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权威医学期刊及其网络版特点比较

国外权威医学期刊及其网络版特点比较

一、国外权威医学期刊及其网络版特色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刘群[1](2016)在《我国入选PubMed数据库的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了解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国期刊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按学科分析入选PubMed数据库期刊的基本特征,为未入选期刊的收录提供对策和建议;分析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在SCI数据库中的被引频次,了解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的大小。研究对象与方法整理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130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根据2011-2015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统计130种期刊的计量指标发现有46种期刊(港澳台期刊《报告》未收录)数据不全,即共有84种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数据齐全的生物医学期刊。另外根据2014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对84种生物医学期刊进行学科分类,共分为18类,其中生物学期刊16种,基础医学类期刊12种,中国医学类期刊8种,外科学期刊7种,大学学报(医药卫生)类期刊6种,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5种,眼耳鼻咽喉科学期刊4种,医药卫生总论期刊4种,妇产科学与儿科学期刊3种,口腔医学期刊3种,内科学期刊3种,肿瘤学期刊3种,药学、环境与安全科学期刊各2种,临床医学、特种医学、化学、历史各1种期刊。其中包含3种及3种以上期刊的有12类学科,共76种期刊。对PubMed数据库收录的130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对包含3种及3种以上期刊的学科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研究需要,按学科筛选76种未被PubMed数据库收录期刊作为对比期刊。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以PubMed数据库收录的76种数据齐全的大陆期刊和未被PubMed数据库收录76种对比期刊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期刊评价指标为比较指标,选择其中的7项引用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标,以及5项来源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基金论文比、引用半衰期。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均值±标准差)等。研究结果1 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呈相对集中趋势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有地区集中的趋势。PubMed共收录我国130种期刊,其中北京、上海共出版67种,占收录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与我国科技资源的分布有关。我国科技资源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地区占有有较大比重,科技期刊作为对科技成果的反映,自然会追逐科技资源的发展。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有学科集中的趋势。被PubMed数据库收录大陆期刊按学科分为18类,其中生物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外科学、大学学报(医药卫生)5类学科共有49种期刊,占PubMed数据库收录期刊总数的58%。从期刊出版方式上来看,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有国际化发展的集中趋势。分析被PubMed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出版单位,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办刊单位的期刊有43种。与国外出版社或出版集团以海外发行、网络版发行、联合出版等方式合作的期刊有36种,占期刊总数近1/3,其中与Elsevier、wiley-Blackwell和Springer这3家国际出版社开展合作的期刊为21种,占与国外合作出版机构合作期刊数的58%左右。2 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为国内优秀期刊通过对PubMed数据库收录的中国期刊国内计量指标的分析发现,被PubMed数据库收录各学科期刊的引用指标和来源指标均优于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总体水平。被PubMed数据库收录大部分中国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学科影响力、被引半衰期、H指数、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基金论文比平均水平高于我国生物医学期刊整体平均水平;而引用半衰期是“越小越好”的指标,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中国期刊引用半衰期平均水平低于我国生物医学期刊整体平均水平。这都说明PubMed数据库收录期刊大部分为生物医学期刊各学科内比较优秀的期刊。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仅口腔医学、内科学、眼耳鼻咽喉科学类期刊来源文献量平均水平略高于生物医学期刊整体水平。与相关学者“学术质量高的科技期刊都具有论文稿源数量大、来源文献量大、作者群学术水平高、科技期刊论文评审标准高的特征”的研究结论不符合,来源文献量对提高期刊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具体作用还有待探讨。3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不平衡为了解PubMed数据库收录期刊学科的发展情况,按照“越大越好”的原则,筛选出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学科影响力、平均引文数、H指数6个指标,对12类学科指标由大到小进行赋值。结果显示:基础医学、生物学、口腔医学、外科学、医药卫生总论、眼耳鼻咽喉科学得分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其中基础医学得分最低,其各项指标都处于较低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期刊学科性质决定的。口腔医学、眼耳鼻喉科学期刊属于小学科类期刊,而且基础医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总论类期刊多基础研究,期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期刊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期刊的发展与学科发展息息相关。这几类学科期刊得分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此几类医学期刊学科发展比较不成熟,缺少高影响力的优秀期刊;第三,期刊的发展与国家扶持力度也密切相关,得分较低可能与国际对此几类期刊扶持力度不够存在一定关系。另一方面,大学学报(医药卫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中国医学、内科学、肿瘤学、妇产科学与儿科学等学科期刊得分较高,分析其原因,除与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程度、国家扶持力度等息息相关外,还与科学技术研究热点、社会关注度等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中国医学作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传统医学,由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文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被PubMed数据库收录。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在学术影响和学术质量方面发展较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是受到国家卫生政策的影响。2012年提出的卫生政策改革目标明确要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将重心前移,逐步重视预防工作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种政策导向使得政府加大了对预防相关研究的投入,从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另外,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中国医学的发展还与人民对健康及疾病认识的提高存在一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健康的管理和疾病的预防,并关注公共卫生对健康的影响。目前,肿瘤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就肿瘤学期刊来看,我国目前有肿瘤学期刊38种,其中3种被PubMed数据库收录,2种被SCI数据库收录。这对一个小学科来说,显示出较快的发展速度。4被PubMed数据库收录对提升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PubMed数据库收录期刊与未收录期刊被引频次的比较可以看出,PubMed数据库收录对提升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方面:PubMed数据库是全球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医学期刊入选PubMed数据库对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加国际被引频次具有重要的作用;PubMed数据库的选刊原则是强调内容的先进性和原创性,在某种程度上比SCI数据库更为实用。其使用的广泛性和内容的权威性使入选PubMed数据库的医学期刊具有更高的国际引用频次;医学期刊在入选PubMed数据库后,更容易吸引到优质的稿源,使得期刊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在语言方面,入选PubMed数据库的医学期刊均有中英文摘要,方便国内外读者阅读引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期刊的国际引用率。研究结论入选PubMed数据库可以提高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作用:(1)PubMed数据库是全球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医学期刊入选PubMed数据库对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加国际被引频次具有重要的作用。(2) PubMed数据库的选刊原则是强调内容的先进性和原创性,在某种程度上比SCI数据库更为实用。其使用的广泛性和内容的权威性使入选PubMed数据库的医学期刊具有更高的国际引用频次。(3)医学期刊在入选PubMed数据库后,更容易吸引到优质的稿源,使得期刊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4)在语言方面,入选PubMed数据库的医学期刊均有中英文摘要,方便国内外读者阅读引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期刊的国际引用率。被SCI数据库收录对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也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入选SCI数据库对英语语种要求较高,而我国大部分生物医学期刊为中文期刊,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期刊学术水平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寻求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引用率的途径。我国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进程任重道远,加入SCI数据库只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一种途径,办刊人在加强期刊学术质量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开阔思想,积极寻求其他途径,如医学期刊加入PubMed等专业型数据库,重视期刊编辑质量,加强与国外学术机构和出版机构合作。另外,针对我国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面对国际竞争的大趋势,还需要办刊人及学者的共同努力:调整生物医学期刊学科结构,使其学科分布与生物医学发展相适应:大力建设精品化期刊,树立期刊国际化发展趋势,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重视期刊编辑出版规范,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健全生物医学期刊评价体系,充分考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改革我国的学术评价制度,转变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竞争上的不利局面。

刘小燕[2](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指出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孙凌,贺晓生,王烜,高云[3](2014)在《中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在信息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期刊网络化是当今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神经医学期刊作为神经医学领域的主要媒介,代表和反映了其领域医疗与科研发展水平。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进展相对缓慢。本文在对18种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比我国与国外期刊网络化发展特点,分析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问题,从而提出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的对策。

屈湘玲[4](2012)在《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就一直处于进行时,从1978年算起,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期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思考期(1978-1992),第二阶段的探索期(1993-2002),第三阶段的实践期(2002—至今),到了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更是被推入了如火如荼时期。期刊,文化阵营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体制改革的不可逆挡之势推向市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务院分别下文就期刊体制改革出台了相关的意见与政策。2009年4月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针对期刊的改制特别指出:制定经营性报刊转制方案,推动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逐步实行转制。这表明,期刊的转制也将拉开序幕。位于中国版图中部的湖南文化大省,其科技期刊数量为122种,占全国科技期刊的2.56%(到2007年底,我国大陆的科技期刊已经达到约5100种),涉及行业众多、主办单位复杂,用专家的话概括就是小、散、弱。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牵一发势必动全身,故湖南省科技期刊的改制得到业内业外人士的一致关注。本文从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历史与现状入手,分析了湖南省科技期刊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并借鉴国外科技社团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湖南省科技期刊在改制中的路径观察与思考。

刘妮波[5](2012)在《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文中提出将文献进行有效的组织分类是用户快速检索、获取信息的前提,如何对信息高效组织、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是当前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焦点。文献分类工具是信息组织、信息序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并且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是面向创新性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能促进数字图书馆、本体、语义网的发展,较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当前国内外关于文献分类工具研究较为广泛,但少见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的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法,了解知名医学文献分类工具在实际工作与学习中的应用情况,主要从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熟悉程度、认识文献分类工具的种类、对文献分类工具使用情况及满意度、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网站的关注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概述国内外知名综合性文献分类工具、医学专业分类工具类目体系结构、由纸本逐渐走向网络版的发展历程;从编辑管理与维护、应用范围、更新频率、网站栏目设置、使用方式、网络版特色角度,对国内外医学文献分类工具进行调查比较;最后为我国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网络化提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建议,包括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提高修订更新的频率以保障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活力、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依据网络化环境特点进行修订、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影响力。本文通过对知名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的初探性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过程的相关工作有所启发。

朱诚,李晶[6](2011)在《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现状与提高中国医学期刊国际地位的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收集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荷兰、波兰、菲律宾等国家28种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含台湾、香港、澳门)期刊情况;截至2011年3月20日,共收录2 324种,其中医学期刊610种。详细介绍了SCI、MEDLINE、CA、BA、INSPEC等18个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情况,简要介绍了国际数据库遴选期刊的要求。15年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国际检索系统咨询部(以下简称"国际部")通过多次与各大国际检索机构联系、沟通,逐步掌握了各国际数据库的规模、学科范围、遴选新刊标准,陆续推荐了300余种中国医学期刊,并产生了明显效果。建议中国期刊积极贯彻国家标准,遵循国际标准和惯例,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包括英文摘要的质量,促进中国期刊与国际文献编排格式接轨,不断提高中国医学期刊在国际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朱诚,李晶[7](2011)在《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现状与对策》文中认为1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统计汇总(数据截止日期:2011-03-20)国际部汇总了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日本、波兰、菲律宾等国家28种国际重要数据库:共收录编辑部设在中国(含港台澳)的期刊2324种(其中:大陆期刊2 144种;台湾期刊150种;香港期刊29种;澳门期刊1种),7295种次;其中,医学期刊610种(未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

朱诚,李晶[8](2011)在《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1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统计汇总(数据截止日期:2011-03-20)国际部汇总了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日本、波兰、菲律宾等国家28种国际重要数据库:共收录编辑部设在中国(含港台澳)的期刊2324种(其中:大陆期刊2144种;台湾期刊150种;香港期刊29种;澳门期刊1种),7295种次;其中,医学期刊610种(未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

李力,孙燕,王辰,翁心植,钱寿初[9](2009)在《如何办好翻译类生物医学期刊——以《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为例》文中指出对《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10年办刊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解国内读者需求,服务于国内读者"是办好这类杂志的关键。并列举了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具体可行的做法,如:选题从国情出发、重视原版杂志的特色栏目与内容、增加国内作者的评论文章、缩短原版杂志发表与中文版刊登之间的时滞、保证翻译质量等具体做法,使该刊的信息独特、丰富、新颖,并具有启发读者思考,轻松阅读的优势。

胡德华[10](2009)在《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由于传统学术期刊价格猛涨以及图书馆订阅经费的严重不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危机”。为了解决学术期刊危机,国际出版界,学术界、图书情报界、政府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开放存取”(OA)运动,作为OA出版战略之一的开放存取期刊(OA期刊)应运而生。OA期刊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期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得到了传统文摘/索引工具的认可并广泛被文摘/索引工具收录、报道;越来越得到出版商的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创办、发行和和推广;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读者的青睐和认同,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生物医学类OA期刊在保持出版快捷和成本低廉的前提下,能否真正履行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并保持编辑的完整性和期刊高质量是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学术质量及其评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较多从引文的角度进行评价研究,较少从网络影响力、学术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研究更少。因此,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尤为必要,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生物医学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及其学科差异,深入比较生物医学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探讨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2.探索多种科学、适用、操作性强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筛选出反映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和主要因素;通过区组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索网络计量学指标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科学性和适用性。3.分析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分布特点,探索h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深入比较它们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出h指数的优势与弱势;探索相对h指数、g指数、hc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意义和作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和适用性;比较WOS与Google Scholar不同统计数据库h指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4.在分析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基础上,从学术质量的内涵出发,提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框架,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上述建立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调查分析,掌握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态。2.网上调研法。通过对OA期刊网站,Google Scholar、Alltheweb、AltaVista等搜索引擎,Web of Science、JCR、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数据库,以及PoP软件等收集了400多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相关信息和评价指标数据。3.问卷调查法。设计两轮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筛选综合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优势;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不同排名的比较,探索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科学性和适用性。5.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6.统计分析法。通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运用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7.数据库技术与方法。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OA期刊基础数据库》,运用SQL查询分析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8.属性数学理论、联系数学理论以及属性测度法,建立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9.实证验证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1.采用影响因子(IF)百分位数排序、即年指数(ImInd)百分位数排序、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平均被引频次等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从总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平均Ⅲ百分位数:61.26,中位数:70.42;平均即年指数百分位数:61.75,中位数:68.47。(2)从OA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来看,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均显着高于非OA期刊。(3)从各学科环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来看,生物医学、综合性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在第60位以上。而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5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排在第50位以下;地球与环境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2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位于第50~60位之间。(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质量的优势比较来看,除了平均被引半衰期外,其他各指标如平均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OA期刊均比非OA期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其平均优势系数分别为3.15、0.97、0.77、1.13和1.1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优势日渐丧失,并且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优势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5)从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来看,2001-2007年,无论是平均IF还是平均ImInd,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均大于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3.228>1.394;ImInd:0.542>0.292),但是它们的增长趋势却正好相反,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的增长速率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0.122>0.028;ImInd:0 03>0 026)。2.采用网络文献量、网页数、站内链接数、Web引文量、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链接数、外部链接数、IP访问量、PV页面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11个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网络文献量主要集中在0到1000之间,年均网络文献量只有100篇左右。其中100到1000篇的OA期刊303种,占总数(483种)的62.73%,中位数502。但是WOS收摘量是网络文献量的近2倍,平均每一种期刊的WOS收摘量比网络文献量多出近800篇。而OA期刊网页数的分布呈离散趋势,差异性较大。(2)网络引文量主要集中在100~100000,占93.99%;网络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6760055、13995.9731)均分别高于WOS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5897869、12210.9089)。(3)总链接数在0-100区间的期刊数较少,为52种,占10.77%,而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在这些区间的期刊数较多,分别为176种和131种,占36.44%和27.12%。总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有43 1种,占89.23%,而外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07种,占63.56%,内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52种,占72.88%。(4)OA期刊网站的外部影响因子分布比较集中,平均外部影响因子仅为0.17,并且其标准差较小。总网络影响因子变异比较大,极差为171.69,标准差为12.08。(5)IP访问量、PV浏览量主要集中于10000以下,分别占总期刊数的95.86%、87.37%。IP访问量、PV浏览量在0-100的期刊较多,分别有127种、102种,分别占28.04%和21.12%。人均页面浏览量主要分布在0~3之间,占93.17%,均数为2.042,标准差为0.7602。(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等偏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0.243、0.243、0.232、0.238、0.230、0.152、0.173、0.128,显着性检验P值均小于0.01(双侧);总网络影响因子(总WIF)、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45,0.039。(7)将10个指标综合成四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9.619%。3.采用h指数、类h指数、hGS指数,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并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h指数频数分布向右倾斜,绝大多数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h指数在5-50之间。h指数大于50的期刊有96种,占19.88%。h指数缺乏唯一性,一个h指数对应一种期刊的只有14种,其他都是一个h指数对应多种期刊,如h指数为5,有10种,h指数为7,有20种,h指数为14,有23种。并且h指数越低,对应的OA期刊越多。(2)生物医学类OA期刊2003-2007各年、总h指数与被引频次呈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775,0.769,0.750,0.751,0.777,并且均在0.01水平存在显着相关性;与载文量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0.545、0.545、0.537、0.539、0.551;总h指数与平均被引率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620;总h指数和影响因子之间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8。(3)采用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聚类的结果主要集中在D等,占93%左右,而其它3等(A、B、C)合计仅占7%。采用h指数聚类的结果较为科学合理,A、B、C、D4等的期刊数分别占0.4%、7.7%、29%、62.9%,其聚类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4)h指数排名与被引频次排名、载文量排名、平均被引率排名、IF排名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764、0.830、0.882;由此可见,h指数与被引频次、IF、平均被引率密切相关。(5)在类h指数中,相对h指数五年总和排名前6位的都是综述性期刊,其次是一些小型优质的非综述性的期刊,特别是近年创办的OA期刊,排名都有显着的上升。大部份期刊的相对h指数随时间后移呈现出递减趋势,少部分期刊的相对h指数呈波动变化较大。g指数都高于h指数,并且g指数和h指数对期刊的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并且解决了h指数缺乏区分度和灵敏度的问题。hc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和活跃程度。(6)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中,有330种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6.58。只有43种OA期刊的h指数不变。110种OA期刊的hGS指数低于hWOS指数,平均下降了6.53。从总体上看,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3.01。hGS与hWOS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67。hGS、hWOS与2007年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78,两者相差较小。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两个方面建立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验证。(1)从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五个方面筛选出了20个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采用Saaty氏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包括量效指标如发文国家地区广度、权威数据库收摘量、网络文献量、站内链接数、IP访问量等,而且包括质效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被引频次等,还包括量效、质效综合指标如h指数、g指数等。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不仅包括来自于OA期刊本身的指标,如影响因子等,而且包括来自于OA期刊网站的指标,如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等,还包括来自两者综合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指标,如h指数等。并且所有指标数据来源广泛且均可量化,标准化。因此,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有机结合,提出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20个指标的单指标分级标准,构建了100个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阐述了该模型的实现过程,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3)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随机抽取的10种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并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结果进行比较。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该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研究结论:1.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仍在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学术影响力较大的OA期刊。(2)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学科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超过了非OA期刊。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6个学科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别不大。就具体学科而言,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3)生物医学OA期刊较非OA期刊有较强的优势,即OA对期刊学术质量具有正向促动作用,有助于提高OA期刊的质量。但是这种OA优势正在日渐丧失,并且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4)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较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低,但是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增长率却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这表明完全OA出版模式比非完全OA出版模式更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2.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文献的网络化程度偏低(主要是非完全OA期刊)或者尚未完全被搜索引擎收录和揭示(完全OA期刊),并且OA期刊网站建设规模参差不齐。(2)生物医学类OA期刊因为具有OA优势,更容易获得大量非ISI收录期刊的引文,所以能获得更多的网络引文。因此,网络引文更适用于OA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站因期刊OA特性而产生较大的网络影响力,获得较多的链接数和较大的网络影响力;但是外部网络影响力和内在结构完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4)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IP访问量、PV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均偏低。因此,要增加OA期刊的访问量、浏览量和网站粘度,OA期刊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质量建设、网络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科研人员经常访问和利用这类学术期刊,获取其中信息或在其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5)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度或低度相关性,可以作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而总网络影响因子、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的学术质量没有直接的关联。(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总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10个网络计量学指标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而人均页面浏览量与其他任一网络计量学指标均不存在相关性,加之它的区分度较小,因此,人均页面浏览量不宜作为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评价指标。(7)从4个方面综合各指标对评价值的影响,第一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页数、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和站内链接数;第二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第三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络引文量和网络文献量;第四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外部WIF和总WIF。各主成分是各评价指标的线性组合,根据其贡献率,计算其综合得分,才能对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排序和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h指数评价来看,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学术绩效质量中等偏上。h指数适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但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利用h指数进行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结果相同时,需要增加其他指标进行区分。(2)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弥补了后者的不足,并且和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相结合,优势互补,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类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指数的不足,相对h指数提高了对综述性期刊、小型优质期刊和新创刊期刊的评价,揭示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稳定性和活跃性,但是不宜作为一项独立的OA期刊评价指标。g指数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方面具有和h指数类似的效力,克服h指数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等缺点。hc指数比h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可以作为h指数评价的重要补充。(4)hGS指数与hWOS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hGS指数比hWOS指数提供了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可以作为hWOS指数的替代或补充。因此,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进行h指数评价时,应充分注意统计源数据库所收录范围、文献类型、数量、搜索机制等因素对h指数的影响。4.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客观,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客观、有效,应用、可行,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分级评定提供一种新的方法。(3)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随机抽取的10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因此,该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国外权威医学期刊及其网络版特色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权威医学期刊及其网络版特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入选PubMed数据库的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指标
    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PubMed数据库收录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基本情况
    2 PubMed数据库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的国内外计量指标分析
    3 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生物医学期刊与未被收录期刊的比较
    4 被PubMed数据库收录期刊与被SCI数据库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的国际被引频次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呈集中趋势
    2 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为国内优秀期刊
    3 PubMed数据库收录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学科发展不平衡
    4 入选PubMed数据库对提升生物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5 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
    6 PubMed数据库收录期刊与SCI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存在一定差距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2.1.1 对《通知》的报道
        2.1.2 反思与体会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3.1 “文革”背景
    3.2 概况统计
    3.3 学科分布
    3.4 区域分布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4.1 概况统计
    4.2 学科分布
    4.3 区域分布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4.4.6 呼吁学术创新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5.1 概况统计
    5.2 学科分布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5.3 区域分布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7.2.1 地域分布
        7.2.2 学科分布
        7.2.3 主管单位
        7.2.4 主办高校层次
        7.2.5 刊期分布
        7.2.6 语种分布
        7.2.7 获奖频次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状况调查
3 国外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
4 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的对策
5 结论

(4)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概况
    第二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现状
        一、技术类期刊
        二、医学类期刊
        三、学术类期刊
        四、科普类期刊
        五、综合类期刊
第三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方阵的比较优势与不足
    第一节 在中国科技期刊中所占位置分析
    第二节 与国际同行业期刊对比分析
    第三节 相关科技期刊样本对比分析
        一、技术类期刊《电池》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二、医学类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三、学术类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第四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优势、不足及原因
第四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改革前景与路径
    第一节 体制变革是首要
        一、亚洲部分国家传媒体制变革实践
        二、国外科技社团的运行与发展
        三、国内传媒体制变革创新实践
        四、湖南科技期刊的变革与方向
    第二节 人才引进是关键
        一、人才资源现状
        二、人才资源需求
    第三节 质量管理是保障
        一、拥有质量自源头开始
        二、提升质量从审稿入手
        三、保证质量于编辑落实
    第四节 市场运作是后盾
        一、引入期刊“绿色营销理念”
        二、推出以读者为中心的“蓝海战略”
    第五节 OA出版是趋势
        一、OA科技期刊介绍
        二、OA科技期刊的特征、优势
        三、OA科技期刊现状
        四、营造特色OA模式科技期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使用状况调查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3.2 调查对象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熟悉程度
        2.3.3 调查对象了解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种类
        2.3.4 文献分类工具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
        2.3.5 国内外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网站的关注度
    2.4 主要调查结论
        2.4.1 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了解程度不够
        2.4.2 用户更加倾向于使用网络版医学文献分类工具
        2.4.3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关注度不够
        2.4.4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3 综合性文献分类工具及其网络化发展
    3.1 杜威十进分类法
        3.1.1 杜威十进分类法概述
        3.1.2 杜威十进分类法网络化研究
        3.1.3 杜威十进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3.2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
        3.2.1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概述
        3.2.2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网络化研究
        3.2.3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3.3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3.3.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概述
        3.3.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网络化研究
        3.3.3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4 专业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发展
    4.1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
        4.1.1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概述
        4.1.2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网络化发展
        4.1.3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4.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学专业分类表
        4.2.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学专业分类表类目体系
        4.2.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学专业分类表网络化及其应用
5 国内外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对比分析
    5.1 编辑管理与维护
    5.2 应用范围
    5.3 更新频率
    5.4 网站栏目设置
    5.5 使用方式
    5.6 网络版特色
6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建设与发展建议
    6.1 建立长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规范化
    6.2 提高修订更新的频率,保证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活力
    6.3 建立、健全与分类法相关的信息沟通渠道
    6.4 依据网络环境特点修订和丰富网络版内容
    6.5 加强国内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影响力
7 结语
    7.1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7.2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学文献分类法网络化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3 DDC订单申请表
附录4 LCC订单申请表
附录5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现状与提高中国医学期刊国际地位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情况汇总
2 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统计分析
    2.1 AJ, Abstracts Journal (РЖ) 俄罗斯《文摘杂志》
    2.2 BAP, BIOSIS Previews 美国《生物学文摘 (预评) 》
    2.3 CA, Chemical Abstracts 美国《化学文摘》
    2.4 CABI, Centre for Agriculture and Bioscience International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
    2.5 CSA,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2.6 EM, EMBASE Excerpta Medica 荷兰《医学文摘》
    2.7 FSTA,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s 英国《食品科技文摘》
    2.8 IC, Index of Copernicus 波兰《哥白尼索引》
    2.9 IPA,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s 美国《国际药学文摘》
    2.10 JST, JSTChin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
    2.11 MEDLINE 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
    2.12 RSC,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文摘》
    2.13 SA, INSPEC 英国“INSPEC”数据库
    2.14 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2.15 Scopus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2.16 WPR, 菲律宾《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2.17 ZR, Zoological Record 英国《动物学记录》
    2.18 UPD (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Ulrichsweb)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
3 国际数据库遴选期刊的要求
    3.1 基本要求
    3.2 学科要求
        3.2.1 综合数据库
        3.2.2 专业数据库
    3.3 特殊要求
4 建议
    4.1 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 包括英文摘要的质量
    4.2 积极贯彻编辑工作有关国家标准, 遵循国际标准和惯例
    4.3 各编辑部应积极与国际检索机构联系和沟通

(10)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前言
    第一章 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国内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2.1 国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2.2 国内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的意义
    第四章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
        1.1 引言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OA引文优势研究
        1.2.2 OA引文优势的学科差异比较
        1.2.3 OA引文优势的动因探析
        1.2.4 OA引文优势的争议
        1.2.5 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引文评价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评价指标
        1.4.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4.4 OA期刊免费状态的收集
        1.5 结果与分析
        1.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总体分析
        1.5.2 生物医学类与其他学科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差异
        1.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分析
        1.5.4 免费访问模式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
        1.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2.1 网络引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2.2 网络影响因子及其相关指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2.3 点击量(浏览量)、访问量、下载量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3 问题的提出和本章研究目的
        2.4 研究对象和方法
        2.4.1 研究对象
        2.4.2 评价指标
        2.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区组分析
        2.5.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主成分分析
        2.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
        3.1 引言
        3.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2.1 国外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3.2.2 国内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3.2.3 不同统计源对h指数影响的研究述评
        3.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3.4 研究对象和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评价指标
        3.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3.4.4 数据收集时间
        3.5 结果和分析
        3.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的分布特征
        3.5.2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3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4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聚类分析
        3.5.5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对OA期刊的排名分析
        3.5.6 类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
        3.5.7 不同统计源的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的影响
        3.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述评
        2.1 国外着名检索系统选刊评价体系
        2.2 我国期刊评价现状
        2.3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研究
    第三章 研究的目标
    第四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OA期刊质量与学术质量
        4.2 OA期刊学术质量的系统分析
        4.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4.4 评价指标的筛选
        4.5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分析
        4.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7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理论基础
        5.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第六章 实证研究
        6.1 评价对象
        6.2 评价指标体系
        6.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4 计算二级指标单指标属性测度
        6.5 计算一级指标及总指标的综合属性测度,并表示成五元联系数
        6.6 属性联系数识别分析
    第七章 讨论与分析
        7.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7.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第八章结 论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总结与展望
    第一章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本论文主要结论
        2.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4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三章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四章 后续研究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3-1 2003-2007历年h指数及总h指数及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数据
    附表3-2 类h指数相关数据及其排名
附录
    附录一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权重确定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三 20个二级指标的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四、国外权威医学期刊及其网络版特色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入选PubMed数据库的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D]. 刘群.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2]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3]中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孙凌,贺晓生,王烜,高云. 科技传播, 2014(07)
  • [4]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D]. 屈湘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2)
  • [5]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D]. 刘妮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1)
  • [6]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现状与提高中国医学期刊国际地位的建议[J]. 朱诚,李晶.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1(07)
  • [7]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现状与对策[A]. 朱诚,李晶. 第13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 2011
  • [8]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现状与对策[J]. 朱诚,李晶.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S1)
  • [9]如何办好翻译类生物医学期刊——以《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为例[J]. 李力,孙燕,王辰,翁心植,钱寿初.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05)
  • [10]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 胡德华. 中南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国外权威医学期刊及其网络版特点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