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信仰理解的桥梁——乔治城大学穆斯林基督教理解中心纪实

搭建信仰理解的桥梁——乔治城大学穆斯林基督教理解中心纪实

一、架设一座信仰理解的桥梁——记美国乔治敦大学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牛子牧[1](2015)在《纳娃勒·赛阿达维作品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自上世纪70年代起,埃及医生、作家、社会活动家纳娃勒·赛阿达维(1931-)在虚构与非虚构类作品中,屡次大胆探讨“女性割礼”及其他与女性身心相关的敏感话题,在当代阿拉伯社会引发了巨大争议。随后,她又深入探究导致女性地位低下的深层原因,并犀利地抨击现象背后的政治和宗教根源,因而触怒了若干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和极端宗教组织,被很多同胞视为“叛徒”,甚至生命安全也屡受威胁。赛阿达维不仅是当代阿拉伯文坛最有争议的女作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饱受非议的阿拉伯女性之一。与此同时,她在国际文坛又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世界范围内最为着名、读者最多的阿拉伯作家之一。由于赛阿达维在阿拉伯本土学界和西方学界受到截然相反的待遇,很多阿拉伯保守分子因此认为她崇洋媚外,是个“断根忘本”的叛徒。由于赛阿达维坚决拒绝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定义和父权社会赋予女性的角色,某些评论家因此指责她是“反对自己性别的女人”。实际上这两种判断都过于片面。她虽然倡导女权,我们却并不能因此推论她仇视男性;她虽然质疑教条,我们却不能将这种质疑等同于对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蓄意挑衅,更不能将这种质疑理解为对伊斯兰文化及其他传统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本论文试图通过解读赛阿达维部分代表性作品,匡正东西方学界对赛阿达维诸多片面的误解,力求重新评估她的思想和贡献。论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前言简要总结了赛阿达维的尴尬处境,梳理了阿拉伯、西方和中国学界对赛阿达维作品和思想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首先回顾了赛阿达维的文学生涯,简述了她在阿拉伯文坛崭露头角、后饱受非议和鄙薄,随后被西方学界奉为座上宾、作品受到重视的经历,并介绍了中国外国文学界对她推介和理解的过程。虽然赛阿达维的人生经历丰富独特,似乎与人们想象中的阿拉伯穆斯林女性相去甚远,但是如果我们复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了解那些与男性思想家、改革家一同活跃在埃及的女性启蒙思想家和女作家的生平和成就,便会发现赛阿达维不畏强权、敢为人先的“基因”,其实早就存在于女性先驱者的血脉中,而现当代阿拉伯文坛也不乏与赛阿达维并肩战斗的同行者和继任者。而且,正如历史的“选择性沉默”把很多女性先驱者弃置于故纸堆中,来自西方语汇的标签“女性主义”(Feminism)也“离间”了赛阿达维。实际上,她毕生致力于阿拉伯民族和埃及祖国的精神启蒙,一贯坚持用阿拉伯语为阿拉伯普通读者讲述关于阿拉伯、特别是埃及乡野的故事,体现了一位具有清醒自省意识的“局内人”的情怀和视角。在第二章中,笔者对某些学者关于赛阿达维“反对自己性别”的指控作出回应。她反对的与其说是“自己的性别”,不如说是传统文化对女性做出的“他者化”定义。而且,赛阿达维批判的“传统文化”并不局限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还包括了西方近代心理学传统等。父权文化在东西方如出一辙地以男性为标杆,但在东方伊斯兰社会的表现尤甚:它认为女性是“残缺的”、“被阉割的”,同时又把她们降格为替父权家庭服务的工具,通过“女性割礼”的暴行、性别隔离的制度等实现对女性的禁锢,还以“道德绑架”的手段,把女儿的“贞操”、妻子和母亲的家务劳动和生育活动一律视作父权家庭的“财产”,女性或者被抽象为“荣誉”、或者被物化为肉体和工具,却始终不能成为她们自己、拥有她们自己。可见,赛阿达维是在呼吁人们超越父权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女性”身份。紧接第二章对“女性”身份的再认识,本文第三章总结了赛阿达维对两性关系的重构。她对父权制度的批判绝不等于对男性群体的仇视,恰恰相反,在她眼中男女两性是“同卵双生”、唇齿相依的。解构传统两性关系的关键在于超越男女之间看似与生俱来的“二元对立”关系,把基于“性别”的外表、气质和社会角色的差异看作后天养成的“行为习惯”,而不是天经地义、与生俱来的“本质”。早在1973年,赛阿达维就提出了这种思想,为她的“女性主义”主张打下多元和谐的基调——她的目标绝不是简单的“权力置换”,而是通过消解非此即彼、厚此薄彼的二元性别关系本身,实现人们性别观念的更新。因此,“女性主义”便超越了其“性别战争”的庸俗化表象,其“认识论”的本质得以还原。本文的第四章分析了赛阿达维的宗教观,认为:正如我们不能将“女性主义”主张与“仇视男性”等同,我们也不能把赛阿达维对宗教的质疑肤浅地理解为对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蓄意挑衅。首先,赛阿达维批判的并不是作为精神遗产的“宗教”,而是沦为父权政治统治工具的、已经变质的“宗教”;她力图捣毁维护政治统治和等级尊卑的“父权圣象”,鼓励人们认识自己心中的“神”。这种把“神性”和“教条”分离对待的态度,不是要反对“宗教”本身,而是要打破少数人(通常为上层社会的男性)对宗教诠释活动的垄断;不是要否认“神”的绝对性,而是要承认,对经文的理解应该结合其语境和具体历史情境,一些记载于宗教经典的事例也只是历史的一部分,而非“神性”的一部分。本文结论认为,赛阿达维传承了阿拉伯穆斯林世界女性解放、两性平等的思想主张,是近代以来埃及女性解放运动发展脉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作为医生,她高度关注埃及女性的身心健康,犀利批判并呼吁革除一切残害女性身心的陋习。作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深刻分析这些屡禁不止的陋习,就人们性别身份的获取和性别关系的构建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思想,将二元对立的男女两性消解为多元平等的人性,代表了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积极发展方向。赛阿达维不仅是埃及的女性主义者,更是世界的女性主义者——她眼中的埃及女性、阿拉伯穆斯林女性从来不是脱离“女性”、甚至“人”这样宏大群体的孤立存在,因而,她真正致力于揭露和反对的,并不限于埃及国内和阿拉伯地区的不公正现象,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中,各民族都不可避免要共同面临的某些认识局限和观念偏差。赛阿达维既深深扎根于埃及的土壤,又紧紧把握着世界的脉搏,这并不矛盾,就像她无情批判的“坚牙利齿”之后,搏动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徐步[2](2014)在《美国国家特性与“9·11”后美国的对外战略》文中指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直以来,关于美国国家特性的探索与争论从未停止过。美国的建立没有依靠其他国家建立时所必需的因素,如:共同的祖先、共有的宗教、历史默认的领土、文化的独一性以及特有的语言、法律或者文学等。如今,美国的国家特性与其立国之初相比,有变的因素,也有不变的内核。随着美国的发展,特别是美国逐渐成为具有超强综合国力的超级大国,美国国家特性越来越多的被赋予对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特点。要真正了解当今美国的大战略及政策特点,我们仍需要从源头上考察美国的国家特性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美国的国家特性包含什么内容?缘何形成?这些特性与美国的国内外政策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成为近年来美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应如何根据美国的国家特性及其变化来更准确地把握美国的内外政策,并更稳妥地应对美国内外政策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一直是笔者关注的课题。在中国学术界,有关美国的国家特性及其对外政策影响的研究作品数量有限,成果不丰。虽然美国学者就相关问题研究成果不少,但国内翻译出版的中文译着数量不多。国内学者有限的研究主要是在分析美国学者的着作及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民族宗教等不同的方面对美国国家特性问题进行某个领域的探讨。本论文力求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比较全面综合地研究美国特性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研究与服务(我国对外战略)的结合。本论文正文分为四个章节,各章内容及中心观点概括如下:第一章探讨美国国家特性的形成。针对什么是美国国家特性,学界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本论文认为,美国国家特性尽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其内核基本是一致的,核心就是“美国信念(American Creed)"。“美国信念”这一概念起初由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提出,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这一概念后来由很多人进行了阐释并最终形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是基督教;语言是英语;法律体系是英式法治理念;重视统治者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推崇对天主教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包括道德、个人主义、投身于创建尘世天堂即“山巅之城(City on a hill)"。美国信念的文化核心是盎格鲁一新教文化。第二章探讨如何解读美国国家特性。构成美国国家特性的要素包括文化、种族、政治、经济及军事。随着人口的变化和历史的演进,种族这一要素的重要性在进入19世纪以后逐步下降,有些人甚至认为它不复存在,但这些年有关问题重新突出。文化与政治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历史地看,美国核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教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都对它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正是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美国核心文化才逐渐形成。在这-过程中,从宗教、教派的角度看,经历了不宽容到宽容;从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角度看,经历了冲突到理解、再到融合和传播的过程。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使得美国的民族性变得十分复杂,但美国民族身份的困惑并没有阻止美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不仅如此,美国是一个民族情绪非常强烈的国家。在探讨美国特性时,不能不分析战争基因与美国特性的关系以及美国缘何动辄对外使用武力等问题。美国是一个在战争中诞生、成长、强大起来的国家。战争是美国开疆拓土、对外扩张和管控世界的主要方式,是美国国家特性的核心内容。第三章探讨美国国家特性与反恐战争的关系。“9·11事件”给美国人带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惊恐和痛苦”。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白宫和国防部接连发布重大战略报告,推出重大战略决策。布什政府相继推出“反恐战争”、“国土安全”、“邪恶轴心”、“先发制人”、“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打击”等概念。美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彻底告别了建立在冷战结构上的战略,是美国在二战后最大的战略调整。在反恐战争进展不顺、中东形势更加混乱、其它大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国近年来对自身衰落的担忧加剧。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有关中国经济规模将在今年超越美国的报告,进一步加重了美国人的恐惧,并驱使美国更加重视对中国的防范。美国称霸世界半个多世纪,且目前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军事实力仍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它不愿承认自身正在衰落,不甘直面全球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历史上每一次有关衰落的辩论基本上都引发了对外政策的重要调整,并对国际秩序的重构产生重大影响。鉴于美国陷入衰落的现实可能性以及为了抵制衰落可能采取的极端举措,美国在未来若干年的战略取向和决策选择,还将会对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第四章探讨美国国家特性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奥巴马上台后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所谓亚太新战略。面对新兴大国的崛起,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既继承了老牌霸权主义的传统,又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更加谋求“硬权力”与“软权力”相结合,更加注重构建以超强综合实力为支撑的制度化霸权。“再平衡战略”着力通过军事手段维护美国对亚太事务的主导,同时也谋求借助美国在经济、贸易及金融领域的优势压制竞争对手。这一战略是否完全针对中国而来,在美国和中国都有不少争议。美国学者大都否认这一战略旨在遏制中国,但不否认这一战略与中国有密切关联。中国很多学者则大都对美国官方的言论持怀疑态度,倾向于这一战略的实质在于防范并遏制中国。总体而言,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迄今从内容、形式到目标并不清晰。也可以说,它的内容太庞杂,形式太繁琐,目标过于宏大,实施过程中无疑面临诸多牵制,不少人甚至怀疑其实际上所能达到的效果。综论部分在前述各章的基础上,归纳美国国家特性的要义,揭示美国持性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提出中国应该采取的应对之道。美国国家特性就是以个人主义为原动力、以自由民主为意识形态、以三权分立为政治模式、以市场经济为发展路径、以称霸世界为战略目标的“美国道路”。这种特性建立在美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种族宗教及地理资源等基础上,它们共同作用产生了致力于称霸世界的美国大战略,同时美国长期拥有的霸权地位又不断强化了美国的国家特性。美国建国的历史虽然仅有两百多年,但美国的国家特性是十分复杂的。本论文重点结合美国全球大战略的实践,通过具体的重大事件及政策动作来揭示美国国家特性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总体上看,美国一直一手高举自由民主的大旗,一手挥动超强实力的大棒,维护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扩张美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利益。“扩张”这两个字,是体现美国国家特性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最贴切的词汇。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史,其中既包含地理领土及经贸利益上的“实”扩张,也包含意识形态上的“软”扩张。可以说,美国人对自由的追逐和对财富的追求是美国国家扩张精神的源泉。美国坚持扩张政策可以给美国人带来更大范围的自由和更加可观的财富,因此这一政策往往能获得美国大众的支持。历史地看,在大国力量对比经历重大变化并由此引发国际格局和秩序出现重大调整的时期,大国之间围绕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夺和较量尤为激烈。现存的霸权国家为了阻止崛起的大国挑战自身霸主地位,往往在政策和行动上更加好斗,更具有危险性。把美国存在的问题看得过于严峻,对美国的纠错能力分析不够全面,对美国国家特性所特有的韧性见解不够深刻,都不利于中国做出准确的判断。经过三十多年来坚定不懈地走改革开放道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再次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更多地看到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因此,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非常重要。中美两国利益深度交融,已经达成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不会平坦,期间会充满曲折和斗争。双方应当致力于打破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并具有开创大国关系发展新模式的政治担当。

周丽娅[3](2012)在《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它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但自从“伊智提哈德”(教法创制)大门被关闭以后,伊斯兰文明一度停滞并衰落,伊斯兰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极大挑战。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即伊斯兰“中间主义”。这一思潮是后冷战时期阿拉伯国家面对外部的“伊斯兰威胁论”、“文明冲突论”和内部的各种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以及全球化浪潮冲击的一种积极反应。它的提出,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近代以来各种文化在本地区,尤其是西方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互相作用和历史交往的必然结果。伊斯兰“中间主义”已经成为当前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思潮之一,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术思想。本文选择以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为研究课题,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着重分析和阐明这一思潮是建立在一神论基础之上,以敬主爱人、追求和谐、公正宽容和守正不偏的传统作为伊斯兰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凡事都要坚持中正、均衡和辩证的原则,提倡中和、适度、不偏不倚,反对偏激、极端等倾向,指出这一思潮倡导的中正和谐观体现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明未来的发展趋势,对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概念和界定中,对“中间”一词的内涵和阿拉伯学者对“中间”一词的定义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主旨思想是中正和谐思想,说明了伊斯兰“中间主义”在伊斯兰社会的地位,即伊斯兰“中间主义”是中正、统一、完善的机制,它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当今时代的选择。第二章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萌发的背景。本章专门分析了伊斯兰“中间主义”是在伊斯兰潮与极端势力的不断衍生,“伊斯兰威胁论’与“文明冲突论”的极度渲染下,伊斯兰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从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它也是阿拉伯世界内部渴求变革的愿望和需求。第三章伊斯兰‘中间主义’的哲学基础和历史渊源。本章追溯了伊斯兰“中间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伊斯兰教的最高法典《古兰经》和圣训,对伊斯兰“中间主义”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第四章伊斯兰‘中间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本章主要论述了“中间主义”思潮的内涵及基本主张,思潮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以及“中间主义”思潮的基本特点,最后以优素福·盖尔达维为例分析了从伊斯兰“中间主义”中正看世界的范例以及实践伊斯兰“中间主义”的要求及其社会表现。第五章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本章对伊斯兰“中间主义”在阿拉伯国家、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说明了伊斯兰“中间主义”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作为阿拉伯世界(包括伊斯兰世界)应对内外挑战的积极反应,将伊斯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努力呈现伊斯兰文明固有的和谐思想,坚持自我更新原则,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反对极端和恐怖暴力,从未来看,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个层面上将对整个阿拉伯世界乃至伊斯兰社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崔立伟[4](2010)在《近年来国内学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多元化的国家。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各种文明的踪迹,作为文明蛹体的各种宗教也存在于美国多元化的社会中。今年以来随着物质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信仰问题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有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宗教伟大复兴的世纪。由此可见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介绍国内对于当今美国国内主要宗教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当今国内学者研究美国宗教的特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对国内学者研究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探讨。本文的目的是为国内学者提供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李丹[5](2010)在《二战后美国伊斯兰教发展及其变化探析(1945-200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宗教氛围最浓的国家之一。自第一批因受到宗教迫害而来北美建造他们心目中的“山巅之城”的清教徒起,宗教就开始在美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维系社会道德秩序、缓解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结构的重要角色。随着世界各地的大批移民,尤其是二战以后大量的非欧洲移民的到来,美国宗教逐渐由以基督宗教为主体走向宗教多元化。其中与美国主流基督教完全异质的伊斯兰教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伊斯兰教不仅是美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宗教,而且据2002年美国国务院在互联网上发布的资料,预计到2010年,伊斯兰教将成为仅次于基督教的美国第二大宗教。回顾伊斯兰教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尽管早在殖民地时期就有穆斯林到达美洲,并且随着20世纪初的几次移民浪潮伊斯兰教开始了在美国的早期发展,但是1945-2000这半个多世纪才是“9·11”事件发生前美国伊斯兰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1965年新的移民法令颁布后大规模涌入美国的穆斯林移民,更是对美国的伊斯兰教发展影响颇深。来自更多国家,尤其是南亚的穆斯林移民不仅丰富了美国穆斯林原有的人种构成,而且促进了美国伊斯兰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移民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拥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对维护伊斯兰文化和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新移民穆斯林、第二代、第三代黑人穆斯林及皈依伊斯兰教的白人穆斯林,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建立了很多的清真寺和伊斯兰组织,并随着美国国内的各种民权运动及国外穆斯林国家的地区冲突不断进行自身的调整和整合。本文针对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间段,对美国的穆斯林群体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这一时期,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移民浪潮之后的美国穆斯林群体生存发展的状况及特点,解析拥有多元背景的穆斯林移民在美国大家庭中的彼此交往和整合过程,并试图探究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代表的穆斯林群体在平衡保持伊斯兰文化与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本文主体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二战结束前美国伊斯兰教的早期发展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1945-2000年这半个多世纪内美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变化情况,并进一步论述在此期间内美国伊斯兰教不同以往的特征。第三部分,主要对1945-2000年间的美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变化进行评价。

王林聪[6](2003)在《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若干问题研究 ——以土耳其、埃及、约旦、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为例》文中指出民主是人类的共同诉求,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进程却凸显其迟缓性和滞后性,这一独特现象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土耳其、埃及、约旦、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五国为例,从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问题入手,围绕民主化与伊斯兰教、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系统运作方式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 第一章,旨在提出较为明晰的分析框架。在介绍国内外关于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驳斥了“中东例外论”的主张,进而对民主利民主化的概念作了界定,明确了民主化的前提条件等理论问题。 第二章,探讨了伊斯兰教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从价值层面上分析伊斯兰教与民主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伊斯兰教在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进程中不起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在传统伊斯兰文化中,“敬主——忠君——秩序”是这一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带来的是“穆民——臣民——顺民”的大众政治品格,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具有压迫性的权威主义政体。因此,传统伊斯兰政治文化已成为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进行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负累。但它对民主实践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这一文化体系中有许多因素(如舒拉shura、公议iima、创制ijtihad等)对现代中东地区的民主建构是有益的。在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进程中,政教关系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政教一体、政教合一制度抑制着民主化进程,很难为民主化实验留下一定的空间。但是,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又存在着现代伊朗正在进行的教权主导下的民主实验。政教分离为民主化的推行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等于踏上了直接导向民主化的坦途。从世俗化到民主化,一般都经历一个权威主义阶段,而世俗化过程中对宗教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章,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的作用。通过对中东社会经济发展(诸如经济增长率、收入水平、城市化、教育状况等)的整体状况和具体国家的个案分析,从社会经济发展、经济问题、私有化等方面探讨经济与民主之间所呈现山的复杂性关系。通过对土耳其、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国考察分析,表明这些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民主的实验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超前或滞后的不同步、不平衡现象。同时,在这些国家,经济问题和经济危机的凸现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这既是引发革命的原因,又是当政者进行民主改革或进一步加强政治控制的理由。而1980年代以来的私有化进程缓慢,并没有对民主化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探讨了权威主义与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的关系。比较分析了中东伊斯兰国家权威主义的三种不同类型:传统权威主义、现代权威主义、介于传统与现代权威主义之间的混合型或过渡型。同时,考察了权威主义在中东存在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基础,提山权威主义是中东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必经阶段,进而分析了权威主义在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当代中东权威主义国家,权威领袖在对待民主的态度和认识上经历了一个由排斥到逐步倡导的转变过程。权威主义政权一方面加强控制,实行集权:另一方面也提倡民主,并通过一种形式上的民主程序增强权威主义政权的合法性,其积极意义不可否认,但是,它仍然是权威主义主导下的有限民主。 第五章,结论部分。对全文的观点作了扼要的归纳,分析了决定民主化进程的诸因素,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同时,从“适度权威与民主”的角度,论述了在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进程中,适度权威的重要性。

曲红[7](2000)在《架设一座信仰理解的桥梁——记美国乔治敦大学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文中指出

二、架设一座信仰理解的桥梁——记美国乔治敦大学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架设一座信仰理解的桥梁——记美国乔治敦大学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纳娃勒·赛阿达维作品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外语摘要
目录
前言
    一、选题理由、意义与经过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被离间的“局内人”
    第一节 东西方学者眼中的赛阿达维
        一、赛阿达维在阿拉伯学界——同胞眼中的“异类”和“叛徒”
        二、赛阿达维在西方学界——知名度背后的“快餐式”解读
        三、赛阿达维在中国学界——对“文学现象”的重新审视
    第二节 赛阿达维的先驱与同行者
        一、近现代埃及女性解放的女性先驱
        二、近现代埃及女性写作
    第三节 赛阿达维:埃及的女性主义者,世界的女性主义者
        一、Feminism:术语的提出与概念的占有
        二、中东阿拉伯语境中“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者”赛阿达维的困境
第二章 重写自己性别的女人
    第一节 驳斥女性的“不完整”属性
        一、拒绝对女性性征的“残疾化”
        二、反驳对女性心智的“欠缺观”
    第二节 打破关于女性身体的神话
        一、呼吁革除残害女性的野蛮仪式——女性割礼
        二、揭露囚禁女性的借口——面纱与性别隔离制度
    第三节 还女性以“她们自己”
        一、她们不是抽象的“荣誉”
        二、她们不是物化的“肉体”
        三、她们不是“商品”和“工具”
第三章 重建性别关系的思想者
    第一节 女医生对解剖学的超越
        一、被视为“命运”的“解剖学特征”
        二、作为“话语”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女作家对性别话语的探索
        一、对语言/行为的“再表演”
        二、对“阳性中心主义”语法的反思
    第三节 女性主义者对两性关系的重构
        一、解构二元性别观
        二、消解狭义绝对的男性/女性特质
        三、确立作为“认识论”的“女性主义”
第四章 打破父权圣象的勇士
    第一节 批判“神权”、“君权”和“男权”的三位一体
        一、政治化、人格化的父权神祗
        二、父权制度的建立与一神信仰的确立
    第二节 消解父权宗教的二元对立
        一、揭露父权宗教的二元对立
        二、消解父权宗教的二元对立
    第三节 在宗教话语中加入女性的声音
        一、重读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二、还原宗教经典的历史情境
        三、弘扬宗教传统中的两性平等观
结语
参考文献

(2)美国国家特性与“9·11”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意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
    四、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美国国家特性的形成
    第一节 美国国家特性问题的提出
        一、对美国国家特性研究的几个重要阶段
        二、美国国家特性的主要内容
        三、美国国家特性的矛盾性与分裂性
    第二节 美国国家特性的政治文化渊源
        一、“脱母国化”与美国国家特性的构建
        二、“脱地域化”与美国国家特性的构建
        三、在自治和统一之间寻求平衡
    第三节 “边疆假说”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一、边疆对美国民族主义产生的作用
        二、边疆开拓与“去欧洲化”特征
        三、边疆扩张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
    第四节 美国的扩张与国家特性的形成
        一、战争与美国的扩张
        二、战争与美国霸权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国家特性要素分析
    第一节 美国国家特性中的文化民族主义
        一、美国国家特性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二、早期定居者与后来移民的文化影响之争
        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源泉之争
        四、移民国家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第二节 美国国家特性中的宗教因素
        一、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
        二、宗教因素与美国政治生活的关系
        三、宗教对美国两党制背景下选举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国家特性中的种族因素
        一、美国移民种族图谱的变化
        二、种族因素与美国两党政治
        三、美国民主与“拼图式民主”
    第四节 美国国家特性中的战争因素
        一、战争是美国崛起的催化剂
        二、战争特性与美国意识形态
        三、战争特性与美国政治体制
    第五节 美国国家特性中的经济因素
        一、战争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霸权与美国经济的扩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国家特性与"9·11事件”后的反恐战略
    第一节 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事件
        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劫机恐怖事件
        二、“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的冲击
        三、新十字军东征的内在含义
    第二节 右翼保守派对美国军事决策的影响
        一、伊拉克与新时期美国意识形态战争
        二、右翼保守势力在战争决策中占上风
        三、传教士情结与中东民主改造工程
        四、奥巴马走上新反恐战争不归路
    第三节 美国对衰落的恐惧明显加剧
        一、美国对衰落问题十分当真
        二、对衰落缘由的反思越来越深刻
        三、反“衰落论”仍然有很大市场
        四、美国政治生态愈益右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国家特性与“亚太再平衡战略”
    第一节 所谓“再平衡战略”
        一、关于“再平衡战略”的背景
        二、实施“再平衡战略”着重军事手段
        三、TPP与经济领域的“再平衡战略”
    第二节 “再平衡战略”与中国
        一、如何看待“再平衡战略”的中国因素
        二、在“寻求中国帮助”与“遏制中国”间摇摆
        三、“再平衡战略”在美国内引发争议
    第三节 实施“再平衡战略”面临诸多困难
        一、“亚太再平衡”是否是逃避战略
        二、中东民主化改造问题欲罢不能
        三、亚洲国家一味紧跟美国者不多
    本章小结
综论
    一、“扩张”是美国国家特性对外交政策影响的集中体现
    二、意识形态是美国对内外政策高度统一的产物
    三、美国衰落与中国崛起之间的互动关系十分复杂
    四、关于美国国家特性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若干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伊斯兰“中间主义”的概念
    第一节 “中间”一词的内涵及定义
        一、“中间”一词的内涵
        二、阿拉伯学者对“中间”一词的定义
    第二节 对“中间”一词的探讨和界说
        一、“中间”意味着中正
        二、“中间”意味着端正
        三、“中间”意味着安宁、统一
        四、“中间”意味着节制
    第三节 伊斯兰“中间主义”的主旨思想
        一、中和思想在信仰方面的体现
        二、中和思想在伊斯兰功修中的体现
        三、中和思想在教法律例方面的体现
        四、中和思想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
    第四节 伊斯兰“中间主义”在伊斯兰社会的地位
        一、伊斯兰“中间主义”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当今时代的选择
        二、伊斯兰“中间主义”是中正、统一、完善的机制
第二章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萌发的背景
    第一节 伊斯兰潮与极端势力的衍生
    第二节 伊斯兰威胁论与文明冲突论的渲染
    第三节 伊斯兰传统文化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严峻挑战
        一、全球化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造成严重的侵蚀和冲击
        二、阿拉伯学者眼中的全球化
        三、阿拉伯世界对全球化的反应
    第四节 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变革愿望和思想需求
第三章 伊斯兰“中间主义”的哲学基础和历史渊源
    第一节 伊斯兰“中间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古兰经》
        二、圣训
    第二节 伊斯兰“中间主义”的历史渊源
        一、中世纪时期的历史渊源
        二、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渊源
第四章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第一节 “中间主义”思潮的内涵及基本主张
        一、宗教方面
        二、文化方面
        三、社会方面
        四、环境方面
        五、政治方面
    第二节 “中间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一、海湾国家——卡塔尔大学教授优素福·盖尔达维
        二、北非地区——毛里塔尼亚政治家阿卜杜拉·本·巴亚
        三、沙姆地区——叙利亚宗教学者拉马丹·布推
        四、非阿拉伯地区——土耳其伊斯兰学者法图拉·葛兰
    第三节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基本特点
        一、对伊斯兰理解的全面性
        二、伊斯兰的平衡稳定性及与时俱进性
        三、遵古与维新相结合,重启创制之门
    第四节 伊斯兰“中间主义”中正地看世界——以优素福·盖尔达维为例
        一、中正地评价东西方文明
        二、提倡文明对话,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三、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调建立国际新秩序
        四、对历史上伊斯兰学者的中正评述
    第五节 实践伊斯兰“中间主义”的要求及其社会表现
        一、实践伊斯兰“中间主义”的要求
        二、伊斯兰“中间主义”的社会表现
第五章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伊斯兰“中间主义”在阿拉伯国家的影响
        一、在宗教信仰层面
        二、在政治层面
        三、在社会生活层面
        四、在文化层面
    第二节 伊斯兰“中间主义”对西方及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伊斯兰“中间主义”的当代现实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历

(4)近年来国内学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国内学术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现状综述
    (二)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
    (三) 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分类研究
    (一) 美国宗教和宗教史整体研究
    (二) 美国殖民地时期宗教问题研究
        1、殖民地时代清教和清教主义研究
        2、殖民地时代宗教思想研究
        3、殖民地时代宗教的其他研究
    (三) 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研究
    (四) 美国天主教研究
    (五) 美国东正教研究
    (六) 美国摩门教研究
    (七) 美国伊斯兰教研究
    (八) 美国犹太教研究
    (九) 美国巴哈伊教研究
    (十) 美国膜拜团体(邪教)研究
    (十一) 美国黑人宗教研究
    (十二) 美国印第安人宗教研究
    (十三) 美国华裔人宗教研究
    (十四) 美国政教关系研究
二、国内学术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特点分析
    (一) 宗教发展史角度的研究
    (二) 宗教特点与个性的研究
    (三) 宗教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关联问题的研究
    (四) 宗教历史作用的研究
三、国内学术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评价与尚存在的问题
    1、关于美国宗教研究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二战后美国伊斯兰教发展及其变化探析(1945-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二战结束前美国伊斯兰教状况简介
    (一) 二战结束前美国穆斯林的基本情况
    (二) 早期美国伊斯兰组织的建立
        1. “美国摩尔人科学圣殿”
        2. “伊斯兰民族”
二、二战结束后美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变化(1945-2000)
    (一) 二战结束后美国穆斯林的基本情况(1945-2000)
        1. 信徒人数的变化
        2. 教会组织的发展
        3. 清真寺的建设
        4. 信徒参与国家政治情况
        5. 信徒参与社会活动情况
        6. 美国伊斯兰教会与国外的联系
    (二) 二战结束后美国伊斯兰教发展变化特征(1945-2000)
        1. 新时期美国穆斯林群体的多样性
        2. 多种穆斯林组织的建立及全国性穆斯林组织的形成
        3. 美国穆斯林参政议政意识的提高
        4. 伊斯兰文化的广泛传播
        5. 美国穆斯林经历了复杂的同化融合过程
三、对二战结束后美国伊斯兰教的评价(1945-2000)
    (一) 1945-2000 是美国伊斯兰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 对美国伊斯兰教组织发展变化原因的评价
    (三) 对美国穆斯林政治参与及其结果的评价
    (四) 对美国伊斯兰教基本特征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若干问题研究 ——以土耳其、埃及、约旦、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一、 本项研究的缘起
    二、 中东民主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 本项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四、 本文的结构与布局
第二章 伊斯兰教与民主化的关系
    一、 关于伊斯兰教与民主关系的学术分歧
        (一) 西方学者关于伊斯兰教与民主的观点
        (二) 穆斯林学者关于伊斯兰与民主的观点
    二、 从价值观层面看伊斯兰教与民主的关系
        (一) 宗教与民主的关系
        (二) “真主主权”与“民众主权”的关系
    三、 伊斯兰传统政治文化与民主化问题
        (一) 传统伊斯兰政治文化对民主化进程的抑制性作用
        (二) 关于舒拉(shura)、公议(ijma)和创制(ijtihad)
        (三) 关于宗教少数派地位问题
        (四) 关于妇女的地位
    四、 政教关系的变化对民主实践的影响
        (一) 政教一体对民主实践的影响
        (二) 政教合一对民主实践的影响
        (三) 政教分离或事实上的政教分离与民主化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与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问题
    一、 经济发展与民主化的理论分析
        (一) 关于经济发展与民主化关系的学术分歧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民主的关系
    二、 中东社会经济发展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一) 中东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主化的关系
        (二) 经济问题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三、 私有化与中东国家民主化的关系
        (一) 中东国家的私有化进程
        (二) 私有化对中东民主化的影响
第四章 权威主义与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问题
    一、 中东伊斯兰国家权威主义类型与特点
        (一) 权威和权威主义
        (二) 中东伊斯兰国家权威主义类型与特点
    二、 中东伊斯兰国家权威主义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 中东伊斯兰国家权威主义现象的历史根源
        (二) 中东权威主义存在的现实基础
    三、 中东权威主义对民主化进程的作用
        (一) 权威主义与民主的关系
        (二) 中东权威主义的困境
        (三) 权威主义对民主化进程的作用
第五章 结论
    一、 决定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进程的诸因素
    二、 民主化是中东伊斯兰国家政治发展的漫长实践过程
    三、 适度权威与民主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架设一座信仰理解的桥梁——记美国乔治敦大学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纳娃勒·赛阿达维作品与思想研究[D]. 牛子牧.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2]美国国家特性与“9·11”后美国的对外战略[D]. 徐步. 武汉大学, 2014(01)
  • [3]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D]. 周丽娅. 西北大学, 2012(11)
  • [4]近年来国内学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综述[D]. 崔立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3)
  • [5]二战后美国伊斯兰教发展及其变化探析(1945-2000)[D]. 李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6]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若干问题研究 ——以土耳其、埃及、约旦、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为例[D]. 王林聪.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7]架设一座信仰理解的桥梁——记美国乔治敦大学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J]. 曲红. 世界宗教文化, 2000(04)

标签:;  ;  ;  ;  ;  

搭建信仰理解的桥梁——乔治城大学穆斯林基督教理解中心纪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