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一季度全球棕榈油供应紧张

2005年第一季度全球棕榈油供应紧张

一、2005年一季度全球棕油供应将吃紧(论文文献综述)

侯雅婷[1](2014)在《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货基差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期货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短短的二十年间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加入WTO后,农业逐渐将接受到来自全球的冲击和挑战。如何能够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获得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以及规避价格剧烈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是我国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则能够提供一个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平台。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策略规避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呢?本文将围绕基差这个突破口来展开思考,试图找到影响基差的因素。本文选取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期货作为研究对象。有三点原因:首先白糖在我国农产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在农产品中仅次于粮食、油料及棉花。其次,糖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但是年度间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使得蔗农、糖厂和以食糖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最后,套期保值理念在各类糖企中已经逐渐深入国内大部分糖商会在每日期货市场开盘后根据白糖期货价格来进行现货报价。套期保值已经成为糖企经营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白糖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之后对于基差以及基差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对基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持有成本、供求关系、巴西食糖价格、ICE食糖期货价格、季节性、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宏观经济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对于基差的影响。在分析了基差的影响因素之后,进行了基差的建模分析。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白糖持有成本和基差有负向相关性,白糖库存量、ICE食糖期货价格与基差有负向相关性,而巴西食糖价格、换手率(成交量/持仓量)与白糖期货基差有正向相关性。通过季节调整的虚拟变量方法对白糖期货基差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白糖期货基差在冬季具有基差缩小的季节性。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基差做出预测。目前,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壮大,学术界对于基差研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作者希望学术界对于基差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期货市场参与者提供有力的依据,更好的规避风险,保证收益。

廖茜[2](2012)在《全球金融危机对印尼实体经济的影响与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研究了其对印尼实体经济的影响和印尼应对此次危机采取的主要对策,并得出一些对中国的启示。在世界经济恶化、外需市场萎靡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的中国、印尼出口贸易都受到了极大冲击,出口的下降导致其他实体经济指标的恶化;同时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中国、印尼两国的股市暴跌,资产缩水;美元的贬值导致人民币和印尼盾的相对升值,进一步造成中印尼两国对外贸易的恶化。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印尼两国的金融领域冲击不大,主要打击的是两国的实体经济。本文在此思路下展开,除引言外,本文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框架部分。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了金融危机的理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理论模型,主要介绍了三个理论模型:费雪理论模型、凯恩斯理论模型和明斯基理论模型,以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传导路径。第二部分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尼实体经济的影响实例。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发展中国家群体像东南亚经济体那样,经济快速增长,贫困消减近三分之二,快速融入到世界市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翻四番。从这样一个被称为“东南亚奇迹”到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戏剧性和突然性转变。民众资产损失严重、企业大量倒闭和民间设备投资急剧减少。对印尼来说,其经济和政治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与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同时出现。第三部分为本文的重点,主要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外部冲击如何影响印尼实体经济的情况。此部分又从两个方面展开叙述。第一个方面,从整体上介绍了印尼经济状况,主要从印尼GDP的季度数据下降、支出类型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分析。第二个方面,分别详细介绍了印尼国际贸易、投资和消费的变动情况。长期奉行“紧抓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由进口替代和资源开发型战略转向出口导向和资源加工型战略”的发展模式,使印尼成为一个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出口一直是印尼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外需市场低迷和印尼盾升值的双重打击下,印尼对外贸易逆差扩大。出口的减少,通过乘数效应降低了国民收入。投资也是拉动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投资可以成倍的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则会加速经济的衰退。企业生产能力的下降和国内国外两大市场需求能力的下降导致印尼企业的大量倒闭,失业率不断攀升、有效需求人数的不断下降,造成消费支出的减少。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的同时下降,造成了印尼整个经济的衰退和萧条。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此部分主要介绍印尼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成立了一个由政府、银行业和企业界协作的特别小组,就世界经济危机对印尼的影响制定谨慎而具有延续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制定明确的法令吸引外来工业投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印尼央行和政府主要联合使用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救市。其扩张性的政策在2009年下半年的确改善了印尼实体经济各项指标,抑制国内经济的进一步衰退,但因此也为通货膨胀以及政府财政赤字埋下隐患。第五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借鉴印尼政府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得出对中国的启示,为中国的经济复苏和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刘悦[3](2011)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的美国政策为研究课题,通过刚解密的档案材料和相关二手资料还原考据这段历史,同时解析归纳美国在石油危机爆发期间政策制定的特点。“石油危机”作为20世纪的新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石油成为世界主要能源后,由于石油商品的相对短缺或者其价格的骤然上升,从而引发的能源供应短缺,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史上共爆发的三次石油危机,并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这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石油已经逐步在多方面替代煤炭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能源支柱之一。煤炭一直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主要能源,这种优势保持到20世纪60年代。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首位,①人类从此进入了“石油时代”。②石油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本身虽然兼有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等许多自身的优点,但石油在历史上取代煤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的价格很低廉,并一直是廉价能源的代名词。在中东勘探出大量的石油储备之后,中东的石油价格一直固定在每桶1美元左右,在美国,人们一直相信廉价的石油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美国人经常形容沙特的石油和水一样便宜。廉价的中东石油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能源基础,以美国为首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在20世纪70年代都已经严重依赖波斯湾的石油,数据表明到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出产的石油已经占世界石油总量的55%③。如此,石油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能源,被波斯湾的少数阿拉伯国家所掌控,这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具备了进行能源垄断的条件,这为“石油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将“石油武器”带上历史舞台的,把世界石油体系推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同时严重的影响力当时世界经济和政治。本课题希望把对1973-1974年石油危机的研究和美国的政策联系起来,在石油危机中论述美国外交政策和能源政策的转变,考察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政策。同时,分别论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美国决策层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其决策与石油生产国,石油消费国,国际石油公司和主要的相关国际组织的关系。全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其中包括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具体内容如下: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意义和这个题目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首先以背景的形式介绍了世界石油储量的分布,原油出产地,原油提炼能力和世界石油消费和供油,其次总体介绍了二战之后美国石油外交的总体情况,其中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政府、约翰逊政府,以及尼克松政府第一任期的石油外交政策;第二章主要解析十月战争爆发后到针对美国的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开始期间的美国外交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的各方评估,美国面对阿拉伯国家发出的运用石油武器警告的对策,并介绍了美国在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政策最终导致石油禁运的过程;第三章主要解析了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对策,其中以时间为主线,先后介绍了美国政府同国际石油公司合作的政策、美国的能源自给政策、美国改善拉拢阿拉伯国家的政策、美国对盟国的政策;第四章介绍的是石油危机后美国石油政策的调整,从四方面入手,首先是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对中东政策的调整,其次是美国对盟国政策的调整,再次是美国倡导下的国际能源大会的召开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成立,最后是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结语中总结了在此时石油危机期间的决策特点。

侯晖[4](2008)在《国际油价2008年上半年走势回顾与下半年预测》文中认为分析了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的走势及特点。根据影响下半年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分析,预测了下半年国际油价的可能变化趋势。

宋玉春[5](2008)在《峰回路转 涨势依然——世界石油市场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油价上扬,2008年将继续上涨,如果考虑伊朗因素引发战争,2008年油价将可能突破150美元2007年世界石油需求欣欣向荣的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经济已经消减了2007年高油价带来的负面影响。2007年10月,中国、中东和印度呈现出最强劲的石油需求增长态势。OECD成员国的石油消费则正如原来预期的那样呈下降势头。尽管最近中国宣布提高石油产品批发价格,但预计不会对石油需求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董健健[6](2008)在《开放经济下我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同时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是各国宏观调控所追求的最佳目标。米德模型最早提出了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这样,在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则指出固定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之间始终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克鲁格曼“三元悖论”则进一步论证了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冲突的原因: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是三个不可调和的目标,各国充其量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先后发生了三次冲突,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正是这些冲突引发了我们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思考。2005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开始出现升温加速迹象,房地产等行业出现局部过热,资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更糟糕的是,通货膨胀压力不断显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导向也开始向紧缩方向转变,着重表现为回收流动性。但同时由于外贸顺差居高不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自我加强,我国的汇率政策亦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究其原因,其一是在经济开放度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固定汇率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说明“不可能三角”在我国是成立的;其二,则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重要的传导工具在我国还较受管制,投资储蓄的利率弹性都比较低,加上汇率的一成不变,利率与汇率间关联甚少,无法及时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因此,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重点在于利率与汇率机制的改革及发挥两者联动作用及其他配套措施。本文依据以上理论基础研究设计了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短中期协调方案以及实现长期协调应采取的措施。

程黔[7](2007)在《2007年下半年棕榈油市场走势》文中提出在回顾2007年上半年国内棕榈油市场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2007年上半年国内棕榈油市场的因素,并对后期棕榈油市场进行了展望。

程黔[8](2007)在《后期棕榈油市场何去何从?》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上半年,国内棕榈油价格"涨"声此起彼伏。由于国际棕榈油期(现)货市场行情屡破近年新高,对国内贸易商提价带来明显心理支撑,各地大豆油价格大涨为港口棕榈油报价上升带来强劲动力。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棕榈油一度成为国内油脂市场领涨品种。下半年,国内棕榈油市场将何去何从?

程黔[9](2007)在《后期棕榈油市场将何去何从?》文中研究说明上半年国内棕榈油市场回顾今年上半年,国内棕榈油市场基本可以用"高歌猛进"来概括,各地现货价格持续稳步上涨。据中华粮网监测,1-6月份,国内24度精炼棕榈油现货均价为6554元/t,环比上涨1548元/t。其中,第一季度国内棕榈油现货均

熊韶辉[10](2007)在《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开始迅猛增长,但是国内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能源产量无法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依赖性迅速增加,尤其是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2006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比200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不断增加,不但给国内石油生产造成压力,更加剧了中国与一些其他国家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石油供应的不安全问题凸现。尽管中国石油供应尚未出现大规模供应中断的情况,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潜在的或现实性的不利因素,威胁着国家的石油安全。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应始终处于一种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和数量连续不断的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该定义是从进出口的角度出发,强调以获取外部石油资源为主要目的,并同时涉及到“石油的价格和数量是否合适”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得以满足”的问题。因而,一国的石油供应对外依赖度越高,其石油安全问题就越为突出,同时世界市场油价、石油的供求形势、全球政治环境、科技的发展等都会影响到一国的石油安全。本文要讨论的是从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来看,能源安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其二是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个方面的能源安全。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是指国家维持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其范围涉及了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需求和国防军事活动的可靠燃料供应。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部分,高速发展的经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安全、充足的能源保证来支撑。一个经济体的能源命脉如果受他人控制和制约,必然对其经济安全构成致命的威胁。作为全球经济的基础,能源这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被争相抢夺的对象。而作为产业链顶端的能源,其价格的剧烈变化,会在整个社会产生一系列效应:牵动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推动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和金融效应,并且触动地缘政治、世界经济和金融的运行机制,乃至造成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变化。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最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与基础原材料,交通、发电、各种石油产品高度的依赖石油,甚至一些国家以石油化工作为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石油资源比较集中地为少数地区所拥有,分布不均衡,控制争取石油资源造成了国际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也成为冲突和摩擦的焦点。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世界范围内,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是关系经济、国防、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所以本文以能源安全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通过一般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分析国际机构、政府能源主管机构以及石油公司等关于能源的研究报告,利用理论分析、计量模型、逻辑论证、实际调查等方法以能源贸易,尤其是石油贸易为研究重点,采用大量实际数据,历史性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借鉴“STIRPAT模型”、CLA方法与数据、能源需求预测系统(CERCMA)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以及作者多年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经验,对中国石油资源现状与石油安全面临的若干挑战、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世界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评估,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最后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现状是高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原油消耗强度大,且国内原油生产增长无法赶超消费速度,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中国石油外交面临的复杂状况,石油获取来源的不稳定性,全球石油价格具有上升压力。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来源安全问题,能源运输问题,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居多,中国能源需求量增长较快,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而且存在着众多能源安全隐患。通过对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的分析,发现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需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石油供需形势更是严峻,全球石油需求重心已经转移,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3年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2001年至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6%。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达到3.9%,仅次于印度(4.8%)。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进展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强。IEA预测:从2006年起到2030年,预计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略大于1/2,年平均增长率为1.6%。从现在起到2015年,这一时期的需求增长大于1/4。在预测期内,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在70%以上,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30%。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OECD的21个成员国,从而改变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本文考虑到世界能源供给的总体形势,结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乐观估计应该保持在10-11%的高速增长,以这样的增长速度对能源的需求将会大大超过《能源“十一五”规划》中的预测。未来中国对能源进口特别是石油进口的依赖会大大增加,在世界能源尤其是石油的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会大大提高,与其他石油消费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增加,尤其是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本文重点研究了石油消费大国,在自身资源贫乏的条件下是如何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对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的分析发现,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能源战略,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修改节能基准,努力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性燃料等新能源;通过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和参与海外石油开发等手段,培育自己的核心石油开发企业,增加本国在海外开采石油的比例,从而避免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石油进口的稳定,减小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研究开发新一代原子能发电设施,确保原子能发电所需的铀资源,完善投资和建设环境;大力推进新能源、原子能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还有些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有利于研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制度,支持企业开发利用新技术。而且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本文还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了评估,并通过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及策略;“以煤养油”调整煤炭贸易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贸易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国内石油分销与价格体系;建立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学校能源教育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与后盾。其中最后一条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各项能源政策的推动与落实,必须要以学校教育作为基础与后盾,以能源的核心内涵、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公众在学校求学期间就建立起正确的能源价值观,方能为后续的能源使用、政策推广、以及能源科技研究奠定基础。中国必须加强能源教育,以符合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应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高能源价格的冲击等。通过学校的能源教育,培养学校师生也就是未来的公众良好的能源意识,从态度和价值层面认同能源政策,从而达到两个层面的实践习惯:生活上节约能源,有效使用能源;积极地致力于开发新型能源。

二、2005年一季度全球棕油供应将吃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5年一季度全球棕油供应将吃紧(论文提纲范文)

(1)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货基差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 国内外基差理论研究
        1.3.1 基差理论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相关研究
第2章 白糖现货期货市场概述
    2.1 白糖概述
        2.1.1 白糖简述
        2.1.2 白糖的用途
        2.1.3 白糖质量标准
    2.2 白糖现货市场概述
        2.2.1. 国外的食糖生产历史情祝及现状
        2.2.2 国际主要糖料和食糖的生产区域的分布
        2.2.3 我国白糖的生产
        2.2.4 全球食糖消费情况
        2.2.5 国内食糖消费情况
        2.2.6 全球食糖贸易
        2.2.7 国内食糖贸易
    2.3 白糖期货概述
        2.3.1 国外食糖期货
        2.3.2 中国白糖期货市场发展简述
第3章 基差和影响基差波动的因素
    3.1 基差概述
    3.2 基差的作用
    3.3 基差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3.3.1 持有成本对基差的影响
        3.3.2 供求关系对基差的影响
        3.3.3 巴西食糖现货价格对基差的影响
        3.3.4 ICE期货价格对基差的影响
        3.3.5 季节性因素对基差的影响
        3.3.6 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对基差的影响
        3.3.7 影响基差的其他因素
第4章 影响白糖期货基差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说明
    4.2 数据处理
    4.3 白糖期货基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线性回归分析简介
        4.3.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4.3.3 季节调整的虚拟变量方法
        4.3.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全球金融危机对印尼实体经济的影响与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2. 金融危机的理论模型
    2.1 金融危机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2.1.1 金融危机的概念界定
        2.1.2 金融危机的类型
    2.2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理论模型
        2.2.1 费雪理论模型
        2.2.2 凯恩斯理论模型
        2.2.3 明斯基理论模型
        2.2.4 总结
    2.3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传导路径
        2.3.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2.3.2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传导路径
3. 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尼实体经济影响的历史回顾
    3.1 亚洲金融危机蔓延至印尼的过程
    3.2 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尼实体经济的影响
    3.3 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尼实体经济影响的教训
4.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印尼实体经济的影响
    4.1 全球金融危机对印尼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
    4.2 全球金融危机对印尼实体经济的影响
        4.2.1 全球金融危机对印尼国际贸易的影响
        4.2.2 全球金融危机对印尼投资的影响
        4.2.3 全球金融危机对印尼消费的影响
5. 印尼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措施
    5.1 印尼政府的财政政策分析
        5.1.1 印尼克服危机的10项应急措施
        5.1.2 印尼政府应对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具体措施
    5.2 印尼央行的货币政策分析
        5.2.1 印尼央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5.2.2 印尼央行出口信贷优惠措施
        5.2.3 印尼政府稳定金融市场的措施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3)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现有原始文献的整理
    二、国外学者对“1973-1974 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这一主题的研究状况
    三、国内对“1973-1974 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这一主题的研究状况
引言
    一、“石油危机”的概念界定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 二战后到1973 年前的美国石油政策
    第一节 背景
        一、世界石油储量的分布
        二、世界主要的原油出产地
        三、世界石油的提炼能力
        四、世界石油的消费和供应
        五、石油的国际贸易流向
        六、美国石油的供求情况
    第二节 二战后美国的石油外交政策
        一、二战后美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二、美国对石油卡特尔的遏制
        三、美国国内的控制石油进口政策
        四、美国石油权利的削弱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兴起
    第三节 石油危机前美国对中东的石油政策
        一、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中东的石油政策
        二、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对中东的石油政策
    第四节 第一届尼克松政府的石油政策
        一、第一届尼克松政府的石油进口政策
        二、总统公开声明和进口配额的取消
第二章 从十月战争到石油禁运
    第一节 美国各方对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的评估
        一、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
        二、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向美国使用石油武器的评估
        三、美国在阿以战争所采取的政策
    第二节 十月战争的爆发和石油武器的运用
        一、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警告的态度
        二、十月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对策
        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单方提价减产
    第三节 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和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的开始
        一、十月战争和美国对以色列的紧急援助
        二、尼克松时期的对以色列军援政策
        三、沙特宣布石油禁运的开始
第三章 石油危机和美国的对策
    第一节 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和美国能源自给政策
        一、美国领导下的国际石油公司“苦难均分”的石油配给政策
        二、尼克松的能源自给宣言
    第二节 美国对粮食禁运和军事夺取油田政策的评估
        一、美国对粮食禁运政策评估
        二、美国对军事占领油田政策评估
        三、阿拉伯国家自爆油田的威胁
        四、盟国反对政策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改善与激进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的政策
        一、美国帮助埃及第三军脱险
        二、美国在联合国范围内调解阿以矛盾以缓和石油危机
        三、基辛格达成埃以脱离协定为石油禁运解除提供条件
    第四节 美国拉拢温和阿拉伯国家的政策
        一、美国支持伊朗和沙特的双柱政策
        二、美国争取沙特以解除石油禁运
        三、美国针对德黑兰会议及油价上涨的对策
    第五节 美国的外交努力和石油禁运的解除
        一、美国和盟国之间的矛盾
        二、美国的政策下的中东石油输出国的矛盾
        三、美国的外交努力和石油输出国大会对石油禁运的解除
第四章 石油危机后美国石油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石油危机后美国中东的石油政策
        一、美国援助沙特保证石油安全供应
        二、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军事援助
    第二节 美国联合石油消费国抵制石油输出国的努力
        一、与英国对石油问题的协商
        二、美国试图联合西欧和日本的政策
    第三节 美国倡导下的国际能源组织的成立
        一、美国组织的石油消费国的联合和石油消费国大会
        二、国际能源组织的成立
    第四节 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石油产品禁运和涨价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二、石油危机对美国贸易的影响
        三、美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政策及影响
        四、石油危机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影响
结语
    一、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决策层
    二、石油危机期间的决策特点
        1. 政策制定的中央集权化
        2. 政策制定的暗箱操作
        3. 政策制定的信息支持
    三、总结
参考文献
    一、美国档案文件
    二、英国相关文件
    三、英文着作
    四、英文硕博论文
    五、英文期刊论文
    六、中文译着
    七、中文着作
    八、中文硕博论文
    九、中文期刊论文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峰回路转 涨势依然——世界石油市场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007年世界石油需求
    OECD北美州
    OE CD欧洲
    OE CD亚太
    发展中国家
    其他地区
2008年世界石油需求预计
2007年世界石油供应
    非欧佩克国家
    OE CD成员国
    美国
    加拿大和墨西哥
    西欧
    挪威
    亚太地区
    发展中国家
    前苏联地区和其他地区
    俄罗斯
    里海地区
    中国
2008年世界石油供应展望
    修订原2008年石油供应预期
    国际原油价格趋涨
相关链接
    1970年以来国际油价走势

(6)开放经济下我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题的提出
    1.2 论文构思及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局限性
第2章 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冲突的一般理论
    2.1 米德模型对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解释
    2.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框架下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2.2.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方程
        2.2.2 经典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冲突的分析
        2.2.3 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况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冲突的分析
        2.2.4 资本市场完全封闭条件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3 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理论及扩展
        2.3.1 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理论
        2.3.2 扩展的“不可能三角”假说
第3章 我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历史及现状分析
    3.1 1994年以来我国历史上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三次冲突
        3.1.1 1994-1996年对内治理高通货膨胀,对外抑制人民币升值
        3.1.2 1997-2002年对内治理通货紧缩,对外抑制人民币贬值
        3.1.3 2003-2005年通货膨胀压力和汇率稳定之间的冲突
    3.2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状况简述
        3.2.1 经济总体有过热隐忧
        3.2.2 人民币升值有加速压力
        3.2.3 通货膨胀压力凸显
        3.2.4 资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
    3.3 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现状分析
        3.3.1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取向
        3.3.2 我国当前汇率政策取向
    3.4 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的原因
        3.4.1 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3.4.2 我国冲销政策效果有限,难以协调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3.4.3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不畅
第4章 开放经济下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方案
    4.1 短期协调方案
        4.1.1 稳住汇率
        4.1.2 全面紧缩国内市场资金的流动性
        4.1.3 进一步加大央行窗口指导的作用
    4.2 中长期协调方案
        4.2.1 完善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
        4.2.2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
        4.2.3 其他配套措施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石油安全、能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关系
        (二) 中国面临的重大能源安全、石油安全挑战
        (三) 能源贸易在实现国家能源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际机构对能源及能源安全的研究
        (二) 主管能源的政府机构对能源问题的研究
        (三) 国际大石油公司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能源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与逻辑、现实的统一
        (二) 归纳、与综合、分析相统一
        (三)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四)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第二章 中国石油资源现状与石油安全面临的若干挑战
    一、中国石油供求现状
        (一) 中国石油分布及构成
        1. 中国陆地石油分布及构成
        2. 中国海洋石油分布及构成
        (二) 中国石油生产情况
        1. 中国石油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 中国石油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 能源生产系数波动较大
        (三) 中国石油消费情况
        1. 中国石油消费量
        2. 中国石油消费结构
        (四) 中国石油基础设施及研发投资
        1. 基础设施投资
        2. 中国石油研发投资
        (五) 中国石油贸易
        1. 中国石油贸易量
        2. 中国石油贸易产品结构
        3. 石油贸易地区分布
    二、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现状
        1. 高经济增长背景下,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2. 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
        3. 原油消耗强度大且生产增长无法赶超消费速度
        4.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
        5. 中国石油外交面临的复杂状况
        6. 石油获取来源的不稳定性
        7. 全球石油价格具有上升压力
        (二) 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1. 能源来源安全问题
        2. 能源运输问题
        3.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
        4. 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5. 中国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居多
        6. 中国能源需求量增长较快
        7. 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
        (三) 形成石油安全、能源安全隐患的因素
第三章 世界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分析
    一、世界石油地理分布及储量概况
        (一) 世界石油储量
        (二) 世界常规石油储量预测
    二、世界石油生产状况
        (一) 世界石油生产现状
        (二) 世界石油生产预测
        1. OPEC 产油国的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2. 非 OPEC 国家的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3. 非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三、世界石油消费状况
        (一) 世界石油消费现状
        1. 世界能源消费状况
        2. 世界石油消费现状
        3. 世界石油消费预测
        (二) 世界石油消费格局
        1. 发达国家能源效率提高需求增长减缓
        2.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石油需求增长强劲
        3. 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石油消费量剧增
    四、世界石油需求状况及缺口分析
        (一) 全球石油需求重心转移
        (二) 全球石油需求缺口预测
    五、世界石油价格状况
        (一) 影响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二) 高油价的影响
    六、世界石油贸易与投资格局
        (一) 世界石油贸易概况
        1. 石油贸易增长
        2. 石油的运输
        3. 石油贸易伙伴
        (二) 世界主要石油贸易国家/地区的投资
        1. R&D 投资情况
        2. 石油工业吸收投资的预测
        (三) 世界主要能源供给国的能源贸易与投资
        1. OPEC
        2. 俄罗斯
        3. 加拿大
        4. 墨西哥
        5. 综合特点
第四章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分析
    一、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分析
        (一) 美国
        1. 美国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现状与预测—油气、煤炭
        2. 美国能源战略
        3. 美国石油储备模式
        (二) 日本
        1. 日本能源战略
        2. 日本石油储备
        (三) 德国
        1. 德国能源战略
        2. 德国石油储备
        (四) 法国
        1. 法国能源政策与战略
        2. 法国的石油储备
        (五) 印度
        1. 印度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
        2. 印度能源安全战略——一体化战略
        3. 印度石油部门的自由化
        4. 印度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与投资战略
        5. 印度石油储备
        (六) 韩国
        1. 韩国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2. 韩国的石油储备
        (七) 新加坡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1. 新加坡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
        2. 新加坡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二、世界主要能源生产/消费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模式
        (一) 战略导向型
        (二) 经济导向型
        (三) 地缘导向型
        1. 争夺石油定价权
        2. 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分散风险
        3. “石油民族主义”抬头
第五章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现状与相关的贸易策略评估
    一、中国能源政策及能源安全战略发展的演进
        (一) 战略的发展与基本内涵
        (二) 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发展的演进
        1. 1949-1960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2. 1960-1978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3. 1978-1993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4. 1993 年以后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二、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与有关贸易策略的综合评估
        (一)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贸易策略并没有有效的降低能源需求
        1. 能源规划执行不力,高能耗产业大量投资导致能源过度消耗
        2.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推进速度缓慢
        3. 能源效率依然偏低
        4. 万元 GDP 能耗依然过高
        5. 学校能源教育滞后,节能意识淡薄导致能源浪费严重
        (二)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现状与贸易策略并没有有效的增加能源供给..
        1. 国内石油储量不足导致石油无法自给自足
        2. 石油进口机制欠缺,导致石油供给多元化进展缓慢
        3.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制极不完善、战略储备严重不足
第六章 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理论探索
    一、能源安全战略的统一性、包容性及其和谐
        (一) 能源战略与外交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的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和谐
        (二) 能源战略中贸易战略的缺失
        (三) 能源贸易战略布局
        1. 铺设中俄“泰纳线”,保证石油贸易北方供给源
        2. 修建中巴石油管道破解“马六甲困局”
        3. 建设中缅管开辟中国石油运输“印度洋线路”
    二、建立合理的能源贸易机制
        (一) 能源贸易进口机制的改革
        1. 应该制定能源进口战略
        2. 能源进口战略的基本目标
        3. 保障中国能源进口贸易中所应有的利益
        4. 能源进口战略的基本内容
        5. 制定能源进口需要考虑的几组关系
        6. 中国能源进口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
        7. 逐步建立稳固的石油储备体系,防止能源进口来源中断
        8. 多方位掌握进口定价权,实现进口利益
        (二) 能源贸易手段的综合辩证
        1. 与能源大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维护能源安全
        2. 贸易与投资手段结合内外兼修保障能源安全
        (三) 能源贸易利益主体的真空
    三、国营贸易是能源贸易方式最优策略
        (一) WTO 对国营贸易的解释及其他
        (二)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现状及问题
        1.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现状
        2.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问题
        3. 应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国营贸易带来的问题
        (三) 国营贸易的先进性
    四、能源安全法是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
        (一)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法律建设
        1. 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2. 对部分法例进行及时修订
        3. 建立与能源配套的法律法规
        (二) 能源贸易及其相关法律建设
        1. 制定与完善能源出口相关的法律法规
        2. 制定与完善能源进口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七章 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
    一、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及策略
        (一) 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从中国能源贸易“地形图”挖掘潜在贸易对象的可行性
        1. 中国能源贸易“地形图”
        2. 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点
        (二) FTA 及双边能源贸易合作是未来能源安全的核心战略
        1. 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建立 FTA 实现能源自由贸易
        2. 中国在东亚区域框架内加强能源合作
        3. 加快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的 FTA 实现能源领域的融合
        4. 加强与其他能源大国及区域组织的能源合作与协调
        (三) 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策略―投资与贸易一体化策略
        1. 积极鼓励对外投资油气开发
        2. 建立国家奖励油气勘探开发计划
        3. 对内限制高用油行业的国内外投资
    二、以煤养油调整煤炭贸易政策
        (一) 煤炭出口本身是不可持续的
        1. 中国煤炭供需缺口即将出现
        2. 煤炭出口从经济、环保上来看不划算
        (二) 以煤养油从经济、环境效益和技术上来看是可行的
        1. 降低煤炭消耗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2. 以煤养油应该是中短期能源技术战略与政策的重点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贸易政策体系
        (一) 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出口政策
        1. 科学规范对外援助性质的石油出口
        2. 规范国内石油企业的出口行为
        (二) 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进口政策
        1. 优化石油进口的采购方式
        2. 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分散进口风险
        3. 综合利用市场和外交手段,规避进口风险
        4. 建立石油进口风险预警机制
    四、建立合理的国内石油分销与价格体系
        (一) 中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
        (二) 中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 国内油价滞后国际油价,造成了市场资源配置扭曲
        2. 以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为参照,不能真正反映国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
        (三) 中国石油价格定价机制的完善
        1. 增强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性,实现与国际油价的真正接轨
        2. 逐渐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以法律与经济为手段实施宏观调控
        3.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稳定石油价格
        4. 建设石油期货市场,谋求国际石油定价权
    五、建立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
        (一) 中国曾尝试过石油期货交易,但被“暂停”
        1. 规避金融风险是暂停石油期货交易的宏观经济原因
        2.规范市场秩序混乱是政府出台统一价格政策的直接原因
        3. 抑制过度投机是暂停石油期货交易的微观原因
        (二) 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在中国现行的石油产业组织模式下,石油市场存在主体缺位现象
        2. 现有期货法规体系和政府监管滞后于期货市场发展的需要
        3. 中国现行油品“行政指导价格”和油品专营体制不合理
        4. 中国石油交易量还不足够大,不足以支撑期货市场的运营
        (三) 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的战略选择
        1. 完善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调整监管政策,形成完善的综合监管体系
        2. 加快期货交易所的体制创新
        3. 鼓励期货公司的改制活动
        4. 培育市场主体
        5. 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实现石油金融一体化
    六、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
        (一) 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
        1. 国家层面的石油战略储备没有平抑油价波动的功能
        2. 微观层面的“石油平准储备”也不具有平抑油价波动功能
        3. 石油期货市场具有规避油价波动风险的功能
        (二) 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又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
        1. 战略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期货市场
        2. 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与石油期货市场
        3. 石油储备管理与石油期货市场
        (三) 建立二者联动机制确保中国石油安全
    七、建立完善的学校能源教育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与后盾
        (一) 学校能源教育的重要性
        (二) 学校能源教育的目标
        (三) 如何进行学校能源教育
参考文献
附件

四、2005年一季度全球棕油供应将吃紧(论文参考文献)

  • [1]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货基差的影响因素研究[D]. 侯雅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2]全球金融危机对印尼实体经济的影响与政策分析[D]. 廖茜. 江西财经大学, 2012(10)
  • [3]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D]. 刘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4]国际油价2008年上半年走势回顾与下半年预测[J]. 侯晖. 当代石油石化, 2008(07)
  • [5]峰回路转 涨势依然——世界石油市场回顾与展望[J]. 宋玉春.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8(Z1)
  • [6]开放经济下我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D]. 董健健. 同济大学, 2008(07)
  • [7]2007年下半年棕榈油市场走势[J]. 程黔. 农业展望, 2007(09)
  • [8]后期棕榈油市场何去何从?[J]. 程黔. 粮食与油脂, 2007(08)
  • [9]后期棕榈油市场将何去何从?[J]. 程黔. 粮油加工, 2007(08)
  • [10]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 熊韶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2005年第一季度全球棕榈油供应紧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