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时俱进

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时俱进

一、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时俱进(论文文献综述)

宋辉,蔡静[1](2021)在《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思维角度——基于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文中研究指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应注重从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维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建设的维度,切实抓好思想宣传、哲学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从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发展趋势的维度,主动适应意识形态工作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强化这三个维度的工作,建设起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

吴远贤[2](2021)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文中指出利益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指路明灯与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需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并与时俱进地发展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转化。这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本质上是人民这一利益主体对于多层次、多领域内多种利益客体的需要,“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也可以从利益角度做出如下解读:一是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的平衡及拓展;二是城乡、区域、阶层、代际、中央与地方等方面的利益平衡问题;三是经济、公共服务、创新能力、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难题的破解及其利益保障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仍将长期存在。这同时也说明以利益矛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具有新时代特有的规律和特征,另一方面仍旧可以运用利益杠杆来撬解它。本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针、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视角,分析新时代利益现状,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基石、研究依据、实现前提、实现原则、核心内容等,提出在新时代利益格局失衡的社会环境中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以期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等提供政策建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需要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新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石,可以从主体、客体、实现层次三个维度进行宏观把握和考察其主要内容。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一是要把握相关原则,即把握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协调互动、发挥党的统筹协调优势和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原则等。二是要把握好践行利益观的方向,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以“协调”实现利益均衡化(包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等)、以“绿色”实现人与自然利益的永续化、以“开放”保障国内与国外、局部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共享”实现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人民的美好生活共同追求。三是要择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即瞄准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进一步从宏观方面平衡利益格局,从微观角度完善包含激励机制、参与机制、表达机制、分配机制、约束机制、调解机制、补偿机制、预警机制在内的利益整合机制。

刘伟,姜辉,燕继荣,张占斌,祝灵君,郁建兴,陈立旭[3](2021)在《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文中研究表明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的特殊历史时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基因和密码,充分彰显我们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必将指引我们更好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本刊特邀刘伟、姜辉、燕继荣、张占斌、祝灵君、郁建兴、陈立旭等理论界着名专家,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就《决议》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命题进行深度解读。

杨小微[4](2021)在《现代性反思与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性危机的发生事出有因,其在教育上也有各种表现,寻求破解需聚焦于主体性和主体教育的是与非、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与复归、全球化吸纳与本土化坚守、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是支撑还是引领等问题展开反思。教育现代化要走出"现代性危机",对经典现代性应持有既"兼容"又"增容"的基本态度,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来加以破解,在观念层面须借助文化哲学的反思,制度层面应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同时用力,技术层面则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价值融合。怎样推进教育现代化才是可持续的?文章从"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和"一人一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解决的路径,具体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以学校现代化标准引领学校特色化发展,为每一位师生营造丰富多彩、温馨友好的"小生境"。

徐蕾[5](2021)在《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策与建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为例》文中提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迎来发展机遇,作为新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中医药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与相关的两门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并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特点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现状,有针对性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即按照"稳步推进、科研第一、凝练方向、优化队伍"的总体思路,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冯刚[6](2021)在《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文中提出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范畴研究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创新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应着力理论思维与实践导向,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基本论域,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遵循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规律,推动多学科视野融合,聚焦学科改革创新需求,不断提升范畴研究的时代性、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钟明华,刘雅琪[7](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自觉与文化强国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胸怀"两个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目标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建设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化兴国""文化大国",再到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向纵深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为显着优势,将文化的关切从中国文化该向何处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文化建设本身扩展到它所内在和释放出来的文化能量。它以"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创造力强盛""文化凝聚力、引领力巨大""文化影响力、感召力超强"为基本内涵,标定推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必然。新的历史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坚持文化改造的持续性,兼容并蓄、吸收外来,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迸发文化生命力;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形成中国学术的话语权、塑造中国形象上下功夫,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引领,依托"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感召力与引领力。

王卓[8](2021)在《新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工作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互联网+党建"是大势所趋。要推进新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工作发展,就要结合高校党建实际,科学规划、精准把握"互联网+党建"需求;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增强党建宣传效果;加强高校党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党建服务水平;实践中实行舆论监管,加强监督。要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党建工作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增强高校党建科学化、时代化水平。

秦序[9](2021)在《建构人文音乐学科的动员令与进军号——郭乃安先生《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再读有感之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温郭乃安先生三十年前"请把目光投向人"的呼吁,颇有新感触。音乐学是科学,须以科学为基础、为规范,而郭先生强调要以人为本,凸显了音乐研究非科学的另一面,即"人文学科"(humanities)的属性与定位。人文与科学辩证结合,研究才能臻于完善。先生的呼吁还另有深远的学术和文化意义,是校正现有音乐学研究航向、回归人文学科广阔正道的动员令和进军号!应从文化价值相对论出发,立足中国音乐艺术悠久实践和独特文化传统,牢牢把握20世纪以来反思科学主义、技术理性至上等失误的世界人文思想发展的大趋势,自觉建构包含科学音乐学在内的、更深更广也更全面的"中国人文学科音乐研究"(或中国音乐学科研究)宏伟大厦,实现人文学科与科学的高度结合,共同繁荣,真正形成中国自己独特的思想学术话语权,并向全世界发出洪亮的中国声音。

朱鸿亮[10](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二、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时俱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时俱进(论文提纲范文)

(1)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思维角度——基于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化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维度
    (一)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1. 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权威性
        2. 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
        3. 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二)必须科学巩固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
    (三)必须切实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1. 科学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2.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二、统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维度
    (一)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助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1. 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2. 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1.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支撑
        2. 构建科学完备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前提
    (三)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1.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2. 文化生产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文艺创作要遵循“四个坚持”
三、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维度
    (一)意识形态工作要主动适应全球化发展
        1. 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力
        2. 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3. 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公信力
    (二)意识形态工作要全面融入网络信息化发展
        1. 要提升网络使用水平
        2. 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
        3. 要提高网络信息治理能力
    (三)意识形态工作要稳步推进制度化发展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2. 坚持和完善党管意识形态的制度原则
        3. 要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4.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

(2)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依据
        (三)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利益的研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研究
        (三)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四、利益相关概念及其关系阐释
        (一)利益、利益关系、利益格局与利益观
        (二)利益观与唯物史观
        (三)利益与福利、福祉
        (四)利益观与发展观
        (五)利益观与价值观
第一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形成
    第一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提出依据
        一、发展平衡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发展充分问题的提出依据
        三、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依据
    第二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利益观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第二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一、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及需要角度的利益
        二、需要的内涵拓展和层次提升
    第二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论述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基于新发展理念
        一、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践行路径
        二、新发展理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
        三、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第四节 基于新时代论断
        一、新时代的判断依据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及其衍生的系列问题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主体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一、地方政府利益与中央政府利益
        二、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类利益
    第二节 客体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一、经济利益
        二、政治利益
        三、文化利益
        四、社会利益
        五、生态利益
    第三节 历时性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一、既得利益与可得利益
        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三、现实性利益与超越性利益
第四章 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综合考量
    第一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价值前提
        一、人民是新时代的创造主体和权力主体
        二、人民是新时代的利益主体
        三、人民是新时代的评议主体和监督主体
    第二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领域及其特征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领域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原则
        一、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原则
        二、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协调互动原则
        三、发挥党的统筹协调优势原则
        四、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原则
第五章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
    第一节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发展方向
        一、以“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以“协调”实现利益均衡化
        三、以“绿色”实现利益永续化
        四、以“开放”实现国内与国外、局部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五、以“共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第二节 共同富裕集中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
        一、共同富裕概念的历史沿革
        二、共同富裕概念的科学内涵
        三、共同富裕概念的全面阐释
        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及其难点
    第三节 整合机制服务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
        一、利益整合问题概述及其相关概念
        二、利益整合机制的宏观方面
        三、利益整合机制的微观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飞跃
时代课题的拓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科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既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时代课题,既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时代课题,既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保持“人民性”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和动力
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建设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关系
    二、新时代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内在互动关系
    三、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致力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共产党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渊源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奋斗历程
    三、中国共产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世界意义
在研究中国道路中确立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
中国人精神从被动转向主动

(4)现代性反思与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现代化有没有“现代性危机”
    (一)现代化进程何以出现“现代性危机”
        1. 何谓现代性
        2. 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及产生原因
    (二)“现代性危机”有哪些破解之法
    (三)“现代性危机”在教育现代化中有何种表现
        1. 教育中现代性危机的表现是多方位的
        2. 解决方案多样,有可取之处也存在有待商榷之处
        3. 从教育现代性构成的要素与关系上反思危机
二、如何走出教育的“现代性危机”
    (一)教育现代化对经典现代性的“兼容”与“增容”
    (二)以可持续发展破解教育中的“现代性危机”
        1. 教育中的“增长”与“发展”。
        2. 教育、学校和个体发展的“当下”与“未来”。
        3. 区域教育发展的“此地”与“彼地”。
    (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多个层面
        1. 教育观念层面的可持续需借助文化哲学的反思
        2. 教育制度层面的可持续要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同时用力
        3. 教育技术层面的可持续须解决人与物之间的价值融合
三、怎样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才是可持续的
    (一)“一地一案”:教育现代化总体战略地方化的宏观思路
        1.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2. 区域教育现代化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下尝试有效的推进路径
        3. 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一校一策”:区域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落地的中观路径
        1.“生态”是不可或缺的学校现代化标准之一
        2. 现代化标准和指标引领下的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3.“让每一所学校都出彩”需要各方支持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共生
    (三)“一人一境”:个体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中实现的微观过程
        1. 促进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2. 在“平等对待”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实现“一人一境”的关键
        3. 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大生态是“让每一叶风帆都远航”的重要基础

(5)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策与建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迎来发展机遇
2 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
    2.1 理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的关系
    2.2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二级学科的关系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与“毛泽东思
        2.3.1 从内容上看有交叉但又各自独立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发展须牢牢把握相对应的思政课教学实践的主阵地
        2.3.3 教师需处理好双重角色下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3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建设对策与建议
    3.1 稳步推进
    3.2 科研第一
    3.3 凝炼研究方向
    3.4 优化队伍

(6)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时代意义
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两大着力点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发展方向

(7)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自觉与文化强国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自觉
二、新的历史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创造力强盛
    (二)文化凝聚力、引领力巨大,有利于增进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三)文化影响力、感召力超强
四、新的历史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

(8)新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工作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互联网+党建“需求分析
    (一)政策导向
    (二)实际需求
二、新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规划不足,党建工作脱离学生实际
    (二)宣传内容形式单一,线上线下结合不足
    (三)高校“互联网+党建”平台管理服务工作能力不足
    (四)网络监管机制有待增强,高校“互联网+党建”自身监督机制不成熟
三、新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工作路径探究
    (一)结合高校党建实际,科学规划,精准把握“互联网+党建”需求
    (二)高校党建工作应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增强党建宣传效果
    (三)加强高校党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党建服务水平
    (四)在“互联网+党建”实践中实行舆论监管,加强监督
四、结语

(9)建构人文音乐学科的动员令与进军号——郭乃安先生《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再读有感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郭先生呼吁系向“音乐学”界朋友们发出
二、郭先生为何提出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
三、科学的音乐学与人文学科的音乐之学
四、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突出人文学科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时俱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思维角度——基于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J]. 宋辉,蔡静. 天中学刊, 2021(06)
  • [2]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D]. 吴远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 刘伟,姜辉,燕继荣,张占斌,祝灵君,郁建兴,陈立旭. 治理研究, 2021(06)
  • [4]现代性反思与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杨小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1)
  • [5]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策与建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为例[J]. 徐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19)
  • [6]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J]. 冯刚.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1(09)
  • [7]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自觉与文化强国建设[J]. 钟明华,刘雅琪. 广西社会科学, 2021
  • [8]新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工作路径研究[J]. 王卓.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07)
  • [9]建构人文音乐学科的动员令与进军号——郭乃安先生《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再读有感之一[J]. 秦序. 音乐研究, 2021(04)
  •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时俱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