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简易重力滴灌系统的研制

温室简易重力滴灌系统的研制

一、大棚简易重力滴灌系统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1](2014)在《华北小麦—玉米滴灌施肥下水氮运移和N2O排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是华北平原典型的种植制度,两种作物产量约占全国小麦、玉米总产量的1/5,水资源短缺和面源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滴灌施肥技术被公认为是一种具有节水、节肥、减少污染等优点的水肥一体化田间管理措施,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但是在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的应用研究还很缺乏。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滴灌施肥技术下土壤水氮运移、分布规律,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其对N2O排放的影响,并利用田间实测试验数据校正了DNDC (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水肥一体化模块,应用校正和验证后的DNDC模型提出了多目标调控下的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滴灌施肥优化技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滴灌施肥条件下,滴灌量会影响滴灌后水、氮的水平和垂直运移,施氮量主要影响滴灌施氮后氮素的水平运移。灌水量越大,滴灌施肥后水分和硝态氮运移的垂直深度越大,当灌溉系数为0.5和1时,水分和硝态氮主要向下运移至60cm土层和80cm以上土层,减少灌水量可以降低灌溉水深层渗漏损失和硝态氮深层淋溶的风险。随施氮量的增加,滴灌施肥后N03--N水平方向上呈现出在湿润土体边缘聚集的现象越来越不明显的特征。滴灌施肥试验中N2(冬小麦和夏玉米施氮分别为189和231kg ha-1)处理湿润土体内土壤养分均匀度最高,合理的施肥量有利于提高滴灌后土壤养分的均匀性,垂直方向上硝态氮没有出现在湿润体边缘聚集的现象。在冬小麦和夏玉米收获后,0-100cm土壤剖面N03--N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0-40cm土层的N03--N增加量显着高于土壤其他层次。(2)灌溉系数≥1可以保持冬小麦-夏玉米整个生育期0-80 cm土层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以上。冬小麦生长季中,灌溉系数为1的W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2.28 kgm-3,是测墒补灌试验筛选出的最优灌溉方案。夏玉米生长季由于正值雨季,降水量充足,采用滴灌措施未能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冬小麦季滴灌施肥措施下各处理的氮肥表观损失量介于0-21.59kg ha-1之间,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常规漫灌施肥处理的氮肥表观损失量高达228.58kg ha-1,远高于滴灌施肥处理。与冬小麦生长季不同,在夏玉米生长季滴灌施肥未能减少氮肥的表观损失。综合氮素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等指标,最优施氮量处理为N2处理。(3)滴灌施肥和常规漫灌施肥相比能够减少表层土壤水分和氮肥的损失。从冬小麦拔节期的对比结果来看,滴灌施肥措施土壤蓄水保墒和保肥效果均优于漫灌撒施肥料措施。每次滴灌施氮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所增加,N3(冬小麦和夏玉米施氮分别为270和330kg ha-1)处理增加幅度最大。在降雨量很低的冬小麦生长季,滴灌施肥和漫灌施肥都存在明显的氮肥表聚现象,而在降雨量大的夏玉米生长季,两种灌溉施肥方式的表聚现象相对不明显,常规漫灌施肥方式下,夏玉米季存在更大的硝态氮淋失风险。滴灌措施比漫灌措施全年表层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波动幅度均更小。(4)滴灌施肥措施下各处理N20排放通量均较低,滴灌施肥后N2O排放总体呈现上升式波动的态势,上升波动时间一般大约为3-5天,但是波动幅度均较小,较大的N20排放峰出现在降雨较多的7月份。滴灌施肥处理的排放峰强度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常规漫灌施肥处理。在相同施氮量情况下,滴灌施肥比常规漫灌施肥能减少43%的N20排放量。滴灌施肥措施平均直接排放系数和排放强度分别比常规漫灌施肥减少了27%和47%。表层土壤温度、WFPS值和N03--N含量都显着影响滴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N20排放。(5)引入土壤温度参数对DNDC模型水肥一体化模块中NO3-和NH4+库转化为N20的比例系数进行校正,可以提高模型对滴灌施肥措施下土壤N20排放、土壤N03-和NH4+库模拟的准确性。校正后的DNDC模型能够真实的表达滴灌施肥一体化管理措施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浓度动态变化和N20排放通量动态变化及总量。通过校正后模型的模拟分析,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综合作物产量、环境效应和N20排放等多目标的优化滴灌施氮量技术为:冬小麦季滴灌130mm(灌溉系数为1),施氮189 kg Nha-1.夏玉米季滴灌19.2mm(灌溉系数为0.2),施氮231 kg N ha-1,同时玉米生长季将雨季条施取消改为在生长季分4次全部滴灌施肥。

赵军营[2](2014)在《源分离农村卫生厕所冲水灌溉利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污染及能源资源危机,在农村更是如此,大量的生活污水被直接排放在水体中。现在的污水排放方式是将人体粪便及尿液混合后排放到污水管道中,由于人体粪便中含有很多的有机氮磷钾资源,这不仅造成了污水处理难度的增加,还造成了粪便及尿液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浪费。而通过源分离生态卫生厕所的作用,将厕所污水从源头上进行分离,分别收集尿液跟粪便,这样不仅能降低污水中的污染负荷,还能充分利用其内所含的营养物质,最终能形成氮磷钾等有机资源在作物-食物-人体-排泄物-农田-作物的物质循环。为了能更好的利用粪便及尿液中的有机资源,本文提出了将源分离农村卫生厕所与农田滴灌利用技术结合的解决方案,通过源分离的农村卫生厕所将人类排泄物分离成大便冲水及小便冲水,小便冲水通过管道分流到储存池中,待尿液中的尿素转变成可利用的氨氮后通过滴灌系统对农田进行滴灌。集中式水处理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对保护环境跟优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高昂的费用并能耗较大,所以集中式水处理模式不会是一种可持续的处理系统。分散式污水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集中式系统的不足,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投资较低,灵活多变,但其还是不能实现资源及能源的回收利用,分散式处理技术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更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源分离技术应运而生,它从源头上进行粪便与尿液的分离收集利用,卫生安全又能实现物质的再利用。据统计,每人每年能产生粪便排泄物约25-50kg,以底线计算,25kg的粪便中就含有约0.55kg的氮肥、0.18kg的磷肥跟0.37kg的钾肥,而这些肥料都是很好的农田基肥。粪便在干热的条件下与其他生活有机垃圾进行混合发酵一段时间,一般为3到9个月,其发酵产物就能直接施于农田,还可以与其他堆肥产物混合使用。在人体排泄物中,尿液中所含的营养物质较多,据统计,在人体没人每年的排泄物中所含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中,尿液约能占其含量的4/5,粪便则能占约1/5。而尿液中的营养成分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虽然尿液中会含有微量的重金属物质,但这些重金属物质含量有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用于灌溉的尿液溶液不能有过高的PH值,同时PH值过高也会抑制尿素的水解跟分解,因此需要控制尿液溶液的PH,可投加醋酸来调节溶液的PH值。尿素分解产生的氨具有挥发性,为了减少氨的挥发造成N资源的流失,本研究采用了滴灌的方式来降低氨挥发的影响。我国农村大都是小家庭式农业生产,目前还难以形成大型农场式的劳作模式,因此鉴于我国农村的现状,目前很难将尿液滴灌用于大面积的利用,因此,该系统主要用于灌溉村庄附近小面积的田地,亦可以应用于农户自家田园土地。尿液的收集主要依靠粪便分离式便器与小便冲水相接的管道,尿液分离到管道中,通过管道分流到尿液收集井中,而收集管道则是结合农户住房结构来设计安装。农村住房结构相对简单,且大多为单户结构,在设计中,既可以设计为单户管道系统,单独铺设管道,滴灌用于自家小院灌溉。亦可以设计为多户联合的管道系统,将邻近的几户农户通过管道连接起来,使小便冲水能集中起来联合灌溉,用于村庄空余闲置地的滴灌利用,这样可大大提高农村有机肥源的综合利用效果,同时能减少了每户的分摊成本。收集的尿液将被储存在较大的储存容器中,在尿液中,溶质主要为小便中的尿素、氯化钠跟各类酸,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有利用价值的就是尿素,尿素可作为作物的氮肥。但是尿素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时高浓度的尿液也会对作物造成损伤,因此为了利用尿液中的营养物质,首先要对尿液进行稀释,降低其尿素的浓度,避免因浓度过高对农作物造成损伤。尿素只有被降解成氨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同时,降解的小便冲水会呈现弱碱性,而部分的病原微生物在碱性环境下不宜生存,因此需要对小便冲水进行一定时间的储存以便使尿液满足生物性无害化的要求。滴灌动力首先考虑使用太阳能,农村的太阳能源相对于城市比较丰富且清洁无污染。当遇到阴天下雨等天气导致太阳能不足以保证系统运行时,通过变频控制切换到沼气能源,利用粪便产生的沼气能源可为滴灌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在此系统中,能源利用基本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不需要外加能源提供动力。在进行农田滴灌中,可采用尿液灌溉与清水灌溉的交替式滴灌,来保证作物不会因为长时间的尿液滴灌造成损伤。在本研究中,还在山东沂水的马家方庄建立的工程实例,建造的粪尿分离式厕所,该厕所位于该村集市南头,用以分别收集粪便跟尿液,粪便用于堆肥处理,有村内专门人员来进行管理;尿液则通过管道引入到村外大棚,经过简单的储存跟处理,用于大棚内的低压滴灌。工程现已投入使用,使用效果较为理想。通过这种利用模式,不仅能解决了马家方庄集市人们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能降低冲水利用量从而节约水资源,还能将排泄物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循环利用,形成作物-人体-作物的闭合循环。

徐杰[3](2015)在《覆膜与滴灌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该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及年内变率大,旱灾频发。因此,研究覆膜和滴灌等抗旱措施对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探讨东北地区玉米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体系,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降雨年型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了覆膜条件下不同密度玉米的产量响应,同时研究了不同滴灌方式对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4年5点覆膜玉米产量反应及机理分析,发现在干旱年份下覆膜提高玉米产量15%~26%,多雨年份下覆膜无明显增产作用。干早年份下覆膜增产的机理是显着提高了生育前期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提高了花前干物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从而显着增加了收获期总干物质,最终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多雨年份下,受阴雨寡照影响,覆膜仅显着提高拔节前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花前和花后干物质总量差异不显着,从而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着差异。2.通过研究覆膜对不同密度春玉米的影响,发现覆膜和雨养玉米中密度(67500株hm-2)和高密度(90000株hm-2)处理产量都显着高于低密度(45000株hm-2),分别高7.4%、7.1%和5.8%、6.2%,中高密度之间产量差异不显着。与低密度相比,中、高密度处理增产主要是显着提高了亩穗数(平均高21.6%)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平均高19.6%),中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着。与高密度相比,中密度虽然亩穗数较低,但由于保证了较高的弱势粒灌浆速率,改善了群体根系的分布,提高了根冠比,从而也获得了较高的产量水平。3.通过研究3种滴灌管(传统和新型)及3个埋管深度(0、5、10cm)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发现新型滴灌管在重力滴灌时保持较高的流速,与雨养玉米相比,滴灌处理显着增产9.5%~20.1%,其中新型滴灌埋深5cm增产幅度最大(20.1%),较相同埋深传统滴灌增产8.8%。新型滴灌埋深5cm产量高于其他处理的原因是生殖生长期叶面积指数下降慢,显着提高收获期干物质重。同时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4.通过研究4个滴灌量(120%ET、100%ET、80%ET、60%ET)和3个施氮量(N90、N180、N360)互作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发现滴灌80%ET处理,施氮量为180kg hm-2时,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与正常灌水(100%ET)处理无显着差异,说明滴灌在节水20%时仍可以取得较高经济效益。5.通过研究不同密度下3种灌溉方式:雨养、漫灌、滴灌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发现各密度下雨养玉米产量最低。中(67500株hm-2)、低(45000株hm-2)密度时滴灌和漫灌处理产量差异不显着。在高密度(90000株hm-2)时滴灌处理较漫灌处理增产6.7%。因为滴灌处理在高密度下可获得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并显着提高水氮利用效率。

黎安[4](2011)在《滴灌灌水器实验室堵塞强化试验的水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滴灌灌水器的堵塞问题一直是阻碍滴灌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在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改进了微灌综合水力性能测试平台的水源混合系统和压力控制系统,保证了试验用水的高均匀度和试验压力的高精确度和智能化,从而实现灌水器常压清水和强化条件下的抗堵塞性能的测试。在灌水器实验室堵塞强化试验的研究方面,通过常压和微压下六种新型灌水器的堵塞强化试验,对灌水器在堵塞条件下的出水均匀度、堵塞率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在常压和微压下,用堵塞出水均匀度系数更能表征部分堵塞的滴灌系统的抗堵塞性能,用常规出水均匀度系数更能表征完全堵塞的滴灌系统的抗堵塞性能。灌水器的结构特征参数多方面影响灌水器的抗堵塞性能,宽深比大于1:1可保证灌水器具有较好的抗堵塞性能。在微压条件下,当流速v超过0.5m/s时,可以保证灌水器具有相对较好的抗堵塞性能。绕流滴灌带的双通道结构设计在微压下能够保证良好的出水流量。压力补偿式滴头存在启动水压,在微压下工作则需要达到启动水压临界值以上;超过启动水压在微压条件下工作时,压力补偿式滴头的抗堵塞性能良好,但没有起到压力补偿效果,所以设计微压滴灌用补偿式滴头应适当减小橡胶垫片厚度或选用更易变形的橡胶材料。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改进微灌综合水力性能测试平台进行堵塞强化试验,对灌水器在堵塞条件下的出水均匀度、堵塞率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灌水器的结构特征参数对灌水器堵塞率的影响,指出压力补偿式滴头在微压下工作存在启动水压,对各种灌水器在微压下进行污水滴灌提出改进措施,为研发新型抗堵塞性能的灌水器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参考。

段培保,柳树国[5](2008)在《简易重力滴灌技术在草果种植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传统滴灌的优缺点及草果的生态习性,分析了简易重力滴灌技术应用于草果种植的可行性,并详细介绍了简易重力滴灌系统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冯俊杰[6](2008)在《移动地下滴灌系统研究及配套产品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农业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条件下,滴灌作为一种最为节水和高效用水的先进灌溉技术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但由于滴灌系统的布置多为固定式,在应用过程中所需的过滤器、施肥器、管网和灌水器等配套设备的规模大、用量多,从而易引起整个系统的总投资较大,并影响到农民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投资积极性。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提高设备的组装速度和重复利用率、增强移动性、降低系统投资为目标,对滴灌系统的首部、管网和灌水器开展研究,改进和优化地下滴灌系统成套设备与产品的结构形式、装配模式,并新增了移动功能,从而提出了具有方便操作、快速移动等优点的移动式地下滴灌系统的设计思路与设备装配方法,根据移动地下滴灌系统的应用和操作方式,通过管网的水力计算,建立了三种规格移动地下滴灌系统的定型化设计模型和标准化配套的灌溉装置。研发的快速连接件和插入式地下滴水器产品,明显地完善了管件、灌水器产品在地下滴灌系统中的应用效果和整体性能。试验得出插入式地下滴水器所需的起始工作压力低(20KPa以上)、额定流量小(1L/h和2L/h),整体水力性能稳定、抗堵塞性强,比较适合用于地下滴灌系统,并能降低滴灌系统设备的配套规模;快速连接件的过流量大、水头损失小,且具有快速插拔和自动通闭的功能,方便管路间的拆装与移动,较适合于移动滴灌,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汇集移动滴灌和地下滴灌技术优点于一体的移动地下滴灌系统,具有设备利用率高、平均投资低的优点。另外,结合具体作物制定了该系统在典型安装模式时的合理移动步骤和操作规程。以上研究成果特别适用于地形复杂、严重干旱的山丘区和集雨灌溉区充分利用微小水源对宽行栽培作物的抗旱灌溉,也适用于平原区设施栽培条件下的蔬菜及其它非密植经济作物的常规灌溉。

王芳[7](2007)在《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结构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文中指出滴灌作为有效和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灌水器是滴灌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价格的高低和性能的优劣对于整个滴灌系统的推广应用和使用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目前国内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结构形式繁多,但迷宫流道结构设计中的结构参数缺乏理论依据和支撑,大部分微灌产品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制造工艺相对落后、抗堵塞性能不尽理想、灌水器内存在泥沙微粒淤积严重等诸多问题,通过利用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FEMLAB、FLUENT等),建立不同迷宫流道结构的数学模型,然后模拟其内部的水流特征进行计算,同时结合快速成型技术,进行相关结构迷宫流道灌水器的制作,并进行部分水力性能参数的测定和研究,探索迷宫流道结构参数与水流水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与变化规律,寻求提高水流扰动程度或紊流指标(Re)和减少迷宫流道内部死水区(水流速度死区)及近边界静水区域水流漩涡的途径和方案。在本研究的数据模拟计算中分别对矩形和三角形单元结构的20种不同尺寸的迷宫流道灌水器进行水力性能的模拟,实体实验分别对两种单元结构12种不同尺寸灌水器的性能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在齿间参差量相同的条件下,相同断面尺寸的矩形单元结构灌水器较三角形单元结构灌水器对水流的扰动更为剧烈,其消能、抗堵塞性能更好;(2)在同等水头压力的条件下,灌水器流量与流道断面积成正相关关系,同断面面积条件下,流量随进口水压力正相关关系,均变化显着;(3)FEMLAB软件数据模拟设计结构参数的过程中,建立几何模型、设定物理参数、划分网格、求解以及后处理,流道边界和流道转折处流速为零,呈现死水,易发生颗粒性堵塞。最大流速产生在沿流道长度的轴线上,靠近流道转折处,在流道横断面上,流速等值线图从中心点流速最大处向外以递减趋势变化;(4)灌水器流道内部各点流速变化明显,断面积S1(0.5*0.75mm2)齿间参差量J为D2时,Re数值虽然较小,根据流线可视化后处理图及流速场等值量图,流线扰动明显,流速矢量在速度和方向上变化明显,利于消能和提高抗堵塞性能;(5)横断面面积对水力性能影响较大,0.5*0.75mm2<S<1.0*1.2mm2时,模拟计算和实体实验中水力性能较稳定,流速场量变化明显,消能和抗堵性能最好,适合研发;(6)同断面面积和进口水压条件下,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流速随齿间参差量增加而减小,变化明显,呈现负相关关系,其齿间参差量J对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影响明显,J与流量系数呈现负相关关系。

汪继华[8](2007)在《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自小型西瓜引入中国大陆后,因大多品种皮薄,较易裂果,种子价格高,所以大多采用保护地栽培。浙江省一般是采用早春大棚三膜爬地栽培,春、秋季大棚立架栽培和秋季小拱棚爬地栽培等栽培模式。小型西瓜露地栽培也大多由于裂果较多,西瓜品质下降,较少有人采用。2000年,因偶然发现,小型西瓜攀缘后,产量和品质明显高于露地爬地栽培,商品性也提高。本研究以小型西瓜为材料探究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技术。通过品种比较试验,‘早春红玉’、‘斯维特’、‘特小凤’、‘拿比特’等小型西瓜品种均适于露地搭架栽培。播种期试验表明4月10日至5月20日均为适宜播种期,尤其以4月20日到5月20日之间播种,效益最佳。栽培密度及方式研究表明以双行种植,株距80cm的处理产量最高,效益最好。通过小型西瓜露地搭架嫁接栽培砧木嫁接试验表明‘京欣砧1号’、‘安吉圆瓠瓜’、‘杭州长瓜’‘勇士’四个砧木品种与小型西瓜品种‘斯维特’嫁接时亲合力较好,具有较高的成活率。采用上述四种砧木嫁接,对小型西瓜品种‘斯维特’外观没有影响,对品质影响较小。采用‘京欣砧1号’、‘安吉圆瓠瓜’、‘杭州长瓜’‘勇士’作.砧木能显着提高小型西瓜对枯萎病的抗性。采用‘京欣砧1号’、‘安吉圆瓠瓜’、‘杭州长瓜’作砧木能显着提高小型西瓜对炭疽病的抗性,而用‘勇士’作砧木不能显着提高小型西瓜对炭疽病的抗性。通过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基质栽培研究,用农家常见的材料,如焦泥灰等物作基质,也可以用五年以上未种过西瓜的土壤作基质,利用塑料薄膜把基质和本田土隔离,可以极显着地降低西瓜枯萎病的发病率,是解决西瓜连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用焦泥灰等经过经高温灼烧的基质,土壤有机质大量损失,应在基质的配方中增加有机肥及氮肥等肥料的用量;采用基质和本田土隔离的方法应配套滴灌技术,使土壤水分得以较好控制;采用重力滴灌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在滴灌中适当补充养分,能大大提高西瓜的产量,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延长采收时间,使西瓜能一作收多茬,大大提高种植西瓜的经济效益。

洪明[9](2007)在《低压孔口式滴灌管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节能、节水意识的加强,低压滴灌系统由于其能耗低,维护简单,易于使用等优点,已成为滴灌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影响低压条孔口式滴灌管出流和水头损失的因素出发,对低压孔口式滴灌管出流及水头损失规律进行研究,为低压滴灌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试验与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孔口式滴灌管,采用0.6mm孔径时制造偏差系数C v最大,1.2mm孔径的次之,0.9mm孔径的最小,孔距一定时,φ16滴灌管C v随孔径的变化幅度要大于φ12滴灌管C v的变化幅度。2)同管径的滴灌管孔口流量随孔径的变化规律相似,孔口流量随孔径增大而增大,这种增幅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除0.6mm孔径滴灌管在相同的工作压力时,孔距33cm的孔口流量大于孔距100cm的孔口流量,其他两种孔径的滴灌管孔口流量随孔径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孔距100cm的孔口流量大于孔距33cm的孔口流量,孔距50cm的孔口流量最小。3)流量系数k随孔径d的增大而增大,孔距33cm、50cm的两种管径的滴灌管k与d的关系曲线基本平行,孔距100cm的滴灌管k随d的变化明显大于其它两种孔距的滴灌管。φ16滴灌管流态指数x随孔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φ12滴灌管流态指数x随孔径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4)在试验条件下,毛管内水流流态出现三种情况:层流、层紊流共存、紊流;在不同流态条件下,流态指数不同,灌水均匀度Cu随工作水头h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层流时不论x为何值, Cu随h的增大而增大。层紊流共存时当0.5<x<1/1.75,Cu随h的增大而增大;当1/1.75<x<1,Cu随h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紊流时,当0.5<x<1/1.75, Cu随h的增大而增大。当1/1.75<x<1, Cu随h的增大而减小。5)低压条件下,用达西-韦斯巴赫公式和经验公式计算的毛管总水头损失值与实测值有很大偏差,通过对试验数据回归分析,对经验公式用以工作水头为变量的参数β进行了修正,取得了较好的计算精度。6)孔口的局部水头损失与毛管入口工作水头成线性关系,即不同组合滴灌管孔口的局部水头损失都随着毛管入口工作水头的增大而增大;同管径、同孔距,孔口小的滴灌管孔口局部损失大;同工作压力、同孔径,管径大的滴灌管孔口局部损失要小于管径小的滴灌管孔口局部损失。

牛文全[10](2006)在《微压滴灌技术理论与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滴灌是目前世界上最为节水的高效灌溉技术,但其昂贵的系统成本严重制约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分析影响滴灌技术系统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应用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的方法,探讨了微压滴灌技术的可行性,并从理论、技术、设计和产品等方面研究建立了微压滴灌技术理论,为微压滴灌系统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了微压滴灌技术理论和系统构成方法研究分析了压力对滴灌系统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灌溉质量的影响,发现压力是决定滴灌系统成本最主要的因素,系统成本与管网入口端压力p的关系可以近似表示为一次线性关系式;可以通过同步降低系统工作压力、增大管径的技术途径实现降低系统成本和提高系统灌溉质量的双重目标,该研究为建立微压滴灌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上述理论和基础,本文提出了微压滴灌技术的概念和系统构成:灌水器的设计工作压力不高于5m,系统成本及运行费比传统滴灌系统降低25%以上。并提出了新型微压滴灌技术设备开发建议,主要包括薄壁滴灌带、管道、管件、压力调节器等。2、建立了以综合流量偏差率为依据的微压滴灌系统设计方法在研究地面偏差和制造偏差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定义了灌水器制造偏差率的概念,并提出了地面偏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推导了制造流量偏差率、地面流量偏差率的计算方法;以树状管网布置模式为计算基础,通过水力计算和随机模拟的方法,分别建立了灌溉均匀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实测资料或者经验估计的最大地面高差、灌水器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为基本参数,采用水力计算与随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灌溉均匀度与水力偏差、制造偏差、地面偏差的综合影响模型;建立了以综合流量偏差率模型或灌溉均匀度综合模型为基础的滴灌工程设计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设计比较,认为微压滴灌技术经济高效,灌溉质量高,设计方法简单。3、研究了灌水器水力性能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成功试制出微压薄壁滴灌带通过试验研究,测试了微管结构与水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试验了三种灌水器样品的水力学特性,初步建立了灌水器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建立的灌溉均匀度与水力偏差率、制造偏差率、地面偏差率的关系为依据,建立了灌水器设计工作压力的确定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开发了微压薄壁滴灌带及其生产线。研究表明灌水器的水力特性参数k、x均与流道长度、流道断面面积和流道形式有关,建立的灌水器水力特性关系模型可以作为滴灌灌水器设计的依据或基础。在确定薄壁滴灌带技术参数的基础上,研究了滴灌带灌水器粘接技术,提出了材

二、大棚简易重力滴灌系统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简易重力滴灌系统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小麦—玉米滴灌施肥下水氮运移和N2O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滴灌施肥效应及其机理
        1.2.2 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2.3 农田N_2O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2.4 滴灌施肥模型模拟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研究区域概况
        2.4.2 试验地概况
        2.4.3 试验设计
        2.4.4 样品采集与分析
        2.4.5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滴灌对土壤水氮运移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3.1 滴灌对土壤水氮运移的影响
        3.1.1 不同部位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3.1.2 不同部位土壤硝态氮运移规律
    3.2 滴灌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1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3.2.2 不同灌溉方式土壤含水量变化
    3.3 测墒滴灌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1 滴灌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2 滴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滴灌施肥对土壤NO_3~--N运移、累积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4.1 滴灌施氮对土壤NO_3~--N含量的影响
        4.1.1 土壤NO_3~--N运移特征
        4.1.2 不同施氮方式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
    4.2 土壤剖面NO_3~--N累积特征
    4.3 土壤-作物体系中表观氮素平衡
        4.3.1 冬小麦生长期土壤表观氮素平衡
        4.3.2 夏玉米生长期土壤表观氮素平衡
        4.3.3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表观氮素平衡
    4.4 氮素利用率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滴灌施肥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5.1 气象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
    5.2 N_2O排放季节特征
    5.3 N_2O累积释放量及排放系数
    5.4 温度、水分及土壤NO_3~--N含量对N_2O排放的影响
    5.5 讨论
        5.5.1 N_2O排放总量
        5.5.2 降雨对N_2O排放的影响
        5.5.3 氮素累积与转化对N_2O排放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NDC模型水肥一体化模块有效化与措施优化研究
    6.1 DNDC模型系统概述
    6.2 DNDC模型水肥一体化模块参数改进与校正
    6.3 DNDC模型水肥一体化模块的验证
        6.3.1 作物产量的模拟验证
        6.3.2 土壤硝态氮含量模拟验证
        6.3.3 N_2O排放的模拟验证
    6.4 华北平原滴灌施肥措施优化调控途径
        6.4.1 不同滴灌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和N_2O排放的影响
        6.4.2 不同滴灌施氮时间和次数对作物产量和N_2O排放的影响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源分离农村卫生厕所冲水灌溉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农村水资源现状
    1.2 农村生活污水现状
        1.2.1 集中式水处理系统
        1.2.2 分散式水处理模式
    1.3 研究内容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创新之处
    1.6 源分离技术
        1.6.1 源分离技术概念
        1.6.2 源分离后的资源化利用
        1.6.3 尿液资源化
        1.6.4 粪便或粪尿混合污水的资源化
        1.6.5 源分离技术的工程案例
        1.6.6 源分离农村卫生厕所冲水灌溉利用的技术优势
2 源分离农村卫生厕所冲水灌溉利用技术
    2.1 源分离农村卫生厕所资源利用模式
    2.2 农村粪便分离式卫生厕所
    2.3 粪便利用
        2.3.1 粪便基本情况
        2.3.2 粪便利用处理
        2.3.3 粪便沼气利用
        2.3.4 粪便预处理方法
    2.4 尿液滴灌利用
        2.4.0 尿液基本情况
        2.4.1 滴灌技术
        2.4.2 农村源分离技术与滴灌结合
        2.4.3 尿液储存与利用
        2.4.4 氮的回收利用
        2.4.5 滴灌动力
3 源分离农村卫生厕所及灌溉利用工程案例
    3.1 案例工程概述
        3.1.1 村庄概述
        3.1.2 源分离农村厕所概述
        3.1.3 滴灌利用
    3.2 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估算
    3.3 运行管理模式
4 结论
    4.1 源分离卫生厕所尿液灌溉利用
    4.2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覆膜与滴灌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地膜覆盖技术
        1.2.4 不同灌水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5 地下滴灌发展概况
        1.2.6 滴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7 水氮互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降雨年份下覆膜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和产量构成
        2.2.2 干物质及其积累速率
        2.2.3 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
        2.2.4 土壤温度和生育进程
        2.2.5 土壤水分、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覆膜对不同密度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产量和产量构成
        3.2.2 籽粒灌浆
        3.2.3 干物质积累
        3.2.4 叶面积指数动态
        3.2.5 根系特征
        3.2.6 根冠比
        3.2.7 土壤含水量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滴灌管灌水特性及其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滴灌管灌水均匀性评价
        4.2.2 产量、产量构成及出苗率
        4.2.3 玉米生长发育
        4.2.4 土壤含水量、耗水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4.2.5 耗水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滴灌水氮互作对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
        5.2.2 玉米生长发育
        5.2.3 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5.2.4 氮素积累和氮肥利用效率
        5.2.5 产量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水肥管理对不同密度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6.1.3 数据统计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产量和产量构成
        6.2.2 干物质积累
        6.2.3 叶面积动态
        6.2.4 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6.2.5 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滴灌灌水器实验室堵塞强化试验的水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灌技术概述
    1.2 滴灌灌水器堵塞规律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滴灌灌水器常压堵塞强化试验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装置与方法
    2.3 滴灌灌水器堵塞强化试验与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滴灌灌水器的微压测试及抗堵塞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 灌水器微压堵塞试验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移动地下滴灌系统研究及配套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况
        1.2.2 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移动地下滴灌系统的组成结构研究及关键产品开发
    2.1 系统的组成结构研究
        2.1.1 总体结构
        2.1.2 各部分组成与特点
    2.2 关键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2.2.1 设计原则
        2.2.2 具体结构
        2.2.3 相关指标
    2.3 系统的工作原理
        2.3.1 管网
        2.3.2 插入式地下滴水器
        2.3.3 快速连接件
    2.4 系统的特点分析
3 产品的水力性能试验
    3.1 灌水器的水力性能试验
        3.1.1 流量均匀性试验
        3.1.2 压力~流量关系试验
        3.1.3 插地条件下的抗堵塞试验
        3.1.4 土壤水分运移试验
    3.2 快速连接件的水力性能试验
        3.2.1 过流能力、水头损失试验
        3.2.2 插拔灵活性和密封性试验及分析
4 系统的标准化配套及效益分析
    4.1 系统分类与标准化配套指标
        4.1.1 系统分类
        4.1.2 系统的标准化配套
    4.2 管网水力性能研究
        4.2.1 标准化管段的水头损失计算
        4.2.2 毛管的水头损失计算
        4.2.3 干、支管的最大水头损失计算
    4.3 系统投资与效益分析
        4.3.1 投资分析
        4.3.2 年总费用分析
        4.3.3 效益计算与分析
5 系统的移动操作模式研究
    5.1 灌溉制度确定
        5.1.1 灌水量和灌水时间的确定
        5.1.2 系统的灌水周期
        5.1.3 管网移动的轮灌制度
        5.1.4 工作时间计算
    5.2 系统的典型安装模式和移动操作方法
        5.2.1 系统的典型安装移动模式
        5.2.2 系统的移动操作方法
        5.2.3 系统移动操作的用工情况
    5.3 操作规程的制定
        5.3.1 基本说明
        5.3.2 具体步骤与规程
        5.3.3 维护管理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结构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滴灌灌水器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1.3.1 国外方面
        1.3.2 国内方面
    1.4 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灌水器结构参数对水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2.1.2 流道内水流流态的水力学性能分析
        2.1.3 流道入口处不同工作水头对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模拟与结果分析
    3.1 参数化结构设计的实现环境
    3.2 两种迷宫流道单元结构内部的水力学性能
    3.3 借助软件FEMLAB 对迷宫流道进行数据建模及水力性能分析
        3.3.1 迷宫流道矩形单元结构
        3.3.2 三角形迷宫流道单元结构内水力性能分析
    3.4 借助软件FEMLAB 对迷宫流道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分
第四章 灌水器迷宫流道样件制作和测试实验方案
    4.1 快速成型技术
    4.2 设计产品实体成型
    4.3 实体产品性能测试及数据收集
    4.4 流道实体实验
        4.4.1 矩形单元结构迷宫流道流量实验
        4.4.2 三角形单元结构迷宫流道流量实验
    4.5 两种单元形式迷宫流道实体实验数据对照
第五章 模拟和试验结果对照分析
    5.1 模拟流态计算速度分析
    5.2 流道断面面积对流量的影响
    5.3 灌水器水流流态分析
    5.4 齿高对灌水器水流流态的影响
        5.4.1 模拟数值运算
        5.4.2 实验测量
    5.5 有限元划分的影响
    5.6 齿高对流态指数和流量系数的相关关系
        5.6.1 模拟数值分析
        5.6.2 实验数据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省小型西瓜保护地栽培常见的几种模式
        1.1.1 小型西瓜早春保护地爬地栽培
        1.1.2 小型西瓜春季大棚立架栽培
        1.1.3 小型西瓜大棚秋延后立架栽培
    1.2 西瓜嫁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3 西瓜基质栽培研究进展
        1.3.1 西瓜无土栽培
        1.3.1.1 栽培方式
        1.3.1.1.1 沟培
        1.3.1.1.2 垄培
        1.3.1.1.3 槽培
        1.3.1.2 基质材料
        1.3.1.2.1 有机基质
        1.3.1.2.2 无机基质
        1.3.1.2.3 有机-无机基质
        1.3.1.3 供水系统
        1.3.1.4 营养液
        1.3.2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第二章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来由
第三章 小型西瓜搭架栽培品种比较试验
    3.1 小型西瓜搭架栽培品种比较试验
        3.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1 试验材料
        3.1.1.2 试验方法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第四章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最适播种期研究
    4.1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最适播种期试验
        4.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第五章 小型西瓜栽培密度及方式研究
    5.1 试验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各处理的生育期、抗病性及耐旱性比较
        5.2.2 各处理对小型西瓜‘斯维特’品质的影响
        5.2.3 各处理对小型西瓜斯维特裂果的影响
        5.2.4 各处理对小型西瓜斯维特产量的影响
        5.2.5 小型西瓜‘斯维特’在各处理下的效益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5.3.1 育苗方式
        5.3.2 种植密度
        5.3.3 种植方式
第六章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6.1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整地起垄
        6.1.1 土壤及地块选择
        6.1.2 选茬
    6.2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整地
        6.2.1 施基肥
        6.2.1.1 基肥的种类
        6.2.1.2 基肥的用量
        6.2.1.3 基肥的施用方法
        6.2.2 西瓜地起垄及栽植带的形成
        6.2.2.1 西瓜地起垄的意义
        6.2.2.2 西瓜地起垄的方法
        6.2.2.3 西瓜地起垄的时间
    6.3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除草
        6.3.1 西瓜田杂草发生规律
        6.3.2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杂草处理
    6.4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播种定植
        6.4.1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直播
        6.4.1.1 先播种后盖地膜直播方式
        6.4.1.1.1 种子消毒
        6.4.1.1.2 浸种催芽
        6.4.1.1.3 播种
        6.4.1.2 先盖地膜后播种直播方式
        6.4.2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育苗移栽
        6.4.2.1 建苗床
        6.4.2.2 播种育苗
        6.4.2.3 移栽
    6.5 搭架盖网
    6.6 整枝、引蔓
    6.7 坐果
    6.8 果托
    6.9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病虫害防治
    6.10 小型西瓜的采收和包装运输
        6.10.1 小型西瓜的采收
        6.10.2 包装运输
第七章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嫁接技术探讨
    7.1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嫁接栽培试验
        7.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7.1.2.1 砧木与西瓜接穗亲和力测试情况
        7.1.2.2 不同砧木嫁接对小型西瓜产量的影响
        7.1.2.3 不同砧木嫁接对小型西瓜品质的影响
        7.1.2.4 不同砧木嫁接对小型西瓜抗病性的影响
        7.1.2.4.1 不同砧木嫁接对小型西瓜品种‘斯维特’枯萎病的影响
        7.1.2.4.2 不同砧木嫁接对小型西瓜品种‘斯维特’炭疽病的影响
        7.1.3 小结
第八章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基质栽培研究
    8.1 小型西瓜夏季露地搭架栽培基质栽培试验
        8.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8.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8.1.2.1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基质栽培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8.1.2.2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基质栽培不同处理对裂果率的影响
        8.1.2.3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基质栽培不同处理对品质的影响
        8.1.2.4 小型西瓜露地搭培基质栽培不同处理对枯萎病抗性的影响
        8.1.3 结论与讨论
    8.2 小型西瓜夏季露地搭架基质栽培配套滴灌技术试验
        8.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8.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8.2.2.1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基质栽培配套滴灌技术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8.2.2.2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基质栽培配套滴灌技术不同处理对裂果率的影响
        8.2.2.3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基质栽培配套滴灌技术不同处理对品质的影响
        8.2.2.4 小型西瓜露地搭架基质栽培配套滴灌技术不同处理对枯萎病抗性的影响
        8.2.3 结论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9)低压孔口式滴灌管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1.3.1 国外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1.3.2 国内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1.3.3 低压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1.4 滴灌灌水器及系统水力性能研究进展
        1.4.1 国外滴灌灌水器及系统水力性能研究进展
        1.4.2 国内滴灌灌水器及系统水力性能研究进展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1.1 低压孔口式滴灌管出流规律
        2.1.2 低压孔口式滴灌管阻力规律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低压孔口式滴灌管出流规律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案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2.2 试验装置及方法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灌水器制造偏差
        3.3.2 灌水器水力特性
        3.3.2.1 孔口流量与孔径的关系
        3.3.2.2 孔口流量与孔距的关系
        3.3.2.3 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
        3.3.3 灌水均匀度
        3.3.3.1 灌水均匀度与工作水头的关系
        3.3.3.2 灌水均匀度与管内水流流态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低压孔口式滴灌管阻力规律
    4.1 试验材料
        4.2.1 试验方案设计
        4.2.2 试验装置及方法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孔口式滴灌管沿程损失计算
        4.3.1.1 有压管道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基本公式
        4.3.1.2 多口流道管道的沿程损失计算方法
        4.3.1.3 试验管道水头损失计算
        4.3.1.4 公式的修正
        4.3.2 孔口式滴灌管孔口局部损失计算
        4.3.2.1 孔口局部损失计算基本原理
        4.3.2.2 孔口局部水头损失计算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低压孔口式滴灌管出流规律
        5.1.2 低压孔口式滴灌管阻力规律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微压滴灌技术理论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发展趋势
    1.4 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微压滴灌技术与可行性分析
    3.1 压力与滴灌系统成本的关系
    3.2 降低系统工作压力的可行性
    3.3 微压滴灌技术
    3.4 小结
第四章 灌水均匀度与综合流量偏差率
    4.1 滴灌灌水均匀度与影响因素
    4.2 综合流量偏差率
    4.3 以综合流量偏差率为依据的滴灌工程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微压滴灌灌水器研究
    5.1 微小流道水力学特性
    5.2 灌水器结构特征
    5.3 微压滴灌系统灌水器设计工作压力
    5.4 微压薄壁滴灌带
    5.5 小结
第六章 压力/流量调节装置研究
    6.1 毛管流量调节器
    6.2 支管压力调节装置
    6.3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大棚简易重力滴灌系统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小麦—玉米滴灌施肥下水氮运移和N2O排放研究[D]. 陈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1)
  • [2]源分离农村卫生厕所冲水灌溉利用技术研究[D]. 赵军营.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3]覆膜与滴灌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研究[D]. 徐杰.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4]滴灌灌水器实验室堵塞强化试验的水力性能研究[D]. 黎安.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5]简易重力滴灌技术在草果种植上的应用[J]. 段培保,柳树国.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0)
  • [6]移动地下滴灌系统研究及配套产品开发[D]. 冯俊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7]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结构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D]. 王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小型西瓜露地搭架栽培技术研究[D]. 汪继华. 浙江大学, 2007(03)
  • [9]低压孔口式滴灌管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 洪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10]微压滴灌技术理论与系统研究[D]. 牛文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温室简易重力滴灌系统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