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高级语言编程与面向对象高级语言编程的比较

通用高级语言编程与面向对象高级语言编程的比较

一、通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石文兵,方贤进,朱晓娟,蒋社想[1](2022)在《新工科背景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智能化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程序设计课程特点,构建一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智能化教学框架,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结果显示,该方法在教学流程信息化、教学管理数字化和教学决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智能教育的创新融合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徐国明,袁宏武,万家华[2](2021)在《基于教学矩阵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提出构建传道授业解惑多层次,涵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践全过程的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针对该体系的实施路径需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矩阵,并结合具体课程内容、课程思政维度层次以及教学实施过程完成典型矩阵元素设计,最后说明实践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张芳,徐正玉,杨洪伟,李晓辉[3](2021)在《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文中提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大学生能将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实现计算机与专业之间的更好整合,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式和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根据"翻转课堂"的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与各专业整合、加强实验教学及优化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相应的改革方案。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改变了大学生被动学习的旧习惯,而且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冯雁星[4](2021)在《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及存储容量的增大,其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结构越来越复杂,处理数据的算法越来越复杂,使得计算机应用面越来越广泛,也显得计算机越来越具有智能,但实质上计算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这一基本原理并没有改变。从软件智能化研究领域分析,计算机展现的智能体现在程序的自动执行上;人类的智能体现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上;人工智能应该主要体现在程序的自动生成上。程序自动生成的研究目的要使计算机软件能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够根据自身的当前状态和能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自动生成解决方案,并执行解决方案达成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本文对人类的智能结构和人类解决问题的相关智能机制进行了研究,根据智能结构和智能机制对程序的组成和人类的编程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AORBCO模型及其描述语言进行分析与研究,用AORBCO描述语言对Ego的知识进行描述,为数据增加了语义,便于计算机对数据的理解和计算。要使Ego能够自动生成程序,就必须使Ego对自身的能力有一定的理解,使用形式语义学中的公理语义对模型中过程性知识的语义进行了描述,即通过对动作的前置条件、后置条件的描述来定义动作的语义。其次,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是Ego利用自身的信念和能力达成愿望的一个过程,即Ego规划过程。智能规划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过程的研究与发展主要集中在启发式搜索方法和规划模型设计方法上,如何设计一个通用的启发式函数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总结了人类程序设计时对问题进行描述、分解、合成的过程,对计算机的能力进行了语义描述、层次划分、组织,并提出更新与演化理论。此外,采用Java编程语言对规划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设计,设计路径规划实验对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了验证实验。类比人类解决问题的场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能求解问题时,具有自我意识的Ego能够通过与信念中的熟人进行通信来解决该问题,当Ego与熟人或熟人间产生冲突通过协商处理问题。Ego与信念中的熟人通信求解问题时,双方之间通过协商请求数据的格式、请求的方式以及规划结果的形式来处理问题。针对传统的智能规划问题中协商冲突与欺骗行为,本文提出规划质量(Quality of Planning,QoP)校验来解决,并对协商结果以及权值进行更新与演化。最后,使用Java GUI、JADE、图数据库相关的技术对智能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设计与实现,设计规划系统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验证。通过求解图形面积问题对人类求解问题的过程进行模拟,验证了系统自动规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祝园园[5](2020)在《面向多受众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英文教学分析与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既需要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语言基础理论,又需要能够引导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为后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而当面向对不同的培养对象,该课程在教学语言、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该课程在面向多种类型的受众时采用不同教学语言时的所采用的不同教学策略。

付静茹[6](2020)在《基于PFC二次开发的道路材料仿真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统离散元的仿真工作中,一般都选用PFC3D作为分析工具。由于PFC系列软件具有命令驱动的特性,学习成本较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离散元方法的发展。目前,尚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具有可视化界面的道路材料离散元仿真系统easyPFC。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成沥青混凝土材料模型和道路材料常规试验仿真的PFC代码文件,生成的文件可以直接导入PFC3D中运行并获得输出结果。在此过程中完成的工作如下:(1)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建立了系统的UML模型。在完成系统描述、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工作后,对系统的用户界面进行了分析,并使用Visio2010绘制了用户界面设计图。(2)在设计工作的基础上,在Visual Studio 2013集成开发环境(IDE)下,使用C++语言对系统的核心功能进行了开发。将PFC的基本功能组件封装成基本类,由基本类组装成综合模型类,通过模型类对象及其成员函数的调用,将对应模块的PFC代码以字符串的形式输出并写入文件。(3)建立了道路材料常规试验PFC代码库。将道路材料常规试验的PFC代码以模型类子类的方式内嵌到系统中,以供程序直接调用。在easyPFC内部提供了不同模型类型,可快速完成圆柱体模型、棱柱体模型以及中空模型的生成。同时提供了多种加载模式,可以设置速度加载、位移加载与冲击加载。(4)引进简代码的编码理念,使用ImGUI图形库和OpenGL图形显示工具完成了用户界面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对各界面视图模块的功能进行微调,保证界面功能与后端核心功能相对应,随后完成了用户界面与核心功能的交互设计。从本文可以得出,用面向对象方法编写程序可以有效地调用PFC代码库;easyPFC可视化方法增加了PFC系列软件的易用性;easyPFC程序能够实现对道路材料常规试验的模拟仿真。

曹壮[7](2020)在《基于可重构的网络报文处理关键技术及快速生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应用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基本的工作应用需求出发,一直延伸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交和娱乐需求中。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在给人们带来多彩生活的同时,却给支撑起这些应用的基础通信网络带来了各种挑战。这些挑战包括:首先,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用户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通信数据的海量传输,使得不断增加的互联网带宽仍显捉襟见肘;与此同时,网络特性的变化对网络服务商的网络管理能力和网络的安全带来很大的挑战。其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诸如数据中心、电商、视频点播等各种新型网络平台及应用的不断涌现,使得封闭僵化的现有网络结构无法对这些新的应用提供足够的支撑。此外,现有网络结构受到既有硬件技术的限制,网络设备的升级换代只能通过更换硬件设备的方式实现,带来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最后,现有的“产商设计生产设备+网络服务商使用”的网络发展模式,使得各种设备标准林立,网络服务商使用困难,而且不具备话语权;封闭的网络设备研发生产体系,导致网络服务商无法针对网络应用进行合理有效控制,造成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基于以上原因,网络技术研究人员开始寻求网络处理技术的革新,包括网络处理器在硬件平台、体系结构和开发技术上的改变,以此同时满足高性能、高灵活性和快速开发部署等方面的需求。随着可重构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比如处理器体系结构的提出和领域特定语言(Domain Specific Language,DSL)比如P4)及其编译工具链的应用和发展,为应对以上挑战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深入研究多核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体系结构和可编程的“Match-action”体系结构的特性,以及将两者应用至FPGA这种可重构器件过程中的部分关键技术。然后,针对本文设计的可重构网络报文处理流水线提出了一种使用P4语言的高层次快速开发方法。具体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针对多核网络处理器结构在可重构芯片的应用展开研究。由于单核性能受限,多核NP结构只能通过不断增加单核数量提高报文处理并行度来提升处理性能。随着核数量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每个内核受到片上存储空间的限制。如果将多核结构运用至资源受限、运行频率低的可重构芯片中,每个内核所分配得到的存储资源将变得更加紧张,运行过程中的访存冲突问题也更为突出,从而造成性能的急剧下降。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网络报文转发的指令集压缩定制的方法,通过使用压缩指令集,降低内核结构的复杂度,提高指令密度,进而减少访存次数,获得更高的指令缓存(Instruction Cache)命中率。本文以开源指令集RISC-V为基础详细描述了该定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定制的新指令集在代码的压缩上有着较原压缩指令集更高的压缩效率及更好的处理性能。其次,针对“Match-action”结构在可重构芯片上实现的不足点,提出了基于流水线结构的报文解析器(Parser)和逆解析器(Deparser)结构及其设计方法。从提高处理性能和减少处理延时的目标出发,对“Match-action”引擎提出了结构的优化方案和依据依赖关系规划流水线的方法。具体工作如下:·基于流水线结构的解析器和逆解析器由多级流水线组成,报文头内的各个协议首部在流水线的传输过程中被逐级解析或编辑,直至所有的协议首部操作完成并输出。通过分析所需支持的报文实例,以及各协议之间的解析关系并将绘制成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以此作为流水线结构的设计依据。该设计方法解决了(逆)解析过程可能存在的协议处理冲突(Conflict)和停顿(Stall),实现完全流水化,并且具有较高的处理性能。·针对“Match-Action”引擎中的多表项(Table)结构,提出将表项间的依赖关系建立表项依赖关系图(Table Dependency Graph,TDG),并依据依赖关系的种类对表项的执行顺序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缩短流水线长度,简化流水线结构的目的。此外,通过改变表项中“Action”部分的执行方式,从而彻底摆脱通过执行指令实现各种逻辑操作的低效执行方式。在流水线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的要求定义内部总线的带宽和表项的大小,从而减少非必要的资源占用,提高可重构芯片的资源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这种设计方法生成的网络报文流水线结构具有占用资源少、运行频率高、吞吐率高和延迟低的优点。其中本文所设计的解析器与现有的同类解析器比较,在同等资源使用率的情况下,吞吐率能平均达到两倍以上。最后,针对上述(逆)解析器和“Match-action”结构所组成的报文处理流水线,提出了一个将其快速实现至可重构芯片的转换方法:首先将该流水线结构中的各个功能模块抽象为不同的通用模板并组织成模板库(Template Library),并使用VHDL代码实现;然后将P4高级语言程序描述的网络报文处理功能及控制参数映射至对应的模板中并实例化;最后将各个功能模块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连接,并生成可综合的VHDL应用代码。此外,在该框架中提出了评估库(Evaluation Library)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流水线的优化和性能估计。该开发方法能够使网络开发人员在不考虑硬件细节的情况下,集中精力于网络应用的开发,以此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开发难度。

李盛[8](2020)在《分组密码专用描述语言及编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重构专用指令密码处理器具有面向密码运算的专用指令集和可重构专用运算单元,密码处理性能高、灵活性强,已成为密码算法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但该类处理器指令集和体系结构复杂,代码编写和编译优化困难,影响了芯片应用,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分组密码专用描述语言DSLBCA(Domain Specific Language for Block Cipher Algorithm)。针对通用编程语言难以直观描述分组密码算法的算子和结构的问题,采用领域专用语言建模的方法,从问题域和解答域的角度建立了分组密码算法加密过程特征模型、层次化特征模型和执行模型,定义了DSLBCA语言的数据类型、标识符、函数结构和程序控制结构,使密码应用者能够通过数学思维方式编写算法程序代码。2.设计了面向DSLBCA和可重构VLIW分组密码处理器RVBCP(Reconfigurable VLIW Block Cipher Processor)的编译基础设施。研究了RVBCP处理器指令集特点,结合分组密码专用描述语言的语言规则,提出了相应的编译基础设施,设计了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器,实现了DSLBCA程序代码向RVBCP汇编指令集的符号编译。3.提出了面向可重构多引擎密码So C的反馈式编译器结构。研究了基于RVBCP的多引擎密码So C(System on Chip)的工作流程,提出了反馈式编译器结构,设计了基于平均代码行数的循环展开因子算法UFACLA(Unrolling Factor Based on Average Code Line Amount),在编译器前端实现了DSLBCA应用程序源代码在So C下的并行分配;并对展开后的代码进行标量替换,通过降低访存时间提高了分组密码算法的执行效率。4.提出了DSLBCA程序代码在RVBCP中的算子自动映射方案。建立分组密码算子调度参数模型,量化描述算子结点的调度状态信息;建立RVBCP的计算资源与寄存器资源参数模型,量化计算运行时计算资源与寄存器资源的消耗;基于贪婪策略、列表调度与线性扫描算法思想,设计了面向多发射可重构分组密码算法指令集处理器的并行资源分配算法,实现了分组密码算子在RVBCP上的自动并行映射。5.提出了RVBCP处理器低功耗指令调度方案。分析VLIW(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指令级功耗模型和RVBCP指令字内部指令排序与动态功耗变化的关系,对调整指令字之间汉明距离的方案进行了数学描述和讨论,将该低功耗指令调度问题归纳为广义旅行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禁忌搜索的改进广义遗传算法求解广义旅行商问题,实现了低功耗指令调度。

胡启超[9](2020)在《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计算思维”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且其理念及内涵也迅速向初中学段蔓延,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更加重视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Python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动态类语言,凭借着其简单、易学、可移植性高等优势迅速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的尚佳软件。例如,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就将Python作为教学的首选软件编制于第四册教材中,本研究也是将研究范围框定在了初中阶段Python软件的教学中,迎合新课标改革的趋势,符合时代的选择。概念的学习,是很多知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Python中相关概念的学习也是如此,它贯穿着对整个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质的理解。从宏观的概念到具体的概念,无不渗透着程序设计部分内容区别于其它部分内容、Python软件区别于其它软件的特别之处,亦散发出计算思维、算法思维培养的精神思想与内涵。因此,对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学生直接对Python本身的学习,亦对学生计算思维及算法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增益。本论文分为六章,主体部分由第二章到第六章构成,每章的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绪论除了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源起、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价值与思路等内容,其中也还包括了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理论的基础。本章对“Python中的概念”、“概念形成”、“概念形成策略”等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框架支持、工具支持和内涵支持三方面找到可以支持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概念定位及相关理论对策略制定的支持性探析。本章主要在充分厘清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具体分析了2018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第四册第二单元“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对需要进行策略制定的概念进行了定位,并详细分析理论对策略制定的框架支持和工具支持。第四章是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综合制定。本章是在确定具体的概念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找到了可以支撑概念形成策略制定的相关依据,并在这些依据的支持下综合制定出针对性的概念形成策略。第五章是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验证。本章主要是以案例的形式来呈现概念形成策略的实施过程,并且通过教育实验来分析策略在教师Python教学中之于学生相关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进而对概念形成策略的有效性和价值性等做出综合的判断说明。第六章为本研究的总结、局限及展望。本章作为最后一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贡献,讨论了研究对于Python中相关概念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亦对研究历程进行了反思,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且指出未来研究的可期性。

唐文静,杨洪勇,田生文,李凌云[10](2018)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继课程的学习基础。结合新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从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课程建设改进措施等方面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探讨与解析,以此促进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通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背景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智能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智能化教学框架设计
3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智能化教学实施
    3.1 重构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
    3.2 教学管理数字化,提升教学数据的研究价值
    3.3 加强师资培训,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3.4 分级定制教学资源和个性化推荐学习
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智能化教学实施效果
5 结语

(2)基于教学矩阵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
2 教学矩阵设计
3 思政元素设计
    3.1 课堂教学矩阵元素
        3.1.1 解惑层次矩阵元素
        3.1.2 授业层次矩阵元素
        3.1.3 传道层次矩阵元素
    3.2 实验教学授业层次矩阵元素
        3.2.1 解惑层次矩阵元素
        3.2.2 授业层次矩阵元素
    3.3 综合实践传道层次矩阵元素
4 实践与反馈
    4.1 组织实施
    4.2 实践效果
    4.3 反思与改进

(3)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二、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弱,学习兴趣不高
    (二)课程教学法单一,课堂教学师生交互性差
    (三)课程学习资源有限,很难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
    (五)成绩考核机制不完善,大学生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创新多种有效教学法,增强大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
        1. 课前准备
        2. 课堂翻转
        3. 课后总结
    (三)引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与专业整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优化课程考核机制,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

(4)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Agent研究现状
        1.2.2 自我意识研究现状
        1.2.3 程序理解与程序生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基于唯识学的人工智能(AI)理论
        2.1.1 自我意识理论
        2.1.2 唯识学与人工智能
    2.2 智能规划(AI Planning)理论
        2.2.1 规划描述语言
        2.2.2 规划方法
    2.3 AORBCO模型及其描述语言
        2.3.1 AORBCO模型
        2.3.2 AORBCO描述语言
    2.4 程序生成相关理论
        2.4.1 程序的组成
        2.4.2 程序生成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AORBCO模型中的规划
    3.1 AORBCO模型与智能规划
    3.2 描述性知识与问题分解
        3.2.1 运行的进程实体——Ego(我)
        3.2.2 客体的组成与描述
        3.2.3 熟人的描述
        3.2.4 愿望的描述
        3.2.5 愿望的分解过程
    3.3 过程性知识的描述与组织
        3.3.1 过程性知识的描述
        3.3.2 过程性知识的层次
        3.3.3 过程性知识的组织
    3.4 过程性知识的使用及演化
        3.4.1 过程性知识的使用
        3.4.2 过程性知识的更新与演化
    3.5 AORBCO模型规划相关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AORBCO模型中的协商规划
    4.1 通信交互
        4.1.1 通信协议与通信语言
        4.1.2 协商规划
    4.2 通信协商规划
        4.2.2 Ego调用熟人的能力
        4.2.3 Ego发送愿望请求熟人规划的过程
    4.3 Ego筛选策略与信任机制
        4.3.1 筛选参数设计
        4.3.2 规划结构与参数计算
    4.4 协商规划相关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AORBCO模型中的规划验证实验
    5.1 实验环境与配置
    5.2 方案及相关技术
        5.2.1 实验方案
        5.2.2 相关技术
    5.3 实验过程
        5.3.1 系统的类图设计
        5.3.2 规划过程设计与实现
        5.3.3 协商规划交互过程
    5.4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5)面向多受众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英文教学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课程受众特征分析与比较
3 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3.1教材选择
    3.2 教学方案设计
    3.3教学实践探索
        3.3.1 知识概念的逐层阐述。
        3.3.2 实践练习的逐次配套。
        3.3.3 教学效果的及时评测。
        3.3.4 综合项目的自主阐述。
4 结语

(6)基于PFC二次开发的道路材料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PFC二次开发的研究现状
        1.2.2 可视化界面开发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面向对象技术
        2.1.1 面向对象方法
        2.1.2 UML概述
    2.2 系统UML模型的建立
        2.2.1 系统描述
        2.2.2 需求分析
        2.2.3 概要设计
        2.2.4 详细设计
    2.3 用户界面设计
        2.3.1 用户界面特性
        2.3.2 界面设计分析
        2.3.3 界面视图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开发方法
    3.1 程序设计方法概述
        3.1.1 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3.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3.1.3 程序设计风格
    3.2 系统编码依据
        3.2.1 颗粒流方法
        3.2.2 PFC命令流的编制
    3.3 核心功能开发
        3.3.1 模型封装
        3.3.2 试验封装
        3.3.3 后端输出
    3.4 PFC代码生成技术
        3.4.1 shrink-enlarge方法
        3.4.2 cmat的实现技术
    3.5 用户界面开发
        3.5.1 ImGUI开发技术
        3.5.2 界面编码实现
    3.6 交互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系统测试
    4.1 模型生成
        4.1.1 圆柱体试件
        4.1.2 棱柱体试件
    4.2 试验仿真
        4.2.1 直接拉伸试验
        4.2.2 三点弯曲试验
        4.2.3 车辙试验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可重构的网络报文处理关键技术及快速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应用背景
        1.1.2 技术背景
    1.2 可重构网络处理器设计
        1.2.1 可重构芯片FPGA简介
        1.2.2 可重构网络处理器定义
        1.2.3 多核NP体系结构的应用及挑战
        1.2.4 “Match-action”体系结构应用及挑战
    1.3 应用开发技术简介及挑战
        1.3.1 针对NP的应用开发
        1.3.2 针对可重构芯片的开发
        1.3.3 可重构“Match-action”流水线开发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现有指令压缩方法
        2.1.1 基于字典的压缩方法
        2.1.2 基于统计的压缩方法
    2.2 解析器设计相关研究
    2.3 面向网络的可编程集成电路发展现状
    2.4 面向网络的高层次综合技术发展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重构处理器内核压缩指令集定制
    3.1 RISC-V指令集简介
        3.1.1 指令集分类
        3.1.2 RISC-V的优势及发展
    3.2 压缩指令集定制方法
        3.2.1 最小化指令集
        3.2.2 压缩指令集重定制
        3.2.3 交叉编译链的移植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静态代码压缩率
        3.3.2 指令缓存失效率及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atch-action”流水线结构设计及优化
    4.1 可重构“Match-action”流水线结构设计
    4.2 主要输入输出端口设计
        4.2.1 报文头切片端口
        4.2.2 报文头向量端口和动作向量端口
    4.3 “外部”功能组件设计
    4.4 “Match-action”引擎设计与优化
        4.4.1 “Match-action”表项的结构设计
        4.4.2 表项依赖关系
        4.4.3 “Match-action”引擎流水线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流水线的协议无关(逆)解析器设计
    5.1 解析器简介
        5.1.1 报文头解析
        5.1.2 报文头形态
        5.1.3 报文封装
        5.1.4 报文头解析过程
        5.1.5 解析图简介
        5.1.6 解析器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5.2 解析器结构设计
        5.2.1 解析图优化
        5.2.2 解析器流水线结构
    5.3 解析功能模块设计
        5.3.1 解析处理模块硬件结构
        5.3.2 协议类型识别器
        5.3.3 报文头切片移位器
        5.3.4 字段提取器
        5.3.5 协议类型生成器
        5.3.6 其他功能模块
    5.4 逆解析器结构设计
        5.4.1 逆解析器硬件结构
        5.4.2 逆解析器单元设计
    5.5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5.5.1 移位器性能评估
        5.5.2 解析器性能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4-VHDL的快速设计方法
    6.1 P4 语言及程序开发简介
        6.1.1 网络领域特定语言P4
        6.1.2 P4 对(逆)解析器的描述
        6.1.3 P4 对“Match-action”引擎的描述
    6.2 转换流程
        6.2.1 P4 程序解析
        6.2.2 流水线规划及优化
        6.2.3 映射及生成代码
    6.3 模板库设计
        6.3.1 建立模板
        6.3.2 添加自定义模板
    6.4 评估库设计
        6.4.1 时序估算模型与综合结果
        6.4.2 生成评估库
        6.4.3 评估库的应用
        6.4.4 评估方法
    6.5 实验结果及分析
        6.5.1 参数值的影响
        6.5.2 功能模块比较
        6.5.3 估计方法评估
        6.5.4 应用实例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分组密码专用描述语言及编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码算法编程语言
        1.2.2 处理器的编译技术
        1.2.3 处理器的编译优化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研究基础
    2.1 领域专用语言设计概念
    2.2 分组密码算法特点
        2.2.1 分组密码算法数学模型
        2.2.2 分组密码算法的网络结构
    2.3 可重构分组密码指令集处理器
        2.3.1 RVBCP体系结构及功能单元
        2.3.2 RVBCP指令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组密码专用描述语言及编译基础设施研究
    3.1 引言
    3.2 分组密码专用描述语言建模
        3.2.1 问题域分析
        3.2.2 解答域分析
    3.3 分组密码专用描述语言定义及实例
        3.3.1 变量类型与数据表示
        3.3.2 标识符与关键字
        3.3.3 函数与程序控制结构
        3.3.4 分组密码描述语言的格式
    3.4 面向分组密码专用描述语言的编译器基础设施设计
        3.4.1 词法分析器设计
        3.4.2 语法分析器设计
        3.4.3 语义分析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编译器结构设计及前端编译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优化编译结构设计
        4.2.1 分组密码异构SoC结构及工作流程
        4.2.2 编译器结构设计原则
        4.2.3 反馈式编译器结构设计
    4.3 反馈式编译器前端优化算法研究
        4.3.1 基于平均代码行数的循环展开算法研究
        4.3.2 标量替代算法研究
    4.4 实验及分析
        4.4.1 实验验证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重构分组密码指令集处理器的自动映射研究
    5.1 引言
    5.2 分析与参数建模
        5.2.1 分组密码算子调度与映射参数模型
        5.2.2 可重构分组密码指令集处理器资源模型
        5.2.3 资源消耗与资源约束关系分析
    5.3 可重构指令集处理器自动映射算法
        5.3.1 初始化调度
        5.3.2 资源分配与结点调度调整
    5.4 实验及分析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VLIW结构密码处理器的低功耗指令调度研究
    6.1 引言
    6.2 VLIW结构的指令级低功耗分析
        6.2.1 密码处理器功耗的编译调优方法分析
        6.2.2 低功耗调度原理分析及低功耗指令调度问题
    6.3 面向低功耗指令调度问题求解的改进广义遗传算法
        6.3.1 遗传算法、广义遗传算法与禁忌搜索算法
        6.3.2 基于禁忌搜索的改进广义遗传算法设计
    6.4 实验及分析
        6.4.1 IGGABTS算法仿真实验
        6.4.2 平均功耗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点总结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1.1.1 《新课标》的制定对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要求提高
        1.1.2 Python凭借多重优势在中学编程教学中愈发受到重视
        1.1.3 概念形成相关研究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不投入、不深入
        1.1.4 初中Python教学中相关概念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困难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Python教学相关文献综述
        1.2.2 概念形成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价值与思路
        1.4.1 研究的价值
        1.4.2 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人工概念和自然概念
        2.1.2 Python教学中的概念
        2.1.3 概念形成
        2.1.4 概念形成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框架支持层面:APOS理论
        2.2.2 工具支持层面:思维可视化理论
        2.2.3 内涵支持层面:建构主义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定位及相关理论对策略制定的支持性探析
    3.1 基于对教材Python单元分析的概念定位
        3.1.1 教材中Python单元特点分析
        3.1.2 教材中Python单元概念定位
    3.2 APOS理论对概念形成策略的支持探析及框架建构
        3.2.1 APOS理论对Python中相关概念形成策略的宏观支持
        3.2.2 APOS理论对Python中相关概念形成策略的具体支持
        3.2.3 基于APOS理论支持的三类概念集合形成框架建构
    3.3 思维可视化理论对概念形成策略的支持探析
        3.3.1 思维可视化的四种表征对概念形成策略的宏观支持
        3.3.2 几类思维可视化工具对概念形成策略的具体支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综合制定
    4.1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制定依据
        4.1.1 《鲁教版》新教材的理念与要求
        4.1.2 Python自身逻辑结构上的特点
        4.1.3 相关理论对概念形成策的支持
        4.1.4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4.2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制定
        4.2.1 操作阶段:问题情境化导入概念直观背景策略
        4.2.2 过程阶段:多元表征式构建概念内部特征策略
        4.2.3 对象阶段:类比应用式构建概念符号表征策略
        4.2.4 图示阶段:结构整合化形成概念网络体系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验证
    5.1 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假设
        5.1.4 实验变量
        5.1.5 实验测量工具
        5.1.6 实验流程设计
    5.2 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实施
        5.2.1 实验前测
        5.2.2 实验过程
        5.2.3 策略应用的具体教学案例
        5.2.4 实验后测
    5.3 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结果
        5.3.1 概念理解和掌握水平测试题结果分析
        5.3.2 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3.3 计算思维水平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5.4 实验结果总结及讨论
        5.4.1 实验结论
        5.4.2 实验结论之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局限及展望
    6.1 本研究的总结
    6.2 本研究的局限
    6.3 本研究的展望
注释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概念理解和掌握水平测试题
    附录二 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计算思维前测量表
    附录四 计算思维后测量表
后记

(10)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1.1.1 所属专业的培养目标
        1.1.2 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1.3 课程特点
    1.2 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
    2.1 学情分析
    2.2 授课理念
    2.3 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设计与重难点
    3.1 课程内容
    3.2 重难点内容
        3.2.1 内存结构
        3.2.2 指针
        3.2.3 字符串处理
        3.2.4 链表
    3.3 实验教学
4 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方式
    4.1 教学方法与手段
    4.2 考核方式
5 课程建设改进措施
    5.1 MOOC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推广
    5.2 实践内容与企业需求、教师科研实际结合不够需进一步挖掘、深化
6 结语

四、通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背景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智能化教学研究[J]. 石文兵,方贤进,朱晓娟,蒋社想. 软件导刊, 2022
  • [2]基于教学矩阵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 徐国明,袁宏武,万家华.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3]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 张芳,徐正玉,杨洪伟,李晓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4]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D]. 冯雁星.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5]面向多受众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英文教学分析与比较[J]. 祝园园. 数码世界, 2020(11)
  • [6]基于PFC二次开发的道路材料仿真系统研究[D]. 付静茹.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可重构的网络报文处理关键技术及快速生成方法研究[D]. 曹壮.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2)
  • [8]分组密码专用描述语言及编译技术研究[D]. 李盛.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9]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研究[D]. 胡启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1)
  • [10]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分析[J]. 唐文静,杨洪勇,田生文,李凌云.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21)

标签:;  ;  ;  ;  ;  

通用高级语言编程与面向对象高级语言编程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