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异常的危害与预防

糖耐量异常的危害与预防

一、糖耐量减低的危害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刘傲雪,周翔海,张秀英,王连英,付佐娣,孔祥双,李玉凤[1](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在北京地区进行的基于视网膜患病率抽样的代谢性疾病调查队列共4002例受试者,NAFLD诊断采用腹部CT下肝/脾比值(<1.0),且除外过量饮酒及肝炎病毒学检测阳性受试者,运用Spearman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相关及危险因素。结果共316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受试者纳入分析,男性1238例(39.1%),女性1928例(60.9%),NAFLD患病率为22.6%,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26.5%和20.1%,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已知DM(OR=2.673,95%CI:1.957~3.652)、新诊断DM(OR=2.121,95%CI:1.558~2.887)、IGT/IFG(OR=1.777,95%CI:1.429~2.209)TG(OR=1.164,95%CI:1.087~1.247)ALT(OR=1.029,95%CI:1.022~1.037)血清尿酸(OR=1.003,95%CI:1.002~1.005)胰岛素抵抗指数(OR=1.087~95%CI:1.045~1.131)红肉摄入(OR=1.201,95%CI:1.001~1.442)均增加NAFLD危险。HDL(OR=0.635,95%CI:0.435~0.926)为保护性因素,男性和女性NAFLD危险因素略有不同。结论被调查人群NAFLD患病率较高,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高甘油三酯及红肉摄入增加NAFLD发生危险,HDL可能是NAFLD发生的保护因素,男性和女性在控制NAFLD危险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策略。

韩旭[2](2020)在《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课题“基于精准医疗模式的糖尿病中医防治与管理”(项目任务书编号:首发2016-1-4151)的支持下开展临床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多中心临床研究目的: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研究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应用可行性、有效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多中心、实验性研究方法,联合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定期回访管理模式,将各中心选取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26例2型糖尿病受试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两组,中药组予以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血糖、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医证候、体重指数、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情况以及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1.最终纳入统计患者共210例(16例患者脱落),其中中药组103例,对照组10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中医证型、主要相关指标等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备可比性。2.最终纳入研究的210例患者中有196例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途径与研究人员沟通、问访,占93.33%,说明应用互联网通信技术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可行性。3.经治疗24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84.4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2.34%,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4.经24周治疗后,中药组中医证候显愈率71.84%、显效率92.3%,对照组中医证候显愈率40.19%、显效率85.06%,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5.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中药组比对照组在降低血糖水平有一定的优势。6.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调节患者血脂水平,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7.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体重指数,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体重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经24周治疗后,中药组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率36.89%,对照组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率15.89%,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9.经24周治疗后,两组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12导联心电图、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检验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应用中成药治疗和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水平和调节血脂,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在临床应用未见与中成药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说明临床应用中成药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这显然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2芪蛭降糖胶囊临床观察目的:基于面谈和微信平台随访模式研究芪蛭降糖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观察受试的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患者在应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芪蛭降糖胶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予以受试者芪蛭降糖胶囊5粒/次,3次/日,口服,温开水送服。共治疗90天。治疗期间受试者每30天回访一次,共回访3次。每次回访均记录受试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后记录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中医症状积分、西药用药用量、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1.最终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37例受试者主要集中在中年,以男性居多。年龄最小者为31岁,说明2型糖尿病有年轻化发病趋势。体重指数为非正常范围的受试者占总受试者人数的75.7%,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体力活动等方面存在普遍的问题。2.37例受试者中33例通过微信平台与研究者沟通联系,占89.19%,说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及时性、便捷性、高效性的独特优势可进一步优化管理糖尿病患者,值得临床推广。3.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血糖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有显着降低(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改善。4.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血脂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血脂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5.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15例受试者减少降糖西药用量,占40.5%,提示治疗后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降糖西药用量。6.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有显着降低(P<0.05),其中在主要症状口干咽燥、乏力倦怠及次要症状气短懒言、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痛有定处、便秘等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1,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7.参与本次临床研究的受试者在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且处于正常范围内。结论:基于面谈和微信平台随访模式运用芪蛭降糖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疗效确切,同时可进一步优化管理T2DM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西医降糖药物。基于以面谈和微信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通信管理模式应用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此治疗管理方案具有可推广性。

罗婷婷[3](2019)在《糖脂代谢病共性生物标志物及田黄方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糖脂代谢病”这一创新理论是由郭姣教授首次提出,是对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系列复杂性疾病的统称,并提出了综合一体化防控策略。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单病单治的局限,强调由糖、脂代谢紊乱造成的系列疾病的共性发病机制。在综合一体化防控策略的理论指导下,郭姣教授研发了多种有效防控糖脂代谢病的中药复方,前期基础研究已证明其具有较好的调肝降脂作用。为加深对“糖脂代谢病”创新概念的理解和丰富其科学内涵,本研究拟从糖、脂代谢性紊乱单病种入手,研究其共性发病生物标志物和系统研究复方中药对其防治的作用机制。目的:发现糖脂代谢病的共性生物标志物;系统研究田黄方防治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网络生物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预测并验证糖脂代谢病的共性生物标志物。2.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代谢组学方法和宏基因组学方法系统研究田黄方防治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结果:1.糖脂代谢病存在多种共性发病基因,其中ALB、APOE、NOS3、SERPINE1等基因可作为糖脂代谢病的共性生物标志物。2.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田黄方对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控胰岛素抵抗、PPAR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PI3K-Akt等信号通路。3.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田黄方主要通过脂质代谢调节高脂血症小鼠血糖血脂变化。4.宏基因组学结果表明肠道菌群是田黄方防治高脂血症的重要靶点之一,田黄方主要通过逆转由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肠道内拟杆菌/厚壁菌比例减少而达到降糖、降脂作用,主要影响糖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核苷酸代谢、多糖生物合成及代谢等生物过程。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ALB、APOE、NOS3、SERPINE1等多个基因可作为糖脂代谢病的共性生物标志物。田黄方主要通过PPAR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糖代谢和多糖生物合成代谢;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核苷酸代谢等防治由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此外,除了一些关键的酶、受体之外,肠道菌群是田黄方的重要靶点之一。

陈志英[4](2019)在《克拉玛依地区18-55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克拉玛依地区18-55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现况及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防治措施。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研究方法,选择整群抽样,选取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进行健康检查的年龄位于18-55岁的检查者1875例,排除172例初筛糖尿病患者后,糖尿病前期组269例,对照组1434例,由研究人员对健康检查者进行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等检查,先采用t/t’检验和c2检验比较分析两组间一般情况与临床特征的差异性,后使用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地区该人群糖尿病前期群体发病的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克拉玛依地区18-55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检出率为14.34%;克拉玛依地区18-55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群体以IGT人群所占比例最大;男性初筛T2DM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比例均高于女性;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在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数据方面具有差异性,P<0.05;41岁及以上人群是克拉玛依地区18-55岁人群糖尿病前期防治的目标人群与重点干预对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臀比增加,内脏脂肪增多,具有糖尿病家族史,收缩压水平的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的升高和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维生素D与C肽水平的降低等是克拉玛依地区18-55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发病的高危因素,OR(95%CI)为3.329E6(8.230E4-1.346E8)、1.032(1.022-1.041)、2.198(1.271-3.804)、1.035(1.011-1.059)、16.790(9.069-31.084)、3.784(2.098-6.826)、1.050(1.020-1.081)、0.379(0.226-0.636)、0.979(0.970-0.988)、0.021(0.007-0.061)。结论:克拉玛依地区18-55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流行趋势严峻,IGT检出率远高于IFG人群;41岁及以上人群是该人群糖尿病前期筛查的重点人群;腰臀比增加,内脏脂肪增多,具有糖尿病家族史,收缩压水平的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的升高和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维生素D与C肽水平的降低是克拉玛依地区18-55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发病的高危因素。

王予娇[5](2018)在《中药复方贞术调脂方(FTZ)抑制高糖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糖脂代谢病中糖尿病心肌细胞损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至今仍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中药复方贞术调脂胶囊(FTZ)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其具有改善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症状的作用,但机制不明确。本实验通过高浓度的葡萄糖诱导建立糖尿病心肌细胞损伤体外模型,着重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FTZ对高糖诱导心肌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模型的建立:用DMEM低糖培养基(5.5mmol/L)培养H9C2心肌细胞,用不同梯度浓度的葡萄糖培养基处理细胞,应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据此初步确定模型组所需高糖浓度。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高糖组(33mmol/L),甘露糖组(渗透压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生成情况;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等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据此确定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2、FTZ的作用及机制:培养H9C2心肌细胞,分为5组,即正常组(5.5mmol/L)、高糖组(33mmol/L)、FTZ低剂量组(高糖+0.2ug/m L FTZ)、FTZ中剂量组(高糖+1ug/m L FTZ)、FTZ高剂量组(高糖+5ug/m L FTZ),检测细胞凋亡确定细胞损伤程度,WB检测凋亡相关蛋白酶caspase3的蛋白表达情况;相应的氧化应激试剂盒检测MDA、CAT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活性;PCR检测NOX4、NOX2及炎症因子等mRNA的表达,WB检测PKC-NOX通路上PKC、NOX4、NOX2、i NOS、NF-k B等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心肌细胞内ROS的生成、LDH释放、MDA活性显着升高,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升高;高糖组心肌细胞GSH-Px、SOD及CAT的活性显着降低,凋亡率显着升高。2、与模型组相比,FTZ可降低心肌细胞ROS的生成,升高抗氧化物质CAT的活性;减少心肌细胞过氧化物质MDA的含量和LDH的释放及细胞凋亡率。3、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相关的NOX2、i NOS蛋白表达及PKCβ2、NF-k B蛋白磷酸化升高;炎症因子IL-1、IL-6、MCP1、TNFαmRNA的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FTZ可下调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相关的NOX2、i NOS蛋白表达及PKCβ2、NF-Kb蛋白磷酸化,下调炎症因子IL-1、IL-6、MCP1、TNFαmRNA的表达。结论:1、高浓度的葡萄糖可导致心肌损伤。2、FTZ可减轻高浓度的葡萄糖可导致的心肌细胞的损伤。3、机制上,FTZ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来改善心肌细胞损伤。

舒晴,喻松仁,王萍[6](2017)在《温胆汤方论辨析和干预肥胖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肥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温胆汤广泛应用于临床防治肥胖,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笔者从温胆汤的方源、组方等进行辨析,从理论、实验和临床研究等三个方面对温胆汤干预肥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依据。

庞丽娟[7](2016)在《血脂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血脂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对血脂异常人群进行干预,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对象和方法2015年5月-12月,选择昆山市周市镇,21个行政村、社区、居委的20岁以上的户籍居民,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标本的采集等,并由经过严格培训的实验室人员进行血糖与血脂等指标的检测,共收集有效数据9290份。采用昆山市康复医院体检系统收集数据,应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a设为0.05。结果本次共收集有效数据9290例,其中男性5280例,女性4010例,平均年龄为58.46±11.33岁。血糖正常8478例,正常率为91.26%;糖尿病前期386例,患病率为4.16%;糖尿病426例,患病率为4.59%;血脂异常4371例,异常率为50.93%。1、不同特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体质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统计学差异;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率性别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在年龄为20-44、45-54、55-64以及≥65岁的户籍居民中,总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率年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与血糖正常者相比,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TC、TG和LDL-C水平均较高,HDL-C水平均较低。3、总人群中,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HDL-C第一分位水平相比,第四分位水平的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OR(95%CI)为0.37(0.28-0.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DL-C水平的升高,糖尿病前期的患病危险性随之降低(趋势检验P<0.05)。与LDL-C第一分位水平相比,第二至第四分位水平的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OR(95%CI)为1.75(1.32-2.33)、2.01(1.49-2.70)和1.81(1.36-2.4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LDL-C水平的升高,糖尿病前期的患病危险性随之增加(趋势检验P<0.05)。4、总人群中,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TG第一分位水平相比,TG第四分位水平的人群糖尿病的患病OR(95%CI)为1.01(1.00-1.0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G水平的升高,糖尿病的患病危险性随之升高(趋势检验P<0.05)。与HDL-C第一分位水平相比,第三、第四分位水平的人群糖尿病的患病OR(95%CI)分别为0.53(0.38-0.75)、0.29(0.17-0.3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DL-C水平的升高,糖尿病的患病危险随之降低(趋势检验P<0.05)。与LDL-C第一分位水平相比,第三和第四分位的人群糖尿病的患病OR(95%CI)为分别为2.08(1.04-4.14)和2.71(1.33-5.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LDL-C水平的升高,糖尿病的患病危险性随之升高(趋势检验P<0.05)。而不同水平的TC与糖尿病患病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昆山市周市镇户籍居民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率较高,血脂异常率较高;TG水平的升高与糖尿病的患病危险相关联,且随着TG水平的升高,糖尿病的危险性随之增加;HDL-C水平的升高是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的保护因素,随着其水平的升高,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危险性而降低;LDL-C水平的升高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患病危险相关联,且随着LDL-C水平的升高,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发生危险相关联,应进一步加强血脂异常与糖尿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赵楠,蔡艳鹤,甄东户,关聪会,尹鸿涛,杨芳,汤旭磊[8](2016)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糖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中不同糖代谢水平者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糖尿病前期[即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及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社区407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将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IGR组及DM组,比较3组人群血清GGT水平的差异,并分析GGT水平与IGR及DM患病风险间的关系。结果:1DM组的GGT水平明显高于NGT及IGR组(P均<0.01)。协方差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饮酒等多种影响因素后,DM组的GGT水平仍明显高于NGT及IGR组(P均<0.01)。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GGT水平与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腰围和餐后2 h血糖(two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 PG)的关系较为密切(r值分别为0.357、0.312、0.280,P均<0.01);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和饮酒的影响后,血清GGT水平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TG)呈正相关(P均<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R、DM患病风险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校正多种影响因素后,GGT>69 u/L组的IGR患病风险是GGT四分位水平最低组的2.296倍(95%CI为1.0624.967,P<0.05),且其DM患病风险是GGT四分位水平最低组的4.399倍(95%CI为2.0209.579,P<0.01)。结论:甘肃省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社区4075岁常住居民中,血清GGT水平异常者的IGR患病风险升高,且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DM患病风险亦增加,而GGT异常者的DM患病风险升高明显。结果提示该人群中血清GGT水平异常与糖代谢异常患病风险升高显着相关。

张元花[9](2016)在《中药内服配合隔姜灸干预肥胖症合并IGR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健脾调肝饮)配合隔姜灸干预肥胖症合并糖调节受损(IG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受试者分为中医治疗组(30例)和西药对照组(30),两组均进行包括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药健脾调肝饮配合隔姜灸,对照组给予西药二甲双胍治疗,观察周期为12周。并用SPSS17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肥胖相关指标(体重、BMI、腰围、WHR)以及脂代谢指标(TC、TG、HDL-C、LDL-C)糖代谢指标(FPG、2h-PG、FINS、HOMA-IR、Hb A1c)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肥胖相关指标(体重、BMI、腰围、WHR)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体重、BMI、腰围下降更明显,两组治疗后体重、BMI、腰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WH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在改善脂代谢方面,治疗组TC、TG、LDL-C的降低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HDL-C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C、TG、LDL-C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糖代谢方面,治疗后两组2h-PG、FINS、Hb A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2h-PG、FINS、HOMA-IR、Hb A1降低幅度更大,在调节FPG上与口服二甲双胍疗效相当。结论:健脾调肝饮配合隔姜灸可有效降低肥胖症合并IGR患者体重、BMI、腰围、WHR等肥胖相关指标,减轻肥胖,降低TC、TG,调节其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在中医证候方面,此疗法可有效改善肥胖症合并IGR患者临床症状,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周莹[10](2015)在《健脾化痰法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健脾化痰法(健脾化痰汤)对脾虚痰湿型IGR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理,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IGR患者随机分配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心理疏导等干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化痰汤,一日三次,三餐后250ml温服,疗程均为3个月,1年之后对每位受试者进行电话随访。治疗前后均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体重指数、血脂、肝肾功能等。根据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变化,观察其安全性,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给予对应的干预治疗3个月后,①中药组的各项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血脂等)均较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变化并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②中药组治疗后受试者食少纳呆、口渴不欲饮、食后腹胀、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头身困重等临床症状较前显着改善,对照组的积分较前虽有所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比较:中药组的总积分较前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④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中药组90%的受试者经治疗有效,显效者有50%,对照组43.33%的受试者治疗有效,显效者只有10%,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基础干预治疗组;⑤治疗后中药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进展成糖尿病的受试者,83.33%的受试者经中药治疗+生活干预后逆转为正常糖耐量者,对照组则只有36.67%的逆转率。治疗期间受试者均无任何不良反应,1年后电话随访发现中药组T2DM转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药组有6.67%的受试者病情进展,对照组则有20%的受试者进展成糖尿病。说明中药治疗维持正常糖耐量和延缓病情进展的方面较单纯的生活干预有优势。两组受试者之间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痰法能够降低IGR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临床症状,有效的治疗IGR。实验也同样证明了中医药治疗IG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糖耐量减低的危害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耐量减低的危害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
        1.2.2 实验室检查
        1.2.3 腹部CT检查
        1.2.4 诊断标准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比较
    2.2 NAFL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3 不同性别NAFLD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2)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2型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1 源流与病名辨析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辨证论治
        4 中医药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诊断标准及分类
        3 发病机制
        4 治疗策略
        5 小结
前言
第二章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临床观察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分组方法及观察内容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统计整理
        2.1 资料整理与汇总
        2.2 统计软件及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可比性分析
        3.3 疗效评价
        3.4 不良反应情况
        3.5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4.1 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4.2 糖尿病管理现状
        4.3 2型糖尿病管理和疗效分析
第三章 芪蛭降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1 病例来源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
    2 临床研究
        2.1 药物准备
        2.2 临床观察
        2.3 疗效判定指标
        2.4 统计软件及方法
    3 试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3.1 研究设计
        3.2 结果结论
        3.3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4.1 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探讨
        4.2 芪蛭降糖胶囊药物组成分析
        4.3 临床试验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3)糖脂代谢病共性生物标志物及田黄方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糖脂代谢病简介
        1.1.2 田黄方简介
        1.1.3 网络药理学概述
        1.1.4 代谢组学与糖脂代谢病
        1.1.5 宏基因组学与糖脂代谢病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3.1 糖脂代谢病共性生物标志物发现
        1.3.2 田黄方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性
第二章 糖脂代谢病共性生物标志物发现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数据库与软件
        2.2.2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糖脂代谢病共性生物标志物预测
        2.3.2 肝脂肪变性细胞模型建立
        2.3.3 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变化
        2.3.4 细胞内TG含量测定
        2.3.5 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构建
        2.3.6 葡萄糖消耗量测定
        2.3.7 细胞RNA提取
        2.3.8 共性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测定
    2.4 数据统计
    2.5 实验结果
        2.5.1 糖脂代谢病共性生物标志物预测结果
        2.5.2 油红O染色结果
        2.5.3 细胞内TG含量测定结果
        2.5.4 葡萄糖消耗量测定结果
        2.5.5 共性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田黄方干预高脂血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数据库与软件
        3.2.2 田黄方提取物
    3.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1 主要仪器
        3.3.2 主要试剂
    3.4 实验方法
        3.4.1 LC-MS条件
        3.4.2 成分定性方法
        3.4.3 成分筛选方法
        3.4.4 网络药理学方法
    3.5 实验结果
        3.5.1 LC-MS结果
        3.5.2 田黄方全定性结果
        3.5.3 成分筛选结果
        3.5.4 网络药理学结果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田黄方干预高脂血症的代谢组学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田黄方提取物
    4.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1 主要仪器
        4.3.2 主要试剂
    4.4 实验方法
        4.4.1 动物模型
        4.4.2 肝组织病理学研究
        4.4.3 样品前处理及液质条件
        4.4.4 方法学考察
        4.4.5 数据处理
        4.4.6 统计方法
    4.5 实验结果
        4.5.1 血浆生化指标结果
        4.5.2 病理结果
        4.5.3 代谢组学方法学建立
        4.5.4 代谢组学方法学考察结果
        4.5.5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4.5.6 潜在生物标志物筛选
        4.5.7 通路分析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田黄方干预糖脂代谢病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鼠粪便肠道菌群测序
        5.3.2 数据预处理
        5.3.3 OTU分析
        5.3.4 物种分类分析
        5.3.5 差异物种功能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OTU分析结果
        5.4.2 物种分类分析结果
        5.4.3 功能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克拉玛依地区18-55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伦理原则
    4 质量控制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中药复方贞术调脂方(FTZ)抑制高糖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糖尿病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糖尿病心肌损伤的认识
        二、西医对糖尿病心肌损伤的认识
        三、FTZ与糖尿病心肌损伤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MTT实验初选高糖组(模型组)葡萄糖浓度
        二、高糖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三、高糖对细胞培养上清中LDH活性的影响
        四、高糖对心肌细胞氧化激的影响
        五、小结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FTZ对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干预作用及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FTZ对心肌细胞培养上清中LDH活性的影响
        二、FTZ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三、FTZ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四、FTZ对心肌细胞PKCβ2 及其磷酸化、NOX4、NOX2 的影响
        五、FTZ对 NF-k B磷酸化、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六、FTZ对心肌细胞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七、小结
    第三节 讨论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及展望之处
    第一节 创新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附件2

(6)温胆汤方论辨析和干预肥胖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用机要辨析
    1.1 方源解析
    1.2 组方辨析
2 干预肥胖的研究
    2.1 理论研究
    2.2 实验研究
    2.3 临床研究
3 小结

(7)血脂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和内容
        1. 方法
        2. 质量控制
        3. 诊断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二、血脂异常患病的情况
    三、血糖正常者、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的一般情况
    四、不同特征人群各血脂指标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关系
        1.血糖正常者、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各血脂指标水平
        2.不同血脂水平下空腹血糖的水平
    五、各血脂指标与糖尿病前期的关联性
    六、各血脂指标与糖尿病的关联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发表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8)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糖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二、方法
结果
    一、不同糖代谢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二、不同糖代谢组GGT水平的比较
    三、血清GGT水平与多项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四、血清GGT水平与IGR、DM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9)中药内服配合隔姜灸干预肥胖症合并IGR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受试者一般情况
        1.3 诊断标准
        1.4 受试者纳入标准
        1.5 受试者排除标准
        1.6 受试者剔除或脱落原因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设计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数据分析结果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3.3 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物质代谢的生理病理
    2 导师对肥胖合并IGR的观点
    3 治法的确立
    4 内服方药分析
    5 方中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6 艾灸作用机制的探讨
        6.1 艾叶、生姜的药性特点
        6.2 艾灸作用机理的探讨
    7 临床疗效分析
        7.1 对患者体重、BMI、腰围、腰臀比的影响
        7.2 对患者糖代谢的影响
        7.3 对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7.4 对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的疗效
    8 结论
参考文献(一)
综述 肥胖症合并IGR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二)
附录
致谢
发表文章

(10)健脾化痰法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结果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2 西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3 危害
    4 干预方法
    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一(综述) 糖尿病前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附二 研究材料
致谢

四、糖耐量减低的危害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探讨[J]. 刘傲雪,周翔海,张秀英,王连英,付佐娣,孔祥双,李玉凤.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02)
  • [2]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D]. 韩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糖脂代谢病共性生物标志物及田黄方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D]. 罗婷婷.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4]克拉玛依地区18-55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D]. 陈志英.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5]中药复方贞术调脂方(FTZ)抑制高糖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D]. 王予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温胆汤方论辨析和干预肥胖研究概况[J]. 舒晴,喻松仁,王萍. 江西中医药, 2017(07)
  • [7]血脂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关系[D]. 庞丽娟. 苏州大学, 2016(06)
  • [8]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糖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赵楠,蔡艳鹤,甄东户,关聪会,尹鸿涛,杨芳,汤旭磊.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04)
  • [9]中药内服配合隔姜灸干预肥胖症合并IGR的临床研究[D]. 张元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健脾化痰法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D]. 周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糖耐量异常的危害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