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也可以减轻动脉炎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也可以减轻动脉炎

一、降胆固醇药物也能减少动脉炎(论文文献综述)

刘盈美[1](2021)在《灵芝调脂茶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灵芝调脂茶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压、血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探索该制剂在降压、降脂、改善血管弹性方面的作用机理。若确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则可推广用药,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1、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心内科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对照组的患者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院内中成药制剂灵芝调脂茶。两组患者均在经过3个月的治疗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动脉僵硬度、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血压、血脂是否有所改善,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1、经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PWV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血管弹性程度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降压疗效更为显着。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项指标均较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1、灵芝调脂茶可有效降低患者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动脉血管弹性。2、灵芝调脂茶可降低患者肾素活性、Ang II指标,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效降低血压。3、灵芝调脂茶可降低患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4、灵芝调脂茶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方面临床疗效显着,且其服用简便,易于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蔡宝珠(PADUNGKIETTIWONG WACHIRAPORN)[2](2021)在《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辨治探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通过总结汪悦教授的病案资料,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CTD-TD)的中医辨证及用药特点。第二部分,观察中医辨治结缔组织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CTD-HT)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所选取病例为2015年1月~2020年8月期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汪悦教授门诊就诊的CTD-TD患者,共158例。第一部分:利用Excel 2020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分析汪悦教授治疗CTD-TD的用药特点(性质、味、归经、中医疗效、药理作用)。深入分析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辨证及用药规律。第二部分:从纳入158例病例中选取最高两个合并病,分别为:干燥综合征合并桥本甲状腺炎(SS-HT)42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RA-HT)2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运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并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15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33%,女性患者93.67%,男女比例1:14.8,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45.24±11.40岁。最多见的CTD-TD为SS-HT 26.58%,其次为RA-HT 13.29%。合并TD的CTD患者,发生率依次为干燥综合征45.57%,类风湿关节炎34.81%,未分化结缔组织病8.86%,强直性脊柱炎6.96%,系统性红斑狼疮1.90%,系统性硬皮病1.27%,银屑病关节痛0.63%。合并CTD的TD构成依次为桥本甲状腺炎46.20%,甲状腺功能减退32.91%,其他15.19%,甲状腺功能亢进5.7%;中医证型分布:最多见为寒湿痹阻证32.91%,其次为阴虚内热证23.41%,气阴两虚证20.89%,肝肾阴虚证8.86%,气血两虚证6.96%,肾阳亏虚证6.33%,脾虚肝郁0.63%;出现频率较高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大关节痛,怕冷,口干口渴,眼干,疲劳乏力,寐差,小关节痛;舌像以舌红,舌淡红,苔薄白为最多见,脉象以细弦和细为多;(2)用药统计:纳入158首中药处方,所用中药共178味,药物使用频率2350次;使用最多的十味药为:生地黄,白芍,甘草,金银花,桂枝,土茯苓,防风,石斛,牛膝,麦冬,用药归类以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使用最多的药性性温和性微寒,药味多为甘,苦,辛。药物归经为肺,肝,胃,脾,肾;(3)辨病用药:SS-HT治法主要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清热泻火,消肿散结。SS-甲减治法以养阴清热,生津止渴,健脾益气,消肿散结。RA-HT治法以散寒化湿,清热散结,通络止痛。RA-甲减治法以温经散寒,清热除湿,化痰祛瘀;(4)疗效评价:SS-HT 42例,治疗后显效6例,进步15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效率为95.24%。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1),CRP,ESR,TGAb,TPOAb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TT3较治疗前升高(P<0.05)。RA-HT 21例,治疗后显效5例,进步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48%,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1),CRP,ESR,TPOAb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5)安全性观察:SS-HT治疗后未见肝肾功能明显异常,RA-HT治疗前1例患者肝酶轻度升高,经过治疗后2周复查肝功能降至正常水平,本次研究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平均年龄45.24±11.40岁;(2)SS合并HT为临床最常见,其次为RA合并HT;(3)SS合并TD最多见的证型为阴虚内热证,RA合并TD最常见的证型为寒湿痹阻证;(4)治疗CTD-TD总体用药多为补虚药和清热药;(5)CTD合并TD的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临床表现多为为本虚标实;(6)SS-HT的病机初期多为阴虚内热,中期多为气阴两虚,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治当润肺清胃,益气养阴,补益肝肾,兼以消肿散结;(7)RA-HT在临床上多为寒热错杂证,治当寒温并施,散寒祛湿,清热散结;(8)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治疗SS-HT和RA-HT患者疗效切确,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安全有效。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3](2021)在《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4](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提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卢慈香[5](2020)在《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中医师对高血脂患者采用单方或复方治疗的用药判断;其次是分析高血脂患者在治疗周期自我健康促进与饮食调整的具体作为。以及从治疗周期结束后的血液检验报告分析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TG)的降低程度。方法:使用较适合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中医师正在治疗中的个案病患作为研究对象,经向中医诊所进行参与研究意愿调查,并取得四家中医诊所及32位高血脂患者参与研究。并且采用文件分析法及内容分析法针对中医师之问诊纪录、病患在治疗期间之饮食纪录,以及在治疗周期结束后再以血液检验报告数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取得四所中医诊所及32位高血脂患者共同参与为期八周的治疗,经中医师诊断也多属于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肝肾亏虚、脾胃湿热、气血不足、血热、肝胆湿热等症状,不同中医师针对调理病患的高血脂症,其用药方略也不尽相同,除了有复方的天麻钩藤饮、柴胡疏肝汤、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之外,也有中医师开立生技中药「寿美降脂一号」的特殊用药;其次,在单方用药上则是有山楂、陈皮、决明子、鸡血藤、大黄、黄耆等。最后,中医师也根据病患的身体素质,开立竹叶石膏汤、骨碎补、干姜、保和丸、白芍、砂仁、冇骨消(Sambucus formosana Nakai)、补阳还五、续断、三黄泻心汤、川栋子、远志、茯神、茵陈篙汤、麦冬、枳实等单方及复方合并调理病患的其他病症。结论:高血脂患者的自我健康促进行为,加上为期八周的中医治疗成效上显示,仅有按时服用药物的患者,在胆固醇(TC)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数、三酸甘油脂(TG)指数都有下降,然而仅有按时服药的各项指数下降的趋势却不如患者具有积极运动者的指数变化。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马丽[7](2020)在《奈达四步式翻译过程指导下医学英语汉译实践报告 ——以科普文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国内现状,公民健康素养不容乐观,已成为制约医疗服务发展的瓶颈。经济的大幅度提升并未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相反亚健康、慢性病等健康危机问题令人担忧。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把健康模式转移到“医养强生”的道路上来,有助于重塑健康观念,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笔者曾参与医学英语翻译工作,涉及到诸多与亚健康和慢性病相关的医学英语科普文本。医学英语科普文本的翻译有助于公众更好地认识到慢性病、亚健康的严重性,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奈达四步式翻译过程分析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理论思想是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石。本文以奈达四步式翻译过程为理论依据,结合笔者实习期间的医学英语科普文本翻译实践,系统地分析医学英语科普文本中的长句、短句、语篇、文章结构等特点,详细阐述医学英语科普文本翻译过程:词素分析、泛指语义转换、特指语义的转换、长难句之间的重组,探讨医学英语科普文本汉译行之有效的的翻译方法,为最终的译文提供更多具体的操作方法,最大程度上减少漏译、误译的现象。本研究结果表明,奈达四步式翻译过程分析可有效地应用于医学英语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有助于提高译文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对医学英语科普文本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洪小思[8](2020)在《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前后患者视力、视野、中医症状的变化,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并辩证为气虚血瘀型的患者共48例(56眼),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28眼),两组均使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导师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口服联合针刺治疗,15天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6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野、视力、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实际完成病例数为46例(52眼),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完成23例(26眼)。1.两组视力、视野缺损、中医证候变化组内比较:比较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缺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p值均小于0.05,表明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症状,且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治疗15天、30天总疗效经分析后P>0.05,此时两组疗效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60天、90天时总疗效,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改善症状,但治疗组疗效更好;3.两组视力、视野组间分析:治疗15天、30天时,对比两组视力变化,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天、90天时,两组视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60天后治疗组视力提高显着优于使用常规疗法的对照组。治疗15天时对比两组视野变化,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60天、90天时,两组视野缺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30天后治疗组视野改善提高显着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积分变化组间分析:治疗30天时两组患者各中医症状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气虚懒言、面色淡白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组治疗30天时气虚懒言、面色淡白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倦乏力、头晕头痛P值均小于0.05,说明治疗30天时体倦乏力、头晕头痛的变化治疗组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治疗60天时、90天时两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各中医症状积分P值均小于0.05,说明治疗60天后两组之间各中医症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30天、60天、90天时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得出p均小于0.05,说明两组中医症状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疗效显着。结论:1.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配合可有效的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标本同治,其效果好于单纯使用常规西医治疗;2.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相比于单纯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可更好的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野缺损情况。3.针药联合可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且治疗时间越长,改善越明显。4.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詹世鹏[9](2019)在《依折麦布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心血管疾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并使之达到相应目标值以下目前被视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核心策略。但是一些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或使用最大推荐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仍无法达到治疗目标。因此,这部分人群应用非他汀类药物替代或使用较低强度的他汀与非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是可能的治疗选择。依折麦布是一种非他汀类调脂药物,是目前唯一一个批准用于临床的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能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然而,依折麦布能否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尚不明确,临床研究结果关于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对其预防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研究目的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依折麦布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索方法计算检索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CENTRAL)、MEDLI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6月27日;于2018年7月11日检索了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库(ClinicalTrials.gov)和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两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此外,手工查阅原始研究和系统综述的参考文献以获取额外的研究和数据。检索没有语言限制。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依折麦布对比安慰剂,或依折麦布联合其他调脂药物对比单用其他调脂药物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成人患者,随访期至少为12个月。排除标准:整群随机对照试验、随机交叉试验及观察性试验。数据收集与分析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纳入研究、提取数据和评估偏倚风险,通过讨论解决任何分歧或咨询第三人协助判断。通过联系临床试验研究者尽可能获得额外信息及缺失的数据。根据Cochrane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手册,使用RevMan5.3软件数据统计分析。对于二分类变量数据,选择风险比(RR)为效应量,对于数值变量数据,选择均数差(MD)为效应量,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通过卡方检验和I2评价纳入研究地异质性,根据临床特征开展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开展敏感性分析,探索研究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方法对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和分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23,499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的研究均为“依折麦布联合其他调脂药物”对比“其他调脂药物单用或加安慰剂”。本研究结果主要受一项大型试验(IMPROVE‐IT)的影响,在不同的Meta分析中,该试验的权重范围为41.5%98.4%。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单用他汀相比,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可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RR 0.94,95%CI 0.900.98;绝对风险从284/1000降至267/1000,95%CI 256278;纳入10项研究,21,727例受试者),根据基线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试验随访时间长短(≥2年vs.<2年)的亚组分析未发现亚组差异,敏感性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高质量的证据表明,与单用他汀或非诺贝特相比,在他汀或非诺贝特基础上联用依折麦布对全因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RR 0.98,95%CI 0.911.05;纳入8项研究,21,222例受试者),根据基线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试验随访时间长短(≥2年vs.<2年)的亚组分析未发现亚组差异,敏感性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单用他汀相比,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可能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RR 0.88,95%CI 0.810.95;绝对风险从105/1000降至92/1000,95%CI85100;纳入6项研究,21,145例受试者)和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RR 0.83,95%CI0.710.97;风险从32/1000降低至27/1000,95%CI 2331;纳入6项研究,21,205例受试者),敏感性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单用他汀或非诺贝特相比,在他汀或非诺贝特基础上联用依折麦布对心血管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RR 1.00,95%CI 0.8911.12;纳入6项研究,19,457例受试者),敏感性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与单用他汀相比,依折麦布联合他汀可能减少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需要(RR 0.94,95%CI 0.890.99;风险从196/1000降至184/1000,95%CI 175194;纳入7项研究,21,323例受试者),但只纳入低偏倚风险研究的敏感性分析发现两组冠脉血运重建率没有显着差异。在血脂方面,在他汀或非诺贝特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可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D-16.79 mg/dl,95%CI(-17.36,-16.23);纳入21项研究,17,854例受试者]、总胆固醇[MD-19.70 mg/dl,95%CI(-20.48,-18.92);纳入18项研究,16,330例受试者]和甘油三酯[MD-27.58,95%CI(-33.67,-21.49);纳入12项研究,1,253例受试者],并可能轻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D 0.66 mg/dl,95%CI(0.30,1.03);纳入18项研究,16,434例受试者],但大多数血脂的分析中检测到显着的异质性。四个血脂指标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在安全性方面,在他汀基础上联合依折麦布较单用他汀,发生肝病的风险没有显着差异(RR 1.14,95%CI 0.961.35;纳入4项研究,20,687例受试者),证据质量为低,敏感性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尚不确定加用依折麦布是否增加或减少肌病的风险(RR 1.31,95%CI 0.722.38;纳入3项研究,20,581例受试者),由于置信区间宽和事件发生率低,证据质量为极低,敏感性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其他不良事件包括横纹肌溶解症、癌症、胆囊相关疾病和因不良事件停止治疗,依折麦布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敏感性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没有研究报告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结论中等到高质量的证据表明,依折麦布对心血管疾病风险有适度的有益影响,主要减少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然而,依折麦布对临床致命性终点几乎没有影响。依折麦布对心血管的益处可能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关。由于证据质量低和极低,因此没有足够的证据明确依折麦布是否会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依折麦布有益作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已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主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服用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然而,关于依折麦布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以及单药治疗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方面证据有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0](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二、降胆固醇药物也能减少动脉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胆固醇药物也能减少动脉炎(论文提纲范文)

(1)灵芝调脂茶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研究概括
    2.现代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研究
        2.1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2.2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高血压、高脂血症并病
    3.现代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治疗
        3.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3.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4.中医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研究
        4.1 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名
        4.2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4.3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4.4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4.5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收集病例及分组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主要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指标
        4.3 观察周期
    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入组病例一般资料情况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和病程分布
    2 治疗结果
        2.1 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变化
        2.2 脉搏波传导速度变化
        2.3 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变化
        2.4 血压变化
        2.5 病情及安全性检测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灵芝调脂茶药物组成
    2 灵芝调脂茶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理论依据
    3 灵芝调脂茶的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灵芝调脂茶的药物分析
        3.2 灵芝调脂茶组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灵芝调脂茶疗效分析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2)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辨治探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概念
        1.2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1.3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相关研究
    2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2.1 病名归属
        2.2 病因病机
        2.3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研究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一: 中医治疗CTD-TD用药研究
        4.2 研究二: 中医治疗CTD-TD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中医治疗CTD-TD用药研究
        病人纳入情况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分布
        1.2 CTD合并TD患者诊断分布
        1.3 CTD合并TD患者中医证型诊断分布
        1.4 CTD合并TD患者的病历情况
        2 药物使用情况
        2.1 CTD-TD总体用药
        2.2 158例CTD合并TD患者中药归类统计
        2.3 高频率用药统计
        3 辨病用药
        3.1 干燥综合征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用药统计
        3.2 干燥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用药统计
        3.3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用药统计
        3.4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用药统计
    第二节 中医治疗CTD-TD的临床疗效研究
        1 中医药治疗SS-HT的疗效评价
        1.1 总体疗效评定
        1.2 中医证候积分
        1.3 实验室指标
        2 中医药治疗RA-HT的疗效评价
        2.1 总体疗效评定
        2.2 中医证候积分
        2.3 实验室指标
第四章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与年龄
        1.2 CTD合并TD的疾病分布
        1.3 中医证候分布
    2 CTD合并TD中医用药情况
        2.1 高频用药分析
        2.2 核心用药配伍分析
    3 汪悦教授辨治SS合并HT的经验
        3.1 SS-HT病因病机
        3.2 SS-HT用药分析
        3.3 润肺燥,清胃火,兼顾脾胃
        3.4 益气养阴,消肿散结
        3.5 补益肝肾,温阳通络
    4 汪悦教授辨治RA合并HT的经验
        4.1 RA-HT的病因病机
        4.2 RA-HT用药分析
        4.3 结合辨病,提高疗效
    5 中医治疗CTD-TD的疗效评价
        5.1 SS-HT疗效分析
        5.2 RA-HT疗效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饮食习惯
    第二节 高血脂
    第三节 高血脂之中医方剂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观念性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第三节 临床研究实施步骤
    第四节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成果
    第一节 研究个案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临床问诊与投药方剂分析
    第三节 病患自我健康促进与饮食调整分析
    第四节 治疗成效差异分析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意涵
    第三节 研究限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医师参与研究意愿调查表暨同意书
    附录2:高血脂患者参与研究意愿调查表暨同意书
    附录3:中医诊所治疗高血脂症问诊及用药纪录
    附录4:高血脂患者日常饮食习惯纪录表
    附录5: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6:致谢
附件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奈达四步式翻译过程指导下医学英语汉译实践报告 ——以科普文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1.1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1 Source Language Text Analysis
        2.1.1 Introduction to Source Language Texts
        2.1.2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s
    2.2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Task
        2.2.1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2.2 Difficulties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2.3 Measures Taken After the Translation Task
        2.3.1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arget Language
        2.3.2 Evaluation of the Completed Translation Tasks
Chapter3 An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3.1 Introduction to Nida's Four Stag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3.2 Approach of Nida's Four Stages in Medical English Translation
        3.2.1 Analysis
        3.2.2 Transfer
        3.2.3 Restructuring
        3.2.4 Testing
Chapter4 Case Study
    4.1 Analysis in Translating Medical English Popular Science Texts
        4.1.1 Analysis of Morpheme Level
        4.1.2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ds
    4.2 Transfer in Translating Medical English Popular Science Texts
        4.2.1 Transfer from General Meaning to Specific Meaning
        4.2.2 Transfer of Nouns
        4.2.3 Transfer of Pronouns
    4.3 Restructuring in Translating Medical English Popular Science Texts
        4.3.1 Restructuring of the Semantic meanings
        4.3.2 Restructuring of Long Sentences
    4.4 Testing in Translating Medical English Popular Science Texts
        4.4.1 Parallel Text Inspection
        4.4.2 Self Proofreading
        4.4.3 Proofread by Others
Chapter5 Conclusion
    5.1 Finding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rach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Ⅰ Glossary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AppendixⅢ Source Text
Achievements

(8)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中医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则
    2.中医治疗方法
    3.经方验方治疗
    4.针药联合治疗
    5.中成药治疗
    6.中西医结合治疗
    7.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观察疗效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临床疗效比较
        2.3 安全性观察
    3.讨论
        3.1 证候选择依据
        3.2 中医选方依据
        3.3 药物分析及药理研究
        3.4 针刺的理论依据
        3.5 针刺组方分析
        3.6 针刺配穴特点
        3.7 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作用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探讨
    4.研究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依折麦布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依折麦布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依折麦布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GRADE评价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他汀类调脂药物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四、降胆固醇药物也能减少动脉炎(论文参考文献)

  • [1]灵芝调脂茶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刘盈美.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2]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辨治探讨分析[D]. 蔡宝珠(PADUNGKIETTIWONG WACHIRAPOR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3)
  • [4]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5]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D]. 卢慈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奈达四步式翻译过程指导下医学英语汉译实践报告 ——以科普文本为例[D]. 马丽.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洪小思.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9]依折麦布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D]. 詹世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标签:;  ;  ;  ;  ;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也可以减轻动脉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