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箱挂钩水槽 (32)

古箱挂钩水槽 (32)

一、古案钩沉(32)(论文文献综述)

顾王乐[1](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张淘淘[2](2020)在《《四库提要辨证》探析 ——以经部、史部订补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四库提要辨证》是民国时期余嘉锡对《四库全书总目》进行集中匡谬、补证的学术着作。全书辨证篇数共四百九十篇,计八十余万字。其以《四库全书总目》为基础,对着录书籍的版本源流、学术价值、撰者生平等内容进行重新考订。对後人更好利用四库文献、重新评估《总目》价值、深入研究乾嘉学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四库提要辨证》的成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漠宋并重治学理念的渗入,使得此书不仅堪当民国四库考据着述之高峰,更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而独树一帜;二是此书实自作者十七岁初读《四库全书总目》时开始考证、撰写,一直到辞世前几年才因沉疴所绊,不复更作,因而反映的既不是作者同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亦不可代表某一时期的学术水平,偶尔的疏忽在所难免。本文针对《四库提要辨证》这两个鲜明的特征,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四库提要辨证》的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并在余嘉锡本人对《四库提要辨证》以终其一生的精力进行增补、修订的基础之上,对其中一些由於作者时代条件限制而未可为定案的条目进行二次订补。全文分为三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其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节立足於对余嘉锡前期开始撰写的《四库提要辨证》与後期两部理论着作《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的比较,探讨《四库提要辨证》中余嘉锡对於中国传统目录学思想以及古书体例理论的认识情况;第二、三节探讨余嘉锡辨证《四库全书总目》在考据方法、材料、思想等方面所具备的主观条件。第二部分对《四库提要辨证·经部》、《史部》进行订补,主要着眼於余嘉锡阙疑以俟再考之处,并按照《四库提要辨证》原有的四部分类法列次之。

刘茵[3](2018)在《金问泗外交活动研究(1919-1949)》文中指出金问泗,1910年从复旦公学毕业后,于1911至1915年就读北洋大学,主攻法律科。1916年,金问泗参加北京政府首次举办的外交官领事官考试,以“政务科学习员”的身份进入外交部。1919年,尚未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金问泗随同顾维钧参加巴黎和会,1922年金问泗又参加华盛顿会议。从早年求学到初涉外交,金问泗由外交理论向外交实践迈出了坚实一步。1922至1933年,金问泗回国任职。此十余年间,使金问泗外交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磨炼。在此期间,金问泗曾服务于关税特别会议,致力于研究关税问题,为金问泗在战后以首席代表身份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奠定了基础;还曾担任外交部江苏交涉员,中英宁案、新大明案、中日济案等案件在金问泗的外交斡旋之下,取得了相当成效。1933年9月,金问泗就任中国驻荷兰公使,从此成为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外交官。1941年金问泗赴英回任驻荷公使,此时期金问泗任职颇多,其主要外交活动为中荷海员三案的交涉与中荷新约的签订。1945至1949年,是金问泗外交生涯的辉煌时期。金问泗以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的身份,率领中国代表团先后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贸易与就业筹备会议的伦敦会议、日内瓦会议及哈瓦那会议,经过耗时三年的外交努力,使中国成为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之一,外交成就显着。通过对金问泗外交活动的研究,梳理出金问泗从一介书生到风云外交官的成长轨迹,一方面深化了对金问泗个人的研究,另一方面弥补学界忽视中层外交官研究的缺陷,从中可窥见民国外交时局之演变。

秦桦林[4](2014)在《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连接古代中国与西域的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承载着柬西方文明互勤、交融的文化之路。20世纪以来在其沿线不断发现的出土汉文刻本便是後者最好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向西传播的有力佐证。这些汉文刻本主要出土自敦煌、吐鲁番、黑水城三地,印刷时间横跨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等各个历史时期,数量聚多,文献构成复杂。既有估主体的佛教颊刻本,也不乏经、史、子、集“四部”类书籍,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僵值。然而与出土写本相比,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的研究相封比较薄弱,值得研究者对其造行深入而广泛的探索。本论文即以丝绸之路沿綫(主要是敦煌、吐鲁番、黑水城三地)出土的汉文刻本作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学(特别是版本学)的角度进行相关考索。论文共分十二章。第一章封“丝绸之路”与“书籍之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的总体情况作了筒要介绍。敦煌出土的刻本主要以晚唐、五代和宋初的印刷品为主;吐鲁番出土的刻本主要涉及宋、辽、金、元时期;黑水城出土的刻本则跨越来、辽、金、西夏、元等多个时期。以上三地出土刻本在时代上可互相衔接、互为补充,堪称见证雕版印刷术从初兴到发展壮壮大的实物宝库。此外,第一章回顾了从1909年至今的关於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的研究概沉,指出前贤时彦在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遐存在一定不足,仍有待今後加强追方面的工作。第二章封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的研究价值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就文献学角度而言,练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版本学的整体面貌,不仅为版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更促使版本学提出一系列崭新的课题。就历史学角度而言,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不仅有助於深入研究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史,而且是构建完备的印刷史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材料。就宗教学角度而言,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不仅有助於封西域佛教傅播的研究,而且有助於加深封各阶层宗教信仰情况的了解。就语言学角度而言,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给汉语文字、词汇和音韵研究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之一。以往封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的研究,往往过多地沿袭自封出土写本研究的一些方法和成规,而未能兼顾版本学的某些特点。同畴,出土刻本也不同於傅世刻本,有其自身的文物特殊性,加之出土刻本以残叶居多,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封傅世刻本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大多舆研究方法不够全面有关。针封这-情况,论文徙区分刻本材料直至最後考定版本性质,提出了五项大的研究步骤。每一项步骤之下,又针对具体问题尽可能祥细地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法。比如“缀合残叶”一项,输文认为在缀合前需要封研究封象进行严格审查,应遵循五个“同一”(即出土地点同一、物质载髓同一、所记内容同一、行款格式同一、刻印字形同一)的原则。第四章以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为中心探讨了唐五代印刷史的概况。有关这一时期印刷史内容的研究着作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但论文立足“二重证据法”和史源学的考辨方法,仍然试图写出新意。比如针对不少印刷史名着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文献记载的史源缺乏考证,出土刻本的描述存在偏差等),提出驳正意见。此章对唐代印刷术初兴的分期问题进行了梳理,指出当前学术界盛行的“高宗一一武周时说”缺乏坚实的依据,并不可信,当以“文宗时说”最为可靠。输文将考察唐代印刷的地理分布间题与分析唐代印刷品的结构结合起来,指出唐代印刷业正是围统印制历日而展开,构成了完整的生产、销售链条,从而维繁了印刷作坊持续性的生崖。关於五代印刷史概况,主要侧重分析国子监雕印“九经”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论文指出朝廷明令将国子监本《九经》地位视同前代石经,意味着刻本首次具有了高於窟本的权威性,意羲深远。而且五代国子监本经书探用的是蝴蝶装册本,使得正统读书人不仅阅读的载体发生了改变(从写本逐渐变为刻本),甚至连书籍的装帧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卷轴到册本)。因此,後周广顺三年(953)六月,国子监本经书印成之日,可谓标志着中国书籍史正式完全步入了“刻本时代”。第五章将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与傅世文献的记载结合起来,封北宋、辽、金、西夏的印刷史情况造行简要介绍。比如指出北宋时期书籍“刻本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给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带来了深速的影响。第六章着重考察了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的害籍制度,包括装帧、版式、附属品等内容。输文指出一些刻本的版式可以溯源,比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罩叶佛像,其版式设计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石刻造像与刺绣佛像。再比如宋、金刻本中正题名占据双行的样式,实际上早在唐代刻本中即已出现。第七章至第十章分别封练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中的经、史、子、集“四部”类刻本进行了版本考索。这四章连同第十一章也是本输文的重点。《丝路出土经部刻本文献丛考》章中指出德藏吐鲁番文献中的TID1015号刻本韵书以及九行本《切韵》刻本,并非前辈学者所推测的五代刻本或北宋刻本,此二本宝为辽刻《唐韵》增字本韵书。辽刻《唐韵》增字本与《大宋重修广韵》的编订、刊刻各不相侔,前者并非後者的母本。它们属於《唐韵》系统的雨个不同分支。《练路出土史部刻本文献丛考》章中重点考察了黑水城出土的正史颊、编年类刻本。输文封於出土刻本舆傅世善本之间如何造行版本比地,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指出面封刊刻於同一地域、刊刻风格又极为近似的刻本应重点把握住字形造一标尺,凡找出字形间的微殊之处,而不能仅仅通过对版本的“观风望气”,便将两种刻本牵合为一。《丝路出土子部刻本文献丛考》章在缀合的基础上指出黑水城出土《初学记》属於南宋建本系统,版式可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绍兴十七年余氏本进行比较,但黑水城本的刊刻时间很可能更早,也更接近於绍兴四年建阳刻本的原貌。此外,论文结合讳字与内容,指出黑水城出土《文酒清话》当为宋刻本,成书时间大约在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很可能出自熟悉汴梁生活的“书会才人”之手,具有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丝路出土集部刻本文献丛考》章在对黑水城出土《三国志文类》、《薛仁贵征辽事略》定名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这两个刻本的版本特徵,指出此二书同为元代建安坊刻本,具有重要的版本研究价值。第十一章是《丝路出土佛教刻本文献丛考》。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中,佛教文献不仅估据了总量的绝大部分,而且内涵丰富。此章选取吐鲁番、黑水城出土的中土撰述类佛教刻本进行考索。比如指出吐鲁番本《御制绿识》虽然带有千字文编号,但很可能只是一单刻本。该本覆刻自《金藏》本,大概是出於方便持诵的考虑,吐鲁番本将《金藏》本原来的卷轴装样式变换为蝴蝶装册本,在版本学上具有宝贵的标本价值。第十二章是《丝路出土汉文刻本监定杂考》,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的监定既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鞋点。比如黑水城文献中包括宋、辽、金、西夏、元等朝代的刻本,来源复杂,稍有不慎便容易造成误判。论文选出十六种可靠的西夏汉文刻本对其版本特徵进行考察,在版式、字体、讳字等方面初步提出一些监定意见。并对黑水城文献中三件误定朝代的汉文刻本进行了重新审定。

崔瑾[5](2013)在《钱坫《说文解字斠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学者治《说文》,校勘是学者们用力颇勤,成绩较着的一个方面。校勘乃学术之根基,基于此,钱坫致力于恢复许书原貌。本文以《斠诠》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校勘用语、校勘内容等方面,以期对于钱氏《斠诠》有全面掌握,并为其在学术史上定位。本文先从钱坫所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交友情形、着述等方面入手,进而探讨其校勘方法、校勘内容及其成就。绪论部分对于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分别作以说明,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并明确了研究范围。文章第一章展开其人、其学术的研究,从钱氏家族、毕沅幕府,及清代学术背景几个方面论述,搜罗钱坫着述,以期展现其学蕴;第二章就笔者所见的三种《说文解字斠诠》批校本评议。分别为:国家图书馆藏批校本《说文解字斠诠》、上海图书馆藏批校本《说文解字斠诠》、黄侃笺识本《说文解字斠诠》。着重分析批校体例,以此探讨其对《说文解字斠诠》研究意义;第三章,着重介绍《斠诠》之着书目的、版本、编排方式、字数;统计其引用参考书籍之辞书,并标举其成就;第四章,《斠诠》与同时代着述做平行比较。与《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义证》之比较,以此进一步认识《说文解字斠诠》之特色、缺点;结语一节,总述《说文解字斠诠》之得失,以期全面认识《说文解字斠诠》。

蔡飞舟[6](2012)在《经典释文周易音义疏证》文中认为《四库全书总目》云:「《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元朗撰,元朗字德明,以字行。」是书「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古今并録,经注毕详,训义兼辩,示传一家之学。」「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六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後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以外,惟赖此书之存眞,所谓残膏剩馥,沽溉无穷者也。」先唐《易》注,传世者题。唐陆德明《周易音义》尚可阔觐一二,亦可谓吉光片羽。是书所采凡子夏、京房、荀爽、郑玄等四十余家音义。後儒藉之足以考见古义,辅佐挈经。故爲《周易音义》作疏证,其义大焉。疏证体例,要而言之,有如下数端:一、於《释文》每条音义之下愼采前人校勘,以佐参省。二、《释文》音读,多存汉魏六朝之音,每一反切,疏证皆与中古比较,於语音之变迁、音义之关系,多有辨理。三、《释文》异文,涉异体、古今、通假、譌误等,疏证参窍传世经典及出土材料,详加考证,一一擘析。四、《释文》训释,多爲放失旧闻,疏证皆旁引典籍训诂以昭其义,竝兼采历代《易》注明之,《易》学分象数、义理二派,疏证不存门户之见,凡於《释文》之义可资佐证者,则愼采之。疏证之作,若能有补益於学界,则庶几矣。

李勇慧[7](2011)在《王献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献唐作爲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与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华民族文化遗崖的傅承人与守望人,在中国近现代图害馆与文博事业发展史上估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他幼承家学,博学多才’,诗书画印,无一不通;他善於使用傅统学科相互贯通、中西学术相互交融的研究方法,其学术成就和学衍思想,广涉多个学术研究领域,且均有深厚造诣,在海内外崖生了深速的影响,被誉爲“一代傅人”、“一代宗师”。以往由於文献资料缺乏等方面的限制,关於王献唐的研究成果相常薄弱:其生平学行或捂焉未详,或言多舛误,未能封其事功与学术做出全面、客颧、准确的评僵,至今研究专着尚付阙如。本文凝在广泛搜集整理其学术遗着及日记、手札、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封王献唐的生平学行、事功学问进行较爲全面、客观、准确的考察,力图澄清诸多学术疑案舆学术盲点,填补相关研究空白,展示其事功舆学术双峰亚峙之全貌。王献唐(1896-1960),原名凰琯,改名琯,字献唐,号凰笙,室名双行精舍等,以字行,山东日照人。青岛礼贤书院文科、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建国前,历任《山东日报》与《山东商务日报》编辑、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国文教具、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帮办秘书、京汉铁路局文害科办事具、国民黛中央黛部训练部总务科总斡事、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山柬金石保存所负责人、国史馆筹备委具会副总斡事并兼任第一组主任,兼任山束省名腾古蹟古物保存委具舍委员、山束古蹟研究会委具兼秘收、山东图书馆协会常务委具、上海市立博物馆名誉研究员、私立齐鲁大学教授、国立山东大学教授、中英庚款第一批资助研究员、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国民黛中央党部训练部主任、中央党史部文化事业委具会语言文字研究舍专门委具、山东烈士公墓筹备委具舍济南办事处文害、国民黛黛史编纂委具舍委员,是中德学社、中国考古学舍、山左艺文编纂委员舍、海岱美术馆的发起人;建国後,任山柬古代文物管理委具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筹借处副主任、政协第一二届山东省委具舍常委、山东省地方志资料徵集委具舍副主任委具、山束中国历史学舍(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理事、山东省文史馆馆具、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具。可考之论着有《公孙龙子悬解》、《春秋邾分三国考》、《五灯精舍印话》、《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国史金石志稿》、《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宵幽古韵考》、《汉书食货志订议》等62穜,输文等罩篇着述189篇、书序34篇、墓志铭12篇、题跋967篇(其中未刊565篇),编辑书籍77穜,校勘群书100种,另有诗词歌赋近500首,总计逾千万字。除前言与结语外,本文共分六章,依次爲:第一章“王献唐家世舆生平”、第二章“王献唐师承舆交道”、第三章“王献唐舆近代图书馆事业”、第四章“王献唐与近现代文博事业”、第五章“王献唐着述考略”、第六章“王献唐主要学术成就”本文使用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封其家世生平、师承交游、着述及学术成就,进行结帐式、专题式的全面梳理。通遇聚多史料封比考证,史寅钩沈,第一次全面输述了其以金石小学爲主的家学渊源及在近现代社舍大背景下曲折复杂的人生轨蹟,纠正了前人封其生平行寅记述之讹误及其本人前後矛盾之敍述。其创新及成果有如下三点:第一,资料新、全。文中所引有关史料,大多爲首次公阴或前人尚未利用的第一手资料,如《王献唐日记》百馀万字、王献唐师友往来害札近千通、海内外之相阴档案文献近二百件、未发表的题跋近六百篇、诗词近五百首等。笔者封上述原始材料大部分进行了点校整理,并以此爲基础,撰成《王献唐年谱资料畏编》、《双行精舍害跋辑存三编》、《王献唐档案研究资料汇编》等,爲全面、客观、准确地抨价其历史地位,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依据;第二,内容全、新。王献唐一生学术,速绍乾嘉褚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现代科学观念,辅之以实地勘查,集目缘、版本、校雠、训诂於一身,熔文字、音韵、器物、古史之学爲一炉,博学多才‘,着述宏富,被推爲“百年来罕见的学者”;其事功,建国前,主掌山束省立图害馆与“山束金石保存所”二十年,以“民族文化命脉守望人”自励,竭力奉行近代图书馆“阴民智保国粹”办馆宗旨、公共公平公益的办馆理念,推行科学的图害馆管理方法,致力於文献之搜集、馆舍之筹建、图害之分类、馆刊之创办、丛害之编印、阅览之服务、文物之陈列等,使孩馆(所)成爲“北方图害文物之重镇”。日寇侵华,毅然舍妻别子,载书南迁,流离十余载,终使民族文化遗产免罹战火,是保护齐鲁文眽薪火大功臣。建国後,力疾从公,致力於文物古踱的稠查发掘、山东省博物馆的筹建和历史陈列主题结构设计,是近现代图书馆、文博事业的阴拓者与奠基人。总括其一生,堪稻是学术事功俱隆、文章道德并富的国学大师。第三,视野宽、广。王献唐主掌近现代山东重要文化楼构二三十年,其事功之取得及学衍与思想之形成,与其背後广大的社舍群醴关保深速。本文将其放置在近现代社舍文化燮迁的广阔背景下,通遇封许瀚、陈介祺、刘喜海等山左前辈在音韵、训诂、金石鉴定与收藏等方面封其影响研究,及坐拥书城,舆丁惟汾、傅斯年、黄侃、吕振羽、孔德成等近现代着名学者及名流贤连之交游考辩,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其学术特点和思想渊源,论述其学术左右探获、不拘一家的治学特色。通遇造些多爲前人所未知的史寅考证,重耩了王献唐学术谱系,较爲合理、准确地解读、认知、确定其在中国近现代学衍史上“一代傅人”、“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封常代图书甜与文博事业管理,极其借鉴意羲舆参考僵值。封山东匾域史研究,如山东近现代图书馆与文博事业发展史、藏害文化史、社舍史、学术史等,有所裨益。其践行的近代图书馆“阴民智保国粹”办馆宗旨等重要问题,应该引起学界关注本文亚以王献唐爲主录,通过王献唐日记、师友书札等反映史实之考证,溯源析流,纵横比较,左右参证,封研究近现代中国知名学者舆着名人物,如罗振玉、傅斯年、吕振羽、王重民、张元济、傅增湘、丁惟汾、黄炎培、柳诒徵、马衡、黄侃、容庚、商承祚、赵孝陆、栾调甫、李济、胡厚宣、董作宾、黄云眉、刘国钧、高亨、陈直、谢国桢、沈徙文、傅振偷、屈万里、潘承弼、陈梦家、顾廷龙、孔德成、张宗昌、韩复榘、王耀武、何思源等人,及山束古蹟研究会、中研院史语所、国史馆、中国考古学舍、中国博物馆协含、中英庚款管理委员含、故宫博物院、北平图书馆、江苏国学图书馆、山东大学等近现代重要文化机欉构舆社舍学术团体,添补了新的史料及相关研究之空白;并封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互爲因果的关保,作造一步考证,不仅凸现了王献唐在近现代学者群体中的独特魅力,并希冀封於总结二十世纪相关学科的学衍史,乃至於封常今相关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能有参考意羲。本文还纠正或是补充学界的一些错误甚至是片面的韶识,有些问题或看似与其没有直接关联,如胡适关於杜威在中国的演讲时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945年日本在济南的受降畴间等。縂之,本文通过封其生平学行与事功学问、治学理念舆方法等方面之综合考察,及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隙寅恪等道德学问之封比研究,论证其具备中国傅统学人的“使命意识”、“独立思想”舆“严谨学风”;其终生信守之维护“国学”常在“吸取世界文化同峙保存国粹”、文献乃“民族之命脉”、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治学常“寅事求是”不能“封巧”、“文舆史本相表裹”等学术思想,以及“学以致知,求褚近,求之速;行贵克己,不怨天,不尤人”等爲学处事原则,常下尤值得重视和宏扬。“君子之学,闇然而日章。”随着国学研究的深入,一代傅人、一代宗师王献唐的道德学问将被光大,并崖生应有的影响。

段勇义[8](2011)在《《楚辞补注》音切声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音切声类进行研究。通过穷尽性的对洪氏《补注》全书的音切进行观察,逐一与《广韵》音切进行对照和比较;在进行词的音切比较之前,我们首先是要根据文义来厘定其准确的读音以达到比对正确的目的。通过全面细致地考察,我们得出《楚辞补注》的声母系统的主要特征是:1、轻重唇分立;2,照组分为庄、章两组;3,清浊声母存在混切现象。而且通过对音切材料的考察,我们可以校出《楚辞补注》音切中刊刻的一些错误,这在文中也得到了体现。

冯时[9](2010)在《《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文中提出《周易》卦爻辞的形成是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问题,自古以来聚讼不决,难有确凿史料可供稽考。学者或以卦爻辞钩沉其内涵①,或据出土文献复原其史实②,借一斑以窥全豹,乃知其形成皆基于史实,非空论玄谈之作。而乾、坤两卦为《周易》之首,其定阴阳之旨尤显,为易学建构之关键,也是中国古典哲学核心思想的体现。后人传《易》,于经旨或得或失,故拙文不拘十翼之说,而拟通过对两卦卦爻辞本义的分析,寻找卦爻辞的内在联系,以揭示其作意。我们认为,乾、坤卦爻辞之形成关乎古代观象授时制度及由此决定的政治制度,为古代社

王媛[10](2010)在《顾璘诗文研究》文中指出顾璘,明中期着名文人、官宦型学者,“江左三才子”之一,复古运动的主力“十才子”之一,“南士北学”的典范人物。他除了是复古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支持者外,更是明中期南京作家群的建立者及领袖,与吴中文人和茶陵派交往密切,对唐宋派亦有影响,是介于多元文化之中,勾连多派、交游广泛,掌控一时一地风标的独特文士。但是,就研究现状来看,后人对其诗文的关注程度仍不够,多把他当作“七子羽翼”的附属形象来研究,且已有研究还存在着一定错误。本文旨在把顾璘从“七子羽翼”的泛化概念中抽离出来,作为鲜活具象的个体进行解读,力图对其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做一次较为全面具体的研究,对顾璘的文学贡献作出较为客观的定位。本文绪言部分主要概括了顾璘文学研究的现状。第一章首先对“息园顾氏”家族谱系、家学传统以及顾璘本人的生平经历进行整理,再根据史传、笔记所录,初步总结出顾璘儒道兼修、仕隐相协的思想性情;第二章主要梳理出顾璘着述存世的情况,并从文献学角度考察相关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收录错误问题,为诗文研究呈现出更为清晰的理路;第三、四章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具体的诗文作品出发,提炼出以“文质得中”为核心,“格调”、“辞采”兼济的诗学理论以及“道德、才力、时运”并举的文体通变论,并回证以文学创作的实际;另从多角度,透视顾璘与明中期区域性文学活动团体的诗文交游关系,进一步探讨顾璘诗学思想“出入六朝——悔文复古——重道轻文”的阶段性转变及其对明中叶南北文学调剂融合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余论对顾璘作为明中期金陵文坛领袖、江左复古主力的重要地位作出肯定。全文力争达到凸显顾璘文学个体性的研究目的。

二、古案钩沉(3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案钩沉(32)(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四库提要辨证》探析 ——以经部、史部订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四库提要辨证》总论
    第一节 《四库提要辨证》与《古书通例》、《目录学发微》学术思想之比较
    第二节 《四库提要辨证》之考据特色
    第三节 《四库提要辨证》之道德批判色彩
第二章 《四库提要辨证·经部》订补
    第一节《易》类
    第二节《书》类
    第三节《诗》类
    第四节《孝经》类
    第五节 小学类
第三章 《四库提要辨证·史部》订补
    第一节 正史类
    第二节 纪事本末类
    第三节 别史类
    第四节 杂史类
    第五节 杂史类存目
    第六节 传记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金问泗外交活动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金问泗其人及初涉外交
    第一节 早年求学
    第二节 初涉外交
第二章 “江苏交涉员”前后(1922—1933年)
    第一节 任职情况
    第二节 中英宁案交涉
    第三节 新大明案交涉
    第四节 参与中日济案交涉
第三章 驻荷时期(1933—1940年)
    第一节 就任驻荷兰公使
    第二节 侨务工作
    第三节 抗战宣传及荷国捐助
第四章 驻英时期(1940—1945年)
    第一节 任职情况
    第二节 离荷赴英
    第三节 海员三案的交涉
    第四节 中荷新约谈判
第五章 战后外交(1945—1949年)
    第一节 中国接触关贸总协定的第一人
    第二节 希腊调查团之行
第六章 影响金问泗外交成长的因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act
凡例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书籍之路”
    第二节 丝路出土汉文刻本简介
    第三节 丝路出土汉文刻本研究综述
第二章 丝路出土汉文刻本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丝路出土刻本的文献学价值
    第二节 丝路出土刻本的历史学价值
    第三节 丝路出土刻本的宗教学价值
    第四节 丝路出土刻本的语言学价值
第三章 丝路出土汉文刻本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区分刻本,监别材料
    第二节 编制目录,精择图版
    第三节 比定内容,缀合残叶
    第四节 校录文字,推算行款
    第五节 着录细节,考定版本
第四章 唐五代印刷史概况——以丝路出土汉文刻本为中心
    第一节 唐代印刷史概况
    第二节 五代印刷史概况
第五章 北宋、辽、金、西夏印刷史概况——以丝路出土汉文刻本为中心
    第一节 北宋印刷史概况
    第二节 辽代印刷史概况
    第三节 金代印刷史概况
    第四节 西夏印刷史概况
第六章 丝路出土汉文刻本所见书籍制度
    第一节 丝路出土汉文刻本的装帧
    第二节 丝路出土汉文刻本的版式
    第三节 丝路出土汉文刻本的附加品
第七章 丝路出土经部刻本文献丛考
    第一节 吐鲁番出土TID 1015号刻本韵书残叶考
    第二节 吐鲁番出土九行本《切韵》刻本残叶考
    第三节 莫高窟北区出土《排字韵》刻本残叶考
    第四节 吐鲁番出土《龙龛手监·禾部》刻本残叶考
第八章 丝路出土史部刻本文献丛考
    第一节 吐鲁番、黑水城出土正史刻本残叶考
    第二节 英藏黑水城出土《资治通监纲目》残叶考
    第三节 黑水城出土《元一统志》刻本残叶考
第九章 练路出土子部刻本文献丛考
    第一节 黑水城出土《初学记》刻本残叶考
    第二节 黑水城出土《南华真经》刻本残叶考
    第三节 黑水城出土《吕观文进庄子义》刻本残叶考
    第四节 黑水城出土《文酒清语》刻本残叶考
第十章 丝路出土集部刻本文献丛考
    第一节 黑水城出土《三国志文类》刻本残叶考
    第二节 黑水城出土《薛仁贵征辽事略》刻本残叶考
第十一章 丝路出土佛教刻本文献丛考
    第一节 吐鲁番出土《御制缘识》刻本残叶考
    第二节 黑水城出土《注华严法界观门》刻本残叶考
    第三节 黑水城出土《注心要法门》刻本残叶考
第十二章 丝路出土汉文刻本监定杂考
    第一节 西夏汉文刻本监定初探
    第二节 黑水城文献几件误定朝代的汉文刻本
    第三节 吐鲁番出土Ch349r、Ch1002r号道经非刻本辨
附录: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简明目录
徵引文献
作者简历

(5)钱坫《说文解字斠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三、前人研究概述
第一章 钱坫生平事迹梳理
    第一节 钱坫生平事迹考
    第二节 交游考略
    第三节 《说文解字斠诠》写作之学术背景
    第四节 着述考略
第二章 《说文解字斠诠》批校评议
    第一节 国图藏批校本《说文解字斠诠》评议
    第二节 上图藏批校本《说文解字斠诠》评议
    第三节 黄侃笺识本《说文解字斠诠》评议
第三章 《说文解字斠诠》研究
    第一节 着书目的、版本及底本考略
    第二节 《说文解字斠诠》编排方式、字数及参考书目
    第三节 校勘内容及校勘用语
    第四节 《说文解字斠诠》之成就
第四章 《说文解字斠诠》与同时代着述比较
    第一节 《说文解字斠诠》与《说文解字注》
    第二节 《说文解字斠诠》与《说文解字义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个人简介

(6)经典释文周易音义疏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周易上经乾传第一
第二章 周易上经泰传第二
第三章 周易上经噬嗑传第三
第四章 周易下经咸传第四
第五章 周易下经夬传第五
第六章 周易下经丰传第六
第七章 周易系辞上第七
第八章 周易系辞下第八
第九章 周易说卦第九
第十章 周易序卦第十
第十一章 周易杂卦第十一
第十二章 周易畧例
附录 图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经典释文周易音义引人名书名篇名索引
个人简历

(7)王献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中所附图表目录
王献唐遗稿及往来书札照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本课题学术史回顾
    三、本课题研究基础
    四、本课题预期目檩
第一章 王献唐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家世
        一、先世考述
        二、家门三代戚属考述
    第二节 生平
        一、名、字、号及室名、别号考
        二、生年、生日考
        三、幼年及求学时期
        四、宦海沉浮时期
        五、主掌省图时期
        六、载书流离时期
        七、晚年寓济时期
第二章 王献唐师承与交游
    第一节 学衍师承
        一、许瀚(印林)
        二、陈介祺(簠斋)
        三、刘喜海(燕庭)
        四、西学与国学
    第二节 学衍交游
        一、与丁惟汾(鼎丞)
        二、与傅斯年(孟真)
        三、与黄侃(季刚)
        四、与吕振羽
        五、与孔德成(达生)
第三章 王献唐与近代图书馆事业
    第一节 办馆宗旨与理念
        一、办馆宗旨—"开民智"与"保国粹"
        二、办馆理念——公共、公平、公益
    第二节 近代图书馆事业管理实践
        一、主掌山东书馆之分期
        二、图书馆管理实践
        三、"精意研求,勇猛精进"之工作精神
    第三节 图书馆学研究成就
        一、图书馆学着作概述
        二、民国时期图书馆馆刊之对比研究
    第四节 搜集与整理山左文献
        一、山左文献搜集之方法
        二、山左文献搜集之品类
        三、山左文献搜集之数量
        四、山左先贤遗着之整理与出版
        五、搜集整理山左地方文献之价值
    第五节 抢救与保护山左文献
        一、"砖瓦图书爲什麽要开会展览?"
        二、1930年"中原大战"苦苦守书
        三、抢救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
        四、抗战时期护书南迁
        五、"完璧归赵"
        六、"十年一瞥成桑海,惆怅王郎万劫心"
        七、另一种抗战——护书南迁之意义
        八、附语
第四章 王献唐与近现代文博事业
    第一节 对文物古蹟的调查与发掘
        一、对山东文物古蹟的调查
        二、组织和参与田野考古发掘
    第二节 对金石文物的收集与整理
        一、滕县出土汉画像石
        二、潍县高鸿裁上陶室所藏砖瓦
        三、潍县陈介祺藏金石器物与拓本
        四、临淄封泥的收藏与研究
    第三节 对金石文物的典藏与陈列
        一、建国前之"山东金石保存所"时期
        二、建国後之山东省博物馆筹备时期
第五章 王献唐着述考略
    第一节 专着
    第二节 编辑舆校勘
        一、编辑
        二、校勘学着作
    第三节 书序题跋舆输文
        一、书序与题跋
        二、论文等单篇着述
    第四节 後人辑编
第六章 王献唐主要学衍成就
    第一节 文字音韵与训诂学成就
        一、文字学成就
        二、音韵学成就
        三、训诂学成就
    第二节 金石考古舆史学成就
        一、金石学成就
        二、考古学成就
        三、史学成就
        四、金石考古与史学研究特点
    第三节 目录版本与校勘学成就
        一、目录学成就
        二、版本学成就
        三、校勘学成就
    第四节 文学与艺术成就
        一、文学成就
        二、艺术成就
        三、文艺理输思想
结语
    一、爲中华民族"续命"的使命意识
    二、崇尚、坚守"独立之精神"
    三、严谨、求寅的治学方法
    四、清代山东"汉学"的继承者与近代"新汉学"的开拓者
附录
    一、王献唐生平大事年表
    二、王献唐藏书印鉴一览表
    三、王献唐遗稿及往来书札照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奬励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楚辞补注》音切声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内部互证法
        二、音义互联法
        三、参照、对比分析法
第二章 《楚辞补注》概述
    第一节 作者介绍
        一、生平简介
        二、相关着作
    第二节 成书背景
    第三节 内容体例
第三章 《楚辞补注》异读字读音厘定
第四章 声类
    第一节 唇音
        1.1 帮(非)类
        1.2 滂(敷)类
        1.3 并(奉)类
        1.4 明(微)类
    第二节 舌音
        2.1 端类
        2.2 知类
        2.3 透类
        2.4 彻类
        2.5 定类
        2.6 澄类
        2.7 泥类
        2.9 娘类
        2.10 来类
    第三节 齿音
        3.0 精类
        3.1 清类
        3.2 从类
        3.3 心类
        3.4 邪类
        3.5 日类
        3.6 庄类
        3.7 初类
        3.8 崇类
        3.9 生类
    第四节 正齿音
        4.1 章类(照三)
        4.2 昌类
        4.3 船类
        4.4 书类
        4.5 禅类
    第五节 牙音
        5.1 见类
        5.2 溪类
        5.3 群类
        5.4 疑类
    第六节 喉音
        6.1 影类
        6.2 喻类
        6.3 晓类
        6.4 匣类
        6.5 云类
    第七节 声类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龙星阴阳观的考古学研究
二《乾》卦卦爻辞研究
    (一)潜龙
    (二)见龙在田
    (三)或跃在渊
    (四)飞龙在天
    (五)亢龙
    (六)见群龙无首
    (七)九三爻辞释义
    (八)卦辞释义
三《坤》卦卦爻辞研究
    (一)牝马释义
    (二)初六爻辞释义
    (三)六二爻辞释义
    (四)六四爻辞释义
    (五)六五、上六爻辞释义
    (六)用六爻辞释义
    (七)六三爻辞释义
四乾坤名义
五结论

(10)顾璘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顾璘诗文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顾璘诗文及相关明代南京区域文学研究现状综述
    三、顾璘诗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顾璘家世、生平与思想性情论略
    第一节 顾璘的身世概况
        一、顾璘的家世
        二、顾璘的生平
    第二节 笔记、丛谈中的顾璘形象及其思想性情评述
        一、"道德、才力、时运"兼济的儒士精神
        二、裕如的隐士情怀,旷直的诤士志气
        三、豪逸通脱的名士气度
第二章 顾璘诗文着述考
    第一节 顾璘存目作品考
        一、存世作品版本分类考述
        二、散佚作品考述(附刊刻作品)
        三、顾璘作品存目情况分析
    第二节 有关文渊阁本《顾华玉集·山中集》收误考辨
        一、文渊阁本《顾华玉集·山中集》与其他阁本收录情况比对
        二、文渊阁本《顾华玉集·山中集》收误原因辨析
        三、"收误"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 顾璘作品的研究价值
        一、文学史料、文学批评的价值
        二、文化学价值
第三章 顾璘与明中期文学发展
    第一节 顾璘与明中期复古派的关系
        一、顾璘与前七子复古派的交游
        二、旁逸于"七子"一脉的复古之路
    第二节 顾璘与金陵作家群及吴中派的关系
        一、顾璘对江左文统的承继与延递
        二、顾璘与金陵作家的交往
        三、顾璘与吴中文人的交往
        四、顾璘对南北文风的调剂与转换
第四章 顾璘的诗文创作论析
    第一节 顾璘的诗歌创作
        一、"浮湘"泛游、卧病"山中"与"凭几"题谒、宴饮"息园"
        二、清真朗润的山水吴体与庄雅旷达的咏怀古体
    第二节 顾璘的散文创作
        一、"文章与时运、德行相盛衰"的文体通变观
        二、融记传之精准、书启之真切与杂说之博奥于一炉
余论 顾璘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一、明中期复古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支持者
    二、江左名流、风雅盟主,引领一时一地风潮
    三、交游广泛、文道齐鸣,人品、诗品流播南北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顾璘年谱
在校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四、古案钩沉(32)(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2]《四库提要辨证》探析 ——以经部、史部订补为中心[D]. 张淘淘. 山东大学, 2020(09)
  • [3]金问泗外交活动研究(1919-1949)[D]. 刘茵.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研究[D]. 秦桦林. 浙江大学, 2014(03)
  • [5]钱坫《说文解字斠诠》研究[D]. 崔瑾. 宁夏大学, 2013(03)
  • [6]经典释文周易音义疏证[D]. 蔡飞舟.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7]王献唐研究[D]. 李勇慧. 山东大学, 2011(12)
  • [8]《楚辞补注》音切声类研究[D]. 段勇义. 中南民族大学, 2011(07)
  • [9]《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J]. 冯时. 中国文化, 2010(02)
  • [10]顾璘诗文研究[D]. 王媛. 暨南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古箱挂钩水槽 (3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