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带来好处,用人趋于务实

加入WTO带来好处,用人趋于务实

一、入世带来利好 用人趋于务实(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林瑶[1](2021)在《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升级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两国关系素有“友好邦交”的美称。作为东北亚地区的腹地,黑龙江省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等,一直是我国对俄罗斯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对俄经贸合作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019年8月26日,黑龙江获国务院审批通过,成为我国最北的自贸试验区。黑龙江省自贸区建设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体现,是促进中俄两国战略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黑龙江和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需要摆脱以往单一化和传统的经贸合作方式,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的良好机遇,将自贸区的最新利好政策融入双方经贸合作之中,增加双方经贸黏性。本文在黑龙江自贸区获国务院审批通过的背景下,依据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着眼于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转型升级进行研究。首先,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国际上的自贸区(FTA)与中国国内自贸区(FTZ)的异同;接着分阶段介绍了1978—2019年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多角度阐释了双方经贸合作的领域,并分别从贸易总额、方式、结构和投资规模、行业、地区六个方面分析了黑龙江和俄罗斯贸易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国内自贸区和黑龙江自贸区的发展情况,总结了黑龙江自贸区获批一年后在制度方面的创新和目前取得的成效;接着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从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维度研究了黑龙江对俄的经贸合作;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自贸区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梁俊山[2](2020)在《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先后经历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都是党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断奋斗的过程。农村基层组织在党的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度创新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的核心机制。厘清农村基层党支部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对于实现以制度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领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H县D村是一个位于晋、陕、蒙交界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型村庄,其处于“鸡鸣三省”的边缘地理环境、“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民歌海洋”的艺术氛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特时空场域中,为基层党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经历了组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即从分散个体到组织集体的农民协会时期,从原子化小农到合作化社员的合作化时期和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的人民公社时期。组织化实践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得到启蒙并对农村制度形成初步认知,为改革开放后有序参与村民自治并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推行村民自治的宏观背景下,由于党的制度安排尚未明确村“两委”关系,为村民自治实践预留了基层制度创新空间。D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化成为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涣散的矛盾复杂村,群众在坚持党的领导制度认知下提出“选书记”的制度创新诉求。地方党委基于“人民中心”的价值遵循对诉求积极回应,与人民互动中创造了“两票”制选举党支部书记的新做法,强化了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威,有效解决农村现实问题。“两票”制经验在党组织支持和实践检验下不断扩散和深化,最终演化为具有全国普适性的“两推一选”制度。D村“两票”制经验及其“跨村选人”、“一肩挑”的制度创新实践展示了完整的制度创新脉络和经验链条,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通过对D村“两票”制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调研,结合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场域理论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剖析,形成对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研究发现党支部选举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保障下、农民发展内驱力推动下,遵循理法合一的价值路线,通过内生外嵌的实现路径进行耦合创新的过程。其中制度场域是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四维一体是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系统协同是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耦合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在把握党的基层制度创新逻辑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满足农民发展需求、引领农村“三治融合”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的作用,从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于欣[3](2019)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而且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重要价值。挖掘、阐发和传承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学术命题。系统梳理和探究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全面而深入地呈显其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这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由宗法分封的奴隶制社会转向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深刻经济背景,生产方式大变革所必然引发的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矛盾斗争激化加剧是其政治背景,思想文化领域内新旧理念碰撞交织、百家异说的文化繁荣是其文化背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及其学派的形成发展和重要地位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观方面的必要条件。西周“以教祗德”的“尚德”理念、官师合一的礼乐教化模式,奠定了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古代德育思想体系的基调和轮廓,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而重要的理论来源。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构成了先秦儒家德育活动的主要理论基础。为了重振西周时期礼乐文明和教化传统的生机活力,先秦儒家不断内求“礼乐之原”,由礼而仁,由仁而性,由此开启了对“欲”、“群”、“心”等人性问题的探究与阐发。人之“欲”是德育之所以必要的重要依据之一,“欲”及其满足具有天然合理性,礼义道德及其教化则是满足人欲之必需。人之“群”是德育之所以必要的另一重要依据,人之生不能无群,礼乐教化是“群居和一”所必需。人之“心”是德育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基,主宰性的意志之心、情感性的德性之心、理性的认知之心分别为人之受教修德提供了主体性依据、内在情感根基和内在理性根基。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体现了立足于人本身为德育活动提供有力支撑的理论自觉。关于德育活动的目的,先秦儒家秉持治国安民与“为己”“成人”互为目的手段、社会性目的和个体性目的互渗统一的基本精神,一方面主张以教求治求安,力求通过德教达成治国安民、维护差序和谐理想秩序的社会性目的;另一方面主张教以“成人”,力求通过德教修身来美身化性、成就君子圣人的德性理想人格,达成提升人性、发展完善人本身的个体性目的。从德育内容上看,先秦儒家所主张的德育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仁、义、礼、孝、悌、忠、信、知、勇等道德规范是其道德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明分正名的社会等级观念和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是其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仁义为上、安仁乐义的人生价值观是其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先秦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作为受教者自教方法的自我修身之道和作为教育者施教方法的社会教化之道。自我修身之道侧重于受教者对自身之“志”、“学”、“思”、“行”等能动性的主动发挥,包括“志于仁”、“学以致道”、“思以致圣”、“躬行践履”。社会教化之道侧重于教育者对受教者之主体意识自觉的激发和引导,包括注重运用“愤启悱发”、“举一反三”、“以问为教”等方法的对话式思想宣讲,强调教育者以身体道、自反修己的身教示范,把良好环境的选择培育作为促进人性完善之重要着手处的环境熏陶,引导受教者在“礼”的践履和切己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其情、悟得其理的生活体验,强调教化以情感为起点和根基的因情设教。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和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先秦儒家高扬了主体性德育理念,凸显了情感德育特色,形成了生活化德育模式,构筑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传统的基石,为中华道德文明和古往今来的德育活动贡献了具有“永久魅力”的优秀“基因”;另一方面,因其得以形成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具有人性论理论基础的抽象性、对主体性根源的误读、对庶民地位作用的贬低、对等级观念和秩序的严守等思想局限性。辩证分析和客观评价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与局限,是深入探讨其当代价值及实现的首要前提。综而观之,作为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之典型代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深蕴着“儿童的天真”,彰显着具有“永久魅力”的鲜明特色和优秀“基因”,具有超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先秦儒家的主体性德育理念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研究相契合,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即教育者主体性的首要着力点是激发受教者的主体意识自觉,教育者必须密切结合受教者积极的“前理解”给予切己的启发和引导。先秦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德育内容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具有相契合性,为涵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宝贵资源,主要体现为“仁”、“礼”对于社会公德教育的涵养作用,“信”和“为政以德”对于职业道德和政治品德教育的涵养作用,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对于家庭美德教育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孝德观、推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涵养作用。先秦儒家的德育方法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高度的相契合性,能够在原则方法、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提供诸多有益借鉴,可以以其和谐守礼的师生关系为借鉴,确立“序差互动”的基本原则;以“对话式”思想宣讲为借鉴,推进“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以因情设教和生活体验为借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和生活化。要想实现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必须立足于现时代的新发展、新实践,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抓住三个基本环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传承弘扬先秦儒家德育的优秀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合理因素进行科学的加工改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科学分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优秀“基因”;以实践为导向,实践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动力与源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实现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宏观实践导向,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为微观实践导向;坚持综合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既要批判地继承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华,又要广泛学习、借鉴西方有益的德育文化,将中西优秀的德育思想资源融通于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高杨[4](2019)在《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ZT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己经从最初的区域性汽车制造企业成长为全国性的集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另一方面,在当前汽车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局面下,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ZT汽车公司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这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兴衰存亡。本文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介绍了 ZT汽车公司的发展历程及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PESTEL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方法详细分析了 ZT汽车公司所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立了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分别在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制定了ZT汽车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为其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与保障措施。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ZT汽车公司目前发展方向面临困境。当前公司正处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转型过渡期,较早的产业布局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使ZT汽车公司业绩一度创造国产汽车新高,但后续转型动力不够强劲使得发展战略的优化所面临的难度非常之大,新业务的开发实施有一定障碍。第二,ZT汽车公司的发展战略亟需调整改进。从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能源的利用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因素促使汽车产业结构转型,公司的资源、能力优势,都使得公司可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第三,ZT汽车公司应该选择SO战略为主要发展方向,发挥优势,全面利用机会。研究表明,公司应利用好一体化和多元化,加强创新开发和质量管控,做好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汽车产业的资源分配,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研究最后从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战略管控等方面提出了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研究可以为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也对相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何雁[5](2019)在《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文中指出电影的发明是从纪录电影开始的,一部影视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包含纪录影像在内的影视艺术发展史。技术是带有双面性的,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作用必然是双重的。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技术使用,可以在逼真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准确认知,提高认知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审美意象,扩展审美空间,提升审美境界,使人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如果应用得不好,则容易在逼真的外衣下制造假象,或流于自然主义的纪录,或技术主义的炫耀使用,则会抑制审美意象的形成,使人作茧自缚。影视技术具有逼真纪录、揭示和再现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这种优势在通向更高艺术境界的道路上不应该成为前进的障碍与桎梏。当下,人成为主体并日益以图像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影视技术的首要功能在于纪录和揭示,然后才是基于此之上艺术想象力的放飞。本文基于对影视技术发展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考察,结合纪实美学,提出了“影像茧房”的概念。具体路径是:首先,在实践上,“影像茧房”概念的形成得益于VR纪录片创作中周围沉浸式的视觉感受;在理论上,结合技术哲学、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层层推进和展开,在“人—技术—世界”关系的梳理中,根据唐·伊德提到的“技术蚕茧”,结合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推导出“影像茧房”的概念。在“人-影像-世界”的关系中,“影像茧房”是居间的中介技术系统,“影像茧房”作为中介体现了两个向度: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自然向人的生成”,影视技术正是沿着人的延伸、具身、仿生、人性化、以人为尺度、全感官的参与、物质现实的复原等几个维度发展的。其次,本文从“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规律性”,“‘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具体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认为“影像茧房”是“完整电影”与时俱进的技术性呈现。它既是传播内容,也是传播渠道,还是传播终端;既是实体的,又是虚拟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体现了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影像茧房”的内核和基础就是纪录片影像,它以具身的方式进行高效准确的社会认知,纪录片得以成为人类生存之镜,纪实“影像茧房”也成为人们舒适栖息的小生境。最后,本文从视听意象的审美境界入手,解析了纪录片存在的矛盾与伦理困境,批判技术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纪实影像能够深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影像茧房”作为人与世界双向互动的中介,消融了二元对立,呈现出主客一体,天人合一,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美丽景象。

王梅华[6](2019)在《证券业开放对中信证券经营风险的影响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十九大和今年两会文件以及博鳌论坛关于金融领域的改革措施来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金融开放是未来政策工作的重点,金融市场国际化背景下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证券业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证券公司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摩根士丹利、瑞银、高盛等国外金融机构通过多种经营方式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其丰富的行业经验会给国内券商带来巨大挑战。面对发达国家大型券商在资本实力、资产规模、业务创新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优势,国内证券公司如何挖掘内在潜力,强化自身竞争优势,缓解国外券商的竞争压力成为我国证券行业需要思考和防范的问题。本文首先详细梳理了我国证券业开放历程,并对证券业开放现状进行总结,从而为其影响效果的分析提供铺垫。接着,对我国证券行业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并对比了中外证券公司在资本规模、收入结构、公司治理和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证券业开放对国内证券公司经营风险带来的影响从收入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以探析其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传导效应。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证券业开放对国内大型券商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国外大型券商的进入将会加剧行业竞争,同时也会提高行业标准,激活“鲶鱼效应”,加速行业调整。国内大型券商在客户资源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享有优势,行业竞争层次的提高反而会加速国内中小券商的优胜劣汰,为龙头券商带来并购重组机遇,并驱动其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信证券为研究对象,对其自身实力和竞争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中信证券经营状况波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对证券业开放背景下,我国以中信证券为首的大型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变动趋势加以细化分析。最后,针对证券业开放将会引发的经营风险变动影响从业务结构、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三方面分别提出可供借鉴的有效举措,以期推动我国国际化券商巨头的培养,促进整个证券行业的稳健发展。

李松泽[7](2018)在《H市城乡路奔驰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汽车4S店发展迅速。中国的第一家汽车4S店始建于1998年,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这部分群体已经达到近三万家,逐步成为中国汽车销售市场最主要的流通渠道。然而,面对全球汽车零售市场日益严峻的竞争,我国汽车销售的主要经营模式——4S店竞争也日益凸显。如何规避问题,化解矛盾,缓和各方压力,使得利用现代服务营销理论对我国汽车4S店的营销策略进行改进和研究变得愈发紧迫和重要。一直以来,市场营销理念都注重以消费者为中心来开展营销活动,汽车营销也是如此,旨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所以,4S店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制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服务营销策略,是本文立题的意义。H市城乡路奔驰4S店(以下简称4S店)是全国近三万家4S店中的一员。本文在充分了解国内和国外汽车4S店发展和市场营销状况的基础上,得出了未来汽车行业销售竞争的重要手段——服务营销。本篇论文以市场营销学和服务营销学的理论为基础,首先,对4S店的营销情况做了介绍,接着分析了4S店的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服务营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其次,以4S店为例,进行了现阶段所面临的服务营销环境分析,最终得出了该店的服务营销策略。通过分析,论文得出4S店必须要针对现有的问题做出调整。本文从提升标准化服务质量、开展积极主动的营销方式和促销方式、加强售后专业化水平及强化客户关系管理等四个方面对4S店的服务营销策略做出规划,并提出了服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张建会[8](2018)在《荀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荀悦作为东汉末年杰出的史学家和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在中国史学史以及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诸侯割据,战乱频发,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再加上官方儒学衰败,东汉政权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都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在此种形势下,荀悦积极着书立说,将自己对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见解融入到着作中。《汉纪》虽然整体上是对《汉书》的剪裁删略,但在体例和内容方面仍有许多改革与创新之处。《汉纪》的问世,不仅使长期无人问津的编年体史书恢复,还弥补了以《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与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纪传体的缺陷,创立了我国臻于完备的断代编年史体。《申鉴》一书是荀悦和汉献帝、孔融、荀或等一起旦夕谈论复兴汉王朝时各种观点的归纳和总结,系统地提出了改革时弊、振兴汉室的种种政治措施。史学思想方面,荀悦特别重视史着的历史借鉴作用,把西汉的兴亡盛衰作为一面镜子,认为这是治国为政的头等大事,希望当朝皇帝常引以为鉴。《汉纪》中随意而发、直言褒贬的三十八则“荀悦曰”,更是充满浓厚的警励意味:或讨论治国理政的得失与措施,或论述君主加强自身修养、执政为民、如何处理君臣关系,或对君王提出限制与警戒,希望君臣能够恪守政治伦理、同心同德、为民谋福等。荀悦已然把《汉纪》打造成一部鉴古醒今的皇帝教科书。荀悦思想深受儒家经学的濡染,同时又多得道家思想之沾溉,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辩证法以及抱朴守真的观念。荀悦将其对社会的批判与对道家学说的借鉴吸收很好的结合,并贯彻到他的着史活动中,从而凸显出道家思想与史学关联的发展、演变轨迹。在政治经济方面,荀悦以“仁义为本”为原则,认识人民,重视农业生产,并从扶持农桑发展的政策入手,提出了养民、富民和恤民等“以民为本”的措施。与此同时,荀悦对汉代土地政策、货币政策、官俸等经济问题也有诸多真知灼见,如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减少或减免赋税的政策实质上是皇家与豪强隐藏式分威福之措施。荀悦还重视法制,希望通过法律制度,塑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荀悦法制思想,有着体现仁义、适时权变及注重与风俗的关系等特点。荀悦不仅注重历史借鉴、政治经济,在哲学思想方面,诸如天人关系、天命关系、人性问题等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天命三势说作为荀悦突出的哲学思想,旨在解说天人之应,性命之理等不循常规的特殊事项。他把自然与人生各个方面分成三种型态:第一种是无需努力便可坐享其成者;第二种是尽人事则可成,不尽人事则不可成者;第三种是竭尽全力,终其一生仍无法达成者。荀悦通过着史来有效地维护大汉天下一统,用天命论作为其“宣汉”的有利思想武器。然而与班固天命思想有所不同,荀悦在宣扬天命观的同时,更加重视人事总结。通过对荀悦思想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荀悦思想具有执两用中、不走偏锋的调和性;思虑缜密、面面俱到的周延性;因时制宜、弹性运作的权变性以及承上启下、学术合流的典型性三大特点。总体来说,荀悦以一介学者身份关心民生疾苦,并积极探索国家治理、改革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不仅体现出古代士大夫“志于道”的责任与担当,更彰显出古代士大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锲而不舍之精神。

石磊[9](2017)在《理论与实证:中俄农产品贸易现实状态与延拓》文中提出当今国际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口粮安全、产品结构失衡、产品质量不高、成本持续攀升、环境承载力堪忧等问题,离不开国际合作的支持。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016年中国粮食总产比上年减少0.8%,结束了传统意义的“十二连增”,这一趋势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仍将延续。《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着力加强农业对外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2017年一号文件强调“创造良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会是国家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从俄罗斯方面看,虽然其农业经历了联邦政府成立初期的下滑,当前耕作面积仍不及1990年代,但由于单产增长37%多,近三年均实现了粮食总产超亿吨,其他农产品生产潜力也比较大。可预期,WTO规则将规范俄罗斯政府投资取向,边际值可能递减,但2014年农业投资总额是2000年9.29倍的递增态势很难改变,在政府的支持下,俄罗斯有望成为亚太农产品供应基地。众所周知,中俄农业极具互补性,两国农产品贸易可上溯至俄政府成立前的“西瓜换化肥”,具有自身贸易的特色。目前两国政治外交关系是建交20多年来最好时期,短期难以解决的乌克兰危机又使中国在对俄罗斯农产品输出国中由排名第七,跃升并保持在第二位,且进出口总额排名第一,同时俄罗斯出口中国农产品金额在不断增长,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但农产品供需品种与品质要求衔接差、秩序不规范、产品准入难等问题,仍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深度分析问题成因,找到破解之要,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不仅可为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及保障粮食安全增加一条可选路径;而且通过提高品质、适应市场,有可能与供给侧改革实现互动共进;并且为解决长期以来中俄政治与经贸关系发展的非对称问题,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回顾,基于农业产业特征,有选择地汲取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新新贸易理论等国际主流贸易理论精华,构建以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增长因素理论为主参照系并辅以其他贸易理论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俄罗斯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给出两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补所在,并勾勒农产品贸易的总体轮廓。揭示中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及互补性演变趋势,厘清中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与影响因素,明确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因素。另外,对互补性明显的农产品贸易进行专题研究,前述三个核心实证研究是基础,重点分析互补性明显的农产品贸易状态及成因。研判趋势,分析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的关系,指出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合作互动共进之要。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繁荣两国农产品贸易及未来农业合作关系升级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梳理现有相关理论,从产品差异辨析农业产业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整合:融传统理论到现代理论再到政策理论梯次递进,符合农业产业特征,适合系统分析农产品贸易整体状态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分析俄罗斯农业总体发展概况,包括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投入和产出、农产品供需状况、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等,明确两国农业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的互补特征,勾勒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总体轮廓,以期在整体上把握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农业经贸合作的重点。第三,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的变化趋势等特征,把握较长时期内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态势、各自优势所在和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分析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构和产业内贸易均值,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剖析产业内贸易及细化至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因素,揭示两国出口的竞争优势和动力所在,并把两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与两国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分析,明确两国农产品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互补性明显的农产品样本,分析其贸易的现实状态,重点回答其状态好或差的成因,以寻求破解之策。第四,综合前面的研究,根据多次实地调研资料,分析近年来中俄两国农业在投资、劳务、设备资料、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合作经验及存在的障碍,结合中俄农业合作的政治与经济保障,特别是中国及俄加入WTO、乌克兰危机后其农产品贸易和政策走向分析,研判两国未来农业经贸关系,明晰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间的关系,探寻二者互动共进之要。最后,本文在相关问题和模型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繁荣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的对策建议:建立并完善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的核心协调机制;把握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合作机遇;搭建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信息交流平台;推进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基地建设;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物流能力;推动中俄农产品贸易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动共进;大力发展中俄农业相关产品贸易;提高中俄农业合作的支持力度。

吴婷[10](2016)在《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冷战结束后中国与加拿大的互动为主要线索,考察20余年来中加合作与摩擦的原因。文章认为90年代以后,中加合作在速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政治关系一再升级,经贸金融合作的深化,教育文化关系不断拓展。这主要归因于国际-国内结构的互动,其中,国家内部行为体的经济利益偏好是促进双边合作的关键要素。行为体的经济利益诉求以及国家的经济增长需求推动两国政府将经济利益至上作为双方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经济成为政治关系发展的助推器,两国关系呈现经济化的特点。但是,中加关系在深度上的发展并不尽人意,双方的合作程度有限,众多协定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双边贸易投资规模较小,相互依赖程度较低,且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摩擦不断,固有矛盾加剧(贸易摩擦、人权争端),新的摩擦不断涌现(信息安全、能源投资、文化教育政治化)。国家结构和社会认知的差异是导致两国关系不温不火的主要因素。前者是由国家异质而带来的客观结果,后者则是实力变化而引发的主观反应,加拿大国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负面化是近期中加关系波动的主要因素。内部的不协调导致了加拿大对华政策长期包含多种声音,而民意出现了不利于中加关系健康发展的转变,政府为了选举利益,往往会做出迎合民意的政策。目前,国际国内促进和阻碍中加关系的因素同时存在,加上结构和认知性矛盾难以在短期内消解,双边关系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加关系将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深化利益链接,发挥优势互补、正确理解矛盾领域,强化机制建设、扩大信任半径,积累社会资本是巩固和深化中加关系的路径选择。

二、入世带来利好 用人趋于务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带来利好 用人趋于务实(论文提纲范文)

(1)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升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于自由贸易区的概念界定
        一、自由贸易区的定义
        二、自由贸易区组织形态
    第二节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一、产业转移理论
        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第四节 自由贸易区理论
        一、自由贸易区的理论解释
        二、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历程
        一、1978-1991 年恢复起步阶段
        二、1992-2001 年调整发展阶段
        三、2002-2010 年快速发展阶段
        四、2011-2016 年战略升级阶段
        五、2017-至今新时代发展阶段
    第二节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领域分析
        一、能源投资合作
        二、矿产合作
        三、科技合作
        四、金融合作
        五、农业合作
        六、林业合作
    第三节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现状
        一、贸易总额
        二、贸易方式
        三、贸易结构
        四、投资规模
        五、投资行业
        六、投资地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整体概况
    第一节 国内自贸区的总体建设状况
    第二节 黑龙江自贸区的界定
    第三节 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现状
        一、行政系统基本建立
        二、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三、战略措施初步实践
    第四节 黑龙江自贸区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金融服务制度
        二、信用承诺制度
        三、商事登记制度
        四、投资审批制度
        五、负面清单制度
        六、边境检验制度
    第五节 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目前取得的成效
        一、成为招商引资新热土
        二、打造了边贸互市新模式
        三、进一步畅通口岸货运通道
        四、强化了经贸物流新路径
        五、推进了跨境电商规模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SWOT分析
    第一节 对俄经贸合作的传统优势依然明显
        一、空间地理优势
        二、政策扶持优势
        三、人才资源优势
        四、百年口岸优势
    第二节 对俄经贸合作的省内劣势依旧突出
        一、对俄贸易方式单一
        二、对俄企业结构失衡
        三、对俄出口商品种类少
        四、对俄电商贸易起步晚
        五、口岸功能和基础设施差
    第三节 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助推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的机遇
        一、总体方案明确划分对俄功能
        二、自贸区重视对俄贸易中心建设
        三、自贸区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对俄经贸
        四、新辟对俄跨境物流枢纽项目
        五、充分利用大数据数字信息技术
    第四节 制约经贸合作升级的因素
        一、“中国威胁论”的蛊惑
        二、俄罗斯投资环境不稳定
        三、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四、中俄相互投资不对等
        五、金融结算人民币使用率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双方经贸合作的升级对策
    第一节 利用自贸区的有关政策助力升级
        一、促进结算货币以美元为主向以人民币为主升级
        二、促进俄方对中方过少投资向加大对中方投资升级
        三、由进口俄罗斯农产品向赴俄种植再跨境回运升级
        四、由对俄合作向联合日韩共同开发俄罗斯市场升级
        五、由因岗招人向因岗招人和因人设岗并存升级
        六、促进中转式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升级
    第二节 其他的助力升级对策
        一、促进口岸贸易向口岸文化贸易融合升级
        二、推进微型电商贸易向规模电商贸易升级
        三、由普通独立物流向智能化共享物流升级
        四、推动对俄直接投资向直接间接并行升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基本问题与反思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基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文献综述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进路:视角选择与理论假设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理论视角
    四、研究样本:村庄选取与典型特征
        (一)样本选取原则
        (二)样本基本概况
        (三)样本典型特征
第一章 地理交汇与文化交融:“两票”制探索的时空场域
    1.1 “鸡鸣三省”之边缘地理
        1.1.1 H县沿革与县域区位
        1.1.2 D村由来与村庄区位
        1.1.3 边缘地理的交集与自立
    1.2 “十年九旱”之古渡经济
        1.2.1 天与地:传统农业根基薄弱
        1.2.2 福与祸:黄河泊来利弊
        1.2.3 破与立:挣扎的渡口经济
    1.3 “民歌海洋”之艺术之乡
        1.3.1 “二人台”:艺术的地域根基
        1.3.2 民风活跃:曲艺塑造下的地方文化
        1.3.3 走西口:艺术与社会的互动
    1.4 “自治示范”之民主金石
        1.4.1 《村组法》试行与H县试点
        1.4.2 《村组法》落实与H县示范
        1.4.3 突破:自治精神萌动农民诉求
第二章 民主启蒙与制度认知:“两票”制探索前的民主习得
    2.1 农民协会时期:从分散个体到组织化集体
        2.1.1 清末的农会组织
        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组织
        2.1.3 解放区的农民协会重建
    2.2 合作化时期:从分散小农到合作化社员
        2.2.1 农民所有制下的个体经营尝试与缺陷
        2.2.2 传统变工下的互助生产
        2.2.3 初级合作社下合作意识的萌动
    2.3 人民公社时期: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
        2.3.1 高级合作社:从自发合作到集体行动
        2.3.2 集体化社员:从生产社员到政治成员
        2.3.3 运动化社员:从政治参与到群体乱序
    2.4 包产到户:从秩序缺位到民主自治
        2.4.1 退潮与反思:农民乱序参与的折返
        2.4.2 探索与首创:包产到户的农民实践
        2.4.3 民主与权利:村民自治的制度构建
第三章 民主探索与制度创新:“两票”制产生与实践的内在动因
    3.1 “村民自治”:两票制创新的制度前提
        3.1.1 村民自治顶层设计为制度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3.1.2 村民自治实践开启制度创新窗口
        3.1.3 村民自治使农村基层党建产生新“需求”
    3.2 “为利抗争”:两票制创新的工具理性
        3.2.1 依法举揭:政治认同下农民维权的路径选择
        3.2.2 创制扩权:农民诉求表达的行动策略
        3.2.3 以势易权:农民诉求实现的精神取向
    3.3 “人民中心”:两票制创新的价值回应
        3.3.1 诉求回应: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
        3.3.2 互动创制:两票制创新的实践路径
        3.3.3 农民中心:两票制的价值遵循
    3.4 “政治实验”:两票制创新的探索路径
        3.4.1 政治实验与政治学实验
        3.4.2 中国的“政治实验”范式
        3.4.3 两票制:政治实验的基层实践
第四章 民主落实与制度拓展:“两票”制发展与深化的路径选择
    4.1 实践检验与制度成型:D村试选到W镇推行
        4.1.1 制度诉求:“信任票”的产生缘由
        4.1.2 制度供给:实践检验下的诉求回应
        4.1.3 创制成效:制度创新绩效的现实反映
    4.2 经验推广与制度发展:从X地区现场会到山西培训班
        4.2.1 组织领导:制度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4.2.2 农民实践:制度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
        4.2.3 制度风险:制度创新的宏观考量
    4.3 全国借鉴与制度变体:从“两票”制到“两推一选”
        4.3.1 有限效度:“两票”制昙现与折返
        4.3.2 水波效应:“两票”制的后创制时代
        4.3.3 制度变体:“两推一选”创制与全国落地
    4.4 民主深化与制度超越:从村支部选举到乡镇直选
        4.4.1 民主上升:公推直选由乡村走向乡镇
        4.4.2 民主拓展:由村内选举走向多村联选
        4.4.3 民主深化:制度创新的持续动力
第五章 耦合创新: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
    5.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
        5.1.1 农村党建催生制度创新需求
        5.1.2 地方党组织推动制度创新实践
        5.1.3 党中央确认制度创新结果
    5.2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5.2.1 农民逐利:制度创新的经济动因
        5.2.2 农民维权:制度创新的政治追求
        5.2.3 农民参与:制度创新的文化场域
        5.2.4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核心动力
    5.3 理法合一:制度创新的价值遵循
        5.3.1 合法性:制度创新的外部边界
        5.3.2 合理性:制度创新的内在准绳
        5.3.3 人民性:理法合一的创制精神
    5.4 内生外嵌: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
        5.4.1 诉求萌发:制度创新的起点
        5.4.2 以势抗争:制度议程的设置
        5.4.3 价值嵌入:制度创新的实现
        5.4.4 党的引领:制度创新的扩散
    5.5 耦合效应: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
        5.5.1 制度场域: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
        5.5.2 四维一体: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
        5.5.3 系统协同: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
        5.5.4 耦合机制:制度创新的实现机理
第六章 党的制度创新引领农村发展的未来走向
    6.1 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
        6.1.1 跨村选人:创新党的基层选举制度
        6.1.2 跨级用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制度
        6.1.3 跨委育人:创新党员人才培养制度
    6.2 以制度创新满足农民发展需求
        6.2.1 问题:农民需求的现状分析
        6.2.2 归因:农民需求的制度成因
        6.2.3 策略:农民需求的制度供给
    6.3 以制度创新引领农村“三治融合”
        6.3.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三治融合的基本前提
        6.3.2 农村制度耦合创新:三治融合的协同机制
        6.3.3 党领民治体制创新:三治融合下的农村善治
    6.4 以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6.4.1 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助推产业兴旺
        6.4.2 创新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宜居乡村
        6.4.3 创新村规民约惯习制度,培育文明乡风
        6.4.4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实现农村善治
        6.4.5 创新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创造富裕生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二)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三)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 儒家及其根本思想特征
        (二) 先秦儒家及其发展
        (三) 先秦儒学的特色及重要历史地位
    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 西周“以教祗德”的“尚德”理念
        (二) 西周官师合一的礼乐教化模式
        (三) 先秦儒家对西周德教传统的继承发展
第二章 先秦儒家德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人性论是先秦儒家德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 探求“礼乐之原”:开启人性问题的逻辑必然
        (二) “礼”—“仁”—“性”:开启人性问题的逻辑理路
    二、人之“欲”:德育之所以必要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 “欲生于性”:“欲”及其满足具有天然合理性
        (二) 以礼“制欲”“养欲”:礼义道德及其教化是满足人欲之必需
    三、人之“群”:德育之所以必要的另一重要依据
        (一) “人之生不能无群”:人是“能群”的社会存在物
        (二) “仁爱”和群、“明分使群”:礼乐教化是“群居和一”之必需
    四、人之“心”:德育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基
        (一) 物质性的好利之心:通过“心官”表现出来的“物欲”
        (二) 主宰性的意志之心:受教成德的主体性依据
        (三) 情感性的德性之心:受教成德的内在情感根基
        (四) 理性的认知之心:受教成德的内在理性根基
第三章 先秦儒家德育的目的和内容
    一、先秦儒家德育的双重目的
        (一) 以教求治求安的社会性目的
        (二) 教以“成人”的个体性目的
    二、先秦儒家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
        (二) 明分正名、为政以德的政治观
        (三) 仁义为上、安仁乐义的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 先秦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自我修身之道:受教者的自教方法
        (一) “志于仁”:受教者的自觉选择与坚守
        (二) “学以致道”:受教者的主动学习
        (三) “思以致圣”:受教者的积极思考与内省
        (四) 躬行践履:受教者的力行与实践
    二、社会教化之道:教育者的施教方法
        (一) 思想宣讲:启发性的对话式教学
        (二) 身教示范:以身体道的不言之教
        (三) 环境熏陶:良好环境的潜移默化
        (四) 生活体验:与人伦日用相融合
        (五) 因情设教:以情感为教化起点
第五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 高扬了主体性德育理念
        (二) 凸显了情感德育特色
        (三) 形成了生活化德育模式
        (四) 构筑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传统的基石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 人性论理论基础的抽象性
        (二) 对主体性根源的误读
        (三) 对庶民地位和作用的贬低
        (四) 对等级观念和秩序的执守
第六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德育理念的当代价值
        (二) 德育内容的当代价值
        (三) 德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 以实践为导向
        (三) 坚持综合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分析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战略
    2.2 战略管理
    2.3 战略管理模型
    2.4 相关研究综述
3 ZT汽车公司发展现状
    3.1 ZT汽车公司简介及历史
    3.2 主要功能分析
    3.3 核心竞争力
4 ZT汽车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1.5 生态环境分析
        4.1.6 法律环境分析
    4.2 行业环境分析
    4.3 竞争环境分析
        4.3.1 新进入者的威胁
        4.3.2 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4.3.3 购买者谈判能力
        4.3.4 替代品的威胁
        4.3.5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
    4.4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4.5 外部环境总结
5 ZT汽车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5.1 资源分析
        5.1.1 财务资源分析
        5.1.2 人力资源分析
        5.1.3 声誉资源分析
    5.2 能力分析
        5.2.1 生产能力分析
        5.2.2 研发能力分析
        5.2.3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5.3 投资亮点分析
    5.4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5.5 内部环境总结
6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6.1 ZT汽车公司的SWOT分析
        6.1.1 优势
        6.1.2 劣势
        6.1.3 机遇
        6.1.4 威胁
    6.2 公司愿景及战略目标
        6.2.1 公司愿景
        6.2.2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6.3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6.3.1 公司层战略
        6.3.2 业务层战略
        6.3.3 职能层战略
    6.4 战略评估
7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7.1 战略实施
        7.1.1 提高研发与创新能力
        7.1.2 加强产品质量管控
        7.1.3 抓好产品营销和服务
        7.1.4 建设良好企业文化
    7.2 战略保障
        7.2.1 科学布局战略控制体系
        7.2.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7.2.3 打造优秀品牌形象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技术的概念
        二、影视技术的概念
        三、“影像茧房”的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核心文献综述
        二、直接相关文献综述
        三、间接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难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影像茧房”的理论来源及纪实美学的支撑
    第一节 技术哲学视阈下的技术与影视技术
        一、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启示
        二、卡普的“器官投影说”及启示
        三、唐·伊德的技术具身理论及启示
    第二节 技术、身体与知觉
        一、诗性智慧与具身认知思维
        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及启示
        三、格式塔心理学及启示
    第三节 纪实美学理论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一、“完整电影”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二、“物质现实的复原”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三、技术复制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第四节 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学视角下的透视
        一、技术美学对技术的透视
        二、技术艺术学对影视技术的透视
        三、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和相异性
第二章 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其规律性
    第一节 从纪录片史看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
        一、影视技术对早期纪实美学的直接推动
        二、影视技术对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直接推动
        三、影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纪实风格多样化的推动
    第二节 从影视媒介史看影视技术的促进作用
        一、摄影技术与精确写真
        二、电影技术与照相的外延
        三、电视技术及数字化趋势
    第三节 从影视技术的规律性看“影像茧房”的必然性
        一、跨时空的具身认知
        二、全感官的具身认知
        三、重量和质量的具身认知
第三章 “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
    第一节 “影像茧房”的分层结构
        一、外部结构:人—影像—世界
        二、内部分层:意义链的延伸
        三、影像茧房的中心:受众
    第二节 纪录片影像与社会认知
        一、生存之镜:纪录片的社会认知
        二、微相学:形神兼备的直观
        三、VR全景纪录片与虚拟认知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真的解构与反证
        一、数字技术对真实的挑战与解构
        二、解构的反证:拼贴与蒙太奇
        三、真实的过程、后台及注脚
第四章 前沿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
    第一节 前期拍摄技术的应用
        一、镜头:电影眼睛
        二、视角:时空的改变
        三、运动:辅助设备的使用
    第二节 后期制作技术的应用
        一、非线编技术与非线性思维
        二、动画CG对情景再现的推动
        三、媒资系统对文献纪录片的推动
    第三节 影视传播技术的应用
        一、媒介融合下的多渠道传播
        二、媒介融合下的多屏幕收看
        三、媒介融合下的网络化生存与传播
第五章 作茧自缚与化茧为蝶
    第一节 镜子到艺术:诗意的提升
        一、视听意象:官止神行
        二、审美思辨与朴素之美
        三、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第二节 纪录片的矛盾与伦理困境
        一、真实与伦理的矛盾
        二、真实与审美的矛盾
        三、真实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第三节 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一、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
        二、技术代码与编码
        三、危险与拯救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证券业开放对中信证券经营风险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金融业对外开放研究
        2.1.1 保险业对外开放带来的行业影响
        2.1.2 证券业对外开放带来的行业影响
    2.2 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证券业开放进程及其对证券行业的影响分析
    3.1 证券业开放进程
        3.1.1 证券业开放历程回顾
        3.1.2 证券业开放现状
    3.2 国内证券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3.2.1 国内证券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3.2.2 中外证券公司经营现状对比分析
    3.3 证券业开放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分析
        3.3.1 证券业开放对证券公司收入的影响分析
        3.3.2 证券业开放对证券公司成本的影响分析
4 证券业开放对中信证券经营风险的影响分析
    4.1 中信证券背景介绍
        4.1.1 中信证券简介
        4.1.2 中信证券主营业务概况
    4.2 证券业开放背景下中信证券竞争力综合分析
        4.2.1 证券业开放背景下中信证券竞争环境分析
        4.2.2 中信证券行业竞争力指标分析
    4.3 证券业开放对中信证券经营风险的影响分析
        4.3.1 证券业开放背景下中信证券收入变动分析
        4.3.2 证券业开放背景下中信证券成本变动分析
5 证券业开放背景下中信证券应对策略
    5.1 优化收入结构
        5.1.1 经纪业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
        5.1.2 提高创新型业务收入比例
        5.1.3 立足业务发展打造专业化精英团队
    5.2 提升服务效率
        5.2.1 加强内部资源整合
        5.2.2 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
        5.2.3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5.3 完善风险管理
        5.3.1 加强资本扩充
        5.3.2 优化风险管理体系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7)H市城乡路奔驰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4S店概况及服务营销问题分析
    2.1 4S店概况
        2.1.1 企业和产品概况
        2.1.2 人员概况
    2.2 4S店服务营销问题分析
        2.2.1 服务营销主动性不强
        2.2.2 服务流程理解不透
        2.2.3 客户关怀能力不高
        2.2.4 售后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2.2.5 市场互动相对匮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4S店服务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1.4 社会文化环境
    3.2 消费者分析
        3.2.1 身份认同需求
        3.2.2 服务优质需求
        3.2.3 客户关怀需求
    3.3 竞争者分析
        3.3.1 宝马服务营销策略分析
        3.3.2 奥迪服务营销策略分析
    3.4 竞争对象比较分析
        3.4.1 差距分析
        3.4.2 机会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4S店服务营销策略的制定
    4.1 建立积极主动的营销方式和促销方式
        4.1.1 寻找多途径的营销方式
        4.1.2 增加促销宣传的方式
        4.1.3 定价策略趋于完善
    4.2 提升标准化服务质量
        4.2.1 制订和完善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4.2.2 通过考核训练服务技巧
        4.2.3 收集反馈信息为决策保驾护航
    4.3 CRM提升计划
        4.3.1 客户关系管理
        4.3.2 客户关系维护
    4.4 提升售后服务专业化水平
        4.4.1 增强售后休息区的客户体验感
        4.4.2 拓宽招聘渠道吸引优秀人才
        4.4.3 重视员工感受提供培训机会
    4.5 强化互动创新活动组织形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4S店服务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5.1 培育企业和品牌文化
        5.1.1 企业文化的打造
        5.1.2 奔驰品牌的推广与维护
    5.2 提高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
        5.2.1 重视员工培训
        5.2.2 完善激励体系
        5.2.3 营造自由、公平的工作氛围
    5.3 获得集团提供支持保障硬件软件建设
        5.3.1 市场营销的宣传推广方面
        5.3.2 提供金融支持
    5.4 强化信息服务保障
    5.5 实施服务审计工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8)荀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与缘由
    二、本选题的先行研究成果综述
    三、本选题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
第一章 荀悦其人其书
    第一节 荀悦生活的政治现状
        一、外戚与宦官专权,统治腐败
        二、阶级矛盾尖锐,民生凋敝
        三、边患频繁,拖垮政府
    第二节 荀悦生活的精神世界
        一、盛世文史的成就与影响
        二、儒学沉沦、道法崛起
        三、末世的批判思潮的熏陶
        四、君臣心中的中兴希望
    第二节 荀悦的生平与着述
        一、荀悦的生平
        二、荀悦的着述条件与动机
        三、关于《汉纪》与《申鉴》
第二章 荀悦的史学思想及着述的创新
    第一节 具有时代特色的唯物史观
        一、主观自觉的历史认识
        二、全面系统的历史思考
        三、维护刘汉大一统的正统观念
    第二节 以古鉴今的资治思想
        一、公开宣称着史为政治服务
        二、总结统治经验,提供为政之道
        三、梳理治国常识,提供为政之方
    第三节 对旧编年体的改造与纪传体的吸收
        一、编年体史书的特点
        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
        三、《汉纪》对编年体的改造
        四、《汉纪》对纪传体的吸收
    第四节 《汉纪》新体例的创新特色
        一、取材丰富,突破断代编年
        二、记事完备,叙述辞约事详
        三、史论形式自由、论辩深博
第三章 荀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荀悦的天人思想
        一、先秦的天人思想
        二、两汉的天人思想
        三、荀悦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第二节 荀悦的天命思想
        一、天命与古代政治
        二、荀悦的天命三势说
        三、荀悦天命思想的现实政治追求
    第三节 荀悦的人性思想
        一、荀悦之前的人性观点
        二、荀悦对前人观点之评价
        三、荀悦的性情说
        四、荀悦性情说与郭店楚简性说之关系
        五、荀悦人性思想的学术价值
第四章 荀悦的法制思想
    第一节 荀悦法制思想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
        二、现实基础
    第二节 荀悦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立法,用制度确定社会规范
        二、严格执法,审慎对待
        三、君臣守法一致,上下同心遵守
    第三节 法制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关于君位继承制度
        二、关于中央及地方官制
        三、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
        四、关于尚主之制
        五、关于史官的设立
        六、关于赦宥制度
        七、关于复仇制度
    第四节 荀悦法制思想的特点
        一、法制建设中的仁义体现
        二、制度建设中的权变性
        三、注重制度与风俗的关系
第五章 荀悦的治国理政思想
    第一节 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
        一、治国以仁义为根本
        二、施政以法教为大经
        三、治政以王政为典范
        四、为政应以民为本为方针
        五、立策以公义时宜为考量
        六、治政态度应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
    第二节 理想中的君王形象
        一、君王的基本要求
        二、君王修德的方法
        三、君王应知贤用贤
    第三节 君王的限制与警戒
        一、“典”与“道”的规则方面
        二、君民的“相报之义”
        三、诸侯的“夹辅”作用
        四、君臣关系及臣对君的限制
    第四节 针对时弊的致治之术
        一、屏四患
        二、崇五政
        三、恤十难
        四、察九风
第六章 荀悦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扶持农桑发展的政策
        一、发展农业生产,以养民
        二、不与民争利,以富民
        三、赐爵减租,以恤民
    第二节 关于汉代土地政策
        一、汉代的田税问题
        二、关于井田制的考量
    第三节 关于汉代货币政策
        一、汉代的币制沿革
        二、务实利民的币制思考
    第四节 关于汉代官俸的政策
        一、汉代的官俸现状
        二、因时制宜的官俸见解
第七章 荀悦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节 荀悦思想的特点
        一、执两用中,不走偏锋的调和性
        二、思虑缜密、面面俱到的周延性
        三、因时制宜、弹性运作的权变性
        四、承上启下,学术合流的典型性
    第二节 荀悦思想的影响
        一、史书编撰的影响
        二、史学理论的影响
        三、治国理政方面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理论与实证:中俄农产品贸易现实状态与延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中俄政治关系的研究
        1.3.2 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1.3.3 国内外中俄农产品贸易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2 基础理论及理论分析框架
    2.1 国际合作理论
    2.2 国际贸易理论
        2.2.1 绝对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扩展
        2.2.3 要素禀赋理论及其扩展
        2.2.4 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2.2.5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2.6 新新贸易理论
    2.3 国际要素流动理论
        2.3.1 生产要素概念和类别
        2.3.2 国际要素流动性差异
        2.3.3 国际要素流动的动因
        2.3.4 国际要素流动的经济效应
    2.4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4.1 传统区域一体化理论
        2.4.2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5 理论分析框架选取
    2.6 本章小结
3 俄罗斯农业发展与中俄农产品贸易概况
    3.1 俄罗斯农业总体发展状态
        3.1.1 俄罗斯农业资源禀赋
        3.1.2 俄罗斯农业分布特征
        3.1.3 俄罗斯农业投入
        3.1.4 俄罗斯农业产出
        3.1.5 俄罗斯农业对外经贸合作
        3.1.6 俄罗斯农业发展综析
    3.2 中俄农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互补分析
        3.2.1 中俄农业两个市场互补
        3.2.2 中俄农业两种资源互补
    3.3 中俄农产品贸易概况分析
        3.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3.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政策及推进
        3.3.3 中俄农产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互补性演变
    4.1 相关研究动态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据
        4.2.2 方法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总体特征及趋势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规模及趋势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在各自农产品贸易中的市场份额及贸易中的地位
    4.4 中俄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4.4.1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化及趋势分析
        4.4.2 中国从俄罗斯农产品进口结构变化及趋势分析
    4.5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数分析
        4.5.1 中俄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4.5.2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4.6 研究结论
    4.7 本章小结
5 中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
    5.1 相关研究动态
    5.2 中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分析
        5.2.1 产业内贸易测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中俄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5.2.3 中俄四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5.2.4 中俄SITC Rev.3主要产业内贸易农产品
    5.3 中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5.3.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3.2 结果与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产品组的贸易特征与增长因素
    6.1 现实背景
    6.2 相关研究动态、方法及数据来源
    6.3 中俄农产品组的贸易特征
        6.3.1 统计指标选取
        6.3.2 整体特征分析
        6.3.3 66组农产品贸易特征分析
    6.4 中俄农产品贸易增长因素
        6.4.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6.4.2 增长因素分析
    6.5 研究结论
    6.6 本章小结
7 中俄互补性明显的农产品贸易
    7.1 中俄互补性明显的农产品贸易状态
        7.1.1 中俄园艺产品贸易概况
        7.1.2 中俄大宗农产品贸易概况
        7.1.3 中俄水产品贸易概况
    7.2 中俄互补性明显的农产品贸易综析
        7.2.1 中俄互补性明显的农产品贸易状态成因
        7.2.2 中俄互补性明显的农产品贸易趋势与延拓
    7.3 本章小结
8 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互动共进
    8.1 中俄农业合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8.1.1 中俄农业合作现状
        8.1.2 中俄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互动共进的保障与研判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共进的保障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共进的研判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互动共进之要
        8.3.1 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互动共进关系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互动共进之要
    8.4 本章小结
9 繁荣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9.1 建立并完善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的核心协调机制
    9.2 把握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机遇
    9.3 搭建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
    9.4 推进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的基地建设
    9.5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的物流能力
    9.6 推动中俄农产品贸易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动共进
    9.7 促进中俄农业相关产品贸易
    9.8 提高中俄农业合作的支持力度
    9.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加关系的合作维度
    第一节 演进历史的回顾(1994 年之前)
        一、关系的起步(1949 年以前)
        二、关系正常化(1949-1970 年)
        三、稳步的发展(1971-1988 年)
        四、中断与恢复(1989-1993 年)
    第二节 全面合作的时期(1994-2015 年)
        一、政治关系连续升级
        二、经济合作进程加速
        三、教育文化关系拓展
    小结
第二章 全面合作的动能
    第一节 体系层面:国际格局的转型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迁
        三、体系转型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国家层面:经济利益的偏好
        一、加拿大的经济利益偏好
        二、中国的经济利益诉求
    第三节 社会层面:跨国关系的深化
        一、人员往来的推动
        二、华侨华人的参与
    小结
第三章 中加关系的摩擦维度
    第一节 政治安全领域的摩擦
        一、人权争论
        二、信息安全摩擦
    第二节 经济领域的矛盾
        一、贸易摩擦
        二、能源合作矛盾
    第三节 文化教育领域的矛盾
        一、孔子学院在加拿大的发展
        二、加拿大对孔子学院的态度
        三、多伦多孔子学院关闭事件
    小结
第四章 摩擦的动能
    第一节 国家结构的非对称性
        一、地缘结构
        二、经济结构
        三、政治结构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差异性
        一、加拿大在中国的形象
        二、加拿大社会的对华认知
        三、社会认知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未来关系走势及路径选择
    第一节 促进与阻碍中加关系的新因素
        一、有利因素
        二、不利因素
    第二节 中加关系的未来走势
        一、政治关系
        二、经济合作
        三、文化交流
    第三节 对中国巩固与深化中加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利益链接,发挥优势互补
        二、正确理解矛盾领域,强化机制建设
        三、扩大信任半径,积累社会资本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在校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入世带来利好 用人趋于务实(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升级对策研究[D]. 欧阳林瑶.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2]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D]. 梁俊山. 山西大学, 2020(07)
  • [3]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于欣. 山东大学, 2019(02)
  • [4]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高杨.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5]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D]. 刘何雁.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6]证券业开放对中信证券经营风险的影响与对策[D]. 王梅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10)
  • [7]H市城乡路奔驰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李松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荀悦思想研究[D]. 张建会.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2)
  • [9]理论与实证:中俄农产品贸易现实状态与延拓[D]. 石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10]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D]. 吴婷. 暨南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加入WTO带来好处,用人趋于务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