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公司CIMS的实施与经验

最佳公司CIMS的实施与经验

一、倍达公司CIMS的实施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宋伟志[1](2017)在《QLC石化公司安全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全生产管理是石化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石化工厂发生的事故触目惊心;国家十三五规划为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布局七大石化产业基地,民营企业开始大举进入石化行业、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越来越大,在建拟建装置规模均达到世界级规模,更对安全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安全管理水平也同时代表了我国的工业安全管理水平。事故的四个直接致因要素人、机、环境、管理中,工艺技术、设备制造和材料研发不断进步,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愈来愈好,工艺设备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显着降低;现在大部分事故的发生都可以追溯到人和管理两个因素,所以如何提高行业、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稳定运行,是现在工业发展、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研究以国内外资某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总结相关资料,对其组织结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建设和行为管控等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从而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例如管理层变动的不利影响、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深度不够、安全文化建设后劲不足等。研究同时比较并借鉴和参考了杜邦、丰田、中国石化等内外知名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和体系,例如树立安全投入即是效益、把生产安全延伸到员工的生活等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吸收和运用这些成果的措施。研究在已有的事故致因“2-4模型”的基础上提出“1-2-4模型”:即1个安全信息平台、组织和个人2个层面,文化的根源原因、制度的根本原因、员工意识和知识的间接原因以及员工行为的直接原因共4个原因。针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该模型提出QLC公司安全管理改进的措施,包括规划、打造使用的安全信息平台、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聘用专业人员,扎实的引入体系建设和对标活动,循序渐进的培养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真正以人为本,将强培训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传授员工安全知识,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等;从而促进QLC公司不断更新、改进安全管理水平,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以及和谐的社区企业关系。

李虎正[2](2016)在《《大韩民国品牌影响力》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品牌经营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对品牌的认识。品牌的概念已扩大到个人乃至国家层面,不再局限于企业范围。如今它已成为衡量企业与国家竞争力的尺度,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化现象已经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与审美观。良好的品牌形象直接关系到经济创收。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未来学、经济学、人文学学者从多方面考虑品牌的作用及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所在。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为翻译项目,该项目是《大韩民国品牌影响力》韩汉翻译实践项目。笔者选取《大韩民国品牌影响力》的前言、目录、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韩文字数为93,063字,译文字数为58,940字。《大韩民国品牌影响力》的作者是柳钟安,由《出好书((?))》出版社发行。该报告主要分为引言、翻译项目简介、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附录A译文与附录B原文等部分。在第一章的引言中通过介绍这本书来表明选题目的及意义;第二章的翻译项目简介分为作品简介与作者简介;在第三章的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中,首先对文本类型进行了定位,其次对原文语言特点、风格,目标群体的语言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报告中重点放在了第四章“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是否符合译入语语言习惯与常理、是否从宏观视角出发等方面着手,详述了笔者对翻译难点的解决方法。经过实践,笔者得出如下结论:(1)翻译工作必须要有充分的译前准备与规划,准备的程度关乎整篇译文的质量。(2)平行文本对译文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3)从宏观视角去分析原文,解决微观问题。(4)译文一定要符合译入语语言习惯。

黄丹[3](2014)在《基于“六大系统”的矿山CIMS生产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在我国矿山基本落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体系构架在安全应急管理之外有宽广的应用空间。开展基于“六大系统”生产管理体系研究,实现矿山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管理与维护工作融入到每日的生产工作中,进一步挖掘“六大系统”在矿山的应用价值。通过熵增理论和集对分析原理定量分析评价了CIMS管理效用及“六大系统”的建设水平。基于“六大系统”建设矿山CIMS生产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利用技术手段使生产信息高度集中,强调管理体系构建与管理思想融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凡口铅锌矿为例,介绍了矿山“六大系统”CIMS基本构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阐述了CIMS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体系以及各层次的技术内涵、技术特征、管理功能和应用模式。基于“六大系统”的技术手段,支撑起CIMS体系构架,从而确立了矿山生产管理信息化CIMS体系。(2)分析了矿山“六大系统”CIMS生产管理体系对企业精细化、扁平化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促进作用及其与数字矿山的关系。熵增原理综合评价指出,实施矿山“六大系统”CIMS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3)为了促进矿山CIMS建设,综合评价“六大系统”服务CIMS生产管理的能力,在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对“六大系统”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对“六大系统”的建设水平做深层次的评估,不仅侧面反映企业的重视程度和安全水平,而且为其深层次应用做铺垫。根据综合分级评价模型,对凡口铅锌矿“六大系统”进行评估定级。(4)以凡口铅锌矿为例,说明研究和建立CIMS体系的技术路线是以“六大系统”为依托,并具体分析了技术手段和管理应用。(5)进一步推进以“六大系统”为基础的矿山CIMS管理体系建设,结合设计与参与建设“六大系统”的研究与现场经验,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现有“六大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阐述矿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型,需要加强CIMS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六大系统”在今后生产中的深层次应用。

孙旨义[4](2009)在《基于Profibus的现场总线技术在制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详细介绍了Profibus的现场总线技术体系结构、传输技术、拓扑结构和通信技术,以及基于Profibus的现场总线技术在制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体会。

王强[5](2009)在《石化MES培训系统设计与培训测评系统开发》文中认为石油化工行业制造执行系统(MES)具有业务规模大、操作复杂、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石化企业的广泛应用对MES操作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石化企业综合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仿真培训成为岗位操作培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研究和开发石化MES操作培训系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石化仿真培训的研究发展概况后,对石化企业MES培训的培训体系、系统构建、教案设计和培训测评等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比较传统培训方式的优劣以及其他领域先进培训方式对石化MES培训的可借鉴性、分析石化MES的业务流程和需求,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操作技能与管理分析并重、集培训与研究于一体的石化MES培训体系。2.围绕石化MES装置校正、调度平衡和统计平衡的分层物料平衡策略相关岗位的业务要求和培训需求,以石化MES软件系统工厂业务模型为载体,以生产调度仿真平台为依托,设计了石化企业MES培训系统的架构及实现方法。3.通过模拟工厂生产测量数据的不平衡性,为装置校正、调度平衡和统计平衡三大业务岗位培训设计了三个不同难度梯次的培训教案,并实现了培训教案的可配置。4.根据石化MES装置校正、调度平衡和统计平衡三大业务岗位的培训需求,分别设计了各岗位的培训测评指标,提出了分岗位分难度梯次的培训测评标准,并完成了石化MES培训测评系统的软件实现。5.石化MES培训系统经过50多人次的培训,性能达到设计要求,显示了所研制的MES培训系统的工程可用性。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了石化MES仿真培训在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若干个问题。

王栋[6](2008)在《基于PC的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产品需求的多样化进一步扩大,个性化需求得到迅速增强,能否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质量最好、环境负荷最小的产品将决定一个企业的效益乃至生存。虚拟样机技术无疑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设计成功率,缩短产品设计周期。由于虚拟样机的“贵族化”身份,使得真正需要此项技术的广大潜在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用户无法使用。本文研究的目标为:在PC机上研究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的实现原理与方法,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对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要求。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①装配模型是虚拟样机开发的基础。在对已有装配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指出了已有模型的优缺点,并提出了针对PC的基于扩展组节点场景图技术的虚拟装配模型,该模型兼顾了虚拟装配、虚拟加工、工作过程及工程分析可视化的仿真功能需求。②本文提出了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的框架结构;给出了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内部的交互模式及运行机理;讨论了在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上进行虚拟样机开发的工作流程;并提出了通用舞台的搭建技术。③针对PC的交互特点,实现了虚拟样机开发工艺人员使用的人机多模式交互。包括基于文本格式交互的虚拟样机本体的构建技术,定义了V语言的语法,并从逻辑上进行了原理的实现;包括基于新的虚拟装配场景图技术和Open Inventor引擎机制相结合的交互实现技术;还包括基于虚拟控制器的交互模式的实现;给出了基于三维鼠标技术的人机交互模式的数据结构。④研究了加工仿真和工作过程仿真的关键实现技术,包括切削仿真、立体显示、颜色改变、粒子系统、物体透明度的精确时间控制等关键技术的实现。⑤在工程分析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中,不但实现了小数据量的刀具温度场的实时性物理仿真,同时开发了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与FLUENT的接口程序,从而实现了PECVD各腔室温度场大数据量的后处理显示,增强了数据场的可视化效果。本论文的研究均在PC上完成,开发工具有:Visual C++.NET、Open Inventor5.0、OpenGL、Unigraphics NX2.0等。以上海机床厂的CJK6430数控车床、申威达有限公司的QZ104切纸机及上海太阳能有限公司的新型PECVD设备为应用实例,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新的技术进行了验证和实现。

翟秀云[7](2006)在《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备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设备作为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在现代企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设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备维修工作中为了缩短停歇时间而事先准备的各种修理零部件,通称为备件。备件管理是对备件的供、管、用、修4个环节进行管理,为设备正常维护检修和应急处理提供物资保障,是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运行管理和检修管理一起被称为设备管理的3大支柱。备件管理涉及到机械专业知识、物资管理、财务核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要求高、涉及面广、繁杂、责任重的工作。备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设备维修时间、维修质量、设备的可开动率以及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环保等诸多方面。但在实际企业管理运作过程中,备件管理往往是其薄弱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本论文在充分调研同类企业设备备件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该公司的实际需要,综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IT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利用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对设备备件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功能模型、数据库系统等进行了设计,并对系统的编码、安全体系的一系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功的开发出了该公司设备备件管理信息系统。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充分调研现该公司工作业务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规划了系统的业务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设计,实现了设备备件的供、管、用、修4个环节的管理自动化。(2)本文在充分分析了设备备件管理系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并利用专用建模工具IDEF0和IDEF1X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并且详细的设计了数据库系统,系统还考虑了数据库的分布式策略,并对其数据的一致性、并发性、数据发布等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系统的成功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从系统的可靠性、通用性和经济实用性方面出发,建立了设备备件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体系和安全体系,提出了系统的科学性开发策略,从而为系统的成功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4)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以Oracle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以Delphi7.0、JSP+JavaBean为前台开发工具,成功开发了功能齐全、界面友好、使用简便、可靠性高、开放性好、实用性和通用性强的设备备件管理信.息系统,并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钟杰[8](2006)在《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抗生素药物颗粒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物颗粒超细化技术是国际性前沿高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医学学术价值,通过药物的超细化,改善水溶性,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有效途径,是一项药物制剂的平台性技术。头孢拉定属于第一代头孢菌素,由于其广谱抗菌性广泛应用于临床。本论文在传统结晶工艺的基础上,在传统的结晶沉淀剂三乙胺中加入丙酮,采用反应结晶与反溶剂耦合法在超重力环境下制备超细头孢拉定,对得到的产品的形貌和晶体结构分别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进行表征,并研究了超细头孢拉定粉体的溶解速率及胶囊和片剂的溶出度。同时考察了混悬剂和注射剂两种剂型上的应用及其抑菌性能。通过SEM照片可以看出利用超重力法制备的超细头孢拉定的粒度明显减小,粒度分布变窄,比表面积由2.95m2/g增加至10.87m2/g;由XRD图谱可以看出晶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药物粉体的结晶度降低。当测试搅拌转速为200rpm时,超细头孢拉定粉体的溶解速率明显增加。但胶囊和片剂的溶出度没有显着提高,没有反应出超细药物的优势。超细头孢拉定注射剂的溶解时间缩短,当助溶剂精氨酸的用量减少了29%时,依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溶解;超细头孢拉定混悬剂也显示了很好的沉降效果,说明超细头孢拉定在注射剂和混悬剂两种剂型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此外超细头孢拉定还显示了较强的抑菌性能。头孢呋辛酯作为第二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上广为使用,它是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头孢呋辛的前药。但结晶型头孢呋辛酯的水溶性较差,口服给药后,在消化道内不易溶解吸收,生物利用度较低。临床研究表明,无定型头孢呋辛酯具备较高的生物活性。现市售头孢呋辛酯均为无定型产品。本论文在超重力环境下采用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论文在确定了溶剂—反溶剂体系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溶液浓度、溶剂—反溶剂的体积比、搅拌速度等对制备的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颗粒粒度的影响,并对产品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溶出度。实验结果表明,由本方法可以制备出粒径小于500nm的无定型头孢呋辛酯。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头孢呋辛酯的收率增加而粉体粒度减小,而反溶剂体积比及搅拌速率的增加将有利于减小产品的粒径,使得产品粒度分布比较均匀。在溶出度上,超重力法制备的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要比其他方法制备的产品更具优势。在实验室探索及中试的基础上,成功将该技术工业化,己在华北制药集团倍达有限公司建立一条年产40吨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工业化生产线,并已完成开车试运行。

张兵[9](2006)在《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机器人的发明改变了生产模式,使人类直接面对生产变成了人类面对机器人,再由机器人面对生产。作为传承和发展文明的教育,我国机器人教育现状怎样?本文从机器人基础阶段教学不具备通用性、没有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对MCS-51理论体系及分步构建机器人实践的分析研究,阐明用MCS-51作为机器人教学的理论基础,全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在引言部分。引入机器人的定义并概括成衡量机器人的两条标准,分析我国机器人基础教育阶段现状,从而提出在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和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所在。 第一章是机器人教育。在机器人概论里,从当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和技术领域作了全面的探讨。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了必要的研究,接着从认知规律上和学科专业建设对机器人教学作出了宏观构想。最后从单片机在机器人理论构建中的发挥作用,用原型的观点来阐明理论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第二章主要是对单片机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本章从单片机体系结构的发展,Intel公司单片机的重要地位和MCS-51在市场中的地位,单片机的结构原理,寻址方式四个方面论述。既是对第一章提出的单片机稳健的理论体系作佐证,又是对第三章作知识准备。 第三章是全文的实践部分。也是对MCS-51成为机器人教学理论基础的最直接地阐明,十个实验整体上是构建机器人,但每个实验又各为独立,从实验的意义、系统设计出发,到相关知识的介绍、程序调试,非常注重可操作性。 总之,本文是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机器人教学提出了要以学科建议为主要发展方向,论述机器人教育只有建立在以MCS-51为理论基础之上才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两个问题。

张朝辉[10](2005)在《面向企业的工作流管理技术》文中提出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 产品数据管理(PDM),客户关系管理(CR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力图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客户关系管理(CR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办公自动化(OA)等信息系统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工作流技术的支持,它是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技术信息化的关键技术。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工作流技术的重要性。本文针对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研究工作流管理功能建模、工作流安全、工作流实例监控、以及工作流与PDM,ERP 系统的集成应用等问题。具体内容包括:(1)对工作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2)研究了面向生命周期的工作流建模技术,提出了一种结合生命周期、组织结构和业务过程的工作流管理功能模型以及运行实例;(3)研究了面向企业资源计划的工作流建模技术,提出了具有事件响应机制的基于活动网络图的建模方法,并给出了部分实现细节以及运行实例.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工作流实例监控、工作流管理功能建模及工作流集成应用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倍达公司CIMS的实施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倍达公司CIMS的实施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QLC石化公司安全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2 国内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3 未来发展简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安全管理概述
        2.1.1 概述
        2.1.2 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2.2 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要素
        2.2.1 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
        2.2.2 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
        2.2.3 安全管理的一般体系
        2.2.4 安全管理的行为管控
第三章 QLC石化安全管理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企业安全管理概况介绍
    3.2 企业安全组织机构现状及问题
        3.2.1 企业安全机构现状
        3.2.2 安全组织存在的问题
    3.3 安全文化建设分析
        3.3.1 安全文化
        3.3.2 QLC安全文化现状
        3.3.3 QLC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4 安全管理体系分析
        3.4.1 管理体系文件
        3.4.2 QLC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3.4.3 QLC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3.5 安全管理工具和技术方法
        3.5.1 安全管理工具和技术方法概述
        3.5.2 QLC安全管理工具和技术方法应用现状
        3.5.3 QLC安全管理工具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6 QLC石化安全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3.6.1 安全组织问题成因
        3.6.2 安全体系建设成因
        3.6.3 安全文化问题成因
        3.6.4 安全管理工具应用问题成因
第四章 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4.1 杜邦安全管理经验
        4.1.1 杜邦安全管理发展史
        4.1.2 杜邦安全行为管理方法
        4.1.3 杜邦安全文化建设
    4.2 丰田安全管理经验
    4.3 中石化安全管理经验
    4.4 各种管理实践对QLC石化的启示
第五章 QLC石化安全管理改进对策
    5.1 组织结构优化措施
    5.2 安全文化建设措施
    5.3 安全体系优化建议
    5.4 安全行为养成措施
    5.5 安全信息平台建设
结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韩民国品牌影响力》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品简介
    2.2 作者简介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目录翻译
    4.2 增译与减译
    4.3 意义的引申和具体化
    4.4 从符合常理的角度解读原文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译文
附录B:原文

(3)基于“六大系统”的矿山CIMS生产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矿山生产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矿山生产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1.2.3 “六大系统”工程建设与研究现状
        1.2.4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六大系统”矿山生产管理CIMS体系
    2.1 CIMS基本思想和理论体系
        2.1.1 CIMS基本思想
        2.1.2 CIMS组成
        2.1.3 CIMS体系结构
        2.1.4 CIMS在采掘业的应用
    2.2 构建矿山企业广义ERP体系
        2.2.1 矿山企业ERP的需求
        2.2.2 矿山企业ERP系统构架及关键技术
    2.3 MES在矿山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2.4 矿山生产作业PCS系统
    2.5 “六大系统”在矿山CIMS体系中的构建作用
        2.5.1 “六大系统”三层次应用
        2.5.2 基于“六大系统”矿山CIMS体系结构
        2.5.3 多尺度视角下“六大系统”矿山生产信息集成
    2.6 本章小结
3 矿山“六大系统”CIMS生产管理体系的效用分析
    3.1 矿山“六大系统”CIMS的信息化生产管理模式
    3.2 “六大系统”CIMS体系中的管理思想
        3.2.1 “六大系统”CIMS体系中的精细化管理
        3.2.2 “六大系统”CIMS体系提升矿山管理扁平化
        3.2.3 人本管理模式的促进
        3.2.4 矿山CIMS体系与数字矿山的关系
    3.3 实施矿山CIMS体系效益分析
        3.3.1 熵增理论
        3.3.2 生产管理体系经济效益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完善“六大系统”评价分级促进矿山CIMS建设
    4.1 基于CIMS需求概述“六大系统”建设情况
    4.2 “六大系统”建设水平分级
        4.2.1 “六大系统”建设水平分级可行性
        4.2.2 集对分析综合评级方法
        4.2.3 非煤矿山“六大系统”建设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4.3 建设水平分级实例分析
        4.3.1 凡口矿“六大系统”建设情况
        4.3.2 凡口矿“六大系统”建设水平分级
    4.4 本章小结
5 凡口铅锌矿“六大系统”CIMS生产管理体系研究
    5.1 凡口矿生产管理情况概述
        5.1.1 组织机构及管理概况
        5.1.2 信息化建设概况
    5.2 凡口矿“六大系统”CIMS体系
        5.2.1 系统结构与开发环境
        5.2.2 生产综合调度平台
        5.2.3 凡口铅锌矿MES优化研究
        5.2.4 工业现场层
    5.3 “六大系统”CIMS管理与维护
    5.4 本章小结
6 推进“六大系统”矿山CIMS的问题及思考
    6.1 “六大系统”建设中显现的问题
        6.1.1 管理不到位
        6.1.2 规范不到位
        6.1.3 规划不到位
        6.1.4 系统关联度不足
    6.2 “六大系统”及其CIMS发展规律
    6.3 矿山企业生产管理学研究匮乏
    6.4 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石化MES培训系统设计与培训测评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表格
插图
符号一览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石化企业MES的发展
        1.2.1 MES的产生与定位
        1.2.2 MES在流程工业CIMS体系中的位置
        1.2.2.1 过程控制系统(PCS层)的建模和仿真
        1.2.2.2 制造执行系统(MES层)的建模和仿真
        1.2.2.3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层)的建模和仿真
        1.2.3 石化企业MES的发展现状
    1.3 培训系统的发展历程
        1.3.1 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
        1.3.2 仿真培训系统的发展历程
        1.3.3 石化行业培训系统的发展历程
        1.3.4 石化MES培训系统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各章节介绍
    1.5 结论
第2章 石油化工企业MES培训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石化MES培训方式选择
        2.2.1 石化MES传统培训方式分析
        2.2.2 其他先进培训方式简介
        2.2.3 选择石化MES培训方式的主要因素
    2.3 石化MES的培训对象
    2.4 石化MES培训的主要内容
        2.4.1 基础培训
        2.4.2 操作培训
        2.4.3 测试研究
    2.5 石化MES培训的特点
    2.6 结论
第3章 石化MES培训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石化MES培训系统设计原则
    3.2 石化MES培训系统的运行方式
        3.2.1 联机运行
        3.2.2 单机运行
    3.3 石化MES培训系统的软件结构
        3.3.1 系统安全与用户角色
        3.3.2 石化MES系统软件
        3.3.3 智能工厂生产调度仿真平台
        3.3.4 石化MES培训测评系统
    3.4 生产调度仿真平台与实际工厂的匹配
        3.4.1 生产调度仿真平台的仿真策略
        3.4.2 调度仿真结果与工厂数据的匹配
    3.5 结论
第4章 石化MES培训教案的设计与配置
    4.1 引言
    4.2 培训教案的设计
    4.3 培训教案的配置
        4.3.1 统一配置表产生培训教案
        4.3.2 仿真平台配置仪表
    4.4 石化MES培训流程
        4.4.1 培训教案设定
        4.4.2 培训流程示例
        4.4.2.1 进入培训系统
        4.4.2.2 读取培训试题进行操作培训
        4.4.2.3 生成并查看培训测评结果
        4.4.3 装置校正岗位培训
        4.4.4 调度平衡岗位培训
        4.4.5 统计平衡岗位培训
    4.5 结论
第5章 石化MES培训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石化MES培训测评系统
        5.2.1 石化MES培训测评原理
        5.2.2 多分辨率建模理论在培训测评中的应用
    5.3 装置校正培训测评
        5.3.1 装置校正培训测评指标计算
        5.3.2 装置校正培训测评标准
        5.3.3 装置校正培训测评的软件实现
    5.4 调度平衡培训测评
        5.4.1 调度平衡培训测评指标计算
        5.4.2 调度平衡培训测评标准
        5.4.3 调度平衡培训测评的软件实现
    5.5 统计平衡培训测评
        5.5.1 统计平衡培训测评指标计算
        5.5.2 统计平衡培训测评标准
        5.5.3 统计平衡培训测评的软件实现
    5.6 操作培训实例
        5.6.1 装置校正培训实例
        5.6.2 调度平衡培训实例
        5.6.3 统计平衡培训实例
    5.7 培训系统应用效果
        5.7.1 本科大四学生应用效果
        5.7.2 在读研究生应用效果
        5.7.3 资深MES工程师应用效果
    5.8 结论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石化MES培训系统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仿真平台的工厂节点定义说明
    附表2 仿真平台的工厂储罐液位定义说明
    附表3 仿真平台的工厂物流移动定义说明
    附表4 仿真平台的工厂管道和仪表定义说明
    附表5 石化MES培训配置方案(初级、中级、高级)
作者简介
作者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6)基于PC的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虚拟样机的需求
        1.2.1 产品设计质量不高、预见性差
        1.2.2 产品开发流程周期长,不能快速响应市场
        1.2.3 设计、制造费用高,导致产品成本增加,缺乏市场竞争力
    1.3 虚拟产品开发的体系结构
    1.4 课题来源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开发基于PC的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
        1.5.2 加强开发高端机械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6.1 虚拟样机技术
        1.6.2 虚拟现实技术
        1.6.3 虚拟样机与虚拟现实的关系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虚拟样机装配模型理论的研究
    2.1 引言
    2.2 装配模型的理论研究
        2.2.1 联系图模型
        2.2.2 邻接矩阵法
        2.2.3 增强联系图模型
        2.2.4 关系模型
        2.2.5 层次模型
        2.2.6 混合型模型
        2.2.7 DAG模型
        2.2.8 Open Inventor中的场景图技术
        2.2.9 基于扩展组节点场景图技术的虚拟装配模型
    2.3 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通用场景图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的框架结构
    3.1 引言
        3.1.1 产品结构设计对虚拟装配技术的需求
        3.1.2 产品功能设计对工作过程仿真的需求
        3.1.3 产品优化设计对虚拟样机性能仿真的需求
    3.2 虚拟集成仿真平台的框架结构
    3.3 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的交互模式及内部运行机制
    3.4 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工作流程
        3.4.1 零件建模和转换模块
        3.4.2 零件干涉检验与模型修正
        3.4.3 装配路径干涉检验与装配工艺修正
        3.4.4 集成仿真环境的获得
    3.5 通用舞台的搭建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模式交互技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文本格式交互的虚拟样机本体的构建技术
        4.2.1 V语言的语法设计
        4.2.2 V语言的实现
    4.3 基于扩展组节点场景图技术和引擎机制的交互技术实现
        4.3.1 Open Inventor软件介绍
        4.3.2 Open Inventor引擎机制
        4.3.3 基于时间及事件触发的物体运动控制技术
    4.4 基于虚拟控制器的交互模式的实现
    4.5 基于三维鼠标技术的人机交互模式
        4.5.1 三维鼠标原理
        4.5.2 基于三维鼠标技术的人机交互式数据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加工及工作过程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5.1 引言
    5.2 数控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情况
        5.2.1 几何仿真
        5.2.2 物理仿真
    5.3 切削仿真
        5.3.1 刀具切入过程仿真
        5.3.2 飞屑仿真
        5.3.3 切削加工过程仿真
    5.4 立体显示效果的实现
    5.5 改变虚拟物体颜色的程序实现
    5.6 工作过程仿真的特效技术—粒子系统的实现
    5.7 其它几个关键技术
        5.7.1 控制顶盖透明度的变化
        5.7.2 时间控制策略
        5.7.3 背景及视点的调整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分析可视化系统的关键技术的研究
    6.1 引言
        6.1.1 标量场的显示
        6.1.2 矢量场可视化
    6.2 切削刀具的工程分析
        6.2.1 刀具的温度场分析
        6.2.2 刀具的应力、应变的有限元分析
        6.2.3 刀具工程分析可视化的实现
    6.3 PECVD中各工艺腔室温度场的后处理显示
        6.3.1 FLUENT软件简介
        6.3.2 实现温度场及速度场可视化流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应用实例
    7.1 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实现结果
    7.2 通用舞台不同参数配置结果
    7.3 通用装配系统装配实例
    7.4 PECVD工作过程仿真的实现
        7.4.1 设计原理图
        7.4.2 工作过程定义
        7.4.3 工作过程仿真场景图
        7.4.4 工作过程仿真结果截图
    7.5 虚拟数控加工仿真的实现
        7.5.1 定义毛坯
        7.5.2 工件装夹与卸下
        7.5.3 连接与断开连接操作面板
        7.5.4 控制器界面及虚拟加工过程实现
    7.6 PECVD温度场及速度场可视化的实现
        7.6.1 温度场及气流速度场结构模型
        7.6.2 镀膜室温度场模型网格划分
        7.6.3 工艺条件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7.6.4 计算模型的确定
        7.6.5 PECVD标矢量场仿真结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论文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博士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博士学习期间参与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7)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备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1 企业信息化概述
        1.1.1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1.1.2 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2 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任务
        1.2.1 介绍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
        1.2.2 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备件管理意义、现状
        1.2.3 项目背景及课题任务
2 系统规划与功能建模
    2.1 系统规划
    2.2 组织机构分析
    2.3 业务流程分析
    2.4 数据流程分析
    2.5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6 系统功能设计与建模
        2.6.1 建模工具IDEF0的原理与方法
        2.6.2 系统总体功能描述
3 系统数据库规划与设计
    3.1 语义数据模型
    3.2 信息建模工具——IDEF1X原理与方法
    3.3 设计要求与特点
    3.4 系统信息建模
    3.5 分布式数据库规划与设计
        3.5.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3.5.2 系统中数据同步问题
        3.5.3 数据的一致性和并发性研究
4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及解决策略
    4.1 信息编码
        4.1.1 编码的目的及意义
        4.1.2 信息编码的原则
    4.2 系统的安全技术
    4.3 软件开发模型
    4.4 开发环境
5 系统原型实现
    5.1 系统工具
    5.2 合同管理
    5.3 计划管理
    5.4 库存管理
    5.5 定额管理
    5.6 备件及供应商管理
    5.7 查询管理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抗生素药物颗粒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简介
        1.1.1 热学性能
        1.1.2 磁学性能
        1.1.3 光学性能
        1.1.4 表面活性
        1.1.5 光催化性能
    1.2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应用
        1.2.1 在陶瓷领域的应用
        1.2.2 在微电子学上的应用
        1.2.3 在生物工程上的应用
        1.2.4 在光学领域的应用
    1.3 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内的应用优势
        1.3.1 药物纳米化对药物溶解速率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1.3.2 纳米控释系统改善药物性质
        1.3.3 纳米药物增强药物靶向性
    1.4 纳米药物制备技术
        1.4.1 常用纳米药物制备技术
        1.4.1.1 机械粉碎法
        1.4.1.2 高压均质法
        1.4.1.3 超临界技术
        1.4.1.4 乳化聚合法
        1.4.1.5 液相沉淀法
    1.5 关于超重力工程技术
        1.5.1 概述
        1.5.2 超重力旋转填充床反应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5.3 超重力工程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1.5.3.1 超重力工程技术的特点
        1.5.3.2 超重力工程技术的应用
    1.6 头孢拉定和头孢呋辛酯介绍
        1.6.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展简史
        1.6.2 头孢拉定
        1.6.2.1 概述
        1.6.2.2 头孢拉定的制备方法
        1.6.2.3 近年国内外头孢拉定研究动态
        1.6.3 头孢呋辛酯
        1.6.3.1 概述
        1.6.3.2 无定型头孢呋辛酯
        1.6.3.3 头孢呋辛酯生物利用度的提高
        1.6.3.4 头孢呋辛酯的市场前景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细头孢拉定的制备及表征
    2.1 医药结晶的现状与特点
        2.1.1 结晶技术对医药生产的重要性
        2.1.2 目前我国医药结晶技术现状
    2.2 结晶过程分析
        2.2.1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2.2.2 晶核的形成
        2.2.3 晶体的生长
        2.2.4 二次过程
    2.3 液相法制备纳米粉体形成过程分析
        2.3.1 过饱和度对纳米粉体成核及生长过程的影响
        2.3.1.1 过饱和度与成核速率的关系
        2.3.1.2 过饱和度与晶体生长速率的关系
    2.4 超重力环境下纳米粉体的形成原理分析
    2.5 头孢拉定的结晶工艺现状
    2.6 实验方法
        2.6.1 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制备超细头孢拉定
        2.6.2 以工业三乙胺为沉淀剂制备头孢拉定
        2.6.3 以氨气为沉淀剂制备头孢拉定
        2.6.4 反溶剂法制备超细头孢拉定
        2.6.5 反应结晶与反溶剂耦合法制备超细头孢拉定
        2.6.5.1 实验室探索研究
        2.6.5.2 超重力环境下反应结晶与反溶剂耦合法制备超细头孢拉定
        2.6.6 头孢拉定粉体的形貌表征
        2.6.6.1 头孢拉定含量分析
        2.6.6.2 头孢拉定粉体的粒度及形貌分析
        2.6.6.3 射线衍射分析
        2.6.6.4 比表面积测定
        2.6.6.5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2.7 结果与讨论
        2.7.1 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制备超细头孢拉定
        2.7.2 反溶剂法制备超细头孢拉定
        2.7.3 反应结晶与反溶剂耦合法制备超细头孢拉定
        2.7.3.1 实验室探索性研究
        2.7.3.2 头孢拉定盐酸溶液浓度的影响
        2.7.3.3 头孢拉定盐酸溶液和反溶剂(丙酮)比例的影响
        2.7.3.4 搅拌转速的影响
        2.7.3.5 超重力环境下反应结晶与反溶剂耦合法制备超细头孢拉定的研究
        2.7.4 粉体的表征
        2.7.4.1 XRD分析
        2.7.4.2 比表面积测定
        2.7.4.3 红外分析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细头孢拉定的制剂及应用研究
    3.1 溶出过程分析
        3.1.1 溶出速率的影响因素
        3.1.1.1 溶出体系对溶出速率的影响
        3.1.1.2 溶出物质的性质对溶出速率的影响
        3.1.1.3 溶出介质对溶出速率的影响
    3.2 头孢拉定溶解性能的研究
    3.3 超细头孢拉定的制剂研究
        3.3.1 胶囊剂的溶出研究
        3.3.2 片剂的溶出研究
        3.3.3 混悬剂的研究
        3.3.4 注射剂精氨酸用量的研究
        3.3.5 抑菌性能的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超细头孢拉定溶解性能研究
        3.4.1.1 超细头孢拉定溶解性能
        3.4.1.2 不同搅拌转速下超细头孢拉定的溶解性能研究
        3.4.1.3 不同粒度超细头孢拉定的溶解性能研究
        3.4.2 胶囊剂的溶出研究
        3.4.3 片剂的溶出研究
        3.4.4 混悬剂的研究
        3.4.5 精氨酸用量的研究
        3.4.6 抑菌性能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制备研究
    4.1 药物多晶型研究
        4.1.1 研究药物多晶型的意义
        4.1.2 药物多晶型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4.1.3 药物多晶型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4.1.4 药物多晶型对制剂的影响
        4.1.5 药物多晶型的鉴别研究
        4.1.6 头孢呋辛酯的多晶型
        4.1.7 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制备方法
        4.1.7.1 旋转蒸发技术
        4.1.7.2 冷冻干燥法
        4.1.7.3 喷雾干燥技术
        4.1.7.4 反溶剂重结晶技术
    4.2 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制备研究
        4.2.1 实验室探索研究
        4.2.1.1 溶剂与反溶剂的筛选
        4.2.1.2 实验方法
        4.2.1.3 实验装置
        4.2.2 超重力法中试研究
    4.3 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表征及溶解速率研究
        4.3.1 头孢呋辛酯粉体的粒度及形貌分析
        4.3.2 X-射线衍射分析
        4.3.3 比表面积分析
        4.3.4 头孢呋辛酯含量、A/(A+B)组分及溶剂残留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适宜溶剂体系的筛选
        4.4.2 最优工艺条件的确定
        4.4.2.1 溶液浓度对粒度和收率的影响
        4.4.2.2 溶剂-反溶剂体积比对粒度及收率的影响
        4.4.2.3 搅拌转速对粒度及收率的影响
        4.4.2.4 沉淀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4.4.3 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
        4.4.4 干燥条件的确定
    4.5 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表征
        4.5.1 头孢呋辛酯含量、A/(A+B)组分及溶剂残留分析
        4.5.2 粉体晶型分析
        4.5.3 颗粒的比表面积测定
        4.5.4 产品形貌及粒度分析
    4.6 溶出度的比较测定
        4.6.1 标准溶液的配制
        4.6.2 溶出度的测定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工业化生产
    5.1 前言
    5.2 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工业化技术开发
        5.2.1 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工业化生产线的开发与建立
        5.2.2 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工业化生产
    5.3 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的表征
        5.3.1 形貌及粒度表征
        5.3.2 XRD测试
        5.3.3 头孢呋辛酯含量分析及溶剂残留分析
        5.3.4 比表面测定
    5.4 超细无定型头孢呋辛酯溶解速率的测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科研经历
附件

(9)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机器人教育
    1.1 机器人概论
        1.1.1 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1.2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
    1.2 机器人教学
        1.2.1 机器人教育现状
        1.2.2 机器人的学科教学
        1.2.3 机器人教学的认识规律
    1.3 构建机器人教学的理论基础
        1.3.1 信息时代对知识产生的外部条件
        1.3.2 单片机是机器人的工作平台,智能之基础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单片机基础
    2.1 单片机的体系结构
    2.2 Intel单片机的重要地位
    2.3 单片机的结构原理
    2.4 单片机的指令系统
第三章 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
    3.1 实验方案
    3.2 MCS-51驱动发光二极管实验
        3.2.1 MCS-51最小化运行系统
        3.2.2 用MCS-51驱动发光二极管
    3.3 数码管显示实验
        3.3.1 数码管静态显示
        3.3.2 数码管动态显示
    3.4 传感器实验
        3.4.1 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使用实验
        3.4.2 声音传感器的使用
    3.5 行为实验—电动机驱动
        3.5.1 驱动直流电动机
        3.5.2 驱动步进电动机
        3.5.3 喇叭的驱动
    3.6 用MCS-51构建机器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面向企业的工作流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工作流产品
        1.2.1 工作流管理系统产品的分类
        1.2.2 工作流管理系统产品
        1.2.3 工作流管理系统面临的问题
    1.3 工作流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1.3.1 工作流管理与PDM
        1.3.2 工作流管理与ERP
    1.4 本文工作
第二章 工作流管理技术
    2.1 引言
    2.2 工作流概念及术语
        2.2.1 工作流的基本概念
        2.2.2 相关术语
    2.3 工作流模式(Workflow Pattern)
        2.3.1 顺序(Sequence)
        2.3.2 并行分支(Parallel Split)
        2.3.3 同步(Synchronization)
        2.3.4 互斥选择(XOR Split)
        2.3.5 简单汇集(XOR Join)
        2.3.6 多重选择(Multiple Choice)
        2.3.7 多重汇集(Multiple Merge)
        2.3.8 路径鉴别器(Discriminator)
        2.3.9 M 中选N 合并(N-out-of-M Join)
        2.3.10 同步合并(Synchronising Join)
        2.3.11 其它模式
    2.4 工作流建模
        2.4.1 基于Petri 网的建模方法
        2.4.2 基于EPC 的建模方法
        2.4.3 事务工作流建模方法
    2.5 本体论在工作流中的应用
        2.5.1 语义网络
        2.5.2 描述逻辑
        2.5.3 OWL 语言
    2.6 流程挖掘技术在工作流中的应用
        2.6.1 流程挖掘的意义
        2.6.2 流程挖掘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面向 PDM的工作流管理系统
    3.1 引言
    3.2 Phosphor PDM 系统层次结构及技术
        3.2.1 基本架构层
        3.2.2 基本管理层
        3.2.3 功能模块层
    3.3 生命周期管理
        3.3.1 Phosphor PDM 的生命周期
        3.3.2 Phosphor PDM 模型与建模
    3.4 工作流管理
        3.4.1 PDM 流程特点
        3.4.2 建模方式及图形元素
        3.4.3 工作流引擎
        3.4.4 工作表管理器
    3.5 权限控制
        3.5.1 权限计算(权限加、减法)
        3.5.2 权限运算示例
        3.5.3 运用方式
第四章 面向 PDM工作流管理系统实现及运行
    4.1 引言
    4.2 工作流实例迁移及运行监控
        4.2.1 工作流实例迁移
        2.3.2 工作流运行监控
    4.3 实例状态转换
        4.3.1 活动实例及状态转换
        4.3.2 过程实例及状态转换
    4.4 系统定义及运行模型
        4.4.1 模型元素的设计
        4.4.2 动态模型元素及对应关系
    4.5 模型的应用
第五章 面向 ERP工作流管理系统
    5.1 引言
    5.2 企业资源计划(ERP)
        5.2.1 基本概念
        5.2.2 发展状况
    5.3 ERP 的业务流程
        5.3.1 ERP 的业务流程特点分析
        5.3.2 ERP 的业务流程定义
    5.4 几种建模方式的比较
    5.5 XUANTONGFlow 的体系结构
    5.6 组织结构
第六章 XUANTONGFlow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6.1 引言
    6.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元模型
    6.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实现
    6.4 事件处理
    6.5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模型元素
    6.6 工作流管理系统运行示例
    6.7 结论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倍达公司CIMS的实施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QLC石化公司安全管理改进研究[D]. 宋伟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2]《大韩民国品牌影响力》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虎正. 延边大学, 2016(02)
  • [3]基于“六大系统”的矿山CIMS生产管理体系研究[D]. 黄丹. 中南大学, 2014(03)
  • [4]基于Profibus的现场总线技术在制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J]. 孙旨义. 自动化博览, 2009(09)
  • [5]石化MES培训系统设计与培训测评系统开发[D]. 王强. 浙江大学, 2009(S1)
  • [6]基于PC的虚拟样机集成仿真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 王栋. 上海大学, 2008(01)
  • [7]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备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D]. 翟秀云. 四川大学, 2006(05)
  • [8]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抗生素药物颗粒与性能研究[D]. 钟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06(03)
  • [9]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D]. 张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10]面向企业的工作流管理技术[D]. 张朝辉. 吉林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最佳公司CIMS的实施与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