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湘石高速景观环境建设探讨

湖北湘石高速景观环境建设探讨

一、湖北襄十高速公路景观环境建设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邦灏[1](2021)在《襄阳古城旅游提质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随欣[2](2021)在《鄂西北全域旅游导向下文旅融合的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文化景区为例》文中指出鄂西北地区随州市所特有的“炎帝神农文化”是一个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显着的地域性特征,其文化的影响力海外闻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导致许多古代文明逐渐被世人淡忘,本文以鄂西北地区全域旅游为背景,它旨在推动我国旅游从孤立的“景区旅游”转向“全域旅游”,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以及随州市炎帝神农文化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优化的策略,寻求在传承与发展中的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针对当下鄂西北地区文化空间的缺失、发展缓慢等特点,对随州市随县神农生态文化景区的空间进行优化分析。在尊重文化历史和文脉积累的基础上,多维度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空间优化的理论架构与创新实践。提出全域旅游背景下随州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案,实现炎帝神农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神农文化”主题的文旅融合空间优化策略中,通过对国内景区空间优化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梳理,从旅游产业实际规划中,分析其空间价值传承与缺失问题的成因;通过对文旅融合背景下空间优化理论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将神农文化融入神农生态文化景区的空间设计中,有效提升景区空间的内在特质和地域精神,建立起具有情感化的规划模式,带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践规划。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旅游业空间营造与保护提供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发展理念,为地域文化遗址传承与发扬提供借鉴。

贾文丽[3](2019)在《公路服务设施规模与交通组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交旅融合大背景下,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的短途周边自驾正呈现高频趋势,例如休闲、养生、生态、文化等内涵的特色旅游产品逐步走进环城半小时的公路服务设施游憩圈。公路服务设施不再只是驾车途中的一个“通过点”,逐渐变成了很多人驾车出游的“目的地”。随着我国公路网络的逐步完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公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公路服务设施在使用中出现了诸如停车拥挤或停车难、厕所排队、购物排队等现象,在功能配置上逐渐无法满足司乘人员的使用需求,尤其在节假日等高峰条件下,呈现出车辆容纳能力不足、交通组织不顺畅等。公路服务设施作为公路重要的附属设施,其服务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公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而服务设施的规模和交通组织影响内部功能配置和周转效率,内部功能配置、周转效率又进一步影响着司乘人员的使用体验和对服务品质的评价,服务设施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自身的发展。本文通过调研,基于旅游视角对公路服务设施进行分类,总结了服务设施的功能配置和布局型式,根据功能属性对拓展功能进行了分类归纳;基于服务设施功能配置及功能分区,采用SPSS软件对服务设施单侧规模数据进行数学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区域规模占比区间,总结了三大功能区域规模确定方法,分析了拓展功能区域规模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服务设施的功能分区和布局型式,分析服务设施区域交通组织现状,针对不同功能区域人车交通特性,优化交通组织方案;针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节假日高峰出行等特殊情况,提出交通组织对策;最后,以龙溪河服务区为实例,验证了其规模较为适宜,并提出了相应的交通组织方案。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基于旅游角度,可将公路服务设施分成产品型服务设施、配套型服务设施、基础型服务设施三类;根据服务设施的功能配置与所处位置,可将单侧服务设施划分为广场与停车场区域、主要服务用房区域、配套设施区域三个区域,对于产品型服务设施,还有拓展功能区域;总结了公路服务设施的布局型式及其特点,通过调研数据得出我国公路服务设施中,79.49%采用外向型布局,78.12%加油站布设在出口处,改扩建的服务设施大多采用中置式布局,70.8%的单侧总体规模在20000m275000m2之间,6%的服务设施设置了拓展功能;通过数学统计分析,得到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的占地规模比例,在单侧规模中主要设计功能的占比。基于服务交通量和服务客流量的计算,总结了广场与停车场区域、主要服务用房区域、附属设施区域三大功能区域规模的确定方法及其细部计算模型,将服务周转率细分为停车周转率、如厕周转率、用餐周转率,并提出了拓展功能区域规模确定原则。非常态条件下,公路服务设施交通组织应可以从控制驶入总量、优化内部组织、提升驶出率三方面入手。在服务设施功能布局设计时,可通过优化标志标线、采用合理停车角度、增加停车位数量设施、彩色停车位铺装、增设第二厕所等方面提前对交通组织进行优化。公路服务设施的适当规模、舒畅的交通组织设计在服务设施整体的规划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成果可为服务设施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建议,有利于公路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良性发展。

龚子逸[4](2018)在《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特征、动力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特色小镇蓬勃兴起为标志的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2014年10月,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距今不到4年时间。创建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改革发展新举措,率先在浙江取得成功,随即迅速在全国掀起热潮。火热的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快速推进,而理论的研究探讨相对滞后。本研究以湖北省既有的36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等方法,获取特色小镇经济、社会、空间等多方面具有针对性的资料。对特色小镇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综合,对国内特色小镇发展的实践成果进行提炼、归纳,揭示特色小镇发展的若干规律性。结合典型实证案例,运用对比分析和归纳演绎的方法对湖北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不同功能类型特色小镇的现状特征、动力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对不同功能类型特色小镇分类提出发展策略。湖北位于我国中部,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支点,湖北特色小镇的研究可为相似区域的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背景;特色小镇有关范畴界定;国内特色小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综述;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典型案例分析;以及新时代特色小镇的特定内涵、发展理念、地位和作用;对特色小镇创建的“浙江模式”进行分析,并与我国特色小镇创建的“全国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概括出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趋势;本文对于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的分类及依据;对湖北特色小镇发展背景、现状、特征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类研究了湖北36个不同功能类型的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功能定位、空间格局、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剖析湖北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湖北不同功能类型特色小镇发展的动力机制,揭示湖北特色小镇发展的动力来源;从而探讨湖北不同功能类型的特色小镇类型发展策略;基于“特色”,从产业形态、居住环境、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机制体制等五个方面,提出推进湖北特色小镇发展的策略措施,并且基于主导“产业”不同,分别提出了针对专业发展型、农业型和旅游型三大类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鉴于目前对湖北省特色小镇研究极少,尤其是不同功能类型特色小镇的分类研究。本文通过对湖北现有特色小镇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和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为今后湖北省各功能类型特色小镇相关规划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是通过对湖北特色小镇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及发展策略的分类探讨为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胡祎秋[5](2018)在《临空经济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航空运输高效、便捷的特点使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兴动力。机场逐渐由单一的客货运输场所演变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节点。相关产业在机场周边聚集,形成了临空经济区。临空经济区是现代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城市经济发展有显着带动作用。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临空经济区的规划与建设活动。但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建设面临诸多问题。而临空经济区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偏重于经济、产业发展层面,对于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因此,本文以临空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总体空间布局、各功能板块空间规划策略进行研究,以丰富相关理论,对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简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明确研究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与总结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其形成与发展条件、发展阶段、产业主要类型、主要功能板块以及主要发展模式,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临空经济区的总体布局规律;在圈层式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临空经济区其他布局模式,对不同布局模式下临空经济区的特点、临空经济区与城市区域的关系等进行解析,为不同现实条件下的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提供参考。第四章主要从中微观角度,针对临空经济区内的主要功能板块的不同特点,从功能、布局、交通等方面提出空间规划策略,为临空经济区内各项功能如何进一步落实提供参考。第五章以武汉临空经济区为例,在分析其发展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目标,对片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发展提出优化建议。第六章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研究中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王良[6](2017)在《襄阳城市历史空间格局及其传承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城市空间建设和传承研究中,每座城市都积累了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刘易斯·芒福德先生也曾说过“正如每个生命体都拥有不同的遗传基因一样,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然而,在经过了近现代的“西学东渐”过程中的外来文化侵入,尤其是经过了建国后的特殊时期及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发展带来的建设性破坏。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着底蕴深厚,但遗存贫瘠的尴尬境遇。那么,在今天如何去挖掘还原历史空间格局,并将其传承下来,从而唤起城市的文化自信,塑造城市特色,已成为一项重要命题。作为我国着名的历史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空间格局。但是正如中国普遍的城市一样,襄阳也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的建设性破坏,时至今日,襄阳的历史文化空间遗存相较于其历史上的空间格局而言,已所剩无几,遗存下的文化遗产大多破败不堪,并出现了碎片化倾向。此外,当下文献中对于襄阳古代历史空间格局并没有详细而明确的阐释。基于此,针对我国城市面临的的历史文化挖掘与传承的问题,本文选取襄阳作为典型案例展开具体的分析。本文首先总结整理了相关研究,形成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框架,基于空间调查,文献解读和口述城市史等方法系统的梳理了襄阳城市不同时期的历史空间形态的样本,通过比对,归纳分析不同时期历史样本的形态特征及要素特点,发掘阐释了襄阳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特征的基本样貌,并从标识要素、组织关系、群域斑块、格局范围四个方面阐释了襄阳城市所蕴含的空间格局特征,总结出襄阳城市营建的历史经验;其次,论文通过对襄阳建国以来的城市的空间形态演进历程及历版总体规划的分析,比对历史与现代的格局,系统总结了襄阳建国以来城市发展在历史传承的标识要素、组织关系、群域斑块、格局范围四个方面指标上的得失,并总结形成了襄阳城市历史格局的遗存状况的汇总图和一览表;最后,针对襄阳城市“历史文化富集,文化遗存贫瘠”的问题,并基于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构建了保护、标识、复兴、创造和控制五位一体的保护传承策略,并提出了概念性的方案。以期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供支撑,并为国内同类城市的历史空间格局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蒲韵[7](2017)在《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初探 ——以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旅游公路指的是连接旅游资源同时具有旅游特色和服务功能的一类公路,是公路交通运输体系与旅游产业体系结合的产物,也是公路线形、路面景观、边坡绿化和防护等技术的复合应用。旅游公路的产生和发展与旅游业和交通运输行业息息相关,对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在我国,随着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公路迎来了一批建设热潮,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本文以旅游公路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北部的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学科交叉、实践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其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该项目处于秦巴山区腹地,穿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同时途经4个市(县、区)17个主要乡镇,全长477千米,毗邻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色又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属于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型旅游公路。本次研究重点关注并讨论了如何在复杂的场地现状条件下,实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并在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的设计实践中尝试在公路主体工程、附属设施、植物景观和服务设施上,运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手法,并结合多学科方法和手段,丰富旅游公路的内涵。

孙波[8](2016)在《山地城市规划的山体保护及利用研究 ——以十堰市熊家湾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山地城市空间拓展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将城市周边及城市规划区内的山体不断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山体是我们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丰富市民休闲娱乐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山地城市,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既保持山地城市的特色,又能有合理利用部分山体用于保持城市发展空间,对山地城市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十堰市在城市空间拓展中城市与山体的关系以及山体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并以十堰市熊家湾片区为例,从山体保护与利用的范围划定、山体景观塑造、山体资源利用和临山建筑控制几个方面出发,提出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如何进行山体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江小龙[9](2016)在《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地域形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们一边享受着交通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一边对道路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上唯一提供人性化服务的空间场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凸显地域特色,如何打造差异化的体验,已成为新时代服务区规划设计的重点。湖北高速公路建设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然而许多服务区依旧采用常规的营造方式,只注重服务区功能的单一表达。这也直接影响了湖北高速服务区的发展降低了运营效率,导致湖北服务区形象趋同化现象严重。这种机械的设计模式不仅漠视了过往司乘人员多样化的需求,也丧失了地区文化吸引力及文化宣传价值,使得人们在服务区根本无法体会到现代社会的人性关怀,更不用说去领略当地的自然人文特色。其根本原因在于湖北服务区设计忽视了对地域文化的把握,遗失了文化创新精神,没有把对历史的尊重落到实处,从而遗失了鲜明的地域形象。本文试从荆楚文化着手,通过对荆楚文化艺术表现的分析认知其审美特性和造物逻辑,了解荆楚文化的鲜明特色,以此确立湖北服务区形象创新的方向。并借鉴湖北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建筑及环境的营造手法,知晓其设计思想及价值定位,从而找到湖北服务区形象设计与荆楚文化的对接点。就此总结出服务区形象创新设计的原则与思路,并以理论成果注入到服务区形象设计创新的实践中,通过对荆楚文化与湖北服务区内在联系的梳理,结合服务区形象构成的特点,经过重复、叠加、异变等艺术手法对荆楚文化符号进行演变,使其符合服务区审美识别的需要,从而完成了服务区形象构成要素的创新设计,并将这些符号要素运用到服务区地域形象的构建中,使之产生鲜明的地域形象,散发出浓烈的荆楚文化韵味且更加凸显出时代性,以迎合人们对服务区属性的认知转变。并借此来传承和发扬荆楚文化,增强湖北的文化自信和湖北服务区形象的地域识别性。希望为今后湖北高速服务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价值的参考。

董灏[10](2015)在《欠发达城市新区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城镇化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对于城市空间的扩张有巨大的需求,有计划地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对于推进城市转型、完善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影响力、加快城市进步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于新城新区建设,我们应客观地进行看待,目前我国有些城市也由于“新城新区热”,出现了“鬼城”“空城”等新的新城新区不理性现象的出现。我国的新区从早期经济特区的划定与开发,经历了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等城市功能区的建设,发展至今出现了国家级的新区,新区建设借鉴了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但对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城市,经济欠发达城市对资源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并且新区的建设与城市发展状况有着巨大的联系,在城市区位、发展动力、城市功能等方面与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欠发达城市新区建设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征,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新区与老城构成了城市的主体,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处在发达城市还是欠发达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作为不同地区的不同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又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选取了辽宁朝阳、河南南阳和广西桂林三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新区作为案例,首先对国外新城、国内新区的建设进行梳理,总结新区的发展趋势,作为基础为欠发达城市新区建设提供参考,其次对案例城市新区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思路、建设效果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对比寻找影响新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新区相关的建议,最后综合整个分析,总结欠发达城市的发展特征、新区建设动因,提出新区发展路径,力图为相似地区的新城建设提供参考。

二、湖北襄十高速公路景观环境建设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襄十高速公路景观环境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鄂西北全域旅游导向下文旅融合的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文化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鄂西北文旅文化蕴含深厚历史底蕴
        1.1.2 随州市炎帝神农文化记忆的遗失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全域旅游导向下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2.2.1 实践意义:梳理背景内在的具体表现
        1.2.2.2 社会价值:全域空间价值的联合发展
        1.2.2.3 理论价值:历史记忆重现的理论构建
        1.2.3 创新点
    1.3 相关理论的概念界定
        1.3.1 鄂西北地区
        1.3.2 全域旅游的导向
        1.3.3 文旅融合
        1.3.4 空间优化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鄂西北地区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1.5.2 小结
    1.6 研究思路框架
第2章 文旅融合背景下空间优化理论构建
    2.1 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
        2.1.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区域发展理论
        2.1.3 地理位置理论
    2.2 空间优化的原则
        2.2.1 一体化原则
        2.2.2 以人为本的原则
        2.2.3 居游共建原则
        2.2.4 独特性原则
    2.3 空间优化的目标评价
        2.3.1 明确功能定位,注重资源整合
        2.3.2 保留文化特色,打造互动传播
        2.3.3 交通合理规划,严格统一管理
        2.3.4 提升公共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鄂西北全域旅游导向下文旅融合概况
    3.1 鄂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现状
        3.1.1 总体布局
        3.1.2 旅游产业导向
    3.2 全域旅游特征解析
        3.2.1 全域旅游释放文旅发展新活力
        3.2.2 鄂西北全域旅游挖掘新文化
        3.2.3 鄂西北全域旅游探索新趋势
        3.2.4 鄂西北文旅发展把握新要点
        3.2.5 后疫情时代鄂西北游迎来新机遇
    3.3 旅游导向风景区及文旅融合空间构成要素
        3.3.1 全域旅游空间构成与传统旅游空间构成对比
        3.3.2 全域旅游与旅游空间构成发展关系
    3.4 全域旅游导向下的景区实践案例
        3.4.1 西安楼观古镇全域旅游案例
        3.4.2 安徽黄山市全域旅游案例
        3.4.3 小结
    3.5 鄂西北全域旅游空间构成优化思路
第4章 随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随州市旅游资源现状概况
        4.1.1 随州市旅游业背景
        4.1.2 地理区位分析
        4.1.3 历史文化区位
    4.2 随州市全域旅游理念的发展历程
        4.2.1 理念初创时期——以“全”为主
        4.2.2 发展成熟时期——从“全”到“域”
        4.2.2.1 《随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
        4.2.2.2 《随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5)》
        4.2.3 发展历程小结
    4.3 随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4.3.1 旅游资源现状
        4.3.2 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与潜力
    4.4 神农生态文化景区的旅游发展潜力
        4.4.1 历史溯源
        4.4.2 神农文化分析
        4.4.2.1 神农文化地位
        4.4.2.2 神农文化精髓
        4.4.3 神农文化外延
        4.4.4 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
    4.5 随州市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5.1 炎帝神农文化传统价值的传承与缺失
        4.5.2 自主更新的动态过程向被动规划的静态转变
        4.5.3 空间肌理递减与氛围弱化
        4.5.4 旅游功能的单一
        4.5.5 文化与旅游互动性空间的减少
    4.6 成因分析
        4.6.1 景区与当地文化的结合性认识不足
        4.6.2 神农文化适应现代化发展欠缺理论有效应用
        4.6.3 解决策略
第5章 神农生态文化景区文旅融合空间优化策略
    5.1 以“神农文化”为切入点,活化文化符号
    5.2 神农生态文化景区空间构成解析
        5.2.1 地理区位
        5.2.2 文化区位
        5.2.3 旅游区位
    5.3 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解析
        5.3.1 规划范围
        5.3.2 空间布局思路
        5.3.3 布局与分区原则
    5.4 景观风貌与绿化规划解析
        5.4.1 景观规划原则
        5.4.2 景观规划构成
        5.4.3 景观规划设计
    5.5 以“神农文化”为脉络的空间构成优化
        5.5.1 “天”——体验区的场所汇集空间
        5.5.2 “地”——朝圣区的祭祀祈福空间
        5.5.3 “人”——东夷部落体验区
        5.5.4 “和”——部落联盟祭祀区
        5.5.5 “合”——农耕文明康养区
        5.5.6 “同”——山地运动休闲区
第6章 发展的重点策略和空间构成优化
    6.1 空间重构:全域旅游规划引导,资源开放全域化
        6.1.1 实现跨区域联动发展
        6.1.2 缓解城乡统筹难题
    6.2 产城一体:创新园区策划引导,产业融合全域化
    6.3 文旅融合:特色城市设计引导,景观风貌全域化
    6.4 空间优化:特色空间营造引导,空间布局全域化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公路服务设施规模与交通组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规模确定
        1.2.2 交通组织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2章 公路服务设施功能与布局型式
    2.1 公路服务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2.1.1 公路服务设施的概念
        2.1.2 公路服务设施的分类
    2.2 公路服务设施的功能配置
        2.2.1 总体功能配置
        2.2.2 广场与停车场区域功能配置
        2.2.3 主要服务用房区域功能配置
        2.2.4 配套设施区域功能配置
        2.2.5 拓展区域功能配置
    2.3 公路服务设施布局要点
        2.3.1 服务设施位置
        2.3.2 服务设施平面布局
    2.4 公路服务设施布局型式
        2.4.1 分离式、集中式、单侧式
        2.4.2 外向型、内向型、中置型、侧边型
        2.4.3 入口型、中央型、出口型
        2.4.4 合建布局型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路服务设施规模
    3.1 公路服务设施规模现状分析
        3.1.1 单侧总体规模
        3.1.2 广场与停车场区域规模
        3.1.3 主要服务用房区域规模
        3.1.4 配套设施区域规模
        3.1.5 拓展功能区域规模
    3.2 公路服务设施规模确定计算参数
        3.2.1 交通量
        3.2.2 驶入率
        3.2.3 高峰率、服务周转率和假日不均匀系数
    3.3 广场与停车场区域规模确定方法
        3.3.1 广场区域规模确定方法
        3.3.2 场区道路规模确定方法
        3.3.3 停车场区域规模确定方法
    3.4 主要服务用房与配套设施区域规模确定方法
        3.4.1 公益区域规模确定方法
        3.4.2 商业区域规模确定方法
        3.4.3 后勤区域规模确定方法
        3.4.4 配套设施区域规模确定方法
    3.5 拓展功能区域规模确定原则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路服务设施交通组织对策
    4.1 交通组织的概念
    4.2 公路服务设施区域交通组织现状分析
    4.3 公路服务设施区域交通组织原则
    4.4 公路服务设施区域交通组织流线
        4.4.1 主要服务功能区域
        4.4.2 广场与停车场区域
        4.4.3 配套设施区域
    4.5 非常态情况下的交通组织对策
        4.5.1 非常态情况下交通特性
        4.5.2 控制驶入总量
        4.5.3 优化内部组织
        4.5.4 提升驶出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案例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资源分析
        5.2.1 交通区位分析
        5.2.2 沿线资源分析
    5.3 规模确定
        5.3.1 基础功能区域规模
        5.3.2 拓展区域规模
        5.3.3 总体规模
    5.4 交通组织方案
        5.4.1 设施布局
        5.4.2 交通组织流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目录
附录 B 表目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4)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特征、动力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样本及数据来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2 特色小镇的研究与实践
    2.1 特色小镇相关概念
    2.2 特色小镇相关理论
    2.3 特色小镇的发展特征、动力与策略研究现状
    2.4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与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3 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状况、功能类型与特征差异
    3.1 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和发展状况
    3.2 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功能类型
    3.3 湖北省不同功能类型特色小镇的规模与经济发展特征差异
    3.4 湖北省不同功能类型的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特征差异
    3.5 湖北省不同功能类型的特色小镇空间特征差异
    3.6 湖北省不同功能类型特色小镇的文化特征差异
    3.7 湖北省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
    3.8 本章小结
4 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动力分析
    4.1 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动力类型
    4.2 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拉动力
    4.3 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推动力
    4.4 湖北省不同功能类型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
    5.1 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类型策略
    5.2 基于“特色”的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5.3 基于“产业”的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本文的思维逻辑和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临空经济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临空经济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国内正掀起一轮临空经济区建设热潮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临空经济区的相关概念
        1.2.2 临空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1.2.3 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研究
        1.2.4 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临空经济区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区位论
        1.4.2 城市流理论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2 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一般规律
    2.1 临空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条件
        2.1.1 较高的机场综合服务能力与综合交通网络
        2.1.2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偏好的变化
        2.1.3 较好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1.4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2.2 临空经济区发展阶段
        2.2.1 起步阶段
        2.2.2 成长阶段
        2.2.3 成熟阶段
        2.2.4 发展阶段小结
    2.3 临空经济区产业主要类型
        2.3.1 临空配套产业
        2.3.2 临空制造业
        2.3.3 临空现代服务业
    2.4 临空经济区的主要功能板块
        2.4.1 临空物流板块
        2.4.2 临空工业板块
        2.4.3 临空商务板块
        2.4.4 特色发展板块
    2.5 本章小结
3 临空经济区总体空间布局规律
    3.1 圈层式布局
        3.1.1 空港运营区
        3.1.2 紧邻空港区
        3.1.3 空港相邻区
        3.1.4 外围辐射区
    3.2 其他布局模式
        3.2.1 组团圈层模式
        3.2.2 侧偏模式
        3.2.3 点轴模式
        3.2.4 卫星模式
        3.2.5 指状模式
    3.3 本章小结
4 临空经济区主要功能板块空间规划策略
    4.1 临空物流板块
        4.1.1 临空物流板块的特点
        4.1.2 临空物流板块的选址
        4.1.3 临空物流板块的主要功能
        4.1.4 临空物流区的空间布局
        4.1.5 临空物流板块的交通组织
    4.2 临空工业板块
        4.2.1 临空工业板块的特点
        4.2.2 临空工业板块的选址
        4.2.3 临空工业板块的主要功能
        4.2.4 临空工业板块的空间布局
        4.2.5 临空工业板块的交通组织
    4.3 临空商务板块
        4.3.1 临空商务板块的特点
        4.3.2 临空商务板块的选址
        4.3.3 临空商务板块的主要功能
        4.3.4 临空商务板块的空间布局
        4.3.5 临空商务板块的交通组织
    4.4 特色发展板块
        4.4.1 特色发展板块的选址
        4.4.2 特色发展区的主要建设内容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武汉临空经济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5.1 武汉临空经济区发展概况
        5.1.1 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背景
        5.1.2 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条件
        5.1.3 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目标
    5.2 武汉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建议
        5.2.1 武汉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5.2.2 武汉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原则
        5.2.3 武汉临空经济区产业体系建议
    5.3 武汉临空经济区空间发展建议
        5.3.1 武汉临空经济区的空间发展现状
        5.3.2 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空间发展建议
        5.3.3 武汉临空经济区重点功能组团发展指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襄阳城市历史空间格局及其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1.1.1 历史空间格局的概念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理论研究
        1.4.1 历史空间格局的研究
        1.4.2 历史空间格局现代传承的研究
        1.4.3 襄阳城市的相关基础研究
    1.5 研究框架
2 古代襄阳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特征
    2.1 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脉络
        2.1.1 历史沿革
        2.1.2“一城独秀”——西周时期
        2.1.3“三城鼎立”——两汉时期
        2.1.4“双城并置”——两晋南北朝至唐时期
        2.1.5“格局完善”——元明清时期
    2.2 格局要素选取标准与分类
        2.2.1 选取标准
        2.2.2 要素分类
    2.3 格局的结构性要素
        2.3.1 自然环境要素
        2.3.2 人工建设要素
        2.3.3 要素汇总
    2.4 要素间组织关系
        2.4.1 线性关系
        2.4.2 群域斑块
        2.4.3 整体格局
    2.5 本章小结
3 当下襄阳城市历史空间格局面临的威胁
    3.1 建国后襄阳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概述
        3.1.1 初期恢复阶段——建国之初
        3.1.2 快速发展阶段——建国之初至60年代初
        3.1.3 停滞复苏阶段——70 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
        3.1.4 高速发展阶段——80 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3.1.5 稳步发展阶段——90 年代中至今
        3.1.6 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的规律特征
    3.2 从规划历程看建国后襄阳城市历史格局的传承与消解
        3.2.1 文物保护历程研究
        3.2.2 1958 版总体规划
        3.2.3 1976 版总体规划
        3.2.4 1980 版总体规划
        3.2.5 1988 版总体规划
        3.2.6 1996 版总体规划
        3.2.7 2008 版总体规划
        3.2.8 小结
    3.3 襄阳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遗存状况
        3.3.1 评价标准
        3.3.2 标识要素遗存现状
        3.3.3 组织关系遗存现状
        3.3.4 群域斑块遗存现状
    3.4 当下襄阳历史空间格局传承的问题
        3.4.1 历史遗存贫瘠,遗产保护重视不够
        3.4.2 重视本体保护,忽视整体文化环境
        3.4.3 传统文化缺失,破坏现象依然严峻
        3.4.4 规划视野局限,传统格局面临瓦解
    3.5 本章小结
4 襄阳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传承实践
    4.1 现代传承的理念与方法
        4.1.1 传承理念
        4.1.2 传承方法
    4.2 传承框架及内容
        4.2.1 传承框架
        4.2.2 框架内容
    4.3 空间格局传承规划
        4.3.1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4.3.2 历史轴线与传统街巷的保护与传承
        4.3.3 文化群域斑块的传承与复兴
        4.3.4 整体空间格局的传承与延续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图录
    表录

(7)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初探 ——以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旅游公路相关概念辨析
        1.2.2 旅游公路类型
        1.2.3 旅游公路景观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旅游公路景观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关于旅游公路景观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案例研究法
        1.6.3 学科交叉法
        1.6.4 实践分析法
    1.7 技术路线
2 旅游公路景观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基础理论
        2.1.1 景观美学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游憩学理论
        2.1.4 风景名胜区规划相关理论
    2.2 我国旅游公路景观相关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2.2.1 公路建设相关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2.2.2 公路景观相关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2.2.3 公路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旅游公路景观体系构成及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3.1 主体工程
        3.1.1 公路选线及线形优化
        3.1.2 慢行系统
    3.2 防护工程
        3.2.1 边坡
        3.2.2 边沟
    3.3 服务设施
        3.3.1 服务中心
        3.3.2 服务驿站
        3.3.3 慢行驿站
        3.3.4 慢行休息点
        3.3.5 观景台
        3.3.6 露营地
    3.4 植物景观
        3.4.1 植物材料选择
        3.4.2 线性植物景观
    3.5 附属设施
        3.5.1 标识系统
        3.5.2 休憩设施
        3.5.3 防眩板
        3.5.4 护栏和栏杆
    3.6 路域外景观
    3.7 本章小结
4 旅游公路相关案例研究
    4.1 国外旅游公路相关案例
        4.1.1 美国蓝岭公路
        4.1.2 美国哥伦比亚河历史公路
        4.1.3 德国浪漫之路
        4.1.4 美国66号历史公路
    4.2 国内旅游公路相关案例
        4.2.1 贵州遵义赤水河谷旅游公路
        4.2.2 河北张北草原天路
    4.3 本章小结
5 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规划设计说明
    5.1 项目背景
        5.1.1 项目区位
        5.1.2 上位规划解读
    5.2 项目区现状
        5.2.1 自然条件
        5.2.2 环境敏感区分布
        5.2.3 历史文化
        5.2.4 交通现状
        5.2.5 旅游资源
    5.3 设计原则
        5.3.1 安全性原则
        5.3.2 服务性原则
        5.3.3 生态性原则
        5.3.4 地域性原则
        5.3.5 经济性原则
    5.4 总体设计
        5.4.1 概念主题
        5.4.2 总体线路
        5.4.3 服务设施
        5.4.4 慢行系统
        5.4.5 景观分段
        5.4.6 主题分区
        5.4.7 分区植物选择
    5.5 节点设计
        5.5.1 服务设施节点
        5.5.2 景观绿地节点
    5.6 专项设计
        5.6.1 附属设施
        5.6.2 生态保护
    5.7 技术经济指标
6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景观设计项目图册

(8)山地城市规划的山体保护及利用研究 ——以十堰市熊家湾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山体保护理论发展情况
        1.2.1 国外山体保护与利用的措施
        1.2.2 国内对城区内山体保护与利用的措施
    1.3 论文研究方法
第2章 山地城市自然山体保护与利用理论
    2.1 自然山体保护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 自然山体利用理论
        2.2.1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2.2.2 城市景观规划相关理论
        2.2.3 相关理论的综合应用
    2.3 小结
第3章 山地城市的山体保护与利用研究
    3.1 山地城市山体保护与利用的特点及问题
    3.2 山地城市山体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3.2.1 山地城市空间控制分区
        3.2.2 山地城市保护界线划定
        3.2.3 山地城市建筑高度控制
第4章 十堰市中心城区内自然山体保护和利用现状
    4.1 十堰市城市概况
        4.1.1 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形地貌
        4.1.2 城区内自然山体格局
        4.1.3 城区内自然山体分类
    4.2 十堰市中心中心城区内自然山体保护现状概述
        4.2.1 十堰市中心城区拓展变化(2001-2010)及存在问题
        4.2.2 山体利用总体现状
        4.2.3 山体与城市建筑的利用关系
        4.2.4 山体与城市景观道路的利用关系
    4.3 山体保护规划
        4.3.1 十堰市保护山体分区 1
        4.3.2 十堰市保护山体分区 2
        4.3.3 十堰市保护山体分区 3
        4.3.4 十堰市保护山体分区 4
        4.3.5 十堰市保护山体分区 5
        4.3.6 十堰市保护山体分区 6
        4.3.7 十堰市保护山体分区 7
    4.4 山体保护与城市景观
        4.4.1 山体与城市景观效果的关系
        4.4.2 山体与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关系
第5章 基于十堰市熊家湾片区的山体保护及利用策略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规划定位分析
        5.1.2 规划发展原则及理念
        5.1.3 片区规划发展策略
    5.2 基于研究区的山体保护及利用策略(控规层面)
        5.2.1 片区城市绿线范围划定
        5.2.2 片区山地利用和景观塑造
        5.2.3 片区临山建筑控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地域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形象构成与现状分析
    2.1 高速公路服务区概念
    2.2 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回顾
    2.3 高速公路服务区形象构成
        2.3.1 建筑形象
        2.3.2 景观形象
    2.4 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形象现状调查
        2.4.1 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基本情况概述
        2.4.2 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形象现状分析
    2.5 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地域形象识别存在的问题
        2.5.1 地域特征表述不明显
        2.5.2 建筑形制差异变化小
        2.5.3 环境装饰感较为欠缺
    2.6 解决湖北服务区形象地域标识性问题的思路
        2.6.1 活用荆楚文化,突出特色
        2.6.2 提炼地方符号,彰显差异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荆楚文化及其艺术表现
    3.1 荆楚文化的概念
    3.2 荆楚文化的特征
        3.2.1 开放自由、多元融通
        3.2.2 趋时逐新、争勇好胜
        3.2.3 浪漫神秘、灵动和谐
    3.3 荆楚文化的艺术表现
        3.3.1 建筑
        3.3.2 器物
        3.3.3 绣品
        3.3.4 地方民俗及典故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荆楚文化符号在湖北标志性建筑及其环境中的运用
    4.1 荆楚文化符号在交通类建筑中的运用
        4.1.1 武昌火车站
        4.1.2 荆州火车站
    4.2 荆楚文化符号在其他公共建筑中的运用
        4.2.1 湖北出版文化城
        4.2.2 洪山礼堂
    4.3 案例分析中的设计手法总结
    4.4 案例形象构建对湖北服务区地域形象创新的启示
        4.4.1 传承文脉,结合需求——提升价值
        4.4.2 打破限制,多元融合——紧跟时代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地域形象设计以荆州市为例
    5.1 荆州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地域形象定位
        5.1.1 荆州地理区位分析
        5.1.2 荆州历史文脉分析
    5.2 荆州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形象设计
        5.2.1 建筑造型设计
        5.2.2 建筑装饰设计
        5.2.3 建筑色彩运用
    5.3 荆州市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小品设计
        5.3.1 景观牌坊设计
        5.3.2 景观灯设计
        5.3.3 景观雕塑设计
    5.4 荆州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形象设计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欠发达城市新区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欠发达城市
        1.2.2 新区
    1.3 研究对象的选取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概况
        1.5.2 国内研究概况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框架
    1.7 研究方法
        1.7.1 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7.2 文献分析法
        1.7.3 比较分析法
第2章 国内外新区相关研究的启示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
        2.1.1 田园城市
        2.1.2 卫星城
        2.1.3 有机疏散理论
        2.1.4 新城市主义
        2.1.5 增长极理论
        2.1.6 中心地理论
        2.1.7 核心—边缘理论
        2.1.8 行政经济区理论
    2.2 国外新城建设实践研究
        2.2.1 英国
        2.2.2 法国
        2.2.3 美国
        2.2.4 日本
        2.2.5 国外新城建设的总结
    2.3 国内的新区建设实践的研究
        2.3.1 1978一1990年:起步探索阶段
        2.3.2 1990—2000年:单一职能的“园区”建设阶段
        2.3.3 2000年至今:综合型新区(城)建设阶段
        2.3.4 国内新区建设的总结
    2.4 国内外建设的启示
        2.4.1 人的行为感受逐渐受到重视
        2.4.2 先进理念的植入
        2.4.3 区域的协调
        2.4.4 功能的复合
        2.4.5 特色的塑造
        2.4.6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策略
第3章 欠发达城市新区发展案例研究
    3.1 辽宁省朝阳市燕都新区案例研究
        3.1.1 区位
        3.1.2 城市发展概况
        3.1.3 新区建设动因
        3.1.4 新区建设实践
        3.1.5 新区建设反思
    3.2 河南南阳新区案例研究
        3.2.1 区位
        3.2.2 城市发展概况
        3.2.3 新区建设动因
        3.2.4 新区建设实践
        3.2.5 新区建设反思
    3.3 广西省桂林市临桂新区案例研究
        3.3.1 区位
        3.3.2 城市发展概况
        3.3.3 新区建设动因
        3.3.4 新区建设实践
        3.3.5 新区建设反思
第4章 案例城市新区建设的启示
    4.1 案例城市新区与大城市新区的差异
        4.1.1 城市区域地位的差别
        4.1.2 城市发展特征的差别
        4.1.3 城市发展动力的差别
        4.1.4 城市功能疏解的差别
        4.1.5 新区发展阶段的差别
        4.1.6 新区整体规模的差别
        4.1.7 新区发展动力的差别
    4.2 案例城市新区建设的启示
        4.2.1 客观看待欠发达城市的新区战略
        4.2.2 正视区域的发展
        4.2.3 客观看待城市的发展阶段,适时启动新区建设
        4.2.4 关注政策
        4.2.5 正视新区的发展规律
        4.2.6 关注人居
        4.2.7 适时调整推进策略对于新区的漫长建设尤为重要
        4.2.8 新区选址、项目带动、政策支撑对开发具有推动作用
第5章 欠发达城市新区发展路径综述
    5.1 尊重规律性的发展路径
        5.1.1 以人为本
        5.1.2 注重生态
        5.1.3 功能复合
        5.1.4 特色塑造
        5.1.5 政策支撑
    5.2 把握阶段性的发展路径
        5.2.1 客观看待发展阶段正确把握核心矛盾
        5.2.2 把握新区建设的不确定性应对动态变化
        5.2.3 适时启动新区的建设
    5.3 关注特殊性的发展路径:
        5.3.1 明确区域发展重心
        5.3.2 避免大尺度的跨越
        5.3.3 多元的动力拉动,可持续的弹性控制
        5.3.4 强化市场化的引导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的收获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湖北襄十高速公路景观环境建设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襄阳古城旅游提质升级研究[D]. 赵邦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鄂西北全域旅游导向下文旅融合的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文化景区为例[D]. 李随欣. 长江大学, 2021
  • [3]公路服务设施规模与交通组织对策研究[D]. 贾文丽.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湖北省特色小镇发展特征、动力与策略研究[D]. 龚子逸.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5]临空经济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胡祎秋. 武汉大学, 2018(12)
  • [6]襄阳城市历史空间格局及其传承研究[D]. 王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7]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初探 ——以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为例[D]. 蒲韵.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山地城市规划的山体保护及利用研究 ——以十堰市熊家湾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D]. 孙波.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3)
  • [9]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地域形象设计研究[D]. 江小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10]欠发达城市新区发展路径研究[D]. 董灏. 清华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湖北湘石高速景观环境建设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