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五类”农业迎接加入WTO挑战

发展“五类”农业迎接加入WTO挑战

一、发展“五型”农业应对入世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王靓[2](2019)在《奉节脐橙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内生动力和运行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出发点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第一,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是国家在特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总结出来的发展新模式。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林业局等联合发布《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国家和省级两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架构。2017年、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促进农林牧渔业创新发展,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第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对我国农业区域布局有重要意义。优势区通过特色产业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它的建设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生产格局、增强我国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帮助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2017年12月,农业部发布了第一批62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中奉节脐橙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作为特色园艺类优势区具有发展历史悠久,发展规模大,经济效益良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产业竞争加剧、绿色发展推进缓慢、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奉节脐橙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在发展结构和运行模式进行研究,试图揭示特优区的发展机制,这不仅可以扩展区域经济学理论,更为其他特色农业区建设提供发展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将内生式理论和文献研究相结合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内生动力系统结构模型,以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评价标准为基础,筛选影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运行的动力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动力因素与特优区发展水平之间进行关联度分析,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其次,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奉节统计年鉴、奉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实地调研整理得到数据资料,以2006年奉节脐橙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初始数据为基础,运用VensimPLE软件成功构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内生动力系统模型,以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实际数据和模型运行的结果作对比验证动力系统模型的可行性,分析整体运行情况,并证实该模型的适宜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最后,通过改变敏感参数仿真模拟资源环境、人力资源、农业投资、农业经济组织建设几个重要动力因素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得到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农业投资、自然资源、农业技术水平、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是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第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发展动力敏感程度略有差异。农业经济组织建设、农业投资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初始阶段和成长阶段作用效果最为显着,生态环境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影响最为长久并在成熟阶段作用明显。第三,奉节脐橙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已经步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发展新阶段,在此阶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走生态经济之路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实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农业投资、资源环境、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角度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加大农业投资来完善农业配套设施是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的基本条件,配套设施不仅涉及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链条,也涉及营销端;第二,生态环境既是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的基石也是命脉,要努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第三,通过农业经济组织建设深挖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卜新章[3](2017)在《《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第一本用图片来报道新闻的刊物,创刊以来发行面广量大,至今从未间断。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以来的涉农报道为研究对象,以画报中的农民幸福为主题,对画报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涉农报道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文本分析和媒介话语分析,分析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叙事与表意,以及画报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探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内容、话语立场、话语倾向,从而发现画报在涉农报道叙事表意中承担的角色,发现农民幸福的话语建构中潜藏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逻辑。过渡时期(1949-1956),《人民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肯定,并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渲染,丰收景象、农民生活条件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农民沉浸在幸福之中。同时对农民幸福的内容和归因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强调农民幸福的获得是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生产建设中的困难,才能获得丰收、获得幸福,从而引导农民对共产党、组织集体、互助合作的认同,并推演出互助合作的集体归宿就是农民的幸福。探索时期(1957-1976),农民的幸福尽管在内容上延续了前一时期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然而在集体归宿方面的幸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越来越趋向于对物质幸福内容的替代,幸福的内容还越来越超越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成为战天斗地、建设贡献的精神超越,成为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愿望,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归宿的自豪,成为文化革命斗争中的狂热激情,从而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的附庸,以致农民幸福的内容被异化,幸福的概念被偷换。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9),画报的涉农报道见证了共产党工作中心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见证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见证了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逐步发挥,基本还原了农民幸福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建构了这一时期农民幸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报道中体现出农民幸福的个人立场、媒介立场、官方立场,宣传农民富裕幸福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富裕幸福的方法途径,对农民追求物质富裕幸福进行了肯定和鼓动。新世纪以来(2000-2016),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业的发展没有进行过多的炫耀,也没有太多的农民富裕幸福的叙事,而对“三农”发展过程的很多问题进行了呈现。同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话语较为集中,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发展成为新世纪画报涉农报道的主旋律。在这些涉农报道中,展开了城乡发展和农民幸福的追问,交织着农民增收的方法、途径和追求,进行着农民幸福与不幸的综合叙事,演绎了农民幸福的丰富内涵,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幸福的进一步追求,并通过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阐释了国家存在和领导的意义。将《人民画报》60多年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发展轨迹中,从话语转变的角度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进行传播政治经济学观照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幸福的叙事具有明显的特点和转向,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对话语建构起决定作用。过渡时期和探索时期,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铺天盖地,农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幸福、个人和集体方面的幸福得到了全面铺陈,同时更倾向于精神的和集体的幸福,并呈现为一边倒的农民非常幸福的倾向,没有任何农民不幸或问题的负面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幸福的话语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在画报建构的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和农民主体性地位之间的关系和重点呈现出独具时代的特征,在幸福话语建构的媒介立场上出现了迥然不同。新世纪以来,尽管报道话语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话语一脉相承,但在进行农民幸福的话语呈现时,出现了很多农民不幸的批评话语,呈现出农民幸福与不幸均衡报道的话语转向。在这些转向的背后,体现出党报媒介话语的霸权和意志,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控制和转变,呈现出《人民画报》作为媒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操控逻辑。也能发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画报》已然成为共产党的宣传手段,在需要解决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控制效果。

孔什(DONEVIXAY KHONSERTH)[4](2016)在《老挝北部九省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老中两国农业合作的形式与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该研究有助于理解老中两国在边境贸易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老中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异同,同时对解读老中两国的经济及农业合作关系、促进老中农业合作的持续开展、推动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也有积极意义。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指出研究老中两国农业合作存在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第一章概述了国际农业合作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对老挝启示,以及对提升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农业合作水平的思考。第二章论述了老挝北部和中国云南农业合作的基础、条件、形式与特点,阐述了老北九省的概况、老中合作的自然资源条件、老中农业合作的政策基础和市场基础。第三章论述了老中农业合作的内容和特征,主要对老中农业合作的具体内容、老中农业合作存在的特征进行了论述。第四章论述了老中农业合作的成效和问题,指出了老中农业合作的成效、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矛盾冲突。第五章论述了未来老北与中国云南农业合作的前景与跨境农业合作对策分析。第六章对老北与中国云南农业合作进行国际关系分析,指出了老北与中国云南农业合作对老中双边关系的积极影响、老北与中国云南农业合作对区域关系的影响、老北与中国云南农业合作对区域合作的影响。结论部分对本论文做了总结分析。指出了老中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需要老中两国的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即老中两国协商合作,为两国跨境农业种植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同时加强管理处理好面临的各种问题纠纷,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边境贸易和谐稳定,推进老中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和深入合作。

王立华[5](2013)在《寿光市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本文主要对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进行相关阐述,进一步了解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进行合理地展望,为了准确地把握住该发展机遇,更好地应对挑战,对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的有效发展提出相关措施。

徐刚[6](2008)在《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出台追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8月12日,国务院批准通过《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保持工作部署的稳定性、连续性采取的重大举措。早在2002年底,为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农业部就编制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以下简称《规划(2003~2007年)》]。

翁伯琦,罗涛,王子齐,方志坚,郑百龙[7](2004)在《发展闽北山区农村生态经济的若干战略与技术对策》文中指出针对闽北农村的发展实际与技术需求,提出实施“院市结合,科技兴农,大力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六项目标以及八大工程的内容,阐述进一步发挥优势互补的主要措施与对策建议,以求通过项目带动,机制创新,整合力量,办好实事,为闽北山区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崔绍丰[8](2004)在《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以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发展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是农产品国际贸易大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对农业的生产和贸易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系统分析了WTO农业贸易的基本规范及主要成员国应对入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综合研究了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正面和负面影响及其有利和不利之处。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我国加入WTO在农业发展方面的主要应对措施之一就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着重从选择农业比较优势战略、调整农业贸易保护结构、加强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农业法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以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应对中国入世所具有的优势、不足之处及对策措施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并进一步重点就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应对入世的战略调整进行了探讨。期望为我国农业尤其是县域农业在应对入世的发展方面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张志军,王秋红[9](2003)在《加入WTO后甘肃农业发展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后 ,面对来自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 ,加速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需要从各方面创造条件 ,寻找对策。文中主要分析了提高甘肃省农业竞争力必须具备的条件 ,并提出应对WTO的具体对策。

翁伯琦,张斌[10](2003)在《发展闽北山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结合闽北山区农村的实际 ,提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和整体目标 ,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重点工程和主要措施 ,尤其是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参 3。

二、发展“五型”农业应对入世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五型”农业应对入世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奉节脐橙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特优区的研究现状
        1.3.2 内生式发展在区域农业中的研究
        1.3.3 系统动力学在区域经济中的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特色及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特优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优区
        2.1.2 特优区的演进历程
        2.1.3 特优区特征
    2.2 内生式发展理论
        2.2.1 内生式发展内涵
        2.2.2 内生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区别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1 系统动力学产生背景
        2.3.2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2.3.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及使用方法
        2.3.4 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特优区的适用性
    2.4 区域经济理论
        2.4.1 比较优势理论
        2.4.2 资源禀赋理论
        2.4.3 中心外围理论
        2.4.4 增长极理论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状况分析
    3.1 奉节脐橙特优区建设背景
    3.2 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过程
        3.2.1 初始阶段
        3.2.2 成长阶段
        3.2.3 趋于成熟阶段
    3.3 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优势
        3.3.1 地理位置优越
        3.3.2 资源禀赋丰富
        3.3.3 产业发展完善
        3.3.4 科技支撑力强
        3.3.5 脐橙质量控制理想
        3.3.6 品牌建设意识强烈
        3.3.7 产业组织完善
    3.4 奉节脐橙特优区存在的问题
        3.4.1 脐橙产业竞争加剧
        3.4.2 脐橙产业绿色发展推广缓慢
        3.4.3 脐橙深加工能力不足
第4章 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内生动力分析
    4.1 已有的特优区发展动力分析
    4.2 奉节脐橙特优区内生动力结构
        4.2.1 奉节脐橙特优区内生动力子系统分析
        4.2.2 奉节脐橙特优区内生动力因素识别
    4.3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4.3.1 灰色关联度方法主要步骤
        4.3.2 奉节脐橙特优区脐橙产值与各动力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4.4 特优区内生动力系统的运行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内生动力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5.1 特优区内生动力系统模型结构解析
        5.1.1 模型建立的目的
        5.1.2 模型边界划定
        5.1.3 内生动力系统模型的假设条件
    5.2 奉节脐橙特优区内生动力系统模型的运行分析
        5.2.1 内生动力系统模型因果反馈分析
        5.2.2 内生动力系统模型流图
        5.2.3 模型内各变量之间函数关系式的确定
    5.3 内生动力系统模型检验
        5.3.1 量纲一致性
        5.3.2 灵敏度检验
        5.3.3 模型行为与实际系统一致性检验
    5.4 奉节脐橙特优区发展内生动力系统仿真模拟
        5.4.1 环境保护对特优区发展的影响
        5.4.2 人力资源对特优区发展的影响
        5.4.3 农业投资对特优区发展的影响
        5.4.4 农业经济组织对特优区发展的影响
        5.4.5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奉节脐橙特优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加大农业投资完善农业配套设施是特优区发展的基本条件
        6.2.2 生态环境建设是特优区的发展命脉
        6.2.3 通过农业经济组织建设深挖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关键概念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画报摄影图像的意义与叙事
    第一节 摄影图像的符号意义
    第二节 《人民画报》涉农封面摄影图像解读
    第三节 《人民画报》涉农报道的图像叙事
第三章 农民幸福“神话”的共识制造(1950-1956)
    第一节 农民日常生活的幸福“神话”
    第二节 集体幻想中农民幸福的“神话”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中幸福的“农民阶级”
    第四节 参政地位中隐匿的农民幸福
    第五节 制造共识——农民幸福“神话”的建构目的
第四章 农民幸福的内容扭曲与话语异化(1957-1976)
    第一节 生产跃进“神话”中农民幸福的浮夸
    第二节 人民公社中农民幸福的意识形态绑架
    第三节 文化革命“霸权”中农民幸福的政治异化
    第四节 政治话语汇流中农民幸福的主体异化
第五章 农民幸福价值标准的本体归位(1977-1999)
    第一节 谨慎改革过程中迟到的农民幸福话语
    第二节 农民利益诉求中经济建设话语的汇流
    第三节 意识形态转变下幸福价值标准的回归
    第四节 政治话语范式转换中农民主体的自由解放
第六章 农民幸福的本质追问与终极追求(2000-2016)
    第一节 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议程”与“框架”
    第二节 “问题”议程中农民幸福本质的话语追问
    第三节 “增收”议程中农民幸福的经济本质
    第四节 “新农村”议题中内涵扩张的幸福本质
    第五节 “城市化”议题中农民幸福本质的终极追求
第七章 农民幸福话语的政治经济逻辑
    第一节 农民幸福“神话”背后的政治合法性确认
    第二节 农民幸福话语的意识形态操控
    第三节 农民幸福价值观转变的经济发展逻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老挝北部九省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的措施
    四、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五、论文的结构、基本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国际农业合作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
    第一节 国际农业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国际合作相互依赖理论
        二、农业替代种植与农业合作种植橡胶相关理论研究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的概述
        四、经济规模理论的概述
    第二节 国际农业合作经验对中老合作的启示
        一、国际农业合作经验对老挝农业合作分析框架
        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第二章 老挝北部和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节 老挝北部九省的概况
        一、万象省
        二、南塔省
        三、丰沙里省
        四、乌多姆赛省
        五、波乔省
        六、琅勃拉邦省
        七、华潘省
        八、沙耶武里省
        九、川圹省
    第二节 老挝与云南合作的自然资源条件
        一、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合作的自然资源条件
        二、农业发展基本特征
        三、老挝农业发展现状
        四、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合作成效的概况
    第三节 老挝与云南农业合作的政策基础
        一、中国与老挝双边合作关系多样化方面
        二、老中两国政府为农业种植合作的政策基础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机制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方面
        五、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合作机制
    第四节 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市场基础
        一、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资源互补分析
        二、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市场分析
        三、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技术分析
        四、中国云南省与老挝农业科学技术合作分析
        五、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机制分析
第三章 老挝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的内容和特征
    第一节 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的内容
        一、土地资源共享合作
        二、农业技术共享合作
        三、农业产品加工贸易合作
        四、农业投资合作
        五、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合作
    第二节 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的特征
        一、共同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农业合作工作任务及提高
        三、相互支持资源互补
        四、和谐相处共同富裕的老中关系
        五、农业合作工作条件关系发展
第四章 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的成效和问题
    第一节 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的成效
        一、两国政府建立了农业合作的平台与机制
        二、农业合作成效
        三、农业资源共同开发
        四、老挝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五、农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活跃
        六、促进两国双边关系发展稳定
        七、中老边境贸易合作及磨憨边境贸易区
    第二节 老中农业合作存在问题
        一、老挝北部和云南省农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老中合作者之间存在潜在的矛盾冲突
第五章 未来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的前景与跨境农业合作对策分析
    第一节 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的前景
        一、云南省与老挝农业合作的前景
        二、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的机遇
        三、未来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四、中国云南省与老挝北部农业合作面面临的挑战
        五、农业合作市场的快速发展
        六、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的政策协调前景
    第二节 未来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的对策分析
        一、老挝农业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政策
        二、巩固和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机制
        三、加强法规协调
        四、推动农业产品快速发展
        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合作
        六、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共享
        七、创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
        八、加强农业合作的政策扶持引导
        九、加强农业合作发展培训
        十、完善生产为主的农业合作经营组织模式
        十一、加强品牌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合作
        十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十三、老中两国共同解决合作种植中存在的矛盾
第六章 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的国际关系分析
    第一节 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对中老双边关系的积极影响
        一、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对两国关系的积极意义
        二、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对两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第二节 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对区域内关系的影响
        一、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对越南的影响
        二、中国云南直接在老挝农业种植投资对越南的影响
        三、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对泰国的影响
        四、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对东盟其他国家的影响
        五、与泰国、越南经济贸易合作主要问题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对区域合作的影响
        一、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对GMS的影响
        二、云南省与老挝成效合作方面
        三、云南省国际区域合作与GMS经济合作项目方面
        四、老挝北部与云南省农业合作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五、老挝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存在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老挝语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英文文献
致谢

(5)寿光市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寿光市农业标准化概况
    (一)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的现状
        1. 农业标准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 农业生产基地得到进一步完善
        3. 农业标准化进程和质量得到提升
        4. 农业标准化的研究投入得到增加
        5. 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得到增强
    (二)寿光市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1. 农业生产技术法规与标准
        2. 农业监测手段落后
        3. 农业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二、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一)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机遇
        1. 农业标准化是寿光市经济稳健发展的需要
        2. 农业标准化是寿光市打造和发展品牌农业的需要
        3. 农业标准化是寿光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二)寿光市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挑战
三、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寿光市农业标准体系
        1. 完善农业生产标准
        2. 完善农业生产监制与检测体制
        3. 加快寿光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二)建立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
        1. 加大农业科技含量
        2. 加大标准化示范建设
        3. 加强标准化服务网络
    (三)努力实施农业综合标准化
    (四)积极研究与国际接轨等内容和问题

(6)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出台追踪(论文提纲范文)

铿锵足迹彰显引导效应
果断决策顺应时势变迁
规划编制凝聚各方智慧
创新思路谋划现代农业
立体措施助推规划实施

(8)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以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1 总体分析
    2.2 近期影响
    2.3 长期影响
    2.4 正面影响
    2.5 负面影响
第三章 适应WTO要求,对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武清区农业发展的现状
    3.2 武清区农产品市场流通现状
    3.3 入世给武清区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3.3.1 武清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入世给武清区农业带来的机遇
第四章 适应WTO规则,发展农业的对策分析
    4.1 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4.1.1 选择农业比较优势战略
        4.1.2 调整农业贸易保护结构
        4.1.3 加强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
        4.1.4 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农业法律体系
    4.2 武清区农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4.2.1 充分利用WTO条款允许的国内支持措施
        4.2.2 充分利用对农业和农民的保障体系
        4.2.3 强化意识,熟悉规则
        4.2.4 以入世为契机,立足区位优势,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4.2.5 大力发展以销定产,实行订单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
        4.2.6 注重人才培养,大力推广科学技术
        4.2.7 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2.8 加快农业标准化和检疫体系的现代化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加入WTO后甘肃农业发展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WTO后, 甘肃农业面临的压力和冲击
    1. 来自WTO规则和政府入世承诺的压力。
    2. 入世后, 我省农业要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竞争方面的冲击。
二、入世后, 甘肃农业的优势和劣势
三、提高甘肃农业竞争力的条件
    1. 实施结构调整、科教兴农、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扶持与鼓励竞争并重的发展战略。
    2. 把优势做大、把龙头企业做强, 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社会化大农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3. 把管理体制做活、把“绿箱”和“黄箱”政
    4. 加强农业风险管理, 提高农业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
四、我省农业应对WTO的具体对策
    1. 调整农业支持政策。
    2. 调整农业结构。
        首先, 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其次, 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
        最后, 调整农业区域种植结构。
    3. 加强市场建设。
    4. 改革和完善农业管理体制。
        第一, 农业支持和服务职能。
        第二, 食品安全保障职能。
        最后, 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法规体系。

(10)发展闽北山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战略意义与发展目标
2 重点工程与主要措施
    2.1 优质水稻产业开发工程
    2.2 名优特色水果示范工程
    2.3 名优茶叶生产示范工程
    2.4 畜禽健康养殖示范工程
    2.5 闽江上游绿色屏障工程
    2.6 山区农牧结合示范工程
    2.7 安全食品开发示范工程
    2.8 农业信息网络示范工程
3 对策思考与若干建议
    一是统筹规划、连续实施。
    二是院市结合、优势互补。
    三是科技兴农、有效支撑。
    四是政策引导、多元投入。
    五是综合开发、持续发展。

四、发展“五型”农业应对入世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奉节脐橙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D]. 王靓. 西南大学, 2019(05)
  • [3]《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D]. 卜新章.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4]老挝北部九省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研究[D]. 孔什(DONEVIXAY KHONSERTH). 云南大学, 2016(12)
  • [5]寿光市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J]. 王立华.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6]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出台追踪[J]. 徐刚. 农村工作通讯, 2008(17)
  • [7]发展闽北山区农村生态经济的若干战略与技术对策[A]. 翁伯琦,罗涛,王子齐,方志坚,郑百龙. 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纪念学会建会20周年论文汇编, 2004
  • [8]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以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发展为例[D]. 崔绍丰.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9]加入WTO后甘肃农业发展的对策[J]. 张志军,王秋红.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3)
  • [10]发展闽北山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J]. 翁伯琦,张斌.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3(03)

标签:;  ;  

发展“五类”农业迎接加入WTO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