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春秋助动词系统

燕子春秋助动词系统

一、《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万田芳[1](2020)在《《晏子春秋》反义词研究》文中提出《晏子春秋》是春秋时代记录齐国名相晏子德、思、行的传世着作。该书保留大量先秦词汇,常常采用口语对话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研究价值不可低估。本文在学习前人的治学方法、成果之余,对《晏子春秋》中的反义词进行全面分析。全文大致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理清晏子生平、《晏子春秋》一书的流传以及历代对该书的研究概况,其次简要说明了古代汉语反义词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最后阐明本文选择研究《晏子春秋》的语料意义和统计方法。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围绕《晏子春秋》反义词的界定,在语义、语法和语用三大标准之下,确定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体运用方法可分为反义连文、反义对文、否定式结构、语义相反或相对等,共统计出《晏子春秋》里面的反义词246对。正文部分第二章主要是分类描写《晏子春秋》中的反义词,将第一章统计出来的反义词从音节、词性、反义关系、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描写,经过本文的归类统计之后,得到的结论是《晏子春秋》一书的反义词基本符合上古汉语词汇的大体特点。正文部分第三章侧重《晏子春秋》反义词的辨析,依据义位对应关系,主要从双边单项对立、双边多项对立、多边单项对立和多边多项对立四个方面将《晏子春秋》中的反义词进行详尽的辨析。正文部分第四章归纳了《晏子春秋》反义词的特点,主要总结该书反义词的两大特点:不平衡性和义位对应的复杂性。正文部分第五章探讨《晏子春秋》反义词的作用,本文认为反义词研究的作用主要着眼点应放在词汇、修辞、古书注解以及词典编纂这几个方面,并讨论了对比、浑括这两个语言表达的作用。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晏子春秋》反义词的整体特点及研究意义。

王荣梅[2](2020)在《中古汉语可能类助动词研究》文中指出助动词属于常用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使用频率较高,可能类助动词的数量在助动词中所占比重大,具体词义分类较多,如可以表示动力情态的能力义、条件可能义、认识情态的推测可能义,有些词还可以表示值得义、许可义等,但目前尚未有着作对中古汉语时期可能类助动词进行系统详尽的描写,因此对可能类助动词系统较复杂的中古时期进行详细地描写与分析显得至关重要。一是在助动词数量方面,中古时期可能类助动词在数量方面发生了变化:除了继续沿用先秦出现的“可”“能”“得”“足”“克”外,还增加了“容”“办”“任”“中”“堪”“好”等。二是中古汉语的11个可能类助动词,除了“好”和“中”之外,皆可表示动力情态的能力义及条件可能义,其中,有些助动词可以表示多种情态,如:“办”“容”“能”“克”除表示以上二义外,还可以表示认识情态的推测可能义;“容”“可”“得”“足”能表示道义情态的许可义;“堪”“可”“足”可以表示道义情态的估价义,“能”可以表示肯愿义,在可能类助动词中,“可”“能”皆是最常用的多义助动词。三是22个连用组合形式主要分为五类,一是动力情态主语指向表能力义连用;二是动力情态中性类条件可能义连用;三是认识情态表推测可能义连用;四是兼表动力情态能力义与条件可能义连用;五是兼表动力情态条件可能义与道义情态该允类可能义连用。助动词的连用组合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包括语序的不稳定以及在沿用过程中的不稳定,有些词语序不同表义及用法有细微的差别,如:“可堪”表示能力义,而“堪可”既可表能力义,亦可表条件可能义等;沿用过程中的不稳定是除了“足可”“足可以”“足能”“容可”“堪可”一直沿用到元明时期,其余的可能类助动词连用组合仅在中古时期使用,如“能可”“可足”“堪任”等主要出现在中古佛经文献中,这与当时汉译佛经大量涌入并以四字句为主的音步节奏有关。四是助动词“容”“任”“办”主要通过转喻的方式演变。

闫斯文[3](2019)在《上古汉语“给予”类谓语动词历时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拥有最强的活动能力,在句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汉语动词演变研究是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类动词是上古汉语中的常用动词,而且在语法上具有系联三个语义角色的特点,所以本文选取“给予”类谓语动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场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配价理论、语言类型学理论,采用定量调查统计、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比较等方法,列举该类谓语动词在上古不同时期典型语料中有代表性的用例,对各个成员的出现频次与词义、构词、句式、配价进行共时描写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历时演变脉络,总结说明演变特点,解释演变原因。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给予”类谓语动词研究目的、研究价值以及研究方法,列举本文选取的文献与语料,介绍上古汉语动词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分类说明“给予”类谓语动词在上古汉语的分布情况,并统计出现频次,在共时平面上,对上古不同时期“给予”类谓语动词成员进行词义、构词、句式、配价上的辨析,进而从总体上说明该类谓语动词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历时角度考察“给予”类谓语动词的发展变化:(1)旧词的使用情况;(2)新词新义的产生及其使用情况;(3)复音词的构词情况;(4)词义演变方式;(5)句式及演变情况;(6)配价及演变情况,最终梳理出“给予”类谓语动词的演变轨迹。第四部分在对“给予”类谓语动词历时考察的基础上,厘清该类谓语动词的发展过程,归纳演变的特点,探究演变发生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总结全文的结语。

丁新宇[4](2018)在《清华简《管仲》研究》文中提出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进行对比研究,是探究古代学术的重要途径。清华简《管仲》是新见的文献,为我们研究管仲及相关着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清华简《管仲》和《管子》都是以管仲为核心的着作。故而,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助於深入研究《管子》及“管子学派”。第一章重点是清华简《管仲》的文本梳理。笔者综合传世文献及当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清华简《管仲》的文本进行了校释,以补充和更正竹简整理者的整理文字。最终,笔者制定了一篇校定文字。第二章探讨了清华简《管仲》的成书及时代。笔者通过研究清华简《管仲》成书时代,大致确定清华简《管仲》成书在战国中前期,是齐地的管子学派的作品。这为下一章推测《管子》篇章成书时间提供佐证。第三章主要借助清华简等出土文献,研究《管子》成书问题。笔者依据《管子》等传世文献,运用二重证据法,结合清华简、上博简、郭店简等出土文献,将相似篇章组合在一起,分组探讨其成书时代。最终认定,这些篇章的成书年代大多在战国中期。这表明《管子》一书,大致是先秦时代的作品。第四章重点在清华简《管仲》的思想。与《管子》相比,清华简《管仲》更简单、原始。其思想大致在《管子》思想的范畴内。“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思想、朴素的民本思想、亲贤远佞的用人思想、类似五行的政治思想、以史为鉴的思想、君劳臣逸的君臣观等,都与《管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认为,清华简《管仲》是一篇具有经世致用倾向,以纠正当时不合理现实为目的的政论文。通过清华简《管仲》和《管子》的研究。笔者发现,同《管子》相比,清华简《管仲》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多有不及。但在细微处,如亲贤远佞的人才思想、类似五行的政治思想、以史为鉴的思想、君劳臣逸的君臣观等,都有发挥。正是以清华简《管仲》为代表的出土文献出现,《管子》的价值才能得到进一步体现。

王健[5](2017)在《《新五代史》助动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助动词是动词内部一个封闭的类,有其自身特色,在口语和书面中广泛使用。语言学家们在这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现代汉语助动词研究较充分,上古和中古助动词研究次之,近代汉语助动词的研究成果较薄弱。王力先生也曾提出:“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应该多做一些断代专书的研究。”因此,笔者选取了《新五代史》作为语料,该书的语言大多数采用了笔记小说的形式,较好地反映了当时语言的真实面貌。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上,以期描绘出《新五代史》助动词整体使用情况,探索助动词发展演变规律,并与前后时期助动词使用情况进行纵向比较,静态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希望对近代汉语助动词贡献出一份力量,为近代语法史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资料。笔者对《新五代史》助动词的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共分为三节来进行讨论。第一节笔者从语言学角度、历史文化角度和编纂内容及方法的角度归纳《新五代史》的既往研究成果。可知,《新五代史》在语法研究方面比较欠缺,在助动词研究方面还是空白。第二节笔者总结前人对汉语助动词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及评价。第三节笔者对《新五代史》助动词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是对《新五代史》助动词分类研究。从意义及句法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第三部分是选取《新五代史》中几个典型助动词进行描写及探索其历时演变情况,试图找出助动词发展变化规律。第四部分是《新五代史》助动词比较研究。本章将《新五代史》中助动词使用情况,分别与先秦、中古和近代汉语助动词使用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归纳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探索其原因。

李成,陈谙哲[6](2017)在《简本《晏子春秋》与传世本对读札记》文中研究指明银雀山汉简中的《晏子春秋》与传世本的《晏子春秋》存在大量的异文,虽有诸多学者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考证,然仍存在争议颇大及未被提及之处,现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地考辨与分析,以期有裨于《晏子春秋》的研究。

陈晓莉[7](2016)在《《左传》助动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助动词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词类。自《马氏文通》以来,学者们对助动词的性质、范围、数量、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左传》助动词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和分析,确定了其助动词系统(包括19个),详细考察了它们的语义和功能。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一、绪论。梳理已有助动词研究成果,确定助动词的定义和判定标准;分析《左传》助动词研究现状,概括介绍《左传》助动词系统;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二、《左传》可能类助动词研究。详细考察“可”“可以”“克”“能”“得”“足”“足以”“获”“堪”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点,对它们之间语法功能的异同进行辨析。三、《左传》意愿类助动词研究。考察分析“敢”“欲”“愿”“肯”“忍”“慭”6个意愿类助动词的用法、语义特点及功能。四、《左传》必要类助动词研究。确定《左传》中“必”“如”的助动词用法,分析“宜”“当”的用例及语义特点。五、《左传》助动词的历时比较。将《左传》助动词与甲骨文、金文、《史记》等文献中的助动词进行对比,大致展示了汉语助动词的发展轨迹。六、结语。本文总结并归纳出《左传》助动词的特点:1.助动词的使用情况不平衡。2.三类助动词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各有特点。3.同类助动词在使用中呈现对立互补的分布。4.《左传》中已经出现了双重否定形式。5.双音节助动词开始出现。

李莹[8](2016)在《《孟子》助动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时期是我国古汉语发展的源头,对先秦时期助动词的研究有助于理清助动词发展历史的脉络及分支。本文选取《孟子》这一先秦典范作为语料,通过对《孟子》助动词系统的概括与分析,力争能够为先秦助动词研究乃至整个助动词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些许资料。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一,对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进行概括与阐述,《孟子》一书既生动的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语言风貌,又是我国两千多年书面语的滥觞,是古汉语研究宝贵的语料库;第二,对助动词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考察其名称、词性、分类标准及助动词+VP性质等问题。重点对先秦助动词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三,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助动词判定标准。第二部分,《孟子》助动词分类研究。分为可能类6个:可、可以、能、足、足以、得;意志类5个:敢、忍、欲、愿、屑;应该类2个:当、宜。采用穷尽统计与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个助动词的句法结构、语义、语用进行详细分类,并且举例分析,基本清晰展现了《孟子》助动词系统的概况。第三部分,《孟子》助动词比较研究。首先,对《孟子》助动词系统中语义、语用相近的各组助动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异同;其次,对《孟子》中三大类助动词进行总体比较,发现可能类助动词出现频率最高,应该类助动词出现频率最低。最后,将《孟子》助动词与其它作品助动词进行比较。《孟子》助动词与先秦时代其它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在先秦时代,可能类助动词发展最为充分,"可"、"能"出现频率最高;意志类助动词基本发展成熟,"欲"、"敢"出现频率最高;应该类助动词比较少见。《孟子》与后世中古时期助动词进行比较:可能类助动词仍然占据最大比重,"克"、"堪"逐渐消亡;意志类中"欲"发展的更为成熟;应该类助动词获得极大发展,不仅出现新的助动词,在频率上也迅速增加。第四部分,结语。总结全文,助动词系统内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新生、有消亡,体现了"趋简性与繁复性并行不悖"的原则。

刘迪迪[9](2016)在《《聊斋志异》助动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界对助动词的范围、划定标准和基本语法功能等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本文试图对明清时期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助动词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和描写,详细考察文本中出现的“可以”“可1”“能”“得”“足”“堪”“敢”“肯”“忍”“要”“欲”“愿”“屑”“当”“须”“宜”“应”“可2”等18助动词。对《聊斋志异》中助动词的语法特点一一进行说明,对现代汉语助动词的研究起一定的参考作用。论文主要分以下部分:一、绪论部分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价值及现状进行说明,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对助动词进行非全面的综述,主要列数学界对助动词的名称、含义、划定标准、类属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前人典型的研究成果,在对其充分吸取之上确立助动词的概念,类属划分以及划定标准。将《聊斋志异》中的助动词分为可能、意愿、应当三类。二、在细致分类的基础上,对《聊斋志异》中出现的助动词进行详尽的统计分析和描写,考察每个助动词的具体使用情况总结出其语法特征。此外对助动词的各种句法形式,如否定形式、连用等进行初步的考察和研究。三、分析《聊斋志异》助动词的语义基础,对该文本中助动词的义素进行区分和划类。并在举例的基础上,对每一类助动词的义素进行了分析。四、比较《聊斋志异》助动词的不同句法形式及其使用情况。对助动词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初步讨论。

常雪梅[10](2014)在《《鼻奈耶》助动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鼻奈耶》产生于东晋时期,是该时期的佛经翻译名家竺佛念所译。《鼻奈耶》属于戒律部,主要记述了佛法戒律以及戒律制定形成的过程,内容类似于对法律条款做的文字图解,语言生动形象,口语性较强,通俗易懂,因此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但是,目前对于《鼻奈耶》的语言研究还很少,尤其是其中的助动词,至今未见相关论文进行研究。本文将《鼻奈耶》中的助动词做为研究对象,力求将文中的助动词做详尽的阐述。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为引言。这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我们首先对《鼻奈耶》及其作者竺佛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鼻奈耶》语言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2)然后我们对现代汉语助动词的范围及分类方法进行了梳理,接着讨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通过形式与意义两个判定标准,最终确定《鼻奈耶》中共有“能、应、当、必、可、得、足、宜、须、要、堪、欲、愿、乐、肯、敢、中”17个助动词。(3)最后,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对本文依据的版本和符号意义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正文。在此部分,我们将《鼻奈耶》中的17个助动词分为三大类:(一)表可能性:“可、能、得、足、堪、中”6个;除此之外,“欲、愿、乐、肯、敢”5个助动词,它们具有可能性的含义,但又有不同于前6个助动词的特点,即都可用作动力情态主语指向类表意愿的情态动词,又因为他们的情态意义较相近,所以将其与前6个助动词分开进行讨论。(二)表盖然性:“应、当、宜”3个;(三)表必然性:“必、须、要”3个。本文将分三章对这17个助动词进行阐述。在阐述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各类助动词进行总括性描写,其后在各个小节中进行分类阐述,通过论述与举例相结合的方式,将助动词的产生年代、使用频率、情态意义分类、用法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本文所列助动词中,因为分类方法的不同,学界对于“中、乐”两个词是否是助动词并没有定论,本文在进行描述时,还阐述了将其视为助动词的依据。在正文的最后部分,我们还将《鼻奈耶》与其它典籍中助动词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我们利用学术界对《诗经》、《尚书》(今文)、《国语》、《左传》、《论语》、《孟子》、《墨子》、《晏子春秋》、《韩非子》、《管子》、《战国策》、《史记》、《论衡》、《六度集经》、《三国志》、《搜神记》、《摩诃僧只律》、《五分律》、《世说新语》、《百喻经》、《敦煌变文》、《六祖坛经》、《入唐求法巡礼记》、《朱子语类》24部汉语典籍中的助动词所进行的研究数据,比较并总结《鼻奈耶》与这些文献中助动词在总体数量、使用频率、具体用法等方面的差别,同时对助动词的组合连用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因为各典籍在篇幅字数上存在差别,所以我们在进行比较时,重点将《鼻奈耶》和与其字数相当的语料进行比较,而其余语料,则作为不同类别助动词历时发展梳理过程中的研究依据。第三部分是结语。在这部分,我们将前文的阐述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鼻奈耶》中助动词的特点,接着将《鼻奈耶》中的助动词与其他时期典籍中的助动词比较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性陈述。

二、《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晏子春秋》反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晏子春秋》简介及研究概况
    二、古代汉语反义词研究现状述评
    三、《晏子春秋》反义词的研究意义和统计方法
第一章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界定
    第一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判定标准
        一、语义标准
        二、语法标准
        三、语用标准
    第二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判定方法
        一、反义对文
        二、反义连文
        三、否定式结构
        四、义位相反或相对
第二章 《晏子春秋》反义词分类描写
    第一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音节分类
        一、单音节反义词
        二、双音节反义词
        三、单音节对双音节反义词
    第二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词性分类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副词
        五、代词
    第三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反义关系分类
        一、互补关系
        二、极性关系
        三、反向关系
        四、对称关系
    第四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语义分类
第三章 《晏子春秋》反义词辨析
    第一节 双边单项对立
        一、单音节双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二、双音节双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三、单音节对双音节双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第二节 双边多项对立
    第三节 多边单项对立
    第四节 多边多项对立
第四章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特点
    第一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不平衡性
        一、《晏子春秋》音节对应的不平衡性
        二、《晏子春秋》反义词义位对应的不平衡性
        三、《晏子春秋》反义词使用频率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对应关系的复杂性
        一、本义与本义相反
        二、本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
        三、引申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
第五章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作用
    第一节 反义词的作用
    第二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中古汉语可能类助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拓展空间
    三、研究方法、语料选择与说明
第一章 中古新生的可能类助动词句法语义分析
    一、“堪”的句法语义分析
    二、“容”的句法语义分析
    三、“办”的句法语义分析
    四、“任”的句法语义分析
    五、“中”的句法语义分析
    六、“好”的句法语义分析
第二章 一直沿用的可能类助动词句法语义分析
    一、“可”的句法语义分析
    二、“能”的句法语义分析
    三、“得”的句法语义分析
    四、“足”的句法语义分析
    五、“克”的句法语义分析
第三章 中古汉语可能类助动词的连用组合探析
    一、动力情态主语指向表能力的连用
    二、动力情态表条件可能连用
    三、认识情态表可能性的连用
    四、兼表动力情态能力义和条件可能义的连用
    五、兼表动力情态与道义情态的连用
第四章 可能类助动词语义发展机制的个例研究
    一、“容”的语义发展机制
    二、“任”的语义发展机制
    三、“办”的语义发展机制
结语
主要引用书目及版本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3)上古汉语“给予”类谓语动词历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价值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价值
    1.2 研究对象与语料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语料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上古汉语动词研究现状
        1.3.2 上古汉语“给予”类动词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给予”类谓语动词的共时考察
    2.1 “进献”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1.1 上古汉语前期“进献”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1.2 上古汉语中期“进献”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1.3 上古汉语后期“进献”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1.4 小结
    2.2 “赏赐”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2.1 上古汉语前期“赏赐”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2.2 上古汉语中期“赏赐”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2.3 上古汉语后期“赏赐”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2.4 小结
    2.3 “赠送”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3.1 上古汉语前期“赠送”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3.2 上古汉语中期“赠送”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3.3 上古汉语后期“赠送”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3.4 小结
    2.4 “交还”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4.1 上古汉语中期“交还”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4.2 上古汉语后期“交还”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4.3 小结
    2.5 “一般给予”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5.1 上古汉语前期“一般给予”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5.2 上古汉语中期“一般给予”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5.3 上古汉语后期“一般给予”类谓语动词的词义配价分析
        2.5.4 小结
第三章 上古汉语“给予”类谓语动词的历时演变
    3.1 “给予”类谓语动词旧词的使用情况
    3.2 “给予”类谓语动词新词新义的产生及使用情况
    3.3 “给予”类谓语动词复音词的构词情况
    3.4 “给予”类谓语动词词义演变方式
    3.5 “给予”类谓语动词的句式及演变情况
    3.6 “给予”类谓语动词的配价及演变情况
    3.7 小结
第四章 “给予”类谓语动词历时演变的特点与原因
    4.1 “给予”类谓语动词历时演变的特点
    4.2 “给予”类谓语动词历时演变的原因
        4.2.1 内部原因
        4.2.2 外部原因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清华简《管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方法
    四、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清华简《管仲》校释
    一、凡例
    二、题解
    三、隶定文
    四、校释
    五、校定文
第二章 清华简《管仲》文本问题研究
    一、清华简《管仲》与《管子》文本对比研究
    二、清华简《管仲》的文本特徵
    三、清华简《管仲》的文本归属推测
第三章 清华简《管仲》成书研究
    一、清华简《管仲》的成书考
    二、版本变迁对《管子》成书研究的影响
        (一)刘向校书前的《管子》
        (二)刘向校《管子》
        (三)罗根泽等人观点的分析
    三、清华简、上博简、郭店简与《管子》部分篇章成书考
        (一)《管子》“三匡”成书
        (二)《管子·明法》及《形势解》成书
        (三)《管子·七臣七主》等篇成书
        (四)《管子》《霸形》《戒》诸篇成书
        (五)《管子·水地》成书
        (六)《管子》部分篇章成书时间
第四章 清华简《管仲》思想研究
    一、君劳臣逸
    二、“五行”思想
    三、亲贤远佞
    四、清华简《管仲》其他思想
        (一)“学不可以已”的求学思想
        (二)朴素的民本思想
        (三)以史为鉴的历史观
        (四)刑德并重的治国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五代史》助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五代史》研究概况
        (一)《新五代史》的既往研究
        (二)《新五代史》研究价值
        (三)本文研究方法
    二、汉语助动词研究概述
        (一)助动词名称、词性、范围与分类、语法功能概说
        (二)前人对助动词所做历时或共时考察概说
    三、《新五代史》中助动词相关界定
        (一)助动词相关问题界定
        (二)符号相关说明
第一章《新五代史》助动词的分类研究
    第一节 可能类助动词
        一、可
        二、可以
        三、得
        四、能
        五、足
        六、足以
        七、堪
    第二节 意志类助动词
        一、敢
        二、忍
        三、欲
        四、愿
        五、肯
    第三节 应该类助动词
        一、合
        二、须
        三、当
第二章《新五代史》中典型助动词的历时演变考察
    第一节“得”历时演变考察
    第二节“欲”历时演变考察
    第三节“能”历时演变考察
    第四节“当”历时演变考察
    第五节“可”与“可以”历时演变考察
        一、先秦时期“可”与“可以”
        二、两汉时期“可”与“可以”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与“可以”
        四、唐五代时期“可”与“可以”
        五、宋代时期“可”与“可以”
第三章《新五代史》助动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新五代史》各类助动词使用情况比较研究
    第二节 《新五代史》与其他文献助动词的比较研究
        一、《新五代史》与先秦和中古文献助动词的比较研究
        二、《新五代史》与同时期文献助动词的比较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6)简本《晏子春秋》与传世本对读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者死”还是“过之者诛”
二、“任治不傲穷”还是“在治不傲穷”
三、“古者百里异名”还是“古者百里异俗”
四、“意难之不至也”还是“意难难不至也”
五、“观上之所欲而微为之偶(或窃),求君逼尔而阴为之与,
六、“公正”还是“正公”抑或“至公”
七、“三踊而出”还是“九踊而出”
八、“立命而建事”之“建”字解
九、“道国先民”还是“导众存民”

(7)《左传》助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助动词研究概述
        1.1.1 已有研究成果
        1.1.2 助动词的名称、性质等问题简说
    1.2 本文对助动词的界定
        1.2.1 助动词的定义
        1.2.2 助动词的判定标准
    1.3 《左传》助动词研究现状
    1.4 《左传》助动词概貌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左传》可能类助动词研究
    2.1 可可以
        2.1.1 “可”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特点
        2.1.2 “可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点
        2.1.3 “可”“可以”语法功能差异
        小结
    2.2 克
    2.3 能
        2.3.1 “能”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特点
        2.3.2 “克”和“能”
        小结
    2.4 得可得
        2.4.1 “得”的句法结构及语义特点
        2.4.2 “得”与“可”“能”
        2.4.3 可得
        小结
    2.5 足足以
        2.5.1 “足”的句法结构及语义特点
        2.5.2 “足以”的句法结构及语义特点
        2.5.3 “足”“足以”语法功能差异
        小结
    2.6 获堪
        2.6.1 “获”的句法结构及语义特点
        2.6.2 “堪”的助动词用法及特点
        小结
第三章 《左传》意愿类助动词研究
    3.1 敢
    3.2 欲
    3.3 愿
    3.4 肯
    3.5 忍慭
        3.5.1 “忍”的助动词用法及其特点
        3.5.2 “慭”的助动词用法及其特点
        小结
第四章 《左传》必要类助动词研究
    4.1 必
    4.2 如
    4.3 宜当
        4.3.1 “宜”的助动词用法及其特点
        4.3.2 “当”的助动词用法及其特点
        小结
    4.4 否定的不对称性
        4.4.1 否定句法位置的不对称性
        4.4.2 否定句与肯定句的不对称性
第五章 《左传》助动词的历时比较研究
    5.1 《左传》助动词历时比较
        5.1.1 《左传》与甲骨文、金文助动词比较
        5.1.2 《左传》与《史记》、《杂宝藏经》助动词比较研究
        5.1.3 《左传》与《朱子语类》、《醒世姻缘传》助动词比较研究
    5.2 《左传》助动词的历时比较的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孟子》助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孟子》及其相关研究
        一、孟子及《孟子》其书
        二、《孟子》文献研究简述
    第二节 助动词研究概述
        一、助动词总体研究
        二、先秦助动词研究概况
        三、本文助动词判定标准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孟子》助动词分类研究
    第一节 可能类助动词
        一、可
        二、可以
        三、能
        四、得
        五、足
        六、足以
    第二节 意志类
        一、敢
        二、忍
        三、欲
        四、愿
        五、屑
    第三节 应该类
        一、宜
        二、当
第三章 《孟子》助动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孟子》相近助动词比较分析
        一、可与可以
        二、足与足以
        三、欲与愿
        四、可与能
        五、能与得
    第二节 《孟子》各类助动词使用情况比较研究
    第三节 《孟子》与其他作品助动词的比较研究
        一、《孟子》与同时期(先秦)作品助动词比较研究
        二、《孟子》与中古作品助动词比较研究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聊斋志异》助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
        0.2.1 二十世纪以来近代汉语助动词的研究现状
        0.2.2《聊斋志异》的研究现状
        0.2.3 研究目的
    0.3 研究方法
        0.3.1 研究方法
        0.3.2 本文凡例
    0.4 助动词的界定等问题
        0.4.1 助动词的名称问题
        0.4.2 助动词的词性问题
        0.4.3 助动词的界定问题、范围和分类
第一章 《聊斋志异》助动词的句法研究
    1.1 可能类助动词的句法结构分析
        1.1.1 可以
        1.1.2 可1
        1.1.3 能
        1.1.4 得
        1.1.5 足
        1.1.6 堪
    1.2 意愿类助动词的句法结构分析
        1.2.1 敢
        1.2.2 肯
        1.2.3 忍
        1.2.4 要
        1.2.5 欲
        1.2.6 愿
        1.2.7 屑
    1.3 应当类助动词的句法结构分析
        1.3.1 当
        1.3.2 须
        1.3.3 宜
        1.3.4 应
        1.3.5 可2
    1.4 连用的助动词的句法结构分析
        1.4.1 表可能类连用
        1.4.2 表意愿类连用
        1.4.3 表应当类连用
        1.4.4 表可能类与表应当类连用
        1.4.5 表意愿类与表可能类连用
    1.5《聊斋志异》助动词分析
        1.5.1 各类助动词的使用情况较不均衡
        1.5.2 与助动词搭配的否定副词各具特色
第二章《聊斋志异》助动词的语义研究
    2.1《聊斋志异》中助动词的语义概况
        2.1.1《聊斋志异》助动词的语义基础
        2.1.2《聊斋志异》助动词的义素分析
    2.2 表可能类的助动词的语义分析
        2.2.1 可以
        2.2.2 可1
        2.2.3 能
        2.2.4 得
        2.2.5 足
        2.2.6 堪
    2.3 表意愿类的助动词的语义分析
        2.3.1 敢
        2.3.2 肯
        2.3.3 忍
        2.3.4 要
        2.3.5 欲
        2.3.6 愿
        2.3.7 屑
    2.4 表应当类的助动词的语义分析
        2.4.1 当
        2.4.2 须
        2.4.3 宜
        2.4.4 应
        2.4.5 可2
第三章 对《聊斋志异》助动词其他问题的讨论
    3.1 与同时期典籍助动词的使用情况比较
        3.1.1 助动词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
        3.1.2 与同期典籍助动词有明显差异
    3.2 肯定和否定形式的使用情况
        3.2.1 部分助动词能进入“X不X”结构
        3.2.2 否定形式较为多样
        3.2.3 肯定和否定形式使用情况有一定的承古性
    3.3 助动词连用的情况
        3.3.1 助动词连用形式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
        3.3.2“当”“可”在助动词连用中出现频率较高
    3.4 修饰助动词的副词
        3.4.1 修饰助动词的副词种类齐全
        3.4.2 出现副词多类的现象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0)《鼻奈耶》助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关于竺佛念及《鼻奈耶》
        1.1.1 关于竺佛念
        1.1.2 关于《鼻奈耶》
    1.2 《鼻奈耶》词汇研究现状
    1.3 现代汉语助动词的范围及分类
    1.4 本文的研究范围
    1.5 本文依据的版本以及符号说明
第2章 《鼻奈耶》中表可能性的助动词
    2.1 能、可、得、足、堪、中
        2.1.1 能
        2.1.2 得
        2.1.3 可
        2.1.4 足
        2.1.5 堪、中
    2.2 欲、愿、乐、肯、敢
        2.2.1 欲
        2.2.2 愿
        2.2.3 肯
        2.2.4 敢
        2.2.5 乐
第3章 表盖然性的助动词
    3.1 应
        3.1.1 情态类别
        3.1.2 用法
    3.2 当
        3.2.1 情态意义
        3.2.2 用法
    3.3 宜
第4章 《鼻奈耶》中表必然性的助动词
    4.1 必
        4.1.1 情态类别
        4.1.2 用法
    4.2 须
        4.2.1 情态类别
        4.2.2 用法
    4.3 要
第5章 《鼻奈耶》与其它典籍中助动词比较
    5.1 可能性助动词的比较
        5.1.1 “能、可、得、足、堪、中”的比较
        5.1.2 “欲、愿、乐、肯、敢”的比较
    5.2 盖然性助动词的比较
    5.3 必然性助动词的比较
    5.4 助动词连用形式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四、《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晏子春秋》反义词研究[D]. 万田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中古汉语可能类助动词研究[D]. 王荣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上古汉语“给予”类谓语动词历时演变研究[D]. 闫斯文. 吉林大学, 2019(10)
  • [4]清华简《管仲》研究[D]. 丁新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新五代史》助动词研究[D]. 王健.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6]简本《晏子春秋》与传世本对读札记[J]. 李成,陈谙哲.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7]《左传》助动词研究[D]. 陈晓莉. 西北大学, 2016(05)
  • [8]《孟子》助动词研究[D]. 李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9]《聊斋志异》助动词研究[D]. 刘迪迪.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10]《鼻奈耶》助动词研究[D]. 常雪梅. 吉林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燕子春秋助动词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