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和平与正义而歌唱——20世纪的战争与中国新闻

为和平与正义而歌唱——20世纪的战争与中国新闻

一、为和平与正义而歌——战争与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事业(论文文献综述)

马跃[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李泽阳[2](2021)在《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局势当中的地缘博弈与冲突越发激烈,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仍然给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带来严峻挑战。另外,全球性风险挑战越发凸显,经济、安全、生态、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仍然制约着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车轮。面对世界这么大、问题这么多,人类未来向何处去?中国对这一时代命题做出了深刻回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各领域实力与综合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尤其从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征程中不断迈进。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领袖,习近平创造性提出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新理念,即:“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顶层设计,它创新了以往的传统国际关系思路,摒弃了西方固有的霸权强权论与零和博弈论,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指明了方向,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指引了前进道路。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的重要内容,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思想,植根于新中国70年来的外交实践,形成于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当中,具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与叙述,并对相关学者的论述进行了总结与概括;第一章系统梳理与总结了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第二章对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过程与应对的挑战进行了阐述,并且从六个层面对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丰富内涵进行了阐释;第三章则探究了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实践要求、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以“一带一路”来推动践行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第四章从大的历史观与全球观出发对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时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在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时期与新时代中国不断崛起壮大的历史关头,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突出体现,更是中国恪守国际原则与创新世界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与理论指南,对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展开深入研究具有多层面的重要意义。

张少冬[3](2021)在《新时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及实践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秩序观是指主权国家对国际秩序的看法及主张,具体而言,是指主权国家基于对国际局势及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兼顾本国利益与国际社会利益,对本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国家身份做出定位,提出符合主流价值理念的国际秩序看法及主张。现行国际秩序主体架构包括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秩序,以IMF、世界银行、WTO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其辅助架构包括二战后不断出现的各种双边及多边国际组织,以及相关规则、制度与保障机制,还包括诸如主权平等、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等无形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及实践已历经70余年变迁。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主要经历了批判和挑战国际秩序(1949-1977)、主动参与国际秩序(1978-2000)、全面融入国际秩序(2001-2012)三个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对国际局势及发展趋势的判断逐步走向乐观,对国家身份定位从突出意识形态斗争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第三世界国家身份,逐步发展到突出代表本国发展利益及担当国际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和大国身份,国际秩序主张从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转向主张改革其不公正与不合理性,并且提出和平共处、新安全观、和谐世界等一系列价值理念。中国与国际秩序的互动关系也从最初消极批判、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参与、直至全面融入,在国际秩序中的角色从旁观者、批判者和挑战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改革者。不同阶段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既有一定延续性,又发生了很大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即国际局势由紧张走向缓和,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得到提升,中国对本国利益与国际社会利益进行调整与平衡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国际秩序出现新的变革趋势之际,对国际秩序面临的时代命题做出回应,对本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国家身份做出定位,提出许多富有创建性、前瞻性的国际秩序看法、主张及价值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与党的十八大之前相比,新时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既保持了一定延续性,又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判断,同时又提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判断。国家身份定位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同时,突出大国身份定位。提出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秩序主张,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富有创建性、前瞻性的国际秩序方案及理念。新时代中国在国际秩序中扮演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和改革者等多重角色。中国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坚定维护和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秩序,加大支持联合国各项事务力度,支持联合国进行改革;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动IMF和世界银行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WTO多边贸易体系,提出和推动落实WTO改革方案;在其他多边国际组织中发挥大国作用。针对现行国际秩序存在的不足,中国主导创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加快构建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区,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国际秩序方案及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认同。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进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前中美两国的国际秩序主张出现分歧,成为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对国际秩序进行增量创建受到国际社会质疑甚至故意歪曲,被解读为中国要建立本国霸权,要在现行国际秩序之外“另起炉灶”,甚至被曲解为中国将恢复传统朝贡秩序,这些质疑与歪曲极大增加了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的阻力。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提升,西方国家希望和要求中国分担国际秩序运行成本,发展中国家期望中国能够提供更多支持与援助,中国维护和建设国际秩序也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对这三方面的成本付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埋下战略透支隐患。全球化不断推进使人类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都有进行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的愿望,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能在国际秩序中担当大国责任,这些因素为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深入推进提供了机遇。中国要抓住战略契机,继续践行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促使中美两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中形成正常竞合关系,避免因中美恶性竞争使国际秩序遭到破坏。同时,中国要与其他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各方力量进行合作,共同构建和维护国际秩序。当然,国际秩序变革将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中国要保持强大战略定力与战略耐力,始终把做好自己的事情放在首位,量力而行承担国际责任,稳步推动国际秩序和平变革。

张超[4](2020)在《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末以来,信息科技革命引起了人类大变革,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和交往上愈加普遍,全球化现象遂凸现出来。在全球化沛然不可阻挡的背景下,诸如民族国家、公民资格等理念面临着重新思考的必要。教育如何帮助公民应对全球化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与挑战,成为教育领域最为迫切的研究问题之一。这就要求各国不但要坚持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而且要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怀,最终培养在全球化社会中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公民。在此背景下,国际组织实施全球公民教育计划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这是全球化时代公民教育的新使命。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之一,教师娴熟,设施完善,学生的表现接近国际评估的最高水平,研究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特别是自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以来,对我国学生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基于三个渐进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本体论之思,即“是什么”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设置、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第二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目的论之思,即“为什么”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反思性研究,研究了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发展阶段,探讨了其产生的理论根源。第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演进。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梳理了加拿大民族国家成立以来,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脉络。二是与全球公民教育相关的全球化理论、公民资格理论和共同体理论。本研究认为全球化是全球公民产生的直接动力,全球公民教育课程是教育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形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其次,通过对公民资格理论的分析,从全球公民的演变、认同、权利、责任等方面阐述了全球公民教育的主要观点。第三个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方法论之思,即“怎么样”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评价性研究,梳理了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和特点,最后得出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公民教育课程的启示。本研究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创造性地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公民教育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厘清全球认同问题及其在民族国家实施的可能性,有助于追踪、分析和科学研判全球公民教育,有利于拓展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的“全球视野”,丰富和充实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探索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在我国的“本土生长”。有利于探讨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国融入世界提供教育智慧,消解狭隘的民族主义,预防极端暴力主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人类在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责任上达成的广泛共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公民”不再是一个高山仰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坚持“理解、宽容、合作、共生”理念和全球公民教育来实现的目标。

郑实[5](2019)在《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重塑 ——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既有的国际法价值体系在为人类社会有序发展提供价值指引的同时,也蕴含着诸多危机。而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的全球性风险都迫使既有的国际法价值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从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交互关系出发,重塑一种合理的国际法价值体系,不仅有助于化解其内部潜在的危机,也能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性风险所带来的挑战。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既有国际法价值体系在国际法实践中潜藏着深刻的危机。在具体内容上,该危机一方面表现为整体架构上的结构失衡:正义与秩序的价值紧张,以及自由、平等与安全之间的价值冲突。而另一方面,该危机则表现为具体目标上的要素缺失:秩序价值存在着时代内涵的缺失,平等价值存在着形式化的价值局限,人权价值存在着人权保障功能的扭曲。透过危机的表象深入其里可知,导致国际法价值体系危机的原因有二:一则归因于自由主义价值观内部所存在的困境以及美国所主导的自由霸权秩序的衰落,二则归因于国际社会现代性转向与国际法滞后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国际法的价值是国际法价值体系的理论根基,它是指国际法对于实现价值主体的主体性所具有的意义。它的基本内涵由主体性要素、自然法本性以及主权与人权二元价值结构所构成。它的主要外延包括正义与秩序、自由、平等与安全以及人权。它还具有主体客观性、多元性和历时性的根本特征。国际法价值体系的基本构造表现为:正义价值可以通过整合自由与平等价值来构筑关于正义的原则体系,秩序价值的本质在于安全价值的制度性外化,人权价值的达成则在民主制度与法治实践中具体化为对于自由、平等与安全价值的实现,而正义与秩序价值最后将统一于和谐价值之中。由此,各项价值按照这种逻辑关系构成了静态意义上的国际法价值体系。国际法价值体系的历史演变则表现为:通过国际法各项价值目标之间主次序位的变更和替换,来完成国际法价值体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国际法社会基础。风险社会理论是检视国际法价值体系的新视角,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是在自然与传统终结之后的现代性风险,它是人类理性支配下制度化组织化的人为决策产物。从风险与法律之间的内在关联看来,国际法是通过宏观的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来对风险进行管控的。另一方面,风险社会具有现实与建构的两种维度,它在内容上主要是指贝克与吉登斯所代表的制度主义风险社会理论。从法学视野看来,法学界对于风险社会的理解是把风险社会当作了一种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理论,该理论对法律价值和制度都具有重塑作用。基于此,风险社会也将对国际法的价值体系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全球风险社会与国际法社会基础变迁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与风险全球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全球风险社会的形成。另一方面,国际法的社会基础是由国家间交往作用形成的国际关系和整个国际社会存在共同构成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国际法社会基础变迁的新趋势应当是朝向全球风险社会的阶段迈进。全球风险社会治理与国际法价值体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全球治理本质上是一种综合了治理要素与权力要素的权威运作过程。它旨在解决全球性问题,而全球性问题实际上渗透着全球性风险。全球治理正逐步转变为全球风险社会治理。与此同时,有效的全球风险社会治理以达成全球风险社会治理的价值共识为前提。而国际法价值体系则为全球风险社会治理的价值观提供了基本框架,构成了全球风险社会治理的价值之维。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面临着一定的理论困难,即自由、平等与安全之间的价值博弈形成了一种国际法价值体系的“三元悖论”:国际法最多只能同时满足其中任意两项价值,而放弃另外一项价值。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张的自由主导的国际法价值体系,在实现自由价值的同时损害了平等与安全的价值。发展中国家所主张的平等主导的国际法价值体系,在实现平等价值的同时对自由构成了限制并引发了价值失灵。风险社会视角下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重塑,则是以应对全球性风险为目标,朝向以安全为主导的国际法价值体系进行转变的过程。而在以安全作为主导价值的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过程中,风险分配的逻辑取代了财富分配的逻辑。因此,秩序价值的内涵由安全保障演变为了风险预防,平等价值的内涵由形式平等演变为了实质平等,而人权价值也由霸权政治的滥用演变为了协商民主之下带有程序性限制的人权保障。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重塑在其实践路径上有主体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就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主体条件而言,遵循行为规范原则的大国是其核心主体,通过遵循行为规范原则的大国政治的运作才能有效遏制霸权政治价值观的输出。其二,就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主观条件而言,应当重塑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过渡的国际社会公共性,并且在国家间交往模式的观念上也应当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以避免主体性原则的绝对化。其三,就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客观条件而言,既有的国际法实践只有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始终保持能动与克制的平衡,才能使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重塑得以可行。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为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重塑提供了方案,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中国基于身份自觉而逐步完成世界权力的转移,而和谐价值观必将为国际法的价值体系奠定中国底蕴。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确立了国际法价值观的中国立场,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共生的国际关系。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中国理念,从实质上体现出了国际法价值的主体间性,其新安全观也使得构建以安全为主导的国际法价值体系成为可能。其四,“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步实践,不仅促成了经济融合,也增进了政治互信,在该倡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国际合作也必将创制新的国际法规范,进一步夯实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现实基础。

姜怡文[6](2019)在《《大美晚报》视野下的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文中研究表明《大美晚报》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商人史带在上海发行的一份英文晚报,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大美晚报》对日本侵华活动、中国人民的抗战以及美国政府的行动给予了大量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选择1931年至1945年为时间段,以《大美晚报》15年近一千篇的日本侵华新闻报道和评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地分析和探讨美国媒体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报道,试图从大美对日方侵华、中方抵抗、美方抗战角色三个维度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其在长达十五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中对各方的报道立场所历经的复杂的阶段性转变,来展现《大美晚报》如何通过其特有的报道方式看待日本侵华战争,将自身打造成美国利益扬声器的角色,并分析其报道背后的“美国本位”的政治诉求,并揭示这些报道背后是一个交织着美国对外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办刊的经济利益的复杂过程。并由此推论出,尽管大美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激发中国民众的抗战决心、传递美国价值观、再现历史的作用,但仍逃不出服务于利益的背后逻辑,存在局限性。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研究四个问题: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基本方法和本论文的主要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大美晚报》的相关概况,对大美晚报的创刊背景、办报宗旨,发行人以及总编辑做了详细的叙述;从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从1931年--1945年《大美晚报》对日本侵华、中方抵抗、美国抗战角色的转变出发,对侵华报道历史文本进行了叙述和分析;第六章为结语,交代了《大美晚报》的“美国本位”的办报逻辑,揭示其背后受美国对外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办刊的经济利益的影响,指出其在促进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激发中国民众的抗战决心、传递美国价值观、再现历史等方面的作用。

王艳彬[7](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40周年。回顾往昔成果,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得到显着提升,我国也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贡献者。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我国需要新的外交理论指导我国的外交工作。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国内国际复杂形势作出深刻地分析之后,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的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成为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作者亦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的。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为线路,以系统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为研究导向,以十八大和十九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产生的特定社会时空为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世界格局、历代外交思想变迁等维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形成背景、内容、特点、意义以及该理论指导下的外交实践等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该外交理论的产生的合理因素,着重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特点等,并从该理论的实践路径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对维护我国核心利益、推动国际政治体系变革的实践性意义。本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特点方面展开了一定程度的开拓性研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特点从宏观的国际层面到中观的国家层面以及微观层面中该理论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借鉴进行分析,解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特点。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特点分析中提出两个新的观点,一是该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二是该理论软硬措施并举,打开我国外交新局面,这两点也是本文的创新与亮点。限于研究水平有限,文中也存在一定不足,笔者将在今后研究中努力弥补。

王术森[8](2018)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建设绿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丝绸之路。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逐渐成为惠及欧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四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成效进一步显现,政策沟通与设施联通进一步增强,贸易畅通水平不断提高,资金融通明显改善,民心相通水平明显提升。总体来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新安全观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实践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并不断发展的。自提出以来,中国新安全观历经三个时期的不断发展完善,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理论,逐渐成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形成了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新国家安全观,这是对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中国新安全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出发,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演进,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现有基础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第二、三章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中东地区、欧洲等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以及海上通道安全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第四章对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演变及其理论内涵做了系统梳理。本章第一节对中国古代、近代的国家安全观做了简要梳理,然后文章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家安全观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第二节梳理了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新安全观的补充发展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新安全观的丰富与完善;第三节对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做了系统梳理。然后,第五章对中国新安全观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指导意义做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可合作安全”的概念,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安全问题为例,分析了议题性质、威胁认知和共同利益对安全合作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安全合作的理论。最后,第六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政策建议。“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形势复杂,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首先,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中国新安全观的指导作用,坚持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中国新安全观;第二,区分“可合作安全”和“不可合作安全”,提高安全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安全问题并不是针对“一带一路”的,很多安全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常态心理,不要把这些安全问题看得过重,也不要把这些安全问题特化和泛化。其次,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应坚持以下基本思路:第一,“一带一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问题的基础性研究;第二,“一带一路”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倡议,要协调统筹海陆两条主线的安全;第三,“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面临的安全问题差异很大,要重视不同国家的安全关切;第四,大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应对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加强与主要大国的合作;第五,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安全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除坚持以上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外,在具体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形势复杂,要加强对沿线地区安全形势的研判,强化国别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球安全预警和防范机制;第二,优先考虑将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作为战略支点国家,充分发挥战略支点国家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保障“一带一路”安全;第三,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合作的成果,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安全合作;第四,要特别重视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利用海上普遍管辖权,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海盗和海洋恐怖主义。

兰波[9](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权认识演进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对我国的海权发起了挑战。美国对我国采取海上遏制政策,支持退据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敌对活动,阻止我国解放台湾岛,不断派飞机和舰船入侵我国领海和领空,同时对我国实行“封锁”与“禁运”。此外,美国于1950年和1961年分别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对我国的海防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951年,随着《旧金山和约》的非法签订,美国不顾我国反对而将钓鱼岛的所谓“施政权”交给日本,导致钓鱼岛问题成为之后影响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1969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公布了一份有关油气资源的调查报告,指出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大陆架有可能是世界上石油储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此,中国和日本以及一些南海周边国家间陆续出现了海域划界问题和岛屿争端问题。七十年代,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对本属我国的南海诸岛开始了堂而皇之的侵犯,至今仍实际控制着我国的诸多岛礁,并且在南海的油气资源开发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为了维护新中国的海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逐步收回曾经丧失的海权,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本该属于我国的岛屿宣示主权,发布了正式的领海声明,克服一切困难建立起人民海军,提高我国的海防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权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实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后,各沿海国对海洋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开始各自立法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由此而引发了诸多新的海权争端。进入21世纪,我国的海权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美国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反恐”之后,开始将全球战略中心逐步从中东地区转移到亚太地区,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制约了美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发挥,对美国的全球利益形成了挑战。因此,为了巩固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及巩固军事同盟体系,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制衡中国发展的同时将经济危机转移给亚洲。为了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越南、菲律宾等与美国结为同盟关系的国家在东海和南海持续给我国制造海权争端,促使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成为近些年来影响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一阶段的国家战略无不体现对海洋和海权问题的关注。邓小平时期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进而促进了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面对与周边国家的海权争端,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政策,有效缓解了与周边国家在海权归属问题上的矛盾,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江泽民时期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理念,主张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在此基础上,我国对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寻求与他国和平解决海权争端的途径,对内则大力发展海洋事业,提高国际海洋竞争能力。胡锦涛时期提出了“和谐世界”与“和谐海洋”的理念以及“富邻、安邻、睦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是对“新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习近平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写入党的大会报告,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海洋强国梦。随后,我国开始全面推行“依法治海”。在南海问题上提出“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解决,而南海的和平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为南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关于建设海上合作支点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的创意将给沿线各国包括我国的海洋发展带来诸多便利和机会。海上力量是海权的核心因素。因此,要想拥有强大的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海军是海上力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海军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由弱到强的历程,海军战略从“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进而发展为“近海防御”和“远洋防卫”相结合。海军武器装备也经历了从缴获、接收、购买、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过程,如今我国海军已经拥有两艘航空母舰。在和平时代,海军的作用也有多元化发展,除战争外还承担着出访、演习、护航、助力海洋事业发展等任务。除海军外,我国的海上力量还包括海监、渔政、海事、公安边防海警和海关缉私警察。2013年,我国对海上力量进行整合,重组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的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结束“五龙治海”的局面,海上执法由分散变为统一。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向来主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海权问题上,我国同样誓不称霸,反对海上霸权。我国大力发展海权的目的,绝非要称霸海洋,而是为了维护我国正当合法的海上权益,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进而推动世界海洋的和平发展。

王昶[10](2017)在《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简论》文中提出外交价值是国家主体在与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关系性质认定的基础上,所秉持和体现出的利益判断、伦理追求及其实现方式的信念体系。外交价值观则是体现在国家主体外交实践、理论和思想领域关于外交价值的基本理念、根本原则和核心追求。不同于西方价值理论主流认为价值观本质上是价值主体的主观判断,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哲学理念为指导,认为外交价值观的观念形式是其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国家主体对自身身份及与国际社会关系的认知,这一认知从根本上取决于一定历史环境下国内和国际双重的物质、制度和文化条件。外交价值观高于外交政策和行动,同时指导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外交行动的开展。国家主体对世界秩序和国家间关系的认知,构成国家对其国家利益及其实现方式的判断基础,从而构成外交政策制定和实行的基础。外交价值观对一国对外政策和实践有根本和长期的影响,虽然并不是每一次的外交行动和抉择都与外交价值取向完全相符,但一国长期的对外政策必然与其外交价值观所决定的利益判断和实现方式相一致。世界各国都有基于其特殊历史和国情的外交价值观。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外交价值观以孤立主义和重商主义为核心;随着美国全球霸权和自由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的建立,美国的外交价值观转向以自由国际主义为核心;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外交价值观又体现出对自由国际主义的一定修正,并呈现出一定的反全球化色彩。前苏联作为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义和进步外交价值观曾极大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但最终因前苏联的过度扩张而饱受批判。以瑞典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所坚持的中立、和平与正义的外交价值观是冷战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竞争背景下价值多元的重要实践。对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仍然有重要和独特的影响。以伊朗为代表的政教合一国家的伊斯兰主义和革命主义的外交价值观则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宗教革命及其价值理念的政治能量。而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主流外交价值观则较为充分地融合了世界各国外交价值的共通和共识之处,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价值基础。基于特定历史和国情的外交价值观的多样性反应了世界政治中价值问题的多元性,不同外交价值的争辩、沟通和借鉴是国际政治的重要演进动力。新中国建立之初,受到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中国的外交价值观发展以独立自主、革命主义及进步主义为主要线索。随着中国国家的核心发展目标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转变,中国的外交价值观也随之转向以和平和发展价值为核心。自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增加,其外交所面临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程度显着提高。为此,中国在结合自身国情和以往外交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合当前世界政治的先进潮流和先进思想,形成了以主权平等为前提、独立自主为基础、合作发展为动力、公正合理为目标、和平安全为保障的较为稳定的外交价值体系。这五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主权平等价值观和独立自主价值观是中国对世界秩序和国家间关系认知和判定的基础,也是当代国际社会的秩序基础,如果平等价值和自主价值被破坏,国家将失去身份认同的基础,国际社会的基本秩序也难以维持,国际政治将陷入混乱状态。合作发展价值观和公正合理价值观是国际体系演进的动力和目标,也是中国外交价值的核心追求。人类对自身和社会完善的追求是伴随现代性而生的一种根本的需求,因而发展是推动社会演进的根本政治动能。公正是衡量则是发展的内在尺度,在个人之见、群体之间、国家之间达成公正价值的要求本身就是衡量发展实现与否的重要维度;国际社会要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实现人类整体共存意识的进步,必须将公正价值作为最重要的目的价值予以实现。和平安全价值观是保障国际秩序、实现国际社会内在价值的根本保障。只有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以对话和合作协调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才能推动其他价值的实现。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自由和民主为普世原则的外交价值观不同,当代中国的外交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基,充分尊重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尊重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民族文化,具有思想和制度先进的优势;加之对中华传统文化予以合理的继承和融合,丰富了和谐共存、大国责任等理念,体现出经久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由于实践和执行中的偏差以及中国国际话语权有限的影响,中国的外交价值观在国际上不时受到误解乃至批评。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理念建设、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合理自我表述讲好中国故事等四个方面改善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价值观的理解。

二、为和平与正义而歌——战争与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事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和平与正义而歌——战争与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2.2.2 列宁的青年观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3.2.1 孕育阶段
        3.2.2 萌芽阶段
        3.2.3 探索阶段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4.4.6 强“三性”去“四化”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7.1 举国家之力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7.2 聚社会合力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7.4 践个人之行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提出及时代背景
    一、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提出的过程
        (一)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酝酿阶段
        (二)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正式提出
    二、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二章 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理论基础与丰富内涵
    一、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二)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三)成形于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外交思想
    二、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丰富内涵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合作共赢发展模式
        (二)在政治上摒弃冷战思维与政治偏见
        (三)在经济上务实合作,发掘潜力
        (四)在文化上相互尊重,促进人文交流
        (五)在生态上共同应对,扩大合作空间
        (六)在安全上共建共享,共同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
第三章 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面对的挑战与实践路径
    一、当前践行合作共赢面对的挑战
        (一)逆全球化趋势使合作共赢充满不确定性
        (二)国际信任危机对合作共赢构成挑战
        (三)部分西方国家履行大国责任与义务的不足对合作共赢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疫情的影响及其政治化给合作共赢增添新的障碍
    二、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实践要求
        (二)构建团结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网
        (三)在“一带一路”实践中促进合作共赢
第四章 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时代价值
    一、合作共赢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全球治理观的体现
        (一)合作共赢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局限的共同体观念
        (二)合作共赢是全球化背景下解决国际争端与利益冲突的重要思路
    二、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价值取向的中国表达
        (一)合作共赢是对“对抗与结盟”的传统国家关系的超越
        (二)合作共赢是对“修昔底德陷阱”的积极应对
    三、合作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一)合作共赢是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必然要求
        (二)合作共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时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及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研究重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安排与创新
第一章 国际秩序观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际秩序与世界秩序的内涵
        一、国际秩序与世界秩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国际秩序的内涵
        三、世界秩序的内涵
    第二节 国际体系、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关系
        一、国际体系、国际格局的含义
        二、国际体系、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国际秩序观内涵及理论分析框架
        一、现代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国际秩序观
        二、国际秩序观的内涵
        三、研究新时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历史演进(1949-2012)
    第一节 批判和挑战国际秩序阶段(1949-1977)
        一、提出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的判断
        二、国家身份定位凸显国家生存利益
        三、从批判和挑战联合国到有限参与联合国事务
        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念
    第二节 主动参与国际秩序阶段(1978-2000)
        一、提出并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
        二、以本国发展利益为中心定位国家身份
        三、正面评价并积极参与国际秩序
        四、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张及理念
    第三节 全面融入国际秩序阶段(2001-2012)
        一、不断深化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认识
        二、兼顾本国利益与大国责任定位国家身份
        三、全面融入和深度参与国际秩序
        四、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提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战略判断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多极化格局的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四、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日益增多
    第二节 继续兼顾本国利益与大国责任定位国家身份
        一、大国身份定位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
        二、最大发展中国家身份定位立足维护本国发展利益
        三、社会主义国家身份定位展示发展成就
    第三节 提出维护国际政治秩序与改革国际经济秩序主张
        一、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秩序
        二、要求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三、提出富有创建性与前瞻性的国际秩序方案及理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成效
    第一节 维护国际秩序并推动其实现渐进性改革
        一、维护联合国秩序并推动其改革
        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三、其他多边国际组织中发挥大国作用
    第二节 弥补国际秩序存量的不足
        一、主导创建新的国际金融组织与机制
        二、构建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区
        三、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第三节 提出的国际秩序方案与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文件
        二、新型国际关系得到国际社会积极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面临挑战
    第一节 中国和美国的国际秩序主张出现分歧
        一、美国把中国定位为美国霸权秩序的“他者”
        二、美国破坏国际秩序与中国维护国际秩序的立场矛盾
        三、中国和美国的国际秩序改革主张存在分歧
    第二节 中国的国际秩序增量创建受到质疑
        一、中国建立本国霸权论
        二、中国“另起炉灶”论
        三、中国恢复朝贡体系论
    第三节 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可能存在战略透支风险
        一、西方国家要求中国承担超出其实力的国际责任
        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三、维护和建设国际秩序需要极高成本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于继续践行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思考
    第一节 促成国际秩序中的中美正常竞合关系
        一、争取美国各界有助于稳定中美关系的力量
        二、探索中美在国际秩序中合作的可能
        三、坚持底线思维寻求中美合作
    第二节 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构建国际秩序
        一、中俄合作发挥大国构建国际秩序作用
        二、防止欧盟在中美竞争中选边站队
        三、与周边国家合作构建稳定的地区秩序
        四、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诉求
    第三节 量力而行承担国际责任
        一、维护和支持现行国际秩序运行
        二、继续进行国际秩序增量创建
        三、填补国际秩序的理念真空
        四、规避国家战略透支风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全球性问题的凸现挑战了传统的“国家公民”教育
        (二)国际组织实施全球公民教育计划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三)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高阶人才的客观需求
        (四)新时代背景下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五)加拿大是世界上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建设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民
        (二)公民教育
        (三)全球公民
        (四)全球公民教育:跨学科显学
        (五)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跨学科课程群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趋势分析
        (二)关于全球公民内涵与分类的研究
        (三)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研究
        (四)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文献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加拿大公民教育、全球公民教育文献研究概况
        (二)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文献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全球化理论
        (一)全球化的基本理念
        (二)全球化是“全球公民”产生的直接动力
        (三)习近平全球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公民资格理论
        (一)全球公民资格的演进
        (二)全球公民资格认同
        (三)全球公民权力
        (四)全球公民责任
    三、共同体理论
        (一)共同体概念界定和基本内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盎格鲁价值观”主导下的联邦国家建设时期(1864年至1945年)
        (一)从依附性人格到个体主体人格的转变
        (二)英国文化主导的“英国臣民式”教育
    二、“加拿大认同”指导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时期(1945年至1970年)
        (一)整合共同文化,塑造“加拿大认同”
        (二)双元文化主义的“权力公民”教育
    三、“多元文化主义”引领下教育变革时期(1970年至20世纪90年代)
        (一)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共享
        (二)加拿大式“好公民”教育
    四、“社会融合”取向的全球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一体多元”使加拿大成为全球公民的精神家园
        (二)协调与融合国家认同与全球认同的“全球公民”教育
第四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设置和目标
    一、加拿大中小学跨学科课程中的全球公民教育
        (一)小学阶段(1-8年级)课程注重基础性和整合性
        (二)中学阶段(9-12年级)课程强调选择性和适用性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一)培养具有全球能力和负责任的全球公民的总目标
        (二)构建知识与理解、技术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三维分类目标体系
第五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内容
        (一)全球问题和相互依存:增强全球意识的基础
        (二)全球参与:全球公民的权责实践
        (三)全球能力:整合21世纪技能,增强学生全球竞争力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一)学校愿景:引导全球公民教育的普遍性重视
        (二)学科课程:系统普及全球公民知识的最佳载体
        (三)跨学科渗透:支持全球公民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活动课程:扩展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机会
        (五)潜在课程:辅助渗透学生价值感和责任感
        (六)社区实践:实现全球公民教育融合的重要领域
        (七)互联网和媒体:作为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补充手段
        (八)“全校教学法”:加拿大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全方位实施
        (九)实施全球公民教育的教学原则
第六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评价和实施效果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重点是形成性评价
        (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实施取得的成绩:促进全球公民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产生的问题:对全球公民教育认同有限
第七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反思和启示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目标在于提高义务学龄段(k-12)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课程内容设置注重国家认同与全球意识的整合
        (三)促进加拿大“一体多元”社区协作参与为途径
        (四)拥有主体间性的课堂教学话语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对建构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的启示
        (一)研制兼具全球性和民族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培养目标
        (二)强化本国传统思想课程资源的文化底蕴
        (三)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课程论域
        (四)重视家、校、社区联动作用的课程内化路径
        (五)增设全球公民教育相关校本课程
        (六)统筹推进新时代高素质兼具胜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重塑 ——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法价值体系的危机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国际法价值体系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国际法价值体系的结构失衡
        二、国际法价值体系的要素缺失
    第二节 国际法价值体系危机的根本原因
        一、自由主义的困境与自由霸权秩序的衰落
        二、国际社会的现代性转向与国际法的滞后性
第二章 国际法价值体系的理论根基与逻辑结构
    第一节 国际法价值体系的理论根基
        一、国际法价值的基本内涵
        二、国际法价值的主要外延
        三、国际法价值的根本特征
    第二节 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
        一、国际法价值体系的基本构造
        二、国际法价值体系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国际法价值体系的新视角:风险社会理论
    第一节 风险与风险社会
        一、风险的概念辨析
        二、风险社会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全球风险社会与变动中的国际法社会基础
        一、风险的全球化与全球风险社会的形塑
        二、变动中的国际法社会基础:面向全球风险的国际社会
第四章 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逻辑重塑:全球风险社会的价值回应
    第一节 全球风险社会治理与国际法的价值体系
        一、全球治理与全球风险社会治理
        二、国际法的价值体系:全球风险社会治理的理念之维
    第二节 国际法价值体系的“三元悖论”:自由、平等与安全的价值博弈
        一、自由主导下国际法的价值失衡:以两种自由概念为框架
        二、平等主导下国际法的价值矫正:以国家主权原则为中心
        三、国际法价值体系的“三元悖论”及其化解:安全价值主导下的均衡与变革
    第三节 全球风险社会中国际法价值体系的新发展:秩序、平等与人权的价值重构
        一、从安全保障到风险预防:秩序价值的内涵演变
        二、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平等价值的实质转向
        三、从霸权政治到协商民主:人权价值的程序限制
第五章 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实践路径:全球风险的共同应对
    第一节 霸权政治价值观输出的遏制:价值重塑的主体条件
        一、国家主权的权力属性与霸权政治价值观输出的运作逻辑
        二、大国政治的行为规范原则与霸权政治价值观输出的遏制
    第二节 国家间交往理性观念的形塑:价值重塑的主观条件
        一、国际社会公共性的重新塑造: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
        二、国家间交往模式的观念重构: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第三节 国际法实践中能动主义与克制主义的衡平:价值重塑的客观条件
        一、国际法实践中的价值实现:以国际司法为中心
        二、国际司法中能动主义的价值功能错位
        三、国际司法中能动主义与克制主义的调和
第六章 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中国方案
    第一节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国际法价值体系的中国底蕴
        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世界权力的转移
        二、和谐价值观:国际法价值体系的中国底蕴
    第二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国际法价值观的基本定位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国际法价值的中国立场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互性:国际法价值的中国解读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中国理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价值诠释
        二、“新安全观”与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内在逻辑
    第四节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中国实践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理念:从经济融合到政治互信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实践基础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大美晚报》视野下的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价值
        (一)为何选择《大美晚报》作为研究对象?
        (二)为何选“1931——1945”抗日时期作为研究时限?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美国对华政策研究
        (二)关于报刊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报道研究(1931-1945)
        (三)有关《大美晚报》的研究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美晚报》及其报人
    一、《大美晚报》的创刊背景及宗旨
        (一)《大美晚报》的创刊背景
        (二)《大美晚报》的创刊及宗旨
    二、“远东保险王”:报刊发行人史带
    三、报刊总编辑高尔德
第三章 从监督到对抗:大美对日方侵华的态度转变
    一、监督:远东局部地区的军事冲突
        (一)表态:和平手段解决地区冲突
        (二)处理:尽量让国联承担责任
        (三)提议:市政会应给予日本平等席位
    二、警告:“迈出对日制裁的一步”
        (一)禁运战争物资:防止日本南进企图
        (二)批判贸易走私:维护美国商人利益
        (三)重开滇缅公路:抗议英国妥协日本
    三、对抗:声讨“违背世界民主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一)“野蛮的战斗者”:谴责日本的侵略罪行
        (二)全面报道日本的国内外危机
        (三)号召其他国家加入战争
第四章 从观望到支持:大美对中方抵抗的立场转变
    一、观望:“中立主义”下的“他者”
        (一)远东局势:“最具和平前景的时期”
        (二)中国民众抵制日货:“令人尴尬的热情”
        (三)南京政府应尽量克制:“武装反抗实不可取”
        (四)废除治外法权:“为时尚早”
        (五)维护“美国在华代理人”:国民政府的政权建设
    二、认可:正义的民族独立战争
        (一)“稳定的中国有益于美国”:鼓动对华实施经济援助
        (二)牵制日军的侵略气焰:赞赏国民党的战绩
        (三)防止事态扩大:鼓励国共合作共同御敌
    三、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一)赞赏中国的军事作战能力
        (二)颂扬中国战争的世界意义
        (三)“世界的巨人”:政治偶像的形象建构
        (四)“崛起的世界大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五章 从中立到介入:大美对美国抗战角色的认知变化
    一、中立:中日战争的“观察者”
        (一)置身局外:与远东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二)援引条约:一战后世界秩序不容撼动
        (三)道义声援:世界人民要求和平
    二、呼吁:动员美国成为“参与者”
        (一)“美国人中立是过去的事情”
        (二)“亚洲不是日本的”:反对日本独占中国
        (三)“解放人类的时刻到了”:呼吁美国积极行动
    三、介入:作为盟友——“美国是世界的救世主”
        (一)“民主先驱”:全方位介绍美国民主
        (二)世界伟大的兵工厂:美国军事力量建设
        (三)国际主义盟友:形塑美国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现代化的范本”:呼吁中国效仿美国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
        1.1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需要外交理论的支撑和引导
        1.2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
        1.3 国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研究不够系统
    2 研究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3 研究综述
        3.1 国内研究概况
        3.2 国外研究概况
        3.3 总体评价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分析法
        4.2 历史分析法
        4.3 比较分析法
        4.4 案例分析法
    5 研究思路
    6 创新之处
        6.1 创新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形成的背景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世界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复苏乏力
        2.1.2 世界各主要国家在局部地区和全球战略竞争激烈
        2.1.3 非传统安全与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
        2.1.4 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成为世界的主旋律
        2.1.5 中国外交政策从韬光养晦到积极进取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2.2.1 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
        2.2.2 列宁外交思想
        2.2.3 毛泽东外交思想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全球治理观
        3.1.1 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原因以及中国的角色
        3.1.2 “共商、共建、共享”是全球治理的理念
        3.1.3 中国促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影响:提升中国话语权
        3.1.4 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体制变革路径:双轨路径
    3.2 新安全观
        3.2.1 新安全观与总体安全观的提出
        3.2.2 新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3.2.3 新安全观的重要意义
    3.3 新发展观
        3.3.1 创新、协调、绿色发展观
        3.3.2 开放发展观
        3.3.3 共享发展观
    3.4 正确义利观
        3.4.1 正确义利观的理论渊源
        3.4.2 正确义利观主要内涵
        3.4.3 正确义利观的重要意义
    3.5 全球化观
        3.5.1 新全球化观的内容和基本特征
        3.5.2 新全球化观与传统全球化观的区别
        3.5.3 新全球化观对中国的要求
        3.5.4 新全球化观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实践
    4.1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1.1 中国发展大国关系回眸
        4.1.2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4.1.3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
        4.1.4 中欧新型大国关系
    4.2 维护周边稳定合作大局
        4.2.1 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各领域交往合作
        4.2.2 中国与周边国家对话合作机制建设
        4.2.3 稳定周边国家与地区安全局势
    4.3 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4.3.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方向与目标
        4.3.3 “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利条件与问题挑战
        4.3.4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路径
    4.4 积极构筑发展中国家朋友圈
        4.4.1 以“真、实、亲、诚”巩固中非传统友谊
        4.4.2 以“五位一体”构建中拉关系新格局
        4.4.3 “一带一路”精神深化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特点与启示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特点
        5.1.1 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
        5.1.2 坚守大国责任意识,践行人道主义
        5.1.3 软硬措施并举打开外交新局面
        5.1.4 具有开拓进取的理论品质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意义
        5.2.1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
        5.2.2 为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5.2.3 为我国开启“大国外交”新时代创造有利条件
        5.2.4 推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变革,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当前研究现状
        (一)关于“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新安全观的研究
    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性
    五、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一带一路”倡议
        (二)安全
        (三)国家安全观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演进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演进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和风险挑战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
        (二)“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风险挑战
第二章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上)
    第一节 东南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恐怖主义
        二、民族问题
        三、宗教冲突
        四、极端主义
        五、水资源争端
        六、毒品问题
        七、其他安全问题
    第二节 南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恐怖主义
        二、民族问题
        三、宗教冲突
        四、毒品问题
        五、难民与非法移民问题
        六、其他安全问题
    第三节 中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极端主义
        二、恐怖主义
        三、民族问题
        四、边界领土争端
        五、水资源争端
        六、其他安全问题
第三章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下)
    第一节 中东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战争
        二、恐怖主义
        三、民族、宗教冲突
        四、水资源争端
        五、难民与非法移民问题
    第二节 欧洲及其他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欧洲地区
        二、俄罗斯
    第三节 海洋通道安全
        一、海洋领土边界争端
        二、海盗与持械抢劫船只问题
        三、海上恐怖主义
        四、海洋自然灾害、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四章 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演进及其理论内涵
    第一节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
        二、中国近代的国家安全观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与演进
        一、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
        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新安全观的补充发展
        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新安全观的丰富完善
    第三节 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
        一、共同安全
        二、综合安全
        三、合作安全
        四、可持续安全
第五章 中国新安全观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应对
    第一节 中国新安全观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共同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二、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综合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三、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合作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四、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可持续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第二节 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对中国新安全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对议题性质的认定是安全合作的前提条件
        二、威胁认知和共同利益对安全合作的影响
        三、总结与思考
第六章 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宏观层面: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新安全观的指导作用
        二、区分“可合作安全”与“不可合作安全”
        三、保持常态心理,不要把“一带一路”安全问题特化和泛化
    第二节 中观层面: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对“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协调统筹海陆两条主线的安全
        三、重视不同国家的安全关切
        四、加强与主要大国的合作
        五、充分利用现有安全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
    第三节 微观层面: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对沿线安全形势研判,建立全球安全预警和防范机制
        二、建立海外安全战略支点
        三、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安全合作
        四、利用海上普遍管辖权,共同打击海盗和海洋恐怖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权认识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海权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环境
    第一节 美国对新中国的海上遏制
        一、支持退据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在沿海地区的敌对行动
        二、经常入侵我国领海与领空,对我国实行海上“封锁”与“禁运”
        三、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极大地威胁到我国的海防和国家安全
    第二节 中国东海和南海海权面临侵犯
        一、日本与美国私相授受我国钓鱼岛
        二、南越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
        三、菲律宾侵占南沙群岛部分岛礁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海上权利的主张
        一、收回丧失海权,建立规章制度
        二、宣示岛屿主权,发布领海声明
        三、建设人民海军,提高国家海防能力
第二章 改革开放战略下中国的海权认识
    第一节 改革开放战略中的海权因素
        一、面向海洋的改革开放
        二、主张和平发展,反对海上霸权
        三、对争议海域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第二节 改革开放战略下我国的海权环境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国家海权的影响
        二、我国在黄海、东海、南海均面临海权争端
        三、中美关系缓和,但在海权问题上美国依然对我国造成压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战略下我国海上力量的发展
        一、邓小平的海军建设思想
        二、确立“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
        三、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
        四、海军协助国家发展建设
        五、海军进一步加强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安全观”理念下的中国海权观
    第一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亚太海洋安全形势
        一、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
        二、日本强化对钓鱼岛的控制
        三、南海形势趋于复杂
    第二节 中国提倡“新安全观”理念
        一、“新安全观”理念的提出
        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寻求解决海权争端的途径
        三、发展国内海洋事业,提高国际海洋竞争力
    第三节 海上力量的发展与海权维护
        一、江泽民的海军建设思想
        二、继续贯彻“近海防御”战略,海军建设全面发展
第四章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海权认识
    第一节 新世纪初期的亚太海洋安全形势
        一、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反恐”
        二、日本在东海动作不断
        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及南海争端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倡导“和谐世界”与“和谐海洋”
        一、“和谐世界”与“和谐海洋”的提出
        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下的海权维护
        三、“实施海洋开发”与“发展海洋产业”战略
    第三节 海上力量的发展与海权维护
        一、胡锦涛的海军建设思想
        二、海军装备先进化,航空母舰诞生
        三、海军作用的全面发挥
第五章 海洋强国战略与中国海权
    第一节 新时期的亚太海洋安全形势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海权的挑战
        二、日本“倚美制华”,东海争端激烈化
        三、部分南海声索国配合美国亚太战略,南海局势升温
    第二节 我国制定海洋强国战略
        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与推进
        二、全面推行“依法治海”
        三、用“双轨思路”解决南海问题
        四、陆海统筹——“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的海洋经略
        五、维护和平海洋,追求海上利益共赢、共享
    第三节 海上力量的发展与海权维护
        一、习近平的海军建设思想及人民海军的发展
        二、“五龙治海”及其弊端
        三、重组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的名义进行海上执法维权
结语 我国海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
    一、对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应着力完善我国海洋法律法规建设
    三、应大力培养海洋领域的专业人才
    四、政府在提高我国国民海权意识方面需要做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对价值及价值观的研究
        二、对外交价值观的研究
        三、对中国外交价值观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概念界定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外交价值观的国际考察与主流内容
    第一节 美国的外交价值观
        一、发展的年代:重商主义与孤立主义外交价值观
        二、全球霸权的建立与自由国际主义价值观的盛行
        三、自由国际主义与特朗普政府的外交价值观
    第二节 前苏联的外交价值观
    第三节 瑞典等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的外交价值观
    第四节 伊朗等政教合一国家的外交价值观
    第五节 当今世界的主流外交价值观
        一、和平与安全是核心价值
        二、平等与独立是首要基础
        三、民主是基本保障
        四、发展是重要工具性价值
        五、公正与法治是重要目标
第二章 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与主要经验
    第一节 中国古代外交价值观
        一、以德为先,王道治世
        二、和谐相处,和而不同
        三、义在利先,诚信为本
        四、唯我独尊、尊王攘夷
        五、辩证看待中国古代外交价值观
    第二节 新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创新与发展
        一、新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创建与成型
        二、新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
    第三节 新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基本经验
        一、始终遵循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始终将中国基本国情作为根本出发点
        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始终秉承中华文明的精髓
        五、始终继承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及基本传承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主要内涵
        一、以主权平等为前提
        二、以独立自主为基础
        三、以合作发展为动力
        四、以公正合理为目标
        五、以和平安全为保障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基本传承
        一、从未放弃大国风范和担当
        二、将发展理念置于优先位置
        三、鲜明的国际主义和利他主义精神
        四、推崇公正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时代评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优势
        一、秉持马克思主义,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坚持社会主义国家属性,体现制度先进性
        三、继承中华文明优秀部分,汲取中国智慧
        四、总结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实践,具有鲜活的实践性
    第二节 践行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制约因素
        一、“左”和“右”的干扰导致中国外交价值观落实过程中的偏差
        二、中国当前有限的国际话语权限客观限制了中国外交价值观践行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发展目标
        一、客观认识中国国际地位,避免“两个陷阱”,反驳“两种论调”
        二、配合好“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一、扎实抓好理念建设
        二、全方位开展机制建设
        三、积极主动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
        四、合理自我表述,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为和平与正义而歌——战争与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事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研究[D]. 李泽阳.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及实践问题研究[D]. 张少冬. 中共中央党校, 2021
  • [4]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D]. 张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5]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重塑 ——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D]. 郑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大美晚报》视野下的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D]. 姜怡文. 上海大学, 2019(04)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研究[D]. 王艳彬.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8]“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D]. 王术森. 兰州大学, 2018(11)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权认识演进研究[D]. 兰波. 山东大学, 2017(03)
  • [10]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简论[D]. 王昶.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标签:;  ;  ;  ;  ;  

为和平与正义而歌唱——20世纪的战争与中国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