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森林防火检查报告

葡萄牙森林防火检查报告

一、葡萄牙森林防火考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炀炀[1](2020)在《基于GEE的林火识别与火后植被恢复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利用遥感方法监测森林火灾大多在本地设备中完成,本地设备存储和计算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数据处理的时间,同时也限制了当前对于大尺度区域森林火灾的展开研究。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简称GEE)是对海量遥感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以及地理信息可视化的综合性大数据平台,数据处理不受本地条件的制约。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为研究区,致力于基于GEE进行火情监测,提出一种快速识别提取大尺度区域火烧迹地的新方法,建立市级林火历史属性数据库,分析森林火灾及其火烈度的分布格局,探索精确至月内时段的起火时间判别方法,研究不同条件下火后植被恢复动态的评估方法,以期为当地林业部门监测森林火灾以及制定火后植被恢复经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基础。本研究基于GEE获取根河市2001~2010年的年际TM合成影像,选择以影像的近红外波段与d NBR指数作为过火区敏感特征,利用OTSU算法计算阈值后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根河市年际火烧迹地,验证精度后建立了市级林火历史属性数据库,分析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情况;根据d NBR指数阈值范围进行林火烈度分级,结合DEM数据分析林火烈度的空间分布;基于GEE调用MOD09A1数据集获取过火区及邻近植被区斑块的NDVI、NBR指数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确定火烧迹地起火时间;基于GEE调用Landsat系列数据合成的EVI指数产品提取不同火烧迹地各级林火烈度区域像元的EVI指数时间序列数据,以起火前三年生长期的EVI均值为对照计算d EVI指数,从时间尺度上分析不同林火烈度对火后植被恢复的影响,评估火后植被恢复年限。主要结论如下:⑴基于GEE快速提取大尺度区域火烧迹地的方法可行,火烧迹地提取的总体精度为88.54%,整体较为完整,边界清晰,结果较为可靠。⑵根河市2001~2010年发生的森林火灾具有明显的时间与空间差异,火烧迹地总体分布在东北部地区,而西南部地区较少。在所有森林火灾中,林火预警次数最少,但极易发展为规模更大的森林火灾;一般森林火灾次数最多,频率最高;重大森林火灾14起,总过火面积为3969.3hm2;特大森林火灾次数不多,但其过火面积远超其他等级的森林火灾。所有年份中,2003年总过火面积最大,2006年最小,2004年和2006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最少,都只有4起,2008年次数最多为18起,但大多为过火面积在1~100hm2的一般森林火灾,2003年位于中部地区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高达84343.3hm2,是根河市历年过火面积最大的森林火灾。⑶根河市森林火灾各级林火烈度的过火面积占比总体呈:中度>重度>轻度,海拔在500~1000m的区域过火面积占比远高于1000m以上的区域;不同坡度过火面积占比总体呈:缓坡>平坡>平地>斜坡>陡坡;不同坡向过火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东>西>北>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平地。总体来看,海拔在500~1000m、坡度为6~15°以及坡向处于东坡的区域易发生大规模森林火灾,可作为当地林业部门重点林火预防区域。⑷结合NDVI与NBR指数的时序变化确定火烧迹地的起火时间能够有效避免数据噪声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可以实现在没有其它林火数据支持的情况下确定起火时间,判别精度可达到月内时间段。森林火灾发生后,NDVI与NBR指数变化显着,NDVI指数通常在火后第1年出现下降趋势,而NBR指数在起火当年即表现出下降的趋势。⑸根河市火后植被指数的总体恢复年限在10年左右,总体表现为:重度火烧更新恢复难,轻度、中度火烧恢复影响因素多,不同火烈度区域的火后植被恢复情况与过火面积并无明显关系。火后EVI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伴随一定年际波动,不同林火烈度区域的EVI指数恢复差异明显,重度火烧的恢复速率明显低于轻度、中度火烧,轻度火烧最快1年即可恢复至火前水平,最慢需8年;中度火烧区域最快需2年恢复至火前水平,最慢需8年;重度火烧区域最快4年可恢复,最慢恢复时间长达10年。

李军锋[2](2018)在《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形象是中西文明碰撞和交流语境下晚清精英知识分子的认知和想象,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作为一种对“他者”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但这种描绘并不是本土文明对异域城市准确无误的真实反映,这中间有着诸多的情感因素和想象过程。在这种复杂的认知想象过程中,不管是对其肤浅化或丑化认知,还是理想化想象,或者理性客观的体认,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知识精英在对西方社会“集体想象”中寄寓对西方城市的认知或理解,对自身文明的评价和对中西关系的态度。因此,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是如何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去建构“异域城市”的,也可以看到其中误读的成分;既可以看到不断变迁的异域文明形象在中西文化史上是如何被利用的,也可以看到其中的理性与非理想因素。在晚清知识精英笔下,西方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他者”,也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效仿对象和榜样力量。每一位晚清知识分子在面对着一个个发达的域外城市之时,个人体验意识与民族家国情感必然会交织在一起,这就使得异域城市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意蕴。在近代文学有关域外书写的不同文体中,诸多晚清使官和知识分子对他们建构的异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城市景观的表象,即异域城市中的建筑风貌、街道布局,行人容貌等成为作家们描述的对象;其次是发达的科技文明、文化教育、名胜古迹、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反映城市文明特质的伦理道德、民俗风情、异域行人的衣食住行等;最后是反映城市或社会政治制度的表征,如海关、议会、政党以及华人状况的描绘。当然每种文体在书写域外城市过程中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如近代诗歌更多展现的是域外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近代游记注重描绘的是西方发达的科技文明、文化教育以及政治制度;近代小说侧重呈现的是在西方城市文明前国人的心理感受与行为举止。因此,本论文以1840年作为开端,至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作为结束的时间节点,通过对近代文学中诗歌、游记、小说的具体研读,揭示出不同作家在其作品中对西方城市的认知差异,探讨他们在面对不同西方城市景象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情感倾向,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意蕴。总之,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展现出本土化、奇异化、妖魔化以及理想化的复杂特征,折射了晚清知识分子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西方城市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既是欧洲列强侵略中国的载体,也是近代晚清学习的榜样。同时,近代文学中反映异域城市的游记、诗歌、小说等文体,因其内容上的异域情调、叙事策略的本土化、语言上的简练易懂等特点,在民间传播更为广泛,其影响也较为深远。这些不同文体所建构的“异托邦”城市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西方城市的多元化认知和想象,也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严重情况下中国知识分子集体无意识的家国情怀,对于建构自己理想的独立民族国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李宜蓉[3](2018)在《基于地域特征的台湾当代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于1970年代台湾经济稳固后开始对地方乡土怀旧,掀起对传统建筑重视,传统建筑样式瞬间成为台湾建筑样式的发展,来表达地域主义(regionalism)(vernacular)的风格,并将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及材料作为地域风格表达,地方样式兴起试图改变单一风格的中国大屋顶样式建筑,台湾都市天际线开始有了变化,至1980年解严后,台湾建筑发展开始摆脱政治因素,台湾建筑发展如同经济发展,附庸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并开始伴随者后现代主义崛起,与西方后现代建筑的复古论正巧产生了时空结合,在这样巧合造就台湾建筑发展开始步入后现代建筑时期,此时台湾房地产处于蓬勃发展,开始大量拆除老旧的建筑,古迹保存也就此停格,反而在新建筑上大量拼贴传统建筑元素或大量复制西方古典建筑,与台湾地里环境及地域特征更是毫无关联,至1990年代,台湾建筑发展正式迈入另一阶段,此时台湾年轻建筑师已具有较为完整的建筑教育过程,并且试图面对台湾的环境与地域特征,逐渐扬弃抄袭西方及日本建筑风格,开启了台湾地域建筑的不同尝试。加上地方文化地区总体营造活动蓬勃发展,以自然及文化为主体的建筑活动逐渐地受到关注,开始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对此有详细研究及探讨,研究内容大多从国民政府迁台这段研究综述较多外还有闽南传统建筑形式问题即史观探讨居多,演变至今大多讨论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相互过程,但这些研究少有谈论地域特征对台湾当代建筑生成的影响与变化,本文地域特征针对“气候”的特征,和族群一样是具有多元性,族群决定生活方式与文化发展,气候特征决定建筑形态,台湾气候从南到北除了差异性外,还有较难克服之热湿气候,台湾地域特征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其在地文化也有可辨识性,面对台湾的地域特征“气候”当代建筑师是如何应对,通过台湾当代建筑师的实践调研与探讨做为研究,从理论的发问找出问题之所在,并尝试给出问题的答案。

胡文亮[4](2012)在《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梁希(1883-1958),浙江省吴兴县人。中国近现代着名林业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以梁希和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为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很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林业科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了解我国现代林业政策的变迁和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梁希一生经历丰富,从普通技师,到大学教授,再到共和国林业部长。家学渊源、社会环境、留学经历、历史责任,对梁希的生命历程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他此后终生致力于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事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和思想基础,促进中国林业发展成为他终生的目标和追求。梁希先后执教三所大学,从事林业教育工作三十年,编写教材《林产制造化学》和《木材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教育家、林学家、植物学家、林化专家、造林专家。与此同时,梁希自觉承载林业科普之责,他积极宣传国外最新的林化研究成果,蚊式飞机是其中一项,以往研究未曾披露。建国前后,他向公众推广普及森林的多效益作用,大力宣传林业的生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科学研究先要摸清家底,林业科学考察是林业科学研究的基础。早在民国时期,梁希就组织参加了浙江林业考察,足迹遍及浙江五地区,为后世留下了一份20世纪20年代末期浙江地区社会、治安、民生、农业、林业等诸多内容的考察记录;1948年前后,梁希两次考察台湾,从八个方面提出林业改进建议。新中国建立后,梁希先后赴小陇山和泾河无定河考察。明确了黄河的主要问题在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在于滥垦滥伐、围山造田,解决之道理应是植树造林,是大面积退耕还林。另外,梁希还有两次重要的考察,虽未留下文献,但借助现有资料与史料可以还原考察原貌:一次是1949年,梁希对冀西沙荒造林的考察,考察表明,冀西是沙荒造林的成功典型,后来,这一典型成功地推向全国,另一次是1951年,梁希陪同陈云赴海南岛考察橡胶垦殖的可能性,从此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橡胶开发。作为林化专家,梁希建立了中国的林产制造化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的林产化学学科。与此同时,梁希以富国利民为根本点与出发点,展开了一系列林化试验,其中桐油抽提试验数据远胜于美国,樟脑蒸馏试验数据远胜于日本。另外,马尾松采脂试验和伏牛山植物中有关单宁材料的试验,均在梁希任部长后结出硕果;抗战期间,梁希主持的中央大学森林化学室与当时的中央林业试验所合作,共同研究了九个研究项目,目前已知其中的三个项目如重庆木材干馏试验、竹材之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初步试验报告、川西(峨眉、峨边)木材之物理性,皆与抗战有关并发挥了作用。梁希担任部长九年,组建林业机构,奠定林政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由林业部主导的全国性的治山治水治黄治沙运动一度声势浩大,效果明显。尤其是在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农民的参与热情很高,新时期党中央批准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就是对当年治山治水治黄治沙运动的高度肯定;作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梁希为中国的林业发展主动建言献策,当好参谋,真正地做到了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梁希任部长初期,和林业部同仁共同制定了林业全面规划:“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利用,合理采伐”。作为中国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转型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梁希的林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梁希的森林多效益思想继承的部分居多,这是因为森林多效益思想在中国代代相传,梁希留学日本、德国,又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森林多效益思想,在借鉴和综合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森林多效益思想。梁希耳闻目睹发达国家重视林业、发展林业因而改变面貌的事实,对发达国家大林业思想的精髓有了深切的认识。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林业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林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居于首要地位,通过有计划的大规模治山治水,可逐步解决中国诸多的生态问题,这一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充分意识到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对大林业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至此,梁希的大林业思想又重回主导地位。历史留下了无数成功者的纪念碑,梁希的纪念碑巍然其间。研究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不仅是缅怀前人,从中汲取教益,更是为了尊重历史,鼓舞后人,为实现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奋斗。

常春媛[5](2012)在《基于CAS理论的林火扑救仿真和履带式风力灭火机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火灾是在开放系统中自由蔓延的,受气候、可燃物、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森林中地形复杂,天气多变,致使林火的燃烧过程复杂而多变,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由于森林火灾的原型重复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计算机仿真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就更有意义。林火扑救仿真是对已经存在或者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存在的森林火灾中,火的蔓延及扑火队伍在火场上扑火过程的预测或再现,是对扑火人员在指挥人员的命令下操作扑火装备完成扑火过程的仿真。仿真后进行统计分析,能够为科学的火场决策指挥提供可靠依据。林火扑救过程的模拟和仿真,具有提高灭火指挥员的灭火训练组织能力、培养指挥员的战术思想和战术意识,研究灭火战法,论证新式灭火机具的性能等一系列用途。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理论,是目前最新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适应性主体”构成的。主体在与其它主体的交互中,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要求。本文将林火的蔓延以及林火的扑救作为复杂适应系统,致力于建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林火扑救仿真系统,实现林火蔓延、扑火主体的扑火行动以及扑火指挥的决策分析等功能的模拟。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森林火灾的性质和扑火活动的特点为依据,分析了林火的蔓延和扑救活动的复杂性,提出了林火扑救系统作为复杂适应系统所具有的特征,以此作为构建林火扑救仿真系统的理论基础。基于多主体技术,以不同层次的具有适应性的主体为基本单位,通过描述主体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层次主体间的信息传递和作用机制,建立了林火扑救模型的整体框架,将林火扑救系统的主体划分为火主体,扑火主体和指挥主体。通过火主体模型模拟林火的蔓延,提出了基于能量守恒定律的林火蔓延理想模型,又以王正非的林火蔓延模型作为数学模型基础建立了基于CAS理论的林火蔓延仿真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设计了用于生成指导火主体蔓延行为规则的算法,实现火主体的适应性行为。又分别建立了指挥主体模型和扑火主体模型,通过对两类主体的属性和行为的定义,模拟扑火主体的性能和活动。在仿真平台Repast S上开发完整的仿真程序。设计林火扑救仿真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环境、主体类、行为类、可视化和数据统计。分别建立林火环境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投影——网格关系投影、网络关系投影以及地理投影,建立各主体类的父类SimpleAgent,详细设计各主体类的属性和行为,建立仿真模型的初始化类,并运行模型。建立环境和主体的可视化、主体的数据集和图表,及配置、运行仿真。并用该系统完成了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部分地区作为仿真区域的林火蔓延和扑救仿真试验。为提高扑火主体的性能,设计和研制一种新型的具有自走能力的履带式风力灭火机。设计了组成该履带式风力灭火机的各个部件,包括履带式自走装置、风机、固定架、风筒和把手。建立了各部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试制样机,进行行走和灭火实验。

赵泾峰[6](2012)在《栓皮栎软木膨化除杂工艺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为提高我国软木制品的质量,改善我国软木的加工性能,为开发软木绝缘材料、软木隔音材料以及软木地板、软木装饰板等高档软木产品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本文主要以陕西产栓皮栎软木为原材料,对软木的主要物理性能、软木的夹砂和夹杂、软木的膨化除杂工艺以及膨化机理展开研究。首先对国产栓皮栎商品软木的主要物理性能进行研究,为国产软木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其次,对栓皮栎软木的夹砂和夹杂,从细胞结构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方面分析了二者与软木细胞的不同;第三,研究了软木的膨化除杂工艺,通过优化确定了较佳的膨化工艺条件;最后,通过膨化软木的性能、结构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进行了汽爆膨化工艺的机理探索。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研究国产栓皮栎软木的主要物理性能,与葡萄牙栓皮槠软木比较,结果显示栓皮栎软木的皮层厚度小,密度大,硬度大,导热系数大,抗压指数大,压缩回弹率稍低,含水率、吸湿率和吸水率二者相差不大,表明栓皮栎软木质地硬、导热性差、弹性差,因而栓皮栎软木质量较差。(2)对软木的夹砂和夹杂进行研究。发现夹砂(石细胞)的细胞壁较厚,为白色,细胞腔内也充有白色物质;夹砂的木栓脂含量少,纤维素、灰分含量多。夹杂(皮孔细胞和组织)整体上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间隙发达;皮孔细胞和组织的木栓脂含量也较少,纤维素含量较多。通过比较夹砂和夹杂与软木细胞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表明其细胞结构不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不同,因此性能不同。夹砂和夹杂的木栓脂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质硬,弹性小。软木中夹杂多,夹砂大,导致其密度大,导热性差、弹性差,因而质量差,影响软木的加工和利用。(3)对栓皮栎软木进行高温膨化除杂工艺处理,选取工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在试验范围内,试验因素对体积膨胀率和除杂率的影响基本一致:蒸煮方式影响最显着,其次是温度,软木块尺寸大小和加热时间2h以上影响不显着。在试验条件下,优化得到较佳的高温膨化工艺:对初生软木,为加压、加甲醇蒸煮1h、尺寸(长度×宽度×厚度)是(40-50)×(30-40)×(20-30)(mm)、温度是240℃、时间是2h,其膨化效果体积膨胀率是32.72%,除杂率是19.02%;对再生软木,为加压、加甲醇蒸煮1h、尺寸(长度×宽度×厚度)是35×35×20(mm)、温度是240℃、时间是3h,其膨化效果为体积膨胀率是29.77%,除杂率是21.54%。(4)软木汽爆膨化的工艺流程分为预处理、加热升压、保压、卸压和收集5个阶段。据此设计了软木汽爆膨化关键设备的主要参数,研制成整套软木汽爆膨化装置。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进行了软木汽爆膨化试验研究。在试验条件下,优化得到各因素的较佳组合为:压力0.92MPa,时间30min,含水率20%;其膨化效果为:体积膨胀率是41.12%,除杂率是32.26%。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工作性能达到设计要求,可以满足试验条件;汽爆膨化方法使软木体积膨大明显,除杂效果好,是一种较好的软木除杂方法。(5)对汽爆膨化软木和未膨化软木的主要物理性能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膨化软木比未膨化软木,硬度减小了约27.8%37.5%,密度减小了约31.8%50%,抗压指数减小了约30%50%,压缩回弹率在24h后提高了约2.0%8.8%。因此汽爆膨化改善了软木的物理性能和加工性能。对汽爆膨化软木和未膨化软木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分析,膨化软木的扫描电镜结构显示,膨化软木细胞壁未发现分层、断裂,明显可见细胞壁上的褶皱变少,细胞壁被拉直,细胞膨胀,体积增大;膨化软木的木栓脂、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相对提高。表明汽爆膨化没有破坏软木的细胞结构和基本化学组成。(6)软木汽爆膨化的机理是,软木细胞为一密闭结构,无细胞间隙,细胞壁无纹孔而存在大量褶皱,细胞壁主要由具有弹性和韧性的木栓脂组成,在高温、高压水蒸汽作用下,细胞壁软化,高压蒸汽迅速释放时,细胞腔内的水蒸汽分子迅速急剧膨胀,拉直了细胞壁上的褶皱,使软木细胞膨胀,软木体积增大。在试验的压力范围内,蒸汽膨胀所产生的膨胀力不足以破坏软木细胞壁的弹性和韧性。

胡锐[7](2011)在《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木材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木材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木材供需矛盾日趋激烈。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立足国内,根本解决木材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南方集体林区由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林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是我国重要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基地。因此,研究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经营模式,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研究立足南方集体林区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中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的现实情况,针对现代林业对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采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资源的经营模式。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以如何实现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制度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1)比较分析研究出国内外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2)研究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变化的影响,认为林权制度改革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合作经营逐渐成为广大林农普遍的共识,同时,以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为核心的林业合作经营组织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3)通过对林农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规模化经营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合作经营是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4)从林地、林木的权属、管理方式以及优劣势对不同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指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合作经营模式是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现实选择。(5)提出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选择与推广的建议:构建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工商一体化产业体系,走现代林业发展之路;积极鼓励引导速生丰产用材林合作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明确政府角色,走优化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政策环境之路;完善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制约的瓶颈;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促进林地公平合理流转;加强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壮苗培育,确保技术推广与服务保障。

白夜[8](2008)在《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火灾是世界上发生面广、破坏性大、救助极为困难的灾害之一,不仅会造成森林锐减、环境恶化、土地沙化,而且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何有效控制和消灭森林火灾,加强扑救森林火灾安全,保证部队官兵的生命安全,是一个重大课题。研究火场的紧急避险方法,能够对安全灭火起指导作用,可以提高扑火队员的防险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四川、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重点火险区1991年—2006年的火灾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三种类型从中选取影响力大、损失较严重的168例山火作为研究对象,对典型火烧迹地实地调查。通过不同种类林火行为研究,运用火场实地数据的计算机模拟系统运算,以传统的单一灭火技术为对照,对代表性重大森林火灾灭火技术及其灭火效率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经研究分析,并根据三种林火的行为特点。地表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是根据地表火蔓延速度,将地表火分为急进地表火和稳进地表火。急进地表火发展速度快,火强度大,人员无法接近火线,通常采用间接灭火方式拦截火头,直接灭火方式扑救火翼及火尾。拦截火头时,有自然依托条件(公路、铁路、河流等)时,采取沿依托以火攻火,无依托条件时,采取灭火索及人工开设隔离带拦截火头;扑救火翼时,根据火场实际情况采取森林消防车、水泵及轻型灭火机具配合灭火;扑救火尾时采取轻型灭火机具灭火。扑救急进地表火应采取飞机机降、森林消防车、水泵、森林灭火索、轻型灭火机具合成灭火技术。急进地表火紧急避险方法是应向侧风方向转移,选择有利地形先避火锋后转移;时间紧急时点顺风火避险;火势较弱的地段,冲越火线。灭火费用将比单一灭火手段减少1/2,伤亡人数可以降低90%。稳进地表火发展速度慢,火强度小,火势弱。在灭火作战中通常采取直接灭火方法。通常采用森林消防车、水泵、风力灭火机及手工具合成灭火技术。稳进地表火紧急避险方法应采取迅速避开危险火环境转移避险或选择火势弱的地段迎火突围。地下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由于地下火在地下腐殖层中燃烧,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破坏燃烧环。对于一个大的地下火场通常采用推土机、森林消防车、水泵、森林灭火索、手工具合成灭火技术。有推土机作业条件地段采用推土机开设隔离带;有水源时可使用水泵、森林消防车以水灭火;遇有难开地段(粘状可燃物)可采用森林灭火索开设隔离带灭火。紧急避险方法是就地开设一个闭合的隔离区,阻击火势蔓延。切忌进入火迹地造成烧伤、砸伤。树冠火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树冠火可分为连续型树冠火和间歇型树冠火。连续型树冠火由于可燃物是连续分布,遇强风易成飞火,火强度大,扑火人员无法靠近火线,特别是风向不定时危险性极大,灭火时应采取飞机机降和索降、森林灭火索、森林消防车、水泵、手工具合成灭火技术。利用飞机机降和索降在火线周围快速寻找自然依托,以火攻火;无依托条件有水源时采用森林消防车、水泵、飞机吊桶灭火;既无依托,又无水源条件时,采取手工具及灭火索炸倒树木开设50m宽的隔离带,并向隔离带洒化学灭火剂,采取以火攻火。连续型树冠火紧急避险方法应预设安全避险区,当火势突变或飞火四射时灭火人员进入避险区避险。连续型树冠火采用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可以实现灭火成本降低60%,伤亡人数减少80%。间歇型树冠火,由于可燃物不连续分布,地表火与树冠火交替进行。灭火作战时可采用点地表火灭火或当树冠火降到地表时,利用地表火的灭火技术灭火。间歇型树冠火紧急避险方法要利用可燃物不连续分布的特点,选择有利地形卧到避险或选择火势弱的地表火冲越火线避险。由于受客观因素所限,本文只研究了三种林火扑救的共性问题,没有针对不同地区的植被特点、可燃物载量及易燃性能采取对策,这也是今后灭火工作需重点研究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林火行为特点,采取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能够弥补单一灭火手段的不足,达到高效灭火的目的;运用计算机模拟火场的行为及发展,建立系统模型,能够提高灭火技术水平,获得更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种类林火扑救特点,提出的紧急避险措施,能够实现安全高效灭火。

王元园[9](2008)在《基于GIS的森林火灾视频监控自动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森林防火是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所采取的各种预防和控制措施。森林火灾不仅烧毁大量林木,而且给人类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于国民经济带来很大损失,因此森林防火是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一项经常性、重要性工作。在森林防火管理工作中推广视频监控技术,并结合数字云台的实时回传观测角度,可实现对森林火点的迅速、准确定位。这不仅提高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还有助于森林防火扑救指挥决策。本文作者在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研究生自选课题基金的资助下,利用森林火灾视频监控信息开展了定位方法与实现手段的研究,具体内容和成果如下:⑴通过对国内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亟需解决的定位问题研究,论述了基于组件GIS的林火自动定位技术的可行性(见第1章);⑵对林火定位技术中的双点定位、单点定位、多点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地理空间信息将渐进穷举法应用于单点定位问题,同时也讨论了多点定位算法(见第2章);⑶针对妙峰山林场的实际地理需求,提出了基于组件GIS的森林防火视频监控自动定位系统的总体架构,并设计了空间数据库、逻辑数据库、物理数据库(见第4章);⑷制定了林火定位系统的数据库表结构,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林火监测定位软件(见第4章);⑸完成了林火监测定位系统软件调试,已实现妙峰山林场地理信息基础功能和森林火灾的双点定位、单点定位和火情态势标绘功能(见第5章)。综上所述,本论文创新使用渐进穷举算法于单点定位,自主开发了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系统中的林火定位子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单座数字云台回传的方位、俯仰角度(或两座数字云台回传的方位角度)数据,在电子地图上进行火点的自动标绘,为森林火灾扑救指挥提供了画龙点睛式的关键位置依据,推动了国内视频监控定位技术的进步。

夏治军,杨建军,康安成,雷洛军,邢秀霞[10](2007)在《河南森林防火管理规范化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河南森林防火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阐述了世界上林业发达国家在森林防火管理机构设置、人员培训、科学研究、火灾扑救指挥等方面的经验,提出河南省森林防火规范化管理的措施建议。

二、葡萄牙森林防火考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牙森林防火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EE的林火识别与火后植被恢复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提取火烧迹地
        1.2.2 林火烈度分析
        1.2.3 火后植被监测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质地貌
        2.1.4 土壤条件
        2.1.5 植被状况
    2.2 云计算平台及数据介绍
        2.2.1 GEE云平台
        2.2.2 Landsat数据
        2.2.3 MODIS数据
        2.2.4 辅助数据
    2.3 本章小结
3 火烧迹地提取与林火烈度分析
    3.1 提取火烧迹地
        3.1.1 数据获取
        3.1.2 过火区敏感特征
        3.1.3 阈值获取
        3.1.4 构建决策树
        3.1.5 火烧迹地提取结果
        3.1.6 精度验证
        3.1.7 构建林火历史属性数据库
    3.2 林火烈度空间分析
        3.2.1 林火烈度分级
        3.2.2 林火烈度面积分布
        3.2.3 林火烈度与地形
    3.3 本章小结
4 火后植被动态监测
    4.1 判别起火时间
        4.1.1 指数选择
        4.1.2 数据获取
        4.1.3 噪声处理
        4.1.4 结果与分析
    4.2 火后植被恢复
        4.2.1 植被指数分析
        4.2.2 数据获取与噪声处理
        4.2.3 dEVI指数动态变化
        4.2.4 火后植被恢复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概念、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瀛海谈荟:近代之前史料笔记中的西方镜像
    第一节 汉魏六朝史料笔记中的“大秦国”
        一、大秦琳琅满目的物产
        二、大秦理想化的社会图景
        三、大秦与汉魏六朝的友好往来
    第二节 隋唐文献中的拂菻景象
        一、拂菻地理方位的再认知
        二、拂菻都城的独特风貌
        三、拂菻的风俗民情
        四、拂菻与隋唐的交往
    第三节 明代对西方社会的认知与想象
        一、明代史料中的“佛郎机”、“大吕宋”与“红毛番”
        二、明代对西方社会的虚妄认知
        三、西方认知背后的文化解读
    第四节 清初樊守义《身见录》及谢清高《海录》——乡土天人观向多元史地观的嬗变
        一、固守传统:明清之际中国人的乡土天人观
        二、亲历欧美:樊守义《身见录》对欧洲都城的多元呈现
        三、放眼世界:谢清高《海录》对西方社会的全面观照
第二章 结契海外:近代诗歌中的异域城市抒写
    第一节 黄遵宪“足遍五洲多异想”的新体诗与日本城市文化
        一、文化移译:东洋都市所折射的西洋文明镜像
        二、混杂与调适:日本城市民俗风情的独特景观
        三、模仿及开放:大和民族的文化特性
    第二节 康有为“大地环三周”的海外诗与域外城市
        一、流亡者眼中的异域之城
        二、欧美城市的历史名人
        三、文明面纱下的生存困境
        四、异域城市想象中的维新改良梦想
    第三节 晚清海外竹枝词与欧州城市风情
        一、伦敦的女性风貌
        二、柏林的民俗风情
        三、圣彼得堡的市民生活
        四、海外竹枝词城市书写的语言策略
第三章 乘槎西游:近代游记中的城市面相
    第一节 郭嵩焘域外游记的城市建构及其文化解码
        一、英伦、法京的物质文明
        二、泰西之城的人生百态
        三、繁华都市的文化景观
        四、文化认同的密码解读
        五、盛世中华的想象建构
    第二节 美国大都会与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的城市观
        一、异域城市的政治图景
        二、美国都市双面性的揭橥
        三、爱之深与责之切:移民之城的华人群像
        四、从革命到保皇:美国之行对作者思想之影响
    第三节 单士厘游记中的异域城市镜像
        一、俄国城市的社会图景
        二、意大利之城的艺术氛围
        三、域外城市的文化名人
        四、女性城市书写的艺术特质
第四章 都市叙事:近代小说中的西方城市想象
    第一节 《孽海花》中的海外都市想象及书写
        一、域外城市风情的想象
        二、西方英雄人物的描绘
        三、欧洲城市想象性建构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文明小史》与文人的域外情怀
        一、东洋之城建构下的媚日丑态
        二、西洋城市书写中的违和叙事
        三、出洋之旅叙写的众生相
    第三节 《海上尘天影》与中国文人的域外壮游愿景
        一、异域都市的文明气象
        二、欧洲城市之飞地:上海与邹弢西学知识的习得
        三、文人域外壮游的愿景
第五章 人到海西头:王韬《漫游随录》中的欧洲城市
    第一节 “在场”——伦敦、爱丁堡的文化空间
        一、大学、教堂与本土文化的弘扬
        二、博物馆、图书馆与西方文明的呈现
        三、道义之交与人文关怀
        四、娱乐文化场域与民众的开放意识
        五、异域文化空间对作者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西洋有美——王韬游记中的女性书写
        一、十九世纪中晚期国人对异域女性的认知
        二、 《漫游随录》建构的新型西方女性形象
        三.理解与认同:颠覆的异域女性观
    第三节 《漫游随录图记》对西方城市的中土化描摹
        一、异域城市景观的古典式呈现
        二、西方人物书写的本土化意识
        三、域外插图中的东方性想象
        四、中土化描摹的文化心理
总论:跨文化视阈下的城市异托邦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近代文学中涉及西方城市着作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地域特征的台湾当代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动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学术贡献与创新点
        1.5.1 台湾当代设计者面对及处理台湾地域特征的设计思维
        1.5.2 台湾建筑应结合地域特征与技术工法作为建构逻辑
    1.6 研究框架
上篇:理论篇
    第2章 台湾地域与气候相适应
        2.1 地域性与在地性定义
        2.1.1 台湾地域建筑形成及其背景
        2.1.2 本土化运动与台湾地域建筑关连
        2.2 真实的与批判性地域主义
        2.3 台湾在地历史意象的建构起源
        2.3.1 本土文化对台湾在地化影响
        2.3.2 台湾传统建筑保存对地域自觉与本土运动影响
        2.3.3 台湾传统建筑保存开启台湾建筑史建构
        2.3.4 从本土化到传统到地域主义探索
        2.4 台湾各时期建筑发展
        2.4.1 台湾原住民建筑发展
        2.4.2 荷兰据台建筑发展
        2.4.3 明清时期汉人来台建筑发展
        2.4.4 日据时期建筑发展
        2.4.5 国民政府迁台时期建筑发展
        2.5 台湾不同系统建筑如何回应台湾气候
        2.5.1 南洋系建筑(原住民建筑)
        2.5.2 西方殖民文化
        2.5.3 汉式建筑
        2.5.3.1 台湾客家建筑
        2.5.3.2 闽南建筑
        2.6 日治时期建筑构成对台湾地域建筑发展影响
        2.6.1 日据时期在台营建的建筑类型
        2.6.2 日据时期顺应台湾气候建立家屋规则
        2.7 国民政府迁台对台湾建筑现代性建构
    第3章 台湾气候与建筑生成探究
        3.1 台湾地理对气候影响
        3.1.1 台湾气候形成原因及特征
        3.1.2 台湾气候对建筑引发的问题
        3.2 台湾建筑样式与气候对应性
        3.2.1 植被决定台湾建筑用材
        3.2.2 面对台湾气候建筑对策
        3.3 建筑引入气候特征建筑发展情况
        3.3.1 台湾建筑在不同时期材料应用
        3.3.2 台湾各时期建筑对应气候特征发展情形
        3.4 台湾殖民文化与移民文化对建筑现代化影响
        3.4.1 1895 年至1949 年对台移民及殖民文化
        3.4.2 1949 年国民政府迁台迄今对台移民文化的转变
        3.5 因应台湾气候未来可持续发展之建筑观
    第4章 台湾建筑的思潮与当代建筑面临课题
        4.1 台湾本土概念的起源
        4.2 台湾建筑现代化发展基础
        4.2.1 日据时期现代化对台影响
        4.2.2 国民政府迁台实施现代化对台影响
        4.3 台湾战后建筑的发展
        4.3.1 1950 年代至1970 年代建筑发展
        4.3.2 1970 年代至1990 年代建筑发展
        4.4 批判性地域主义解析台湾现代建筑发展与反思
下篇:实践篇
    第5章 台湾当代建筑转换过程
        5.1 台湾当代建筑观察
        5.2 台湾传统建筑迈向现代建筑发展
        5.2.1 新传统地域主义解析台湾传统建建筑特色
        5.2.2 由中国传统建筑转向在地性建筑
        5.3 以批判性之地域主义看台湾当代建筑
        5.3.1 用批判性地域主义看礁溪户政与卫生所:
        5.3.2 用批判性地域主义看富贵三义
        5.4 基于当代建筑提出设计观点
    第6章 以台湾当代建筑作品为例-探究对本土性设计实践
        6.1 案例分析-国内外建筑师在台实践案例
        6.1.1 安藤忠雄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调研案及书面访谈
        6.1.2 王铭国建筑师冠军绿概念馆
        6.2 台湾当代本土建筑设计手法
        6.2.1 黄声远案例调研
        6.2.2 江文渊案例调研
        6.2.3 台湾其他建筑师本土实践案例与分析
        6.2.4 结论
        6.3 评论家如何看待台湾当下建筑形式
    第7章 基于当代台湾建筑面对未来之实践
        7.1 台湾当代建筑如何重新定义
        7.1.1 基本需求与空间建构
        7.1.2 异质文化重组与在地性建构
        7.2 台湾全球化到在地性建构
        7.2.1 从在地性反思台湾当代建筑
        7.2.2 从城市思考在地性面向
        7.3 台湾绿建筑与气候之对应性
        7.3.1 台湾绿建筑与气候之实践
        7.3.2 NEXT DESIGN:建筑应迈向新科技运用
        7.4 建筑策划论应用与在地实践
        7.4.1 建筑策划论应用
        7.4.2 在地实践
        7.4.3 使用者用后空间感受
        7.5 用后评估对于案例检视
        7.5.1 研究范围与方法
        7.5.2 使用者意见调查
        7.6 分析与结论
    第8章 结语
        8.1 从黄声远案例省思台湾建筑
        8.2 从江文渊案例思考台湾建筑
        8.3 建筑差异性源自于地域特征
        8.4 台湾建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资料来源
    四、研究结构和主要内容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成长历程与思想变化轨迹
    第一节 求学经历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家学渊源与个人勤奋
    第二节 工作经历
        一、初入社会,感悟人生
        二、几次重要的工作变化
    第三节 人生重要转折与思想变化
        一、第一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二、第二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三、第三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四、第四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小结
第二章 倡导近代林学,开创中国近代林业教育
    第一节 中国近代林业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引进近代林学,推进林业教育体制化进程
        一、引进近代林学知识,自编教学内容
        二、引进近代林学手段,办林场做试验
        三、引进近代林学认知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四、引进近代林学培养方式,鼓励学生留洋
    第三节 呕心沥血培养林学专门人才
        一、国立北平大学时期(1916—1923,1927-1929)
        二、浙江大学时期(1929—1933)
        三、中央大学时期(1933—1949)
    第四节 传播林业知识,推动林业科学普及
        一、传播林业科普知识
        二、宣传森林多效益作用
    小结
第三章 组织林业科学考察,奠定林业科研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林业科学考察
        一、两浙林业考察
        二 台湾林业考察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林业科学考察
        一、小陇山林业考察
        二、泾河与无定河林业考察
    第三节 其它林业考察工作
        一、冀西沙荒造林考察
        二、海南岛橡胶垦殖基地的考察
    小结
第四章 开展林学研究,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第一节 创建中国林产化学学科
    第二节 学以致用,造福于民
        一、桐油抽提试验
        二、设计樟脑提取装置
        三、苋桥马尾松采脂试验
        四、伏牛山植物单宁材料之研究
    第三节 忧国忧民,服务战时经济
        一、重庆木材干馏试验
        二、竹材之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初步试验报告
        三、川西(峨眉、峨边)木材之物理性
    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林业政策与管理的奠基人
    第一节 执掌中国林政大业
    第二节 组建机构,奠定中国林政基础
        一、创建和完善新中国林业管理体系
        二、整合与培训结合,加强林业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节 拟定中国林业政策
        一、将治山治水提升为国家战略
        二、“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成效显着
    第四节 建言献策,促进中国林业发展
    第五节 国家林业规划的制定与完善
        一、全国林业规划的形成
        二、林业规划的修改与完善
    小结
第六章 梁希林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森林多效益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一、森林多效益思想的传承
        二、梁希对森林多效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大林业思想的孕育和发展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二、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
        三、梁希大林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小结
结语:梁希在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
    一、历史地位
    二、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梁希论作目录
附录二 梁希大事年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即将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CAS理论的林火扑救仿真和履带式风力灭火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森林扑火的相关研究
        1.2.1 林火蔓延模型及其模拟的研究进展
        1.2.2 林火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1.2.3 扑火装备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CAS论的林火扑救仿真研究基础
    2.1 基于CAS理论的林火扑救仿真系统的特征分析
        2.1.1 林火及林火特征
        2.1.2 林火扑救的方法与战术
        2.1.3 复杂适应系统及其特性
        2.1.4 林火扑救仿真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2.2 林火蔓延模型
    2.3 基于CAS论的林火扑救仿真系统的建模方法
        2.3.1 主体的概念及特征
        2.3.2 多主体建模方法
        2.3.3 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研究方法
    2.4 基于CAS理论的林火扑救仿真系统的仿真平台功能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CAS理论的林火扑救仿真模型
    3.1 模型整体框架
    3.2 林火蔓延仿真模型
        3.2.1 理想模型
        3.2.2 基于CAS论的林火蔓延仿真模型
    3.3 林火扑救仿真模型
        3.3.1 指挥主体模型
        3.3.2 扑火主体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Repast的林火扑救仿真系统研究
    4.1 系统构建
        4.1.1 Repast仿真平台介绍
        4.1.2 林火扑救仿真系统构建
    4.2 林火环境
        4.2.1 林火环境的建立及参数定义
        4.2.2 投影的定义
    4.3 主体类的设计
        4.3.1 父类SimpleAgent
        4.3.2 可燃物主体FuelAgent
        4.3.3 火主体FireAgent
        4.3.4 指挥主体CommanderAgent
        4.3.5 扑火主体FighterAgent
        4.3.6 模型初始化类
    4.4 仿真系统可视化的实现
    4.5 建立数据集和图表
        4.5.1 数据集
        4.5.2 显示数据集的图表
    4.6 仿真及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CAS理论的林火扑救仿真系统应用试验
    5.1 系统功能
    5.2 应用试验
        5.2.1 试验区域概况
        5.2.2 地形和可燃物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5.2.3 仿真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履带式风力灭火机设计
    6.1 履带式风力灭火机的结构设计
    6.2 履带式风力灭火机的部件设计
        6.2.1 履带式行走部件
        6.2.2 灭火风筒
        6.2.3 灭火风机
        6.2.4 动力传动系统
        6.2.5 风机固定架和把手
    6.3 履带式风力灭火机样机试制与实验
        6.3.1 样机试制
        6.3.2 行走和灭火实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栓皮栎软木膨化除杂工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软木的来源
        1.1.1 树皮与周皮
        1.1.2 周皮与软木
    1.2 软木研究现状
        1.2.1 软木资源概况
        1.2.2 栓皮树研究
        1.2.3 软木构造研究
        1.2.4 软木化学成分研究
        1.2.5 软木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1.3 软木加工利用现状
        1.3.1 软木产品分类
        1.3.2 软木原料的除杂
    1.4 软木膨化研究现状
        1.4.1 膨化与膨化技术
        1.4.2 软木膨化工艺
    1.5 软木研究与加工利用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软木的生长、采剥与主要物理性能研究
    2.1 软木的生长与采剥
        2.1.1 栓皮槠软木的生长与采剥
        2.1.2 栓皮栎软木的生长与采剥
    2.2 软木主要物理性能研究
        2.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软木的夹砂和夹杂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构造研究
        3.2.2 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构造特征
        3.3.2 主要化学成分含量
    3.4 小结
第四章 软木高温膨化工艺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检验指标的确定
        4.2.2 试验方案的确定
        4.2.3 软木高温膨化试验实施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初生软木高温膨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再生软木高温膨化试验
        4.3.3 高温膨化软木较佳工艺参数确定和验证
        4.3.4 高温膨化后试件表面状况
    4.4 小结
第五章 软木汽爆膨化装置及工艺
    5.1 软木汽爆膨化装置
        5.1.1 软木汽爆膨化工艺流程
        5.1.2 软木汽爆膨化装置的组成
        5.1.3 电热蒸汽压力膨化装置的调试和运行
    5.2 软木汽爆膨化工艺
        5.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2 试验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膨化软木性能与膨化机理研究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设备与方法
        6.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膨化软木的主要物理性能
        6.3.2 膨化软木的结构
        6.3.3 膨化软木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
        6.3.4 软木汽爆膨化机理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速生丰产用材林概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制度经济理论
        2.1.1 制度的含义
        2.1.2 制度的分类
        2.1.3 制度变迁
    2.2 规模经济理论
        2.2.1 规模经济的概念及涵义
        2.2.2 规模经济的种类
        2.2.3 规模经济的实现途径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3.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比较分析
    3.1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及特点
        3.1.1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
        3.1.2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的特点
    3.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
        3.2.1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3.2.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
    3.3 本章小结
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对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影响分析
    4.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4.1.1 产权及产权制度
        4.1.2 林业产权及其特点
        4.1.3 我国林业产权的法律规定
        4.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
    4.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2.1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管理人员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4.2.2 林改对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研究分析
    5.1 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5.1.1 不同经营模式的权属比较
        5.1.2 不同经营模式的管理比较
        5.1.3 不同经营模式的优劣势比较
        5.1.4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理性选择
    5.2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理论分析
    5.3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现实意义
    5.4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组织形式
        5.4.1 松散型合作经营组织
        5.4.2 紧密型合作经营组织
    5.5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组织的发展方向
    5.6 本章小结
6 南方集体林区林农速丰林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研究分析
    6.1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结构
    6.2 调查问卷的统计性分析与描述
        6.2.1 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规模情况调查
        6.2.2 林农扩大林地经营面积的途径的调查
        6.2.3 林农速丰林种植规模选择主要依据的调查
        6.2.4 林农生产资料采购方式的调查
        6.2.5 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行为方式的调查
        6.2.6 林农木材销售相关信息获得方式的调查
        6.2.7 林农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调查
        6.2.8 林农对林业合作经营组织认知情况的调查
        6.2.9 林业合作经营组织发展情况调查
    6.3 林农速丰林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研究分析
        6.3.1 林农基于追求规模效益对经营模式的理性选择
        6.3.2 林农实现速丰林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
    6.4 本章小结
7 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的具体实践
    7.1 广西武鸣县
        7.1.1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情况
        7.1.2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
        7.1.3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7.1.4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思考
    7.2 广东江门市
        7.2.1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7.2.2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特点
        7.2.3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启示
    7.3 广东茂名市
        7.3.1 茂名市林业基本情况概况
        7.3.2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
        7.3.3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7.3.4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思考
    7.4 江西上高县
        7.4.1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概况
        7.4.2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特点
        7.4.3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经验
        7.4.4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启示
    7.5 本章小结
8 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选择与推广的建议
    8.1 构建速丰林林工商一体化产业体系,走现代林业发展之路
    8.2 积极鼓励速丰林合作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8.3 促进速丰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8.4 明确政府角色,走优化速丰林经营政策环境之路
    8.5 完善速丰林建设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制约的瓶颈
    8.6 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促进林地公平合理流转
    8.7 加强速丰林良种壮苗培育,确保技术推广与服务保障
9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
    9.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林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调查问卷表
附件二 林改后的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行为调查问卷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2 森林火灾的危害及严重后果
        1.2.1 森林火灾造成的严重后果
        1.2.2 二十世纪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1.2.3 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森林防、灭火发展及扑火安全现状
        1.3.2 国内森林防、灭火发展现状
        1.3.3 国内森林灭火技术研究现状
        1.3.4 我国森林灭火安全研究情况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四川省林区
        2.1.2 西藏林区
        2.1.3 小兴安岭林区
        2.1.4 大兴安岭林区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内容
        2.2.2.1 灭火技术筛选
        2.2.2.2 火场紧急避险研究
        2.2.2.3 森林火灾扑救系统研究
    2.3 数据处理方法
    2.4 研究技术路线
3 森林火灾灭火技术研究
    3.1 影响林火行为的主导因素
        3.1.1 风与林火行为
        3.1.2 坡度与林火行为
        3.1.3 可燃物与林火行为
        3.1.4 火速与火场大小
    3.2 灭火机械的灭火效率
        3.2.1 飞机灭火效率
        3.2.2 森林消防车灭火效率
        3.2.3 水泵灭火效率
        3.2.4 轻型灭火机具灭火效率
        3.2.5 利用自然依托灭火效率
        3.2.6 利用推土机灭火效率
        3.2.7 灭火索灭火效率
        3.2.8 手工具阻隔灭火效率
    3.3 森林火灾灭火基本原理
        3.3.1 灭火原则和程序
        3.3.1.1 灭火原则
        3.3.1.2 灭火程序
        3.3.2 灭火原理
        3.3.3 灭火方法
    3.4 地表火的合成灭火技术研究
        3.4.1 地表火行为特点
        3.4.2 战例分析
        3.4.2.1 急进地表火灭火战例
        3.4.2.2 稳进地表火灭火战例
        3.4.3 地表火合成灭火技术集成
        3.4.3.1 轻型灭火机具灭火
        3.4.3.2 森林消防车灭火
        3.4.3.3 水泵灭火
        3.4.3.4 利用自然依托间接灭火
        3.4.3.5 利用森林灭火索灭火
    3.5 地下火的合成灭火技术研究
        3.5.1 地下火行为特点
        3.5.2 战例分析
        3.5.3 地下火合成灭火技术集成
        3.5.3.1 森林消防车灭火技术
        3.5.3.2 水泵灭火技术
        3.5.3.3 推土机灭火技术
        3.5.3.4 使用灭火索灭火技术
    3.6 树冠火合成灭火技术研究
        3.6.1 树冠火行为特点
        3.6.2 应用战例分析
        3.6.2.1 连续型树冠火灭火战例
        3.6.2.2 间歇型树冠火灭火战例
        3.6.3 树冠火合成灭火技术集成
        3.6.3.1 利用自然依托灭火
        3.6.3.2 手工具直接伐倒树木
        3.6.3.3 用推土机灭火
        3.6.3.4 点地表火灭火
        3.6.3.5 选择疏林地灭火
        3.6.3.6 利用灭火索灭火
        3.6.3.7 树冠火灭火技术要求
4 火场紧急避险技术研究
    4.1 扑救森林火灾中伤亡原因比例分析
    4.2 火线危险因素、人员伤亡过程及主要原因
        4.2.1 火线危险因素
        4.2.2 人员伤亡过程
        4.2.3 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4.3 地形与险情处置关系
    4.4 植被类型险情处置
    4.5 其他险情的处置
    4.6 紧急避险的基本方法集成
    4.7 案例分析
5 森林火灾扑救系统
    5.1 基本术语
    5.2 各种参数设置
    5.3 地理图层的初始化
    5.4 图层改变对象操作
    5.5 地理环境的加载
    5.7 灭火技术的应用
    5.8 小结
6 结论、建议及讨论
    6.1 结论
        6.1.1 地表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
        6.1.2 地下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
        6.1.3 树冠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9)基于GIS的森林火灾视频监控自动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技术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1.1 近年来国内外森林火灾基本概况
        1.1.2 林火定位技术研究意义
        1.1.3 国内外林火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 林火理论概述
        1.2.1 林火的种类
        1.2.2 林火的行为
    1.3 3S技术概述及其特点
        1.3.1 地理信息系统
        1.3.2 遥感技术
        1.3.3 全球定位系统
        1.3.4 3S 系统集成
    1.4 组件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1.4.1 组件式GIS
        1.4.2 ArcObjects 组件技术
        1.4.3 基于COM 技术的Arc/Info9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特色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特色
    1.6 本章小结
2 基础研究及方法
    2.1 妙峰山的地理环境概述
        2.1.1 妙峰山的地貌特征
        2.1.2 妙峰山的地理数据及监控区域
    2.2 开展定位方法研究的硬件基础
        2.2.1 系统硬件组成
        2.2.2 数字云台
        2.2.3 系统硬件功能特点
    2.3 双点定位方法研究
        2.3.1 双点定位算法的讨论
        2.3.2 双点定位算法的特点
    2.4 单点定位方法研究
        2.4.1 查表法
        2.4.2 渐进穷举法
        2.4.3 单点定位的特点
    2.5 多点定位方法研究
        2.5.1 多点定位算法的讨论
        2.5.2 多点定位算法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使用的平台和工具
    3.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3.1.1 .NET Framework
        3.1.2 本系统使用的.NET 类库
    3.2 Oracle9i 数据库
    3.3 GIS 软件平台选型
        3.3.1 常见的GIS 平台
        3.3.2 GIS 平台的选用
    3.4 本章小结
4 定位系统分析与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1.1 系统设计目标
        4.1.2 系统功能需求
        4.1.3 系统数据需求
        4.1.4 定位系统的硬件需求
    4.2 定位系统的体系结构
        4.2.1 系统框架图
        4.2.2 系统用户结构
        4.2.3 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
    4.3 空间数据库设计
        4.3.1 空间数据的存储
        4.3.2 空间数据建库内容
        4.3.3 数据组织结构
        4.3.4 空间数据库配置关键技术
        4.3.5 数据库结构设计
    4.4 软件系统设计
        4.4.1 地图基础功能设计
        4.4.2 林火定位功能设计
        4.4.3 火情态势标绘功能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实现与评价
    5.1 主界面模块
    5.2 林火定位模块
        5.2.1 双点定位模块
        5.2.2 单点定位模块
    5.3 火情态势标绘模块
    5.4 定位系统运行及误差来源
        5.4.1 单点定位误差及其来源
        5.4.2 双点定位误差及其来源
    5.5 系统评述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工作总结
    二、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葡萄牙森林防火考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EE的林火识别与火后植被恢复评估研究[D]. 刘炀炀.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D]. 李军锋.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3]基于地域特征的台湾当代建筑设计研究[D]. 李宜蓉. 清华大学, 2018(04)
  • [4]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D]. 胡文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5]基于CAS理论的林火扑救仿真和履带式风力灭火机研究[D]. 常春媛. 东北林业大学, 2012(12)
  • [6]栓皮栎软木膨化除杂工艺与机理研究[D]. 赵泾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7]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D]. 胡锐.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8]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研究[D]. 白夜.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9]基于GIS的森林火灾视频监控自动定位技术研究[D]. 王元园.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1)
  • [10]河南森林防火管理规范化问题探讨[J]. 夏治军,杨建军,康安成,雷洛军,邢秀霞.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7(04)

标签:;  ;  ;  ;  ;  

葡萄牙森林防火检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