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鱼脱脂工艺研究

小杂鱼脱脂工艺研究

一、小杂鱼脱脂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璐[1](2017)在《即食鲟鱼肉干制品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鲟鱼肉味鲜嫩、营养丰富,是高脂高蛋白类鱼种,近年来我国鲟鱼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国内鲟鱼产业结构不完整、鲟鱼终端产品单一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适当的即食鲟鱼制品是鲟鱼从单一冷冻产品向深加工拓展的重要方向。肉干制品有着美味、经济、便携的特点,一直深受消费者的喜欢。然而,即食鲟鱼肉干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脂肪含量高而易氧化、腥味大、干制保存困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本论文采用国标方法明确鲟鱼肉的基本化学成分,并采用气相-质谱(GC-MS)联用法测定原料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鲟鱼肉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及灰分含量(以湿基计)分别为63.30%、7.21%、23.50%、1.26%。鲟鱼肉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0%左右,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87%。其次,针对鲟鱼脱脂关键加工工艺,本论文对比了目前常用的NaHCO3碱法与脂肪酶脱脂法,以脱脂率、蛋白质损失率和脂肪酸组成为指标筛选出最适合鲟鱼脱脂方法并优化相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脂肪酶法较NaHCO3碱法脱脂相比,蛋白质损失率较低,脂肪酸组成变化小。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通过单因素实验,以脱脂率和蛋白质损失率为指标,确定了鲟鱼脂肪酶法脱脂的最适条件为料液比1:3、温度30℃、酶浓度20 U/mL、反应时间50 min、pH 9.0,在此条件下脱脂率为29.85%。经脂肪酶脱脂法处理后,脱脂鲟鱼肉较未脱脂鱼肉肌肉间脂肪明显减少,但对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小,对不饱和脂肪酸有较好的保留。观察脱脂前后鲟鱼肌肉组织构造发现,酶法脱脂对鲟鱼肌肉微观结构产生较多破坏,但外形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影响较小。另外,GC-MS和感官评价均显示脱脂鱼肉腥味明显减少。因此,本研究所确定的酶法脱脂工艺对于鲟鱼肉干加工过程中脂肪的去除、品质的保持以及腥味的抑制有较好作用,可进一步推广至工业生产。最后,本论文针对鲟鱼肉干加工过程的腌制、干燥和杀菌等工艺分别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鲟鱼肉干腌制料的最佳配比为:糖4%、料酒3.5%、辣椒1.5%、盐3%,在此配方下腌制50 min,所得肉干风味和口感达到最佳。依据鲟鱼肉干制品水分含量、货架期、质构特性、色泽及微生物等指标,确定了最佳干燥和杀菌工艺为:干燥温度40℃、干燥时间120 min、杀菌温度105℃、杀菌时间20min。

乔恩楠,张传杰,颜超,刘云,崔莉,朱平[2](2016)在《结构蛋白—猪皮胶原的提取及其理化特性的表征》文中认为以猪皮为原料,采用醋酸和胃蛋白酶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胶原,以提取率为指标,进行提取条件优化,并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黏度法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方法对提取物的化学结构、变性温度、特征黏度、等电点等理化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猪皮胶原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m胃蛋白酶:m猪皮=1:80、p H值23、温度4℃、时间60h,此时胶原提取率为18.87%。提取物的结构为猪皮I型胶原,变性温度为37.5℃,特性黏度为4.0230d L/g,等电点p I=6.0。

吴燕燕,朱小静[3](2016)在《鱼类脱脂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鱼本身所含有的脂肪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鱼制品的加工和消费,探讨鱼类脱脂方法对鱼制品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鱼类脱脂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展望,旨在为鱼类的脱脂研究及高价值鱼制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钟机,赵卉双,程新伟,梁鹏,程文健,陈丽娇[4](2016)在《水产品脱脂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脂肪对水产品原料加工适应性及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脱脂技术对水产品的加工、运输和贮藏等有重要意义。通过概述水产品中常用的脱脂方法,综述近几年水产品中脱脂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水产品的有效脱脂提供参考。

梁鹏,赵卉双,安然,程文健,陈丽娇[5](2015)在《碱性蛋白酶对鲶鱼鱼皮脱脂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用碱性脂肪酶对鲶鱼鱼皮酶法脱脂工艺进行优化。以脱脂率为指标,对脱脂工艺中的碱性脂肪酶添加量、p H、脱脂时间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适的酶法脱脂工艺为:碱性脂肪酶添加量0.5%,p H9,脱脂时间6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脱脂率可高达65.31%。

张宇美[6](2014)在《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南海鸢乌贼摄食生态与营养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鸢乌贼(Stheno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灯光罩网船主要渔获种类之一,本研究以鸢乌贼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研究鸢乌贼的食物组成、摄食等级和摄食强度随胴长、性成熟及季节等的变化,探索其与其它海洋生物的的关系,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南海鸢乌贼δ15N、δ13C值随生长的变化等,并比较脱脂处理前后对δ13C、δ15N值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食物来源和营养位置,探索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大洋性头足类摄食生态与营养级研究中的应用,以便为我国头足类食性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基础性资料。本研究对鸢乌贼进行按月采样,为期一周年,样品主要在广西北海南澫码头灯光罩网船上采集,结合凯撒渔业监测系统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得知渔获样品所在海域为108°118°E,9°20°N。共采集到鸢乌贼3543尾,体长范围在60302mm之间,体重范围为7.51162.0g,其中,实胃数占85.24%(3020),空胃数仅占14.76(523)。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对鸢乌贼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结果得知:(1)胴长与体重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W=2.4759×10-6ML3.5614(R2=0.9744,n=1755),W=1.4167×10-6ML3.6856(R2=0.9561,n=1788);(2)个体性比为0.98:1,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性比无显着差异(P>0.05)。雌、雄鸢乌贼的初次性成熟胴长(ML50%)分别为154mm、103mm,对鸢乌贼性成熟指数(GSI)计算分析得知,个体性腺成熟指数与胴长和性成熟度均有显着关系(P<0.05)。2、胃含物分析结果显示:(1)鸢乌贼饵料组成主要为鱼类、头足类及少量的甲壳类,鱼类主要以耳石、鳞片和残余脊椎骨形式出现,分析发现,鸢乌贼主要摄食灯笼鱼科、鲹科及飞鱼科等。头足类以角质颚、断裂触腕及残余肌肉块出现,有菱鳍乌贼、钩腕乌贼等,存在明显的同类相食现象,甲壳类则仅剩零星附肢,主要为深海红蟹等;(2)饵料组成中,头足类质量百分比占50.82%,鱼类占33.98%,无法辨认的饵料占15.20%,鱼类出现436次,头足类出现52次,甲壳类出现66次。3、食物组成及其变化:(1)随个体的成熟,胃内饵料逐渐以鱼类和头足类为主,处于Ⅰ期的个体消化程度较高,Ⅱ-Ⅳ期个体胃内无法辨认部分呈降低趋势,Ⅴ期有所增加,鱼类随性成熟变化不大,头足类在Ⅰ-Ⅳ期所占比例随个体成熟而增加,在Ⅳ期达到最大(67.99%),鱼类在各期出现频次均高于头足类和甲壳类。(2)鸢乌贼胃内饵料重量随胴长呈指数增长趋势:胃重=7.75×10-4ML2-0.139ML+6.45,R2=0.973)。(3)70mm以下个体均为空胃,7180mm胴长组个体胃内饵料已消化部分重量占69.39%,鱼类随胴长的变化不明显(R>0.05,n=19),头足类随胴长的增加而增加(R<0.001,n=19)。4、摄食等级及其变化:(1)雌性个体以3、4级为主,雄性以2、3级为主,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雌性摄食等级随胴长变化差异显着(P<0.01),而雄性则无显着差异(P>0.05)。(2)从全年来看,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分别占24.47%、25.71%);雌性空胃(0级)比例在Ⅰ期较高,为22.59%,在Ⅱ-Ⅴ期各阶段摄食等级逐级上升,雄性空胃比例随性腺的成熟而降低,整体上,雌、雄鸢乌贼摄食等级随性腺发育变化差异均不明显(P>0.05)。5、摄食强度的变化:(1)在70mm及以下个体平均饱满指数为0,空胃率则为100,RI随胴长的增加而呈显着升高趋势(F=12.84,P<0.05),VC随胴长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F=11.48,P<0.05)。(2)雌性个体各季度RI均高于雄性,各季度VC低于雄性个体,雌雄个体RI和VC均没有显着的季节变化(P>0.05)。(3)雌性鸢乌贼RI随个体成熟而增加,VC随性成熟变化不明显(F=1.73,P>0.05),雄性个体RI在Ⅰ-Ⅳ期随性腺成熟而增加,VC值随个体成熟而降低(F=33.29,0.01<P<0.05)。6、鸢乌贼碳、氮稳定同位素结果:(1)δ15N值范围为7.100‰12.429‰,δ13C范围-22.334‰-18.807‰。(2)δ15N随胴长的变化显着(P<0.01),且呈指数增长关系(Y=9.085e0.014ML,R2=0.982),δ13C也有极显着的胴长变化(P<0.01);各胴长组之间,C/N比值范围为3.1813.515,随胴长变化呈减小趋势(F=18.76,P<0.01)。(3)脱脂处理:对30个鸢乌贼肌肉样品进行脱脂处理,对脱脂前、后碳、氮比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脱脂后δ15N、δ13C值均明显上升(P<0.05)。7、营养级及变化:以华贵栉孔扇贝为基准生物,鸢乌贼的营养级范围在2.373.94之间,平均值为3.29,以大眼金枪鱼的营养级和δ15N值,结合鸢乌贼的δ15N,估算出其营养级为2.413.98,平均值为3.33;营养级随胴长呈增加趋势。

应晓国[7](2014)在《梅童鱼脱脂化及货架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且具有非常丰富矿物质元素的小型经济价值鱼类。由于梅童鱼的产量较大,所以在舟山市场以鲜销为主同时有一些当地企业对其进行休闲食品的开发。本论文以不同季节的梅童鱼鱼肉为原料,对营养价值进行分析,通过不同方法对秋季的梅童鱼鱼肉进行脱脂实验,并且通过电子鼻和相关理化指标结合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货架期预测。主要的研究结果:本论文对梅童鱼鱼肉的生化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研究夏季梅童鱼鱼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检测可知,梅童鱼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高蛋白,而且微量元素含量,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小型经济价值鱼类。除此之外,梅童鱼鱼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达28.1%。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DHA(C22:6,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为19.31%其次为EPA(C20:5,二十碳五烯酸),其含量为5.81%。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35.85%,这两种物质具有防治心血管病、抗癌等功效。而且梅童鱼鱼肉的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比例(E/T)为40.71%比FAO/WHO标准(36%)高。梅童鱼鱼肉按照相关评价为优质蛋白,其EAAI值为0.9699大于油脂蛋白0.95的标准。是高蛋白食物的优秀原料。再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对夏季梅童鱼鱼肉进行脱脂反应。其中各种条件进行相关实验,获得最优数据。再通过响应面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化:梅童鱼鱼片在6.21g/100mL的Na2CO3溶液,鱼水比例为1:1.8,浸泡时间为86.51min相对最优的实验条件。其脂肪的脱脂率可以达到43.63%。而在0.51g/100mL的NaHCO3溶液,鱼水比例为1:2,浸泡时间为93.45min相对最优的实验条件。其脂肪的脱脂率可以达到44.33%。而在碱性脂肪酶的脱脂条件下梅童鱼鱼片在浸泡时间为61min, pH值为8.1,实验温度为(35±1)℃以及酶的添加量为41U/mL相对最优的实验条件。其脂肪的脱脂率可以达到43.77%。相互比较可以看出NaHCO3法脱脂的效率最高,由于相关工厂化生产的原因,酶法脱脂相对难度比较大,而且控制最终结束时间工艺比较难。而Na2CO3法脱脂需要的碱液浓度比较大,在实际工厂生产过程会对食品找出比较大的损害和潜在威胁。所以选择NaHCO3法对秋季梅童鱼进行脱脂。最后同时测定了不同货架期梅童鱼的水分与质构的变化而且利用电子鼻系统实验检测了不同货架期梅童鱼样品的挥发性气体信息,并与理化品质指标相联系,建立了梅童鱼货架期预测模型。根据梅童鱼鱼肉的电子鼻测定结果中的信噪比极大值经过多次平均以后为一确定数值,所以该数值与实验样品的选择没有具有相关性,但是和样品不同的储存时间有关,所以可以采用电子鼻来区分不同储存时间的样品以及建立相关货架期的数学模型。同时通过不同货架期的水分与质构的理化指标表明梅童鱼可实用性各方面的下降,弹性,硬度,咀嚼度等相关质构的理化指标经一步验证电子鼻预测货架期模型的可靠性。根据随机共振信噪比极大值随时间变化的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经验证,信噪比特征值梅童鱼货架期预测模型的误差小于5%,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王裕玉[8](2013)在《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品质评价、适宜蛋白能量水平和氨基酸需要量及对豆粕的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是分布在我国黑龙江水系特有的江河野生经济鱼类。多栖息于缓流中,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迄今对于其营养生理研究报道非常有限,因此,开展乌苏里拟鲿营养需求的研究已成为乌苏里拟鲿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2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野生及养殖乌苏里拟鲿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评价;二是采用营养学、能量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乌苏里拟鲿对蛋白质、脂肪、适宜的蛋能比、蛋氨酸和赖氨酸的需要量以及对豆粕的利用,为该鱼的配合饲料配制提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乌苏里拟鲿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定方法,分析了野生和养殖乌苏里拟鲿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野生乌苏里拟鲿肌肉中水分的含量(72.91%)显着高于人工养殖乌苏里拟鲿(70.82%)(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显着低于人工养殖乌苏里拟鲿(P<0.05),两者的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野生和养殖乌苏里拟鲿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6种氨基酸,野生鱼必需氨基酸含量(29.29%)和鲜味氨基酸含量(27.74%)显着高于养殖鱼的必需氨基酸(26.53%)和鲜味氨基酸含量(23.75%)(P<0.05);野生苏里拟鲿与养殖乌苏里拟鲿的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2.78%,43.0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85.52%和87.74%,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按照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野生苏里拟鲿与养殖乌苏里拟鲿的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野生乌苏里拟鲿的∑SFA(31.36%)显着高于养殖乌苏里拟鲿(25.01%),而∑PUFA(11.67%)却显着低于养殖乌苏里拟鲿(17.19%),∑MUFA的差异则不显着,分别为47.92%和48.10%。野生乌苏里拟鲿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分别为1.26%和3.44%,低于养殖乌苏里拟鲿中EPA和DHA的含量(1.8%和5.45%)。综合分析认为,乌苏里拟鲿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2.乌苏里拟鲿适宜蛋白能量比的研究以乌苏里拟鲿稚鱼(初始体重为3.40±0.01g)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脂肪含量对乌苏里拟鲿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的影响。设置4个蛋白质水平(35%、40%、45%和50%),每个蛋白质水平设置3个脂肪水平(5%、10%和15%),配制出12种试验饲料。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玻璃缸(150L)25尾乌苏里拟鲿,饱饲投喂,养殖试验持续8周。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蛋白质水平下,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与5%和10%组相比,脂肪水平为15%饲料组的饲料系数显着高于5%和10%组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和氮沉积率显着降低,5%和1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同一脂肪水平下,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从35%增加到45%时,WG和SGR均显着升高(P<0.05),当蛋白质水平超过45%后,WG和SGR降低,但是与45%组差异不显着(P>0.05);当饲料蛋白质含量从35%升高至50%时,蛋白质效率(PER)由198%降至165%,其中,40%、45%和50%组PER分别比35%组降低4.55%、9.09%和16.67%,各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水平对乌苏里拟鲿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氮沉积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乌苏里拟鲿全鱼水分的影响不显着(P>0.05)。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乌苏里拟鲿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影响显着(P<0.05)。在同一脂肪水平下,鱼体中蛋白含量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45%组全鱼体蛋白质显着高于35%组和40%组(P<0.05),与50%组差异不显着(P>0.05)。鱼体中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着下降(P<0.05)。在同一蛋白水平下,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鱼体中蛋白含量逐渐下降,而鱼体中脂肪含量逐渐升高。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全鱼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影响显着(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未产生明显的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肥满度和脏体比均未产生明显的影响(P>0.05),对肝体比影响显着(P<0.05)。3.乌苏里拟鲿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以初始体重(0.60±0.00g)的乌苏里拟鲿稚鱼为实验对象,在玻璃缸(1.0×0.5×0.8m3)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乌苏里拟鲿稚鱼对饲料中赖氨酸(Lys)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晶体Lys使饲料中Lys含量分别达到1.34%、2.04%、2.74%、3.44%、4.14%和4.84%,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放养50尾鱼。每天饱饲投喂2次(08:00和16:00)。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6.67%-92.67%)无显着差异。当饲料中Lys水平由1.34%(占饲料蛋白3.32%)增加到3.44%(占饲料蛋白8.43%)时,乌苏里拟鲿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着提高(P<0.05),而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随着饲料Lys水平由3.44%增加到4.84%,乌苏里拟鲿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逐渐降低,但均与3.44%组无显着差异。乌苏里拟鲿全鱼、肌肉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中Lys水平由1.34%增加到3.44%而显着提高(P<0.05),当Lys水平进一步增加时,乌苏里拟鲿全鱼蛋白质略有降低,但均与3.44%组无显着差异;饲料中Lys水平对乌苏里拟鲿全鱼水分、脂肪、肌肉水分的影响不显着,而随着饲料中Lys水平由1.34%增加到2.74%,肌肉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之后随着Lys水平的升高而降低。随着饲料中Lys水平由1.34%增加到4.84%,肝体指数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着;1.34%组乌苏里拟鲿的肥满度指数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而其它组之间差异不显着;3.44%和4.14%组的脏体比指数显着低于1.34%、2.04%、2.74%和4.84%组(P<0.05)。根据饲料中Lys水平与乌苏里拟鲿增重率的关系,采用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当增重率达到最大时,饲料中Lys的最适水平为3.38%(占饲料蛋白8.31%);采用二次回归模型拟合得出,当PER达到最大时,饲料中Lys的最适水平为3.91%(占饲料蛋白9.61%)。4.乌苏里拟鲿蛋氨酸需求量的研究以初始体重(0.60±0.00g)的乌苏里拟鲿稚鱼为实验对象,在玻璃缸(1.0×0.5x0.8m3)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乌苏里拟鲿稚鱼对饲料中蛋氨酸(Met)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晶体Met使饲料中Met含量分别达到0.55%、0.85%、1.15%、1.45%、1.75%和2.05%,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放养50尾鱼。每天饱饲投喂2次(08:00和16:00)。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4.67%-91.33%)无显着差异。在饲料中胱氨酸含量为0.25%(占饲料蛋白0.62%)时,当饲料中Met水平由0.55%(占饲料蛋白1.35%)增加到1.15%(占饲料蛋白2.84%)时,乌苏里拟鲿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着提高(P<0.05),而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之后,随着饲料Met水平由1.15%(占饲料蛋白2.84%)增加到2.05%(占饲料蛋白5.08%),乌苏里拟鲿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逐渐降低,而饲料系数显着上升,其中,2.05%组WG、SGR显着低于1.15%、1.45%和1.75%组(P<0.05)。乌苏里拟鲿全鱼、肌肉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中Met水平由0.55%增加到1.15%而显着提高(P<0.05),全鱼、肌肉脂肪含量随着饲料中Met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当Met水平进一步增加时,脂肪含量降低。饲料中Met水平对乌苏里拟鲿全鱼水分和灰分的影响不显着。1.15%组肌肉水分含量显着低于1.45%组,但与其它组之间差异不显着。1.45%、1.75%和2.05%组肌肉灰分含量显着高于0.85%和1.15%组(P<0.05),但均与0.55%组差异不显着。肥满度随着饲料中Met水平由0.55%增加到1.15%而显着提高,当Met水平进一步增加时,肥满度降低,但与1.15%组无显着差异;肝体比随着Met水平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其中,0.55%、0.85%、1.15%和1.45%组显着高于1.75%和2.05%组(P<0.05);0.55%、0.85%、1.15%组脏体指数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1.45%、1.75%和2.05%组。根据增重率和饲料中Met水平的关系拟合二次曲线方程得出,当乌苏里拟鲿增重率达到最大时,其饲料中Met的适宜需求量为1.42%(占饲料蛋白3.51%),以蛋白质效率为响应指标时,得出其饲料中Met的适宜需求量为1.39%(占饲料蛋白3.44%)。5.乌苏里拟鲿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研究以豆粕分别替代对照饲料中0%、10%、20%、30%、40%、50%和60%的鱼粉,配制7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另外60%组添加0.3%蛋氨酸。以初始体重0.50±0.00g的乌苏里拟鲿稚鱼为试验对象,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试验结果表明,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SBM替代比例的增大,鱼体的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表现为逐渐降低,但S10、S20、S30、S40与S0之间差异不显着,S50、S60显着低于S0组(P<0.05),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S20、S30、S40、S50与S60之间差异不显着,S60组添加晶体蛋氨酸后,其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S60相比有所提高,但与其无显着差异,且与S20、S30、S40、S50之间无显着差异,但还是显着低于S0组(P<0.05);饲料系数的变化规律与增重率的趋势正好相反;当饲料中SBM替代水平由0%增加到20%时,乌苏里拟鲿的摄食率由3.22%提高到3.55%,而后随着替代比例进一步增加,摄食率逐渐降低,但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差异不显着;这一结果表明,豆粕可以替代乌苏里拟鲿饲料中40%鱼粉蛋白,并没有对乌苏里拟鲿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产生不利影响,此替代比例下。饲料中鱼粉和豆粕的含量分别为30%和28.4%。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着,而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肌肉水分逐渐升高,其中,S0组最低;全鱼、肌肉蛋白质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其中,S0、S10、S20、S30、S40和S50组间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S60和S60+Met组(P<0.05),随着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全鱼、肌肉脂肪呈现升高的趋势,其中,S60和S60+Met组显着高于其它替代组(P<0.05),从本试验结果可知,乌苏里拟鲿的肥满度有随着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在组间差异不显着;在0~50%替代组,肝体比、脏体比指数差异不显着,但是当SBM替代鱼粉比例为S60%时,肝体比、脏体比指数显着升高(P<0.05),这表明高比例豆粕替代鱼粉会影响肝脏的形态。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当替代水平由0%升高到40%时,各实验组干物质消化率差异不显着,50%,60%组的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降低(P<0.05);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替代比例小于40%时,各实验组蛋白质消化率差异不显着,而50%和60%组显着降低(P<0.05),在本实验中,随着SBM替代比例由0%升高到60%,磷表观消化率由36.07%升高到66.50%。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氮、磷排泄的影响显着(P<0.05)。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氮排泄逐渐升高,而氮的沉积率则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S20、S30、S40、S50和S60组的氮排泄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S0组和S10组(P<0.05);氮沉积率则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S0与S10、S20、S40和S50组间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S30和S60组(P<0.05),60%组添加蛋氨酸后,显着提高氮沉积率,对氮排泄无显着影响,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磷排泄显着降低,而磷的沉积率则表现出显着升高的趋势(P<0.05)。

丁浩宸,何非易,曹蔚,王宏海,卢延斌,张燕平[9](2013)在《南极磷虾肉营养基料脱脂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以南极磷虾肉糜为原料制备南极磷虾营养基料,研究其乙醇脱脂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探讨乙醇溶液体积分数、料液比、脱脂温度、脱脂时间、脱脂次数对脱脂效果的影响。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合实际生产因素确定最佳脱脂工艺:脱脂溶剂为95%乙醇,料液比1:6(m/v),脱脂温度50℃,脱脂时间1h,脱脂次数2次。验证试验脱脂产物粗脂肪质量分数为0.65%,脱脂率为97.76%,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81.39%,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均衡。

杨倩倩[10](2011)在《养殖大黄鱼脱脂脱腥方法及对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属石首鱼科,其肉质细嫩鲜美、蛋白质高、固醇低,具有治疗贫血、滋补身体的功能而成为海水鱼类中的极品,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导致大黄鱼资源急剧衰退。为此,我国科技工作者就大黄鱼人工繁殖及育鱼技术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使人工养殖大黄鱼技术不断成熟,大黄鱼的产量上升很快,现产区主要集中在浙江沿海和福建闽东地区。本课题针对目前养殖大黄鱼脂肪含量高,腥味大的缺陷,对其进行脱脂、脱腥技术研究,以降低养殖大黄鱼的脂肪,减少鱼体腥味,从而改善养殖大黄鱼的肉质口感和品质。主要分析了利用碳酸钠、碳酸氢钠法和酶法对大黄鱼进行脱脂的工艺,通过复合盐法进行脱腥处理,以及脱腥前、后养殖大黄鱼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变化,感官评价和质构的变化,为养殖大黄鱼脱腥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养殖大黄鱼的脂肪含量较高,湿基为15.6%,干基达到56.1%,远超过野生大黄鱼的含量。Na2CO3脱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浓度6g/100mL,浸泡时间90min,鱼水比1:2,脱脂率达到41.18%;NaHCO3脱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浓度0.5g/100mL,浸泡时间60min,鱼水比1:2,脱脂率达到45.69%;碱式脂肪酶脱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浓度40U/mL,pH值为8.0,浸泡时间为30min,鱼水比1:3,脱脂率达到44.89%。综合考虑脱脂率及生产条件,采用0.5g/100mL NaHCO3脱脂的大黄鱼蛋白质损失率较低,脱脂效果最好。将0.5g/100mL的NaHCO3和10g/100mL的NaCl结合作为养殖大黄鱼的混合脱腥液,通过感官评价,腥味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经处理后的大黄鱼鱼腥味、金属味、泥土味、蘑菇味以及不愉快的脂肪气味已基本去除。可见,NaCl在脱腥处理中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不仅有效地降低养殖大黄鱼的脂肪,还能促进鱼体内腥味成分的析出,从而改善养殖大黄鱼的肉质、风味等品质。通过对萃取头的选择,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解吸时间等条件的优化,可知养殖大黄鱼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头选用CAR/PDMS、萃取时间30min、萃取温度60℃、解吸时间5min。脱脂脱腥前的大黄鱼检测出48种成分,其中以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处理后的大黄鱼检测出19种成分,腥味成分主要为己醛、2,4-癸二烯醛、1-戊烯-3-酮、3,5-辛二烯-2-酮、1-戊烯-3-醇和1-辛烯-3-醇。经碳酸氢钠法处理和复合盐法处理后养殖大黄鱼在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上有较明显的差别,腥味成分和起协同作用的物质含量大大减少。这些醇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所表现出来的鱼腥味、金属味、泥土味、蘑菇味以及不愉快的脂肪气味已基本去除,不良气味明显降低。经GC-MS测定养殖大黄鱼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气味的改变与感官评价的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复合盐法是一种有效的脱脂脱腥处理方法。使用质构仪进行TPA模式的质构分析,从硬度、黏性、弹性、黏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恢复性等参数的变化可以看出,脱脂脱腥后各项质构指标变化不大,不影响大黄鱼整体的品质。

二、小杂鱼脱脂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杂鱼脱脂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即食鲟鱼肉干制品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鲟鱼概述
        1.1.1 鲟鱼简介
        1.1.2 鲟鱼的营养价值
    1.2 鲟鱼肉的加工现状
    1.3 油脂氧化机理及危害
        1.3.1 油脂的自动氧化
        1.3.2 油脂的光氧化
        1.3.3 油脂的酶促氧化
        1.3.4 影响油脂氧化的原因
        1.3.5 油脂氧化的危害
    1.4 脱脂技术研究现状
        1.4.1 压榨法
        1.4.2 有机溶剂萃取法
        1.4.3 碱皂化法
        1.4.4 碱性脂肪酶法
        1.4.5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
    1.5 肉干加工的关键工艺
        1.5.1 腌制技术
        1.5.2 干燥技术
        1.5.3 杀菌技术
    1.6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方法
        2.2.2 鲟鱼脱脂方法的选择
        2.2.3 酶法脱脂工艺的优化
        2.2.4 酶法脱脂对鲟鱼品质的影响
        2.2.5 腌制料的优化
        2.2.6 干燥及杀菌工艺的优化
        2.2.7 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3 分析方法
        2.3.1 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3.2 灰分含量测定方法
        2.3.3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2.3.4 脂肪含量测定方法
        2.3.5 菌落总数测定方法
        2.3.6 质构分析
        2.3.7 色差分析
        2.3.8 脂肪酸含量测定方法
        2.3.9 挥发性气味成分测定
        2.3.10 冷冻切片的制作及染色
        2.3.11 改良油性O染色方法
        2.3.12 感官评价
        2.3.13 货架期预测方法
        2.3.1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鲟鱼肌肉主要组成成分
        3.1.1 鲟鱼肌肉基本成分分析
        3.1.2 鲟鱼肌肉脂肪酸组成
    3.2 不同脱脂方法对鲟鱼肌肉的影响
        3.2.1 不同脱脂方法对脱脂率和蛋白质损失率的影响
        3.2.2 不同脱脂方法对鲟鱼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 酶法脱脂工艺的优化
        3.3.1 酶添加量对脱脂率及蛋白质损失率的影响
        3.3.2 浸泡时间对脱脂率及蛋白质损失率的影响
        3.3.3 pH对脱脂率及蛋白质损失率的影响
    3.4 酶法脱脂对肌肉组织形态的影响
    3.5 酶法脱脂对脂肪分布的影响
    3.6 酶法脱脂对腥味物质的影响
    3.7 腌制料配比的优化
    3.8 干燥及杀菌工艺的优化
        3.8.1 感官评价影响因素的分析
        3.8.2 水分含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3.8.3 菌落总数影响因素的分析
        3.8.4 色泽影响因素的分析
        3.8.5 质构影响因素的分析
        3.8.6 货架期影响因素的分析
    3.9 产品工艺流程及参数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主要创新成果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成果

(2)结构蛋白—猪皮胶原的提取及其理化特性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猪皮预处理
        1.3.2 猪皮胶原的提取及纯化
        1.3.3 胶原提取率
        1.3.4 紫外光谱(UV)测试
        1.3.5 等电点测定
        1.3.6 变性温度测定
        1.3.7 红外光谱(FT-IR)测试
        1.3.8 特性黏度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胶原的最佳提取工艺
    2.2 紫外光谱(UV)分析
    2.3 等电点分析
    2.4 变性温度分析
    2.5 FT-IR分析
    2.6 特性黏度
4 结论

(3)鱼类脱脂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脂肪特性
2 鱼类脱脂方法
    2.1 物理法
        2.1.1 压榨法
        2.1.2 离心法
        2.1.3 超声波法
        2.1.4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2.1.5 乳化法
    2.2 化学法
        2.2.1 溶剂萃取法
        2.2.2 碱皂化法
    2.3 酶法
    2.4 复合法
3 问题与展望

(4)水产品脱脂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品中脂肪的特性
2 水产品中的脱脂方法
    2.1 有机溶剂萃取法
    2.2 离心法
    2.3 压榨法
    2.4 碱性皂化法
    2.5 酶解法
    2.6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
    2.7 乳化法
3 结语

(5)碱性蛋白酶对鲶鱼鱼皮脱脂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鲶鱼鱼皮基本成分测定
        2.1.1 蛋白质含量测定
        2.1.2灰分含量的测定
        2.1.3 水分含量的测定
        2.1.4 脂肪含量测定及脱脂率计算
    2.2 鲶鱼鱼皮脱脂的工艺流程
    2.3 单因素试验设计
    2.4 正交试验设计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鱼皮的基本成分
    3.2 酶法脱脂单因素试验
        3.2.1 碱性脂肪酶添加量对鲶鱼鱼皮脱脂效果的影响
        3.2.2 p H对鲶鱼鱼皮脱脂效果的影响
        3.2.3 脱脂时间对鲶鱼皮脱脂效果的影响
    3.3 最佳脱脂条件的确定
    3.4 最优配方的验证
4 结论

(6)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南海鸢乌贼摄食生态与营养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区域
    1.2 研究进展
        1.2.1 鸢乌贼及其研究进展
        1.2.2 头足类食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1.2.3 食性研究方法概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采样时间和地点
        2.1.2 样本采集与处理
    2.2 方法
        2.2.1 生物学测定
        2.2.2 胃含物分析
        2.2.3 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2.3.1 胴长与体重(纯体重)关系
        2.3.2 性成熟度和初次性成熟胴长
        2.3.3 摄食强度及性成熟度
        2.3.4 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2.3.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南海鸢乌贼群体组成
    3.2 胴长与体重的关系
    3.3 繁殖生物学情况
        3.3.1 性比及性成熟度
        3.3.2 初次性成熟胴长
        3.3.3 性腺成熟度、性成熟指数及胴长的关系
        3.3.4 性腺成熟指数与水温的变化
    3.4 鸢乌贼摄食情况
        3.4.1 食物组成
        3.4.2 食物组成随性腺发育的变化
        3.4.3 胃重随胴长的变化
        3.4.4 各饵料质量百分比随胴长的变化
    3.5 鸢乌贼摄食等级及其变化
        3.5.1 鸢乌贼摄食等级随胴长的变化
        3.5.2 摄食等级的月份变化
        3.5.3 鸢乌贼摄食等级随性腺发育的变化
    3.6 摄食强度及其变化
        3.6.1 鸢乌贼摄食强度随胴长的变化
        3.6.2 鸢乌贼摄食强度随季节的变化
        3.6.3 摄食强度随性腺发育的变化
    3.7 鸢乌贼碳、氮稳定同位素结果
        3.7.1 δ15N、δ13C 特征
        3.7.2 南海鸢乌贼碳、氮稳定同位素随生长的变化
        3.7.3 δ15N、δ13C 的月份变化
        3.7.4 脱脂处理前后δ15N、δ13C 比较
    3.8 南海鸢乌贼营养级
4 讨论
    4.1 生物学情况
        4.1.1 群体组成
        4.1.2 繁殖生物学特性
    4.2 南海鸢乌贼食性分析
        4.2.1 摄食情况
        4.2.2 摄食强度及其变化
    4.3 南海鸢乌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4.3.1 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4.3.2 南海鸢乌贼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及其变化
    4.4 鸢乌贼营养位置分析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7)梅童鱼脱脂化及货架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梅童鱼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
    1.2 脱脂方法
        1.2.1 脂肪特性
        1.2.2 鱼肉的不同脱脂技术
        1.2.2.1 有机溶剂萃取法
        1.2.2.2 离心法
        1.2.2.3 压榨法
        1.2.2.4 碱性皂化法
        1.2.2.5 酶解法
        1.2.2.6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 CO2extraction)
        1.2.2.7 乳化法
    1.3 电子鼻
        1.3.1 电子鼻原理介绍
        1.3.2 电子鼻在食品中的应用
        1.3.2.1 电子鼻在肉制品中的运用
        1.3.2.2 电子鼻在乳制品中的运用
        1.3.2.3 电子鼻在蔬果质量品评中的运用
        1.3.2.4 电子鼻在水产品检测的运用
    1.4 质构仪
        1.4.1 质构仪原理介绍
        1.4.2 质构仪在谷类食品中的运用
        1.4.3 质构仪在乳品中的运用
        1.4.4 质构仪在肉类中的检测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梅童鱼营养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处理
        2.2.2 样品基本组成成分测定的实验方法
        2.2.2.1 水分测定
        2.2.2.2 灰分的测定
        2.2.2.3 粗蛋白的测定
        2.2.2.4 粗脂肪的测定
        2.2.2.5 脂肪酸组成分析
        2.2.2.6 氨基酸组成分析方法
        2.2.2.7 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2.2.2.8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2.2.2.9 维生素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梅童鱼的鱼肉的生化成分结果分析
        2.3.2 梅童鱼脂肪酸结果分析
        2.3.3 梅童鱼氨基酸结果分析
        2.3.4 矿物质结果统计与分析
        2.3.5 维生素结果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梅童鱼脱脂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原料处理
        3.2.2 水分测定
        3.2.3 灰分的测定
        3.2.4 粗蛋白的测定
        3.2.5 粗脂肪的测定
        3.2.6 脱脂工艺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梅童鱼的鱼肉的生化成分结果分析
        3.3.2 碱性条件下脱脂及参数优化
        3.3.2.1 Na_2CO_3脱脂及参数优化
        3.3.2.2 NaHCO_3脱脂及参数优化
        3.3.3 酶法脱脂及参数优化
        3.3.3.1 酶量对脱脂效果的影响
        3.3.3.2 浸泡时间对于脱脂的影响
        3.3.3.3 pH 值对于脱脂的影响
        3.3.3.4 鱼水比对于脱脂的影响
        3.3.3.5 酶法脱脂工艺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梅童鱼货架期预测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原料处理
        4.2.2 电子鼻分析
        4.2.3 挥发性盐基氮检验
        4.2.4 质构测量
        4.2.5 水分测定
        4.2.6 数据分析与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水量检验结果
        4.3.2 挥发性盐基氮(TVB-N)检验结果
        4.3.3 质构(TPA)检测结果分析
        4.3.4 电子鼻检测结果
        4.3.5 电子鼻梅童鱼货架期预测模型
        4.3.6 梅童鱼货架期预测结果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品质评价、适宜蛋白能量水平和氨基酸需要量及对豆粕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乌苏里拟鲿简介
        1.1.1 乌苏里拟鲿
        1.1.2 乌苏里拟鲿的生物学特征
        1.1.3 乌苏里拟鲿的研究概况
    1.2 鱼类营养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1.2.1 鱼类营养综合评价指标
        1.2.2 营养评价方法
        1.2.3 影响鱼类营养价值的因素
    1.3 鱼类的营养研究概况
        1.3.1 鱼类蛋白质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1.3.2 鱼类脂肪及脂肪酸研究概况
        1.3.3 鱼类蛋白质能量比的研究进展
        1.3.4 鱼类氨基酸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
    1.4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水产饲料中鱼粉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4.2 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乌苏里拟鲿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
        2.1.1 试验材料
        2.1.2 样品处理
        2.1.3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2.1.4 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2.1.5 统计分析
    2.2 乌苏里拟鲿稚鱼对适宜能量蛋白比的研究
        2.2.1 饲料配方组成及饲料制备
        2.2.2 试验鱼的饲养管理
        2.2.3 样品收集
        2.2.4 分析方法
        2.2.5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
    2.3 乌苏里拟鲿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2.3.1 饲料配方组成及饲料制备
        2.3.2 试验鱼的饲养管理
        2.3.3 样品收集
        2.3.4 分析方法
        2.3.5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
    2.4 乌苏里拟鲿蛋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2.4.1 饲料配方组成及饲料制备
        2.4.2 试验鱼的饲养管理
        2.4.3 样品收集
        2.4.4 分析方法
        2.4.5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
    2.5 乌苏里拟鲿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研究
        2.5.1 饲料配方组成及饲料制备
        2.5.2 试验鱼的饲养管理
        2.5.3 样品收集
        2.5.4 消化率测定方法
        2.5.5 分析方法
        2.5.6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乌苏里拟鲿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评价
        3.1.1 常规营养成分
        3.1.2 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品质评价
        3.1.3 脂肪酸组成分析
    3.2 蛋白和能量比对乌苏里拟鲿生长性能等的影响
        3.2.1 蛋白和能量比对乌苏里拟鲿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2.2 蛋白和能量比对乌苏里拟鲿体成分的影响
    3.3 乌苏里拟鲿对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3.3.1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3.3.2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体成分的影响
        3.3.3 饲料中赖氨酸对乌苏里拟鲿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的影响
        3.3.4 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乌苏里拟鲿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4 乌苏里拟鲿对蛋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3.4.1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3.4.2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体成分的影响
        3.4.3 饲料中蛋氨酸对乌苏里拟鲿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的影响
        3.4.4 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对乌苏里拟鲿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5 乌苏里拟鲿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研究
        3.5.1 豆粕替代鱼粉对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3.5.2 豆粕替代鱼粉对体组成的影响
        3.5.3 豆粕替代鱼粉对形态指数的影响
        3.5.4 豆粕替代鱼粉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5.5 豆粕替代鱼粉对氮、磷代谢的影响
4 讨论
    4.1 乌苏里拟鲿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评价
        4.1.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4.1.2 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营养品质的评价
        4.1.3 脂肪酸组成分析
    4.2 乌苏里拟鲿稚鱼对适宜能量蛋白比的研究
        4.2.1. 蛋白和能量比对摄食、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4.2.2 蛋白和能量比对体成分的影响
        4.2.3 蛋白和能量比对肥满度、肝体比的影响
    4.3 乌苏里拟鲿对饲料中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4.3.1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4.3.2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体成分的影响
        4.3.3 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乌苏里拟鲿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4.4 乌苏里拟鲿对饲料中蛋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4.4.1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4.4.2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乌苏里拟鲿体成分的影响
        4.4.3 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对乌苏里拟鲿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4.5 乌苏里拟鲿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研究
        4.5.1 豆粕替代鱼粉对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4.5.2 豆粕替代鱼粉对形态指数和体组成的影响
        4.5.3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5.4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苏里拟鲿氮、磷代谢的影响
        4.5.5 成本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南极磷虾肉营养基料脱脂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测定方法
        1.3.2 南极磷虾肉营养基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1.3.3 脱脂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1.3.4 脱脂工艺的正交优化试验
        1.3.5 氨基酸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成分测定
    2.2 南极磷虾肉营养基料脱脂工艺条件
        2.2.1 脱脂溶剂单因素试验
        2.2.2 料液比的确定
        2.2.3 脱脂温度的确定
        2.2.4 脱脂时间的确定
        2.2.5 脱脂次数的确定
        2.2.6 脱脂工艺条件优化
        2.2.7 最佳脱脂工艺的确定
        2.2.8 氨基酸组成分析
3 结论

(10)养殖大黄鱼脱脂脱腥方法及对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黄鱼简介
        1.1.1 大黄鱼特性
        1.1.2 大黄鱼养殖状况
    1.2 脱脂技术
        1.2.1 食品中脂肪特性
        1.2.2 鱼肉制品的脱脂方法
    1.3 脱腥技术
        1.3.1 鱼腥味的形成原因
        1.3.2 鱼腥味形成的机理
        1.3.3 鱼肉制品的脱腥方法
    1.4 鱼腥味的评价和检测方法
        1.4.1 感官评价
        1.4.2 腥味成分的化学检测
    1.5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养殖大黄鱼肌肉主要组分的分析和脱脂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水分含量的测定
        2.3.2 灰分含量的测定
        2.3.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4 粗脂肪的测定
        2.3.5 脱脂工艺流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养殖大黄鱼肌肉主要组分
        2.4.2 碳酸钠脱脂及参数优化
        2.4.3 碳酸氢钠脱脂及参数优化
        2.4.4 酶法脱脂及参数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养殖大黄鱼腥味组分的HS-SPME 检测及脱腥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感官评定标准
        3.3.2 脱腥工艺流程
        3.3.3 固相微萃取操作方法
        3.3.4 气质联用仪条件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脱腥液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3.4.2 固相微萃取条件的优化
        3.4.3 养殖大黄鱼的特征风味成分
        3.4.4 脱脂脱腥后养殖大黄鱼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脂脱腥处理对养殖大黄鱼质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TPA 的参数
        4.3.2 TPA 的测定
    4.4 结果和讨论
        4.4.1 质构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小杂鱼脱脂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即食鲟鱼肉干制品加工工艺研究[D]. 徐璐.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7)
  • [2]结构蛋白—猪皮胶原的提取及其理化特性的表征[J]. 乔恩楠,张传杰,颜超,刘云,崔莉,朱平.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6(03)
  • [3]鱼类脱脂方法研究进展[J]. 吴燕燕,朱小静. 核农学报, 2016(06)
  • [4]水产品脱脂技术的研究进展[J]. 钟机,赵卉双,程新伟,梁鹏,程文健,陈丽娇. 农产品加工, 2016(03)
  • [5]碱性蛋白酶对鲶鱼鱼皮脱脂效果的影响[J]. 梁鹏,赵卉双,安然,程文健,陈丽娇. 食品科技, 2015(06)
  • [6]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南海鸢乌贼摄食生态与营养级研究[D]. 张宇美. 广东海洋大学, 2014(01)
  • [7]梅童鱼脱脂化及货架期研究[D]. 应晓国. 浙江海洋学院, 2014(08)
  • [8]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品质评价、适宜蛋白能量水平和氨基酸需要量及对豆粕的利用研究[D]. 王裕玉.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5)
  • [9]南极磷虾肉营养基料脱脂工艺研究[J]. 丁浩宸,何非易,曹蔚,王宏海,卢延斌,张燕平. 食品科技, 2013(07)
  • [10]养殖大黄鱼脱脂脱腥方法及对品质的影响研究[D]. 杨倩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小杂鱼脱脂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