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抑郁症101例

电针治疗抑郁症101例

一、电针治疗抑郁症101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断[1](2020)在《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当下抑郁症以其高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等特点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聚焦。抑郁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现阶段临床上抑郁症患者普遍接受的治疗方式是以长期口服抗抑郁药物为主,但这些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起效慢,服用周期长,撤药反应明显,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尚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药物,或者效果不明显而不愿服用药物。另由于各种原因如精神疾病偏见带来的病耻感,或由于对抑郁症缺乏相应的认识等,导致抑郁症患者在疾病初期临床就诊率和治疗率低。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在“针灸临床研究报告的回顾与分析”报告中指出抑郁症是已经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证明针灸治疗明确的疾病之一。电针治疗抑郁症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罗和春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几十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科学地证明了电针百会和印堂穴用于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参阅文献,发现实验设计方案多选用抗抑郁药作为对照组,很少将电针治疗与单纯针刺治疗进行对照研究,且多数研究都没能进行治疗后的随访观察,从而很难掌握其远期疗效。本研究设计电针和单纯针刺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希望为针灸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提供临床思路。[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明确针刺(百会、印堂、四神聪、双太阳、双合谷)这组穴方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症的有效性;及通过对比分析明晰电针和单纯针刺的疗效差异,同时观察远期疗效,为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一定的依据,以期望在临床推广。[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针灸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抑郁症患者5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分组:治疗组(电针组)25例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25例,其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统计的病例数为45例。两组均选用的穴位均为百会、印堂、四神聪、双太阳、双合谷。电针组于百会、印堂、双太阳4个穴位的针柄上接电针仪(SDZ-V型),选择连续波,频率为1Hz~2Hz,幅度以患者感觉有针尖跳动感且舒适为度。对照组在上述穴位上不接电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时间为每次30分钟,隔日1次,每周3次,6周(共计18次)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末、第4周末及第6周末各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1次,6个月后随访,评估HAMD量表1次。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通过治疗前后HAMD量表减分率得出两种疗法的有效率;统计分析各量表的评分及相应的因子评分,观察结果。[结果]1.经过一个疗程6周共计18次的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3%(23/2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1%(22/15),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P=0.16>0.05);2.HAMD、SDS、HAMA和SAS量表评分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HAMD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4.SDS、HAMA和SAS量表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开始后第2周,两组HAMD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HAMD量表因子评分比较,睡眠障碍因子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P=0.01<0.05);其他各因子评分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6个月后随访结果和治疗6周结束后,HAMD量表评分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和单纯针刺对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均有明显改善作用;2.在改善HMAD量表评分上,电针组优于单纯针刺组;3.电针和单纯针刺对治疗抑郁症伴有的焦虑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效果相当;4.两组在治疗开始的第2周即快速起效;5.对于睡眠障碍患者,电针治疗较单纯针刺治疗更有优势;6.6个月后治疗效果仍可以维持;

张浩[2](2019)在《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抑郁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心理疾患,神经可塑性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变机制及抗抑郁治疗的重要靶点。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针灸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实验在明确电针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突触可塑性(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机制,为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方法:120g-170g成年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采用合笼饲养,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独笼饲养,即孤养模式。空白组连续接受35天普通饲养条件,自由摄入水食,昼夜节律正常。模型组在接受35天普通饲养的同时,予以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应激(包括食物、饮水剥夺,45°角倾笼、水平摇笼、5℃冰水刺激、37℃温水刺激、夹尾、潮湿垫料、簇居、昼夜颠倒、异物饲养和束缚12种,每日随机予以2种刺激)。电针组除了接受与模型组同样的处理外,从第15天起至第35天予以电针干预。电针参数:取心俞、肾俞穴,2mA/100Hz;疗程持续3周共21天,20分钟/天,5天/周。(一)观察指标:(1)行为学检测:①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观测大鼠对蔗糖溶液的偏好比率,在实验前(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进行;②旷场测试(Open field test,OFT)。观测水平穿格和垂直扶墙的数量,在实验第36天进行;③莫里斯水迷宫训练及测试(Morris water maze,MWM)。观测平台潜伏期、平台区穿梭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比率,在实验第37至41天进行;④避暗测试(Passive avoidance test,PAT)。观测大鼠从明箱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在实验第40和41天进行。(2)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Synaptic numerical density,Nv)、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ost-synaptic density,PSD)和突触间隙宽度(Synaptic cleft)。(3)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二)统计方法:验证计量数据是否符合为正态分布、做方差齐性检验,满足上述条件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条件者,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于重复测量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者根据校正系数调整统计结果。上述方法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结果(一)动物行为学:①糖水偏好测试。重复测量显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糖水偏好值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模型组的值随着实验进行逐步地下降。统计分析提示,测量开始前三组的基础值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间重复测量的差异显着(P<0.05),空白组和针刺组之间无差异(P<0.05),但二者显着大于模型组(P<0.05,P<0.05)。②旷场测试。观察发现,空白组和电针组的自发活动多于模型组。统计分析提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次数无差异(P<0.05),但是两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5)。③避暗测试。三个组在训练时潜伏期没有统计差别(P>0.05)。经过电刺激后,三个组的测试潜伏期出现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和电针组均大于模型组(P<0.05),二者之间无差异(P>0.05)。④水迷宫测试。在平台潜伏期、平台区域穿梭次数与目标象限占比上,发现空白组与电针组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没有统计显着性(P>0.05)。(二)突触超微结构:经透射电镜观察,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的突触超微结构具有不同特征:与空白组和电针组相比,模型组的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前成分中突触小泡密度减少、突触前活性区和突触后致密带边缘模糊;统计分析提示:①模型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Nv)显着小于空白组和电针组(P<0.05,P<0.05)。②模型组的两个脑区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SD)亦小于二组(P<0.05,P<0.05)。③电针组的海马CA1区Nv数大于空白组(P<0.05)外,二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Nv数和PSD无差别(P>0.05)。(三)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WB检测发现,三个组的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差异特征相似:①模型组的Synaptophysin、PSD-95、BDNF和AKT水平显着低于空白组与电针组(P<0.05,P<0.05)。②GSK-3 β水平均显着高于二组(P<0.05,P<0.05)。③空白组与电针组的各个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1.电针有效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2.电针对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机制之一。

于海英,廖利娜,库木斯·巴雅合买提[3](2018)在《电针治疗首发抑郁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电针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治疗的首发抑郁症患者101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针药组(51例,其中男21例,女30例)和单纯药物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单纯药物组仅服用帕罗西汀药物,针药组在服用帕罗西汀药物的基础上合并电针治疗(每日电针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4周),采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1周末、2周末及4周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MAD)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总分、迟缓和绝望感因子疗效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34、9.344、14.245,P均<0.05);不同时间点上疗效比较,1周末2组在焦虑躯体化及睡眠障碍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2、-3.349,P均<0.05),2周末两组在总分、认知障碍、迟缓及绝望感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8、-3.632、-2.835、-4.666,P均<0.05),4周末两组在总分、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迟缓、绝望感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6、-4.047、-4.047、-7.484、-8.558,P均<0.05)。结论合并电针治疗首发抑郁症可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群。

刘鹏飞[4](2014)在《针灸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性疾病。本文主要对针刺治疗抑郁的现状做一综述。

杨昕婧[5](2014)在《基于RWS原则的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MD)以显着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快感丧失,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症状等。据世界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抑郁症在世界疾病负担中位列第四,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位列世界疾病负担的第二位,到2030年,抑郁症疾病负担将位列高收入国家第一位。新型抗抑郁药对于抑郁症的治疗近来存在质疑,病人开始关注对于过度依赖抗抑郁药物的情况并开始热衷于接受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大量研究证实针刺治疗抑郁症效果显着,同时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在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 RWS)原则的基础上,全面观察评价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抑郁程度与生活事件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进行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确切临床优势细化研究,通过临床疗效及生命质量评价的方法,在确认疗效的前提下,对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治疗前后减分率及七大因子团的细化分类考察,生活质量总评价和各领域变化分析,生活事件与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相关性分析,全面评估临床疗效,并揭示针刺抗抑郁作用的临床价值,准确把握并拓展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优势,以期贴近临床实际和真实生活,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方法:研究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于东方医院、北医六院收集抑郁症病例60例,脱落5例,实际观察5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电针组(n=32)和西药组(n=23),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治疗,电针组主穴固定并随症配穴治疗,西药组主要选用5-HT类抗抑郁药物。每位患者疗前、疗后及疗程中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普适性生命质量测评量表(SF-36)、生活事件量表(LES)、副反应量表(SERS)和哥伦比亚自杀量表(C-SSRS)评价,随访于疗后4周进行,使用HAMD-24和SF-36进行远期疗效的评估。结果:1电针组和西药组两组受试者基线水平比较,性别、年龄分布及HAMD-24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8周后,电针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包括显效、有效、起效)分别为100%和91.3%,卡方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0.05)。3对两组受试者不同时间点HAMD-24评分进行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GML),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组内比较,不同时间点]HAMD-24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治疗方法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5),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0.05)。4对HAMD-24的七大因子团分别进行GML的组内和组间比较。组内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在不同时间点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七大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焦虑/躯体化、日夜变化、睡眠障碍三个因子团时间和治疗方法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焦虑/躯体化、体重、绝望感三个因子团的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5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统计结果显示,基线临床总体印象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八周后,电针组与药物组的病情严重程度(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疗后的病情严重程度显着低于药物组;两组的疗效总评(G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的疗效总评显着优于药物组;两组的疗效指数(E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组的疗效指数显着优于药物组。6普适性生命质量测评量表(SF-36)统计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均能显着提高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p<0.001),电针组和西药组在对总体生存质量提高程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生存质量八个领域得分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组内比较(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电针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七个领域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七个领域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领域的改善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三个时间点GML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不同时间点的生存质量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方法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的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生活事件量表(LES)统计结果显示:生活事件总刺激量与治疗前、治疗后HAMD-24评分以及评分的减少数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8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电针和西药对于HAMD-24七大因子团改善程度与生存质量八大领域改善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抑郁症患者年龄与病程也与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不同领域的改善程度有相关性(p<0.05)。生活事件刺激量与生活质量各领域的改善均无相关性(p>0.05)。9不良事件统计结果显示,电针组和西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着差异(p=0.000<0.01),西药组不良事件(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电针组。结论:1.经过8周的干预治疗后,电针和5-HT类抗抑郁药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均有效,效果无明显差异。2.经过8周的干预治疗后,电针和药物对于认知障碍因子、日夜变化因子、迟缓因子、睡眠障碍因子治疗前后均有显着疗效,且电针和药物治疗无显着性差异。电针对于抑郁症患者焦虑/躯体化的改善程度好于西药且远期疗效更好,对于躯体症状重的患者,考虑电针治疗,3.电针和抗抑郁药均能提高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其中电针在躯体疼痛方面改善较抗抑郁药物显着,抗抑郁药在生理机能的改善效果较电针治疗显着。4.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评分与抑郁程度相关性不明显,单纯通过生活事件刺激量来判断抑郁程度依据不足。5.电针和西药对HAMD不同因子团的改善程度与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电针和西药作为两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其对抑郁程度的改善情况与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有所不同,其间的关联性也不一样。

苏丽[6](2013)在《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睡眠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灸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方法较多,然而对不同针刺方法疗效进行总结的文献资料较少,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对临床常用的几种针刺方法加以组合后进行比较,以观察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以及各组之间有无差别。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将213例患者随机分为6个组,6组均为治疗组,分别施加不同干预方法,对6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的评分,观察临床疗效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对量表分值的影响。结果:1.各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经比较,除SDS外,P值均大于0.05,提示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2.经过为期3周的治疗,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的HAMD评分P=0.0001<0.05,SDS评分P=0.6698>0.05,PSQI评分P=0.0001<0.05,除SDS评分外,各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提示这六组治疗方法对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患者均有效;其中,电针+耳穴压豆组的处理措施对降低HAMD和PSQI的评分帮助较大,说明此种治疗方法对HAMD和PSQI量表分值的影响较其余各组大,由此可得出结论,电针配合耳穴压豆对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的效果较其它几种方法显着;3.为了观察耳穴压豆对各量表评分是否存在影响,将6个治疗组合并为用耳穴压豆组和不用耳穴压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为两组对HAMD和PSQI量表分值的改变存在差异(P<0.05),对SDS量表分值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用耳穴压豆组降低HAMD分值和PSQI分值的程度较不用耳穴压豆组大,说明耳穴压豆对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有一定疗效。4.六个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经比较,P>0.05,提示各组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即六种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差别不大,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无效的例数太少而不能进行卡方检验造成。结论:本研究中的各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但六种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差别不大,电针+耳穴压豆组降低HAMD和PSQI分值较其它组显着,提示该方法对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较其它组理想;耳穴压豆对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有一定疗效。

赵蓉[7](2011)在《抑郁症针灸治疗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症状复杂多样的常见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乏为特征,常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及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抑郁症在全世界的患病率为11‰,全世界估计约有1.5亿抑郁障碍患者,21世纪抑郁将成为居世界

李清亚,王晓慧,程俊[8](2010)在《针刺治疗抑郁症研究现状》文中指出

王远征[9](2010)在《针药结合抗抑郁临床研究及临床文献方法学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思维迟缓、情感低落、兴趣下降为主,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上针灸治疗抑郁症应用广泛,但疗效和安全性尚缺乏足够的高级别证据予以支持。本研究基于循证医学原则,按照规范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目的1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不同临床方案与公认阳性药物盐酸帕罗西汀为对照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确认针灸治疗抑郁症不同方案在临床具体实践中的确切效果;2确认不同方案对抑郁症状的改善程度并探究不同针刺方案对抑郁症患者靶症状群的改善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案抗抑郁的疗效作用特点及优势;3确认不同治疗方案抗抑郁的起效时间差异;4探讨抑郁症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试图全面评价不同方案对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结局。5分析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文献的研究类型和随机对照临床文献的方法学特征,思考循证医学方法学应用于中医药针灸疗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方法1临床研究将2008年6月-2009年9月包头市第六医院精神科门诊和住院病人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72例受试者,按照知情同意原则,对72例受试者中心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23例,手针组32例,药物组17例,应用HAMD量表、SDS量表在治疗0、1、2、4、6周时对患者进行评定,应用SERS量表在治疗0、2、4、6周时对患者进行评定,应用CGI量表、WHOQOL-BREF量表在治疗开始时和治疗结束时对患者进行评定,并在治疗结束后4周时应用HAMD量表对患者进行随访评定,对主要疗效指标采用ITT和PP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针刺不同方案抗抑郁的临床效果和对抑郁症状的改善程度。2方法学评价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1979年至2009年所有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入选文献逐篇进行分析,首先对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研究性质进行分类,分为随机对照试验、对照试验、病例系列研究和专家经验体会。其次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文献按照循证医学所规定的方法学特征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临床研究1.1 ITT、PP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试验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4.55%、87.23%,药物组的显效率为47.06%、50%,两组的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2 ITT、PP分析结果显示两组HAMD评分在治疗1、2、4、6周时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各时段HAMD评分均显着低于药物组。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1.3 ITT分析结果显示电针组、手针组和药物组三组疗效构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据显示电针组和手针组的显效率高于药物组显效率。PP分析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疗效构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三组HAMD评分在治疗1、2、4、6周后,三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手针组在治疗后各时间段的HAMD评分均显着性低于药物组HAMD评分。电针组和手针组相比在治疗后各时间段对抑郁症状的改善程度并没有显着性差异。三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1.5电针组,手针组和药物组三组在治疗后1,2,4,6周时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评分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在治疗后各时间段对HAMD阻滞因子和体重因子的改善程度没有显着性差异。电针组和手针组对认知障碍因子的改善程度在治疗4周时显着优于药物组,其余各时间段,三组HAMD认知障碍因子评分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手针组对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体重因子、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睡眠障碍因子在治疗后各时间段的改善程度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1.6三组SDS评分在治疗后1周,2周时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4周,6周后,电针组和手针组SDS评分显着低于药物组。而电针组和手针组SDS评分在各时间段组间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1.7电针组和手针组治疗6周后病情严重程度(SI),疗效总评(GI)和疗效指数(EI)均显着低于药物组。电针组和手针组上述指标两组之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1.8电针组和手针组治疗6周后总的生存质量主观感受、总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显着好于药物组,但电针组和手针组两组之间上述领域评分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方面,治疗结束后三组之间比较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1.9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4%,12.5%,23.5%,相互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手针组在治疗后各时间段SERS评分均显着低于药物组,电针组和手针组两组各时间段SERS评分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方法学评价在纳入的146篇临床研究文献中,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为86篇,占所有文献的58.9%;采用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文献为18篇,占所有文献的12.3%;病例系列研究型临床文献31篇,占所有文献的21.2%;专家经验体会型文献11篇,占所有文献的7.6%。在纳入的86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中,有12篇描述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只有9篇提及了盲法,有4篇使用了安慰剂作为对照组,有20篇文献记录了脱落病例的处理,但没有1篇文献使用ITT分析作为结局指标的统计方法。结论1临床研究1.1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纯盐酸帕罗西汀抗抑郁的疗效。但电针和手针两种干预方式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没有显着性差异;1.2与单用盐酸帕罗西汀相比,针药结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1.3针刺可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等躯体症状。1.4针药结合对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因子、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的起效时间早于单用盐酸帕罗西汀;1.5针刺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机能和心理状态;1.6针刺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抑郁症患者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2方法学评价目前针灸治疗抑郁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献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对方法学要素没有充分理解,存在着滥用、误用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西医体系的差异导致循证医学方法学运用中医针灸疗效评价存在着局限性,建议应根据中医临床诊治特点建立适合评价中医针灸疗效的循证医学方法。

释传根[10](2010)在《电针结合慈经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复发率、自杀率三高的身心病症。目前传统西药治疗虽然具有肯定的疗效,但这类药物具有突出的抗胆碱能副作用和中枢毒性以及心血管、胃肠道等系统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对老年伴躯体疾病的抑郁症患者的使用。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种抗抑郁药物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制慈经音乐电针仪疗法,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一个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案及措施。本课题的研究分成理论研究,慈经音乐电针仪研制及临床研究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理论研究:1.明确抑郁症是中西医病名的定义。2.明确历代中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及渊源:即抑制症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金元,而鼎盛于明清,统一於近代。3.明确抑郁症病位在脑,并与脑、心的损害或功能紊乱有关,气机失调时,脑神紊乱而使五脏功能失调,引致郁证发生。所以治郁必先治脑,脑气通调,心血充足,则郁自解,神自宁。4.明确抑郁症的病因是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精神异常;其病机核心是“气机失调,脑神失控”,导致血瘀、痰蕴、精亏、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病态链的病理反应,形成机体“气机失调,脑神失控”。5.明确西医对抑郁症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学因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机制研究几个方面。6.探讨慈经音乐电针疗法概念及优势。并简叙对抑郁症的治疗机理。7.剖析佛家慈经音乐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理:(1)因感于佛法即是解脱宇宙生命的各种生灭现象。佛陀以弘扬佛法之法,开悟众生,了脱苦恼之束缚以佛家慈经音乐电针治疗此症,借助佛法的智慧,体会佛法看破放下的真义,通过幽美宁静的音律蕴含佛学精神的词句,使低潮郁闷的情绪霍然开朗,用每个音符,每句话语,抚平受创的心灵,祛除内在的虚妄执着,进而调适身心灵的括静,平和,当心调意摄,自然达到安乐自在,清净无忧的境界(2)慈经的文献综述资料很少,也末曾有人作过临床研究,所以对它的研究及发展是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意义。8.明确佛学与医疗关系及佛教音乐医疗的特征,具有修行性、感化性、传承性的特性。《慈经》是来自释迦牟尼的教示,是有关于对宇宙众生无限爱心的启示。(1)“大悲为首”,“慈悲喜舍”。(2)“诸恶莫作,诸善奉行”(3)“自利利他”,“自觉觉人”。(4)正念而住的特奌。配合音乐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感化性及心理疏导作用。9.慈经音乐电针疗法的介绍及探究。10.慈经电针特点与优势。11.中医角度分析慈经疗法的作用,慈经音乐电针具有舒心活血、镇静催眠、解痉止痛、抗炎消肿、蠲痹降压、预防肌肉的痿缩等功效第二部分慈经音乐电针仪研制的设计,参数及原理第三部分临床研究1.2008年10月~2009年10月随机选取60例新加坡菩提施诊所,新加坡佛教施诊所,门诊病人。(均由西医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2.随机对照性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为慈经电针1组:选主穴:百会、印堂。基本配穴:风池(双)、大椎、神门、神道、三阴交(双)。灵活配穴:临床针灸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体质状态结合个人临床经验灵活配穴1-2个。每次电针30min,并播放慈经音乐,音量在60贝,播放前说明慈经含意,每星期二次,共治疗6周。对照组为慈经2组:播放慈经音乐,音量在60贝,播放前说明慈经含意,连续时间30分钟,每星期二次,共治疗6周。(并由专人进行操作及评估)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第6周观察汉密顿(HAND)量表、自评抑郁量表(SDS)。经过6周治疗后,慈经电针治疗组的汉密尔顿(HAMD)显效5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到96.67%。单只听慈经音乐的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3例,无效16例,有效率达到46.67%。说明慈经音乐结合电针的治疗组优于单只听慈经音乐的对照组。(X2=19.172,P<0.01)经过6周治疗后,慈经电针治疗组的自评抑郁量表(SDS)完全改善无抑郁17例,轻度抑郁12例,中至重度抑郁1例,有效率达到96.67%。单只听慈经音乐的对照组完全改善无抑郁4例,轻度抑郁18例,中至重度抑郁8例,有效率达到73.33%。说明自评量表(SDS),慈经音乐结合电针的治疗组优于单只听慈经音乐的对照组。(X2=14.692,P<0.01)结论1.慈经音乐结合电针刺督脉百会印堂等穴具有调整阴阳、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针刺此穴能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及血管弹性,并能通过大脑皮层的反射调节自主神经,进而对神经系统疾病起到治疗你用,电针刺百会穴能抑制脑的异常兴奋,使紊乱的脑功能恢复平衡、协调疗效优于单纯播放慈经音乐组2.慈经音乐结合电针抑郁症的患者,初期接受电针时紧张感所具备的舒缓情绪,放松身心的作用在抗焦虑、抑郁情绪等方面,慈经音乐起到了促进作用,而电针仪可弥补音乐不能达到的作用,两者可互为补充提高优化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二、电针治疗抑郁症10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治疗抑郁症10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1. 抑郁症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 抑郁症的病因和诱因
        2.1 遗传因素
        2.2 神经生化
        2.3 脑影像学研究
        2.4 心理社会因素
        3. 抑郁症的症状学特征
        3.1 情绪症状
        3.2 认知表现
        3.3 动力性表现
        3.4 躯体性症状
        4. 抑郁症的诊断
        4.1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4.2 常用的抑郁测评量表
        5 抑郁症治疗方法
        5.1 药物治疗
        5.2 心理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与针灸治疗研究现状
        1. 中医学文献对抑郁症的认识
        1.1 文献中的“抑郁症”
        1.2 抑郁症和心(神)的关系
        1.3 抑郁症和脑的关系
        2. 针灸治疗抑郁症
        2.1 针灸“治神”
        2.2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现状
        3.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1. 研究方案
        1.1 试验设计类型
        1.2 试验所在地
        1.3 试验时间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剔除标准
        1.9 脱落标准
        1.10 随机分组
        1.11 盲法实施
        1.12 研究干预措施
    2. 研究观察指标
        2.1 一般情况记录
        2.2 结局观察指标
    3. 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
    4. 数据统计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两组疗效分析比较
    6. 讨论
        6.1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中医学认识
        6.2 选穴依据
        6.3 疗效结果分析和探讨
        6.4 创新
        6.5 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
    附件2: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件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件4: 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
致谢
个人简历

(2)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
        一、抑郁症的历史沿革
        二、抑郁症与中医相关病证
        三、抑郁症的针灸治疗
        四、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二、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三、抑郁症的脑可塑性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二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三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郁病的针灸治疗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电针治疗首发抑郁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一) 诊断标准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三、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学分析方法
讨论

(4)针灸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体针治疗
2 电针治疗
3 针灸综合疗法
4 针药合用

(5)基于RWS原则的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抑郁症的诊断及流行病学现状
        2. 抑郁症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3.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刺治疗抑郁症进展
        1 单纯针刺
        2 针刺结合药物治疗
        3 循证医学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 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
        2.1 临床试验方法选择依据
        2.2 针刺方案的选择
        2.3 对照药物的选择
        2.4 评价量表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试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试验方案
    4 干预措施
    5 结局评价
    6 质量和安全性控制
    7 提高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8 伦理学审核
    9 数据处理
    10 技术路线图
    11 试验观察流程图
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基线资料描述统计
        1.2 基线水平比较
    2 HAMD-24评价结果
        2.1 HAMD减分率和总有效率比较
        2.2 电针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HAMD-24总评分比较
        2.3 电针组和西药组HAMD-24总评分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
        2.4 电针组和西药组HAMD-24七大因子评分治疗不同时间点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
    3 电针组与药物组两组之间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比较
    4 SF-36健康调查简表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后电针组和西药组生存质量总评分
        4.2 电针组和西药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生存质量分析
        4.3 电针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八个领域得分对比
    5 生活事件量表测评结果
        5.1 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刺激量分布状况
        5.2 HAMD-24得分与生活事件刺激量相关性分析
    6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相关因素分析
    7 不良事件、依从性统计
第五部分 讨论
    1 电针和西药对于抑郁症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1.1 HAMD总评分对疗效的判断分析
        1.2 两种不同干预措施对HAMD-24各因子的作用分析
    2 生活质量及八个领域分析
        2.1 总体生存质量
        2.2 八个分领域生存质量变化分析
    3 SF-36生活事件量表分析
    4 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HAMD各因子改善程度与生存质量相关性
        4.2 生活事件与抑郁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相关性
    5 针刺治疗抑郁症临床方法学研究
        5.1 关于针刺临床试验
        5.2 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WS)
        5.3 比较效应研究
    6 访谈问题与讨论
    7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6)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睡眠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
        4.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4.2 抑郁自评量表(SDS)
        4.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4.4 临床疗效评定
    5 技术路线
    6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抑郁症针灸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针灸治疗
    2.1 普通针刺疗法:
    2.2 电针疗法:
    2.3 头针疗法:
    2.4 艾灸:
    2.5 针药结合治疗:
3 针灸治疗机制研究
4 结语

(8)针刺治疗抑郁症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治疗抑郁症机制研究
2 针刺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3 小 结

(9)针药结合抗抑郁临床研究及临床文献方法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QOL量表在抑郁症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试验研究
    临床资料
    结果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文献方法学评价及思考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文献评价
    中西医体系的差异
    "循证中医药/针灸"面临的困惑
    中医药/针灸临床文献证据等级确立的思考
    循证针灸临床试验方法学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0)电针结合慈经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1 概述
    1.2 抑郁症发病情况
        1.2.1 发病率高
        1.2.2 危害健康及社会
        1.2.3 抑郁症易复发
    1.3 预防措施
    1.4 慈经音乐电针疗法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1. 病名源流
        2. 历代中医文献对抑郁症认识
        3. 抑郁症病位在脑
        3.1 脑的特性
        3.2 脑的功能
        3.3 脑、心、五脏的关系
        4. 中医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4.1 病因
        4.1.1 先天因素
        4.1.2 情志因素
        4.1.3 外邪因素
        4.1.4 药物因素
        4.1.5 社会因素
        4.1.6 跌扑损伤
        4.1.7 其它疾病引起
        4.2 病机
        4.2.1 神伤
        4.2.2 脏虚
        4.2.3 精亏
        4.2.4 气虚
        4.2.5 血虚
        4.2.6 阴液失调
        4.2.7 阳气失调
        4.2.8 郁扰神脏
        5. 中医对抑郁症的针灸、电针、音乐治疗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5.1 针灸治疗
        5.2 电针治疗
        5.3 音乐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抑郁症认识
        1. 西医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1.1 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因素
        1.2 遗传学因素
        1.3 神经生物化学因素
        1.3.1 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1.3.2 神经内分泌障碍
        1.3.3 免疫机制改变
        1.3.4 抑郁症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学
        1.4 压力反应系统
        2. 抑郁症的分类
        2.1 病因分类
        2.2 症状分类
        2.3 病程分类
        2.4 年龄分类
        3. 抑郁症有那些警觉
    三、慈经音乐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优势、机制研究
        1. 慈经音乐电针治疗法
        1.1 何谓慈经
        1.1.1 经文内容
        1.1.2 经文特质概括
        1.1.3 修慈经的功德
        1.2 何谓慈经音乐
        1.3 何谓慈经音乐电疗仪
        1.4 选择佛家慈经音乐电针治疗抑郁症机理
        1.5 音乐疗法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6 佛学与医疗关系
        1.7 佛教音乐医疗的特征
        2. 慈经电针特点与优势
        3. 治疗作用
        4. 机理推测
        4.1 共振机理
        4.2 神经内分泌机理
        4.3 全脑激活机理
        5. 心理状态改变
        5.1 心理平衡及优化
        5.2 心灵成长
        6. 生命探索意义
        7. 增进社会人际关系
        8. 慈经音乐用中医辨证施"乐"的特点
        8.1 以乐为药,传统中乐(药)
        8.2 中医施乐疗法与阴阳原理
        8.3 五音、五脏、五行、五志的相应关系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慈经音乐电针仪研制
    1 音乐治疗仪的发展
    2 慈经音乐电疗仪的总体设计
        2.1 慈经音乐电疗治疗仪总体设计图
        2.2 慈经音乐电疗治疗仪结构图
        2.3 慈经音乐电疗治疗仪之用途
        2.4 MP3 慈经音乐来源显示图
        2.5 慈经经针电压输出范围表
        2.6 慈经经针电流输出范围表
        2.7 音乐(慈经)频率与经针电波输出图(大约九分钟)
        2.8 技术数据参数
        2.9 设计要点
        2.9.1 数字技术的应用
        2.9.2 电器安全性
        2.9.3 音乐电流频率
        2.9.4 输出功率
        2.9.5 输出阻抗
        2.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1 诊断标准
        1.3.2 纳入标准
        1.3.3 排除标准
        1.3.4 终止病例
        1.4 治疗方案
        1.4.1 应用慈经治疗注意事项
        1.4.2 穴位定位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方法
        1.7 完成课题的条件
        1.7.1 理论研究的文献资料来源
        1.7.2 研究目的
        1.8 研究结果
        1.9 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电针治疗抑郁症10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D]. 韩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D]. 张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电针治疗首发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 于海英,廖利娜,库木斯·巴雅合买提.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8(01)
  • [4]针灸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J]. 刘鹏飞. 中医临床研究, 2014(32)
  • [5]基于RWS原则的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D]. 杨昕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睡眠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D]. 苏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7]抑郁症针灸治疗概况[J]. 赵蓉. 山西中医, 2011(05)
  • [8]针刺治疗抑郁症研究现状[J]. 李清亚,王晓慧,程俊.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23)
  • [9]针药结合抗抑郁临床研究及临床文献方法学评价[D]. 王远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电针结合慈经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释传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电针治疗抑郁症10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