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一、全球化与第三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潘雁[1](2021)在《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本输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到新的高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规模化的生产与销售的产业链条,资本家在进行文化产品输出的同时,也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到其他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带给人类历史及社会发展、人们精神世界及物质生活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变革背后的本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我们当下需要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此方面的思考展开对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第一,通过对詹明信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提升对詹明信学术思想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从时间看,最早关于詹明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廉·道林对于詹明信《政治无意识》的研究;从广度上看,国内外对詹明信的研究十分丰富,包括:对詹明信本人学术思想的整体研究;对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对詹明信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其近年学术演讲及采访的研究。对詹明信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在于对詹明信本人及其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上,中外学者高度认同詹明信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地位;差异性在于国内学者更加关注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对第三世界社会文化关注的问题。第二,詹明信汲取多个流派、不同学者的理论观点形成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曼德尔资本主义分期理论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对詹明信文化分期理论的提出产生巨大影响;詹明信深受鲍德里亚“幻象”理论的影响,重点阐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的乌托邦现象,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位置互换,人们深陷“视像”世界;根据威廉斯三种文化理论,詹明信提出通过主导文化解决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的问题;詹明信试图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与解构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相结合,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解读西方文化呈现的新特点;詹明信对精神分析理论十分推崇,他认为精神分析理论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阐释学。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政治无意识理论就是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第三,詹明信在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提出多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其一,詹明信提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这一重要论断。詹明信沿用其早期作品的方法论视角,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方法,对多个领域的大众文化产品进行分析,将文化问题重新放置在现实社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文化问题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论述社会生产方式与文化思潮、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深度的消失、主体的消失、拼凑的模仿、距离感的消失、历史意识的消失。其二,詹明信文化分期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詹明信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出发,根据不同阶段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征,借鉴并吸收曼德尔关于资本主义分期理论提出文化分期理论。詹明信将文化分期理论的三个阶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对应: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第四,詹明信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特征。詹明信对解释学进行重新建构,认为文化解释必须遵循由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三者的历史关联进而深入到对文本背后本质的研究,解释其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理论是詹明信后现代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既不认同对大众文化绝对的批判与悲观判断,也反对对大众文化的全面追捧。詹明信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对大众文化进行客观的评价。詹明信认为:批判与希望并存的大众文化理论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质也将普通人群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呈现出来。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的渗透关系。第五,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有益之处,也应对其局限性保持清醒地认识。既肯定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霸权本质的揭露,以及对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应该看到其理论中的杂糅性、文本与实践二元脱节、对大众文化构成分析不足等历史局限性。第六,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第三世界国家包括我国社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启示作用。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他对第三世界的文化问题予以极大关注,运用“民族寓言”剖析第三世界的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作为一名美国学者,詹明信对美国文化的世界性输出有着更加深刻地认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文化建设更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加强思想建设、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如何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学者提出了新的思考。詹明信后现代文化理论为中国学者更加清楚地认识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文化变革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学者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都晓庭[2](2020)在《后殖民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奈保尔作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奈保尔是英国文坛“移民三杰”之一,多重的文化背景和第三世界的旅行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其作品内容大多围绕帝国与殖民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西方对第三世界的控制与影响。然而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忽视了其作品中的自然环境书写,实际上奈保尔的生态书写颠覆了西方关于人类/动物、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观,具有消解西方话语霸权的作用。将奈保尔的作品放在后殖民生态批评语境下进行审视,对其作品中的有色人种、动物、植物、女性等弱势边缘群体经过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第三世界自然环境的恶化与历史上西方的拓殖运动密切相关,在殖民化的过程中原生植物失去了生存空间,动物遭到大规模猎杀,基督教文化在殖民地的传播又迫使原住民割裂了与自然的联系,破坏了原住民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观念。在后殖民时代,西方借助全球化这一有利形势对贫穷国家进行技术“援助”,大力宣扬发展的重要性,第三世界政府模仿西方的发展路径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不仅没有使百姓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作者用冷峻的笔调抨击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自私和狭隘,解构了帝国关于种族、物种的话语霸权,彰显了第三世界争取环境正义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郭彦迪[3](2020)在《萨米尔·阿明的依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萨米尔·阿明是着名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球化问题专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家。阿明一生致力于依附理论的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呼喊,是一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格局的变化是阿明依附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经济危机的频发、国际间的不平等交换是阿明依附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阿明的依附理论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殖民地理论、拉美经委会的世界经济体系两极学说、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心-外围”关系的阐述为起点,以不平等交换理论为主要内容,着重分析了“中心-外围”国家间的依附关系,阐述了不平等交换的实质,分析了不发达国家欠发达的原因,探究了外围国家摆脱对中心国家依附的方式,探索了外围国家改变不发达状态的出路。“脱钩”是阿明依附理论中外围国家摆脱中心国家剥削与控制的重要方式。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发达国家受制于中心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外围”。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始终依附于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围国家要想摆脱这种状况就必须实行“脱钩”战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探求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阿明的依附论有其理论贡献但也有局限性。一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另一方面,阿明的依附论在方法论上具有外因决定论的倾向,不符合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他的“脱钩”战略也并不能使外围国家摆脱对中心国家的依附,改变其不发达的状态。但就整体而言,阿明是站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为第三世界发声的。他的依附论为第三世界国家改变不发达的状况提供了理论借鉴,为第三世界国家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做了有益探索,也对目前中国如何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当前的中美贸易冲突,处理好中美外交关系,坚定“四个自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谭舒文[4](2019)在《论阿里夫·德里克的后殖民主义文论》文中提出阿里夫·德里克(以下简称德里克)是美国着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左派学者、历史学家和汉学家。他深入研究了中国近代的革命历史,从中汲取了一些关于后殖民问题的启示。在将这些启示用于后殖民研究时,他先批评了传统后殖民理论对于历史的误解和非历史化研究的倾向,揭露了隐匿于其中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后殖民历史化的观点,明确反对历史和文学研究过程中的概念化和抽象化。在揭示了全球化的真面目和霸权主义实质后,他考察了与全球化理论有关的阶级、地域、知识分子身份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他关注本土化文学建设和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及文学写作的问题。最后,他将得到的结论重新运用于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对中国及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出路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本文以德里克的后殖民主义文论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和阐述其文论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反思其创新和局限性。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德里克的后殖民主义文论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两部分。国外对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批评和后殖民话语上;国内研究则是分为历史语境,全球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身份认同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的思想来源。本文在简述德里克成长经历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福柯的权力话语、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研究和后殖民理论五个方面分析了他的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后殖民理论中的法农、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阿罕默德五位理论家,对于德里克思想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第三部分是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的方法论原则。本文从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开始,分析了德里克坚持后殖民历史化的原因。第四、五部分是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的主要内容,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述了德里克对全球化真面目的揭示,以及他对第三世界文学、地域意识和阶级身份、重建本土化文学和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的分析和反思。第五部分阐述了德里克对后殖民知识分子群体的关注,从身份认同展开讨论,并用中国知识分子和华裔作家为例影射整个后殖民知识分子群体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对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意义的评价,包含其文论自身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在后殖民文论史中的地位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启示。第七部分是结语。

孙绍勇[5](2019)在《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价值诉求和实践要求。从价值体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标定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性,蕴涵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内核。本文提出意识形态安全理念的深化,在着眼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威胁、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的同时,更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供给和建树,着力于主导意识形态解释力、辩护力、引领力、凝聚力的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议题,从意识形态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统一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价值引领和认同上,具有同构性和一致性。从意识形态安全理念的深化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逻辑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本在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的自信。在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不能停留在意识形态没有受到威胁侵袭的状态安全,而是要进一步转向主导意识形态的主体自觉、价值认同建构,聚焦意识形态能力安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放到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的背景下通盘考量,能够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论域和问题域。在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的实质的基础上,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逻辑旨趣。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范畴,是精神思想、价值理念的观念集合体。马克思正是通过“精神生产”、“观念上层建筑”的考察,基于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建构来阐发其文化思想。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结合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从强调文化革命进一步转向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文化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文化化的深刻意涵。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才不断促进广大人民在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从马克思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表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脉络、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构的意识形态形塑,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理论认知,能够深化拓展本文研究的学理基础。多元文化并存背后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交织碰撞,不仅造成价值选择的困惑,而且加剧了意识形态整合掌控的难度,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尤其是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竞相激荡,挑战和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在增信释疑、回应现实、引领价值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而马克思主义在理解运用中存在的教条化、实用化、主观化现象,以及所面临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危机,严重制约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辩护力。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境遇,才能在对抗性意识形态的解构与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识形态的较量和文化的争锋,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博弈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和文化的价值迷失,往往是导致执政党灭亡和国家衰败的原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前车之鉴。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秉承西方中心主义的强盗逻辑,炮制各种论调为更加隐秘地推行文化霸权,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扩张出谋划策。反观第三世界国家的后殖民困境,文化身份的迷离、意识形态的放逐,使其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羁绊,在精神、文化上难以真正实现独立自主。深刻认识总结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域外镜像,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为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下,我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变迁,增强了文化建设发展的活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物质支持和实践基础。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返本开新、革命文化基因薪火相传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促进了文化传统的创生融合,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源泉。再次,随着群众文化创建的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不断提高,文化热情与文化创造积极性高涨、文化获得感与文化认同显着增强,培育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的主动作为和积极引领。增强意识形态的转化创造、疏导免疫和传播影响,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内圣外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根基才能更加坚实。整体而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认识把握,不能局限于文化层面的论证建构,要从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辩证统一来分析,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来研判,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守正出新的主导性建构来审视。以主导意识形态的使命担当和自觉自为,牢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和精神保障。

王书宜[6](2019)在《罗纳尔多·蒙克的女性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纵观国际社会,发生在中心群体与非中心群体之间的不公正待遇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一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当中,权利的获取与这些群体被迫付出的代价的不对等,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罗纳尔多·蒙克基于这些社会现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通过对存在于广泛领域的社会排斥的批判性分析,试图找到足以与带有男权色彩的资本主义相抗衡的力量。在这场斗争中,他看到了处于男性社会排斥中女性的潜在的革命力量,以及这些力量所存在的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并揭示了这些力量撼动男性社会的可能性。论文从蒙克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描述了蒙克女性思想所遵循的方法论基础。从对二元对立的批判,到对多元化方法、解构与建构性特征,以及宏观与微观等不同方面对其女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蒙克对马克思主义中性别因素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蒙克在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将女性问题与民族、劳工、阶级、种族以及生态等问题相结合,揭示了社会排斥和边缘化问题在当前社会中的具体表现。蒙克的女性思想结合了社会政治、生态、全球视野等多重领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不仅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同时为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别、种族和民族压迫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蒋萍[7](2018)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分析东西方文化话语权力构成的持续解构过程。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葛兰西、福柯等学者从同质文化内部的矛盾研究走向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颇有渊源,探讨这一理论,有利于消除西方文化话语霸权的遮蔽,推动本土文化的重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看,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在全球殖民扩张的历史,对近现代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一方面建立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各国孤立、闭塞、相互隔离的状态,另一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地向东方传播和扩张。当殖民者以政治、经济、军事手段实施殖民的历史在民族解放运动中逐渐瓦解后,文化殖民的影响仍然长期存在。“东方”与现代西方的相遇,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地缘政治,演绎为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碰撞。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正是揭示、分析和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借助殖民活动建构文化霸权的实质的理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全方位探索和揭露西方对东方民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虚幻想象的进行。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借助文化话语权力的消长态势分析“他者”-“自我”、冲突-认同等诸多文化现实,涉及到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它不仅关乎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原殖民地半殖民地,也关系到“东方”以及象征的一切弱势文化的存在。它关系着这些弱势文化的国家能否清晰地认识在强势异质文化影响下的文化“自我”;第二,它关系到弱势文化能否从对后殖民文化的分析中汲取足够的历史思辨与哲学经验,激发文化自省与话语权力警醒;第三,它关系着在全球化籍“现代”之名持续强化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背景下,如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建构本民族文化自信的未来。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的文化“关系”,不仅是一个反映文化话语权力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范畴,它还包含着从殖民文化这一特殊角度看待社会历史文化的方法。为此,本文尝试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作一种整体性的理论研究,以扩展传统的思潮、理论家个体研究的模式和范围,显现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于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启迪批判性重建具有的借鉴意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二战后民族国家崛起的新世界格局下产生,它既受冷战中二元对立思想的持续影响,又是东西方知识界对西方文化霸权进行普遍反思、尝试破解二元对立建立新型文化对话关系的理论产物。这一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以来,对其文化理论的引介、探讨、借鉴频见于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批评领域,学者们侧重于自文学角度展开阐释与分析,出现了不少成果。也有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出发,对后殖民主义代表理论家主要观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霸权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成为其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从文化哲学角度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进行的研究还不多,现有的成果往往从过于贴近现实的需要出发,重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东方”他者相对西方的文化特殊性与文化抵抗性,对于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阐发不同文化“关系”特别是互动性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充分,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论述。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有两大组成部分:一个是对于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实质及其深远影响的论述;另一个是对于异质文化之间关系的论述。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度探索和分析,力求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溯源中发掘其理论构成的演变和核心要素,寻找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理论在解构-建构过程中的深层理论联系;注重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易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资本主义等混淆的理论模糊点展开辨析,并在新世纪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探讨推动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可以借鉴的思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是一种被第一世界理论话语场域所羁绊的理论,但它对西方主宰的知识权力体系提出了重构的要求。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如何发掘其中的理论悖论与缺憾,是本文论述最为集中的部分。它深切地关联着当下对于“新时代”、新形势中如何面对文化冲突、如何重建民族文化、如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自信等一系列关乎未来中国思想文化如何面对世界文化的重要命题。本文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研讨一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概述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理论联系。略谈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侬的“民族文化”理论、福柯的“知识-权力”体系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于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上述理论的阐析,勾勒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理间相互连接、有所对立、择优而从、发扬传承的复杂的多样性图景,为进一步论述作出铺垫。同时综述了国内外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章,分析后殖民主义三位主要理论家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经典理论。首先,通过对萨义德的“东方学”对“东方”的重新思考与东方权力话语机制辨析、解构“东方”、重建东方形象以及“流亡”理论的把握,再度审视萨义德提出的西方建构的“东方学”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控制的密切关系;其次,通过研究斯皮瓦克的“属下”、“认知暴力”和“他者”理论,分析其如何运用解构主义,集中研究第三世界底层女性这一“底层的底层”、“边缘的边缘”的理论辐射。探讨斯皮瓦克“臣属”概念及其对殖民文化压抑“困境”与“历史记忆”的结合。再次,分析霍米·巴巴对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混杂”理解,即异质性在混杂中如何面向新的文化杂糅空间(第三空间)的问题。最后,强调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各自的理论特长与存在的争议。第二章,主要探讨民族解放运动后进入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重建问题。从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核心概念“他者”之问的系统化梳理开始,探寻后殖民透视出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关系”内涵。将“他者”揭示的不平等、主体性身份疑虑、边缘性思考与面向殖民文化的深层次解构相结合,探讨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研究向主客体“关系”研究发展的趋势。落足于中国及更广义的“东方”文化实况,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意识形态输出的相关论述,进而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分析本土文化重建的多种可能路向。第三章,阐述新旧文化交替之际话语权力的强弱之分、主客之别。分析全球化进程下资本主义文化扩张引发的文化冲突的性质,发掘文化冲突的实质与不同的化解思路,分析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民族性、开放性、多样性,区分文化冲突的自然状态与人为刻意,挖掘不平等的冲突根源。注重分析文化冲突的实质与过程、结果与影响,探讨后殖民语境下“和而不同”传统基于“现代”内涵的差异性。第四章,研究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认同与殖民文化的深层影响。本文在此探讨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文化认同的联系,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破除“他者”幻象的同时,也着力于解码现代性反思中的文化认同的深度体验,在重建文化主体认同时探讨建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可能,以新的文化身份意识去重构本土文化。第五章,分析东西方对话中的文化自信问题。在全球化推动东西方对话的大背景下,文化已成为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此注重阐发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下意义:分析中西互视过程中文化身份的迁移和质疑,探讨如何发挥中国文化精神的主体作用、“边缘”与“边缘的边缘”文化定位及其当下意义和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知识分子“职守”与价值信念,试图建构东西方对话中稳定、平等、交互的新型文化自信的理论途径。最后的结语部分,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做了简短总结,并借助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分析这一理论的不足与局限性。

罗睿[8](2018)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外交方针陆续有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条线”、“一条线”。改革开放以来,又陆续提出并开始践行“和平共处”、“和平崛起”、“和谐世界”、“和平外交”等外交战略,中共十九大又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今天的外交方针。这一系列外交方针的演进都与当时的国际政治变化有着巨大的关联。总结出这些演进的缘由及其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怎样从理论上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实践中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无疑是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的。绪论阐述了撰写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理论意义及其实践意义。在总结中外学者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出了本论文的撰写思路和写作方法,指出了该文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难点,明确了本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了 20世纪50年代,中共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容、作用及其意义。认为中共之所以决定实行一边倒和结束实行一边倒,都是中共独立自主作出的抉择。阐述了从一边倒外交方针转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理论基础、必然性、实质和特点;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营造周边安全环境的重大影响;这一原则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交往准则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意义;在当时实行这一原则中的某些局限性。分析了实行“两条线”和“一条线”两种外交战略的原因、内容、实质和影响;中共在“中间地带理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理论”的指导下,成功地实现了“以小球推动大球”的战略转变。由于形成了中、美、苏三国的大三角战略,从而有力地扞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第二章论述的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恢复、继承、丰富和发展。着重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中共将“和平共处”原则上升到“和平崛起”战略的必然性;“和平崛起”战略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继承与发展。论述了“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和平外交”等一系列概念的内在关联。指出了中国从现有国际秩序的反对者转变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原因、内容及其重大意义。第三章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指出了实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回答了世界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种质疑,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建立和谐世界中的应用价值,指出了应该怎样科学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着重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并以一系列事例来论证了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力践行。总结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演进历程中,中共所逐渐形成的和平发展道路理论,以其特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共处理论宝库,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贡献,其必将永远镌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演进历程中,中共所逐渐形成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都凸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都凸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意义,都凸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姚金艳[9](2018)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各种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的战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信息媒介技术,通过多种文化渗透途径,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开启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严重威胁着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如何准确把握全球化时代文化渗透的基本内涵及生成逻辑,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与特征,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战略加以应对等,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紧紧围绕“什么是西方文化渗透”、“如何认识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与特征”、“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研究。论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阐释部分(包括第2章和第3章)。通过对文化渗透基本内涵的把握及其与文化交流、文化侵略等概念的辨析,更加清晰明确地界定了文化渗透的内涵。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我们探讨文化渗透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交往的世界历史特性是我们理解全球化的指导性理论,马克思关于西方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文化殖民批判,包括文化殖民的根源、内容、方式、及消除文化殖民的根本途径等内容,为我们研究西方文化渗透的生成逻辑、内容、本质目的及应对等问题指明了方向。论文运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借鉴当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深入考察了文化渗透的生成逻辑:全球化时代具有时空压缩、网络信息化、文化经济兴起和大众文化崛起等环境特征,对文化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宏观文化场域下,各种文化力量相互角逐,文化矛盾凸显,尤其表现为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特殊主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之间的冲突与斗争;西方文化则凭借着经济技术优势、文化势差优势、传播媒介优势等条件,在全世界推行文化渗透战略,以其达到文化霸权的目的。文化渗透反映的既是一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文化领导权的权力之争,又是一种关于世界文化市场的利益之争,其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世界权力不平衡。文化渗透本质是西方文化软实力的强势输出,以实现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二是理论论证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运用归纳总结、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基本类型、主要内容、多元途径及主要特征。论文认为,西方文化渗透的基本类型主要有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美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不同类型的文化渗透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渗透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在哪一种文化渗透类型中,其渗透内容都包括:作为日常生活模式、消费产品、意识形态载体的表层物质文化;以西方民主制度、选举制度和人权制度为主的中层制度文化;以及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为代表的深层文化。从物质文化的强势侵袭,到制度文化的移植,最后到价值观的变革,是一个循序渐递的过程。为了完成政治、经济入侵,西方文化渗透的途径蒙上了一层温情的面纱,表现得极为隐蔽,比较典型的途径有:经济扩张途径,网络信息技术传播途径,精英代理途径,宗教渗透途径等。在此基础上,论文归纳了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在战略、途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如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从官方渗透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民间渗透;文化渗透的手段从显性渗透转变为更加注重隐性渗透;文化渗透的形式从单纯注重文化输出转向输出与扶植相结合;文化渗透战略呈现出协调配套与整体效应的特征等。在文化渗透运行过程中,它遵循着势差规律,即从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结构规律,即从表层文化到深层文化渗透;空间规律,即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从边缘文化渗透到中心文化的规律。三是理论应用部分(第7章)。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给中国带来的严峻挑战,进而运用马克思文化交往理论与文化渗透的逻辑规律,结合当代西方文化渗透的新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的战略方案。论文认为,西方文化渗透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宗教安全、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和极大冲击;为避免这些挑战带来的潜在危害,论文提出从文化自强(软防治)、文化管控(硬防治)、文化疏导(对内疏导)和文化交流(对外构建有序的人类文明共同体)四个层面构建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基本战略。

卫庶[10](2018)在《关于第三世界发展学的读书笔记》文中研究说明一2018年6月上旬,以所谓保护国家安全为名,美国宣布针对盟友的关税惩罚措施,6月1日开始对进口自欧盟、加拿大及墨西哥的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美国的盟友们则开始反击。加拿大是第一个做

二、全球化与第三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化与第三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后现代主义文化
    2.1 当代西方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及其特征
        2.1.1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2.1.2 从现代性、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向
        2.1.3 西方文化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2.2 后现代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积淀
        2.2.1 凯尔纳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
        2.2.2 伊格尔顿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
第3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脉络
    3.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3.1.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3.1.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3.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
        3.2.1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概念的提出
        3.2.2 对阿多尔诺后期理论的解读
        3.2.3 对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
第4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思想
    4.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分期理论及其理论特质
        4.1.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4.1.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定位
        4.1.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本质阐述
    4.2 詹明信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
        4.2.1 詹明信后现代文化解释学理论
        4.2.2 詹明信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4.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与其他思想家相关理论的简要比较
        4.3.1 总体性与元叙事:詹明信与利奥塔的差异
        4.3.2 历史与权力话语:詹明信与福柯的分歧
        4.3.3 关于“现代”和“后现代”问题的六种立场
第5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总体评价
    5.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积极意义
        5.1.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5.1.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5.1.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思想领域问题的剖析
    5.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局限
        5.2.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杂糅性
        5.2.2 解决问题思路中文本与实践的二元脱节
        5.2.3 对大众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判断不足
第6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影响与时代启示
    6.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立场分析
        6.1.1 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文化关联
        6.1.2 詹明信对第三世界文学的文化批评
        6.1.3 对第三世界文化发展的启示
    6.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思想领域的影响
        6.2.1 中国学者的后现代主义讨论
        6.2.2 文化研究领域的扩展
        6.2.3 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6.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6.3.1 城乡空间的去同质意识
        6.3.2 建筑领域的民粹美学追求
        6.3.3 消费文化的商品主导
    6.4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6.4.1 对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新思考
        6.4.2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清醒认识
        6.4.3 如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后殖民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奈保尔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2 奈保尔作品中他者的生存困境
    2.1 有色人种的艰难图景:歧视与暴力
    2.2 边缘化的女性群像:压迫与抵抗
    2.3 物种主义霸权下的动物:猎杀与尊重
3 第三世界的自然生态危机与传统生态观
    3.1 破坏与嬗变:受伤的土地
    3.2 建设与毁坏:第三世界的工业化发展悖论
    3.3 万物有灵:原住民的和谐生态观
4 第三世界的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危机
    4.1 杂糅的精神生态:错乱与模仿
    4.2 崩溃的社会生态:暴力与革命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萨米尔·阿明的依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阿明依附理论概述
    第一节 阿明与依附理论
        一、阿明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依附理论的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阿明依附理论的形成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现实基础
第三章 阿明依附理论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一、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劳动价值论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殖民地理论
    第二节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和反思
        一、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二、拉美经委会的世界经济体系两极学说
        三、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思想
第四章 阿明依附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外围资本主义与欠发达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二、外围国家和地区的依附性发展
        三、欠发达的结构性特征
    第二节 不平等交换
        一、不平等交换的原因
        二、不平等交换的形式
        三、不平等交换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脱钩论”与全球社会主义体系
        一、“脱钩论”的含义及内容
        二、社会主义是世界不平等发展的“消毒剂”
        三、走向全球社会主义体系
第五章 阿明依附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对阿明依附理论的评价
        一、阿明依附理论的理论价值
        二、阿明依附理论的局限性
    第二节 阿明依附理论对中国发展的启示意义
        一、对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适用性分析及启示
        二、对正确看待中美关系的启示
        三、对坚定“四个自信”的借鉴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4)论阿里夫·德里克的后殖民主义文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的研究意义
    (二)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一 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的思想来源
    (一)德里克的成长经历
    (二)主要思想来源
        1.马克思主义
        2.葛兰西的文化霸权
        3.福柯的权力话语
        4.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研究
        5.后殖民理论
二 历史化视角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
    (二)后殖民历史化
三 全球化理论
    (一)全球化话语
    (二)地域意识与阶级身份
    (三)三个世界与第三世界文学
    (四)重建本土化文学
    (五)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四 后殖民知识分子论
    (一)混杂性与身份批评
    (二)居所话语与离散话语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
    (四)华裔作家写作
五 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的意义
    (一)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
    (二)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在文论史中的创新
    (三)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启示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二、学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和深化研究的空间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析
        (二)国外研究综述及其启示
    三、研究的核心问题、思路框架和方法
        (一)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思路框架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概述
    一、意识形态的核心议题释义
        (一)意识形态范畴内涵的嬗变考察
        (二)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根本功能
        (三)主导与主流辩证统一的意识形态安全论域
    二、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界说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评判及其层次拓展
        (二)意识形态安全认识的反思及其理念深化
        (三)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实质是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考量
        (四)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对总体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范畴阐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诉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本在于价值观自信
        (四)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意识形态内蕴
        (五)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有机统一
    四、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
        (一)二者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认知认同上具有同构性
        (二)意识形态安全理念的深化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铸就意识形态安全的精神屏障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理论认知
    一、马克思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表达
        (一)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命题溯源
        (二)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内核建构
        (三)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批判向度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解析
        (一)“阶级意识”与“文化领导权”
        (二)文化工业批判与意识形态技术统治
        (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文化唯物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构的意识形态形塑
        (一)革命战争时期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建构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意识形态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的变革与创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化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现实境遇
    一、多元文化并存对意识形态一元主导的挑战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与价值选择的困惑
        (二)意识形态有效整合掌控的考验加剧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形势严峻
    二、不良社会思潮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冲击
        (一)新自由主义对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威胁
        (二)民主社会主义对主导意识形态思想的背离
        (三)历史虚无主义对主导意识形态权威的消解
        (四)文化复古主义对主导意识形态价值的抵牾
    三、主导意识形态的自身建树与供给不足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存在教条化、实用化、主观化现象
        (二)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危机
        (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宣传中的解释力和辩护力有待提升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域外镜像
    一、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及其启示
        (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
        (二)苏共意识形态的蜕变与僭越
    二、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霸权理论的演进及其批判
        (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资本主义霸权实质
        (二)“文明冲突论”背后的意识形态扩张策略
        (三)“软实力”论域中的西方中心价值预设
        (四)“新帝国主义”裹挟的文化资本化掠夺
    三、第三世界国家后殖民困境的文化意识形态透视
        (一)文化殖民与文化主体间性消靡
        (二)价值迷失与文化身份认同窘迫
        (三)民族文化抗争与意识形态的重塑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主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条件
    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奠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
        (一)经济实力总体增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二)科技创新发展催生新型文化业态
        (三)社会文明进步激发文化建设的活力
    二、文化传统的创生融合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源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返本开新
        (二)革命文化基因薪火相传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
    三、群众文化创建的提升培育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
        (一)文化素质与文明素养不断提升
        (二)文化热情与文化创造积极性高涨
        (三)文化获得感与文化认同显着增强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实践逻辑
    一、以意识形态的转化创造涵养文化自信的价值底蕴
        (一)开拓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实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规范和践履
        (三)增强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塑造力和思想引导力
    二、以意识形态的疏导免疫夯实文化自信的价值定力
        (一)正确区分对待对抗性和非对抗的意识形态
        (二)重点把控领导干部和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
        (三)拓展网络拟态环境中的主导意识形态生长空间
    三、以意识形态的影响传播增进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
        (一)在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中强化意识形态属性
        (二)在内外联动的传播格局中转换意识形态话语
        (三)在世界文化交往互动中软化意识形态的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6)罗纳尔多·蒙克的女性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蒙克女性思想的方法论
    第一节 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视域
        一、二元对立的批判
        二、多元化方法
        三、解构与建构
    第二节 晚期马克思主义视角
        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二、多重视域的交叉重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蒙克女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第一节 全球化与女性问题
        一、全球化所导致的社会排斥
        二、男权社会下女性的边缘化
    第二节 阶级理论与两性关系
        一、两性关系下对阶级关系的思考
        二、对阶级理论的贡献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女性问题
        一、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民族主义
        二、民族主义中的性别要素
        三、民族国家的边缘化
    第四节 生态主义与女性问题
        一、女性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女权主义
        三、生态危机的解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蒙克对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蒙克对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的继承
        一、对私有制理论的继承
        二、对阶级理论的继承
        三、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
    第二节 蒙克对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性别理论的发展
        二、对劳工理论的发展
        三、对革命理论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蒙克女性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蒙克女性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对性别维度的丰富
        二、对传统男性意识形态的动摇
        三、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蒙克女性思想对女性解放的现实意义
        一、性别意识的提升
        二、缩小了男女两性间的差距
    第三节 蒙克女性思想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三、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四、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的西方文化思潮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概貌
    第二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渊源
        一、“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领导权
        二、“民族文化”理论的民族性
        三、“知识—权力”话语权力理论
        四、“文明冲突”论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谱系
        一、萨义德的“东方”解构与文化反“中心”姿态
        二、斯皮瓦克“属下”、“认知暴力”及女性“他者”的弱势立场关注
        三、霍米·巴巴“文化杂糅”的文化互动性与文化身份认同
    第四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主题与特质
        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关系”主题研究
        二、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抵抗-批判特质
        三、后殖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第二章 文化霸权压抑与本土文化重建
    第一节 本土文化重建的阻力:资本主义文化霸权
        一、“欧洲中心论”与文化霸权的话语转型
        二、现代文化扩张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改写
        三、传播权力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深化
    第二节 文化重建的困境:“他者”之问
        一、“他者”概念的历史语境
        二、“他者”解构性与去“中心”化的方法论建构
    第三节 本土文化重建的中国文化语境
        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问题
        二、文化重建中的“国民性”问题
        三、文化重建的条件性因素问题
        四、“中心”之外的多元选择问题
第三章 全球化趋势与异质文化冲突
    第一节 构成文化冲突的因素
        一、文化冲突的思想、历史转型考量
        二、文化冲突中“人”之主体性需求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文化冲突的诱发可能
        一、文化的民族性对主权、利益意识的强化
        二、文化的开放性的双刃剑效应
        三、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四、全球化时代多种文化的碰撞
    第三节 文化冲突起因的认识差异
        一、文化冲突的源起与“现代”冲击
        二、文化冲突的情感辨识与历史发展观
    第四节 化解文化冲突的“和”与“不同”
        一、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的互动
        二、中西文化背景下文化冲突的相异诠释
        三、不同历史语境下“和而不同”的理论局限
        四、修“和”之短以化冲突之“不同”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与“自我”文化认同
    第一节 “现代”文化控制借助全球化加速演变
        一、文化全球化“现代”意蕴与民族文化“自我”
        二、文化控制模式的“帝国”演变
    第二节 文化认同内涵与“他者”幻象
        一、文化认同及“现代”认同的单一性
        二、文化认同与“东方”“他者”的局限
    第三节 文化认同危机与化解
        一、自我认同危机引发“自我”重建诉求
        二、他者认同危机提供“差异他者”反向借鉴
        三、化解危机的探索与创建“新型文化”
第五章 东西方文化对话与重树民族文化自信
    第一节 文化自信“何以实现”
        一、文化自信的主体性、信念导向性与融合性
        二、文化自信的驱动因素与文化重建
    第二节 文化身份与文化主体建构
        一、文化身份确认的“他者”性与“自我”追寻
        二、中西“他者”互视下的文化身份迁移
        三、发挥文化主体作用的中国诠释
    第三节 知识分子功能与民族文化自信
        一、“知识分子”文化功能与批判性“自我”确认
        二、精神守望与“边缘”位置的文化选择
        三、文化主体能动性与重树文化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和平共处”原则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方法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共处”原则的首创及践行
    第一节 一边倒外交方针: 探索“和平共处”原则的先声
        一、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及其践行
        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终结及其原因
    第二节 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重大调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践行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重大转变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范围的拓展及其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第三节 “从两条线”战略、“一条线”战略到“新三角战略”: “和平共处”原则在曲折中前行
        一、“两条线”战略形成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二、“一条线”战略形成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三、美苏中三角战略关系的形成
第二章 建立国际新秩序: 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共处”原则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共处”原则恢复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对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验的总结与反思
        二、对时代主题转换的全新认识
        三、“和平共处”原则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髓的坚持和发展
        四、“和平共处”原则的成功践行
    第二节 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础来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提出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和平外交”战略: 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共处”原则的拓展
    第一节 “和平崛起”战略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
        二、“和平崛起”战略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从“和平崛起”战略到“和平外交”战略
        一、从“和平崛起”战略向“和谐世界”战略的转变
        二、从“和谐世界”战略向“和平外交”战略的转变
    第三节 开始了对国际秩序观认识上的重大转变
        一、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认识
        二、开始了推动国际新秩序合理化的进程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 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共处”原则的最新发展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提出的基础
        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来源
        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提出及其必然性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提出
        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
    第三节 科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内涵
        一、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质疑
        二、掌握科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方法
        三、科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必须把握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科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本质
    第四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中的价值观和特点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对全球的适用性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特点
    第五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提出的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世界意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中国意义
        三、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方针的践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
    二、中共中央文件及领袖着作
    三、学术着作
    四、报纸和文献
    五、外文文献
    六、外国政治人物讲话
致谢

(9)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基本概念解析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解析
    2.2 西方文化渗透研究的理论依据
3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生成逻辑
    3.1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场域
    3.2 全球化时代的主要文化矛盾
    3.3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生成原因
4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基本类型
    4.1 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
    4.2 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
    4.3 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文化渗透
5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内容和途径
    5.1 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
    5.2 西方文化渗透的多元途径
6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特征和规律
    6.1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的新特征
    6.2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渗透的内在规律
7 中国应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战略分析
    7.1 西方文化渗透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多重挑战
    7.2 中国积极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战略方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关于第三世界发展学的读书笔记(论文提纲范文)

四、全球化与第三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D]. 潘雁. 吉林大学, 2021(01)
  • [2]后殖民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奈保尔作品研究[D]. 都晓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0)
  • [3]萨米尔·阿明的依附理论研究[D]. 郭彦迪. 江苏大学, 2020(06)
  • [4]论阿里夫·德里克的后殖民主义文论[D]. 谭舒文.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5]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孙绍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罗纳尔多·蒙克的女性思想研究[D]. 王书宜.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7]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D]. 蒋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8]“和平共处”原则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实践[D]. 罗睿. 武汉大学, 2018(01)
  • [9]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 姚金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10]关于第三世界发展学的读书笔记[J]. 卫庶. 文化软实力, 2018(02)

标签:;  ;  ;  ;  ;  

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