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略论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一、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许菲[1](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张琰涵[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书写研究》文中指出

程浩[3](2021)在《日本古籍刊本术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古籍刊本术语是伴随着出版活动出现的,总体上反映着当时的出版状况。日本的刊本术语是在吸收中国刊本术语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随着自身出版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充,最终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刊本术语体系。而这个庞大的刊本术语体系,反映了出版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观察日本出版文化的窗口。本文旨在从日本的刊本术语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梳理,考证其含义、来源及演变,从而体现日本不同时代的出版面貌。同时引入中国的刊本术语进行比较,凸显日本刊本术语与出版文化的特点。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三个部分构成。绪论包括选题意义、前人研究综述、研究范围与方法。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即日本的刊本发展历程、日本的刊本术语、从刊本术语看日本出版文化。正文第一部分按照时间线索对日本的刊本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梳理,时间跨度从刊本开始出现的奈良时代一直到出版盛行的江户时代,依托刊本术语介绍各个时代的出版状况,反映了日本书籍出版的发展历程。正文第二部分集中于对日本刊本术语的讨论,将日本的刊本术语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刊本类型方面的术语、外部形态方面的术语、内部形态方面的术语和其他刊本术语。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为若干小类,将各个刊本术语归入其中。在刊本类型中,既可以按照刊印方式分为整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又可以根据刊印主体分为官版、敕版、私版、坊刻版等,还可以根据出版物的内容分为读本、假名草子、洒落本、滑稽本、人情本、草双纸等。外部形态则包括书型、用纸、表纸及题签、装订等;内部形态可以分为版式、刊记、广告、插图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海贼版、发禁本等根植于日本出版文化中的其他刊本术语。正文第三部分是在讨论刊本术语的基础上,对日本出版文化的几个侧面进行探讨,包括地域分布特征、出版者与读者的群像、整版与活字的交替、政府对出版业的干预情况、出版联盟的作用以及日本出版文化中的版权意识,旨在利用刊本术语发掘日本出版文化的独特性。此外,本文还包含两个附录:一是文中所出现的日本各个时代的起止时间,二是日本古籍刊本术语简释,对一些日本的古籍刊本术语进行解释说明,供读者参考。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日本古籍刊本术语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大量日文材料为依托,结合具体的刊本例证,对日本刊本术语进行详细的论述。再以刊本术语为线索,剖析日本出版文化的几个侧面,揭示出日本出版文化的独特性。

王枭[4](2021)在《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文中提出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这是现代教学研究首要回答的问题。如果知道了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路径,那么就可以知道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什么。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现代中国教学研究的起点,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近代中国教学观念以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为起点,中西方文化碰撞为其提供了驱动力、近代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诉求为提供了发展要求,在驱动力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属性的近代教学观念,即教学做合一观念。本论文采用观念史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首先,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教学思想、观念史研究等相关文献,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和论文的写作方向。其次,从观念史的含义、理论要义、理论的产生、理论的发展、方法论的意蕴等方面来探析观念史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观念史研究为教学思想史带来多个研究启示,如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等。再次,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是指中国传统教学观念阶段。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的梳理发现,此文化场域具有稳定和秩序性、直觉和顿悟性、关系性等特征。在此文化场域下,中国形成两种类型的教学观念,一是混沌一体教学观念,二是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的上具有关系性、教学内容上具有稳定性、教学方式上具有体悟性等特征。另外,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改变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场域、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等。随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横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近代中国教学观念重塑等四个阶段形成的。纵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是从文化改造、到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再到教育改革的路径中形成的。之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内涵的梳理,可知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三种含义,第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第二做是教、学的基础,第三教学做合一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关系论、主体性等特征。从学理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教学做合一观念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最后,中国近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历程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二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三是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代婷[5](2021)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研究》文中认为历史学是一门注重史料实证的学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既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彰显历史学实事求是学术品格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中学历史教材历来重视史料的选编和使用,图片史料因其所具有的生动性与直观性,更是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019年问世的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不仅沿袭了传统教材重视图片史料的做法,而且在图片史料的内容、类型等方面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何科学把握《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的特点及教学价值,最大效益地发挥图片史料的教学功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论文从四个方面呈现了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图片史料的选编状况及运用策略。第一部分运用统计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呈现《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选取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教社统编版和实验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比较,总结《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选编的特点,在充分肯定其图片史料选编优点的同时,也探讨了新教材在图片史料选取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着重对《中外历史纲要》以文释图和以图辅文的史料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图片史料在教学中所具有的基本功能。第三部分紧扣课程改革要求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层面,分析了《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在教学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第四部分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图片史料使用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提出了合理使用教材图片史料的建议,以期对优化《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使用方法有所帮助。

张贺宇[6](2021)在《清代长山群岛海洋渔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山群岛位于我国黄海北部海域,拥有着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渔业环境。清前中期,时开时禁的海禁政策为长山群岛海洋渔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清后期,随着当地渔业日益发展,该片海域越境捕鱼事件频繁发生,清朝与朝鲜两国统治者对该问题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管理;清晚期,日本占领长山群岛,对长山群岛渔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当地海洋渔业管理方式的近代化。本文根据对古籍资料及学术文章等的收集与考证,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山群岛海洋渔业活动的发展概况和轨迹。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分析长山群岛的海域范围、渔业资源以及进行捕鱼工作时所用的捕捞工具和作业方式,并对该区域海产品加工方式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主要论述渔民的来源、身份以及该区域渔业组织的发展。在该海域活动的渔民群体,其来源主要依据籍贯与国籍对其进行划分,这些人的身份主要为商人与海贼,其中亦涉及到走私商人等问题;另该区域的渔业组织发展因时期不同呈现出不同特色,清前期以天后宫为中心,清后期则以极具近代化特色渔业公司为主。第三章以长山群岛渔利纠纷这一问题为首要研究对象。由于该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清前中期,中朝两国人民常常在该片海域出现犯越渔采之事件,对于此问题的发生,清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与之相应的渔业管理政策与措施;晚清时期,日本占领长山群岛,并进行大规模侵渔活动,其中所涉及到渔利纠纷与渔业管理问题亦值得探究。第四章简述长山群岛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特点影响。影响长山群岛渔业活动的因素主要可分为自然与人为二方面,其中自然条件的改变会对渔业活动造成不可控制的影响,人为政策和战争殖民因素也影响了长山群岛的渔业发展;有清一代,长山群岛渔业发展历经坎坷,其渔业活动亦有属于自己的区域特色。清代以降,长山群岛渔业活动发展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和时局政策有很大关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利于渔业活动的发展,有清一代的时局与政策亦不断影响该区域的海洋渔业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对长山群岛渔业活动发展的梳理,较为详尽展示清代长山群岛渔业活动独特样貌,有利于加深对该区域海洋渔业的研究,对海岛渔业活动发展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石晨曦[7](2021)在《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文中指出所谓文化殖民,简言之是指侵略者以文化手段对占领地区的人民进行奴役、洗脑、侵略的过程。其结果是想要创造出一种符合侵略者意图的新型文化,亦即“殖民文化”。近代以来,伴随日本的海外扩张,作为日本传统宗教的神道教逐渐向海外流播。流播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日本在占领地区强行置地建立神社,以至于大量海外神社应运而生。这些海外神社,是日本侵略者在文化殖民过程中留下的物证,也是“殖民文化”的符号。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接手关东州,并于190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首个海外神社——安东神社。以此为发端,日本开启了在中国东北地区建造神社的侵略史。毫无疑问,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的神社创建行为是一种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同步的文化侵略行为,它贯穿于日本对华侵略的全过程,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精神输出”的道具。本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的神社创建活动,进行全面考察和重点论述。在宏观层面,运用史料分析法对日本神道和神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对国内外先行研究中有关海外神社以及日本在东北地区所建神社的相关数据和具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此外,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将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神社所处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以直观的形式加以呈现。在微观层面,以日本殖民统治中国东北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前提,从日本关东军的“满洲布教”入手,探讨“军队神社”“试点神社”“满铁神社”“开拓神社”“国家神社”等五类神社的实态。在此基础上,对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神社创建活动所呈现的特点及影响进行评价。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日本创建大量的海外神社,是日本国家宗教——国家神道布教海外的实践。与日本所实施的直接军事统治和政治统治相比,海外神社的侵略性更加隐蔽。这成为日本文化殖民过程的主要特征。海外神社可以寄托军人的思乡之情,也可以成为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也可以是民族凝聚力的凝结剂。神社作为国家神道的代言人,从本质上脱离了作为宗教思想传播的社会性文化场所,而转变为特异时空下被政治化的思想强制牢笼。最终,海外神社成为“殖民文化”的符号。

张晨瑶[8](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赵晓丽[9](2020)在《试析唐朝的衰亡对新罗和日本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唐朝是一个繁荣强盛的王朝,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处于领先水平,影响周边国家。唐朝时期,新罗和日本频繁遣使入唐,向唐学习,成为深受其影响的两个典型国家,因而唐朝的衰落与灭亡会影响到新罗和日本的发展。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转衰,内忧外患,面对此况,新罗王室不再愿意冒着风险入唐,遣使朝唐的次数逐渐减少。此时,新罗国内的王位争夺战愈来严重,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加上唐朝统治者致力于本国内忧外患问题的解决,无力继续顾及新罗,随着唐朝的灭亡,新罗也走上灭亡的道路。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面对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大唐,日本急切地想要向唐朝学习先进典章制度,开启了长达两百多年的遣唐使之路。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的衰弱致使日本慕华情绪衰减。公元894年,菅原道真上书天皇,以“大唐凋敝”、“海陆多阻”为由,建议停止遣唐使的派遣。宇多天皇接受菅原道真的建议,废止了长达260年的遣唐使制度。但唐朝的衰落并没有减少日本人对唐物的喜爱,唐日两国的民间贸易没有受其影响,而是继续发展。907年,唐朝灭亡后,日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表现出追求与中国王朝同等地位的意识。本文对唐朝的衰亡对新罗和日本的影响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唐朝中后期朝贡体系下的新罗与日本。一方面,梳理新罗入唐朝贡次数和物品的情况。另一方面,梳理朝贡体系下的唐日官方贸易和奈良文化来展现日本的发展都受到唐朝的影响。第三章,唐朝的衰亡对新罗的影响。具体阐述唐朝衰落后,新罗王室不再愿意冒着风险入唐,遣使朝唐的次数不断减少。随着唐朝的灭亡,新罗遣使朝唐也宣告结束。新罗国内的王位争夺战使国家局势动荡,唐朝的灭亡对这一局面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加快新罗的灭亡。第四章,唐朝的衰亡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论述随着唐朝的衰落,日本慕华情绪衰减,不再愿意冒险入唐,最终停止遣唐使的派遣,唐日民间贸易代替了官方贸易。唐朝灭亡后,受唐影响的奈良文化,也逐渐被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所替代。第五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概括与总结。

艾利申[10](2020)在《传播学视域下宋丽医学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代医学取得的成果是宋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宋代是中医学发展的辉煌时期,不仅官、私医学方书的数量大为增加,而且在方书种类、方剂分类、临症主治和处方用药等方面取得了很显着的进步。朝鲜半岛地区与我国山水相连,自古往来不断,其文明进程一直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高丽,自公元927年建国后,一直试图与中原王朝建立友好关系。但因辽、金、蒙古游牧政权的强大且与宋朝基本上处于敌对关系,导致高丽与宋王朝在政治上不得不保持微妙的关系,但是政治上的交流受阻,并没有影响两国民间贸易的进行,宋代的医学成果从水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了高丽,而中原王朝因战乱散佚的医学着作在高丽得到了保存并回传到了中国。本文主要从四大方面论述了宋丽医学交流。第一,阐述了宋丽两国各自取得的医学成就。宋朝主要是从方书编纂、药物学、诊断学等方面进行介绍;高丽主要是从乡药、乡土医学发展方面进行了介绍。一般情况下,所有的交流活动都有一个主导方和一个被主导方,从传播学角度而言,主导方必然是成果多、成就大的一方,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则是从传播者和受众两个传播要素出发来分析两宋对高丽的医学传播,传播者即宋王朝,又细分为官方传播和民间传播,受众即为高丽。第三,从传播载体分析两宋时期对高丽医学传播的形式和种类,传播学理论中,传播符号和传播媒介是传播载体的有效组成部分,本部分的传播符号就是通用的文字,传播媒介则主要从人和书籍这两种特殊的承载体进行研究。最后,是按照传播效果即宋丽医学交流意义来展开分析,分为对高丽的意义和对宋朝的意义两方面。宋丽关系史研究是目前学界的一个热门,但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领域,本文则是以传播学中拉斯韦尔“5W模式”为主要方法,研究宋丽医学交流,对宋丽关系史研究及医药传播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小结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一)接触探索阶段
        (二)磨合调整阶段
        (三)稳定增长阶段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小结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小结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日本古籍刊本术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中国学者的研究
        (1) 相关刊本术语的研究
        (2) 对日本收藏及刊刻汉籍的研究
        2、日本学者的研究
        (1) 刊本术语及书志学的研究
        (2) 有关日本出版史的研究
    (三) 研究范围与方法
一、日本的刊本发展历程
    (一) 奈良、平安时代
    (二) 镰仓时代
    (三) 南北朝时代
    (四) 室町时代
    (五) 江户时代
二、日本的刊本术语
    (一) 刊本类型
        1、以刊印方式分类
        (1) 整版印刷
        (2) 活字印刷
        2、以刊印主体分类
        3、以刊刻地域分类
        4、以编纂、刊印者命名
        5、根据出版物的内容分类
        (1) 读本
        (2) 假名草子
        (3) 洒落本
        (4) 滑稽本
        (5) 人情本
        (6) 草双纸
    (二) 书型、装订、表纸等外部形态
        1、书型
        2、用纸
        3、表纸及题签
        (1) 表纸
        (2) 题签
        4、装订
    (三) 版式、刊记、广告、插绘等内部形态
        1、版式
        2、见返、刊记、广告等
        3、口绘及插绘
    (四) 其他的刊本术语
三、从刊本术语看日本出版文化
    (一) 地域分布特征
    (二) 出版者与读者的群像
    (三) 整版与活字版的交替
    (四) 政府对出版业的干预
    (五) 版权意识
    (六) 出版联盟的作用
四、结语
附录
    一、文中所涉日本各时代起止时间
    二、日本古籍刊本术语简释
参考文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图片来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研究涉及的内容
        (二)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研究视角
        (三)观念史研究现状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观念史研究及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观念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一)观念史研究的背景
        (二)观念史研究的流派
    二、观念史的含义及理论要点
        (一)观念史的含义
        (二)观念史的理论要点
        (三)观念史研究特征
    三、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一)建构性研究范式
        (二)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
        (三)大众话语为研究对象
    四、观念史研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
        (二)注重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而非普世研究
        (三)注重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
        (一)稳定和秩序性特征
        (二)直觉和顿悟性特征
        (三)关系性特征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类型
        (一)混沌一体的教学观念
        (二)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具有关系性特征
        (二)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特征
        (三)教学方式具有体悟性特征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动力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场域
        (一)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冲突
        (二)碰撞中的中西文明
        (三)冲突中的人才选拔标准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
        (一)人才价值取向的矛盾
        (二)教学观念发展方向的矛盾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
        (一)传统教学观念与欧洲大陆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二)传统教学观念与英美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第五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
        (一)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
        (二)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
        (三)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
        (四)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重塑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路径
        (一)文化改造的路径
        (二)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的路径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第六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
        (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
        (二)做是教、学的基础
        (三)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关系论特征
        (二)主体性特征
第七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启示
    一、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
        (一)坚持直觉、顿悟文化自信,传承体悟教学方式
        (二)坚持关系论文化思想自信,注重教学理论中个体间的关系
    二、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
        (一)全面深入研究异域文化,避免文化嫁接
        (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异域文化,避免全盘西化
    三、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一)基于时代发展,建构本土教学理念
        (二)基于时代需求,建构本土教学活动
结论
参考?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内容及重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五)图片史料概念界定
一、 《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的选取概况及特点
    (一)《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的选取情况分析
        1.图片史料的数量分析
        2.图片史料的类型分析
        3.中外图片史料分布情况分析
        4.新旧教材异同图片史料分析
    (二)《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的特点
        1.图片史料紧扣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2.图片史料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心理
        3.图片史料选用体现史学研究新成果
        4.重视地图史料的教学价值
        5.图片史料选用的不足
二、《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的呈现方式与功能
    (一)图片史料的呈现方式
        1.以文释图
        2.以图辅文
    (二)图片史料的功能
        1.佐证性功能
        2.以图补史性功能
        3.激发情感共鸣功能
        4.深化历史认知功能
三、《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运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需要应对的挑战
        1.提高图片史料教学技能的挑战
        2.挖掘图片史料中核心素养培养因素的挑战
        3.端正图片史料教学理念的挑战
        4.挖掘图片史料背景资料的挑战
    (二)学生需要应对的挑战
        1.建立正确图片史料认知的挑战
        2.建构图片史料分析能力的挑战
四、《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的运用策略
    (一)《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运用案例
        1.教材内容分析
        2.教学处理意图
        3.教学设计方案
    (二)《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使用建议
        1.树立科学的图片史料观
        2.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和解读图片史料的信息
        3.多种资料相结合的史料分析方法
        4.注重图片史料解读方法的训练
        5.基于整体视角的图片史料的对比和相互补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清代长山群岛海洋渔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四)长山群岛历史开发状况
一、海洋环境与渔业生产
    (一)海洋渔业环境
        1.海域范围
        2.海洋渔业资源
    (二)捕捞工具和作业方式
        1.从传统到近代化——渔船的发展
        2.日益完善的捕捞方式
二、渔民和渔业组织
    (一)渔民来源
        1.本国
        2.外国
    (二)渔民身份
        1.商人
        2.海贼
    (三)渔业组织的发展
        1.清前中期天后宫的发展
        2.晚清渔业组织的发展
三、渔利纠纷与渔业管理
    (一)清代越境捕鱼及管理
        1.越境捕鱼情况及康熙年间管理措施
        2.《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
        3.《中韩通渔章程》
    (二)晚清时期日本“侵渔”情况
        1.长山群岛主权的丧失
        2.日本侵渔表现及渔业管理
四、长山群岛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特点
    (一)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自然气候的变化
        2.国家政策的变动
        3.帝国主义侵渔活动
    (二)渔业发展的特点
        1.保守为主,开放为辅
        2.独特的渔盐政策
        3.清晚期渔业活动具有殖民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神道与神社概述
    第一节 神道发展要略
        一、词称溯源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作为建筑物的神社
        一、构造与样式
        二、社格制度
        三、社会功能
    第三节 作为“超宗教”的神社
        一、明治时期的神社整理
        二、神社祭祀的变革
第二章 神国思想与海外神社
    第一节 海外神社创建的原点
        一、神国思想的内在驱动
        二、神国思想的扭曲变异
    第二节 海外神社类型的多样化
        一、天皇制国家下的神社分类
        二、海外神社的界定与分布
        二、海外神社在中国的萌芽
第三章 “尊皇尚武”的神社:从“满洲开教”到“军队神社”
    第一节 关东军保护下的“满洲开教”
        一、三条教则与教育敕语
        二、军人敕谕与随军布教
        三、对华布教与战地祭祀
    第二节 关东军部队内的“军队神社”
        一、供奉间谍的护国神社
        二、731部队里的东乡神社
        三、国界线上的东宁神社
        四、军事要塞里的守护神社
        五、“军队神社”特点
第四章 不断扩张的神社:从“试点神社”到“开拓神社”
    第一节 关东州时期的“试点神社”
        一、“关东州”的界定
        二、扩张期的神社制度
        三、“试点神社”概述
        四、“试点神社”特点
    第二节 “满铁”资助下的“满铁神社”
        一、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满铁附属地
        二、神社行政与总体布局
        三、时代印记里的安东神社
        四、都市中心里的新京神社
        五、铁路要线上的奉天神社
        六、辽东湾内的营口神社
        七、千金山上的抚顺神社
        八、农事试验场里的公主岭神社
    第三节 “满洲开拓构想”下的“开拓神社”
        一、日本“满洲移民”概述
        二、“移民提案”与“一团一社”
        三、弥荣开拓团与弥荣神社
        四、城子河开拓团与城子河神社
        五、“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与船上神社
        六、镜泊学园与镜泊神社
        七、“麻山事件”与哈达河神社
第五章 伪满洲国法西斯文化专制的象征
    第一节 法西斯文化专制的强化
        一、神职教育与祭祀官养成计划
        二、国民精神总动员与慰灵祭
        三、伪满“靖国神社”——建国忠灵庙
        四、伪满“国家神社”——建国神庙
    第二节 国家神道思想的歧途
        一、国家神社的角色转变
        二、战后的逆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东北地区神社列表
附录二:日本开拓团大事记
附录三:神道文化大事年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9)试析唐朝的衰亡对新罗和日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唐朝中后期朝贡体系下的新罗与日本
    2.1 新罗遣使朝唐的由多到少
    2.2 以唐朝为主导的唐日交往
        2.2.1 以官方为主的唐日贸易
        2.2.2 受唐朝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
第三章 唐朝的衰亡对新罗的影响
    3.1 遣使朝唐的减少和终止
    3.2 加快新罗的灭亡
        3.2.1 新罗王位争夺战与王权的衰落
        3.2.2 失去唐朝的保护
第四章 唐朝的衰亡对日本的影响
    4.1 遣唐使的停派
        4.1.1 停派的原因和过程
        4.1.2 日本追求与中国王朝同等地位的交往
    4.2 唐日民间贸易的深入
        4.2.1 深入的原因
        4.2.2 大宰府权力的扩大
    4.3 日本文化的本土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10)传播学视域下宋丽医学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方面
        (二)国际方面
    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宋丽两国医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两宋医学成就
    第二节 高丽医学成就
第二章 从传播的授受双方看宋丽两国医学交流
    第一节 作为传播者的宋朝
        1.宋代医学对高丽的官方传播
        2.宋代医学对高丽的民间传播
    第二节 作为受众的高丽
        1.主动请求宋朝派医治病授学
        2.用特殊政策吸引宋朝士人、技人
        3.对来高丽进行贸易的宋商有很好的礼遇,并鼓励移民
        4.高丽海商在引进宋朝医药文化上也有特殊贡献
第三章 从传播的载体看宋丽两国医学交流
    第一节 宋代医学对高丽的传播符号
    第二节 宋代医学对高丽的传播媒介
        1.作为宋代医学对高丽传播媒介的人
        2.作为宋代医学对高丽传播媒介的书籍
        3.作为宋代医学对高丽传播中间渠道的日本
第四章 从传播的效果看宋丽两国医学交流
    第一节 宋代医学传播到高丽对朝鲜半岛地区的影响
        1.对高丽医事管理制度的影响
        2.对高丽国内医学水平的影响
        3.对其他国家医学的顺带影响
        4.对高丽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宋代医学传播到高丽后对中国的影响
        1.对中国药学上的补充作用
        2.对中国医学典籍上的补充作用
        3.对中国少数民族医学发展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书写研究[D]. 张琰涵. 西南大学, 2021
  • [3]日本古籍刊本术语研究[D]. 程浩. 山东大学, 2021
  • [4]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D]. 王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研究[D]. 代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6]清代长山群岛海洋渔业研究[D]. 张贺宇. 渤海大学, 2021(02)
  • [7]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D]. 石晨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9]试析唐朝的衰亡对新罗和日本的影响[D]. 赵晓丽. 延边大学, 2020(05)
  • [10]传播学视域下宋丽医学交流研究[D]. 艾利申.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略论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