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环境下基于微重力编辑器的数据转换与传输

现场环境下基于微重力编辑器的数据转换与传输

一、基于野外环境微重力采编器的数据转换和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崔思阳[1](2019)在《箭载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无线传感的科技目前在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未来的使用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到现在为止无线传感的科技慢慢涉及到智能交通、居家设备、智能医疗,工业生产,智能防灾以及军事应用等领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航天领域,我国的与无线传感相关的研究工作还较为薄弱,在与国外相关技术的对比中在可靠性、低功耗技术和智能化和数据综合处理能力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需要对在箭载环境中无线传感网络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本文在分析需求和具体明确了系统设计的目的后,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箭体内环境参数测量的无线传感网络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中包含十个无线测温节点、一个数据综合处理装置,实现了便捷、可靠、实时地监测环境参数的变化的设计目的。在测温节点的硬件电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核心CPU芯片和射频芯片的选择。本文选用了功耗较低、可靠性高的CC430芯片;并以CC430芯片为核心进行硬件电路的搭建。包括设计了天线、电源和ADS1220测温模块。并完成了PCB设计工作。之后,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的基础上,对此进行设备的升级和管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与对比ZIGBEE,simpliciTI等协议根本上,对simpliciTI协议完善与改进,形成节点序列与终端节点的系统管理,采用了冗余设计和实时监测工作,实现了测温系统组网和数据采集的工作。最后,在完成测温网络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系统测试工作。主要进行了温度组网实验,实现了对十个节点所在区域温度参数的监测;并对节点功耗进行了实验,证明了节点的功耗满足在两年内不更换电池的条件下连续监测的要求。然后通过实施信息的传递对错误编码的比率进行试验,然后得到最终的结论。设计完成的无线测温网络具有低功耗、高可靠性等特点。

关君[2](2017)在《基于时差法流量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声波流量计是非接触式仪表的一种,它既可以用于不同管径介质的流量的测量,又可以用于各种不易接触和观察介质的测量。超声波测量方式压损小、精度高,基本不受被测介质的各种参数干扰,尤其可以用于强腐蚀性、非导电性、放射性及易燃易爆介质的流量测量。现实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水处理、食品饮料、制药、能源、冶金、纸浆造纸和建筑材料等行业。本文采用TDC-GP21进行超声波流量检测设备设计。TDC-GP21是ACAM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时差法的时间数字转换器,可同时测量流量以及温度,具有集成度高、一致性好、测量精度高等特点。本文将其运用在超声波流量计的设计中,使流量计具有更高精度和更大量程比。首先,对超声波流量检测理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时差法流速测量的原理,对流速测量算法进行分析,建立了流量检测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流体仿真;其次,分析了影响流量测量精度的几个主要因素,对不同温度下超声波传输速度、不同温度下水密度和温度对管体材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运用修正系数补偿算法来提高流量计测量精度,通过减小最小流速,提高了测量量程比;最后,采用TDC-GP21芯片研制了超声波流量计样机,运用真空灌封等技术突破换能器封装工艺,通过增大超声波发射与接收能量,采用同步测试方法提高了精度,提高了超生流量计样机的稳定性。采用实测平台对样机性能进行了测试,其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家二级表要求。

田壮壮[3](2017)在《南水北调高填方渠道渗漏监测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般来说,填方高度大于6m的渠道称之为高填方渠道。高填方渠道广泛分布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区域广、填方高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高填方渠段会出现地面局部沉降、滑坡、冻胀等灾害。这些灾害会造成高填方衬砌面板开裂、防渗体被拉断而造成渗(漏)水出现渗漏。由于渠线较长,渗漏量依然会较大。高填方段渠道一旦长期渗漏就会导致溃堤,将直接影响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高填方渠段渗漏监测技术是南水北调工程安全监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保证通水后渠道的安全运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对南水北调高填方渠段进行专项渗流监测设计。目前,国内外探测渗漏隐患的技术方法很多,如电法、地质雷达法、瞬变电磁法、同位素示踪法以及流场法等。但是,高填方渠道以其特殊的工程结构使得渗漏监测更加困难,需要选择更适合其渗漏监测特有的方法和技术。现有的南水北调高填方渠道渗漏监测在信息的有效获取、异常特征的判断以及模型的有机表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实际上,当高填方渠道渗漏水时,渗漏区域会产生一个温湿度和渗流场等环境量异常地段。因此,实时监测与渗漏有关联的多种环境量突变特征并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将更有意义。本文对渗漏监测传感网络硬件设计、多源数据融合模型验证和监测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高填方渠道工程渗漏隐患产生的机理,寻找高填方渠道渗漏检测的常用方法,采取多个传感器来共同检测高填方渠道渗漏状态,设计了可用于南水北调高填方渠道渗漏检测的物联网监测平台,能够感知温度场、湿度场、渗漏电流场和含水率等信息的变化。2)建立基于Kalman-PNN的高填方渠道渗漏监测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实现了预定的渗漏状态的识别和分类;该模型应用卡尔曼滤波后的值进行梯度运算,然后应用PNN概率神经网络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同时也实现了渗漏级别的分类。3)利用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进行远程数据的可视化平台设计,实现了高填方渠道渗漏监测结果实时显示和预测分析,并通过实验模型验证了监测系统的有效性,最后实际应用于新乡市人民胜利渠高填方渠道渗漏监测中。

王涛[4](2012)在《线阵CCD传感器实验场几何定标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实验场的传感器在轨几何定标是评定和优化传感器系统几何性能、保证遥感定位精度和可靠性的必要工作。本文将机载、星载线阵CCD传感器实验场几何定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解决其中的参数设定、模型构建、定标解算及评估验证等关键问题,对成像传感器及定位定姿系统实验场定标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在对机载、星载线阵CCD传感器实验场几何定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传感器实验场定标的任务、需求和技术体系。2.对自检校定标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技术解决方案,结合当前线阵CCD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对其在动态成像条件下各种潜在的误差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为传感器自检校定标奠定了理论基础。3.从传感器实验场定标的技术要求出发,吸收国内外典型遥感实验场的经验,对实验场建设的方法、原则及关键性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4.构建了机载三线阵传感器严格成像模型、影像直接定位模型和GPS/IMU辅助光束法平差模型。提出了基于等效误差方程的线阵CCD影像自检校光束法平差解算方法,实现了ADS40影像自检校区域网平差的快速、高效解算。5.提出了一种ADS40相机误差模型,建立了机载集成传感器自检校联合定标模型,设计了一套系统完整的ADS40定标方案。实验表明利用该模型和方案能有效实现ADS40传感器参数的动态检定,显着提高影像定位精度。6.分析构建了星载线阵CCD传感器严格成像模型及相应的改化形式,进而建立了星载线阵CCD影像的光束法平差系统,可有效实现ZY-3TLC、SPOT-5HRS和ALOS PRISM等典型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的区域网平差。提出了一种卫星影像姿态角系统误差检校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补偿姿态角系统误差的实际效果,大幅地提高了影像定位精度。7.提出了一种资源三号卫星三线阵传感器误差模型,建立了多传感器自检校联合定标模型,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星载线阵CCD传感器几何定标方案。实验表明,利用该模型和方案对资源三号卫星三线阵传感器进行在轨定标后,定位精度的提高幅度平面超过20%,高程优于10%。

薛增增[5](2012)在《红外地球敏感器关键模块低频噪声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星上的一种姿态测量部件是红外地球敏感器,用于测量地球与卫星本体之间的姿态偏差,它为天上通信卫星星上天线提供了指地基准,相当于卫星的眼睛。红外地球敏感器由信号处理电路、偏置及放大电路、地球探头组成。卫星对地球红外特征的捕获是通过红外探测器为主的地球探头来完成的,红外探测器输出的微弱电信号通过偏置及放大电路进行足额放大后,前置放大器输出的地球梯形波信号将由处理电路进行处理,再通过整形处理,给出地球敏感器光轴扫出和扫入地球时刻的前、后沿信号。国内外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红外探测器、偏置电路、放大电路是决定红外地球敏感器灵敏度及长期可靠性的关键模块。本文从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工作原理出发,对其失效模式和关键模块做了详细的说明。首先,在分析红外地球敏感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其典型的噪声故障特征,建立了其关键模块低频噪声定量模型,提取了热噪声、1/f噪声以及g-r噪声对应的噪声敏感参量。其次,根据红外地球敏感器低频噪声测试的原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建立了红外地球敏感器关键模块低频噪声测试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并对搭建的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最后分别对红外探测器模块、放大电路模块、偏置电路模块的低频噪声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系统能更加准确地测试及分析各低频噪声特征参量,为红外地球敏感器噪声检测与分析提供了平台。本文搭建的低频噪声测试系统的带宽是0.05Hz-1kHz,放大器的噪声电压是1.2022E-7V。由实验结果可得红外探测器的噪声电压比放大器噪声电压大8到10倍,保证了该系统测试的准确度。

雷蓉[6](2011)在《星载线阵传感器在轨几何定标的理论与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在轨几何定标是实现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定位和获取高几何质量卫星影像的关键技术和必要环节。它可以有效消除卫星平台和传感器系统的主要系统误差及部分偶然误差,为实现卫星影像的高精度定位、充分发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应用效能提供保证。本文紧紧围绕星载线阵CCD在轨几何定标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系统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有:1.研究了现有星载线阵列CCD传感器的成像特点,着重分析了ALOS/PRISM与资源三号两种三线阵卫星传感器,比较和归纳了现有星载线阵传感器几何定标的内容和方法。2.归纳并提出了以传感器为中心和以卫星本体为中心的两种严格成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可用于几何定标的星载线阵CCD严格成像模型;以SPOT-5/HRS影像和ALOS/PRISM影像为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成像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揭示了基于卫星定位测姿系统进行传感器直接定位的精度潜力。3.提出了星载线阵CCD传感器自检校附加参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线阵CCD像元尺寸、焦距、分片CCD相对位置以及镜头光学畸变等多种物理因素对卫星影像成像点位的影响,实验表明本文选择的自检校附加参数是合理的。4.以传感器严格成像模型、自检校附加参数模型和外方位建模为基础,建立了多模式线阵传感器自检校区域网平差的数学模型,为星载线阵传感器在轨几何定标提供了严密的理论模型。5.针对卫星飞行平稳的特点,提出了外方位直接校正模型,剖析了自检校区域网平差系统的误差方程结构及其法方程结构。实验验证了该平差模型用于星载线阵传感器在轨几何定标的可行性,且在保证定标精度的同时能够明显提高答解效率。6.本文分别利用模拟和实际数据,进行了多模式线阵传感器自检校区域网平差综合实验,验证了外方位元素描述模型、内方位自检校参数设置和点松弛法解算的合理性;分析并比较了分段多项式、定向片和直接校正自检校区域网平差模型的定标精度,证明了以上三种模型均可用于星载线阵传感器在轨几何定标。7.借鉴国外星载线阵CCD传感器几何定标的成功经验,从定标内容和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我国卫星地面几何检校场的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黄用华[7](2011)在《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建模与几种平衡运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是一种依靠原动机驱动前轮在地面上运动来获得前进动力的新型自行车机器人系统。作为自行车机器人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一方面继承了后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的全方位平衡行走能力,另一方面又比后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实现零半径转弯、原地定车和原地回转等特殊运动,因而这种驱动方式的自行车机器人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平衡运动控制方法等均与后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有着较大的区别,目前,学界针对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的研究还不多,且基本为理论性的探讨和仿真分析,能够提供样机实验的文献报道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填补自行车机器人研究领域关于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方面的缺憾,本论文以一种无配重调节器的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数值仿真和样机实验结合的研究思路,依次对这种机器人的力学建模与动力学特性分析、物理实验样机机械结构搭建与测控系统功能实现、90°车把转角下的定车运动和原地回转运动、45°车把转角下的定车运动和小半径的圆周运动以及直线平衡行走运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重点研究这种机器人实验样机各种平衡运动的控制与实现。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根据车轮纯滚动条件分析了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非完整约束,并以此为基础对机器人各构件的运动参数进行精确的推导,采用Kane方法建立了这种机器人在斜坡上运动的递推形式动力学模型:对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的爬坡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评判自行车机器人爬坡能力的性能指标;对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在爬坡运动和水平面上行走运动两种状态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和对比分析。(2)设计并搭建了一台具有两个直流驱动电机,通过齿轮减速器进行动力传递,以TMS320F28335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控制算法计算核心,以TMS320F2812数字信号处理器为信号采集处理模块,以C8051F020单片机为电机控制器,融合航姿惯性测量单元、光电编码器、霍尔电流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多感知传感模块,并综合CAN总线、SPI总线以及RS232总线通讯方式的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实验样机;以所搭建的实验样机为对象,通过一个简单的测控实验证明了样机机械系统设计、测控系统硬件平台方案的可行性。(3)考虑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前轮平面与车架平面垂直时的特殊构型,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了这种机器人系统在车把固定为90°时的一种简化力学模型;基于部分反馈线性化原理,将欠驱动的车架横滚角线性化,取系统全部自由度为输出,对自行车机器人在90°车把转角下的定车运动进行仿真控制和样机实验研究;利用部分反馈线性化控制方法对自行车机器人在90°车把转角下的原地回转运动进行仿真控制和样机实验研究,并进一步量化分析了设定不同车架横滚角期望值对原地回转运动回转频率的影响。(4)根据瞬时转轴和转弯半径分析推导出了后轮角速度、车架航向角速度与前轮驱动速度的约束关系;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在任意车把转角下的力学模型;根据部分反馈线性化控制原理,将系统欠驱动的车架横滚角线性化,并取系统全部自由度为输出,对自行车机器人在45°车把转角下的定车运动进行仿真控制和样机实验研究;利用部分反馈线性化控制方法对自行车机器人在45°车把转角下的小半径圆周运动进行仿真控制和样机实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车架横滚角设定值对圆周运动周期的影响。(5)根据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在任意车把转角下的力学模型,利用部分反馈线性化方法,将系统有驱动输入的前轮转角和车把转角线性化,将欠驱动的车架横滚角作为系统内部动态考虑,为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的直线平衡行走运动设计了平衡控制器,通过零动态分析证明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并对这种机器人的直线平衡行走运动进行了数值仿真控制和样机实验研究。本论文关于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的力学建模理论和样机平衡运动控制实验研究丰富了自行车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内涵,特别是实验样机的各种平衡运动控制实现为自行车机器人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外,本论文的研究虽然是以前轮驱动的自行车机器人为对象,但考虑到自行车机器人前后轮之间的非完整约束关系,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各种平衡运动基于部分反馈线性化方法的控制策略,也可以推广到后轮驱动的自行车机器人上,供后者借鉴和参考。

张影[8](2009)在《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总体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论文着重研究了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总体技术,从工程实施出发,系统的阐述和分析了相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光学系统指标的确定和光学镜头的选型、光机结构设计依据和特点、电子学系统的组成、相机结构的动力学特性、相机的热控等单元技术。首先,本论文较详细的论述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发展状况及特点。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省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地外星球摄影测量的主要传感器。采用传输型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传输型摄影测量系统是今后开展航天测绘的发展方向。然后,论文对三线阵CCD相机的主要成像原理和地面影象处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三线阵CCD相机系动态摄影,获取的影像因飞行器轨道参数;姿态变化等因素产生各种畸变,特别是由于其内部成像的几何关系与常规航天摄影相机的不同,导致构像原理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摄影测量的理论及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的画幅式像片差别很大。三线阵CCD相机的地面影像处理成为其关键技术之一测绘相机除了要获得清晰的图象之外,还应具有高几何精度。因此本论文的很大篇幅用来环绕如何获得高几何精度测绘图象,分析和研究其诸相关技术。由于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是利用三条线阵CCD推扫进行成像的,应具备相当严格的几何性能,以保持物像的共扼关系,即像面与物面应严格保持中心投影关系。但是,由于相机存在各种误差,都会对像点产生不应有的移位,以至破坏物像之间的中心投影关系。因此本论文还重点地对各种误差进行详细的分析、分配和合成。在对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误差用全微分进行估算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蒙特卡洛法(统计试验法)来进行误差的合成。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用蒙特卡罗法进行误差合成成为可能,并且具有很多优点,特别是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概率密度分布的诸误差合成。首先我们应用MATLAB程序对摄影方程进行推导计算,然后,针对每种误差的特点确定误差的概率密度分布,最后应用蒙特卡罗法对总误差进行统计计算。同时论文采用测角法对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内方位元素的标定进行了研究。在实验室应用高精度二轴转台、长焦距平行光管对三线阵CCD相机进行了标定。从影像处理结果来看其标定数据正确,可满足相机的使用要求。为了验证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性能和其技术特征,我们对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进行了外场试验;在对三线阵CCD相机进行严格的内方位元素和光学机械特性的实验室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地面成像试验,获得了良好的三线阵CCD影像;同时,对光学镜头进行了真空成像试验,通过上述试验验证了三线阵CCD相机的成像测绘原理;证明了相机的设计及标定的正确性。以及验证了光学系统加校正镜进行地面装调的可行性。

马正军[9](2009)在《毛细蒸发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碱金属热电转换器(AMTEC-Alkali Metal Thermal to Electric Converter)上的毛细蒸发器,其用途是在其内部的多孔介质内发生蒸发和毛细力的提升,为碱金属热电转换器正常的工作提供循环动力。作者对毛细蒸发器的含多孔介质的相变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毛细发生器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采用二维轴对称、含多孔介质的流体体积函数(VOF)模型来模拟毛细蒸发器内部的稳态物理过程,模型综合考虑了毛细蒸发器中相变与流动传热情况,跟踪气液相界面的位置。本文对CFD商业计算软件FLUENT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自定义函数模拟出液态钠在毛细蒸发器内部蒸发的物理过程,详细研究了热负荷、冷凝温度、循环流量、毛细芯结构参数(孔隙率、有效孔径、渗透率)对毛细蒸发器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系统在不同工况条件下运行的相态场、温度场、速度场、密度场、压力场和沿毛细蒸发器中心线上液相体积分数、密度、压力的变化曲线。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热负荷下,毛细蒸发器处于带状蒸发状态,越靠近加热壁面的局部蒸发面上蒸发越剧烈,蒸发过程发生在相界面上的每一处地方;温度场、液相体积分数场、密度场有清晰的分界面来隔开液相区、两相区和蒸汽区,并且本文所模拟出的温度分布与加热功率以及功率分配与相关文献数值计算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多孔介质参数(孔隙率、有效孔径和渗透率)对毛细蒸发器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相界面位置和其内部流动阻力的变化,随着孔隙率和渗透率的增加,相变界面逐渐侵入到毛细芯深处,流动阻力不断减小;有效孔径主要影响流场阻力和毛细力的变化,而对相变界面的影响很小。

高大勇[10](2009)在《基于DSP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维加速度由运动体相对于惯性坐标系运动的三维线加速度和三维角加速度构成,能够准确地反映物体的运动趋势。对六维加速度进行一次积分可以得到物体运动的三维线速度和三维角速度,进一步积分可以得到物体的空间位置和姿态,因此六维加速度传感器在交通运输监测、地震预测、机器人控制、武器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一种基于六个压电式单轴加速度传感器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敏感单元布局,开发了以DSP芯片TMS320F2812为核心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实现了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多通道单轴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实时采集和六维加速度的求解。同时,为了方便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与使用设备连接,本文开发的基于DSP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提供了模拟输出接口、USB接口和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接收/发送装置)接口。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主要工作包括:1.根据本实验室开发的一种基于六个压电式单轴加速度传感器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敏感单元布局,分析了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系统构成,设计了以DSP为核心处理器CPLD协同工作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以TI公司的高速32位定点DSP芯片TMS320F2812处理器为核心,具体实现AD转换和算法处理功能,同时结合XC95144控制输出接口单元中的模拟输出、USB接口和UART接口通讯。该系统为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系统实时处理和高精度传感提供了硬件平台。2.设计了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软件系统,该系统由逻辑控制部分和信号采集与处理部分组成:逻辑控制程序完成了DSP外设的地址译码和逻辑控制;信号采集与处理部分实现了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多通道单轴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实时采集、六维加速度的解算及输出。3.建立了六维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实验测试系统,测试了基于DSP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构成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多通道单轴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实时采集,而且通过数值运算可以得到六维加速度输出,输出线加速度求解误差小于0.05 m/s2,角加速度求解误差小于0.05 rad/s2,延时小于0.16 ms,满足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高精度、实时传感的要求。

二、基于野外环境微重力采编器的数据转换和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野外环境微重力采编器的数据转换和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1)箭载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章小结
2 无线传感网络整体结构设计
    2.1 系统设计的目的
    2.2 系统需求
    2.3 系统整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解决方案
    3.1 CC430 硬件电路设计
        3.1.1 CC430 芯片介绍
        3.1.2 CC430 硬件电路设计
    3.2 天线设计
    3.3 ADS1220 温度测量模块
        3.3.1 热电偶模拟前端
        3.3.2 ADS1220 放大器增益和输入共模电压
    3.4 电源模块设计
    3.5 PCB设计
        3.5.1 PCB概述
        3.5.2 Altium Designer16 特点
        3.5.3 结合本设计特点的PCB设计流程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解决方案
    4.1 SimpliciTI网络协议简介
        4.1.1 网络设备
        4.1.2 网络拓扑结构
        4.1.3 网络帧格式
        4.1.4 BSP移植与射频模块移植
    4.2 协议栈移植与自组网
        4.2.1 网络自组织过程
    4.3 应用层程序设计
        4.3.1 应用层数据包格式
        4.3.2 数据中心节点程序设计
        4.3.3 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功耗
        5.1.1 节点功耗测量平台搭建
        5.1.2 数据分析与处理
    5.2 可靠性(误码率试验)
    5.3 温度数据采集试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时差法流量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流量计研究概况
        1.2.1 流量计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行业政策
    1.3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2章 流量检测技术的理论分析和研究
    2.1 大口径流量计算法设计
        2.1.1 流速测量原理
        2.1.2 修正系数k的计算
        2.1.3 流量计量
    2.2 同步测试算法设计
        2.2.1 流量测试系统介绍
        2.2.2 同步法测试流程
    2.3 管道流场仿真
        2.3.1 建立模型
        2.3.2 管壁螺纹设计
        2.3.3 计算模型
        2.3.4 计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量检测系统的设计
    3.1 积分仪硬件系统设计
        3.1.1 系统设计
        3.1.2 双电源设计
        3.1.3 MCU设计
        3.1.4 双通道设计
        3.1.5 流量检测模块设计
        3.1.6 通讯模块设计
    3.2 积分仪嵌入式软件设计
        3.2.1 系统设计
        3.2.2 流量测量设计
        3.2.3 温度测量设计
        3.2.4 通讯功能设计
    3.3 高性能换能器设计
        3.3.1 换能器原理
        3.3.2 压电换能器结构
        3.3.3 压电换能器优缺点
        3.3.4 高性能换能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与分析
    4.1 大口径超声波流量测试台
        4.1.1 试验台组成介绍
        4.1.2 工作方式
    4.2 上位机软件
    4.3 测试与数据判读
        4.3.1 系统设置
        4.3.2 数据判读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南水北调高填方渠道渗漏监测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动向及进展
        1.2.1 国外研究动向
        1.2.2 国内研究动向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渠道渗漏检测原理及方法
    2.1 渠道渗漏检测原理
    2.2 常用渠道渗漏检测方法
        2.2.1 主流渗漏检测方法
        2.2.2 新型渗漏检测方法
    2.3 多源数据融合的渗漏监测方法探讨
3 基于物联网的渗漏监测硬件实现
    3.1 硬件系统结构
    3.2 MCU及ZigBee协议介绍
        3.2.1 CC2530型MCU介绍
        3.2.2 ZigBee网络特点及协议栈介绍
        3.2.3 ZigBee无线网络电路实现
    3.3 GPRS通信模块
        3.3.1 模块综述
        3.3.2 主要功能
        3.3.3 通信电路实现
    3.4 传感器模块及测量电路
        3.4.1 终端供电电路
        3.4.2 传感器接口及控制电路
4 高填方渠道渗漏监测模型
    4.1 多源渗漏检测模型
        4.1.1 多源信息检测装置实验
        4.1.2 高密度电阻率检测装置实验
    4.2 渗漏级别分类算法模型
        4.2.1 RBF神经网络分类算法原理
        4.2.2 卡尔曼滤波原理
        4.2.3 卡尔曼概率神经网络融合模型
    4.3 渗漏信息突变点的G-PNN分类模型
    4.4 模型误差分析
        4.4.1 渗漏级别分类误差
        4.4.2 突变点安全分类误差
5 渗漏监测系统实现与应用
    5.1 嵌入式软件设计
    5.2 上位机程序实现
        5.2.1 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5.2.2 客服端程序设计
    5.3 设备安装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线阵CCD传感器实验场几何定标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载传感器几何定标
        1.2.2 星载传感器几何定标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线阵 CCD 传感器系统及误差分析
    §2.1 线阵 CCD 传感器构成及分类
        2.1.1 线阵 CCD 传感器的构成
        2.1.2 线阵 CCD 传感器分类
    §2.2 机载 GPS/IMU 定位定姿系统
        2.2.1 机载 GPS/IMU 系统原理
        2.2.2 商业 GPS/IMU 系统
    §2.3 星载定轨测姿系统
        2.3.1 卫星定轨技术
        2.3.2 卫星定姿技术
    §2.4 线阵 CCD 传感器系统误差分析
        2.4.1 摄影物镜光学畸变误差
        2.4.2 CCD 变形和移位误差
        2.4.3 集成传感器误差
        2.4.4 其它误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实验场的几何定标技术与方法
    §3.1 传感器几何定标的内容
    §3.2 传感器几何定标的方法
        3.2.1 传感器几何定标的一般方法
        3.2.2 数字传感器 CCD 指向角检校法
    §3.3 用于传感器几何定标的实验场
        3.3.1 定标实验场发展现状
        3.3.2 定标实验场建设分析
        3.3.3 嵩山实验场的设计与建设
    §3.4 传感器自检校几何定标技术
        3.4.1 基本误差方程
        3.4.2 自检校附加参数模型
        3.4.3 附加参数的统计检验
        3.4.4 参数间相关性的克服
        3.4.5 各类观测值权值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载三线阵 CCD 传感器实验场几何定标
    §4.1 机载三线阵传感器成像系统
        4.1.1 三线阵传感器成像原理
        4.1.2 ADS40 机载数字传感器
    §4.2 机载三线阵 CCD 传感器成像模型
        4.2.1 空间坐标系定义
        4.2.2 GPS/IMU 数据转换为外方位元素
        4.2.3 ADS40 几何成像模型
    §4.3 机载三线阵 CCD 影像定位方法
        4.3.1 ADS40 影像直接定位
        4.3.2 GPS/IMU 辅助光束法平差
    §4.4 机载三线阵传感器 ADS40 自检校定标
        4.4.1 ADS40 几何定标的内容
        4.4.2 几何定标方案设计
        4.4.3 用于几何定标的自检校区域网平差模型
    §4.5 基于等效误差方程的自检校平差快速解算
        4.5.1 等效误差方程的建立
        4.5.2 等效误差方程式法方程分析
    §4.6 ADS40 实验与分析
        4.6.1 ADS40 实验数据
        4.6.2 直接定位实验与分析
        4.6.3 光束法平差实验与分析
        4.6.4 几何定标实验与分析
        4.6.5 等效误差方程解算实验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载线阵 CCD 传感器在轨几何定标
    §5.1 星载三线阵 CCD 传感器成像系统
        5.1.1 ALOS PRISM 三线阵传感器
        5.1.2 资源三号卫星三线阵传感器
    §5.2 星载线阵 CCD 传感器严格成像模型
        5.2.1 空间坐标系定义
        5.2.2 严格成像模型的构建
        5.2.3 严格成像模型的改化
    §5.3 星载线阵 CCD 影像定位方法
        5.3.1 基于视线向量的影像直接定位
        5.3.2 星载线阵 CCD 影像光束法平差
    §5.4 卫星传感器在轨几何定标模型与方法
        5.4.1 在轨几何定标的内容
        5.4.2 在轨几何定标方案设计
        5.4.3 姿态角系统误差检校
        5.4.4 星载集成传感器自检校联合定标
    §5.5 资源三号卫星三线阵影像实验与分析
        5.5.1 实验数据
        5.5.2 直接定位实验
        5.5.3 姿态角系统误差检校实验
        5.5.4 光束法平差实验
        5.5.5 用于定标的自检校平差实验
        5.5.6 定标有效性验证实验
        5.5.7 与 SPOT-5 HRS、ALOS PRISM 的对比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5)红外地球敏感器关键模块低频噪声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红外地球敏感器的故障模式
    2.1 红外地球敏感器工作原理
    2.2 红外地球敏感器典型故障模式和机理
    2.3 红外地球敏感器关键模块
    2.4 小结
第三章 红外地球敏感器低频噪声特性分析
    3.1 红外地球敏感器低频噪声产生机理
        3.1.1 热噪声
        3.1.2 g-r噪声
        3.1.3 1/f噪声
    3.2 红外地球敏感器低频噪声物理模型
        3.2.1 红外探测模块低频噪声模型
        3.2.2 放大模块低频噪声模型
    3.3 红外地球敏感器低频噪声特征参量
        3.3.1 红外地球敏感器热噪声特征参量
        3.3.2 红外地球敏感器g-r噪声特征参量
        3.3.3 红外地球敏感器 1/f噪声特征参量
    3.4 小结
第四章 红外地球敏感器低频噪声测试系统
    4.1 红外地球敏感器低频噪声测试原理
    4.2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红外地球敏感器低频噪声测试系统
        4.2.1 系统构成
        4.2.2 系统硬件
        4.2.3 系统软件
    4.3 测试验证
    4.4 小结
第五章 红外地球敏感器关键模块低频噪声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红外探测模块低频噪声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红外探测器薄片低频噪声
        5.1.2 红外探测器模块低频噪声
    5.2 放大电路模块低频噪声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偏置电路模块低频噪声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星载线阵传感器在轨几何定标的理论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星载线阵CCD 传感器特点及定标内容分析
    2.1 光学线阵CCD 传感器的分类
    2.2 星载线阵CCD 传感器的特点
    2.3 ALOS/PRISM 与资源三号卫星传感器
        2.3.1 ALOS/PRISM 传感器
        2.3.2 资源三号卫星及其传感器
    2.4 星载线阵传感器几何定标的内容与方法
        2.4.1 几何定标的内容
        2.4.2 几何定标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于定标的星载线阵CCD 传感器严格成像模型研究
    3.1 相关坐标系的定义及其坐标转换
        3.1.1 相关坐标系的定义
        3.1.2 坐标间的转换
    3.2 严格成像模型的建立
        3.2.1 线阵CCD 成像几何
        3.2.2 星载线阵CCD 传感器严格成像模型
        3.2.3 严格成像模型的简化
    3.3 用于几何定标的严格成像模型
        3.3.1 严格成像模型的扩展
        3.3.2 与光学系统有关的系统误差
        3.3.3 与线阵CCD 有关的系统误差
        3.3.4 综合影响模型
    3.4 实验与分析
        3.4.1 SPOT-5/HRS 严格成像模型的验证
        3.4.2 ALOS/PRISM 严格成像模型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于几何定标的MMLAR 自检校区域网平差
    4.1 外方位建模
        4.1.1 LPM 模型
        4.1.2 PPM 模型
        4.1.3 OIM 模型
        4.1.4 DCM 模型
    4.2 MMLAR 自检校区域网平差的数学模型
        4.2.1 传统自检校区域网平差原理
        4.2.2 自检校参数建模
        4.2.3 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4.3 MMLAR 自检校区域网平差的几个重要问题
        4.3.1 利用点松弛法进行解算
        4.3.2 自检校附加参数的统计检验
        4.3.3 区域网平差中的加权方案
        4.3.4 区域网平差的精度评估
    4.4 实验与结论
        4.4.1 基于模拟数据的定标实验
        4.4.2 基于ALOS/PRISM 实际数据的定标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载线阵传感器几何检校场的分析与思考
    5.1 地面几何检校场的功能和作用
    5.2 MOMS-2P 和ALOS/PRISM 几何检校场的设定与分析
        5.2.1 MOMS-2P 几何检校场的设定与分析
        5.2.2 ALOS/PRISM 几何检校场的设定与分析
    5.3 地面几何检校场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5.3.1 相机内参数定标与稳定性检验对检校场的要求
        5.3.2 相机外参数定标与稳定性检验对检校场的要求
        5.3.3 立体测图真实性检验对检校场的要求
        5.3.4 几何检校场建设总体说明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7)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建模与几种平衡运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行车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自行车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国内自行车机器人研究现状
        1.2.3 自行车机器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欠驱动非完整约束系统的建模方法
        1.3.1 欠驱动机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1.3.2 非完整约束系统的定义
        1.3.3 欠驱动非完整约束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1.4 欠驱动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Kane方法动力学建模思路
    2.3 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机构分析
        2.3.1 机器人机构
        2.3.2 拓扑构型的描述
        2.3.3 自由度分析
    2.4 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2.4.1 坐标系的建立
        2.4.2 非完整约束分析
        2.4.3 运动参数分析
    2.5 基于Kane法的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动力学建模
        2.5.1 广义惯性力
        2.5.2 广义主动力
        2.5.3 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动力学模型
    2.6 在斜面上运动的动力学分析
        2.6.1 爬坡能力分析
        2.6.2 临界驱动力矩
        2.6.3 爬坡运动数值仿真分析
    2.7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动力学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实验样机搭建
    3.1 引言
    3.2 机械系统搭建
    3.3 控制系统设计
        3.3.1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构架
        3.3.2 电源供电方案
        3.3.3 核心处理器工作流程
        3.3.4 MTi惯性测量单元(IMU)功能实现
        3.3.5 编码器模块功能实现
        3.3.6 电流传感器模块功能实现
        3.3.7 超声波传感器阵列功能实现
        3.3.8 通讯模块功能及实现
    3.4 样机系统构架可行性验证实验
        3.4.1 实验方案设计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90°车把转角下的定车运动与回转运动
    4.1 引言
    4.2 90°车把转角下的动力学模型
        4.2.1 坐标系
        4.2.2 动力学模型
    4.3 90°车把转角下的定车运动研究
        4.3.1 部分反馈线性化控制策略
        4.3.2 仿真分析
        4.3.3 实验研究
    4.4 90°车把转角下的原地回转运动实验研究
        4.4.1 控制策略
        4.4.2 仿真分析
        4.4.3 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45°车把转角下的定车运动与圆周运动
    5.1 引言
    5.2 任意车把转角下的动力学模型
    5.3 45°车把转角下的定车运动研究
        5.3.1 控制策略
        5.3.2 控制仿真研究
        5.3.3 样机实验研究
    5.4 45°车把转角下的小半径圆周运动研究
        5.4.1 动态平衡条件
        5.4.2 平衡控制器设计
        5.4.3 仿真分析
        5.4.4 样机实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直线平衡行走运动
    6.1 引言
    6.2 直线平衡行走动力学模型
    6.3 控制策略及仿真分析
        6.3.1 平衡控制器设计
        6.3.2 仿真分析
    6.4 直线平衡行走实验研究
        6.4.2 实验方案
        6.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二章引入的中间变量)
    附录2 (第五章引入的中间变量)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总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研究近况
    1.3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应用
    1.4 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影像数据的二次开发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成像原理
    2.1 引言
    2.2 三线阵CCD摄影测绘的基本原理
    2.3 三线阵CCD摄影测绘数字影像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总体研究及组成
    3.1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技术指标论证
    3.2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总体设计概述
    3.3 光学系统论证和设计
    3.4 光机结构论证和设计
    3.5 电子学系统论证和设计
    3.6 相机的工程分析和热控
    3.7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可靠性
    3.8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与卫星接口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立体测绘误差的误差分析
    4.1 引言
    4.2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立体测绘误差
    4.3 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误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标定
    5.1 引言
    5.2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标定原理
    5.3 内方位元素得实验室标定
    5.4 飞行标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的地面试验
    6.1 引言
    6.2 地面扫描成像试验
    6.3 光学镜头真空成像实验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相机标定的数据
附录2 相机标定的误差曲线
附录3 相机主距残差曲线
附录4 标定测量数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毛细蒸发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2.1 碱金属热电转换器研究现状
        1.2.2 毛细蒸发器研究现状
        1.2.3 毛细蒸发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AMTEC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2.1 引言
    2.2 AMTEC的系统组成及其特点
        2.2.1 AMTEC的系统装置
        2.2.2 AMTEC的主要组成部件
        2.2.3 AMTEC的优点
    2.3 AMTEC的工作原理
        2.3.1 液阳极AMTEC热力学循环分析
        2.3.2 气阳极AMTEC热力学循环分析
    2.4 毛细蒸发器(CAV)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学物理模型
    3.1 引言
    3.2 多孔介质的基本性质、结构参数以及研究方法
        3.2.1 多孔介质参数
        3.2.2 多孔介质的研究方法
    3.3 毛细蒸发器内的相变机理简介及研究方法
        3.3.1 毛细蒸发器内的蒸发状态和蒸发机制
        3.3.2 气液相变界面问题的处理
    3.4 流场控制方程
        3.4.1 连续性方程
        3.4.2 动量方程
        3.4.3 能量方程
        3.4.5 VOF方程
        3.4.6 源项的处理
    3.5 简化及边界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CFD模型的离散-有限体积法
        4.2.1 CFD模型的求解方法概述
        4.2.2 有限体积法
        4.2.3 有限体积法中常用的离散格式
    4.3 流场数值计算SIMPLE算法分析
    4.4 用户自定义函数(UDF)
        4.4.1 UDF功能
        4.4.2 网格术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1 引言
    5.2 外部参数对毛细蒸发器性能的影响
        5.2.1 热负荷对毛细蒸发器的影响
        5.2.2 进口处液体温度对相变界面的影响
        5.2.3 循环流量对相变界面的影响
    5.3 多孔介质参数对毛细蒸发器的影响
        5.3.1 孔隙率和渗透率对毛细蒸发器性能的影响
        5.3.2 有效孔径和渗透率对毛细蒸发器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10)基于DSP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多维加速度传感技术
        1.2.1 基于单一惯性质量的多维加速度传感器
        1.2.2 基于多个惯性质量的六维加速度传感器
    1.3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3 本文研究的意义
2 基于DSP 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原理
    2.1 引言
    2.2 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系统构成
    2.3 基于DSP 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总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DSP 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DSP 单元的实现
    3.3 信号采集单元电路的实现
    3.4 信号预处理单元电路的实现
    3.5 输出接口单元的实现
    3.6 电源电路的设计
    3.7 电路板的设计和基本测试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DSP 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DSP 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软件的总体设计
    4.3 CPLD 程序设计
    4.4 DSP 的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DSP 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实验测试
    5.1 引言
    5.2 基于DSPACE 实时仿真系统的实验测试
    5.3 基于六维加速度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实验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及贡献
    6.3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基于野外环境微重力采编器的数据转换和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 [1]箭载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 崔思阳.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19(03)
  • [2]基于时差法流量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D]. 关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3]南水北调高填方渠道渗漏监测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研究[D]. 田壮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3)
  • [4]线阵CCD传感器实验场几何定标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王涛.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 [5]红外地球敏感器关键模块低频噪声测试系统研究[D]. 薛增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6]星载线阵传感器在轨几何定标的理论与算法研究[D]. 雷蓉.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7]前轮驱动自行车机器人建模与几种平衡运动控制研究[D]. 黄用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1)
  • [8]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相机总体技术研究[D]. 张影.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9]毛细蒸发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 马正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S1)
  • [10]基于DSP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D]. 高大勇. 重庆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现场环境下基于微重力编辑器的数据转换与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