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学习发扬优良传统了

是时候学习发扬优良传统了

一、应当是研究和发扬好传统的时候了(论文文献综述)

宋才发[1](2021)在《中国陆地边疆的价值性、基础性及基本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边疆制度、实施边疆治理的国家。自有国家文明肇始,日渐形成中原华夏和边缘四夷的天下观。"天下""五服"是奠立先秦边疆观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从传统帝王的"家天下",逐渐走向民主共和以及独立完整的主权国家。在中国从王朝国家转变为主权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陆地边疆也相应地经历了历史嬗变过程。"天下"表达盈缩的思想观念,对中国陆地疆域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影响,需要对王朝国家"天下"与"中国"的价值理念进行合理的解读。"疆域"与"边疆"是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陆地边疆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基础性的边疆,近代中原王朝时期西南边疆的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边疆特色和显着的历史特点。清王朝统一历史疆域版图代表着中国领土的基本范围,主权国家边疆具有临界性、边缘性和交集性的本质特征。人们可以透过主权国家边疆的本质特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主权国家边疆所独有的特殊差异和内在规定性。边疆治理是巩固国家政治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杨洁[2](2020)在《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联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同时也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对联自隋唐五代时期兴起而逐渐兴盛于明清并延续至今,虽然对联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但是从最早的《诗经》中却也可以找到对联对仗的雏形,之后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熏陶影响下,才逐步形成现在的对联。可以说对联自古就一直被孕育发展,是与诗词曲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文化样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联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断层,时至今日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才开始被重新关注起来,本文旨在探究中考语文对联的考点、题型类别并调查对联教学情况,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探究对联教学方法及对策,帮助学生在中考语境下学习对联、赏析对联、写作对联。本文除绪论、参考文献及附录外,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中考对联题型分类,对近年来各省份中考题型进行汇总分类,将考题样式主要分为选择联、填字联、接下联、排序联、话题联、材料联、迁移拓展类,并予以举例分析。第二章为中考对联考点,通过中考试题分析并结合语文课标要求将对联涉及到的考点主要归纳为词汇考点、音韵考点、语法考点、修辞考点、逻辑表述考点五类。第三章为对联教学调查,主要针对师生群体分别分发问卷,调查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联教学基本情况,并将各类考点题型全面汇总为对联专题测试卷,分发给不同水平的初三年级毕业生,进行集中评判分析学生考情,总结了七项易错点:审题分析不细、文学积累不足、对联要求不符、概括能力不佳、表达能力不佳、思想格局不大、综合能力不佳。第四章为对联教学方法,从对联入门训练、对联评作训练、对联应试训练三个维度进行,帮助学生提高对联学习兴趣,尝试鉴赏创作对联,同时提高答题正确率。本论文采用调查法、归纳法、统计法,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针对中考考点、题型专题训练,系统化分析学生学情考情、归纳错误错因,有的放矢的进行对联教学训练,旨在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并掌握对联,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应试能力,同时为中学语文教学群体在中考题型的研究上做借鉴。

梁淑情[3](2019)在《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李欣是中国秘书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他的秘书学思想为我国的秘书学发展与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也正是其在秘书工作中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总结秘书工作的性质与发展规律,从而促进我国的秘书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研究李欣的秘书工作历程以及秘书学思想理论,不仅可以借鉴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理论观点,也能学习他推动秘书工作及秘书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更要发扬李欣对秘书事业兢兢业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本文是在研究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编研学理论方法,就李欣一生的秘书工作历程及其理论观点进行探究和提炼。通过对李欣秘书工作活动地梳理,重点关注他在秘书工作方面的实践,并对李欣在秘书工作中所传达的秘书学思想理论进行总结和研究,旨在结合时代背景深刻把握李欣的秘书学思想,从而对今后秘书学研究及秘书工作地开展提供宝贵的指导价值。本论文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现阶段学界研究李欣及其秘书学思想的文章专着比较少,即使有涉及也大多集中在其某一方面的秘书学思想研究上。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给予系统的梳理,另外试图填补李欣生平研究的空白第二部分是李欣生平与秘书工作。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以时间为顺序,简述李欣的生平及其秘书生涯,包括参加革命、着书立说、促进秘书工作改革以及纠正秘书学理论研究的不良风气,从而对李欣在秘书界的贡献及历史地位有个清晰地认识。第三部分是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形成。笔者从李欣秘书学思想形成的原因、标志、特点三个方面入手,以求再现其思想形成的过程,厘清前因后果,做到“知其所以然”。第四部分是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笔者把李欣的主要思想概括为秘书哲学观、秘书服务观、秘书人才观、秘书辅助决策观、秘书工作规律观五个方面,并按照从心理到行为、由人到工作的顺序,依次展开叙述,力求从根本上梳理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内涵。第五部分是李欣秘书学思想的评价及启示。实事求是地评价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看到其在带领我国秘书学发展的开拓性价值,也正视其思想的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李欣在秘书学理论研究以及秘书工作中展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郭晓亮[4](2018)在《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源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联大是抗战期间高等教育联大模式的典型代表,立足西北使高等教育由点扩展到面并不断向纵深推进。西北联大承袭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集四所工学院之大成,包括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战后未复员的北平大学工学院、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以及中英合创的私立焦作工学院。这些历史悠久、素有渊源且特色突出的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资源汇入西北联大,使其工学院不仅成为规模最大的学院,而且通过四个阶段、两轮整合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在力求全面的学科建设上,还是在紧密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上,抑或在精英教育的办学特色上,西北联大工程教育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为此,运用期刊文献分析法、统计归纳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在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时间演进为主线,纵横结合、点面结合,探讨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来源、传承与发展,尤其是“二源兼济”“四源合流”的两轮整合过程,并以学科建设为线索对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的整合优化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北联大之辗转播迁、西北联大科技学术期刊、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思想、两院院士对工程教育之回忆等视角,多维度地论述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源自平津、扎根西北传承繁衍的过程及其历史贡献,从而挖掘出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科技品格和兴学强国的联大精神,以资今日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战时特殊阶段的典型代表,其传承与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特色突出,源于平津,滋育西北,繁衍全国。(2)继西北联大第一轮初步整合后,以国立西北工学院为载体实现了我国华北、东北、中原三大区域,国立、私立两种体制,各具特色的四大工学院的第二轮整合,从而实现了我国战时高等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一次优化配置。(3)形成了73名教授副教授、208名教职员工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教授90%以上具有留学经历,培养出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工业管理九大学科2 222名毕业生,首开矿冶学科、北方工业管理学科、工科研究所和西北工科研究生教育之先河,水利、航空、纺织等学科亦在全国领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4)与西北工业实践密切结合,完善了通专并重、学以致用的课程体系,开拓了冶金物理化学等9个新兴工程技术学科,开展了安康砂金调查、佛坪县铁矿调查等十多次科学考察,成为第一轮西北大开发的先声,完成了“八惠渠”建设等数十项重大工程及发明创造,后继院校师生中走出魏寿昆、师昌绪、高景德等89位两院院士,将多个领域推进到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5)传承了北洋大学的国际办学起点,发展了精英教育模式,形成了以李仪祉“教育家眼界需注射于世界”和李书田“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尤其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等为代表的立足西北、融汇世界的高远抱负,丰富了战时工程教育思想,为世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战时教育模式提供了成功案例。研究结论认为:(1)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来源与整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主要进行了两轮整合,即1931-09-18“九一八”事变后至1937-09-09西安临大建立前的西北联大工程教育内迁阶段,1937-09-10西安临大建立起至1938-07-06工、农两院分立前的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整合阶段,1938-07-07东工、焦工汇入西工并由联大分立起至1945-08-14抗战胜利前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工程教育整合阶段,以及1945-08-15抗战胜利后至1949-09-30建国前的迁回复校与继续发展阶段。(2)西北联大传承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是近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布局的重要转折,使高等工程教育由沿海向内陆移布,由点扩展到面,由边缘向纵深推进,从而改变了原来西北地区几乎没有高等工程教育的局面,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的充实与发展。(3)西北联大工程教育通过传承整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作出了多项重大科技贡献,保存和光大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文脉,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和双一流建设积累了教育基础和人力资本,实现了工程学术的优化提高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传承至今的优良科技传统。(4)兴学强国的联大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战时工程教育思想,是西北联大工程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兴学强国精神在各后继院校间激荡、内化,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工程精神与科技品格,独特而丰富的战时工程教育思想使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的整合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使命感。虽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仍存在一定局限,但总体而言其成绩值得肯定、经验值得借鉴。

黄锐[5](2017)在《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行政组织法方面的法治建设一直较为缓慢,行政组织法体系很不完善,行政组织法的研究也一直是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短板”,这一现状固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宪政、行政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不过学界仍然应当作深刻反思。虽然现行的行政法主流学说依然将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救济法作为行政法的三大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研究中却似乎形成了“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救济”的另一套研究思维。这一思维阻碍了我国行政组织法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实质性突破,许多关键的行政组织要素未纳入法律层面进行规范;行政组织法的研究也长时间停留在就制度而论制度的层面,行政组织法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成果高度重复;行政法无法深入指导和全面参与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之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群团改革、工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难觅行政法学踪影。而观诸美英德法等西方国家和邻国日本,先制定行政组织法,后完善行政程序法和司法审查制度,是其行政法主要发展路径。行政组织法的相对完善是西方国家行政法的共同特征,对于这些国家而言,行政组织法治化的任务已经完成。国外行政法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我国行政法学界在研究行政行为法和行政救济法之外,应当更加重视研究行政组织法,使我国行政法得以完善。本文研究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上的和现行的行政组织法制度是什么?有没有自身的特质或者模式?这种模式的理论支撑是什么?按照这种模式,今后它是否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对行政组织法概念的重新梳理与界定是本文的研究基础。就本文而言,行政组织法的支撑性概念为:组织—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法。我国目前的组织机构是从建国以来的单位制度逐渐演变至今的结果,极具中国特色,编制制度的实行是其重要特点。本文从行政组织法的视角,以组织是否适用编制为标准将我国现行的组织机构分为机关组织、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组织、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其他组织七类。对于何谓行政组织,本文提出,以完成行政任务为目标,可以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为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行政组织仅指行政机关;广义的行政组织不仅包括行政机关,也包括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等,不仅包括具有机关法人地位的行政机构,也包括不具有法人地位的内设机构。本文所称行政组织主要是指行政机关,不过由于行政组织广义概念也包含了其他组织,对其进行相应的探讨难以完全避免。本文借鉴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将我国行政组织的核心要素归纳为机关设置、行政层级、行政区域、行政职权和人员编制五类。由此本文提出,所谓行政组织法即是对行政机关组织要素进行规范的法律集合。同时,本文研究了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组织权理论,将行政组织权界定为:按照法律规定对行政组织要素进行配置的权力。我国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的形成时间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有近七十年的历史。期间我国先后颁布了三部组织法,这些组织法虽一脉相承,但在具体制度上又各有特点。有鉴于此,本文把这段时期分为“共同纲领时期”、“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八二宪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并分别对其基本内容进行梳理,揭示我国行政组织法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轨迹。由于特定历史资料查找的困难,本文从行政组织要素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八二宪法”时期的行政组织法,也就是我国现行行政组织法制度。在对我国行政组织法制度历史演变探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行政组织法的模式是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的论点,并作如下分析:首先,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观点,将行政任务定义为:行政组织依据法规范所承担,或者以合法的方式执行的所有事务。该定义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行政任务的本质是事务而非其他;其二,行政任务源于法律直接规定。其三,除了法律规定外,还包括那些不在法律文本中,但是行政组织可以以合法的方式执行的事务。而能够以合法的方式执行,其前提必然是行政任务本身不能违法。行政任务有以下特点:属于国家任务的下位概念;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是中性的概念;可以作为辨别是否为行政组织的标准。其次,本文提出任务型行政组织法是我国行政组织法的模式,并对其进行界定。所谓任务型行政组织法是指以完成行政任务为目标,法律对行政机关充分授权,由行政机关为主导对行政组织要素进行配置的模式。主要理由有:一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以行政任务为中心对行政组织要素的配置是我国行政组织法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二是从法律规定看,我国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法律条款规定了我国行政机关大量的行政任务;三是从现行国家政策(含有大量的行政任务)的执行情况看,我国行政组织法围绕这些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而予以调整。为进一步阐释我国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的特点,本文将西方国家和邻国日本的行政组织法模式归纳为规则型行政组织法,并将任务型行政组织法与之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行政任务与行政组织法关系”、“立法主体”、“行政机构设置权”、“人员规模的控制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最后,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为案例,对我国任务型行政组织法进行说明。任务型行政组织法作为中国行政组织法既存的模式,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应当有相应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由于学界对行政组织法研究本身的不重视,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的理论基础一直比较薄弱。本文提出了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的基本理论为“民主集中制原理”、“行政组织理论”和“授权理论”。民主集中制原理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是任务型行政组织法正当性基础。行政组织理论则可以将行政组织与行政任务有效衔接,扩大行政任务的参与者范围,并通过行政组织的核心要素,优化行政组织结构。任务型行政组织法以完成行政任务为中心,强调对行政权力运行的保障,而授权理论则直接指导行政组织之间的权力配置问题,同样也应作为基本理论。任务型行政组织法是本文对我国行政组织法特点的提炼,也对我国行政组织规模的控制有较大成效,但并不意味着我国任务型行政组织法完美无缺。其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法律术语逻辑混乱。如行政机关、政府、行政机构的关系问题。第二,立法体例存在矛盾。如国务院组织法为单独立法而地方组织法则将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合并立法。第三,行政组织具体法律制度存在问题。如领导职数存在失控风险、行政机构设置随意等。需要进行完善。同时,世界新公共管理浪潮、我国国家治理理论的提出、政府职能转变与任务型行政组织法存在理念和趋势上的契合,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也使完善我国任务型行政组织法成为必然。文章最后论述了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的完善问题。本文提出其完善的思路为:逐步完善而非推倒重建;立足自身特点,借鉴而不照搬。标准主要为: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遵循宪法对行政组织权的设定;遵循党对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循着上述思路和标准,有三条具体改革措施:一是整合现行组织法法律概念;二是完善行政组织法立法体例;三是对行政组织法中的一些具体法律制度加以改进。由于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的完善所涉及的问题很多,限于篇幅难以面面俱到,只能择其要点予以论述。

于会敏[6](2015)在《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办学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国防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军事技术工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建校在哈尔滨,所以它又简称为“哈军工”。哈军工在17年的办学过程中,以忠诚、奉献、敬业、创新为核心内容,对其学生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教育,培养了大批既掌握专业技术、又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优秀学生。本文围绕着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分别从哈军工的概况、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以及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高校的启示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归纳。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哈军工的概况。由于哈军工建校时间短,对哈军工历史了解的人越来越少,本章对哈军工概况的介绍可以重温哈军工的发展历程,了解哈军工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贡献。第三部分,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本章从校外环境、校内环境两方面出发,分析哈军工所处环境对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第四部分,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章从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详细论述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五部分,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通过对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详细论述,总结出哈军工不同于其他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同时对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理论。第六部分,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高校的启示。这部分内容主要有: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和重视实践教育。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其成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当前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哈军工的名声显赫、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希望把哈军工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况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总结出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军[7](2014)在《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创新及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活动内容与形式不丰富,机构不完善,管理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此,笔者针对当前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阐明了许多优化策略,细致深入的阐明利用各种新型技术方法来开展该项工作的明显优势。着重指出今后应当尽可能的引入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使其能够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

王韡,蒋劼,殷玉环,冯亚,曾遂今,韦杰,魏晓凡[8](2014)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自觉与价值引领——对我国着名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的专访》文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继承和发扬好传统,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亦是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方面,体现了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时代主旋律。其中,音乐又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为此,2014年6月15日下午,《音乐传播》编辑部成员来到中国音乐学院这所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表演实践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对该院院长、着名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学家赵塔里木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论、实践、教育、社会文化建设与传播方面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探索。赵塔里木院长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的体系建设及其历史使命,展望了传统音乐传承与传播事业的未来发展,并结合他个人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分享了治学经验,还用生动的例子,谈了民族音乐研究的魅力和当下的新发展。他指出,在音乐文化生活的导向中,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不能缺位;应提升音乐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心,在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有所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应当立足传统,并用世界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我们认为,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声中,访谈录内容中反映出的中国音乐"传播、传承、弘扬、走向世界"的前景和使命,将传递给音乐学人和学子新的动力。

伦晓虎[9](2012)在《西方音乐的“全球化”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关系》文中提出“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音乐,也同样出现了一种全球化,那就是西方音乐。西方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音乐,并且成为世界上的主流音乐文化,当然,西方音乐在中国也已经成为了中国艺术音乐的主流,中国人需要西方音乐。同时,西方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从不拒绝吸收对它本身有用的东西,哪怕是东方的东西,西方音乐也同样欢迎中国人的参与。本篇论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西方音乐的“全球化”。解释了“全球化”这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客观真实的一些资料,来论述西方音乐的全球化都有哪些表现。另外,在这一章中,也着重谈到了在五彩斑斓的音乐世界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如此多的音乐品种,每一种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为什么偏偏西方音乐成为了一种全球化的音乐,普世性的艺术。本文的第二章主要论述的是西方音乐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关系。这一章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了论述,首先讨论了西方音乐是怎样向中国传播的,传播的方式都有哪些?其次讨论了中国人学习西方音乐究竟是被动的接受呢还是中国人的自主选择,文章中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音乐是中国人的自主选择。在本章的最后讨论了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归属问题的思考,并最终得出结论,中国近现代音乐当然是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西方音乐文化的成果创造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家参与创作西方音乐的历史。研究西方音乐史,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思中国音乐以及对中国音乐出路的思考,所以在本文的第三章中,从几个方面讨论了中国音乐面对西方音乐的全球化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面对,分别是对“传统的”理解,理性面对西方音乐在中国以及对“文化杂交”的思考。

丁邦文[10](2012)在《人事》文中提出在仕途上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最终会落实在人事安排上,围绕人事的斗争表面看不动声色,内里却是你死我活,惊心动魄。

二、应当是研究和发扬好传统的时候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当是研究和发扬好传统的时候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陆地边疆的价值性、基础性及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陆地边疆的价值性及相关理论诠释
二、中国陆地边疆的基础性
三、中国陆地边疆的基本特征

(2)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中考对联题型分类
    第一节 选择联
    第二节 填字联
    第三节 接下联
    第四节 排序联
    第五节 话题联
    第六节 材料联
    第七节 迁移拓展类
        (一) 仿写迁移
        (二) 材料研究迁移
        (三) 诗歌鉴赏迁移
第二章 中考对联的考点
    第一节 词汇考点
    第二节 音韵考点
    第三节 语法考点
    第四节 修辞考点
    第五节 逻辑表述考点
第三章 对联教学调查
    第一节 调查的效度、信度与难度
        (一) 调查效度
        (二) 调查信度
        (三) 调查难度
    第二节 对联学习情况分析
    第三节 对联教学情况分析
    第四节 对联考试情况分析
        (一) 审题分析不细
        (二) 文学积累不足
        (三) 对联要求不符
        (四) 概括能力不佳
        (五) 表达能力不佳
        (六) 思想格局不大
        (七) 综合能力不足
第四章 对联教学方法
    第一节 对联入门训练
        (一) 对联基本概念教学
        (二) 对联历史发展教学
        (三) 对联故事激趣教学
    第二节 对联评作训练
        (一) 对联评鉴教学
        (二) 对联创作教学
    第三节 对联应试训练
        (一) 对联考点训练
        (二) 对联题型训练
        (三) 综合能力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文章专着
        (三)期刊论文及其它
        (四)国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读法
        (二)逻辑推演法
        (三)学科交叉法
第一章 李欣生平与秘书工作
    第一节 李欣生平简介
    第二节 李欣与早期的机要译电
    第三节 李欣与秘书事业
        一、开秘书学着书立说之风
        二、构建秘书学理论体系
        三、创新秘书工作方式
        四、八十年代的“天地之争”
第二章 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李欣秘书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时代的因素
        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论指导
        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秘书工作经历
        四、谦逊勤奋的品格和宽阔的视野
    第二节 李欣秘书学思想形成的标志
        一、思想形成的界定标准
        二、秘书学思想形成的标志
    第三节 李欣秘书学思想的特点
        一、以鲜明的服务性为出发点
        二、以突出的政治性贯穿始终
第三章 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秘书哲学观
        一、实事求是观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群众路线观点
    第二节 秘书服务观
        一、从属性决定了秘书工作的服务性
        二、秘书服务对象的广泛性
        三、秘书服务方式的多样性
    第三节 秘书人才观
        一、秘书岗位“膨胀回位”
        二、“恃才放旷者”不可为秘书
        三、关心秘书人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四节 秘书辅助决策观
        一、秘书的参谋职能
        二、参谋不等于参与决策
        三、正确理解“参与政务”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五节 秘书工作规律观
        一、“双线”规律的形成
        二、秘书工作规律的争议
        三、“双线”规律的理论价值
第四章 李欣秘书学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第一节 无可争议的秘书学专业奠基人
    第二节 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局限
        一、研究主体局限于党政公务秘书
        二、注重经验总结,缺少理论深度
    第三节 继承和发展李欣秘书学思想及秘书精神
        一、继承和发展李欣的秘书学研究方法和基础经验
        二、学习李欣的秘书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与西北联大之重要意义
        1.1.2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重要地位与目前研究的不足
        1.1.3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精神财富及其现实意义
        1.1.4 西北联大后继院校对相关研究的日渐重视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战时高等教育及高校内迁的研究
        1.2.2 关于西北联大及其工程教育源流院校的研究
        1.2.3 关于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研究
        1.2.4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1 研究特色
        1.5.2 主要创新点
    1.6 行文说明
第二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之源:特色突出的四大工学院
    2.1 抗战期间高等教育大迁徙与西北联大概况
    2.2“良风所播,直迄今兹”:第一所现代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
    2.3“培养韧作人才,完成建设事业”:战后未复员的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
    2.4“沈阳设校,经始维艰”: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
    2.5“远仿欧美之成规,近应社会之需要”:中英合创的私立焦作工学院
第三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第一轮整合:二源兼济“尽瘁此临时教育事业”
    3.1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来源与整合发展的四个阶段
    3.2 西安临大工学院之二源兼济:北洋与平工
        3.2.1 学科布局与师资队伍
        3.2.2 救亡教育与学术讲演
        3.2.3 立足西北与初步整合
    3.3 西北联大工学院之传承移布:“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
        3.3.1 行军秦岭移布陕南
        3.3.2 扎根城固并序连黉
        3.3.3 弦歌不辍播火西北
第四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第二轮整合:四源合流“奠定西北工程教育基础”
    4.1 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考察视角
    4.2 特色突出、素有渊源的优质教育资源:“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
    4.3 兼容并纳的学科布局:“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
    4.4 通专并重、学以致用的课程体系:“学扎实学深透”“推广应用于工业”
    4.5 阵容严整、眼界开阔的师资力量:“知为先,行为重”
    4.6 目标式培养培植真才:“全部延聘,供不应求”
    4.7 强有力的行政保障:“责任綦重,筹思而力行”
第五章 西北联大之工程学术与社会服务:“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
    5.1 来之不易的图书与仪器设备:“经行千里,历时兼旬”
    5.2 注重学以致用:“使与学校课程相辅而进”
    5.3 作出重大科学贡献:“阐明自然界各种力量”“驾驭而利用之”
    5.4 结合实际开展科学研究:“自力更生,复兴民族”
    5.5 立足地方推进社会服务:加紧“内地之建设与开发”“科学化之推行”
第六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之播迁:以“经始维艰”之东北大学为例
    6.1 建校初衷与“九一八”后迁校北平
    6.2 迁校西安与工学院并入西北联大
    6.3 改为国立暂迁开封、归聚西安与学生护校运动
    6.4 再迁三台与战后复校沈阳、长春
    6.5 东北大学辗转播迁的历史原因
        6.5.1 国民政府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6.5.2 国民党为维护政治统治推行的党化教育
        6.5.3 抗战形势的发展与保存高等教育火种的需要
        6.5.4 学生运动的风起云涌
    6.6 小结
第七章 西北联大科技学术期刊:“科学之昌明与工业之进展,尤非赖此不为功”
    7.1 西北联大工科来源院校主要科技学术期刊
        7.1.1 国立北平大学
        7.1.2 国立北洋大学
        7.1.3 东北大学
        7.1.4 私立焦作工学院
    7.2 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及其子体院校主要科技学术期刊
        7.2.1《西安临大校刊》与《西北联大校刊》
        7.2.2 国立西北大学
        7.2.3 国立西北农学院
        7.2.4 国立西北医学院
        7.2.5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7.3 国立西北工学院主要科技学术期刊及其科学传播
        7.3.1 国立西北工学院主要科技学术期刊
        7.3.2 国立西北工学院月刊
        7.3.3 西工友声
        7.3.4 纺织通讯
        7.3.5 机工通讯
        7.3.6 办刊特点及科学传播
    7.4 小结——兼与西南联大期刊比较
第八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思想(上)——工科教授之世界视野:“取人之长而不盲从,存己之长而有鉴别”
    8.1 西北联大工科教授留学简况
    8.2“教育事业,实国家民族灵魂之寄托”“取人之长而不盲从,存己之长而有鉴别”的教育思想
    8.3“教者能熟习渊博,能揣度国情与时间”“训练脑筋之悟性,有推绎之能力”的教学方式
    8.4“冷静细密的头脑,平稳踏实的脚膀”“所以增加熟练,所以补专门教育与职业学校教育之不足”的培养目标
    8.5“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一观他人之现代文明,又焉敢不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怀
    8.6 小结
第九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思想(中)——长校人李书田:“内求生存之自给,外御强暴之侵凌”
    9.1 救国抱负:“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尤其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
    9.2 战时教育:“内求生存之自给,外御强暴之侵凌”,工程教育当“出其工程学术以解决之”“出其所造就者以担当之”“设计创置并厘定运用之方”
    9.3 树志模式:“深厚的科学基础”“实际的工程技术”“组织与管理能力”“创业与刻苦的志气”“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兴趣”之“五端方针”
    9.4 精英教育:“重质不重量,教学谨严,风格独存”“北洋功课旧以森严闻世,望门墙者愈多,良风所播,直迄今兹”
    9.5 学科建设:“有大学之日,就有工程科系”,战时“学术救国之思潮,愈益发舒”
    9.6 播火西部:“教育事业,实国家民族灵魂之寄托”“仍本北洋过去重质不重量,‘实事求是’之精神,选拔优秀培植真才”
    9.7 小结
第十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思想(下)——工程教育代表人物:“嘉言之发抒,懿行之习现”
    10.1“民族性之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之造就”:胡庶华与战时教育
        10.1.1 战时与平时:“战时要有平时的镇静,平时要有战时的紧张”
        10.1.2 联大精神:“经长途之跋涉,受生活之辛苦”“正人心,厚风俗”.193
        10.1.3 国防与教育:“群策群力,实行全国总动员”“执挺可以制敌,投戈可以讲艺”
        10.1.4 小结
    10.2“有志气,抓机遇”“以为祖国培养英才为己任”:魏寿昆与科学救国
        10.2.1 辗转西北:“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10.2.2 严谨治学:“分辨是非,提纲携领”“互为因果,循环联系”
        10.2.3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责无旁贷”
        10.2.4 小结
第十一章 两院院士忆联大:“卧薪尝胆,分秒必争”“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
    11.1 西北联大及其主要工科后继院校两院院士概况
    11.2 联大学脉,传承西北:“坚持工程教育的战略地位不动摇”
    11.3 联大校风,源远流长:“实事求是,贵在探索”
    11.4 爱国精神,化育学人:“无穷的爱国心、无穷的救亡图存思想”
    11.5 学科创新,砥柱中流:“创新是奋斗的核心,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1.6 小结
第十二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之传承整合与联大精神:教育长征,薪火相传
    12.1“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传承中国最早的工程学术与高等工程教育
    12.2“尤负西北文化重责”:共享交流整合,由点及面形成西北高等工程教育基本格局
    12.3“集四大工程学府之精粹”:立足实际构建并完善学科体系,形成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
    12.4“治学严谨,驰誉海内”:秉承从严治学理念,形成勤奋求实学风
    12.5“出其工程学术以解决之,出其所造就者以担当之”:致力于工程技术救国,积极服务国家生产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结构、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结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四节 行政组织法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
        二、行政组织
        三、行政组织权
        四、行政组织法
第一章 历史的嬗变:新中国行政组织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共同纲领时期的行政组织法(1949—1953)
        一、中央行政组织法
        二、地方行政组织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的行政组织法(1954—1965)
        一、中央行政组织法
        二、地方行政组织法
    第三节 “八二宪法”时期的行政组织法(1979 至今)
        一、中央行政组织法
        二、地方行政组织法
        三、从组织要素角度对该时期行政组织法的述评
第二章 理念的革新:面向行政任务的行政组织法
    第一节 行政任务:中国行政组织法的内核
        一、行政任务的涵义
        二、行政任务的特征
    第二节 任务型行政组织法:中国行政组织法的模式
        一、任务型行政组织法是中国行政组织法的模式
        二、任务型行政组织法与规则型行政组织法的区别
    第三节 任务型行政组织法案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一、任务清晰、明确的上海自贸区建设
        二、任务型行政组织法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体现
第三章 理论的创新: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民主集中制原理与任务型行政组织法
        一、行政组织法与宪法
        二、“八二宪法”中的民主概念
        三、民主集中制原理
    第二节 行政组织理论的再理解
        一、行政主体理论的反思
        二、行政组织理论的构建
    第三节 授权理论的新认识
        一、学界对授权理论的不同认识
        二、行政组织法中的授权制度
        三、行政授权理论的重构
第四章 发展的驱动力:构建任务型行政组织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任务型行政组织法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概念存在的问题
        二、立法体例存在的问题
        三、具体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的发展动力
        一、世界新公共管理浪潮的压力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推动
第五章 具体路径的选择: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的前提:思路和标准
        一、学界的观点
        二、修改完善行政组织法的思路和标准的建议
    第二节 完善的基础:法律概念的整合
        一、行政机关
        二、其他完成行政任务的组织
    第三节 完善的框架:立法体例的调整
        一、行政机关组织法
        二、授权法
        三、行政机构编制条例
        四、“三定方案”的法治化
        五、权力机关的法律性文件
    第四节 完善的要领:具体制度的革新
        一、行政机构的设置
        二、编制管理
        三、行政职权
        四、公众参与
        五、监督体制
结语 任务型行政组织法:仍需言明的几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关于陈赓办院思想的研究
        1.2.2 关于哈军工人才培养的研究
        1.2.3 关于哈军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写作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哈军工的概况
    2.1 哈军工建立的历史背景
        2.1.1 哈军工建立的国际背景
        2.1.2 哈军工建立的国内背景
    2.2 哈军工的发展历程
        2.2.1 哈军工的建立时期(1952-1957)
        2.2.2 哈军工的发展时期(1958-1965)
        2.2.3 文革前期的哈军工(1966-1970)
    2.3 哈军工的社会贡献
        2.3.1 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2.3.2 研制大批科研成果
        2.3.3 创新大学发展道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3.1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3.2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内环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4.1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4.1.1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4.1.2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4.2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4.2.1 坚持“又红又专”理念
        4.2.2 坚持“教书教人”理念
        4.2.3 坚持“全员育人”理念
        4.2.4 坚持“学有榜样”理念
    4.3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4.3.1 系统规范的基础理论教育
        4.3.2 灵活生动的人生观教育
        4.3.3 严格正规的军人养成教育
    4.4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4.4.1 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4.4.2 榜样示范方法
    4.5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4.5.1 文化载体
        4.5.2 活动载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成功经验
    5.1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5.1.1 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广泛性
        5.1.2 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5.1.3 主体具有专业性和群众性
    5.2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
        5.2.1 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2.2 教育主体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5.2.3 依靠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5.2.4 重视学生革命的世界观的确立
        5.2.5 注重加强学生品质意志的锻炼
        5.2.6 扎实有效的基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5.3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成功原因
        5.3.1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3.2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原因
    5.4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局限
        5.4.1 过分强调政治的地位与作用
        5.4.2 政治运动冲击正常教学秩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高校工作的启示
    6.1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保障机制
        6.1.1 全员育人
        6.1.2 全过程育人
        6.1.3 全方位育人
    6.2 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
        6.2.1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6.2.2 发挥党支部的重要作用
    6.3 丰富实践教育活动
        6.3.1 开展义务劳动
        6.3.2 开展社会实践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7)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创新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问题
    1. 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
    2. 活动内容与形式不丰富
    3. 机构不完善, 管理落后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是改革创新
    1. 内容上创新
    2. 体系上创新
    3. 方式上创新
    4. 体制上创新
三、提高政治思想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
    1. 加强队伍建设
    2. 应当加强和职工的思想交流和互动
    3.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作用
四、结语

(9)西方音乐的“全球化”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全球化下的西方音乐
    第一节 西方音乐的全球化
    第二节 追问:西方音乐为什么能够成为普世性的艺术
第二章 西方音乐的传入与中国音乐的关系
    第一节 西方音乐向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学习西方音乐是中国人的主动选择
    第三节 关于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归属问题的思考
第三章 对于中国音乐出路的思考
    第一节 对“传统”的理解
    第二节 理性面对西方音乐在中国
    第三节 关于“文化杂交”现象的思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人事(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四、应当是研究和发扬好传统的时候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陆地边疆的价值性、基础性及基本特征[J]. 宋才发.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D]. 杨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研究[D]. 梁淑情.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4]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源流研究[D]. 郭晓亮. 西北大学, 2018(01)
  • [5]任务型行政组织法研究[D]. 黄锐. 西南政法大学, 2017(10)
  • [6]哈军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于会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7]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创新及策略[J]. 刘军. 中外企业家, 2014(21)
  • [8]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自觉与价值引领——对我国着名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的专访[J]. 王韡,蒋劼,殷玉环,冯亚,曾遂今,韦杰,魏晓凡. 音乐传播, 2014(02)
  • [9]西方音乐的“全球化”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关系[D]. 伦晓虎. 西安音乐学院, 2012(08)
  • [10]人事[J]. 丁邦文.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2(01)

标签:;  ;  

是时候学习发扬优良传统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