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昆明东新城

加快建设现代昆明东新城

一、加快现代新昆明东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夏支奎[1](2020)在《呈贡区旧城改造案例研究 ——基于政府视角》文中认为旧城改造是指对城市中陈旧衰退地区进行改造,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衰退中的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和结构性衰退等问题,以使城市发展重新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呈贡区旧城改造的问卷调查研究,对旧城改造各利益相关方进行现场访谈,对实地进行调研、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深入呈贡区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开发商、被拆迁户等,充分了解了呈贡区旧城改造实施的背景、现状、相关的政策制度和安置房建设等情况,运用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政府、开发商、被拆迁户等各利益主体进行研究,对比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归纳呈贡区旧城改造在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实施成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论证分析,基于政府视角提出呈贡区旧城改造实施的意见建议,为推动呈贡旧城改造建言献策,为类似开发建设中的旧城改造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呈贡区旧城改造组织实施、安置补偿政策、安置房建设政策等分析,更全面、系统地归纳呈贡区旧城改造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安置房建设难以推动等方面存在的弊病,科学客观地分析呈贡区旧城改造问题成因,找准问题要害,从旧城改造的顶层开始组织设计。该案例研究不局限于具体的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而是从政府视角、宏观结合微观的角度去进行顶层组织实施设计、政策动态调整、工作流程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更加凸显政府在旧城改造中的主导作用。

雷莎[2](2020)在《“拼贴城市”理念下西盟县城市风貌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早期城镇化进程中,千城一面、地域特色缺失的风貌问题突出,但随着存量规划时代的到来,塑造城市特色、营造城市风貌正成为当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点之一。在此背景下,结合云南对民族地区城市风貌的重点关注以及民族地区县级层面风貌研究缺失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城市风貌优化策略进行探讨,寻求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风貌的优化策略与提升路径。对当前城市风貌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在城市空间形态与风貌表征中,往往存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风格的元素“拼贴”与共存,但在风貌实践中如何处理这种必然的共存,相关风貌研究并未对其进行解答。而“拼贴城市”的思想为如何解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遗留的空间风貌表征的和谐并存,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拼贴城市”理论以及基于“拼贴城市”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归纳总结了包含“拼贴”作为思维方式、设计手法、实施机制三个层面内容的“拼贴”设计模式。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以孟连、河口、西盟、沧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城市风貌,传统佤族、傣族村落对西盟新老县城城市风貌的影响以及西盟县城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风貌表征三项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少数民族城镇风貌的独特性是:民俗文化、民族崇拜、宗教信仰等非物质风貌要素以及城市空间环境中承载民族文化、信仰、历史的相关空间、建筑、景观等物质风貌要素;其风貌表征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特性以及规划管控等因素的影响。为后文西盟城市风貌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提供支撑。在上述研究支撑下,结合西盟县现状梳理与风貌感知评价,总结其存在要素单一、不成体系、均质建设、无序拼贴、规划缺位的问题,并基于“拼贴”模式三个层次内容,从界定拼贴要素、明确拼贴范围、风貌要素的多元拼贴与有机整合、合理管控等方面提出西盟风貌优化策略,并推导出具有相对普遍性的少数民族城镇风貌的拼贴技术路径。

杨平[3](2019)在《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文化语言学分析》文中认为街巷名称是一个个指代区域的符号,具有语言属性,是一种语言符号;街巷名称又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文化的体现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符号。语言和文化是“共变”的,语言使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而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对语言有决定性影响。昆明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其街巷名称在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而街巷名称语汇又是建构和传承昆明多元文化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昆明街巷名称以“专名+通名”为基本形式,以三音节和四音节为主要结构,原因此结构比双音节结构具有更强指位性,比四音节以上的结构形式简单,易记易用,便于日常交流使用。对搜集的昆明街巷名称语汇进行统计,得知通名共有九种,专名主要由词、短语形成,名词形成的专名最多,动词形成的专名最少,短语形成的专名主要有动宾式、主谓式、联合式和偏正式。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命名方式和昆明的文化密切相关,语汇反映着昆明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等六大历史文化信息,行业与职业、城市景观以及社会心态等社会文化信息。街巷名称的演变主要包含统治者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六大人文因素,以及街巷名称的更改、沿用、命名等三大外在表现形式。基于以上的分析得出昆明街巷名称存在着五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街巷名称的最终建设格局、科学规划命名、系列化命名出发,而规范昆明的街巷名称则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

王姣[4](2019)在《云南省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R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高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空间和各地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大学城。由此带来的是农村土地的被征收及“村庄”向“社区”转换,“村民”向“居民”转换,各地大学城内出现了大量的“村改居”社区。“村改居”社区是城市社区的特殊形态。在社区管理体制、治理方式、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区治理面临的难题等方面与一般的城市社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以社区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我国的社区治理政策为依据,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大学城“村改居”社区具有“半城半村”格局、人口构成多元化、社区治理复杂化、社区环境特殊化等特点,在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管理体制更新不及时、村民观念难以跟上城市化步伐、居民面临生计问题挑战等状况。本文以地处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的R社区为例,在开展访谈、调研的基础上认为:R社区治理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同时又面临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不顺、社区环境治理难度大、社会组织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等困境。经过分析本文认为:造成R社区治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有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社区居委会职能定位存在一定偏差、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束缚、社会组织参与力量薄弱、社区与高校共治缺位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最后探索了云南省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对策。认为应从构建多元化治理主体、健全居民保障性措施、畅通社区治理参与渠道、成立校社治理联合委员会,推进高校参与“村改居”社区治理、树立“一家人”意识,拓展社区服务对象、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助力“村改居”社区治安管理等几方面着力,不断优化西部地区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本论文研究成果力求对拓展和深化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有所裨益,同时对创新和完善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陈长瑶[5](2018)在《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空间是城市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越发深刻的影响着城市的演变发展。高原环湖地区有其特殊性,其城市空间演变与平原、山地环湖地区城市存在一定差异,其形成的过程和演变机理也有其特殊性,优化调控策略也不尽相同。基于此,本文选取环滇池地区这一具有“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区、城市经济发展活跃区、历史文化多元融合区、湖泊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不尽协调”等多重特征叠加的典型区域,探讨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的格局、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丰富了城市地理学理论,服务于地方城市发展需求,为生态脆弱的高原湖滨城市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实证参照。本文是一项应用研究,基于历史地理学、计量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基础,主要运用系统论、人地关系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同论和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在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使用ENVI5.2遥感图像处理、ArcGIS10.2空间数据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回归分析、历史文献整理等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厘清环滇池地区城市发展的环境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和特征,还原了不同时期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剖析了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机理;在评价环滇池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基础上,分析出环滇池地区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结构—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系列城市空间优化调控策略。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1)城镇用地空间扩展态势明显,27年间(1990年2017年)城镇用地扩展了5.29倍,年均扩展速度达15.24km2。同时,在距离滇池沿岸2-4km、4-6km的圈层范围内,城镇用地扩张强度最高,为主要扩展区。(2)滇池地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过程和特征,具有由滇池南岸向滇池北岸转移、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环湖沿河沿交通要道分布明显等特点。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1949年1990年、1991年2002年和2003年至今不同时期,商业、工业、居住生活、公共服务、交通和生态绿地不同类型空间的结构演变及特征变动明显。不同时期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表现为:“环翠湖”单中心结构(1949年以前)、“环翠湖”单中心同心圆圈层结构(1949年2002年)、“环滇池”多中心同心圆圈层结构(2003年至今)。(3)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是显着影响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的经济社会因素。(4)1990年到2015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表现为:26年间,城市化发展特征总体体现为城市化总体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空间城市化水平缓慢提升,经济城市化水平快速波动上升,社会城市化水平剧烈波动缓慢上升;城市生态环境压力整体呈波动性上升,城市资源支撑能力波动上升且不稳定,城市生态保障能力越来越强,但是近年来城市环境威胁快速加大,城市环境响应指数变化过程波动较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经历“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高级协调”三个阶段。(5)现阶段,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存在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空间规模和城市发展速度的矛盾、城市空间功能和结构的优化调整等问题。(6)未来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优化要结合城市空间顶层设计策略,重点加强城市生态绿地空间结构优化和生态治理、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布局、构建城市“快慢速立体式”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城市经济空间,进而提高城市空间发展质量。

秦光荣[6](2013)在《挖掘历史文脉 突出文化优势 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文中研究说明今天,省委、省政府对昆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现场调研,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昆明城市的历史文化,研究提升昆明城市品质的思路和举措。今天上午,我们先是登临了昆明城的主山——长虫山,一览昆明北市区全景,并观看了铁峰庵文化遗迹;接着又来到滇池旁边,观看了海东湿地,在?

吴劲松[7](2012)在《规划立市:彰显诗意新昆明》文中认为10月17日,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昆明召开。这个我国城市规划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在昆首次举办,既是全国规划行业对昆明规划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提升昆明城市规划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对此,记者采访了昆明市规划局局长李亮。 建设成为环湖城市?

白龙飞[8](2012)在《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49-2009)》文中研究指明如何处理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和域内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昆明城市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此问题始于战国时期环滇池地区城市出现之时,只是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的核心略有不同而已。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滇池流域城市的发展,流域内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业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张,滇池流域的生态承载力与昆明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制约昆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很多生态指标失去了自我修复的功能,生态系统进入了恶化期。对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的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城市发展进行历史学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揭示这种关系在当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变迁的原因、表现的内容和形成的特点,而弄清楚这些问题是定位流域内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论文分析的时间段是1949-2009年。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选题原由和意义,论题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论文中使用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交待,为全文的展开提供知识基础。正文分为六章,从内容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流域生态环境特点与昆明城市历史发展的简单背景考察,第二部分为1949年后60年流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第一章主要考察了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变迁历史、城市发展史,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种知识背景。第二章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昆明城市发展与滇池流域生态的关系。这个时期滇池流域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当时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特别是提供了城市发展中所需要的重要物质资源。但同时,人们在获取最大化的物质利益驱动下,对滇池流域生态系统进行了大量盲目的开发利用,如流域内森林的乱砍乱伐与土地的盲目开荒等。第三章分析了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政治运动主导了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加上当时特有的战略考量,在流域内大量兴建工业、对滇池进行围海造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活动对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表现在20世纪60-70年代,流域内工业点源污染突出,有的水体污染开始严重,破坏了流域内部生态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1970年开始,滇池流域进入了人为治理流域污染的时期。第四章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流域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滇池流域的城市,特别是昆明主城区起到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加上城市规模快速扩张,滇池流域生态恶化加剧。决策者开始注意到了城市发展中流域生态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制约,并采取了大量的行动。然而,整个社会治理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考量下,治理工作更多是政治宣言式的表态,缺少执行的决心,效果很差,根本没有遏制住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第五章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开始成为阻碍流域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成为流域城市发展的关键。政府治理力度加大,具体表现在两个规划的出现以及治理计划投资额的增加。然而,在对经济发展数量的追求下,整个治理工作无法遏制城市扩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污染的速度,导致整个流域出现污染速度与治理速度并进,且污染速度超过治理速度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已不能承受流域内城市发展之重。第六章总结了21世纪前10年,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状况,在全国各地城市竞争驱动下,决策者重新定位了昆明城市的性质,想在流域生态恢复与都市化的蓝图中找到两者的平衡。于是,在城市快速发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了强有力的推进,各种污染物数量在排放上与前期相比得到遏制。不过,整个流域生态环境在城市激剧扩张中仍然无法实现成功的修复。结语认为,当代滇池流域城市发展与滇池生态关系经历了人为破坏、无序发展到人为恢复、协调生态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复杂过程。时间上,可以分为1949年至1979年前30年和1980年至2009年后30年。前30年流域生态环境基本能自我净化,为流域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资源支持。当然,前30年的无序发展,为后30年生态环境恶化的埋下伏笔。后30年在滇池流域生态系统的治理上,虽然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少,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分析,当代滇池流域城市发展与生态关系的特点有六个方面:反复多变的城市功能定位;理想的规划与城市现实发展无法合拍;城市发展对滇池流域自然资源的超限消耗;掠夺式的发展与脆弱的生态体系冲突严重;生态理想与城市扩张难以融合;滇池流域生态变迁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正向关联。笔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滇池流域的城市发展中采用的是一种行动的理性,而不是理性的行动。笔者提出,在滇池流域的城市发展中必须采用一种理性的行动,在整个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下规划城市发展的规模,放弃昆明城市发展规划中采用近代数量标准为指标的城市模式,而应采用一种生态宜居的指标作为提升昆明城市的影响力,让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在良性运行下培育出云贵高原中真正宜居的生态城市。

龙云昆[9](2011)在《西山区“十一五”规划背景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一五"是西山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此期间是西山的经济发展进行重大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是城郊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二是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这两大趋势是左右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本报告是有关"十一五"西山区规划的背景研究,主要包括对"十五"发展的评述,对"十一五"所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发展潜力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报告将分析重点放在经济方面。

陈伟[10](2010)在《对昆明城市再次规划的探索研究 ——以滇池、西山为昆明新城规划的中心》文中指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巩固。目前,全国上下每座城市都在进行自身建设,并搞得如火如荼,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轨道之中。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称,1980年到目前为止这三十年间,中国已有185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重要转型:1980年中国只有51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显着增加。该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又将有107个城市加入这一行列。然而,不少城市的建设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一番顺利,出现了建了拆、拆了建的无序状态,并伴随着严重的污染、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等诸多城市病的问题。其中,被誉为春城的昆明也不例外。那么,究竟如何建设自身城市呢?本文将在有关前人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针对昆明城市规划的想法,那就是围绕滇池、西山来建设未来的山水之城。论文二章是关于城市、城市规划相关内容和理论的,因为只有对前人知识有所了解和认识,甚至掌握一些,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的第三章是根据前人有关规划理论和自己的一些见解对昆明正在执行的城市总规和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昆明发展战略作出一些评述,在之后又对最新上报的2008版城市总规(待批)略作评述。论文第四章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的要求,特别对滇池西山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区位、自然人文资源状况、空间形态结构等方面,以分析围绕滇池、西山进行建设昆明生态、山水之城的可行性。论文第五章提出了昆明城市建设的概念性规划以及大昆明都市圈建设规划,并就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作了一些说明。

二、加快现代新昆明东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现代新昆明东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呈贡区旧城改造案例研究 ——基于政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1.1.2 旧城实现更新是城市发展必然历程
        1.1.3 呈贡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
        1.1.4 呈贡旧城改造推进缓慢
        1.1.5 小结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国内外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论文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旧城改造
        2.1.2 城市更新
    2.2 理论政策基础
        2.2.1 理论基础
        2.2.2 政策基础
    2.3 旧城改造中政府角色研究
    2.4 案例及基础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2.4.1 案例及数据来源
        2.4.2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呈贡区旧城改造案例基本情况
    3.1 呈贡区基本情况
    3.2 呈贡区旧城改造基本情况
        3.2.1 现状
        3.2.2 历史回溯
    3.3 呈贡区旧城改造安置补偿基本情况
        3.3.1 现状
        3.3.2 历史回溯
        3.3.3 安置补偿原则
        3.3.4 拆迁安置流程
        3.3.5 拆迁安置具体政策标准
    3.4 呈贡区旧城改造实施成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呈贡案例研究
    4.1 呈贡区旧城改造利益相关者界定
        4.1.1 呈贡区旧城改造利益相关者分析
        4.1.2 呈贡区旧城改造利益相关者类型
        4.1.3 呈贡区旧城改造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4.2 国内外旧城改造经验对比和启示
        4.2.1 美国
        4.2.2 英国
        4.2.3 上海
        4.2.4 青岛
        4.2.5 成都
        4.2.6 广西
        4.2.7 国内外经验与呈贡区对比分析
        4.2.8 国内外经验启示
    4.3 呈贡区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
        4.3.1 旧城改造政策制定上存在的问题
        4.3.2 旧城改造政策执行上存在的问题
        4.3.3 旧城改造政策后评价上存在的问题
    4.4 旧城改造问题成因分析
        4.4.1 政府自身角色认识不清
        4.4.2 缺乏运作经验
        4.4.3 资金筹措方式有限
        4.4.4 拆迁补偿安置机制不畅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政府视角推进呈贡区旧城改造实施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要当好旧城改造统筹者
        5.1.1 主导牵头旧城改造实施
        5.1.2 建立旧城改造规划体系
        5.1.3 组建高效专业的组织统筹机构
        5.1.4 多渠道资金筹措投入
    5.2 政府要当好旧城改造制度体系建设者
        5.2.1 建立符合旧城实情的拆迁补偿机制
        5.2.2 建立引入社会投资人管理机制
        5.2.3 建立高效推进安置房建设机制
    5.3 政府要当好旧城改造公共利益维护者
        5.3.1 提升老城城市服务功能
        5.3.2 加强老城历史文物和民族特色保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呈贡区旧城改造访谈提纲
附录 B 呈贡区旧城改造调查问卷
附录 C 呈贡区旧城改造调查问卷统计表

(2)“拼贴城市”理念下西盟县城市风貌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时代背景——当代中国城市风貌特色危机
        1.1.2 政策背景——新常态下政府对城市风貌的注重
        1.1.3 学科背景——城市风貌研究恒议恒新,难有解决良方
        1.1.4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关键词辨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研究综述
        1.4.1 城市风貌研究相关
        1.4.2 “拼贴城市”理论研究相关
        1.4.3 云南少数民族空间研究相关
        1.4.4 佤族研究相关
        1.4.5 研究综述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2.1 拼贴城市概述
        2.1.1 提出背景
        2.1.2 理论框架
        2.1.3 概念解析
        2.1.4 特性内涵
        2.1.5 理论评价
    2.2 “拼贴”要素与方式
        2.2.1 “拼贴”要素
        2.2.2 “拼贴”作为思维方式
        2.2.3 “拼贴”作为设计手法
        2.2.4 “拼贴”作为实施机制
    2.3 “拼贴城市”与城市风貌
        2.3.1 城市风貌特性
        2.3.2 “拼贴城市”理论对城市风貌的适用分析
        2.3.3 “拼贴城市”理论对城市风貌现实矛盾的判读
    2.4 案例分析
        2.4.1 风貌“拼贴”设计案例
        2.4.2 城市风貌规划案例
        2.4.3 案例分析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族地区城市风貌表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风貌对比分析
        3.1.1 对比案例地选择
        3.1.2 城市风貌表征对比分析
        3.1.3 民族地区城市风貌影响因素分析
    3.2 传统村落建设对西盟城市风貌影响分析
        3.2.1 佤族传统村落与西盟城市风貌
        3.2.2 傣族传统村落与西盟城市风貌
    3.3 西盟城市发展进程与阶段风貌分析
        3.3.1 西盟城市发展进程
        3.3.2 西盟城市阶段风貌及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盟城市风貌现状分析
    4.1 西盟基本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地理环境
        4.1.3 研究范围
    4.2 西盟风貌要素分析与风貌感知评价
        4.2.1 西盟风貌之“风”
        4.2.2 西盟风貌之“貌”
        4.2.3 风貌感知评价分析
    4.3 西盟城市风貌实践与管控分析
        4.3.1 研究历程
        4.3.2 实施管控
        4.3.3 相关规划
    4.4 西盟城市风貌现状小结
        4.4.1 具备优势
        4.4.2 存在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拼贴城市”理念下西盟城市风貌优化策略
    5.1 风貌优化原则
        5.1.1 风貌优化基本原则
        5.1.2 风貌优化“拼贴”原则
    5.2 风貌优化路径与框架
        5.2.1 整体控制+多元拼贴+有机整合
        5.2.2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5.2.3 “高点引导”+“低点控制”
        5.2.4 风貌优化框架
    5.3 界定西盟城市风貌拼贴要素
        5.3.1 相关指标分析
        5.3.2 确定西盟风貌拼贴要素
    5.4 明确西盟城市风貌拼贴范围
        5.4.1 分析现有规划,把握西盟风貌定位
        5.4.2 明确风貌资源,构建西盟风貌格局
        5.4.3 划定风貌分区,确定西盟风貌结构
    5.5 西盟城市风貌要素多元拼贴
        5.5.1 功能要素拼贴
        5.5.2 空间要素拼贴
        5.5.3 景观要素拼贴
    5.6 西盟城市风貌要素有机整合
        5.6.1 视廊控制
        5.6.2 尺度控制
        5.6.3 肌理溶解
        5.6.4 空间过渡
        5.6.5 符号隐喻
        5.6.6 要素引导
    5.7 西盟城市风貌实施管控与规划提升
        5.7.1 健全体系,多规划协调
        5.7.2 完善机制,多部门协作
        5.7.3 提高意识,多主体参与
        5.7.4 风貌设计导则引导
        5.7.5 “美丽县城”建设风貌优化建议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主要结论
        6.1.1 “拼贴”设计模式总结
        6.1.2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风貌现状表征与影响机制
        6.1.3 西盟城市风貌优化路径
        6.1.4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风貌拼贴技术路径
    6.2 论文创新点
    6.3 反思与展望
        6.3.1 局限性
        6.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西盟相关规划分析表
附录 D:西盟城市风貌调查问卷与认知地图

(3)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文化语言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昆明市的地理和历史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
    第二节 选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选题研究的方法、范围、对象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语言分析
    第一节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语音分析
        一、音节的结构特征
        二、声韵的结构现象
        三、谐音的应用情形
    第二节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语法分析
        一、基本形式
        二、通名的使用
        三、专名的形成
    第三节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词义分析
        一、街巷名称的基本义
        二、街巷名称的附加义
第二章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命名方式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街巷名称语汇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映射
        二、历史文化信息的延伸
        三、时代文化信息的形成
        四、移民文化信息的融合
        五、地理文化信息的承载
        六、民族文化信息的交会
    第二节 街巷名称语汇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一、行业与职业信息的体现
        二、城市景观信息的凸显
        三、社会心态信息的流露
第三章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演变的人文因素
        一、统治者对边地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街巷名称的影响
        三、民族文化演变对街巷名称的影响
        四、民国时期市政建设整顿对街巷名称的影响
        五、1949年后的“五新”对街巷名称的影响
        六、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对街巷名称的影响
    第二节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历史演变
        一、老街巷名称的沿用
        二、旧街巷名称的更改
        三、新街巷名称的命名
第四章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一节 昆明街巷名称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缓慢
        二、特色老街巷名消失
        三、专名的重名、音近、多音现象
        四、街巷名译写杂乱
        五、大量无名路存在
    第二节 昆明街巷名称命名的对策
        一、建设“三位一体”街巷名称格局
        二、科学规划命名
        三、系列化命名
    第三节 昆明街巷名称规范性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云南省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R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的概念及理论阐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与空间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空间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概述
        一、社区治理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我国的社区治理政策概述
第二章 大学城“村改居”社区的基本特点与治理现状
    第一节 大学城“村改居”社区的基本特点
        一、社区处于“半城半村”的过渡阶段
        二、社区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
        三、被动的城市化过程
        四、社区环境具有特殊性
        五、社区治理呈现复杂化
        六、社区文化具有异质性
    第二节 云南省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现状
        一、“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更新缓慢
        二、村民观念难以跟上快速城市化步伐
        三、居民面临生计问题的挑战
        四、“村改居”社区与周边高校资源整合不充分
        五、社区环境和治安成为治理的一大难点
第三章 呈贡大学城R社区的基本情况与治理成效
    第一节 R社区的基本情况
        一、R社区所处街道基本情况
        二、R社区基本情况
    第二节 R社区“村改居”治理实践及成效
        一、R社区“村改居”的背景
        二、R社区“村改居”后的基本情况
        三、R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呈贡大学城R社区治理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R社区治理的困境
        一、社区居委会职能泛化
        二、社区治理思路遭遇困境
        三、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面临困境
        四、社区环境治理难度大
        五、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方面的困境
        六、与周边高校社区共建方面的困境
        七、社区服务内容存在局限性
        八、社区治理面临的其他困境
    第二节 R社区治理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村改居”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社区居委会职能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三、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的局限与束缚
        四、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五、社会组织参与力量薄弱
        六、社区与高校共治缺位
        七、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不够健全
第五章 云南省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构建大学城“村改居”社区多元化治理主体
    二、完善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的保障性措施
    三、畅通社区治理参与渠道
    四、成立校社治理联合委员会,推进高校参与“村改居”社区治理
    五、树立“一家人”意识,拓展“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服务对象
    六、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助力大学城内“村改居”社区治安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对象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四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二、人地关系论
        三、可持续发展论
        四、协同论
        五、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第二章 城市空间相关文献述评
    第一节 国外城市空间研究
        一、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二、城市空间演变机制研究
        三、城市空间扩展演变模式研究
        四、城市空间演变形态研究
        五、城市空间和区域发展研究
        六、城市空间优化调控研究
    第二节 国内城市空间研究
        一、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二、城市空间扩展演变模式研究
        三、城市空间演变形态研究
        四、城市空间演变机制研究
        五、城市空间和区域发展研究
        六、城市空间优化调控研究
        七、环大湖地区城市空间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与启示
        一、国内外研究的特征
        二、国内外研究的趋势
        三、环湖地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四、几点启示
第三章 环滇池地区城市发展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区位条件
        二、地质地貌和土壤条件
        三、水文和气候条件
        四、生物和矿产资源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历史沿革
        二、政治经济发展
        三、社会文化
第四章 环滇池地区城镇用地扩展与城市空间格局
    第一节 环滇池地区城市演变概况
        一、历史演变过程
        二、主要演变特征
    第二节 环滇池地区城镇用地规模扩展
        一、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二、城镇用地扩展分析
        三、城镇用地扩展特征
    第三节 环滇池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
        一、商业空间结构
        二、工业空间结构
        三、居住生活空间结构
        四、公共服务空间结构
        五、交通空间结构
        六、生态绿地空间结构
    第四节 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一、“环翠湖”单中心结构(1949年以前)
        二、“环翠湖”单中心同心圆圈层结构(1949年~2002年)
        三、“环滇池”双核多中心同心圆圈层格局(2003年至今)
第五章 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机理
    第一节 驱动机理理论分析
        一、动因构成
        二、驱动机理
    第二节 城市空间演变的定性评价
        一、驱动力因子评价
        二、城市空间推进模式分析
    第三节 城市空间演变的定量评价
        一、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二、实证分析结果
第六章 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优化
    第一节 城市空间和生态环境发展评价
        一、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
        二、城市化和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特征
        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特征
        四、城市空间与生态环境的关联
    第二节 城市空间演变问题及优化内容
        一、城市规划不完善
        二、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
        三、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不平衡
        四、城市空间结构有待优化
        五、城市空间功能亟待提升
    第三节 城市空间优化目标及要求
        一、多规合一,限制规模
        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三、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四、以人为本,宜居发展
        五、城乡一体,统筹发展
    第四节 城市空间的优化策略
        一、城市空间顶层设计策略
        二、加强城市生态绿地空间结构优化和生态治理
        三、优化布局城市公共服务空间
        四、构建城市“快慢速立体式”交通网络体系
        五、优化城市经济空间
        六、提高城市居住生活空间质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原由
    二、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三、核心概念和理论的说明
    四、使用材料说明
    五、基本研究方法
    六、研究主要内容与难点
第一章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与城市概述
    第一节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第二节 滇池流域城市发展简况
        一、战国—隋代时期滇池流域的城市
        二、唐宋时期滇池流域的城市
        三、元明清时期滇池流域的城市
        四、民国时期滇池流域的城市
    第三节 历史上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一、滇池流域城市的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
        二、滇池流域自然环境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发展对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第二章 优良生态环境抚育下的城市发展:1949-1959
    第一节 原始的生态与城市的获取
        一、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支撑
        二、滇池流域城市发展规划
        三、滇池流域城市的状况
    第二节 激情中工业、农业等的发展
        一、工业的激增
        二、土地的垦殖
        三、水利的大兴
    第三节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微变
        一、森林覆盖率下降快
        二、滇池人为改变明显
        三、水土流失现象加重
        四、工业排放物污染增加
第三章 政治理想下的生态环境改造与转折:1960-1979
    第一节 政治调整中的城市定位及城市发展
        一、城市发展规划重新调整
        二、滇池流域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人定胜天下的发展冲动
        一、继续兴修水利
        二、持续垦荒
        三、工业在间断中发展
    第三节 改造中的生态环境破坏
        一、大规模围海造田及危害
        二、乱砍乱伐致使森林大面积遭到破坏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与行动
第四章 城市经济增长下的生态之变:1980-1989
    第一节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滇池流域地区
        一、城市规模的增长
        二、人口的迅速增加
        三、土地使用压力的增加
        四、工业产值的迅速增长
        五、农业、水产业的发展
        六、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加
    第二节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病变
        一、水质等级普遍下降
        二、大气污染物的增加
        三、森林面积锐减和绿化欠缺
        四、水土流失加重
        五、地下水的超采和污染
    第三节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代价的呈显
        一、滇池流域生态恶化的表现
        二、以经济获取为目标的治理方案
        三、不同区域的治理工作与成效
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中环境治理的失败:1990-1999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一、规划中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二、真实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
        三、经济发展的新成就
    第二节 立体化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流域生态中心滇池水体指标恶化加快
        二、松花坝水源保护区生态状况堪忧
        三、城区内的生活污染增加
        四、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五、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第三节 政治决心大于行动的环境治理
        一、两个规划的目标
        二、滇池流域不同区域的治理措施
        三、令人失望的治理效果
        四、生态危机的城市之痛
第六章 国际都市目标下的生态理想:2000-2009
    第一节 不断变化的城市定位
        一、定位的选择:生态城还是国际都市
        二、城市规划布局的变化及其特点
        三、定位的困惑
    第二节 滇池流域城市发展的现实
        一、加速度中的城市规模激增
        二、经济社会提速发展中的城市
        三、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努力
    第三节 10年两个计划后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一、两个规划中的滇池流域生态治理目标
        二、行动与力度
        三、两个五年计划后生态的现实
        四、滇池流域三个区域的生态现状及治理
        五、不能承受之重的城市理想与生态之痒
结语
    一、关系变迁过程:一个轮回
    二、治理历程:不成正比的投入与产出
    三、六十年滇池流域生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及特点
    四、选择:行动的理性还是理性的行动
参考文献
致谢

(10)对昆明城市再次规划的探索研究 ——以滇池、西山为昆明新城规划的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及意义
    1.3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模式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城市概念
    2.2 城市规划概念
    2.3 城市规划任务
    2.4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
    2.5 城市发展模式相关理论
        2.5.1 城市增长极模式
        2.5.2 点轴开发模式
        2.5.3 网络开发模式
        2.5.4 梯度推移模式
        2.5.5 反梯度推移模式
第三章 现行的昆明城市规划评价
    3.1 昆明现行的城市规划简述
        3.1.1 96 版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3.1.2 2003 年新昆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3.2 昆明现行的城市规划评价
        3.2.1 城市定位评析
        3.2.2 城市精神评析
        3.2.3 空间结构布局评析
        3.2.4 生态评析
第四章 建立以滇池、西山为核心的昆明城市发展新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4.1 优势方面
        4.1.1 区位
        4.1.2 自然人文资源
        4.1.3 空间形态结构
        4.1.4 城市风水理论
        4.1.5 凸显春城特色
    4.2 劣势方面
        4.2.1 滇池污染
        4.2.2 西山公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昆明城市新概念规划思路
    5.1 现代昆明城市新规划的简介
        5.1.1 总体思路
        5.1.2 现代新昆明城市规划目标
        5.1.3 规划原则
        5.1.4 规划内容
    5.2 大昆明经济圈规划
        5.2.1 大昆明都市经济圈的背景及概述
        5.2.2 大昆明都市经济圈空间组织
        5.2.3 大昆明都市经济圈产业布局
    5.3 现代新昆明概念规划和大昆明都市经济圈规划的评价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快现代新昆明东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呈贡区旧城改造案例研究 ——基于政府视角[D]. 夏支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拼贴城市”理念下西盟县城市风貌优化策略研究[D]. 雷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文化语言学分析[D]. 杨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云南省大学城“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R社区为例[D]. 王姣.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及优化研究[D]. 陈长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6]挖掘历史文脉 突出文化优势 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N]. 秦光荣. 云南日报, 2013
  • [7]规划立市:彰显诗意新昆明[N]. 吴劲松. 昆明日报, 2012
  • [8]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49-2009)[D]. 白龙飞. 云南大学, 2012(08)
  • [9]西山区“十一五”规划背景研究报告[A]. 龙云昆. 2009-2010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成果选集, 2011
  • [10]对昆明城市再次规划的探索研究 ——以滇池、西山为昆明新城规划的中心[D]. 陈伟. 云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加快建设现代昆明东新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