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藏双语教育

论西藏双语教育

一、试论西藏的双语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军[1](2021)在《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不断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走出了一条符合西藏自治区实际、助力发展、面向未来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之路,取得的成功经验体现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发展为动力。

曾毅[2](2020)在《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上康区的核心区域。它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解放初,甘孜州仅有各类干部69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80余名。截止2019年,全州共有各类干部6230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8800余名,藏族干部35800余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地区生产总值388亿元,是1950年的1142.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831元、12808元,分别是1950年的137.7倍和145.5倍;全州18个贫困县(市)、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2.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70年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党的民族理论和干部政策在甘孜州得到了较好地贯彻运用,其干部队伍建设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对民族自治州而言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以往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较多,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把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体现了党的德才兼备和五湖四海干部政策优良传统。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由于资料获取受限和信息滞后等原因,目前对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范围和领域呈现碎片化特征,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个具体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尽管如此,前人的研究仍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和干部政策为指导,把甘孜州干部队伍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切入,对甘孜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是其自然环境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制约性,以及“治藏必先安康”在“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和把握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回顾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梳理总结解放初期、民主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等阶段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阶段性特征、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下,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都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求,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甘孜州干部队伍的现状调查,从干部队伍结构、履职和职业发展两个重要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在民族结构、籍贯结构、政治面貌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较为均衡,但在学历结构、专业学科结构、行政辖区分布结构、行政职级结构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是干部队伍诸多结构因素中与发展稳定工作密切相关的因素,集中反映出当前干部队伍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以及基层能力薄弱的问题。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继承弘扬“老甘孜精神”,持续加大正风反腐力度,同时对当前较为突出的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严重缺乏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陈晓芳[3](2020)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 ——以西藏Z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国家、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正快速而稳步的大发展,学前教育人才需求量仍存在很大缺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学前教育教师人才的主力军。然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毕业生的质量不容乐观。据调研显示,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后较为普遍的存在着缺乏综合职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突出问题。其原因虽然是综合性多方面的,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亦是其重要影响性因素。面对中职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的困境,本研究从具体的调查研究入手了解西藏中职学前的课程设置现实状况,探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结合既有研究和实践调查提出自己的相关改进建议和思考,从而指导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以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促进西藏幼儿园师资培养并促进学校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展开具体研究。问卷调查从培养规格目标、课程设置整体看法、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实施效果来阐述西藏中职学前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然后结合职业能力教育思想,分析西藏中职学前专业当前课程设置现状,将中职学前的职业要求与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并且深入分析,并结合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态度发现中职学前课程设置存在着的主要问题。进而,以西藏Z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个案,综合运用了访法、问卷调查以及文本分析法,在纵向分析比较个案对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该专业一、二、三年级随机抽取3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课程设置结构与目标的合理性以及课程设置对升学和就业的偏重性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整体看法;从安排的课时量、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及学习内容对学生的难易程度调查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从课程重要性、课时及内容安排的满意度、学习效果及原因、与幼儿园的关联程度等方面调查了学生对课程实施的评价。本研究还选取了6名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作为访谈对象,通过访谈来了解个案对象的课程结构、师资队伍、实训建设、课程内容、园校合作情况等。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设置整体构建不完善,课程结构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课程与幼儿园实际脱节,理实分离未一体化;缺乏统一的课程实施评价标准,对开设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民族文化课程和双语教育课程等。进一步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这些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缺乏紧跟时代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引领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没有调研分析职业能力要求、未健全保障课程设置有效实施的体系、形式主义严重,对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解读把握不到位等。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和思考,基于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相关课程理论建设理念,论文最后,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考: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职业能力教育新理念以及正确科学的现代儿童观;第二,调研西藏当前幼儿市场人才职业能力要求修订明确培养目标;第三,加强校企联办,密切园校合作,沟通搭建继续教育桥梁;第四,合理设计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第五,完善课程设置有效实施的保障体系。从师资建设、课程整合、实训基地、国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有关西藏中职学前课程设置的思考。

黎雪[4](2020)在《何为和谐民族关系:木里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随着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交通、网络、通信的迅速发展,关系网络向外向内延伸,社会单元间的联系加强。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民族关系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需面对的重要议题之一。为提供和谐民族关系研究县域典型案例,本文以木里藏族自治县民族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考察,定量与定性的相互映证,梳理木里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与现状,总结其经验价值。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研究分建国前后对木里和谐民族关系形成的历史基础、曲折发展进行梳理。主要考察了木里建置沿革与多民族分布、世居民族的源与流;从“自下而上”的民间互动,回溯了民间经济、政治、文化往来;从“自上而下”的王朝力量,回顾了中央王朝有利于地方民族关系的政治建构。建国以来,木里民族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研究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木里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民族关系发展道路上遭受的挫折、经济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从实证的视角,笔者开展了民族关系田野调查。研究首先阐明了田野调查中衡量木里和谐民族关系的核心要素和影响因素、相关的内涵界定、问卷设计与田野开展情况。调查主要把各民族人口构成及相对规模、居住格局、日常交往、族际通婚、语言使用、民族心理作为木里和谐民族关系考察的六个核心因素。人口结构中的民族关系,包括木里各民族人口构成与相对规模、人口普查结果中反映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居住格局中的民族关系,包括各民族地理空间的分布、城乡分布情况、微观个体的邻里关系;日常交往中的民族关系,包括生活场所、工作场所、学校场所、娱乐场所中的民族交往;族际通婚中的民族关系,则基于2015年至2017年乔瓦镇婚姻登记数据、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木里县婚姻登记数据,分析包括族际婚的数量及占比、族际婚中的性别差异、教育边际效应对族际婚的影响;语言使用中的民族关系,包括对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汉语言文字使用、双语教育普及的考察;民族心理中的民族关系则通过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民族偏见与歧视的调查情况来呈现。同时,本文对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即外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社会环境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木里主要经济指标、脱贫攻坚的成绩和挑战、语言环境、宗教环境、教育状况等问题。民族关系的认识维度,从历时与共时、国家与民间、结构与互动的不同维度展开。历史积淀和现实建构共同生成木里民族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继承延续;民间交往和国家力量共同生成木里民族关系,其发展离不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两股力量;同时,民族关系也是结构与互动的统一,既通过民族成员的互动交往折射关系的具象情况,又通过赖以生存的外部结构环境影响其发展态势。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路径构成和谐民族关系的时代要求。针对木里当地实际,研究提出夯实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基础,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经济发展“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因地制宜探索地方发展模式的路径。

陈霞[5](2020)在《多元文化视野下边境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研究 ——以绿春县D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前期幼儿处于语言敏感期,边境民族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是边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基础,其发展对国家、本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意义。在查阅、整理双语教育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我国边境民族县——绿春县中的唯一一所双语双文示范园—D幼儿园双语教育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主要针对D幼儿园中双语教育政策、模式、教师、教学、环境以及幼儿家长等。通过研究发现,D幼儿园中双语模式为“汉语+少数民族语”,双语教师与幼儿家长的汉语能力均强于哈尼语能力,双语与双语教育态度都较积极,但家长双语辅导意识较弱,辅导方式单一,幼儿园与家庭双语环境创设偏重汉语。双语教学缺乏本土化双语教材、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未照顾到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学评价未成体系。双语政策、财政支持、环境创设的不足,教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紧缺以及教师和家长双语内涵理解的偏差皆是影响D幼儿园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可从加强政府政策与财政支持,完善幼儿园管理、加强教师培训以及园所环境的创设,提升双语教师能力、加强教师双语内涵理解,增强幼儿家长能力、采取多样的辅导方式等方面提供一定建议,以期促进其学前双语教育的更好发展。

张会庆[6](2020)在《西藏双语教师闲暇生活境遇及闲暇教育微探》文中研究说明闲暇生活和闲暇教育两者紧密联系,对于西藏双语教师的生活品质提升、专业发展成长、完美人格构建及自我实现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分析西藏双语教师闲暇生活境遇和闲暇教育状况,进而树立正确闲暇观念,提供和保障闲暇时间,支持和引导教师闲暇教育,将闲暇教育纳入教师教育体系,依托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闲暇教育等方面提出西藏双语教师闲暇教育路径与建议。

李毛毛[7](2020)在《西藏地区珞巴族多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从历史背景来看,国家语言文化政策、少数民族个体发展的需求都为我国双语或多语教育的落实提供了充分性条件。长期以来,大部分的珞巴族人民主要生活在西藏南部的珞瑜地区,早在吐蕃之前珞巴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族,但直到1965年才被确立为我国的一个独立民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直至西藏和平解放,珞巴族人民才获得了新生。珞巴族人民数百年来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优秀民族文化。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沟通和交流的必备工具,同时语言教育也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与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也愈发明显,不同民族生活在文化多样性的空间里充分展示其民族文化的特性。在民族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语言作为人与人沟通最基本的渠道之一,在各民族交流和交往中,如同桥梁,让彼此更加亲近。各民族交流频繁必然导致双语或多语现象的出现,对双语或多语的人才培养也就迫在眉睫。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族际通用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的双语教育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于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珞巴族来说,更应该加强对语言的学习,以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所需要的掌握多种语言的高素质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本文选择了西藏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为研究对象,在掌握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到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一手资料,并根据已有研究制定适合自己研究的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对得到的数据和资料的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系统分析了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实施多语教育的价值所在;从学校开展多语教育的基本情况、学生对多语教育的态度以及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等方面来了解学校现状,发现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存在珞巴语没有文字、英语课程开设较早等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在教材教辅资料方面存在英语课程较难、珞巴语没有教材等问题。通过对现存问题的系统分析,对今后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多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出对策建议。课程方面主要从进一步重视藏汉双语教育、进一步体现珞巴族文化多样性提出思考,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学历提升、专业化培训以及教师保障方面提出建议,教材教辅资料方面从藏汉双语教材编写的原则,经费的投入和科研团队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李杰[8](2020)在《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基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以及地区之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互补性的客观实际,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政策、制度。对口支援的实施,在控制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及其破解、“一带一路”的实施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进行和发力,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对口支援的创新、完善以及全方位、深层次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提供了新导向和新路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以《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为题,在充分借鉴现有理论成果及其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府际关系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经济学区域发展理论以及民族学民族发展理论,展开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通过梳理对口支援政策的提出、发展历程、基本类型及其推广应用,明确对口支援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民族政策体系中的地位,探寻对口支援的价值目标、意图以及功能、作用,并对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体系、绩效进行检视。研究发现,对口支援政策在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功能和作用。同时,存在着造血功能不足、援助效率不高以及制度激励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一些因素使然:既有政策因素的影响,没有使多元主体形成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内驱力的政策运作机制以及一整套精细化的政策工具;又受任务设定的制约,诸如任务扩界、任务累加、任务分配、路径依赖以及利益博弈导致的目标分歧等;还有环境条件的约束,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特殊、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环境独特以及国际环境条件复杂,等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方式及其路径。对口支援中存在的问题,是由政策因素、任务设定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所致,这就决定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遵循中央统筹与地方联动、规划先行与科学发展、软硬结合与突出重点、坚持互利与加强合作等基本原则,在中央政府领导下,构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以及探寻其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首先,构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包括:一是对口支援目标机制,全面认识对口支援政策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及产业支援要帮扶受援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对口支援动力机制,实现“互惠共赢”的利益分享、鼓励援助的“利益补偿”以及强化有关主体“利益共同体”意识等。三是对口支援约束机制,完善相关法律约束制度、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以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等。四是对口支援协调机制,发挥中央政府“顶层设计”的协调功能、坚持“科学规划”的工作方针以及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统筹协调机制等。其次,新时代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路径选择。一是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和有效性,破解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二是充分借力“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推进,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在两个“互联互通”中发挥对口支援的政策功能和作用。三是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对口支援力度;深化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双向交流”、干部支援、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西部人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对口支援中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制度建设的现代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且有效发挥制度效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提升地方政府能力,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资源配置。

张会庆,康敏[9](2020)在《西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是西藏双语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对西藏双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西藏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师的调查发现,新时期西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能够较好地适应西藏双语教育分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结构不完善、身份认同感危机、自主发展意愿较弱、专业化发展水平偏低、双语师范生培养和双语教师在职培训体系有待强化等问题,进而从宏观制度和微观教师个体层面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明确准入门槛、增强身份认同感和自主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等加强西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次仁卓嘎[10](2017)在《西藏学前藏汉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西藏自治区是人口数目较少的自治区,其主要采用的是"以藏语为主、藏汉双语两种语言相结合"的语言沟通方式。[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与援藏建设的实施,西部教育尤其是西藏学前藏汉双语教育受到了较大的重视,从长远的角度开来看,西藏地区应用的语言应该在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从幼儿阶段起,注重藏汉双语的教育工作,促进藏族人民藏语与汉语的平衡发展。

二、试论西藏的双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西藏的双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的民族及其语言文字使用
二西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进程
    (一)和平解放后的30年: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加开汉语文课程阶段
    (二)改革开放之初的15年:“双轨制”汉语授课阶段
    (三)新世纪前、后20年:“双语教育”中的汉语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阶段
    (四)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阶段
三西藏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经验

(2)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两重性特点
        一、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
        二、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因素
    第二节 社会历史特点
        一、政治历史沿革与民族人口结构
        二、民族历史文化独特
        三、“治藏必先安康”在“治边稳藏”战略中的地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甘孜州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干部队伍建设历史回顾
    第一节 新生政权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造就第一代干部
        二、民主改革为干部队伍建设增添新鲜血液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总结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使用各民族干部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环境影响导致干部队伍建设滞后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曲折前进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迎来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期发展与稳定为甘孜州工作定位
        二、中央对涉藏地区实行差别化区域治理迎来干部队伍建设机遇
        三、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对干部队伍的挑战
    第二节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一、恢复党的干部政策确立“四化”标准
        二、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升干部专业能力
        三、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成为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重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第一节 干部队伍结构分析
        一、干部队伍结构情况
        二、干部队伍双向流动情况
        三、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分析
    第二节 干部队伍履职与职业发展状况
        一、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调查
        二、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
        一、干部队伍精神品质方面
        二、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方面
    第二节 着力解决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干部队伍建设中培养难的主要表现和对策
        二、干部队伍留不住引进难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三、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问题和对策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清代选派官员和教师进藏办法及优惠待遇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 ——以西藏Z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顺应学前教育发展形势之必然需求
        2.解决西藏学前教育发展所遇问题之应然选择
        3.西藏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窘境之实然状态
        4.个人兴趣之主要助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2.国内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3.简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1.中职学校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3.课程设置
        4.能力本位
    (五)本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一、理性探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基本课程定位
        1.就业导向课程理念
        2.能力本位课程理念
    (二)一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能力本位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三)藏区特殊要求
二、西藏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
        1.个案基本情况
        2.西藏中职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二)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解读分析
        1.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2.职业面向
    (三)某个案课程设置的文本分析
    (四)西藏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状况描述
        1.对象选择和问卷设计
        2.问卷调查的方法
        3.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4.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情况总结
三、西藏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主要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向不够明确
        2.课程设置整体构建不完善,课程结构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3.课程与幼儿园实际脱节,理实分离未一体化
        4.缺乏统一的课程实施评价标准,对开设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5.缺乏民族文化课程和双语教育课程
    (二)主要影响因素
        1.观念因素——课程设置缺少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引领
        2.个体差异因素——课程设置未对职业能力要求调研分析
        3.保障课程设置有效实施的体系不健全
        4.形式主义严重,对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解读把握不到位
四、优化西藏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与思考
    (一)优化西藏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职业能力教育新理念以及正确科学的现代儿童观
        2.调研西藏当前幼儿市场人才职业能力要求修订明确培养目标
        3.加强校企联办,密切园校合作,沟通搭建继续教育桥梁
        4.合理设计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5.完善课程设置有效实施的保障体系
    (二)关于西藏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1.加强师资建设
        2.提升教学实践频次
        3.整合课程,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4.熟悉国家发展的宏观政策,搭建中职学校——幼教行业联系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访谈提纲
致谢

(4)何为和谐民族关系:木里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择木里藏族自治县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创新及难点
    七、木里藏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第一章 木里民族关系形成的历史基础
    第一节 木里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
        一、建置沿革与多民族分布
        二、木里世居民族的源与流
    第二节 木里多民族交往的民间互动
        一、经济交往与民族关系
        二、政治交往与民族关系
        三、文化交往与民族关系
    第三节 中央王朝有利于地方民族关系的政治建构
        一、中央王朝的土司制度
        二、中央王朝的改土归流
        三、木里历史对民族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二章 建国以来木里民族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与木里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
        二、民主改革的推行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第二节 “大跃进”“文革”时期木里民族关系遭受挫折
        一、左倾思想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二、“文革”对民族关系的破坏
        三、民族政策的拨乱反正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木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工业化、市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结构变化
        二、民族旅游带来的社会多元及关系结构改变
        三、大众传播媒介与多民族关系的扩展及互动方式变化
        四、木里经济的支柱产业:林业和水电
第三章 木里民族关系核心要素的实证考察(上)
    第一节 民族关系要素理论确认
        一、衡量民族关系的核心要素和影响因素
        二、有关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界定
        三、问卷设计与田野调查的开展
    第二节 人口结构中的民族关系
        一、各民族人口构成及相对规模
        二、人口普查结果反映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分析
    第三节 居住格局中的民族关系
        一、各民族地理空间分布
        二、各民族城乡分布情况
        三、微观个体的邻里关系
第四章 木里民族关系核心要素的实证考察(下)
    第一节 日常交往中的民族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当代意义
        二、木里民族交往现状
        三、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木里举措
    第二节 族际通婚中的民族关系
        一、乔瓦镇族际婚分析:基于2015年-2017年乔瓦镇婚姻登记数据
        二、木里县族际婚分析:基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木里婚姻登记数据
        三、木里人口较多民族族际婚特点
    第三节 语言使用中的民族关系
        一、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二、汉语言文字的使用
        三、民汉双语教育的普及
    第四节 民族心理中的民族关系
        一、国家与民族认同
        二、多层次的民族认同
        三、民族偏见与歧视
第五章 木里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民族关系与经济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速分析
        二、木里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第二节 民族关系与反贫困
        一、脱贫攻坚的成绩与困难
        二、木里脱贫攻坚政策建议
    第三节 民族关系与人文环境
        一、语言环境宽松
        二、藏传佛教世俗化现象
        三、教育状况改善及热点问题评析
第六章 木里构筑起和谐民族关系及其价值
    第一节 木里和谐民族关系经验性价值
        一、历时与共时的统一
        二、国家建构与民间交往的统一
        三、结构与互动的统一
    第二节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
        一、完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
        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第三节 夯实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
        二、民族工作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经济发展“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四、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因地制宜,探索木里发展新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多元文化视野下边境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研究 ——以绿春县D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边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事关民族文化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二、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有利用促进绿春县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学前期是进行双语学习的重要时期
        四、自身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语言学习理论
        二、多元文化理论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第二节 多元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关系辨析
        一、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二、多元一体格局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第三章 多元文化视野下D幼儿园双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绿春县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人口及民族概况
        二、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第二节 D幼儿园双语教育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一、双语教育政策与模式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二、双语师资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三、双语教学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四、双语环境创设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五、家长双语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第四章 多元文化视野下D幼儿园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二、教学方面
        三、环境方面
        四、家长方面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政策方面,相关政策体系与财政支持不足
        二、教师方面,准入标准与考核体系欠缺,专业能力与理念认识有待提升
        三、教学方面,教学管理不科学,幼儿双语水平差异大
        四、环境方面,语言环境复杂
        五、家长方面,双语水平较低、教育观念片面化
第五章 多元文化视野下促进边境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思考建议
    第一节 政策方面
        一、加强学前双语教育相关政策体系的制定
        二、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学前双语教育专项经费
    第二节 教师方面
        一、拓宽学前双语教师来源渠道,稳定教师队伍
        二、制定学前双语教师准入与考核制度,提高教师质量
        三、 建立完善、全面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
        四、 借助信息化途径,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五、加强教师对双语教育内涵的认识
    第三节 教学方面
        一、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二、对幼儿进行合理分班
        三、加强具有地区与民族特色园本双语教材的研发
        四、使用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开展双语教学活动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第四节 环境方面
        一、创设兼顾幼儿心理的社会双语环境
        二、幼儿园双语环境创设多样化
        三、家庭双语环境创设均衡化
    第五节 家长层面
        一、加深对双语教育活动意义的认识
        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双语能力
        三、增加双语辅导方式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西藏双语教师闲暇生活境遇及闲暇教育微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闲暇时间拥有状况
    (二)认识和态度
    (三)闲暇生活内容
    (四)闲暇教育状况
四、路径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念
    (二)提供和保障闲暇时间
    (三)支持和引导教师闲暇教育
    (四)将闲暇教育纳入教师教育体系
    (五)依托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闲暇教育
五、结语

(7)西藏地区珞巴族多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开展多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二、促进各族团结,增强世界交流
    三、推进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章 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多语教育现状
    一、珞巴族及珞巴民族乡小学概况
        (一)珞巴族概况
        (二)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概况
    二、学校开展多语教育基本情况
        (一)多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
        (二)学校多语教育课程安排情况
    三、学生对多语教育态度调查情况
        (一)学生对多语学习兴趣的调查
        (二)学生日常交流使用语的调查
        (三)学生学习多语的动机调查
    四、学校教师的基本调查情况
        (一)多语教师师资队伍结构
        (二)教师对多语教育的理解和态度
第三章 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多语教育现存问题
    一、课程开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珞巴族语没有文字
        (二)英语课程开设较早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二)双语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
    三、教材教辅资料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教材未结合学校实际
        (二)英语教材整体偏难
第四章 促进多语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课程开设方面
        (一)进一步重视藏汉双语教育工作
        (二)进一步体现珞巴族文化多样性
        (三)适当推迟英语的开设时间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一)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
        (三)加大对教师的保障措施
    三、教材教辅资料开发方面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二)促进双语教育教材建设的理性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R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梳理与述评
        一、文献梳理
        二、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准备: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对口支援
        二、西部民族地区
        三、府际关系
        四、财政转移支付
    第二节 理论资源准备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二、府际关系理论及其适用性
        三、政策网络理论及其适用性
        四、民族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第三节 对对口支援的科学认识
        一、政策地位:对口支援已是事实上的国家战略
        二、政策价值: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的政策创新
        三、政策本质:对口支援是地方政府间的帮扶与合作
        四、实施结果:对口支援使中央实现对地方治理的嵌入
第三章 历史考察: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化历程
    第一节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历史图卷
        一、孕育与萌芽阶段
        二、提出与实施阶段
        三、发展与检验阶段
        四、完善与提高阶段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重心的转换
        一、重政治功能、轻经济功能
        二、重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
        三、政治、经济、社会功能并重
    第三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意图
        一、维护边疆稳定
        二、培育市场经济
        三、协调区域发展
        四、促进民族发展
    第四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拓展
        一、重大工程建设
        二、重大灾害救助
        三、东西扶贫开发
    第五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四章 制度检验: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体系
    第一节 对口支援的政策文本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法律依据
        二、对口支援的行政依据
        三、对口支援的政策配套
    第二节 对口支援的政策主体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主体结构
        二、对口支援政策中的府际关系
        三、对口支援政策中主体利益的实现
    第三节 对口支援的运行机制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动力机制
        二、对口支援的工作机制
        三、对口支援的协调机制
    第四节 对口支援政策的功能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现实功能
        二、对口支援的根本功能
        三、对口支援的价值功能
    第五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具有制度的可能性
第五章 实践检验: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绩效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状况
        一、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作概况
        二、对口援疆的规模与实施过程
        三、对口援藏的规模与实施过程
    第二节 对口支援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三、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第三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一、造血功能不足:受援地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二、援助效率低下: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不高
        三、制度激励不足:支援方的援助积极性不高
    第四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是政策实践的现实需求
第六章 制约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绩效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策因素: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制度不完备
        一、政策主体: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内驱力的政策运作机制
        三、政策工具:没有形成一整套精细化的政策工具
    第二节 任务设定: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任务繁杂
        一、任务扩界:政策实践不能承受的“任务之重”
        二、任务累加:支援方政府陷入“两难的境地”
        三、任务分配:结对关系固化造成“厚此薄彼”
        四、路径依赖:对口支援使中央“责任感下降”
        五、目标分歧:利益博弈导致工作“敷衍了事”
    第三节 环境约束: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复杂
        一、政治环境: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特殊
        二、经济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三、社会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独特
        四、国际环境:西部民族地区国际背景复杂
    第四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是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七章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机制构建与路径优化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基本原则
        一、中央统筹与地方联动
        二、规划先行与科学发展
        三、软硬结合与突出重点
        四、坚持互利与加强合作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机制构建
        一、构建合理的对口支援目标机制
        二、构建有效的对口支援动力机制
        三、构建严格的对口支援约束机制
        四、构建完善的对口支援协调机制
    第三节 新时代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路径优化
        一、新背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二、新机遇:借力“一带一路”倡议
        三、新定位: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新路径:走“现代化治理”之路
结语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三、本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有限理性假设下对口支援府际关系的动态演化
附录二:基于“合成控制法”对援藏、援疆工作经济性产出的测算
附录三:对口援藏重大项目情况

(9)西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三、西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困境
    (一)西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
    (二)双语教师身份认同感弱,自主发展意愿较弱
    (三)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四)双语师范生培养和双语教师在职培训体系有待强化
三、西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策略
    (一)加强西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制度建设
    (二)完善西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优化双语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整合教师资源,发挥最大功效
    (四)明确准入门槛,增强身份认同感和自主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10)西藏学前藏汉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学前藏汉双语教学特点
二、西藏学前藏汉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全社会的思想认识与重视有待提高
    (二) 办学资源短缺, 教学设施有待完善
    (三) 保障机制不健全, 缺乏评估机制
    (四) 双语师资问题严重, 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1. 学前藏汉双语教师队伍“散”
        2. 学前藏汉双语教师专业素质不足
三、西藏学前藏汉双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强化学前藏汉双语教育自身建设
        1. 认识学前藏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
        2. 灵活处理教材, 突破体系限制
        3. 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幼儿的个性特点
    (二) 完善学前双语教育保障机制
        1. 落实双语教育经费, 保障教育资源
        2. 建立双语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3. 加强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四、结语

四、试论西藏的双语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与经验[J]. 张军. 民族语文, 2021(06)
  • [2]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D]. 曾毅.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3]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 ——以西藏Z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陈晓芳. 西南大学, 2020(05)
  • [4]何为和谐民族关系:木里的案例研究[D]. 黎雪.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5]多元文化视野下边境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研究 ——以绿春县D幼儿园为例[D]. 陈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6]西藏双语教师闲暇生活境遇及闲暇教育微探[J]. 张会庆. 西藏教育, 2020(05)
  • [7]西藏地区珞巴族多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为例[D]. 李毛毛.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8]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D]. 李杰.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西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张会庆,康敏.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01)
  • [10]西藏学前藏汉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次仁卓嘎. 西藏教育, 2017(09)

标签:;  ;  ;  ;  ;  

论西藏双语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