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欧林燕[1](2021)在《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清热凉血祛瘀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西医符合SLE诊断,病情处于轻、中度活动且中医证型辨为热毒血瘀证的患者5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27例,对照组予醋酸泼尼松片(每日0.5mg/kg维持4周,此后每1~2周减原来剂量的10%)及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10mg每周一次和硫酸羟氯喹0.2g每日两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祛瘀方治疗,每4周为1个疗程,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共8周,观察并详细记录相关指标。主要包括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补体C4、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肝功能、肾功能、SLED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的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4.07%,治疗组88.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中医症候方面比较,烦躁、口疮、口干、面部红斑、双手红斑症候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关节疼痛较前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SLEDAI评分比较,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的ESR、CRP炎症指标均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ESR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5)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比较,两组补体C3、抗ds-DNA抗体、Ig G均较前改善(P<0.01),且治疗后两组比较中,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C4、Ig A、Ig M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激素、羟氯喹及甲氨蝶呤治疗热毒血瘀证活动期SLE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改善SLE不适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蔡明龙[2](2021)在《联合多组学数据揭示SLE的发病机制及其在不同性别中的异质性》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OMIM#152700)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产生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激活以及多器官损伤为特征。本病全球患病率约为12-39/10万,而不同种族间有较大的差异,黑人女性的发病率最高,大约为白人女性的2-4倍,白人女性的发病率最低,而亚洲和西班牙女性的发病率则处于中间位置。SLE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中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也有显着差异。研究显示,SLE尤其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9。男性SLE相对于女性SLE疾病进展更快,更容易累及其他器官,如肾脏、心血管和神经精神系统。SL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早期的遗传学研究发现SLE的易感基因参与I型干扰素通路。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提示I型干扰素和中性粒细胞活化在SLE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发现这些通路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代谢组学研究揭示SLE发病与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等免疫代谢通路显着相关。尽管如此,这些通路与疾病表型的相关性以及通路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关键靶点仍需要进一步明确。目的:首先整合大样本量的遗传学和转录组学数据,寻找SLE的功能性易感基因,揭示疾病的发病通路。进而通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BMC)的蛋白组学研究,从蛋白组学层面鉴定SLE的发病机制,并揭示男性SLE和女性SLE在发病机制上的异质性。方法:(1)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整合大样本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和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eQTL)数据,鉴定SLE的功能性易感基因,并通过GEO数据库中的基因表达数据和独立样本的实时定量q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验证。(2)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统一收集26例SLE和22例健康对照,经蛋白凝胶电泳和年龄匹配等质控后,剩余15例SLE(7例男性SLE和8例女性SLE)和15例对照(7例男性对照和8例女性对照),采用质谱非标定量对PBMC进行蛋白组学测序。所得蛋白表达数据分为以下3个比较组进行差异表达蛋白分析:1)女性SLE vs女性对照;2)男性SLE vs男性对照;3)男性SLE vs女性SLE。随后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基因本体论(GO,Gene ontology)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然后利用共表达网络分析构建蛋白模块,对模块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研究模块与SLE性别、24小时蛋白尿、狼疮性脑病、补体C3、抗ds-DNA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M抗体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的相关性。(3)收集44例SLE(9例男性SLE和35例女性SLE)和8例对照(4例男性对照和4例女性对照),检测血浆中钙网蛋白(calprotectin)、循环游离DNA(Circulating free DNA,cf DNA)、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等标志物在疾病对照以及不同性别SLE中的表达差异。结果:(1)孟德尔随机化方法鉴定了5个潜在的SLE功能性易感基因,其中IRF3基因未在既往的SLE GWAS中报道。进一步利用GEO公共数据分析和独立样本q PCR实验验证了这5个基因。在5个功能性基因中,3个基因(IRF7、IRF3和BLK)参与I型干扰素的调控;(2)相对于对照组,男性SLE和女性SLE有更多的高丰度蛋白。男性SLE高丰度蛋白显着富集的通路有I型干扰素通路和中性粒细胞活化。女性SLE高丰度蛋白显着富集的通路有I型干扰素通路、中性粒细胞活化、细胞呼吸和氧化磷酸化;(3)对男性SLE vs女性SLE比较组的差异分析发现,男性SLE高丰度蛋白显着富集于中性粒细胞活化,而女性SLE高丰度蛋白主要富集于细胞呼吸和氧化磷酸化;(4)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品红色模块同时与男性SLE和女性SLE显着相关,该模块显着富集于I型干扰素通路;(5)共表达蛋白模块与SLE性状关联分析发现,24小时蛋白尿与中性粒细胞活化相关,狼疮性脑病与I型干扰素相关,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与I型干扰素和中性粒细胞活化相关,SLEDAI评分与I型干扰素通路和中性粒细胞活化相关。(6)血浆标志物检测发现,SLE患者血浆中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标志物(calprotectin)、和中性粒细胞网捕死亡标志物(cf DNA和NE)水平显着升高,而氧化压力负相关标志物(GSH)水平显着降低。相对于女性SLE,男性SLE血浆中的calprotectin水平显着升高,而GSH水平显着降低,反应男性SLE的中性粒细胞活化和氧化压力水平比女性SLE高。结论:本研究基于大样本量的GWAS、eQTL和蛋白组学数据,首次开展了一项系统的SLE多组学研究。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研究均支持I型干扰素通路参与SLE发病。蛋白组学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性别SLE的异质性,男女性SLE的直接比较表明中性粒细胞活化相关蛋白在男性SLE中上调更显着,而细胞呼吸和氧化磷酸化可能是女性SLE的特异性发病通路。进一步的血浆标志物检测验证了男性SLE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水平比女性SLE更高。此外,I型干扰素通路和中性粒细胞活化与多种SLE表型相关。

吴俊[3](2021)在《m6A修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自身免疫介导,以多种异常的自身抗体产生,多系统和多器官受累,临床表现多样化为主要疾病特点。SLE患者的预后较差,生存质量低,病死率较高,发病率攀升,多侵害育龄期女性。然而,SL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遗传因素研究为揭示SLE的病理机制做出了巨大努力,但仍不足以解释SLE复杂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难题。近些年,表观遗传学修饰为探索SLE复杂的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多种表观遗传机制在SLE中发生,如DNA甲基化修饰介导淋巴细胞发育,非编码RNAs调控免疫细胞,染色质重塑和组蛋白修饰等。这些表观遗传学调控在不改变任何DNA序列前提下,使基因功能发生可遗传变化,最终导致疾病表型发生改变。与DNA修饰和蛋白质修饰一样,发生在RNA水平上的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被扰乱后,可能导致RNA表达异常。m6A修饰是指在RNA腺嘌呤第六位的氮原子上发生了甲基化,并调控其基因表达。该种修饰是人类m RNA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修饰方式,由特定的甲基转移酶催化形成,在去甲基化酶催化下去除修饰,并在识别蛋白读取m6A修饰所蕴含的信息下,把修饰信息转化为功能信号。在这些m6A甲基化酶的共同作用下,使RNA发生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动态变化,从而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物学功能。m6A修饰位点主要分布在转录起始、基因内部编码区和3’-UTR等重要功能区域。已有研究表明,m6A修饰参与细胞代谢调控、胚胎干细胞分化、昼夜节律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m6A修饰在免疫应答调控机制和炎症调控网络上被认为是T细胞稳态、细菌或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在SLE中,ALKBH5去甲基化酶已被报道是炎症反应标志物,YTHDF2识别蛋白与SLE疾病活动度有关,但仍需要深入探讨m6A修饰在SLE疾病中的作用机制。m6A修饰在疾病过程,乃至疾病治疗和预后都有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望成为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新干预靶点。然而,m6A修饰在SLE中的研究仍十分有限,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借助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Methylated RNA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ing,Me RIP-seq)技术建立SLE疾病m RNA的m6A修饰谱和表达谱,初步筛选m6A修饰相关m RNAs,并进行人群验证。对差异表达的m6A修饰相关m RNAs进行T细胞相关功能研究,初步揭示m RNA的m6A修饰在SLE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在建立的SLE疾病m RNAs表达谱中筛选目前已经报道的m6A甲基化酶,并选择m6A甲基转移酶进行人群验证。对差异表达的甲基转移酶进行功能研究,初步揭示m6A甲基转移酶在SLE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课题采用的是病例对照设计,研究共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建立SLE疾病中m RNAs的m6A修饰谱和表达谱在3例新发未服药的SLE患者和3例匹配的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利用Me RIP-seq建立m RNAs的m6A修饰谱和表达谱。对差异表达和差异修饰的m RNAs进行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和KEGG富集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以及关联分析,筛选4个潜在的m6A修饰相关m RNAs,即IFIT5、CSF3R、SP140和IFIH1。在表达谱中筛选目前已经报道的m6A甲基化酶,从中找出m6A甲基转移酶(METTL3、METTL14、METTL16和WTAP)。(2)第二阶段SLE患者与对照PBMC中m6A修饰相关m RNAs和甲基转移酶表达验证借助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q RT-PCR)技术,在108例SLE患者和110例对照的PBMC中进行4种m6A修饰相关m RNAs(IFIT5、CSF3R、SP140和IFIH1)和4种m6A甲基转移酶(METTL3、METTL14、METTL16和WTAP)的基因表达水平验证;结合临床信息,对差异表达的基因与SL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药物治疗等进行关联分析;借助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技术,在40例SLE患者和40例对照PBMCs中对差异表达的IFIT5和CSF3R以及甲基转移酶METTL3的蛋白水平进行验证。(3)第三阶段SLE患者与对照T细胞中m6A修饰相关m RNAs和METTL3表达验证借助q RT-PCR技术和WB实验在独立重新收集的32例SLE患者和32例对照T细胞中对在PBMC中差异表达的IFIT5、CSF3R和甲基转移酶METTL3的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进行T细胞验证;结合临床信息,分析了IFIT5、CSF3R和METTL3的表达水平与SLE临床特征和药用使用的相关性。(4)第四阶段细胞实验验证m6A修饰相关m RNA和METTL3对SLE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选用p LKD-CMV-EGFP-2A-Puro-U6-sh RNA干扰载体构建了IFIT5干扰的Jurkat细胞株,用p LKD-CMV-EGFP-2A-Puro-U6-sh RNA干扰载体构建了METTL3干扰的Jurkat细胞株,用p SLenti-EF1-EGFP-F2A-Puro-CMV-METTL3-WPRE过表达载体构建了METTL3过表达的Jurkat细胞株。借助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在Annexin V-PE和7-Amino-Actinomycin D双染色后检测IFIT5沉默、METTL3沉默和过表达后分别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用EDU检测IFIT5沉默、METTL3沉默和过表达后分别对Jurkat细胞在0 h、6 h、12 h和24 h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SLE疾病中m RNA表达谱和m6A修饰谱分析本课题通过Me RIP-seq建立了SLE疾病m RNA的表达谱和m6A修饰谱,发现SLE中m6A甲基化水平低于对照组。SLE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能检测到peaks峰的基因有6293个,有2137个差异peaks分布在1943个基因中,这些peaks峰集中分布在3’UTR和CDS交界处。在SLE病例中预测到了经典的Motifs(RRACH,R=A/G,H=A、T、C)。差异基因与差异peak关联分析后,从中筛选4个潜在的m6A修饰相关的m RNAs(IFIT5、CSF3R、SP140和IFIH1)进行验证。另外,在SLE疾病中发现m6A修饰酶共20种,其中验证了m6A甲基转移酶(METTL3、METTL14、METTL16和WTAP)。(2)SLE患者与对照PBMC中m6A修饰相关m RNAs和甲基转移酶表达情况在扩大样本人群的PBMC中验证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SF3R和IFIT5的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在SLE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CSF3R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下调(均有P<0.05),IFIT5的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上调(均有P<0.05)。与临床信息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在SLE患者白细胞减少时,IFIT5的表达水平上调(Z=-2.557,P=0.011),在抗SSB抗体阳性时表达降低(Z=-2.357,P=0.018),在患者服用羟氯喹药物组表达水平升高(Z=-2.913,P=0.004)。CSF3R的表达水平与SLE患者ESR水平呈负相关(rs=-0.217,P=0.042)。另外,与对照相比,4种m6A甲基转移酶(METTL3、METTL14、METTL16和WTAP)的表达水平在SLE患者中均表达下调(均有P<0.05)。其中,METTL16表达水平在SLE患者出现蛋白尿时降低(Z=-1.966,P=0.049);WTAP表达水平在SLE患者白细胞减少时升高(Z=-2.049,P=0.040)且在患者出现抗小核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 A)阳性时也升高(Z=-1.992,P=0.046);METTL3表达水平与SLE患者的CRP大小呈负相关(rs=-0.223,P=0.036);METTL3与WTAP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均有P<0.05);METTL14和METTL16的表达水平与SLE患者服用羟氯喹药物均存在统计学关联(均有P<0.05)。为了进一步验证甲基转移酶的功能,我们选择METTL3进一步验证。WB验证结果显示,METTL3在SLE患者PBMC中的蛋白水平比对照低。(3)SLE患者与对照T细胞中m6A修饰相关m RNAs和METTL3表达情况T细胞验证发现,与对照相比,IFIT5的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在SLE患者中依然是上调(均有P<0.05);CSF3R的蛋白水平在SLE患者中依然下调(P<0.05)。与临床信息关联研究结果显示,CSF3R的表达水平与SLE患者白细胞减少存在关联(Z=-2.014,P=0.044),同时与C3补体水平呈负相关(rs=-0.400,P=0.028)。IFIT5表达水平在SLE患者出现脓尿时升高(Z=-2.590,P=0.010),还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s=0.388,P=0.028)。与对照相比,METTL3在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仍然在SLE患者中下调(均有P<0.05)。与临床信息关联分析结果显示,METTL3在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抗ds DNA抗体存在统计学关联,在患者抗ds DNA抗体升高时表达水平降低(Z=-2.439,P=0.015),抗SSB/La阳性时表达水平同样降低(t=3.181,P=0.007),同时与SLE患者补体C3和C4水平均呈正相关(C3,rs=0.496,P=0.004;C4,rs=0.430,P=0.014)。(4)差异表达的m6A修饰相关m RNA和METTL3对T细胞的影响细胞实验结果显示,Jurkat细胞株慢病毒感染效率达到90%。与阴性对照相比,IFIT5基因干扰后Jurkat细胞凋亡比例上升(13.6%vs 24.0%),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与阴性对照相比,METTL3基因沉默后加速Jurkat细胞凋亡,尤其是细胞早期凋亡(21.2%vs 44.0%),同时Jurka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METTL3过表达后,Jurkat细胞凋亡速度变缓(18.6%vs 9.56%)且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结论(1)本课题发现,与对照相比,SLE疾病中m6A甲基化水平降低。m6A修饰peaks峰主要集中在终止密码子附近,同时在SLE病例中发现了经典的甲基化结合位点Motifs。研究初步揭示了m6A修饰可能参与SLE的疾病过程。(2)CSF3R和IFIT5在SLE中明显异常表达,其中IFIT5干扰后Jurkat细胞凋亡比例上升且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研究初步发现m6A修饰相关的m RNAs可能影响T细胞稳定性,但其中具体的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3)本课题发现,SLE疾病中存在多种m6A甲基化酶,其中包括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识别蛋白,因此m6A修饰可能动态调控SLE的疾病过程。甲基转移酶在SLE疾病中均呈现表达下调,其中METTL3与SLE患者临床指标和治疗药物均存在关联。对METTL3基因干扰和过表达后发现,METTL3表达下调会促进Jurkat细胞凋亡,抑制T细胞增殖能力。METLL3和其它差异表达的m6A甲基化酶在SLE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值得更深入探讨。

沈长兵[4](2020)在《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PsO)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DNAm)与PsO存在关联性,DNAm调控PsO易感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人群患PsO的风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sO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并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强关联,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近十多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在众多疾病和性状中被广泛利用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对GWAS数据进行插补计算(Imputation),可获得遗传位点覆盖面更大的基因组学数据,同时许多新的统计学方法被开发,使得后续数据分析和深入挖掘成为可能。研究目的:探索PsO是否对PsO患者皮损组织DNAm年龄产生影响。探寻PsO和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之间的遗传多效性位点和可能存在的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四种CVD(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卒中(Stroke)、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和六种心血管风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的强遗传关联变异与 PsO发病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中国汉族人群PsO DNAm数据(包含1 14份PsO患者皮损组织(Psoriastic lesional skin tissue,PP)、4 1 份 PsO 患者非皮损皮肤组织(Psoriastic non-lesional skin tissue,PN)和 62 份健康对照正常皮肤组织(Normal skin tissue,NN))、中国汉族人群PsO和SLEGWAS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前期开展的研究。欧洲人群PsO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美国密歇根大学James T Elder教授课题组,欧洲人群SLE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Timothy JVyse教授课题组,MS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国际多发性硬化症遗传学联盟(IMSGC),CD和UC GWAS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国际炎症性肠病遗传学联盟(IIBDGC)。欧洲人群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MS、CD和UC)的UK Biobank(UKBB)GWASs数据来源于哈佛-麻省理工Broad研究所 Benjamin Neale 实验室(http://www.nealelab.is/uk-biobank)。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IVs)数据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依据入选标准提取获得。使用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Multiple-tissue methylation clock model)、经验加权线性组合检验统计量(Empirical weighted linear combination test statistics,eLC)、用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MRA)和稳健调整轮廓评分(Robust Adjusted Profile Score,RAPS)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一)DNAm年龄分析结果:本研究证实了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在中国汉族人群皮肤组织中的良好适用性。对于PN和NN,计算的DNAm年龄与年代年龄呈显着正相关(Spearman’s p≥0.86,P<2.2E-16),年龄加速残差接近于0(P>0.15)。对于PP,DNAm年龄与年代年龄之间同样存在很强的相关性(Spearman’s p=0.78,P<2.2E-16),并且DNAm年龄加速残差与NN或PN皮肤组织接近(P>0.3)。此外,PP的DNAm年龄加速残差与PASI评分及相关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吸烟状态)均无相关性。研究还发现,在NN、PN和PP中分别存在100个、588个和8032个与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5)。这些与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存在重叠性,并且在3组(NN、PN和PP)之间以及与外部数据集具有一致的关联系数。值得关注的是,PP中的39个DNAm年龄相关的CpGs和2个时钟CpGs也在PsO中存在甲基化差异。PP与PN及PP与NN之间进行比较,分别确定301和881个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s(P<0.01),然而这些位点均没有达到FDR<0.05的显着阈值。(二)PsO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效性位点和共同发病通路探索结果:在欧洲人群中,LD-Hub计算结果显示PsO主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人体基本特征等存在显着遗传相关性。初筛阶段分析结果显示,PsO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显着位点/基因组学区域/独立位点数量分别为:SLE(1244/14/35)、RA(11535/16/114)、MS(10426/23/102)、CD(1175/22/73)和UC(97/1/11)。利用UKBB数据进一步验证,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被验证的独立位点数分别为:SLE(8)、RA(16)、MS(11)、CD(12)和 UC(7)。同时,对中国汉族人群PsO和SLE的GWASs Imputation数据进行双变量GWAS分析发现,MHC区域外仅SNP rs1887428(9号染色体,附近基因为JAK2,P dLC=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6.20E-09)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其他显着位点均为MHC区域位点且均来源于之前GWASs未显着的位点。利用DAVID和GSEA基于初筛阶段显着性潜在多效性位点进行通路分析,发现PsO与四种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MS和CD)可能共同存在的发病通路,主要涉及自身免疫、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相关通路及其他通路,且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三)PsO与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MRA结果:经过相应的入选标准筛选和一致性检验,分别纳入CHD、Stroke、HF、AF、HDL、LDL、TC、TG、DBP 和 SBP 的 29、26、10、131、83、63、75、50、121 和 105个SNPs作为IVs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TSMR)分析。水平多效性检验显示Stroke相关的遗传变异具有水平多效性。TSMR分析结果表明,遗传预测的CHD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显着性统计学意义(OR=1.20,95%CI:1.06-1.45,P=3.05E-03),SBP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提示性统计学意义(OR=1.51,95%CI:1.08-2.11,P=1.53E-02),其他暴露变量与PsO发病之间均无显着的遗传因果关系。对于Stroke,MR-PRESSO分析结果显示Stroke与PsO发病风险之间也不存在显着遗传因果关系。RAPS分析结果显示CHD(OR=1.21,95%CI:1.06-1.37,P=3.44E-03)和 HF(OR=1.72,95%CI:1.22-2.43,P=2.08E-03)与PsO发病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SBP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提示性统计学意义(OR=1.53,95%CI:1.09-2.14,P=1.30E-02)。CHD、HF 和 SBP 的 IVs 均无显着异质性,留一法分析显示出CHD、HF和SBP对PsO具有持续显着因果影响,支持了TSMR和RAPS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论:本研究表明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在中国汉族人群皮肤组织中适用性良好。在PN和PP中未观察到DNAm年龄的显着变化,且相关特征和DNAm年龄加速残差之间缺乏关联性。因此,由PsO引起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DNAm改变可能不影响PsO皮肤组织的生物学年龄。发现PsO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存在一些多效性位点和可能共同涉及的发病通路,研究结果可以部分解释PsO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并存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sO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发病机理。采用MR方法发现CHD和HF与PsO风险具有显着因果关系,SBP与PsO发病风险具有提示性因果关系,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sO和CVD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遗传学关联,进一步对PsO患者共存疾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管理。

李莉[5](2020)在《云南省系统性红斑狼疮空间聚集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流行因地区而存在着差异,本研究运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探索云南省SLE患病的分布情况,旨在发现云南省SLE患病的高发地区,并进一步分析SLE患病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云南省SLE流行病学特点,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方 法]收集2009年至2018年云南省SLE患者病例,建立云南省SLE病例地理信息数据库,联合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扫描统计量方法分析云南省SLE患病的空间分布情况;对高患病聚集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人群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SLE患病的影响因素。[结 果]1.云南省各县(市、区)SLE患病存在着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即存在空间聚集现象。2.云南省SLE患病的空间分布呈现高-高聚集、高-低聚集和低-低聚集三种聚类方式。3.云南省以下地区呈现出SLE的高聚集性:昆明市的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东川区、晋宁区、安宁区、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曲靖市的会泽县、马龙区、沾益区、麒麟区和宣威市;楚雄州的禄丰县;玉溪市的易门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丽江市的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普洱市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4.昆明市和迪庆藏族自治州SLE的患病呈现明显的高聚集性。5.长期居住于高海拔地区是SLE患病的危险因素,居住海拔大于等于3000米患病的风险增加(OR 8.640,95%CI 1.029-72.564)。[结 论]1.云南省SLE的患病存在空间聚集性现象;2.昆明市和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SLE患病的高聚集地区;3.海拔高度是影响SLE患病的危险因素,海拔高度大于等于3000米患病的风险增加。

吴家慧[6](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类型,探讨SLE患者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为把“辨病-辨体-辨证”这一诊疗模式有效地运用到临床上进行个体化诊疗,提高SLE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提高参考。方法:对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完成临床信息采集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获取患者基本信息、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证候及中医体质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SLE患者证候与其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04例,发现SLE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于20-40岁之间,男女比例接近1:14,总发病人群以育龄期女性为主;2.104例SLE狼疮患者中,中医证候类型总体构成不同,患者证候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虚肝旺证、气滞血郁证、热毒炽盛证;中医证候类型与年龄相关,气滞血郁证患者平均年龄在各证型中最大,次之为脾肾阳虚证,气滞血郁证患者平均年龄比阴虚内热证、脾虚肝旺证患者平均年龄大(P>0.05);3.104例SLE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总体构成不同,患者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居多,以阴虚质、血瘀质、阳虚质多见;中医体质类型与患者年龄相关,16-30岁年龄段多见阴虚质、平和质与血瘀质,31-48岁年龄段多见阴虚质、血瘀质与阳虚质,49-65 岁年龄段多见阳虚质与血瘀质;中医体质类型还与病程长短相关,病程在 1 年或 1年以内的患者体质类型分布没有差异性,2-5年病程者体质分布以阴虚质、血瘀质与阳虚质多见,6-9年病程者体质分布以阴虚质、气虚质与阳虚质多见,10年以上病程者体质分布以血瘀质、阳虚质与阴虚质多见;4.经统计学分析,104例SLE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虚内热证患者中阳虚质为易感体质,脾肾阳虚证患者中阳虚质为易感体质,脾虚肝旺证患者中气虚质为易感体质。结论:1.SLE患者证型以阴虚内热证多见,证候分布与年龄有相关性。2.SLE患者体质以阴虚质为主,其次是血瘀质和阳虚质;其体质类型与年龄、病程具有相关性。3.SLE患者中医证候与体质具有相关性,阴虚内热证患者中阳虚质为易感体质,脾肾阳虚证患者中阳虚质为易感体质,脾虚肝旺证患者中气虚质为易感体质。两者的关系为辨病-辨体-辨证学说提供临床依据,为临床确立相应的预防、治疗、用药原则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梁函[7](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1.基于构建SLE患者临床数据库的现实需求,设计和开发SLE患者信息登记系统,从而为SLE临床医学研究的提供数据平台。2.应用信息登记系统收集SL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一个单中心的回顾性队列并开展队列随访。3.通过对SLE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情况以及疾病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指导SLE临床实践、改善SLE患者预后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1.本研究运用文献复习法、案例分析法、专家会议法、结构化方法以及快速原型法,编制了临床资料调查表和系统需求说明书,并以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为基础,C#作为编程开发语言,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应用开发平台,SQL Server2008作为系统数据库,进行SLE患者信息登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2.我们通过安徽省立医院的病历检索系统,以SLE的疾病编码(M32.9)作为主要关键词,并限制入院时间在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之间,检索所有SLE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记录。然后,我们按照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逐一对比并除去重复,形成了最终纳入队列的SLE住院患者名单。最后,我们应用已有的SLE信息登记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建立SLE住院患者回顾性队列。3.本研究基线以及随访资料的组间比较中,数值型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类别型变量的组间比较则选择卡方(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检验。4.本研究采用无监督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选择离差平方和法,使用平方Euclidean距离算法,对SLE住院患者队列的九种自身抗体指标开展聚类分析。5.本研究以百分位数P25和P75作为截点,将SLE住院患者首诊住院天数分为三组,即小于P25、P25-P75以及大于P75,并采用Ordinal回归模型探索SLE住院患者队列首诊长期住院的影响因素。此外,我们还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SLE住院患者队列伴发PAH以及SS的影响因素。6.本研究的随访观察终点设为2018年12月31日,我们通过电话随访获取SLE患者的结局资料,并将有明确结局的SLE患者纳入随访资料的统计描述及分析。7.本研究应用Possion回归模型探索SLE住院患者队列累计多次住院的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SLE住院患者队列死亡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制订了临床资料调查表和系统需求说明书,确定SLE临床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资料、诊断确认、入院出院、实验室指标、伴发疾病、活动评分、损伤指数和临床治疗共计9个资料收集模块,系统需求功能包括角色创建、权限分配、患者登记、病历录入、核查复核以及数据导出共计6大系统功能模块,最终完成SLE患者信息登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2.本研究共计纳入620名SLE住院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是10-84岁,诊断年龄与发病年龄的分布整体一致并稍有延迟。其中,男性48人(7.7%),女性572人(92.3%),男女之比约为1:12。早发型、成年型以及晚发型SLE患者的人数分别为72人(11.6%)、464人(74.8%)以及84人(13.6%)。男性患者有较高的可能性出现血肌酐升高、狼疮肾炎,有较低的可能性出现HGB减少、ESR升高、肺动脉高压。早发型患者的文化程度较低,出现抗SSA抗体阳性的可能性较低,但是现补体C3降低的可能性较高,SLEDAI-2K活动评分也较高。晚发型患者的文化程度也较低,较高可能出现浆膜炎和eGFR降低,但出现抗RNP抗体阳性以及抗SSA抗体阳性的可能性较低。此外,晚发型患者较高可能合并糖尿病、脑卒中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然而,晚发型患者的SLEDAI-2K活动评分较低。3.SLE住院患者自身抗体的聚类分析中,抗Sm和抗RNP抗体为一类,抗SSA和抗SSB抗体为一类,抗dsDNA、抗核小体和抗C1q抗体为一类,抗rRNP和抗磷脂抗体为一类。抗Sm抗体、抗RNP抗体与SLE患者的皮肤粘膜损害呈显着性正向关联。抗SSA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与SLE患者的肌肉骨骼损害呈显着性正向关联,而抗SSA抗体与SLE患者的胃肠损害呈显着性负向关联。此外,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与SLE患者的肾脏、血液损害呈显着性正向关联,而与眼部损害呈显着性负向关联。抗磷脂抗体与SLE患者的肾脏损害呈显着性负向关联。4.神经精神损害(OR=3.177,95%CI:1.540-6.554)、胃肠损害(OR=2.168,95%CI:1.217-3.865)、CRP升高(OR=1.770,95%CI:1.201-2.607)、使用免疫抑制剂(OR=2.234,95%CI:1.523-3.277)以及高SLEDAI-2K活动评分(OR=1.068,95%CI:1.030-1.109)是SLE住院患者首诊长期住院的危险因素,而拥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OR=0.503,95%CI:0.283-0.894)、抗RNP抗体阳性(OR=0.683,95%CI:0.490-0.953)以及使用羟氯喹(OR=0.500,95%CI:0.251-0.984)是可能的保护因素。5.SLE住院患者中,PAH伴发者以女性多见,更高可能出现浆膜炎、免疫球蛋白IgG升高和高SLICC/ACR损伤指数,而更低可能出现口腔溃疡。SS伴发者的年龄一般较大,更高可能出现关节炎、免疫球蛋白IgM升高、抗SSA抗体阳性以及抗SSB抗体阳性,而更低可能出现抗C1q抗体阳性,SLEDAI-2K活动评分也较低。6.本研究共计获得526名住院患者的结局资料,有效随访率为84.9%。此外,还检索到242名SLE住院患者的449条入院记录,年均入院率为18%。感染、狼疮损害和狼疮活动是SLE患者主要的入院原因。男性患者更高可能由于感染而入院,早发型患者更高可能由于狼疮损害、狼疮活动而入院,晚发型患者也更高可能由于狼疮损害而入院,并且由于其他伴发疾病入院的比例也更高。拥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RR=2.307,95%CI:1.579-3.374)、抗核小体抗体阳性(RR=1.370,95%CI:1.087-1.726)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RR=1.137,95%CI:1.027-1.259)是SLE住院患者队列累计多次住院的危险因素,而抗SSA抗体阳性(RR=0.784,95%CI:0.647-0.950)以及使用羟氯喹(RR=0.593,95%CI:0.440-0.801)是可能的保护因素。7.随访研究显示,526名SLE住院患者中,存活497人(95.5%),死亡29人(5.5%)。感染(37.9%)和狼疮脑病(27.6%)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SLE住院患者队列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4%、95.5%和94.6%。男性与女性SLE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714),早发型与成人型SLE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也无显着差异(P=0.394),而晚发型SLE患者的累积生存率较低(P=0.003)。诊断年龄较大(HR=1.020,95%CI:1.001-1.041)、神经精神损害(HR=4.291,95%CI:1.920-9.593)、心脏呼吸损害(HR=2.680,95%CI:1.182-6.072)、血小板减少(HR=4.240,95%CI:1.912-9.404)、eGFR降低(HR=4.240,95%CI:1.644-10.932)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HR=1.804,95%CI:1.331-2.446)是SLE住院患者队列死亡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1.SLE信息登记系统的构建,满足建立SLE临床数据库的现实需求,使得本研究初始阶段的目标基本实现。此外,SLE信息登记系统仍需进一步的模块扩展和升级。2.SLE住院患者的基线特征在性别、发病年龄别上存在差异。男性患者更易出现肾脏损害,而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贫血和肺动脉高压。早发型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较高,而晚发型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较低,但更易伴发浆膜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系统损害也较重。3.SLE住院患者的自身抗体与系统损害之间存在关联性,自身抗体指标之间也存在聚集性,可为辅助疾病诊断、预测系统损害提供有益线索。4.SLE住院患者首诊住院天数以及累计住院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羟氯喹在SLE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积极治疗系统损害、预防继发感染也是SLE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潜在目标。5.SLE住院患者中,PAH、SS伴发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特征,对于提高疾病早期诊断、预防疾病继发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SLE住院患者队列的年均入院率为18%。感染、狼疮损害和狼疮活动是SLE住院患者主要的入院原因,入院原因在SLE住院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7.感染和狼疮脑病是SLE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SLE住院患者队列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均超过90%,男性与女性患者、早发型与成人型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无显着差异,而晚发型患者的累积生存率较低。诊断年龄较大、神经精神损害、心脏呼吸损害、血小板减少、eGFR降低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是SLE住院患者队列死亡预后的危险因素。8.SLE信息登记系统能够为临床研究提供标准化、多样化的数据资料,继续开展多中心的回顾性或前瞻性队列研究,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刘天美[8](2018)在《IL-10和TAG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免疫性疾病,该病好发于育龄期的女性,其临床表现广泛,皮肤、关节、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都存在着炎症,同时伴有抗核抗体的产生。SLE的发病机制可能和T细胞和B细胞免疫失调有关,其中B细胞过度活跃,从而产生自身抗体。SLE发病除了和环境有关外,遗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SLE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最近的GWAS报道了多个易感基因,其中白介素10(IL-10)基因与亚洲、非洲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具有关联性。T细胞活化的GTP酶激活蛋白(T-cell activation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TAGAP)基因和T淋巴细胞活化有关,已有多个文献报道TAGAP是欧洲、非洲以及中国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易感基因,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该基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的遗传风险。因此,本研究基于这两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了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方法:本实验采用的500例正常对照样本和5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样本均来自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利用巢式PCR-RFLP对四个SNP位点(rs1800890,rs1800872,rs1738084和rs21389)进行基因分型,并用SPA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L-10基因rs1800872的基因型CC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3),是SLE的保护性因素(OR=0.465);性别分层分析中,女性组基因型CC存在显着性差异(P=0.038;OR=0.444)。TAGAP基因rs1738074基因型GG有显着性差异(P=0.02),是SLE的保护因素(OR=0.696);等位基因G有显着性差异(P=0.007,OR=0.79),是SLE的保护性因素;在性别分层分析中,女性组基因型GG和等位基因G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IT-10基因rs1800890和TAGAP基因rs212389未检测到显着性。结论:IL-10基因的SNP位点rs1800872和TAGAP基因的SNP位点rs1738074可能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

邹延峰[9](2011)在《安徽省农村人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及其环境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SLE已成为我国女性中继乳腺癌之后的又一重大疾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和欧洲相继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SLE流行病学调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多项SLE流行病学调查,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很难代表自然人群,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SLE流行病学调查。同时,SL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SLE的发病是遗传、环境、行为方式及社会心理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目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热衷于寻找SLE的易感基因,但SLE的遗传度仅为40%60%,环境因素必然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除了紫外线和某些药物接触已明确为SLE的诱发因素外,其它许多环境因素是否与SLE发病有关,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大人群调查安徽省农村人口SLE的患病率,并探讨安徽省农村人口SLE发病的环境相关因素,为了解SLE的流行情况,阐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筛选易感人群以及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我们在安徽省多个县、市(区)开展了SLE流行病学调查。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得安徽省农村人口SLE的患病率。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现场,第一阶段随机抽取安徽省11个地区(1个县级市、2个市辖区和8个县),第二阶段再从以上地区随机抽取15%左右的行政村作为研究现场。SLE病例的确定通过两阶段筛选方法确定,第一阶段由基层村医带领课题组调查员入户筛选出确诊和疑似的SLE患者,第二阶段由临床风湿科专家进一步集中确认确诊和疑似SLE病人。同时收集常住人口信息,从而获得安徽省农村人口SLE的患病率以及SLE患病率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和地区分布。第二部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SLE发病的环境相关因素。260名病例来源于横断面调查获得的SLE患者,并选取260例正常对照进行研究。所有病例均依据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的SLE分类标准确诊,对照来源于排除了可能患有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之外的人群。对病例组和对照组使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和生育情况、生活方式和个人习惯、居住情况、社会心理因素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SLE的发病环境相关因素及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抽取439个行政村,调查了1,253,832人,确诊SLE患者471例(男性41例,女性430例),得出安徽农村人口SLE的粗患病率为37.56/10万(95%CI:34.17/10万40.96/10万),以2000年安徽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为标准人口分布,标化后患病率为36.03/10万(95%CI:35.54/10万36.51/10万)。(2)SLE患病率性别之间存在差异(χ2=340.64,P<0.0001),男性粗患病率为6.39/10万(95%CI:4.43/10万8.34/10万),女性粗患病率为70.28/10万(95%CI:63.64/10万76.93/10万),标化后男性患病率为6.17/10万(95%CI:5.89/10万6.45/10万),标化后女性患病率为67.78/10万(95%CI:66.83/10万68.73/10万),SLE患病率的男女性别比约为1:11。(3)SLE患病率存在年龄差异(χ2=261.05,P<0.0001),以40~50岁年龄组最高,为88.66/10万(95%CI:74.13/10万103.18/10万),10岁以下组最低,为1.82/10万(95%CI:0/10万3.89/10万)。男性患病高峰在4050岁,此年龄段共确诊9例SLE患者,占整个男性病人的21.95%,患病率为10.70/10万(95%CI:3.71/10万17.70/10万);女性患病高峰也在4050岁,此年龄段共确诊134例SLE患者,占整个女性病人的31.63%,患病率为173.54/10万(95%CI:144.18/10万202.90/10万)。(4)不同地区患病率存在差异,患病率皖北高于皖中,皖中高于皖南,但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χ2=2.32,P=0.314)。皖北地区患病率为40.49/10万(95%CI:34.92/10万46.05/10万);皖中地区患病率为36.68/10万(95%CI:31.31/10万42.05/10万);皖南地区患病为33.66/10万(95%CI:26.67/10万40.65/10万)。(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个环境因素与SLE的发病之间有关联:出生情况(OR=16.970, 95%CI=5.19355.454, P<0.0001)、月经情况(OR=2.131, 95%CI=1.2853.536, P=0.003 )、初潮年龄( OR=0.724, 95%CI=0.6400.818, P<0.0001)、首次分娩年龄(OR=1.378, 95%CI=1.2471.521, P<0.0001)、吸烟(OR=3.756, 95%CI=1.8717.540, P=0.0002)、饮酒(OR=2.676, 95%CI=1.4774.848, P=0.001)、好食甜食(OR=3.906, 95%CI=2.6515.754, P<0.0001)、食油情况(相对于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油各半,食用动物油:OR=2.117, 95%CI=1.0924.104, P=0.026)、口味(相对于中等口味,淡口味:OR=2.433, 95%CI=1.5803.749, P<0.0001)、食肉情况(相对于肥瘦各半,瘦肉:OR=1.477, 95%CI=1.0202.138, P=0.039,肥肉:OR=2.883, 95%CI=1.5165.481, P=0.001)、食水果情况(OR=0.503, 95%CI=0.3540.713, P=0.0001)、好食刺激性食物(OR=1.510, 95%CI=1.0012.277, P=0.049)、经常食用蘑菇(OR=2.946, 95%CI=2.0204.298, P<0.0001)、好食烫的食物(OR=5.314, 95%CI=2.16713.029, P=0.0003)、经常接触紫外线(OR=2.249, 95%CI=1.5533.258, P<0.0001 )、睡眠质量( OR=3.775, 95%CI=2.1526.621, P<0.0001)、参加体力劳动情况(OR=2.764, 95%CI=1.9343.950, P<0.0001)、住房类型(相对于砖瓦房,土坯房:OR=3.220, 95%CI=1.2328.411, P=0.017)、饮水类型( OR=3.634, 95%CI=2.4485.395, P<0.0001 )、噪声源( OR=3.638, 95%CI=1.8087.318, P=0.0003 )、居住地(相对于城郊,平原: OR=0.519, 95%CI=0.3220.839, P=0.007 )、生活紧张( OR=6.763, 95%CI=2.97415.380,P<0.0001)、重大负性生活事件(OR=5.182, 95%CI=3.1448.540, P<0.0001)、性格( OR=2.511, 95%CI=1.4374.386, P=0.001 )、信教情况( OR=2.527, 95%CI=1.0306.200, P=0.042 )、遇到急难情况得到帮助情况( OR=0.667, 95%CI=0.4570.937, P=0.035)以及接种乙肝疫苗(OR=1.951, 95%CI=1.3452.823, P=0.0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情况(OR=4.810, 95%CI=1.26018.358, P=0.021)、好食甜食(OR=2.459, 95%CI=1.4804.086, P=0.0005)、食油情况(相对于植物油和动物油各半,植物油:OR=0.574, 95%CI=0.3380.975, P=0.040)、口味(相对于中等口味,咸口味:OR=1.425, 95%CI=0.8052.524, P=0.015)、食肉情况(相对于肥瘦各半,瘦肉:OR=1.906, 95%CI=1.1303.216, P=0.015,肥肉:OR=2.433, 95%CI=1.0335.731, P=0.041 )、经常接触紫外线( OR=1.711, 95%CI=1.0082.904, P=0.046 )、睡眠质量( OR=2.804, 95%CI=1.3835.686, P=0.004)、参加体力劳动情况(OR=2.930, 95%CI=1.5785.439, P=0.0007)、饮水类型(OR=3.255, 95%CI=1.8195.824, P<0.0001)、居住地(相对于城郊,平原:OR=0.458, 95%CI=0.2370.884, P=0.019 )、重大负性生活事件( OR=2.305, 95%CI=1.1984.435, P=0.012)、接种乙肝疫苗(OR=3.058, 95%CI=1.7285.411, P=0.0001)、月经情况(OR=2.422, 95%CI=1.1655.037, P=0.017)、初潮年龄(OR=0.714, 95%CI=0.5960.856, P=0.0003)以及首次分娩年龄(OR=1.193, 95%CI=1.0491.335, P=0.007)与SLE的发病之间有关联。(7)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食肉情况与缺乏体力劳动(OR=81.288, 95%CI=1.6004129.204, P=0.028 )以及饮水类型与接触紫外线( OR=5.355, 95%CI=1.51218.957, P=0.009)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安徽省农村人口SLE的粗患病率为37.56/10万,标化患病率为36.03/10万。安徽省农村人口SLE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出生情况、好食甜食、食油情况、口味、食肉情况、经常接触紫外线、睡眠质量、参加体力劳动情况、饮水类型、居住地、重大负性生活事件、接种乙肝疫苗、月经情况、初潮年龄以及首次分娩年龄可能为安徽省农村人口SLE发病的环境相关因素。

彭春林[10](2010)在《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若干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慢性非传染性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单纯病例研究及家系相关性研究设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国长江以南汉族女性人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 CTLA-4)、程序性细胞凋亡1 (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CD1)、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 MECP2)基因的多态性,以及CTLA-4、PDCD1基因多态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SLE的相关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如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CTLA-4、PDCD1基因多态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一)、系统性红斑狼疮CTLA-4、PDCD1基因多态性研究1.病例组与对照组CTLA-4基因启动子区-318位点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248,P=0.325;χ2=0.80,P=0.370)。2.病例组与对照组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位点基因型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9.300,P=0.010),以CC基因型为参照,携带TC基因型者,其SLE患病风险升高(OR=2.004,95%CI:1.013-3.968),携带TT基因型者,其SLE患病风险也升高(OR=2.953,95%CI:1.451-6.010);病例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χ2=9.110,P=0.003),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1.664,95%CI:1.194-2.318)。3.病例组与对照组PDCD1基因PD1.2位点基因型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0.596,P<0.001),以AA基因型为参照,携带AG基因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升高(OR=2.917,95%CI:1.780-4.780),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也升高(OR=3.111,95%CI:1.284-7.537);病例组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χ2=17.000,P<0.001),提示G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2.121,95%CI:1.479-3.042)。4.病例组与对照组PDCD1基因PD1.5位点基因型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235,P=0.027),以CC基因型为参照,携带TC基因型者,其SLE患病风险升高(OR=1.681,95%CI:1.039-2.718);病例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χ2=6.020,P=0.014),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1.661,95%CI:1.105-2.496)。5.病例组与对照组PDCD1基因PD1.6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658,P=0.022),以AA基因型为参照,携带AG基因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升高(OR=1.756,95%CI:1.085-2.841);病例组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χ2=7.070,P=0.008),提示G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1.698,95%CI:1.147-2.514).6.连锁不平衡检验显示,病例和对照人群CTLA-4基因-1722位点与-318位点等位基因之间未见连锁不平衡(D’=0.363,P>0.05):PDCD1基因PD1.2与PD1.5位点及PD1.2与PD1.6位点等位基因两两之间呈不完全连锁不平衡(D’=0.195,P<0.05:D’=0.035,P<0.05)。7.单倍型在病例与对照组的分布分析结果提示,由PD1.2G/A.PDl.5C/T. PD1.6G/A等位基因组成的A-C-A.G-T-A及G-C-G单倍型均与SLE有关,其他单倍型未发现显着性。在相加遗传模型中,G-T-A与G-C-G单倍型均与SLE相关(β=1.6619,Z=3.4976,P=0.0005,OR=5.2693;β=1.5567,Z=2.8338,P=0.0046,OR=4.7431),提示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携带G-T-A和G-C-G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均升高;在显性模型中,G-T-A与G-C-G单倍型也均与SLE相关(β=1.5799,Z=3.9499,P=0.0001,OR=4.8545;β=1.5722,Z=3.5024,P=0.0005,OR=4.8172),提示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携带G-T-A和G-C-G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升高;在隐性遗传模型中,A-C-A单倍型与SLE呈负相关(β=-0.8062,Z=-3.0525,P=0.0023,OR=0.4466),提示以不具有A-C-A单倍型为参照,携带A-C-A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明显降低。且上述三个遗传模型中以相加模型最优(AIC值最小)。(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多态与环境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遗传因素方面,在相加遗传模型中,CTLA-4基因-1722位点TT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照)以及PD1.6位点AG基因型(以AA基因型为参照)均与SLE易感性有关;在显性遗传模型中,仅PD1.6位点AG或GG基因型(以AA基因型为参照)与SLE易感性有关;在隐性遗传模型中,仅CTLA-4基因-1722位点TT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照)与SLE易感性有关。而在环境因素方面,冻疮史、居住环境潮湿史、光敏感史、紫外线暴露史、麻疹史及有害物质接触史在上述3种遗传模型中均为SLE的危险因素。且上述3个模型中以相加模型最优(AIC最小)。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遗传因素方面,在相加遗传模型中,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PDCD1基因的G-T-A与G-C-G单倍型均与SLE易感性有关;在显性遗传模型中,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PDCD1基因G-T-A与G-C-G单倍型也均与SLE易感性有关;在隐性遗传模型中,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PDCD1基因A-C-A单倍型与SLE呈负相关,提示A-C-A可能为SLE的保护单倍型;A-T-G单倍型与SLE的相关性在3个模型中均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而在环境因素方面,冻疮史、居住环境潮湿史、光敏感史、紫外线暴露史、麻疹史及有害物质接触史在上述3种遗传模型下均为SLE的危险因素。且上述3种模型种以相加模型最优(AIC值最小)。(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多态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1.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生物学通路上可能存在凋亡相关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而未发现凋亡基因间及环境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在由CTLA-4基因-1722位点、PDCD1基因PD1.6位点、紫外线暴露史及年龄构建的模型中,按最优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在相加遗传模型中,CTLA-4-1722位点TT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存在交互作用,OR值为4.744(95%CI:1.037-21.737);且TC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也存在交互作用,OR值为4.973(95%CI:1.110-22.287);在PD1.6位点,GG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存在交互作用,OR值为3.199(95%CI:1.023-10.004),而AG基因型未发现交互作用。在显性遗传模型中,CTLA-4-1722位点的TT或TC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存在交互作用,OR值为4.874(95%CI:1.119-21.242);而在PD1.6位点基因型未发现交互作用。在隐性遗传模型中,CTLA-4-1722位点基因型未发现交互作用;PD1.6位点GG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间存在交互作用,OR值为3.714(95%CI:1.235-11.179)。2.基因多态与环境危险因素间交互作用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从基因型角度,仅在相加遗传模型中,发现CTLA-4基因-1722位点TT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上的交互作用(β=3.250,P=0.041),其他遗传模型中未发现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的交互作用,其他基因多态与环境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也未见统计学上的显着性:从单倍型角度,不同遗传模型中的基因多态与环境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也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着性。二、系统性红斑狼疮MECP2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一)、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人群为基础的相关性研究1.病例组与对照组MECP2基因rs2239464位点基因型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902,P=0.009),以AG和GG基因型为参照,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其患病风险升高(OR=2378,95%CI:1.246-4.537);病例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z2=6.73,P=0.009),提示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2.170,95%CI:1.196-3.937).2.病例组与对照组MECP2基因rs2075596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4.432,P<0.001),以AG和GG基因型为参照,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其患病风险升高(OR=3.259,95%CI:1.772-5.995);病例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χ2=14.16,P<0.001),提示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2.807,95%CI:1.613-4.884).3.连锁不平衡检验显示,病例和对照人群MECP2基因rs2239464与rs2075596位点等位基因之间呈不完全连锁不平衡(D’=0.19,P<0.05)。4.单倍型在病例与对照组的分布分析结果提示,由MECP2基因rs2239464A/G与rs2075596A/G等位基因组成的A-A及G-G单倍型与SLE有关,其余单倍型未见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在相加遗传模型中,A-A为SLE的危险性单倍型(β=1.0038, Z=2.7300, P=0.0063,OR=2.7286),提示以不具有A-A单倍型为参照,携带A-A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升高;在显性遗传模型下,G-G为SLE的保护性单倍型(β=-0.9080, Z=-2.4191, P=0.0156, OR =0.4033),提示以不具有G-G单倍型为参照,携带G-G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降低;在隐性遗传模型下,A-A为SLE的危险性单倍型(β=1.0076,Z=3.5349,P=0.0004,OR=2.739),提示以不具有A-A单倍型为参照,携带A-A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升高。且上述模型中以相加遗传模型最优。(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相关性研究1. MECP2基因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表明,在父母双亲至少一方为杂合子的家系中,rs2239464位点A等位基因由杂合子父母向SLE患病子女的传递未见显着增加(χ2=0.2,P>0.05);单个位点家系关联性检验(family-based association test, FBAT)分析显示,在相加模型及隐性遗传模型中均提示rs2239464位点A等位基因与SLE易感性无关(Z=0.447, P=0.655; Z=0.447, P=0.655);2. MECP2基因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表明,在父母双亲至少一方为杂合子的家系中,rs2075596位点A等位基因由杂合子父母向SLE患病子女的传递显着增加(z2=6,P<0.05);单个位点FBAT分析显示,在相加模型及隐性遗传模型中均表明rs2075596位点A等位基因增加SLE发病风险(Z=2.646,P=0.008;Z=2.646,P=0.008),提示rs2075596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是SLE的保守易感等位基因。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疾病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SLEDAI评分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3.6 不良反应的比较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SLE的认识
    4.2 中医对SLE的认识
    4.3 导师对SLE的诊疗经验
    4.4 清热凉血祛瘀方药探析
    4.5 研究结果分析
5 小结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联合多组学数据揭示SLE的发病机制及其在不同性别中的异质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方案
研究一:联合GWAS和eQTL数据揭示SLE中调控干扰素的关键基因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
        2.3 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2.4 实验方法
        2.5 质控和数据分析
    3.结果
        3.1 基本质控和GWAS-meta分析
        3.2 SMR分析
        3.3 差异表达分析和qPCR验证
    4.讨论
    5.结论
研究二:蛋白组学研究揭示不同性别SLE发病机制的异质性
    1.引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
        2.3 主要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2.4 实验方法
        2.5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临床样本资料
        3.2 蛋白定量总览
        3.3 差异表达蛋白
        3.4 女性SLE的蛋白组学特征
        3.5 男性SLE的蛋白组学特征
        3.6 男性 SLE与女性 SLE的蛋白组学差异
        3.7 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
        3.8 血浆验证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课题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m6A修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SLE 患者 T 细胞相关基因 mRNA 的 m6A 修饰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与标本收集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第一阶段 SLE 患者 PBMC 中 mRNAs m6A 修饰谱和表达谱的建立
        3.2 第二阶段 SLE 患者 PBMC 中 m6A 修饰相关 mRNAs 的 qRT-PCR 和 western blot验证
        3.3 第三阶段 T 细胞中 m6A 修饰相关 mRNAs 的 qRT-PCR 和 western blot 验证
        3.4 第四阶段 m6A 修饰相关 mRNAs 的功能研究
    4 讨论
第二部分 SLE患者中m6A甲基化酶的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第一阶段 SLE 患者 PBMC 中 m6A 甲基化酶的检测
        3.2 第二阶段 T 细胞中 m6A 甲基转移酶 METTL3 的 qRT-PCR 和 Western Blot 验证
        3.3 第三阶段 METTL3 的相关功能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m6A 修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附件

(4)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正常皮肤组织和银屑病皮损组织DNA甲基化年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样本和数据集描述
        2.2 DNAm年龄的计算
        2.3 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鉴定
        2.4 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
    3 结果
        3.1 正常皮肤组织的DNAm年龄
        3.2 PsO皮损组织的DNAm年龄
        3.3 相关特征和DNAm年龄加速残差相关性分析
        3.4 与皮肤组织DNAm年龄相关的CpGs
        3.5 外部数据评估结果一致性
        3.6 差异性甲基化CpGs与DNAm年龄相关CpGs比较分析
        3.7 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s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银屑病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效性位点和共同发病通路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集来源
        2.2 统计学方法
        2.2.1 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分析
        2.2.2 LD-Hub
        2.2.3 多表型GWAS遗传多效性分析
        2.3 注释工具和软件
        2.4 基因集富集和通路分析
        2.5 FUMA GWAS
    3 结果
        3.1 PsO与其他疾病/特征之间的遗传相关性
        3.2 初筛阶段数据分析结果
        3.3 初筛阶段显着独立位点验证分析
        3.4 中国汉族人群PsO与SLE潜在多效性位点探索
        3.5 PsO与四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发病通路分析
        3.6 基因集富集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三部分: 银屑病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概要
        2.2 IVs选择条件和要求
        2.3 孟德尔随机多效性残差总和和离群值检验
        2.4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2.5 稳健调整轮廓评分
        2.6 敏感性分析
    3 结果
        3.1 IVs的选择和评估
        3.2 一致性分析
        3.3 IVs水平多效性评估
        3.4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3.5 稳健调整轮廓评分
        3.6 MR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 银屑病与伴随疾病: 从流行病学到遗传学
    1 相关术语
    2 PsO与伴随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 PsO与伴随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3.1 共同或差异性易感基因
        3.2 共同或差异性遗传学发病通路
    4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云南省系统性红斑狼疮空间聚集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SLE空间聚集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SLE患病高聚集性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SLE的中医研究概况
        1.1.1 历史源流
        1.1.2 病因病机
        1.1.3 证候分型
        1.1.4 中医治疗方法简介
    1.2 SLE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2.1 概述
        1.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3 诊断标准
        1.2.4 治疗方法
    1.3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1.3.1 体质的概念及发展
        1.3.2 体质的分类
        1.3.3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1.3.4 体质与证候关系的临床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病例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问卷的格式和内容设计
        2.2.2 调查方式
    2.3 判定标准
        2.3.1 中医证候标准
        2.3.2 中医体质标准
    2.4 统计分析
        2.4.1 数据管理
        2.4.2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信息
        3.1.1 性别、婚姻状态、过敏史与家族史
        3.1.2 年龄与发病年龄
        3.1.3 病程
    3.2 证候分布
        3.2.1 SLE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3.2.2 不同证型SLE患者年龄分布
        3.2.3 不同证型SLE患者病程分布
    3.3 体质
        3.3.1 SLE体质分布情况
        3.3.2 不同体质类型SLE患者年龄分布
        3.3.3 不同体质类型SLE患者病程分布
    3.4 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3.4.1 总体分布
        3.4.2 热毒炽盛证
        3.4.3 阴虚内热证
        3.4.4 脾肾阳虚证
        3.4.5 脾虚肝旺证
        3.4.6 气滞血郁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本组SLE患者的一般情况
    4.2 本组SLE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规律分析
    4.3 本组SLE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及规律分析
    4.4 SLE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体质的相关性探讨
    4.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系统性红斑狼疮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SLE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基于B/S结构模式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SLE信息登记系统临床应用——单中心的队列研究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1997年ACR修订的SLE诊断标准
附件二 2012年SLICC制订的SLE诊断标准
附件三 SLE活动指数(SLEDAI-2K)评分表
附件四 SLICC/ACR损伤指数(SDI)评分表
附件五 不列颠群岛狼疮评估小组(BILAG)修订版评估表

(8)IL-10和TAG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介绍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及流行病学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病理学机制
        1.3.1 B细胞活化
        1.3.2 T细胞的活化
        1.3.2.1 Tfh细胞
        1.3.3 细胞因子
        1.3.4 补体系统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研究
    1.5 白介素10(IL-10)
    1.6 T细胞活化的GTP酶激活蛋白基因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仪器及相关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3.1 IL-10基因的两个SNP位点的卡方检验
    3.2 TAGAP基因的两个SNP位点卡方检验
    3.3 IL-10基因的两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4 TAGAP基因两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5 小结
4.讨论
    4.1 IL-10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
    4.2 TAGAP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
附录I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标准
附录Ⅱ 四个SNP位点电泳图
参考文献
致谢

(9)安徽省农村人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及其环境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研究之一 安徽省农村人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调查
    1 引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之二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环境相关因素研究
    1 引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若干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CTLA-4、PDCD1基因多态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MECP2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人群为基础的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电泳图片
附录三 综述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D]. 欧林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联合多组学数据揭示SLE的发病机制及其在不同性别中的异质性[D]. 蔡明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3]m6A修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 吴俊.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D]. 沈长兵.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云南省系统性红斑狼疮空间聚集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D]. 吴家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系统性红斑狼疮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D]. 梁函.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IL-10和TAG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 刘天美. 云南大学, 2018(01)
  • [9]安徽省农村人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及其环境相关因素研究[D]. 邹延峰.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0)
  • [10]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若干基因的相关性研究[D]. 彭春林. 复旦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