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院校计算机通用课程的科学定位

论师范院校计算机通用课程的科学定位

一、论师专计算机公共课的科学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周琬謦[1](2017)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教育部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启动,此后,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纷纷启动,从而掀开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主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还没有现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供使用。因此,以我国当前体量最大的也是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为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教师组织及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此外,还可以为同行开展教学能力评价研究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遵循“逻辑思辨-实证研究-逻辑思辨”的基本思路,系统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研制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量表,为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八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其一,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能力结构“二因素”说、胜任力冰山模型与素质洋葱模型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性要求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可从“能力构成维度”、“工作领域维度”和“教学活动维度”对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能力构成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三大构成要件;从工作领域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能力类群;从教学活动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六大能力子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为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可视化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二,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成分析,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和试验法,根据“理论构建-实证检验-二次实证检验-信度检验”的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TAE-60量表、TAE-52量表),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CTAE-24量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PTAE-22量表),并根据教学能力测评的实际需要给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结果的两种计算方式:“供教师自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和“供集体测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评量表的研制,为应用型大学教师组织或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手段。其三,使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量表)对随机抽样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现状测评,通过对测评数据的系统分析,既验证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掌握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本数据和特点。实证数据表明: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课堂教学能力优于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处于良好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能力因子”、“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差异。其四,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个性特质、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系统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追求学术卓越的内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测评结果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能力评价的对策建议:避免“唯学历论”和“唯职称论”;尽量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在没条件情况下可首选同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学能力评价数据的即时统计、分析与反馈,应开展交互式的“互联网+教学能力评价”。此外,结合对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实困境的分析,从国家、院校和教师三大层面提出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科学对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重点补齐教学能力的短板。

张勇军[2](2012)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自创建以来,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型,在创建之初曾短暂依附于大学,随即便开始了独立设置的历史。“壬戌学制”使高等师范教育合并于普通高等教育;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让高等师范教育又一次重新单独设置。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开办非师范专业,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近代中国教师教育在“独”与“合”之间游走,每一次的教师教育转型都给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尽相同的综合化发展模式,综合化成效显着。然而,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以来,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担任主要力量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多,问题更严重,迫切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综述来看,尚缺乏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进行比较系统的、以个案研究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如何综合化发展的?为什么要进行综合化发展?在综合化过程中各自遇到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各种不同类型的师范院校其综合化的模式是怎样的?对教师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在综合化过程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导向和支持?高师院校自身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研究以此为论题,并从宏观层面系统梳理和分析综合化发展的原因、模式及产生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措施。本研究围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这一主题,以“纵线”的历史回顾与“横线”的国际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选取A省三所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作为研究案例,总结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不同模式,提出优化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以及在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建议这一逻辑线路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回顾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着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史上四次重大转型的缘由和过程,重点分析了每一次转型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并在制度层面阐述了笔者的意见。在国际比较方面,本文重点选取法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作为国际比较对象,阐述了这三个国家教师教育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为分析我国教师教育提供国际比较的视野。本文所选取代表着三种不同层次和类型院校做个案研究,剖析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动因,评析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举措,总结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各自的应对措施,概括总结出“综合协调发展型”、“双主体成长型”和“传统主体式微型”三种不同的综合化发展模式。本研究还将不同类型的综合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各自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于相同类型的高师院校的办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最后提出在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在省域内构建分层、分类、递进式、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议,尤其提出了要在教师教育的不同层次注重对“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协调,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本研究建议在大学层面建立一个独立设置与综合培养、封闭管理与多元开放相结合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想,在当前教师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余建芳[3](2009)在《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民族院校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搬用普通院校教材,教学方式单一,对民族大专生特点重视不够。试从实事求是的重新制定符合民族大专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把中学计算机教学法与大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二者联系起来,以及教材的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于民族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张志宏[4](2006)在《浅析高专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文中研究表明高专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增加上机实践的时间,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萧莉[5](2003)在《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家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是以思想道德素质为灵魂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以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为内容的科学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学术界关注更多的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问题,而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本文主要指自然科学素质)不高的现象缺乏足够的认识。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引起教育理论界对此问题的重视,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领域,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指导,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结构-功能研究方法和问卷调查方法,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及其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具体地研究。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明科学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科学素质的概念、结构、功能的分析,对科学素质教育状况及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状况分析,阐明了科学素质是文科大学生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的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研究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必要性。本文从科技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科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文科大学生培养科学素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分析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状况。关于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现实状况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目前基本没有全面且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这是本选题的研究难点。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部分高校文科生作了一次“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状况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知识特点及成因,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的特点及成因,科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成因等进行了分析,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状况有了一个基本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第四部分,探讨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这是本文的研究归宿。在此问题中笔者主要研究了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及重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原则及培养方法。

施业琼[6](2002)在《论师专计算机公共课的科学定位》文中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在我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已经多年 ,但是由于对其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要求及教育理念等方面未能予以科学定位 ,因此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崭新的 2 1世纪 ,我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急需进行科学的教学定位 ,才能适应现代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马达[7](2001)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容提要: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0年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我国中小学、中师、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关联等问题,从中总结出得失与规律,以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和参考。 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1901—1919):以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2.初创期(1919—1949):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契机,美育逐步受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起步。3.建设期(1949—1956):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4.曲折发展期(1957—1966):虽然美育未得到重视,但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仍有所发展。5.停滞期(1966—1976):在极“左”路线干扰下,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遭受严重破坏。6.繁荣期(1977—2000):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陈博政[8](2000)在《立足点:从师专的实际出发——师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点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搞好师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师专实际出发 ,这就是从师专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不同要求、学生的具体状况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出发

二、论师专计算机公共课的科学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师专计算机公共课的科学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能力的理论
        二、关于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研究
        三、关于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应用型大学
        二、教学能力
        三、教学能力结构
        四、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第二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能力结构理论
        二、教学能力结构理论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构建的方法
        一、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雏形
        一、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能力构成维度”
        二、从教学活动的场域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工作领域维度”
        三、从教学活动的方式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教学活动维度”
        四、教学能力构成的内涵分析
第三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四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指标主体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五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测评量表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测评题项的建构
        二、测评题项的确定
        三、测评量表的确定
        四、测评结果的计算
        五、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六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七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八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工具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现状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四、同类主体对不同教学能力的测评结果分析
        五、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六、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教龄差异
        七、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称差异
        八、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位差异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2)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史为鉴: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师法日本”与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高师改大”与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 “院系调整”与建国后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第四节 “高师综合化”与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五节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制度分析
第二章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从“双轨制”走向“一体化”:法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二节 从“封闭定向”到“大学化”: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三节 从“独立封闭”到“多元开放”: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四节 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综合化的趋势与反思
第三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A师范大学案例
    第一节 A师范大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战略:迈向教学研究性大学的举措
    第四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四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B学院案例
    第一节 B学院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B学院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B学院综合化战略:去师范化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B学院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成就
    第五节 B学院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五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c师专案例
    第一节 C师专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C师专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C师专综合化战略:双主体并行的措施
    第四节 C师专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成绩
    第五节 C师专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六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模式分析
    第二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教师教育的困境
    第四节 优化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选择
    第五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建议
    第六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
附录一: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二:院校领导、教师等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内容摘录
附录四:攻读博士期间从事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3)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实事求是的重新制定符合民族函授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 改变教师独霸讲坛的局面, 使教学方式多元化
3 把中学教学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二者的学习联系起来
4 选用适合民族大专学生的教材

(4)浅析高专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内容
二、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
    2、实践课教学。
    3、学生自学。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5、加强考核。
三、学校统筹安排

(5)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 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二)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三) 研究的意义
一、 科学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分析
    (一) 科学素质
        1 、 科学素质的内涵
        2 、 科学素质的结构
        3 、 科学素质的功能
    (二) 科学素质教育
        1 、 科学素质教育的历史
        2 、 科学素质教育的理论
    (三) 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1 、 文科大学生的特点
        2 、 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及其关系
二、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 科技发展需要文科大学生提高科学素质
        1 、 科技革命的需要
        2 、 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趋势的需要
        3 、 科学技术广泛运用的需要
    (二) 社会发展需要文科大学生提高科学素质
        1 、 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需要
        2 、 社会发展技术化趋势的需要
        3 、 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需要
        4 、 社会进步、稳定的需要
    (三) 文科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提高科学素质
        1 、 文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 、 文科大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三、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状况分析
    (一)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现状
        1 、 对培养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科技方面的情况关注不够
        2 、 对基本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科学常识大多数人能理解,但对一些专业的、前沿的科技知识了解较少
        3 、 对科学技术发展影响社会持肯定的态度,但对科技能力抱悲观态度,对科技发展的期望趋向于它对现实生活的作用
        4 、 对科学方法和研究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二)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1 、 文科大学生科学知识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2 、 文科大学生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3 、 文科大学生科学思维及方法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四、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一)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重点
    (二)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 、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 、 坚持科学理论教育与科学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 、 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 、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 、 坚持科学教育与自我科学修养相结合的原则
    (三)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方法
        1 、 科学理论学习
        2 、 科学实验教育
        3 、 科学文化熏陶
        4 、 自我科学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附 调查问卷
后记

(6)论师专计算机公共课的科学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师专计算机公共课教育定位状况
二、面向现代化的师专计算机公共课的科学取向

(7)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学校音乐教育(1901~1919)
    第一节 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一、 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二、 民初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一、 学堂乐歌起源之简况
        二、 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 学堂乐歌的特点
        (二) 学堂乐歌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 学堂乐歌对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一、 清末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二、 民初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 王国维、蔡元培、沈心工、曾志(文心)的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19~1949)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的颁发
        二、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三、 音乐教育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音乐教学现状
        四、 音乐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五、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六、 教材建设走上正轨
        七、 抗战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八、 四十年代之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九、 结语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
        一、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初创期
        二、 新学制的实施
        三、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四、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五、 结语
    第三节 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校音乐教育
        一、 土地革命时期
        二、 抗日战争时期
        三、 解放战争时期
        四、 结语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49~1966)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
        二、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
        三、 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音乐教育开始得到重视
        四、 五十年代中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五、 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发的第一套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六、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七、 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活跃
        八、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九、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师音乐教育
        二、 音乐教育法规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三、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中师音乐教学大纲
        四、 教材建设的发展
        五、 五十年代末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师音乐教育
        六、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高师音乐教育
        二、 高师音乐教育的法规建设
        三、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高师音乐教育
        四、 结语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1966~1976)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五章 改革开放之后的学校音乐教育(1977~2000)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及美育问题的讨论
        二、 八十年代初期所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三、 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确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的健全及音乐教育法规文件的颁发
        四、 学校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
        五、 落实《总体规划》、完善音乐教育管理体制
        六、 九十年代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颁发、音乐教材的建设及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开设
        七、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八、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
        九、 音乐师资状况及音乐课开课情况
        十、 国家教委有关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
        十一、 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对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视,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十二、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建设
        二、 中师音乐教育办学状况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三、 音乐教研活动活跃,教育科学研究有所发展
        四、 中等艺术师范学校和中师音乐班的发展
        五、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蓬勃发展
        六、 九十年代之后的中师音乐教育
        七、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的建设
        二、 扩大招生规模,满足基础教育需求
        三、 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 九十年代之后的高师音乐教育
        (一) 落实《总体规范》,贯彻《若干意见》
        (二) 研究生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
        (三)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四) 教育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绩
        (五) 全国性音乐教育研讨会的召开推动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五、 结语
总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师专计算机公共课的科学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周琬謦. 厦门大学, 2017(01)
  • [2]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D]. 张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3]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 余建芳. 甘肃科技, 2009(10)
  • [4]浅析高专计算机公共课教学[J]. 张志宏.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
  • [5]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研究[D]. 萧莉. 武汉大学, 2003(04)
  • [6]论师专计算机公共课的科学定位[J]. 施业琼. 柳州师专学报, 2002(04)
  • [7]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 马达. 福建师范大学, 2001(01)
  • [8]立足点:从师专的实际出发——师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点体会[J]. 陈博政. 上饶师专学报, 2000(03)

标签:;  ;  ;  ;  ;  

论师范院校计算机通用课程的科学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