度编码与传输体系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编码层部分——基于众包理论的最优知识图像选择研究
    3.1 基于众包的知识图像集构造
        3.1.1 联合率失真优化问题
        3.1.2 基于众包的最优知识图像选择问题
        3.1.3 基于次模优化的最优知识图像选择方法
    3.2 编码收益和编码成本分析
        3.2.1 基于颜色直方图的收益和成本度量
        3.2.2 基于局部图像信息的收益和成本度量
    3.3 编码性能分析
        3.3.1 测试配置条件
        3.3.2 快速众包选择方法的性能和复杂度分析
        3.3.3 增强众包选择方法的性能分析
        3.3.4 增强众包选择方法在VVC上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编码层部分——基于局部失真传递的知识图像质量调整研究
    4.1 基于失真传递的联合率失真优化
        4.1.1 基于知识图像的分层参考结构
        4.1.2 联合率失真优化
    4.2 失真传递分析
        4.2.1 间接失真传递
        4.2.2 直接失真传递
    4.3 基于失真传递的量化参数决策
    4.4 基于局部失真传递的直接失真传递因子
    4.5 质量调整方法的性能增益
    4.6 大跨度编码的综合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层部分——面向大跨度编码的高效存储传输设计
    5.1 面向大跨度编码视频的存储文件格式
        5.1.1 基础文件格式概述
        5.1.2 码流级外源依赖关系
        5.1.3 基于知识图像重用的大跨度编码视频文件存储方法
        5.1.4 基于样本群组的大跨度编码视频文件格式
        5.1.5 大跨度编码视频的本地播放示例
    5.2 面向大跨度编码的视频的流媒体传输
        5.2.1 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概述
        5.2.2 码流级外源依赖关系描述
        5.2.3 基于片段索引的图像级外源依赖描述
        5.2.4 知识图像的下载和管理
    5.3 系统层性能分析
        5.3.1 实验设计
        5.3.2 大跨度存储传输方案的传输效率分析
        5.3.3 解码端延时分析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5)视频编码中帧间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视频编码综述
        1.1.1 视频编码的基础
        1.1.2 混合视频编码框架
    1.2 帧间预测技术简介
        1.2.1 HEVC中帧间预测技术
        1.2.2 VVC中帧间预测技术
    1.3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编码技术简介
        1.3.1 基于神经网络的新编码框架
        1.3.2 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技术
        1.3.3 基于神经网络的量化及熵编码技术
        1.3.4 基于神经网络的环路滤波技术
    1.4 本文研究问题与内容组织
2 长期参考机制下运动矢量预测的研究
    2.1 基于知识库的长期参考技术概述
        2.1.1 知识库构建
        2.1.2 长期参考下运动矢量预测技术
    2.2 基于虚拟运动矢量的运动信息预测
        2.2.1 虚拟运动矢量构造
        2.2.2 运动矢量预测列表构建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基于知识库的长期参考技术
        2.3.2 基于虚拟运动矢量的运动矢量预测
    2.4 本章小结
3 自适应双向线性加权预测的研究
    3.1 双向加权预测概述
    3.2 自适应双向加权预测的分析
        3.2.1 最佳权重分布
        3.2.2 均匀加权预测准确度分析
    3.3 基于模板相似度的双向加权预测
        3.3.1 模板相似度度量
        3.3.2 基于相似度的权重因子导出
    3.4 与先进帧间预测技术耦合
        3.4.1 与LIC技术耦合
        3.4.2 与DMVR技术耦合
        3.4.3 与BDOF技术耦合
    3.5 实验分析
        3.5.1 模板相似度SAD和SATD对编码性能的影响
        3.5.2 亚像素插值对编码性能的影响
        3.5.3 空间相邻像素步长对编码性能的影响
        3.5.4 自适应双向加权预测的编码性能
    3.6 本章小结
4 利用空间信息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向预测
    4.1 研究背景
        4.1.1 帧内帧间联合预测
        4.1.2 基于神经网络的帧间预测技术
    4.2 利用空间相邻像素的双向预测
        4.2.1 网络结构
        4.2.2 HEVC中SICNN的使用
    4.3 实验分析
        4.3.1 空间相邻像素步长的影响
        4.3.2 不同块大小下编码性能
        4.3.3 两种帧间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4.3.4 与现有工作进行对比
        4.3.5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利用时空信息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假设预测
    5.1 问题分析
    5.2 利用空间相邻像素及时域距离的双假设预测
        5.2.1 输入信息重要性
        5.2.2 网络结构
        5.2.3 集成到编解码过程
    5.3 实验分析
        5.3.1 不同帧间模式下STCNN的使用
        5.3.2 时空信息有效性分析
        5.3.3 与现有技术对比
        5.3.4 与先进帧间预测技术耦合
        5.3.5 编解码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对本文的总结
    6.2 对本文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6)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驱动研究现状
        1.2.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数据驱动
        2.1.2 知识发现
        2.1.3 Web级资源发现
        2.1.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理论
        2.2.2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
        2.2.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特征
        3.1.1 馆藏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及数据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3.1.2 数据存储模式多样化及存储内容的非结构化和碎片化
        3.1.3 数据资源价值的低密度和高变现潜能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变化
        3.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演化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
        3.2.3 数据分析思维模式的形成
        3.2.4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应用趋势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开发与应用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新定位
        3.3.2 开发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数据驱动的新机制
        3.3.3 创新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模式
        3.3.4 开发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业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数据驱动机制的数据要素
        4.1.1 用户数据要素
        4.1.2 内容资源要素
        4.1.3 专家数据要素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与维度
        4.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维度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类型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关系分析
        4.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仿真模型
    4.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
        4.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特征
        4.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过程
        4.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模型
    4.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
        4.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内涵
        4.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目标
        4.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模型
    4.6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机制
        4.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内涵
        4.6.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
        4.6.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问题的提出
    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基础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基础
        5.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产品基础
        5.2.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
        5.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框架设计
        5.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架构分析
        5.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科研用户画像应用
        6.1.1 用户画像数据收集
        6.1.2 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6.1.3 用户画像实验分析
    6.2 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应用
        6.2.1 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基础
        6.2.2 数据标注
        6.2.3 研究设计指纹生成模型训练
        6.2.4 结果与讨论
    6.3 融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的文献推荐应用
        6.3.1 文献推荐模型构建
        6.3.2 文献推荐仿真实验
        6.3.3 结果与讨论
    6.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
        6.4.1 实验准备
        6.4.2 实验描述
        6.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7.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与路径
        7.1.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
        7.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路径
    7.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化优化
        7.2.1 数据化优化阻碍
        7.2.2 数据化优化策略
    7.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语义关联优化
        7.3.1 语义关联优化阻碍
        7.3.2 语义关联优化策略
    7.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可视化优化
        7.4.1 可视化优化阻碍
        7.4.2 可视化优化策略
    7.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优化
        7.5.1 智能化优化阻碍
        7.5.2 智能化优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7)湖州市12345政府阳光热线平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湖州市政府阳光热线平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系统建设目标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CTI电话语音技术
    2.2 SOA体系结构
    2.3 WEB SERVICE技术
    2.4 SSH框架
        2.4.1 STRUTS2
        2.4.2 SPRING
        2.4.3 HIBERNATE
    2.5 ORACLE数据库
        2.5.1 ORACLE简介
        2.5.2 ORACLE的优势
第三章 系统总体构架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设计标准和规范
    3.3 总体技术路线
        3.3.1 业务表示层
        3.3.2 业务逻辑层
        3.3.3 数据访问层
    3.4 系统网络拓扑设计
        3.4.1 市级热线平台系统规划
        3.4.2 IP语音带宽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4.1 综合布线系统
        4.1.1 系统概述
        4.1.2 布点设计思路
        4.1.3 设备选型说明
        4.1.4 综合布线配置
    4.2 大屏幕显示系统
        4.2.1 大屏设计及安装示意图
        4.2.2 无缝拼接技术
        4.2.3 软件主要功能
        4.2.4 大屏显示系统主要配置清单
        4.2.5 大屏效果图
    4.3 多媒体会议系统
        4.3.1 会议扩声系统
        4.3.2 液晶升降矩阵切换系统
        4.3.3 集中控制管理方面
        4.3.4 四层小会议室方案
        4.3.5 电视电话会议系统
        4.3.6 多媒体系统主要配置清单
    4.4 监控及考勤系统
        4.4.1 监控设计思路
        4.4.2 设备选型
        4.4.3 考勤设计思路
    4.5 信息发布系统
        4.5.1 设计思路
        4.5.2 信息发布系统主要配置清单
        4.5.3 计算机网络系统
    4.6 UPS不间断电源及防雷接地系统
        4.6.1 设计思路
        4.6.2 主要配置清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5.1 总体业务流程设计
    5.2 呼叫中心平台功能
        5.2.1 呼叫步骤逻辑
        5.2.2 软件功能清单
        5.2.3 坐席应用
        5.2.4 IVR语音导航
        5.2.5 坐席监控
        5.2.6 知识库管理
        5.2.7 系统监控
        5.2.8 话务统计
        5.2.9 录音质检
    5.3 热线平台功能设计
        5.3.1 坐席人员功能模块
        5.3.2 职能部门功能模块
        5.3.3 查询功能模块
        5.3.4 后台管理及配置模块
    5.4 掌上12345 子系统设计
        5.4.1 手机端业务流程设计
        5.4.2 手机接口设计与实现
        5.4.3 手机端功能设计
    5.5 大屏幕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方案及结果
    6.1 系统测试环境
        6.1.1 服务器基本测试配置
        6.1.2 客户机基本测试配置
    6.2 测试方案和结果
    6.3 测试用例
        6.3.1 创建事务单的功能测试用例
        6.3.2 角色管理功能测试用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多媒体课件在线制作及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媒体课件固定制作系统现状
        1.2.2 多媒体课件在线制作系统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概述
    2.1 多媒体课件概述
    2.2 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
        2.2.1 基于表层特征的相似度计算
        2.2.2 基于语义层面的相似度计算
    2.3 画布绘制技术
    2.4 数据存储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课件在线制作模块的关键机制研究
    3.1 研究问题描述
    3.2 课件知识点与素材资源的关联策略
        3.2.1 知识点与素材资源的关联建立
        3.2.2 基于关键词语义分析的关联计算
        3.2.3 素材资源的关联呈现机制
    3.3 基于层次化管理的课件制作机制
        3.3.1 课件信息整体结构设计
        3.3.2 课件页面的组织结构设计
        3.3.3 课件页面的对象组织管理机制
    3.4 课件存储机制
        3.4.1 面向文档的课件网络存储机制
        3.4.2 离线课件的结构化存储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媒体课件在线制作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模块总体架构设计
        4.1.1 模块功能设计
        4.1.2 架构服务设计
        4.1.3 数据库设计
    4.2 接口服务模块实现
        4.2.1 课件生成与存储接口实现
        4.2.2 课件管理业务逻辑接口实现
    4.3 资源关联呈现模块实现
    4.4 课件制作模块实现
        4.4.1 图形元素的编辑实现
        4.4.2 多媒体元素编辑实现
    4.5 课件存储模块实现
        4.5.1 课件网络存储实现
        4.5.2 课件离线存储实现
    4.6 课件组织管理模块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课件在线制作模块功能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个人成果
致谢

(9)基于微信的医疗信息化装置智能报修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与结构
第2章 关键技术介绍
    2.1 微信公众平台
    2.2 系统技术架构
        2.2.1 前端关键技术
        2.2.2 后端关键技术
    2.3 知识库
    2.4 数据的可视化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分析
    3.2 业务流程分析
    3.3 功能需求分析
        3.3.1 角色分析
        3.3.2 前台功能需求分析
        3.3.3 后台功能需求分析
    3.4 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数据交互设计
        4.1.1 用户与微信平台数据交互设计
        4.1.2 微信平台与医院内网数据交互设计
    4.2 数据存储设计
    4.3 维修知识库设计
        4.3.1 维修知识库的构建流程
        4.3.2 维修知识库的设计与应用
    4.4 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主界面功能的实现
    5.2 微信消息接口的使用
        5.2.1 图文消息回复功能的实现
        5.2.2 多媒体文件上传与下载
    5.3 故障报修功能的实现
        5.3.1 报修信息上传数据库的实现
        5.3.2 报修信息处理的实现
        5.3.3 关键词处理的实现
    5.4 维修任务分派的实现
    5.5 消息推送功能的实现
        5.5.1 报修信息的推送
        5.5.2 维修方案的推送
        5.5.3 维修结果的推送
    5.6 维修知识共享功能的实现
    5.7 意见反馈功能的实现
    5.8 用户中心模块的实现
        5.8.1 数据统计的实现
        5.8.2 附加功能的实现
    5.9 后台管理模块的实现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技术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阐述
        1.4.1 移动互联时代
        1.4.2 移动阅读
        1.4.3 移动云
        1.4.4 阅读标签
    1.5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2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2.1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国内研究现状
        2.1.1 移动阅读国内研究现状
        2.1.2 高校阅读国内研究现状
    2.2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国外研究现状
        2.2.1 移动阅读国外研究现状
        2.2.2 高校阅读国外研究现状
    2.3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特征
    2.4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平台
        2.4.1 移动互联时代的电子阅读
        2.4.2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软件
        2.4.3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交流平台
    2.5 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环境的类型
        2.5.1 集中模式阅读环境
        2.5.2 群组模式阅读环境
        2.5.3 分散模式阅读环境
        2.5.4 混和模式阅读环境
    2.6 相关问题研究评述
3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理论模型
    3.1 阅读需求理论模型
        3.1.1 高校学生阅读信息需求
        3.1.2 高校学生阅读服务需求
        3.1.3 高校学生阅读类型需求
        3.1.4 基于Better-Worse指数的分析
    3.2 阅读信息寻求理论模型
    3.3 阅读知识分享理论模型
        3.3.1 阅读知识分享理论
        3.3.2 高校阅读分享行为产生的学生社群
    3.4 高校阅读体验循环理论模型
    3.5 高校阅读理论模型验证
        3.5.1 量表设计和数据收集
        3.5.2 衡量模型与信、效度指标
        3.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3.5.4 假说检定与结果
4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构建
    4.1 维度一:高校学生个体与环境异步之阅读环境
        4.1.1 LBS阅读服务:移动阅读阅读
        4.1.2 WBS阅读服务:在线阅读
    4.2 维度二:高校学生个体与阅读同步之阅读环境
        4.2.1 LBS阅读服务:一对一面谈阅读
        4.2.2 WBS阅读服务:一对一远距阅读
    4.3 维度三:群体与环境异步之阅读环境
        4.3.1 LBS阅读服务:合作阅读
        4.3.2 WBS阅读服务:协同阅读
    4.4 维度四:群体与环境同步之阅读环境
        4.4.1 LBS阅读服务:领袖阅读
        4.4.2 WBS阅读服务:数字阅读
    4.5 维度五:移动互联下的数字阅读环境
        4.5.1 LBS阅读服务:虚拟阅读
        4.5.2 WBS阅读服务:云阅读
    4.6 维度六:交流方式下的阅读环境
        4.6.1 LBS阅读服务:社群阅读
        4.6.2 WBS阅读服务:定制阅读
5 实验案例—河南工业大学移动互联阅读社
    5.1 需求分析
        5.1.1 阅读需求
        5.1.2 信息技术需求分析
        5.1.3 阅读社阅读体验
    5.2 定制式移动阅读环境开发与实现
        5.2.1 阅读社层次结构
        5.2.2 阅读社软件模块结构
    5.3 移动互联阅读社架构
        5.3.1 阅读社外部硬件架构
        5.3.2 阅读社内部硬件架构
        5.3.3 阅读社软件体系
        5.3.4 开发环境硬件环境
        5.3.5 软件开发环境
        5.3.6 开发流程
        5.3.7 实验结果
        5.3.8 功能测试
    5.4 移动互联阅读社的后期评价
    5.5 量化的使用性评估结果
        5.5.1 评估结果
    5.6 高校阅读环境改进对策
        5.6.1 积极推进高校阅读服务
        5.6.2 不断升级高校阅读服务
        5.6.3 改进高校阅读内容
        5.6.4 优化高校阅读内容形式
        5.6.5 创新高校阅读服务
        5.6.6 引导高校学生养成移动阅读习惯
        5.6.7 加强高校阅读移动阅读推广
6 结论
    6.1 研究价值与主要创新点
    6.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基于知识库的多媒体视频传输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AVS2中基于编码预测块预测模式的QP值调整算法研究[D]. 林正灵.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组件化多媒体工作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视频的存储及传输的设计与优化[D]. 袁锜超. 浙江大学, 2020(02)
  • [4]大跨度视频编码与传输体系研究[D]. 于化龙. 浙江大学, 2020(01)
  • [5]视频编码中帧间预测技术研究[D]. 毛珏. 浙江大学, 2020(01)
  • [6]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D]. 李洁. 吉林大学, 2019(02)
  • [7]湖州市12345政府阳光热线平台设计与应用[D]. 陆戈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8]多媒体课件在线制作及管理[D]. 杜凡凡.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基于微信的医疗信息化装置智能报修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莉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研究[D]. 朱珊虹.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一种基于知识库的多媒体视频传输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